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方向

篇1

关键词:贸易结构;贸易方向;TPP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总量上来看保持了高速增长。据WTO秘书处统计,中国2013年的货物贸易量达到40.16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的国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以下问题值得考虑: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细化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对外贸易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致力于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区域贸易地位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使用CEPII BACI数据库HS96编码数据对1998年~2011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试图解答以上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贸易总量的变动;第三部分揭示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第四部分分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可能对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造成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建议;第五部分总结。

二、 贸易总量变动

加入WTO之后的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1年进、出口总量分别为13 706.37、18 351.23亿美元,是2001年的5.56、7.66倍,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从1998年的2.47%、4.9%增长至2011年的8.62%及11.54%。期间,进口、出口与贸易总量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1998年~2011年间中国的贸易增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年~2001年,中国此时还未加入WTO,贸易量在此阶段增长较慢,从1998年的3 661.07亿美元增加至2001年的4 377.49亿美元,平均增长率6.14%,其中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出口平均增长率为4.7%,进口平均增长率为8.89%;第二阶段为2002年~2006年,为中国加入WTO的第一个五年,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5 273.65亿美元增加为2006年的12 251.08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3.46%,其中2005年贸易总量首次超过10 000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24.61%,进口年均增长21.34%,出口量在2004年突破5 000亿美元;第三个阶段为2007年~2011年,为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二个五年。2007年中国在WTO的承诺全部放开,对外贸易在这一年显示了极大的活力,贸易总量达到17 943.4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6.46%,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58.96%和40.12%,进口总额也突破5 000亿美元。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对外贸易虽保持增长,但是贸易总量、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较2007年均有下降,分别为15.88%、17.53%和14.94%。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我国贸易总量,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出现负增长,分别比2008年减少-14.3%、-11.18%和-16.14%。2010年情况开始好转,进、出口总量均超过2008年;2011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贸易总量、进口、出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21.42%、27.04%和17.53%。

三、 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

1. 贸易结构分析。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在贸易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出口的行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我们从进、出口两个方面对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首先看进口。2005年之前以及2007年、2009年、2010年,第16类商品的进口量一直排在第1位,该类商品由第84章商品“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及第85章商品“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组成。1998年该类商品进口额不足400亿美元,占中国商品总进口的32.38%;2007年该类商品进口额上升为1 812.58亿美元,占比26.64%;2006年、2008年、2011三年该类商品进口居于第2位,2011年出口额为3 518.3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5.67%。虽然比重下降,但绝对量却增长迅速,2011年该类商品进口量为1998年的7.86倍,比重下降源于其他产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2006年、2008年、2011年进口量超过第16大类产品取得第一位置的是第5类产品“矿产品”,而1998年时该类产品的进口量只排在第6位。矿产品的进口量从1998年的84.6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039.21亿美元,2011年又增加到3 789.5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91%、25.19%和27.65%,绝对量和占比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1998年进口居于前五位的商品占总进口的69.3%,除第16类商品外,其他四类商品集中在“纺织原料及制品(第11类)”、“贱金属及制品”(第15类)、“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第6类)”及“塑料、橡胶及制品(第7类)”等行业。2011年,进口结构发生调整,居于进口首位的产品为矿产品,第17类产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取代第7类商品成为进口量居于第五位的商品,这一变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动,即对第17类商品的相对需求增加。进口较少的行业除第19类“武器、弹药及零件、附件”外,主要集中在“杂项制品(第20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第12类)”及“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第13类)”等行业,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点在对出口商品的行业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验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口量增加较大的行业。相对1998年,2011年进口增长最快的行业为第14类商品“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即奢侈消费品相关行业,2011年的进口量为1998年的51.29倍,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奢侈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其次为第5类“矿产品”,反映出中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大幅增加;再者为第18类商品“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这类商品的科技含量较高,进口量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对高精密度仪器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在该类商品的。自我供给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出口方面。1998年~2011年间,中国历年出口量最大的行业均为第16类产品,出口量从1998年的676.3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 935.6亿美元,增长了12.21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7.77%增加到2011的48.71%,占总出口量的近一半。第16类产品包含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该类商品多为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割与国际外包的盛行的背景下,富裕的熟练工人、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成熟的法律环境使得中国生产性外包和来料加工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间产品出口量巨大,同样的原因也可解释该类产品巨大的进口量;第11类商品“纺织原料及制品”的出口量在14年里一直处于第2位。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从1998年的492.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 259.34亿美元,增加了3.59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0.22%下降到2011年的12.32%,反映了该商品在中国总出口中地位的下降,但是绝对量的持续增涨说明该类产品仍具有一定的出口潜力。出口前五位的商品中,2011年第6类商品进入前五位,而1998年居于第4位的第12类商品排名降为第8位,说明了中国出口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方向: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如第12类)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如第6类产品)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有所上升。第17类、18类产品出口比重的上升及第11类、20类、8类商品出口比重的下降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从对进口及出口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第5类商品之外,第16类产品为进口量、出口量最多的商品,即中国的第16类产品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具体到HS96四位编码,可以看出中国对该类商品的进口与出口的差异。分析1998年与2011年中国第16类产品HS96四位编码商品进出口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及净进口、净出口排名前五的行业,可以看出,进口与出口量最大的行业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商品“8548”在1998年、2011两年的进口与出口量中均居于第一位,不同的是占贸易总量的占比有所变化。从中国数据来看,该类商品主要为电气的零部件,该商品占贸易总量比重的下降说明中国零部件出口在出口中的地位下降,但在进口中的地位上升,这一变化趋势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即进口零部件贸易占比增多,而出口成品贸易的占比增加。表2中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还有以下两组数据。一是在1998年数据中,排名第4位的进口商品“8529”为出口居于第四位的商品“8527”的零部件部分,而2011年数据中进口居于第二位的商品“8542”(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及“8542”(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的半导体器件;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不论是否装在组件内或组装成块的光电池;发光二极管;已装配的压电晶体)均为出口居于第2、3、4位的商品“8471”“8525”及“8517”的组成部件。即在第16类商品中,中国主要从国外进口科技含量较高的零部件商品(如“8542”类商品),经过组装加工后,出口组装成品(如“8471”类商品)。

2. 贸易方向变动。此处的“贸易方向”是指货物贸易出口的地区变动及进口来源的地区变动。随着各国在全球贸易中分工的变动及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中国加入WTO,在全球贸易中中国对各个地区的贸易方向发生了一定的转移与变动。

一是与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国家较为稳定,但各国所占比重有所变动,中国向各国的出口量集中度下降。从出口来看,1998年与2011年出口居于前五位的国家相同,且进出口总量均有大幅增长;从进口来看,出口居于前四位的国家(地区)没有变动,但相对位次发生了变化,从韩国的进口量由199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位,从美国的进口量位次下降,而从德国的进口量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从进出口所占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前几位国家所占中国进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

分别就1998年和2011年中国进出口量居于前十位的国家,以及与该国家的贸易量占中国总贸易量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出口来看,与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2011年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国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个国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国对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国出口国家的第7位;与出口情况类似,中国从各国货物进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从韩国的进口量位次上升,从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进口量进入中国进口量的前十位。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向的地区变动,更多的贸易向亚太地区转移。从进出口所占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前10位国家所占中国进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从出口来看,与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2011年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国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个国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国对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国出口国家的第7位。与出口情况类似,中国从各国货物进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从韩国的进口量位次上升,从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进口量进入中国进口量的前十位。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向的地区变动,更多的贸易向亚太地区转移。

四、 TPP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自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以来,就开始主导其进程,试图将TPP打造成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将其作为全面介入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和遏制中国崛起的经济手段(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TPP谈判)。TPP12个成员国所构成的国际分工布局不利于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TPP谈判完成后将形成的贸易规则也会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TPP如果达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将大量进入越南、马来西亚等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国家,将会给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造成冲击,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将成为潜在的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储备。美国将越南、马来西亚拉入TPP,客观上抵消了中国劳动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从而避免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过分依赖,压制了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增长空间;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又有大量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挤压了中国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换的国际需求。这样一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就会一直处于为发达国家打工的位置;另一方面,TPP推行的劳工、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等高标准将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形成冲击。

作者认为我国应对TPP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育劳动效率高的技术工人,在劳动力的效率和技能上形成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为制造业的转型储备人力资本。

(2)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转型,走高端制造业的差异化道路。

(3)保障工人生产安全,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居住、饮食福利待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的生产与输送、电动车及电池、碳捕捉技术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4)寻求TPP之外的贸易空间,加强与俄罗斯、东盟、印度和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

(5)制定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参与并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进程,应对TPP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与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新战略.国际贸易,2010,(6):56-59.

2.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3.盛斌.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动向――来自竞争性构想的调查.国际经济评论,2010,(3):122-137.

4.张捷.中国APEC二十年――TPP衔枚疾进APEC或临拐点美国欲重构资源版图与信用体系.环球财经,2012,(1):32-4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战略”(项目号:11AZD036)。

篇2

[关键词] 中亚国家 外贸政策调整 绩效

中亚五国独立之后,经济体制开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各国也开始注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把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亚五国凭借自身的重要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潜力,使各自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本文就中亚五国的外贸政策的调整发展,绩效及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一、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历史演变

1.中亚国家独立前的外贸政策。中亚五国独立前均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外贸权为联盟中央所控制,各国无外贸权,基本上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机构。前苏联的外贸体制为国家垄断制,对外贸易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基本上是由联盟中央按照指令性计划把产品调出和调进,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换占输出输入总额的比重,俄罗斯为57%,乌克兰为79%,中亚国家在85%以上。

2.中亚国家独立后的外贸政策调整。中亚国家在独立后的外贸政策调整,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原有国家垄断外贸体制,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的对外贸易体制;设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确立涉外经贸活动的法制基础;根据自身的经济现状、资源状况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绩效分析

1.中亚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的成效。(1)对外贸易额取得明显成效。从总量来看,各国对外贸易额均有显著增长。1991年哈、乌、吉、土、塔五车对外贸易额分别为24.2亿美元、19.7亿美元、6.1亿美元、5亿美元、7.4亿美元。2003年,各国对外贸易额分别增长到212.273亿美元、66.9亿美元、12.98亿美元、54.02亿美元(1月~11月)、16.79亿美元。 分别增长了2倍~10倍。(2)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向多元化发展,贸易伙伴逐渐增多。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各国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贸易渠道不断拓宽,贸易伙伴逐渐增多。(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几年来,中亚各国外资的注入无疑对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04年12月,哈共引外资累计约342.56亿美元。乌独立以来,已累计吸引外资140亿美元,外资企业产品占乌出口产品的份额也逐年增长。(4)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发展。中亚国家发展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关系,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赚取外汇,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2.中亚国家外贸政策存在的问题。(1)外资多数流向能源和采矿行业,投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外资的趋利性导致大多数资金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开发部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矿业及电力部门。流入加工工业部门的较少。自然资源开发的发展在短期内固然能为中亚国家换回大量紧缺的外汇,但从长期来看外资投资的这种偏好必然进一步加剧各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2)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化,原料化。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状况及要素禀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中亚国家选择的是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各国出口的多为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化,原料化的特点。这无疑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3)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经常变化,且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独立十余年来中亚各国在涉外经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法制和市场机制仍不健全,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各项法律法规仍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而过于频繁的调整和变化为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变数。

三、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发展趋势

1.总的方向朝着开放、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个开放和竞争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深感经济落后的中亚国家深知如果不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就难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足。各国都将依托资源和战略要地的优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因此,中亚各国的外贸政策也必然朝着更为开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2.各国将继续发挥传统出口产业的优势。2005年哈萨克斯坦工业部提交的2005年~2008年工业和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计划,将重点主要放在石油、天然气和冶金业发展方面。哈政府2003年公布的《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开发计划》中设想,到2005年将哈里海地区的原油产量提高到500万吨,2010年达到4000万吨,2015年达到1亿吨。与此同时,哈将进一步完善油气出口体系,包括建设油气管道,具有储存和罐装能力的港口和港口设施等。

3.引导外资流向,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加工工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业。对于外资过度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开发部门这一问题,已引起中亚一些国家政府的注意。各国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来引导外资流向,使之更多地投向其薄弱环节和需要更新改造的主导工业部门如机器制造、原材料加工、轻纺食品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部门。

4.转变原料型出口,要利用本国原料进行深加工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目前,中亚各国都积极致力于改变单一依靠原料型产品出口的战略,改变加工工业落后的局面,努力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5.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由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亚各国也在努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各国必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此过程中实现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互补。目前,中亚各国正以“中亚合作组织”为平台朝着“一体化”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香港对外贸易

1、引言

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1997年由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泰国货币泰铢而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25%-70%(何慧君,1998),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香港为维持汇率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亚洲地区及受此影响的其他国家经济衰退也对香港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香港对外贸易出现了将近一年的负增长。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范围不同,导致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也有差别,香港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也不同,通过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有利于香港在世界经济运行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政策,从而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佛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际贸易属于一种经济活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活动。Cantor和Mark(1998)、Baxter和Crucini(1995)等人的早期研究确认了国际经济波动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石红莲(2010)认为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波动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进而向全球范围扩散。经济波动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以及资讯等渠道传导的。陈学彬、徐明东(20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贸易最直接的两个主要影响渠道为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王会强、(2010)重要从收入、价格、汇率、外商投资等方面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其对外贸易的三个部分比较分析两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

2、对外贸易指标变化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衡量对外贸易的指标主要有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周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以及汇率等方面作用于对外贸易。本文主要从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三个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2.1 对外贸易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贸易额进入全球前十,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贸易地。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外贸规模的减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中,1998年1月份香港进口和转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1997年11月开始出现港产品出口负增长,并持续十多个月。国际金融危机中,港产品出口负增长首次负增长出现于2008年3月,进口和转口贸易均于2008年11月开始负增长,并持续将近一年。分别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三年的月度贸易额增长率,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其进口贸易、港产品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增长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见,两次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对外贸易规模,但是影响的范围和时间长度却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的影响力度明显比东南亚金融危机强,但后者影响持续的时间更长,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74%,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50.64%,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44%,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38%,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1.96%,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16.73%。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2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6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6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5个月。此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影响波动明显大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对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先于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属于暂时性的冲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属于长久的影响。

2.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说明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分别取6个月香港十个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额增长率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香港进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香港从日本、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瑞士以及泰国等国家的进口,而从中国内地和韩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国际金融危机中,主要影响香港从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韩国和瑞士等国家,而从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的进口影响则相对较小。港产品出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香港与中国内地、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香港与美国、台湾、瑞士和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不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对与香港贸易的前十大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的时间先后有差别,对香港与瑞士、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相对较晚一点。转口贸易去向中,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与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和越南的贸易影响比较大,与中国内地、美国、德国、台湾和英国等国家的影响较小,而与英国的贸易额还处于上升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与美国、德国、韩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比较明显,对香港与中国内地、日本、印度、台湾和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较小。

2.3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香港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政策,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份额相对比较小,使得香港产生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香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主要商品的进口、港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出港产品的出口影响较大,杂项制品、矿物和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电动机械、仪器用具及零件等降幅均超过或接近30%,转口贸易中降幅超过10%的有四种产品。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进口、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的出口,而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的进口和转口均有所上升。

3、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的机制比较

3.1 金融危机的收入效应影响比较

金融危机对贸易最直接的影响是以收入效应降低贸易对象的实际购买力,即主要影响香港的出口贸易,香港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美国、东南亚以及西欧国家,两次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东南亚的经济,从各国实际GDP增长率可以看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1998年实际GDP增长率迅速下降,日本1998年增长率为-2.05%比1997年下降了3.61个百分点,韩国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增长率分别为-5.71%和-13.9%,比上年下降了11.48%和17.84%。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则机会影响了香港的整个出口市场,美国收入减少后,对香港的产品和劳务需求就会降低,直接导致香港出口的减少。同时,美国是全球进口大国,与诸多国家保持高度相关的直接或间接贸易,通过国际间的贸易进而影响香港对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出口。

3.2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影响比较

价格效应主要影响香港的状况贸易,由于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两次金融的价格效应对香港对外贸易的机制具有差异。亚洲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而20世纪末香港主要是与中国内地、日本、西欧以及美国之间进行转口贸易,与东南亚的转口贸易比重比较低,故而通过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大。国际金融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直接导致本地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减少。但是,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包括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从而降低一些企业的进口成本,这个有利于香港的转告贸易。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3.3金融危机的汇率效应影响比较

东南亚和韩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对香港的出口竞争力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由于实行联汇制,港元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7.749~7.730之间,相对其它亚洲国家货币间接有大幅度的升值,使香港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有相当大幅的减弱。在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的一些商品价格下跌,如1998年初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比1997年9月降低了10%,涤纶切片、纤维和棉纱等产品也因韩国和印尼等国的低价倾销而价格下跌。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美元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从而影响香港对美国的出口。

4、结论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对香港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而且反应迅速,但是其影响力比国际金融危机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导致香港的实际汇率上升导致香港对外贸易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影响香港的对外贸易环境,欧美国家的实际需求下降,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冲击,日本、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疲软进一步加大了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中香港的对外贸易政策比较及时和完善,从而比较迅速的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内地和香港出口中受冲击最小,能保持出口价格和销量不变或增长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陆港合作开发高科技的提法早已有之,全球的知识化、高科技化和香港出口竞争力的相对减弱都不容香港再迟疑不前。由于香港本地技术、人才、资源和成本的限制,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仍要借助内地,因此应充分发挥香港本地信息、资金筹集、服务方面的优势,相互合作增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盛洪昌.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毛艳华.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作乾.香港对外贸易[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来看,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我国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成为了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是离贸易强国还有较大的距离,具体来看,首先,我国相对于其他贸易强国,在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创新能力以及产品技术含量方面,差异还比较明显,其次,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我国还存在没有决定商品价格的权利、没有制订贸易规则的权利、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足够具备影响力的品牌等问题[1]。所以,中国要想转变为贸易强国,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具备新型竞争力。本文具体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实现途径以及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应用。

1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1促进各要素质量的提升

(1)提升资本利用质量。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资本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能够加快经济增长,还能够联系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作用的发挥。所以要想提升全要素质量,必须做好提升资本利用质量这一基础工作。而要做好这一工作,保障路径是实现投融资体制的构建以及完善,基础路径是加快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根据路径是促进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逐步提高。(2)提高能源利用质量。能源供应质量影响者经济运转的程度以及规模,我国正因为投入了大量的能源,才加快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扩宽了对外贸易的规模。但是迅速上升的能源利用量使得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建立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必须实现能源利用质量的提升。

1.2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1)创新产品品牌。一个产品品牌力量的大小是一个企业力量大小的直接体现,产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财产,也是在国际市场中展现竞争力的有力体现。具体来说,产品品牌创新微观发展可以使创新后的品牌维护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品牌创新的战略制定;宏观发展可以实现国家竞争政策体系创新品牌战略的构建、重视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创建、促进品牌保护的法制环境更加完善。(2)创新产品技术。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注重走引进和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路径,不过技术层次仍处于一般水平,我国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构建,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质量以及水平,注重对外贸易核心技术的培育以及发展[2]。其保障路径为使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路径为加强国家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显示路径是保证在技术创新中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

1.3促进生产业的发展

(1)加快实现生产业产业化发展。生产原本是制造业的内部活动,但是就我国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为小而全、大而全,我国生产业实力从总体上看较弱,主要是由于产业化发展的缓慢以及生产的剥离。(2)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并且这种互动关系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增强。生产是软性生产资料的一种,造就了产品差异和增值,我国要想建立新型竞争力,必须实现两者互动发展,其保障路径为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基础路径为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的完善,推进路径是促进互动模式的完善,深化两者之间的互动。

1.4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

(1)对国内区域产业政策进行协同调整。中国制造业以往拥有的低成本优势当前已经不再是主要优势,在新的挑战下,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使国家制造业的实力得到保留和延续,同时加快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出路的构建。不同地区产业布局要想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使区域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要想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调整,必须增加政策方面的投入和扶持。(2)加强全球区域贸易合作的全面推进。从我国十报告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区域贸易的广泛合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要想构建新型竞争力,必须将落脚点放在全球范围内的区域贸易合作。具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实现两岸四地大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第二,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合作的建立,第三,加强中国作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区域经贸合作,第四,加强中国与全球贸易集团的贸易合作新机制的构建。

2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制度安排

2.1从产品视角出发的制度安排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只有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产品新型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这就必须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应该具备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监督以及产品质量检验,另外还有原材料质量监管等多项制度,外贸产品品牌管理制度具体应该有产品品牌培育、延伸以及维护等多项制度。对于产品创新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贸易产品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就必须足够重视产品创新能力这一重要基础。

2.2基于企业视角的制度安排

中国实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必须将企业放在主体地位,企业是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最小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企业发展创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必须加强企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企业这个视角出发,中国应该从企业低碳环保、现代管理以及自主创新制度几方面完成制度安排。中国企业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体从企业产权、管理以及组织制度几方面入手;中国要想提升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必须重视外贸企业自主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具体从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激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几个制度的制订入手;中国还必须着重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

2.3基于国家视角的制度安排

国内区域合作制度。当前国内区域合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作用更突出、形式更多样、领域更广泛,不过还是有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促进区域合作更加深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使我国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能够实现稳步发展,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双边贸易合作制度。中国应该对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利用,实现双边贸易合作,结合中国市场以及国外先进技术,两者在贸易扩大以及合作投资期间使各自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也将成为我国往后主要对外贸易区域合作的一个方向。双边贸易合作制度应该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制度入手。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方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66-02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但目前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近年来以高增长率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方式较单一,整体上与中部地区差距显著,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599.57亿美元,远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2013年情形相似,2012年河南省以517.39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2011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6.23亿美元,仅次于湖北省。整体来看,2009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有所回落。除此之外,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1―2010年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上升,对外贸易产品也逐渐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高达92%,占出口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其中钢材、人发制品及铜材为累计出口额较高的商品。按照产品出口金额进行排序,2012年,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出口总额为155.71亿美元,为出口总额最高的产品;其他材料制品以7.74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第二,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而进口商品中位列前三的分别为:处理器及遥控器、存储器及非特种用途的其他类型电视摄像机,均为电子设备。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得到跨越式发展,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外贸市场广度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市场从东亚逐渐向欧美转移;新兴市场出口总量小。就市场结构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除此之外,也打开了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市场,外贸市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1―2007年期间,与河南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60个上升至180多个,并且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额稳步增长。尽管如此,新市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占全部市场进出口总量比重较小,对外贸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急需进一步提升。

(四)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随着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一般贸易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情形,这种多样化的对外贸易方式改变了以往一般贸易独占鳌头的格局,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机会。2007年河南省一般贸易进总额达到98.9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77.31%,2012年这一比重大幅下降至34.65%。而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19.43%增长至2012年的58.62%,超过了一般贸易的比重。

二、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量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大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进出口总额27.8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78.32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6.4倍,河南省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对外贸易规模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之下仍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9 840.2亿美元、1 559.38亿美元、3 124.01亿美元;2013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10 915.81亿美元、1 693.21亿美元、3 357.89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河南省进出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其中,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是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河南省出口产品中,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为主要部分,其中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占据半壁江山,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出口产品位于前10位的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河南省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外贸市场较集中,缺乏新市场

根据河南省在各个地区出口产品总额的统计,其对外贸易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这三个地区。2007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分别为56.61亿美元、26.21亿美元和20.31亿美元,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0%以上;2012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5%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市场集中度却有增无减。虽然河南省已经开拓了新市场,但市场份额较小,外贸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美国、日本和韩国是2012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列前三的国家,其他国家进出口总额与这三个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外贸易的发展对这些国家依赖性较高。

三、关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对外开放意识

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而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总额最高的省份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则是河南省的18倍,这一悬殊的差距与地理位置优势密不可分,更与思想观念的不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带,最早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也得以飞速发展,在思想上东部地区能够与时俱进,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首先了解并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大势头之下,河南省应提高对外开放意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决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动员并鼓励各企业克服河南省客观条件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发展生产,贸易先行,贸易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贸易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目前,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大多仍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仍占出口产品的一大部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研发高科技产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鼓励。同时,各企业应开创自主品牌,增加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使出口商品能够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因素注入产品之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才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作为吸引国外投资和扩大出口总量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看待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2012年河南省加工贸易比重为58.62%,相比2007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河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使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能够在河南省落户,从而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进程。政府部门应鼓励各企业深入发展加工贸易,给予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以政策上的支持,使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基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这一视角,首先,从对外贸易规模、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展开了分析;其次,探讨了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对外贸易总量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市场较集中等诸多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针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给出了解放思想、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可行性建议。如果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河南省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朝阳,资树荣.河南省与中部四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 薛革新.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3] 沙文兵.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4] 沈净.河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5] 胡俊超.地区经济协调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23).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和趋势。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外部影响因素仍然较多,各种原因相互融合,国内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企业经营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不容乐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不断,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诸多挑战和机遇,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其显著地特点。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是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自经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复苏阶段,在民众对商业市场的逐步恢复信心的过程中,国际市场金融局势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而私人消费与跨国投资也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在国际形势大背景的驱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主要表现分为两方面来探讨。

1、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

第一,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我国对外贸易在新兴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商务部门最新公布的信息,到2010年,中国与新开发的市场双边贸易强劲,中国已经成为贸易重要的出口市场,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继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贸易伙伴与第一出口目的地,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第二,自2010年以来,中国坚持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在实施了一系列计划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进入到快速调整与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的国民经济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已经出现回升与稳定增长的趋势。

自十二五之后,一系列规划的实施为经济诸如了新的活动力,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伴随着各级金融系统鼓励民间的投资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有效的支撑,持续平稳的发展。

第三,多双边经贸合作的主流形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相应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相关的环境,在国际金融行业深受打击的过程中,全球化的基本发展态势依旧没有根本改变,在多边贸易仍然为国际贸易主流的情况下,产同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依旧是贸易发展的主流。这对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我国而言,亦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

第四,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的继续增强是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继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源泉。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继续提高,伴随着中国贸易活力的持续增强,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档次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就对外贸易的人才和资源开发而言,依旧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人口基数大,表示可塑性人才的来源较广;对外贸易中服务产业的开发力度和贸易程度不高,这就表示我国服务业贸易的发展潜力大、可开拓性足。

2、我国对外贸易的劣势

第一,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力度和保护程度不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与美国,日本与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也变得愈来愈严峻。中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缺乏响应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中国于1982年出台《商标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直到现今为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绝大多数企业中依旧较为淡薄,也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重视。

伴随着企业基本员工的变动,泄露原单位商业秘密的现象十分普遍。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的最为重要内容虽为商业秘密保护,中国的相关法律也对词做出了相关具体规定,但为数众多的企业与个人对商业机密的保护依旧认识的不够深刻。

第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外需增长力度不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各国市场竞争的增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外需增长减缓。在现阶段的发展状态下,世界经济仍然在复苏,不确定的因素依旧较多,世界经济依旧在内低位徘徊。2011年二季度以来,大规模刺激性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美国与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复苏虽然超出预期,但由于内部失衡加剧,后续增长依旧乏力。

第三,世界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障碍增多。

第四,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也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你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始终保持者持续增长的态势。尽管金融危机后,收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2、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分布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充分的是加工贸易,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集中轻工行业,如:服装生产、玩具加工、高科技产品的下游商品加工。而服务贸易等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新兴产业发展等开拓力度还不足。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国际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各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始终牵动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每一根神经弦。

4、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除了包括一般贸易、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租赁贸易、易货贸易,还包括出料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沌口货物等。

结语: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一直保持增速,但其发展存在较多不足,需要改进并增强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海.我国与新兴市场贸易增势强劲[J].机械制造,2011,(03)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 摩擦 全球经济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但是面临国际贸易障碍也越来越多。遭遇国际反倾销,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宏观经济政策等,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极大。因此,认真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找到对外贸易正确的方向显得格外重要。

一、国际贸易摩擦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国际贸易摩擦数量急剧增多

对比分析得出,从2001年来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调查1468 起,与1995~2000 年相比,增加4倍。参与国家的数量也显著增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显著增多。同时,反倾销的所涉及的商品种类也增多。

国际贸易摩擦的国别和地区增多。从全球范围分析,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并成为我国外贸易摩擦主体的国家多为经济发达国家,集中体现为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涉及到的地区有欧洲、美洲等,目前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增多,对发起反倾销的原因复杂,以本国利益出发导致摩擦增多。

(二)国际贸易摩擦领域扩大

贸易摩擦的领域呈现出新的特征,从单一的产品向产业集群转移。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这与跟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水平不同的国家面对贸易摩擦呈现的特征也不一样。同时,贸易摩擦逐渐与本国的经济体制,本国的社会保障,劳动者权利,货币政策,财政金融等调节机制广泛联系起来。

二、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伴随着贸易摩擦

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风俗,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国与国之间互不了解等等原因,造成摩擦的事件不断发生。资源优化配置促使国际间贸易健康发展,也有利于节约和充分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我国改革开放来,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就蓄意散布所谓的“中国”,将本国对外贸易的问题都归结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他国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

(二)政治因素引起的贸易摩擦

政治体制不同,导致国家间贸易摩擦增多。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无力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收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各国贸易理论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同时国内的不同的声音对对外贸易不同的认识是造成贸易摩擦增多的重要原因。中美经贸中存在的冲突,不仅仅受双方利益的影响,还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他国以此为借口渗透到经济领域,严重影响到中外经贸关系。

(三)综合国力不同导致的贸易摩擦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各项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程度不高,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一个主要原因。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就显得格外急迫。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采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融入国际间逐渐增多。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竞争日渐激烈,当然就会产生摩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冷静对待、看清本质,妥善解决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一)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当今社会只有参与规则的制定才会对本国有利,规则的制定结合本国实际,本国技术特征,劳动力水平,收入水平等等,这样的规则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我国贸易迅速发展。因此,我国的相关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贸易谈判,积极促成世界范围内的全球的贸易自由化,以此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我们可以通过多边和双边的谈判,完善有关中国加入WTO后的法律规则。

(二)完善对外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时,对外贸易双方要通过一定的贸易规则,签订贸易协定等方式,自觉行使自身的权力,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在协定和贸易规则下进行,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和条约,这样既保护了本国经济利益也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这种新的贸易规则不能在短期内实行,实行新的对外贸易在短期可能会牺牲部分国家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不仅对本国,对世界也是有利的,这种规则和条约是各国以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三)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在对外贸易中人才显得格外重要,从对外贸易谈判到对外贸易要靠人去做。在进行对外贸易前,需要调动人去了解市场信息,了解世界贸易规则,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等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根据世界的一些标准来生产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就不会出现产品不合格,或者产品不对销路,产品过多和不够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因此,要培养国际贸易的专业性人才,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人才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四)完善贸易摩擦和行业预警机制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自我防范意识差,扑捉到的市场信息不够准确,不能针对不同的贸易对象制定不同的营销谋略和预警机制,导致在对外贸易中吃亏,损失极大。因此,针对不同的贸易对象,需要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在可能出现的贸易问题提前想到,就是出现问题也会占据非常主动的地位。

总之,面对新形势,要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变化,同时也不忽视发展本国的贸易经济,努力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届时,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将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五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 10.92%、8.33%和8.09%。被IMF纳入SDR篮子货币,在真正意义上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成为了180多个基金组织成员国的法定货币,也标志着IMF首次将一个新兴经济体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大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舞台的地位,新兴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象征性意义巨大。那么,人民币被纳入 SDR,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简化了审批手续,促进外贸发展

 

1991年和1994年我国分别建立了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本文以出口收汇核销为例进行详述。所谓出口收汇核销,是国家为了加强出口收汇的管理,确保国家外汇收入,防止外汇流失,指定外汇管理部门对出口企业贸易下的外汇收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出口收汇核销的程序一般较为复杂,具体如下:

 

(一)出口企业凭有关单证,向其注册地外汇管理局上网申请印有编号并加盖“国家外汇管理局监制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

 

(二)出口企业报关前在网上向报关地海关进行核销单的报关口岸备案,然后凭已填写的核销单、出口报关单和其他有关单据,向海关报关。

 

(三)海关核准无误后,在核销单“海关签注栏”处加盖“验讫章”,并对电子口岸上的核销单电子底账进行已用的核注。然后海关将电子报关单底账和核销单核注情况通过电子口岸传给外汇管理部门,结关后将核销单退还报关公司,再转给出口企业。

 

(四)出口企业通过指定外汇银行收汇,向银行提供核销单号。

 

(五)银行办理结汇或直接入账出口企业原币外汇之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向外汇管理部门申报,并将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交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持经过海关签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及其他有关文件,到外汇管理局办理核销。

 

(六)外汇管理局通过“出口收汇核报系统”及其相关系统,核对出口企业提供的电子信息和纸质单据,审核无误后在核销单上加盖“已核销”章后,将报关单和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给出口企业。

 

至此,企业才算是完成了出口收汇核销的全部工作。从整个流程来看,出口收汇核销工作涉及到外汇管理局、银行、海关等多个部门,手续非常麻烦。但是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大幅增长,外贸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对外贸企业来说,企业办理出口收汇核销程序复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人民币成功纳入SDR体系后,我们的外贸企业可以直接采用人民币来结算,这一方面简化了换汇过程中复杂的审批程序,减少了外贸企业换汇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同时也缩短结算周期,提高了效率,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二、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促进了贸易规模扩大

 

人民币纳入SDR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用于结算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中国的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时,直接使用人民币,大大降低了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扩大贸易规模。此外,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中国的外贸企业往往在结算过程中需要支付美元及其他外币,银行借此收取一定的费用,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将人民币纳入SDR后,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外贸过程中,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业务,这将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

 

三、拓宽对外贸易格局

 

人民币纳入SDR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会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和出口中都占有主导地位。其原因是因原油,矿石等初级产品都是以美元进行买卖结算的的贸易,而工业制成品在交易的过程中,通常是由双方选择较小的汇率风险或国际化通用的货币进行买卖结算。人民币纳入SDR后,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将被更多的用作对外贸易计价货币,这种情况下,以往初级产品都由美元计价的局面将会被打破,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在产品的比例将继续上升,制成品的比重将继续下降;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出口将继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将继续下降。

 

(二)对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尽管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相对稳定,但人民币被纳入SDR后,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也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欧洲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逐渐增加,在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跨境贸易计价的广泛应用,使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日渐紧密。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币纳入SDR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外贸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外贸,争取让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9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中小外贸企业一般是指在对外贸易中,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正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合法产品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是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的,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1]

一、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数量上看,中小外贸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据调查,在2009年,江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贸易额为21556.3亿美元,在2011年,据南京海关统计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额达2573.9亿美元,相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75.9亿美元,增长23.8%[2]。中小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在推进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出口的产品大都是属于价值的中低端,获得的利润比较低,高新技术产品占的比重较低,没有形成自主品牌,销售渠道范围窄,据估算,我国自主品牌的出口金额比重低于10%[3]。目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质量和获得的利润空间不高,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局面并不能长远发展。

二、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中的问题

目前,从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关税壁垒阻碍了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这个现象使得江苏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冲击。在非关税壁垒措施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是最主要的形式,是直接阻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贸易保护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生产、消费安全及人民健康为理由,制定一些苛刻繁杂的规定,使外国商品难以适应,从而起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作用。[4]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的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采用的国际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而发达国家对此普遍规定了严格苛刻的技术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商品不得进口,这就导致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受到阻碍,影响其对外贸易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些国家利用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来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口,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目的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且随着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或禁止进口变得日益频繁。由于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普遍比较低,生产的大都是高污染的产品,这就违背了保护环境的准则。进口国往往以保护环境为理由,限制或禁止某项产品进口,使得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受到不利的影响,在对外贸易中步履维艰,受到很大的技术挑战。

2.我国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影响了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出口的产品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拥有份额,主要在价格上占优势。但是,目前由于欧美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价格就会提高,国外的消费者减少对我国产品的购买,缩小江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市场份额,导致我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贸易逆差。当贸易出现逆差时,外国企业就会减少对我国企业的投资,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会减少,人民币的信用下降,我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当国外的消费者对我国的产品减少购买时,国内许多闲置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进一步影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限制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结构的不协调限制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朝更好更远的方向发展。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中,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下。传统的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很大的比重。机电产品和以I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得比重相对较少。中小外贸企业利用的资源如土地和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利用率也低。生产的产品大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不利于环境保护,阻碍了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企业对外贸易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使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供给紧张的情况,高能耗,高投入的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程度。一方面,产品大都是处于产业价值链的较低端,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从而阻碍中小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大多数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而在我国,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均匀,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缺乏竞争优势。产品产业结构类似,产品的可替代性程度比较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不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三、江苏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思考

江苏中小外贸企业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增加市场竞争力,加强技术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市场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以上论述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会影响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下是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1.政府和企业双管齐下共同突破非贸易壁垒

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要突破这一现状:一方面,政府应该改革质量监督与技术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质量和技术控制系统,通过行政部门,监督检验部门和分析实验室,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实施把控。加强监督、检查、管理、执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按照国际化标准严格规定产品生产标准,生产适用范围广的商品包装和标签,减少不必要的手续麻烦。加快对技术认证的工作,实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出主打产品,强化经营过程中的技术达标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

2.综合运用金融和贸易手段,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中小外贸企业要加强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遵循收硬付款的原则,在出口贸易中,力争选择硬货币来计价结算。[5]在具体的做法中,可以将商品的价格进行灵活调整,将汇率变动的风险计进商品的价格中,同时还可以采取软硬对半策略等,让买卖双方达到平等互利的局面。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贸易合同签定的时间差来消除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中小外贸企业出口贸易中,如果预计人民币会升值,就需要与外商尽可能早的签订出口合同,提前进行收汇结算。在进易中,应该提前购买所需要的进口产品。

最后,在对外贸易中,还可以通过签订货币保值条款,比如采取“一篮子货币”保值的措施从综合方面来抵消或者降低风险和运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外汇远期合同和货币互换等作为补充形式。

3.调整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面对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产业比重失衡,江苏中小外贸企业要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生产,缓解市场能源供给方面的压力。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转变发展方式,主要是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可持续性发展。改变“拼价格、拼劳力、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施集约型发展方式,走“专、精、特、新、强”的发展路子;依靠创新求发展,依靠管理求效益;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优势企业;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产条件,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6]

参考文献:

[1]陈宁,林汉川,著.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1(1),中国国情国力,2012,10.

[2]http://.cn/.2011-07-15.新华网.

[3]翟继光,著.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与税收策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

[4]李育良,蒲华林,著.国际贸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1.

[5]倪信琦,李杰辉,著.国际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6]http:///.

篇10

[关键词]wto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2011年,中国迎来了加入世贸组织(wto)十周年。十年来,承受住了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同时中国各级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入世”后的各种机遇与挑战,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发展新阶段。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上,而且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与位次,这些发展都标志着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第一,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贸易环境更加开放,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对外贸易增添了活力,更加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对外贸易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长。从货物贸易方面看,2001年和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097亿美元和29728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20%。 其中,出口额从2661亿美元增加到15779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0.3%;进口额由2436亿美元增加到13948亿美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20%。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屡屡实现重大突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逼近3万亿美元大关。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东盟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68.8亿美元,2010年上升至1057.4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十年间,中国利用外资额增长了1.26倍,年平均增长9.5%。

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与位次。首先,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先后超越了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2010年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10年货物出口总值从世界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上升至10.4%;目前货物进口总值已由第六位跃升至世界第二。由此,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确实,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在不断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排名与位次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排名不断上升和地位逐步提高。具体来看,2001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六位,2007年曾一度位居全球第一位,2010年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

但是,中国一直以来稳居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较快发展。

具体来看,2005年,中国服务的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九位和第七位;2010年,中国已经成世界上第四大服务出口国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正是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对稳定和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入世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并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突出。

具体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所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大大增强了进出口贸易在总需求中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结构一直以来是以外向型为主,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意味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大幅提升。由此,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是倍受关注。

据相关研究显示,按支出法测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明显上升,由2001年的2.1%上升至2010年的4.0%,2007年时最高曾达到8.9%。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净出口为负数外,总体上看,2001-2010年大部分时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这表明,相对于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显得较为平稳外,投资需求特别是净出口需求部分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的波动相对较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01-2010年大部分时间内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正面和积极的,特别是净出口等对gdp贡献率和拉动的短期变化影响较为显著,如2010年经济全面恢复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就相当显著。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除了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外,通过引导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也可以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影响深远。

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方面,一是进出口增长幅度差距缩小,这主要体现为:在保持进出口总额稳定增长的同时,出口增速在回落,进口增速却在提升,进出口增速差距也变得逐步缩小;二是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降。另外,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逐步实现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三是进口商品的结构也在变化,其中国外先进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机电产品和it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工业制品占比则不断下降;四是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般贸易比重有所上升,加工贸易比重则有所下降,且加工贸易也处在升级转型之中。

在对外贸易对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方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国内外资源转移到工业领域内;二是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总之,进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不仅拉动了中国国内的工业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客观上对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正面效应,同时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显著。

三、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总体上看,尽管入世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赫成就,中国对外贸易也在逐渐成长,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了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债危机继续恶化、中国出口增长放缓等,这提醒我们必须谋变以应对新的挑战。

首先,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目前需要顺应当前外贸发展新形势而进行适时调整,特别是要改变原来贸易发展注重数量扩张,即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能源等竞争优势。为此,一方面,要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产品的出口,改变目前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尴尬现状,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产品比重。这样,就可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向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服务贸易等战略方向发展,增强对外贸易对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有助于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其次,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近年来,受到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相继贬值,同时也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出口竞争力构成较大挑战,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相应地也削弱了这些企业产品出口价格的竞争力,最终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的要求,在统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外汇市场和改进外汇管理的同时,还应当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各项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其中,灵活性则体现为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双向”的而不是“单边”的,汇率也是有升有降的;二是改进外汇管理,进一步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便利化,逐步由经常项目强制结售汇制度向意愿结售汇制度过渡,创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环境,抓紧完善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当然,尽管当前和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但也要看到还存在着一些有利于贸易发展的市场条件,如中国较为平稳的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储蓄率及城市化进程仍需加快等,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发展对外贸易决心与信心不动摇,要充分认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促进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1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

[2]伍戈。三大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问题简析[j]。中国统计,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