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细胞生物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媒体 生物课堂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12-01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调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释信息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地科学地解释信息,就是说这个知识学生学会了。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以经验为桥梁的。即使是再难的知识,只要能够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立足于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循循善诱,学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
基于这样的认识,分析《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节课的教材和学生,感到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即单细胞生物是肉眼很难看得见的生物。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生活经验一点也没有,所以这节课整体难度很大。怎么办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于是,我利用《东师理想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室软件v1.0》的生物教学平台制作了两个课件《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师用)和《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学生用)。分别供教师与学生交流用和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用。每班分六组,每组五至六个人共用一台电脑,由组长控制电脑的使用,进行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活动。
首先,用问题法引导学生回顾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用大屏幕配合学生展示图文结合的图解。师问:这些具有多个结构层次的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有没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呢?生答:有。引入本节课课题《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然后,让学生说出收集到的单细胞生物名称。教师总结提出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同时,播放单细胞视频,上面浮有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名称。再用荧光笔圈出代表生物――草履虫。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组长组织利用课件观察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教师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完成观察活动。活动包括模拟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及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动画草履虫的结构、消化、伸缩泡、生殖,视频草履虫的运动、伸缩泡、生殖。之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说出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教师用大屏幕配合与学生互动。并适时地用问题引领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生物的特征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吗?根据是什么?2.草履虫是生物吗?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回答问题特别积极主动,效果显著。
篇2
一、创设探究情境的方法
1.运用生活现象创设探究情境
生活现象中蕴含丰富的生物探究资源。如在潮湿的夏季,在许多背阴的地方都会有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而有污染的工厂附近没有苔藓植物的存在。教师可根据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此时探究的问题不是由教师提供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的欲望会比较强烈,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增强。他们并不满足于课堂的教学环境,而是主动要求走出教室,把课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来实地探究苔藓植物的结构。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而且对其生活环境也会印象深刻。不仅解释了污染工厂周围没有苔藓植物的原因,还很好地理解了苔藓植物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出苔藓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不仅如此,学生还深刻理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根尖结构”前的一周左右,提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大豆种子分别正着和倒着种植在土壤中,其根分别会向哪个方向生长?”许多学生由于没有生活经验,想当然地回答“根会分别正着或倒着生长”。此时教师没有必要去纠正学生的答案,而是组织他们通过实践探究。这不仅能纠正学生认知上的错误,而且会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根的“向地”生长的特性,同时还会为观察根尖结构准备了充分的素材,可谓是一举多得。
2.利用诗词、谚语创设探究情境
例如,在学习“光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提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让学生推测“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墙外的空气好,有的认为是墙外的空间大,有的认为是墙外的光线好,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对这些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经过自己设计实验,不仅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对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和向水性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对生物适应环境也会有深刻的理解。又如,在学习食物链时,引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询问这是不是一条食物链呢?这会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急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课本,探究食物链的概念以及特点,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3.利用科学史来创设探究情境
每一个生物学知识的产生都蕴含一定的探究资源,特别是一些生物学史更是如此。如在学习生物遗传规律时,首先介绍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遗传规律的兴趣。当学生获得一些遗传规律后,组织学生探究人的性别决定,并要求他们解释在自然情况下,男女比例为什么接近1∶1。这样,学生就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来探究之。又如,学习微生物时,充分利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来引导学生理解霉菌的一些结构特点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的重要性。
4.利用媒体网络创设探究情境
媒体和网络为教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资源,也为课堂探究情境的创设注入了新活力和动力。无论是图片和视频,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学习《单细胞生物》时,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微生物的视频,而后再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针对视频和图片,提出有关单细胞生物的一些问题,而后根据问题来获得有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动手实践,还是阅读课本,一切都是学生主动的,教师在背后指导、激励,学生的收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又如,学习《食物网》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图片,并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生物写出其中所含的食物链,由于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学生对食物链知识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对食物链中伴随着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理解非常深刻。但也必须看到,尽管多媒体的资源异常丰富,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的甄别,绝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会出现喧宾夺主而影响探究效果。
二、创设探究情境的时机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兴趣教学;生物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
布鲁纳曾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多样的生物和多种与生物学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对于我们生物学科来说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在教授细胞呼吸这节内容时,我事先准备了红葡萄酒和面包,在学生理解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类型以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两种均由酵母菌来发酵的产物。学生们看到老师拿来的葡萄酒和面包兴致很高涨,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也特别感兴趣。而学生通过讨论,他们利用刚学到的无氧呼吸知识来解释葡萄酒的制作,又用有氧呼吸知识来解释面包的制作,我在肯定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后,又让学生探讨了在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提出酿酒时要注意密封,制作面包馒头时要注意通气。最后我鼓励他们把这节课的知识与自己母亲分享,并提议他们回家跟着母亲亲身做一次馒头包子,学生们都十分开心地答应了。像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知识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通过联系实际,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生物世界中,这样就促使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将知识外显化,必然会使生物课堂充满乐趣。
二、创设真实情境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等。把这些直观手段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中,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之中,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比如,在人类遗传病与伴性遗传的复习课中,我先通过电子白板呈现一组遗传病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强烈情感体验,感知遗传病的危害。接着将我们所处的学校十堰市第二中学创设为“十堰市第二医院”,并把同学们所处的教室创设为医院中的遗传咨询科室,学生们都是一个个小专家。随后,我依次呈现两对来咨询的夫妇和一位来咨询的男孩情况,让学生开出“诊单”。通过医院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参与欲望特别高,纷纷展示自己开得“诊单”,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遗传方式的判断及相关概率计算等重点知识,学生兴趣也很高涨。
三、幽默课堂语言
课堂教学气氛是教师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能够影响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心态。实践证明,积极、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更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征,幽默便是这其中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一剂良方。比如,对于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特点,我总结了四个字“妻离子散”,学生笑得同时,也就记住了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的特点。再比如,为描述单细胞生物必需保证细胞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时,我引用流行语“伤不起”来描述单细胞的特点,引的学生哈哈大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也理解了细胞结构完整对于单细胞生物的重要性。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则能让学生消除疲劳,让师生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完成学习任务。
四、开展实验探究
篇4
招潮蟹的“劳力士”
在西部非洲、大西洋西部、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泥质海滩上,生活着一种人们很容易辨识的小蟹——招潮蟹。别看这种蟹的个头很小,却生有一只大大的螯(在夜深时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嘴巴,故它们也被称为“大嘴蟹”)。除了外形独特,招潮蟹令人惊讶的还有:它们总是能预知潮汛。每当潮水上涨之前十分钟,它们就停止觅食,快速返回栖息的洞穴,还机智地用贝壳或石块等坚硬物质堵住洞口。一当潮水退却,它们又大摇大摆地爬出洞口四处活动。
千万不要惊讶,包括招潮蟹在内的海洋中的虾兵蟹将都身怀“劳力士”,这些无形的“钟表”的“滴答声”和海浪拍打的节拍出奇的一致。海浪拍打的节拍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造成海水的涌动:海水迅猛上涨时,出现;过一段时间,海水自行退去,出现低潮。这种海面上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就是潮汐。
招潮蟹怎么知道潮水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把招潮蟹养在实验室里,让它们远离潮汛的影响,它们的活动规律仍然会保持与潮水同步。虽然远离了海岸线,无法用肉眼看到或感知到潮水的变化,但每到涨潮时,它们照样会提前10分钟迅速地寻找掩体把自己藏起来。每次都是10分钟,分毫不差。科学家认为,在招潮蟹的体内一定有一个“计时器”,而且是一个十分精确的“计时器”,否则这种现象无法解释。
包括招潮蟹在内的生活在潮汐带中的生物,它们之所以能预知潮涨潮落,是基于它们所拥有的24小时一次的节律。这就是它们的“劳力士”。试想,如果没有“掐表”功能,退潮对这些动物来说就是致命的。为了避免脱水状况的发生,这些神算手们练就了毫不费力预知潮汛的“超能力”。
鲎的“闹钟发条”
科学家认为,许多海洋生物的活动,尤其是生殖活动,都与月亮和太阳运动规律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一种源自远古的动物——鲎,总是在夏季满月时分登上北美海岸,然后进行一场自恐龙时代起就未曾改变的“仪式”。
早在泥盆纪(距今4亿年前),一种与今天的鲎长相类似的生物就已经出现了,它被认为是鲎的祖先。鲎的甲壳的形状很像马蹄,因而也被叫做马蹄蟹。其实,鲎并不是蟹,鲎与蜘蛛、蝎、扁虱、螨等蛛形纲生物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着亲缘关系。
鲎的颜色从蟹青色到深棕色不等。身体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头部(也称前体)、腹部(也称后体),以及被称为“尾剑”的脊柱状尾巴。正是由于其尾部的独特性,鲎被归于剑尾纲生物。单从外表形状看,很难区分鲎的性别,但雌性鲎要比雄性大很多。
太阳的引力会影响潮汐。一些大潮每月发生两次,一次在满月时,一次在新月时。每隔半个月,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小潮汐。许多海洋生物的生活规律都受到这一循环的支配,鲎也不例外。鲎的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夏季满月或新月之夜,准时踏浪而来,它们利用月圆后的大潮,趁着时的大浪集体冲上海滩。成千上万只鲎就像是事先约好似的同时出现,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在满月的那天夜晚,鲎的活动最为频繁。它们会在海滩上挖洞,寻找虫子、海藻以及一些软体动物作为食物。那么,鲎发起如此声势浩大的“狂欢聚会”,仅仅只是为了品尝虫子或者堆沙丘玩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当春夏季的满月或新月,在大潮发生的几个小时之内,成年鲎大量迁徙到沙滩,并在浅水区聚集,这说明它们的行为与农历和潮汐周期密切相关。原来,它们是利用潮汐上岸产卵。它们的行动与最大的大潮同步,所以总是能将卵产在线。有沙子作为保护,而且远离海水,因此不用太担心卵被鱼类掠食。雌性鲎在产卵前,会在海滩上挖一个约15厘米深的坑,然后将卵产在里面,雄性鲎则马上就给卵受精。一窝卵有2000~20000粒。通常,每个雌鲎有多个雄鲎相伴。当潮水快要淹没沙滩时,鲎的大军就马不停蹄地迁回了大海。
一个多月后,黏黏的卵孵化出来。黏糊糊的幼虫们将经历一场巨变,这也和月相周期有关,但整个过程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在下次大潮汛来临前,大量的鲎的幼虫会在沙子里呆上数周。待到潮汛来临时,它们已经完全长大成形。由于是同时孵化的,大潮会将它们全部都卷进海里。一旦被冲进海里,这些幼鲎便会铆足了劲儿展开一场疯狂的、不间断的游泳比赛。
就这样,鲎一代接着一代、周而复始地繁衍至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鲎的“闹钟发条”早在2.3亿年前就已经开启,至今依然活力不减。
多边膝沟藻的“计时器”
让科学家难以置信的是,单细胞生物也有自己的“计时器”。可以说,缺乏生物钟的单细胞生物是无法存活的。藻类如黄棕色硅藻、眼虫属(具有植物和动物两种特征的单细胞生物)、衣滴虫和多边膝沟藻具有趋光性昼夜节律(所谓趋光性,是指生物体发出可见光的行为)。多边膝沟藻的昼夜生理过程更是典型的昼夜节律性生物发光过程。在日本海,科学家观察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日出前一个小时,生长在几百米深海中的多边膝沟藻就会如火箭般浮上水面,形成密密的厚厚的一片,然后进行光合作用。到日落之时,它们又抓紧时间潜回深海。到了夜晚,它们借助荧光素酶发出生物光,以驱赶它们的天敌——挠足亚纲。多边膝沟藻的这种昼夜节律受光线强弱的影响,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红潮这一壮观景象。
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有没有光线来源,多边膝沟藻在实验室里同样会进行相应的垂直升降运动,而且保持同样的垂直运动节律。这正好说明多边膝沟藻除了具有趋光性能力,其自身内部也牢牢地被“计时器”所控制。
蝉的生命“钟摆”
辛辛那提的地下世界里住着一种堪称时间观念最强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度过整整17年的地下生涯后,才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爬出地面。17年前,它们在孵化之后就离开了树,进入地下。自那以后,它们体内的“钟摆”开始摆动并自动计算度过的年数。这就是生命周期长达17年的“17年蝉”,生活在北美地区的一种蝉。17年蝉也被称为“周期蝉”,因为它们在北美洲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同步生长——在同一年的同一时间破蛹而出。它们的生命周期达17年之久,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其他种类的蝉(全球大约有3000种蝉)都不是同步生长的。
在17年的蛰伏中,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30厘米或更深的地方,以森林植物根的汁液为食。生活在地下的幼虫会不断地往下蠕动以寻求更大的植根。经过漫长的17年幼年期后,蝉蛹会在土壤温度约7℃时,从地下大约20厘米的地方破蛹而出,然后羽化,实现17年后的首要目标——变成成虫。多年以来,这样的蜕变都发生在4月末到5月初的美国南部地区以及5月末到6月初的美国东部地区。
刚出来的蝉会爬到附近的植被上寻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完成最后的蜕变。羽化是完美蜕变的关键。只需要20分钟,它们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蜕皮就完成了。它们依附在树上,直到身体的颜色完全变暗,外骨骼完全变硬(刚刚完成蜕变的幼蝉是白色的,但会在一个小时内变暗)。至此,它们的“成人礼”算是完成了。只可惜,它们离见上帝的时刻也不远了。它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雌蝉用锋利的产卵器割开树皮,将卵产在沟槽中,然后死亡,纷纷落到地上,成为一大片枯竭的尸体。直到17年后,蝉才会再次出现。
试想,当我们开始新的一天生活的时候,数以百万计的蝉在欢快地举行着“狂欢集会”。然而,在我们看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它们的一生就结束了。被生物钟深深缠绕的“钟摆”就这样停止了摆动。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够通过被称为生物钟的生化机制来保持自身内在的时间。但是,许多生物内部机制的深奥问题,科学家们至今尚未搞清楚。
植物的生物钟
春夏时节,一种星星点点的小黄花以其貌不扬的姿态花开花谢着,它们遵循着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时间,每天早上9点左右绽放,下午3~5点闭合。最奇特的是,数量众多的花儿们几乎同时花开花谢。这就是产自南美洲热带地区的“时钟花”。这种属于时钟花科的草本植物有多个品种,它们的花朵常见的有黄色的和白色的。
时钟花之所以会按时开放,是因为它们拥有自己的生物钟。有研究表明,时钟花开花的规律与日照和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时钟花的开花时间还受体内一种特殊物质——时钟酶的控制。这种酶调节着时钟花的生理机能并控制着开花时间。当太阳升起,气温逐渐升高时,酶便活跃起来,促使花朵开放;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酶的活性便渐渐减弱,花朵也就凋谢了。与时钟花相类似的还有鹅鸟菜、蛇床花、紫茉莉等。
哺乳动物的“时装周”
冬季,西伯利亚仓鼠和北极兔开始为自己越冬做“变装”准备。随着天气越发寒冷,它们纷纷脱下深色的外套,换上厚重的白色皮毛。它们一年一度定期举办“冬季时装周”的奥秘何在呢?这依赖于它们大脑中的松果腺细胞——松果体。松果体是位于第三脑室后壁的如松果般大小的分泌器官,一到夜里它就会分泌褪黑激素,用以控制哺乳动物的“变装”活动。褪黑激素的大量释放,加上与荷尔蒙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些动物的“外套”颜色的变化。冬季,随着黑夜越来越长,白天越来越短,褪黑激素的酶类活性增强,褪黑激素分泌量相应增多,再加上光刺激减弱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都在提醒动物们:得为冬季做好伪装了。科学家发现,西伯利亚仓鼠和北极兔的松果腺细胞具有记忆明暗规律的功能。其中,光线是关键条件,光线可以改变松果腺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进而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昆虫的“计时器”
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蜜蜂之类的昆虫也有它们自己的“计时器”,只不过它们的“计时器”要和有个性的植物配合才起作用。很多植物会控制植物花瓣的运动,在特定的日子里花朵相继开放,在特定的钟点合成香料和花蜜。而虫媒如小蜜蜂等会恰在此时到访。蜜蜂怎么知道花儿在什么时候会开放?它们怎么不在花闭合之后才出动?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们的生物钟能“牢记”不同的开花时段,并能准确地将采蜜时间安排在开花时段。
蜜蜂和鸟一样会利用太阳进行导航,它们的时间感不仅能矫正由太阳方位变化带来的误差,还能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在特殊时段采集到花蜜。植物的开花时间各有不同,许多花一过授粉时间便闭合,而蜜蜂敏锐的时间感让它们的行动与植物开花紧密相关。
鸟类的“钟表”对许多鸟类来说,也有一只“钟表”负责支配它们的行为(包括季节行为和飞行行为)。毛脚燕每年春天从非洲飞到东南亚、印度或尼泊尔,依靠的就是体内的一年敲一次的生物钟。有趣的是,有些鸟儿如雀鹰, 会在每年的同一天下蛋,它们把握时间的准确度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堪比人类发明的各种同步装置。
篇5
(2)眼睛眼睛出现之前,生命更加温顺、驯服,地球是游弋在海洋中的行动迟缓的软体蠕虫的天下。在距今5.43亿年前左右,一种名为莱氏虫的三叶虫身上长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此前的一些生物体有感光细胞。但眼睛不仅要感知光线,还需要有一个能聚焦光线形成图像的晶状体。一旦有了晶状体,生物的视觉效果就从1%骤然上升到100%。
(3)大脑大脑往往被视作生物进化带来的最高成就,赐予人类语言、智力和意识等终极特征。大脑首次向生物体提供了一种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寻找食物向来是早期水生生物的头等大事,大脑则帮助它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辨别食物是否有毒。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头脑简单的昆虫,在记忆的帮助下,也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人脑更为复杂的功能,如社交、决策和同情,似乎都是从控制食物摄取等基本功能进化而来。
(4)语言语言可能是决定人类进化方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拥有大脑的动物很多,但只有人类产生了语言。科学家指出,人类祖先如何具备语言能力或许是科学上最难以解答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语言的诞生是生物进化的最后一个程序。因为语言使人类脱离了纯生物性。人类不需要基因变异就可以适应环境了。
(5)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光合作用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改变了地球大气层,将地球置于一个免遭致命辐射的保护屏障里。要是没有光合作用,大气层可能没有氧气,地球上就没有植物和动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复杂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性对于绝大多数物种来说,有性繁殖是它们生存的唯一办法,也是地球上诸多生物奇迹背后的动力。性甚至是让生命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放弃性的物种最终几乎都走向灭绝。不过,尽管性如此重要,生物学家仍在其进化问题上争论不休。另外,同一物种是怎样划分成不同性别的,至今仍是个谜。
(7)死亡死亡是一种进化手段,是个体为集体进步付出的牺牲。这一点在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或细胞凋亡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细胞机体上发现的自毁机制。我们每只手之所以有五个手指,是因为每个手指之间相连的部分在母体中死亡了。每次感染痊愈后,大量的白血球必须自杀以维持血液成分的平衡。不过,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没有理由因为某个生物体存在的时间长就令它灭亡,“老死”仍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8)寄生在常人看来,寄生一词的含义比盗窃、欺骗好不了多少。然而,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却是生物进化的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从病毒、绦虫到小鸟,寄生生物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体之一,充分利用了所有已知生物的优点。一方面,寄生生物会影响宿主的活动;另一方面,宿主的活动也影响寄生生物的进化。
篇6
“不知道。”我平淡地说,“当然,从长远来说,世界上所有的种族、民族,乃至于国家,都是要消亡的……”
“那是将来。”尼尔打断了我的话,“也许是一万年以后的事,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我反问了一句,“这又是你创造的新名词?”
“不!”尼尔大声说,“这是我的观点!正如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的进化和繁衍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人类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同样,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化,人类文明又会是什么样子?”说完,他瞪大了眼睛,仿佛在等待我的回答。
为了缓和气氛,我故意开玩笑说:“很简单啊!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那就是最原始的生物。在生物进化的初期,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地球上只有一种人类,那就是最原始的人类。人类进化的初期,是不分什么人种的。同样,文化萌芽的初期,也只有单一的文化,也就是最原始的文化。”
“是呀!”尼尔正色道,“生物多样性,是30多亿年漫长进化的结果。正因为有了如此繁多的生物物种,才有今天丰富多彩、繁花似锦的生命世界。人类的多样性,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和发展的结果。正因为有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互相竞争,互相学习,既有友好交往,也有征战杀戮,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文化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了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互相切磋,互相激励,才创造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人类的多样性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扶着他坐到沙发上,怕他太激动,故意泼凉水说,“但是,正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人类多样性一样,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是非常困难的。”
“我知道。”尼尔喝了一口茶,又恢复了先前的神态,平静地说,“由于人类的贪得无厌,对植物滥砍滥伐,对动物滥捕滥杀,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由于交通和通讯越来越便利,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通婚也就越来越容易,混血的后代越来越多,种族和民族的差异和隔阂也就越来越淡化。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和也在加速。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人数较少,比较边远和滞后的文化。”
“确实如此!”我连连点头,深有感触,“爱斯基摩人经常举行一些全村人的大聚会,逢年过节就更加热闹。当我仔细观察他们的头发和面孔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许多人都带有明显的混血儿的特征。那些文化层次比较高或者长得相对比较漂亮的妇女,都喜欢嫁给白人或从外地来的其他族裔。实际上,现在要想找到一个纯种的爱斯基摩人,已经非常困难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西方的探险家、传教士相继进入北极,不仅改变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和观念,也混杂了他们的基因。爱斯基摩人以及他们独特的文化,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篇7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水中的藻类植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继第一节“水中的动物”之后对水中生物的继续研究;另一方面藻类植物特征的学习又为下一章“地面上的植物”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材从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海带和紫菜出发,并通过水绵的观察实验概述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举例的方式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此部分内容较少,但学生对于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设计了以下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
① 加入了对几种藻类标本以及实物的观察,更直观地展示出藻类植物特征。
② 在观察水绵实验中加入了对水绵永久装片的观察和另一种藻类刚毛藻的比较观察、对水绵染色后细胞核的观察以及水绵模型的制作。
③ 学生演绎“藻类植物大聚会”的小品。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综合观察比较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制作,说明水绵细胞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小品活动,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
熟练观察技能,尝试完成“观察水绵”“制作水绵模型”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实验动手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培养观察、实验、建构模型、探求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小品“藻类植物大聚会”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2 教学难点
进行“观察水绵”的活动,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
4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准备紫菜、海带、石花菜、羊栖菜4种海藻;准备“观察水绵”实验的材料用具;准备制作水绵细胞模型的材料用具;编好小品“藻类植物大聚会”的台词。
5 教学过程
5.1 情境创设引入
学生观察衣藻的模型,观看衣藻的相关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衣藻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特征,阐述衣藻就属于水中的一种藻类植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水中的藻类植物。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藻类植物都像衣藻那样微小吗?藻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吗?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都和衣藻一样吗?藻类植物含有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通过观察细胞结构阐明)藻类植物对人类有益处吗?越多越好吗?
5.2 概述藻类植物
学生活动一:观察各种藻类植物的标本,以及课前准备好的海带、紫菜、羊栖菜、石花菜几种藻类植物。结合书本P55和海带的相关视频,学生思考:藻类植物都像衣藻那样微小吗?藻类植物含有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藻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吗?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都和衣藻一样吗?这样概述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教师活动:边设问边引导学生补充海藻的概念,简单介绍褐藻、红藻、绿藻的分类。简单阐述制作藻类植物的几个部分切片。与学生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大部分藻类植物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其中衣藻、小球藻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藻类,海带和紫菜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多细胞藻类。
活动意图:让学生直接观察各种藻类及标本更直观,结合视频和教师阐述更具体,师生能达成共识,初步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下面要登场的是今天的主角――水绵,水绵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藻类?水绵生活在哪里?我们以前接触过水绵吗?还记得恩吉尔曼的实验吗?水绵的形态结构尤其是其中的叶绿体真的长得像恩吉尔曼观察到的那样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及对证明光合作用场所实验的回顾,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过渡出下一部分内容。
5.3 观察水绵
学生活动二:通过图片了解水绵的生活环境,观察水绵,思考:水绵的颜色和形状如何?用手触摸水绵,有什么感觉?水绵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水绵每个细胞形态、结构如何?水绵有没有叶绿体,什么形状,怎样排列?水绵有根、茎、叶等器官吗?
5.3.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观察水绵的永久装片
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教师强调对光的注意事项及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的原则。学生观察水绵永久装片。
设计意图:对水绵永久装片的观察为接下来分辨水绵作好铺垫。
5.3.2 学生制作临时装片
学生完成活动单上制作藻类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活动单部分示意:
取 取一片洁净的___________
滴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____。
夹 用镊子夹__________藻类,放在水滴中,并分开展平。
盖 盖上__________。
两个学生一组,分别从1号、2号烧杯中取藻类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后判断1号烧杯中的是水绵,2号烧杯中的是另一种藻类(刚毛藻)(图1、图2)。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的操作,同时选取一些学生制做的临时装片并通过数码显微镜呈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学生最终找出水绵,判断1号烧杯中是水绵的依据是其细胞有典型结构特点:绿色、带形、螺旋状的叶绿体。
设计意图:通过水绵与另一种藻类细胞结构的观察、比较,既直观看到了水绵细胞的叶绿体结构特点,又剖析了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印象更加深刻。
5.4.3 观察水绵的细胞核
学生用碘液染色,进一步观察水绵的细胞结构――细胞核。
设计意图:这样既深入了解了水绵细胞的其他结构,又剖析了难点。
5.4.4 水绵细胞的结构
学生说出水绵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完成活动单(见图3)。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水绵细胞各部分结构。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剖析难点。
5.4.5 实验总结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活动单。活动单部分如下所示:
水绵是一种__________色呈丝状的淡水藻类植物,用手触摸有黏滑的感觉。
水绵是__________(单/多)细胞藻类,每条水绵由许多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水绵__________(有/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水绵细胞中有__________状的叶绿体,能进行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一一填写,并板书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既是“观察水绵”这一活动的总结,也是本节的一个总结。这样既剖析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
5.5 制作水绵细胞模型
学生活动三:利用教师课前准备好:塑料盒、保鲜膜、绿纸条、白色小球、剪刀等材料,两个学生一组,各显身手,制作水绵细胞模型。
教师活动:将学生做好的模型实物投影展示,师生共同交流,强调水绵叶绿体的典型结构。对做的又快又好的一组同学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所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模型制作这个拓展活动,既剖析了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奖励也是为引出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5.6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活动三:学生代表表演小品“藻类植物大聚会”。原创台词如下:
藻类植物大聚会
紫菜:大家好,我是紫菜。今天是我的生日,家里来了很多的亲戚,可热闹了!
海带:我是海带,祝你生日快乐!水绵让我带了礼物给你。
紫菜:水绵为什么自己不来?
海带:他虽然是我们的亲戚,但他在淡水中,来不了。
紫菜:哦,我怎么忘了。还想让他给我清热解毒来着。对了,那小球藻和衣藻也来不了了哦,他们含的蛋白质可多了。
海带:没关系,有我啊,我的作用大着呢。我可以食用,还含有丰富的碘,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紫菜:什么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马尾藻: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大脖子病”。我是马尾藻,我和海带都属于褐藻家族,我们的作用可大了,可以从我们身上提取褐藻胶和甘露醇制药、工业用、造纸用等。我还能做饲料和肥料,用处说一夜都说不完啊!
石花菜:我来了,我来了。马尾藻,你就别嗦了,我是石花菜。紫菜,祝你生日快乐!猜猜我给你带了什么礼物?
紫菜:你也是我的亲戚吗?
石花菜:气死我了,你连我都不认识了,我和你可都是红藻家族的呀,我们都可以食用,味道可鲜美了!
紫菜:哦,想起来了,你肯定也和我们一样都没有根、茎、叶。
石花菜:是啊,是啊。我身上还能提取琼脂用来做果冻呢。猜出来我给你带的是什么礼物了吧。
紫菜:肯定是果冻吧。
石花菜:答对了。
海带:紫菜,我看大家都来的差不多了,要不我们就开始生日宴会吧。
紫菜: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尽情享受阳光,发挥我们最大的功效――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吧。
大家一起说:好啊,好啊,最好再把这里的水质改善改善。
马尾藻:我看大家聚一聚就赶紧散了吧,去给鱼类做饵料,不然我们这么多藻类一直聚在一快可不得了。石花菜,你说是吧?
石花菜:是啊,我们太多,繁殖的太快对人类可就没那么多好处了,对了,人们管那叫“赤潮”还是“水华”来着?
紫菜:是“水华”。
海带:是“赤潮”。
紫菜:“水华”。
海带:“赤潮”。
紫菜:“水华”。
海带:“赤潮”……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总结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简单讲解“赤潮”与“水华”的区别。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引发海洋“赤潮”或湖泊“水华”的原因及治理办法,为下节课的交流与探讨做准备。
设计意图:用小品活动代替简单枯燥的呈现,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同时既很好地道出藻类与人类的关系,又强调了藻类的一些主要特征,是一个总结性的收尾。
5.7 板书设计(略)
篇8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学好每一门学科就是对未来道路的铺垫。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
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
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
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
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
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篇9
关键词:活动课;实践;发展;自主性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科理论课程相结合。
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此以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祖国各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1997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的整体优化结构。
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
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生物教学、生物知识的电影、电视以及生物知识的短片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而获得的感想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常规知识问答等。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搜集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在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就大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学校,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的实效性。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落实知识点。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听课明显认真了许多。接下来,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问题: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开教学。讲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时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联系实际,深化教学
高中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较强的实时性,学习生物课,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外,还应该学会时刻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树立自己一定的评判标准和原则。而对高中生而言,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方案,并将这些活动方案适当的联系相关生物知识,开设部分专题活动,强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相关知识,帮助其端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的完善等,人的寿命在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探讨这问题。老年人的体内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的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得出结论: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多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细胞时刻都在更新。
篇10
有效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应与时俱进,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转变。现用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与当地季节不符,实验材料难以准备,有些实验时空跨度大,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同时在生物实验活动中,学生虽积极性高,好奇参与意识强,但也存在好动爱玩、自控力差,喜欢动手而懒于动脑等缺点,实验课容易出现无序、低效等问题。那么生物实验如何实现有效,达到统筹优化呢?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优化实验过程,做到省时高效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例如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从“学生设计方案到唾液提取,水浴等待,最后结果分析”,整整需要一节课的时间,那么其他消化器官功能教学还另需一课时。笔者在做此实验时,充分利用课下发挥小组间合作的功能,小组明确分工,设计实验方案,具体到用几支试管,几组对照,每组对照需要的材料和条件;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收集好唾液,教师提前准备好热水。等到上课时,学生就按照实验设计直接进行实验探究操作;在水浴10分钟等待中,组长谈怎样提取唾液(某些组员可以练习),同组学生预测实验结果;水浴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此实验在课上仅用了15分钟。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都能分享到实验成功的快乐,达到省时有效。又如在“探究烟草(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也是由学生设计方案,提前配置好溶液的浓度,绘制好统计表格。上课时,各小组分工探究不同浓度溶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还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强调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全班学生的统一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合作创新意识得到发挥,体验到课堂主人的快乐,教师会因为学生的出色表现而体验到有效实验教学的快乐。
2 充分利用当季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达到有效
实验
七年级课本安排的顺序是先探究多细胞生物,再探究单细胞生物。而在学生学生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练习了制作玻片标本后,笔者把进入冬季才能学习的“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草履虫”提了上来,因此时河水中的草履虫还有迹可循,这样既巩固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又不失教材结构完整。
又如在八年级刚开学时,笔者就指导学生探究制酸奶的方法和过程,因当时气温还很高,无需再创设温度条件。笔者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亲自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在师生关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勇于实践。在品尝自己制的酸奶时,拉近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由于亲自做过,对以后进入冬季才探究的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已有了通俗的理解。
只要教师敢于探索,充分利用当季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大胆地进行实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材的弊端,达到有效实验。
3 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选用经济的实验用具,做
到省材有效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时,书中的装置较为复杂,对于密闭性有时控制不严,而且耗时较长,几个班的教学要同时准备好几套这样的装置。学校没有此实验装置,教师还要自行准备器材安装。因此,笔者采用饮料瓶装萌发的种子,瓶口蒙薄塑料,用橡皮筋固定好达到瓶内密封。瓶盖上穿插可弯曲的饮料管备用,期中饮料管的长端朝向盖外,管的短端朝盖内(见图1)。一般室温20分钟后,把饮料管的长端先放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再用短的一端刺破瓶口薄塑料,同时瓶盖正好盖住瓶口,防止瓶内气体泄漏,轻轻挤压塑料瓶,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并讨论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此实验装置简便,操作简单,可学生自己组装操作,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实验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做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既省时省料,又强化了实验效果。
4 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微观世
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在实验课上也发挥着重要功能。有些实验,往往受实验仪器的限制,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整个实验过程,适时适量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生物课堂教学,通过眼、耳、口、手、脑同时并用,优化了学生的视听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以前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虽然提前准备好小鲫鱼,课上学生操作了很长时间,也很难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我于是放弃学生操作,而是选择多媒体视频课件展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通过观察很快找到静脉、动脉,并能分辨特征加以形象记忆,效果佳。当然选择什么样的鱼来探究此实验,还需进一步对比选择。
总之,针对实际,对实验统筹优化,定能实现有效实验,以便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挖掘教师的潜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策略去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适合时代的人才。
精品范文
10单细胞生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