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1 相关概念
1.1 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广泛涉及到企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范畴。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的《现代产业经济学》从价值链角度阐述了产业链,指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产业链的划分是一种纵向关联的划分。它是以某种或某系列的产品或服务为线索,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从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场销售等前后关联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所以,产业链是一个以企业为单位的集合,是一个纵横交错、主体关联的系统。
1.2 特色农产品
所谓特色农产品是指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技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态和品质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由于本身的优良品质和特殊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因而市场经济效益好(程计则、张京社,2002)。
特色农产品通常在特定地理区域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色彩,并是其它不具有此种特殊自然环境的区域所不能模仿和生产的农产品;进一步,如果这些特别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我们将其称为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不仅包括在区域分布上的品种特色,而且还包括特色品种精深加工的农产品。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于某些具有特定风味、功能或只能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特定季节生产的特色产品,因其特别而优秀;另一方面,某些农产品就其本身而言不具任何特色,但经过精深加工会大大增加其价值,并在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 产业链优化整合必要性
产业链的优化并不是简单等同于产业结构调整,也不等同于产业链链接和产业链延伸,它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和特定的经济内容。通过对经济生活实践中部分地区对产业链构建与优化的考虑更能清晰地看出,产业链优化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科学内涵与实际内容。产业链一旦形成,其内部诸产业部门就在其内在技术经济联系的带动下成为一个共同体,但这种共同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
2.1 市场导向性决定了产业链环节及其布局的可变性
无论是贸工农一体化形式的产业链还是农业产业化形式的产业链,以及其它形式的产业链都是市场导向的结果。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多维性和可变性,决定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产业链群体内的各个产业部门,必然不断调整自身经济行为,表现为产业链的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包括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产业链环的增删调整,即社会需求较大的环节不断得以扩张、补充,反之则逐渐隐退成为功能性环节。二是产业链的空间分布调整,即在地域比较优势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资源禀赋存在条件也在不断改变,一部分原来资源禀赋存在条件不理想的区域,有可能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凸显其比较优势,从而使某一特定产业部门的布局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该区域。
2.2 区位条件改变引起产业链环的地理空间分布调整
不少经济活动都有明显的对劳动力、矿产资源、自然条件、信息、资金、技术、人才、优惠政策和地理位置等等的经济区位偏好,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方面十分明显,相应地在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上有交通运输指向型、原材料地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等等类型的产业布局指向,在区位布局上还通常形成“临海型”、“临空型”布局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这些条件都是动态调整而可换可变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国际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更是十分明显地更改着地域空间范围的概念,也显著地影响着人们的优区位观念。在这种条件下,基于特定区位偏好的产业部门必然不断地在区际间,更严格地说,是在全球范围进行全球搜索,从而动态地确定其最佳区位。这在产业链层面上也就表现为产业链环的空间动态调整。
2.3 区域间经济权益争夺引起产业链环的空间布局调整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并不必然排斥了区域政府对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乃至支配地位。区域政府作为区域经济总体利益的代表,通常都会参与或干预乃至支配区域企业或产业经济活动。区域政府对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这种介入有指导性和指令性两种形式,但其目的都仅有一个,即是维护区域本位利益最大化。现实生活中如红粱大战、棉花大战或者诸多类型的地区贸易壁垒,其实都是地区间对某些经济权益争夺的表现形式。无论其形式表现为何种类型或者达到何种程度,都必然使得一定的经济资源在地区间动态转移。这种资源的动态转移体现为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内的繁荣与萧条,在产业链层面也同时表现为产业链环的空间动态调整。
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内涵
3.1 传统农业产业链结构
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至今相当多的农民仍在从事“种瓜卖瓜、种豆卖豆”的年复一年的简单农业劳动。这种一收一卖窄短型的产业链在短缺型经济年代里尚存生机,有的靠品种新、质量优还可卖个好价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农产品已悄悄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或相对过剩,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传统农业链结构图如1所示:
3.2 特色农业产业链结构
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即是它功能的多元性。它不再是众多农民依靠自然从事简单生产以直接满足人类对粮食、畜产品等的需求,而是建立在现代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在生产力诸多要素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多门类、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生产与技术。它的产业链被广泛地拓展和延长,向前延伸到种前的种子、苗木及农资加工、服务营销,向后则延伸至产后的农副产品一次、二次及深加工和开放型的内外营销。
从理论上看,农业产业链还可以进一步向上游延伸至特色农产品种子(幼仔)的培育,农药(兽药)、原料(饲料)、收割(屠宰)等生产用原料的生产等;而且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向下游延伸至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本文界定特色农业产业链只包括满足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消费需求的相关产业集合,即包括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以及消费等功能环节,而把生产环节的原料生产、疫病防治、检疫等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链外部相关产业及宏观环境等因素。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整合的表现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由不协调向比较协调、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使链条中的三个环节衔接地更加紧密,物流和信息流更加通畅,农产品得以最大程度增值并使得农业部门分享产业链的最终收益。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包括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以及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三个环节,只有达到三者的统一才能有效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特色农产品开发及其发展战略的内容涉及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以及众多行业的关联关系,需要从整体产业链上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不仅可以使内蒙古经济更好地适应全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还可以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之间的互动、互补和互助,带动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
4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整合路径
内蒙古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其产业链条较为简单且发展不平衡,同时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使链条中的三个环节衔接地更加紧密,物流和信息流更加通畅,农产品得以最大程度增值并使得农业部门分享产业链的最终收益。通过产业链的优化整合推动农民直接进入特色农业产业链的高端、直接进入大市场。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的路径包括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以及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三个环节,只有达到三者的统一才能有效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这也是实现内蒙古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优化整合的主要路径。
4.1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是指特色农产品产业迂回程度的提高,它是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化中所要求的高加工度化的体现。包括三种情形:向前延伸、向后延伸和增加中间环节,但通常所说的延伸是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后续产业环节(农产品加工)得以增加,或是得以增生扩张以获取追加收益的过程。加工环节的增加,由于追加了劳动、资本和技术,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内蒙古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可以说有较长的、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发展起来的仅有乳、肉、绒这三大产业,其他的产业只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就乳、肉、绒这三大特色产业来说,还可以继续加长产业链条,在附加值高的产品上下功夫。产业链中产品的最终价值同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同步发展。另外,要实现产业链的三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推动特色农产品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迅速推广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价值的迅速实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带动作用。应特别重视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和预测、签订产销合同、推广新技术、实现机械化运作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放心生产,做到产销匹配,在产业链拓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应重视农产品产后环节的开发,扩张其价值和效益,发展各具特色、增值空间大,能够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产后环节。
4.2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是指产业链整体素质的提高,即产业链的各环节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和高附加价值化的演进。它也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产业链中的体现。这是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竞争力至为关键,但在产业链优化中较少提及。实际上,这一优化内容既不同于产业链的延伸(环节多少或路线长短),也不同于产业链整合(环节之间的连接合作、协调合理),而是各个链环的知识含量、技术层次、资本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尤以技术素质至为重要。
目前,内蒙古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层次不平衡。一方面,环节之间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在农业产中部门,耕作方式仍以传统技术为主,种子(种畜)的改良较为缓慢,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不能适应后续加工部门的需求,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链资源转换效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与现代化要求相比较都还需要不断提升。即使在技术程度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部门,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应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加快农产品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对自治区农业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形成示范效应;积极引导中小农企“强强联合”、“强弱联合”,打造产业链优化的重点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强势企业的内涵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弱势中小农企科学地确定各自在产业链细化分工中的定位和实现升级换代;集中财政资金,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扩散工艺技术和加工环节,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业中小企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依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率。
4.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之间的连接、合作与协调,它根据社会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在产业链环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链环之间的比例关系,产生出协同效应和聚合质量。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有许多内容:从产业链形态要素来看,有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和价值流整合,以及经营主体的整合等。从产业链的时空分布来看,有宏观视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等。
目前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构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农民并未成为产业链的主体。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种子)与农民的需求脱节,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处在农业、林业、经贸、外贸、劳动以及水利等不同部门的分割之中,产加销各环节多为买断关系,农民经营的仍然仅仅是初级农产品,并不是农民充分参与的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链,主要是龙头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获得农产品产后较高的利润。因此对农户开放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前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中分得利益。通过以产业链中微观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为基础,加强产业链环之间的衔接与合作。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开发及其发展战略的内容涉及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以及众多行业的关联关系,需要从整体产业链上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不仅可以使内蒙古经济更好地适应全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还可以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之间的互动、互补和互助,带动内蒙古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内蒙古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由图3可以看出,内蒙古特色农产品经生物科技支持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为服务业中的特色食品;工业通过科技手段满足农业和服务业两个产业机械化。服务业中的特色餐饮带动特色农副产品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发展。
以上从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和整合三个方面反映出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达到三者的统一才能有效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金山. 市场协调农业产业链的一种探索[J]. 上海经济研究,2002(3):32-36.
[2] 王祥瑞. 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J]. 农业经济,2002(9):28-29.
[3] 赵绪福,王雅鹏. 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107-109.
篇2
1.1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农产品发展依托特定的资源条件,与特色农业资源的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特色粮食形成东北部特色稻米和西南特色小杂粮两个板块;特色蔬菜形成了北部“宝坻三辣”板块、西部“天津大白菜”板块以及西北部“卫青萝卜”板块;特色果品基本形成北部蓟县山区特色果品板块、西北部特色瓜果板块、南部特色枣和特色鸭梨板块以及东北部葡萄板块等四大板块;特色水产形成两大板块,即以七里海河蟹为代表的东北部板块和以乌克兰鳞鲤为代表的西部板块;特色花卉形成东丽、西青和静海三大板块;特色畜禽主要集中在北部远郊区县。
1.2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全市拥有以天津市金三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天津市鸿腾水产养殖公司、天津黄庄洼米业有限公司、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蓟县绿色食品总公司、天津市鑫三角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万花农业有限公司、大港绿生源冬枣公司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以天津市兴农黑马蔬菜专业合作社、天津市宝坻区欢喜稻蟹养殖合作社、天津市鸿道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民发西瓜专业种植合作社、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0家。“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大多数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全市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品牌30多个,“换新”水产、“沙窝”萝卜、“黑马”蔬菜、“蓟州牌”小杂粮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宝坻大蒜”、“马厂减河”小杂粮等系列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葡萄、七里海河蟹、杨家泊对虾、黄庄大米、宝坻大葱、宝坻大蒜和宝坻天鹰椒等十几个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部分品牌同时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港冬枣”、“茶淀”牌葡萄、“日思”牌小站稻、“七里海”河蟹、“黄庄洼”大米等一批品牌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在稳定京津市场,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进军国外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日益上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2特色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源刚性约束日益突出,特色农产品发展空间有限由于特定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条件的作用,天津市孕育出了许多品质上乘、备受喜爱、享誉国内外的特色农产品。但是由于特色农产品生产强烈依赖于独特的区域资源,受特色资源分布的限制,特色农产品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扩张。加之天津市土地资源短缺,特别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锐减,导致特色农产品发展缓慢,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萎缩,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
2.2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慢天津市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特色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受到重视,现代化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发育很不健全,针对小规模特色农业的适用技术开发还很落后,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缓慢。特色农业种类繁多,需要特殊的生产机械和生物技术,而现有技术供给体系尚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农业技术需求,特色农产品生产还没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培育更新工作进展缓慢,引进选育、嫁接改造工作落后,基本处于自然发展、自我更新状态,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
2.3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目前,天津市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普遍较短,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环节,大多数特色农产品仅经简单包装后以“土特产”的形式存在。特色农产品加工滞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产业链延伸不够。由于加工层次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精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环节增值效益低。此外,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现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特别是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较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有待规范,经济实力差,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由于缺乏技术咨询、种子培育、市场推广等相关农业服务,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
2.4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特色品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虽然天津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由于行业标准、品牌认知、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原因,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能力不强。特色农业的品牌建设仍亟待加强和完善,某些产品注册品牌多但强者少,品牌之间缺乏差异性,存在恶性竞争;品牌保护不力,一些知名品牌被伪造仿制,极大地限制了品牌的市场价值发挥;品牌观念、品牌推广经验、品牌立法与执法等方面的缺陷,是制约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做强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具体的相应举措和政策,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特色品牌打得不响,消费导向作用不强,市场影响力小、占有率低。
3天津市特色农业开发路径
3.1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特色农业作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突出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特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发挥生态、资源、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走“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协调发展道路。一是以特色农业的优质特色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现代物流和精深加工。二是深挖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将特色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发扬传统文化相结合[3]。拓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包括经营农家乐、农业体验活动、销售土特产品、举办农事节庆活动等。通过相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特色农业生产、加工、休闲、生态和服务等全产业链能级提升,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3.2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靠品牌带动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商标意识,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制定特色农产品商标培育计划,挖掘、培育和整合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抓好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产权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天津市农业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在农产品地理标志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对于整合优势农业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著名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以及提升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
3.3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在特色农业领域中,众多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5]。发挥地缘优势,以特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基地化为导向,按照产业集群的理论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通过制度化、市场化运作把种植、加工、科研、营销等相关产业有效组合,推动特色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发展,在一定地理空间形成规模化的特色农业集聚区。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利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资源,带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以及流通、中介、仓储、包装、印刷、餐饮、金融、保险等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
3.4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化水平实施科技提升战略,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队伍。加大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特色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建立特色农业科研投入逐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各级科研人员参与特色农业研究,创新和推广科技成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特色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稳定;加强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尤其要加强对特色农业小品种、小产量产品的生产、收获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实现特色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态质量;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工作[6]。
3.5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并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主经营、自愿结合、市场调节、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合同制度等基本制度,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扶持发展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民组织专业合作社,并鼓励专业合作社实现更高层次的联合,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7]。此外,要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探索“龙头企业+地理标志+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样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创新特色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8]。
篇3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笔者确定特色农产品的内涵,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主要特征。其次,简述山东章丘大葱以及广西百色芒果(其分别是两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过程,研究两个地区特色农产品成功发展的原因。最后,总结概括出特色农产品的内在模式,总结经验。笔者认为政府指导,政策扶持;建立“龙头企业+农户”或者“生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品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入外资,与国外企业合作。以上几点是特色农产品能够成功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发展模式
一、特色农产品的内涵及其特征
(1)特色农产品的内涵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技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态和品质的农产品,相对一般农产品来讲,特色农产品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优良品质和特殊功效。概括来讲,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展开来看,“人无我有”是指: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或者独特的土壤成分种植在其它地区难以推广种植的农产品,这种特色农产品是因为当地自然禀赋而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人有我优”,则是指利于当地的自然、技术、政策优势,重点推广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或者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使其具有规模优势。
(2)特色农产品的特征
特色农产品特征是准确定位一个地区特色农产的依据。一种农产品可以作为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地域特征性
地域特征性是特色农产品的本质特征,是特色农产品的自身特质。地域特征性是指特色农产品在生产上适应特定的区域资源,局限于特定的区域范围。这说明特色农产品产区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对其他竞争者会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利于维持产区良好的经济效益。
2.规模性
作为一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少数农户种植的农产品不能当做一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3.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作为一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本身应该具有较高的产品价值,或者便于产品加工包装,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和常规农业相比,在质量、价格、市场上有明显的优势,它的资源利用率高,资本的回报率也高。因此只有本身价值较高,或者便于产品加工,易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便于推广,利于此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二、农产品较好地区的发展经验
山东省的农业水平发展较好,“农业产业化”一词的概念也是由山东最早提出,因此在本文,笔者选取了山东章丘特色农产品大葱的发展过程作为本文的案例;广西百色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也较好,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因此,下文意图总结二者成功发展的经验,为南宁市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借鉴。
(1)山东章丘大葱发展过程
山东章丘市是我国主要的大葱产地之一。章丘大葱植株高大,葱白长,质地细腻,甜脆。具有“高、大、脆、白、甜”的特征。2009年,“章丘大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山东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理标志产品。目前,章丘大葱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鲜葱50万吨左右,品牌价值已达24.76亿元。
章丘大葱之所以有名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大葱的质量好,产量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章丘市的大葱产业化,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大葱加工,出口,以合同的方式收购农民种植的大葱,并在双方的合作中,由龙头企业对农民的种植方法进行培训,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大葱种植水平。在这个合作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使得农民种植大葱的每亩1000元增长为每亩5000-6000元左右,每公斤大葱收购价由0.3元/公斤提升到1元/公斤。
在章丘特色农产品大葱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济南荣晶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大葱行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在一次和外商洽谈的机会中,了解到日本市场对大葱的需求巨大,并且大葱的价格是国内价格的10倍。但是日本市场对大葱的要求也是更加的严格,不仅质量要求高,并且对大葱的外观也有很高的要求。日本的顾客要求大葱不仅味道纯正,并且要求大葱体格又粗又长。当时的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只有一个简单的冷冻箱,所以,总经理李静只能着手大葱的冷冻保鲜工作。他们和农户签订稳定的大葱收购合同,每当大葱的收获季节,他们就会收购农户手中收购品质优良的大葱,并进行统一规格的修剪、包装和冷冻,最后出口日本。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大葱的价格,并且避免了大葱有时由于集中上市,产生的“葱贱伤农”,大量大葱烂在地里的情况。
在2002年之前,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只是进行着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出口。直到2002年,日本实行了严格的食品安全监测标准以后,济南荣晶有限公司就面临了新的挑战。为了符合新的出口标准,景荣食品有限公司变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大葱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他们联合当地的农民,进行有机肥料大葱种植,采取生物驱虫的方法,使自己出口的大葱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新的生产基地的建成,使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的大葱更加有竞争力。
正如上文所说,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新的生产基地建成以后,他们又开始更深层的农产品加工研发——大葱干燥技术,国际市场上每公斤干燥大葱可以卖到24美金,干燥大葱主要作用是用做调料。为了使自己公司的新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总经理李静再次带领公司人员进行研发,他们购进新的设备,不断地向日本经销商请教,最终达到干燥大葱的出口标准。
(2)广西百色芒果发展过程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芒果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4.7亿元,辐射带动了5万多农户发家致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百色市工商部门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扶持芒果产业加快发展的举措密不可分。在政府的重视下,由工商部门负责,百色的芒果行业从规模上,产业化程度,以及市场流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体布局。
首先,百色市工商局,从市场方面下手,强化市场流通水平。百色的芒果大多数是由农村经纪人负责销售的。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每年芒果成熟季节,当地的农村经纪人都会聚这里,争相收购果农运来的芒果。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是密切产销联系的重要一环。
其次,在完善了市场流通后,提高百色市芒果的产量和质量,是百色芒果行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针对百色芒果经营以家庭式小规模分散生产为主的特点,引导和组织农民成立芒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转变。目前,该市右江、田阳、田东等芒果主产区已成立了七月香、百冠、伟农、壮乡红等19家芒果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2000多万元。例如,田阳县芒果种植大户莫文珍,2009年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与其他几名果农共同成立了田阳县七里香芒果专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不但使果农种植的芒果质量逐年提高,同时还帮助果农解决了芒果销售的后顾之忧。
最后,?变“传统营销”为“品牌效应”。百色市工商部门通过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培育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高当地芒果的产品价值。百色市工商部门努力实施“一所一标”工程,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芒果主产区考察调研,制定商标帮扶措施,对有经营规模、有发展潜力的农户和企业,从商标取名、图案构思、申请注册到实际使用,全程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芒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在工商部门的帮扶下,全市已经注册了田阳香芒、六香宝、金台农等13件芒果商标。
三、特色农产品成功发展经验总结
从上文的叙述中,笔者总结了章丘大葱和百色芒果成功发展过程中的几点经验。虽然以上只是个别的案例,但是其成功的经验是可以为我们每个地区提供参考。
(1)政府指导,政策扶持,提供相关的资金帮助。
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章丘的大葱农产品行业,才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才能够有效快速的推广开来;百色的芒果行业也是在政府的重视下,工商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合作,才促进了百色芒果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政府指导是前提,是特色农产品快速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2)建立农业产业化模式
建立“龙头企业+农户”或者“生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形成企业农户利益共同体,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龙头企业是整个合作链条的关键,由于农户多为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只有发挥龙头企业以及生产基地的带动作用,才能以点带面,由龙头企业作为推广点,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一定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合作才能更加稳定。山东章丘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百色芒果形成的则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3)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自身产品价值
品牌是农产品的潜在资产,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应该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是可以便于营销环节农产品的推广,提高在同质产品中的区分度,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程度,提高农产品信誉。
(4)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品平,挖掘农产品价值
不断加深农产品加工深度,由浅入深,步步提高。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根本途径,农产品本身具有较低的需求弹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并不会有较大的需求变化,只有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才能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
(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国外市场不仅有较大的需求,同时对于优质的产品会赋予更高的价格。在上文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日本市场的优质大葱价格是国内大葱的10倍,这就告诉我们,将农产品进行区别化分类,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品价值。
(6)积极引入外资,与国外企业合作,
积极引入外资,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其生产、加工、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利用率。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行重组后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这样企业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多的设备,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此外,和外资合资办厂,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 滕明兰. 广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研究——以南宁市吴圩镇花卉产业示范基地为例? [J]. 市场论坛, ?2011年06月
[2]《中国西部地区农业问题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篇4
关键词: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农产品营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环境,但是在特色农产品发展规模和营销上却缺乏显著优势,在品牌知名度和发展规模上缺乏竞争力。
一、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影响因素PEST分析
1.政策法律因素分析
政府的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关系。结合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发展的实际情况,吉林省政府为扩大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支持措施,企业应该以自身经济和资源作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基础,与农产品产业有效结合,提升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经济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重视农产品的发展,特别是特色的农产品,使各个企业也开始重视了农产品的营销与发展。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顺利实现销售不得不开始进行更有效方法来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了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特色农产品也作为一个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新概念,成为了新的市场领域。
3.社会因素分析
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能力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自然环境对我们的优质生活非常重要。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健康与环保,从而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特色农产品的概念十分模糊,对其作用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消费者对于特色农产品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的熟悉,将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
4.技术因素分析
企业管理技术的改进使营销主体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扩张,使大区域内各零售网点的运输及人员得到控制,从而使连锁经营和绿色营销等新型经营方式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然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水平阻碍的农产品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吉林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工艺相对比较单一,导致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改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工艺,对于提升农产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少,导致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往往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现状。许多特色农产品经营者只重视农产品本身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品牌,从而缺乏品牌形象,不能利用品牌进行有效的拓展业务。我国一些比较有名的农产品都是用产品本身的名称作为品牌来命名的,存在假冒现象的问题非常严重也影响了市场的平衡。
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知名度
当今,企业缺乏对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的宣传,使一些产品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导致消费者认可产品数量少,从而使农产品在市场中得不到发展。对于产品品牌的推广不单单需要在一些网络媒介上宣传,还应该组织一些产品交流会,吸引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聚集到一起取长补短。只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让消费者们从根本上认同我们的产品,以外在的品牌力体现出我们产品内在的品质。
3.科技含量不高,品质得不到保证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生产流程过于单一,加工过程过于简单,生产出的产品缺乏吸引力,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足。同时,原料的品质也极大的影响产品的生产,有效的利用原料,找到合适的生产加工方式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通过科技发展来带动产品,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吉林省农产品,使其在国际中站稳脚跟。由于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冷藏等环节,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没有良好的产品品牌,在进入高级市场时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无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吉林省农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
4.龙头企业规模小,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吉林省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并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小,不能对农户的生产起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一些龙头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结构和特色农产品经营中存在很大的不足,特色农产品在生产以及品牌推广力度等方面明显不强,致使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民的利益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吉林省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繁多,多数以小企业为主,家家户户都在生产,普遍规模很小。
三、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立知名品牌
加大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创立产品的知名度是实现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特色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同类品牌进行整合并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以及行业合作社等方式,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使同行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同时要规范使用统一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主打品牌,统一商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形象,打造优势品牌,从而提升产业价值。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不够重视,农户们在生产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思想。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广泛传播,加强农产品品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使农民对农产品品牌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农民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加大品牌的推广。
2.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树立吉林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借助政府的力度和企业的影响力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将特色农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一起,让人们感受到特色产品有其独特的地方,从而提高其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加网络上的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等一些热门的网络平台来推广,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产品,直观地把我们的产品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人,逐渐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宣传吉林省特色农产品。
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迅猛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要想提高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特色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生产效率上,应大力培养优质的、技术水平高的农产品。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开始重视绿色、无污染的产品。对于人们的需求,要在科技上加大力度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培育龙头企业,保证质量
培育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经营过程中的有效环节,它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促进了农民与市场关系的密切程度。在特色农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带动农户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的兴旺决定着农产品产业的规模,使特色农产品在营销发展中不可缺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能够让产品的质量有个很好的保障,而且也能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蕾,罗明.特色农产品经营中的声誉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3(09)
[2]王延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3]陈明.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李富英,熊卫卫.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分析[J].商业经济,2013(10)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度;区位熵;产业集群
一、 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前三甲。新世纪以来,随着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产业门类日趋完善,产值规模不断扩张,资产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吸纳的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多,如表1所示。
2008年末,江苏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2 036.28亿元,总达资产规模达7 828.56亿元,从业人员数量282.66万人,企业数量为15 045个,分别是2000年的4.18倍、3.12倍、1.63倍和1.21倍。可见新世纪以来,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规模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要远高于从业人员和企业数量的扩张速度。特别是在企业数量指标上,2008年末的值比最高峰时期的2005年26 113个减少了11 068个,降幅高达42.39%,这主要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统计口径的变化有关。同时,需要指出,尽管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规模在不断扩张,但是其占全国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4.13%下降到2008年的11.83%。
为了更为直观地理解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扩张,我们入另一个重要指标――农产品加工度,其等于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之间的比值。农产品加工度概括反映了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加工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一般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度的取值在2~3左右。从图1来看,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加工度一直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2008年的农产品加工度仅为1.75。但是作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江苏的农产品加工度自新世纪以来也一直呈现增长态势,而且一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每年的农产品加工度指标值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2007年江苏农产品加工度高达3.41,即便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江苏农产品加工度也达到3.35,这说明江苏总体的农产品加工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 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尚不显著
关于产业集群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他在19世纪90年代通过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并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被克鲁格曼总结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现象描述为“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凭借自身在成本节约、资源优化、风险分散以及创新激发等方面的独到功效,被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各地区竞相采用的产业组织模式。许多学者也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了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组织模式。例如,张霞、鲁德银、蔡根女(2007)运用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证据证实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缓解“三农”问题方面的独到功效,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周志霞(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山东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集群规模扩张会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
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当前用于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标主要有区位熵、区位基尼系数、EG指数等,本文选用区位熵指数来测算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的经济含义是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其计算公式为:LQ=(Eij/Ei)/(Ekj/Ek),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Ei指i地区的工业总产值,Ekj指全国产业j的产值,Ek指全国的工业总产值。一般来说,某一产业的区位熵指数越高,表明该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2000-2008年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如表4。
从表2来看,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优势并不显著,2000年~2008年间区位熵指数明显大于1的行业只有3个,分别是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区位熵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的行业也只有3个,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橡胶制品业;其他多数行业的区位熵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3个与农产品联系最为直接的行业的区位熵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从2000年的0.80下降到2008年的0.49,降幅达38.75%,食品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从2000年的0.50下降到2008年的0.30,降幅接近50%。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情况说明,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张,但是集聚优势并不明显,多数细分行业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低,部分行业的地位还在下降。
三、 江苏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尽管江苏也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是整体而言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优势并不显著,尤其是同其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相比差距就更大了。然而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仍然面临着农产增产、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难题,仍然需要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来求解“三农”困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出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树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优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苏北、实现“两个率先”等战略目标的高度深入理解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殊重要意义,全面确立集群发展理念。以集群发展理念指导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将培育集群作为政策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落脚点。以转变政绩观念为契机,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成效作为重点农产品加工区域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科学理解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抛弃集群等于集中的错误理念,更加注重群内企业相互关联效应的发挥,杜绝形象集群。
其次,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农产加工企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于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不仅有利于通过核心企业的培育来吸引中小配套企业,从而达到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江苏在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例如,2010年江苏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1.3亿元,主要用于新认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奖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投资奖励,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基础建设补助。目前已有4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 041.1亿元(2009年数据),34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 863.3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980.57万户(2010年数据)。今后需要立足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步伐,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优化扶持方式,集中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广、综合实力强、带动效应大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鼓励业务相关度比较大的企业进行纵向或横向兼并联合,塑造一批经营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第三,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发园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而这一成功经验显然也适用于培育农产加工产业集群。园区不仅能够凭借自身在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顺利解决企业的集中布局问题,而且能够借助自身知识基础设施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如果说这只是园区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的理论依据的话,那么现实中诸多依托园区而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则是最具雄辩力的证据。江苏在培育发展科技园区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国家级园区数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显然江苏在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也延续了这种优势,目前,江苏已有16家“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009年数据),22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10年数据),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今后江苏要进一步夯实自身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优势,全面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中观环境,尽快将园区优势转化为集群优势。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加工开发园区的整合规划,明确集群导向的功能定位,依据集群成长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紧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助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成长。
第四,依托外资培育农产加工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近来的理论研究和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均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要素供给、培育核心企业、创造需求、促进创新。江苏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8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4%,连续8年保持全国领先,但是农业利用外资仅为16.99亿美元,所占比重还不到6%,外资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并无明显的集群迹象,外资对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与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很不相称。今后江苏要按照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要求调整利用外资的思路,一方面,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外资的供给规模的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外资的产业流向,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另一方面,理性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差异,科学选择外资供给主体,依托跨国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培育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同时依托跨国公司的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吸引更多配套企业。
第五,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其竞争优势直接根植于特色化的农业资源禀赋,因此可以说,特色化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唯一生存之道。在实践中,各地区在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时也无一例外地标榜特色化道路,江苏也非常注重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例如,地处苏北的盐城市围绕打造畜禽、水产品、粮油、果蔬、林木、功能食品六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了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出口创汇蔬菜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海淡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蚕茧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规模家禽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优质生猪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速生林木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甜料香料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啤酒大麦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奶制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保健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经常会出现“特色不特”、“只特不强”等问题,无法充分显示出应有的集群优势。江苏在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科学分析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准确选择特色产品和产业链条;二是界定特色集群时要注意合理把握适用区域,防止相邻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创新优势弥补禀赋优势的不稳定性和易获得性。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0.
2. 张霞,鲁德银,蔡根女.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周志霞.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0,(5).
4. 方建中.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逻辑、演化与路径.江海学刊,2010,(6).
5. 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1,(1).
6. 钱书法,卓岩.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分析及其模式选择.江海学刊2003,(6).
篇6
一、加深对发展*地区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农业是*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经济和缩小东*差距创造条件。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利用*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发展*地区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
──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
──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每个省区培育形成几个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地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突出抓好*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
(一)特色种植业产品。*地区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品质好,质量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腾出空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优质胡麻、油葵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生产,要注重品种改良和油脂加工技术改造。橡胶生产要立足现有植胶基础,通过新技术的采用、胶树品系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马铃薯生产要加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杂粮、杂豆生产要抓好品种改良,形成合理生产规模,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蚕桑生产要加强基地建设,改良蚕种,提高品质。名贵中药材生产要加快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建设川贝、天麻、杜仲、枸杞、黄芪等生产基地,扶持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优质烟叶生产要突出特色,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二)特有园艺产品。*地区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要发挥鲜切花、球根花卉和花卉种子生产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要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特色瓜果生产要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适应市场对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的不同要求,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在牧区要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实行舍饲和半舍饲。在草原生态脆弱区和严重退化地区要实行禁牧和休牧制度,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资源,加强牧草种子基地、草原监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等建设,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优质牛羊肉、羊毛、羊绒及肉兔等其它草食家畜的主产区。要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加快发展优质细毛羊,稳定发展绒山羊,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秸秆养牛和特色畜禽类生产。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四)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业。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山区河沟和溪流等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西北地区要结合沿黄河水域开发,改造低洼盐碱地,发展渔业生产。要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养蟹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重点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五)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注意开发周边国家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采取有利于*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业,良种要先行。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地区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要重点加强草地畜牧业的良种体系、防疫体系和冷链设施建设。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特点,要推广耐旱农作物良种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西南地区季节性缺水和蓄水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三)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原法》执法力度,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切实搞好草原建设和保护。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篇7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4.1
1品牌与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生产者为了区别于同类产品而赋予自己产品的一种标识,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产品是生产环节生产的,品牌是营销环节形成的,是存在于消费者意识中的感知或认知。品牌现已成为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品牌的本质是企业的商业承诺与消费者支付“品牌溢价”的无形契约(胡大立等,2005)。品牌依附于产品而产生,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产品竞争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张世贤,2007)。但品牌竞争力不同于产品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所关注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物美价廉”无疑是一种理想状态。品牌竞争力的主体是品牌,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达到理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品牌理念和品牌文化的持续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杰思帕・昆德(JesperKunde)于2000年设计的品牌信仰模型认为,品牌的发展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产品、概念化品牌、企业理念、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品牌文化与品牌精神的汇聚与融合是发展品牌的最高境界,随着品牌的价值观越来越强,与顾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品牌的参与度提高,而越高的消费者参与度就意味着越强盛的品牌和越高的生产者价值(朱力,2008)。而企业品牌文化与品牌精神的传播离不开中间媒介,一个品牌的形成是企业、媒介和消费者三方长期互动的结果(李雯霞等,2008)。
品牌竞争力源于品牌竞争优势,品牌竞争优势是相较于竞争品牌而拥有的差别优势。具体表现在个性化的产品及其品牌差异化的定位,独特的品牌文化及其传播,消费者的品牌感知及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优势份额(胡大立等,2007),由此形成隐性的品牌竞争力,即品牌竞争力的“源”。显性品牌竞争力是品牌竞争力在市场中显性表现,具体表现为市场占有率、超额利润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而这又形成了品牌竞争力的“流”(吕艳玲等,201.2)。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是某品牌的农产品以其自然属性为基础,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对手相较量时,由品牌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并支持自身持久的发展的一种市场力量(王保利等,2007)。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是由区域内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土壤条件、水质等自然因素,或特定的生产管理工艺形成的,其他地区无法复制或仿效。它形成了特色农产品最明显、也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李敏,2010)。
持续涵养“源”,通过科学方式疏导――“媒介”,使其转化成绵绵不断的“流”,而“回流”又强化了“源”。这一良性循环可不断地强化品牌竞争优势,形成持续强劲的品牌竞争力。
2张家口市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概况
张家口市是连接京晋冀蒙的枢纽,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构成:坝上高原区和坝下河谷盆地区。具有气候冷凉、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光照充足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特征决定了该区域农产品品种众多、品质优良。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冷凉的气候致使冻害时有发生。
特色农产品是指由于自然的地理、气候条件或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出的、其他地区同类产品所不具有的特质、特征或品质的产品。本文的特色农产品限指种植农产品。张家口市发展较快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主要有:蔬菜,尤其是错季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区种植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蔬菜品牌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已有37个品牌,较知名的品牌有“坝上蔬菜”“家家福”“野狐岭”等。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品牌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其中河北省知名品牌有“雪川”和“塞丰”(种薯)、“燕北薯业”(薯粉)等。2007年“宣化牛奶葡萄”成为有着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质监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双地标”称号的知名品牌。2008年“暖泉”牌葡萄为省名牌产品。涿鹿县、蔚县被誉为全国的“仁用杏之乡”,张家口被誉为“中国杏扁之乡”。201.1年,“蔚州杏扁”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省知名品牌有“昌源”“龙王帽”“华蔚”等(刘金花等,2015)。
3制约张家口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3.1品质不稳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张家口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致使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旱灾和冻灾,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而经济的相对落后,京津地区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吸附作用,使得该区创新条件和创新能力整体明显不足。
3.2包装不规范,品牌形象不突出,传播力度不够
包装是识别品牌的第一视觉要素。既起着保护产品的作用,又起着促销的作用。而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对产品包装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也是由农产品品牌很大程度上的公共物品属性(薛桂枝,2010)所致。品牌形象需要塑造,需要传播。而该区整体上品牌形象不突出,传播力度不够。
3.3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
该区马铃薯初具产业化发展雏形,但更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仍是以分散的农户经营为主,管理粗放,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4提升张家口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
4.1努力涵养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源”――增强品牌竞争优势
4.1.1保持品质特色,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品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核心
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是由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所成,是形成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李敏,2010),具有不可复制性,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竞争的绝对优势。同时,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又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品质、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如:张家口2008年4月下旬南部杏扁盛花期冻害;2009年1.1月上旬两次降大雪,葡萄冻害;201.1年9月上旬秋季早霜,葡萄叶片受冻;201.2年9月上旬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低温冷冻灾害,绝收面积25万公顷(刘金花等,2015);张家口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水资源严重短缺。
因此,该区域应从保护环境着眼,从“土、肥、水、种、管、工”等每个环节着手,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不断注入科技要素,保证品质,生产有机、绿色的特色农产品。加强多方投入,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管理和收获的现代化水平,向着数字农业方向发展,提高预报、预防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1.2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品牌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有创新意识才有发展的活力,有创新能力才有发展的后劲。固步自封的品牌在市场中定没有立足之地。
马铃薯是张家口坝上地区的主栽作物之一,多达20余个品种,全年总产量1亿公斤,占河北省马铃薯产量的60%。形成了从多品种种薯生产基地,到商品薯、加工薯相结合的产业链条。目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张家口的农牧优势产业,究其发展经验可归纳为:第一,重视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科研院所、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组成的产业链条连接紧密、协同发展。地方农科院的“马铃薯研究所”、地方高校的“马铃薯研究中心”“马铃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企业与北京院所合作的“张家口马铃薯商会”等,都为马铃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动力。第二,相应品牌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其中河北省知名品牌有“雪川”和“塞丰”(种薯)、“燕北薯业”(薯粉)等。第三,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无疑是马铃薯产业的更好发展及其品牌扩张、提升的良好契机。
如前所述,产品竞争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农产品从育种到种植,从管理到收获,从储藏到保鲜,从运输到加工,任何环节的创新都会给品牌注入新的活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2加强品牌建设与传播――将品牌竞争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
4.2.1强化生产者的品牌意识
张家口于1995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才正式对外开放,比其他地区起步晚15年左右。至今虽有20年的发展,农户作为消费者,品牌意识已经觉醒,认牌选购已是经常行为,但作为生产者,品牌意识、竞争意识较弱,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不足。
农民追求的是实惠,为此可以以马铃薯产业链的发展为可见的范例,通过教育、引导、指导、示范等方式培养和强化农户的品牌意识。
4.2.2增强品牌文化内涵
特色农产品往往有着自己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又与地方文化相通相容。张家口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为品牌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产品特质和品牌文化特色形成了品牌的差别优势,这也正是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4.2.3品牌文化的准确传播
品牌的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力的媒介是品牌传播。品牌传播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感知,目的是占领消费者“有限的心智”。所谓准确,就是把品牌传播想表达的信息含义与受众接收、感知到的信息含义相吻合。
首先,通过传播才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知名度是品牌竞争力外显的基本指标。2015年笔者曾在京津冀三地依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宣化牛奶葡萄”的知名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在张家口生活或学习过的被访者外,其他被访者均未听说过该品牌;所有被访者都不知道“宣化牛奶葡萄”是地理标志农产品。而实际情况是:“宣化牛奶葡萄”在2007年5月正式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2009―2015年连续6年开展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显示:“宣化牛奶葡萄”品牌连续6年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榜,201.3年全国葡萄类品牌第一,成为全国葡萄类品牌价值最高的品牌,201.4年蝉联葡萄类品牌价值之首(曹智,2015)。
如此强大的品牌价值说明具有很强的品牌竞争优势。将这种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力”,首先要进行品牌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
其次,要进行准确传播。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样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不同,所以要以简洁、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品牌精神,以醒目、简洁、易记、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标识,从视觉上传递品牌精神。把品牌的差别优势转化为顾客可感知的价值优势(吕艳玲等,201.2),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与当地的特色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体育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消费者的亲身感受,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马轶男,201.3),借助口碑效应加快准确传播。
4.3政府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弱质性、农户在市场上的弱势性、农产品品牌的公共物品性决定了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
改善农业的弱质性,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监管,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引导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发展合作组织,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培训、指导或示范等方式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农户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利用政府资源,加强对本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塑造特色品牌形象;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加大对制假掺假仿冒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教育消费者辨别产品质量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长期以来,张家口市关停转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千余家,退耕还草、还林等环保措施已见成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张家口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绿色崛起,并建设成绿色农产品供应区,以及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可喜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胡大立,谌飞龙,吴群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源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28-3.1
[2]张世贤现代品牌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朱力品牌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李雯霞,霍国庆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构成[J].企业管理,2008(4):94-95
[5]胡大立,谌飞龙论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J].经济管理,2007(18):40-4.4
[6]吕艳玲,王兴元品牌竞争力形成的动态机理模型及其提升对策[J].经济问题探,201.2(8):81-85
[7]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9(2):90-93.
[8]刘金花,马福婷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张家口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基于SWOT―PEST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7-70
[9]王保利,姚延婷如何评估农产品品牌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2007(1):4.7-50
[10]刘金花,马福婷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张家口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基于SWOT―PEST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7-70
[11]曹智“宣化牛奶葡萄”蝉联全国葡萄类品牌价值榜首[EB/OL].http://hebeihebnewscn/2015-07/07/content(河北新闻网2015-07-07 2.2:29:37).
[12]薛桂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88-691
[13]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9(2):90-93
篇8
关键词:贵州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一、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发展概述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复杂、险峻,其中以高原、山地为主,丘陵和盆地次之。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贵州省境内缺乏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的优势,但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成就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很多特色农产品如富硒米、香猪、刺梨、蓝莓、中药材、茶叶等都成为贵州非常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长期以来,由于当地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较分散,特色农产品投入产出不稳定,农民、政府和企业对特色农产品不够重视,导致缺乏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产品价格低,没有培育具备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研究发展的重视热情,直接影响农民的劳动收入。
近年来,贵州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着重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但是由于长期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包装、质量保障以及产品营销的忽视,导致了大量投入与发展成效甚微的巨大对比。如何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数据时代,将网络营销与特色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实现贵州省特色农产品有品牌、打得响、走出去,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贵州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2013年对于农产品来说,是其网络营销发展尤为繁荣的一年。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一年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在2013年底已建成超过3万家,其中专业从事农产品交易的网络平台达总量十分之一。贵州的特色农产品具备一定的产品优势,并且处在积极筹备发展的阶段,政府与民间企业都将发展的重点定位于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但贵州特色农产品在省外销售的消费群体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未出现特别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贵州特色农产品在跨区域电子商务销售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较弱
贵州省出产的烟、酒、茶、中药、特色食品这五张名片和很多鲜有人知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是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先天优势。然而,2014年贵阳市农委在网路销售的调查显示:除了酒类、茶类和调味品较为热销外,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贵州电商卖家的经营并不理想。热销的酒类比较被省外买家认可的多为茅台酒,茶叶多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优质品牌数量较少,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贵州特色农产品时,对特色农产品本身不够了解,经常性选择仅有的几个大众品牌。从品牌管理现状来看,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未能系统化、专业化,品牌仍然处于粗放式管理中。首先是由于农户和当地政府缺乏品牌意识,特色农产品缺乏系统专业的品牌文化提炼与品牌文化包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的农产品还停留在比较初级和粗糙的阶段,缺乏品牌包装提升商品价值;其次,品牌的定位不够精准,且定位水平较低,特色农产品针对的消费者群体并没有很好划分出来。
(二)基础设施较差,农户文化水平较低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境内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复杂险峻的地势条件导致省内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现状,且特色农产品产区多为深山腹地或是受污染较少、人迹稀少的偏远地区,落后的交通设施使得优质农产品很难通过物流网络不间断地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甚至跨省交易;尚未完善的网络通信建设使得农户享受不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与便捷的电子交易;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除了缺乏产品品牌包装和营销的专业知识和人才外,农户受限于较低的文化水平,对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交易的基础技能也知之甚少,很多农户甚至不会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也会阻碍特色农产品的科学培育、开发以及规模化生产。
(三)缺乏抱团经营意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贵州省境内以山地为主的先天条件,为一些珍奇的特色农产品、珍稀中药材、茶叶等创造了生长和培育的先决条件。但同时也是受制于复杂地形,很多核心产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很难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产量未能满足市场需求,一些以次充好商品混迹于市场,对贵州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带来冲击。当地政府、农户和农业企业过去缺乏抱团经营意识,长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使得产品从生产、包装到销售都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
三、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管理
在电商平台商家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品牌对于一个农产品企业、一个特色农产品类别、一个特色农产品核心产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品牌代表了产品的形象,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多是基于对产品品牌的认知。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产品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保证了消费者长期稳定的产品忠诚度。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品牌营销策略,细分市场,准确把握消费群体,改变以往单一的品牌营销宣传策略和渠道,加大品牌宣传攻势,从互联网、移动终端、开展各类活动的角度采用更加多维的方式加强品牌管理。
(二)完善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综合素质
逐步完善产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交通、网络通信建设,从硬件上完成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网络建设,物流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益、客户的购买体验以及产品信赖程度,针对一些生鲜产品要采取更加快捷的冷链物流服务。多管齐下,提高农户综合素质,不仅要对农户品牌意识进行培养,还要从文化知识、互联网使用技能以及农产品科学培育技能等多个角度对农户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三)组合营销,提高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
在农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牵头,带动民间企业与农户联合经营,可采用合作社等形式,制定产品品质统一标准,从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规模化生产,打通销售渠道等方面,利用电子商务跨地区交易的便利功能,提高特色农产品综合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浏. 民族地区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 王天予,宋丽诗,王璐. “淘宝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北方经贸. 2015(12).
[3] 徐金星,罗兰,邓隽昕.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 农业经济. 2015.
[4] 刘娟. 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研究――以中药材产业为典型实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贵州:贵州财经大学,2014.
[5] 张玮玮,张学彬. 贵州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交易的机遇及及对策研究[J]. 观察.2015(12).
篇9
关键词:农产品;特色;国际营销;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特色经营的基础。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精细农业。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作物,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围绕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切实把农业办精、办特、办活。要站在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去寻求各地的最大比较优势,去定位农产品的最佳发展品种,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特别是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突出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畜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合理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既可以相对分流一般品种,缓解品种单一的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二、注重品牌特色,发展区域经济
品牌特色就是农产品经营者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个性特征的品牌。突出民族品牌的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者正确的选择。民族特色品牌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有利于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农产品品牌特色的实施方式: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特色的基础。要坚持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去拓展市场,争创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种养业的提高。要优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外向型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
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要发展以绿色产业链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必须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群的形成。学习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大力推行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拓展目标视野,积极按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努力创新国际一流标准。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注意外引资源,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四、根据目标市场,发展营销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并且逐步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结束语
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正明,张喜民.国际市场营销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篇10
甘孜州辖18个县,319个乡(镇),2 074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末全州总人口98.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77.6万人,占总人口的78.94%,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农业人口79.7万人,占总人口的81%,是典型的特色农业经济区,生态农业是全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州粮食产量19.15万t,蔬菜产量7.30万t,油菜产量2 209t,蚕茧产量160t。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1 926元,种植业对农牧民的贡献率达43%。由此可见,传统农业效益有限,应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甘孜州属高海拔区域,平均海拔为1 500~3 700m。没有环境污染或污染轻,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打“绿色牌”的条件充分,优势明显。从土地类型看,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为不同特色产品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土地条件,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中藏药材等农产品优生区。全州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上甘孜州就是传统杂粮、杂豆、杂果优生区,经过长期物竞天择和人工培育,孕育了备具特色品质的地方名优产品。特种粮食“青稞”(裸大麦)、小麦、玉米、洋芋、大麦、水稻、豌豆、胡豆、荞麦、燕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油菜、梨、桃、杏、橙、石榴、樱桃、花椒、茶、桑、核桃、板栗等。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川贝母、藏红花、麝香、熊胆等,质优量大的大黄、黄芪、秦芄、羌活、党参、天麻、雪莲花等。野生植物中的野生食用菌、野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旺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二、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州特色农业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限,特色农业发展滞后:一是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特色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低;二是投入严重不足,特色农业基础脆弱;三是高层次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奇缺,尤其是缺乏营销人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州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造成我州特色农业起步难、效益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基地规模小,整体竞争力弱
全州已建的特种粮青稞生产基地、豆薯类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小水果基地、蚕桑基地、中药材等基地规模均偏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由于我州位于世界第三极向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存在耕地面积小、区位缺陷等不利因素,导致我州特色农产品总量不大,交易成本很高,整体竞争力弱。
2.市场发育不全,产业链条短近年来,我州市场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很不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加之农民市场意识差、居住分散、运距远、费用高,规范的农产品市场难以带动农户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可以使特色农业向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营销业等上下游产业延伸,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但我州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二次以上深加工仅20%。我州就更低,基本处于卖原料的状况,往往增产不增收。
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我州两熟区人多地少,户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到3亩,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经营方式落后,这决定其难以形成有组织的主体。而且,我州特色农业产业化组织以“公司+农户”为主,而公司是由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体投资兴办并管理的,这种体系外联结的组织缺陷容易造成利益机制出现断层。而目前要引导广大规模小、经济势力弱的农户共同投资并管理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尚需时日。
4.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多年来,各种农业推广体系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滞后,远远跟不上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要。不少地方长官意识浓、服务意识差,对自发的农村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干预太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发挥也不尽人意。
5.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省、州、县财政虽尽力加大了对我州特色农业的投入,但远不能适应我州特色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农业的低效益,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对我州特色农业的投入,作为特色农业投入的主体――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改变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能力很有限,特色农业十分脆弱。
6.品牌意识不够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厂家和经营者没有品牌意识或意识不够,至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产品价格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我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构建三大发展区域
根据全州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今后一个时期,甘孜州发展现代生态特色农业产业要突出构建三大发展区域:
(1)加快构建东部精准农业发展区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把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6个县建成全州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重点发展玉米、小麦、青稞、油菜、蚕桑、马铃薯、蔬菜和小水果,逐步形成粮油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小水果生产基地。通过努力,把该区建成全州粮、经、果特色立体效益农业发展区。
(2)着力构建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
立足该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把炉霍、色达、甘孜、新龙、白玉、德格、石渠7个县建成全州的青稞、豆薯、中药材主产区,重点发展青稞生产、豆薯生产、中药材生产,突出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推广,栽种技术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通过努力,把该区建成全州的青稞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豆薯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
(3)要积极构建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根据该区的优势和特点,着力把理塘、巴塘、稻城、乡城、得荣5个县建成全州青稞、玉米、小麦、油菜、树椒、干果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青稞、玉米、小麦、油菜、树椒、干果等特色农产品,突出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标准化生产。通过努力,把该区建设成为全州特色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发展目标立足全州的耕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重点在“特”字上做文章、“优”字上下功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建设优质青稞、小麦、玉米、豆薯、油菜、蔬菜、蚕桑、小水果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州建成优质青稞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豆薯生产基地2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蚕桑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小水果生产基地10万亩。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四、发展对策
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用全局的意识统筹发展,用务实的作风推进发展,扎实抓好四项措施的落实。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是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不发展特色农业就没有出路的理念,统一认识。转变领导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在创造良好的环境上下功夫。在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做企业、农户、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搞好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制定优惠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服务;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狠抓特色农业试验示范,搞好典型引路等。
2.强化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普及和成果转化应用,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针对甘孜州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要切实加强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夯实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着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确保农业增效。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按照全州农业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布局,今后一个时期全州着力建设的优质青稞生产基地、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豆薯生产基地、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小水果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增产。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和必由之路。针对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缓慢的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产业化的理念培育支柱产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产品加工,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农产品营销,着力在调结构、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促流通、建协会、创品牌上下功夫,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经济组织
按照“民办、办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切实加强对专合组织的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合同订单等方式,着力扶持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各类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上一篇:单细胞生物的特征
- 下一篇: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