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假设你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会发现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所以看到别人得意的时候,不要羡慕,你将来还会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你前面羡慕别人,后面自己有成就,你再来说,原来是有一定的程序啊,那你前面的羡慕不是浪费了吗?你没有必要有这种情绪的反应,所以《庄子》里面用很多话来描述老子的思想,在这里有一个成语,叫做朝三暮四,就是最好的例子。
庄子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他是要告诉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整体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人喜欢讲一句话,身体会讨债,年轻的时候,过度浪费身体的能源,中年之后就来要债。绝不会年轻的时候挥霍体力,中年之后照样健康,没有这么好命的人,这说明什么?整体来言,你有一定的力量,早用晚用,最好少用,这样可以活得久一点,让生命可以维持它。所以道家思想其实并不神秘,它只是让你知道一个整体的道理之后,看你怎么安排自己这一生,你要一次把力量用光,他就说应慢慢分配,让自己在平静中,过一个比较愉快的生活。所以我们学老子的思想呢,到最后就会发现,老子强调无为,但是无为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无为是无所作为,而老子强调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什么叫无心而为呢?心代表刻意的目的,就是你可以做所有你该做的事,但是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
一般人在世界上活得不快乐,大部分都是有心而为,我一定要这样,父母跟孩子说,你一定要考前十名,念书本来是很快乐的事,但是痛苦来自什么地方?痛苦来自于比较,来自于有心,一定要如何。但是你完全无心的话,几个人做得到?几个人可以接受?所以在运用道家思想的时候,就要看各种实际的情况,这个智慧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可以调整,所以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有时候我们坐公交车,后面写八个字―“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它就是老子的思想,天下乱了之后,怎么让自己平安呢?保持距离,用虚、用静来面对它。但是到庄子的时候不行了,庄子是战国时代中期的人,那时天下已经打成一团,七雄争霸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在庄子来说,他用另外一个字,叫做化,化解的化,我不能够再保持距离了,就只有跟它一起变化,看清楚,外面的形势怎么变化,我跟它一起变化。
庄子对人性的了解,据我所知,很少人超过他。一般人读《庄子》,会觉得书太厚了,很难完全看懂,所以《庄子》里面往往只留下一些寓言故事,很多人去猜测,这是很可惜的事。为什么?因为庄子对人的了解,首先在于知道人性的险恶,在于知道人生的困难,非常具体。在战国时代中期,了解这些并不是很复杂,到处都有杀人放火的事,要活着都不容易。做官好吗?庄子知道做官很危险,庄子对于老子的避难方法应用得很成熟。所以到庄子的思想呢,立刻会觉得说跟老子实在是不一样,充满一种活泼的力量。比如说你一翻开《庄子》,看到《逍遥游》,讲一条鱼变成鸟的故事,讲了三遍。讲了三遍,目的是在什么地方呢?目的绝不是说让你看一看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趣味,要提醒你,人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可以不断地转化,这是基本观念。如果人的生命不能转换的话,人生有什么好过的?一眼就看透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就没有了。
篇2
论文摘 要:化学是一门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教育课程,在化学的教育中透视着生命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化学了解生命,认识思考生命的重要意义。由于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同,现有的生命教育也各不相同。通过对生命意识的诠释,把人们的终极追求目标作为生命教育的理念,同时,把认知、情感、行为这三方认识作为化学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构造维度。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能量变化的学科,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的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生命研究与化学研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教育不仅仅是化学科学文化知识的传输,也是在传递对世界、生命价值的认知过程,生命价值的体现也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有价值事物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以生命意识教育就是主要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其他存在的生命。
一、结合化学教育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化学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是作为化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如果把生命意识仅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那是远远还不够的,生命意识毕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展现的现象,特别是对人的生命,不仅是作为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而鲜活存在的,更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最终意义而存在的理念。而化学发展史却有很多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化学家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在传授原子论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著名的原子论创始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他深信“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并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他治学的座右铭,最终可以自学成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育进行意志品质的思想教育,让人们可以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也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充分运用化学教育进行生命意识 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可以透视出对生命意识的教育,利用化学与生命相关的丰富资源让人们认识生命和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两个方面。存在意识是人对生命存在的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价值意识则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化学中涉及生命知识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这些内容与生命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教授氯气相关知识的时候,结合录像播放氯气泄漏所引起的人员伤亡以及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氯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再如:在制造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铜与硝酸、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这些气体容易污染教室和实验室的空气,也严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这也需要让学生做到不留多余污染物,并且一定要把残余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通过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进行化学的妥善处理,以便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通过对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和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活和对生命意识的正确认识。
三、化学教育中透视着生命意识教育的情感维度
化学教育与生命意识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人们探索化学与生命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化学的知识与原理来认知生命的规律、实施对生命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情感态度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探索把化学原理与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度,并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形成良好的保护生命的意识。反之,负面的消极的情感态度,不利于化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开展。通过了解生命意识的复杂结构,体会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才会欣赏出生命的美丽,从而养成对生活情感的积极态度,升华对生命的美好憧憬。
总之,化学教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具,它还是要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怀的基础上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生命的价值与教育统一起来,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关于生命意识的问题,实现对生命的保护,促使心灵完善,达到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荪萸.化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课程与教学论,2009.
篇3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1]。医学教育的终极价值观“敬畏生命、珍重健康”,要求医学生应积极思考未来职业中所面对的患者的生命存在价值,所以探索和研究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意义较之其它群体更为重要,对于医学专科学生来说,由于学历不高,在社会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未来将要面对的医疗工作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面对诸多生命以及生命伦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自身的生命态度不积极,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的临床决策,因此关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者在医学高专院校从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接待学生个体咨询中发现,大部分存在心理困惑的医学专科生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以及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等,研究者由此思考是否是由于部分医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而出现了心理困扰。基于这种思考,本研究考察了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某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 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653份,回收率93.2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369人,非医学学生284人,所有学生的年龄在 18 岁至 25岁之间,平均年龄 21.63 岁(SD=1.52)。
2研究工具
本 研 究 采 用 宋 秋 蓉 (1992) 对Crumbaugh(1964)编制的生命意义量表 (The Purpose InLife Test, 简称 PIL)。得分在112 分以上为高分组, 表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 112 分到 92 分之间为中间组, 表示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 分以下为低分组, 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此生命意义量表广为一般的相关研究者所采用, 为评量生命意义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 a 系数为0.781。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情况
计算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得出最高分为113分,最低分为60分,低分组71人,高分组31人,总体层面上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为87.60±7.01,此结果与宋秋蓉(1992)的研究结果94±17.8相比,生命意义感的得分偏低,由此可以看出本调查中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相对较低。
分析原因可能是一般医学专科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全部去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别的专业较短,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还不十分清晰,生活自主能力还在逐步建立,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毕业后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很迷茫,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或者逃避现实,表现出空虚、无聊、孤独、无助、丧失自由意志、逃避等状态。
3.2 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由表1可知,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目标、逃避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由以上结果可知,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非医学专科生。说明医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这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等有一定关系,在日常学习中,医学专科生更多接触人的生、老、病、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而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与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缺少讨论生死问题的氛围,对人的死亡表现出更多的恐惧与排斥。
3.3不同性别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性别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医学专科生除对生命的热诚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外,在生命意义感总分(t=-2.037*)与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生命意义感强,这与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有关,本校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有明确的目标、更热爱生命,从性别特点来说,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性格较活跃、热情,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自律性强,有目标。而在逃避维度上,女生不如男生,男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可能与女生患得患失、胆子小有一定关系。在对未来期待维度上,在医学高职院校,女生比男生好就业,她们就业压力小,更容易对目前的学习环境感到满意,而男生在校人数少,发现现实不如预期后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对未来职业期待缺乏自信心。
3.4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专业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在生活目标(F =2.406*)、对未来期待(F =2.530*)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与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生活目标维度进一步做事后比较分析(LSD),临床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护理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临床专业大于护理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对未来期待维度进一步做事后比较分析(LSD),发现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医学技术专业均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护理专业大于与医学技术专业与临床专业。
对不同专业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差异分析可知,生命意义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技术专业。由于专业课程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对生命不同的体会,临床与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理论结合实践,并去医院见习,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患者,能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就业情况,护理专业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好于临床专业,这就造成了三者在对未来期待维度上的差异。
3.5 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除对生命的热诚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外,在生命意义感总分(t=-2.952*)、生活目标(t=-2.067*)、自主感(t=-2.12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逃避维度上(t=2.969**)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原因是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他们在适应变化、调整身心的过程中也必将不断感知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日常个体咨询学生来看,大一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一学期,存在诸多的心理不适感,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茫然,而大二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对生活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的认识也渐渐加深,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定的思考。在逃避维度上,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原因是,从教学课程上来说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一年级主要学习医学基础课,二年级主要学习医学专业课,实验实训老师普遍反映:上医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大一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低于大二学生,他们对实验标本表现出恐惧、胆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上医学实验课,而大二学生已基本适应医学专业的课程,在对实验实训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4教育对策
4.1开设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与死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
4.2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树立学生对未来的信心都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意义感,有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
4.3生命教育要紧紧契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网络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调适良好心理情绪,构筑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 何忠强, 杨凤池 (译). 追寻生命的意义[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生命意识
解放思想、彰显个性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扶助生命成长、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能够以人为本、珍惜和热爱生命呢?本文将从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
当前的语文教学对生命意识的培养存在很大的缺失,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总体来说,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的两个因素。
(一)传统教育观念导致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老师和学生都只关心成绩,以考试分数来衡量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不重视思想、信念教育的意识,将这些对于生命成长极其重要的东西都忽略掉,这导致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只重视学校的排名。这导致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社会,影响了学生的观念,使学生也只关注分数。当分数无法满足学校或家长的要求时,学生便会觉得自己没有希望,精神家园受到打击。这种精神家园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生命意义的渐渐缺失。
二、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策略
(一)对课本进行多方位讲解,加强生命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
教师对课本应该进行多方位的讲解,唤醒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中的美妙情境和情感。
《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表现出了柳宗元当时体会到的那种孤独和酷寒。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的原因,可能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的配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那种凄凉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种凄凉的情况下,江中老翁独自垂钓的心态,让学生体会到短短几句诗却饱含了诗人的情感①。学生在想象中自由翱翔的同时,也激起了对于生存的思考,生命意识也被悄然激发。
(二)将教材中的内容化为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语言的教学是语文这门学科中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中的词句、文章都是由文字组合而成,但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拼凑,在这些文字的组合中可以发现很多具有生命意义的东西。在语文课本中,每册都有各个流派、风格迥异的古诗,这些古诗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生命意义。古诗用简洁凝炼的文字描述了人物、事物、景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具有生命色彩的文字转换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著名古诗,在这首诗中,全文围绕标题中的“望”字展开。诗中将在瀑布边所见事物的丰富的颜色用精炼的词语表述出来,如“日照”代表红,“紫烟”突出紫,“银河”象征白等,这些形象生动的词语给学生营造了五光十色的情境。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字词背后所表现的五彩的自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伟大,理解生命的真谛。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作者看到的色彩,更加用“挂”“直”“落”这些精妙的字句展现出了庐山瀑布一泻千里、声势浩大的动态美。学生能从此情境中感受到观瀑布时那种震撼的感觉,能被极强的生命意识所折服②。教师的精彩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们沐浴在生命意识的光彩之下,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三)开通学生与文字的沟通桥梁,体验生命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情感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李白的《独坐敬山亭》从字面上看,体现了李白纵情山水的人生豪情,但是只有更为深入地分析,才能体会到李白困难挫折之后依旧向上的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李白内心的情景,才能让学生接受到生命意识的教育③。教师要运用诗歌中李白隐隐透出的情感,教育学生应该正视生活中的苦难,迎难而上。这种与古人的对话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存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古诗中所包含的诗人怀才不遇、豪情万丈、困苦艰难等情感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作者高尚的品格、对生命的感悟都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升对生命意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于生命意识的感悟,让学生探寻生命的本质、内涵,从而对自身和自然界进行反思,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提高对生命的认识,从而正视生命、热爱生命。
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在学生眼中都是简单的符号,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够转化为山川美景、人生感悟。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将生命意识融会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让这些在家长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孩子补上这一课,完善学生的技能,塑造学生的品格。生命意识教育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注释:
①魏灵霞,黄月.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6).
篇5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就像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从最狂妄的年龄跌入黑暗的深渊”,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艺界的巨人。学了季羡林的《清塘菏韵》,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让人不能不为几棵莲子由弱小到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二、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史铁生残废了双腿,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了感悟,和自己的妹妹“好好儿活下去”了,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三、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论善恶,不分美丑,不讲原则。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这种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四、尊重生命的伦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受封建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习惯性地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他们歧视那些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则轻视、摧残甚至扼杀这些人的生命,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对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保持着冷漠和欣赏的态度。
针对这一现状,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的契机。如教授鲁迅的小说《祥林嫂》一文,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柳妈”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她对弱者祥林嫂所持的冷漠和嘲笑态度,无疑成了加速祥林嫂死亡的催化剂,我们的身边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篇6
1 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作为人文生命教育的依据,转变教学理念
综观各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一些具有深远而精辟的人文文化内涵的课文,在课堂中应考虑如何将教材转变为生命意识的教育之本。启示学生应如何对待生命,如苏教版九年级下《热爱生命》一文,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概述情节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内容是:写一位淘金者在陷入绝境后顽强求生的故事。与病狼搏斗是小说的。),然后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思索生命的意义。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生命诚可贵,生命一旦失去了,一切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文中主人公的求生经历令人震撼,令人毛骨悚然。但震撼之余,我们会发出感慨:一切都源于生命 ,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他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绝境中的垂死的人与野兽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最后争斗!双方都是为了生存。求生的本能给了它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分析到这里,学生呼之欲出的一句感慨就是“活着真好”。顺便老师将学生的眼光,心境从淘金者引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师宣读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艳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的。”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呵护他们的生命存在。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感悟、教育等。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还有我们也可将目光由国内拓展到国外。《生命与和平相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戴维及犹太人正是经历了民族的磨难才知生命的可贵。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执著练就了他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及超凡的创造力。《享受生活》中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广阔的胸襟。学生了解以上事例,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再如教材《紫藤萝瀑布》、《故乡》、《骆驼祥子》。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生存的状态。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生命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综上所述,学生由文本教材应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会共同感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徒劳。由此教学还可以拓展空间,许多文艺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邰丽华没有对生命的珍爱就不会有《千手观音》的产生;海伦?凯勒没有对生命的执著就不会荣获美国女教育家,演说家的称号。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不会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他们都能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深邃的由自我的生命意识来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意识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人格精神将得于永存,并垂范于后世。这些也是人文教育根植于生命意识的教育的典型事例。
2 语文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中,应本着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探究意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及人性的自尊。如教《台阶》时,文中的父亲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和青春筑起了九级台阶,父亲一生的愿望实现了,但人老了。充满了凄凉与酸辛,伤感。你觉得值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正反小组争辩。最后通过师生互动研讨,对自尊人性意义形成较一致的看法,这样做是值得的。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获得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他比祥子,闰土要高大的多。又如对时事热点人物杜照宇《英雄魂归祖国》的分析,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提问:杜照宇在“维和”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你认为值得吗?生命还有意义吗?学生又展开积极的讨论,达成一致的看法。对生命有了共同的认识。杜照宇虽然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但他具有一种为事业,为和平而献身的伟大主义精神,值得颂扬。我们所说的生命可贵,珍爱生命,但不是苟且偷生。
渗透在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屡见不鲜,我们更应抓住教材,抓住课堂使它产生质的飞跃。在教学中,不应光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动物的生存意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应用它点燃人文思想火花。从它们身上感悟生命的崇高与可爱。在教材中最能体现生命悲壮,凄美的画面莫过于《斑羚飞渡》。教师出示画面,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命的美好,可贵。后理性思考。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悲剧呢?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生命是相通的,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了生命的可贵。《斑羚飞渡》中它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演绎着生命之美,审视生命的重要。老斑羚生的艰难,死的辉煌,在这一场悲剧中颂扬勇敢精神及为了大局的强烈集体主义献身精神。读完之后,令人感动。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凄美,领略了自救行为拯救生命的方式,引人深思。热爱生命的意识在动物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何况人呢?
3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教育
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残、伤人或杀人的事件屡见报端,一桩桩血淋淋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人震惊、心痛,越来越多的残酷事实折射出了当代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生命意识的极度淡薄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的一个重大问题。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触动了每个人的神经,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人性、法律等方面的大讨论和深刻地反思,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漠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的孩子感到担忧,为我们的未来感到担忧。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何在荒漠的心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深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责任之重大,时常反思如何在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一朵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而不是过早地凋谢和枯萎。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我们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 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发同仁对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寻找一条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我们所说的“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提倡生命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对社会有用,而不是拿来作为戕害社会的工具。
二、技工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成熟期普遍提前,随之而来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思维混乱、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失偏颇,尤其是不少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耐挫能力低,往往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学生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的生命。让我们看看相关报道: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而自杀; 2011年12月15日山西师范大学一大一女生跳楼身亡……这些残酷的事件还在发生着,花季变成了花祭!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摧残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如清华学子刘海洋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浙江徐力杀母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还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学生打架、群殴、甚至致人伤亡事件,在我们技工院校中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花朵般年纪的学生为何如此暴戾,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呢?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做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举动?为什么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呢?
当然,这些漠视生命的现象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老师的眼里只有学习和成绩,忽略了对生命的关注必然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技工院校生源素质较差,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而且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好奇心、独立的欲望、叛逆的性格、自以为是却又自卑的心态;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精神空虚,生活无聊,天天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中不能自拔;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故而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殴打同学致人死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严重影响了技工院校的社会形象。因此,对这一时期的技校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迫在眉睫。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教师的关爱情怀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要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让每一位教师“充分唤醒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充分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基础上,只有热爱生命的教师才能用爱去润泽生命,启迪智慧。
篇8
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地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尊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养生命个体生的勇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帮助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能力为内涵。 正如哲学家施威泽所说:“人的意识最直接的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在反思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每一瞬间,人都把自己理解为生命意志之中的生命意志。
在我的生命意志之中,存在着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向往,即对生命意志持续和神秘的提升的向往,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痛苦的恐惧,即对生命意志毁灭和神秘地伤害的恐惧;同样,我周围的生命意志也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能够表达出来或者保持着沉默……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了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只有人认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人帮助处于危急中的生命,他才可能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学才有思想根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学绝不自足自为,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包含所有能够被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种“敬畏生命”的道德原则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形式。
篇9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观 调查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28-02
“医学本质上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一门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正确对待有限健康,在与疾病共生中寻找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哲学。”我院作为一所培养高等医技人才的职业院校,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更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为了解我院医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结合我院学生特点设计了此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六大专业的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
1 结果与分析
1.1 医学生生命意识
当医学生被问及“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很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时,同意的占92.3%;无所谓的占8.2%;不同意的占2.9%。这表明大多数的医学生能意识到生命的难能可贵,要善待生命。但是部分医学生对于生命宝贵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人类自身的生命上,约1/3的学生对于上实验课用的动物和社会上的公然杀生现象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认为很正常。7.4%的学生认为人可以主宰其他任何物种在对自身生命品质的评价上,认为充实的占68.4%;感到平淡的占26.3%;觉得生活乏味、没意思的占5.3%。部分学生因为并非自身意愿而选择所学专业,因而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处于封闭和抑郁的状态中。在看待死亡这一问题上,72.7%的学生认为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能坦然面对;17.1%的学生对死亡心存恐惧;10.2%的学生表则忌讳谈论死亡。也就是说超过1/4的学生对死亡采取回避、漠然的态度,个别学生对死亡存在着错误的危险认识,认为由于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是件好事,可以减轻人口负担。
1.2 医学生生命责任感
在如何看待医务工作者失职致病人死亡这一问题上,有8.3%的学生认为这是难免的,2.3%的学生表示将来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私事置病人的生命于不顾,1.3%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对病人加大治疗剂量、乱开药品、做重复检查。对待自杀行为,89.5%的医学生认为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蔑视,是不可取的;3.2%的同学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7.3%的同学认为生命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同时,约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对生活极度绝望,想一死了之的念头,甚至有3.1%学生承认有过自杀经历。对于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神圣使命的医学生来说,敬畏生命、严谨从医意识淡漠,生命责任感欠缺的现状令人堪忧。
1.3 医学生生命价值认知状况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12年4月发文通报,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相继出现大学生自杀身亡事件,一条条正值青春年华的鲜活生命戛然而止。网络上报道17岁男孩为了拥有苹果产品不惜卖肾致残,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物质的欲望让我们胆战心惊。通过调查,我院医学生在个体自然生命的认知上,表示喜欢自己的占27.1%;一般的占69.8%;不喜欢的占3.1%,超过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表明部分医学生对个体自然生命的认同度不高,看不到自身优势,不会欣赏自己,不能悦纳自己,表现出自卑、自贬的情绪。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医疗事业又是直面生命的一门学科,因此,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你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取决于创造财富多少的占19.5%;事业有成的占6.4%;奉献社会多少的占21.2%。由此可见,当代医学生对人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虽然选择对享受生活、追求信仰的占了较大的比重,但部分学生倾向于追名逐利,功利性较强。
1.4 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程度和途径选择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历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教育,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调查表明,我院76.5%的医学生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有7.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这表明3/4以上的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愿意接受生命教育,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在“希望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上,有22.6%选择专题讲座;18.7%选择课程渗透;39.7%选择实践活动。这表明医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灵活的形式,在活动中主动感悟生命的价值。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医学生缺少对生命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期,90后的医学生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并存。调查结果显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认识偏颇,部分医学生存在狭隘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一些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为此,我们必须对医学生加强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只有献身社会、服务他人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教育在使人认识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更多应注重实现价值生命的启发和引导。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人生的价值,使他们懂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更高的境界。
2 建议与对策
2.1 以专题讲座为引领,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
紧紧围绕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三大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如认识生命篇:“不同文化信仰下的生命观、死亡―生命的最终归宿”;珍爱生命篇:“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感恩父母、善待生命”;守护生命篇:“灾难自救与逃生技巧、临终关怀护理”等。通过开辟校园论坛,营造“赏识生命、悦纳自我”的生命教育专栏。在日常管理和学生工作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应改变传统的生命教育理念,在推崇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崇高品质的同时,重视躲灾避险、安全自救的教导与训练。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固然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但我们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也并不能就此轻视自身生命,更不能陷入“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自私的表现”这种认识误区。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世界上所有的伤害都抵不过生命的消失。因此,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应有一种对父母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这种意识的力量应该强大到使人无论在生活中陷入多大的困境都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好好活着本身就是给予父母最好的报答。
2.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
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亲身感受教育与启迪,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是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通过组织参观医院产房、婴儿院、手术室、太平间、殡仪馆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通过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让学生学会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意义所在;通过组织参观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消防安全、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升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以学科渗透为过程,提升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与体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生命教育应构建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渗透体系。一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心理健康、人文素质修养等课程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的同时,系统地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二是重视医学基础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认知基础作用。人体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生命认知教育的基础。三是丰富临床专业课程在生命认知中的实践体验。临床课程是学生直面生命、服务病人的专业课程,也是医学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结构、生理特点、生命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生命、欣赏生命,进而关注生命、爱护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生命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院校医学生生命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才能为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立体的良性教育空间,在关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善待他人生命,这不仅是医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职业人格健全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婷婷.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8-950.
篇10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后却显出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种,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引读: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边城》、《长河》是他的代表作。
赏析:
本文由时间来论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很有说服力。
文章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的对比,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都一目了然。
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认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这实际上是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另一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精神,他的风格,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 上一篇:对农村交通发展的建议
- 下一篇:智能交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