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在父母长辈庇护下的花朵,父母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他们生活无忧无虑,但他们的生命意识非常淡薄,耐挫力弱,基本生存能力不容乐观。
在导入部分,我引用了奥运火炬手“中国少年英雄――林浩”抢救被困同学的先进事迹和“中国骄傲――七岁女孩袁媛”帮助父母脱离煤气中毒危险的故事。两个孩子的真实事迹,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意外伤害是不可预知的。面对无情的灾难,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体会到生命生存的艰难,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珍惜生命。
二、通过急救知识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爱惜生命
生命是经过自然界多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演变过程中,任何微小的不利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学会正确的急救知识,对挽救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如果面对危机时刻,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拨打急救电话,但是如何拨打急救电话,拨打急救电话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所以,我采取以小品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以小品形式创设情境,模拟在不同情况下拨打急救电话的情节。学生在生动有趣表演的过程中,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过程中,经过教师及时的指正,轻而易举地知道了“110”、“119”、“120”等急救号码的作用和拨打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强调拨打急救电话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没事千万别打,有可能你的一个骚扰电话会导致一个生命的结束。”让学生知道拨打急救电话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对待生命要有正确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爱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品质。
在讲解急救方法“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几起因意外伤害而导致生命陨落的事例,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死而不能复生”的道理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认识到生命不只属于个人,它有其社会作用,进而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和谐之美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样生命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但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给他人生命以帮助。体现这种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式教学。
本节有关“骨折和止血的急救方法”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争当急救小勇士”的比赛,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分别扮演骨折、血管出血、心脏病发作等意外情况的受伤者和急救人员。扮演急救人员的同学亲自动手用课前准备的毛巾、纱布、木板等材料,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扮演受伤者的同学进行急救包扎。最后各组为大家展示讲解包扎的原理和方法,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相互沟通,互相帮助,既学会了骨折、止血等急救方法,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会由于操作的不正确影响了最终的结果,有的组内同学之间会有不同的意见分歧,这时教师要正确的进行引导,使同学们齐心协力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能。
四、延展教材,学会用更多的知识保护生命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生命教育理念的兴起源于上个世界六十年代的美国,此理念的核心就是关注生命本真,在学生中强调生命的高于一切和不可亵渎,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我国近几年也将生命教育理念也引入了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本文就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为出发点,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
1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1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整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在教与学的情境下展开的,两部分缺一不可,但又所占的比重不同。现代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参与度,避免教师主宰教学课堂、成为课堂绝对统治者的局面,现今的教育模式呼吁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充分保障,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人和帮助者。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任由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的研究工作,教师不时为学生的错误而纠偏。
1.2注重权威理解,忽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国教育体制目前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太过于重视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独特创造,这个问题存在于任何设定的科目中。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时候总是试图把学生给出的自我见解向标准答案靠拢,用统一的标准来束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试图用绝对的真理来掩盖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来用权威淘汰掉一切不符合教师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观点,这是及其错误的做法。
1.3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生命的独特性: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还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误区,就是用批量生产的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实际的教学情况就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师使用同样的教材和开展统一的教学进度,包括一模一样的课程表、一模一样的作业甚至得出一模一样的课程实施计划。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每一个学生的方法显然是有待商榷的。教师不应该是教学大纲绝对的拥护者和践行者,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完全整齐划一的课堂,会把个体生命的独特棱角打磨,留下一样的平整的印记,这将是教育的悲哀。
2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方法
2.1尊重学生的个体,以学定教: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一样,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和独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才是教育事业的真谛。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发言权,不要用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来限制每个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与教的情境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孩子充分释放天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和满足,尊重他们的思维,教师不用企图用标准答案去质疑学生的学习思路,而是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思路的去开展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单调的词语学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着迷。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用书法的一张一弛来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精深和奥秘。
2.2尊重学生的观点,培养个性: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一样,当教育体制沦落为复制和统一的工具的时候那将是教育的悲哀。没错,每个学生都是鲜明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而不与他人一样的个性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个体的差异性,生命世界才如此美好多姿。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重点要做是不是复制一样的优等生,而是引导学生拥有简单的思辨精神。例如教师在教授《司马光》一课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来评价司马光砸缸的行为,而不仅仅看到司马光机制勇敢的一面。
2.3尊重学生的成果,鼓励学生之间交流:
正如名人有云,伟大的思想火花都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所以沟通和交流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沟通交流,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得到迸发,让创新性的思维在头脑风暴中得到张扬。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增进学习能力和看法。交流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跟老师交流感想,也可以和同学之间沟通感情。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3总结
将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是现今教学的一大趋势,但是应该注意在引入的同时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避开困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以当前实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为出发点,深刻剖析了在生命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只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加赋予感染力,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高峰.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J].现代教育论丛,2013,(6):37-40,45.
[2]刘慧.推进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理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5,(8):3-6.
篇3
1、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现状
高职教育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方向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比例低,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导致许多高职学生追求物质、社会道德衰落、身心发展不健全、虚度岁月,而且自杀行为频繁发生,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目前,全世界都对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引起关注,由于青少年心理脆弱,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未来需要的人材不仅仅是高素质的,还必须是身心健康的,因此,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契合势在必行。
2、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
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实教育制度中的不足,现行教育制度是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品德、人性等等。通过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生命教育的涵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掌握构建人际关系的技巧,认识生命的意思价值,并且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注重自然,能够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能为社会所用的健康人材。
3、如何做到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素质教育理念是当下我国教育推行的主要理念,生命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推行的,高职教育只有做到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有用人材。
3.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心里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青少年的犯罪活动。因此我们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质询师,定期进行讲座,注重对沉默寡言的同学的指导。另一方面是感情因素,因为感情而自杀或他杀的事例举不胜数,大多数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容易把友谊当成爱情,因此要了解友情的定义。其次,培养集体意识,互相帮助,内向的同学要多与班级同学交谈,遇到挫折时要即时释放心中的不快。当然我们还必须教会同学认识生命的可贵,体验生命的价值。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兴趣,了解法律,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不可触犯性。培养和谐的校园文化,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心理健康和法制宣传。
3.2素质教育理念下转换生命教育模式
以往我们进行生命教育时,对于自杀或者他杀仅仅是从心理学进行教育,由于心理的不健康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等等,现今我们对于这一行为的教育应该上升到哲学高度,通过生命教育综合防御模式进行研究。比如,一个人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是他一个人的事,应该是社会道德人伦等多方面的问题。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明白生命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学者要弄清生命的本质内涵,明白生命的哲理,从而用这个理念指导我们实践。生命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有其自身的哲理,我们要很好的认识和理清,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3.3平常生活学习中注重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老师领进门成才靠自己,可见要使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契合,最主要的就是我们高职学生自己。教学内容如果涉及到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契合方面的内容时我认真学习,明白生命教育的内涵。要随时留意身边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与公共活动拓展生活技能,同时参加社会环保系列活动,理解环境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珍爱生活关爱他人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科学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广大师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篇4
关键词:生命理念;小学语文;优势;题;建议
一、将生命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于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这标志着我国开始研究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时至今日,生命理念已经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渗透和应用,其价值和优势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生命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所以说,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认可。
2.现阶段,不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理念是有着一定的可信性的。
3.相比其他的学科,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生命教育相契合,所以,在其教学中落实生命理念也更加方便、合理。
4.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萌芽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阶段,所以,将生命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更有价值,更适宜。
总之,相比其他阶段的学习,或者其他学科,将生命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优势更明显,也更容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基于生命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是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的,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更多的教师也将生命理念融入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也就是说,在将生命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时候,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依旧采用的是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讲的教学方式,教师过于强调“教”的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很难理解教师的教学用意。
2.过于注重对权威的理解。过于注重权威的理解是说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相关的教辅为基础,并没有站在小学生的世界、小学生的视角去讲授问题,阐述生命的意义,而这种过于注重权威的阐释、忽略学生独特体验的教学模式,也并不能确保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3.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过于强调整齐划一也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还是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都是统一的,一定的,这样一来,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独特性,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很快就会被磨灭,而这一现象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缓解基于生命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过于注重对权威的理解、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于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兴趣。拿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来看,其中有好多课文的内容都融入生命意识,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株紫丁香》《小柳树和小枣树》《蓝色的树叶》《父亲和鸟》《小鸟和牵牛花》等,这些文章中都蕴含着生命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将生命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辅导等教学过程用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有价值和崇高的生命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3.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的关键,也是基于生命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以达到激发其情感和生命意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人际交流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生命理念的精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生命理念有机地融入其中,并做到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本文仅是笔者对其的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同时,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学习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未成年犯 生命教育 “优人性化”管理
一、概念综述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二)人性论
人性即人的属性,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生理本性;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是心理复合物,具有理智特性。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就提出了关于人性的理论。他把人性分为生理本性、社会属性、和理智特性三个方面,并有着详细的论证。比如:“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作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正并表现自身”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人的生理本性、社会属性和理智特性这三个方面。
(三)“优人性化”管理
“优人性化”管理是相对于“人性化”更为关注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之所以采用“优人性化”的概念,是因为当今我国对未成年犯的管理已经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体现了人性化的因素,这里我们诉求的是更高层次、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人性关怀。
二、对未成年犯进行“优人性化”管理是生命教育的本真
(一)生命教育与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密切相关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对未成年犯的改造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并不能以人之外的某种东西为终极目标,而应该以生命的教育为“本”、为“根”、为“源”,应该如马克思所言,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终极目的。
“生命教育”的提出无疑拓展了教育本质更为开阔的理论和思考的空间。“生命”、“人的价值”、“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类似这样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生命教育正好契合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在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上最应体现的是教育的本真。
“以人为本”和“生命关怀”是未成年犯改造得以收到成效的前提保证,脱离未成年犯个体需求,无视自然生命的教育改造终将是无效的空谈。同时,“以人为本”和“生命关怀”也是未成年犯改造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必须将“以人为本”和“生命关怀”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现今未成年犯管理工作人性化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监狱的价值功能已经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定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专制社会里监狱是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是张扬暴力的机器,而在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中监狱逐步成为治理社会的工具。从这个角度上讲监狱的文明程度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监狱作为惩罚罪犯的场所,惩罚本身的确是一种“恶”,可以说是依法以暴治暴的“恶”,任何时候,只要有监狱的存在,就不能排除监狱与生俱来的惩罚特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文明法治的现代社会里,监狱也还具有教育矫正的职能。
现在,我国对未成年犯已有很多人性关怀和照顾。
1.对未成年犯分类管理和个别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39条规定:“监狱对成年男犯、女犯和未成年犯实施分别关押和管理,对未成年犯和女犯的改造应当照顾其生理、心理特点,监狱根据罪犯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刑期、改造表现等情况,对罪犯实行分别关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防止不同类型的犯罪人之间交叉感染,从而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个别教育就是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未成年罪犯的案件性质、家庭状况、文化水平、犯罪原因、思想特点、性格特点、认罪态度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个别化教育可使教育改造工作更细、更深、更有成效。
2.考虑未成年犯身心特点,在硬件设施上对其关怀。
面对未成年犯实行感化、挽救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相关法规在规定少管所管理时,在教育和劳动等行刑制度上与内容上均考虑到未成年犯的身心特点。例如:在监禁制度上未成年犯管教所不设岗楼、电网,没有武装看押。
3.以教育改造为主,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
未成年犯在教育上实行比较正规的义务教育,充分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在劳动上实行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制度,而且以学习技艺为主。为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作生存技能的培训。
此外,监狱法中其它关于未成年罪犯管理的规定,体现了立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的有关知道思想和原则。监狱法第七十四条: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5条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做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为主。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6条规定:“未成年犯年满18岁时,剩余刑期不超过2年的仍可以留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剩余刑期。”
(三)对未成年犯的管理需要“优人性化”
对未成年犯的人性化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还应该将其切实落到实处,具体到每个组织、每个单位,甚至是个人该如何做,这样才是真正的关怀,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具体到教育改造的两个主要方面应有如下“优人性化”的体现。
1.文化教育需要“优人性化”。
未成年犯大多是学龄少儿,正是学知识、学文化的好时候,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对象。但是他们却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坐在课堂,汲取知识,丰富心灵。
仅从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发现现有未成年犯文教制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受教育者“优人性化”:扩大受教育范围,规范受教育者的选拔机制。
据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服刑的所有适龄未成年犯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虽然现在很多未成年犯管教所内设了自己的学校或者小课堂,但是由于管理和场地的限制,只能供给一小部分人走进学校,坐进课堂。这些能够受教育的幸运儿的选拔机制也不够规范,主要是看未成年犯的文化基础,当然也有其学习兴趣等无法测量的因素。
针对以上情况,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普遍性问题和选拔标准规范化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内在本质是相冲突的。
要想让所有的未成年犯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就必须对监狱进行扩建,场所的扩大必然带来人员需求增多,这一系列过程很繁琐,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是这应该是未成年犯文化教育所要努力的方向和远景目标。
第一个问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就需要通过解决第二个问题辅助。规范适龄未成年犯受教育的选拔机制,这是在短期内比较容易实现的。相关部门制定一定的规范甚至通过立法,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严格履行,这一问题将不成为问题。
(2)师资“优人性化”:公开部分监狱信息,为优秀教师任教排除后顾之忧。
师资力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虽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人们对监狱有一定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愿意到监狱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并不是很多。他们会受到外界的压力和来自自身内心的恐慌,这一切其实是来源于对监狱和未成年犯的不了解。
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部分监狱政务,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组织优秀教师参观调研,排除他们对未知的恐惧。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认识到未成年犯与他们所教的孩子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教学场所有所变换。为了排除优秀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其的安全保障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配备专门力量保障教师安全,也可以提供一些体验教学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教学的低危险性。
(3)教材“优人性化”:站在未成年犯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狭义上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广义上指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
据笔者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调查得知,未成年犯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校的教材一样,这既有优点,又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普通学校采用相同的教材方便的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同时达到了与社会接轨的目的。但是从未成年犯的角度考虑,同样的教材会不会让孩子们觉得难以接受和吸收呢?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被判刑之前学习能力就不是很强,加之其心理的阴影,对学习或多或少会存在着抵触或者是自卑的情绪。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就会使他们的这种负面心理扩大,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更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4)师生关系“优人性化”:课堂多互动,课后多交流,关注未成年犯的心理。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师生关系仅仅是教育关系,然而师生之间还存在这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由于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很多任课老师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不敢去关注未成年犯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这也就导致了课堂上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互动很少,下课之后老师也不会留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犯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被调动起来,师生交流太少。
教师应该转变心理,这些未成年犯同样是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不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工具,面带微笑地与他们互动,这样他们的心才能敞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真正学到心里。课外时间,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开辟专门的时间和地点,定期让未成年犯与教师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心理的不解和人生的困惑。这样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2.生产劳动需要“优人性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他认为,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但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劳动是改造人、造就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对于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贯彻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其它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因此,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是强制的,并非罪犯自愿的,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要求,是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的一部分。
生产劳动是成年犯和未成年犯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通过劳动来达到改造的目的。但是未成年犯和成年犯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8条规定:“对未成年犯实行惩罚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的劳动,应该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未成年犯以后大多还要走向社会,如果没有一技傍身,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无形中加大了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所以对未成年犯的劳动改造有特殊的要求。
由于未成年犯大多数正处于学龄阶段,尚未参加社会工作,基本上没有职业经历,其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而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使他们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给其刑满回归社会就业、谋生创造条件。由于职业技术是培养未成年犯的一技之长,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的有效途径,因而也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主要措施。因此未成年犯的职业教育,要有针对性、适用性、技术性。
未成年犯的生产劳动需要的不是机械重复,他们需要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比如在流水线工作时,可以采取轮岗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对于一些短期内简单易学的技能(如缝纫),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和考试,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开道。
三、生命教育呼唤对未成年犯的“优人性化”管理
未成年犯管教所作为监狱的一种特殊类型,既要贯彻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又要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突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提高未成年犯的改造质量。
生命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战略思路,呼唤人性化的生命关怀。我国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近年来已有不小的进步,根据生命教育的理念,要求对未成年犯的管理在人性化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力求达到“优人性化”的目标。
要实现对未成年犯的成功改造,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不仅包括在监狱内部管理中要彰现人性化关怀,而且包括回归社会要适应社会克服困难,争做守法公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5,(12).
[2]姜洪涛.对新时期劳动改造定位及功能作用的再认识[J].中国司法,2008,(02).
[3]王林.监狱体制改革背景下罪犯劳动改造研究[J].中国司法,2010,(07).
[4]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5]潘成忠.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犯人性化管理之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6.
[6]王民生.未成年犯改造适量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
[7]刘卫立.生命教育――彰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J].考试.
篇6
打造两个范本有两个范本,学生最喜欢“临摹”。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起着示范、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学校要求教师立人先立己,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道德楷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修正教师的言行,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如针对个别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学生及家长的现象,学校不失时机地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教师文明用语、教师禁语征集活动”,“你真笨”、“你怎么教孩子的”等词汇已从我校教师口里消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家长会、专家讲座、发放家教小报、评选文明礼仪家庭、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借以提高家长的文明素养。提供三个保障组织保障。建立由学校校务会议成员组成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考核和评比。建立由教师代表组成的活动工作小组,负责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查自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建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活动评议委员会,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制度保障。根据时展的要求,学校修订、补充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新出台的管理制度,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视管理的人文意蕴,力求实现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和自觉管理。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校园主题环境布置、学生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将懂得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按照内心的召唤去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完成由知向行的过渡。
近十年来,我校先后开展过参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科技馆体验、参观江阴华西村、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调查、我当一日小交警、清理街面“牛皮癣”、敬老院慰问、聋哑学校联欢、一日我当家等活动。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有效形式。我校建有奉献、爱心、绿色、文明、勤俭五支志愿者服务队,分别承担社会公益、关爱留守学生、校园绿化环保、校园秩序、食堂打扫等服务。服务队由老师担任队长,成员全部来自学生。数年来,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校园内外,数十名学生一学期累计服务达八十多工时(半小时为一工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这是我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学校将寻求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普适性,任何学校都能开展,其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即文明礼仪建设具有共性特征。学校文明礼仪建设既要遵循一般理论,更要彰显学校的个性。个性是我有人无的东西,是一所学校的魅力之所在。一所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只有具有了主体特征,才能持久、繁荣和发展。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的个性集中体现在学校基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而确立和倡导的价值观上。简言之,必须给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确立一个“内核”,即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加以传承。但传承并不意味着仅从故纸堆里找几个诸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小故事来教育、说服学生。
我们在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必须使文明礼仪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内容、组织、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调整、补充和发展,使学校文明礼仪建设与时展的节奏合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礼仪教育与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完善和补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在礼仪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后,应该对其加以深化、拓展和延伸,完成由行为习惯培养到学习习惯培养的跨越,为学生的“成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评价体系,以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进行检测。而这一评价体系必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看重结果,评选出文明之星或礼仪标兵,更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赞赏和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礼仪最崇尚的就一个“美”字!礼仪教育就是美育,给人以语言美、行为美、服饰美、环境美,心灵美。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到此一游”终会变成“到此为止”,文明礼仪之花一定会开遍校园,香透世界。
作者:朱俊
篇7
一、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冰心先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生命是跳跃的,生命化课堂是生机勃勃、充满温情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是生活,学校是生活,课堂是生活。教师和学生是生活的主人,需要有创造性地选择。
对生命化教育理念可上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3年的5月,受《教育评论》之托,生命化教育课题的研究者张文质对黄克剑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黄克剑指出生命化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如雨,生命如花”,教师尊重生命的同时则意味着赢得了效率。
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于生命个体而言,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就像达芬奇画布上的鸡蛋各有特点。可当今的教育模式有太强的教条性和统一性,生命化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加倍呵护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雅斯克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教师不应以功利之心对待学生,应关注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满足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用海纳百川的包容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力阐述生命化教育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殿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世界,让课堂成为教师体现人文关怀的天地。
二、当前中职计算机课改的背景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特点不明显,存在博而不精、不软不硬、不上不下的问题。一方面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基数大,可另一方面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却每况愈下。这种自相矛盾的供需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1.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目前,有些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应用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太老套、教学方法较滞后,导致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从容应对市场需要,还需重新培训或自学才能适应工作对劳动技能的要求。
2.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迫于生存压力,很多中职学校入校无门槛,在招生时对学生的考核不够,只要你交钱想来学校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学校这种对生源无选择的不作为势必造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对用人单位而言,一个职业技能再全面而职业素养不高的毕业生,他们也是万万不会录用的。何况,从以培养技术工人与应用人才等低端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远远不能胜任行业对计算机专业全方位、高素质的要求。
三、生命化教育对中职计算机课改的影响和启示
俗话说:“出口畅,入口旺。”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通过课程改革有利于毕业生与市场顺利接轨。中职学生在校时间是两至三年,而计算机专业所设计的内容广泛,如何在短期内完成合理的课程安排需要教师仔细琢磨。
一是素质化。中职学生除了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等文化课以外,素质化课程设置的要求还包括专业修养的课程内容,比如网络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应包括素描、书法、色彩、摄影艺术、音乐基础、广告设计等。开设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素养,还有利于学生形艺术素养。素质化要求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教学。
二是模块化。所谓模块化教学是依据不同的知识点把专业课程划分成多个部分,即模块。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化课程意在积累根基,而供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模块化课程意在专才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情况,便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方便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篇8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初探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幼儿园里也受过文明礼貌这方面的一些启蒙教育,但是,那都是简单、直观地模仿,是缺乏自觉意识和理念控制的一般性训练。从学生一进小学之门,便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基础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就显得相当有意义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科教学与班务工作中,教育学生在学会打招呼、学会微笑、学会不乱扔垃圾,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节约、讲卫生的好少年等方面悟出了一些经验,交流如下。
1 教师在以身作则,作好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
其一,老师强加对自我的要求,并公开向全班学生宣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其次,抓典型示范。在班级里提“争当礼仪示范员,争创礼仪示范班”的口号。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懂得坐、行、立、礼的常规,以此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经过一阶段培养,学生在礼仪行为规范方面应付做得较好。
2 提高认识,点滴做起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
2.1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礼仪教育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教育学生尊重人,关心人,是礼仪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不欺负弱小,不取笑他人,不以自己所长讥笑他人之短,不讽刺挖苦他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不给他人起绰号,不以别人的生理缺陷而贬低人。
(2)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发展自己,要从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做起。
2.2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对别人表示尊敬时,用尊称您。对老年人,要称老爷爷、老奶奶、老大娘、老师傅等;对中年人,要称伯伯、叔叔、婶婶、阿姨等;对比自己稍长些,要称大哥、大嫂、大姐;与海外交往时,要使用小姐、先生、夫人等称谓;说话语气要和蔼,要运用一些委婉的语气词,如“吧、呢、吗”;当请求别人做某事时,应使用表求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带来麻烦时,应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主动说“没关系”。
2.3 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语言;待人大方,双手接物;拜访他人要预约,并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应避开他人休息和吃饭的时间,特殊情况需说明;进入别人房间或办公室应事先敲门,待主人允许方可进入;在别人家作客,不应乱翻、乱动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玩具;平时要注意衣着得体,夏天在公共场所不穿拖鞋,不赤脯,不穿小裤衩等。
3 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强化
3.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练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在礼仪行为规范中运用礼仪法,将其行为进行分解强化练习,以达到学生能掌握其行为技能的目的。如在进行“如何做客”的行为训练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做客”练习时,要求学生准确用好“您好”、“谢谢”、“再见”文明用语。并不断指导学生,让座、开门、走姿、坐姿等,使其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落落大方。
3.2 开展活动竞赛,强化训练。这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进行训练的方法。教师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自用班会课开展礼仪规范表演比赛。在大家的注视下,同学们会全身心投入,从中体验着讲礼仪的愉悦,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问答式竞赛,教师出示问题:如,怎样尊敬老师?与长辈说话时注意什么礼节?等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赛,看谁懂得多,回答的得体的,请组内同学实际操作一遍,最后,根据实际表现,评出“优胜小队”“最佳礼仪少年”。
4 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1 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培养;专业素质;自主发展
作者简介:王璞玉(1986-),男,黑龙江鸡西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英语教学部,助教。(天津 30163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88-02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即生命教育。历经四十余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对于传统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目前关于学生自杀、暴力以及沉溺于网络等恶性事件常见于媒体和报端。为此,教育界针对生命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命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施相对滞后,学者多数围绕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并未真正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培养生命教育型教师,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内在修养是学校成功推进与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1]
一、生命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阶段,校园中关于学生自杀、暴力和戕害生灵等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无疑是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掌握和学业的成功,而缺少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这种错位的价值追求最终导致人们仅学到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在全力推广素质教育的同时,物化教育的情况仍然存在,并令人堪忧。[2]
当今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是一味地注重成绩,把他们当做是培养的工具。学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且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从更深层面去关爱他们的生命和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命教育专业知识,正确树立生命意识(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和敬畏生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现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
生命教育并非是一门相对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体来讲,生命教育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医学、伦理学、人文学科甚至是体育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既有其独特的内涵,又不失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因此,对生命教育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要严格规范言行、锤炼品格。
二、生命教育教师的素质培养
“人的终极发展目标就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升。因此,作为教师来讲,首先应该让自己具备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和内在修养。其次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最后还要确立正确的课堂角色意识。[3]
教师能否正确的看待生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真谛,是否不断的追求人生真理,将深刻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生命教育型教师,应该拥有健康的生命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应该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珍贵,关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做到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应该愿意与学生一同经历和分享关于人生的情感与体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含义和价值,同时也能提升自我的生命意识。
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想成为一名出色、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功底。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生命教育知识。生命教育并非是独立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课程,教师应该在具备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生命教育知识。[4]作为学校来讲,应该建设全新的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教师在学校学习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还是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都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学校教育中加强人文学科的推广也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开拓人文教育领域,在提升教师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其人文修养。在教育教学中,应突显生命教育的人文性,有效实施生命教育课程。这样教师和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生命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生命教育在当代的教育领域可谓是一个新鲜事物,无论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和师资都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那么,培养生命教育教师则是生命教育成功推进、实施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专业的生命教育素养的教师团队,才是生命教育在学校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生命教育教师的人文关怀
关爱教师的生命与成长是生命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我国的教育有过于物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加偏向于知识的传授,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导致教师职业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变成了训练机器。应试教育脱离了生命之源、漠视生命存在,最终导致师生不能够真正体悟生命的意义。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关注人的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重新解读生命的含义。
教育是一门艺术,且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师一直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领航的作用。在社会范畴之内,教师的职业角色一直被人们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则会产生诸多矛盾。在这种重压之下,许多教师在付出与回报没有构成正比时,容易忽视自我本身的需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既降低了教师的生命质量,也影响了整个教育环境。因此,若想真正改变现有的恶性循环局面,就需要关爱教师的生命和成长,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生命教育培训,[5]应该注重关爱教师的生活和健康。
近年来,关于教师压力过大,造成身体情况严重下降,甚至是死亡等事件屡见不鲜。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过于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既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压力。教师职业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如“春蚕、蜡烛、园丁等”具有强烈牺牲精神的比喻。教师职业虽然高尚而特殊,但他们也是大千世界中的普通人,因此,社会应该给予教师多一点理解与关爱,使其生命能够在一个自由轻松、充满关怀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
教师自身对生命意识缺失。比如,在全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关于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猥亵甚至学生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的意义,多涉猎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生命教育常识,真正懂得生命的含义,明白如何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只有教师自身领悟了生命的意义,意识到关爱自身生命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爱护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6]如果一名教师不懂得欣赏自身燃烧所绽放出的光彩,不懂得欣赏自己生命托起的一颗颗星星组成的灿烂星空,那么,教师的付出和奉献则没有任何意义。
四、生命教育教师的自主发展
在学校中推进与实施生命教育,仅靠社会和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生命教育要想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改进,使生命教育教师能够得到自主的发展。
确立全新的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生命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研发。在学校中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到理念先行。生命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确立全新、完善的生命教育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新理念下的生命教育,应该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主体,关注师生的自然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做到师生平等,多一些互动与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热爱学习,参与到生命教育的学习中来。作为学校而言,应该定期为教师提供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讲座与交流机会,[7]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在这种研讨活动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关于生命教育教材的建设,给出提议与方案,以供生命教育课程的改革。[8]
五、结束语
总之,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明确生命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情怀,拓展其人文知识和生命教育常识,重构其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建设一批研究型生命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生梅.王文广.关爱教师生命,生命教育的另一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38-141.
[2]陈梦然.高校教师发展的基本标准[J].高校教育管理,2013,(3):63-69.
[3]张辉.关爱教师——生命教育发展的另一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6,(2):46-48.
[4]肖川.生命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事业[J].青年教师,2012,(6):16-17.
[5]万淼.润泽生命: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教师素质[D].开封:河南大学,2002.
[6]眭依凡,陈丽英.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管理[J].江西教育科研,2007,(3):64-66.
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科教学;人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璞玉(1986-),男,黑龙江鸡西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助教。(天津 30163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49-02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真谛。因此,树立正确的生命尊严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学生自杀、实施暴力、戕害生灵和沉迷网络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常见于报端,由此,凸显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2012年1月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0余家高校的专家代表集聚北京,围绕新时期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创新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生命教育并非只是大学阶段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贯穿于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学校的各门学科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从而更好地达到对生命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一、生命教育课程理念的全新构建
“生命教育”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其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很快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随后,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暴力、破坏环境和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以尊重个人、敬畏生命等观念来定位德育的目标。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理念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是香港和台湾地区,香港和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相继在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台湾更是将2001年设为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大量涌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日臻完善,极具特色。香港的生命教育亦是以个人的“生命价值”为基准,在价值取向上以人和人的生命为本,其课程均是围绕认识自我、理解生命和把握生命真谛所构建的。我国大陆地区近几年也逐渐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一些学校已试点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但是纵观总体,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仍然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目前,在中国大陆,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师资、教材建设和课程计划等方面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和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既不能强加式粘合,也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1]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构建上,首先应该做到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做到有计划,不能完全依靠各门学科和教师在课堂的随机实施。要制订出生命教育学科的教学计划,逐步形成各门学科在生命教育学科中的渗透序列。其次,应该做到自然性,即紧扣教材,潜移默化。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不是抛开载体,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并非要在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具体知识点上突出关于生命教育的说教。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应该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交融于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之中,使其与学科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传授专业文化知识和渗透生命教育的“无缝对接”。不仅要做到防止割裂教材,生搬硬套,又要注意避免脱离知识点和任意发挥。最后,应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即把握学科的特点,适当切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讲求效果。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与体系,其学科知识跟生命教育理念哪里联系密切,哪些章节和课文能够更好地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都需要深入研讨,寻求最佳的结合点,避免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随意性,提高其针对性。只有准确找出生命教育、学科知识和学生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才能做到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效性。
二、注重生命教育在人文学科中的渗透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推进与实施基本基于两种取向,一是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对于教育本真的解读;二是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的一种特殊内容,是对现有教育内容的必要充实。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机构,其任何文化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一定的人文价值,这些人文价值也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首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时要做到自然、有机和有效。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并非是强加式,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只靠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就可以达到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渗透进语文课本,逐步达成目标。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做到水到渠成和润物细无声。用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靠文字所塑造的生动形象去影响学生,使其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人文性、更加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可谓是生命,学生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精美课文的阅读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在生活中伴随我们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险境。作为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示范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直面人生,勇敢地挑战一切艰难困苦,这样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辉煌的人生。“生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很多教学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例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创设生活情境,以“残疾人”和“好心人”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对素材的观察和亲自模仿等方式去体验残疾人生活之不易和好心人乐于助人的行为。这样,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描写情景的同时,能够体悟人生的变幻和含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领会到生命的可贵,能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历史是人类不断解放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它同哲学和文学一样,最终目的就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态。[2]历史教育就是有关人性的教育,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高尚的品格,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历史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国家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观念的重任。因此,历史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呵护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在推广生命教育时应该注重与历史学科的联系,首先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要联系实际生活,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最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焕发生命色彩。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记载人类生命发展的整个历程,同时也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素材,能够灵活地运用,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人文学科,历史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之一,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突显中外历史伟人的主要事迹,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来显现出生命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厚重,进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三、加强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拓展与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项教育活动。要进一步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这种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法的全新解读,与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未来的走向势必更加广阔,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与延伸。事实上,目前很多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非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其所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最后导致的观念冲突,实际上是生命的困惑。但是当学生出现严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实属必然。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生命教育所提出的“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和感悟生命真谛”等人生观则探讨得更加深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命教育的融入,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提升。生命教育所关注的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漠视生命、人际困顿、自暴自弃等,但是其着眼点并不是仅限于此,而是更深层次探究问题的根源。在其所关注的内容上,生命教育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忽视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孤独教育和环保教育等,因此,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深的内涵,更远的发展与延伸。[3]
在推进生命教育时,应该注意将目前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缺失作为一项核心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法国著名学者埃米尔·迪尔凯姆在其著作中提到,自杀大致分为三类,包括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和失范性自杀。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处于高度敏感期,内心世界脆弱又复杂,在处理问题时必然会经验不足,导致不当的结果,非常容易冲动、走极端,尤其是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就业等问题上则更加明显。故而,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出现,又呈现出明显的利己特征。同时,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极速发展和巨变也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系列失范性的后果。总体来看,生命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冲动、极端和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危机和不能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环节。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其生活充满阳光,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避免困顿、极端和自杀等不良行为。
四、结语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是人发展的基础。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4]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推进不应该另起炉灶,而是要结合现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将其与人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在学科中渗透的多元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并不仅仅是对其相关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去真正体悟生命教育的真谛。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开展多元的教育形式,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作出了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贤中,毛伟.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四川教育,2009,(1).
[2]程侠.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33-35.
[3]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