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带来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带来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种植;改善环境;作用

1 调节大气碳含量

树木在光照下会产生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将空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吸收并转化为氧气排出,因此树木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还可以将空气中的碳转化在树木本身中,为人类提供能量。目前由于大量的工业生产需要燃料的消耗,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森林可以将这类碳化合物进行有效转化,有效地为人类解决了碳排放的后顾之忧。

同时,树木所提供的木材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实用的材料,将树木中的碳以材料的方式进行存储,另一方面木材可以解决其它燃料的后期问题。因此木材可以作为很好的燃料进行后期的自我回收,另外,木材还可以替代一大部分的其它金属材料,减少其冶炼和消耗,以达到控制大气中的碳含量的目的。森林担负着解决大气中碳的排放问题的艰巨任务,但是目前林业种植还不能够形成足够的林业面积以达到完全解决碳排放问题的目的,目前的林业种植还处于一方面改善环境,另一方面支持木材产量的状态,因此要想达到完全解决二氧化碳问题和木材供应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改善大气酸含量

林业种植在大气的酸含量方面也具有极大的改善与控制作用,目前大气污染中酸类物质的沉降是十分众多的,工业生产使用的大量燃料消耗会形成硫等物质的排放,这些元素在大气中会形成酸性的化合物伴随雨水进行沉降,这些酸度较高的物质会对林木有腐蚀作用,甚至还会摧毁树木的生命。四川和贵州等地曾发生酸雨沉降的灾害,一次性破坏了2000 m3和1000 m3的木材面积,造成了3.6亿元的损失,如果森林没有自我净化作用,这样的损失还会更大。

这些在大气中伴随雨量沉降的物质会对树木造成恶劣的伤害甚至死亡,然而不同的树木种类抗击酸性物质沉降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杉树类的树木对酸雨的抵抗能力很脆弱,而山茶树等树木对酸雨的抗击能力很强,因此可以通过在受酸雨影响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植吸收酸性物质的木材但是能抵抗其腐蚀的木材发展林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吸收掉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达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3 防止水土流失

在林业大量发展的环境中,森林地面会被树叶掉落的物质所铺垫,形成输送而绵软的地面结构,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树木形成的这些地面结构会有效吸收和排放水分,大大减少洪水侵袭的猛烈程度,避免下游地区受到更加严重的洪水灾害。据统计,森林能够阻挡20 %的洪峰危害,将其以吸收或蒸发的方式进行缓解,据有关数据统计,某地区森林覆盖率在67.6 %时相对2.7 %的地区比较,能够在径流量上减少25 %~78 %的洪水流量,因此可以说,森林能够有效减少洪水造成的危害,这样的土地结构就避免了降水量大的地区常年雨水冲刷与洪水流过造成的水土流失,很好地巩固了地表的结构。

相反,如果在缺少水分的地区,土地的结构会逐渐变得脆弱和沙化,大风会逐渐侵蚀沙化的土地,长久发展下去会形成沙漠,这对环境是极其不利的。林业种植的树木就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森林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挡地面的空气流动,缓解刮风带来的地面沙化侵蚀,树木强大而复杂的根部结构能够牢牢地抓住地表土壤,避免土壤表面因缺少水分被常年的空气流动沙化带走。根据科学调查显示,地面的森林可以减弱50 %流过的空气速度,风在距离森林200 m以外时,空气的流速基本保持不变,而当空气流过森林后,要通过500~1000 m的距离才能够重新获得之前的风速,因此可以说森林是地面的风速缓冲区,很好地保护了该地区的地表结构,避免了其进一步的沙化。

篇2

不管是出于万米地下,还是长自田间山头,衣服的原材料往往会影响到穿者的健康水平与地球的安全状况。

以皮革为例,在由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纯粹,绝不等同于环保。近年来大受追捧的纯棉,就远没有这个词本身看来的那样清洁舒适。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纯棉,距离真正的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仍是关键。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焚烧或填埋。

李宁和帝人集团合作的ECO CIRCLE循环再生技术将染料及其他材料完全去除,无限循环再生。这和在一定条件下从石油制造出聚酯原料再焚烧相比,能量消耗量及CO2排出量均可削减80%。而回收的服装可以返回工厂,重新再生为长纤维。这种方法为延长服装自身时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对其进行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础。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见图)

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全部耗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CO2,相当于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英国的排放因子是每度0.235千克CO2)

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腈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每吨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1千克CO2。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着装行为也非常重要。

篇3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法;低碳经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转变

低碳经济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时期出现新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模式可以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能源,并且具有清洁、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特点。发展低碳经济,其主要是为了能够解决全球出现的气候变暖现象以及自然资源浪费的现象,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对能源的使用机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在这期间,也会影响到国际经济法中的一些相关法律制度,并且对国际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国际经济法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适当地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一、低碳经济贸易与国际贸易法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无论是从国际上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上来看,都在为缓解全球变暖这一现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上的变革,从此也不难得出,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政策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衡量低碳经济的标准也越来越多,例如碳足迹、碳标签等等。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法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潮,也积极地参与到变革的潮流中来。碳标签的对低碳环境的衡量,是一种新型标注形式,它是将所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投入使用的这个阶段内,所排出的碳量标注出来。然而,碳足迹则是通过它的大小,来体现产品在整个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碳足迹越大说明碳排放量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全球变暖的现象就会越明显,自然,对人们生活的危害也就越严重。

(二)低碳贸易与自由贸易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的贸易交流应该是自由平等并且没有任何歧视的。但是,受到低碳贸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往来的进程。碳标签的出现影响了非关税贸易的政策,成为了在贸易之间经济自由往来的障碍。由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在测量碳足迹的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所以,就必须要从发达国家中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测量碳足迹的技术,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成本上的优势。同时,发达国家也在利用各国之间技术上的差异,在用自身高端的科技来压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正常往来,在破坏国际自由贸易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上的歧视。

(三)国际贸易法的变革

近年来,国际贸易正在逐渐向低碳贸易、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在低碳理念与国际贸易自由往来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法来进行调节,但是,在国际贸易法进行调节工作时,也需要自身的不断变革与进步。首先,在制定《京都议定书》以后,明确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对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所应该履行的责任。并且,一些发达国家也不能利用各种手段来对高端的环保技术进行垄断,发达国家有义务将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传授给发达国家,实现国家之间共同拥有,并且共同建造低碳环保的经济局势。第二,发达国家应该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低碳经济贸易的标准,给发展中国家留有一些能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促进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进程,让低碳经济逐渐转变为国际间进行贸易交流的核心。

二、跨国低碳经济投资与国际投资法

跨国的低碳经济贸易可以在向国际上其它国家进行资金投资的时候,利用低碳经济的投资方式,这样的投资方式,无论是在针对本国对外投资还是国外对内投资上,都会达到良好的投资效果。目前,就碳投资的热点话题而言,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侧重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能源的保护和一些环保产品的制造。深入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投资法产生的影响,就拿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随着大量的三资企业加入中国市场,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以产品加工的贸易为主,然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特点正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加之我国是贸易大国,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国家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在国际投资法当中,各国的国内立法也被包含在其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严格控制碳排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也不断地出台各种相应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手段。例如,碳排放的交易机制、单独的碳税收取制度以及对一些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改,甚至对一些问题严重的企业进行取缔等等。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实行低碳经济方面就仍需加强,并且改变以往的投资方式以及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渠道,同时,也要对那些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企业在进驻本国市场时提高入驻的标准。其一,禁止发达国家中带有高碳排放量的企业进驻到本国市场,从源头上控制碳污染转移的现象发生。其二,鼓励那些具有清洁环保能源、低碳排放量的企业进驻本国市场。其三,加大自身的科技水平,研发新型环保的低碳能源,与此同时,也要创新思维,多方引进对本国低碳经济有益的外资企业,让它们融入到本国市场的发展中来,并且能够互相交流制造新能源的研发技术以及使用方法,共同努力减轻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低碳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国际的投资法也在发生着变革。这种经济模式以及理念上的转变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以往的、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也控制了在进行对外贸易往来时所带来的碳污染,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以外,国际投资法的改变,也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绿色、健康,改变了发达国家将碳污染排放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三、低碳经济对国际税法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生变化,向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国际税法势必会受到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中,它们会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对产生化石能源的需求标准,与此同时,也会将国内的碳排放量企业进行重新的分配,把碳排放集中区域的一些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此来减轻国内的碳排放压力。同时,也加强了国家之间工业生产的技术交流,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在企业转移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国际上的税收问题。然而,在国内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针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例如征税、补贴等等,这些政策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内的税收问题带来影响。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税法也随着这种经济体制的形成,依据生态能源、自然资源、碳排放量等因素制定了碳税率以及纳税种类,并且,一些与之相关的税法内容也依据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做了进一步调整。碳税率通过对一些碳排放量高的企业区提高税率,以此来抑制这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四、低碳经济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

在《京都议定书》中已经规定了为碳排放提供的交易市场体制,分别为国际排放交易、联合机制、清洁发展等。其中国际排放交易主要是指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针对碳排放的制定机构要求进行碳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减排。联合机制则是指发达国家之间互相进行技术上的交流或者碳排放量的分担来降低碳排放量。清洁发展,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的帮助,来使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能够完成节能减排的工作,改善整个节能环保工作的流程,改进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随着低碳经济模式的逐渐形成,在国际金融上对于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金融市场也在发生的转变,各项金融法律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当前,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这种经济形式也在逐渐促使国际经济体制向环保、循环经济迈进,金融的投资方向也更加注重于发展低碳排放、清洁新型能源。在投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新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国际金融无论是从法制上还是从市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士乐于投资一些低碳环保的企业,银行也发行了一系列的碳经济衍生品,比如碳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在国际低碳经济的市场当中,银行具有对碳经济信贷资金的约束以及配属的责任,其中碳基金就是整个金融交易中的主体,它承担着一定的金融价值,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碳金融与国际金融之间的结合也会越来越密切,这样一来,相应的国际法律也要进一步完善。

篇4

关键词:碳关税;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从2001年3月,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6月联合国气候大会绘制的缺乏实际约束力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12月刚以失败告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正预示着后京都时代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保卫战中的凝聚力正日益消退。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碳关税的呼声却日渐高涨,试图通过碳关税等一系列行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气候责任。

一、美国碳关税提出背景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依据该法案,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

事实上,当前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进碳关税计划,有着重要的背景。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履行义务”为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然而,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5%,居世界之首,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不满。奥巴马政府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承诺解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问题。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减排1吨二氧化碳就必须减少60美元的GDP增长,严格执行减排要求可能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同时,《京都议定书》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具体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因此,美国认为减排措施实施以后,必然会带来国内同类产品较发展中国家成本提高而引起的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导致贸易的“不公平”。

这样,奥巴马政府一方面为对国际社会关于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规定的指责做出回应;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和贸易放缓的局势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实现国际贸易的“公平”原则,提出了碳关税计划。

二、碳关税的特征与本质

碳关税,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关税措施相比,有以下特征:

(一)形式上的合法性。许多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涉及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考虑时,都青睐于援引关贸总协定(GATT)“一般例外条款”作为其法律依据。美国提出的碳关税同样不例外,借助“一般例外条款”使得实施碳关税贸易具有法律上的依据,通过立法使碳关税取得形式上的合法性。

(二)对象上的歧视性。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既有来自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又有来自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品的碳排放密集度都低于规定指标,其出口产品会被免除“碳关税”。事实上,美国“碳关税”征收对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一计划实质上带有对象设定上的歧视性。

(三)覆盖面的广泛性。碳关税矛头直指高二氧化碳排放产品,造纸、钢铁、水泥、化肥以及玻璃制品业产品出口会直接受到冲击。但其影响力还会覆盖到所有这些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甚至整个供应链,影响到化工、五金、包装等其他行业。

从分析碳关税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碳关税是戴着“绿色帽子”的新保护主义,是美国给予国内利益考虑而采取有损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历史责任”原则。

三、碳关税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危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碳关税本身具有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对于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碳关税作为绿色掩盖下的新贸易壁垒,其危害会远远超过其所能带来的利益。对中国而言,对外贸易活动和国内经济发展将面临困境。

首先,产品出口受阻,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结构虽已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依赖仍然较大。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产品对美出口占到总出口贸易总额的19.4%。一旦开征碳关税:一方面对于少数有能力达标的企业,因减排技术研发、设备投入的增加,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优势削弱,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产品碳排放不能达标,碳关税即意味着某国或某一地区市场的封闭。

其次,产业链断裂,中国制造业地位受到冲击。碳关税虽然直接针对的是造纸、钢铁、水泥、化肥等产品,但是由于这些产品中包括塑胶、五金、各种电子零件包装等材料,碳关税的危害将覆盖到所有这些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甚至整个供应链。在碳关税开征前,中国若没有可替代的产业出现,而仅仅是单纯地淘汰现有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这样会造成产业链的断裂。

再次,外贸依存度高的弊端将凸显,导致经济社会不稳定。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高达60%以上,对美贸易依存度也保持在9%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然而,外贸易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该国经济越易受到外部风险的冲击。因此,碳关税开征,中国对外贸易对GDP拉动作用会减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大量人员失业,加剧就业压力和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风气滋生,导致贸易格局的混乱。美国碳关税很可能引起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的迅速效仿。同时,有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采取报复性贸易壁垒,进一步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失灵以及贸易格局的混乱,而这些又会进一步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步伐。

四、中国对碳关税计划的应对措施

碳关税其本身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事物,我们应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样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低碳经济是后京都时代的必然之路,提升本国对外贸易的能力和水平才是应对后京都时代贸易壁垒的根本性措施。以下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分别展开分析:

(一)国内层面

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数据显示,我国百万美元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预示着中国企业在节能降耗上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企业在顺应低碳化国际趋势的前提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节能降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此外,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技术研发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整体上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无论是美国已计划的碳关税,还是今后其他国家的各种贸易限制措施,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些贸易壁垒的本身,而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产品免受国际贸易壁垒的围堵与惩罚,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为实现低碳经济时代所担负起的大国责任。

3、促进国内需求扩大,降低外贸依存度。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可能会激化他国与中国的经贸摩擦。中国经济增长根本上仍然应该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对碳关税可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可持续地扩大内需。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应时刻把握好国内这个大市场,降低出口依存度,特别是对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在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国际层面

1、制定多元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而这些国家正是贸易壁垒的主要发起国,其环境保护标准、劳工标准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应注意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减缓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出口过度集中隐含的潜在风险,实现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多元化。(表1)

2、积极开展环境外交,争取规则制定和应用的主动权。中国不能一直处在国际贸易规则的接收者,而是应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碳关税等问题的沟通,积极投身到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去,以争取更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规则的确立。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国际谈判中,以争取规则制定的主动权,为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继而争取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性减排目标的实现。气候的改善有赖于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发达国家应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履行自己的义务。发达国家具备更强大的研发和资金实力,更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我国应积极争取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玲.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一)雾霾的成因

雾霾天气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颗粒物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其次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低空空气的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与近地面;最后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悬浮颗粒物的来源:第一,汽车尾气;第二,烧煤所产生的废气;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等产生的扬尘。其中PM10、PM2.5在雾霾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雾霾对肺、心脏、血管、皮肤、大脑、生殖泌尿系统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美国调查了2.5万名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发现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病人病死率会提高10%~27%;美国第65届老年医学年会认为空气中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脑功能就会衰老3年[3]。雾霾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雾霾天气造成光照不足,农作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储备减少,导致农作物开花延迟,生长不良,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空气携带细菌、病菌等易导致农作物“生病”。雾霾对对电力系统的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多种化学腐蚀剂,损害电力设备,也容易导致输电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出现断电、跳闸现象。雾霾对区域气候具有一定的危害。雾霾造成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增多;灰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雾霾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一定的影响:能见度低,交通阻塞,事故增多。

(三)雾霾的治理

雾霾的治理首先严格立法。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严格的环境立法应成为治理雾霾问题的首要举措。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应逐步减少对传统制造业的补贴,让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向高端产品和附加值更高的品牌产品方向转变;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逐步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利用处在高端产业链的优势,实现能源进口和一定程度上的产业转移。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也是雾霾治理的有效方式。淘汰老旧车、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通过收取“交通拥堵费”改善交通状况、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控制公务用车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雾霾的治理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秸秆燃烧等的控制力度;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及时公布监测结果,接受监督;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同时做好绿化工作。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治理雾霾的最佳模式和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治理雾霾的最佳模式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是导致和加剧雾霾天气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不仅威胁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而且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为应对和解决这些环境和社会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逐步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建设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可以降低危害气体的排放,尤其是治理雾霾的最佳模式;同时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途径。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常州市的必然选择和未来趋势

常州市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交通枢纽。常州市作为工业化城市,不仅工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化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也一直偏高;另外,能源利用效率低,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耗的比率一直偏高,这些都是导致有害气体大量排放的主要原因[4-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使得常州市迫切需要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道路———低碳城市。同时建设低碳城市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分析

(一)常州市碳排放的结构及其比较

通过对常州市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分析,发现常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CO2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2011年人均CO2排放量高达16吨,而我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只有5吨左右,因此,常州人均CO2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人均水平,这说明了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影响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工业、交通及建筑三个方面。2011年常州市总CO2排放量为7320万吨,城市交通、工业及建筑方面碳排放量大约占总量的90%,其中工业排放占总量的52.23%,交通排放占总量的16.82%,建筑排放占总量的22.08%,在常州CO2排放的三大领域中,工业碳排放总量最多,依次是交通碳排放、建筑碳排放,这意味着常州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另外,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导致的交通和建筑方面的CO2排放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二)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驱动力研究

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驱动力包括内在动力源和外在动力源。政府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应发挥率先作用,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鼓励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因此,政府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对建设低碳城市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常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外在动力源主要是指文明驱动力、环境承载约束力、政策力、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成果吸引力和低碳技术支撑力。近几年来,常州市提倡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低碳建筑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江苏绿色园林城市以及国家卫生城市;在全市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强化全民低碳意识等;努力把低碳法规、低碳思想作为重点来抓,真正做到其深入人心。正是这些文明驱动力促使城市越来越美好。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常州市现正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即随着人均GDP不断增长,人均碳排放也在不断上升,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会形成高碳城市,这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也正是这些环境约束力驱动常州市不断发展。常州市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将作为今后工作的重心;常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出政策力的作用;2009年,常州市被列为低碳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常州市未来将工作重点转向低碳城市建设。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深入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将成为常州市的有益借鉴,体现出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强大吸引力。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常州市作为低碳试点城市,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一些成熟、先进的低碳技术或产品,尤其是国外的低碳新技术,以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步伐,发挥出低碳技术的强大支撑力。

(三)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

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州市位于沪宁线的中点,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南京与上海之间的黄金地段,也是整个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也体现在强大的科技生产力。常州市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教园,提出了“一核八园”计划。常州科教城作为科技研发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基地,为常州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常州市民有着非常强烈的低碳环保意识,在生活方式上,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积极发扬绿色消费的精神;在城市建筑上,以“绿色、低碳、节能”为主调;这对常州市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之一。

(四)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问题

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体现在常州市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石化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比重偏低;其次,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企业缺少低碳核心技术,常州市的某些知名企业依靠研发力量,掌握了很多新的低碳技术,但依然缺少低碳核心技术;第四,常州市是全国第一个开通快速公交轨道(BRT)的地方中等城市,近几年常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数量仍不能满足需求,在城市建设中自行车道也偏少,且常常被汽车占用。

四、建设低碳城市的情景分析与目标设定

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常州未来十五年的低碳城市发展目标进行研究,设置了三种情景模式,即惯性情景、相对脱钩情景及绝对脱钩情景。仍然走传统高碳模式的发展道路,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依照绝对脱钩情景的发展模式,即理想情景,但受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常州市目前能力的限制,很难实现。因此认为相对脱钩情景才是最适宜常州低碳发展的未来目标。

五、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领域

(一)工业碳排放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常州市近10年来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由于工业生产所引起的CO2排放量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工业能耗比例也是逐年下降的,这主要是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的结果,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常州工业生产造成的CO2排放量的比重仍然很高。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采取情景分析方法,常州到2020年实现低碳工业相对脱钩目标,需要实现碳减排至少8854万吨,显然这个目标对常州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若减排50%,即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6833万吨,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开发低碳新技术,这个减排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要在工业方面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服务化水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即由开放式线性发展模式过度到封闭式循环发展模式;第二,实施行业准入制度,从法律上规定行业准入阀值,关闭或转变那些没有竞争力和超过规定阀值的产业;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7]。

(二)交通碳排放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州交通造成的CO2排放量占总的CO2排放量从2002年的12.09%增长到2011年的16.82%,主要原因是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大量的人流量和客流量加剧了常州市的交通运输负荷。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按照情景预测,常州到2020年交通CO2排放量将达到7248万吨,大概为2010年的6倍,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624万吨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要在交通方面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提高城市空间的紧凑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空间层面上。第一,在城市空间层面上,为防止城市土地功能的单一化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合理划分城市土地的各项功能,全面布局基础设施。第二,在区域空间层面上,为在城镇空间中建立齐全的各种要素,需要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一个以区域性层次与等级为特征、以联系不同级别城镇之间为目的的空间网状格局。第三,在社区空间层面上,为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应建设具有多功能、高密度特征的社区,改变以功能分区的传统模式,以体现社区团体的优势。

(三)建筑碳排放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州市建筑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两个方面。2002到2011年常州建筑CO2排放的年平均增幅约为12.8%,而由总能源消耗引起的CO2排放的年平均增幅为9.4%,建筑CO2排放的增长率比总能源消耗的CO2排放的增长率要高,而且在2002~2011年中常州建筑CO2排放总量占总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的比例由11.12%增至14.07%。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常州市2020年建筑CO2排放将增至4643万吨。假定依照适宜情景预测,常州到2020年建筑CO2排放最大值应控制在1224万吨以内,常州到2020年实现低碳建筑相对脱钩目标,需要实现碳减排至少3419万吨,显然这是很难实现,但若在此基础上减少50%,即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2321万吨,通过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新技术,这个减排目标应该可以完成。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要在建筑方面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提高城市的公共化与功能化水平。在生活层面上,广泛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出行、培养低碳文化;在消费层面上,引导市民转变消费观念,逐渐从以物质化为核心的消费模式过度到以功能化为核心的消费模式。

(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州市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能源种类偏少,没有发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垃圾发电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二是能源利用率也较低,相关设备落后;三是能源利用的规模也不大,没有在城市建设中全面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只是局限在某些方面;四是还没有专门的体制与政策。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根据常州市的能源规划,未来15年常州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至少由当前的0.4%提高到1.8%,即到2020年需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183.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当前水平的4~5倍。3.需要采取的行动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规模,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建设国家新型能源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新能源技术。另外,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为推动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五)发展碳汇碳捕捉的目标与对策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2年到2009年常州市绿地面积年均增长15.6%,2009年常州市的绿色面积为5118.3公顷,按每公顷绿地日吸收CO2平均为1.767吨计算,常州在2009年绿地日吸收CO2量将近1万吨,折算为年吸收CO2量为365万吨。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常州市在未来15年的发展中,如果绿地面积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则可以计算出常州到2020年绿地日吸收CO2量将达到2.58万吨,年吸收CO2量为941.7万吨(表4)。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市为减少CO2的排放量,需要不断提高碳汇技术,合理规划城市绿色空间,在公园、街角以及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等,在城市外环建设防风林,维持常州市的良好生态环境;在碳捕捉技术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常州市目前的优势,创新实践,建设碳捕捉技术示范区。

六、结语

篇6

关键词:能源节约;碳减排;中国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015-02

1 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1.1 温室效应

我国近5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在慢慢减少,十年大约会减少约3mm,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干旱、暖的情况,温室效应所显出来的越来越大,而且CO2在减少排量方面,还有很多经济方面的问题,所以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工作。但直到现在,还未形成国内具有效应的或是全方位对气候问题的战略总规。所以到现在,我们国家所执行的仍是日本所拟定的《京都议定书》,这书所规定了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共同且有区别的责任的准则。

中国,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CO2排放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置。奥巴马上台后,开展的是新能源的法案,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上要求中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

1.2 我国能源消耗和环境约束的压力在显著加大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外,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地大物薄”,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新增量的主要依赖进口,这将严重导致我国能源需求的依赖性,不管从战略意义还是经济方面都有不可想象的危机存在。并且环境约束日益严峻,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污染排放相应增加,对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要素。

2 能源节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节约能源当成我们国家的基本政策,发展循环式经济,保护生态的环境,并且还要加大建设资源的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最大限度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有关的协调。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我们国家的经济一定要快速发展,而且还要走可持续发展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对能源所提出了更高需求。一直到2020年,一次性能源可以达到40亿吨的标准煤。虽我们经过了近五十年的努力,我国能源事业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是世界第二能源体系,但也被称之为能源的消费大国。这样庞大能源需求,在能源供应、安全等方面,均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能源是经济的命脉,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经济增长则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的中心内容。

鉴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3 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 碳排放约束下的碳交易为发达国家带来高额收益

为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约定了三种排减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和排放贸易。在此规则下,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成为了一种有价产品――碳资产。这种逐步稀缺的资源具备了流动性,特别是国际流动性,也就使“碳要素”如同劳动力、资本、技术一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的因素。

3.2 碳排放约束影响国际产业链重构,危及发展中国家

伴随着碳要素附着在世界经济每个领域中,缺少碳排放权环节也成为产业链条中的障碍,在这样情况下,国际产业所面对的是新的问题。

第一,低碳技术改变了产业分工。围绕着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在今后产业发展空间中,起到重要决定的是碳密度高低,企业的利益空间,也会被此决定,所以产业技术进步碳密度有着一定的联系。

第二,能源消费成本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一方面,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因此,碳约束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影响明显。

第三,制造业是当前产业链条分工竞争地点。这些年因为发达国家工业在国内各个产业当中,其地位有所下降,有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大量工业投资都到海外开展,且投资有所不足。

3.3 碳减排约束导致新贸易保护盛行,影响发展中国家出口

因为碳减排有所要求,发达国家都开展了相应的减排丢,甚至所这些当成是一项指标来完成的,这和国际贸易是有所相差的,开展所谓碳关税。这一项开展会通过WTO经济贸易传导开展,改变贸易竞争的格局,对于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有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利用碳税促进国内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有很多,如能源税、碳税等。碳税政策对于本企业国际竞争力无法造成影响,在开展碳税时,会提升企业成本,特别是钢铁等这些所造成的,这让国示贸易在竞争中会降低,甚至会更少。为了减少这所带来的负担,各个国家通过是能源密集型的碳税开展税收返还的优惠政策。

(2)发达国家力图利用碳关税实施新贸易保护,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碳关税实际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的方式。从总体上分析,发达国家会开展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三高一低的生产方式还会持续一定时间,产品也会受到更多的绿色伯壁垒,并且还会引发更多的贸易上的问题。

4 从能源节约以及碳减排上获得的相关启示

与碳减排相比较,能源节约对国内经济增长幅度将会产生更大的效果,那么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节能降耗、碳减排法规与政策务必要全面贯彻落实,为了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积极对传统产生技术进行改良是必要的,同时积极的引进先进化节能技术,从而实现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的终极目标。当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生物质能这些低碳能源的研发,为清洁型能源有效利用的进程注入了动力,此时企业能源结构实现顺利升级的目标。

碳减排对能源节约目标的实现发挥着正向促进的作用,为了使我国经济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应该将“低碳”理念有效的渗透进企业发展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中。与此同时积极的从能源消耗等碳源视域与森林汇碳、碳采集以及密封保存等系列型碳汇视域出来,为碳采集环节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将碳排放量降低至最低水平的目标。

实际上,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能源消费的进程,对碳排放的管束作用也是微弱化的。那么为了达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量、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目标,我国在未来的几年里可以适度的减缓GDP增长的速度,Σ业结构实施有效的调整措施,推动其优化的进程,对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适度的对重工业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能源需求量采取抑制的策略,从而借助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量的途径实现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宏伟目标。

5 结语

加强节约能源环保是中等收入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潜力所在,更是处理中国资源环境问题所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能源环保,将其融入现代化构建的总体中。中国节约能源环保领域出现了更大的市场及无限的机会。

我们坚信,在中国国务院带领下,我们会由战略上推进节约能源环保合作的不断深入。增强创新转型发展的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逐步复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宏春.节能领域的国际趋势与经验[J].节能与环保,2013.

篇7

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见到李书福,但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那张可爱的脸和说话时的慢条斯理以及偶尔的词不达意。

《新经济导刊》:您的提案中说要尽快地出台燃油的法规,您对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心中有怎样的规划与期待?现在吉利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吉利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战略规划是什么样的?

李书福:强制性能源消耗指标其实跟汽车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是有关系的。因为汽车每年以几千万辆的增长肯定要消耗能源。如果大量从海外进口能源是要花很多钱。而能源的强制性指标如果不早点出来,消耗能源越多污染越大。所以要通过技术的创新来降低能源的消耗。

比方说,每年新投放一千多万辆车,能源总体消耗不增加还是维持在现在的总消耗量上,而汽车又能每年增加100多万辆,这就成功了。这样的结果是环境污染越来越少,进口油依赖越来越少,老百姓要有车的想法又能实现。这些东西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来制约,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至于说标准尺寸定在什么样的位置,我想权威部门一定在研究。但早点出来就比晚点出来要好,有标准就是比没有标准好,我们希望越高越好。

现在对新能源的说法大家并不统一。有的人说电动汽车是新能源,那么甲醇、乙醇算不算?生物燃料算不算新能源,藻类的是不是新能源?现在通常用的是汽油柴油,这是传统能源。除了汽油柴油,乙醇和甲醇早就有了。同样,水电、太阳能利用早就有了。

所以怎么样界定新能源、旧能源,媒体朋友们也应该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谁吹的牛皮大谁就是标准。我们不讲这些,就说电,说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那么电从哪里来?很多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没有讲清楚。如果说电的问题解决了,人类的电取之不尽了,我认为电动汽车这个技术就一点都不难。只是说现在技术稍微落后一点,慢慢地一定会先进起来的。这毕竟就是一门比较简单的理化技术。这方面我们也花了大量的精力。

我相信电动汽车、油电混合的技术吉利是走在全中国、全世界前列的,只是我们没有说。这次北京汽车展你们都可以看,我们有新能源主题公园。

《新经济导刊》: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生态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此次两会,低碳又成为政协一号提案,吉利在低碳环保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李书福:我们讲对环境的压力,其中发动机直接排出来的碳是重要方面。但是零部件制造的过程和整个汽车工业制造的过程对环境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大的。而所谓的“碳排放”它并不只是简单地说发动机里排出来的燃油的碳的多少,它还包含了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和整车的制造过程所排放出来的碳的多少。

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来说,要全面地考虑对整个环境、对整个大气所产生的碳排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要求零部件公司也要非常注意制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吉利汽车制造过程中也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以帝豪车为例,整个的喷涂表面的油漆大家可能不一定了解,油漆有两种,一种是挥发性的溶剂,比如说乙醇、甲醇、甲苯等有机溶剂,能把塑料、树脂溶解掉,是喷到铁皮上再经过烘烤出来的,但这个过程对环境的压力是很大的,碳排放照样是很多的。现在我的车用的是水性油漆,不是那种挥发性溶剂。用水作为溶剂就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的伤害,也就是说它对环境的影响是零,但相对来说成本就是增加了。这就需要全民素养的提升。有一些用户会说我不管你是用水做溶剂还是用甲苯之类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做溶剂,只要便宜就行,污染不污染环境跟开车的人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家必须明白这种环境污染对每一个人都会带来身体的危害。并不是说只是影响别人,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影响自己。要系统地算总帐。西方国家是大小汽车搭配,排量3.0的和1.0的混合,整个汽车厂里生产多少汽车,给整个公司规定一年的碳排放多少吨。比如说50万吨的排放是怎么构成的,3.0、1.0、1.6的占比是多少,这样加起来一年卖多少辆车,总量控制在多少才不罚款,超过了就要罚款。第二,罚款还不行,就不允许卖了。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以前是罚款给钱就行,现在是给钱也不行。所以你提的问题是很复杂、很系统的。

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我相信在中国像吉利这样对碳排放研究得那么深的也仅此一家。我们对中国今后有可能出现的碳排放的政策都研究了。我们要把吉利汽车卖到所有国家的政策都做研究。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日系车特别是丰田发展很快,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业界有个说法是,丰田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教育没抓好。即公司发展速度超过了人才培养的速度,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您觉得,丰田发生此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以前吉利在向丰田学习,现在还学吗?

李书福:从宏观上讲一个企业搞不好或者是一个国家出了问题和困难都是文化的问题。如果说丰田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文化和教育培训没搞好,从大方面来讲是对的,但发生的问题是具体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丰田发生了这样的问题丰田就一无是处了。

丰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它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总结教训,要分析研究为什么发生这些问题。它发生了这些问题以后是怎么样来处理、应对和化解的,怎么来利用这些事件提升它的管理、加强培训以及制度建设,如何开展公共关系处理,包括今后类似的事件发生如何提出改进的措施。我们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先看看丰田是如何处理的,总结人家的经验。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吉利曝光率很高。2009年,吉利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实施状况如何?2010年或者是下一个五年,吉利在这方面会有怎样的战略?

篇8

关键词:防爆柴油机车; 矿井通风; 煤矿安全;尾气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8501

1防爆柴油车的使用现状

随着我国煤矿机械化水平的发展,防爆柴油机车在煤矿井下使用越来越广泛。

从早期在硐室中使用的柴油动力装置,到现在的辅助运输防爆柴油机车,其发展速度很快,种类繁多。目前煤矿井下使用的无轨防爆柴油机车主要有防爆生产指挥车、防爆胶轮运人车、防爆无轨胶轮材料车、多功能铲运车、多功能吊车、支架搬运车、防爆皮卡、防爆中性货车、防爆洒水车、炸药运送车、LG80铲车等。随着防爆柴油车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导致矿井使用的防爆柴油机总功率空前膨胀,部分矿井已达到上万千瓦,这是以前的矿井通风设计不能预计的状况,因此对矿井通风与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2防爆柴油机车运输的优缺点

2.1材料运输

通过小坡度斜井或者平硐可以实现地面装车,直接运送到井下使用地点,减少了中间的转装环节,节约了时间和劳动量。同时材料车运输独立性强,调度方便,运输灵活,减少了辅助运输中间的冲突问题,可以多个地点交叉并行运输。此方面的特点也是矿井大量使用这种运输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员运输

工作人员从以前的下井步行到工作面变成了现在的由地面直接坐车到工作面,给矿井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无用功输出,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上、下井时间,使工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煤矿的安全生产中。

2.3工作面搬家

新型搬运设备的使用,采煤工作面搬家的效率大大提高,为矿井的采煤工作面接续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矿井总效率。

2.4回收边角煤

铲、装、运车辆的使用,使得回收边角煤变得更加灵活,既提高了边角煤的回收率,又减少了边角煤回采对正常回采工作的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是防爆柴油车使用带来的巨大优势,但是这种运输方式的使用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

(1)大量尾气的排放导致矿井空气质量下降,有害气体超标;

(2)大量车辆在井下有限空间运行,易产生运输交通事故;

(4)车辆尾气流入工作面,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5)车辆碾压洒落煤炭,扬起煤尘,机车防爆性能失效时,有引起煤尘爆炸的危险。

3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分析

防爆柴油机车的大量使用,给矿井运输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矿井通风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3.1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危害

防爆柴油机车排出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物等有害气体,其不同工况下的含量如下表1所示。尾气中CO成分会导致矿井空气中的CO含量超标,这种情况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危害,其一是CO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造成工作人员身体不适,甚至CO中毒和窒息。其次,CO是矿井自然发火预测的指标气体,尾气中CO会影响自然发火预测的准确性。氮氧化物中的NO2是井下毒性最强的有害气体,NO2遇水后形成硝酸,对眼睛、呼吸道黏膜和肺部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严重时可以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这也是柴油车运输的矿井工人上班后眼睛发红,喉咙不舒服症状的主要原因。碳氢化物中包含多种烃类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有些化合物会直接刺激人的眼、鼻粘膜,使其功能减弱。

3.2尾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危害

柴油车尾气中还含有大量的碳烟颗粒,该颗粒物是柴油燃烧的产物,同时因为柴油燃烧产生碳烟颗粒含量远远大于汽油,所以井下的柴油车尾气排放碳烟颗粒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大量碳烟颗粒排入井下空气中给矿井通风安全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增加了矿井通风的排尘量,排尘效果差将引起巷道能见度降低,造成安全生产事故。该问题在一些大断面低风速的巷道尤为突出,除了影响矿井空气质量还影响到运输的安全性。其二是碳烟粘附有SO2及致癌物苯并芘等有机化合物和臭气,对人的危害很大。一般来说2~10μm的碳烟吸入气管后可排出体外,对身体影响不大。2μm以下的炭烟吸入肺部后,会导致慢性病、肺气肿、皮肤病和变态性疾病。

颗粒越小,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越长,柴油机车排出的颗粒以质量计90%以上小于1μm。矿井巷道中风速低,颗粒物在井下停留的时间长,人接触和吸入的量大,危害越大。

3.3尾气余热的影响

随着柴油机车尾气排出的还有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随着风流被带作业地点,使得作业地点的总热量增加,这将增加风流排热总量,增加了通风的总排热负担。

3.4需风量过大的危害

由于近年来部分矿井的柴油机车使用功率已达到了上万千瓦,按照煤矿设计规范,井下用柴油机车供风标准为第一台车按5.4m3/kw·min,第二台车按照第一台的75%进行配风,三台及三台以上的按照第一台标准的50%进行配风。忽略前两台的问题,都按照50%计算,功率上万千瓦的矿井风量也要达到27000m3/min以上,考虑到车辆的使用频率,再将这个风量值降低1/3,认为车辆使用最大量时排出尾气的需风量为18000m3/min,这个值已经大于该矿井其他形式计算风量的最大值及现有的供风值。

该运行状况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矿井在用车高峰期就会出现CO等有害气体超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大断面低风速地点排烟效果差,能见度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矿井风量增加过大后,矿井总阻力将明显增加,造成通风耗能大大地增加,增加了矿井的通风成本;风量过大,也将带来风速超限的问题,造成粉尘的二次飞扬,不利于防尘工作;风量过大还会引起漏风增加,增加自然发火的危险性。

3.5车辆失爆危害

防爆柴油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如果缺乏维护或者维护不当都有可能造成车辆防爆性不可靠,造成瓦斯及煤层爆炸的危险性。

4防爆柴油机车尾气危害的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矿井辅助运输正常进行,降低尾气的危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1)在组织管理中合理安排调度辅助运输的时间,避免井下车辆在短时间内过度集中,考虑错峰运输,尽量减少矿井最大用车量或最大用车功率。

(2)车辆保养维修要及时,发现尾气不达标的车辆及时维修,不让车辆带病工作,降低尾气的污染物排放量。

(3)严格控制超载现象,防止因超载引起的尾气排放超标。

(4)选择尾气排放标准较高的车辆,比如达到“国4”标准的车辆优先选用。

(5)合理控制井下车辆数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车辆下井频率。

(6)进行车辆尾气净化技术,降低尾气中有害成分的含量。

(7)合理计算需风量,保证排出尾气需风量的同时不使矿井风量过大。

(8)合理布置通风系统,使有害气体含量较高的尾气直接排入回风巷,减小对作业人员危害的程度。

(9)增加个体防护用品的功能,使其满足尾气防治的功能。

(10)对工人定期体检,发现相关疾病尽快治疗或者调换岗位,降低尾气对人员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永安,李永怀.矿井通风[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荣立,何国维,李铎.采矿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3]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4] 熊国锋.浅谈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措施[J].生态与环境工程,2011,(08).

篇9

[关键词]柴油机 废气排放 废气生成机理

柴油是在533K~625K的温度范围内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碳氢化合物。其中各成分质量分数分别是碳87%,氢12.6%,氧0.4%。碳氢化合物燃料完全燃烧时,将只产生CO2和H2O,没有其它成分。和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CO和HC排放均比较小,这是因为柴油机总体来说在稀混合气下运转,平均过量空气系数一般在1.5~3之间,CO生成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氧化;作为汽油机HC排放的主要来源――狭缝效应在柴油机中大为弱化,原因是柴油机中进入狭缝的是空气而不是可燃混合气,因此HC排放得到大幅度降低。NOx的排放与汽油机在同一个数量级,微粒排放则要大几十倍甚至更多,所以NOx和微粒是柴油机最主要的排放物。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对柴油机研究的深入,通过机内机外净化措施已经大大改善了柴油机的排放水平。为防止高压喷射带来的氮氧化物排放增加,必须延迟喷油,这样又导致热效率下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排放问题,需要对NOx和微粒这两种主要排放物的生成机理有深刻的认识。

一、 NOx的生成机理

氮氧化物包括NO、NO2、N2O3、N2O、N2O5、N2O4、NO3等,在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2O,其中以NO为主。以煤的燃烧为例,NO占90%以上,N2O占5~10%。燃烧过程中NOx来源于燃料中的氮化合物和空气中的氮气的氧化过程,过去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人员从事NOx的生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按其生成的基础理论,NOx可分为热力型NOx和燃料型NOx两大类,其中热力型NOx又分为捷里德维奇(Zeldovich)NOx和快速型NOx。燃料中含氮量的不同以及氮元素在燃料中的存在形态的不同和燃烧方式的不同,使这两种氮氧化物的比例有很大区别。

1.热力型NOx。热力型NOx源于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被氧化成NO,它主要产生于温度高于1800 K的高温区,其反应机理可以捷里德维奇(Zeldovich)模型描述,而且从扩大的模型的常用反应常数看,生成速度比较缓慢:

N2+02 NO+NN +02 NO+0N +0H N0+H

热力型NOx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氧浓度。随温度和氧浓度的增加,热力型NOx的浓度增加。因此,降低热力型NOx的基本原理就是降低氧的浓度、降低火焰温度以及缩短高温区的停留时间等。在工程实践中,采用烟气再循环、浓淡燃烧、水蒸气喷射以及新发展起来的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等都是利用上述原理来控制热力型NOx的生成措施。

2.快速型NOx。快速型NOx是碳氢类燃料在过量空气系数

3.燃料型NOx。燃料型NOx指燃料中的氮在燃烧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的NOx,它是煤燃烧过程NOx的生成的主要来源。燃料型NOx的生成经历多个复杂过程,有关研究使用过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中所包含的反应过程超过200多个。燃料型NOx既受燃烧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燃料性质等影响,同时也受燃烧过程中燃料空气混和条件的影响,它们影响到燃烧室局部的自由基浓度分布,从而影响了NOx的生成与还原。

二、微粒的生成机理

微粒是指空气中分散的液态或固态物质,其粒度为分子级,即直径在0.0002~500μm,包括气溶胶、烟、尘、雾和碳烟。可表示为PM(particulate matter)或PT(particulate),柴油机微粒的直径大约在0.01~10μm 范围内,其中对人体和环境危害最大的直径在2.5μm以下的微粒,记作PM2.5,它悬浮在空中1~2m高的空间,容易被人体吸入,对人体危害最大,也是造成能见度差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油气混合过程的改善和高压喷油技术的采用,微粒的排放量有明显的下降,但PM2.5以下的微粒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

柴油机微粒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干碳烟(DS),可溶性有机物(SOF)和硫酸盐。其中,SOF又可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未燃燃料和未燃油,两者所占的比重因具体所用的柴油机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可认为大致相等。按微粒化学成分分类,把SOF可分为碱类,酸类、烷烃类、芳香烃类、不稳定类和其它不溶类。

近年来,由于采用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使柴油机的碳烟排放有了很大的降低,即DS的排放量有了明显的降低,另外,采用了低硫柴油,硫酸盐的排放量也降低,尽管SOF的排放量基本未变,但它的比例却增加了。微粒中成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发动机的型号、运行工况、技术水平、以及油品特性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

三、其它废气成分的生成机理

1.硫氧化物(SOx)的生成机理。SOx生成是由于燃油中所含硫分燃烧后的产物,当缸壁温度低于水蒸汽露点则燃烧中生成的汽态水液化并与SOx形成亚硫酸和硫酸,对金属造成腐蚀。

2.碳氢化合物(HC)的生成机理。HC是一个总称,主要成分为裂解的碳氧化合物及少量的氧化中间产物在火焰传播中断时形成的物质。所以混合不良、负荷过低、喷油过迟都将使HC增多。对于四冲程发动机而言,缸壁激冷和燃料不完全燃烧是HC的主要来源,而在二冲程汽油机中,由于扫气作用,部分混合气通过气缸直接进入排气。

一般柴油机中产生的HC的主要原因,是混合不均匀,以及在燃烧过程后期低速离开喷油器的燃油混合及燃烧不良所致。

篇10

关键词:秸秆;生物炭;增汇减排

现今我们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全球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很可能在未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增大了碳的排放量。而农业碳排放又占据很大份量,每年产生巨量农作物秸秆,这些秸秆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大量碳。秸秆埋藏在土地里产生很多诸如CH4、CO、CO2、等含碳气体,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然而,如果将秸秆华丽地变身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物碳,必然会形成一种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的经济模式,对环境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1 我国秸秆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产生的秸秆约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20%~30%得到利用,虽然我国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但并没有充分利用,只有20%多得到利用[1]。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一般根据粮食的产量和草谷比计算得到,如式(1)。

(1)

其中,CR―秸秆资源量,Qi―第i种农作物的产量,ri―第i种农作物的谷草比。

秸秆资源量估算的关键是农作物草谷比系数的确定。综合已有研究的草谷比选择方法和中国的秸秆资源情况来确定草谷比系数。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出中国2013年的秸秆资源量[2],具体信息详见表1。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总产量达48,074.2万t,可产生秸秆高达85,385.6万t,折合43,068.8万t标准煤(见表1)。

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有秸秆还田、燃烧发电、制作沼气、气化、作为饲料和作为工业纺织业原料等多种路径。尽管秸秆的利用方式已经多元化,但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还是被丢弃和燃烧,这样的不合理利用已经对环境及社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首先丢弃秸秆是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有的人将秸秆随意丢弃在路上,造成交通堵塞等问题。另外,秸秆焚烧的危害更大,其一,严重污染环境,伤害人体健康;其二,降低空气能见度;其三,容易发生火灾;其四,破坏土壤地表结构及环境的污染,秸秆焚烧时一般能烧至地表一二分,造成地表腐殖质、有机质矿化,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及生态平衡,使土地质量下降,降低农作物产量。

究其原因在于:一是人们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秸秆的这些利用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二是缺乏引导和宣传,环保意识不强说到底是引导宣传力度不够。三是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秸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发挥。四是没有统一组织的规模性处理,大多处理还是小家小户的规模,对于秸秆的转化利用比较少。

r业秸秆无氧低温热裂解制成的生物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

2 秸秆转化为生物炭带来的效益

2.1 环境效益

如今我们的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接如今我们的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接踵出现,例如污染严重、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异常等。这些环境问题将给我们人类未来在地球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据测算,在不危及人类粮食安全、生存环境及土壤保护的情况下,生物炭每年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可达目前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生物炭的增汇减排效应,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对全球气候起到调控作用。

2.2 农业效益

(1)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生物炭比表面积大且多孔,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生物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养分,可以增多土壤中矿物质元素,生物炭通常对养分贫瘠土壤及沙质土壤的一些养分补充作用较明显。

(2)修复土壤污染,改善农业环境。

随着科技发展,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使用得越来越多,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土壤修复如今备受关注,土壤是农作物及一切植物生长的地方,解决此问题相当重要,世界各国都面临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改善农业环境,提高土壤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作为新能源

废弃生物质在热裂解产生生物炭的过程中还可获得混合气及生物油,生物油或混合气经过蒸汽催化重整分离可得到氢气副产品,氢气可作合成氨的原料,也可作氢能源。生物油精炼可得到生物柴油燃料,生物油也可升级加工为工业化学品。因此,废弃生物质热裂解产生的生物能源及化学品可降低对化石能源或原料的依赖。

3 秸秆制备生物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面临的问题

(1)收集困难

秸秆的出现呈间断且循环的规律,而且秸秆本身容易变质腐烂,全国各地分布着不同的秸秆,这都使得秸秆收集困难。现在也没有完善的体系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很多人都没有收集的意识,大家对秸秆的利用还了解尚少。

(2)技术还不成熟

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只有在很多大城市有转化的设备,该项技术掌握的人不多。设备面积大,成本高,耗费大。且秸秆量大,容易使机器磨损。这样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另外政府也没有相关的资金投入。有些企业虽然有这方面的意向,但是扶持力度不够,使该技术无法推广发展。

3.2 应对策略

(1)采取便捷有效的服务措施。宣传鼓励人们将秸秆收集,以免造成浪费污染。另外在秸秆集中地方增加生物炭转化点,使收集的秸秆能更快得到转化,减少因运输等带来的问题。

(2)吸引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该转化技术使其不断趋于成熟,以此减少成本的无故耗费,增大经济效益。

(3)加大扶持鼓励力度。政府应对相关企业增加资金投入,不断鼓励更多企业来做该工作。另外要宣传倡导秸秆生物炭的好处,增强人们废物再用、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

4 结论

无论环境,农业还是新能源方面,利用秸秆所产生的生物炭的整体效益远远多于秸秆,而且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全球面临众多问题,将生物炭的价值用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相信会给我们带来成效,只是目前生物炭商业化的生产与农用尚不多见,因此,我国应加强秸秆到生物炭转变的研究及开发,为上述问题的综合解决提供技术和产品。

*本文系2015年南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宛院发[2015]232-10;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项目编号:ZZ-2015―030;南阳师范学院博士启动基金科研项目(15087);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B610010)研究成果之一。作者高园园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