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高数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9-01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高职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需要提供有力的保证。长期以来,高职信息技术基础所采用传统的“先课堂理论讲授,后上机实践”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愿望与现实的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以便更好地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 高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增大;由于大学的扩招,职高的门槛降低,生源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计算机基础水平偏低,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
2.传统的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区分严格,阻碍了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应用。高职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机房实验,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学生欠缺操作技能,而且很少有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实施,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很少在教学中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信息技术相关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二 新型教学模式
1.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认识水平的差异,采用了教学内容“一刀切”的方法。教师内容讲得慢或浅,有一部分学生会“吃不饱”,没有基础或基础差的学生会跟不上,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可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分级教学即针对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情况,因材施教。开课前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并辅以问卷调查。针对不同的层次,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如将学生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初级班模块包含: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等模块;提高班模块包含: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数据库等模块。
2.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的比重。信息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与上机操作课教学分离的模式,通常理论课与上机操作课的比重是1∶1。而理论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教师在演示简单的操作过程,学生虽然能直观了解学习知识点,但兴趣不大,效果不佳。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对大部分简单的操作性知识点完全可以采用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即大幅度削减理论课课时,增加上机操作课时,教师要做到精讲少讲,增加上机操作课时可以安排在自习时间。
第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前提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并不是任课教师无事可做,在学生进行模块学习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总结出各个知识点,并针对各个知识点制作微视频课程,还要根据知识点设计模块任务,并将它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的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区,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方法制成网络教学资源,最终帮助学生完成模块学习目标。
三 结束语
总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操作性较强,这为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首先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理解和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创新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多媒体、交互性强、超文本链接的组织方式等优势,设计和开发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环境和认知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主动探究创新的学习机会和空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助产 实训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81-02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卫生职业学校要贴近当前社会需要,贴近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现状,贴近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必须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为了提高妇产科助产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将临床实践引进学校实践教学中,并采用妇产科助产集中实训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在2013~2014学年中,本院2013年级助产专业4个班分批在2014年3月至6月集中进行了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的助产技术、妇科基本技能操作实训,并对学生实训和妇产科助产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科技术和妇科护理总成绩和实训成绩均明显提高。
2.研究方法
助产技术、妇科护理共154+64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为1∶1,其中用36个学时进行临床实践的集中实训。
第一,主要实训内容:产前检查、正常分娩、妇科检查、产科常用助产技术、妇科诊疗助产技术,分由5个实训室完成。助产技能的操作训练与考核是助产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必考的技能项目有:平产接生、骨盆测量、新生儿沐浴、会阴侧切缝合等,参考助产技术教学大纲及教材制订了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
第二,实训过程如下:
首次实训:(1)将全班同学分为5大组,每个大组约8名同学,并自选一名组长,采取组长负责制。在分组练习时,每一大组分为两小组,每组约4名同学,一组练习,另一组用物准备和观看及配合,之后轮换。保证各小组均能练习到。(2)实训每一个项目前,观看电教片,各小组讨论具体方法及操作步骤,若有疑问可随时向教师提出,由教师为其指导。然后,共同确认操作并执行。产检的操作可让同学们互为对象进行讨论,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模型上完成。讨论完毕每组选人进行操作演示,一人操作时,其余人在旁观看,讨论并指出不足,教师示范规范化的操作。(3)每位同学按规范化的操作来练习,均需动手操作。(4)教师在同学操作练习时到各组巡视,发现其不足之处示范并指出。(5)全班同学练习完毕之后,教师随机抽取两小组同学或由学生自己推荐,分别演示进行评比。(6)教师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
强化训练:由于教学学时不够,学生人数多,加强课外实训,老师重点培训组长过关后,由组长负责指导学生,一名实训教师总负责。
第三,评估方法:根据统一的命题抽签进行操作考试,由3位老师和全班抽取的6名同学进行评分,按照统一的实践教学临床操作考试标准来进行评价。(1)实训考核占70%,包括实训操作(80%)与实训报告(20%),以操作的正确与否和熟练程度、现场随机提问回答的正确性、实训报告完成情况为依据。(2)服务型学习考核占20%,由小组长及实训辅导教师评分,以内容的完成情况及难易程度为依据。(3)素质考核占10%,包括考勤、实训参与态度、同学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二 结果
96.8%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教学灵活新颖,印象深刻,能提高动手能力。妇产科专科助产演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较好地实现了与临床助产工作的接轨。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明显地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相理解,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总成绩平均分为86,80分以上的占96%,没有不过关、不及格的情况。
三 讨论
1.本次集中实训教学的特点
第一,本次集中实训教学实施后对学生不记名的调查显示,98.4%的学生认为实训教学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上课有兴趣。妇产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模拟操作,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妇产科助产职业环境(产房、妇科门诊、诊疗室)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训内容上,是综合性妇产科助产职业训练项目,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不同岗位来做具体的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因此,可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第二,此次实训运用分组训练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练习的机会,每个学生练习的时间都有增加。每一大组分为两小组进行轮换练习,使操作用物得到了充分运用,也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由于分组的竞争性,同学们操作时的积极性与以前相比得到了提高。教师最后的随机抽查让同学们能够严格按照助产操作程序进行练习。
第三,此次实训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具有开放性。全面开放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把课内与课外的实践环节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达到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四,这次全年级实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如模拟化病房、产科专科助产演练,较好地实现了与临床助产工作的接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妇产科实训教学的效果
由考试结果看,加强实践教学,并不影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实训教学一改以往妇产科实验教学中老师示教、学生观看的教法,让学生根据临床环境,通过观看电教片以及直接动手做,然后是同学纠错,边做边思考和讨论,再统一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协作。这样提前进入临床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在实践中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普遍感觉到,小组成员既要分头行动,又要充分合作,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做,取得好的效果,提高小组成绩。
3.本次集中实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这次实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人数众多,教师数量不够,无法做到看着每一个同学进行操作,因而有的同学没有认真进行操作;组长有按人情评分的情况;有的小组督促不到位。由于不是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学生都考,尽管有评分标准,但有学生认为不太公平。因此,实训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加强控制力度,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实训。妇产科实训老师任务重、时间紧,常感到精力不够;学生人数多,实训用物、场地还不够。目前,这些条件与需要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需逐步改善。
总之,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引领,实现“教、学、做”一体,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同时,它充分体现了教学和临床的密切融通,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相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推广的价值,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篇3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在高一、二第一遍教学时,不要过多地减少课时,追求进度,要纠正只记公式、定理,然后就跳进讲题、做题,错了再讲,讲了还错的旋涡中。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讲了好几遍还出错”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毛病?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还未达到要求,只会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地简单模仿,题目稍微一改变就不会分析和解决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努力使每个孤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讲题时要注重题目的分析,展现老师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好每个题目都要将条件和结论进行不同的修改和组合进行变式教学,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规范解题意识和思路,抓好审题的反思,思维定势的反思,解题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题的智力价值,变盲目性为自觉性。尽量不要固化题型,固化解法,固化模式,更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技巧。
另外:加快、加大分层次教学的进度和力度,因材施教;加快、加大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深度等同样对夯实基础起着推动作用。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数学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全面,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百分比,对支撑数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的深度,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函数关系及性质,空间线、面关系,坐标方法的运用等内容的考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如函数内容在选择题、解答题中都做了重点考查,而且都有一定的深度,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
对能力考核的强化离不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建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数学科高考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强调能力考核,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不能借口能力考核或理论联系实际而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数学命题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也是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的一些失误,并不是因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感觉,而恰恰是因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存在某些欠缺,甚至有所偏废所致。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条理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知识的整体性,是切实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标志。高考命题总是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以检验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渗透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初中知识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
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因为受到自身年龄的影响,让他们没有深入理解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年龄偏小,他们的认知、思维以及心理都没有发育健全,就有了老师怎么叫他们怎么学的被动情况,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没有明确起来,就会产生自己在帮老师完成任务、又不是自己想来学校学习等负面的思想,有不在少数的学生仅仅是因为要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一直都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来学习的. 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小学数学学习的成绩不是很理想,那么进入初中以后学习会变得更加吃力,甚至会影响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初中知识,可让学生明确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怎样才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怎样才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而且还是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所要探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小学的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就地取材,合理地去导入一些初中的数学知识,可以是简单的术语和解题方法,这样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渗透.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去扩展思维.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比如说:在教学生比例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题目:“两个比例内项之和为28,而这两个内项差又为12,构成比例两比的比值为4,请写出比例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常规方法来进行解答,但是学生往往都理解不透常规的方法. 教师也会设一个内项为x,则另一个内项为(28 - x),然后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内项差为12得出这样一个方程:x - (28 - x) = 12,最终解出方程得到x = 20,也就是一个内项是20,而另一个内项是28 - 20 = 8,大多数学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喜欢学习的学生就会问: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教师这时候就可以导入“初中数学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学生进行解题演示,可以设内项一个为x,另一个为y,可以得到一组方程:x + y = 28…①;x - y = 12…②;然后解得到的方程组用① + ②得2x = 40,最后解得x = 20,y = 8. 通过这种解题方式就可以很快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对初中数学进行一下了解,经过教师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进行讲解之后,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此类题目解答的方法.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把一些初中数学的术语如同类项、合并同类项、一元一次方程等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了解初中数学的常识,让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打下夯实的数学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初中知识的渗透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走入初中的学习阶段.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管是从学习还是生活都将是崭新的一页. 陌生的学习氛围、老师、同学还有学习内容,新课程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困难起来,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学生将会由小学直观的形象学习转变为初中抽象理解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容不再是小学数学那样单一化,而是会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负担起这方面衔接的责任,教学生如何顺利地迈入初中,也就是说教师有责任去完成小学的数学教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 由此可见,在小学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的数学教学过程里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对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衔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数学的渗透有利于对学生自身的各种能力培养及形成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有意识和针对性地去设计问题情境,还要抓住机会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渗透,可以从术语和方法去考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联想力,还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的观念和对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技能也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在解“2x- 28 + x = 12”这个方程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明确的指出“2x”与“x”属于同类项,要完成同类项合并之后才可以进行计算,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习到小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进入初中才能学到的技能.
比如,教学中用字母去对应数字时,就初步渗透了初中数学所具备的抽象性,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进入抽象化的思考,来对学生认知转化的能力进行培养. 再比如数学科目中有对位置和负数的教学,教师直接导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既能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和“形”的结合思想.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初中知识的渗透,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小学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科学思想进行培养,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精准;阅读兴趣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校内六层大楼,建筑面积7610平方米,藏书60多万册,图书管理员11人,特色馆藏有春贵书库和校史馆,备有电子阅览室和对媒体会议室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现代化馆所。
尽管藏书丰富,但师生借阅率低。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单一、利用率低。[1]一方面手机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便捷,师生无需到图书馆就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藏书大部分老旧过时,而资金投入有限,每年购买新书较少,藏书对师生教学学习没有起到参考作用。
经过调查研究,在分析和掌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破解原图书馆发展瓶颈和困难的办法。探索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精准业务+阅读兴趣”改革模式。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推行该模式近一年来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不断深化图书馆供给侧改革
图书馆供给侧改革是指馆藏结构优化和服务水平提高。优化馆藏结构。首先,馆藏紧紧围绕“高职”这一教育层次的独有特色。围绕冶金技术专业专业等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采集文献,注重资源的专业覆盖率和特色、以实用性、新颖性、特色性为原则、更好的优化馆内资源结构。[2]其次,利用云图书馆等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的共建共享业务,丰富图书信息资源。同时,收集往届教师和学生优秀作品,打造特色馆藏,特色馆藏,吸引了广大师生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促进广大师生能把特色馆藏文化不断传承。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1、完善图书馆网页,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图书馆网页可以查询,预约图书,并通过视频和文字图片的方式介绍图书馆日常管理规定和借还图书的操作步骤。2、把图书借还登记等服务融入校园“一卡通”,满足师生方便快捷的服务需求。3、为新生开设图书馆宣传和文献检索指导课。4、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及时掌握读者对图书馆流通部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3] 5、大力宣传。在图书馆大厅展示台轮回播放图书馆业务介绍和操作步骤视频。在学生宿舍区等读者较多的场所,利用展板开展新书推荐,粘贴图书馆活动海报。
二、精准开展图书馆业务
转变图书馆被动式的服务方式。把“读者第一”作为原则。一切从方便读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读者,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做到业务精准。
1.精准指导学生成长发展。网络阅读已成为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占到了59%。[4]针对现代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及对新技术的依赖的特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和河池市民族图书馆共建共享―创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能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新闻报刊信息,师生可以自助下载,同时为师生创造WIFY和优雅时尚安静的阅读环境。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师生阅读需求规划好图书馆的业务安排,如新生借书率高,但比较随意性,盲目性高的特点,通过专题知识讲座介绍图书馆基本情况,教会他们查找图书,指导学生制定可行性的阅读计划。开学初期和放假前期是图书流通高峰期,又是图书馆业务高峰期,m当的把一些业务提前完成如图书整理工作和进修培训工作,推迟开展如分类假期图书的工作。腾出时间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除此之外,毕业班学生毕业设计时,学生非常渴望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协调各方,多举措满足学生信息资源的需要。
2.精准辅助教师教学科研。教师们利用图书馆多是为了教学科研需要。首先,图书馆除了提供大量工具书和经典重要文献,还和校外科研院所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得通过校园数据库链接,教师就可以获取其他院校图书馆和其他机构的信息资源,满足自己的教学科研需要。其次,根据学院课题组需要,主动跟踪各个级别的科研课题,特别是校内教师获得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关信息收集服务,建立科研信息库。同时,适当的组织一些具有职业特色的学术交流论坛,帮助教师了解同行业最新信息和学术前沿及重大问题的研究进展。这种思想碰撞有利于教师获得研究灵感,并能激发教师们的科研热情。
3.精准支持培训部学员技能学习。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凭借着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学术环境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完全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市委市政府也多次强调服务河池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职责所在。调查发现学院培训部的学员图书需求倾向实用性。图书馆除了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的相关图书,还特别为这些学院收集了成千上万的技能技术指导视频,把这些技能技术视频资源集中分类创建视频库。学员用手机下载这些视频,就可以到实训室,工厂,甚至田间地头,随时随地的边学边做。
4.精准开展社区市民文艺爱好活动。学院图书馆是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学院周边有7―8个居民社区和机关单位,傍晚和周末,有不少市民朋友经常来学院内散步或打球。这些市民朋友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有文化需求,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文化资源,如开放报刊室,阅览室,提供文化展厅,组织市民朋友进行书画比赛,定期举办书画展,奇石展等艺术展。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师生接触社会文化气息,提高人文素质。有的市民朋友还向图书馆报名当自愿者为学生提供书画指导。
三、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为了营造良好氛围,图书馆建立了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三大保障。每年从学院建设经费中划拨部分来购买更新设备、新图书并加强与校外合作开拓共建共享项目;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得图书馆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图书馆馆员培训,如培训馆员掌握数字资源的基本内容和使用方法,使得每一位馆员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传播者和导航者,帮读者解决疑难问题。
学院图书馆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文艺宣传,专题讲座、展览等服务。开展丰富图书文化活动,提升服务对象的阅读兴趣;开展读者研究和读者教育等活动,提高读者阅读能力;搭建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定期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校内专业专题展览”、“地方文化成果展”“专题书目或新书推荐”“读书月或服务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5]争取学院经费,为各项比赛设置图书奖品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各种活动开展工程中广告新书推荐和图书资讯,同时通过校园广播等新媒体提供图书音频信息。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精准业务+阅读兴趣”改革模式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读者图书馆利用率稳步上升。尽管如此,改革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如馆藏特色不够鲜明,服务水平不高,读者阅读能力差等问题仍需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P131
[2][3]衣春霞《地方高职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职教论坛,2011(35)P16
[4]师誉《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现状及阅读推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3)P75
[5]王志辉《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现状及阅读推广思路》[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1)P78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创新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显示出其局限性。因此,新的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切实有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需要从《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及改革
(一)教学目的
《电子技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的性能、电子电路的组成、功能及应用的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技术》课程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能适应岗位需要的l~2项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人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各类创新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改革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这需要既要考虑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结果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分析与研究高职教育的任务、特点和规律,认清教育必须面向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岗位的需要,对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及高职毕业生的岗位(群)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广泛吸取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如下所示的职业能力分析(DACUM)表,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该表系统、全面地体现了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地反映了各单项能力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确定了以下关键能力:电子仪器的使用能力,电子产品的分析和制作能力,电子线路的设计能力和EDA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分析(DACUM)表还给学生提出了职业能力和考核测试的要求,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导向性,这样,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做到了心中有数,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革后的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基础、实验实训、课程设计、EDA仿真技术、技能培训等。这些课程往往在内容上有重复,在能力培养上有断层,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及综合实训与电子工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有重复。又如基本实验后随即进行对实用电路的分析制作,中间能力的培养存在断层等。因此,节省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弥补能力培养的不足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从“理论+实践”到“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的创新
针对当前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界线逐渐模糊的特点,应当把《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当作整体来考虑。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对现有各门课程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等教学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对现有课程进行大胆整合,把传统的以“理论+实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知识+技能”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模糊学科体系及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的做法是:
(1)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对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理论偏深的内容和陈旧的知识要大胆进行删减,而对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进行补充,例如让学生了解特种放大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等。
(2)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增设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增加综合的集中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原理图,装接好电路并进行各种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写出相应报告。
(3)依托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努力实现车间、教室合一。课堂即实验实训室,车间就是学场;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吸引企业参与,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和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订单式”教育,推进高职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二)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传统的“粉笔+书本”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EDA、EWB等软件、课程设计、制作和实验实训等硬件教学资源和工具,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一般是让学生先自行设计电路,再在实验室搭线,进行电路调试。由于受到经费和数量品种的限制,在调试过程中,不仅不能及时提供全部所需器件来调整电器元件参数,而且存在仪器和元件的损坏问题。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EDA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电子系统的设计已越来越依赖于EDA软件工具的支持。因此,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教学结构和模式,把EDA教学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结合起来既是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还应采用EWB软件进行辅助教学。EWB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它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出测试仪器。学生通过学习EWB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或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预习和练习。比如可以对放大器进行静态和动态技术指标的检测,可以观察电路中某些参数变化的情况等,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各类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
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是当今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它在大幅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把以理论为主的考试改革为以考核学生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为主,考核方式也从笔试为主改革为平时实际动手操作与笔试相结合(如期末笔试占40%,实践操作占40%,平时占20%),强化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工证书。
高职《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
(一)师资建设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从业教师应该是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应当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认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理论教师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下企业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定期派理论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实现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转变。
(二)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基本上按照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编写教材,区别仅在于降低了理论要求,增加了一些实践内容,而高职教学需要的却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的教材。因此,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要以应用性为依托,把握好“专业基础性与专业性并举”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紧密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注重实践,讲究实效,摒弃实用价值不高及偏难、偏深的内容,增加各部分知识点相应的应用知识。要配以实践、实训环节,并使之与实际紧密结合,还要在编排上反映出最新的科技成果。
教材结构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方式要尽量淡化纯理论性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这些知识;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把理论、实验、设计、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实验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内容,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型实验;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进行选题、设计、购件和制作,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硬件应用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等。在平时的授课中,对一些与竞赛相关的设计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就对竞赛有所了解;在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过程中引入竞赛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选件和制作,最终做出实物,写出论文,完成答辩。
高职教育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统一和协调就业、教育、生源三方面的现状,促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使大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制作、调试、分析及综合总结的能力。学校必须根据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全面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逐步建立综合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2]侯长城.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3]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7
1 高职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职业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创意、创造、创业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对高职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创意能力主要侧重于培养创意技巧和方法,形成创意品格;创造能力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创意成果化;创业能力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2 “三创”教学环境的营造
在高职院校《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三创”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对教师能力、教学场所、教学资源等都有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心,所以“三创”教学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必要的。
3 “三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能否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三创”能力的有用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用电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是工科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生掌握实用电工技术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发《实用电工技术》课程的应用项目,以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出来的项目为学习载体,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2) 拓宽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视具体内容和任务实施灵活交替。课堂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理论+实验+实训”转变为“项目+情景”,为避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导致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体现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阶梯式课堂项目教学模式,完成对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意、创造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具体方案如下:
例如:三相电度表电路的组装项目中,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首先讲解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联接与分析计算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目任务打好基础;在任务实施阶段,鼓励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分组讨论设计电路,然后正确选择及检测元器件和电路设备,按装配图组装电路,最后进行测试和评估,此阶段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完成阶段,是在实施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实际产品的制作,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小组分工,进行协作及探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课程开展了以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网络支持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和在线考核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教师研制开发了与课程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以搭建教师和学生间信息化互动沟通为手段,以培养学生“三创”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项目教学资料的下载及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报告单等作业材料的上传。
(4)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也应向着评价牢固知识和创意、创造、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学生“三创”能力将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我们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综合评价成绩应覆盖各个方面,具体标准为:理论知识占40%(闭卷考核),综合能力占20%,学习过程占20%,学习态度占10%,平时作业占10%。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知识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讲明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自身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我所在的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情况下都要跨头任教。我主要担任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工作,在十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过程中知识点的迁移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注重融会贯通,采用实例教学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要把学过的某些知识联系到其他问题中,从而解决问题。产生知识迁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横向对比,不难发现两者的第一章的内容上有相当大的重复,都是讲解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为了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我在初中课堂上以图片展示为主。“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开始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通过一幅幅图片,说明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把学生分成耳语组、接力组、喇叭组、网虫组,采用不同方式传递电话号码的信息来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样的内容到了高中课堂,我如果再采用图片展示和做游戏的这种方法再讲一遍,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我采用“野外生存实验”“感觉剥夺案例”“美国国防部报告”等教学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来分析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让高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接触到不同学科层面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给人们的生活、发展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善于归纳类比,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操作技能的迁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日新月异地推陈出新,让我们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教科书上的软件一般都会落后于市面上的软件版本。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接触Word的第一堂新课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其实,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Word这个软件,如果再从怎样启动程序开始讲解,恐怕学生觉得自己都会了也不高兴再听。到了高中,就应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教学生掌握某种应用程序的一般规律,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初中的“应用文档设计”这一章节中,我通过对比展示学生写的作文普通电子稿、与设计好的带有图文混排超链接等的作文选,这样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来逐步探索。沿着这个思路一路下来,到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我并不是以教为主, 而是用这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体验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加工的方便之处。
字处理软件的变化非常迅速,曾经流行一时的软件和版本,过两三年或更短的时间就可能已经落伍,被功能更强的新产品所替代。但大多数数字处理软件都有相似的窗口元素、功能构成、窗口菜单和操作规则。这不仅体现在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之间,不同公司的字处理软件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只要图形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和规律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如果掌握了Word2000的基本使用方法,那么使用Word2003、Word2013也会相对容易些。掌握了Word,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时,教师只要点拨一些画龙点睛的方法,学生便很容易找到相应操作的入口了,也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三、联系生活实践,实现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纵向迁移
关于迁移过程的实现,贾德在本世纪初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这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实现迁移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等,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易理解,还会感到抽象枯燥,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老师如果借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初中阶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的Excel教学,主要是介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一般过程,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表格数据进行讲解,侧重于知识点的积累。而高中阶段“表格信息加工”这部分内容,我更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由于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同时,因为生活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需求有所差异,对数据的加工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很多知识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上的惰性,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衔接,灵活运用知识迁移,合理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娟.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
篇9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 脑室引流 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不等同于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系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块性出血所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感染、药物、外伤及中毒等所致。
高血压脑出血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我们于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对本病64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及脑室外引流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男性49例,女性15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56.5岁;病程3~65h;血肿部位在内囊30例,外囊25例,皮质下出血9例;血肿量在30~40ml者11例,41~60ml者36例,61~80ml者10例,81ml以上者7例。
1.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1.3诊断
根据高血压病史及临床特点,一般不难作出临床诊断。本组患者64例经脑CT、磁共振扫描确诊。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常突然发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即应考虑脑出血。
1.4方法
近几年来血肿清除普遍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直接手术脑损伤较大,脑皮质受牵拉,而且耗时较长,对于重型出血难以承受,而在急诊室床边实施锥颅血肿抽吸加侧脑室引流不仅能做到早期清除血肿,打断脑室梗阻的恶性循环,又可减少病人搬动过多诱发呕吐、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1.4.1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局部剃发,采取局麻,基础加局麻或气管插管全麻,头部消毒铺巾,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据CT片确定血肿最大层面的颅表定位,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以电钻将穿刺针送入血肿腔,退出针芯后,将侧孔接引流管,用注射器抽出血肿的液化部分后,插入生理盐水2~5ml,冲刷粉碎血肿,经侧孔引流管流出,可重复多次,再注入血肿液化剂2~3ml,夹管保留4h以上后开放引流。
1.4.2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手术常规选择出血侧脑室额角穿刺,两侧则行双侧穿刺。穿刺成功后有血性脊液流出,置硅胶引流管,吸出部分碎小的黑色血凝块,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颜色变淡,注入尿激酶5ml,关闭引流2~3h后再放开,低位引流后据残血量和脑脊液的引流量调整引流高度。血肿量在10ml以下,无脑脊液循环梗阻,病人意识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者可行保守治疗观察,破入脑室者可行同侧脑额角穿刺引流,加快血肿清除。血肿量大于10ml,或同时破入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病人神志昏迷,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可立即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首先行一侧脑室额角穿刺,优先选用非脑室出血一侧,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缓解颅内压力,维持生命体征平稳,防止脑疝发生。
关于脑室外引流时间:结合本组病例,我们的体会是出血后3~6h内引流有助于及早疏通脑脊液循环,避免脑室梗阻扩张和中线移位,终止颅内高压、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使脑损害减轻到最低程度。在引流开始时,要注意防止脑脊液流速太快使颅内压骤降诱发患者呕吐、窒息及再出血。流通欠畅可以尿激酶2万U加生理盐水2ml注入脑室,夹管30min后开放,有利于血凝块的清除,引流时间以不超过1周为宜。个别病例视情况可留管7~14天。当复查CT脑室梗阻现象基本清除后可拔管。
以上微创引流1~7天左右,复查CT血肿消失后,拔除穿刺针及脑室外引流,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持血压稳定,防止并发症。
2 结果
本组病人中最短拔针24h,最长7天,CT复查血肿清除率为70%~100%。64例中成活60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93.7%,结果为效果良好56例,良好率为;87.5%;效果不佳8例。
3 讨论
由于血肿的机械压迫、各种血液成份的侵润、局部压力的增高,周围脑组织内发生小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红细胞外漏使周围脑组织坏死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则其功能丧失为不可逆,因坏死层多在6小时后出现,所以早期清除血肿阻止坏死层的出现或增大是神经机能恢复的前提。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严重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继发性脑损伤,而且患者多伴有潜在的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故死亡率极高。
颅内血肿周围脑水肿多在出血7-8小时左右出现,24-48小时达到高峰。超早期清除血肿,可显著减少脑水肿的形成和范围,减少出血量大的患者因脑疝形成而死亡或产生严重并发症使病情迁延(即使其生存质量也极差);超早期治疗,脑水肿轻,脑压相对低,血肿清除过程中受颅内压影响小,液化剂、止血剂分散易,作用充分,血肿清除容易。
因此,及时早期明确诊断,清除脑内血肿,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及侧脑室引流即能满足上述要求。应用微创血肿穿刺,起到抽吸引流、碎吸引流,辅以脑室穿刺引流出血性脑脊液,能够早期解除血肿压迫,改善局部循环,减轻脑缺氧和脑水肿,控制颅内高压及急性脑积水引起的病情变化,避免脑疝形成,减少并发症;还能有效预防远期发生的慢性脑积水。
总之,本疗法具有创伤小,术时短,简单安全,方便高效等特点,对老年患者、基础病多者尤为适用,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较好的可行性方法。
术后处理着重在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防治消化道溃疡、出血,高血糖,急性肾衰及多脏衰竭,针道及颅内感染等[3],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李康增,郑明,等,主编,脑血管病,第1版,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2]杨炼红,陈世群等,经皮钻颅血肿抽吸法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研究.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9.25(4):246.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在学校层面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就是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其形成基础以及意义与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了很大的不同,学徒制的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其次,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提出的,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
“现代学徒制”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该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变革。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
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这样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
2、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通过学徒制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同时对学生奠定职业意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体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师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即时沟通与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即时得到解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三)我院建筑装饰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1、顶岗实践能力缺乏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解决企业用工之急,因此,实习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就成为顶岗实习环节能否做实的关键。在当前建筑一线人才培养中,由于前5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偏重理论学习,接触工程实际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2、企业资源利用不足
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能工巧匠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他们本人还有工程建设工作,无法抽出大块时间离开施工现场到学校;另外,由于企业师傅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导致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默会知识难以习得
所谓默会,它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非命题和语言所能尽,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觉察、被意会。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获得。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由于班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所限、课程体系缺乏弹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动手训练依然严重不足,默会知识难以习得。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67-70.
[2]马连华.做实 “工学结合” 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