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1: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1

(一)网络时代教师道德观面临的冲击当今信息技术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媒介,涉及的内容广泛,信息量庞大,汇聚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信息,形成了比以往更全面的全球化的网络环境。而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大融合,既包含了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信息,又包含了腐朽异化的有害思想,就像一把双刃剑,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CNNIN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就学历而言,大专文凭的人数占9.4%,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数占10.9%。[1]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引导支持着社会建设的方向和基础。因此很多高校都加强了大学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如何运用此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网络信息平台已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因素与载体。因此,高校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时代挑战,运用优势技术条件开展有效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是亟需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师表”,身教是育人的第一要素。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例如:言传与身教不一,将商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带到学校和课堂,处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等出现了不纯洁现象。二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去研究网络上的新观点,而是就书本知识而教书,学生的对于学生的思想动向不加理会,让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知识更新,使教师威信降低,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信念、世界观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理想和信念的质疑和动摇。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影响知识和信息更细的速度加快,各种新知识和信息纷至沓来,使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多样化的环境中。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意识和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教材已不再是学生专业知识唯一来源,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不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讯多爱钻研的学生,早已经在网络上获取了一部分知识;这样对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以及所传授的学问的滞后性就是一大挑战,由于课堂无法吸引学生,一些教师又缺乏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重建知识体系,因而就不能有效向学生传播最新的信息。其次表现为教育学习的互动实效性缺乏。作为教育的主导性要素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网络、QQ、电子邮件、视频、教学软件等方式也能方便地与教师交流学习,探讨问题,能改变了传统课堂单纯的灌输知识,教学效率不高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有些教师认为,听课是学生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教材知识学生自然就该听,由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有足够的自制力与思维能力,所以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教学方法问题。以至于在现实中、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指责,老师感叹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批评如今的大学生不求上进、学风很差,是来混文凭的。而大学生形容有些课堂教学,老师讲课枯燥干巴、味同嚼蜡,学生听课呆若木鸡。

二、网络时代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措施

(一)知识无国界,但是教师是有国界的新时代,面临着网络的巨大信息量冲击,每位教师都要帮助学生对信息学会取舍,同时,自身也要自律。要懂得什么信息是对学生身心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用正能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同时,也要学会用反面教材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理解问题,处理问题。

(二)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网络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创新,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学习他人并超越他人,同时不断超越、锻炼自己,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心理成熟度、敏锐的思维力、广阔的视野、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不保守、不武断;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崇高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用自己的充沛的精力和热情,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实现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不同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从单一的知识传递变为重视问题解决、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同时更加重视对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其中包括:网络时代的教学评价,不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具有一些特点和困难。如何全面的、综合的考虑和检查内容设定、学生有什么新的想法、如何得出结论、建立什么假设等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能力。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包括整理学生的各种数据,按照整理的结果,重点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应该决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项目,结合网络收集的数据,直接提问学生,从学生的答案和评价的数据中进行评价。使用语言能力教师不能忽略的事是对言语交流策略,尤其是网络语言,现代化的学生,由于上网频繁,所以网络语言相对熟稔,而很多教师,对网络语言却是不以为然,相反,言语知识贫乏,如果具有有效网络语言的知识,也就有了交流策略,同样能够实现意思的沟通。因此,内容(言语知识)与使用内容的策略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把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对教师的新要求。这种能力可以把丰富的知识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就能很好的的解决教学问题,如果此方面的知识不足,就需要进一步学习,这也是教师重要的工作,也才能更好地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把对内容的理解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

篇2

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高校教师职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利于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当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就会一丝不苟、严谨务实地对待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一种战战兢兢,唯恐因备课不充分、讲课不透彻、辅导不到位而误人子弟的忧患意识。这就使得教师自觉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下大气力提高专业素质,涉猎广博知识,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一旦有了这股精神和这种态度,教师就会潜移默化,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引导他们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就教育管理层面来说,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会带动高校良好学风、严谨教风和严格考风的养成,这有利于高等院校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学生久而久之就会训练成崇尚求知、探索、诚信、合作的良好品质,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熏染。

2高校教师遵守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监管和法律保证。高校教师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认真执行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发展战略、方针、政策。高等教育事业要实现科学、全面、正规发展,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国情制定以及颁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法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统称教育法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依据。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业绩评价和奖惩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促进现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更要有战略性和稳定性。高校教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规范,有利于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战略落到实处,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执教,依法治教;也有利于高等学校形成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风尚,避免教育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范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的导向性和约束力。在高等院校,管理者必须依靠它来调节教育行为,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随意性。教育活动本身是最直接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高校是知识分子之间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交流和传播的重镇,教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隐蔽性和随意性,需要靠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来约束,但是完全靠自觉就有风险,必须辅之以法律法规作为底线来约束,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比如,近些年来某些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授相继出现科研成果造假,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招生、就业和后勤管理方面违规违纪操作,谋取私利等都应该受到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裁。这一方面是对违法违纪人员自身的教育和改造,更是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有力警示,更是净化学术环境,树立高校良好教育教学风尚的有力保证。

3.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范和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重视职业道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才能不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美誉。自古以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直是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规范、严谨治学的职业品质、自律慎独的道德境界。

一、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意识

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其特殊性体现在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职业道德最核心的本质是给学生以实际教益,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意识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平等的对待学生,理解和信任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条件。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组织教学要由灌输式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形成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最后,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教育、鞭策、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全人格。教师通过与学生交往互助,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爱岗敬业的职业规范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如有的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平淡,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方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谋取自己的利益,对教学工作极不负责。因此,爱岗敬业的职业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认真履行教师应尽的职责。其次,各高等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对爱岗敬业制定出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具体的规定,使教师在工作、生活和教书育人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最后,加强舆论宣传并建立有力的奖惩机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在校园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舆论氛围,激励更多的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实现教师人格的升华。

三、严谨治学的职业品质

现代高校承担着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高校的主体之一的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也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因此,严谨治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其二是要提高科研水平。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有的高校教师一些教师在这两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师德失范问题。在教学上,些教师治学不严谨,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他们十分重视科研,把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其中,教学工作却只是应付差事,教学水平止步不前,不认真履行教师教学岗位职责,不努力钻研教学技术,不注重更新教学方法,不注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接受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把教学工作看成一种负担,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中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科研上,部分高校教师有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学术研究中粗制滥造,论文弄虚作假,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甚至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有的在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弄虚作假,为个人谋取私利。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术道德、严谨治学各方面加以考虑,使其标准和教师日常的工作和行为紧密结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地向学生传授具有现代科学的知识,使教学具有科学性。最后,在科研上,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科研道德修养,鼓励高校教师针对专业学科的理论与生产实际,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创出一番业绩,做出一番贡献。

对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

四、自律慎独的道德境界

自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自身修养,是一个人只身独处时所思,所想,所做,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依德行事、以德润身。在新时期,自律慎独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能否“慎独”,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慎独”境界,很容易做出违反师德的事情。高校教师可以单独从事并完成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许多行为带有“隐蔽”的特点。例如,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是否认真负责,对待学生是否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考评是否公正,与学生及家长交往能否严于律己,评比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各种补贴,是否公平公正,等等。所有这些教师的行为在短时间为别人难以觉察和监督,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慎独”程度。因此,教师能否“慎独”,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慎独”境界,很容易做出违反师德的事情。达到自律慎独的道德境界,高校教师需要在“隐”“微”“恒”上下工夫。首先要注重自省,以自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进入工作、指导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不论在何时何地何事都不为权所屈、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始终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不动摇。其次,要持之以恒。师德修养不是凭个人一时的热情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练。最后,从微处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做任何哪怕微小的不道德的事,防微杜渐,积小善而成大德,逐步提高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在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将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规范、严谨治学的职业品质、自律慎独的道德境界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和教师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使教师能适应新时代、保持新优势、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存问题

1.1 师德认识不全面深刻

高校师德建设从内涵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技能、职业人格等;从外延上既包括由大学职能衍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在学术活动中的道德、在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也包括由教育活动衍生出来的教师对待职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同侪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而当今一些教师无法深刻全面认识师德含义, 亦不主动深入学习研究, 仅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思片面理解, 认为其无关紧要, 将师德培养放在提升教师能力无关紧要的位置, 仅仅做到教书, 而未深刻理解育人。

1.2 专业而不敬业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本职工作的职责所在及重要性, 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认为只要运用专业知识去备课、完成相应课时量即完成教学任务, 更有甚者, 备课不认真, 照本宣科, 无视学生需求, 不注重个人道德水平培养, 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不良思想传播于学生之中, 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此类教师往往认为专业知识过硬便可教授一门课程, 认为知识的学习在于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 而完全忽视师德对年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3 物质化严重

提高教师待遇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实为一份赚钱不高的职业, 然而在这个话题之下往往有人忽视了教师职业的无私性和神圣性, 从而衍生出日益物质化的氛围, 部分教师不以学生利益为原则, 不把育人工作置于首位, 而是将个人得失摆在首要, 特别是当前处于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师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部分教师将大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第二职业, 严重影响了教学及科研质量, 更有甚者, 不顾教师形象, 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谋取私利, 在学生之中助长了不正之风,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败坏了社会风气。

1.4 不关注学生

在各大高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然而青年教师虽活力十足却往往缺乏教书及育人经验, 有些人认为对待教学工作只要将课程要求知识传授于学生即可, 而自己应趁年轻之时抓紧时间提升自身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等, 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 无视学生的学习生活, 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应全部交由学生辅导老师, 完全忽视高校教师在育人工作上的职责, 忽视学生利益。

1.5 教师形象不佳

教师形象是教师群体以外人员或机构对教师的印象和评价, 长久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印象大多是端庄得体, 庄重优雅, 然而, 由于教师队伍的逐渐年轻化、多元化, 许多高校教师在自身衣着上过度追求时尚新潮, 严重者校园内衣着暴露、浓妆艳抹, 课堂上穿戴随意, 不拘小节, 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个人形象, 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有些教师不仅外在形象不佳, 甚至在课堂上不顾教师身份, 言语粗鲁, 传播不当言论, 塑造出恶劣的内在形象。这些行为都有愧于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位。

2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 严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加强师德认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对教师健康人格及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关键与核心, 提高教师以师德为先的综合素质是不断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这同时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持续保持学习的态度, 用最新前沿知识教育、引导学生。高校应尽最大能力为教师提供不断提升的广阔平台, 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并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教师培训中应将师德教育重点突出培训, 对于新进青年教师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第一门必修课, 对于中老年教师则应更加强调保持已有教师素养、淡泊名利, 专心育人;将师德典范, 育人楷模凝聚起来, 形成一直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团队, 并广泛宣传, 形成师德浓厚的育人氛围。

2.2 加强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中对师德的约束

高校要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至首要位置, 长期以来, 教师考核大多注重学历、外语、工作量、论文等方面, 而师德部分考核常常无法有效落实, 因此, 加强考核机制中对师德的约束刻不容缓, 学校应建立健全一套涵盖专业系统评定、学生家长反馈、教师同事互评、院校监督等方面的完善师德评定机制, 严格考核教师师德, 对师德低下者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 即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干部竞选等教师评定工作均不予通过, 情节严重者应给予相应处分, 对师德突出者设置相应奖励机制, 以此突出师德培养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广大教师不被利益驱使, 在提升自生素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3 培养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 注重与学生沟通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责任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这也是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 作为教师, 无论教课与否、专业为何都应时时刻刻保持一份责任心, 对所教课程负责, 对所教学生负责, 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高校的职责在于为社会输入新鲜血液, 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教师身处其中, 责任之重大, 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负责最关键点在于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 课堂上要展开充分的专业知识沟通, 时刻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 及时改进授课方法, 对学生专业负责, 在课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促进学生对教师角色由课堂师者到课下长者的转变, 逐渐与学生形成情感体验, 对学生思想负责, 在提升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同时增加教师成就感。

2.4 注重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提升教师形象

礼由心生, 仪由外表, 人的内在素养决定外在的言谈举止及仪容仪表,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高校应注重教师礼仪培训, 使每一位教师做到摆正位置、端正态度、以生为本, 做一名语言规范、形象亲和、态度随和、方式恰当的礼仪型教师。同时, 高校应制定出符合教师形象, 顺应当下审美的高校教师形象标准, 每位教师应对照标准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及时弥补不足。高校可开展教师形象系列赛事, 在提升教师素质同时树立教师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的新形象, 切实做到以身传教, 用良好的教师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3 结语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教书育人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能力的过程, 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肩负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 育人之任不容小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一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也非一蹴而就, 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以身传教, 更需要各级部门及广大社会的关注, 在全国上下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 树立师德典型, 发挥榜样作用, 使每一位教育人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高教学刊, 2016.17:201-202.

[2]李晶, 范玉陶, 鲍晓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J].山海经, 2015.10:49-50.

篇5

关键词: 高校师德 现状 制度化建设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教师在学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人才的关键。因此创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和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甚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要超越现实局限,着眼于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正趋向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将成为本世纪振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效,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师德建设一方面受社会主义道德的支配与约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有着独特的影响。良好的教师道德风范,不仅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良好的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顺应了增强良好校风、学风,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师德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近年来,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波及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高校学生及教师被卷入到学校之外的大社会中,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接受形形的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决定因素。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品质优秀、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教师道德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时,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造成了师德建设严重滞后,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如今,高校教师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敬业精神,但在部分学校,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放松了自我修养,敬业精神淡漠,教学表现难以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于传授一般性的陈旧知识;或者为附和学生的兴趣泛泛而谈,考试划范围,阅卷不认真,应付了事。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甚至将各种不良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发牢骚、讲怪话、言语不检点,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去别的学校代课,以获得高额的代课费,却对原本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随意应付、三心二意。

(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信仰。

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将自己的平凡岗位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不良观念思潮的侵袭与腐蚀。但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重利轻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索取和现实,而较少考虑集体、奉献和理想。

(三)学术腐败。

很多高校不再把教学工作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及能否晋升资格的标准,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科研与学术论文而评判,如每年发表几篇核心刊物登载的论文可以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这样的硬性规定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影响的,科研的主要落脚点应归到教学上,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但部分教师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颠倒并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味地埋头搞科研,多写论文、争出成果,以便于职称的晋升。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不顾做人的道德底线,教材抄袭,论文剽窃,教学质量下降,博士生异化,教授滥竽充数,科研成果缺少原创性,等等,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师德制度化建设

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出新要求,采取新举措。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已在1997年得以明文规定,包括八个方面: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章可循。但高校的师德建设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高校师德教育的要求,颁发教师道德的统一规范和配套制度,有利于约束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在校园内形成“重师德、谨师行、培师艺、铸师魂”的新风尚。

(一)高校教师师德规范。

高校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出统一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成为教师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增强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个正常、和谐的秩序之中。有了师德规范,可激励教师更好地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师德规范包括下列内容。

1.遵循规律,教书育人。执行教育方针,严谨教学、德育渗透,勇于探索、因材施教,热爱教育。

2.严谨笃学,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科研严谨,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3.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术无,授课有纪律。发扬理论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学术发展可畅所欲言、无所禁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体现崇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

(二)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树立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关心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他人的影响,维护正义,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做一名受社会尊重的公民。

(三)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遵循一般社会公民的道德规范,而且要遵守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职业,教师是通过教学工作直接传授知识宣传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并间接影响社会。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课外辅导制度(包括论文答辩指导)、学生考试及成绩评定制度、听课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得以规范化。高校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师德评价方法,采取专家评判、同事互评、学生评教等措施,使师德师风得到科学公正的评判,使得教师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和努力的方向。考核教师把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改变对教师的评判中重学历、重科研但轻道德的现象,使高校的师德建设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有内在强制性又有外在的制衡力量。

(四)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在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须加强改进。加强监督管理要广开渠道,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样式的监督网络。首先要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等组成的师德督导机构,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其次要注重发挥社会监督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对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出来的师德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并严肃处理。最后要重视网络对师德监督的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学师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高校的内部网络建立师生共享的论坛,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给师德监督提供一种新方式。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现象一定要处罚到位,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才能取信于民众,提高人们参与师德监督的积极性。

四、师德建设的其他思考

《长沙晚报》2009年9月28日报道,湖南省推出了一套师德考核管理系统,为师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确的量化标准:“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以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确实具有开创性,但是把师德进行量化,却有不尊重教师之嫌。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象征,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道德抽象。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我们可以给其名师称号,给其名誉奖励或者物质嘉奖,但从来都没有说过道德、师德值多少钱。然而,现在却将师德量化,将师德和报酬挂钩,这实际上是对师德的贬损,是对师德的误读和歪解。

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产生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此举会严重玷污师德的纯洁性。如果一个教师表现为良好的德行是为了图谋利益,那么不论表现多么完美,人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虚伪或懦弱的表现,对他的人格只会更加鄙视,而决不会更加尊重。另外给师德进行明码标价,师德本无价,但现在“25分=当月奖金”,将师德置于一个廉价的地位,这是道德的悲哀,是在逐步摧毁师德,而决不是在弘扬师德。师德教育决不能靠利益的驱使,要靠信仰的力量,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感。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道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靠自身一点一滴的修养,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靠舆论的严厉监督,与此同时,高校要遵循师德建设规范,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促进教育改革,创建出适应时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荣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荣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国东,赖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石炳生.高校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篇6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此后培养“四有”公民即被作为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写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之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正是在小平同和中央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集中概括起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于是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内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仪表、谈吐、气质等方面的学习,这是外在意义上的修养;二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内在意义上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论从外在意义,还是从内在意义来说,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锻炼过程。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点如下: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的思想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 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能有效地杜绝现在教学风气的腐败现象,认清现代教育的职责。

学习、认识自己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明确提出过“笃信好学,宁死善道。”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渐渐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提升自己。

向实践学习

我国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孟子也说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性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才能磨练出人的品质。教师在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才能更加体会学生的心理,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为,才能懂得品质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相关文章:

1.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备的意义

3.教师如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音乐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93-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音乐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受到开放性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也逐渐出现下滑的趋势,经常有教师的负面新闻曝光出来。久而久之,教师师德失范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已经意识到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严格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师德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音乐教师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遇到诸多的挑战,陆续出现师德失范的不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音乐教师自身素养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逐渐开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年轻的音乐教师。这部分教师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不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作为教师必须经历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和培训当成儿戏,敷衍了事,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年轻的音乐教师的观念中,他们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就是生存之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只需要做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严重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正是由于缺乏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高校音乐教师才逐渐出现师德失范的现象,导致师生关系面临严重的危机。

(二)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缺位

教师是教育之根本,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国家和社会群众都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建设。然而,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导致诸多不良现象陆续出现,严重阻碍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1.高校师德法制教育不到位

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基本标准。任何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道德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生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校十分重视自身的升学率,因此,教师工作的重点也出现了偏差,一位强调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严重忽略了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高校音乐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授课能力,但是其法律意识和师德意识相当的薄弱。另外,高校并没有针对音乐教师建立专门从事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体系,同时,也没有建立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平台,根本无法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除此之外,高校内各职能部门对于自身的职责并不清晰,没有划分清楚各部门具体的职责,高校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也只是体现在教学和科研的联系上,对于最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高校存在的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2.高校师德激励机制不完善

纵观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大多数都是精神奖励、口头奖励为主,这些不完善的奖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并且这种精神奖励也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对于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更是少之又少。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校领导只会对为本校作出贡献或显著提高了本校升学率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高校的这些举动导致刻苦教学的音乐教师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合理的师德学习目标。高校领导往往认为学校是一个神圣的教育基地,如果对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会亵渎师德的高尚精神。因此,在对教师的师德评比中只给予精神奖励。然而,高校对于科研成果多、论文数量多的教师在工资福利、住房分配、子女教育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的这种做法,导致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提高自身师德建设的动力,盲目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背景环境,高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受到周围大环境的渲染,逐渐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断寻求更多的物质享受。高校教师在与社会各界形形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个人中心主义”消极思想的影响,逐渐丧失了教师的良知,抛弃了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出现师德失范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门逐渐打开,越来越多先进的思想传入我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逐渐打破了传统守旧的思想,越来越赞同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对我国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民族意识逐渐失去了认同感。尤其是高校音乐教师,在思想上,他们的思想意识比较超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十分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这种先进思潮的冲击和碰撞,导致高校教师逐渐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我国逐渐进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利用其高效、资源共享等优势,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生活和学习用具。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高校教师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逐渐出现师德缺失现象,对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二、加强高校音乐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音乐教师提高自我修养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自身修养其实就是对自我要求、自我改善、自我陶冶以及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其自身必须在音乐方面有着专业技能,这样才有资格胜任音乐教师的工作。然而,大多数音乐教师要么只会唱歌,要么只会弹琴,其综合实力较低。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培养多种才能,在掌握充足的音乐基础上,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结合力,不断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音乐教师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时刻用高尚的师德来鞭策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同时,在高校音乐教师的日常活动中要合理融入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加大教师的自我修养力度,有效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自我涵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观,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二)热爱学生,增强育人意识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他们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实力较强的接班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的是育人。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人之后,才能进一步将他们培养成才。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也较高,但是其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类学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反而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由此可见,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是万物之根本。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要给学生介绍音乐创作的背景和内容,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教师也加强了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巩固了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正确观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师会热爱学生、热爱自身的工作岗位,尽心尽责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三)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必须形成由学校党委牵头、行政负责实施、有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保障体系。在这种较为完善的体系下,才能营造出一种尊重知识、人才、劳动和创造的良好氛围,塑造一个人才成长的环境,方便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深造。同时,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高校音乐教师师德建设。其次,健全教师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对高校教师的人性化关怀,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多为教师办实事,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积极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上。例如,构建一个服务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咨询和科研指导的有效平台。

另外,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所能及地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分担教师的压力。最后,建立恰当的奖惩制度。适当的奖惩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保持工作的热情,促进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逐渐提高。

(四)建立和谐的环境引导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大环境下,校园文化难免会受其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和谐环境的熏染下,能够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思想观,从而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方面,树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物质文化方面,维护好校园环境,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创建出文明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在规范文化方面,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道德规范,提升学生和教师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在精神文化方面,建设优秀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学风,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断引导教师时刻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原则。在这种和谐的校园环境下,校园内的每个成员尤其是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环境的影响,以身作则,形成一身正气,在有效加强音乐教师师德建设的同时,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严峻的危机。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不断实现师德建设的体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只有用这种办法,才能引导教师积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慧.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3).

篇8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

一、引言

“所谓师德,主要是指反映一定时代教师职业的社会伦理本质关系,由教师自律和他律的力量来维系,是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1]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种种问题与矛盾冲突: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著作有《师德通览》(林崇德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师伦理学专题》(檀传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教师论》(王思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和《师德自律论》(卫荣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这些著作对高校教师师德问题都有所涉及,另外还有专门研究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专著,如《高等学校职业道德论》(钱焕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从中国知网(CNKI)中以“高校”和“师德”为篇名检索词检索到的结果显示,从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录有1138篇论文。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师德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

高校师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研究多为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实践和调研,尽管有也多为量化研究,缺少质性研究;提出方法对策虽多,但实践操作性不强,即使提出了很多建设方法,但对这些方法管不管用也没有跟踪调查;还有就是“将师德标准视为一成不变,忽视了在以自由、自主、平等、开放、竞争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正常的追求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的内在诉求,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教师权利意识的维护、教师成长和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自身的合理需要等方面凸显不够”[2]。

鉴于以上发现的问题,本文拟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高校师德建设在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研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师德建设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与对策。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南京某高校某学院(以下称N院)。

2.研究目的与问题

(1)阐述N院在青年教师中的师德建设的具体做法;(2)N院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的师德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3)尝试探讨促进N院师德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途径和方法。

3.数据收集

数据来自对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察、与研究对象主要负责人3―5次的深度访谈、与研究对象学院的青年教师2―3次座谈。

4.数据分析

遵循质性研究的主题自然浮现的原则,对学院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现状进行描述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根据一年来的自然观察、访谈、座谈数据,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研究结果。

1.N院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师德建设的具体做法

(1)重视学习。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关于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特别是组织好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培训,从理论上武装他们的头脑。

(2)树立典型。对学院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大力宣传,树立师德先进的典型,鼓励青年教师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向身边的模范学习。

(3)开展活动。学院利用各种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青年教师的情操。学院组织了建国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特别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同台演出,最后演出的教师演员中80%是青年教师;学院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年的班主任经验;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开展系列活动;学院还开展了师德先进传帮带的活动,组织了青年教师代表和校师德先进个人参加“畅谈师德面对面”的座谈活动等,在全院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N院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的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德建设没有形成真正的常规化、制度化。学院虽然希望通过一些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来开展师德建设,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都没有纳入常规化、制度化的工作进程中,而是有了某一契机便开展一个,没有也就不会开展、不会挖掘。

(2)师德建设中的简约化。“‘简约’可能是师德规范最大的共同特点,其优点是便于传诵,缺点是粗略、笼统和模糊”[3],这一点在学院的师德建设中也表现的很明显,特别是在开展有关师德的座谈会中,绝大多数老师对师德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教育态度和价值取向上,而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关注不足。

(3)师德建设中的单一化。“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分为三个层次的境界: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和幸福境界”[4]。从实际情况来看,将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和职业之路的教师远多于将教育当作生活艺术的教师。学院的师德建设中往往统一标准,用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去要求所有的老师,去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教师,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忽视了时代的发展。

3.促进N院师德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途径和方法

(1)与时俱进。“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出现,并在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它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师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师德建设应与时俱进。学院可以开展现代师德大讨论的活动,结合专家的建议,结合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N院自己的青年教师的师德标准。

(2)切合实际。现存的一些看似高尚的师德标准之所以不能成为青年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关键就是要求太高,远离现实需要,一般的青年教师做不到。N院可以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广大青年教师的心声,从学院自身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目标,以使全院上下达成共识,促进学院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落实。

(3)明确层次。“现实意义上显得更重要的是让每个教师都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合格教师”[6]。上文提到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分为三个层次的境界,N院可以在师德标准上确定合理的师德层次,如设立合格、良好、优秀、模范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标准,明确相应的具体要求,并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在层次上有所突破,让不同层次上的青年教师都能获得逐级提升师德规范的动力。

五、结论与启示

“以人为本”师德的本质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从帮助教师自主成长的角度去构建师德,从人才管理的角度入手,注重师德教育,讲究实效,注重业务锤炼,精益求精,注重生活关心,细致入微,总之,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而开展。

参考文献:

[1]卫荣凡.师德自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2.

[2]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

[3]张文斌.抓好“五个结合”强化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5):28-31.

[4]王家军.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6,(2):111-113.

[5]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篇9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家,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素质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而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频发的高校“师德失范”事件,昭示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于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总体趋势是好的,仍有大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尚师德、值得人们尊重和爱戴的先进教师。然而,在国家转型新时期多种因索的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面临着多种利益诱惑和更多的选择,导致一些老师已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逐渐缺乏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上出现备课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上课敷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更新不及时,照本宣科。学生工作中借考试、评奖学金、评优秀称号和申请入党收取学生费用给部分学生开绿灯等现象。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仅把“教书”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更谈不上“育人”。更有老师利用教师职业性质和职务之便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2.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冲击下,特别是些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及晋升职位,在科研工作上盲目于发文章,只追求文章的数量而非质量;投机申请科研项目,但不注重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出现了弄虚作假、篡改数据、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严重违反学术道德问题。在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下,教师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关系”上,从而出现“重科研,轻教学”、“串场子,找项目”等学术不端行为。3.对学生缺少关爱。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就是要时刻真心关爱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些新进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上岗前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道德信仰和心理健康学的培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不完善。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如忧郁、恋爱和自杀等各种突况,没有很妥当的应急处理办法。其中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不重视。甚至有老师与学生关系暧昧的,这些行为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等程度的影响,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青年教师的现状。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的扩招,青年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但高校的聘任对象一般侧重于名牌或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而这些群体也只是在岗前才真正接触到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真正面对学生时却有点不知所措,照本宣科。他们甚至没有与学生交流的经验,更谈不上关爱和爱护学生。“80后”青年教师大部分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为了评定职称和晋升职务,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导致青年教师“重科研”,无心进行教学这份本职工作。2.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普遍用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这些“硬件”指标来评价考核教师教学效果,忽视了师德建设、奉献精神“软件”的影响。用这些易量化的“硬件”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和科研项目申报,将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不会用心去教育和关心学生,师生关系淡漠。3.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师德监督制度形同虚设,监督职能部门仅仅局限在行政部门这一单一性机构,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分工。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对教师的道德失范现象采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师德的发展。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往往忽略了教师的优良师德表现,对违法乱纪的事件惩罚力度不大,有学者剽窃已故知名教授40万字的论文,结果只处罚2万元,此类案件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折射出相关制度的缺失。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1.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首先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决摒弃心态浮躁、学术功利化、轻教厌教等流弊,将“敬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理念,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课前三分钟”、“上课不玩手机”等活动上好每一节课,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爱心妈妈”一对一帮扶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文本,师德大计大爱为本。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师另一重要角色就是科研工作者,不单单对本专业科研知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最大水平地发挥“教”的本事和“研”的能力。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己不正,焉能正人”。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文明的使者、智慧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2.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80后”作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主力军,面对的是时刻充满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急躁等各种自我体验的基调的“90后”。他们在文化和思想上很接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通过智能的方式如微信群、QQ等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能与学生形成朋友式良好的师生关系。青年教师面临着双重压力,这些都激励着他们在工作上更努力。为了进一步地提升自己,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钻研新项目新课题、到企业中进一步深造。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知识结构新、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以及股干劲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古人云:规矩弃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起着监督、评价和约束的作用。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应当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4.强化师德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广泛鲜明地宣传学习其他高校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学校可设立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表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创新宣传方法,通过交流、交谈、现身说法等形式,使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理念入脑入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目的。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和惩处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在教师职务评审、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优奖励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努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

四、结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正式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师德建设,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依法施教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四有”好老师时代风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作者:王锐丽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天,徐冀宁.浅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与高校内在灵魂的重塑[J].江苏教育研究,2015,(06):7-9.

[2]蔡淑萍,吴盾,王标兵,等.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99-100.

[3]冉洁,付爱莉.刍议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解决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8-29.

篇10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心理测试 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种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不能成功应付各种负面压力的结果。成就动机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在人数总量上已经在我市各所高校师资队伍中占到一个较大的比重。众多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职业倦怠体验的教师往往失去耐心和信心,降低对课程的准备,成就感下降,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①,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国外学者费登伯格认为高强度的成就动机会导致职业倦怠;国内学者黄正鹊等的研究结果发现,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成就动机愈高的教师越难感染职业倦怠;郝海涛等人的研究也证实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和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②。根据以往研究,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有显著性影响。笔者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希望加深对这二者之间的认识,从中找出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更为有效的策略,为教育机构制定有关教师成长和发展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法

1.被试人员的选择

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共180名,涉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收集165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25份,共140份有效问卷。男性62人,女性78人;一年以下教龄47人,一年至三年44人,三年至五年23人,五年以上24人;未婚83人,已婚57人。

2.测量工具

(1)成就动机问卷。挪威心理学家吉斯米和尼加德1970年编制,1988年叶仁敏等翻译为中文版。该量表共30道题,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维度构成,各15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若追求成功动机的分值大于避免失败动机的分值,表明避免失败的动机弱。该问卷经过广泛的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追求成功动机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的一致性系数为0.84。

(2)职业倦怠问卷。由Maslach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22个项目,由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是指个体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极度疲劳;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甚至不作为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工作;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价值。采用四点计分法,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经过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衰竭维度的克伦巴哈一致性系数0.85;去个性化分量表的克伦巴哈一致性系数0.74;个人成就感的克伦巴哈一致性系数0.81,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3.研究程序

使用成就动机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施测于宁波各高校教师。在试测的基础上,正式施测工作以团体测试的方式,每次施测都使用相同的指导语,并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1.人口学变量分析

(1)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

对男性教师和女性学教师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男性教师的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动机与女性教师有显著差异,前者高于后者。而女性教师的避免失败的动机要显著高于男性教师。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要显著低于女性教师,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没有明显差异。

(2)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在职称方面的差异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职业倦怠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动机结果差异不显著,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差异显著,而在去个性化及自我成就感和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3)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在在学历方面的差异

对不同学历的教师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职业倦怠与避免失败动机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学历教师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差异不明显。

(4)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在教龄方面的差异

对不同教龄教师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在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及其子维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2.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分析

(1)相关分析

对成就动机各因子与职业倦怠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追求成功动机与情绪衰竭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成就感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成就感显著负相关,成就动机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成就感正相关。

三、研究分析

1.人口学变量分析

性别对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的影响差异显著。男性的追求成功动机显著高于女性的追求成功动机,而前者在避免失败动机方面要显著低于女性。这一结果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从性别角色的角度讲,女性对竞争激烈和责任重大的工作抱有回避态度,这会降低女性魅力和气质,从而导致社会的高拒绝③,而普遍认为男性是社会的支柱,是家庭的顶梁柱,对其期望值较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男性将这种观念内化为男性的价值,潜意识中对自身要求提高,希望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区别于女性,因而追求成功的动机较强④。而女性教师的避免失败的动机要显著高于男性教师的避免失败动机,女性在工作中会选择难度系数较小、较容易完成的事情做,这从反面证实了女性教师的避免失败动机要强于男性教师。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要显著低于女性教师,这一研究结果与杨海荣在其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教师承受着家庭琐事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在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会出现较多的情绪。而在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这一职业给男性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职业荣誉感,且教学工作相对单调,这和社会对男性的角色期待相违背⑤,因此,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在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职称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影响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中处于青年阶段的教师的职称多为初级和中级,均处在社会地位指标的中低端,造成在社会地位和分量没有明显差异,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值也没有显著性提高,因此职称造成的成就感的感觉基本一致⑥的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差异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朱燕的结果一致;不同职称在去个性化及自我成就感和成就动机方面差异不显著。已有研究表明职称越高,倦怠水平越高,其中以情绪衰竭最为明显⑦。一般来讲,职称越高,教师对自身的要求就越高,渴求成功但缺乏社会的肯定,教师的合理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发泄,且该阶段青年教师面临结婚或者生育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应激源较多,从而导致情绪衰竭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差异不显著。青年教师均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但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心理落差,工作热情无处表达,因此采取消极的态度而产生懈怠感,降低自我成就感。因此职称对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

学历对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对象的学历普遍为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原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较高的能力和智力,承受教学与科研的压力,都面临着越来越重的竞争压力,对成功具有一定的渴望,因此成就动机差异不显著。在面临工作时,采取自我调适等方式,缓冲可能出现的职业倦怠,因此职业倦怠差异也不显著。

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在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青年教师,多数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需要照顾父母、养儿育女,自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对工作充满成功的期望⑧,并且青年教师多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工作的支撑,颇受领导的关注和器重,故成就动机无显著差异,对职业倦怠感受性也相对不敏感⑨。

2.成就动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追求成功动机与情绪衰竭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成就感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成就感显著负相关;成就动机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成就感正相关。阿特金森的理论认为,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会倾向于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反之,倾向于避免失败和避免追求成功。追求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会根据对将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成功可能性的预估,他们青睐完成50%成功可能性的任务。因为这会极大地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使他们富有成就感,对情绪衰竭感受性得到降低。如果他们认为任务完全不可能完成或者太容易,成就动机感就呈下降趋势,易产生职业倦怠。而避免失败动机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难度系数较低或者较重大的任务。选择前者是容易完成任务,选择后者是因为即使失败,他们也能够将责任归因于任务的难度系数。因此,这类个体会更多地体验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很少感受到成就感。

四、对策与建议

解决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和成就动机需要教师个人、社会和学校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教师个人心理层面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和提升成就动机的有效策略

(1)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及工作过程中情感反应及意志态度。通过建立合理目标认知、自我认知、挫折教育,缓解因工作不顺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沮丧、失意等心理状态,排除心理障碍,预防职业倦怠。

(2)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职业是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主要途径,职业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是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一大精神支柱。因此要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既要满足高校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还要为其合理精神需求提供条件,尤其是对于青年女教师,要注重调节情绪,舒缓工作压力,拥有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3)高校青年教师其职业价值和工作期望会影响其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而对于工作的成就往往归为能力和努力两种内在原因。然而当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时候,则往往把工作的开展及结果归为难度、运气等外部因素,因而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个人内控心理的干预,强化其工作成绩的价值感,努力控制并解决其个人工作中不利的外部因素。

2.从社会层面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和提升成就动机的有效策略

(1)积极而健康的成就动机是促使高校教师取得工作效绩的重要动因,是防范及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手段。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强化高校教师职业责任感。为防止及消除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积极完善及落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使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2)党的十报告把教育列为民生之首,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社会尤其是政府要做好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宣传,维护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声誉,提高职业归属感及荣誉感,形成尊重关心青年教师的组织文化氛围,使他们认同与尊重自身价值。

(3)社会企业应积极加强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需求方,企业要为高校青年合作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及条件,为高校青年教师学术水平、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高校层面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和提升成就动机的有效策略

(1)积极改善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高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对于教学工作、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校内奖励、住房分配等制度上给予一定倾斜。

(2)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地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高校应切实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青年教师在学校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提升教师参与管理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政治地位,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

(3)完善高校青年教师选拔及聘任制度,保证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高校应积极选拔及聘任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不断扩大人才筛选范围,择优录取有职业精神、有职业素养、有职业道德的青年教师,从而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4)完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培训机制,采取定期不定期、学历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职业能力,保证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质量。

注释:

①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VOL3(1)(3):40-43.

②郝海涛、刘悦.高校体育教师成就动机、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9,VOL31(5)(9):93-96.

③⑧李好永.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欠发达地区若干教师成就动机及其与归因特点的关系.

④佟丽君,张守臣.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心理科学,2008,31(4):861-865.

⑤杨海荣.工作控制杆、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⑥魏爱云.当前中专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归因分析.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12-13.

⑦杨海荣.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⑨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参考文献:

[1]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VOL3(1)(3):40-43.

[2]郝海涛,刘悦.高校体育教师成就动机、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VOL31(5)(9):93-96.

[3]李好永.欠发达地区若干教师成就动机及其与归因特点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佟丽君、张守臣.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4):861-865.

[5]杨海荣.工作控制杆、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魏爱云.当前中专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归因分析[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