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环境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环境治理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问题所运用的治理模式有许多种,政府部门、市场以及非营利组织等都已投入到环境治理中,但在具体实施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模式不同,各治理主体的目标与利益也不同,由此导致了决策的不同。
1.政府强制模式在政府强制模式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担当了唯一治理主体的角色[1]。环保部从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划。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的贡献值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几乎承担了从政策制定、质量监督、环境产品的提供到实施治理的全部活动[2]。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以及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要承担各组织的协调、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等艰巨任务。
2.市场调控模式环境治理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涵盖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治理,不仅在资金上难以得到足额保障,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治理中设备的落后、质量监管不及时等现象。而采取市场调控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弥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资金缺口[3]。
3.企业自觉模式企业自觉模式的运行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并不具有任何法律的约束力。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致力于成为对全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并以此取得消费者与全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3]。4.公众参与模式公民作为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同时也担负着环境治理的责任。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步提升。现阶段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足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部门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推进了与环境相关的立法、规范和保护工作,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但是环境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各地方政府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产生了一些重复治理现象,延缓了环境治理的进度,也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
2“.失灵”现象产生由于环境保护不具有排他性,导致无人愿意出资进行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这一公共物品就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提供,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4]。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是由于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少部分人对环境的特殊需求,即出现“政府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能够查缺补漏地进行资金投入,以及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新需求,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理活动,从而产生了“志愿失灵”。
3.公众参与不足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但是参与形式依然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缺少决策参与,也缺少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了解,容易忽视相应的责任。公众也是环境污染的源头,他们只有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才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公众主要是通过社会团体的形式进行参与,而这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极为有限。
4.缺乏有效监督由于环境治理以环保部门为主,各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推卸责任,容易造成环境执法的混乱,或者为了追求各地区与部门间的利益而形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不能有效实施,监督也变得形同虚设。
二、合作网络模式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研究者蒂姆•佛西指出“,合作型环境治理是融合工业、公民群体或者地方政府的探讨、协约以及一系列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的治理类型。也可以被广泛认为是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5]我国学者米指出,“合作管理是一种多组织的安排、协议、协商、共同行动等,它主要用来解决单个机构、单个部门、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合作管理暗含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又表明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活动。”[6]我国学者任洁提出,环境合作治理“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7]综上所述,目前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环境治理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着重探讨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主体构成,但对环境治理的主体间如何相互合作形成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到环境治理当中,即强调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来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网络模式。
三、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
在合作网络模式下,按照不同治理主体的分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交叉合作结果,显示出几种治理运行方式。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兼顾着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相互合作。
1.政策机制首先,在制定政策、方针、措施时,要考虑到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使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其次,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任何治理主体都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彼此依赖、相互合作。
2.市场机制当前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对每家企业免费发放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允许拥有剩余排放额度的企业出售排放权指标,以此促进企业减少排放量。目前也有将环保费改为税收的趋势,由于环保费用过低以及地方政府出于人情赠送环保费等,使环保费这一措施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通过税收政策,则可以使环境治理力度得到提升。
3.信任机制合作网络治理强调多中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而合作讲求信任。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一是要选拔高质量的参与主体,确保各参与主体有着高效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誉,这样才能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度。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放心开展合作治理。
4.利益机制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主体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的利益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制定一种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案,在合作中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或优惠政策等合理利益分配方案,以保证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此外,为了实现真正的多元治理,政府可在政策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给予扶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四、合作网络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大合作治理立法的力度由于合作网络治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行为准则还不标准,导致其行使多元治理的行为受到合法性制约。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在合作网络治理中,应给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权力,使行为遵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从而保障各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既然是由多中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并共享权力,那么也应共同承担公共责任。作为合作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在内),应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做到权责一致。要完善相应的公共责任制度,加强各行为主体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使各行为主体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增加公共权力的同时,相应地提升公共责任的承担能力。
3.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加大合作治理的宣传力度,使政府能够明确自身的领导地位,从而正确地引导其他非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治理。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尚未完善,对治理公共事务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在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各行为主体的道德、思想工作,加强伦理建设。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服务;以人为本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向高校学生提供文献借阅服务,也是学校举办学术交流的一个中心。而高校图书馆是否具有配合学校学科发展的能力,是否具备独特的地方和学术领域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发展前景。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深入,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时代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需要。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势在必行,而如何调整资源机构,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使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是高校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新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无纸化阅读模式,从而导致图书馆实体资源的利用效率逐年下降。2010年斯坦福大学把古老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图书馆清空,将其改造成“无书图书馆”。这种“无书图书馆”向人们心中传统的图书馆概念发起冲击,也被很多人看作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形势。但是,现环境下公众意识并未跟上这种无墙,无维度的图书馆空间发展模式。根据2010年《图书馆认知度报告》调查发现,约75%的被采访人员表示在谈起图书馆时,书是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见,未来图书馆是图书馆人心中的理想,而传统图书馆仍有可取之处。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实体经营环境与网络经营环境两种环境下对图书馆管理提成了新的要求
首先,电子化文献及其阅读不再是纸质阅读的补充,而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为了满足用户在线查阅和快速浏览的需求,图书馆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普及多元信息储存。而仍有许多用户希望能够惬意的阅读一本书,真实的感受纸张阅读带来的快乐。因此,图书馆不能只对电子数据进行补充和管理,而忽略了用户最为原始最为本质的阅读需求。针对两种不同的环境,图书馆负责人需要进行适当的权衡,寻求适合两种情形下的管理机制的方法。
(二)信息化时代下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更多要求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就目前工作人员的配置来看,馆内人员水平层次不齐。新馆员有专业知识,但实践能力不足,老馆员的思想比较陈旧,容易固步自封,许多馆员来自于其他部门的转职人员,专业知识不强并且缺少创新能力,容易导致工作业绩低下。
(三)图书馆资源保存所面临的管理风险,经费风险和知识产权的风险
管理风险: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相当的繁琐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很重要。但是,所有的管理机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数字资源容易遭受黑客的攻击;而实体资源容易受到意外事故的侵害。经费风险:不管是实体资源还是数字资源的保存,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这就对经费提出了很大的要求。知识产权风险:它是指图书馆在进行数字资源管理时,没有履行义务或者没有完全履行义务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图书馆在对数字信息进行下载、保存、管理时都必须获得授权,避免侵权纠纷。
三、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对举措
(一)根据用户偏好需求进行图书馆馆藏调整
图书馆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高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来发现用户所偏好的学科以及感兴趣的领域,调整馆藏资源的学科比例。同时,在进行图书文献的摆放是,不仅按学科领域划分,也可以根据其内容进行更详细的分类,比如英语类的书籍,词汇、语法、阅读都可以各自放一类;而经济类的书籍,可以按照更详细的专业分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用户快速找到图书,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文献,也能够减少平时馆员的工作量。
(二)调整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适当提高电子资源所占比例
合理的调整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的比例,有效率的使用资源购置经费,充分发挥电子资源方便快捷的优点。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两者缺一不可,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为高校的研究学习工作做贡献,因此,要保证这两种资源在图书馆中动态平衡,协调发展。
(三)加强图书馆主页建设,建立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图书馆主页是用户对该校数字图书馆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漂亮,更要有实用性。因此,高校在设计图书馆网站时,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体现高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建立专业化信息网站,完善导航系统,使信息更有效的被查阅和利用。
(四)优化信息管理技术,借鉴、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
提高图书馆信息管理力度,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管理,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管理。但是,开发好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过程很艰辛。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借鉴和学习其他好的已经成形的体系,这样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提高管理效率。
(五)逐渐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是最大的再生资本。因此,馆员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学习,使自己具备信息管理、认识、分析的能力。而高等院校也要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图书馆管理服务。
网络的发展,海量信息的冲击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完善资源文献保存、强化人本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引进先进技术和手段,形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框架,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恺.近年美国图书馆的“无书化”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2]刘金玲,叶艳鸣,宋洵.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
篇3
1.1加强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建立
传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对象及组织主要为文献印刷,其服务方式体现为馆员和用户面对面服务的形式。该种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时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因此,在应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并确保网络信息的方便及有序性,图书馆管理需应用具有强大知识重组及导航功能的系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与各种虚拟环境的需要。该种管理系统,不仅可有效保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证网络结构进行有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同时还可对网络上的信息服务及组织方式进行不断研究,不断寻求出与网络特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的信息系统及媒介、利用方式等,不断促进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
1.2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数字资源引进在职业院校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是一项操作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该工程具体会涉及到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版权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资源引进时,需要事先进行完整、系统、全面地规划。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才可实现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剧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多数高校进行信息资源采购的主要方式均表现为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购买,以获取管理中所需的虚拟信息资源。然而,引进数字资源规划在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却还很少。因此,为了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各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1.3加强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缺乏有效整合的数字资源会造成资源检索界面存在无规律性,增加读者进行资料检索的复杂性。读者在进行资源查找时,需要分别进而相应的系统,对相应系统熟悉掌握后才能进行资料检索。这样的资源查找需要花费读者较多时间,耗时又费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应用相关技术将各个资料及其检索进行有效地整合,并科学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在图书管信息管理中,数字资源整合具体指的就是,根据相关知识管理规则和具体的服务目的,将各种以分散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方式进行有效组织,使其在整个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联,促进各种检索系统的有效链接。在经过整合后的数字资源中,读者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仅需要在一个检索平台上,进行一次性的认证操作,便可有效实现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快速检索,大大提高了资源检索的效率。在国外,多数高校均已应用SFX技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多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在相互之间具有较为简单的关联链接,使得图书馆管理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具有良好融合性的有机整体。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1.4积极引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不断加强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服务效率及质量,促进学校科研活动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中的被动、单一服务方式。将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应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类型信息提供服务。例如应用电子邮件、信息推送等技术及虚拟参考台等方式来为各读者提供原文传送、信息推送、数字资源推荐及导航等服务。值得借鉴的信息服务模式有Mylibrary系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该种信息服务模式,可根据读者的具体要求,自动进行信息或知识的集合,可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个人查询及借阅信息窗口。读者可通过该窗口来实现增购新书、图书预约等多种服务要求。
1.5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积极处理存取与拥有间的关系
在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拥有与存取的地位均较为重要。二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在服务过程中,既要满足广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及知识扩充的要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进行科研活动的要求。实现这些服务的基本前提是该图书馆中必须拥有相应数量的馆藏文献。只有这样才可方便和满足广大学生及教师在网络上快速、及时地获取国内外各种最新学术资料信息,为其学习、教学、科研的有效进行提高保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在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拥有与存取两手抓的原则。同时,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
2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网络;高职;图书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07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各类文献信息,同时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改革,为能够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优化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变化
1.1 图书馆图书采编的变化
传统模式下,图书馆基本上都是现场采购图书,采购人员需要在各地仔细挑选比对图书,然后才能最终确定具体的采购地点和类型。这种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经销商和出版社可以将图书的类型、数量、价格等信息放在网络上,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选购。此外,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采编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纯手工编写数目,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小误差。MARC(机读编目格式标准)机的出现,实现了图书条码管理,使用该仪器可以直接扫描图书条码,进而获得图书的详细信息,在保证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能最大减少工作误差。
1.2 D书馆图书流通的变化
图书馆图书供学校教师和学生借阅,图书的流通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多,包括借阅、归还、登记等环节。传统模式下,读者在图书馆系统中查询到图书后,但在图书馆中并未找到该书,致使其无法正常借阅图书。而且图书借阅与归还的工作流程非常烦琐,图书信息均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手工完成,一旦借阅量增大,就很容易出现误差。网络环境下高职图书馆实现了图书信息化,可以准确快速地查询到所需图书的准确位置,不仅提高了图书流通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中出现误差的概率。
1.3 图书馆信息查询方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查询到图书摘要、图书存放位置、图书借还信息等,从根本上降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信息咨询方式的改变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最为显著的变化。
1.4 图书馆期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馆期刊采购主要是有采购人员直接去期刊销售点选购,这种方式所选购的期刊种类繁杂,而且受个人喜好影响较大。同时,受到工作人员精力与知识储备的影响,图书馆期刊的更新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不同专业读者的需求。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管理更加方便,采购人员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相关期刊信息,图书馆可以将纸质期刊转变为电子信息放置在网络上,供读者查阅,省去了大量的借还工作,同时也方便了读者,大大提高了学校图书馆期刊利用率。
2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加强图书馆管理的策略
2.1 强调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均纳入建设规划中的内容,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专业较多,它的建成将为师生提供网络化、系统化、快速化与信息化的图书信息服务。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根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学校要深入研究该技术的原理,更加全面细致地探索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切入点。因此,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要强调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作用。
2.2 逐步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独特性,所以要求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必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要兼顾学生文化娱乐和兴趣爱好。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经费使用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致使藏书数量和资源结构不够完善。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要利用互联网的特点,选择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文献数据库进行链接,进而丰富数据库类型。
2.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硬件设施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纸质文献的需求,同时要提供更多类型和载体的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化图书馆数据库的发展需要硬件的强有力支撑,高职院校要逐步加大图书馆资金的投入,加强校园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建设,不断更新图书馆数据库,以使读者能够随时查阅到所需要的图书信息,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3 结 语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相较于传统模式而言,信息资源更为丰富,利用更为方便快捷。但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从制度、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建言献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柯平,朱明,闫娜.国外图书馆管理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
篇5
-改革我国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允许其他营利性质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出现,尊重版权权利人的私权权利,为市场主体的创新实验留有足够的空间,是保持我国文化产业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作为作品载体的媒体不断地从稀缺变得充裕。这一变化过程破坏了作品在市场中的稀缺性,从而损害了作品交易的市场基础,导致版权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然而,数字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版权产业正通过技术手段来重新恢复作品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付费点播业务和所谓的APP唱片产品。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实现了作品版权的私权特征,即通过对作品的市场交易来实现私权的交换,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可以对不同的作品以及相同作品的不同消费者进行区别定价,从而发挥作品作为商品的最大价值,减轻对版权作品的概括性许可中所产生的沉没成本问题。三是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作者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从而减少在传统模式中所存在的巨大的交易成本的问题。
如果说,目前淘宝网是有体物商品网络交易的成功者,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在无体物形式的版权作品领域将有另一个淘宝网出现的可能性。
这一商业模式的转变过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技术手段与法律责任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消灭市场上的盗版行为,实现作品在市场上的稀缺状态;二是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提供市场的可能性。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在保证第一个条件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即在打击网络环境下的盗版行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类型的作品方面,例如视频作品。但是,对于第二个条件,却有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对待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态度上有些偏差,这种误区和偏差可能会影响我国正在形成的新商业模式的顺利出现。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功能是为了解决作品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过高而带来的交易不能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到:
第一,交易成本问题不是版权制度中的特有问题,而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根据科斯经济学理论,企业制度的出现恰恰就是为了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这就为通过企业形式来解决版权作品的交易成本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在通过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设计而力图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还会产生其他成本或者费用,如所称的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即为了建立和维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这个社会还要为此支付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自身管理产生的成本,以及政府为了设计和维护这一制度而产生的政治型成本。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版权权利人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版权作品交易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这种技术加合同的版权交易方式使得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越来越小,相反像权利清算组织或者版权超市等类似的版权交易服务企业却可能变得普遍,因为这些权利清算组织可能更有效率,并且也不损害版权的私权特征。
具体来说,我国目前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有以下弊端:
1.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非营利性的强制要求之弊端是明显的,因为这种制度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问题。即如果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者对该组织的剩余权利有追求,那么就违背了其非营利性的要求;但是如果管理者对该组织的剩余权利没有追求,则无法保证他们尽心管理,追求效率。这种二律背反表现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异化性、效率性和政府对其监督的困境等具体情形中。即使有成员愿意出来进行监督,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通过给其特殊待遇的方式来对其收买,从而继续保持对其他众多成员的盘剥。这样,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便从对全体成员的服务角色转变成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角色。即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公共管理者,具有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角色,他们往往可以是“集中的少数打败分散的多数”。
2.尽管法律上要求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有监管职责。但是政府的监管部门有被俘获的可能性。本来没有利益冲突关系的主体之间,即使法律设计出一方对另一方有监管职责,但是实际中也常会出现两方默契合作的违背法律初衷的局面,因为对于这两个主体来说,互相合作是共赢的,而相互监督则是利益共损的,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两者之间很容易走向合作。有学者称之为监管俘获现象,即被监管者把监管当局和政府俘获了,监管当局成了维护被监督者的工具。在经济学上,监管者被俘获是因为监管者没有获取剩余的要求权,即监管者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效率水平是高还是低并不存在任何的财务收益预期。
3.即使幸运地没有出现监管者被收买的情况,监管者是否有能力来进行有效的监管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政府部门的监管者是否可以起到市场博弈的功能,从而弥补因为市场竞争缺失而带来的问题?事实上,监管者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即这种设计第三方来进行监督的制度模式只是转移和掩盖了问题,而并没有解决问题,将烫手的山芋传到了监管者手上而制造出一个公平解决的假象。
4.非营利性质和法定垄断性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由于没有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压力,其没有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动力。更为严重的是,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存在和法定的垄断地位又排除了其他经济主体进行版权集体管理活动的可能性,这将抑制和窒息市场中各主体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篇6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学习工具,它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为教育领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网络教育就是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主体化、社会化,解决了很多传统教育中固有的矛盾。网络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互动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研究网络环境下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除了要具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1.1信息获得能力在网络教育环境下,信息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如何以最快、最经济、最省时的方式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就成为了学习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查询检索、远程登录、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方面。学生首先应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等;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掌握目录、索引、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学会使用图书馆,提高网络检索能力,熟练使用搜狐、百度、新浪等搜索引擎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目前有一些网站的资源比较可靠,如国内重要报纸和期刊的网上资料库、中国教育科研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方便的查询检索功能,便于阅读和下载。如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新浪读书网、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数字图书馆等。善于使用这类网站的资源,等于拥有了一座藏书丰富、刊物齐全的大型图书馆。
1.2信息加工、分析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解除疑惑,提高认知,同时学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应该学习综合信息应用及信息道德规范,要以专题信息的检索、收集、鉴别选择为主要内容,加强信息情报的分析、预测、开发等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除了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及辅导资料外,还要充分利用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上的辅导和教学信息等,能够适当选择和熟练使用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学生必须具备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电子文档、幻灯片及网络资源的制作技巧,并学会如何把网上的信息收集下来以及如何利用它们。
1.3信息评价和管理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资源的增长非常快,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是可以用于开放学习的。当然网上的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真假混杂,需要善于辨别和选择。在获得的众多信息中哪些信息是进入网上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对学习某门学科、某个专业、某个课题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信息的评价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另外,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因此,同信息传输过程一样,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能力尤为重要。而在网络学习中,信息从存储的介质上看,有书本(包括教材、参考书等)、光盘、网页等;从存储的媒体上看,有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这些信息以不同媒体形式表现并存储在不同的介质上,需要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
1.4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学习通常也称为自主管理学习。它包括自我筛选、设定目标,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等。首先,学习者必须知己,即注意并了解自己的水平;其次,是判断和反馈,判断自己所做事情的对错,并产生一定的反馈信息和一定的奖惩行为。这种能力对培养元认知的能力至关重要,对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当今现代化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在教与学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立体、互动的教学环境,更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支持性的、活跃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5交流和协作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强调协作式学习。实现协作式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除了自身的素质外,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技巧有利于交流能力的培养,如电子邮件、传真、网上电话等,利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和网络课堂,参与网络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良好的信息反馈条件加强对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作业、练习、课程学习交流及论文报告等环节可以通过电子文档与教师交流,而这些电子文档不仅仅是一些文字,当然还需要能说明问题的其他多媒体信息。这些交流会更有利于生生与师生协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途径
2.1促进高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技术的深入应用,特别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主体教育思想在实际中的日渐深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高职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对社会发展和职业变更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他们在校受教育时期得到的培养密切相关。高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能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调整努力程度,评价学习结果。当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中的依赖思想严重,从而导致其学习成效不如人意,学习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意识的培育、训练。因此,树立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把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努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并将培养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
2.2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教育专家们已经注意到,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包括有效地确定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以及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化社会中,与学会学习相关的能力有很多,但尤其重要的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重视网络使用中的伦理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守信等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大学生构建学习能力体系、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不强,信息素质并不高。高职院校教师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化其网络应用技能;按照教学要求,采取设置一定的问题或题目等方式,让学生有的放矢地通过查询、整理相关信息资料解决问题,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必须使学生具备信息时代正确的道德观,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应该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以期造就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整体信息素质。
2.3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学习方法、技巧或规则。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大学生看待自身学习问题时,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因为自己学习不佳,才进入了高职院校,于是学习情绪低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自我效能感趋低,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和未来发展能力。这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快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形成适合自己特质的学习策略,清楚自己该怎样学就能学得好、学得快。可以向学生讲授变化智能观、多元智能观,以及名人曲折的学习经历,帮助他们重塑学习信心,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肯定性评价以及多种激励措施来激发其成就动机,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学习能力的催化剂,它是学生经济有效地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性环节。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适时引导,不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技术,将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料有机结合,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篇7
1.1网络学习环境
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有观点指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即在将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之中;也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还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多媒体应用软件实现课后师生实时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等等。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师生共同组成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体。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和信息资源,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管理是指在以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课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设计和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确保教师与学生、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益互动;努力促进课堂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
2.1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与传统课堂比较,网络课堂环境下,网络中的各类海量教育信息资源是其最大优势。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借助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教师交流研讨教学心得,实现教学课件、教育信息、教学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后检验学习效果,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2.2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很多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藩篱正被逐步打破。由于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方便快捷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得原有的课堂情景创设和知识获取手段发生变化,催生出了网络探究式、师生互动式、协作学习式、分层辅导式等多种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3英语课堂管理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与方式相对固定,没有考虑到由于地区差异、学习习惯等原因造成的高职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老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很难达成“因材施教”。而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能够依托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实现个性化教学。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口语、听力训练,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重阅读轻听说的不足。
2.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与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相比,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弥补课堂上输入的不足,自觉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查找学习内容和辅助资料,并完成教学信息的筛选、重组、加工与整合,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英语兴趣小组或学习互助小组,把自主学习和课堂、家庭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优势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还未充分做好如何应对现代网络信息媒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
3.1高职英语教师教育理念亟须革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已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很多中小学教师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闭塞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成效。由于高职院校系统单一性的尴尬,加之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作用,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还没有完全跟上现代教学理念的脚步,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排斥现代信息技术,固守旧的套路,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频率和效率均不高。
3.2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仍旧单一
网络学习平台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但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仍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多数教师观念中的网络课堂环境只是借助PPT等来展示文字和图片,网络信息教学中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所提供的交互式教学、分层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发。
3.3高职英语课堂的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滞后
当下,多数地处三四线城市的高职院校由于地域、体制、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多媒体集成平台建设落后、缺乏网络学习平台和英语教学软件等问题。如有的学校上英语课时还使用老式的磁带录音机,学生只能听声音无法看画面,且磁带中的教学信息往往陈旧过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缺乏对网络学习平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在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也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多数英语教师在入职前就读文科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不精通,从教后又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的专门培训,部分英语教师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完成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完善。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在使用网络资源教学时,没有针对校情实际做研发建设,导致很多教育教学资源不适合本校师生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4.关于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策略的几点思考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其策略的核心就是汲取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环境这两者的优势。既要倡导鼓励高职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又要指导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个性化英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1要树立新型的网络教育理念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网络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育观念必须变革,要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推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倡导教师从主讲者变为课堂管理中的组织者、指导者,重视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管理模式。
4.2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一直是各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提取使用的便捷性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老师可以通过预先创设问题情境或是问题导向等方式,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点加工、筛选、整理,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3要改变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高职英语教学原有的时空局限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实时互动,这就为教师在创新评价方式上提供了便捷。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反馈迅速、使用方便、数据全面等特点,对教学全过程实时监测和指导,使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5.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构成的监控
篇8
论文关键词 信号盗播 广播组织权 网络
一、传统条件下广播组织权的内容
在传统条件下,对广播组织权益的侵害主要体现在未经许可转播广播组织播出的节目和对其进行录制、复制上。我国著作权法赋予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禁止未经其许可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转播的权利。所谓转播,根据《罗马公约》的规定,是指一个广播组织同时播放另一个广播组织的广播电视节目。这里的转播必须是另一个广播组织进行的,同时以同步播放为条件。未经许可转播即为截取了另一个广播组织的信号而播放另一个广播组织的节目,这就是传统条件下的“信号盗播”。
著作权法同时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许可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广播组织通过控制他人的录制(固定)行为,也就控制了他人对其广播电视节目的再次播出,通过控制他人的复制行为,也就控制了他人将其广播电视节目制成音像制品的可能。通过以上分析,传统条件下转播和录制复制权可以保护广播组织的利益。
二、传统广播组织权的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条件下的信号盗播是一个广播组织截取另一个广播组织的信号进行播放,然而,网络环境下的信号盗播目前却不能受到广播组织权人专有权利的控制。网络直播通过互联网对节目进行网络上的同步播放,播放的节目是传统广播组织通过电视或无线电同时播放的节目,此即所谓网络中的“信号盗播”。
传统的转播权控制的是“转播”行为。根据《罗马公约》的定义,转播是指一个广播组织同时播放另一广播组织的节目。对于转播的方式上,也应该从条约制定时的技术发展背景来看,《罗马公约》中对于“转播”定义的前一项中定义了“Broadcasting”:仅仅限于无线方式(wirelessmeans),并不包括通过网络的同时播放。另外,根据TRIPs协议中的规定,广播组织应有权制止未经同意而进行的下列行为:录制、对录制品的复制、通过无线广播手段进行的转播,以及通过电视广播将这样的内容传送给公众。因此,传统条件下传播权控制的行为都包含了技术手段作为要件,在网络环境下,传统转播权的内容并不能控制通过网络进行的信号盗播行为。
三、广播组织权扩张至网络环境的价值基础
知识产权法能否有效贯彻利益平衡原则,维持知识产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将决定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著作权法律制度立法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绝对地保护作品作者和作品传播者的权利,它最终是为了在各个利益相关人中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各方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应当适当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超过一定限度,就必然会侵犯对方的权利,从而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关系”。
对于广播组织权而言,在赋予权利人权利与兼顾公共利益之间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广播组织所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给予对节目的网络播放过强的保护会妨碍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权,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除了将广播组织权扩张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外,国际层面还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发达国家热衷于将广播组织权扩张,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网络播放水平和网播组织远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如果在国际层面对于其进行保护,最终受益的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仍有所顾忌的是,将广播组织权扩张至网络环境将影响本来发展水平就不高的本国互联网的发展,影响文化的传播。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技术的发展和变革都带来了法律制度的相应调整,也就是说,法律是要适应时代的。拿狭义著作权来说,著作权的内容从包括传统的复制权、发行权到后来的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引入了新的内容。而对于广播,从无线广播到有线广播再到卫星、网络广播,伴随着这些新的广播技术广播组织权的内容也应适当扩张。
四、广播组织权内容的扩张
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赋予权利人控制对其权益造成损害行为的权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规制网络环境下的“信号盗播”行为的方案
网络环境下的信号盗播在未经广播组织许可的情况下,扩大了原有的广播节目的传播范围,影响了广播组织的潜在收益。与传统广播组织未经许可的转播行为在行为结果上是一致的,两种行为的差异仅仅体现在技术手段上。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扩大转播权的内容的方法来控制网络环境下的信号盗播行为。
伴随着网络同步转播技术的兴起和流行,转播权也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拓宽,不应拘泥于只控制同是广播组织之间的转播行为。通过何种转播方式只是手段的差别,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广播电视节目同步的进行播放。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同步直播的用户与日俱增。对于广播组织而言,网络环境的信号盗播行为对其经济利益确实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应将网络同时转播的行为纳入广播组织转播权的控制范围。WIPO关于保护广播组织权条约草案中第6条重新定义了转播权:“广播组织应享有授权以包括转播、以有线方式转播和通过计算机网络转播在内的任何方式转播其广播节目的专有权。”这将传统转播权控制的行为方式扩大到了网络转播,如果广播组织在网络时代拥有包含这样内容的转播权,那么广播组织对于猖獗的网络信号盗播现象就可以直接用其进行控制。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草案第九条的规定扩大转播权的内容。
(二)关于广播组织“录制后播送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草案》第9条规定了“录制后播送”的权利,“广播组织应享有授权在其广播节目被录制后播送此种广播节目的专有权”。《草案》第10条又规定了“广播组织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己录制的广播节目,使该广播节目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其中,第9条规定的“录制后播送权”,涉及录制后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让公众接收的播送行为,其中包括广播、有线广播和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播送。而第10条的规定赋予了广播组织同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者一样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结合目前网络环境下除了信号盗播之外的其他网络播放类型和播放的节目内容,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我国不必为广播组织设置这两项权利。
首先,即使是在传统条件下,可以通过无线广播、有线广播等方式向公众播送录制的广播组织节目,《罗马公约》中也并没有为广播组织规定录制后播送的权利。传统的广播组织权赋予了广播组织录制权,广播组织完全可以利用此项权利控制他人未经许可的录制行为,从而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假如再赋予一项录制后播送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人不仅录制要经过广播组织许可,录制后的对于该节目的播放也要获得许可。广播组织权作为一项邻接权,法律保护的是其在广播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将这种权利扩张至对其以广播的节目本身的后续传播在笔者看来是不必要的,同时也影响公众对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获取。尤其是在我国,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在内,都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国家性,他们不仅传播着作品,更重要的起到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在实践中,这些广播组织通过录制、复制权可以充分有效地防止和制止他人的侵权行为,再赋予广播组织录制后播送的权利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专有权利使得对节目本身的传播也要受到广播组织的控制,这无疑会过高地提高权利保护水平,限制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另外,从网络时代广播组织播放的节目内容来看,广播组织权益不会因为缺失这两项权利而受到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信号盗播的情况下,广播组织对其播放的节目常常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比如CCTV对2012年奥运会比赛的转播权的获得和地方台对某电视连续剧的“独家首播”,网站对其这些节目的网络同步直播显然扩大了传播范围,自己获得了不正当利益的同时也给广播组织权利人带来了潜在收益的影响。但普通的录制后播送和信息网络传播却并不如此,根据笔者调查,目前网络上流行的采用这两种方式传播的节目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经过电台、电视台播放的作品,比如,音乐、电视剧等。电视台在电视上播放这些节目的时候通过广告等取得了收益。假如有人之后将录制的经由该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置于网上与他人“分享”,此时“分享”的是作品中的富有美感和独创性的表达,而不是电视台对其的播放。电视台已经从其先前对电视剧的播放中通过广告、收视率取得了利益,就不能再主张其他人对其“播放”的作品的播放。
第二种是广播组织已经播放的作品之外的其他节目,包括综艺访谈类、文化体育类节目等。对于前者,现在电视台播放的大部分的诸如《快乐大本营》、《鲁豫有约》等节目都是事先由电视台制作好的,假如网站对于这些节目进行滞后的信息网络传播,广播组织此时作为录像制作者完全可以利用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这一行为。而对于后者,众所周知,某个文艺晚会或赛事的直播和录播带来的收益是完全不同的,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情愿熬夜看一场世界杯比赛的直播也不远第二天看实况录像,直播的收视率和经济、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录播。因此,对于此种节目,各方的利益关切点集中在转播中的利益,而不是滞后播送中的利益。对此种节目的之后播放或者网络共享都不会对转播的广播组织利益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发展水平下,综合权衡各方的利益,不必再设立录制后播送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来给予广播组织权利过高的保护。
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能力;新知识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13-01
信息社会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 及时吸收、储存前沿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 对于以知识和能力传授为职业的教师群体而言,教师职业本身需要教师具有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形成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等都需要因为这一新的个体发展任务而做出调整和改变。如果教师能够成功达成计算机整合教学的要求,那么表明其在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达到了新的水平。因此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教学工作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各阶段的始终。其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传播、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等多个环节,因此以往常见的观察和评价教学能力的模式,也都普遍注重从这些环节来着眼。这种认识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逻辑性,但它是站在教师本位的角度思考教学能力的,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即学生对教学能力的影响。另有观点主张将教师教学能力放置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背景中进行解析。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设计者和合作者。依据这样的理解,教师的能力结构也拓展为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等。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而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1]。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原期”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高原期”现象,是指年轻教师参加工作初期,教学能力发展较快,过几年以后,教学能力提高长进缓慢,有的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现教学水平“滑坡”现象。诸多因素使得教师往往在充任二三年或稍多一点时间,教学能力过早出现“高原期”。有的教师长期走不出这个“高原期”,其教学能力便接近发展极限,其现有教学能力水平基本上就是其以后几十年的教学能力水平,再没有显著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原期”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
3 利用网络资源走出“高原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
3.1 坚持终身学习
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大学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或者说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更新非常迅速。若说在信息、知识更新比较缓慢的纸质媒介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主导的时代,一个教师姑且可以依据自己研究生或者本科学习阶段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来教授和指导学生的话,甚至有的教师终生都依靠一、两个一成不变的教案、讲稿来授课,那么,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状况必将一去不复返。在信息时代,随着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教师知识的老化、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教师必须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不仅了解与掌握自己专业的最新的成果、前沿的技术,而且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去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将各种知识理念融会贯通,否则,不论我们是教授还是博导都很快就会有“燃尽”、“落伍”之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一个更加积极热情、终身学习的人。
3.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教育,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他们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有:
①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②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系统性[J].江苏高教, 2003,(5): 120
[2] 李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5)
[3]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题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0)
[4] 潘峰,等•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特点[J]•教育信息化,2005(9)
[5] 王景枝.论信息化时代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J].教育信息化,2005(2)
[6] 王少良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
[7] 姚利民,成黎明.期望与现实:大学教师教学现状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篇10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职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职场上对于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进行许多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口语和写作为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宁天舒的集书面语和口语为一体的英语聊天室的会话分析;国外研究则关注网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和影响,如O'Dowd以电子邮件方式的跨文化交流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尚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大多缺乏实证性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比如和其他国家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交流,因为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应该注意相关问题以得体地交流。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其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如何针对不同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主要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构成。而跨文化能力包括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民族语文化差异识别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尊重、理解和容忍的宽容性及按照目的语文化背景,积极调整自身的交际行为和策略的灵活性三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支配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参与,文化创造力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则既要掌握语言规律,更需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深文化内涵。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网络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灵活多样的信息组织形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尤其是对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缺乏,但是自觉学习网络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较高,重视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跨文化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网络环境的时空无限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信息工具在互联网上查找下载学习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及电子图书等,然后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处理,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强化对语言和文化的感知力;并通过各种在线工具进行语言文化方面的实时交流、求教、解惑,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二)网络环境的信息共享化提供丰富资源
网络的信息资源体系全面而庞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查找、共享并整合语言文化知识,如此大量的学习资源十分便捷地以鲜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在面前,与之相关的有声背景资料、图片、歌曲、电影片断等多模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并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优质的语言文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学习网站为每位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内容,同时网络学习环境实现教育的平等化。
(三)网络环境的虚拟情景化创设真实会话
网络环境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创设真实的学习会话情境,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虚拟现实作为网络的典型特征是对人类世界的经验模拟,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文化生活环境,不再受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计划、顺序等的限制,可以在自然的、具体的、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如国际会议、新闻采访、名人演讲、商务谈判、节日庆祝等,这种声像交替、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的情境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良好而生动的环境为学生培养文化素养构建有机的平台。
(四)网络环境的多元互动化构建交流平台
网络环境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局限,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条件,使之顺利地实现多元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如QQ、Skype、MSN等互动软件及博客、微博、邮件进行同步或是异步与各个层次的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规划学习进度、自我进行知识建构、自由探索感知文化。在网络协作的学习环境中,不同文化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结语
新世纪是跨文化交际全球化的时代,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型技能人才,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学习平台,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更深刻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领悟力。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以期通过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竞争力,一定程度地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Wang, L. & Coleman, J. A Survey of Internet-mediated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J].Re CALL, 2009(1).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