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的概念

篇1

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教学,应当深入探讨如何围绕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模型来组织教学,让每节课教学的定向更准,研究的问题更集中,使学生的概念建构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一、对科学概念重建的理解

对儿童概念渐进发展过程的认识,虽然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种。其一,不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其二,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属于科学概念。这两种概念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学生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对有错。建构主义认为,前概念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皮亚杰认为,当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头脑中先前的图式来组织个人经验的时候,知识就建构了,同化或顺应也因此产生。学生的概念学习是一个概念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绕开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学生的概念重建最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扩展,以建立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我们的教学必须依靠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和重建,使学生形成更加精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过程涉及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学生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将它们发展到更深入、更抽象的层次。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准确、抽象,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说明事件和所涉及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修改原有知识获得新知的学习——概念重建。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概念重建教学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生长点,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重建为根本目的的循环性学习过程。科学概念重建的基本程式如下图所示:

1.唤醒——激发阶段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活用,善用身边的资源,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他们聚焦问题后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使他们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来,从而唤醒他们已有的前概念并及时进行诊断,为后续教学指明方向。

2.发展——探究阶段

对形成的问题,学生根据各自的已有经验或前概念,作出自己的预测或猜想,并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预测与解释,引发认知冲突。探究阶段为学生提供引出自己原有概念的机会,通过探索新现象,获得与自己原有观念不一致的经验,目的在于造成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重建原有的概念。

在此阶段,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现象和问题的想法进行探究,明确自己和小组的观点,进行猜想、假设或预测,设计并制定实验或操究方案,进行实验或实施调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处理数据资料,思考证据与假设和结果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并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科学探究阶段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以便为随后的建构与交流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3.重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概念建构的重要环节。科学课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往往就是忽视或淡化了这一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建构新的认识和初步形成解释的过程,同时也是使有关概念、原理或技能变得易懂、可理解和更加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学生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矛盾。经由实验解释或自我思考与探究,学生可能找到新概念的含义,知觉到旧有概念的不足,并进行前后的比照纠错。这一环节,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澄清和交换概念,揭示和解决冲突情境,建构新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的表达,形成科学概念。

4.深化——应用阶段

科学概念构建以后,要进行验证、应用、巩固,使学生的意识中形成稳定的图式,并能举一反三,这是对学生概念形成后的一种检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新旧经验经过相互作用与联系得以整合,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与顺应得到发展,新获得的概念、过程或技能得以深化。

三、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

1.调查学生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重建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的,并且要以学生前概念为生长点,实现转变和概念重建。教师凭借经验来预设课堂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在教学中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由于前概念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来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可以通过提问、访谈、问卷调查、画概念图等方式进行。

例如,在教学蚂蚁时,可以先让学生画蚂蚁,了解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的认识。学生画出各式各样的蚂蚁,结构不同,其实就是反映了学生的前概念。

2.注重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比较

一些老师虽然在了解学生前概念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在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和处理上还会出现忽视的现象:学生新概念建构后就把他们的前概念放在一边,表面上完成了概念建构,实际上没有深化。如教学《人体的消化器官》一课,教师让学生体验吃食物,猜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把食物旅行的线路画出来并讲解,这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建构出食物在人体旅行的线路,认识了食物消化的过程之后,却没有让学生将最终建构的概念与先前的前概念进行比较,找出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3.活用科学概念解释或解决问题

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前概念到最后建构科学概念,是一个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拓展活用科学概念,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概念建构。设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的一种考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习得的概念更加牢固。如教学植物茎的种类时,学生建构了匍匐、攀援、直立、缠绕茎的类型概念后,让学生寻找植物的茎并讲解是什么类型?为什么是这种类型?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攀援茎和缠绕茎,可以多提供实例,如果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科学概念进行解释,就可以证明其科学概念建构的可靠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生物园或植物密集的地方进行观察、分辨,进行拓展和延伸。

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丰富,有其独自的特点。我们不能直接将科学概念传输给学生,只能根据学生科学概念重建的规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重建科学概念。

篇2

关键词:语文教材;生命诠释;实践内容;感恩教育;珍爱生命;生命模式

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认识生命以及尊重生命,为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及价值指引方向。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解人的价值、理解人性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里对生命的诠释

在初中语文课文里,有很多课文和生命有着很大的联系,七年级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对人生的向往、思考与体会,指引你感悟人生。例如:《蝉》《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将语文阅读及生命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更有逻辑性地进行感受,在阅读里,学生融入课文之中,经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态度去体味、去感受。学生在对生命概念进行理解时候,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里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

1.语文教学里有关感恩的生命教育

在《海伦・凯勒》一课,凯勒虽然身体不健全,她却可微笑着去面对,显示着生命的坚韧!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有关友情、亲情的课文,教学时要掌握情感的核心,指引学生全面解读感受作品里的情感,因此,认识到自己对同学、家人以及朋友的意义。

感恩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运用课程里的一些素材,去诠释生命的概念,从而提升生命教育的深度。

2.学生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得到提升。

研究课文,体会其中的细节。教材里有许多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课文,对这样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写与读进行融合。

3.延伸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站在德育的现状角度去看,当前人生意义淡然,其境界付钱、自毁以及他毁生命的情况已变成常见的社会问题。十多岁少年轻生现象时常出现,我们需要实施热爱生命的教育。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少年自杀、杀人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也发生过。生命是人的根本,那么,教育的进程就要根据人的生命模式去进行。

经过教学实践,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责任感、生命意识和自然制衡意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莫小白.有效教学措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教学文集,2007(12).

篇3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 青少年 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生命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类报纸屡见不鲜,但其并非我国独创及独有。早在20世纪初叶,德、英、法就已经已开始关注生死等教育话题,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最早源于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目的是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减少青少年中自杀的比例并对“问题少年”起到早期的预防和矫治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学者詹姆斯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且提出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思想,构建了“生命教育体系”,开办阿南达学校,积极投身生命教育实践,促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此,“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才被各国熟知并开始广泛传播。[1]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教育,围绕生命本身开展教育,即引导青少年进行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通俗的说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暗示,求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其外延包括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生命教育涉及诸多层面的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方面,即认识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2)行为方面,在掌握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切实的保护、延长生命;(3)情感方面,对待生命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为什么要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

当代青少年群体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及网络化浪潮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其特点是开放程度高、接触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但是伴随着社会开放和网络浪潮带来的海量信息冲击,很多当代青少年正陷入随之而来的“生命”困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物质环境极大丰富的今天,当代青少年很容易迷失在混乱纷杂的网络环境中,道德滑坡严重,价值观混乱。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既缺乏上个世纪60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7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80年代人善于埋头苦干的精神。” “他们是精神迷惘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偏颇、夸张,但这也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当代青少年在生命观及价值观上的迷茫状态。[2]

2,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社会环境的复杂,课业负担的沉重,加之对自身心理、生理发展的不适应,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因。当前,很多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觉自己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和局外人,在与同学或者同事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自私的;对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没有兴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对七千多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九成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一个庞大的农村青少年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怀着不同的理想来到城市,对学习和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心理更脆弱、更敏感,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觉得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久而久之,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引发自杀甚至杀害他人的行为。

3漠视生命甚至残害生命现象时有发生。放眼现代中国,原来被成为天之骄子的在校大学生已成为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高发群体。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叫“天堂纪念馆”的网站,网站里陈列着许多死无其所的大学生的英灵。这些大学生都是由于自杀丧命。据统计,自杀在我国青少年死亡中所占的比例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四、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建议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漠视现象。当今社会有一个误区:即大部分的青少年,包括大部分的成人都认为生命只是属于个人的。关于自杀轻生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们大多认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和烦恼的办法只有自杀,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社会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社会的每个细胞都能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稳定发展。轻率的结束个人的生命,特别是一个年轻稚嫩的生命就绝不单单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唯有大家都有如此观点,才能为下一步开展生命体系教育打好基础。[3]

2.将生命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以培养个体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为目的。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人文关怀价值的内容,其中已经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遵循生命规律,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影响当代青少年对生命看法原因很多:经济困顿、学业问题和人际失和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人生信念的不坚定。对于青少年来说,科学知识、生产技能固然重要,但人们工作进步的原动力还是高尚的人生信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为重点。教育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文化需求、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的提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文化的、易于接受的举措。

3.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建各类青少年自助组织。如组织青少年心理、生命、伦理等社团,辅以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些心理自我抚慰的方法,并创设适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拥有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心态;力求使他们通过互助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应对消极情绪、挫折的策略技巧,转化不良情绪以免出现消极的严重的心理和过激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 开展生命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迫切的任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使青少年感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通过生命教育,我们要培植青少年对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青少年拥有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充满自信和热情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82.

篇5

【摘 要】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问题逐渐引起许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正日益成为我们这些老师的共识。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想,我们有责任去思考生命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日益成为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1.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生命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显得太渺小,不值得敬畏。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因身体上稍有缺陷而苦恼万分,始终没办法走出心理困境,走到哪里都觉得大家在议论她,以致多次用小刀来割脉想轻生。我想,正是因为她没有受过良好的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会如此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2.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有的家长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种情况是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往往让父母心理严重失衡,以致苛求、斥责、打骂孩子。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其次,部分家庭不完善。不完全的、不良的家庭,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平时没有给他关爱,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在一起还不如不在一起的思想就慢慢地滋生。

3.生命教育课程缺失

目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地区没有作为独立课程实施,只是偶尔闪现在众多学科中。因此,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这对于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改革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常言道“教书育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多维的,全方位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尤其是对生命的认识。从人的一生来看,中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受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极富弹性和张力,我们应该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成熟相应提前。可是,很多孩子过分依赖长辈的羽翼保护,好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风雨洗礼,他们的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遑论珍惜,就像好逸恶劳之徒得到意外之财,只会随意挥霍。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之事。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也无可推卸地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三、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生命教育元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命教育所需素材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立足教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选用素材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八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关爱。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教育主题是承担生活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由此可见,教材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现成材料摆在眼前,我们又何必舍本逐末,另起炉灶?再者,利用课内材料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起到一箭双雕之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独特的禀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精彩的。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模本,须知: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能。按照哲学的表达就是“随顺人的禀赋”。马克思·范梅南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最高明的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帮助、提醒,使受教育个体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让他们的身心真正和生活本身融为一体,从而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的禀赋。一旦他们发觉了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就会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一、生命教育的兴起与推进

1968 年, 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 , 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1986 年, 他写作出版了《生命教育: 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该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涵义, 认为教育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 应该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生命教育于1974 年由澳大利亚的特德・诺夫斯牧师提出, 主要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并致死这一问题。1979 年, 悉尼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目前, 该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 , 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的一员。

1996 年, 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率先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1999年, 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 除了为家庭生活教育提供素材与方法之外, 也鼓励老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2002年, 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 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

1997 年, 陈英豪在台湾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 同年底, 台湾启动“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并设计生命教育课程, 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1998 年, 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 2000 年, 台湾教育当局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 并将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此外, 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也主动参与, 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推进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在我国大陆, 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 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 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 。“生命教育”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

自2003年以来发生北京音乐学院陈果自焚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案等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大学生自杀、杀人、杀生案件,让更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2003年4月8日,湖北省“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预防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发现,只有8 本这方面的专著。另外,还有部分专著是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谈生命教育的,加上这部分,专著的总数也不超过20本。这其中梅萍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2]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他的像欧巧云[3]、张旭东[4]、吴伟花[5]、李芳[6]等人的专著也有一定影响力。

从期刊来看,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搜索,我国大陆最早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文献见于2003年,是高锦泉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7]随后,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学术研究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2003、2004年是生命教育研究发端阶段。2005年研究文献开始陡增。2007、2008年文献数量相对稳定,2009年起生命教育研究掀起。至2013年文献数量增长的同时,文献的质量也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路、视角单一,范畴、学科定位未能最终确立,实效性研究不多等。

三、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查到的文献中,高锦泉是最早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维护自然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8]

陈黎东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 珍惜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为社会、民族和人类的光明未来而奋斗的事业中去;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热爱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生存的理由,学会欣赏生命的无限魅力,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安全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9]

欧巧云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三点: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的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培养人文关怀精神,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10]

叶华松认为,大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其生命存在于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领域,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应包括生命知识教育、生命关系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方面。[11]

谢海均总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是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二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载。三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追求适当的实施形式,在实施中应强调受教育者个体的体验过程,通过生命教育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12]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研究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和谐社会;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而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群体将是今天的青年大学生,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生命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谐的人,而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细胞也是和谐的人。生命教育与和谐社会这上看似完全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由于一个共同的联系对象:“和谐的人”的存在,实质上具有了相当紧密和必然的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一致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1]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与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大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环境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二)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伦理意识、和谐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生命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最有思想的青年群体,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承受着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身心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生命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引导与创造功能

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家庭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要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精神,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社会共融共存。[2]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由于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社会和教育的抗争等引发的一系列故意伤害他人、自杀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与无力。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其次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严重,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的发挥,第三是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消极因素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根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和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生命教育体系

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时俱进,努力构建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和谐体系。

(一)生命教育要构建和谐的目标体系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维护自然的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4]建构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一要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二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进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三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生命教育要建立和谐的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人格教育、生死教育、生存教育、审美教育、成功与挫折教育等。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培养大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生命的内涵。

(三)生命教育要建立和谐的保障体系

如何实施生命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高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专题教育、学科渗透、团队活动三大载体的保证作用。[5]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人生生命的体验,可以借鉴台湾一些大学的做法,在高校开设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及“人生哲学”三门课程,以及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和服务实践五大领域的选修课程。

四、结语

和谐是一种美,追求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和谐的人,这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的规则,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构建和谐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印伟光.围绕和谐目标创新学校德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1):91-92.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吴荣顺,崔园萍.和谐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0-41.

[4]陈祥军,王金龙.新时期的和谐教育理念[J] .理论界,2006,(6):91-92.

[5]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67-68.

作者简介:侯亚彬(1975-),男,河南商丘人,研究生(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6)03-0075-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学界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虽然我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生命教育进行界定和概括,但这些定义却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单来说,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挖掘生命智能,推进价值反思,整合相关信息。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真谛,学会尊重生命,主动探讨生命的意义,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将生命教育看做预防学生自杀,因此一旦新闻中出现学生自杀的新闻,就开始呼吁学界更加重视生命教育。但如果只将生命教育和防止自杀画上等号,是非常狭隘的。此外,在悲剧已经发生之后才进行生命教育,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所以,生命教育不能采用事后弥补的解决方法,应及早着手,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死亡,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生命,学会重视和珍惜生命。这样的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以欣赏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现在的高校教育,往往更加关注专业教学,对于生命智慧的教学活动则常常被忽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会受到知识、制度的限制,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中,而忽略生命的价值。尽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但是他们对生命的真正内涵还是无知状态。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良好人生观的基础就是使其对人生的价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身和人生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能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避免自己陷入无为的忙碌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对于生命的认识。此外,生命教育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道德思维,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涵。目前,大学教育中,品德教育和规范教育比较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相比而言思想教育就存在着明显欠缺。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缺少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国内高校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尽管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所涉及,但国内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最主要的途径还是网络、杂志等途径。国内高校大多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这些教育中心在大学生中并未获得较高的认可度。有些高校的大学生自发成立相关社团,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师资力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决定了学生的参与水平比较低,影响力较小。事实上,高校并未主动给予大学生有效的生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高,拥有良好的受众基础,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国内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反应出教育活动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生命教育存在的巨大发展潜力。

2.高校生命教育依旧停滞于自然生命的水平上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常常是在极端暴力事件出现后才被学校提上日程,其目的是在自然层面对生命进行保护。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时机是无法帮助人们从根本上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高校内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事件背后隐藏的是心理教育、价值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缺失。近些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因此生命教育开始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出现。生命教育在国内开始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越来越容易受到威胁。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体生命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社会不断出现的问题也会对个体生命产生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需要具有利用灾难提高其生存技能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应具备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思想政治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

3.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独立开展生命教育的困难

生命教育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有些知识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已经有所接触和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会有一定的牵涉,比如中小学的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等。所以和以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一样,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和原本学习过的内容存在大量重叠,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对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利用生命教育的方法来讲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使原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促进。

4.高校缺少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本身的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其育人能力能否满足生命教育的需要,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使生命教育的观念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观念,提高生命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效率。近几年,随着国内高校扩招,高校的规模正在变得越来越大。高校原本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变得非常低,使学生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困惑和迷茫,难以利用现有途径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基于生命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1.将生命关怀意识引入到教学理念中

高校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教学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独立。进入大学后,他们必须离开熟悉的家庭生活,用成人的方式独立面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于这样的情况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样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很容易出现问题。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高校还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倡导人性化的新型教育,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生活中真正发挥出来,使其对自己和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其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在教育内容中添加中西方结合的生命教育观念

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交往手段正变得越来越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片面地逃避西方思想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应该怎样有选择地接收西方先进思想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使其以辩证的眼光面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点点滴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内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将生命教育纳入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必要,这也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点,将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再结合国内优秀的思想文化,能够帮助思想政治课程获得更多的养分,这对于课程本身的长期发展也非常有利。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互动的教育机制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所谓“教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但在这样的观点下忽略的问题就是教育本身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它的教育功能不能完全依赖学校而完成,家庭和社会在教育活动中同样需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所以,生命教育应该由这三方一起努力完成。家庭是学生最早获得教育的地方,其本身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活中,学生很多都已经离开了家,但家庭教育还会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作用,而社会作为一个更大的概念,会进一步对学校和家庭产生作用。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社会,使生命获得应有的尊重,大学生的生命观念才能健康地树立起来。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生命价值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它可以帮助学生用更好的生活态度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本文主要对生命教育的含义进行了简单论述,并结合生活实际对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将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漏洞。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这一主题的结合也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

[1]沈力晔,程灶火,金明媚,奚晓岚.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67.

[2]高燕.回顾与反思:教育走向生命理解的历史与现实———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2):98.

[3]肖永蓉.高等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03.

篇9

生命教育起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门类。中国大陆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正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从世界范围来看,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 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洲于1979 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自标;日本于1989年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乌克兰 2001 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从我国来看,近十年来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定义上也是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他们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见解。上海 2004 年开始制定并即将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应该看到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是缺乏的。

当前,有少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人生的方向、目标、意义和价值不很明确,只专注于当下此在的生活感觉,而淡化了生命的意识和生命的存在。这些“天之骄子”因此陷人了网瘾、自闭、斗殴、自残,甚至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等种种生命困顿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生命教育是当今时代回归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生命教育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的需要;生命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生命教育是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

二、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1、国内有关生命教育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生命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流派:以叶澜教授为主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张文质为主的“生命化教育”学派,冯建军教授以其《生命与教育》著作,也应归为“生命化教育”学派;刘铁芳、刘慧博士为主的“生命道德教育”学派;刘济良为主的“生命教育”学派。其中,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认为:第一,在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教育对象观必须从学生是“认知体”转变到“完整的生命体”,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第二,在新基础教育的最为直观的课堂教学观上,必须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生命层次,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第三,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对生命的体悟”是教育学的原点。“新基础教育”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第四,“教育的生命基础”的内涵是: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第五,从角色表演视角来看,学生生命发展是在表演和观看中实现的。第六,“生命”是学校教育、时代、人之间内在相通性的基础。这些从实践需要出发建构的生命教育理论,为教育研究开启了崭新领域和独特视野,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大有裨益。

关于香港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多。研究涉及以下几点:第一,香港地区开展生命教育居于两方面的背景:一是自杀事件频繁发生;二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出现负面的精神面貌。第二,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理智、情感、意志和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发展,让学生得到“成熟和快乐人生”。第三,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在操作层面上具有较大自主性,不同单位注重各自的教育实际需要,由此带来生命教育内容“百花齐放”。香港的生命教育的特点是主要由社会和宗教教育中心来推动,在公民教育中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注重课程建设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

台湾生命教育的研究比较香港和大陆来说,更加深入和全面,既注重理论研究,也重视教育实践。台湾教育部门 1998 年开展了“生命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实施活动负责人曾志朗把 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由此开始在岛内全面推行生命教育。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研究始终在理论、实践、政策几个层面展开,研究人员动员广泛,宣传充分,社会反响大,形成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特色。第二,从研究涉及的教育系统来看,重视生命教育的阶段性,即从小到大的一辈子的教育。第三,从涉及的具体内容看,包括了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意义、课程、师资培训、品格、理想、伦理、实施、生死等,涵盖面很广。第四,从研究的取向上看,主要有五种:宗教取向的研究、生理健康取向的研究、职业生涯取向、生活取向的研究和死亡教育或生死学取向的研究。

台湾生命教育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生命教育启发生命智慧、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生命教育要辅导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增强人际关系技巧、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生命观。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人生教育、生涯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死教育四个部分。总之,台湾生命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在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2、国外有关生命教育研究情况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批判吸收了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概念,他说:“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充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非连续性形式。因此,可以认为博尔诺夫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之一。杰?唐纳德?华特士的“《生命教育》(1986)是美国较为系统阐述生命教育思想的著作。

代表人物华特士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扩展了学校教育的涵义,把教育看作是通过学生学习以指导其生命经验并能正确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第二,认为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必须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奠定良好基础,为孩子整个生命做好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就业和挣钱。第三,“教育必须是经验的,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必须把如何解决生命中可能面临困难交给学生,这就是“生命教育”。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课程,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中介,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鉴于此,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在刚开始推行生命教育,都会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单一性课程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课程,如生命教育课程、死亡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等。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单一性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连贯性,它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取得了卓越成效。

2、通过生命体验开展生命教育

生活世界就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说生活就是在说人,人是具有灵动生命的主体,生活就是生命亲历和体验,是理想对现实的不断超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价值追寻过程”。体验使我们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关系之中,感受生命的艰辛与欢愉。生命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亲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做实验、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在这些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身心,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其目标与生命教育有着契合之处,都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学地理;地理教学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理论界在这个概念的诠释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种,专家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阐释生命教育。一种类型的定义可以认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关生命的知识,提高自身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价值,并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还有一种类型的定义是将生命教育诠释成一种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观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和进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在物质生命层面,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使其产生珍惜生命的观念,同时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诸如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等,为其个体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为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提供引导。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义。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身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如自然地理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对自然规律和原理的学习,增强生命意识,进而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而人文地理的学习能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关心和热爱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提升生命的高度。

2.地理教学包含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

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阵地。例如,如何利用地图在陌生地方的定位、GPS 的应用等技能。初中地理从经纬网定位开始,进而学习使用地图以及判别方向。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此外,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对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涉及认识层面的则更多,从正面的熏陶看,如对比宇宙的浩瀚,可见生命之渺小,树立谦虚、乐观的心态等。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可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三、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利用宇宙科学知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

从宇宙大爆炸形成宇宙的雏形,到太阳系、地球的形成,再到生命的出现,以至于到今天的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学习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进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鼓励学生要时刻善待生命,不断进取。

2.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增强学生热爱生命意识

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认清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一体性,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为人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将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3.利用地理过程与因果关系思想,强化学生战胜困难意志

地理过程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应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中学地理讲述的“沧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蕴含“塞翁失马”一样的哲理。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获得成功。正如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经历千百万年的风雨后才形成的。因此,地理过程思想可启迪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坦然处之,将其看作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和害怕。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4.善于延伸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生存技能

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延伸地理知识。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几乎都与地理学知识有关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财产、生命安全。为使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人们就要对其有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别是地理教学中要介绍相关知识。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要教育学生如何自救。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传授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学生保护自身的意识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讲书本上提供的知识。

5.利用体验式教学,强化生命教育

体验教育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创设“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该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并达到“自我完善”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观看图片及影像。对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讲“自然灾害”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纪录片,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去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去面对。学习“荒漠化治理”时,可让学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沙棘、沙枣等植物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强的生命力,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养成勇于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