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人机对弈,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浪潮突起,有点像前几年的“互联网+”,大众的期望不断攀升,纷纷视之为绝对不能错过的战略机遇,而此次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主要是企业引领。
在国内,BAT不断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方案。淘宝的商品推荐越来越准确,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获得进展,这些都是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拍立淘”可以使用照片来搜索商品,主要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成熟。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海康威视也分别在语音识别领域、安防领域建立起了竞争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空前广泛,从物流管理到智慧交通,再到智慧医疗,开始改变不少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入生活,从感知、预测、指导,到形成综合方案,价值创造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在感知环节,科大讯飞的“超脑计划”正在支撑多个项目的商业化应用,如车载辅助系统、语音处理系统等。在预测环节,基于人工智能的天气预测,能够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在辅助指导环节,智慧医疗已经开始帮助医生做出判断,基因组技术能够帮助人类克服癌症等病症。在综合方案环节,无人驾驶,乃至城市智慧交通的系统方案已经非常完善。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 270亿美元。
从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过程来看,基础支撑、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是非常关键的三要素。基础支撑环节包括传感设备、用户数据、云计算技术;关键技术则包括视觉处理、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内容xxx;应用场景则有智能制造、金融、医疗、家居等。与大众强烈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仍偏重B端业务,与传统业态的融合程度不高,提供的用户体验不够多。
首先,AI与信息物理系统结合有限。传统业态中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改造的业务环节很多,但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大都处于创业阶段,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按照麦肯锡的预测,如果企业对人工智能持开放的态度,到2055年有50%的工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利用“人工智能+”,随着市场容量的释放,将会产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
其次,基于AI的革命性产品不多:除了美图秀秀、科大讯飞,能让消费者想到的适用产品很少。其实,相对于德国,中国有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相对于美国,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中国的优势在于用户形成的庞大数据,如果创业企业能够利用开源的算法,把人工智能与用户数据结合起来,创业企业所创新的极致产品、体验服务将会越来越多。
数据基础、硬件能力、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撑,数据的井喷式成长,来源于中国庞大的用户市场。硬件能力正在被突破,比如我们已经有了“太湖之光”。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短板,基于浅层次的识别和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只能替代那些重复性、简单性的劳动,而创造性、艺术性的工作则有赖于人类的感性和对美学的认知。
篇2
人工智能医疗是否能改变百姓的就医习惯?人工智能概念自诞生以来,至少经历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西部世界》、《星球大战》等一系列经典科幻影片把机器人概念带到了普通大众的身边。而另一个节点就是被业内视为元年的2016年,从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到随处可见的AI标签,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站上新的台阶。
10月11日,百度医疗在北京召开了“百度医疗大脑”会,对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双重利好。
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与服务无缝衔接
中国医疗产业长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病人跋山涉水蜂拥至省城乃至北京就医,使一些知名医院在接待能力上不堪重负,出现挂号难的问题。为了改善医患之间的资源分配困局,百度医疗运用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患者就医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以手段提升医疗核心资源运营效率。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进程,为改善医疗服务生态提供多元化选择。百度医疗大脑既可以帮助患者在就医前实现科学又可靠的自诊,同时也具备辅助基层全科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与村医等)日常诊疗的能力,在迈入实用化、商业化阶段后,这个机器助手会极大地提升医生的工作能力与效率。在百度开放云天算、天像、天工三大智能平台的助力下,百度医疗在打造顶级医院、药品流通商、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多方共赢格局上更具优势。
百度总裁张亚勤在致辞中表示,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内化于应用,更要服务于生活。事实上,人工智能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与用户实际应用的融合上始终有所偏离。百度大脑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具备了与各行业深度切入的可能,围绕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用户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这也正是百度医疗大脑的意义所在。
百度医疗实现“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
从最初提供医疗相关的搜索,到联手知名医院推出挂号预约服务,再到病情与医疗资源的咨询和接入越来越多的服务,百度医疗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内创新布局。
对此,百度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用三个阶段来概括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
第一个阶段是打通医患不对等信息通道,即“连接人与信息”。第二个阶段是打通与优化领域资源与服务,即“连接人与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基于万物互联条件下的人工智能,即“连接人与智能”。借助于在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扎实储备,百度医疗试图率先实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提前布局。
百度医疗大脑的面世把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向了新的台阶,开启了“智能+医疗”的全新服务模式。人工智能助力下的百度医疗不仅可以为患者、医生和平台创造更多新价值,同时也能推动“智能+医疗”平台朝着移动化、聚合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演进。
通过创新科技有效帮助医疗行业升级、让亿万患者受益,这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方向。依托百度医疗大脑平台,在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以及在突破“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方面,百度医疗已经抢先占据先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让未来中国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了想象空间,在这场变革中,百度医疗大脑平台的价值必将大放异彩。
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迅猛发展的一年。自从年初“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提出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医疗作为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一直存在。百度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领军者,在中国就医环境亟须改善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人民平等就医,推动中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开始在互联网医疗广泛布局,进一步加速转型“连接人与服务”。
“百度医生”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在今年年初,百度推出“百度医生”APP,标志着进军互联网医疗。百度医生致力于让用户能快速找到身边的好医生,打造国内首个医患双选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APP上预约挂号,完成诊疗后可以对医生进行评价,逐渐形成“找医生、约医生、评医生”的闭环服务新模式。
百度医生的覆盖范围从最开始的粤、闽、赣、鄂、陕、皖6省也已经扩大到了如今的29个省市。其中包含304个城市,4000多家医院,共19余万医生入驻在此,方便患者能真正最快速度预约到身边的医生。
在百度医生智能导诊的基础上,研发人员还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将已经成熟的百度语音智能识别技术运用到百度医生APP中,使得用户通过语音录入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方便老人与儿童。
除自身医疗产品的发展外,百度还与业内各方展开合作,共建医疗大数据,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多线合作
连接人与医疗服务
百度在1月与北京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开始与传统医疗机构融合。接下来,与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合作让百度不断丰富医院资源,构建了智慧化的医疗平台。同时,百度还为医院专门开设了科室直达号助力医院信息化转型。作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医院层面的布局使得国内顶级的医疗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而双方的技术融合能够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百度还与健康之路达成合作,连接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紧接着投资了医护网,并且相继与就医160、贵州朗玛信息、天津医指通等服务平台合作。与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合作,整合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大幅提升了百度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医疗服务支付、医疗大数据、个人医疗消费信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百度医疗与各平台共同探索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渐丰富医患双选平台,为更广泛的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对接,让医患匹配更加准确。
除此之外,百度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所具备的大数据、云计算、入口流量等优势,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促成了百度与政府的紧密合作。
在2015年百度连下三城,相继与贵州省政府、天津市政府、深圳市卫计委达成战略共识。与政府的合作能够连接官方的医疗资源,打破了行政和区域内的壁垒,助推当地医疗领域的一体化,打造区域内的优质医疗服务,从而提升当地居民就医的便捷性。百度先于其他企业打造与政府合作的样板间,将快速推进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强化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能力。这既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很多用户的需求所在。
篇3
本周观点:①本周四(6月1日)起《网络安全法》将正式实施,具有极大里程碑意义。法案将针对通信、电子政务、能源、金融、交通、教育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进行重点强调,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并明确对于网络运营者的责任界定和加大相关监管处罚力度。法案的实施有望直接促进行业客户对于网络安全的投入力度,信息安全行业内企业迎来重大利好。重点推荐启明星辰、绿盟科技、北信源、任子行和卫士通。②日前,人机大战在乌镇落下帷幕,最终柯洁以3盘皆负输掉比赛。人类再次败给人工智能,结果也在意料之中。赛后柯洁表示“我只能猜出AlphaGo一半的棋,另一半我猜不到,我和它差距实在太大。我也一直在改变,但也只是小小改变,围棋人工智能则是改变全世界。”其实,围棋比赛仅为Deepmind应用的冰川一角,目前深度学习已在医疗、工业制造、视频识别和语音合成等领域深入拓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成熟,各个行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和应用有望提速。5月25日,工信部副司长李冠宇在论坛上表示,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策划部署人工智能的重大国家战略,引导社会围绕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同时强调“中国制造2025”将把人工智能纳入智能制造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引导智能制造重大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相结合。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有望提速。针对人工智能应用方向上,我们认为在目前弱人工智能的阶段下,人工智能技术或将在工业制造方面获得率先突破和大规模应用。智能制造方面重点推荐科大智能,其他智能语音和视频识别方面继续推荐科大讯飞、海康威视和东方网力。
投资策略:长期看好信息安全、消费金融和人工智能板块投资机会。
1)信息安全:信息安全行业作为计算机行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细分领域之一,未来在国家强力政策推动及下游党政军、工控、金融、电信等领域订单快速提升的双重作用下,正逐步进入成长提速期,且政策推动的催化剂持续发酵。前期《网络安全法》已正式通过并将于2017年6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2016年12月27日正式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则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安全的战略高度,政策驱动叠加用户重视程度提高使得信息安全企业迎来爆发,2017年或成为行业业绩整体向上重要拐点。其中工控等保制度今年上半年有望正式落地,预计将有效刺激工控安全需求明后年爆发式增长。我们重点推荐启明星辰(信息安全综合解决方案龙头步入成长快车道)、卫士通(加密龙头欲乘风起航)、立思辰(内容及数据安全领域新贵)。
2)人工智能: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飞速,诸如AlphaGo、Master和Libratus等人工智能机器人不断在各个领域击败人类,引发人们高度关注。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在智力竞赛领域,与此同时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也已逐步迈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投资机会正逐步显现,重点推荐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稀缺标的,语音识别技术领导者),关注科大智能、海康威视、科大智能、四维图新、思创医惠、佳都科技、远方光电、东方网力、中科创达;
篇4
“云合计划”加速落地
“云合计划”旨在聚集合作伙伴、构建新的云生态体系,为企业、政府等提供一站式云服务。阿里云运营总经理杨名表示,企业级市场的云计算需求被激活,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触云”。阿里云的目标是成为这些企业与优质软件商的链接平台,让商业软件能从应用层帮助用户解决更多场景化、业务化的需求,让百万企业享用到云计算这一普惠科技。
企业可在阿里云市场“品牌馆”进行在线咨询、购买、部署、续费企业所需的全部软件,这将整体降低企业使用国内外商业软件的门槛。包括SAP Business ByDesign、NetApp混合云私有存储服务、Informatica云数据集成等知名商业软件和解决方案已正式上架,Cisco、富通天下、Check Point等近百家与阿里云达成合作的品牌知名企业也将在近期陆续入驻。与此同时,阿里云还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商业软件的免费试用。部分商业软件,企业可在购买前先行免费试用15天,产生的软件费用和云资源消耗由软件商和阿里云共同承担,这也规避了企业一次性投入数十万元采购软硬件后,发现“不适用”所造成的损失。
思科中国首席工程师苏远超认为,全数字化趋势下,各个行业加快智能转型,云计算可以帮助用户获得亟须的s放性,以及合理的性能和合适的规模。“云+软件+智能接入”的模式特别适合那些需要一定商业工具,但不希望自己维护相关的软硬件并支付高昂费用,同时又期望优秀用户体验的企业。阿里云方面预计,云合计划将推动百万企业登陆云端,实现智能转型;同时也将加速云计算应用在传统行业核心领域的落地,引领软件行业一步完成“信息化+云化”跨越式发展。
阿里云官网上的“云市场”,就如同云计算领域的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细分为基础软件、企业应用、建站推广、服务&培训、云安全、数据及API、解决方案七大类目。中小企业可以在上面找到所需的各类企业应用和服务,并通过线上的方式实现快速的交易与交付。目前,超过1200家海内外知名软件商的逾4000款软件已实现在线服务。2016年阿里云市场上有10家软件企业季度交易额过100万元,3家合作伙伴的季度交易额过千万元。
“城市大脑”和黑科技
在数博会的阿里云展台上,大数据、人工智能是当仁不让的主题。与以往不同,这次阿里云展台展示的不仅仅是云计算大数据那么简单,还提出了“城市大脑”这一新亮点。
阿里云ET是拥有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优势在于对全局的洞察和实时决策,在复杂局面下快速做出最优决定。目前ET已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并开始在城市治理、交通调度、工业制造、健康医疗、司法等领域成为人类的强大助手。基于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ET的感知和思考能力正在多个领域不断进化。
篇5
【关键词】少子老龄化人工智能时代现状应对策略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这表明人类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但与此同时,新一代人口增长速度低于上一代入口自然减少的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日本是世界上少子老龄不巨见象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借力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红利,着力解决少子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近20年来,日本实施一系列的少子老龄化对策,希望提高总和生育率,降低人口缩减的速度,解决少子老龄化危机下的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医疗及养老等社会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日本作为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刺激经济增民和解决少子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日本政府制定了“人工智能战略”,在“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将2017年确定为人工智能关键年,各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的研发给与资金支持。此外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对社会道德、法律等带了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了《人工智能网络化的影响与风险:实现智慧网络社会需解决的问题》报告和《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报告,旨在使人工智能的使用更加合理,避免恶意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发生。
二、日本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少子老龄化是指一方面由于总和生育率降低以及医疗发达、国民平均寿命延民等原因,儿童占总人口比重降低,另一方面“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提高的社会现象。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标准,60岁以上公民被定义为老年人,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则被视为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21%的话,就可以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预测,日本老龄人口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35年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33.4%,日本已经毫无疑问地步入了“超老龄化社会”。
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现了第一个生育高峰,平均每年有270万人出生。随着第一次生育高峰的出生人群进入适婚年龄,1971年至1973年日本又出现了第二次生育高峰,最高时每年出生人口达210万。但此后无论是出生人口数量还是总和生育率都在下降。如果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超长时间内低于维持人口长期稳定发展的更替水平(2.1),被称为少子化;如果长时间内低于1.3,则被称为“超少子化”。2005年日本《少子化社会白皮书》指出,日本已经进入“超少子国家”。
根據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调查估计,日本的总人口预计2030年为,亿1,662万人,2048年将不足一亿,下降到9,913万人,2060年预计达到8,674万人。按照这样的人口总数来看,劳动力人口到2060年将降到至50.9%,与此相对应老龄人口将上升至39.9%。也就是说,1位老龄人口需要2位劳动力人口支撑,可以说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15岁至64岁被誉为“劳动力人口”,65岁以上可以从现在从事的工作上退休下来,被称为“老年人”。在日本,国民20岁成年后需要交纳年金的保险费,到“岁后可以获取年金。实际上是现在的劳动力缴纳的年金成为老龄人口的年金。那么随着少子老龄化的推进,会出现什么社会问题呢?因为缴纳年金的劳动力人口变少,获取年金的老龄人口增加,所以人均缴纳的保险费变高。这样就导致经济负担加重,在经济上养育孩子的经济能力变小,形成恶性循环。
三、日本少子老龄化的应对策略
2018年日本原总务大臣、创成会议主席增田宽也在清华大学的讲座“日本的人口减少及其应多策略”中提到“要解决人口问题还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国家层面做出政策,而且仅靠中央政府还不够,还需要地方政府一起努力,各个部门互相协作。例如,要想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从财政支持,二要有专业护理人才,此外还需要通过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提升护理水平。最后,还应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上充分考虑老龄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财政部、负责劳动合同人口政策的部门以及相关技术产业部门和负责城市开发建设的部门。”
(一)年金保险制度改革
随着人口老龄化,每年用于支付年金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少子化导致的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人口养育子女的经济负担增大。日本政府认识到少子老龄化是日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取方式进行改革。2004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调整给付年龄,延迟退休这一提议开始兴起。按照劳动法的规定60岁退休,如果本人申请,可以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导入“继续雇佣制度”。随着少子老龄化的推进,到2025年将要面临更加严峻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甚至提案将老龄人口的那个界限由65岁提高至70岁至75岁。另外也有提案将年金的领取年龄提高至70岁以后开始。其次,提高了劳动力人口的保险费用金额,增加了劳动力人口的保险费负担。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保险费用额度,采取了增税的形式。同时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实现。
(二)海外移民玫策调整
日本现在少子老龄化问题进展下去的话,劳动力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力人口不足、医疗、养老护理等方面将面临人手不足、养老金支出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等严重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日本调整了海外移民政策,如2006年的“永久居留新准则”、2006年和2007年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批准、2008年的"30万交换生午餐计划”、2010年的“面向第三世界的难民的相关计划”、2012年的“技术移民积分制度”等。内阁府通过反复调查论证指出,如果每年引入20万人的话,日本人口能够维持在1亿人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但是,海外移民也会带来“日本的文化信仰危机”、“社会治安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在全面开放外人劳动力人籍、永住政策以及接受国际难民等方面,持保守态度。
(三)改善育儿养老环境,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2003年被誉为日本少子化对策元年,日本政府开始推进积极的少子化的应对政策,制定了《关于培养支援下一代的当前方针》;2004年进一步具体花了相关政策,出台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2013年内阁府通过了《少子化危机紧急对策》。少子化政策实施20多年来,日本社会的保育机构,女性在职育儿保障制度及育JL补贴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对缓解少子化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老龄产业的概念,2000年开始,老年人长期护理相关产业逐渐成为新领军行业,与养老产业相关的医疗、福利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老年服装、食品、保健、养老看护等服务行业,形成了有一定市场规模、相对成熟的老龄产业。
(四)导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还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促进机制,希望通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保持并扩大其技术优势,逐步解决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医疗及养老等社会问题。日本政府设立“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由总务省、文部科學省和经济产业省协作推进入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比如,无人售货的商店里没有收银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汽车制造业的导入,能够提高生产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产业、医疗护理产业,让老龄劳动能够继续工作,从而缓解日本社会劳动力不足。
四、结语
篇6
当我们想忽视它的时候,一些陈旧的科幻故事会跳出来,将当时的设想和如今的技术产品摆到我们眼前:看,多少个荒谬的想象,在现实中就是不可思议地成真,还被应用了!当我们想推辞说,拥有人类智慧的机器人,技术实现上还远得很呢!但一个个机器人打败人类的例子又活生生地公布在新闻中,把这个技术性“能够”和道德性“应该”的话题,不断地逼到我们面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新奇地看着那些会说、会笑、会动的机器人时,会忍不住疑问,未来会不会发生我们都不曾理解和预想的事情?像宇宙大爆炸一般的技术奇点会不会不期而至?人类会成功主宰我们自己的世界吗?那个时候,我们又该说人类是聪明还是愚蠢呢?
在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当下热点话题的今天,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认知机器人学系教授默里・沙纳汉带着他的新书《技术奇点》来到中国,希望为这个人工智能起步不久的国度,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人工智能新的春天
《凤凰周刊》:如今人工智能在当下又掀起全球关注的热潮,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默里・沙纳汉:人工智能指的是计算机机器人,他们能在不同环境之下做出正确决定,完成任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最新的进展是让机器人拥有学习力,以及拥有更强大的处理庞大数据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可以教一个电脑辨认和创造图像,给每个图像编号,电脑学习这些无数的图片后,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图像,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凤凰周刊》: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默里・沙纳汉:在西方,“人工智能”并非新鲜词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工智能研发热潮兴起,美国、日本等国家热情高涨,政府进行了大量投入和研究,后来很多预想并没有实现,人工智能又陷入了引人疑问的寒冬期。近20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三个里程碑:1997年,IBM机器人“深蓝”打败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2001年,又有IBM的机器人在一款美国游戏中,打败人类对手获得冠军;2016年,谷歌的机器人“Alpha Go”打败了围棋大师李世石。
最近的这一次,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关注。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是否会像前一轮一样大起又大落呢?我认为不会,因为现在的很多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设备当中,实现了商业化,形成了产业效应,比如说无人驾驶汽车、医疗产品等,未来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为什么谷歌、脸书、百度等大公司都有很高的投资和研发热情。
我注意到,中国出台的“十三五”计划,也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将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重点领域。百度公司投资人工智能已有一段时间,现在小米公司也宣布要投资人工智能技术。
《凤凰周刊》:人工智能对我们目前的生活有何影响?
默里・沙纳汉: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来看。短期内5至10年,人工智能可以用在个性化医疗,搜集个人全面的健康数据,为治疗提供全面的数据服务;另一方面,一些产品很可能会融入我们现在已经高度依赖的金融、能源、媒体、安全等领域。从50至100年的长阶段来看,人工智能可能出现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人性化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研究人工智能40年的专家,我认为,到2100年人性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和人类一样的机器人
《凤凰周刊》:您的新书《技术奇点》正是讨论了这两个阶段的影响,为什么叫“技术奇点”?
默里・沙纳汉:听说因为一部大陆电视剧,“奇点”一词在中国很热。“奇点”在物理学、数学中都有定义,在人类历史中,“奇点”指的是,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出现了改变,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将无法理解。
这本书就是讨论,人工智能和神经技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会加速这个“技术奇点”的到来。我们可以把目前的人工智能兴起和应用,称为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浪潮,这个短期的发展是商业化、产业化的;而未来一个世纪可能会出现超人工智能(即有人类意识的人工智能),这个长期的发展,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大的人类与机械关系视角去看待和讨论。后者看起来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是从技术变革的历史来看,也不过是一瞬。
《凤凰周刊》:从现实技术的角度,人工智能拥有人类的意识和感情,这离我们还有多远?您最近担任科学顾问的科幻电影《机械姬》也有涉及这个主题。
默里・沙纳汉:机器人是否会有以及是否应该有人类一样的意识和感情,这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已经在科学界和科幻界讨论了半个世纪。早在1950年,大家熟知的“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就曾经发表过学术文章《计算机与智能》,他预测到2000年,人们谈论机器也能思考时,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虽然到2000年这个预言没有实现,但是以上我们提到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神经技术领域,目前我们正在小白鼠的大脑上进行实验,看是否可以实现全脑仿真,与生物大脑不同,数字基质的大脑可以多次复制。数字基质的大脑还可以加速,这一点也与生物大脑不同。所以,如果我们能通过全脑仿真制造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那么只要运算能力足够强大,就可以制造一个以超高速运转的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社区。如果人工智能不是按照仿生方法制造,而是从无到有创造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事实上,只要是电脑程序,都可以复制或加速。而且,目前有很多仿生技术,也让这个预言越来越有成真的希望。
记者:你认为,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人类的意识和生理功能放到机器人身上?
默里・沙纳汉:让机器人多大程度上拥有人类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以及是否要有性能力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层面的道德和责任,以及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但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把有意识的机器人最后妖魔化、邪恶化,说它会代替人类或者谋反人类等,这些都是因为人性对未来的恐惧而产生的想象,我们不要被这些想象带得太深。事实上,机器人是安全的,很多风险是可控的。
一次突破就可能改变世界
《凤凰周刊》:有时候,技术发展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人性本身或者说人类社会未必能接受或承受,所以会使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减慢停滞。你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默里・沙纳汉:每一次技术革新的时候,我们的人性也被影响,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我们的一个自然反应是被吸引,同时又害怕。从短期来看,有时候放慢是好事,因为商业化总是会不自觉地推着一项技术和应用大肆向前。比如说,社交媒体已经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但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一些时间去学习如何处理社交媒体。某些人会很关注别人的个人生活,但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同理,人工智能也是一样。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不能因为人性本身的局限性,就完全阻止创造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凤凰周刊》:按照您在书中说的,从长远历史来看,人类现在只是走在人工智能的开始阶段。那么我们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研发什么?一个机械奴隶,一个人类伙伴,还是有可能比人类还聪明的“老师”?
默里・沙纳汉: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未来40到50年,我们需要很严肃地思考和面对这个问题。现在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篇7
人工智能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68亿美元,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普遍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水平,这一市场或许只会继续发展而不是退步。但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仅涉及人工智能产业的问题。事实上,有几十个二级技术产业正在发展壮大,以满足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如果你在寻找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或者是在寻找一条能够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而又不涉足机器学习的新职业道路,那么这些行业值得考虑。
AI市场成蓝海还有什么地方需要突破?
处理能力
人工智能算法通常会同时依赖多个移动部件,意味着需要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例如,IBM的Watson在2011年电视智力竞赛节目Jeopardy上战胜人类冠军选手,它的智慧来自90个相互关联的IBM Power 750服务器。其中每一个都使用了3.5 GHz POWER 7的8核处理器,每核有4个线程。总的来说,它的运行内存有16TB,而相比之下,即使是最先进的电脑也只有64GB的内存。而且别忘了,虽然Watson的处理系统非常复杂,但它实际上仅仅相当于人工智能6岁的智力。而需求只会日益增加。
因此,像英伟达这样的芯片企业正在努力尝试生产专门支持深度学习算法的处理器。英伟达最近了一款Tesla V100芯片,该芯片可以在更少的能源下提供更大的能量,并可以多次提高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前谷歌员工们创建了一家名为Groq的公司,也在竞相生产更好的芯片来支持机器学习。
数据存储
另外,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如果这些机器学习算法想要成功地学习编程知识,那么它们就需要获得大量的数据。例如,Watson温习了维基百科的全部文本,而谷歌的DeepMind则进行了无数次的围棋对战比赛,准备好打败世界冠军。自动驾驶汽车将收集环境数据,以便令驾驶人能够更加安全地抵达目的地。据估计,自动驾驶汽车每天会产生多达4TB的数据,而这只是针对每辆车而已。
因此,我们非常需要有一个廉价又靠谱的方式来存储数据。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很棒的数据存储方式,但技术界的未来主义者们仍在努力创造更好的方式。例如,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五个维度(而不是两个)中,将它们嵌入玻璃中永久保存。利用人工智能寻找此类新技术,或许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商机。
安全性与伦理
人类正接近“超级智能”时代,即人工智能在智力上的能力远远超过创造它的人类。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道德上的担忧,从意识的确定到权力分配的社会经济影响等。其中许多都得到了哲学家Nick Bostrom的证实,随后又有埃隆·马斯克、斯蒂芬·霍金和比尔·盖茨这样的行业领军人物加入这一阵营。
篇8
联手谷歌押注AI 布局高端市场
2017年4月中旬,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外宣布,未来4年,联想集团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方面投资超过12亿美元(约82亿元人民币)。至2021年3月份,联想集团每年研发开支将到达15亿美元左右,且上述款项将占总研发预算的20%以上。
同时,杨元庆表示,联想集团将与谷歌、亚马逊在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以达到从智慧手机和其他新业务中所获得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达到50%的目标,而现在此部分营收比例占30%。
就在宣布巨额投入人工智能的前一天,联想正式在国内ThinkPad X1 Carbon 2017笔记本电脑。悉知,ThinkPad是联想旗下最重要的PC品牌,联想有意借该品牌巩固其全球PC行业老大的地位,同时进一步扩大在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更为重要的是,联想欲借人工智能大潮,酝酿更多的智能终端,从而挖掘更多利润空间。
传统业务低迷 希冀新拐点
此前,杨元庆曾谈及联想手机业务的未来、集团三大业务板块时,曾提到联想未来的第三波战略。第一波是PC业务,在这个领域,联想未来的愿景和战略是设备+云。第二波是智能手机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为联想构建新的增长和利润引擎,这部分要实现盈利尚需时间。第三波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经历新一轮的变革,更多智能终端将出现。然而从这几年的现实情况来看,联想的手机市场业务持续下降,个人电脑业务也远低于预期的发展。
手机业务
在线上营销方面,2012年4月,小米手机采用在线预售的策略,开始进行互联网营销。很快,华为立刻意识到这一移动互联网在线销售机遇,后来居上;而联想手机则反应滞后,到2015年手机业务销售跌出国内排行榜前10名。
在线下营销方面,2016年,OPPO和vivo凭借线下渠道的多年布局一跃而跻身前三。而在商业模式和市场布局上,两家公司基本相同,现在即使在很偏远的乡镇也能看到OPPO和vivo的身影。反观联想的店面数量,远不及OPPO和vivo。联想的国内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14.1%,骤降到2016年的1.6%。
电脑业务
今年4月初,杨元庆表示,个人电脑业务是联想的核心业务,是联想碗里的饭,联想要保持市场的领导地位和良好的盈利能力。然而现在看来,碗里的个人电脑业务最后能保持住多少还很难说。
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惠普PC出货量为1314万台,联想出货量为1232万台;惠普全球市场份额为21.8%,联想为20.4%。个人电脑业务一直是联想的核心业务,然而联想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个人电脑业务占总业务的66%,较201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个人电脑业务收入同比下跌11%至296.46亿美元。
入场厮杀BAT 分羹任重道远
其实,2016年年底,联想才开始发力布局人工智能。而国际科技巨头如IBM、谷歌、英特尔甚至亚马逊、微软很早就在布局人工智能;甚至国内BAT也早已从四五年前开始陆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动作,并不乏新成果落地。而从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时间点上看,联想在布局上已经晚于BAT不少时间,要想排位靠前,势必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百度
百度是我国最早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公司。2013年年初,李彦宏就提出设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当年4月,百度设立了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之后,人工智能就渐渐成为百度的战略发展方向,到如今,百度在人工智能的投入与布局已经初现成果。
2016年6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百度成功入选;2016年11月,百度大脑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除百度大脑外,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还包括:无人车驾驶、度秘、百度AR和百度医疗大脑。
阿里巴巴
依托阿里云和电商大数据,阿里巴巴也在人工智能领域逐渐发力。2016年8月初,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正式推出人工智能ET。ET目前已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此外,阿里还有“电商大脑”和“阿里小蜜”。
腾讯
腾讯相对较晚,2016年9月末,腾讯AI实验室成立,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有超过30位顶尖科学家入职,其中超过90%拥有博士学历。下一步,将围绕内容、社交、游戏三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专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虽然,同BAT相比联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但未来每年将有15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用于三个技术方向的研究:第一,将AR作为未来的显示和应用平台;第二,对话式的人机交互;第三,针对后台设备的数据中心技术平台。据悉,其在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室、智能医疗及其他领域已经开始有所动作,最终联想能否杀入人工智能排位赛的前列,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的历史溯源
现代意义上的AI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制造人工大脑的可行性。
1950 年,著名的图灵测试诞生,按照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1951 年,西洋跳棋程序和际象棋程序相继诞生。经过接近 10 年的发展后,国际象棋程序已经可以挑战具有相当水平的业余爱好者,而人工智能游戏也被看做衡量人工智能进展的标准之一。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说服与会者接受“人工智能”一词作为本领域的名称。后来,这次会议也被大家看做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
到了 70 年代,人工智能开始遭到批评,研究经费也被转移到目标明确的特定项目上。1973 年 lighthill 针对英国 AI 研究状况的报告,批评了 AI 在实现其“宏伟目标”上的完全失败,也影响到了项目资金的流向。人工智能遭遇了 6 年左右的低谷。
篇9
作为本届大会唯一受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展现了中国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城市领域的经验和成绩,技术给城市服务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如何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全面落地。
实施“互联网+”构建“智慧城市”
本届大会所关注的主题是全球化、数字化城市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来构建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治理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命题。
腾讯是最早倡导和践行“互联网+”概念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已将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城市发展中的每个领域,激活城市生态的每个细胞,提高城市服务的效率、优化城市资源的配置、加强城市发展的动力,逐步构建未来的智慧城市。
截至目前,腾讯已与海南、河南、上海、重庆、天津、四川、贵州、湖北共8个省市以及31个城市(包括深圳、长沙、大连等),就城市创新与IT服务升级等方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微信,即可随时享受医疗、户政、教育、票务等各种城市服务。
为了揭示出“互联网+城市”的潜在发展空间,腾讯在今年年初了第一本《互联网+政务微信白皮书》,深度剖析了微信政务民生的发展全景。
腾讯让城市更加智慧
腾讯“互联网+”智慧城市已全面铺开,微信“城市服务”、腾讯新闻民生页卡、手Q城市生活三大平台,把城市服务聚合在手机,让每个人享受智慧城市发展的红利。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表示:“中国已经有几十个城市正在使用腾讯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市民使用手机在线上解决生活琐事。”
篇10
云计算进入2.0时代的背景是:过去十年,在谷歌、亚马逊、阿里等“云一代”企业引领下,云计算从为以互联网为主的初创企业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所接受,云计算已开始从培育期走向普及期。
而当前的数字化转型热潮,助推各行业企业积极“上云”,云计算迈入2.0时代。据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达2797亿元,同比增长41.7%,预计未来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上述背景下,云计算市场玩家增多,争相抢位,都想收割云计算“红利”。除了BAT外,其他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布局云计算、传统IT企业全面向云计算转型。圈外企业如做房地产出身的万达等也高调杀入云计算。而阿里、浪潮等较早进入云计算市场的老牌ICT企业,则纷纷加大云计算市场拓展力度。
随着云计算需求的变化,厂商策略玩法在改变,竞争格局也将随之重构。云计算2.0时代,企业的云化之路怎么走?
深耕垂直行业
继前期在社交、电商、游戏、视频等领域的应用后,云计算正朝着政务、金融、制造、医疗等纵深行业蔓延。行业云将成为云计算2.0时代的主导力量。
IDC认为,到2020年75%以上的500强企业将通过行业云向他们的客户提供数字服务。嗅觉敏感的云厂商已开始向垂直行业纵深挺进。
阿里和腾讯都加大了行业云的布局,并围绕行业云,构建合作伙伴生态。华为在3月份召开的生态大会上,也提出聚焦行业,携手合作伙伴构建云生态。
而浪潮作为行业云的首倡者,早在2010年就提出做行业云,从早期的卖盒子到卖解决方案、再到提供云平台和构建生态,这些年不断转型、进步。据浪潮公布的数据,现在浪潮全国的合作伙伴超过9000家。
根据浪潮在4月18日的云业务策略,2017年浪潮将推进“十百千计划”,即10大行业解决方案、100家生态伙伴、培训认证1000名IICE/IICP专业工程师,持续聚焦行业云市场,以“平台+生态”推进云计算落地。
十大行业解决方案:以“云图”InCloud Lab为依托,联合Key ISV/SV开发医疗、政务、金融、通信、能源、教育十大行业解决方案;率先在方案验证优化测试中心进行各行业解决方案的测试,推动稳定、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在用户生产环境的实测与落地。
百家生态合作伙伴:通过整合行业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从技术的研究与研发、行业方案的验证与优化、服务的提升和响应三个层面,围绕企业级用户构建融合、开放、安全、共赢的云生态版图,为企业级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中心云化解决方案。
千名工程师认证:认证1000名IICE/IICP专业工程师,提升本地服务能力。
我们知道,单纯的IaaS就如同传统IT时代的盒子,计算厂商要拓展更大的利润空间,一定要从“卖盒子”转变为“搭平台”、做生态,才能把云的生意做大、做强。这正是越来越多的IaaS玩家,都强调构建平台、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
而且,对于垂直行业市场,云要落地行业,就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来进行部署,完善各行业的生态圈,因为生态圈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客户对其的接受度。这也是各路玩家纷纷专做生态布局的另一个原因。
如今,阿里云的云栖大会、腾讯云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浪潮IPF合作伙伴大会已成系列大会。这些云计算巨头争相构建平台、扩大“朋友圈”。
随着各路云计算玩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行业市场,云计算市场竞争也将从分散走向集中,而平台和生态圈建设必将成为决胜市场的重要因素。
开源趋势明朗
随着近几年云计算市场快速增长,开源技术在云计算领域得到新的发展契机。今年4月中旬召开的“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上,“OpenStack”是受关注最高的词汇。OpenStack将开源、开放的思想开始深度植入到云计算领域,成为最受欢迎的开源项目。
据统计,世界100强企业中50%的企业已经采用OpenStack,开发者、用户遍及全球。从国内市场来看,云计算的发展使OpenStack在中的关注度持续稳定上升,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全球云计算开源峰会”上的《中国云计算开源发展调查报告(2017年)》,在国内使用私有云企业中,有超过八成企业接受并认可开源技术。有半数以上企业已经应用OpenStack或正在测试环境。
中国云计算企业在OpenStack中的席位和地位也在逐渐提升。国内企业中,浪潮不是OpenStack早期成员,自2 0 1 4年加入OpenStack社区后,短短两年就已成为基金会金牌会员。
OpenStack已经逐渐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资源管理方面占据领导位置,成为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管理“云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这也被浪潮、华为等中国云计算企业看成重要发展机遇,不断进行OpenStack的优化和推广。
以浪潮为例,“全面基于OpenStack”是浪潮2017年云计算产品策略的核心。浪潮一方面从完善OpenStack框架入手,提供可商用的OpenStack产品;另一方面将加大虚拟化、存储、网络、安全、管理五大基础技术创新,提升增值服务能力。
在浪潮集团系统软件部总经理张东看来,大家选择了OpenStack,不仅仅是因为OpenStack便宜,OpenStack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浪潮要推进“平台+生态”战略,首要的是开放,可以兼容合作伙伴的产品。
虽然OpenStack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但依然在部署、定位、安全性和方案完整性上存在较高应用门槛,阻碍了OpenStack的商业化进程。为此,浪潮提出“FAST”设计理念,从Functionality(功能性)、Availability(可用性)、Security(安全性)、Toolchain(工具化)着手,提供成熟、完善、易用的OpenStack方案型产品,确定浪潮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OpenStack的发展成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洗牌,市场集中度增强。浪潮希望通过“FAST”理念,在云计算2.0时代在OpenStack道路上跑得更快。
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云计算
去年3月,在AlphaGo与李世石的大战即将开展之前,谷歌大脑(Google Brain)团队负责人杰夫?迪恩在韩国首尔的四季酒店的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更高层次的云计算服务。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存在于谷歌的云计算平台中。
随着大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以及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被称为“ABC”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发展关键,互联网的下一幕将由人工智能来主导,而各行各业也将依托于“智能+”完成对于自身的改造。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云计算。
不久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内部启动代号为“NASA”的计划,面向未来20年储备核心科技,机器学习、IoT、生物识别等领域智能化领域被放在突出位置。阿里“NASA”计划的研发成果都将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成为创新者的强大技术后盾。
在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马化腾表示: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面对的一个不可逃避的趋势是,将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有效结合,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此前,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都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云服务,升级云服务能力。
而在4月11日召开的IBM中国论坛上,“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是两大主题词。IBM正在全力推进商业人工智能Wason在各个行业云平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