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减”一点
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首先要做到“一减”。“一减”指的是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更多的是将作业当作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忽略了其生本功能。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学习的必要措施。减少作业量和时长并不是指少做或者不做,而是减去不合理的内容,比如单一重复、难度过高、内容过多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学习状况而设定的,从温习巩固和能力提升两个角度来设计,其中温习巩固占70%-80%,能力提升占30%-20%。在作业设计中要设计多种题型,避免题型或者知识点的同质化,从多维度设计作业内容。题量要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学习状况来设定。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作业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结构、重要概念和课后练习,如右图:3.1公民基本权利【知识结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其他{【重要概念】1.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2.监督权的对象是。3.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4.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课后练习】1.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④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2.听民声、聚民智、当家作主议政治。为了谋划好2018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温岭市市长于2017年10月15日向全市人民致了一封《民意征集信》,请全市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出最关切、最希望办好的民生实事项目。结合所学知识,选出下列哪一组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①游行、集会②隐私权③公平交易权④受教育权⑤肖像权⑥言论自由⑦选举权⑧人格尊严权⑨批评建议权⑩人身自由A.③⑥⑧⑩B.③⑤⑦⑩C.①⑥⑦⑨D.②④⑧⑨3.2017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建言献策,许多群众还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人大代表则通过提出议案行使自己的权力。这说明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③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④我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知识结构”板块是对本课所学逻辑结构的梳理,将教材文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更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结构化解读。既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重要概念”板块是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和强化。如果说“知识板块”是对教材宏观的解读,那么“重要概念”就是对从微观角度理解教材。“课后练习”板块则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分析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深入地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增”一点
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基础是实现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作业中可以增加人文情怀设计和生本主义的反馈机制,即“一增”。1.增加人文主义的德育内容作业不仅具有强化教学效果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育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人文主义的德育内容发挥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育人功能。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在页眉或者页脚,或者在文本最后增加一些励志的话,当然也可以与校训相结合,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1.上图漫画中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了①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②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③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④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凝聚奋进力量】伟大出自平凡,点滴造就伟大,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一个奋斗的身影。把具体的个人梦融入恢宏壮美的中国梦,每一个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主角。请运用九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依据,并围绕“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的主题列出两个发言要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3.材料: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责任担当是检验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试金石”,某班同学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围绕“走向未来的少年”展开了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琦:学校毕业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初中生也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小军:职业与兴趣无法兼顾,走向未来仅有人生规划是不够的。请你任选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时光不会怠慢执着而勇敢的每一个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可以设计德育性作业。比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让大家办一份手抄报,围绕端午节谈中华文化的传承。这可以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增加生本主义的反馈机制作业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作业来检测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存在哪些不足,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情。如果缺乏作业的反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没有必要完成作业。教师对于有进步的学生作业要给予一定鼓励,可以留言“你真棒,继续加油哦”“看好你哦,果然努力就会有回报”……对于完成好的作业给予表扬,可以留言“优秀”“再接再厉”……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作业也要督促,可以留言“还需努力”等。作业反馈形式多样,图片、文字、小礼物、当面反馈等都可以。无论选择哪种形式,重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具体学情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在激励肯定学生的同时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新”一点
篇2
整体与部分从来都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不能脱离某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作为整体内部所包含的因素或过程,总是处在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来说,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这应是理所当然的认识论原则。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运用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进行学习,无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一、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的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
基于上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笔者认为:整体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个整体来学,先求得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部分学习法就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学习部分去认识整体,通过学习部分来改造、完善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去学习文化知识,并努力通过部分去学习文化知识。
1.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从整体到部分地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
(1)分析整套教材,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教材中所有知识要素和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总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广最复杂的设计。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材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特别注重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了解整套教材结构的同时了解学科知识结构,以便站在较高层次上对所要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起整体认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
(2)分析教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奥苏贝尔认为,“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学科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它们能显示出最宽广的概括和综合特性”。所谓“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是指某门具体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概括和包摄水平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它们是“强有力的观念”,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居于中层,起着“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充分认识、利用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纵横贯通”作用,就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学习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了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之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必修模块之间和选修模块之间往往以横向联系为主;必修模块往往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好地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主题
,模块与主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材与教材章节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模块与学科知识体系关系的同时,还要理清模块之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模块的“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作用。
(3)分析教材章节,建构模块知识体系。主题是模块“逐渐分化”的产物,教材的章节有机构成教材体系,而且对基础知识起到“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分析章节的知识结构设计,也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主题与模块的关系、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和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章节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主题与模块关系的同时,通过理清主题与主题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模块知识体系,通过理清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主题知识体系。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就是分别以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知识体系和主题知识体系为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地对课程进行认识,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为进一步学习筑牢“固着点”和“生长点”,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2.从部分到整体意义建构,完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后,在运用部分学习法学习章节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把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结合起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中去,也就是说,在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内容这个部分“结构化”到其上位的整体中去。具体做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知识“结构化”到章节,完善主题知识体系。学生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所学基础知识“结构化”到其上位章节知识体系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理论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其“结构化”到模块甚至学科知识结构中去,在学科背景或学科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掌握,然后再以这些重点知识作为“固着点”来学习其它相关知识。
(2)章节知识“结构化”到模块,完善模块知识体系。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理清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及教材“发生联系”,进而将所学章节“结构化”到教材中去,完善模块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
(3)教材知识“结构化”到学科,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在学完一本教材的内容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及时理清所学教材与其它教材以及整套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它们“发生联系”,将所学教材“结构化”到整套教材中去,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认知结构。
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体系中去,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所学知识这个“部分”和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都有稳固的“固着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小结
总之,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是充分利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先整体学,对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重要的部分再深入探究,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做好“纵横联接”,建构起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小礼.从部分与整体谈科学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4):10—18.
[2]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f2010)01-0177-01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要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是我国新近试点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学方法上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必须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序列,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的实施计划、独立的评估计划”为方法,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具体来讲,此种培养模式即为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加强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谓方法能力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具有的主动性的能力,所谓社会能力可以理解为学生和周围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这种培养方式也是我国自90年代中期开展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完善发展教育方式的一个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科学发展,此理念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
二、教学中体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途径
(一)在教学中要树立起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对专业能力的掌握,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扮演的角色,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汲取和和实践的认知。做为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工程类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某项具体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案例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知识串联起来,以此来对对案例进行剖析,自己主动思考,从各个方面去分析探讨引起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深层次的掌握专业技能。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和总结,深化其对所学课程的认知,加深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其在以后的工作实践方面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以往我国的教学中,多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这种方式的授课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课程中即便老师用语言淋漓尽致的描述某个施工机械,或者施工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讲仍然很难在其脑海中形成具体的概念。所以为了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学生到工地进行实践教学或者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地实习。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以考虑进行多媒体授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内容的灌输。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此种多方式的教学方法,发现后者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或者到施工现场进行认知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为日后学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生工作以后,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方面,他还需要具备处理问题和的能力和社交的能力等,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英才能,对其专业知识的展现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此项能力7可以理解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团队意识。在教学中要进行以上几方面的积极探索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展开,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这里的预习不仅仅是看书,可以为其布置灵活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比如网络,图书等资料等,锻炼其自学的能力,找出答案。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书本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方面,让学生摆脱依靠书本和老师的惰性,锻炼其自学的能力,可以提高其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学习任务,不要局限于以往简单习题形式。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采用划分小组,每小组多人参与的方式进行案例性的分析、调研和处理方案的总结和阐述,每小组设立组长对每位同学进行任务分工并对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评价并打分,通过此项训练让学生模拟日后工作的工程环境,锻炼了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另外教师可积极开展讨论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思想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树立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三、总结
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改革中正视了以往在高职教育中被忽视的一点,即高职教育课程不仅是基于知识的更是基于能力;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而非学科分析。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在发展,高职教育也在酝酿着发展与改革,学校也已经不能按照传统模式为学生进行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学习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然现在的改革是一个起步,它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结合专业特点不断的思考、学习、实践和探索。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优秀高职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写作;重要性;教学现状;方法指导
一、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日常交流和平时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写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日常英语交流的必需的技能,同时,英语写作又能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性,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对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直接反映出高中英语作文教学的现状,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平时课时比较紧张,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安排系统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使写作教学常孤立与课堂之外,形成了一种“布置任务――课后写作―课后批改―简单讲评―学习范文”的机械模式。这种形式主义的写作困境是我们急需面对、思考和解决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写作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兴趣
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但是,写作过程繁琐而枯燥,这种单调无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写作产生抵触情绪,对英语写作没兴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更多的学生对写作缺乏自信,觉得无从下笔,单词句子拼凑不出来。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迫在眉睫,有了兴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会满腔热情,对于语言知识掌握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2. 学生对英语教学满意度不高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对写作教学缺乏热情,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无法全部吸纳进自己的大脑中。平常教学活动中,穿插的作文训练不够,写作往往是课后完成的,教师批改后的指导无法内化。教师由于由于忙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写作过程指导。使得学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遣词造句,批改过程中太关组语法,不重视篇章结构。语篇更注重达意,而不只关注语法。这样会导致学生写的文章生硬、缺乏逻辑、缺乏篇章美和思维美。学生自然就体会不到写作带来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写作课有时要与听说课、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对英语作文写作教学更感兴趣,投入更多。
二、写作教学方法指导
(一)为学生搭建情景支架,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趣的写作情景,将学生带入写作任务的相关情景。情景支架能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只要学生乐说能说,就会乐写能写。例如,Go for it 教材七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这里学到family tree,也是写作的启蒙教学,教师可让自带family photos或自制“family trees” ,或收集明星的家谱,根据这种有趣的方式,学生就很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新的英语写作就诞生了。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有专门的作文本,并定期选择优秀作品编成范文本在班级内传阅借鉴,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各种写作情景,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二)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做到循序渐进
写作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获得。所以教师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单词和句式去写人、写物、写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一开始,教师可利用头脑风暴来调动学生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并进行归类和强化,使这使得学生的语言输出处于积极的状态,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也活跃了表达。同时、设置表格或纲要也是一种很好的内容上的支架,这样循序渐进的的内容支架帮助学生搭了个“脚手架”,是他们能不断攀升。如(图)它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和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搭建语言支架,要重视仿写的作用,
英语阅读教学也能促进写作能力的培养。读写能力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将读写作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及结构,并鼓励学生仿写,多使用课文中丰富优美的句式。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 搭建情感支架,挖掘情感内涵。
写作准备时的互动要体现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同时写作之后,作文的修改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批改,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互相修改等。但教师自己在修改过程中不要见错必纠,更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有道德美、思维美和情感美的句子,并在评析时予以表扬。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自批、互批使这么做。
三、结语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提高。面对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应该寻求方法积极改进。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改对英语写作的要求,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和指导,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并体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启菊.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J]. 教学管理, 2008(13).
[3]倪娜. 基于建构主义“支架”理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篇5
关键词: 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 职业发展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政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法论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政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8]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篇6
关键词:道家;认知疗法;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35-02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应对方式等都会存在差异,甚至有的相反,因此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效合理的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即如何发展本土化的心理治疗,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道家认知疗法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
1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识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错误的认识引起错误的判断、推论,导致病态的情感与行为。
认知治疗有三条基本原理:第一,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映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第二,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患者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第三,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感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因此,在认知疗法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认知重建,即找出来访者不正确的认知之后,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发挥认知疗法的优点,成为许多心理学家思考得问题。在此基础上,杨德森和张亚林等学者提出了道家认知疗法。
2 道教学说
中国有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学术思想活跃,传统文化多元并存,其中的道家思想就是与儒家、佛教并驾齐驱的中国三大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它们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是春秋时期楚国人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的著作《道德经》和战国中期宋国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的著作《庄子》。道家思想讲究尊重自然规律,揭示生命的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它强调率性,即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近乎于罗杰斯的自我发展目标,但又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因为道家是提倡在与“大道”这一自然社会的总规律相契合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本性。它既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避免外物和群体对个性的压抑束缚,又引导个体遵循客观规律,追求与他人和社会的配合,利已与利他的统一,避免随心所欲,强作强为,私欲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为个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根据心理治疗的要求以及中国的人文特点,张亚林先生及其同事认为,“道家因其达观超脱,往往在中国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发挥作用,调适心灵,以持人格,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道保护屏障,它既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避免外物和群体对个性和压抑束缚,有引导个体遵循客观规律,追求与他人和社会的配合,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对于改变造成神经症及应激患者症状的人生观和处世方式方面和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他们对道家思想特别是其养生处世之道进行了精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摒弃了老庄身心修养模式中不合时宜的东西,吸取了它在竞争时代中有用的观点,既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又洋溢着当今时代的气息,具有浓郁的时代性。经过全国范围内和多中心实践,道家认知疗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治疗模型。
3 道家认知疗法的原则和技术
1992至1995年,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德森、社会医科教研室肖水源与社科部胡凯、卢德怀、曹骞老师合作,研究道家与儒家的处世养生原则,定期在社科部与精研所举行学术座谈会,最后由杨德森从老子“道德经”中,摘引出道家处世养生原则8项32个字,经大家反复讨论修改后认定为开展道家认知心理治疗的原则。(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是指只做利已利人的事情,不做害已害人害社会的事情;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不争名夺利,不和别人攀比,不嫉贤妒能。其中的“利而不害”是对人起码的要求,应该从现在做起。而“为而不争”则是崇高的境界,需要长期修养。(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是指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做事要有分寸,对人对已都不要作过高的要求,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道家认知疗法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于下柔弱莫过于水,但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和海纳百川的形容,即表明水的坚韧和能容万物的特点。(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要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依据这八项原则,1995年张亚林仿效A.Ellis在合理情绪治疗(RET)中的ABCDE步骤提出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其中A(assessment of stress)为应激源的探索,意为测查当前的精神压力,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并对精神压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B(belief system)是价值观的测查;C(conflict and coping styles)是心理应付方式测查,意为分析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D(Doctrine direction)是道家处世养生方法的导入,使用的是杨德森总结的8项原则、32个字诀;E(effect evaluation)是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以及生化检测指标的变化。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ABCDE技术分五次治疗会谈完成,平均每次60-90分钟,每周可安排1-2次会谈,A、B、C三步在前两次治疗中完成,D是关键步骤,需安排2次治疗,第五次进行最后一步,即评估疗效和强化疗效。如治疗需要,D,E两步骤可反复多次使用。
4 应用和疗效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要矫正的是那些A型性格、神经症、精神应激与相关疾病患者的被扭曲的认知,不是泛治所有的精神病患者,更不针对正常人,对治疗对象有其科学的限定性。
自1995年以来,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已在全国十六个省市协作单位临床应用,张亚林等首先报告了治疗焦虑障碍的有关结果。为探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障碍的疗效,他们将143名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接受道家认知疗法,第二组使用药物治疗,第三组使用道家认知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治疗前对全部患者均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Scl-90)。三组患者的标准治疗期为一个月,治疗结束时,对三组患者再次进行临床症状的评估及社会心理学评估,然后定期复诊,每月1-2次,随访半年再复查患者的临床症状。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第二组患者服药不久就显示疗效,但随研究时间的推进药物疗效递减。而在治疗时最初评估,道家认知疗法(第一组)效果既慢且微,但随访时显示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疗效逐渐增加,且道家认知疗法有维持和增加疗效的作用。而且药物和道家认知治疗疗效最佳,略胜单独用道家认知治疗者。
关于道家认知疗法起效的原因张亚森等认为是因为在对已形成多年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进行矫正调整时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一旦改变,就会出现标本兼治的效果。
研究还表明道家认知疗法对广泛性焦虑效果较好,对惊恐障碍、强迫症等其它类型焦虑障碍的疗效较差;年龄大者较年纪轻者疗效好,详细的结果还有等进一步研究证实。
黄薛冰等人用道家认知疗法对湖南医科大学98级新生进行干预,结果表示,接受了道家认知疗法干预的小组的EPQ问卷的N分在实验结束时及一年后随访时均明显低于干预前,说明道家认知疗法在改变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倾向方面是有作用的,并且具有稳定的远期效果。
黄庆元对抑郁症的治疗也表明道家认知疗法的效果显著。神经症个性特征的改变,投入超脱程度增加,A型行为的减少,有助于停止用药,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
5 质疑
缺少操作细节,没有具体的措施有效的改变思维模式,处世养生法通过改变价值观、改变认知来解决心理矛盾缺少操作细节,而病人是否真正接受了道家思想也无法验证。一种哲学思想是否能直接拿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怎样来分清道家认知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呢?
认知疗法是以改变智力因素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杨、张二位先生提出道家养生法的以上三点内容都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把非智力因素的改变说成是认知疗法的主要内容,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当然,西方认知疗法中也有将非智力因素明确列入治疗名称之中的,像“理性―情绪疗法”即是,但是,艾利斯创造的这种疗法是以认知作为基础,作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破除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破除错误认知,树立正确认知。而杨、张二位先生提出的“道家认知疗法”则是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因素硬性拉在一起,其间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因而这一名称是很难被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吴远,管晓琴.认知疗法在大学生自杀预防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5.
[2]孙丽艳.认知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心理学研究,2004,(5).
篇7
关键词 水稻;程氏指数分类法;水稻恢复系;籼粳;分类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027-02
加藤茂包把栽培稻种分为印度亚种和日本亚种。松尾孝岭把世界上稻种分为A、B、C型。程侃声根据形态指标及杂交亲和性分类,认为栽培稻只分为籼、粳2个亚种,并提出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型―品种5个分类系统。在区别籼粳稻上主要采用6项指标[1-3]:稃毛、粒型、抽穗时壳色、谷粒对石炭酸的着色反应、叶毛有无、穗轴第1~2节的长度。本试验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17个参试材料进行分类、评价,并对这6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为水稻杂交组合的亲本选择提供一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R124/59、R7811、桂S/023、89234、海4-2、花培528、京香粳1号、幸实、迁罗早赤、B254/331、80-9B、S678/14B、越B-12、春早S250、七青B366、桂S-125、青236/458等17个籼粳F1作为研究材料,2014年早稻种植于大田,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取中间的20株进行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按程氏指数分类法的指标(表1)进行调查,第1~2穗轴节长为7个穗节长的平均值,谷粒长宽比为随机10粒平均值,每项指标均由3人评定后取平均值[4-6]。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的籼粳分类
对17个材料按程氏指数进行分类的结果(表2)发现,所有参试的材料中有部分籼粳性比较明显,但有部分籼粳性不算太明显,属于偏籼或偏粳型。其中R124/59、R7811、桂S/023、89234、春早S250、七青B366、桂S-125、青236/458这8个材料的程氏指数在0~8之间,在分类上表现出明显的籼稻特性。这8个材料稃毛都是短齐硬直,穗轴第1~2节长度平均长度为1.34 cm,其中最长是桂S-125,为2.08 cm,最短的是青236/458,为0.70 cm,极差R为1.38 cm。谷粒长宽比平均为3.11,最大的是青236/458,为4.33,最小的是桂S-125为2.01,极差R为4.33。青236/458和七青B366谷粒的长宽比都超过了4.00。京香粳1号、幸实2个材料程氏指数在19~20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粳稻特性。海4-2、花培528、迁罗早赤、B254/331、80-9B、S678/14B这6个材料程氏指数在9~13之间,表现出偏籼的特性。这6个材料稃毛都是短齐硬直,穗轴第1~2节长度平均长度为1.76 cm,其中最长是迁罗早赤3.29 cm,最短的是80-9B为0.78 cm,极差R为2.51 cm。谷粒长宽比平均为2.74,最大的是青236/458,为4.33,最小的是80-9B,为2.08,极差R为2.25。越B-12的程氏指数为16,属于偏籼类型。
2.2 6个分类指标的相关分析
在对17个材料进行籼粳分类时,有不少材料的程氏指数虽然明显地表现出籼性粳性,或偏籼、偏粳性,但在其中的个别分类指标却明显地表现出不属于该程氏指数所属的籼粳性。由于在用6项指标评价一个品种,而各指标出现明显不同的籼粳性,因此对各项指标的相关关系作出评价(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稃毛的多少与叶毛相关系数明显呈正相关,与穗轴第1~2节长、抽穗时壳色、酚反应、谷粒长宽比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极为显著;叶毛的多少与稃毛、穗轴第1~2节长、酚反应呈显著相关,而与抽穗时壳色、谷粒长宽比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穗轴第1~2节长度除了与抽穗时壳色、谷粒长宽比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外,与其余的各项指标相关关系都显著;抽穗时壳色除了与穗轴第1~2节长度、叶毛相关关系不明显外,其余的各项指标相关关系都呈显著相关;酚反应与各项指标都呈显著相关性。
从表3中发现,此次参试品种的谷粒长宽比、抽穗时壳色与其他各项指标相关关系不太显著。谷粒长宽比和抽穗时壳色都是辨别籼粳稻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这2项指标与其他各项指标相关关系不太显著,因此如果单从这两项指标来判断籼粳性,容易产生错误。谷粒长宽比和抽穗时壳色的遗传受到多基因控制,但环境也能影响到这2项指标的遗传性。因此,在育种中应注意这些粒型上归为籼性或粳性的品种,其中有可能是属于广亲和性品种,能作为亚种间杂交的亲本。
3 结论与讨论
籼粳品种在形态、生理生态、细胞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性状,存在特异差异,本试验采用程氏分类法所归类的品种大部分籼粳性明显,但也有少部分的籼粳性分别不太明显,同一个品种在某个性状上表现出籼稻特性,但在另一个性状方面却表现出粳稻特性,按照程氏分类法去分类,有可能产生错误,这是程氏分类法的不足。因此,在水稻籼粳性的辨别上,不但采用程氏分类法的几项指标,还需采取综合鉴定和把主要形态指标与生态群、生态型的生态分布及栽培利用上的特点结合起来,多强调其共性方面,而把一些次要的形态差异作为品种的识别性状,这样才能更好地划分品种的籼粳性,筛选出更好的广亲和性材料来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
4 参考文献
[1] 程侃声,周季维,卢义宣,等.云南稻作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J].作物学报,1984,10(4):271-280.
[2] 杨振玉,刘万友.籼粳亚种F1的分类及其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1,5(4):151-156.
[3] 钱前,何平.籼粳分类的形态指数及其相关鉴定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科学:C辑,2000(3):305-310.
[4] 汤陵华,孙加祥,宇田津乩剩等.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03(3):139-144.
篇8
Abstract:“35” the plan summary developed to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proposed the new request, the important spot was the policy formulation must fav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rejection only GDP theory, promotion society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appy index because of its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may the policy formulation which develops to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give the instruction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
关键词:幸福指数 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
Key word:The happy index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各地编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来看,幸福指数被频繁提及。幸福指数为什么在“十二五”开篇之际被广泛重视,它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指导性意义到底有哪些是本文要着重分析的问题。
一、 幸福指数在我国的应用
幸福指数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幸福指数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的探索及应用也就大约10年的时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幸福指数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国民幸福水平。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以GDP指标为中心的,很少有县级领导重视幸福指数,而“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了有关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幸福指数因其本质特征必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层面提供指导。
二、 幸福指数简析
幸福指数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有人均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主观指标包括个性因素,如人际关系感知、精神健康等;公众对整个社会的满意度就是幸福指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考察。幸福指数与GDP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能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客观给予双重衡量,以人为本,摒弃了唯GDP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不代表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一些县域,尤其是全国百强县的民众,越来越希望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幸福指数顺从民意,给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导向。
三、 幸福指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指导
(一) 强调幸福指数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公众对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关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变得越来越强,甚至可以牺牲部分收入来换取更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么局限于能源依赖,走吃老本之路;要么过分强调项目拉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要么坐享“土地财政”带来的收益,不去优化配置资源。城镇化的盲目突进,工业对农业的侵入,第三产业得不到重视等众多问题越来越呼唤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幸福指数强调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更重视经济与社会,尤其是个体的发展质量,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争取的项目应是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民意导向型的,同时要扩大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规模中的比重,保持农业最基础产业的地位。县域发展应立足本地,战略取舍,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强调幸福指数会引导政策更多的倾向民生。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幸福指数关注民众对社会的主客观评价一致。幸福指数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出发,强调就业条件、健康状况和社会关系和谐。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就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时敢于挑战利益面,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局面。国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应落脚于民众对生存环境的主客观评价,只有这样的政策才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三) 强调幸福指数需关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幸福指数不是概而全的,民众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区域有特殊感情,表现为依赖、引以为豪等。如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结果都趋同,那么就失去了幸福感的特殊性。而幸福感的特殊性必须以社会发展特殊性为载体,从这个角度出发,如能培育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民众对于外界的幸福感会特别强烈,甚至在执政者意料之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可首先选定主攻方向,立足本地实际。关键是让地方领导干部、民众参与其中,享受核心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成果。可以预见的是,科技发展之路、精神文化发展之路等模式将越来越受执政者的欢迎,这些路径有一个共同的现实特征,那就是都在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力度。
(四) 强调幸福指数必须关注三农问题。
篇9
[关键词] 有机肥 水稻 生长发育 品质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45-02
化学肥料(也叫无机肥料、商品肥料),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资料,世界粮食提高单产的各项措施中,化肥的增产作用在40%以上。我国是全世界第一大化肥消费国与第二大化肥制造国。化肥大多属于速效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但使用过多或者长期使用会使土壤板结化使结构变差,造成各方面的理化性状恶化、土壤肥力显著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还严重污染环境。有机肥分为“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是指一类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肥料的总称,“农家肥”是指农民利用各种有机性物质,就地取材,就地积制的一类肥料。有机肥既包含了农作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各种营养元素,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所以,有机肥在改良土壤、为农作物补充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种群扩大以及加强土壤保湿保肥功能有显著的功效。但有机肥养分含量低,难于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大量需要。实验实践表明,将传统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结合起来一起施用,可以有效发挥双方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有机肥料的具体分类与施肥方法
1.农家有机肥
农家有机肥种类比较复杂,而且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和依据。但是我们通常是根据其来源、特性以及制造方式来进行划分的。
1.1 粪尿肥
顾名思义,包括人类的粪尿、家禽类(如鸡、鸭、鹅等)的粪尿、蚕沙、厩肥、甚至海鸟的粪尿等。尽管它们的来源并不相同,但是其主要成分基本类似,都是纤维素及半纤维素、蛋白质及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1.2 堆沤肥
是秸秆、堆肥和沤肥的统称,还有沼气池肥等等。由于作物的不同种类,往往所含不一样的营养元素。
1.3 绿肥
有人工栽培的绿肥和野外生长的绿肥,它们富含各类有机质和氮素。值得一提的是,该类肥料可以作为基肥直接施用。
1.4 沼气肥
是只各种有机废弃物及粪尿,经过沼气发酵制取沼气后剩下的沉渣和发酵液,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
1.5 杂肥
包括泥炭和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废渣、腐殖酸类肥料、海肥、泥土类肥料等等。可以说这类肥料的种类十分繁杂,由于营养元素不同,故而施肥要根据具体情况。
2.商品有机肥
现阶段的有机肥料,由于有机化农业的兴盛和可持续农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更出现了由工厂所出产的诸如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复合型肥料等新型商品,还可以不断提高其中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另外,由工厂生产的商品化有机肥不再具有体积过大而难以运输、外观难看、气味刺鼻并且肥力效果差等不良特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而商品有机肥在种类上主要包括了复合商品有机肥、基质型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和纯有机肥。如果能大力对商品有机肥这一产业进行深入发掘,农业面源污染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也能得到高度利用,同时经济也能成功走入发展循环。
二、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长期施用化学肥料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稻谷的品质下降和土壤形状的恶化。现阶段,大量的试验表明,水稻实行化肥和有机肥配合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普遍认为有机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提供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养分有效性
有机肥含有水稻生育所需的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也是水稻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肥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增加矿物质的溶解度,提高养分的有效性;产生的腐植酸和激素同样对水稻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有机肥产生的大量有机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果的形成,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蓄水性和结持性等多种物理性能,协调土壤肥力。
3.提高根系的物理活性
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结构,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土壤的含氧量提高,的促使了根系向纵深发展,提高了根系的活性。一方面扩大根部对养分吸收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根系的物理活性。
4.促进光合作用,利于碳水化合物的聚合
有机肥分解产生的大量养分和CO2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水稻使吸收到更充足更全面的养分,利于光合作用,让叶子内部所含的SPAD含量明显提高,利于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累积。
5.有效提升水稻的抵逆能力
据大量试验,长期施用有机肥,由于促进作物的生长,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有效地提高抗植物病虫害和抗倒伏等能力。
此外,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能加速水稻分蘖,促进水稻成熟期提前等作用。
三、有机肥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稻谷的品质
由于有机肥对水稻的生长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稻谷的品质。大量试验表明,长期配合施用有机肥,稻谷的出米率、粗蛋白、氨基酸、脂肪酸及营养成分显著提高。米粒的外观和色泽也得到改观。而且有机肥与化学肥料合理的配合施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在土壤和稻谷的残留,既改善了稻谷的品质,又保护了土壤的环境,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2.水稻的产量
由于有机肥养分齐全,含有生长激素和维生素,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有效分蘖,提高抗力,因此起了很好的增产作用。大量试验表明,长期连续续施用有机肥能增加水稻有效穗,降低水稻空壳率 ,增加水稻的干物质的积累,增加千粒重。有机肥一般是作为水稻的基肥来施用,由于有机肥和无机肥在配合之后的肥效延长,因此水稻在生长的早期和后期的养分和肥料需求能得到保证。
四、总结
在当今这个污染严重的环境下,许多可以作为有机肥的废弃物都并未被有效回收利用。如此巨大的有机废弃物若不得到重视与妥当处理、利用,就难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农村有机废弃物的高效回收,以及在培养土壤肥沃程度时使用有机肥等,都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必要深入研究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以后效果的研究,并且更科学、更高效地对有机肥进行利用和开发,从而使有机肥在原本的质量上提升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1] 侯红乾,刘秀梅,刘光荣,.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03).
[2] 高明,车福才.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01).
[3] 赵娜,郭熙盛,曹卫东. 绿肥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6) .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