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治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法治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法治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驱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71-06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有民办高校70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23所,民办高职院校占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27%,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1]。民办高职院校是一种民办性质、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主要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对我国以传统公立大学为单一构成的高教领域的必要补充。民办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属于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2]。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是指民办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专科毕业证书。

近10年来,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公民终身学习、职业培训的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谓职业培训,是指对准备就业和已就业人员,以开发其职业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其他各类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规模很小,重视程度不够,这必然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顺势转型,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的发展路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短缺

在发展的最初几年,由于学生报考报到人数多,民办高职院校确实发展势头较好。但随着人口出生率和高考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民办高职院校逐渐面临招生难的问题。教育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多地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多年下降。如图1所示,从2008~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曲线图可明显看出,高考报名人数2010年同比下降了74万人,2012年同比下降了18万人[3]。虽然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下降趋势未改。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有912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人数较上年减少10万人[4]。

图1 2008~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二)办学资金紧张

在现有体制下,高等教育经费一直很紧张,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高校一样,存在着严重的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即使是在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样的民办高校,学费仍占很大比重。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收取学费的数额有所限制,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院校收取的学费只能满足学校的日常开支,要想有所节余积累,只能通过扩大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来实现[5]。总之,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仅通过学费很难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如果得不到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将会陷入发展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以破产倒闭而告终。

(三)教育教学与办学定位不符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二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业创新精神,走上社会能创办自己的企业。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但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际运行中只是把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稍作修改就实施,严重脱离企业实际。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设置与专业岗位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大实习实训和创业创新教学力度,实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缺乏专业设置自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几十年的实践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不够宽松,专业设置权、决策权、调整权都在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结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结果使教学脱离企业实际和社会实际需求。针对此,民办高职院校要努力扩大办学自,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岗位需求变化、地方行业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取向,建立以行业、学校、行家组成的专业设置机构,使专业设置真正实现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6]。民办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办学自不够大,不能自主设置社会紧缺的专业,导致有些市场急需的专业仅因为在目录上找不到而无法招生。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软肋”。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只能聘请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既缺乏相应的教学训练,又没有参与特定的实用技能培训,很难胜任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民办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应聘请有相应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执教,但聘请这样的教师成本较高,民办高职院校从办学成本的角度出发,只能聘请一些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和返聘一些退休高校教师,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断层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和社会衔接,就业出现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到学校的招生。

(六)校企合作不深入

虽然近几年来民办高职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形式大于内容,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只是想借助企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没有想或不知道如何为企业提供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学校只有主动融入到地方企业中去,开办“厂中校”、“校中厂”,才能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问题,解决学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从而为企业职业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可行性

纵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发展路径,主要还是依靠收取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来实现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具有资金积累速度慢的缺点。如果民办高职院校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够、入不敷出,学校就可能无法运营。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看法转变的今天,仅靠收取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辟蹊径,借助自身优势,拓展办学资金来源路径,而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另一条重要办学资金来源路径。民办高职院校只有依托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重发展,才能解决生源短缺、资金紧张以及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和校企合作等问题。

(一)稳步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

民办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学历教育的认可度逐渐减弱,导致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报到人数不到70%,给学校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民办高职院校要想解决生源不足问题,首先必须苦练内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为此,民办高职院校一是要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走入学校,让学校办进企业,产教融合,共融共荣,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知名度,稳步推进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大势所趋、大有作为。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大胆突破,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拓展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市场潜力巨大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教育蓝皮书》披露,2010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7600亿元,2012年约为9600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预计2013年将超万亿。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较大,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是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3%不到,未来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庞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7]。2014年4月3日,IT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内科技于纳斯达克上市,让更多的人看到职业培训是个金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民办高职院校具备开展职业培训的条件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了几十年,初步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开展职业培训需要依托的主要是两方面:第一,要有一个硬件设施良好的培训场所;第二,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两个条件民办高职院校都已具备。

3.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机制灵活的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项目相对灵活,可自主开展一些市场急需的培训项目。而这些培训项目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中还需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而民办高职院校兴趣办职业培训不需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4.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较大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公立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公立高等学校对开展职业培训的收入和支出管控严格,运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导致公立高校对开展职业培训兴趣不大。社会培训机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较弱,难以与民办高职院校开展竞争。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比较灵活,可以将学校的培训机构承包给个人经营,个人向学校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学校也可以独立自主经营,采取公司化运作,分项目管理的模式。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竞争不激烈,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操作性分析

现以民办高职院校――广东A职业学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设计方案为例,来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具体操作方法。

广东A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职院校,学院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周边企业林立,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良好,教学设施完备。学院设有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计算机系等多个系部,同时开发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先后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成人本科教育。学院近几年来录取学生报到率不到80%,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欠缴学费。而学院日常开支主要来源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学费,除去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要想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财力已经无法跟上,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院的发展。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提出在稳步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行发展。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制定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 广东A职业学院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

结构模型

(一)学历教育板块

学历教育板块的运作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着手。

1.办学定位

广东A职业学院结合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如下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应用型院校;办学层次定位:高职教育为主;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科结构定位: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广东省;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居省内前列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职院校;长远目标是建成全国有创新特色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定位:“十二五”期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万人左右。

2.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东A职业学院地处工业园区,周边企业林立,因此,学院依托工业园区,和园区内企业进行紧密对接,设置企业急需的专业,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双方共荣共赢,实现校企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A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办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是返聘的退休专家和教授,具有生产和管理一线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属于“中间小、两头大”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提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新进、没有社会工作经验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加速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来得了、干得好、留得下”的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4.校企合作

广东A职业学院近几年在校企合作上有所突破,跟周边一些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深度合作不够。一方面,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企业从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学院学生分阶段顶岗实习。为避免这一问题,学院开展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有益探索,采取学校和教师共同出资创办校办企业,解决学生的分阶段顶岗实习实训问题,以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和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在企业中办学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职业培训板块

职业培训板块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公司化运作、培训项目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

1.公司化运作

学校单独成立创业培训学院,负责职业培训、独立核算、公司化运作。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项目部、教务部、校企合作办。其中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教务部、校企合作办主要为项目部提供支持服务。项目部只负责对外招生,不涉及校内全日制学生的考证培训、继续教育。

2.培训项目设置

一是全日制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模式采用一年制全日制技能+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培训项目,其中三个月全日制学习,其余时间带薪顶岗实习。开设市场紧缺的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培训。该项目证书的获取渠道是通过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参加成人函授或远程教育的方式解决学生学历问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解决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问题[8]。实行滚动招生,每满30人即开班。学费收取办法:一是报到收费;二是对于家庭困难学员,先报到学习,参加工作后再分期付款。就业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全部安排就业。

二是企业职业培训。包括企业干部培训、员工培训、客户培训等。干部培训包括中、高层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培训、企业各体系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客户培训包括客户出国培训、客户子女暑期出国夏令营,培训结束后颁发广东A职业学院培训证书。

3.师资队伍建设

为便于管理,创业培训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独立进行。师资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大量聘用企业一线有经验、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同时整合学院其他系部教师兼任部分课程,核心课程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

4.校企合作

为提高创业培训学院的工作效率,创业培训学院单独成立校企合作办。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培训学员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问题。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承担企业新员工培训任务,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新员工培训场地、资金、师资等问题,又有利于校企深度融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政策导向分析及方案设计研究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实施离不开办学者转变观念,大胆开拓。一方面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主抓学历教育内涵建设,加大对师资和实训基地的投入,设置市场紧缺专业,采取“双证书”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地开辟职业培训之路。总体来说,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行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源短缺、办学资金紧张以及发展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3-08.

[2]王英.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TP职业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率[EB/OL].2013.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html/g/report/2013/report1.shtml.

[4]2013年全国18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减少 总数达912万[EB/OL].2013-04.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bmxx_6148/20130415/t20130415_931279.shtml.

[5]王云儿,周莹莹,叶晓莉,卢虹.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6):16.

[6]刘启亮.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8):12.

[7]2013中国教育产业创投发展时代峰会[EB/OL].2013-04.腾讯网站.http:///a/20130411/000317.htm.

[8]戴国宝.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5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Driven by Degre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DAI Guo-bao

(Commercial College, Macao City University, Macao China 999078, China)

篇2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继续教育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是继续教育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主题,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质量年”,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路径。

一、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和价值功能阐释

(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

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强调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中心地位;机制是系统的内在表现方式,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具体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和政府基于促进国内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而确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机构设置,如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等;继续教育机制是指继续教育系统内外主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如继续教育教学社会评价机制、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继续教育机制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借鉴国内外有关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借助“互联网+”发展机遇,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健康持续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继续教育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价值功能阐释

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同,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教育发展阶段,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整体素质的差异,各国继续教育侧重的对象和重点各不相同,方式方法手段也不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的特定历史阶段,创新继续教育体制的重心在于加强依法治教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创新开放教育办学体制,强调权力配置和规范管理的法治轨道,现阶段的重心在于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创新继续教育机制的中心在于继续教育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价值与功能检验,强调继续教育投入与产出、效果与改进的价值功能,现阶段的重心在于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社会评价机制[2]。无论是继续教育体制创新还是机制完善,都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的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迎来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到来,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传播到新世界。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而言,这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是信息爆炸式渗透,QQ、微信已经渗透进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的传递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出现带来教育信息化,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基本特征,对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广大城乡的终身教育网络,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加速知识的传递,拓展学习的内涵。创新继续教育发展变革,必将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适用的学习资源和便捷、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3],丰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涵,推进国民终身教育的理念的传播和渗透,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继续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与之相伴的是普通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校本科生就业困境重重、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等诸多社会现象。就业压力带来沉重的生存危机,日常工作和加班占用劳动者的绝大多数时间,使得普通社会个体通过系统的继续教育方式获取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常见的继续教育模式仍然以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函授、业余等学历教育为主,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每况愈下。由于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后、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缺失[4],基于社会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继续教育仍侧重学历继续教育,以拿到学历证书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忽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重视城镇社区继续教育,忽视农村新农民教育培训,广大农村地区新型农民继续教育的县级地方教育财政投入主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5],严重阻碍广大农村地方的继续教育推进与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传统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传统教育的生源和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普通高校的成人脱产学生大幅减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函授等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大量涌现,而在新的“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创新工程。互联网缩短知识和技能传播的时空距离,使得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个体能够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获取知识成为可能。“互联网+”削弱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支配地位,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很显然,现代继续教育并非是杂乱无序的个人自我学习,具体应该采取何种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如何借助互联网络平台开展系统、有效的继续教育,如果对继续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学习者和管理者之间通过何种纽带形成固定的学习关系,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办学体制的忽视削弱老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

办学对象中的主体遗漏和缺失是办学体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现。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是我国现代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于老年人群体如何推进继续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城镇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管理明显走在农村老龄人口的前面,老年大学的办学形式也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相比较而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地区更多地体现为手机的普及,然而基于“互联网+”的其他继续教育功能却依旧停滞不前。面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国家出台各项老龄社会政策方针,很显然,必须依托于接受过继续教育、具备一定知识理解能力的社会个体方能更好地落到实处。现实情况是,广大农村的留守老人基本社会保障都缺失,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农村留守老人自杀问题已经给社会敲响警钟,更何谈面向农村老人的继续教育。

(三)评价机制的不足影响居民市民化的转变进程

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继续教育推进的实际效果,是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是对继续教育功能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目前,全民终身教育理念已经伴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推进在城镇社区广泛地渗透,城镇社区的继续教育培训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和知识储备,形式多样化,且内容涉及面较广。但是继续教育的实际效用不是仅从表面的活动数量来衡量的,从教育效益理论的角度来评述继续教育的产出,就要构建系统的继续教育评价机制,而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育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现有的继续教育活动是否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否有效地推动城镇居民市民化的进程,是否有效地提升整体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基本素质。仅仅流于形式的花哨活动,应付各级检查的样板工程,只是虚幻表象,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四)发展机制的缺失阻碍新型农民群体的成长可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旧农民工的自然更替,传统的以清除文盲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停滞不前,没有为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尽管手机和网络已经在城乡普及,为青壮年农民接触新闻资讯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究竟应该如何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仍是未解困局。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停滞不前,农村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互相遏制,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业从业人口日益贫乏的现实语境下,缺乏针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平台和资源,制约阻碍新型农民群体的成长。

四、“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教,管办评分离”[6]。加强依法治教,具体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即必须形成完备的继续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继续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继续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继续教育法治保障体系。系统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依法治教,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既是创新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继续教育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强依法治教,必须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提高继续教育依法治教意识,转变继续教育管理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统筹规划,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创新管理路径,通过法律的手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创新。新阶段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加强依法治教,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通过立法规定继续教育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构建以继续教育权力配置为中心,以继续教育结构、功能、运行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体制,形成适应时展的继续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措施,双管齐下,形成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法治实现路径。

(二)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

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的存在方式。高校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而开放大学则是推动社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最重要实施者和操作载体。依托“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继续教育体制建设必须推进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创新与改革,立足日益严峻老龄社会的国情,发挥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建立适应成人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根据《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目前应尽快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互联网+”语境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树立目标,明确方向,提供思路,指引发展,最终建成建立开放型、交融型和联合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新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必须体现“互联网+”的时代精神,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更加倾向灵活互动,更加强调资源开放,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关注转型发展。现阶段,创新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推进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是发挥互联网优势的重要举措。各地区要适应人口流动变化时代特点,推动灵活学习,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内容,制定出台指导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建设的框架性文件,开展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试点,全面打造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学习平台,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

社区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物质基础不断积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日趋丰富,城镇社区已经具备相对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平台和场所,精神产品的提供成为社区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互联网技术推进社区居民继续教育更加快速地发展,部分地方社区建立社会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教育“三社”互动的发展机制[7],创造有利条件,为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辅导、学习公平、学习评价等均提供充分、便捷的平台。现阶段,创新和完善社区继续教育体制,必须推动社区居民继续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首先,社区应及时出台适应本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统领社区范围内的长期继续教育工作,确立社区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的前提。慕课、微课课程的出现,为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如果街道社区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出台相应的社区继续教育指导性规范,必将推动社区继续教育有序、有效地发展,并服务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指导社区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必须通过考核评价机制予以衡量评判,构建符合市情特点的社区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据此不断完善进步,改革创新。最后,通过持续宣传活动,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投票,选取典型案例,公开透明,树立榜样,丰富社区继续教育活动的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引领社区居民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将城镇社区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四)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

建设“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本身变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8]。深化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必须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民增收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劳动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在受教育者社会活动能力的增长程度上,尤其体现在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形成上[9]。农民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型农民成长、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要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创新农民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包括农民创业技能教育机制、农业技术实施应用配套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效果监督机制、农民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等。首先,应打造专门面向农民的创业技能平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推送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课程,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制订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学习;其次,要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对农民技术实施与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辅导解答,强化继续教育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和实际效能,为农民增收提供现实的技术支持;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培训实施推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综合统计,持续跟踪调研,检验教育培训对农民增收创新能力的实际价值;最后,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模式,搭建农民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互动平台,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加强智力支持、资金保证、技术援助、共建协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创新。

作者:周德军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7):69-72.

[2]蒋海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办评分离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58-60.

[3]王振杰.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75-179.

[4]杨学祥,张魁元,侯建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例[J].继续教育,2016(1):3-6.

[5]靳卫东,徐银良.“以县为主”体制和“新机制”的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改革绩效评价[J].当代财经,2015(12):33-45.

[6]万嵩.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4(6):8-12.

[7]余善云.完善体制机制助推重庆社区教育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5-38.

篇3

要围绕五大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压缩落后、过剩专业,形成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二、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

政府强力主导,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促进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订单式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参与课程方案、教学标准的制定,创造条件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企业负责人与职业院校负责人定期联谊制度。市、县区政府设立企业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允许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费用从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对不按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由市、县区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职业教育。

三、重视发展校办企业。

落实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举办校办企业。凡是能够创办企业的专业,都要举办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场所,提升学校自我发展能力。

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依法享受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投资职业教育并享有相应权益。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院校融资机制。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管理制度,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收费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并向社会公示,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县区政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五、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城乡全覆盖。

社区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构建城乡社区教育体系。依托市直职业院校设立社区大学,依托县区职业中专设立社区教育学院,依托乡镇(街道)中心学校(或文化大院、人口学校、党校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区教育中心,并明确专门人员负责社区教育工作,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培训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对有就业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全体城乡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要按照标准,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从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转资金。要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省级规范化和示范性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

篇4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法律范围内,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引导广大城乡居民依法参与村(居)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

(一)法律进机关

1、完善机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各党政机关每年研究部署普法宣传工作不少于1次,确定具体人员负责普法宣传工作,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突出学习重点。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与履行职务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

3、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落实《县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会前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日常学法、法律知识培训、法律知识考试等学法制度。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每年不少于4次,组织专题法治讲座不少于2次,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参加法治讲座或报告会不少于2次,定期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知识考试,国家工作人员每人每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

4、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任务清单,开展与履行本部门相关的执法普法专项活动;建立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结合各自实际,面向公众定期向社会典型案例制度。

5、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机关、示范窗口等创建活动。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机制健全,没有因违法违纪导致的决策失误现象。公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没有因违法行政引起的发生,或被追究责任。本部门无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无受到纪检监察或上级查处、通报事件。

6、坚持执法责任制。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立健全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考核评议制,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执法活动中无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无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事件。

7、落实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力争2017年底前各级党政机关普遍设立1名法律顾问,使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8、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工作职能,开展与本部门本单位相关的依法治理专项活动,不断推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提高。

9、充分运用刊物、网站以及社会和行业部门的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辟法律知识学习版块,加强机关学法阵地建设,营造机关法治文化氛围。

10、干部学法用法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文件资料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司法局

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政府法制办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二)法律进乡村

1、落实乡镇党委、政府普法责任主体,建立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完善农村学法用法工作制度。乡镇党委每年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少于1次,基层司法所负责普法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加强农村普法队伍建设,培育“法律明白人”,落实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轮训制度,每年开展集中法治培训不少于2次,组织法律知识考试不少于1次。

3、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大力普及农村经济管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与农牧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4、通过“联村联户”、“法律服务直通车”、“送法下乡”、“一村一法律顾问”、“以案释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利用“12•4”国家宪法日以及重大节会、集市和农闲时节等开展集中法治宣传教育。

5、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发挥好村司法行政工作室的作用,每个行政村建立1个法律图书室(角)和1个固定法治宣传栏。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运用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广场等平台,开展法律知识宣传。

6、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运用歌曲、戏剧、曲艺、书画等艺术形式,结合民俗文化、乡村大舞台建设等,组织农村业余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和村自乐班子,开展法治文艺活动,丰富农村普法形式。

7、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依托基层司法所建立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和法律援助联系点,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8、建立健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有效调解各种矛盾纠纷,通过调处典型案件,扩大“以案释法”效果,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9、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法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没有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没有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事件,社会和谐稳定。

10、普法宣传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文件资料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司法局

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办、县农牧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文广局、团县委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三)法律进社区

1、建立健全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每年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少于1次,确定具体人员负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学习宣传宪法及基本法律,重点加强土地、资产、财产、拆迁安置补偿、就业、环保、消防及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权益保障、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法治宣传教育。

3、开展社区居民法治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法治演讲比赛、案例评析、模拟法庭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公休日、“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

4、加强社区“六个一”建设。每个社区至少建立一个法治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角(室),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普法队伍,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治宣传活动,每季度为居民上一堂法治课。有条件的社区积极推进社区普法学校(讲堂)、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宣传电子屏幕建设,推进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5、加强流动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辖区流动人口集中场所、主要工作和活动场所开展定期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社区法治文化活动。组织社区居民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目,举办法治书画、摄影等展览。开展社区楼宇普法,使法治文化渗透到社区每个角落。

7、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依法推进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区居务公开,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发生,社区和谐稳定。

8、健全社区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帮教安置、社区矫正等各项工作制度,运作规范。人民调解组织健全,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推进,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措施落实到位。建立社区与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联系制度,开展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9、普法宣传工作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文件资料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文广局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四)法律进学校

1、健全学校普法依法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每年研究部署青少年普法工作不少于1次,有专门人员负责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培养青少年树立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

3、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积极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辩论会等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4、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每个学校都要配备法治副校长,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力量,开展校园宣讲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中小学校每学期组织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不少于1次。

5、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个中小学校至少要建立1个法治宣传栏,1个法律图书架,坚持每季度上1次集中法治教育课,半年开展一次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6、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目,举办青少年法治手抄报、法治漫画、法治征文等法治文化活动,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7、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

8、深入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健全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9、校园普法工作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文件资料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配合单位:县法院、县检察院、团县委、县司法局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五)法律进企业

1、加强企业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学法制度。企业每年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少于1次,有专门人员负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广泛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重点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突出学习宣传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与企业经营管理、职工权益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3、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制度。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培训每年不少于1次、法治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法律知识考试每年不少于1次。

4、加强企业职工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纳入企业内各级组织年度学习计划,通过班前会前学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职工法治宣传教育,每年不少于2次。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职工法治学校,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法治培训。

5、加强企业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通过在企业自办广播、报刊、网站等开办法治专题节目(栏目)和厂区设置法治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6、大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创作具有企业特色、行业特点的法治文化作品,组织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

7、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企业厂务、财务公开。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企业无违法违规欺诈行为。

8、普法宣传工作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工信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总工会、县科技局、县司法局、县环保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安监局、县质监局、各工业园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六)法律进单位

1、“法律进单位”活动的主体是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以外的各类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各类公共活动场所等。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各单位每年研究部署普法宣传工作不少于1次,有专门人员负责普法宣传工作,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学习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展与本单位服务和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

3、建立健全领导班子集体学法、会前学法,法治讲座、日常学法、法律知识培训、法律知识考试等学法制度,把单位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与业绩考核挂钩。领导班子每年集体专题学法不少于4次,组织专题法治讲座不少于2次,国家工作人员每人每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

4、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办事,把各项工作不断纳入法治轨道。

5、开展单位职工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纳入单位年度学习计划,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学习活动,努力增强广大职工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能力。

6、各服务单位应结合工作职能,通过公示牌、宣传栏、触摸屏、开放日等形式,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

7、加强单位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建立法治宣传栏、法治学习园地、法律图书室(角)等普法阵地,为单位领导和职工学法提供平台。积极开展公益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公共服务性活动场所要在人口聚集区域设立固定法治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开展法治宣传。

8、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同文明单位创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和行业依法治理工作,规范办事程序,优化服务质量,落实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提高行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水平。本单位无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无受到纪检监察或上级查处、通报的事件。

9、普法宣教工作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文件资料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司法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法制办、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文广局、县交通局、县卫计局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七)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

1、宗教场所应有负责日常普法工作的专门人员,普法工作年度有计划,目标任务明确。

2、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开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3、开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参加法律知识学习,每年不少于1次。

4、开展法律服务进宗教场所活动,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为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5、建立宗教场所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等学法阵地。

6、立足实际,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点时段和宗教重要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牵头单位:县民宗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司法局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八)法律进家庭

1、建立“法律进家庭”工作机制,纳入乡村、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内容,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总结、有记录。

2、开展法律知识进家庭活动。以各种法律法规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以及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通过送法律知识宣传资料进万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以案说法、星级家庭评选、文艺演出等形式,引导和推动家庭成员提升法律素养,依法自觉规范行为。

3、开展法律服务进家庭活动。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组织妇联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妇联专职干部依法维权能力。吸收有经验、讲奉献、懂专业的“法律服务志愿者”,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为妇女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4、开展法律保障进家庭活动。从城乡家庭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妇女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切实加强各级各类维权阵地建设,积极发挥12338维权热线和妇女法律援助站等维权平台作用,开展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合法权益。

5、开展平安创建进家庭活动。将“法律进家庭”活动与“平安家庭”、“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创建,“不让进我家”等品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家庭和村(社区)为着力点,综合开展反家暴、防艾、禁毒、禁赌、防拐卖、反、安全防范等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城乡家庭自觉拒绝黄、赌、毒、暴等不良现象,争创“平安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6、普法宣教工作档案管理规范,有关文档资料、音像数据、文件资料保存齐全、真实、规范。

牵头单位:县妇联

配合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团县委

完成时限:2017—2020年

三、保障措施

(一)靠实领导责任。要加强对“法律八进”活动的组织领导,把“法律八进”活动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做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各牵头单位要认真抓好本部门落实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完成时限、方法措施、责任人员等,各配合单位要加强沟通协作,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活动任务的有效落实。各乡镇和牵头单位“法律八进”工作方案务于4月10日前报县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法制宣传教育专项工作组办公室(县司法局)。

篇5

1、由教授讲授的新课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讲授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

对此,能够完成,我对线面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篇6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

 

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

 

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

 

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

 

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

 

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

 

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

 

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篇7

海尔集团张瑞敏有一个“三只眼理论”,即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三只眼:一只看市场,即社会需求;一只看内部,即加强自身建设;还要有一只看政策,即政府政策的变化。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有三只眼,一只看宏观政策,一只看社会需求,一只看自身发展。

首先,从宏观政策来看,民促法修订开启分类管理。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的完成,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3个配套文件的颁布,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打出一记漂亮的“组合拳”,为社会力量兴教办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此番改革,贯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增强了民办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从根本上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言,可以理直气壮地获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政府将会毫无顾忌地扶持;选择营利性的民办学校,亦可以按照教育法规和公司法规范办学,堂堂正正获取收益。

当然,在为民办教育利好政策出台而庆贺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民办教育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分类管理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全新的制度变革,牵涉的利益相关者甚多,要充分预设其艰巨性。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譬如,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办教育财政扶持体系;温州市对民办非企业法人学校改制为企业法人学校的资产处置、登记程序、税费缴纳等作出了规定;深圳出台民办学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政策,财政投入6亿元,为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做出了探索。“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民办教育改革的蓝图已绘就,改革的号角已吹响,现在关键是落实民办教育新法和国务院文件精神,省级政府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稳妥推进分类管理。

其次,从社会需求来看,市场变革呼唤优质教育资源。

民办教育是市场的产物,因市场而生,因市场而兴。目前,民办教育外部环境发生迅猛变化,民办学校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人民群众对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愈加旺盛,办学质量不高的民办学校则将面临优胜劣汰。在非学历教育领域,教育消费持续升温。随着新法允许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资产上市的障碍不再存在,教育领域将上演新一轮教育培训机构上市潮和并购热。在学前教育阶段,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入园儿童的增加,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得到政府进一步支持,获得更大发展;面向高端需求、收费较高的品牌幼儿园亦有很大发展空间。

在义务教育领域,法律明确不得设立实施营利性民办学校。随着国家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民办中小学可以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获得补助公用经费。展望未来,部分具有办学特色、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优质民办中小学,将与公办学校同台竞争,赢得市场青睐。在高中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市场占有量并不高,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集团化将是普通民办高中未来发展方向。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则面临生源短缺、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学质量低下的难题,有待破解困局。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8年的1.21亿人将减少到2018年谷底的6897万人,而高考录取率稳步上升,生源危机向民办高校蔓延。

篇8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培训产业。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完善了国家教育体系,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但是在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由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利润丰厚,吸引众多投资者投资教育培训行业,培训机构迅速增加,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发生了以争夺生源为目的的市场失范行为。首先,以虚假广告为代表的欺骗行为严重。一些培训机构以虚假承诺吸引学员,大街小巷宣传招生,闹市街头分发培训简章。其次,过度竞争,价格战愈打愈烈。培训价格竞争的白热化,导致一部分中小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再次,部分培训领域存在垄断和暴利现象。这些培训机构独占了本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权和相关培训资源,成为垄断性的培训服务提供者,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严重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培训机构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速,据有关媒体介绍中国有培训机构7万多家,培训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在众多的培训机构中,确实有一批办学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培训机构,如北京的教育科技集团、北大青鸟等已成为着名的品牌教育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不仅为各层次、各年龄段居民转换职业、拓展知识、提高素质提供了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在迈向学习化社会和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因为现在成立培训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很低,给成立培训机构开了方便之门,三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成立一家培训机构。目前的7万多家培训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有些培训机构以小型作坊式经营,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能力吸引或聘请到高水平的培训师,缺乏研发力量和自身特色的课程,极其缺乏竞争力,在培训市场中随时都会因生源枯竭而被淘汰。

 

(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随着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迅猛发展,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育培训对培训者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还必须掌握高超的授课技巧。然而,当前许多培训机构十分缺乏既有丰富培训经验、了解培训需求,又具有专业度高、研发能力强的教师。有些培训机构甚至没有教师,只起招生和中介作用,从社会上或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组织到生源后,临时聘请几个教师,教师通常上课时来,下课就走,当培训结束,拿到酬金后,就跟培训机构没有关系了。

 

(四)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培训质量不高是当前社会成人教育培训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培训机构只注重招生数量,而忽视或不注重教学资金的投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的教学达不到学时要求,偷工减料,不能保证学员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不重视教学质量。“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有些培训机构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又没有正规教师,更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甚至极少数培训机构只有一个教师、一间房子、一本教材就开始培训。

 

二、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缺少国家法律支撑

 

成人教育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法虽经千呼万唤,但至今尚未出台。尽管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先后颁发了有关成人教育培训的政策规定,而且这些政策规定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就成人教育培训的法治环境来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国家层面缺乏一部成人教育培训的专门法律来规范教育培训行为。

 

当前,成人教育培训政策规定多为部门性或地方性的,部门和区域特性较强,全国统管性较弱。

 

二是这些政策规定多是鼓励性政策原则,几乎不涉及强制性手段,对成人教育培训明显缺乏具体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惩戒措施。在成人教育培训没有国家法律支撑的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成人教育规定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势必大打折扣,不仅影响政府、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和公民个人的重视程度,在贯彻过程中也比不上国家法律的执行力度,在追究违反规定的责任时更缺乏刚性和硬度。

 

(二)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除了接受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要由工商部门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并管理,公益性的培训机构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性质的培训机构由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负责登记管理。

 

综观办学审批机关和执照核发机关就可以看出,政府有多个部门在负责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必然导致部门相互推诿,办学资格一审了之,营业执照一发了之,两张皮运作,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最终形成无人管理或管理松懈的局面。

 

(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一段时间以来,成人教育培训常常被人误解为不正规教育,究其原因,除了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成人教育培训自身专业特色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关系。有些培训机构没有一支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临时聘请,一般不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而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很少,导致专业培训师严重匮乏。

 

有些培训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甚至没有专业,大多承担招生、教学组织、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对市场运作和商业策略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我国对教育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市场的研究还未引起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目前内地尚无大学开设培训师专业,师范大学也只开设了教育经济学专业。研究教育培训市场化问题的学者专家寥寥无几,专业研究人才稀少,教育培训市场理论体系难以快速建立起来。因此,我国社会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核心竞争能力较弱。(四)政府投入不足

 

成人教育培训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列出成人教育科目,在地方财政中把成人教育列入预算。《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并可以根据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培训的经费应该来自三个方面:政府、单位和个人,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实施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大多没有从政府获得拨款和资助,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完全依靠收费维持运转。虽然职业培训定点单位表面上能够获得一些资助,但实际上这种资助是对学员学费减免的补贴,培训机构并未得到额外的资助。很多行业部门举办成人教育培训,也很少从行业管理部门获得资助。这样不仅加重了学员的负担,而且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也难以改善,培训质量当然很难保证。长期以来,学员承担的教育培训成本过重,使下岗待业、家庭困难的学员望而却步,失去很多培训机会。

 

(五)行业监管不力

 

首先,政府对社会培训行业缺乏有效监管。由于我国尚未颁布针对培训行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对整个培训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相关的专门政策和标准也不够系统,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培训行业研究不多,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政府管理缺位,监管不力或疏于监管。培训机构到底应该由谁来管?工商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由,教育部目前正组织研究制定教育培训服务的国家标准,计划对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其次,由于政府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各部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造成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管一摊,管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较差。再次,由于各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和行业规则的职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混乱的市场环境面前显得“力量单薄”,难以促成行业规则的形成,导致成人教育培训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尚未建立。

 

三、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继续教育法规是发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教是各级政府管理和监控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尽快制定和颁布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是发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当务之急。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使我国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与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公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成人教育培训的办学经费,使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尽快进人有法可依的轨道。

 

(二)理顺管理体制

 

要建立通畅和高效的管理体制,首先要解决目前多头管理、却又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权力应该进行调整并相对集中。在教育系统内部仍应该成立一个管理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教育规划纲要》把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统一归到继续教育范畴,可以在教育行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继续教育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的地位,也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现在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但是主管部门政出多门,要想统起来十分困难,这就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的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只有按照《纲要》的要求,才能理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要广辟渠道,科学聘任,充实和稳定师资队伍,既要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又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管理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培训机构的风貌。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代表了培训机构的形象。作为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人员,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成人教育培训的性质和特点从事管理工作;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人员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到以人为本,用爱心、热心和公心热情为学员、为教师服务,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四)加大政府投入

 

很多国家不仅对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高度重视,而且在经费资助上也有很大力度。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很多属于民办教育机构。在我国2002年12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已经明确了政府在经费上资助民办学校的职责。推进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是很重要的措施。政府的经费资助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直接进行资助。二是向接受教育培训的个人提供资助,从而间接资助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扶持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

 

(五)强化行业监管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成人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不仅要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批,而且要对其运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尤其是培训价格要合理制定,严格限制暴利。对于一些不按有关规定审批办理的培训机构要坚决取缔,对于未经批准刊登招生广告、未经收费备案的培训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加以处罚。

 

四、结语

 

国家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成人教育是我们终身学习的一个教学点,不断完善成人教育培训还需要政府、个人、教育机构、企业共同努力。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危机和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实行一体化的德育与法制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未来市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依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1]。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巧,形成了整体上正面积极的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文化及风气的负面影响也给新一代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抵触心理,价值观不正确,过分追求功利目标,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轻人眼中过于古板守旧,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突出意识形态的宣传,进行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多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发展,从说教的方式中发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社会热点案列,首先上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并结合政治因素进行教育,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灌输法制意识,使学生成长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体性

(一)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交叉

学校德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2]。高校德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教育如美育、体育和智育密切相关,具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族精神与尚武精神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等。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学习相关法规政策,教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内涵及作用;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让学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义,学会正当行使民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宪法最为武器行使权利及保护自己,同违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体化的内容基础[3]。

(二)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互补性。首先大学生德育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别是大学生情感意识非常强烈,对于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观性的认知和看法,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习。其次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检验和保障。虽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约束范围也比较宽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体现出现实意义上的强制性,为学生践行德育提供了标准和支撑。

三、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的途径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化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运用[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则,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这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进行规划和执行,并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风气自觉抵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章程和治理细则。高校按照章程严格执行和治理,促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确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特色章程,也可以适当引进外校的治理模式,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现代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去行政化转市场化”的趋势,我国可以借鉴欧美部分高校的经验,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相结合,建立德育与法制教育一体实行的约束监督机制,对相关的权利运行机构设置进行分权和制衡,防止教育决策中的个人过度自由裁量,从而保证高效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5]。

(三)提高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质量效果

从内容上说,高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规划。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结合高校所在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以及各个年级层次特点来进行。从形式上说,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法制教育和德育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采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通过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从师资上说,高校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所学专业与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口,还应加强其在职期间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培训,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6]。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行法制与德育的一体化整合,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法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程晓丽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骆小婷,何秋霞.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科教导刊,2013(4):96-97.

[2]李杨.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J].才智,2013(8):46.

[3]黄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德育与法育融合互动的角度[J].大学教育,2014(3):4-6,21.

[4]李丽娜.德法兼济情理交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8):121,145.

篇10

2015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思路

2015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以“锁定一个目标,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一个核心,推进五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115”计划。即锁定建设教育强县这一目标,抓住促进教育公平这条主线,突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全力推进学校安全工程、数字化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师培训工程、音体美器材配套工程、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全县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规划新建项目19个,新征土地514.56亩,新建校舍总面积146148平方米,规划投资23467万元。新建高标准塑胶运动场4个(规划投资1410万元。新建“211工程”改厕项目4个,改厕面积1238平方米,规划投资120万元。完成续建项目4个。规划完成校安工程加固项目32个,加固校舍面积54547平方米,规划投资2027.5万元。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课堂录播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课堂教学实时测评系统和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2处高考考点的网上巡察系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排查,及时更新维护,确保发挥作用。

(三)实施教师培训工程,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等实施分类培训。进一步发挥教研室和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职工职业素养,打造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四)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加大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继续推进“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创建,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完善高中“选课走班”制,并逐步探索向初中延伸。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逐步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五)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统一城乡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提高,努力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坚持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实施“两免一补”“三免惠民”工程及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贫困生救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及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六)实施音体美器材配套工程,切实加强学校艺体教育。按照《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加快艺体教育教学设备、器材的配备、更新,提高艺体教育水平。

(七)逐步理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实用人才。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精品专业,积极争创“技师学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培育实用型人才,高标准承办全市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

(九)实施学校安全工程,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课,加强师生自救自护教育;落实“三防”措施,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以落实各级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并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入研究分析全县教育面临的困难与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准确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快速、跨越发展的态势和教育发展阶段性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谋划,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载体,提高师德教育的成效。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和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发现、培养和树立师德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好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做好老干部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老教师活动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制定校长管理办法,完善校长培养、选拔、考核、交流、监督机制。加强班主任管理,制定班主任管理办法,并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积极探索支教的新途径、新办法,确保支教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学科需求和编制规划,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评选,发挥其骨干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区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调配制度,增强办学活力。

实施教师培训工程,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强化校长高级研修。与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一期校长高级研修班,选拔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校长出国研修。深化班主任培训。通过分层次(高中、初中、小学)组织“创新班主任”专题讲座、实施班主任带教、开辟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沙龙等形式,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平台、教师教育网平台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小学教师学科全员培训,安排1000名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突出抓好音体美教师技能培训。实施“名师带教”。与师范大学联合,通过名师诊教、名师交流、学员汇报课等有效手段,提高全县名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实用教学技能的的提升。重视语言文字的基础阵地作用。通过普通话培训、测试及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切实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确保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三)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将标准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备和更新等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严格划定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加强对学校招生工作的指导,严格核定学校招生人数,保证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与流入地居民子女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

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达到初中870元/生年,小学610元/生年。加强教育财务内部审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按寄宿生人数的10%和小学750元/生年,初中1000元/生年的补助标准做好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义务教育“三免惠民”工程、“仪器配套工程”和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强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继续做好贫困生救助、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和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以实施教育数字化工程为重点,切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加快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年内5处初中、3处小学建成探究实验室。以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和机器人竞赛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创新德育模式,拓展德育载体,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县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强化课程管理,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深化选课走班制教学改革实验,加强音、体、美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学,认真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必修地方课程。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鼓励和指导广大中小学结合当地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题库》;实行“评语+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和期末考评结果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中小学考试评价工作的管理,认真落实《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统练。加大对课程开设不全、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课外作业量过大等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对违规办学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育科研。开展“高效课堂示范校”创建活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消除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课堂思维的深刻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深化“三好一星”活动,严抓过程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年内创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初中、小学各1处。强化教育科研,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增强教研指导教学的能力。深入研究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教育科研与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突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解决制约教学效率,影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最实际、最具体的问题,避免工作中的“假、大、空”倾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对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开展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学段的训练重点和方法要求,建立养成教育检查考评机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阅读、劳动、锻炼、卫生等习惯。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内涵。通过举办讲座、专家论证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指导学校认真谋划,科学定位,扎实推进,努力办出教育特色。认真开展好学生文学社团、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做好校史编辑工作,加强调度和指导,对各单位报送稿进行汇总、校勘,年内完成初稿及两轮修改。以争创省、市级规范化学校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年内力争9处省规学校通过复评,10处市规学校通过复评。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施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套工程,强化学校艺体教育。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调整膳食结构,注重营养搭配,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身体发展的食谱,努力提高饭菜质量。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大课间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规范化。

(五)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贯彻落实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41号)要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确保公益、促进均衡、丰富内涵、提高质量”的原则,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完善县、镇、村(学区、社区)学前教育网络体系,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年内争创市级示范、一类幼儿园2处,力争5处幼儿园达到首批乡镇中心园认定标准并通过省级认定。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

加快南部城区实验幼儿园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强镇办中心园建设,新建中心园要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镇办中心园,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投资权限逐步收回;未完成高标准中心园建设的镇办年内完成规划,力争早日建成,同时积极做好村办幼儿园的新建、改建与扩建工作。

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办园条件,今后凡新建园都要按照《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建设和配备设施,已建成的幼儿园要对照标准逐步完善。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全县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督促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狠抓幼儿园常规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和《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常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强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增加招聘数量、鼓励中小学任教的公办幼儿教师调转到幼儿园工作、中小学教师转岗培训等方式,逐步增加公办幼儿教师比例,优化队伍结构。制定关于加强幼儿教师管理的意见,对幼儿教师进行规范管理,落实幼儿教师待遇,保障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不低于当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8倍(1285元/月)。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实用人才。

加快职业学校综合实训楼建设,完成内部设施配备,积极争创“技师学院”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优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开展教师课堂大赛、教案设计与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教学论文评选、专业教师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强化措施,改革招生办法,力争全年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围绕企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探索“校企对接”“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再就业培训工程,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七)积极推进学校安全工程,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档案,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加大对学校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治理力度,围绕学校安全管理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校车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雷电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强化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课计划、课时、教师、教材、教案、质量评价“六落实”。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传染病预防、紧急疏散等方面的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形成学校安全工作报告常态化机制。

(八)加强作风建设,维护教育良好形象。

加强机关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完善机关考核制度,增强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确保各项工作科学、协调运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校园活动。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提高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规范教育收费,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继续坚持校长谈话制度,定期开展“校务恳谈日”活动。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制定实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继续推进依法治教,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改革学校评价办法,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切实抓好督导整改,高标准迎接省、市政府教育综合督导工作。建立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责任区督学作用,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年初制定评估验收项目计划,统筹安排各项检查、验收、评比活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完善教育督察制度,加大督察力度。制定年度教育督察方案,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督察。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并将成绩列入年终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督察,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业务指导能力的考察,促进校长专业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