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13:0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法治化水平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如何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法治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一项紧迫而又必须解决的任务。
塔里木大学作为地处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担负着为南疆多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我校法学专业自2005年开始,基本每年招收1个民族班,已培养少数民族法学专业学生约300人,现在校民族学生约有100人,主要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也包括少数柯尔克孜、俄罗斯等族学生。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法学专业为例,希望就边疆高校法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改革问题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语言障碍严重,学习难度较大
通常情况下,边疆高校法学专业根据国家政策以及师资、教学资源情况,专业课程教育均以汉语进行,而民族学生一般来自边远偏僻地区,从小生活在民族语言氛围当中,虽然在中小学阶段也开设了汉语(现在一般称国语)的课程,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但由于教学水平以及语言环境问题,汉语水平通常较低,部分学生甚至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都存困难,连专业课教材都无法完整阅读,部分学生整个大学期间都在为通过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而努力,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由于既有法律专业词汇,还可能牵涉其他专业用语,对民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二)民族学生知识面总体较窄,影响对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相对于汉族学生,民族学生法学专业教学难度大的另一原因就是其知识面相对较窄。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较为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对许多问题缺乏认识,这对于学习像法学这类需要有较广泛知识储备的专业尤为不利。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诸如学生对经济知识欠缺,影响到对经济法、税法、证券法等课程的理解,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的讲授难度就更大。
(三)教师在给民族学生专业课程讲授方面缺乏针对性措施
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许多教师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较少针对民族学生研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基本与汉族学生一样。首先是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多用传统教学方法,多理论讲解,轻实践教学,致使民族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不够。其次是在课堂上使用的一些案例,较少针对民族学生做适当调整,远离了民族学生的生活实践及理解能力,甚至与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与风俗禁忌相冲突,致使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提高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特别是理解专业术语的能力
1.加快民族地区中小学国语(汉语)教育,提高其汉语水平。民族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语言问题,要提升法学专业民族学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提高其语言文字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提高,如果待其进入大学再来进行,显然为时过晚,效率较低,也会影响高校教育的进程和质量。最好的措施就是国家加强对边疆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的支持力度,由“(民汉)双语教育”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国语教育”,将语言能力问题在中小学阶段就予以解决,力争在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上达到与内地学生一致的水平。
2.完善边疆高校民族学生语言教育,特别是专业汉语教育。为解决民族新生语言困难的问题,边疆高校针对民族新生,一般采取了特别的措施。塔里木大学的做法是实行预科教育,即民族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集中在人文学院统一以汉语学习为主,使其汉语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二才分流到其他各学院,开始专业学习。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良好,大部分民族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汉语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民族学生间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上仍未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应该有较为科学而严格的评价机制,对民族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分层,因材施教,对语言不过关的进一步采取措施,比如延长预科的时间。
就法学专业来说,因法学理论较为抽象,法律文本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言为载体,法律术语与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出入,这对仅具基础汉语能力的民族学生来说,学习这些法律概念、法学理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在法学专业教学中还要分析、解决问题,难度就更为巨大。解决这一困难的对策就是要加强法学专业汉语的教学力度,尤其是注重学生用汉语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民族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1.适当调整法学专业民族学生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国内各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有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种,前者一般强调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的培养,为考研深造做准备,而后者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培养基层法律工作者。就边疆高校法学专业中的民族学生来说,显然,定位于培养民族地区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是更现实、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
2.拓宽民族学生知识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要使民族学生较好的理解法学理论、分析法律案例,特别是诸如经济法、证券法、商法、保险法以及国际法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不那么紧密的课程,需要拓宽其知识面,掌握基本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的知识。个人建议在民族学生培养方案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边缘性、交叉性课程,同时,在选修课程上做出一定要求,从而提高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反过来也会促进其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提升民族学生法学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
在法学专业教学上,传统的教师讲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对民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在边疆高校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学改革上,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促进民族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学习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非常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哥·朗道尔教授创立,已经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国内各高校也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对于边疆高校法学专业的民族学生来说,对法学理论与概念的理解相对困难,就更应该多采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法学专业学习的效果。
2.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使之契合民族学生生活实践,便于理解
边疆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与内地汉族学生不一样,现有的法学教材通常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合适。我们的经验是,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增加有关民族法、习惯法以及法律与宗教等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对教学素材特别是相关案例进行针对性改编,例如,对司法考试试题中的案例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从语言上、形式上接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践,但在法律适用上并不改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本地化、生活化的案例集,很受民族学生的欢迎。
3.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多样化,增加学生参与度
法学专业教学需要形式多样,注重学生参与,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
第一,课堂讨论模式。教师在讲完一部分教学内容后,布置一个或若干思考题以及典型案例,结合授课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民族学生共同讨论,使其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如何运用法律来处理案件和解决问题。
第二,多媒体教学模式。现代化多教学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克服纯语言教学的障碍。例如使用《今日说法》、《庭审现场》和《经济与法》等电视节目视频,其案例选取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典型性,且表现形式丰富全面,冲击力强,有助于民族学生理解案情,同时还有专家点评,常常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第二课堂教学。法学教学不应死板地固定在教室的课堂上,尤其是对民族学生教学,应当拓宽法学专业教学的渠道与形式,如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模拟真实案例,增强民族学生对案例的理解;采用法律义务咨询形式,组织民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无偿回报社会,走上街头,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提高其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
篇2
关键词:高校 英语 写作教学
写作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反映英语学习者的水平。然而,在许多大学生看来,英语写作实际用途不大,远远不及口语学习那么实用,所以大量存在重口语、轻写作的倾向。据统计,历年来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写作部分的得分往往都低于其他类型题目的得分,这就深刻地反映出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严峻形势。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觉得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写作教学。
一、营造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氛围
1.要对参加公共英语学习的学生开设有关的写作课程或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
这就是说,在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改变现在以精读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技能合理安排课程。在写作专项教学中,除了加强议论文与说明文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英语写作教学的实用性。例如,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重点在英语教案写作,商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重点在商务信函写作上。所以,在考试与教学中,要提高写作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不能为了应付学习而写作。
2.在班级设置上应考虑到写作的综合性与重要性,从而采取恰当的方式以增加课时量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与主动性的发挥。同时,还可考虑设置写作选修课或专门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指导。在高校社团活动之中,可考虑开设各类英语写作社团,如英语文学社、英语诗歌协会及英语戏剧协会等。要力求通过社团活动,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英语文体与作品,并在其中探讨写作经验,从而创造学习英语写作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精读课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精读课不仅是高校英语课程中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门课程,所以,利用精读课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目前,还有部分教师在精读课上重点关注的是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内容,却忽略了语篇教学,未能引导大学生从总体上掌握课程思想的精髓,从而造成学生尽管学了很多,却不明白写作的基本要领。需要他们自己进行写作时,经常会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我们要以精读课作为突破口,力争通过精读课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选取3、4个刚学过的单词或短语,让学生从中选择部分单词来造句。这种方法不仅练习了新学知识,同时又丰富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因为要将不同意思、毫不相关的单词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高难度,学生们对此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在采用了分组竞赛等方法之后,大学生情绪高涨,效果显著,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讲解段落结构之扩展、课文主题之展开,来具体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各部分的衔接过渡关系,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和篇章的写法。当然,教师还可围绕课文,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比如可以开展问答练习,让学生自行归纳出段落意识,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进行课文缩写等。通过以上这些形式的写作训练,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技能,又能提高精读课的总体效益。
三、巧妙利用评语激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英语应当将评语写作看作是与学生开展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们了解与自身写作能力有关的信息。评语的重点应放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点评议作文的主题思想、概念、论点以及情节等主要问题,然后再处理好与语法相关的问题。每次在写评语时,要着重探讨两至三个重点问题。评语中所用的单词与句子应当是大学生十分熟悉的,这样,学生一看到评语,就能明白教师的期望值是什么,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英语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学生普遍重视教师作出的评语。所以,教师在写评语的过程中,从而避免评语给大学生写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为了能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作文的评语,一般要按照如下步骤来写:
1.要全面了解学生作文的写作状况,找出值得教师评述之处
其中涉及的内容应当是与作文主题紧密相关的,而且还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多次所强调的内容。要以读者的身份对英语作文开展评述,让学生将阅读评语看成是阅读好朋友的来信,从而会对教师所提的建议更为感兴趣。
2.认真书写评语
教师要对学生写得比较好的段落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充分肯定,并给予表扬。随后再列举出文章中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并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在结尾时,应当使用鼓励性的话语,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继续努力提高写作能力的热情。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尚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现实,持续探索,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工作。虽然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应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通过长期艰巨的学习和训练,以充分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与听、说、读等其他各项能力共同发展。因此,大学教师要严格按照高校英语教学的各项要求,采取各种办法,循序渐进,充分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综合能力,让大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而推动高校英语教学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越.浅谈英语写作教学[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
篇3
一、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全身心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充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需要舞蹈的不断激发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接受一定的舞蹈训练,让他们通过舞蹈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舞蹈教育也是净化心灵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只有内心拥有丰富的感受,才能自然的在舞蹈表演中真实的表现出来。
(二)舞蹈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形体气质
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不仅能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通过舞蹈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身新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独特的气质,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也会不断的提高和增强。人们通过对自身仪容仪表的追求运用到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做一个灵魂的舞者,从而对艺术有全新的领悟。
二、我国高校的舞蹈课程的普遍情况
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舞蹈进行教学,因此要不断地开展各项舞蹈类的活动。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舞蹈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增进信息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传承,能够让学生们以不同的高度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对美感的强烈支持,能够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舞蹈教育的改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更多的舞蹈课程,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虽然各个高校舞蹈水平不一致,但是把这些舞蹈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没有音乐和舞蹈的专业课高校而言,音乐、舞蹈作为一门选修课出现在课程之中,学生们学习最多的是街舞和交谊舞,授课的时间为大约一个学期,一周课程主要设置在周六或周末,两节课程;另一类为
三、存在的问题
对于舞蹈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人们重视。绝大多数人认为,舞蹈专业只是为了培养那些日后可能会从事舞蹈行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对一般同学来说,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舞蹈课程一直作为各个高校的选修课,各高校的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舞蹈的重要作用。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舞蹈都没有正视的被列入必学的课程之中。也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之中增设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但是从舞蹈教学的多元化角度来看,所谓的智能,就是舞蹈的能力,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活动为智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对舞蹈进行学习的时候,也是在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舞蹈智能化的发展对体育和音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舞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在舞蹈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成长。在舞蹈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不断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和成长。舞蹈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舞蹈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生源的基础太差。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相关的知识教育几乎是空白;少数的学生接触过舞蹈教育虽然是在学校所学的,但对舞蹈教育知识的了解是通过课余的舞蹈表演。这使得高校的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缺乏适合的教材。舞蹈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是不规范的,就目前的状态而言,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完全的针对各个高校所使用,在各个院校中的教材都是不统一的,有的选用的是专业的舞蹈教育教材,有的是根据自身的艺术实践所选用的教材,或者是将以往的节目重新翻版给学生。这些做法都是未尝不可的,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
3.舞蹈作为一门辅助课程而言,教学课时的安排非常有局限性。在舞蹈教育真正落实的基础上,还会有其他活动对其影响。目前各个高校的舞蹈发展水平都是不统一的。有的高校有自己的舞蹈团队,发展相对成熟;而在有的高校中,舞蹈的普及范围依旧是狭窄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都没有接触过舞蹈教育,因为他们从未上过舞蹈课程,舞蹈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门选修课,学生排练舞蹈是为了应付表演,但是这些单一演绎的舞蹈动作因为缺乏创新,通常情况下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对于那些发展较为成熟的舞蹈团体来说,排练舞蹈的目的也在于此。
四、现状分析与解决措施
本文研究的立足点(背景)是:传统高校舞蹈教学观念往往只是停留在辅导专业课教程,即针对性设置基本形体课,往往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且成为检验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高校舞蹈教育肩负着培育舞蹈专业从事人员的使命,其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在师资力量上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灌输式”教育方式,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舞蹈知识、动作、技能等,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洪流的不断前进,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高校舞蹈教学在师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革新,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的提升学生与社会的接轨度,从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论文浅析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为出现的问题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问题)
1.生源质量差。普遍我国高校的艺术生生源质量较差,舞蹈学生也不例外,在进入大学之前,面对压力重重的高考,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顺利的进入艺术院校,在其教育方面,往往重视艺术动作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且在高校录取分数上,艺术分所占比例比较大,导致重视形体忽视素质教育的现象出现。而且往往是集中一段时间训练,没有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甚至部分学生未经受过任何的专业舞蹈训练,在集训的时间段内,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及教育几乎为零,导致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的年龄早已经超过了舞蹈训练的最佳时间,身体的柔韧度以及软开度不够,甚至未曾开发,这样为高校舞蹈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2.高校舞蹈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忽视舞蹈技能培养,舞蹈训练的排课时间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舞蹈实践课上的安排比例比较小,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也就是两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会逐渐的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发展。
3.课程结构不合理。高校舞蹈教学应该是以舞蹈实践为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往往设置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在教材上也是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舞蹈案例以及活动设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舞蹈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问题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1.保障生源质量。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调整高考,建立舞蹈形体与文化素质同等重要观念,合理的分配艺术分和文化分。对喜爱舞蹈,有意愿进入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应当端正其学习理念,从小训练基本功,不能为了应付高考而去参加所谓的集训,保障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从小感受舞蹈的魅力,高校在招生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片面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在其教育方面,要准确的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保障生源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便于学生毕业就业的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并且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锻炼方式,如上岗前参加综合素质培训、进修等,树立理论服务与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育。除此之外,教学目标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内心需求,即在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3.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理论化,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将过于死板的理论知识转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舞蹈魅力,学生通过观看、欣赏舞蹈表演,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铺垫。除此之外,加重舞蹈实践课程比例,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不仅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
4.合理安排课程。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学生的内在需求。舞蹈实践课的比例必须增加,可以每周进行3次舞蹈实践,且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可以组织学生或学生自己组织舞蹈队进行舞蹈表演(包括舞台剧、唯美的伴舞、舞蹈形式的音乐剧等),可以邀请舞蹈专家、教育家、人民群众进行观看、赏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及时更正学生的缺点,通过一次次的检验、磨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为舞蹈素质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5.丰富教学手段。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且这种教学方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如今,我国的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为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条件。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且要不断的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无时空限制、视频、动画、语音等优势,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如在理论课上,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调查相关资料,将其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利用网络视频的解说,简化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加高效、优质的理解掌握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五大训练之中,从而转化为舞蹈实践的内在动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点的渗透,从而保障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舞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借鉴网络视频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舞蹈动作,融入新的舞蹈形体元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恰当的配乐,使得学生集中精力融入到实践学习中。除此之外,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之后,可以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一些实地演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舞台掌控力、心理素质等,这样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6.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与微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作为学生的标杆,其素质的高低影响学生素质培养。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高效舞蹈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上岗前,均要进行综合素质摸查及培训,上岗之后,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的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如定期开展交流会,教师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创设培训班,要求教师审视自身能力和素养,及时纠正教师存在的问题等。可以聘请社会上专业的舞蹈家担任教学工作,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取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的、方法等,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教学力量,而且能够与社会发展及时接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同时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且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能够全面的带动全民素质的提升进程,对我国的整体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对症下药最为关键,准确的把握问题,循序渐进的改正,才能推动其质变。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 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31-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英语教学仍然属于外语教学,缺乏足够的英语使用氛围,导致了我国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招致了社会上对于英语学习的厌倦感和逃避感。那么,作为高级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其教育的对象更是有着重要的英语学习目标。然而,我国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还没有过关,很多英语教师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高校英语教学,把情感教学和语言认知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让英语教师能够积极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从情感因素方面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一般包含了两个大的类别,即教师情感因素和学生个体情感。就教师情感因素来说,其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比如说移情和课堂交流等。就学生个体的情感因素来说,它主要指的是学生自信、害怕等不同的情感状况。应该来说,教师情感传递是一种微妙的师生情感联系工具,有利于教师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他们的焦虑心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英语学习效果,从而在消极态度的指引之下,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那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如何呢?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最终发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运用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说有很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情感因素的运用并不够重视,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盲目的追求课程进度。此外,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存在着焦虑的情感因素,无法真正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2 高校英语中进行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实施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无非包含了英语知识的认知和学生情感的交流两个过程。一般来说,人们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英语教学中的认知系统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高校英语教学显得枯燥而乏味。事实上,高校英语教学仍然属于语言范畴,其本质上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中的情感因素容易挖掘出来。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适当的进行情感教学是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情感作为人脑的一种基本的机能,其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抱有的好恶感,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和外部的表现。那么,高校英语教学中就应该恰当的使用情感因素来有效的辅助教学,在充分考虑到英语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以外,更要从情感的角度来充分发挥出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参与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有效的情感教学将大大提升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应用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
(1)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型的语言工具,其需要浓厚的心理因素作为激发条件。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兴趣是其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具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和心理倾向。一旦学生对某种事物有了较大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学好它将是时间问题。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种英语学习活动中来。比如说在课前,英语教师认真调查并分析相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具体的认知水平,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设计,举办一些诸如英语演讲比赛等英语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中来,并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消除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的话,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英语学习动机,让他们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做到英语学习的持之以恒。
(2)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课堂传统意义上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于英语课堂的氛围调控,积极营造出一个生动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整个英语课堂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而是充满了友好的学习情感氛围,应该来说,学习的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显然是有利于英语学习的。但是,传统英语课堂往往是英语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想、态度和情感,那么,现今的英语教师就必须尽快改变那种教学模式,要能够真正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创设出一种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促进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3)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高校英语学体上来说,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那么,一般来说,学生既然有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英语教师就更应该不打击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是要充分发挥出积极的鼓励作用与引导作用,这就是说英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反馈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就是说英语教师应该更多的从积极的一面来赞美学生,切勿伤害学生学习英语的自尊心,而是要努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的从正面来反馈信息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事实上,学生的进步与成就并不一定都是很大的,有可能一些小小的进步,通过英语教师的及时认可和赞誉,都有可能让每个学生感到心理的满足,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本身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灵的鼓励和关怀比起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来的更为有效。
(4)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英语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为英语教学来说,它是一种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与相融的典范。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们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跨文化交际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作用,尤其是当英语教材内容中直接涉及到各种人类思想情感的时候,英语教师要能够把其中的情感因素很好的体现出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知不觉的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色彩,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融入教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某些情感,自然形成师生情感交流。因此,我们说高校英语教师对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引发和表达的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善于充分利用语言描述的作用,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从而以此情感来积极感染学生,使英语课堂变得传知、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3 结语
总之,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除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的传授以外,更应该变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从情感因素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英语教学,尽可能的采取情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英语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强化师生间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重视建立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和谐学习关系,努力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从而在一种优良的情感氛围中学习英语,最终形成一种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处于一种快乐、饱满、振奋的学习环境中的良好的英语氛围,进而真正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唐祥金.寓人文精神于外语课堂教学[M]//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学好英语的根本.上海:外教社,2000.
篇5
关键词:高校 足球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86-01
1 高校足球教学现状、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大部分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并存在着众多的矛盾,足球的教学氛围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足球的热情。下面就当前国内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做几点分析。
1.1 用于足球教学的资源不足
足球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师资方面的力量。在当前的高校足球教育过程中,足球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有时一个足球教师带好几个班的学生,或者一所学校也就几个足球教师,这让足球教师任务繁重。与此同时,知识结构单一是足球教师本身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很多足球教师的足球素养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教学方法落于陈旧俗套,水平无法提上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着老师自身的发展。另外,足球教师还缺乏一定的职业修养,功利性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教书和育人的意识就显得薄弱。
足球的教学场地、器材也是足球教学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一些高校的场地设施的质量、数量问题严重阻碍了足球教学的进行。一些高校没有足球场地,对于喜爱足球的学生也是种打击。另一些高校仅有的球场地也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容易对学生造成擦伤。
1.2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些足球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足球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讲究战术和技巧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里只教授些无创新、无用处的战术配合。同时,足球教学的考核标准、方法的评价体系也是有待完善的。
1.3 学生没有多大的意识去学习足球
一些学校的体育公共课里没有足球运动,甚至没有开设选修足球的课程,加上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对学生的渗透,使得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大量消耗体力的足球运动,而更愿意玩网络游戏。即使有学生还愿意去参加足球运动,而足球运动需要较多的人参加才能进行,所以他们是很难找到趣味相投的人一起进行足球运动,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由上述也可以得出,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整合教学内容也是亟需完善的地方。
2 对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把高校足球教学质量提上去,把高校学生的综合索质提上去,为我国的足球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急需对高校的足球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下面针对上述现状、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2.1 提高足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地位
当前高校足球教育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与当前高校教学体制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为此,要提高足球教育质量,首先就要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提高。同时,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足球教学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另外,高校还要加强足球教育的建设,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合理安排足球课程,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并努力实现之。
2.2 充实、丰富足球教学资源
首先,提高足球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在聘请足球教师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他们具有体育教育资格,以至于能担当为学生传授足球知识和技能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选择体校足球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同时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训练储备。此外,学校也应该对足球教师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使得足球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还可以提高足球教师的自身素养。
其次,对足球教学方面加大经济投入,特别是扩大场地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足球场地缺乏的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建设和优化相关高校的足球场地,以此保证每所高校有足够的场地,为足球教学提供硬件设施的保证。另外,足球器材的完善也是必要的,高校应该加大经济投入,保证体育用品的质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3 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整合教学内容
在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方面,需要由原来的侧重技术教学到现代的“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以此体现“育体”与“育人”“育心”的统一;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层面的转变,以此体现“学技”与“终身受用”的和谐统一并得到发展。
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要制定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足球运动技术的内容丰富,分类繁多,在一定的课时里无法完成所有知识技能的传授。一般而言,踢、控、运、顶、抢、截是使得学生能够进行低层次比赛的基本技术,也是使比赛成为可能的基本技术。因此,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把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术配合作为主要内容。
2.4 改善足球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方法的原则应该体现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其理性的思考能力。比如由学生来当教帅示范讲解某一特定技术动作,或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来进行技术练习。
在考核标准、方法的评价体系方面,本着“着重于明天、着眼于进步、侧重于发展”的理念,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达到真实、客观、公正、合理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2.5 培养学生学习足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首先,足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能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其次,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家足球队的现状,以此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去投身足球,改变国足弱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
《戏剧之家》2016年第05(上)期总第225期高校钢琴教学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最为基础但难度却较高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必修的课程。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培养、开发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创新性思维能力。但钢琴教学在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阻碍了钢琴教育巨大作用的发挥,影响了钢琴教育的更好发展。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时展的需求,也是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钢琴教学应该不断地创新改革,以高质量的教学迎接音乐教育不断发展的挑战。
一、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学在形式上比较古板,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缺乏创新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对人才的培养也会有一定影响。目前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钢琴教学中理论教学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存在大量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实践才是最重要的,钢琴教学大都停留在了大篇幅的演奏作品之中,并片面地认为只要演奏好了音乐作品就可以提升钢琴的学习能力。钢琴的理论知识是在无数的实践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对钢琴作品的认知、情感的体会及创新能力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在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足的,学生往往也容易忽视对理论的学习,如此一来,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所表达出的丰富情感就缺乏必要的体会,在练习时容易出现呆板和表现力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在对钢琴作品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二)钢琴教学的评判标准存在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音乐教学长期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其评判标准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学校对钢琴水平的检验主要也是通过阶段性的考核,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扭曲了钢琴学习本身的目的和意义,片面地认为只有考取了钢琴等级证书,才能证明自己的钢琴水平。这种认知对于钢琴初学者来说,会使他们慢慢失去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他们也难以沉浸于美好的钢琴音乐之中,对钢琴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三)高校钢琴教学方式单一
钢琴是一门对演奏技能要求极高的课程,其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演奏技巧,还需要对演奏的曲目有深刻的理解。在目前的钢琴教学实践中,先是由老师对音阶和乐曲进行一句句讲解,再让学生练习,周而复始,这种方式会对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教学过程中,标准主要是定在演奏正确的层次上,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作者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渲染等氛围的营造则难以体现。如此一来,对学生钢琴理论、作品赏析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则相对缺乏,也容易忽视钢琴教学更深层次的价值,这些都给高校钢琴教学带来诸多的困扰。
(四)高校钢琴教学中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提高钢琴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在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目前在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老师很少就音乐知识和作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导致学生无法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韵味和包含的情感,这样在弹奏过程中即便演奏技巧再好,也无法演奏出曲目的内涵,也会由于情感表达不充分而难以引发听众的共鸣。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措施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钢琴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以常规教学为主,这种模式虽然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不符合高校对钢琴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因此,高校钢琴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1.明确高校钢琴教学的目标高校建立明确的钢琴教学目标有利于深入开展音乐教学。一方面,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建立情感目标,其可以促使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进而达到喜爱音乐的目的,建立起对钢琴学习的稳固情感,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高校钢琴教学应该建立文化目标,通过学习钢琴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应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应多选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作品作为钢琴教学和练习的曲目,这样学生就可以切实地体验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一些高校钢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演奏曲目时,学生对钢琴作品的表现空洞无力,缺乏真实情感的投入。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不同风格音乐作为载体,对各类音乐进行合理分类,针对这些作品的异同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准确把握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和创作背景,保证学生演奏出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渲染力。
(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沟通
高校为了扩招不断增加生源,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钢琴的掌握和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目标定位,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之符合不同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完善和提高整体学生钢琴综合水平;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提高钢琴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钢琴和琴房设施的质量建设;最后,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曲目,在教学时可以以钢琴曲目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沟通与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三)合理设置课程,加强钢琴理论教学
钢琴教材的选择也是影响钢琴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加大钢琴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教材体系,选择适合高校钢琴教学的教材。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钢琴理论的教学。通过学习钢琴理论知识,让学生对钢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出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的感情,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以便在演奏时更深刻地表现出音乐表现力。
(四)逐步转变钢琴教学的评判标准,加强钢琴基本功的教学
当前社会普遍以钢琴演奏技能的等级来衡量钢琴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在钢琴教学中重视演奏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对钢琴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因此,学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钢琴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提高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应逐步改变传统的评判模式,意识到钢琴教学的重点问题,锻炼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对作品进行自主分析的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层出不穷,这就为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真正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钢琴理论知识和演奏方法技巧,进而实现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静.浅析创新教育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4(07).
[2]魏熙畅.浅谈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创新[J].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
篇7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理念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推崇,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也日益深化。但在体育教学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相对缓慢,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下面重点介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受应试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较大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仍然遵循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仅仅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武德及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实用主义”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武术能力培养,也使得学生的武术学习与终身体育的精神相背离。2、武术教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当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仅是学习武术其型,教学内容传统老套,武术学习也枯燥无味。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按照“老套路”进行学习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武术教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往往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使整个武术教学变得乏味。同时,程式化的教学也阻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利于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且也容易将武术技能、武术知识及武术精神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技术及精神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素质教育与现代武术教学的关系探讨
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及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从整体和长远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经历长期应试教育实践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改革目标,其并非否定考试及升学率等指标,而是主张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反向推动人才培训模式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讲求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求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不仅有武术技巧能锻炼人的体魄,也融合了哲学、美学、易学、医学方面的多种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教学的改革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武术学习及武术修养的培育,也能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这是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拥有的优势。同时强调素质化的教学,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武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融入策略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
日常教学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相应的教学人员改变了传统观念,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种种问题,否则,素质教育提倡的再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高校及教师要充分观察素质教育理念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针对武术教学来说,要更加主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实现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武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2、改善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融入,就要针对性的做好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武术的学习。另外,还要针对武术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如武术基本功难练和动作套路复杂,则可针对性的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加以分解,并通过组合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武术要领的理解和学习。针对理论知识空洞的问题,教师可进行试验性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判断其中的意义。
3、完善目前的武术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活动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就是因为“唯考为大”,只重视考试不重视其他。而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学活动应该寻求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并深入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武术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具体可应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教师评价加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武术教学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武术体育教学,就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及课程特点的优秀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化的测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宁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资料:
[1]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3-85
[2]胡玉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1:122-123.
篇8
目前,高校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思路保守,忽视审美教育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舞蹈教师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采取主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寻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比如,在古典舞的剧目课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查阅有关《扇舞丹青》的资料,在课上则组织学生观摩《扇舞丹青》这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比如提、沉、冲、靠、移、仰、拧等基本动律元素是怎样衔接组合成为“绕”、“甩”、“撩”、“旋”、“搅”、“抛”等等一系列技法的?这些舞蹈语汇又是如何与呼吸相配合,来展现“闪转腾挪”的动势,进而表现出内在神韵的?剑舞和袖舞这两种身韵基本功又是如何巧妙地交融在一起的?“拧倾圆曲”所表现出的文舞之美,是怎样与武舞的刚劲之美水融的?这部作品是如何在“形神劲律”的融合统一当中营造意境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问:这部作品表现了怎样的美,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这些美的?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展开分组讨论。而问题的结论则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则不应轻易否定。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之后,教师汇总学生的意见,掌握学生对于舞蹈剧目审美问题的认识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该剧目的各项审美问题做出精炼的讲解和点评。而后,仍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于舞蹈审美的理解,将道具“扇”变为伞,运用所学的各种动律及组合,模仿《扇舞丹青》来创编一段舞蹈,表现一个主题、一种意境。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摆脱了“老师教,学生学”、“老师示范学生练”的单一被动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跃,而且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艺术实践中培养起“审美”、“创美”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舞蹈审美素养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入现代科技装备来辅助舞蹈教学
现代舞蹈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支持。这里所指的现代科技装备主要是指舞蹈教学中的多媒体设备。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作为案例来供学生观摩;或者播放舞蹈教学视频,通过功能键来反复呈现特定的舞蹈动作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精力负担,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高校舞蹈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图片、视频的形式来还原舞蹈动律所根植的生活原型或者文化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去认识舞蹈艺术、理解舞蹈艺术、审视舞蹈艺术、品鉴舞蹈艺术。作为舞蹈教师要深刻的意识到,有些舞蹈动律的文化场景距离教学课堂遥远,甚至很多舞蹈形式早已消失,我们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加以还原,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舞蹈的风格韵律,加强学生对艺术内涵的深刻把握,从而更好的体现舞蹈艺术。除此之外,还需在舞蹈教学中普及运用实时摄像技术,让学生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表演,通过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提升自身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力。
三、强化舞蹈教学与兄弟学科及姊妹
艺术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素养笔者认为,高校舞蹈教学效果要上新台阶,就必须有效地提升学生多学科的文化艺术素养。由于舞蹈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涵盖了很多的知识要素,这也就要求舞蹈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舞蹈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丰富的综合能力。还以《扇舞丹青》为例,如果学生对于中国的扇文化、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绘画艺术无所了解的话,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就很难能够彰显出这种舞蹈的风格,学生也很难跳出神韵来。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间密切的关联,使其艺术特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多元的。再加上现代舞蹈丰富的艺术元素,更要求学生在综合文化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因此,在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有必要开设一门“多学科艺术综合课”来辅助风格课的教学,可以聘请外系相关专业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授课,帮助学生精要地涉猎并把握音乐、戏曲、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各个相关文艺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规律,为学生的表演及编创、编导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以便有效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9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以满足声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应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可以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共同歌唱,之后,对歌曲进行分析与点评,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特殊培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优化配置教师资源,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奠定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以逐渐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配置问题,在第一学年之后,学生已经大致的了解声乐知识,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第二学年之后,通常情况下,会进行小组课的学习,在此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师生配置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意愿,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状况,选择学生,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逐渐适应并且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断体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二、结论
篇10
教学实践是一项复杂的动态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在不断地变革,由此产生大量的新问题在原有的教育理论中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的。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解决。教育活动是人类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改造和发展人类自身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名教师要想在面对不断变更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工作中都取得成功,就得不断地进行改革与研究,而不能靠简单模仿,机械照搬自己的、甚至优秀教师的经验,即使是教育理论也不能简单地套用。教学研究有反映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要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内化才能成为指导教学工作的活的力量,才能把理论原理变为人们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况且当今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师本身具备很好的研究素质。因此,教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研究是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源动力
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位教师,如果只凭原本所学的专业功底和最起码的教育理论知识就心安理得地去从事一生的教学工作,只凭良好的教育愿望和固定不变的程式与措施去实践,把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单向消耗才华的简单输出与低层次的重复劳作,而不重视自身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素养的进一步拓宽与提高,他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名优教师,教书也不可能成为他真正喜爱的职业。
这对于当今及日后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教学要求日益提高,教书职业越来越受人青睐的社会,其处境是日益尴尬与危险的。教师下岗不再是新鲜事物,当然简单的下岗做法并非治本之良策。因此,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访问、进修和学历提高教育。随着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迅猛更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国内外访学进修等在世界各国已受到普遍重视,我国也是如此。
开展教学研究,就可以引导教师自觉地研究教学的各类问题,自觉地进行教改探索,从而促使教师广泛阅读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接受新信息、改变旧观念,培养创造能力,提高从事教学实践的工作效率,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为目标,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目的。然而,在当今社会,教师们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学的成功被狭隘地定义为效率与产出,而测量的依据则是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达标情况以及在检查报告中表现良好。其结果是学校与老师不得不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学生的学业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与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
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师难以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做出灵活反应。他们的教学关注点被迫不断缩小,教学的方式亦难以促进真正的学习。(1)内容上,为应付考试,教师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高风险考试所涉及的材料上,而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则减少;(2)教学深度上,由于标准化的考试只考察课程的部分内容,因而花费在考试准备上的精力往往过分强调基本技能学科,而忽视了需要高度思考能力的学习内容;(3)教学方式上,当基于学生考试合格率评价学校时,学校与教师会对那些不能达到考试标准的学生进行操练,但这些操练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4)教学时间分配上,过多的时间被浪费在训练学生如何回答特定的考试项目上,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被剥夺;(5)学校资源配置上,在强调考试准备的学校中,项目预算被集中于与考试相关的材料上,而不是学生实际所需的资源上。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与学习正在考试的重压下经受挤压。这种现状,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扭转的。例如,在我国,粮食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专业领域。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可以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设置更适合所学专业的教材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粮食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粮食工程课程实习、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在线辅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 下一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