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海拔高度 竞技高峰
一、高原训练的阶段及各阶段持续的时间
任何一种形式的训练都需要一段过程才能有效,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第一阶段:
对于高原训练而言适应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总时间和最终训练效果。一般的做法到达高原之后再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是我国著名的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多年实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适应训练应该在上高原之前,在低海拔的地方先进行十天左右的准备性适应训练。在平原上进行的这个训练要求是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准备性适应训练之后调整三四天,然后再进军高原。在途中如果火车停战等有短暂时间,就要进行短时间的跑步训练,由平原逐步向高原过渡。笔者把这种适应模式成为阶梯型适应性训练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效的缩短了高原适应的周期,为系统训练争取了时间。
在高原上适应所需时间的长短与训练的次数是成反比的,在几次之后状态会达到一个稳定值。当然每个人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一般而言适应周期为3—5天。在适应期除了要适应高原的环境,消除经度差异带来的时差,消除旅途疲劳和缺氧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有氧代谢的训练,使得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这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系统训练
系统训练的时间应该控制在达到高原之后的两个星期左右,这个时候的训练基本可以进入到正规的强化训练中去,训练量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平原训练量。我们提倡要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但是具体强度的多少也要因人而异。训练强度的依据因素一般为训练员次日的血尿和生理、生化指标,比如有无血尿,心率正常与否,有无过度训练症状。如果上述指标均正常的话,说明训练量与强度是合适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运动员出现机能状态不佳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尽快诊断治疗或调理,之后才能进入正常的系统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
第三阶段:结束前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一般在高原训练结束前的7—10天。在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之前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评。检验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和训练量是否达到了训练的最高强度。马俊仁教练经过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认为:高原训练可以提高强度,并且经过大强度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返回平原之后一般都能大幅度的提高成绩。
其实这三个明显的阶段只是宏观的划分,因为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训练模式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这三个阶段在高原的训练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在高原上训练应该持续多少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致的观点是在四周以上。这主要是缘于在高原上进行训练需要一个由适应到增强的过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高原环境对运动员的训练会产生掣肘,特别是负荷强度。并且在高原进行训练身体的各项指标反映都比较大,容易引发伤病、血尿和心电图异常等事情,所以一般持续长度为4—6周。
二、海拔与训练负荷的关系
海拔过低,身体机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海拔过高则会导致血红蛋白增多,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对循环系统造成阻力,这样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影响到健康水平。根据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数据和实践,笔者认为,高原训练的高度一般为1600m—2400m最佳。
但是高原训练毕竟是在非正常的大气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训练的负荷不能定量的掌握。因为没有掌握具体的量,所以还不能照搬在平原上的训练方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我国很多的优秀运动员都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高强度的高原训练。但是马俊仁教练认为在达到高原的第二到三周还是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强度最好有平原时的80%增加到接近100%。但是我国另外一著名的竞走教练刑富国认为,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好用100%的强度去训练,这样能提高人体利用氧的能力,但是每周最多两次,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度要逐渐的增加。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监督意识和对运动员生理、生化的指标测试。因为在高原的状态下,血乳酸更高,恢复的时间更久,血红蛋白耕读,血液粘稠度也在增加,循环系统的阻力就在增大,所以训练的强度不容易提高。
三、高原训练健康状况及常见的疾病
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因为疾病而影响了正常的训练是十分不值得的事情。一般而言影响训练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来自高原缺氧、低温等客观环境等带来的感冒发烧等症状,一是来自由于运动员自身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同而带来的恢复难度增加、受伤、血尿等异常现象。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教练、运动员和医护人员都要紧密的配合,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负荷做一个适合的评估,要记得训练后补充营养以加强恢复机能的能力。
人体在高海拔运动时感知觉极易出现变化,不仅影响生理和心理,对高海拔运动技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科学的高原运动训练可建立一个身心良好到疲劳的动作变化链,以适应高海拔作业的需要,这对于高海拔运动训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此外,针对这种人体由于疲劳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进行的训练,不仅适用于与耐力项目相关的运动员,凡对持久技术操作有关的其它领域,如航空、高原通讯和司机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达平,栾少君,邢雅涛,李素玲,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高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2
关键词:江苏省 高职院校 体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05-03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体质水平,因此,必须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了解他们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他们身体状况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找到制江苏省高职大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根据江苏省苏南、苏北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分层选取江苏省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4所普通高职院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体育协会为调查对象。从选取的10所高职院校中,每所高校分别抽取10名学生体育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学生100名,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与整理,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相关书籍和期刊资料,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同时还查阅了中国核心期刊网、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等的大量的相关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相关社会调查问卷和参考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向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走访,听取了他们许多有益见解,设计了高职大学生体育需求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检验,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根据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运用Excel2003、Spss17.0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逻辑学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归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状况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多数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意愿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相辅相成。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调查的92名学生中,非常喜欢的有69人,占总数的75%,喜欢的16人,占17.39%,仅有7.6%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表现冷淡。这说明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这也侧面说明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或学生、实践压力过大而产生抵触,多数大学生表现良好。
2.2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2.2.1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状况
体育健身意识是由体育的情感状态、认知状态和意志状态构成的,体育动机随着体育意识的强弱而变化。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影响着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84.7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和较重要的,仅有15.2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所谓和不重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这种原因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具有顽强的意志,学校又有一些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
2.2.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的认知状况
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对于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认知并不代表能够较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锻炼意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讲,科学的健身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仅有不到40%的人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科学的健身方法,有50%多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可以看出,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身心素质的锻炼,这一方面必须加强科学引导,大力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运动愉,从而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2.3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现状
2.3.1大学生对健身活动的动机需求状况
动机是任何行为发生的内趋动力,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动倾向,对人的行为有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动机是他们能否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表3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的动机呈多样性,其中在调节情绪方面涉及最多,共有20名学生认可,占调查学生的33.70%;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与普通大学生体育健身动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把调解情绪放在的第一位,这可能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抑,心理上需要调节,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排在第二位是增强体质,占21.74%;其它依次为娱乐、社会交往、健美减肥、提高技术。没有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这可能是由于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免修学科有关。
2.3.2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形式需求状况
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条件,在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与普通的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由表4可知,他们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自己单独进行体育锻炼,占到调查学生总数的56.52%;和同学一起锻炼的占到了22.83%;参加学校俱乐部的占10.87%;参加院系组织的活动的占到了9.78%。
2.4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需求状况
2.4.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需求的调查
体育锻炼的时间对锻炼效果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表5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40.22%希望自己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有34.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另外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锻炼时间不能固定。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
2.4.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频度需求状况
体育锻炼的频度也是体育人口判定的主要标准之一,充足的活动频度是保障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表6可知,仅有29.35%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希望天天锻炼的学生也只有18.48%,选择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占35.87%,每月1-2次的占到了10.87%,也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频度不足,这说明高职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应加强引导,增强他们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的限制而产生抵触,多数学生表现良好。
(2)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
(3)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把调解情绪、增强体质和娱乐放在了前几位;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己单独锻炼为主,其次是和同学一起锻炼;多数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
3.2建议
(1)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比较喜欢的前提下,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大学生体育健身的意识。
篇3
摘 要 “树立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锻炼身体习惯的重要原则。新课标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1]。本文就如何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研究,意在为学生切实提高身体素质提供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锻炼习惯 对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它是学校体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它需要锻炼者能够凭借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坚持长时间活动来获得的,这样才能对锻炼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对策
(一)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根本不重视,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更谈不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了。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和锻炼兴趣的培养,另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
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时,要对学生时行科学地掌握体育技能时行培养,只有科学地对身体进行锻炼,才能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产生的锻炼效果,才能让学生有动力地进行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再次是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三)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爱好是使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前提。兴趣爱好会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和热情,进而体会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球类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蹦乱跳到打球打出些门道”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需要不断的重复与坚持
体育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体育锻炼进行重复巩固提高的教学过程,并将体育锻炼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中带来的乐趣,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终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三、结论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深刻认识不断地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不断体验化育锻炼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需求引导式教学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
篇4
关键词:云南部分高校;体育锻炼态度;差异性;成因分析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态度可以分为体育锻炼行为态度和体育锻炼目标态度[1]。体育锻炼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近年来,有关体育锻炼行为及态度的理论一直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涉及高校大学生这一领域善少。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需要洞察和了解,周伟 [2]通过结构方程模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认为体育锻炼态度既可以直接预测体育行为,又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体育行为。所以性别、年龄、学业水平、科别、体育锻炼活动量等因素是否对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通过研究为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供帮助,为体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大学生锻炼行为系统研究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代表性高校。以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30人。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呈贡大学城5所高校的非体育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1份。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同一人群2周后重复调查,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测信度系数R=0.75(P
1.2.2 测量法
本研究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系统的测量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因为测量可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1.2.3 数理统计法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锻炼群体测量结果运用体育统计学的t检验处理后,观察体育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对数据整理汇总后,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4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值情况统计表
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表2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维度对比分析表
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男生(x-±s) 女生(x-±s)FP行为态度 27.55 ±5.12 26.65 ± 3.644.578 0.234 目标态度 40.95 ± 5.02 36.88 ± 5.786.897 0.025行为认知 30.67 ± 4.33 29.02 ± 4.674.893 0.315行为习惯 32.74 ± 3.98 27.23 ± 3.877.746 0.045行为意向 30.53 ± 4.67 31.56 ± 4.763.423 0.325情感体验 26.79 ± 3.98 30.98 ± 4.344.567 0.261行为控制感24.84 ± 3.22 20.56 ± 5.516.566 0.534 主观标准 18.56 ± 3.92 21.67 ± 4.345.112 0.148注: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5,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1。
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其维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目标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由于性别的差异及兴趣爱好,女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表现的不积极,对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有待提高。
2.3 不同科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表3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其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这六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维度上可能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要明显强于文科。
2.4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2.5 变量回归分析
2.6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成因分析
2.6.1 由表1看出男、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分配上差异显著。由于男女生在心理和体能上的差别,女生关注的是通过锻炼改变自身的体型,而男生在选择锻炼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在学业水平,科别上说明理科比文科可更喜欢体育锻炼,但两者总体上的差距不大,他们都处于同一水平上,认知能力相近,都在一个相同的学习氛围下生活。
2.6.2 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学生好于文科学生。因此引发的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距。
2.6.3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效果上不能达到男生同样的程度,因此导致女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不如男生。这反应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动机因素上男女差距较大。其次,部分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是消极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自己不适合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太辛苦、枯燥;体育锻炼不如其他项目那么有娱乐性;课内、外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帮助等六个原因造成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 研究反映大学生在锻炼态度上其性别、学业水平及年级、科别与体育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锻炼积极,理科比文科更乐于参与,大一年级学生比大四年级学生更有激情锻炼。
3.1.2 经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t检验,得出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1.3 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社会学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惰性,学习压力的因素,对锻炼的认知,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3.2 建议
3.2.1 开设和各项运动俱乐部、培养校园体育明星,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体育俱乐部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克服其自身体育运动的惰性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处理好学习压力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促进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增加校内体育人口。
3.2.2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体育锻炼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与教育,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活力和获得快乐的效果,认识到生命的健康是一切希望之本,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荣建.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98.
[2]周伟,周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57-60.
[3]仇法强.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参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54-155.
篇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法理统计、实地访谈法等方法,调查昆明市五华区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为开展社区运动医疗服务提供依据,探讨在昆明市五华区推广应用运动医疗健康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结果:该社区80%的锻炼者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将体育作为追求健康和美的手段,作为康复、休闲、放松、增进机能的手段。有70%的健身爱好者有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健身以及享有专业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愿望。因此,社区运动医疗服务体系能使社区居民能安全、有效地达到康体、休闲的体育消费目的。
关键词:五华区;体育锻炼者;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变化,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应该是身心的协调发展,保持积极的社会生活状
态[1]。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高度紧张、充满压力和竞争,这往往使人们的身心健康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单凭医学方式往往无法解决,也不可能利用传统的简单粗放的健身娱乐方式解决,而必须利用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具有科学性和个性化的健身娱乐服务系统来实现现代人的新的健身需求[1]。纵观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虽然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开展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居民体质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2]。同时对于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过程中的作用,实现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最终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等具有重要意义[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月牙潭、云岭天骄社区的200名体育锻炼者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大量有关运动医学的论文、报刊、书籍等,了解社区运动医疗服务的研究动态,同时运用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研究做好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出《昆明市五华区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了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就附近社区的200名体育锻炼人群,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剔除不合格调查问卷,控制调查的质量,共收回20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有效率99.5%。
1.2.3实地访谈法
对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附近社区的体育锻炼场所、社区领导部门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与部分领导、体育锻炼人群进行面谈及实地观察,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大量调查工作做了铺垫,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ECL2007和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五华区龙泉路附近社区体育锻炼人群运动现状
2.1.1 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
社区锻炼者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有:球类、有氧健身操、利用器械运动、长跑。
表1可以看出,在200名锻炼者中,参加球类运动的有10人,占5%;有氧健身操有100人,占50%;利用器械运动的有50人,占25%;长跑的有40人,占20%。表明:社区锻炼者参加的体育项目丰富多样,其中参加有氧健身操者占多数。
2.1.2 参加体育锻炼的方法
由表2可以得出,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很随意运动的比重大,占43.7%,说明在锻炼的时候人们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这样也存在弊端:没有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其次是跟着他人做,占 17.5%。
2.1.3体育锻炼人群的受伤情况
由表3可以得出,在200名锻炼人群中有112人受过伤,占56%;有88人未受过伤,占44%。表明:社区体育锻炼者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受伤率高,原因是人们在参加运动前没有充分做准备活动,以及在锻炼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因此社区体育锻炼者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专业的运动指导员给予指导。
2.1.4 体育锻炼人群受伤时的就诊方法
从表4可以看出,由于该社区没有设置专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体育锻炼人群受伤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所以,应该运用体育运动防治疾病的作用原理和方式方法,在社区医院、门诊部、疗养院、康复中心和广大群众中推广防治慢性疾病的体育运动。
2.2五华区龙泉路附近区域体育锻炼者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的了解程度
从图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00名体育锻炼者中,有11人从没听说过运动医疗服务,占5.5%;有65人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不了解,占32.5%;有112人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了解一点,占56%;有12人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了解,占6.0%。说明:大多数人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只了解一点,其次是不了解,这是影响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的因素之一。
2.3 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的需求调查结果
2.3.1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
通过调查社区体育锻炼人群:社区成员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将体育作为追求健康和美的手段,作为康复、休闲、放松、增进机能的手段。但这些需求往往并非单靠运动手段就可以实现。因此,当今的健身爱好者多有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健身的需求和愿望,如健美、减肥、身心疲劳消除等。注重科学健身、注重健身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今健康社区和健身群体的新的需求。结果:没有运动医疗服务需求的锻炼人群有60人,占30%;有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的人有140人,其中需要专业运动指导员和专业运动医疗人员分别占25.0%和16.0%。说明: 绝大多数受调查人士有接受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的意愿。
2.3.2影响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的因素
2.3.2.1 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的认识
从表5可以看出,44岁及以下的有16人愿意接受运动医疗服务,占89%;45-59岁的有80人愿意接受运动医疗服务,占80%;60岁及以上的有36人愿意接受运动医疗服务,占43%。表明:年龄大的老人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的需求与认识较低。
3、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五华区龙泉路附近区域体育锻炼者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的需求 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附近社区80%的锻炼者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将体育作为追求健康和美的手段,作为康复、休闲、放松、增进机能的手段。有70%的健身爱好者有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健身以及享有专业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愿望。因此,社区运动医疗服务体系能使社区居民能安全、有效地达到康体、休闲的体育消费目的。
3.1.2 影响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的因素
影响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的因素有:体育锻炼人群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的认识及社区领导机构的重视程度,社区体育锻炼者各异,他们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体系的认识也不同。经调查发现,大多数体育锻炼者认为,影响体育锻炼者对社区运动医疗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社区领导机构不够重视。
3.2建议
3.2.1 社区领导机构应该加大对运动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大力宣传有关运动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
3.2.2 社区领导应该更新观念,注重培养体育锻炼者的体育文化素质,传授有关社区运动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让广大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能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应该给锻炼者制定一个运动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包括身体测评状况,如形态、机能、素质、疾病情况等,客户可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健身的变化过程,可作出自我评价,明确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进程和还需改进之处,便于配合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和教练的训练计划,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锻炼,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素珍,陈文鹤.上海市城市社区康复健身活动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79-82。
[2] 刘启国.我国健身俱乐部"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学部,2003,10:53-54。
[3]杨勇.社区健康促进中体育促进研究[J].苏州大学报,2006,12(4):19-32。
[4]王晓东,许婕.建立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想[J].中国体育科技;2009,(4):10-12。
篇6
关键词:体育思想;人体机能;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49-01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不进行锻炼,强的会变成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炼,弱的可以变强。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才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主要任务,也是每天的主要活动,成绩的好坏与大脑的工作效率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体育活动能使人产生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降低紧张与焦虑情绪。体育与个性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对良好的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会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
2.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到实践中
培养学生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实践中,也是培养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同样的运动能力而不同的锻炼方法,所导致的锻炼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体育锻炼方法用到课外,从而有效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教学中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使之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不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及时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使之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人的运动能力由于不同的锻炼方法,所导致的锻炼效果也有不同,所以用一定的措施约束,按照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训练学生,科学地把握体育锻炼的负荷量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实践,真正喜欢和掌握1-2种运动项目,在实践中找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给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项目方面实用性大的中长跑、游泳、武术、球类、健身操等,使学生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自己有兴趣,有特色的终身体育项目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技能,形成身体锻炼的正确以,观念、信念,达到终身受益。
3.激发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篇7
关键词:黑池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中,对基础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育课的延续。它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要求,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它对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黑池高中所有学生
1.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中文期刊网上查阅文献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
②问卷调查法
针对黑池高中学校内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00份。
③访谈法
就关于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走访了我校部分资深体育教师。同时与部分学生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研究结果与分析
课外体育一般是指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在这一界定基础上,把调查内容分解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动机、参与频率、兴趣、项目、体育知识来源、活动场所、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在此,结合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和资料,对黑池高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
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生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也反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了解掌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是为了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但也有6%的学生是为了体育达标。7%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朋友,11%的学生是为了减肥,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女生,除此之外仍有7%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确定。
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
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坚持锻炼两次以上的学生人数达到66%,总体情况是好的,但调查中也发现,有20%的学生较少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次数每周不到两次,个别同学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部分学生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主要忙于高考而未能参加体锻炼
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课外体育活动,占调查总人数的66%;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还不够积极,占调查总人数的31%,学校应加强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调查也发现,有个别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基本不感兴趣。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关注,耐心引导,逐步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④经常参与体育项目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常见的10余种体育项目的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日趋实用化、娱乐化。从整体上看,传统的学校体育项目仍占主体,如跑步、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此类项目容易开展且开展时间较长,此类项目容易开展且开展时间较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学校的场地、器械、师资等配置也较好。在调查中也发现:女生多喜欢从事运动量较小、对抗性较弱且无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操等项目由于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健身效果好等特点也受到多数女生的喜欢;男生则倾向于竞争激烈、对抗性强且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
⑤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分布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体育场馆仍然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这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提供保障。在校园空地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比较多,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项目主要包括羽毛球、健美操、跳绳、毽球等,这些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在较小的空间开展,学校应该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街头广场、校外健身场所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较少,这是因为学生到校外不方便,街头的活动项目不适合,校外健身场所收费较高等。
3.结论与建议
(1)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为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打好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应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体育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为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导性与积极性,各高校应当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群体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运动技能水平等的不同,安排不同性质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
(3)完善高校体育设施与环境,增加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学生要有更多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设置应结合学生对各运动项目的兴趣而不同,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补充完善学锻炼场地和器材设施。成立各种运动俱乐部是学生有组织、系统从事体育锻炼的有效形式,要加强学生体育骨干培养,使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更明确,内容形式更丰富,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4)普及体育知识,改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体育相关活动。现代传媒和信息工具十分发达,让人应接不暇,学校可利用网络为学生开设专门的体育信息平台普及体育知识,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 功能 ; 锻炼原则 ; 运动
体育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健康运动的教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体育教育对人的有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产生刺激和积极性影响。它是通过运动形式寻求变化。体育的运动过程既是一个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受运动考验的过程,承受生理与心理负荷,引发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变化的健康规律。体育是针对青年健康状态进行“适应性反应”训练的典型,在特殊的人文环境,体育环境里锻炼人的身体与意志品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
同时,体育还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运动,具体顽强拼搏,团结奋进。行为特征,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体育二等功能: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对在校人员来说,中学时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教育学生认识体育,参与体育过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应采取各种体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内涵,在体育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活动意识,形成他们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育“体”育“心”全面发展目标。
体育的健身功能:经常参加体育,能改善一个人的体型,体制,体能。能增进健康,为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虽然受遗传的因素很大,但后天锻炼应该成为对遗传变异起良性循环的作用影响极大。科学的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改变体形,提高人的健康状况,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体育的娱乐功能:现在社会,工作节奏快,生活质量提高,体育以多种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成为现实。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脑力加强,作为一种身心调节,一种积极性休息方式,体育互动,体育欣赏,体育娱乐的需求量增大,并向着“服务育人”,“健康育人”的目的转化。松弛紧张的情绪,消除疲劳运动,激情澎湃的对抗,充实欢乐的余暇,享受体育,领略体育专门为之提供的快慰和娱乐感,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与的。正如现代奥运会创使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所说,“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乐,你可以快乐的生活!”体育是一种最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它能使人合理充实地度过余暇,促进心身健康。
体育的政治功能:体育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原本超脱政治观点。但由于体育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体育在表达国家,宣传名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不仅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育工作条例》等,既表现出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反应了对他们殷切期盼。
既然体育锻炼有这么多的功能,我们又该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呢?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体育锻炼的客观规律的反应,是体育联系着从事体育锻炼实践,达到理想效果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体育锻炼实践有关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体育锻炼原则的研究必将日益完善。
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要指体育锻炼者应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要有“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的思想认识,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在明确体育锻炼是应注意一下几点。
篇9
关键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体育锻炼
现如今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很担忧。学生只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为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上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够塑造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关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从中国知网上和其他途径查取大量相关资料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及著作。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与研究,为本研究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完成相关研究。1.2.2问卷调查法。经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以及相关问卷的设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出符合本课题的问卷,并随机对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发放了20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径相关研究数据得出该问卷可用。1.2.3数理统计法。经过对回收问卷的检查与整理,把整理出来的数据结果输入电脑,运用SPSS23.0等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1.2.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1.1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每一位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向都是不相同的。调查发现,其中有100名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48名学生认为是重要的,有32名学生认为是一般,只有5名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还是非常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但目前学生的体质问题却是不容乐观,值得我们去深思。2.1.2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调查得知,早上5:00—8:00参加锻炼的人最多,有84人,占45%;其次是晚上17:00—21:00,参加锻炼的有44人,占24%;12:00—17:00参加锻炼的,有22人,占12%;8:00—12:00参加体育锻炼的每一个人运动的时间段不同,可能由于学校场地、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自己的生活习惯、时间安排等不同所造成的。2.1.3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经与管理学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以跑步占的比重最大,有78人,占42%人;其次是球类运动,有66人,占36%;选择游泳的有35人,占19%;选择其他锻炼方式的有6人,占3%(如健美操、瑜伽等)。这种结果可能与学校的场地、器械、场馆或者是学校政策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经费等原因造成的。2.1.4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经调查发现,有74人,占42%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锻炼身体;有38人,占22%的学生是为了消遣娱乐;有19人,占11%的学生是为了上课的需要而参加的体育锻炼;有44人,占25%学生出于其他原因参加的体育锻炼。从中可以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为了锻炼身体,大部分人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完成学校的任务而参与,并没有收到锻炼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2.1.5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本调查“时长”是不包括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指的是课下的锻炼(如一些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自主运动等)。通过数据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更何况其运动为:有30人(占16%)锻炼时间在10min以下;有83人(占45%)锻炼的时间在30min;锻炼外内在0.5~1h,有62人(占34%);有8人(占5%)的锻炼时长不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一样,是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可以利用的时间或场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2.1.6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调查。发现,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大约有54%的学生所参加体育锻炼是由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大约有13%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通过一些社团课,大约10%的学生是通过学习安排的方式偶来参加体育锻炼的,有13%的学生是自主的参加体育锻炼,大约有10%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参加体育锻炼。
2.2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中的学校、家长及政策等都会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马斯诺曾说过:一个人的锻炼行为起源于他对体育锻炼的需要,需要引发了锻炼动机,在一定情境条件下产生锻炼行为。2.2.1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调查发现,有55%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有了解,有33%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有一点了解,有7%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不了解。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虽然从小就接触体育,但并没有较好的体育知识基础,对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2.2.2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经研究发现,约有45%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解,约有40%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略微有点了解,约有11%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他们在没有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下,谈何让其参加体育运动。学生一直以来就把体育锻炼理解错了,学生要有正确的运动方法,而不是随意去锻炼。由于从小没有正确对体育锻炼给予认识,没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盲目地参加体育锻炼是存在危险性的。2.2.3学校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有85%的学生认为学校是支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4%的人是感觉学校没有支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没有感觉支持的可能与他们所参加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不同及学校组织的锻炼方式有关。其实,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非常重视,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政策的颁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得到了基本保障。
2.3体育锻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提高锻炼者的意志品质,消除不良情绪,增强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明确,态度积极,对参加体育锻炼都非常的重视。大部分学生是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健全体魄、提高自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有一小部分的人对体育锻炼不太感兴趣,对体育锻炼持有怀疑和不认可的态度。3.1.2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的学生对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只有一半的学生了解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其他人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3.1.3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即使做了可并没有实际的效果。缺乏科学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做起。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上是促使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的理想效果。
3.2建议
3.2.1健全学校体育教学制度,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爱好,掌握科学的体育理论,培育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他们运动锻炼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使其适应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培养,教授的知识要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活动来号召学生踊跃参加,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3.2.2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建立规范的体育锻炼制度,运用合理的锻炼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我国是从小就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国家,可是体育并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因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尽管有些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可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从细节抓起,要切合实际的开展,要杜绝为了应付而应付,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状况来制定相关制度。
作者:昝新 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洪俊.天津市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0.
[2]董宇.浅谈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J].教书育人,2010(9):50-51.
[3]宋建洪,李小蓉.对四川大学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317-319.
[4]李善华,付怡虹.构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J].体育科技,2007(3):13-17.
[5]马越.安徽省学生余暇体育现状与调查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2.
[6]史友国.安徽省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3-175.
篇10
[关键词] 校外体育锻炼 持之以恒 小学生
教育部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体育锻炼不足,体能素质下降,肥胖人数增加的情况。提高民族素质,首先要从小学生抓起,增强小学生体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小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通过随机调查和追踪调查,取得了许多数据资料,发现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普遍高于不经常锻炼的人。这说明,体育锻炼对于人的肌肉、骨骼系统的发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锻炼,还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收缩能力和张力增强,从而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耐久力。体育锻炼仅仅依靠体育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小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要把课外体育锻炼长久地坚持下来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如何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呢?
一、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都比较被动,不少学生课上虽然能积极参加锻炼,但是除了体育课上的锻炼课外基本不进行锻炼,更不懂得如何自我锻炼和提高。有的同学是因没人组织而放弃锻炼,其主要原因是在没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己不知道适合的体育项目该如何选择。还有很多小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发育的重要性,有些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许多小学生自我限制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了。另外,有些学生觉得体育锻炼又脏又累,纯粹是自找苦吃。有些学生虽然出于改善身体条件,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想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而且意志又不够坚强,所以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持之以恒,因此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学生也因此而失去锻炼的信心。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让他们知道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体育锻炼与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条件以及小学教学特点,给他们讲述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等,以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90后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往往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家长的万般呵护,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而且当今时代学生的课外娱乐项目太多了,同时来自社会的诱惑也很多,林林总总的游戏机室、网吧等。他们宁可坐着聊天、打电玩也不愿意运动出汗,所以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不但是学校和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全社会责任。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引导小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有了锻炼的欲望,小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喜欢上这项活动进而形成行为习惯,锻炼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兴趣;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告诉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要拘泥于形式,任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活动形式,在课外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利用丰富多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这样他们在课外就能比较容易地坚持锻炼了。
三、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很多学生经常暗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和学生要给予鼓励,对那些动辄就中断体育锻炼的行为和学生要给予提醒和引导,这属于外部强化的手段。除外部强化的手段外,学生内部强化也很重要,锻炼习惯的养成靠的也主要是内部强化。我们知道,锻炼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不间断地练习。任何行为习惯都必须要付诸行动,体育锻炼更是需要不间断地练习,这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比如,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外锻炼的意义的理解,尤其是要让学生体会和体验体育锻炼给他们的身心带来的好处。这样引导学生主动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形成习惯。另外,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使其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家长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拓宽体育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体育社会化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向家庭延伸,打破校园界限,实现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互动,达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锻炼的方法
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但是教师要事先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学自练的能力。体育技能的掌握能让学生轻松进行锻炼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而体育锻炼的乐趣反过来又会刺激学生体育行为的积极性,使之经常化。相反,在没有掌握体育技能之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会体验到真正的锻炼的乐趣和好处,而且没有组织有序的学习来达到比较坚实的技能掌握,会妨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情绪的体验,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不能长久。实践表明,那些体育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更浓烈的体育兴趣和更大的活动欲望,其体育习惯也就更易于形成,因此,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加强技能的学习与指导,同时要注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适中。
总之,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小学生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以科学合理的营养为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使机体积聚更多的能源物质,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同时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