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17:3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就业

篇1

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诸如英语、数学、两课、应用文写作等,这些课程都围绕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开设,但是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各门课程相辅相成,如应用文写作课程可以与求职简历相结合、社交礼仪可以与求职面试相结合,以学生诚信、合作、责任、敬业等职业人文知识为基础,加强整合,全方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2引入企业文化,促进人文教育面向社会。

高职院校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所不同的特点,即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应当融入其特有的职业特点。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中不乏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基于人文素质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学生将很快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养成企业所需的严谨、规范、责任特点,而不是“过关即可”与“六十分万岁”。所以,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和借鉴企业文化,能缩小高职生人文素质与企业文化要求上的距离,实现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对接的“零距离”。

3完善就业体验制度,搭建学生就业元认知,促进人文素质教育面向实践。

就业体验制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体验,主要目的就是学生在企业体验的时候加强职业认知,形成职业人文价值观,进而了解就业出路。它与高职学生的实习是不同的理念。实习注重的更多是职业技能的熟练和掌握,而就业体验更多的是职业素质的体验。就业指导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与优秀企业合作,通过短暂的就业体验,与多种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好地吸收和消化企业的人文内涵,实现就业指导从课堂走向市场。

4规范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真正的普及面和普及实际还不够准确,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尚未清楚自己的专业的大一学期就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在大二学期,内容涉及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求职技巧、签约方法、法律援助等相关知识。相比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更像是一种持续性的就业激励和指导,它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一个对就业的一种长远思考,对人生的深入领悟。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包括他的专业知识,也涵括他的个好、人文素质等。

篇2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表述,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所述,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硬件能力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相关技能,软件能力则是有利于就业的良好心理态度与个人综合素质。包括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硬件和软件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水平低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只求招更多学生而没有把心思放在培养人才上,为了节约支出,多聘用外聘教师进行教学,高职外聘老师多为本科院校在读学生,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完全承担高职教学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课程理论课过多,实训课过少,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习能力不强也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高校的扩招,导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的学生自我管理混乱,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亦不如本科院校,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思学习,荒废大好时光。有的学生虽然经历了三年高中苦读,但未能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到高职院校后,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失衡和自卑情绪,无法摆正心态,重新树立目标,从而引发厌学情绪。

(二)社会能力缺乏

大学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做过调查,除了学生干部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交礼节都不清楚。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高职学生就业多为服务类产业,更需要具有为人处事的能力。一个具备责任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应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6个专业772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夯实专业技能,实行“双证”就业

“双证”即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职业资格证无疑为高职学生就业增添了筹码。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人学历教育当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从某种程度来说,毕业生所持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促进其就业。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系为例,会计电算化、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业英语、财务管理6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如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投资理财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师证等,学生在院系的鼓励引导下,积极考证,实现了85%以上的过证率,就业率达到92%以上。

(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软就业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容易没有自信,或自暴自弃,或做事冲动,养成了我行我素等习惯。因此,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树立自信开始,变思政教育从“空对空”到“实打实”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成为有自信、有道德的人。

首先,可以开设商务礼仪课,教授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礼仪,提前熟悉职场规则,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其次,开设就业指导科,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转变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不良就业心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大方自信、能主动将自己“推销”出去。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企业包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职能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操作能力,而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上手很快。”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增佛说,他们经常在企业锻炼和培训,熟悉企业和工厂环境,很快就可以掌握设计和工艺流程,公司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的第一批学生现在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篇3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75-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面临就业。而且,根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职学生来自并不富裕的农村,就业对他们而言尤其显得迫切。如今,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大多数学校已形成了院、系领导、职能部门专职人员、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和教职员工在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辅导员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职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方面的技能,才能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促进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误区及心理障碍

高职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和自我期待值较高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择业环境,不可避免会产生因为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淀表现出种种困惑和不适应。高职大学生择业过程的主要误区有:择业期待值过高;不愿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不愿做跨专业就业的准备;不愿到内资企业和小企业就业;对国家“双向选择”政策认识不足等。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使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焦虑、嫉妒、攀比、盲从、自负、依赖、被动等心理障碍。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

针对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就业指导的最终作用就是最大可能协助个人进行职业选择和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这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就业指导给学生具体引导。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新生入校后开始,学校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岗位要求;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来设计自己,初步确立起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的目标会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富于创造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自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把早期的素质训练和就业前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顺利实现高职大学生就业。

三、高职辅导员兼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角色优势

1.辅导员能够经常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由于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长期近距离相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状况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活动,从而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原则,利用掌握的有关知识和资料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走出误区,克服困难。

2.辅导员熟悉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能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辅导员的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处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3.辅导员能够将就业指导和班级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增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就业问题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敏感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立足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既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就业,体现了辅导员对学生最根本问题的关注,本身就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增进师生的感情,并且对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辅导员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带到他们大三毕业。这种特点适应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需要。在大学的不同年级需要学习和关注的重点又不相同,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用不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种逐级渐进的方式较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四、高职辅导员提升就业指导技能的思考与展望

1.高职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辅导员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思想重视、积极主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才能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就业是学生最大的关注,只有把学生的关注作为自己的关注,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做好。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时,我们更要从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高度看待就业指导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人的要求都很高。如果辅导员不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思考,要把思考贯穿于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辅导员要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努力取得资格证书。只有把就业指导的系统理论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要把就业指导专业化当作自己的目标追求。作为一名高职辅导员,仅仅敬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专业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3.把就业教育与班级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使之常规化。

作为一名高职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就业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要时刻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为己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就业指导工作常规化,通过努力,最终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心理及就业价值取向。

(1)利用组织就业问题主题讨论、学生经验交流等形式,给学生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本专业的前景、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鼓励和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2)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时刻注意把大学阶段的能力提升与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

(3)利用召开班会和团会等常规活动进行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或者通过和学生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深入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个别问题。

(4)通过开展模拟面试和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中的常见技巧,为求职、就业做准备。

4.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就业教育与指导活动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年级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二年级应侧重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教育,开展就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三年级应侧重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继续加强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工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基层辅导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和其他部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增强就业指导技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干 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张武华、周 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渠道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38-02

一、引言

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3年高校毕业生更达到了669万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最为明显。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薪酬待遇不高。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工作待遇很关心。从我们做的调查发现,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到60%,2000元以上的不到20%,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毕业生对未来期待值过高,希望毕业就能寻求一份待遇好、薪酬高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入职待遇有固定的标准,工作后薪酬多少视能力和贡献的多少而定,不可能入职就给高薪。这就形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就业出现困境。

2.工作稳定性不高。高职毕业后大多从事企业一线工作,工作岗位条件比较艰苦,工作内容单一,很多毕业生很难坚持做下去。其次,很多毕业生把第一次的工作岗位当作实习或者学习经验,没有做长远的打算,经常在就业与择业之间徘徊。

3.专业对口率低。在高职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从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发现,专业对口率不到60%,有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我校会计专业报考人数最多,但毕业后只有不到20%的毕业生从事与会计有关的工作。专业不对口,不仅影响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也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拓展高职生就业渠道的做法与经验

1.加强就业指导。为了使毕业生更清楚地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择业心理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到贯穿三年的就业指导课,逐步提高毕业生的理论和素质,同时通过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企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讲授当前国家、地方的法规、政策,企业的用人要求、求职策略、行业发展前景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便于主动拓宽就业门路。

2.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在校期间,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综合能力;学校多提供学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各种工作岗位,为求职做好准备。再者,高职生必须要关注现在的劳动力市场,要清楚岗位要求,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积极推行“双证”制。“双证”即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和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从高职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持有含金量高的证书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就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

3.大力拓展就业渠道。(1)加强信息收集和力度。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上,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的收集与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需双方信息的有效对接,对于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在每年就业工作开始前,应提前通过单位性质、营业执照、招聘人员验证等方式确定信息准确性后,通过就业信息网、学校和系部的宣传栏予以。同时,做好毕业生资源信息和求职意向的收集,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途径向用人单位学生信息,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就业工作人员努力做好“媒介”工作,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多方联系新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拓展更多、更好的优质岗位。(2)全员参与,抢占就业市场。首先,领导重视,高职院校主要党政领导担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主抓,加强领导、协调和配合。及时掌握就业工作动态,随时进行决策和指导;切实研究就业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对就业工作在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其次,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要承担起实施科学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就必须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就业工作部门要配备一批高素质工作人员,保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人力资源;要完善就业工作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明确责权关系,实现政策宣传、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等职能;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帮学生找工作,就是帮自己找饭碗”的观念在教职员工的心目中还很淡薄,这种局面应该尽快得到改观。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第四,要发动学生本人、学生家庭及相关社会关系。许多就业信息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为此,应广泛动员学生本人及家长、亲戚、朋友等各种关系,多渠道推介学生就业,既减轻学校就业工作的压力,又促进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开展校园招聘会。通过大型校园双选招聘会和招聘专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毕业生开展校园内招聘会。与社会上举办的招聘会相比,校园招聘会针对性较强,用工层次明确,通过学校的严格把关,招聘企业相对符合毕业生对企业的要求,毕业生也可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参加校园招聘会的企业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更利于用工企业与毕业生之间达成协议。(4)加强校企联合,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就业,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对企业而言,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加快技术革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合作模式:我们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合作方式;也可以采取顶岗实习、安置就业的合作方式。所以我们应与原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保持密切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大投入,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赢。(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推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改变老思路,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是十分必要的。大力推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创业教育:一是要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二是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实现。三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掀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热潮。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就会得以拓宽,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四、结语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应该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并收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胜.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情商培养 就业能力

情商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核心因素: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情商和智商一样是衡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心理指标,是内在的心理现象,需要通过行为来评价。一般来说,人的智商很难改变,但是人的情商是在漫长的生活中培养和造就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高的。情商能力对学生就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就业单位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据调查,目前最易就业的人群为高情商人群。综合就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需具备如下主要素质。

1.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要求学生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够非常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与企业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迅速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2.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员工对企业忠诚,表现在员工对公司事业兴旺和成功的兴趣方面,不管老板在不在场,都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有归属感的员工,他的忠诚,最终会让他达到理想的目标,从而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

3.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企业希望学校对学生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

4.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企业特别需要性格开朗、善于交流、有好人缘的员工。这样的人有一种亲和力,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给予他人帮助,通过他的努力,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使企业财源滚滚。

还有如带着激情去工作、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等要求。现在许多就业单位不求名校毕业生,更注重例如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就很好地说明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情商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高职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状况

如果把自我意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作为衡量情商的指标,那么就总体而言,目前高职学生情商水平总体还是有差距的,其原因主要如下。

1.学校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偏颇。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实训教学、技能竞赛等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方面,而忽略或忽视学生吃苦耐劳等有关情商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结合就业单位的需求,学生要先做人后做事。

2.家长与社会的影响。目前高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的事情也常常包办代替,总是把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好。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这些学生随心所欲,没有意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偏低。而且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很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遇到也有人为他们解决,因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激励水平不高。

三、实施情商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需要通过情商教育才能获得。

1.将情商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例如目前现在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介绍目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现有的职业类别、可供岗位及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有关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等,还可将包括情商教育等融入到就业指导课,并增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情感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的教育,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学生情商培养计划,通过邀请有关专家进校举办情商教育辅导报告会和专题辅导讲座,加强理论教育、日常管理、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等五大情商教育载体建设。

2.学校多部门联动,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校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素质训练。应重视校园课外活动对高校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为高校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提供平台。除了日常的人际交往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一般是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由学生参与的功能团体,具有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课堂,也是大学生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情商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巧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4.形成具有情商内容的校园文化,如先做人后做事等,以环境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如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广胜,陈辉.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3).

[2]王琴,张卫民.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篇6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物流人才;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课题组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质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近年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对母校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意见建议等等。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8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调查对象主要为近5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分布与分析

当前,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校来看,十分重视毕业就业工作,其主要指标为毕业生就业率水平的高低。而本次调查不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重点是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的调查。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质量反映的则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就业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本项分析主要着重于抽样样本总体的基本情况、样本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区分布等。

本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武汉及孝感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08份,其中男78人,占37.5%,女130人,占62.5%。学生毕业届次及每届抽样数量如图1。

图1 调查样本(毕业生)所在届次及人数

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在对毕业生就业届次选择上相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研究毕业生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在毕业生就业地区上,本调查以孝感本地、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城市和湖北省外为选项,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区域分布,结果显示,在省外工作比例最高为42.00%,在武汉市工作比例次之为30.00%,在湖北其他地市比例为11%,在孝感本地的比例为17%。此项结果表明,毕业生在孝感本地就业比率不高,毕业生有偏好发到地区的倾向,湖北省外达4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物流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区域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分布

对当前工作单位性质调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民营企业,占69.0%,其他类型企业占23.56%(含国有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两项合计占92.79%;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各类型企业,仅有少数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非盈利性组织供职,具体分布见图3。

图3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类型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对就业质量,莫衷一是,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笔者认为这一界定相对比较科学,他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就业质量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些特征(质量特性)的体现,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用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工作于专业对口程度、薪资水平高低、职业发展前景、享受福利待遇情况、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创新程度等。

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指标反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与所在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一致,同时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工作与专业对口度越高,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度总体情况如图4所示,34.61%的毕业生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非常对口,29.33%的认为现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13.46%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性,22.60%认为现从事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

图4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分析

薪资水平也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工资水平高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同,是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资表现,是毕业生价值的直观体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本次调查薪资水平以毕业生月薪及周劳动时间两个指标予以反映,总体情况见图5、图6所示,26.45%学生目前月薪在2000元以下,59.14%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2000-2999元,8.69%学生目前月薪在3000-4999元,5.72%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5000元以上;当前每周工作时间上,约87%大于40小时,反映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与收入不对等的关系,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劳动时间较长的特征明显。

图5 当前月收入情况

图6 周工作时间分析

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主要反映学生就业后期发展前途及发展空间,是一种就业质量的未来许诺,该指标与学生个体职业发展规则密切相关,也与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相关,由于该指标的关联因素比较多,所以也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在此项调查上,课题组采取多维度强度性指标选修形式,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表明毕业生对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对个人发展前景一般。

图7 个人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是反映职业稳定性的指标,该指标与企业文化、员工收入、劳动时间、职业前景、保健与激励等因素有关,对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稳定性越好,员工流失率越低。本次调查我们以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调查为主,具体见图8,一般满意者比例较高为49.52%,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次之,分别为29.33%和15.38%,非常满意者比例较小仅为0.96%。

图8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分析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对学院教学的反馈

本次就业质量调查中,课题组还就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院教学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希望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90%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相对比较低,仅48%。在涉及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时,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没有实际价值,如: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许多物流企业仍然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毕业生反映课程体系比较合理,但存在少数课程在当前工作中不适用的情况;也有毕业生提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少数课程内容重复问题,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时,8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生产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习环节十分重要,但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在问及专业核心能力项目时,91%毕业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不在物流作业技术上,而在综合素质上;同时,大多数毕业生觉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不够,主要表现为:团队精神培养不力、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等。在对物流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上,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四、 结论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过度关注就业率(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本调研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结论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偏低,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技能,在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情商的大于智商。

1、 学生就业率虽高,但专业对口性不高。

本次调查显示,约有36%的毕业生现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或不对口,由于毕业生当前就业行业部门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不一致或不相关,其实质可以界定为一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工作稳定性降低,可能面临再失业的风险,其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还需学生继续学习或适应,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毕业生薪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偏长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下,相对当地收入水平偏低。毕业生周工作时间偏长,大部分在40小时以上。同时工作环境比较差,劳动保障条件不好。

3、 校内活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在校内活动对就业促进上,学生选择其他者占比相对较大,表明学校在此领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校内活动项目缺乏、单一,对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的支持不够。

4、 从课程或教学环节对就业的影响上看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实践教学有一定认可度,但对基础课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5、 技能证书与就业质量

尽管99%的学生毕业前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对就业质量提升没有直接的意义或相关性,大部分学生有职业资格证书,然而就业质量或岗位并没有因为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提高,57%的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与职业资格证书无关。

6、 实习与就业质量

10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就业的重要基础,没有此环节就业必然难以实现,但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控制有待提高,“放鸭式”实习使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茫然;需要加强专业老师适时的指导,加强心理导师的适时辅导,加大学校适时的控制力度,将实习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 邱良.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岗位;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从高职报关专业办学定位看,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外经外贸单位、国际金融单位、涉外企业、航运公司,报关公司等单位从事进出口报关、涉外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涉外商务、英语翻译等国际商务业务。具体就业岗位分析如下。

二、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就业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把它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牛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从上述我们分析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及其主要的就业岗位看,高职报关专业学生需具有较高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现针对报关专业目标岗位构建职业能力分解表。(见下图)

三、根据高职报关专业就业岗位及其所需的就业能力,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训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各类校内外模拟实训和实习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们根据就业岗位及其所需的就业能力,拟订了五个方面的实训方案。

1.基础技能与专业认知实训,这一部分包括英语听说能力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和国际贸易专业认知实训,对象是一年级新生。这两项技能是外经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英语听说强化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日常活动交流和简单的商务会话;通过计算机操作实训,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输入及文字处理,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处理,为以后国际贸易实务处理以及贸易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一次专业认知实践活动。由专业课老师介绍外经贸概况、专业发展前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外经贸企业、海关、装运码头等,并邀请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实业界人士或校友来做报告、演讲,使学生了解经贸企业及外经贸业务、所学专业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业地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外经贸行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使他们对外经贸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能力要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2.课堂同步实训,每一门专业技能课的讲授过程中,每讲完一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就组织学生到相关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上《国际商务单证操作实务》课,我们就在校内实训室里上课,每讲完一个单证的制作,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搜集到的真实材料进行制单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单据的制作。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课中,以真实案例为背景,每讲完一个单元,就组织学生到实训室进行操作实训。比如,在讲授完品质条款后,我们就到实训室以案例中的商品为例,要求学生用英语来撰写商品的品质条款。在讲完国际货物保险条款,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笔业务应选择投保什么险别,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的情况,用英语起草保险条款。老师把写得好的作为示范挂在实训室的网站上,这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更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案例真实的条款告诉大家,让大家不会感觉到草拟合同很困难。再如,在交易磋商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完发盘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材料,草拟发盘,挑选一部分写得好的与一部分写得差的进行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差又表现在何处。并根据学生发盘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发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拉近了与真实业务的距离。

3.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每门课程的课堂同步实训,虽然使学生对有关内容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但毕竟是分散的,各内容是分割开来的,难以给学生一个整体业务印象。因此,还必须创建一个整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这项实训可以通过外贸操作实训软件来完成。老师根据外贸业务涉及到的有关当事人把学生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行地银行等角色,把全班建设成一个大市场,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担任的角色,真实地模拟外贸业务活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外贸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出口商角色为例说明实训情况。出口商如下环节的实训:

(1)交易前的准备阶段。该阶段包括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制定生产(采购)和出口计划、制定商品经营方案(价格方案)、组织货源、对外建立业务联系、广告宣传等。(2)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该阶段包括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和签订出口合同。发盘前要根据给出的有关班轮运价表、海运保险费率表、汇率表、出口退税率及佣金率、利润率、有关国内费用等资料完成出口报价核算。达成交易后,学生要填写一份完整的合同。所有这些都是用英语来完成,老师对学生草拟的有关信函进行适当点评。(3)履行合同阶段。该阶段包括:催证、审证、改证;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检;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重点训练学生的审证能力和各种单据的缮制能力。每做一个环节,老师都要点评。(4)出口业务善后阶段。该阶段包括:该笔交易如顺利结汇,要求学生去函致谢;如遭拒付,要求学生去函说明;出口合同业务档案管理;如遇客户索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理赔处理。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程序、方法及特点。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为国际贸易实务活动的运作打下基础。

4.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时,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训练,它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比校内实训更为突出。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学生深入到企业的贸易实际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5.相关能力实训,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等)、各种文体活动、创新比赛活动(如广告策划、创业规划及创业活动等)、演讲比赛、国际贸易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良好的性格、积极向上的态度等特质。

参考文献:

[1]何龙斌,基于岗位分析的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2]肖黎,冯志坚,刘纯阳.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及其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职业时空,2010(12).

[3]陈竹君,陈丹晔,赵海燕.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消费导刊,2009(6).

[4]徐建群.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0(24).

作者简介:李玉娟(1983-),女,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从事国际贸易方向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15-02

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与高职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生活与收入,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观念狭隘、就业目标集中,主要表现在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三个方面。

(一)国情与社会的现状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从国情分析,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每年高职毕业生的人数与就业岗位基数之间存在反比,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大于求的就业国情导致了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横向对比压力。现在,一些企业、事业用人单位在岗位招聘的过程中存在学历攀比的现象,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用人时存在随意提高学历要求的现象,如本来本科生可以就业的岗位却要研究生学历,本来高职生可以就业的岗位却要本科学历。这样就导致一大批高职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心理恐慌,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高职毕业生有业不就。高职毕业生处于青年期,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一般都有远大的抱负,总想毕业以后轰轰烈烈干一场。有的毕业生则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对当前就业的现状认识不到位,即没有认识到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这就造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三)能力与要求的差距造成高职毕业生有业难就。现在的就业岗位不单纯是技术性的,更为突出的是综合性的,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麦可思全国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能力是沟通、理解、学习、聆听、运用,这五项就业能力其实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此外,还需要人文素养的支撑。由于高职生是高考中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因此,他们的文化水平与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很多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很多高职生在课余还要进行勤工俭学。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很少学习其他知识,造成了软能力储备的严重缺乏。这样,就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低与人文素养缺乏。因此,即使有的部门有就业岗位,但高职毕业生胜任不了,造成高职毕业生有业难就的现象。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劳动部门及用人单位用人机制的变革,等等。对高职院校而言,应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努力使毕业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针对高职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困难、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开拓就业市场,让高职毕业生有业可就。针对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多证书的现象,高职院校领导可通过各种途径与这些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形成只有专业对口的学生才能有利于企业或单位长期发展的观念。同时,开展各种展示活动,让用人单位认识到高职生的亮点与可塑性,从而改变对高职毕业生的认识。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积极与对口的用人单位和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根据用人单位或企业的就业岗位需要设置相应的高职课程,让这些单位和企业能够放心用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向社会宣传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向社会大力推荐毕业生,不断帮助学生开拓就业市场,从而让毕业生有业可就。

其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端正就业态度,让高职毕业生有业则就。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帮助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对高职生进行就业观的教育,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从而形成有业就的心理。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帮助学生走出精英就业的误区。对高职毕业生当前就业严峻形势进行分析,让他们认识到好单位、高薪并不是唯一的就业出路,让他们认识到我国就业难问题是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应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特别是鼓励他们到农村就业,让他们认识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而自己则是其中的优秀分子,一定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长处,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可为,从而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抓好就业心理指导。对于具有就业挫折心理的毕业生,应对他们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与本科生相比具有专业技术强的优点,从而树立就业信心。在操作形式上,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专门的就业心理讲座与就业心理辅导,并运用往届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事例感染他们,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

第三,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很多高职生无论是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是处于逆境中,这些毕业生与其他条件好的学生相比具有很强的耐挫性。因此,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毕业生设立一个创业服务机构,为他们的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帮助他们办理自主创业的相关手续,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主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第四,培养职业意识,做好就业准备,让高职毕业生有业能就。为了让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岗位以后能够顺利工作,即有业能就,高职院校应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明白以后工作要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让他们时刻以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促使他们做好就业准备。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对他们加强综合素质的教育,可通过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应努力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从而不为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篇9

我国旅游局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并保持平均每年增长50万的速度,缺口至少有200万。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并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数据进行了公布,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从事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相关岗位,还有一部分也选择到国家旅游业相关部门机关和其他行业工作。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深,对旅游实际业务更熟悉,吃苦耐劳,更加符合旅游企业的全面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应,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方面的。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变动性,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所以,高校教学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的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2.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在部门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片面性地重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看来,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发展远远落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2.3学生择业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对本专业的择业定位缺乏理性的思考。许多学生走上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后,盲目地致力于职位的晋升和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旅游行业的工作,尤其是酒店企业,多要求的是管理者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高职旅游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个出色地管理人员,是充分了解各个基层具体工作和熟练解决基层问题的管理者,没有经验,管理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服众。

2.4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旅游业高职管理人才欠缺,就业机会充足。然而一部分对口专业的学生存在传统观念,认为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不符合本专业性质,甚至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一部分同学在最初填报专业时,由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旅游管理可以满足自己经常游玩的愿望,在之后了解到本专业真正性质时丧失了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旅游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而旅游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3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3.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旅游行业的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性质的认知和对就业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提前具备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3.2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3.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热情。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教师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际工作实践和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4小结

篇10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保护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毕业生供给忽然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业情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为了及时了解这些新形势下的问题,为教育决策者和毕业生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信息,笔者对武汉市几所主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特点”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院校包括: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以及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毕业1~3年的高职毕业生,其中男性有32%,女性有68%。发送调查问卷共计100份,有效回收98份。问卷发送主要采用网络方式。另外,我们也对20名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不设提纲、不限内容,以期发现笔者所不能遇见或者无法遇见的一些问题。本文将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薪资水平、法律保障、职业稳定等5个方面反映问卷调查结果,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高职院校毕业工作提供参考。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是就业生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统计结果显示,87%的毕业生目前正就职于私营企业,7%就职于国有企业,6%就业于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需要说明的是,问卷中的“私营企业”包括除国有企业以外的所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从这个结果来看,私营企业依然是吸收高职毕业生的最为重要的渠道;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虽然为众多求职者所亲睐,但是因为岗位有限、竞争激烈,对于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来说实际意义有限。

2.就业岗位。就业岗位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反映。根据问卷调查显示,45%的毕业生正在从事基础业务员工作,20%从事行政助理工作,28%从事基层管理员工作,7%从事中高层管理者工作;其中,属于服务类岗位的占有62%,管理类的占有27%,技术类的占有11%。根据统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近一半的毕业生依然从事基础性的工作,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服务类的工作;从事中高层管理以及技术工作的毕业生较少。不过,这个结果是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高职毕业生应该从基层做起、从服务工作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扎根基层,磨练本领,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3.薪资水平。薪资水平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月薪水超过3000元,48%的毕业生薪水位于2000元到3000元之间,36%的毕业生薪水位于1500元到2000元之间,9%的毕业生薪水低于1500元。这个统计结果与麦可思数据公司《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基本相符。该报告统计出2012年全国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水为2142元。

4.法律保障。法律保障是指毕业生有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没有为毕业生办理并交纳社会保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没有发生过劳动纠纷以及解决纠纷的方式等。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82%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18%的毕业生已经就业但是没有签订合同。83%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办理了社会保险,17%的用人单位没有办理。在工作期间有11%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过劳动纠纷,其中较多的情形有合同不规范、拖欠工资、工伤赔偿、违约解除劳动合同等。如果发生了纠纷,50%的毕业生会选择直接和管理者协商解决,26%的毕业生会选择申请劳动仲裁,18%的毕业生会选择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另外,还有3%的毕业生选择向法院,3%的毕业生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去管他”。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劳动法律常识,但是劳动权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18%的毕业生以及工作但是没有获得正式的劳动合同,11%的毕业生曾经与用人单位发生过劳动争议),毕业生在解决纠纷的方式选择上有待考虑。

5.职业稳定。有较好的职业稳定性是职业规划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稳定也是考量高职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重要依据。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8%的毕业生每半年换一次工作,51%的毕业生每1年换一次工作,22%的毕业生每2年换一次工作,9%的毕业生每3年换一次工作,10%的毕业生没有换过工作。导致辞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发展前景,其次是薪资水平、工作环境以及其他原因。这些数据说明,高职毕业生离职率是相当高的,导致离职的原因并非工资的多少,而是职业发展前景,所以,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三、分析及建议

1.就业质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里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质”,反映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另一个是“量”,反映就业的薪酬水平。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较之以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好的一面是“量”。2011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半年薪水达到2142元,比2009年增加252元,与本科毕业生的差距进一步拉近;有待加强的一面是“质”。高职毕业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应该大部分从事技术性的岗位,但是根据统计结果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毕业生只占有11%,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差距。另外,有59%的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会选择离职,首次就业的稳定性堪忧;而导致离职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职业发展前景,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2.就业保护。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劳动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例如有18%的毕业生已经就业但是没有签订合同;17%的用人单位没有为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在工作期间有11%的毕业生因为合同不规范、拖欠工资、工伤赔偿、违约解除劳动合同等原因与用人单位发生过劳动纠纷。另外如果发生了纠纷,毕业生的维权方式也不够合理,最后导致维权失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是刚性的,其面临的压力远远大于用人单位。我国就业市场长期以来都呈现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部分毕业生有时必须选择牺牲自己的劳动权利来换取劳动合同。另外一方面,在合同签订之后,如果出现劳动纠纷,为了维持劳动关系,毕业生也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和让步。

3.对策及建议。(1)专业设置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当面向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武汉市为例,该市目前有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4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石化、旅游、食品等产业也纷纷逼近千亿元大关,这些规模庞大的产业群对于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重点围绕这些产业展开。只有如此,高职毕业生才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2)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必须符合岗位的需求。在针对毕业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毕业生到岗位参加实际工作后,在校学习的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不少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与企业的需求关系不大或者知识陈旧;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一旦毕业参加工作这些知识也忘记的差不多了。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都在进行调整、改革,但是从访谈结果上看改革的效果离设定的目标仍有差距。如何迅速弥补这个差距?笔者认为应该从“岗位分析”着手。根据岗位分析确定某个具体岗位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围绕这些知识与技能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掌握知识的意义与技能的应用。(3)毕业生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少毕业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之后应该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应该去大城市工作,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还有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不去、地点不理想不去、职务不理想不去的“三不”择业观点,形成“自愿失业”。当然,许多毕业生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家庭影响。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极大地束缚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毕业生的就业观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要跟着市场走、跟着政策走、跟着梦想走。(4)加强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保护。虽然我国相继颁发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众多的劳动条例、规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这是由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工作经验,越发成为这一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保护毕业生的劳动权利。首先,建立和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将大学毕业生(包含高职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予以特别保护。其次,应设立高职毕业生就业保护的专门机构。根据高职生分为在校生和毕业生的特点,这个专业机构应该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组成,这样既可以在高职生毕业前对其进行就业教育、就业指导,也可以在毕业后专门受理相应侵权案件,在诉前进行调查、协商、调解和处理。再次,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救济机制。鉴于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具有受教育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在纠纷发生时,当地教育部门或者高职院校应该参与纠纷调解过程之中;另外,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应建立法律援助和免费仲裁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大学生申请仲裁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通过仲裁程序解决劳动争议,消除就业矛盾,以更有效的保障其合法权益。

参 考 文 献

[1][日]星野英一.王闯译.私法中的人[A] .民商法论丛·第8卷[C] 法律出版社,1997:184

[2]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3]颜秉新,尹延彦.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