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锅炉乏汽 回收
一、系统概况
山西兆丰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自备电厂建设有三台135MW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05MW,按照设计要求,为了保证锅炉炉水水质稳定,降低饱和蒸汽、过热蒸汽中的含盐量,防止热力系统出现结垢、腐蚀和积盐现象,在正常运行时,炉水中加入磷酸盐调节PH值和磷酸根含量,和进行连续排污,锅炉连续排污开度一般在5~30%之间,排污水先经过连排扩容器扩容后,产生的二次乏汽进入除氧器(除氧器压力为0.7~0.9Mpa,温度为160℃左右),疏水进入定排扩容器进行二次闪蒸扩容,从连排扩容器来的疏水压力为0.7~0.9MPa,温度为160℃左右。另外,为了保证炉水水质,锅炉定排每24小时排一次,排污率也是2%左右,每只阀门动作约30秒。这些排污水经过定排扩容器扩容后产生的100℃左右低压乏汽全部直接对空排放,造成能源及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安装系统简介
在目前的系统上,可通过连接和安装混合加热器换热系统的方法,将此部分乏汽进行回收利用,具体方案如下:
1.设备布置
将三台喷射式混合加热器分别布置在#1、#2、#3机组对应20米除氧煤仓间平台上靠近定排扩容器一侧,既能保证回水顺利自流到除盐水箱,又方便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维护工作。
2.低压乏汽管布置
2.1为了方便操作,在定排扩容器排空管靠近20米平台处加装一DN300(DN350)电动阀(必要时需在此处加装一操作平台),从电动阀前接一DN125管至喷射式混合加热器低压乏汽抽吸口。
2.2为了防止在高加危急放水突然打开时定排扩容器超压,需在排空管上电动阀前装一DN150安全阀。
3.供水管布置
从#1机房0米层除盐水补水管上旁路阀后引一DN100管作为供水母管,供水母管引至20米平台沿#1、#2、#3机房靠近定排扩容器排空管一侧布置,再从母管上分别引DN80支管接到喷射式混合加热器冷水入口。
4.回水管布置
4.1紧靠供水母管沿机房20米平台布置一DN125管作为回水母管(与供水母管共用一套支架),将每台喷射式混合加热器出口管均接至该回水母管上,从#1机房外将回水母管架空或走地沟接入除盐水箱。
4.2以上设备及管路布置时,设备进出口均要有阀门隔离。
改造后原则上的系统简图见下图:
三、投资与效益分析
1.投资分析
安装此系统后,可以将通过锅炉定排扩容器进行二次闪蒸后的蒸汽进行全部回收,不仅可以回收此部分热量回用到热力系统中,而且 可以将此部分水进行全部回收,投资和效益分析见下表:
2.运行成本分析
理论上机组的补水由疏水泵承担一部分后,凝结泵的出力就会降低,但由于凝结泵调整再循环等因素,增加的电耗肯定是大于减少的电耗的。按增加的最大电耗估算如下;
疏水泵流量100 t/h,功率75KW,电价按0.50元计算,全年用电成本为0.50×75×7000=26.25万元。
四、此项目改造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个项目目前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待解决:
1.伴热蒸汽蒸汽品质能否达到化学监督标准要求,当锅炉炉水水质严重恶化时,进行回收后,可能会对除盐水或锅炉给水品质产生影响。
2.吸收后升温以后的除盐水和部分疏水回到除盐水箱或高加疏水箱,从系统运行上来说,均不大可靠,水系统能否用凝结水系统凝结水,将此部分热量和蒸汽回收至凝结水系统,(但存在温差问题,凝结水温度最高70度左右,会对换热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考察论证。
篇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reenhouse emissions is the first reas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people began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direction developed from green supply chain research to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research.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iming at clear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P键词: 低碳;供应链;研究综述
Key words: low carbon;supply chain;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58-02
0 引言
低碳供应链的兴起来源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是现在的热点问题。环境遭到破坏究其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寻找办法降低碳足迹。近年来,国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着手制定相应环境改善措施。低碳供应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供应链的提出与研究为实际生产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碳足迹。但是低碳供应链提出时间较短,发挥作用并不完善,对此方面的研究文献还不全面。因此,本文对低碳供应链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 低碳供应链的提出
低碳供应链管理是在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最初的供应链管理中,人们只是针对供应链的经济性进行管理,但随着供应链运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开始把环境因素考虑进来,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6年,是由MRC提出的。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环境因素,但是对于经济、社会、环境这三方面的协调性并没有关注,致使绿色供应链还不够完善,于是可持续供应链走入研究者的视线。可持续供应链最初是由Drumwright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对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低碳供应链的出现就是基于以上两种供应链的提出,碳排放被研究者关注开始于201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供应链比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要求更为严苛,且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更高,但是低碳供应链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2.1 低碳供应链研究方法 杜少甫等在限额与贸易系统约束下建立了博弈模型,在此模型下,博弈双方分别是一个依赖碳排放的生产厂商,一个是碳排放供应商的两级供应链模型。在此模型下得到了唯一的纳什均衡点,碳排放供应商与依赖碳排放的生产厂商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购买碳排放单位价格及生产量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杨红娟等通过传统的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了评价。杨洪娟提出五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并且做出了八条虚拟供应链,最后得出结论,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为使供应链达到最优要减少要素的投入量。
2.2 低碳供应链模型建立 赵道致等通过建立微分博弈模型,研究了单个供应商和单个制造商长期合作的两级供应链中合作减排问题。文中分别对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博弈情况与供应商、制造商协同纵向合作减排的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均衡策略,并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供应商与制造商的纵向合作减排对提高产品减排量的作用较大,同时整条供应链的利润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何华等从微观低碳的角度出发,对碳限额、碳限额与贸易、碳限额与贸易投入绿色技术这三种情况分别建立相应的定价策略模型,并得出结论:在碳限额政策下,企业的最优定价与利润小于无限额下企业的最优定价与利润;在碳限额与贸易政策下,企业的最优定价位于碳限额与无限额最优定价之间;在碳限额与贸易加入绿色技术政策下,此时,企业的最优定价主要取决于限额时产品的边际利润;另外适当的绿色技术的投入,可以增加企业的期望利润。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趋势
低碳供应链的提出基于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较以上两种供应链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苛。低碳供应链要求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生产与回收等各个环节减少碳排放量,弥补了以上两种供应链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一个闭环系统,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回收与利用,促进了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低碳供应链的研究经过了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供应链研究的逐步完善,也是供应链研究的意义与动力。最初的供应链的研究只是一些定性的分析,并不能拿出客观的数据令人信服,但是现在低碳恭供应链的研究不管是从模型的建立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来看,其结果的得出都有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这使得研究更加准确与科学。
4 低碳供应链研究的不足之处
低碳供应链是一个新兴事物,对此的研究文献较少,还不成熟,所以在实际的经营中,低碳供应链的建立实例并不多见。低碳供应链的研究不足之处有三:一是研究切入点都是从供应链的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比如国家政策的提出或是企业间的合作减排,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量;二是供应链涉及多个环节,如果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碳足迹的测量,现在为止还没有科学合理的测量办法。三是低碳概念的提出,国家并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去应对低碳供应链的管理为问题,现在国际上建立了碳限额与贸易系统,但是由于系统的初步建立,其实施的具体要求还不规范,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处于管理混乱的局面,不利于供应链的研究与发展。
5 结语
低碳供应链是在原有供应链的基础上加入低碳这一因素的考虑,它比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的组成内容更为复杂,对环境保护的反应能力也更强。低碳供应链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与废料的回收等一系列环节降低碳排放,其实施效果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最大力度保护了环境。但是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研究内容还需进一步成熟加深研究内容,同时研究方法也须随社会的发展要求作出创新性改变,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琳,赵志鹏.“新常态”下低碳供链管理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15(10):50-51.
篇3
【关键词】低碳制造;机械制造;技术应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值都有了重大突破,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低碳制造技术充分与低碳制造理论有机结合,早已形成了体系化的低碳制造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就低碳制造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我国发展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现状和必要性
目前,我国低碳制造的高耗能、高耗原材料、高污染和高排放等能源问题凸显,这明显影响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也不符合当前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新标准、新要求。
我国在新世纪初,与其他几大国家联名签署了抑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共同决定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通过低碳制造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不仅对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创新提供了直接驱动力,而且也是落实世界低碳标准的重要举措;同时,发展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前提的生产制造模式——低碳机械加工制造模式,也会在较大程度上确保机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的内容
低碳制造是包括在生产全过程中的所有生产步骤,主要有:资源利用、生产制造和物流运输等,以及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都应当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低碳的目标。低碳制造作为一种综合评估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以及碳排放构成环境破坏的前沿制造模式,其制造技术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低碳设计技术。在本技术中,已有完整的低碳设计评价模型、低碳设计原则及方法、低碳评价的数据库和低碳化的设计评估方案等;由碳捕获技术和碳掩埋技术组成的碳汇技术;制造过程中有低碳制造技术,在此利用先进的低碳节能设备优化厂区及车间的布置、优化制造工艺,运用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加大废弃收集、污水处理和废旧产品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改良;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潮汐能、水能、生物能和沼气能技术进行清洁生产。
3.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的技术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一门先进技术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然要在实践应用上下功夫。下面就低碳制造在机械制造产品方面的技术应用设计方法进行原则性阐述。
3.1模块化设计
机械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作为技术较为先进、前沿的机械产品设计方法,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几个有差异的模块,模块会逐步优化,并加以整合,最终获得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产品。若拿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机械产品中的非功能性单元,能造成机械资源、能源的耗费,更不利于机械的运行和维护。对机械产品完全有必要开展每个功能性单元的划分模块的工作与任务,通过划分后的模块评估每个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方面的潜能,并认真检验企业应用低碳制造技术所获取的成效如何,才能对下一步低碳生产技术加强革新。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Index技术企业研发的复合型加工设备,经由众多差异的模块整合可以达到铣削、车削、磨削和激光热等等多个生产环节的顺利完成,利用模块化设计这一应用设计方案,对全部零件的完整加工,切实提高了能源设备的利用率,用一台机器设备代替多台,大大地减少了整个生产过程中使用过多的机床数目,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低碳化的生产流程,降低了各项能源的耗费。
3.2生态化设计
当前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并举的方针,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开始由改革之初的盲目增加新的机械生产项目、片面追求机械行业总产值转变为在机械制造开展生产工作时,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成本,降低环境的负载压力,重视统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际行动做到既保持机械制造的经济产值,又减少了大量的原料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在这一大形势下,生态化设计应运而生,它不仅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促进了生态效益的提高。通常意义而言,机械制造作业时一定有不同情况的废水、废渣和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工业“三废”无疑会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基于此,机械制造企业不失时机地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利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环境少的新技术产品,在其运营的同时降低了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在产品设计的途径中,要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充分想到对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达到资源、能源的循环再利用。
3.3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设计是统筹了性能、重量、配套设备和成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设计方法。其优点在于降低了资源、原材料在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减少了机械生产中的能耗;降低了产品在运营途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了噪声污染,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如:在德国奥迪公司生产新款奥迪跑车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轻质铝合金材料与钢材的强度的优势释放出来,车的重量的大幅减少,不仅让公司降低了尾气的过度排放与油耗,而且还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面对21世纪能源紧张的危机,我国要积极顺应潮流,在机械制造中对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低碳改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统筹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能源、资源的有序、高效的应用,从而落实好低碳制造的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周志勇,仲国庆.低碳时代森林生态学的教学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5).
[2]齐培潇,郝晓燕,乔光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选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2).
篇4
关键词:低碳公路;价值工程;全寿命周期公路;方案优选
收稿日期:20120405
作者简介:焦双健(1973—),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碳计量教学及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4803
1引言
据国际能源署(IEA)一份关于不同经济部门CO2排放的统计数据显示,碳排放最高的前三名依次是公共电力和发热、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亚洲发展银行预计,在未来25年内,全球交通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57%,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其排放也将占到80%。
国家把交通行业列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来抓,而公路部门又是交通行业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环节。201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km,达40082万km。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压力,顺应当今的减排形势,建设绿色公路、低碳公路、生态公路,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公路建设的共识。
目前,在研究领域更偏重于公路碳排放量的计算和对低碳公路设计及推广方面的研究,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低碳公路进行系统分析。如何实现碳排放量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关注。
2价值工程原理及应用目标
价值工程是通过研究产品或系统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改进产品或系统,以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现代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中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它是单位成本实现的功能。
价值工程的表达式为V=F/C,式中V为价值系数(Value),F为功能系数(Function),C为成本系数(Cost)[1]。
价值工程与当前低碳公路发展目标相契合,低碳公路发展目标就是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贯彻低碳理念以实践低碳经济,坚持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做起,以在实现满足碳排放量减少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合理的低碳发展就是力求正确处理好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概念
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是在公路设计、建设、运营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设计方案、施工组织和运营管理的优化,应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达到在资源、能源、材料的使用时减少消耗数量、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2]。它分为5个阶段: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维养期和拆除期。
4价值工程在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管理的应用
4.1建设前期
建设前期是公路工程决策阶段,包括了公路的投资决策、勘察设计等环节,投资决策和优选方案是建设前期应用价值工程的主要方面。虽然建设前期公路的碳排放量很小,但是规划和设计是低碳公路中控制低碳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项目设计后期的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公路碳排放量减少的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和鉴别,在立足于充分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减少耗能严重但非必要的功能。公路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路线走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在考虑平面走向、路基高度、横断面填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基防护排水、结构物设置、取弃土场、互通立交设置的位置等因素,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4~6]。
确定设计方案后,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比较,通过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提高设计项目的产品质量[7]。
4.2施工期
公路进入施工阶段以后,其功能基本定型,主要的工作是在价值和成本方面优化。可以进行两类问题。其一,对施工方案进行价值分析,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公路的碳排放量。其二,保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价值分析,代替成本更低的材料,从而节约成本提高价值。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是对施工方案耗用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费用以及工期等在合理组织的条件下,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力求采用新技术,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制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后,通过运用价值工程对施工方案采用多方案评比的方法,从可行性、经济性、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等方面综合比较,最后选择最具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施工方法,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施工机械,要结合施工方案,进行机械设备选型,确定最合适的机械设备使用方案。最重要的是日常机械维护和施工便道管理,要加强对筑路机械的整体状况、耗油量、燃油的燃烧率进行评估检测,把那些机械状况差、耗油量严重超标、燃油燃烧率低及没有修理价值的机械进行报废处理,更换一些目前比较先进的设备,以达到施工机械的节能减排[8]。
价值工程就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成本控制的节约原则,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在各施工段的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发生,以达到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目的。可以通过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应用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如在道路工程中提倡采用温拌沥青技术,增加沥青混合料施工的可操作性,降低对路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保证公路质量的情况下对老路路面进行合理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降低工程造价,更是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3运营期和维养期
高速公路的运营是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运营期产生的碳排量占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碳排量一半以上,是节能减排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运营和养护管理是提升公路效益的关键。
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在事故多发路段设置监控设施,提供监控信息和图像。利用智能管理系统,交通管理部门可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从而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切实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积极推广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应用,做好长大纵坡路段车辆的通行顺畅,减少车辆的滞留可有效做到节能减排。同时做好收费站和服务区采光、照明及供暖新能源的利用[9]。
(1)积极采用低碳环保的养护新技术,例如世界领先的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2)结合路面结构类型及不同的病害分别采用不同的新材料进行科学养护,利用冷补料、乳化沥青混合料等进行灌缝、裂缝养护,利用沥青再生养护剂、钢纤维、焊接钢筋网用于桥面维修和加固桥梁。
(3)采用先进的养护机械设备,如沥青铣刨机代替空压机、挖掘机进行路面挖补。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做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维修高速公路路面的凸、凹情况,保证路面的平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汽车运营中油的消耗,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节约了成本[10,11]。
4.4拆除期
拆除期是整个公路全寿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公路的使用寿命已经结束,但资源却可以回收再利用,在这一阶段将通过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如将旧水泥路改成沥青路,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等[12]。
5价值工程在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的应用实例
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定义碳排放量指数、成本指数,进而定义低碳公路经济指数(简称经济指数)[13]。
5.1碳排放量指数
首先定义一个表示某方案中公路碳排放量占所有方案碳排放量的比值,称为碳排放量指数。
碳排放量指数= 某方案碳排放量/ 所有方案总的碳排放量。
5.2成本指数
成本指数= 某方案成本/ 所有方案的总成本。
5.3经济指数
价值工程中价值是效用与费用的比值,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将低碳公路的碳排放量指数看成是工程的效用,将低碳公路经济指数(以下简称为经济指数)定义为碳排放量指数与成本指数的比值,即:
经济指数= 碳排放量指数/ 成本指数。
某公路工程地处平原地貌,路线全长15.87km,设计速度为80km/h,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现有3个设计方案。根据已有的公路碳计量方法 可以计算得到这3种设计方案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量指数见表1,各方案的成本及成本指数见表2,经济指数见表3。
表1各方案成本指数
指标成本/万元成本指数方案147 241.160.329方案246 859.470.326方案349 603.220.345合计143 703.851.000
表2碳排放量指数
指标碳排放量/万t碳排放量指数方案1299.570.430方案2209.700.301方案3187.830.269合计697.101.000
由表3可以得出方案2是最优的,其低碳公路经济指数的值接近1。
表3经济指数
指标碳排放量指数成本指数经济指数方案10.4300.3291.307方案20.3010.3260.923方案30.2690.3450.780
6结语
在低碳公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可以更加合理地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协调,而不是仅仅为了适应减排的政策和口号,盲目地以消耗大量的经济为代价。低碳公路在当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其管理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参照,这就需要公路行业内注重公路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发展,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扶植公路低碳发展是我国公路低碳发展的合理路径,建立一个“低碳公路”发展的体系,为国家节能减排和公路行业的健康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慧,郭长起,傅海舰.价值工程在公路施工方案优选中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研究.2010(17):69~72.
[2] 王炎.价值工程理论在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应用探讨[J].建材世界,2010,31(3):27~28.
[3] ,方元务,王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112~113.
[4] 田延军.公路工程施工和设计中节能减排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9(5):43~44.
[5] 程昊,泮俊.浅谈低碳高速公路设计[J].交通科技,2011(5):85~87.
[6] 黄钢,刘孝廉,飞.低碳公路优化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2):211~212.
[7] 朱玉涛,陈军然,沈建良.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方案评选中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1):50~52.
[8] 李国平.公路施工中如何开展节能减排[J].节能减排,2009(7):37~38.
[9] 马建兴,李宏.略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节能[J].山东交通科技,2008,4(2):63~64.
[10] 任少英.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推广方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4):154~156.
[11] 高建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关键技术与工程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低碳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低碳观念引入及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了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
1 低碳园林理念产生的背景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理念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理论模式。20 世纪的100 年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了4 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 倍,能源消耗增加了25 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型社会。巨大的消费无疑会带来消费污染,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日趋变化,化石燃料迅速枯竭,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就我国而言,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迅猛发展,因此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城市中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增大,怎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园林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增强园林中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质量。
2 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
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材料来源的低碳性(运输、用前管理、材料耗能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再利用问题。
2.1 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它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
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2.2 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an friendly)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an cost)。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降低园林施工的碳排放
在园林施工中往往会用到大型的高耗能型机械,机械会产生噪音、尘埃、交通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园林设计时选择在有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的场所设计园林景观,就会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从而降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减少
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危害,减少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2.4 选择清洁的施工能源
在园林施工中,尽量避免高污染的能源,多选用清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作为动力材料。
2.5 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应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便于粗放式管理。
3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施工、养护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融入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其成功关键除了考虑齐全的设计开端外,还需达到高水准的施工质量和长久的景观效果。在施工工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对土地及周围
生态景观的破坏作用。对于景观效果的长期保持,良好的养护管理是最好的保
障。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中,CO2 的排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与低碳经济生活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
因此,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碳成本的持续性,要用生态的技术与方法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多选用一些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种类,增加乔木的数量与种类,增加垂直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4 小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城市园林建造的规划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低碳,把最新的科学研究应用到工作中,创造出既适应气候变化、又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园林。本文通过对低碳园林建
造中的主要理念及其作用,指出现代园林设计建造中,不但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观赏休憩功能,同时还需要积极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施工、管理维护、后期处理)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始终以低碳为主导思想,使其符合低碳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低碳供应链;成本分摊;政府补贴;低碳投入;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74;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021-06
1 引言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关注气候的变化,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国际首脑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认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改变非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1]。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低碳供应链,这主要是因为供应链在降低碳排放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其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外资零售巨头借助各种形式打造可持续发展价值链。在发达国家,超市所有商品标签上都需注明其在生产、运输和最终销毁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消费者一般凭借这一数字来选择商品;而高排放的企业也直接影响投资人对企业的投资行为。
为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沃尔玛启动了绿色供应链计划,要求所有供应商必须经由其所在地法规及社会环保标准的认证,包括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减少水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物流配送和运输效率;同时通过当地生产直接从当地的农户、养殖户来购买,减少中间运输环节,降低碳排放。特易购也主要依托供应链关系推行低碳发展模式。但与沃尔玛强调机制完善相比,特易购更加侧重于各类碳减排措施的探索与应用。在供应链上游,特易购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合作,协助供应商发现并消除供应链中存在的“碳排放热点”,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水平的目的,同时通过“碳标签”等方式鼓励供应商采取相应的碳减排措施[2]。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于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决议,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3]。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降低产品的碳排放,政府通过补贴来激励企业节能减排,企业之间通过合作也在进行碳减排。
可以看出,为了减少产品的碳排放,需要供应链成员及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其碳排放的投入与减排的效果,政府为减排进行补贴,同时零售商也可以通过分摊制造商的低碳投入成本来激励其减少碳排放量。
2 相关研究评述
关于政府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研发和创新补贴对企业绩效和行为的影响。对于政府补贴,研究较多的是政府补贴(或税收)政策对企业R&D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杨波[4]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通过与大型国际零售商和发达国家对零售商的低碳化支持比较,分析了我国零售业实现低碳化的思路和国家的政策选择。杨家威[5]归纳了各国政府补贴的有效政策,并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分析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的博弈关系,得出了政府低碳创新补贴应该偏向消费者的结论。Ulph[6]考察了环境排放政策对研发的激励作用,并比较了减排标准和排放税两种环境政策的效果。Katsoulacos等[7]研究了针对减排研发的最优排放税和最优减排研发补贴的问题。Qiu等[8]研究了国际研发合作中的非合作最优政策,考虑了两种研发合作策略:协作和协调。方海燕等[9]研究了政府和双寡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和产品创新补贴两种情形下基于不同补贴策略的研发投入和社会福利水平。Poyago-Theotoky[10]研究了与碳减排和社会福利相关的组织环境研发问题。研究表明:环境研发投入在环境研发卡特尔情形要高于非合作独立研形下的收益,同样社会福利在这两种情形下也是不同的,卡特尔情形要好于独立研发的情形。[JP3]孟卫军[11]分析了不同税率下政府对企业减排研发补贴或者征税的策略选择,并比较了两种策略对企业的利润和研发水平的影响。
供应链中上下游的创新投入成本分摊(补贴)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集中于纵向供应链中的一方为了激励另一方而进行的成本分摊(补贴)。包括制造商对零售商促销成本的分摊,零售商对制造商研发投入成本的分摊与补贴;制造商对供应商创新成本的分摊与补贴;供应商对制造商创新投入成本的分摊与补贴等。D’Aspremont等[12]和Kamien等[13]为代表的学者较早对不同合作程度下的研发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 在研发合作时(即采取RJV 卡特尔)产出最高的研发投资水平、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贾涛等[14]研究了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基于无缺货情形下的成本补贴问题,发现供应商为了降低无缺货退货的成本,需要激励零售商付出努力以便减少退货数量和退货成本。并发现可以通过成本分摊契约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Alfred等[15]针对供应链中的配送绩效进行研究,分析了通过在供应链中利用成本标杆的方法来合理分摊配送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配送绩效的提高。Matsui[16]假设研发是集成供应链中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成本转移定价方法(即全成本转移定价和可变成本转移定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Chu等[17]以汽车销售为例,研究了考虑顾客满意度的渠道协调机制。研究表明:为了促进零售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供应商可以按照零售商的努力水平对其进行资金补偿。Tsao等[18]将销售学习曲线引入到促销努力中,认为促销的成本分摊机制可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Xiao等[19]研究了一个制造商和两个竞争的零售商供应链协调问题,该供应链中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考虑了两种协调机制:全数量折扣和增量数量折扣,研究了成本变化对产品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及订货量和各自利润的影响。Leng等[20]研究了多供应商和单一制造商的两级供应链,供应商生产零部件,制造商对零部件进行组合生产,分析比较了纳什均衡和斯塔克尔伯格均衡,并利用回购成本分摊契约和缺货成本分摊契约对供应链进行了协调。Martin等[21]认为企业面对竞争对手的压力和消费者不断提高价值取向时,为了保持自身的边际利润不变,就要不断地缩减生产成本,研究了通过供应链管理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的方法。周永务等[22]研究了制造商和供应商两级供应链,下游制造商通过提供给上游供应商技术创新补贴,以减少供应成本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给出了供应链双方接受技术革新补贴策略的判断标准,并分析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策略。田巍等[23]研究了激励上游企业创新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的供应链博弈模型,提出了基于不同决策者使上游企业的创新投入达到供应链最优的协调契约。
目前对于供应链成本分摊与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对供应链企业的补贴或者供应链上下游中某一方对另一方的研发投入成本分摊与补贴,而站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同时考虑政府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低碳研发投入补贴、供应链上下游一方对另一方的低碳研发投入成本分摊与补贴同时考虑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分析了政府通过对供应链成员的低碳研发成本投入补贴来激励供应链成员增加低碳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如大型零售商)对供应链成员(如制造商)的低碳研发投入成本分摊,从而激励其增加更多的低碳研发投入成本,降低产品的碳排放水平。
3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考虑由一个零售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了激励制造商更多地对其低碳研发进行投入,零售商分摊一部分制造商低碳研发成本。同时为了激励供应链成员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低碳研发创新,政府给予制造商和零售商一定的低碳研发补贴。本文同时考虑政府补贴和零售商补贴,零售商增加低碳研发与创新的投入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一定数额补贴,制造商增加低碳研发与创新的投入可以获得来自政府和零售商双方的补贴。在此背景下,比较了零售商不分摊制造商进行低碳研发与创新成本投入、零售商分摊制造商进行低碳研发的成本投入两种情形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行为,并对双方的低碳研发成本投入进行了比较。
3.1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假设1:产品需求量q由两部分组成,即某一个固定值q0和变动值q1;消费者拥有低碳偏好,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该产品的变动销售量q1依赖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低碳投入成本(cm,cr)。
假设2:零售商的销售价格为p、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为ω、制造成本为c,每销售单位产品,制造商的边际收益为ρm=ω-c,零售商的边际收益ρr=p-ω。ρm为单位批发价扣除不包含低碳研发费用的单位平均成本的剩余部分,ρr为零售价扣除不包含低碳研发费用的单位平均成本的剩余部分。假设边际收益不变,即如果单位成本增加,则相应提高售价。他们均为正的常数,均可从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中预测得出。
假设3:零售商分担制造商一部分低碳投入成本,分摊比例为λ。
篇7
【关键词】 园林景观 低碳环保 可持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绿色低碳概念越发受到重视。低碳环保概念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显著标签,园林景观设计和管理当中也已经渐渐融入一系列的低碳环保概念。低碳型园林景观是目前全球较为流行的一种园林景观发展趋势,这种园林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降低了环境成本,同时得到更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1 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非低碳情况概述
1.1 高碳材料应用较为普遍
低碳环保概念园林景观需要在设计环节就降低碳排放量,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在设计时注意选择低碳材料。现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并没有能够认识到低碳材料的长效化作用,缺乏低碳概念,导致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过多使用了高碳材料,导致建设成品的碳排放超标。
1.2 园林施工作业碳排放超标
在园林施工作业时,施工作业人员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很少注意碳排放量的问题,在施工中为了更加方便、省力,增加使用了一部分机械设备,而这些高能耗的机械设备无疑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同样突出。
1.3 园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
园林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会产生一部分包括渣土、包装物等的废弃材料,这些建筑施工的废弃物,也是导致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废弃物处理时,更多的是采用随意丢弃的方式,而没有能够按照低碳环保理念的要求,去科学合理处置废弃物,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一部分废弃物还会飘落到其他地方,即影响了景观的美观效果,同样也导致一部分可回收废弃物被浪费。可以说,在园林景观建设当中废弃物处置不当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2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选择后期养护成本相对低的材料
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养护工作中注重选择低养护成本的材料是低碳环保概念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当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环保材料的价格相对合理,而且具备了能耗低、使用年限长、低污染的优点。在园林景观养护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养护的低成本化。
2.2 选择低碳材料
选择低碳材料是落实低碳环保概念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建设中融入低碳环保概念,本质上是要解决好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选择低碳材料将是有效降低园林景观碳排放的关键。从长期发展来看,只有从建设环节着手将低碳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才能更好地降低后期园林景观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废气。
2.3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需要从施工作业的方式和方法选择上去加以考虑。大型高耗能机械是园林景观施工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尽可能减少大型高耗能机械的使用,如果确实需要,就需要有效压缩使用时间,进而减少碳排放总量,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合理科学处理建设施工废弃物
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对诸如渣土、包装物、污水等作业垃圾的处理上,想要落实低碳环保概念,就要做好分类。将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处理,进而做好循环利用。
2.5 绿植搭配更加合理化
绿植搭配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各种绿色植物都具有碳汇集的作用和能力。只有合理搭配绿植,才能更好地发挥绿植的环保作用,实现绿植在局部区域发挥吸碳放氧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使用吸碳能力强的绿植,进而确保园林景观中低碳环保概念的体现。
3 低碳园林景观规划策略
3.1 有效处理低碳型园林建设与精品园林建设之间的关系
建设低碳园林与建设精品园林之间,从理论上讲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措施得当的话,完全能够将二者融合。建设低碳型园林景观应该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而同样建设精品园林又得以建设低碳型园林为基础条件,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样也可以实现低碳环保目标,最终形成低碳与精品建设之间的结合。
3.2 低碳型园林建设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园林景观能源消耗最大的部分就是照明设备了,如果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园林景观的日常运行当中,那么将有效突出低碳可持续的概念。风能、太阳能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应用到园林建设中,进而使园林景观建设持续低碳化。
3.3 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的开发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低碳环保概念的引入,就要求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低碳建设的措施,符合低碳环保概念。
4 结语
将低碳环保概念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当中,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客观要求,为了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化的园林景观建设,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研究低碳环保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将低碳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当中,最终推动园林景观建设走向绿色化、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马婕婷.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中国园林,2011(01).
[2]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0(12).
[3]张琴.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型与方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
篇8
1.低碳物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输运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物流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输运成本,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目前,很多对低碳物流的认识都是从低碳经济迁移过来的。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由此可推,低碳物流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低碳化、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物流管理包括几个步骤:
(1)运输低碳化
(2)仓储低碳化
(3)流通加工低碳化
(4)装卸搬运低碳化
(5)包装低碳化
(6)废物回收增大能源利用率
(7)寻找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进行物流运输与管理。
从整体来看,低碳物流支撑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促进各产业链的产业结构,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物流的基本特征
1.低碳物流具有整体性。低碳物流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很多商业运营步骤,所以低碳物流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低碳物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由能源开发和管理手段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只有关注整个链条的每一步,物流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称为低碳物流。物流是一个大的系统,也具有整体性,低碳物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低碳物流在某种程度上与物流收益运作上有所出入,对物流的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态势等经济因素都会影响低碳物流的发展,所有的环境因素对低碳经济起着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2.低碳物流具有环保性。低碳物流的发展,由其目的可以看出,对环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利用新型的科技技术,高超的管理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具有显而易见的环保性
3.低碳物流具有技术领先性。低碳物流利用能源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生物能开发技术、低碳技术、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等高新科技技术,进行日常的物流输运与管理,开发系统管理碳足迹,并采取行动。不管是在公路输运还是在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路运输方面,科学家不停地努力研究方案,优化内部结构系统,使节能减排不只是一个口号,把各种新研究投身于低碳物流的运作中。
4.低碳物流具有标准性。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低碳物流的标准,低碳物流的具体操作过程需要量化,确定一个低碳物流的标准是有特殊意义的。很多公司贪图安逸,不愿意做出改变,本来是进行长途运输,改为短途运输,相应填的报表油量减少了,这样的做法只能从数字上减少了碳排放量,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增大能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的标准,进行统一协调,提高低碳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作水平,只有这样,低碳物流才能真正落实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5.低碳物流具有示范性。低碳物流作为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经济领域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在提醒人们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同时,给其他行业也带去了压力,如何适应低碳经济这一不可逆的趋势,是其他行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低碳物流在效益和能源利用方面,都运作得有条有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极大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同于增大了企业的运营利益,这个一举两得的例子成为各行各业的商业例子,变得有例可循。
三、低碳物流的发展模式
1.开展多式联运。物流设计到各种输运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路运输等,在这几种运输形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聪明的企业会分析自己的业务,把自己所需要的运输方式和相应的排碳量做好登记,可以排列组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交通运输,综合减少碳排放量,优化产业链结构,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2.采取低碳采购的方法。低碳物流的采购是一个敲门砖,可以从起始端通过采购低污染高能效的材料,减少碳排放量,刺激供应商不断寻找新型材料代替以往高污染的材料,建立完整完善的评价体系,供企业参考,选择性价比最高能源利用率最高的材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考虑了经济效益。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甩挂运输,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物流的效率,保证车辆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有应急的方案应对,由此减少碳排放量。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原理和甩挂运输的原理差不多,都可以有效增大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量。
四、物流活动的循环式模式
物流是一个可重复完整的商业活动,低碳物流应该秉承低碳经济的三大原则,循环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资源化原则。低碳物流可以在企业,供应链,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可循环的链接,建立互相信赖的合作,增大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从循环经济中找到运作模式,循环物流起着链接人类、自然、社会的作用,对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
篇9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逆向物流、智能化物流、社区物流服务、金融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开始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比如电子商物流,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7.5万亿元,而2012年预计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145.7万亿元,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物流总额将达到社会物流总额的5 %。再加上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将在社会物流总额总占据绝对大的比重。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需要,物流新业态的发展必须降低碳排放,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新路经。
1 低碳经济与物流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物流作为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低碳物流理应受到国家以及企业的重视。对企业而言,“低碳”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全世界物流企业所应肩负的责任。
物流是能源消耗主要的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大户。1999年至2009年,中国物流业碳排放量达到72938.73万吨,全国碳排放总量为1632833.01万吨,物流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碳排放总量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要求物流行业碳排放总量降低22.4个百分点。物流新业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发展必须要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走出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我国当前物流新业态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 物流新业态发展中面临的“碳”问题
2.1 物流技术和低碳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能够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并熟知低碳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近几年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批熟悉并能够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物流人才,但是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上这些人却知之甚少。这就使得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在运输、仓储等物流领域的应用受到制约。
2.2 过分追求效率指标而忽视碳排放的影响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中心,在追求物流的便利性、快速性、安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往往容易忽视资源节约的社会效益。企业对物流绩效的评估也就相应的针对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展开,而对碳排放指标没有相应的标准。这样,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而低碳技术的应用、物流过程中碳排放的监控、低碳物流设备的购置在短期来看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效益确实看不到的,短期无法衡量的。这样,企业就失去了“低碳”的动力。
2.3 低碳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物流装备是物流企业提供可靠技术与设施的载体,在物流装备设计、应用中如果考虑到碳排放的因素,将会对低碳物流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则相对落后并且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考虑碳减排的要求。比如,库房设计上较多的仍然是平库系统,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运输、仓储作业采用人工和机械作业,运输车辆、装卸搬运工具陈旧老化,耗能大。
2.4 信息化水平低
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基础信息的采集很多企业还是以手工录入为主,RFID、GIS、GPS等数据跟踪技术也没有普及应用。公共平台的信息建设落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处于单点应用,没有形成公共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些都造成了物流运输、仓储等管理的低效率和高能耗。
2.5 低碳物流缺乏法律和制度规范
低碳物流政策先行从完善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物流相关碳排放指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40%至45%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如何在物流领域得到落实以及如何对物流业低碳发展进行相关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还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6 物流过程中“碳足迹”追踪困难
由于物流过程涉及的领域广、环节多、动态性强,所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碳足迹”捕捉相对于生产制造类企业更困难。物流系统由包装、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七大模块构成,在这七个模块运作时都在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因此需要检测物流各环节的碳排放,才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3 物流新业态发展的低碳路径
3.1 人才培养
大学教育物流专业要开设低碳物流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物流管理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了解节能减排、油气资源的清洁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并具有把这些技术应用到物流领域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培训机构,相关资格认证考试要把相关低碳技术纳入考试范围。还要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环保观念的培训。
3.2 资源整合
通过开展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整合物流资源。共同配送就是多家企业共同使用某一项物流资源,以此达到物流资源的共享。逆向物流可以通过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资源的合理处置来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对逆向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要有合适财政补贴机制,以此促进企业开展逆向物流的积极性。
3.3 改进低碳技术装备
运输方面,车辆购置选择要考虑低耗油因素,开展直达运输,集中运输,增加运输的批量,减少回程空驶。合理化的仓库管理活动,尽可能地采用高架仓库,提高仓库坪效。仓库作业设备,运 用机器人、自动导引小车、巷道堆垛机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作业工具。采用集装箱、托盘等集装化工具,提高装卸搬运作业的效率,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的能耗。
3.4 提高信息化水平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建立起低碳物流信息系统和运作体系。在物流信息系统中导入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即Energy Manng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MIS),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物流过程中分散的能耗数据采集和控制、集中的管理调度和能源供需平衡,以及实现所需能源预测,为在物流全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节能、降耗和环保的目标创造条件。即对物流能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及实现对能源设备、能源实绩、能源计划、能源平衡、能源预测等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功能,达到企业节能增效的目的。
3.5 完善低碳物流法律和制度
物流新业态的低碳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制定各种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利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引导物流业态的低碳发展。世界各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并比较健全,但针对物流领域的不多。政府应该就物流相关的交通管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制定针对的性的制度标准,使物流新业态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做到有法可依。对于物流领域的低碳创新技术实行财政支持,鼓励物流企业自主创新新技术。如北美、欧洲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碳税、碳交易、碳管制、碳补偿制度。
3.6 合理化物流“碳足迹”的跟踪和计量
根据PAS 2050提出的计量碳足迹的具体方法,将其应用到物流和供应链过程。PAS 2050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提出计算商品碳足迹的五步骤模型,可以为物流领域所借鉴。同时,积极应用EPC、RFID等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车辆、装卸机械、冷冻机械等的能耗水平进行监控。
4 结论
篇10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 上一篇:网络环境解决方案
- 下一篇: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