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产品;利与弊;调查分析
新时期的互联网时代无时无刻为我们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奇迹,让人们应接不暇。众所周知,2013年被专家学者广泛的称为“互联网金融”年,这是源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问世。这一理财产品在后来的短时间内快速的占据金融市场大量的份额,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理财思维。然而,这一发展趋势到底是好是坏,专家学者各持观点,下文通过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特点分析研究,阐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利与弊。
一、互联网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分析
互联网理财产品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两会的召开使得互联网金融逐渐正规化,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中明确表示了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这一报告的提出代表了互联网金融正式的成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部分,国家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发展,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正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求,所以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次是互联网的便捷性符合用户需求,利用互联网打通资金链条,可以大大降低理财产品的管理和运营成本,聚合个人用户的零散资金,在提高互联网理财运营商谈判地位的同时使个人获取最大利益回报,这种低门槛,高收益的特点与大众需要完美切合,因此得到快速发展。最后是合理的购买渠道推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理财产品自身的特点,使得其购买多依赖于人们经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这样既为用户购买提供便捷,也保障了用户的资金安全。
互联网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托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互联网理财产品必须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购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也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支付同样方便快捷,具有线上交易的特征。2.流动性较高,用户可以随时赎回资金进行支付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3.属于货币基金类理财产品,推动了基金的发展,有利于金融知识的普及,促进金融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利与弊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互联网理财产品也不例外。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双重特点,利弊均有,我们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事物。
首先我们分析它的有利因素:1.互联网理财产品作为金融业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增进了竞争的激烈性,推动了金融业的创新与变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引起资金的流进流出,占据到市场的一定份额,随着它的发展壮大,或多或少的会危及到原有金融业中企业的发展,加大金融业的竞争力度,其他产品如果要想继续发展,必须积极创新,研发能够更优的满足用户的产品,这种竞争的存在会使金融业良性发展,推动金融业的创新。2.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收益的理财方式。互联网理财产品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主要是由于它的方便与高收益,没有购买的门槛限制,非常适合中小资金拥有者进行理财,同时可以获取高额的利益,这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主要有利方面。3.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加大了金融的范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国家所未能监管到的区域,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发展壮大使国家意识到监管的不足,加快了金融业制度和规则的建立,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
其次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弊端,主要包括:1.投资的风险大,任何理财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互联网理财产品由于渠道的单一性,会收到银行和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影响,一旦银行对其叫停,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其次同类型产品的增多也使得高收益难以维持,导致风险的加大。2.发展没有统一的秩序要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互联网理财产品中,无论是哪一种类,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收益非常高,这一部分是由于盲目跟风导致的,这种不良的发展行为产生的过高收益极有可能造成市场的混乱,初期的过度热炒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展的弊端。3.互联网理财产品会引发融资成本的上升,它将银行活期的存款转入中间账户,又回归到银行,中间账户的存在,使得其与金融机构中直接的借贷相比多了一次加息的可能,这样就提高了融资的成本,不利于金融的良好发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互联网理财产品作为新时期的一种理财模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看待,既要肯定它的有利因素,推进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变革,又要及时发现它的弊端所在,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的监督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进行改进。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我们都不能以偏概全,要意识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积极研究探索,不断推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王青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较量――以余额宝的产生和发展为例.《时代金融(中旬)》.2014年10期.
[2]赵翌,潘焕学.浅析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以余额宝为例.《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4年7期 .
[3]英天舒,何萝罚英天舒.何萝非程赣喽畋Φ然醣一金式理财产品对消费者市场的影响.《大陆桥视野》.2015年2期.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利与弊
一、网络载体的发展
“载体”一词本是科技俗语,最早被使用于化学领域。随着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的发展,载体概念被引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为众多学科所广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各种学习的平台,把这些平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在1994年开始引进互联网,1994年底国内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到西南节点的建设,拉开了高校网络建设的序幕,高校也成为全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由无到有。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尤其是国内各重点院校日益认识到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网络建设的力度。硬件和软件设施大量增加,校园信息网络环境基本形成。在网络成为各种社会信息重要载体的状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也日渐凸现,并进一步活跃和发展起来。高校进一步增强了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渠道、新手段的机遇意识和主动意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001年9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002年5月启动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建设了西部152所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全面提高了西部大学校园网的水平和规模,高校的网络建设和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一个基于高校社区的网络平台环境逐步形成。
二、网络载体的利与弊
近年来,网络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也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然而在当前,网络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构建和规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方面
1.拓宽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在学生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学校这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影响更为广泛。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传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信息和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2.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3.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学生的交往面。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4.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5.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创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强烈开放性和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新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疑。这使学生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对于学生工作的研究及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1.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下降。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或不能根据学生的交互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交互活动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育能够为学生认知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唯理智教育倾向”显现于网络教育,智力获得和智力训练占据了网络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和激情。网络教育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黄”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甚至从事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就在所难免,这样对教育教学无益反而有害。
2.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欲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这种斗争虽然不像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问题。
3.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与法制观念的淡薄。
4.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渐变。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5.容易导致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格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三、坚持发展网络载体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让网络平台更好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载体。
参考文献:
[1]陈万柏.论思想政治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07):115-119
篇3
从烽火台上点火报警,到古希腊马拉松战役,派人长途奔跑,再延伸到人们驯化了的鸽子。我们从中看到了传媒在人类社会中的进步和发展,可这些传媒方式必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都被广泛地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就拿网络来说,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终日沉迷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的人越来越多。以主观的角度分析,这并不算什么,不过是种休闲方式;但以客观角度分析,网络的危害的确很大。报刊上时常有这类新闻出现。很多家长、老师也都反对孩子上网。他们认为上网只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耽误学习时间,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视力下降。长期下去,会成瘾,并且不能自拔,也很难矫正,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几个月,西安有个14岁的中学生,因迷恋网上游戏,成天逃学。一日,打游戏时,久久不能过关,最终喝农药自杀。
最近,也因网络而引起了一例扑朔迷离的事情:一个15岁的男孩(简称男孩A)和一个13岁的男孩(简称男孩B)引起的杀人案件。男孩A和男孩B是在网上聊天结识的,男孩A是以两个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以女孩的身份,另一个是以女孩的弟弟的身份(也就是自己性别的身份)。男孩A以女孩的身份在网上教唆男孩B去杀人,但是杀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男孩A自己,他答应男孩B,杀完人之后,会给予很多好处,男孩B就信以为真。当他两人见面时,男孩B就照着男孩A的吩咐杀了男孩A。幸亏警方及时赶到,救了男孩A,才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而男孩B还是一头雾水。一场由一个15岁的男孩自编自演的悲剧,目前还在调查中。而对这男孩教唆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目前也在分析中。这场因网络引起的悲剧,使两个同在一个城市的男孩从此不准见面。类似的事例还很多,在网络上,十有八九是匿名的。因为网络没有真实性,它本身虚拟性的世界使大家都想保护好自己,也有更多的人认为反正不是以自己真实的身份,对自己的言行可以不负责任,然而出了事情往往无人追究。这种不好的现象也使真正想学习的同学因受到家长的限制得不到宝贵的学习资源。
对于现在的信息时代来讲,这种高科技的好朋友还是利大于弊的。我们不用看报纸,上网轻轻一点,就能掌握最新、最快的资讯。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也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但关键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能否看清、辨别网络存在的利与弊,要认识网络、把握网络、驾驭网络。而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在这虚拟的航海中正确航行,让这高科技朋友的出现成了一种美丽的错误。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措施
1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1)数据资源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中信息,十分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近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内含的信息资源也呈现爆发式增长,问题就在于其相应的管理技术还未能跟上,机制不健全,也就不能很好地保护部分信息资源,造成用户信息泄露事故的发生。对此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信息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2)大数据应用范围广泛:全球化进程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不断推进,其中一个具体表现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查询全国各地的各种信息。因此推动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广泛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危险系数,若是储存人们信息的数据库遭到黑客入侵,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3)数据资源高度信息化:互联网应用于生活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使得互联网领域用户越来越多,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使用互联网,且这一比例在逐年增加,也意味着互联网用户信息储存量巨大,因此管理和保护众多资源信息更显得尤为重要。
2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管理不够严格:当今时代是智能化的手机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正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端APP数量越来越多,其用户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用户,软件开发者常采用实名认证法,收集有关客户的各项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身份证件号码等。但这一举措在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纰漏,一旦软件后台出现漏洞,用户的私密信息十分容易泄露,因此,海量的应用也就造成了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管理不够严格,是我国互联网用户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原因。(2)不法分子肆意入侵:黑客是广泛存在于互联网背后,受雇于不法分子,通过不合法的途径攻击他人计算机,盗取网络信息以谋取自身利益的群体。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因此当自己的计算机遭到攻击时束手无策。黑客往往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如果不把这种专业技术用在正途上,就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风险。(3)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人们往往只是熟练掌握互联网运用,而不重视网络信息安全,这归因于个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他们想象不到信息泄露对自身带来的危害,也无法预想之后所能产生的后果。而且生活中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认识不到由于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信息网络诈骗,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泄露现象,许多人都曾深受其害,损失金钱、名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3大数据时代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对策
(1)个人: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提高个体用户的安全意识即自我防范意识。任何时候都不应在网络上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应确保安全后再进行填写。密码的设置应该增强难度,且在不同APP或网页中采用不同的密码,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系数。浏览网页时遇到跳出来的陌生网址或广告,切忌随意打开,其中非常有可能携带木马或其他病毒,既容易使病毒入侵,从而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其次应在网络上、学校中、社区里等不同场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讲授安全防范知识,宣传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学校是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群体,应以多种形式使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并由此影响整个家庭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2)法律:黑客数量的不断上升、信息泄露程度的加深,都与我国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十分欠缺有关。面对黑客在互联网上肆意妄为的依仗不合法的高超技术盗取用户信息以赚取利益的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必须不断紧跟时代制定更加详细、周密、严格的法律法规,让不法分子再没有可乘之机,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得到法律的保护。(3)技术:除了个人安全意识以及相关法律出台的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必须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当信息安全泄露问题出现时,这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能够从容应对,迅速找出问题并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在数据的储存与传输过程中,防火墙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屏障,它能有效的保护数据,在源头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应当要在日常加强安全监测,做好日常维护。建立更健全的管理系统,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减少系统漏洞的出现。在日常监测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的攻击,可以及时进行阻止,更加周密地保护用户信息的安全。
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目的,帮助他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同时,微博等网络应用继续呈现火热态势,这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了一个社会大环境。
(一)自由与
自由、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互联网自由、开放、虚拟的环境,既让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调查中,对于“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的提问,学生们回答的排序是自由(47.2%)、免费(20.3%)、平等(18.5%)、效率(1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各个高校的调查来看,学生们在网上异常的活跃。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学生们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这表明,大学生们在网上坚持主流价值思想的同时,其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更趋个性化、多元化。尽管网络大部分将能满足高校学子们追求自由与自信的思想情怀,但网络传播中的绝对自由,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中的迷茫。通过对大学生“你对‘网络黑客是21世纪的游侠,值得我们崇拜’这一观点如何评价”的调查,反映出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多样性、主流社会所提倡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在网上只是大学生众多选择中的一种,社会道德观念已难保统一;还反映出大学生道德评判能力弱化,出现双重道德人格,网上道德水平令人堪忧。
(二)时尚与粗俗混杂
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征。针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们看来,它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调侃幽默、形象传神、蕴含智慧、极具创意,前卫、时尚、高雅,大都热烈追捧。网络语言让大学生体验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另一个自我。其中,虽不乏标新和创意。但也存在矫情和粗俗。
(三)学习与娱乐失调
信息时代,网络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成为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当今网络已成为一种博学工具,学生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所想所需。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学习平台,也为大学生开通了休闲娱乐的各种通道。网上悠扬悦耳的音乐旋律、丰富生动的影视图像、惟妙惟肖的动漫、魅力无穷的网络小说、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都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令他们流连忘返。网上娱乐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要休闲方式。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丰富而快捷的网络资源虽然开启了大学生学习新知的大门,但也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不再刻苦钻研,甚至弄虚作假。此外,就网上学习和娱乐相比,上网学习的学生仅占40.2%,在网上娱乐的则占到了59.8%,网上学习和娱乐有点失调。
(四)真情与冷漠相伴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孤独寂寞伴随其成长。他们渴望真情,希望与同龄伙伴的真心交流。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寻找真情、追求真爱架设了一道桥梁。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交往的范围,又能保护个人隐私,让校园学子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二、网络的利与弊及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一)网络的利与弊
现代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往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上学习,可以使人们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网络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学习新的知识,得到课业辅导,而且可以进行交友聊天,与各地的朋友联络,获得各种信息。当然,网络和大千世界一样,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潮湿的角落,自从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一些网民,就开始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每天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在网上流连忘返,结果浪费了许多时间,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网络是人们的好朋友,同时也是个无底深渊,所以说我们应该积极向上的对待网络,不应该整天沉溺于网络。
(二)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只不过,有的学生上网时间长,有的上网时间较短。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几项内容:(1)社交需要,主要包括交友和工作两个方面。(2)购物需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潮一族,很多人都喜欢网上购物,也都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和习惯。(3)娱乐需要,大学生上网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学习,大部人还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放松,享受自由的态度去上网的。在他们看来,打游戏或者看电影能让他们暂时摆脱枯燥的功课,忘掉学习的劳累,获得一种心身的解放。(4)学习需要,学习是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信息与网络应用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高校为学生服务的学习信息也呈现出多元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和共享化等态势,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都在被颠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网络教学课程设计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通过系统后台操作管理,方便快捷有效。此外,师生间交流更是多了一个渠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倾向性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的前提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方面依然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实惠,缺乏理想
大学生对更加现实、具体、体现个性的目标选择代替了过去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这样虽然能增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减轻心理压力,但更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其生活缺乏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贪图享乐,怯于奉献
调查了解,近年来,金钱在有些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这些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比例也在上升,根据我们的了解,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风气导致的。
(三)强调自我,忽视他人
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被教育对象的长处、潜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被教育对象量身定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培训方法。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各高校应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走向,采取具体可行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学生们端正上网态度,抵制网络诱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在网络的大环境下迷失自己,丰富自身,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
[2]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思想政治教育,2004(6).
篇6
关键词:微信;电子商务;营销
微信营销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原生电商模式,推出后极大地丰富了微信以及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对商家来说,可以实现更有效的触达用户,真正技术“零门槛”搭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便可在微信上体验到更顺畅和丰富的购物体验。
一、微信电子商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迅速扩张。微信用户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专注于研究网上消费者行为的权威市场研究公司GlobalWebIndex称, 2013年,微信活跃用户数量增幅达到惊人的1104%,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一季度增长率稳定在1098.8%。在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微信占据通信类应用用户增长率首位。在印度,微信的活跃用户数更是暴涨1774.3%。而在另外一些亚太地区国家,其用户数量增长率也基本超过1000%。2014年第一季度,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微信都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社交平台。
2.营销方式多样化。微信的主要营销方式主要有五种:查看附近的人,营销人员在人流最旺盛的地方后台24小时运行微信,广告效果随用户数量提高而加强;漂流瓶,微信官方可以对漂流瓶的参数进行更改,使得合作商家推广的活动在某一时间段内抛出的“漂流瓶”数量大增,增加被“捞”的频率;二维码扫描,移动应用中加入二维码扫描,给用户提供商家折扣和优惠;开放平台+朋友圈,新功能的开放,为分享式的口碑营销提供了最好的渠道;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公众号,让微信用户随手订阅公众平台账号,然后通过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可以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
3.打造微支付平台体系。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微盟透露,近期已经与中国银联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微支付体系;目前,全球约有7亿人使用微信,约有2千万微信用户正在使用“微支付”;合作后,微盟的微支付体系更加完善,企业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微支付方式。随着手机购物、移动电商的全面兴起,引入更丰富的支付方式,有助于帮助广大客户加速进入微信支付新时代” ,可以预见未来微支付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微信电子商务营销的优势
1.营销成本低。传统企业进入移动互联成本太高,微信可以降低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的成本,微信能提高客户体验,降低服务成本,减少交互环节,最终产生价值。微信软件本身是免费的,使用各种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产生的上网流量由网络运营商收取比较低廉的流量费,也就是说微信从注册,开通,使用几乎是免费的,那么,通过微信开展的微信营销活动的成本自然也是非常低的。
2.开发市场潜力巨大。微信上在细节方面,要优于其它的信息传播渠道,追求传递信息的高质量,这对潜在客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拓展市场占有率。主要表现在内容可以快速传播,微信的粉丝都是有效的粉丝,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还可以让微信的公共号与粉丝进行沟通,这样就不会被粉丝给忽略,同样还可以根据粉丝来发特定的内容。除此之外,微信还设置了群发次数,从有限的群发数量和粉丝取消关注的双重压力,引导公共账号提供优质的内容。以质取胜量。
3.营销定位精准。通过在微信公众账号后台可以设置不同的分类对用户,可以使商家了解和把握用户的喜好,然后对营销产品就可以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爱好分类,可以根据地域分类,还可以根据加入时间来分类,更可以根据联系的长短来分类,在信息发送的时候,可针对用户的特点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
三、微信电子商务营销的劣势
1.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微信作为一种社交软件,其安全隐患还是比较明显的。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就泄露用户个人信息,这为用户个人隐私带来困扰。此外,微信用户不需实名认证,因此利用微信进行“钓鱼”的大有人在,如果用户警惕性不高,就很容易落入这些人的圈套中,造成用户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此外,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伴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硬件的普及,二维码技术更是成为了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
2.微信平台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目前微信不能显示用户的在线状态,如果客户推出微信客户端,消息便送达不到客户手机,可能造成消息滞后和延;二是微信认证问题,微信通过认证需要一定的粉丝数量,这给一些小品牌企业或小微企业带来了问题,因为企业知名度和规模都不高,可能阻碍了这些企业进行营销。
四、微信电子商务营销的启示
微信电子商务营销的发展一方面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给创新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使企业进行营销模式的升级。微信拥有着海量的用户基础和需求,随着微信公众平台技术接口的免费开放和微信支付对21个类目商户的全面开放,微信的电商化已经无法阻挡,企业若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微信营销是必选之路这就需要企业的产品在优化硬件的同时,兼顾了营销和客户体验两大要点,保证营销顺利进行并带给用户完美的体验,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微信营销受到客户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程小永,李国建.微信营销解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覃凯.微信在企业营销中的利与弊[J].电子商务,2012,(11).
[3]戚蕾,张莉.企业微信营销[J].企业研究,2013,(11).
[4]宋雨.微信营销风潮来袭[J].宁波经济,2012,(11).
篇7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10-02
基金:本文是广西外国语学院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科学引导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网络时代是指在最新的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就是网络普遍使用在办公、生活和各个领域的时代。近年来,无线网络与“微信”产生了,两者与智能手机的结合宣告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现如今,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无时不刻将人们与网络联结在一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众所周知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促进我们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电脑、智能手机已经非常的普及,基本都人手一台,一打开即可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使用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
网络的便利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加便捷、广泛地使用网络资源。经过对本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在受访的学生中有98%的人每天都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93.5%的同学表示日常主要使用电脑上网,有80.6%的同学表示有时也使用手机上网,而在这些受访学生中,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以上。
学生的上网的目的以娱乐为主,兼顾学习和交流。娱乐方面主要是看视频(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查资料、交流、玩网络游戏等。调查分析,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最主要方式为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分别占35.6%和39.7%;但从上网所花费在各方面内容的时间比例来看,大部分的学生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男生主要通过玩网络游戏的方式,女生主要是通过看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和聊天的形式,每天上网为了娱乐这部分的比例高达80%以上;选择利用网络与老师、朋友、同学互动交流的比例就只占11.2%。
可见,大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帮助提升学业和职业素质的只是占少部分的比例,更多的学生使用网络偏向于打发时间或休闲娱乐。
二、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不良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网络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在网络的影响下,如今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有令人欢喜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为例,具体来说,近几年来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学生的社会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受网上西方外来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相对于公立的许多高校来说,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政治意识普遍淡薄一些;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至上相悖,利己、金钱、物质享受正以种种隐性形式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
2、部分大学生养成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互联网对大学生具有无限的吸引力,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性比较差,不能自觉抵制网络的诱惑,从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网络休闲娱乐上,一坐便是几个钟头,有的直到深夜两三点才入寝。甚至有的大学生不惜旷课、逃课而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与陨落在互联网内容之中不能自拔,导致经常旷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有的还患上“互联网上瘾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或者“颈椎病”等身体疾病。
3、网络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问题。由于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容易倾向躲在网络社会中寻找各种休闲娱乐方式打发时间,从而学生花在网络中的时间大大的增加,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利于沟通情感的人际传播机会过多的被剥夺,这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心理有的可能趋向内向,有的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关系趋向于冷漠,甚至还导致人性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素质的下降。
三、在新网络时代背景下引导大学生过好大学生活的对策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并学会利用网络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待互联网,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分析网络的利与弊,并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思想品德、伦理道德教育和理想主义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醒学生:要善于辨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思想文化渗透,上网过程中要谨防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受到侵蚀和消磨;并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网络资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学生之所以感到迷茫,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树立清晰的或高远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导致养成了学习不积极,纪律松散,容易受到其他事物影响的学习生活习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正确的时间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坚定自己的理想,勤奋学习。
4、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经调查,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规划,或规划不明确,导致盲目在跟从他人学习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本人对未来发展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将来的生活和对社会的适应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制定大学生活规划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学生对其所规划的内容应进行认真思考和梳理,一般来说,大学生活规划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规划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是以自学为主,学习方式跟以往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在大一新生入校时马上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迅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并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总体的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和大学的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善于按照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规划,根据计划不断推进自己的学习。
(2)生活规划大学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搞好专业学习,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学校内外各种有益活动的有效参与,所以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要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多参加相关的理论研讨会,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专业实习实践等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在网络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包括亲情、友情、同学情,尤其是要学会处理好恋爱关系,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善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恋,不走进心理误区。
(3)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大学四年的规划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大学四年是有规律的:大一时,应注重对大学的认识和对专业的认识及未来职业的设想,大二时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时着重职业定向考虑,大四时着重择业或考研。整个大学四年应该是对职业目标不断探索、逐渐明确的过程,由此,到了大学毕业时,大学生基本能够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将来更长远的职业发展的目标,可以较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引导学生加强自律和自我管理意识
大学生活是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会自我管理的的一个过程,有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等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学习和纪律上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自觉遵守纪律,加强时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学习生活规划目标。
此外,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创造各方面有利条件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比如在学校层面,还可以定期开设法律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知法、懂法和守法;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矛盾调解室等,教会学生用智慧和理智解决心理问题或矛盾纠纷,及时使学生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只有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关心与努力下,共同正确引导大学生,创造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才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步科.浅议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活[J].科技信息2011(23).
[2] 冉小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规划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S1).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它融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通信、军事、金融等诸多行业领域,并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课件,借助具体画面演示,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奋发向上的求知欲,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多媒体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集声音、文字、色彩、图像于一体,营造适合学生认知活动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加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把学生带入人之所想、情之所至的境界,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和记忆规律,使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信息容量增大,教学效率提升
一个生动的形象或过程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与授课有关的内容引进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形象更为直观,更易激发激情
多媒体教学将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电视、录(摄)像机等音频、视频设备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图片、动画、甚至小电影,利用音频、视频设备来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形象、生动、直观,让学生在图、文、声和动感等多维刺激下,产生关于学习的多层兴趣,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学习中。
3.教学的多样性,改变教学定式
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充分传达教学意图,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丰富表现手段,突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有利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实现学习个体化,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真实的画面,其“逼真”的效果极富穿透力,紧紧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集中力,开创出新的学习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各类画面、文字、色彩与音像等手段,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与鲜活,从而使学生更能直观感知、直触问题、讨论辨析、深入浅出,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目的。
4.智能化交互性,强化了技能训练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就能够更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的技能和智能训练
实践征明,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所呈现出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性,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划时代的教学手段。
二、多媒体教学引发的弊端
1.缺乏有效交流,课件成了摆设
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万能钥匙”,多媒体课成了“放电影”课。不管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就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或性质来说,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的信息碰撞以及知识的深入浅出等研究。
2.作用发挥不足,学生处于浏览
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最大优势在于:直观、生动、新颖、鲜活,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教学节奏明显加快,可随之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减少、记笔记载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浏览着课件的内容,耳听着教师的讲解,眼欣赏着多媒体课件上美妙的画面,专心致志地听好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成为一种美好的遐想。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为高职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引活了教学方式,开创了一种教学新态。但从学生接受所学知识的角度而言,多媒体教学大有改进之处;如何解决课堂信息量过大;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如何让老师精彩的讲解能留在学生的笔记本里。不解决上述问题,课堂教学的效果很难保证。
3.设计较为单一,内容缺少新意
教学课件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口味,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是教师语言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画面的呆板,文字的堆积,难、重点不突出,形式单一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校,理论性强的课程这种情况的比例相对大一些。部分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课件设计缺少新意,满篇都是文字的堆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教师“放电影”的工具。结果是:“人灌”变成了“机灌”,多媒体课件成为一种利用工具,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内容更新不快,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代社会,对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内容的完善都无疑要求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想与社会接轨,满足企业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上下功夫,在内容上做文章。
可部分教师不愿花气力、时间与精力去充实课件内容。几学期下来,多媒体课件仍是一个面孔,一个内容。一个形式。长此以往,内容陈旧,版面过时,视觉单一,难免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相反,学生趴桌睡觉的情况就会时常发生,厌学情况就会出现。
5.课件应用不当,增加了教师负担
多媒体已成了当今教学的一种“时尚”与“手段”,也成为了检验一个学校、系部、乃至教师本人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教学工具的必检项目。它与各种考核、评比、晋级、评优等项紧密相连,这无疑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工作的心理负担。
就课件本身而言,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实现课件本身应有功效,是助推教学的最佳工具。可是违背教学的规律与各类不适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加了老师负担,还加大了教师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这样,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有作用。
三、如何让多媒体技术有效为教学服务
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虽然还存在不少的缺陷,但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与教学效果。如何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处理好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与手段,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和必备的辅助技术形式。教师应依照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正确把握教学媒体的展示时机,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视觉冲击作用。当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的辅有机结合起来,便能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并呈现出教学的新气象。
二是注重多媒体技术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作用。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互、互动的过程。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课件应起到桥梁的作用。多媒体增大了教学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不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考虑采用何种方法能与传统的教学有效配合,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多媒体鲜活的画面,动态的形式能引发学生的遐想。通过动画与提示引导学生相互间交流;师生间互为沟通,达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
三是多媒体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时间,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生动、清晰、高效的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的演示,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有趣,节省了教师授课时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借助校园网、互联网,教学平台能是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
四是加大多媒体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多媒体教学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推进了教学的变革,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教师们的认可。但从另一方面,规范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是有利于教学水准上层次,上水平和上档次。
五是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产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什么课程适合多媒体教学,使用程度有多大,教学效果又是这样,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建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对多媒体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价。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补充,又是体现出发挥其特长,优势互补,各尽其能。所以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日后的多媒体教学的长足发展与建设都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也有传统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现代化教学使用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应扬长弊短,恰到好处,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多媒体手段,把着眼点放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提高授课能力,让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才会对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萍等.高等学校应用多媒体教学利与弊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2]童岩.浅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现代企业教育,2008,(07).
[3]沈宏琪,麦林.工科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成人教育,2010(01).
篇9
关键词: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人肉搜索;规制
中图分类号:DF7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86-02
在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armation Infrastructure)出现之后,我们无可逃避地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在各个计算机终端,作为主体的、能动的个人、社区等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在时间、技术的累积之中,一个不同于现实关系的网络社会诞生了。在虚拟与实存之间,人们信息、表达己见、寻求沟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已成为网络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然而,网络总是由现实社会的诸主体组成,或者说网络社会中的网民总是来自于现实社会,这便使网络社会中的网民具有了社会人与网络人之间的身份交叉。这些主体在网络社会的表达与行为自然地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于网络社会兴起的“侦查行为”――“人肉搜索”便是网络与现实的联结之一。基于这种联结,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人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便与网络诸行为勾连起来。笔者试以“人肉搜索”定性为切入点,分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特质,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措施。
一、“人肉搜索”之性质分析
在一个越来越多社会个体高度依赖并融入互联网的时代,网民们甚至戏谑地发出感叹:三天不上网,不会“打酱油”,不会“俯卧撑”,更不会“躲猫猫”。网络社会不仅诞生了一批批网络语言,容纳了一个个江湖“儿女”,更催发了一桩桩广受关注的事件与行为。“人肉搜索”便是迅速引发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行动之一。对于“人肉搜索”这个产生于互联网、流行于互联网的新词,无论其词汇形成还是其具体行为,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新事物”[1]。有人将其等同于“网络暴力”,有人则视其游走于“正义与暴力之间”,甚至有人以其助长“网络暴民”予以对待。
从本质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从网域内外联动的信息搜索与行为,属于侦查的方式与手段之一,如果适用主体变为现实社会有侦查权的公权力机关,则属于“网络侦查”的方法之一。正因为适用的主体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有权机关,对其褒贬存废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既然“人肉搜索”不同于“网络侦查”,那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的性质当从它所仰赖甚至寄生于其中的“网络社会”中追寻。相对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曾一度被认为是“虚拟社会”,但它并非是一个“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实的、假设的”的世界,或许“虚拟世界,真实人生”这句标语对其虚拟与实存做出了形象的诠释。在关注网络社会的各式文章中,用词逐渐去“虚拟”化。不管观念如何转换,对网络社会存在之确认已为人们所共识。也因此,我们今天在讨论和检视“人肉搜索”现象时不能将它与它所置身的背景剥离开来。事实上,我们也只有将二者相连才可能适当地把握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边界。
在后现代社会,个人认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2]。事实上,正是个人认同、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地促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而在网络社会形成之后,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已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自然人、社会人之上“网络人”的身份。身份的重叠、空间的交错使自然人、网络人、社会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交织,使得人们在网域内外的思维与行为具有高度的同质同构性,与此同时,人们之间在网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间同样存在重叠与交叉。行为模式、文化精神、自治意识等等这些现象便自然地存在于网络社会之中。基于此,“人肉搜索”这一现象,便也同时具有网际社会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属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网络民主、网络自治的方式。
2008年年底,各大网媒上出现了对美国洛杉机时报的转载,原题是“网络侦查 中国进行中”。显然,该文所指称的网络侦查并非等同于我国法律意义上使用的意义,但究其本质,其所强调的“人肉搜索”进行的方式、目的却非常明显地带上了“追捕”、“侦查”的痕迹。文中甚至使用了“义务警员”的表达,这对我们理解“人肉搜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鉴于此,笔者将“人肉搜索”理解为网络社会的“侦查行为”。
二、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特质
基于以上关于“人肉搜索”(网络侦查或网络侦查的典型)性质的讨论,我们认为,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寄生于网络社会
不管是引起多方关注的“人肉搜索”,还是网域之内的信息追随,它的发生、信息交换、结果等等都与网络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人肉搜索”产生于网络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实际操作与运行也寄生于网络社会。甚至可以说,没有网络社会,没有便捷的信息收集与渠道,“人肉搜索”的速度甚至其实现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行为主体的非确定性
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结成了某种联动与互助关系。这些在网域内共同行动的人,在网域之下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甚至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偏好。这种网域身份以及网下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正是促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对这类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与否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行为边界的模糊性
我国目前涉及计算机的相关法律中包括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但却没有直接针对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网络侦查行为的规定。从网络上“人肉搜索”过程清晰的事件来看,人肉搜索所赖以实现的方式与途径带上了很大的边界模糊性,即它们处在合法性的边缘,甚至一些行为在触及计算机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与被搜索对象的权利相冲突。尤其在涉及被搜索对象之权利方面,网络侦查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被搜索对象的隐私为代价的。
总之,对于这种网络中自发形成的新生事物,我们不难发现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区别于既有认识的特征,而且也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实际上,信息收集、信息、“人肉”过程等,使得网络侦查不具有“秘密性”,反而具有了公开性的特质。进而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类网络侦查往往并非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正如网络中对“人肉搜索”的自我界定那样,它依靠的是无数的无处不在的网民。从这个角度看,网域侦查颇有点“人民战争”的味道。
三、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规制
网络社会和其他社会一样,要维持其秩序,就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使网络社会难以持续发展。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4]。网域侦查便是自发地产生于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但这种自发行为从产生开始,便一直受到正当性追问,因为其涉及与社会公益、公民权利尤其是隐私权的冲突[5]。2009年1月1日,一些网站上同步出现的“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便可以被看作是对其正当性的一种网络式正面回应[6]。
对此,如果按照一贯的打击、压制模式欲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则是否真正有效不论,但就投入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说无疑将是天文数字。“这难以管理。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为此负责,而且速度也不会这么快。”[3] 那么,网络秩序如何有效维护,网络侦查行为如何规制,便是人们不得不审慎面对的问题。而提倡网络自治,即主张“公民在网络上结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共同体”则是最获得网民认同的声音[7]。对于网络自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似乎可以从美国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规则的通过与运行窥见端倪[8]。
事实上,自治既是一种规范个体、共同体行为的手段,同时它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上的行为、表达等等最终都要还原为个体的行为,提倡网络自治究其实质便是提倡每个网民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边界。因此,以网络自治规范网域侦查行为,内在地包括了两重含义,即个体行为层面的“自治”以及共同体层面的网络自治。不可否认的是,网民首先是公民,公民社会个人的道德素养、伦理约束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存的必要条件。网民与公民的重叠性,使网民本身必须是公民。
中国要走向网络自治,第一,要遵循自主、自律的原则,公民在网上自主参与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等,自觉遵守网络文明的规则;第二,要遵循民主、公益的原则,民主地讨论国家、社区、个人的事务,同时又要弘扬公共的精神,弘扬一种正气、公益性的精神;第三,要遵循正义、扶弱的精神,宣传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提倡正义和真理,扶助被侮辱和欺负的公民。此外,国家还应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行为规则,对经由网络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并通过国家强力来实施,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将网络自治与法治联结起来,以自治为体,以法治为后盾,良性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9]。
无论采取哪种调控方式,关键在于把握互联网的技术和文化特征,遵循网络传播自由的规律,采取谨慎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好多数人的自由和少数人的自由的关系,处理好正当的网络传播自由和过分的网络传播自由的关系。避免因加强网络规制而损害网络传播自由的魅力,或放任无政府主义行为而影响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10]。
参考文献:
[1] 孙尚伟.人肉搜索的利与弊:助长参与者成为网络暴民.internet.省略,2010-05-10.
[2] 夏学銮.网络社会 虚拟社会. 省略/.2010-05-10.
[3] 马克・马格尼尔中国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N/OL].伊文,译.洛杉矶时报,省略.2010-05-10.
[4] 于清颜.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质量第几?人民时评.opinion.省略.2010-05-10.
[5] 王艳娟.林嘉祥事件网络传播行为解读[J].青年记者,2009,(6).
[6] 王琳.人肉搜索公约彰显网络自治精神.news.省略/.2010-05-10.
[7] 胡星斗.公民网络自治与现代政府治理制度.省略/.2010-05-10.
[8] 张慧霞.美国UGC规则探讨――兼论网络自治与法治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8,(5).
篇10
关键词: 网络 班主任 班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网上交流、网上学习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的学生跟随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城市或乡镇,能自如运用网络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的学生大有人在,甚至不比老师差。网络时代将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教育模式的“三大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线性的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多媒体软件、因特网、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交互式阅读,极大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现在市场上一些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正逐渐普及开来。2.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方式走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语音输入等电脑写作;单纯文字写作转变为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学会进行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交互式的写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或电子出版物的开发。3.计算方式的变革。由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使用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将成为文化,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极大地影响教学。网络给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许多学生渐渐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如果缺乏及时、必要的上网引导,就会使他们深陷其中,从而影响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时代的发展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亲其师,善其道”的道理,我们要顺应时展的新形势,将网络为我所用,让网络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好帮手。
一、引导学生绿色上网。
由于网络信息量很大,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网络中既有“鲜花”又有“毒草”,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误中其毒。如果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网络,就很难帮助学生走出网络“雷区”。因此班主任需要深刻认识网络,指导学生在适当的时间上网,深入了解网络世界,自然可正确引导学生远离“毒草”,避免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至少不至于迷恋网络。
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禁止学生上网,如果这样我们就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此,我在班上开了一个主题班会“网络的利与弊”。通过分组,每组学生列举网络的利与弊的例子,然后根据班上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学生在玩游戏这方面,我把一个个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网络游戏的危害。同时,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利用网络开阔视野、浏览世界风景、了解全球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一些网站可以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教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熟悉教育网站,如中学物理学科网、中国德育网等,既可以不断为学生服务,又能源源不绝地汲取营养以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于教育工作。学生在课堂上深刻地认识了网络是把双刃剑后,上网时自然会把握分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班上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大大减少,利用上课时间跑去上网的现象基本绝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QQ和电子邮件建立师生情感。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级,第一件事就是在黑板上写上我的QQ号码和邮箱,这些举动都让学生大吃一惊。过后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时,很多学生说到以前的班主任、老师都是禁止学生上网,从没鼓励学生上网的,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管理学生就是依靠一些土方法,老师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对于学生的这些言论,我谨记心底,并赋予实际行动来“回应”学生的挑战。
“班主任吗?你好,今天我肚子痛得很厉害,晚上不能来学校了,向您请假,明天再到学校行吗?”我一打开QQ,一条跳动的信息陡然出现在我电脑里,我先是一愣,马上回复:“老师知道了,保重身体,好好休息,明天及时到校,记得把功课补回。”我望着跳动的QQ头像,感触颇多。
以往班主任向学生了解情况基本都是面对面进行交流,而且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周末不太可能进行。另外,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有很多问题学生都会隐瞒重要信息。但QQ聊天和邮件打破了这一界限,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有电脑或是手机,两个人或多人随时都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很多学生会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班主任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又可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从而拓展了班主任的办公空间。QQ聊天可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为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开辟了美好前景。
三、班主任或学生建立班级QQ群和同学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在QQ聊天工具中,我主要使用个别聊天工具、群聊。同学录里面的内容丰富,也不可忽视,同学录还为每一位成员提供了“个人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间,如发表一些文章、发表留言。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心紧紧握住,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之中,管理起来得心应手。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个学生在我的QQ空间里面发表了一条比较隐秘的关于爱情的信息,从字眼里很明显看出,他喜欢班上的某一位女学生,我意识到情况后,马上用QQ找这位男同学谈天,话语间含蓄地指出了早恋这种行为的不当,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地与他聊天,最后他发来一条信息:“老师,谢谢您的开导,我会好好学习的。”我知道,他已经摆脱了青春期的困惑,已经放下了身上的重担,如释重负了。
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参与班级管理。
在我的QQ空间里或是同学录中,设有班级留言簿、班级管理之我见等,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来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畅谈自己的想法。我对于学生在网站上反映和咨询的问题,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答复学生,基本做到有问必答,有时甚至和学生一起就某一个问题开展讨论,这些得到了学生的很大支持。
记得有次我在周末忘记叫学生在回校时带上户口簿,随后我在QQ群里发表:“各位同学,下午好,请获得寄宿生补助的同学在星期天晚上带上户口簿,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复印。请同学们互相转告,非常感谢!”不到30秒,就有学生进行了回复。到了周日晚上,仅有两位同学不能按时拿来。这说明不少学生都深入到了班级网络管理中,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坚定了把班级网络这一块搞好的决心。
我真心感谢网络,它成了我工作的得力助手,感谢它在我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条沟通的桥梁,让我这个班主任能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成为学生的朋友。自从我用网络和学生沟通以来,我对班里同学的学习情况、课余生活、思想动态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间更加默契了。正是由于有了网络这个帮手,我获得了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县优秀教师等称号,所教班级也获得了县级优秀班集体的称号。逢年过节,学生的祝福像雪花一样飞舞而至,看着QQ头像的剧烈跳动,看着学生由衷的祝福,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
网络有利有弊,班主任若能适当运用,则对班级的管理大有好处,也会深得学生的心,学生自然会把热情投入到班级建设中,每个学生都起到监督的作用,班风自然好转。
新的时代要求班主任在工作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勇于尝试,善于总结。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用满腔热情继续开垦网络这块既无边无际又潜力无限的处女地,让其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程.浦东出版社,2005,第一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