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成为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之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至20世纪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于是我国的生命教育起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特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体现身为“人”的本真的价值,就是对生命的关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类自身内部动机的主导作用,注重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有着启示与借鉴,是生命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本身的复杂性规定了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因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的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也会不同,生命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到底何为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做出界定,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存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它着眼于从外在的、自然的向度来定义“生命”,把“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强调人要尊重生命,包括爱惜个体自身及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二是生命价值的教育。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生命与类生命,强调生命意义的升华,以寻求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1]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关爱生命,鼓励学生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觉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使他们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健康的整体人的潜能、价值的研究,以实现完满的人性;主张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呼吁社会对人的关注,以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等有关社会问题,使人“才能有最好的生活”。主张把理性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而教育就是实现“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问。” [2] 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有: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

马斯洛创建了自我实现心理学,以人性观(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轮);价值观(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动力观(动力论或需要层次论)作为自我实现心理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它的需要的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

罗杰斯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他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或“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教育上,罗杰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被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罗杰斯也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潜能。据此,他把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转移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以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运用到教育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或“非指导性教学”,并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除此外,奥尔波特倡导的以成熟的、健康人的动机作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心与身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选择的重要性的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强调通过激发人的内在能量和意识极限促进人的发展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都可借鉴并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等领域,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命环境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生命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生命教育要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民主、自由、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我们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是长身体、积累知识的时代,又是探索未知、充满好奇的时代,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思想得到老师的认同,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时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围绕需要层次展开:

第一,加强学校安全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例如,某小学就非常注重消防安全教育,自编了一套消防健身操,既强健了身体,又让学生时时具有消防安全意识;在每层的楼梯入口都会放置消防安全用品和工具,并展示模拟的消防安全人员的英勇形象,给学生以客观直接印象,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第二,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改变以往以语数外等主课程为主而忽视生命教育的课程结构,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如重庆市上浩小学,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在关于十二生肖的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了一件件优秀的十二生肖小动物作品,既突出了学生个性,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从而不断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建设。心理学知识囊括了诸多生命内涵,可以在课堂上把有关生命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起探讨最佳的生活方式。还可适当开设野外拓展的营地,定期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训练,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把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认识生命历程。如果有条件可以创建一个生命体验室,让学生置身其中观摩并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培养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情怀。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而不仅仅是在认识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总之,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命是富有整全美追求的,而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则在于改善人的生活、充实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指导师生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美好人生、创造美好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3]它不仅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汲取理论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认识生命,关怀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篇2

在这个背景下,广大教育者开始思考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在初中化学中,牵扯到众多的生命话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实践工作浅析在初中化学中如何普及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及与初中化学的密切关系

1. 什么是生命教育。在分析如何普及生命教育之前,不得不提出生命教育的含义。生命教育的袭向是由美国学者唐纳在1906年来首次提出的,距今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当中,生命教育也被逐步完善。

当前,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定义已经取得了共识,是指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生命、尊重生活、尊重彼此,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2. 初中化学与生命教育的密切关系。在初中化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通常会告知学生一个事实,人体是由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生命与化学从本质上来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存在许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素材,同时化学又是一门能够产生巨大威胁的学科,又牵扯到了生命的问题。

初中化学因为其有趣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化学方式,能够带给学生新奇的感受,使得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浓厚,这也有利于在化学中普及生命教育。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 讲述有关背景,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化学有着深厚的背景,在化学的发展史中,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过对学生讲述这些故事背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诺贝尔,是一个被大家熟知的化学家,他为了完成化学研究,最后在化学实验中付出生命。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教师通过讲述诺贝尔的贡献,他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来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价值。

通过让学生理解生命价值来让他们重视生命、珍爱生命,能够有效排除学生因为轻生导致自杀的现象发生。

2. 关注社会事件,让学生珍爱生命。化学在带给人类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威胁性,近年来,不时会出现因为化学危害而造成的重大事故,让学生关注这些社会事件,了解这些事件所造成的恐怖后果,从而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

瓦斯爆炸,在社会的报道中并不少见,其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每一次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都会夺去数十条生命,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所造成的创伤不可弥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这一点,能够使他们学会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

3.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之前,教学必定会反复的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性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事故将会造成的可怕后果和对生命的威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性。

在这个基础上,加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重视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在学生避免发生实验安全事故的同时,也变相的提高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能够有意识的保护生命。

4. 在课外作业中,渗透生命教育。除了课堂教学是实验,课外作业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能够布置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来渗透生命教育。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54-02

生命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近些年来很多高校所关注的重点教育内容之一。但是,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现状可知,很多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内容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且实施途径过于单一等问题,以至于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为了加深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提高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效,本文就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生命教育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生命教育被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在美国的加州阿南达学校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自此之后,到1976年,美国就有将近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教学领域的认可和肯定,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就已经在美国的中小学实现了基本的普及。

生命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包括从肯定和珍惜个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反思,而且还涉及到了生死尊严和信仰的探讨等等。而高校的生命教育,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高校师生针对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以及生命与关怀和生命与价值等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挖掘自我的生命价值,并最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还应注意生命教育的如下三个特征:首先,生命教育是将学生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起点的;其次,生命教育是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来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的;最后,生命教育是按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只有认识和理解了生命教育的以上三个特征,才能够真正的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2 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

生命教育的价值可以概括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生命教育的自然价值。生命教育的自然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正确、深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之上,尊重生命与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与自然交往中的是非和善恶,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标准,让学生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突破自身较为局限和短浅的视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做出对待自然的正确的方式。

其次是生命教育的个体价值。生命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协调发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存在意识,解决高校学生常见的对自我价值迷茫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保持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学生在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是确保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的前提,也是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概括来说,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具体如下。

3.1 教育理念一致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性,在于两者均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其中,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从学生出发,并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为落脚点,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以及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生命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生存境界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性,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关爱、引导以及提升生命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具体的体现。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从现实的人出发,旨在通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并在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人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去思索人存在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实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和优化。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虽然在实施路径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却都是学生的生命个体,最终都是回归到学生身上,都很好的遵循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两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

3.2 教育内容相容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教育内容的相容,也是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之一。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教育内容的相容,具体指的是,生命教育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生命教育不但能够从生理和伦理两个层面上,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从心理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同样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关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反过来,高校针对学生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作为出发点,并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良好的生命情感,同样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知,生命教育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具有明显的相容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的相容很好的彰显了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契合。

3.3 教育重点相同

生命教育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重点上相同,主要指的是两者对生命关怀意识的重视和关注。

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生命关怀,不单单是意味着对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怀,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所进行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上的引导。而对于生命教育来说,生命关怀的基本理念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的,其不但涉及了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同时还涉及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现实关怀中,生命教育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能够成就自我。而在终极关怀中,生命教育则从个体生命体验中来引导学生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其它的自然界中的生命,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生命的事情。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非常重视和推崇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重点。

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借鉴生命教育,将学生个体作为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例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改变传统的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国家需求为重,学生自身现实生活的需求可有可无的观点,借鉴生命教育的内容,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开发和提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成效。

其次,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在体验中受教育。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关于生命健康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也可以以志愿者行动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实践,据此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教育的目标。

最后,要注意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共同构建关爱生命的立体网络。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应积极的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来共同构建一个关爱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的立体网络,三力合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文霞,陈黎明.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01):1-4.

篇4

【关键词】生命观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篇5

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并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以来,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与推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20世纪末,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

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比较晚,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200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并于2005年1月成立生命教育项目研究组。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生命教育项目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活动体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形成特色,甚至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那这么多年中,农村小学的生命教育到底开展得怎样呢?

一、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现状

1、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笔者所在的新北区共有22所小学,其中从2007年至今申报成功成为市生命教育项目学校的有10所,占全区小学的45%。有8所学校虽然不是生命教育项目学校,但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有4所学校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开设了健康与环境教育以及校本短课。

2、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

全区22所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学校大多数以《生命教育读本》为教育内容,同时结合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和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开展生命教育。而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学校除了没有让学生学习《生命教育读本》之外,也都在专题教育、综合实践、班队等活动中开展了生命教育。所以两者在根本上没有太大区别。

二、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没有提高到应有层面,生命教育依然停留在德育层面,停留在学生活动的层面,简单化、说教化、阶段性痕迹较为明显。

二是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不够,目前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操作模式的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真正渗透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进行科学评估的研究。

三是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

三、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1、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我们要使各位教师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关键,要对任教《生命教育》的科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搜集、研读、分析、讨论交流,积累理论知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和提高。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叙事、读书感悟等,让教师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3、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

从学校实际出发,将生命教育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规划,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成效。

4、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督导考核

篇6

高职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之外,渗透生命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满足教育教学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具备强烈的生命意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而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素材,能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生活经验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困难面前容易被压倒。而采取有效措施,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更为有效的融入课堂学习当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更好融入生活和学习之中。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更好融入生命教育,任课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为有效的融入课堂活动当中。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对高职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相关内容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做好心理调适,端正生命意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对策

很多任课老师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但由于教学方法不到位,管理制度没有落实,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完善措施。

(一)提高任课老师修养。任课老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生命意识,挖掘教材的相关素材,将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任课老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生命意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内心充满责任感,对学生和同事要尊重。并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课堂组织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关爱和热情,从而在教学中更为有效的渗透生命教育。

(二)发挥教材文本作用,唤起学生生命意识。高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要善于挖掘其中丰富的素材,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职教材中有丰富的内容,很多作品闪烁着生命光泽,为渗透生命教育创造良好条件。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老人捕鱼经历的描写,与自然搏斗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老人那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作风,通过细细品读,再加上任课老师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让学生学习之后,提高对生命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更加敬畏和尊重生命。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赞扬老人崇高无私的精神,表达他们拥有美丽的心理体验。通过教材文本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引导,让学生对生命有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细细品读课本,欣赏和热爱生命。对教材文本,在感知和认识生命的前提下,要对课本进行仔细阅读,感受和欣赏生命的美好,珍惜和热爱生命。对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的作品,要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更为深刻的体会生命的意义。例如,仔细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对母爱的描写,体现母亲的善良、伟大,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对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对人性之美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沈从文《边城》这节内容学习时,通过对话和交流,对课本内容细细品味,学生能深刻感悟到其中至真至美、至善至纯的人性,深化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四)拓展延伸阅读,构建生命价值观。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阅读,对生命教育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深化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习时,可以穿越时空的形式,让学生给海子发短信,“海子,我想对你说...”,让学生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并学会怎样面对挫折,笑对人生。更好指导日常行动,让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坦然面对,有效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结语

篇7

2003年4月,湖北省“防治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生命教育的融入作为21世纪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在政策导向层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普遍共识。

“教化”:高校生命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近十年来,生命教育在许多高校,还是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自杀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应对等管理层面上,而没有将生命教育从教育理念的认识层面上导入和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在所有的课程、学校活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体现,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从而避免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和工具性。

1.关注个体自然生命多于精神生命,生命教育的维度呈现单一化倾向

大学生摆脱了父母附属品的地位走向与同辈群体共同生活,自我意识猛然觉醒,不再停留在主观臆断的状态,对于自我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大学生在审视他人的同时,也在换位思考,反观内心,从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自我的存在。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同一、转化、稳定的过程,将人的“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四个维度不断调整,不断整合。大学生的对生命理解的困惑、怀疑大部分来自于对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的认识,而非单一的肉体层面。目前,大学的生命教育习惯于将着眼点放在个体自然生命维度,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的自然生命价值置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在教化的同时让大学生背负对父辈、对家庭、对社会的道德十字架,其结果是生命教育变成了另一种理念“灌输”,其教育也就不再是鲜活而生动的,更谈不上真正实现学校教育走向生命关怀。因此,对自然生命的保护只能是教育的基础价值,教育的终极价值应当指向人在社会中获得的精神生命,它包含着人对自身生存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信仰。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价值教育的一部分,而与心理、安全、感恩教育相区别。

2.关注校园安全稳定多于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展开呈现事后化倾向

高校招生的连年扩招,致使大学教育管理过于追求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育人职能也出现条块分割,将大学生的生命危机事件归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于是校园稳定的要求便成为应对危机事件的首要议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在有限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下,程序性地面对由此而来的一系列校外社会关注和校内事务处理。个体死亡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应急后滞效应使得生命教育的内容被局限为事后的群体心理干预、教育反思、预警机制构建。生命教育表现为个体生命危急事件发生后的“亡羊补牢”,其事前教育、过程教育逐步淡化,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全程性尚不完善,教育效果也就收效甚微。

3.关注实践操作层面多于涵育层面,生命教育的实施呈现工具化倾向

高校生命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尚无统一的要求和指令,各省市、各学校的生命教育开展情况差异较大,既无权威的教材,也无成熟的课程设计,更缺乏经过系统训练和专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较之于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有很大差距。在实践操作中,大学生命教育的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重叠,主要是依托教学讨论、班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等载体,少有独立课程,更少系统整合。大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空间主要仍停留在课堂上,影视、绘画、动画、网络、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使用和科学整合。与此同时,大学生命教育目前仍以单项灌输教育内容为主,教育形式呆板单调,大学生的求知和体验欲望未被激活,理解和内化也就停留在认知的浅表层面,未能深入。生命教育的特性要求通过体验式教学涵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传递知识信息和情感意识,唤醒生命意识,开启精神世界,挖掘生命潜能,追求价值超越,实现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生命活力充沛、理性人格健全和创造智慧丰富的生命个体。因此,“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须跳出工具层面,而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致力于生命全面统整的发展”。

“唤起”:高校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它涉及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陶行知在《从烧煤炉谈到教育》中曾这样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灭茅草火!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中国教育的使命,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中华民族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

1.“唤起”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热情

高校生命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高等教育21世纪的重要教育转向。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本应是为人的,而“人”却在教育中被放逐,大学生成为高校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受教育需求在教育产业化面前成为投资的兴趣点和逐利的目标。要通过开展科学的高校生命教育唤醒全社会对大学生生存发展现状的普遍关注,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和生活的美好,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学会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不能与社会疏离,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

2.“唤起”高校对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的科学探索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唤起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将个体对生命意识的强烈感知作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作为教育内容,进而获得人类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整体性认识,最终实现大学生对于自我的意义感知与价值肯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选择。高校生命教育需要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课程设计,将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渗透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中,同时重视与生活事件的关联。生命教育除了课程教学以外,主题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活动主题的安排,应依据生命教育课程目标,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事件,采取单一主题深入教学或多个主题普遍化的方式来设计活动主题。

3.“唤起”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自觉和行动实践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推进,我们国家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重视实现生命教育等人文知识的累积。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知,重视教会学生学会认识人生,学会把握生命。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重视以课堂为主体,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学生不能再课堂上以客体的形式出现,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形式,实现学生内在的成长。教师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理解生命的蕴涵和真谛,促进学生的内在的塑造和丰盈。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解人生的真谛,所以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好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教师就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生活中来,带领学生感悟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热爱。

2.创造情境,实现学生对生命的领悟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对生命的忠诚和热爱,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力。教师在语文情境教学中要能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背影》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展示,带领学生表演自己喜欢的人物,通过表演,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有深刻的接触和理解,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体会出正直而深刻的人的品质,产生对生命的崇高的理解和敬畏。

二、扩展阅读内容,激发热爱生命的感情

篇9

生命教育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指引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及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追求信仰的高尚人文情怀,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语文作为中华五千年渊远文化的载体,具备了丰厚的人文教育素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本文结合他人教学的经验和自身在教学过程的反思,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效链接点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

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慢慢推进,生命教育逐渐引起学者重视,它犹如一缕春风,使语文教育焕发了新的活力。而“语文教育只有遵循生命规律,进行生命化教学才能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可见,生命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我们以大学教材为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以期能够为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或教育的“原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与合作。以上这些理解,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释,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相对于以往社会本位视野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种教育更关注生命,有学者就把它称为“生命教育”。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2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2.1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了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刚迈进大学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失控,看产生问题容易极端化,恋爱、交际、理想和现实成为他们苦恼的主要问题,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焦虑甚至放弃生命的消极心理。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当中恰当地用范文进行挫折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教他们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引导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和评价自己。

2.2尊重和接纳原则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关爱和赞赏。青春期的孩子既敏感又脆弱,他们急需得到权威人物的认可和接纳,一句赞美的表扬、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动作也许都能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他们。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善于挖掘他么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课堂上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阔思维。也只有尊重和接纳,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因为“只有在自主和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全部生命活力才能迸发出来,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2.3学生主体原则

叶澜说,课堂本生就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让学生自主去体验去探究生命的真谛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填鸭式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探究知识,在语文教学当中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及时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在生活的体验当中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与体会。

3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3.1通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重要方法。王丁惠指出,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解读文本,解读生命,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阐述生命、解读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例如在讲解《陌上桑》对苦难生活描述时引入贫困山区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图片让学生分析背后的故事,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命。通过对鲁迅文章的学习,了解他弃医从文的人生经历,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处世态度中学习他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引发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思考。而《我与地坛》通过对作者悲惨经历和顽强不息意志讲解,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正确面对挫折和不幸。在学习《致橡树》这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时,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个性意识的生命特征,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语文教材中的范文的作者也是我们值得去解读的对象,有忍辱负重,完成恢弘巨著《史记》的司马迁,有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有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杜甫,有面对生活的无奈过早结束生命的老舍,也有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的张海迪。通过这些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的素材,“让学生在对语文材料的阅读与学习中感受人类广阔的文明成就,去学习文本的解读和自由表达,感受生命的辉煌和灿烂”。还可以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讲解和欣赏,让我们多了些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又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自然界的生命如此顽强,我们人类是不是更应该积极投入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呢!

3.2通过写作教学

语言学习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听说读写每个环节都是学习语文的必需。很多学生一谈作文就色变,其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写作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文时因为我们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对情感、生命思索表达和倾诉的需求,故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感情的抒发,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倾诉,才能彻底释放青春期生命的冲动,对生命的认识才更生动,更深刻。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命,从中体会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让学生以此为题,探讨理想和社会现实,个体生命和国家安危,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的同时了解生命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同时加深对生命认识和思考。比如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考试来一场挫折意识的培养,通过讲解贝多芬、霍金、张海迪的故事,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让他们自己感悟在挫折面前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材料作文也是启迪思维,开阔思路的实践场所。给学生一则有关生命教育话题的材料,让学生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对待生活的差别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3.3通过实践教学

虽说课堂是传授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战场,但毕竟有些局限,毕竟都是别人的故事和经历。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自身的经历,帮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具体事件中,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对生命的感悟。比如在戒毒日、预防艾滋病日举行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进而尊重,善待生命;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让他们明白担当付出和奉献;还可以带他们去游玩,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领略生命的美丽与顽强。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与实践中,让学生学着从生活的细微中感受美好,从细节中感受伟大。这样的生命教育也更真实和深刻。

4实施生命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自身提高生命素养,做到自己是一个具备生命情怀、生命教育意识的人。正如刘济良所说,真正的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一种包涵着对学生生活生命人性的关爱呵护和照料的富有人情味现实化的活动。只有一个有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心中充满爱的老师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教师要积极地扩宽教学技能,及时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学习。此外,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友爱的课堂气氛,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回应、正向的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洁.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M].华东出版社,2011:93.

篇10

关键词:口语能力;练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2-01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及意义

生命教育简而言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解不仅包括人体外在物质的完整健康的教育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己,对于家庭、社会、甚至国家都有很大的作用。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天,思考儿童生命的抉择能力,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当前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吉林省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小学生命教育长期来缺乏重视,生命教育跟不上其他科目教育,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调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生命与健康教育的缺失,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的现状,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自身因素。小学生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年龄天性的影响,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典型的案例:摘自新文化报吉林讯:2006年,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校因为课上课下传纸条,两个小学生打了起来,动手又动刀,严重伤害了生命健康。

2.家庭因素。家庭是小学生初步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然而农村家长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对孩子进行生命知识方面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长认为生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无须说明,对孩子谈论生死话题显得过于沉重,担心过早谈死亡会影响学生。由于缺乏生命认知,小学生不能正确认知生命,产生了很多误解。

3.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习科学知识是根本”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不仅颠倒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还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青少年“成长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缺乏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的课题被长期搁置。对于学生需求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知识鲜有授及,有的教师作为授业者本身就不了解生命健康的知识,更有甚者还对学生本身表现出漠视健康的态度、行动。比如有的农村小学体罚学生,更能反映出相关的问题。学校的不够重视以及有些老师轻视导致的不仅是学生身体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创伤,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社会因素。由于处在农村,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对生命健康教育的不重视。表现在舆论心理不够重视,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命上有家长的保护肯定没事;农村的经济状况差,导致学校在设施教材人员配备上不能达到要求。由于社会对学生生命的不够重视,出现了很多威胁学生生命的案件。最典型的学生受害事件是据中国广播网报道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中新网四平9月14日电(程宇)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某村一女性村民,为替自己的儿子“报仇”,举刀将同村两名小学生砍死后自杀,酿成一场悲剧。出现漠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状况,并非单一因素影响,而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小学生生命教育。

三、加强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为了加强吉林省农村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编制相关生命健康的教材,开设《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从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教材编写要注重生活细节与生活相联系,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联系,突出实用性、简便性、易懂性并且身体以及心理教育德兼顾性。在农村建立生命教育教学课;将生命教育列为考试科目,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同步测试。

2.学校、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制定适合自己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学校发展规划。把生命教育列为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凸显生命与健康关怀的校园文化。在课程设置上保留足够的时间学习生命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根据吉林省情况,一周可以设置两节生命课,周二、周五可以各一节。生命教育不能只一味采取单一的课本教学,两节课其中一节在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活动(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广泛收集、借鉴生命教育理念及内涵的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体验实践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3.开展积极的家庭、社会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针对农村春夏秋农忙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限制,教师可以定期家访知道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以及重视程度,在农闲季节可以组织家长来校听课便于学生、学校、家长形成统一认识。

开展生命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推进我省中小学德育整体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应相结合,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运行,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农村社会资源以及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