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1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38-03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提高,社区困难老人的生活、就医状况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本项目从红十字会的公益职能出发,我们于2011年底对宝山区困难失智老人的健康、生活及社会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为有针对性地给予人道救助和介护帮助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上海市宝山区范围内困难居家卧床失智老人为对象,入选条件为:年龄≥60岁,本人和夫妻双方月均收入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1 120元。患病卧床在家的重度失智老人。符合条件的对象169人,其中男23人、女146人;年龄60~104岁,平均(85.37±7.85)岁,平均失智时间见表1。
1.2 方法
自行编制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现状调查表,内容主要有:家庭经济情况、医保情况、家庭成员、主要照护者、社区介护形式及内容。由区红十字志愿者作为调查员,经过专门培训统一填表口径,对失智老人家属或照护者进行调查,核对无误后调查表收回,通过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困难失智老人基本情况
169名困难失智老人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6人,占44.97%;居民医疗保险14人,占8.28%;新农合58人,占34.32%;商业保险3人,占1.78%;无医疗保险18人,占10.65%。
2.2 困难失智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患病情况
169名困难失智老人中能自行进食为39人,占23.07%;有褥疮为46人,占27.21%;肢体浮肿61人,占36.09%;不外出活动为149人,的占88.17%;大小便失禁为42人,占24.85%。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见表2。
2.3 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照护情况
本次调查对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的看护工作100.00%由家属承担,其中25.00%的家属因感情原因不愿送老人去养老院,75.00%的家属由于经济原因没能送养老院。因感情原因不愿送老人去养老院的42人中,担心养老院照顾不好占48.00%,担心老人不适应占48.00%,子女意见不一占4.00%。家属照护遇到的困难中,经济问题占41.00%,生活护理工作量繁重占28.00%,医疗照护困难占22.00%,家属心理困惑占9.00%。
2.4 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
红十字会每月发放的护理用品价值 200 元的物品(包括尿裤、尿垫、尿片)。来自宝山区各家医疗单位的志愿者,分组对33名卧床老人上门访视,时间每月1次,每次2 h,内容包括:① 为老人定期测血压、测血糖;② 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压疮护理、翻身拍背、膀胱造瘘口护理;③为老人修剪指甲;④为老年人提供读书读报、谈心聊天,了解其生活情况、家庭情况、疾病情况等;⑤指导老人们进行简单的床上锻炼,简单的手脚运动等;⑥对照护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和用药指导、教授尿布使用方法等。
3 讨论
3.1 全社会都要关爱社会困难失智老人
失智症是一种长期且包含许多征候群的慢性脑部退行性疾病,也是全世界老人最担心的共同问题之一。一般而言,由发病到死亡的存活时间约5~10 年,有些甚至可以长达15 年或更久。失智症病程中常出现不同的症状,最主要的三大症状为:①认知退化 记忆力变差、健忘、判断力及计算能力不好,且对时间及地点的方向感混乱;②行为状态退化 出现日常生活能力減退,例如吃饭、穿衣、洗澡及如厕等都有困难,不能自行购物、坐车、甚至连回家都有困难;③精神状态退化:如忧郁、妄想、幻觉以及异常行为,包括攻击等情形。目前的估计,被诊断是失智症的患者中有大约60.00%至70.00%是阿滋海默症或是与脑血管疾病式的混合种,有10.00%至15.00%是路易氏体型失智症,剩下的分布于其他各式各样的失智症包括了额颞叶退化、酗酒失智、血管疾病失智。
据统计,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户籍总人数的20.00%,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老人失智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达3.00%~5.00%,在80岁以上则增加到20.00%。老人失智症病程长,护理照料难度大,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投入也很高,失智老人的社会保障、护理照料、安全防范,法律保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给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2 进一步做好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照护的建议
3.2.1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
力争在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前,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为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
失智老人护理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以适应失智老人逐渐增多的需求变化。一是积极兴建以长期护理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失智老人照料机构;二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有资质的全科家庭医生上门开展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适合没有精神症状、病情较轻的失智老人,主要给予的是生活护理。社区老年中心适合病情不是很重,但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的失智老人。专业的失智失能老人照料中心主要接收有严重精神症状,或比较严重的残疾和躯体疾病的失智老人,采取的是住院护理。
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津贴制度。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补贴以及社会救助,最应优先并重点保障的,就是城乡众多的失智失能老年人。建议建立养老护理津贴制度或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政府的补贴不但要补贴到社会服务机构上,还要落实到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 (或承担照护责任者)身上,使社会资金真正资助到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杜绝资源浪费。
3.2.2 推动失智老人护理员队伍建设
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需要刻不容缓地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加强资质认证,努力建成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议:①举办公益性质的失智症家属培训班,提高居家护理的水平。②由财政、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失能老人家政服务中心”,提供经过培训有一定岗位资质的护理人员。③招收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甚至退休)职工,经过专业培训,解决护理员紧缺问题。
3.2.3 构建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篇2
护理:
1.达入老年期的老年人离开熟悉的社会工作环境,离开亲人的关心、照顾,感到无比的孤独、寂寞。因身体生理功能衰退,疾病的缠身,害怕死亡的来临,产生不良情绪,更加影响身心的健康。首先要做好心理方面的护理,让老年人把心里所想的都说出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消除老年人担心、焦虑的情绪。多给予安慰,沟通。建立积极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2.合理膳食对老年人的保健,疾病治疗,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荤素配搭比例合理,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讲究饮食卫生,适度饮酒、饮茶。根据每位老年人的身体,疾病情况安排每天的饮食,注意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清淡饮食,多纤维素食物的摄入,限制含糖饮食,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以上。
3.对于疾病缠身,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根据每位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生活习惯适合她们实际需要安排她们的日程表,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一般日常生活护理有:1晨间护理包括协助排便、漱口(口腔护理)、洗脸、梳头、洗澡(抹身)。晚间护理包括漱口(口腔护理)、洗脸、热水泡脚、协助排便。卧床的老年人尽可能采取卧位,半坐卧位,轮椅交替变换,防止长期卧床引起呼吸道和泌尿系的感染。注意定时翻身拍背防褥疮护理。
4.注意加强个人口腔护理:饭前、饭后、早、晚漱口,吃东西前后漱口。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加强个人清洁卫生,洗澡(抹身)后涂抹润肤膏。足部护理: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后,注意擦干后双足涂抹润肤膏。
5.每星期至少一次床上洗头(对于长期需要卧床的老年人而说)。必须使用尿片的老年人小便、大便后注意抹洗清洁,避免尿液、粪便刺激皮肤引起皮疹,注意卫生干净,除异味,可使用爽身粉。出汗较多的老年人注意腋窝、窝、大腿深部、外皮肤清洁干爽,可使用爽身粉。
6.对老年人加强保护,注意安全,防止摔跤引起骨折、中风、突发疾病等。定期修剪指趾甲,剪头发。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耐寒锻炼,预防感冒。
7.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沉淀、气味。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严禁用力大便,避免引起突发疾病。便秘者可采用以下的通便方法:1腹部按摩刺激肠蠕动,多喝水,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2使用开塞露:2个开塞露塞入大便后刺激排便。3中草药的使用:番泻叶等中药,取少许中药泡热水茶温凉后服用。4清洁灌肠:温肥皂水,温生理盐水灌肠,液体在750ml以上。5以上通便方法使用后排便效果欠佳,最后考虑用西药:服用果导等泻药帮助排便。
保健:
1.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可适当参加现在流行的“夕阳红”等旅游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的压力,享受大自然同时可以锻炼体魄,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身心健康。
2.老年人注意生活方式有规律性,工作、劳动、休息时间的安排有序,劳作适量,休息适,生活内容充实,兴趣爱好广泛,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做到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活动的时候活动,动静结合。避免身体过累。
3.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有耐心,细心改变不良习惯,不要睡在床上吃饭、喝水,大、小便尽量使用尿壶,大便盆。不要日、夜不分睡觉,调节好“生物钟”。不要只吃零食,不吃饭等。
4.做到健康自测,及早发现老年痴呆苗头等疾病。定期体检,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治疗。
5.生活保健:鼓励老年人多说话,活跃老人已经变得迟钝的思维。多唱歌,唱歌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陶冶性情,调节情绪。多串门,使老人变得性格开朗。多动手,对老人的神经功能起着积极的谐调作用。多参加多项体育锻炼(散步、游泳、骑车、太极拳等。)多交忘年友,不论同龄老人或是与青少年,甚至儿童交朋友,可以使心理上可能变得年轻。鼓励老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对老人期望实现年轻时尚未实现的种种梦想,如上大学,学会游泳等。应予全力支持。
篇3
关键词:老年病人骨科并发症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寿人随之增多。我国也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口逐渐增加,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1]。由于年老体弱,多数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时间卧床。有赖于他人帮助,所以如何做好对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本文在选择我院187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及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尽早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187例,男109例,女78例;年龄60~75岁。根据病种分类:上肢骨折88例,下肢骨折45例,腰椎骨折、椎间盘脱出31例,肋骨、胸骨、锁骨骨折23例;本组病人中长期卧床占85%,有47%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等。
2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经历、性情、文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心理变化也不相同。所以要掌握老年骨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首先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搞好护患关系,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生活习惯、文化素质、业余爱好、经济状况及家庭情况等,采取不同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交谈,取得他们的信任,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充分了解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其次,我们开设老年病房,加强与老年病患者的病情、心理沟通,使患者处于良好、乐观、放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熟悉到疾病并不可怕。再次正确引导老年患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使他们之间产生正确、开朗的心理共鸣。给老年病房提供简单的休闲娱乐工具,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心态,轻松配合治疗。
2.2一般护理
老年患者一般在手术后24h内伤口疼痛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这时,我们应协助老年病人采取正确而舒适的,护理过程中应更加耐心、细致。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必要时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观察患肢皮肤血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对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2.3营养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脏腑功能低下,骨质疏松,局部血运差,以致修复功能弱,骨折愈合较慢。加强饮食护理才能加速骨折愈合和骨骼肌肉功能的恢复。所以骨折后,饮食宜适量,定时进餐,清洁,软硬、冷热相宜。不宜偏嗜,提倡平衡膳食。不食或少食肥腻、煎炒、坚硬、生冷、粘稠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宜新鲜。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饮食指导应嘱患者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齿脱落,咀嚼困难,食物应细软,常用红枣、茨实、莲子、扁豆、淮三、白术煮粥食用,可以补脾健胃。骨折早期应供给低脂、高维生素、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后期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热量、适量脂肪的饮食。即遵循以下八条原则: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适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饮酒应限量,戒烟或限制吸烟;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2.4并发症的预防
2.4.1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循环系统已经在逐渐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3]。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所以入院就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2防止肺部感染:由于老年人呼吸功能减弱,有的合并肺部疾病,呼吸肌及有关韧带萎缩变硬,支气管、肺的弹性减弱,肺泡胀大,肺活量变小,咳嗽反射迟缓,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继发感染,甚至造成严重的呼吸衰竭。一部分病人有烟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入院后,要求不吸烟,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鼓励作扩胸运动,并指导其有效咳嗽,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术后鼓励病人吹气球、咳嗽、咳痰,术后12h,在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尽量的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2.4.3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因前列腺肥大、卧床等易发生尿潴留,发现有尿潴留症状后应先安定病人情绪,采取手挤压下腹或下腹部热敷按摩、止痛剂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对时间过长或以上措施无效者,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导尿,导尿时尿液超过500ml者应常规放置导尿管l~2d,留置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易致尿路感染,还应嘱病人多饮水,维持充分的尿量,保持会清洁,也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4.4褥疮的预防:依老人皮肤的特点,防治卧床老人的褥疮,是老人皮肤护理的重点。褥疮是骨突起部位的软组织与床之间的持续受压,致组织缺血缺氧、营养障碍而发生溃疡或坏死。营养不良,皮肤潮湿,尿和粪便污染,摩擦损伤等,也是卧床老人发生褥疮的原因。因此给予气垫、水垫等,骶尾部骨突处加垫气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2.4.5防止静脉血栓:老年患者自身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较高,血液流动缓慢,极易形成静脉血栓。而骨折卧床后,血液流动更加缓慢,加之下肢创伤后,造成血管壁损伤,最易形成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提高肌肉的肌力,防止静脉血液淤滞,协助患者定时更换,每1-2h更换1次为宜,患肢抬高,经常按摩患者下肢可增加血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活动情况,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4]。
2.4.6康复锻炼护理指导:长期卧床的患者,如不进行适当的活动,常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肢体末端肿胀等并发症。老人由于骨折引起疼痛往往对功能锻炼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同时耐心地把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向病人介绍清楚,在功能锻炼时应按持之以恒的原则,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同时注意安全,开始离床活动时,一定要专人扶助,预防跌倒,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开始可先帮助老人进行远端关节活动,并逐渐地增加次数和幅度,待达一定程度后,再开始进行近端关节和肌肉活动,循序渐进,以促进老人早日康复。骨折病人功能锻炼的原则:①早期:伤后1-2周,尽早开始作伤肢肌肉的等长舒缩活动,避免骨折端上下关节活动,其他部位关节照常活动。②中期:伤后2周后,骨折端上下关节开始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强度由弱到强。③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除去固定,在床上运动1-2周后,用拐杖下床活动,循序渐进,防止跌伤,直到完全康复。
3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187例老年人骨科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无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除6例由于原发病加重,自动放弃抢救外,181例均治愈、好转出院。
4讨论
通过对本组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总结,使我们认识到老年骨科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是促使骨折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我们的护理目标。通过对老年骨科患者护理干预,重点加强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护理。提高了骨科护理的实战经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模式与护理手段在临床护理中的广泛性应用。全面体现现代护理模式在老年骨科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中的需要性、重要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淑珍,郑敏,陈志灵.骨折老年病人特点[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6),58.
[2]王宁华.常见骨科疾病康复问题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12(3),35.
篇4
久病卧床不起的病因
心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引起老年人久病卧床的首要原因。几乎占了50%以上。患重症脑卒中的老人经过抢救,虽挽救了生命,却留下了偏瘫,共济失调,从而使病人长期卧床。某些高龄脑血栓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而造成长期卧床者,则更难以康复再起。
骨关节疾病
骨折,尤其是股骨骨折后进行了石膏固定,卧床休息引起肌肉萎缩,造成关节挛缩或强直状态,使病人卧床不起;或因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引起关节变形、强直,使病人活动受限,进一步导致卧床不起。
高龄
长寿老人因多种疾病,近半数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寿命延长而病残比例增加是久病卧床的常见现象之一。由于衰老的原因,高龄老人即使是感冒引起卧床,也可在短期内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发展成卧床不起。
老年痴呆、重症精神病和晚期肿瘤
老年痴呆和重症精神病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无人照管,常常引起长期卧床;因跌倒后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强直和体力衰弱者;不符合神经生理学的偏瘫康复训练,按摩手法粗暴等,均可导致老人久病卧床;晚期肿瘤和器官功能衰竭也会使老年人卧床不起。
久病卧床不起的危害
长期卧床可发生一系列并发症,使病情恶化。因长期卧床和制动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运动不足综合征。老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难以自拔,难以摆脱这一生命桎梏。
一、对肌肉、骨骼运动系统的影响
肌肉萎缩及无力
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即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退一大半,乃至造成关节永久性强直,发生不可逆的畸形。肌肉随即出现废用性萎缩,在股四头肌、背伸肌处尤为明显,肌肉萎缩可造成只剩下原来肌肉体积的30%~35%。
关节挛缩
肢体和关节长期制动,尤其有炎症或肌肉瘫痪时,容易造成关节挛缩。肌肉因制动而维持在一个缩短的状态下5~7天,就会显示肌腹变短,超过3周,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转为致密,导致关节挛缩,明显影响站立。
骨质疏松
长期卧床后骨质中的羟脯氨酸和钙排泄量增加,骨的有机与无机化合物的耗竭,导致骨质疏松,因而卧床老人比同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骨钙的转移引起短暂或持续性高钙血症,在受损的软组织中有钙质沉积,造成异位钙化。
腰背痛
长期卧床引起腰背肌挛缩,骨盆前倾,容易引起腰背疼痛。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率加快 处于长期卧床的老人,交感神经的兴奋超过迷走神经,导致基础心率增快。心率每两天增加1次/分。
2.心力贮备减少 老年人心肌收缩力减退、心排血量降低,而长期卧床后心率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可使心功能贮备进一步减少。
3.直立性低血压 长期卧床的老人在起立和坐起时,两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室搏出量减少,从而使立位血压明显降低。轻者头昏眼花,重则立即倾倒在地。
4.水肿 因废用而不能活动的四肢静脉血液淤滞,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发生水肿,长期水肿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渗透到血管外形成纤维蛋白,容易引起组织挛缩,挛缩又可增加废用程度,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5.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时,可引起血容量进行性减少,下肢静脉血液淤滞,血黏度增加使老年人处于高凝状态,因而引起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长期卧床能使潮气量、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均减少,使机体呼吸功能锐减。呼吸表浅,每分呼吸频率增加,呼吸道内分泌物积聚不易排出,最后导致机体明显缺氧。
给老年人喂食不当造成食物误入气道,很容易诱发肺部感染,长期卧床容易引起细菌和病毒在肺内繁殖而发生坠积性肺炎。
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缺乏活动及长期卧床可导致食欲减退,肠黏膜及消化腺萎缩,吸收变差,厌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从而导致营养性低蛋白血症,最终导致营养不良,体力明显下降。
长期卧床老人因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蠕动功能降低,肠道吸收水分增加,加之液体和纤维摄入量减少,容易引起便秘。长时间便秘会引起粪便结积,甚至肠梗阻。
五、对皮肤系统的影响
1.皮肤萎缩 由于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老化使皮肤厚度变薄及弹力纤维变性,从而导致皮肤丰满度丧失。皮肤的免疫力明显降低。
2.褥疮 这是长期卧床而又护理不良时最易发生的临床表现。多见于骶骨、坐骨结节和外踝等部分。不仅是机械性压迫所造成的循环障碍,而且也与营养不良、粪、尿等所形成的局部湿润与污染等因素有关。
六、神经系统
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感觉异常、幻觉和定向障碍。不安、焦虑、抑郁、对疼痛的耐受力下降、易受激惹、失眠等症状亦可出现,患者生活积极性下降,平衡及协调能力亦明显变差。
长期卧床的老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亢进或活动不足,结果很难维持内脏自主活动的平衡状态,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七、心理表现
久病卧床的老人,大多有一定的心理精神障碍,因为不能外出活动,社交活动减少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症,智力活动能力也因显著减退。一旦久病卧床,生活质量会受很大影响,往往悲观失望,心理、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加重心理或精神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老人逐渐走向生活的终点。
久病卧床如何康复
以往对久病卧床的诊断标准,曾指出为老年人因病残经治疗康复后无效,没有希望再起而卧床6个月以上者才称为久卧不起。事实上,这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将老人因长期患病和伤残所致的生活能力减退,部分或全部生活均需要帮助者就称为久卧不起。并根据老人生活自理的程度将其分级为:一级,生活能自理;二级,卧床前期(室内能自理,但无人扶持不能外出);三级,卧床A级(室内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为主);卧床B级(全天在床上生活)。现代医学认为,对久卧不起者,应当至始至终采取积极的态度。
篇5
【关键词】 老年人;并发症;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学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在社会发展,交通工业日益发达的同时,各类车祸事故不断增加,当这些不幸发生老年人身上时,由于年老体弱,多数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再加上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生理机能下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表达不准确、关节僵硬、肌力下降、动作缓慢、活动不协调等。[1]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老年患者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作为护理人员,提高老年人护理的责任就义不容辞。下面总结了我科两年来所收治的骨科老年人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老年骨科患者402例,60~65岁202例,66~70岁122例,71~88岁78例,这其中男285例,女117例。从患病分类:颈椎病、颈椎骨折、颈髓损伤15例,上肢骨折42例,下肢骨折218例,肋骨、锁骨骨折21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折、腰椎结核50例,外伤感染及其他疾病有56例,这些病例中长期卧床的占本科患者的70%,而这些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占45%,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支炎、前列腺肥大等。其中有1例颈椎骨折、颈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死于继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其他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历经多年的生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或厌倦,无亲切感,甚至因自己的生活习惯受干扰而感到烦躁不安;伤后考虑问题多,担心预后不好,治疗时间较长拖累晚辈而产生忧郁,使老年人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康复。因此,护士应尽量尊重他们并保留其生活和饮食习惯,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理解老人的处境,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和不便,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严谨准确的护理操作取得老人的信赖,增加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使其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愉快地接受、配合治疗。
2.2 老年人反应迟钝,对伤病症状不敏感,因而叙述不清,造成误诊,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老年患者不能完全相信其主诉,着重的在于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各种反应和变化,不可掉以轻心。
2.3 老年人睡眠少,夜间容易惊醒而入睡困难,同时不喜欢夜间有灯光照明,因此对老年患者的夜巡要合理安排时间。巡视时要注意三轻: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动作轻,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2.4 营养护理 老年患者生理代谢降低,蛋白合成减少,组织修复愈合能力下降,因此疾病恢复过程延长。又由于老年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缺钙等现象,因此骨伤病更为缓慢,所以加强营养护理,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并含果胶成分的食物(水果、蜂蜜),保持营养丰富,预防便秘;多食含钙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莲子、鱼类等,以利于骨组织的形成;少食多餐,低盐低脂,品种多样,色、香、味俱全,以适应肠胃功能,促进食欲,增加营养成分的摄入。[2]
2.5 加强生活护理 对长期卧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患者保持身体清洁和及时清除分泌物,协助患者完成进食、洗理、排便等生活所需。对行动不便者应注意行走及上床时的保护,必要时给予轮椅,尽量避免外出,防止跌倒,年老体弱者要加床栏,防止坠床。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警惕意外情况发生 老年人多合并有各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受伤后刺激,手术后创伤可能诱发或加重原发病,导致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应激性溃疡等意外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意识状态,若术后出现头痛、头晕、心忡、腹部不适、呕血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3.2 预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呼吸功能普遍下降,长期卧床后较易引发肺部感染,因此,鼓励患者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保持口腔卫生,清洁口腔2次/日。注意病房通风,如自感痰液沾稠,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同时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有利于痰液的排除。如有痰无力者,应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3 预防性泌尿系感染 老年患者由于膀胱括约肌功能衰退,易发生尿潴留,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其中男性患者伴发前列腺增生,加之卧床、疼痛等原因,更易发生尿潴留,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促使尿液排空,需行导尿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男患者每日两次,女患者视分泌物的量进行护理。导尿管每7 d更换一次,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庆大霉素8万u冲洗一次,严密观察尿量、颜色、性质的变化,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清洁。
3.4 预防便秘 长期卧床使消化功能受抑制,肠蠕动减弱,易发便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 ml。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在排便前按摩腹部,先由右下腹至右上腹,再有左上腹至左下腹达耻骨联合上方,以促进肠蠕动。如发生便秘,可给予开塞露注入,如开塞露注入后还不能自解,戴手套用手抠出大便,动作轻柔,同时用热毛巾热敷,必要时实行灌肠。
3.5 预防压疮 老年人由于长期卧床,全身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骨突处更容易发生压疮,因此有效地预防压疮,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清洁、干燥,使患者舒适,将骨突受压部位衬垫气垫、棉垫等,以减轻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如果为患者更换床单、内衣时,一定要抬起患者躯体,避免拖、拉、拽等形成摩擦力而损伤皮肤,对受压部位用50%乙醇或红花油按摩,以改善该部位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护理上做到六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观察,责任到人,实行班班交接,两年来,无一例压疮发生。
3.6 预防静脉血栓 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也相应增加。术后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回流,防止因血流缓慢和凝滞而形成血栓。指导患者早期行主动功能锻炼,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动度及血运情况。
3.7 预防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术后患者患肢长期制动,可引起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应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辅以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力和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骨科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护理,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心理疏导;心理分析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下端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加之老年人腿脚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直接或间接外力均可造成骨折。股骨颈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较其他部位骨折慢而差,并且治疗较复杂。患者疼痛难忍,活动受限,且需长期卧床休养,加之老年人机体趋于老化,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因此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不稳,给治疗带来困难,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我院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较多,发现对这类患者除及时正确的治疗外,还应了解及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疏导,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60~87岁。住院时间21~90d,治愈好转45例,死亡1例。
2 心理分析及疏导[1,2]
2.1 恐惧不安:患者由于突然跌倒致伤,伤肢疼痛,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缺乏思想准备而住院,特殊的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原有生活规律的改变,患者表现惶恐不安、情绪不稳,不良的心理状态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影响治疗效果,往往使病情加重。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主动的多接触患者,耐心与之交谈,提供健康指导,给患者以亲切感、温暖感、安全感,以达到与患者心理上的沟通,从而消除恐惧不安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悲观抑郁:由于发病突然,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医疗费昂贵,出院后能否象以前那样生活、劳动等问题时时困扰着患者。这种对疾病预后、日后生活和经济负担的担心,造成患者情绪低落、悲观抑郁、甚至伤心落泪。在护理时应时刻注意稳定病人情绪,选择典型好转和治愈患者的病历向患者宣传,并请同病种患者现身说法,谈疾病的治疗康复情况,协助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引用祖国医学上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伤则五脏六腑皆受影响的理论开导患者,并把患者和家属视为整体,做好家属亲友的工作,使患者处于接受和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2.3 孤独寂寞:由于骨折后伤肢疼痛、活动受限,加之老年患者情绪多变、孤僻、多愁善感,骨折住院卧床后远离亲人,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机会少,患者有度日如年之感,易产生孤独寂寞感,表现为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敢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时时盼望家人探视。护理人员应关心理解患者孤独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安排亲人探视或陪伴,组织病友间交谈,多与患者沟通,消除老人孤独寂寞感,使患者心情舒畅。
2.4 被遗弃感:绝大多数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作出了巨大贡献,骨折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别人照顾,自感是个无用之人,加之社会和家庭对他们关心不够,内心非常苦闷而产生一种被遗弃感。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耐心舒缓的语言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支持,和患者一起共同回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正视现实,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回归社会。
3 体会
在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应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境中,气血通畅、肝气调达、脾胃健运,以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悲观抑郁等情绪,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支秀玲,岳红霞,李艳红等.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J].实用骨科杂志,2002,8(1):77~78.
篇7
【关键词】老年患者;特殊问题;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口增加对护理专业的挑战与要求日趋显著。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一旦患了急性病,恢复期较长且病情复杂,慢性病是老年人群的主要问题,不但使老年人行动受限,亦是死亡的主因。老年人常多病共存,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多脏器衰竭,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副作用。不仅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社会因素亦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故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严峻而更值得关注,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老年护理的开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1]老年患者存在其特殊的问题,也就需要特殊的护理。
1 老年护理存在的特殊问题
1.1 睡眠异常 老年人一般需较长的睡眠潜伏期,有时夜间醒来难以入睡,白天喜欢上床休息或较长时间的午睡。总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其中夜间的睡眠时间减少。多失眠和易醒,早醒。[2]
1.2 跌倒 老年人易发生跌倒,轻者引起软组织损伤,重者发生骨折、硬膜下出血,危及生命。跌倒由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每位老年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要对其用跌倒/坠床评估表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跌倒风险。包括老年人肌肉控制能力,视力水平,平衡能问题,病房环境,性低血压,心源性昏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骨软化症,帕金森病等。
1.3 尿失禁、尿潴留 排尿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老年男性患者易患前列腺增生症使有尿意感而不能顺畅排尿,夜间尿频妨碍睡眠;排尿障碍亦可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3]
1.4 误吸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咽喉部感知觉减退,协调功能不良,吞咽反射降低,减弱了防止异物进入气道的反射性动作,容易发生食物误吸。食物误吸症状视吸入物的大小而异,轻者引起呛咳,重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吸入较大异物阻塞大气道者可突然窒息死亡。有文献报道,[4]由于误吸酸性胃液所致的化学性吸入性肺炎是ARDS 的最常见原因。
1.5 便秘 据统计,在65 岁的老人中,便秘者占30% 左右,老年人便秘多属机械性便秘。常见便秘原因为:食物过于精细、缺少机械和化学刺激物如纤维素、食物过少、饮水不足、脂肪食物过少、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或突然改变环境、不良的排便习惯、常服泻药减弱了直肠的敏感性、缺乏体力锻炼、久病卧床、精神抑郁、过度激动等。
1.6 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多方面的智能障碍与人格改变,记忆、思维、理解、判断、计算及言语功能均受到损害,由此而影响工作、社交及生活自理能力。有记忆障碍者,物品找不到时会认为别人偷了,已用过餐仍坚持未进餐而纠缠不休;有感知障碍者,常不能认识自家的门、自己的床位,甚至于连镜中自己的形象也不能认出,在熟悉的街上迷路;情绪起伏不定,行为举止古怪。
1.7 老年人的心理异常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慢性病人常出现焦虑、内疚、忧郁沮丧,认为病魔缠身,给社会、家庭和他人增加了负担,产生悲观厌世念头,易产生老年忧郁症。离退休人员面对原有工作、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中角色的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很难适应,研究表明,[5]约有1 / 3 离退休老人不适应,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和疾病恐惧感,有的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等不适,称之为“离退休综合征”。这些负性情绪势必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Wheder[6]亦发现50% ~ 80% 的老年就医者的不适与其情感调节障碍有关,国内亦有调查发现,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并存情绪障碍,[7]这使护士面临更为复杂的护理环境。
2 护理
2.1促进睡眠 对失眠者,首先要了解患者睡眠和觉醒的习惯,鼓励患者保持一定的生活节律,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阳光浴和户外活动,夜间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而影响睡眠,建议白天适量短时间睡眠,来保持头脑的清醒。必要时合理选用安眠药,避免不断地增加安眠药量,慎用导致昏睡的药物,以防摔伤、骨折。用安眠药者,夜间不宜下床入厕排尿,需将便器置于床旁。[8]
2.2防跌倒 护理人员反复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
素,加强巡视。老年病房及老年人居室要有安全设施,报警装置,夜间有地灯照明,配备床档,穿防滑鞋,有拐杖助行,起坐要稳而慢。一旦跌倒,要做详细检查。
2.3有效排尿 护理应以有效排尿为目的,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置专用厕所,使患者能独立安心排泄,在厕所安装水冲洗装置和能自动用水冲洗的感应装置。如需诱导排尿,则可用手按压耻骨上部、温水清洗外阴。若需留置导尿,则需指导尿管管理,不因留置尿管而影响其社会活动范围。为防止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起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小膀胱及逆行感染,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尿意或膀胱充盈度决定时间。[9]
2.4预防误吸 预防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个体发生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予以指导。告知老年患者其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不宜过快过急,要咽下一口,再吃一口。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而应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min 以上,以避免胃内容物反流,避免进食中咳嗽,导致误吸。特别应注意老年人进食后不宜立即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
口腔检查、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不能经口进食者应尽早采取管饲维持营养。当误吸发生时,现场急救尤其重要。一旦误吸,应拍背协助患者尽快咯出异物,亦可握拳放于患者的剑突下向膈肌方向猛力冲击上腹部,造成气管内强气流,使阻塞气道的食团咯出。备用纤维支气管镜,必要时采用紧急气管镜下吸出异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10]
2.5预防便秘 应鼓励老人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多运动,不要改变排便习惯,排便时集中精力,定时按摩腹部增强结肠蠕动,必要时服用通便剂,从而预防并减轻便秘。
2.6老年痴呆患者的照顾 当痴呆发展至晚期患者长期卧床时,则需保持良好的肢置,被动运动,防止废用综合征。变换,预防褥疮,特别注意防止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2.7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正是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延缓心理功能衰退,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
3 小结
针对老年患者的特殊问题,我们应进行特殊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Coelho - Filho JM. Hospital services models for acute care of elderly people. Rev Saude Publica,2000,34(6):666 - 671
[2] 杨春梅. 行为异常老年患者的护理进展.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4):169 - 172.
[3] 钟小蓉. 方法对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观察.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6):327.
[4] 谢灿茂. 重视吸入性肺炎的防治. 新医学,2000,31(9):517 - 518.
[5] 老年医学委员会. 实现健康老龄化迎接21 世纪人口老龄化挑战. 北京:中华医学会,2001. 259.
[6] Wheder K .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alexithymia:treatment implicationsfor nurse practitioners. Clin Excell Nurse Pract,2000,4(3):145 - 150.
[7] 刘玉春. 离休老龄人情绪障碍调查及护理对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4):242.
[8] 王新德. 老年人安眠药的使用方法.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2,11(4):251 - 254.
篇8
关键词:睡眠;饮食;药物反应;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寿命再不断延长。现今我国已经成为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老年患者的自我护理与家庭护理问题就成了当下的社会焦点。老年患者都是多病并发,很少有单一病种。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随之而来的就是耳聋健忘、体力衰退、行动迟缓等生理问题;同时,他们也存在例如焦虑、失望、忧伤、孤独等心理问题。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如何更好的完善老年患者的相关护理问题。
1环境和睡眠
首先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天6h的睡眠和1h的午睡。房间应保持安静、舒适、整洁,有充足的日晒和新鲜的空气。有助于老人心情舒畅的休息,还应避免声、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不饮咖啡、浓茶等,可适当进食点心,避免因晚餐进食早、摄入量少而导致夜间产生饥饿感影响其睡眠。
2饮食
合理营养是加强老年保健、延缓衰老进程、防止各种老年常见病,达到健康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1]。 除按照疾病膳食原则安排老人饮食外,还需少食多餐,进食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炸、油腻等食物,必要时戒烟限酒,保证足够的水量,以满足其机体的需要量。
3保持活动
帮助老年人克服其不爱活动的习惯,鼓励其适当参与运动。对长期卧床患者要督促或协助其经常变换、活动四肢,常做深呼吸等。对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应该适当鼓励其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保持脏器功能,可增加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减少便秘。因老人骨质疏松易致骨折,活动时要注意防护,谨防损伤,或应受凉而引起不适。
4注意药物反应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可因血液循环缓慢而出现迟缓反应,也可因肝、肾代偿功能偏低影响排泄而出现蓄积中毒。故督促其按时服药,服药后多喝水并细心观察,若出现轻微药物反应,即停药并做出必要处理。
5口腔、皮肤护理
老年人常因齿龈萎缩、牙齿脱落、胃酸减少而影响口腔清洁,需早晚两次清洁口腔,防止感染;老年人皮肤干燥角化,应贴身穿棉质内衣,不宜穿化纤之类的衣物,防止静电。另外,不宜过勤洗澡,1~2次/w即可。必要时做局部清洗和涂擦油脂。又由于其皮下脂肪缺乏和血液循环缓慢,御寒和抵抗力降低,感觉迟钝,尤注意防止其软组织受压、褥疮和烫伤的发生。
6心理护理
老年人在心理上也会有改变,害怕别人认为他们没用了,给家人造成负担,非常注重被重视和被尊重[2]。特别生病后,常有孤独无助感,或怀旧沮丧、生活懒散、耳聋健忘、性情固执、不易合作等。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保证信息传达通畅。还应特别注意要维护其尊严,尽量多与老人沟通,了解其心理,还要注意态度和语言,以专心倾听、耐心陪伴等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尊重[2]。鼓励老人将其生活必需品放置在方便处,以免因需他人帮助而心情苦恼,遇事要婉言相商,诚恳解释,不厌其烦,不要勉强老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免其困扰而激怒。多说些老人喜欢的话题,使其保持心情舒畅,安详平和的心态,才能促进老人身心健康,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护理学界提倡21世纪老年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健康,避免疾病,进一步发挥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3]。
参考文献:
[1]张梦欣.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J].公共营养师,2007,9:184.
篇9
【关键词】 长期照料护理;老龄社会;商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
一、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还必须面对城市化、人口流动、家庭核心化和养老观念弱化所导致的养老资源减少等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的迅速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旷日持久、数量庞大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加以分析,揭示出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为我国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提供建议。
二、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现状分析
1、概念界定
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Long Term Care 简称LTC)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需要别人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帮助,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包括在医院临床护理,愈后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和训练等)。[1]
2、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的需求分析
(1)老年人身体状况随增龄而下降。就老年人自身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或心理渐渐的发生衰老变化,并开始患有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受损。长期性身心失调经常会使老人丧失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使他们需要生活上的帮助。
联合国已经在2000年的世界老年人大会上,明确将85岁以上的年龄段划分为第四年龄,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被称为“室内老年人”,他们普遍患有3种以上的慢性病,每天能到室外的时间很少或没有,其主要的需求是解决孤独与日常照料、医疗保障及护理问题。[2]因此,对于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来讲,长期照料护理资源的获得关系到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
(2)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按照国际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高龄化的进程在加快。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3]而未来老龄化事实更为沉重,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同时通过预测可知,21世纪的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快于总人口数的增长速度,而且比老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还要快得多。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形势下,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护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将使老年人口总体的健康水平下降,患慢性病和卧床老人的增加,扩大了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老人的数量,增加了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总需求。
3、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的供给挑战
如果说20世纪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老龄化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要迎接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在中国,几千年来所秉承的一直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家庭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既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主要的照料者也源自家庭成员。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家庭供给LTC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医疗成本也相应的随之上升。此外,长期照料的提供者还必须面对机会成本的损失,因照料老人而丧失收入、个人时间以及发展的机会也应该被计入因长期照料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当中。
同时,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护理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耗费的医疗支出在各国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均很大,国家财政面临着沉重的医疗支出负担的挑战。
三、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
为了应对LTC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长期护理照料保险应运而生。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从经济上为老年人及其照料者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需要他人辅助全部或部分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一种保险。长期护理是一个风险概率事件,而且长期护理本身又是一个成本高昂的行为,这使得在较大的人口基础上可以根据大数法则[4]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成为一种可能。
长期护理保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上充分可行的方式从而保证了长期护理的支付能力,保险的原理相当于一个应对风险的蓄水池,通过将长期护理费用在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的平摊来转嫁风险,降低了风险事件带来的后果。通过风险转移将个人风险转移给社会,减少了个人和家庭所要承担的巨额长期照料成本。
由于人们无法预料的老年期自己是否会需要长期照料或者是长期照料所需的花费,因此它必须选择自我保险或是购买医疗保险,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将要面对较高的需要长期护理的风险,因此参加长期照料护理保险对他们而言是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
四、小结
在我国目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社会保障系统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民众保险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发展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将会有效的降低个人面对长期照料风险是所遭受的损失,为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料护理提供稳定经济保障。同时,该保险的实施将有助于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注 释】
[1] 邬沧萍.长期照料护理是老龄产业重中之重 [J] .人口研究,2001(2).
[2] 原新.老年人消费规律的理论探讨,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论文集.
[3]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国家统计局,2011.4.28
[4] 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s)用在保险领域是指,面临同一风险事故的数量越多,观察到的实际损失偏离期望损失的程度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长期照料护理是老龄产业重中之重 [J] .人口研究,2001(2).
篇10
关键词 聘用护理员 思想 问题 决策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选择入住社会福利院养老的老人日益增多。社会福利院作为服务性事业单位,其编制数有限,为更好的提高养老服务品质,福利院只能通过聘用部分护理员来满足入住老人的需求。所以福利院聘用护理员队伍也是职工队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服务好老人,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福利院老人的切身利益,是福利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福利院聘用护理员思想政治问题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护理员工作就是对不同护理等级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照料,但目前由于实际工作情况出现以下问题:
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看:没有处理好护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抓护理质量比较积极,抓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较弱,导致护理工作与基础工作、护理员素质提升不同步。其原因: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社会福利院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是软任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是实的,是硬任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思想政治培训和时政新闻漠不关心或者敷衍了事,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员整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从护理员思想动态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看:当前影响护理员思想稳定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低。近几年,在福利事业的改革进程中,增加了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薪资体系和岗位晋升上得到了保障,而忽视了聘用工作待遇和相关机制的建立,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消极应付,缺乏对社会福利院的归属感,影响了护理员思想的稳定。二是工作任务重。随着养老事业的不断推进,服务对象的家属都希望老人在社会福利院里能得到好的照顾和护理,对护理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个案化、服务亲情化、操作规范化,加之社会福利院运营成本有限,有的护理员一人兼多岗,部分业务岗位人员除要认真完成本职岗位工作以外,还要兼顾其他工作,从而造成工作忙于应付,质量有所下降,造成这部分护理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三是护理员的心理压力大,情绪化较严重。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中卧床和老年痴呆老人所占比例较大,护理员要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并要求护理员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其他行业人员投来异样的眼光,加之由于痴呆老人的特殊性,有的护理员甚至不公平待遇,对员工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工作中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种思想虽不是主流,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聘用护理员思想政治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聘用护理员学习,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聘用护理员整体年龄层次偏大,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青年职工带动护理员学习的形式,采用看报、看新闻、读书等通熟易懂的方式了解时政,学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十大会议精神,用知识武装头脑,与时俱进,才能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只有学好科学理论,不断更新思维方法和工作思路,才能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工作。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鼓励聘用护理员参加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考试,既能对护理员职业道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还能规范实际操作流程,掌握护理技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更好的为老人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建立健全机制,稳定聘用护理员队伍。
1、建立领导机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为使想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成立专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有专门的分管领导负责护理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消弱,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劲头不放松,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不空缺,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放在同等的位置,齐抓齐管。
2、健全考评考核等相关机制,将护理员工作根据福利院相关规章制度,对护理员岗位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对于日常护理工作勤抓勤考核,并可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例如,工龄增长机制,在护理员工资中增加工龄补贴,即对于工作时间超过1年的人员每年递增工龄补贴;多带多拿机制,即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鼓励护理员服务于更多的老人,给予额外的工作补贴;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即对于取得不同级别的护理员给予不同的岗位工资等等多方面鼓励护理员,促使他们主观上去改变自己不足的地方,充实自己,以此来稳定护理员队伍。
(三)丰富护理员生活,做好正确引导。
1、成立心理咨询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聘用护理员长期在福利院面对老弱病残的人员,有的老人甚至是老年痴呆,除了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外,有的护理员可能会被老年痴呆老人无故打伤,他们会感到压抑,受到情绪困扰,成立心理咨询室,请专业人员帮助他们理顺情绪,疏导他们的情绪,积极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不仅能增进护理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能提高护理员的心理素质。
2、开展娱乐活动,丰富护理员的文化生活。比如护理员联欢会、运动会等,让他们再活动中放松自己,同时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批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是帮助他们解压的一种方式。
3、定期开展评优评先活动,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护理员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用制度来激励,督促护理员认真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定期表彰一批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先进典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队伍,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院的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