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战略

篇1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

(一)现有的出口增长方式导致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国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并不是为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很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拥有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拿低工资,却让其他国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产品,显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二)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入世以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呈现新特点: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摩擦领域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使用了包括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质量、技术、卫生和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已占到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0%。如果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

(三)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实现贸易技术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如果单纯考虑分工各方的比较优势,并据此从事产品生产,双方将各自产品拿到国际市场进行交换,双方是可以受益的。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这也不足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关键是先进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要比落后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更强的市场操控力,势必造成拥有落后产业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国家。我国正面临如此的尴尬,我国出口产品在面对发达国家出口产品时,显示出交换弱势,也就是我国不能够从发达国家那里以合理价格换回我国需要的产品,甚至根本换不来我国需要的高技术产品。在交换中我国产品显示出的弱势,使我们希望通过交换获取公平利益及通过交换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竞争力的想法无法实现。

世界及国内经济环境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环境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末端,获利较少。发达国家在将传统产业结构向外转移的同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而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术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为有限。这样,我国在扩张的世界贸易总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额将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

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出口商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生产成本在增加,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有更多份额,国际经济矛盾将继续会加剧,市场争夺会更加激烈。

欧美国家经济的普遍衰退会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央行努力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市场信心将无法一时改善,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及消费方式会发生重大调整,必将导致投资及消费减少,有可能会由于欧美公司的撤资造成我国大量资本外流,同时也会由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调整而造成出口减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会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由于大规模救市,在全球性通货膨胀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可能会由于流动性过大而进入新一轮经济滞胀。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势必会长期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二)国内经济环境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我国消费已经增长的很快,但投资更快,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慢,比重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贫富差距依然很大。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还在加剧,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已经过万亿,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对外贸易现实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工业制成品中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比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值中附加价值较低,这也是收益少、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缺乏支撑动力。目前总体讲,出口结构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缺乏密切联系和促进。国有企业缺少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积极性和实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难以较大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落后,使加工贸易难以大面积地对相关配套产品进行进口替代。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比重过大。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实现中间投入品、相关配套产品的进口替代,导致加工工业与国内工业发展关联程度较低。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优势,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趋于减弱,正在丧失加工工业的发展条件和贸易机会。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分析

(一)需求转移障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之所以我国产品出口每年以23%的规模增加,是因为国际市场对我国现有产品的需求带来的,基本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需求决定供给,我国现有的出口产业结构是由于现有的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如果对现有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调整,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即供给结构及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但是微观层次一般表现为从事粗放型出口产品加工制造的企业必需作出三个方面的选择:一是转型。转型需要资本、技术的投入,而资本技术投入往往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关键;二是倒闭关门。倒闭关门必然会造成大量失业;三是转移市场。将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转移会导致国内市场供给过剩。

(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产业升级相互矛盾

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要求进出口平衡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都是为出口导向型战略服务的,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在长期以来形成的竞争优势将不存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形成也不仅仅是技术投入和科技创新的简单实现,它需要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并且需要形成较细的产品分工,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结构调整造成既得群体利益损失带来的障碍

粗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形成了我国大量为该出口商品结构服务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及服务业,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意味着现有的为出口粗加工制成品服务的制造业及服务业将会被大大受到限制,这部分人群会面临失业、关门的威胁,他们的利益会遭受损失。这一群体不仅仅包括工人与业主,实际上结构调整会导致地方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影响一些官员的政绩,在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实施中,他们会因为自身的利益遭受损失而反对相关政策的实施,如何妥善解决制度变革中,部分群体利益的重新分配,维护大部分人的利益,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一大障碍。

新型对外贸易战略的构建

篇2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原因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是以加工贸易及粗加工为主的出口方式导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我国出口商品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倾向,调整和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战略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行世界经济秩序以及国内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对外贸易战略的优化还存在较多障碍。

一、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

(一)现有的出口增长方式导致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国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并不是为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很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拥有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拿低工资,却让其他国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产品,显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二)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入世以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呈现新特点: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摩擦领域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使用了包括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质量、技术、卫生和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已占到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0%。如果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

(三)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实现贸易技术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如果单纯考虑分工各方的比较优势,并据此从事产品生产,双方将各自产品拿到国际市场进行交换,双方是可以受益的。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这也不足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关键是先进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要比落后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更强的市场操控力,势必造成拥有落后产业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国家。我国正面临如此的尴尬,我国出口产品在面对发达国家出口产品时,显示出交换弱势,也就是我国不能够从发达国家那里以合理价格换回我国需要的产品,甚至根本换不来我国需要的高技术产品。在交换中我国产品显示出的弱势,使我们希望通过交换获取公平利益及通过交换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竞争力的想法无法实现。

二、世界及国内经济环境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环境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末端,获利较少。发达国家在将传统产业结构向外转移的同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而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术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为有限。这样,我国在扩张的世界贸易总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额将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

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出口商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生产成本在增加,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有更多份额,国际经济矛盾将继续会加剧,市场争夺会更加激烈。

欧美国家经济的普遍衰退会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央行努力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市场信心将无法一时改善,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及消费方式会发生重大调整,必将导致投资及消费减少,有可能会由于欧美公司的撤资造成我国大量资本外流,同时也会由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调整而造成出口减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会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由于大规模救市,在全球性通货膨胀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可能会由于流动性过大而进入新一轮经济滞胀。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势必会长期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二)国内经济环境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我国消费已经增长的很快,但投资更快,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慢,比重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贫富差距依然很大。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还在加剧,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已经过万亿,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对外贸易现实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工业制成品中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比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值中附加价值较低,这也是收益少、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缺乏支撑动力。目前总体讲,出口结构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缺乏密切联系和促进。国有企业缺少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积极性和实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难以较大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落后,使加工贸易难以大面积地对相关配套产品进行进口替代。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比重过大。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实现中间投入品、相关配套产品的进口替代,导致加工工业与国内工业发展关联程度较低。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优势,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趋于减弱,正在丧失加工工业的发展条件和贸易机会。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分析

(一)需求转移障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之所以我国产品出口每年以23%的规模增加,是因为国际市场对我国现有产品的需求带来的,基本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需求决定供给,我国现有的出口产业结构是由于现有的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如果对现有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调整,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即供给结构及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但是微观层次一般表现为从事粗放型出口产品加工制造的企业必需作出三个方面的选择:一是转型。转型需要资本、技术的投入,而资本技术投入往往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关键;二是倒闭关门。倒闭关门必然会造成大量失业;三是转移市场。将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转移会导致国内市场供给过剩。

(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产业升级相互矛盾

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要求进出口平衡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都是为出口导向型战略服务的,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在长期以来形成的竞争优势将不存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形成也不仅仅是技术投入和科技创新的简单实现,它需要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并且需要形成较细的产品分工,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结构调整造成既得群体利益损失带来的障碍

粗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形成了我国大量为该出口商品结构服务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及服务业,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意味着现有的为出口粗加工制成品服务的制造业及服务业将会被大大受到限制,这部分人群会面临失业、关门的威胁,他们的利益会遭受损失。这一群体不仅仅包括工人与业主,实际上结构调整会导致地方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影响一些官员的政绩,在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实施中,他们会因为自身的利益遭受损失而反对相关政策的实施,如何妥善解决制度变革中,部分群体利益的重新分配,维护大部分人的利益,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一大障碍。

四、新型对外贸易战略的构建

尽管存在许多制约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这种调整依然势在必行,任何制度变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如上的诸多障碍正是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成本所在。目前,我国必须适时地调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按照国际开发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所谓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就是适度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扶持。

“十一五”规划提出:应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在优化出口结构方面,应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在积极扩大进口方面,要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要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还要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新型对外贸易战略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战略转变:要推动我国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推动我国实现从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型;推动我国实现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注重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转型;推动我国从单向“引进来”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战略转型;推动我国从单一对外贸易政策向综合型、协调型对外贸易政策转型。

参考文献:

1.付立柱.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4

2.郑宁,崔丽萍,方彦辉.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意义[J].财经界(下半月),2006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环境 对外贸易 战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世界经济也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金融、投资和贸易都已经趋向自由化,其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各个国家参与我国经济贸易的主要途径。我国贸易自由化速度的加快主要是在加入WTO之后,给我国的度外贸易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受到了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应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战略,促进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因此探究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波动较大。国际经济贸易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成长的速度也在逐渐的加快,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2000年达到了增长的最高点,此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就达到了64560亿美元,增长率就达到了12.5%,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严重后果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导致世界贸易数额极具下降,比2000年减少了2650亿美元,增长率变为了负值,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911”事件的淡化,世界贸易又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04年有达到了一个至高点,世界贸易额达到了92181亿元,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又使得世界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波动,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就下降了22.3%,之后世界贸易额又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来越缓慢,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整个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但是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就逐渐变得缓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5%,欧洲为2.2%,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1.3%;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为2.5%,欧洲的晶晶增长率为2%,日本为1.5%。很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主体的降级增长速度就变得十分缓慢。像美、欧日等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高,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出金融化、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高福利和需求不足等状况,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但在此时,一些新兴的经济体正在崛起,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35%左右。

(三)多边贸易的发展缓慢。世界经济贸易逐渐向自由化的趋势发展,但是以往的贸易形势都是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政策,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贸易政策之间的冲突在不断的加剧,新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也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很缓慢,但是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还在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也在不断的协调各国的立场,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加入了区域经济组织,那么在亚洲像这样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欧盟、还有南部非洲共同体,并且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加,合作的方式和深度也在不断的扩展。

(四)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较为迅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就是年代,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就为7%,而商品贸易的增长率仅仅为5.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9.5%,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的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贸易形式越来越自由化,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贸易战略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在199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性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但是在1994年,由于“大经贸”战略的提出,更加加快了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大经贸”战略指的就是商品贸易与劳务、资金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我国在加入了WTO之后,对外贸易业务发展更加迅速,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适合发展的综合战略,以及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贸易策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么在201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了36000亿美元左右,在世界中居于第二的位置,仅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了22.5%,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大国。因此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形势下,就应该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以及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出符合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等实际情况的对外贸易战略,将我国的对外贸易推向自由化、全球化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增加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进口贸易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进口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还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出口业务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增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就要不断的扩大进口业务,并且调节进口的结构,采用先进的技术,完善政策、设备和各种部件,应特别重视我国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进口资源的多元化,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出口贸易的方式和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导向,改革开放之后,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业务一直是以规模取胜的,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并且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也是比较低的,这就导致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因此市场竞争力就较差。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再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应该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方式,改变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改造和完善重要出口部门的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从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给予一定的税收倾斜,不断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三)将比较优势逐渐转变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那些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谋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就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口产业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与国内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密切,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这样就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正在不断的推动者市场结构的转变,使得原有的粗矿型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较高的方式,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国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展,那么在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劣势,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必须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从而将比较优势转变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具体的措施主要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调整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占据对外贸易的优势和制高点、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四)发展双边、多变等贸易。我国贸易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俄罗斯,但是近几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兴起,中国的合作伙伴也逐渐发展为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韩国等,尤其是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再依靠于发达国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国也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要掌握世界贸易发展的整体方向,不断推进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变化,逐渐开阔出广阔的国际市场,并且及时的推进贸易与投资的结合,多参加国际谈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际贸易的风险,大大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业务法发展,存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荣.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发展研究,2013,01:19-23.

[2]董涛.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3,10:209-210.

[3]邱王锦.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J]. 中国投资,2013,S2:20+15.

篇4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战略;优势转化;中国对外贸易

通过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及诸多经济学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开出了不少发展战略的“良方”,可是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经济发展战略成为经济学界敏感而谨慎的话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只会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经济将会更加“市场化”,中国也将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多的与外部发生密切联系,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冲击和波动的影响。因此,审视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理论考察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各个国家尤其是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成为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发展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西方化的标准,而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不能完全依赖移植西方文明发展自己的文明,后进工业国的发展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只能借鉴其经验进行自我创新,否则将陷入依附性发展的历史悲剧。后进工业国要想摆脱现有的落后局面,就要采取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理论和战略应运而生。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最大特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转换,在相对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下,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生非自然演进,导致制造业内部的历次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替,其转换强度和转换条件的孕育过程相对于自然演进要强烈得多。二是后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作为产业激进发展的重要参与人,通常以调控者的身份致力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后进工业化国家大多采取了宏观的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为促进所谓的新兴产业而配套的国家融资、税收优惠、进口限额等相关政策,使工业化进程在政府这一强制性组织的干预下大为缩短。因而,在政府干预下的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变成了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形式。

(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优势转化功能

产业结构基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是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形式,产业结构的构建和转换要依据本国的要素禀赋状况。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在比较优势的多方面来源中,最常见的仍然是各国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从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出发而形成的比较优势仍然是该国产业构建的重要依据和贸易的主要基础。

根据赫-俄理论,一国应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其产业结构,而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取决于其自然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在发展初期,资本通常是稀缺要素,因此该国就会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表现出优势,随着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土地和森林等资源将会越发稀缺,比较优势将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随着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资本将会成为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也将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致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不同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所以,采取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由此,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下,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比较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构建自己产业结构的基础,但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需要发展中国家具备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而且该战略过分强调一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的不变性和各国间的资源、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的静态特征,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当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将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完成的过程,要依靠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两者的转换。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就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跨越式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体系,在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状况下,通过微观产业组织政策和宏观产业结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转换产业结构。在优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得到积累和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目前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依赖的完全市场竞争状况,对于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各国经济,该前提显得过于苛刻,对于企图依据资源禀赋来构建和转换产业结构以至于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远远不够,更何况发达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曾依赖了政府的力量。依据日本的跨越发展经验,日本政府在日本战前发展、战后恢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的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强力支撑了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实现。依据经济背景的变化,现代西方贸易理论也适时修改了赫-俄理论严格的前提假设,以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西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其理论框架中加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因素,而且对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出政府的干预作用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或激励,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和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发展要依赖政府的力量,只不过其干预的方向和方式要区别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征

篇5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出口导向战略 新贸易战略

一、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战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扩大出口是出口导向战略的生命线,这就决定了这种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同时还得以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为必备条件。这种严格的前提和条件本身就决定了这一贸易战略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实施这一战略就决定了一国对于某些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依赖。当国际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时,该国就能从中获益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国际社会有经济波动,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势必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因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都是围绕着出口的比较优势而建立的,一旦国际上对该产品需求不足,出口就会受到抑制。因为长期依赖这种战略而扭曲了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矫正,这就会导致国内的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经济较长时间的低迷和衰退。第二,出口导向战略过分强调出口,这种出口在给进口国带来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国内,与国内相关产业形成了强势的竞争,甚至将国内产业排挤出市场。这就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第三,出口导向战略不可在诸多大国和世界大范围内长期实施。这种战略过多地依赖国际社会的需求,在国际社会经济形势较好时,个别国家推行这一战略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世界范围内较多国家同时实施这一战略,并且有大国大规模出口,将会对别国的产业造成冲击,这势必造成国际社会贸易摩擦增多,最终不利于出口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

二、后危机时期国内经济现实和国际经济压力

(一)国内经济现实

1.我国的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能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多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只是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出发,大量引进有助于发挥这一优势的产业。结果是吸引外资越多、出口数量越多,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越多,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随之一步步滞缓。

2.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这种发展的基础与原因,不少学者归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导致的比较优势。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实际的出口中产品也确实存在着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仅仅是要素优势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也不能构成中国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的基础,更不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解释经济现象的一个因子。即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近几年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步弱化。

3.中国对新兴发达国家外贸战略的借鉴有失偏颇。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然而这种借鉴没有统管全局而是片面引用。日本、韩国在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时,非常注重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发挥本国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强自身的建设,对于外国在境内的投资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中国在推行这一战略时一味地依靠外资,忽略了自身建设。另外,中国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日本和韩国。日本、韩国在积极促进出口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将别国商品拒之国门之外,以防止对本国工业产生竞争威胁。所以,我们应更多的立足于本国实际,把目光适当地投放到国内,在不断完善国内产业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出口工作。

4.出口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而在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我国加工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依赖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此一来,我国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不仅如此,中国付出如此代价生产出的低成本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却招来阵阵谩骂,他们指责中国倾销、中国补贴、中国的出口严重损害了其国内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国际经济压力

1.国际社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渐萎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前景不乐观,对外贸易量大幅下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典型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影响最大。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类似,使得我国此类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减弱。

2.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这些因素促使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标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障碍。这些新的非关税措施从形式看合理合法,从内容上看涉及范围很广,从运作方式上看具有自身的巧妙性和隐蔽性,从保护技术上看又有一定的歧视性。这些也要求我们不得不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出调整。

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自由贸易往往仅仅停留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阶段,国际社会的经济波动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恢复和避免更大程度的受到影响,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尽管G20峰会上各国都承诺反对贸易保护,避免出现新的贸易壁垒,但是20国之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履行相应的承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措施。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

出口导向战略本身的弊病、国际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内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都要求我们改变一贯坚持的对外贸易战略,实施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应该实行内外兼顾的竞争性协调战略。对于该战略可以做如下3方面解读:第一,在不断扩大出口、坚持出口导向的同时兼顾挖掘国内市场、积极拉动内需。由原来的过度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发展转变为出口和内需齐头并进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国内产业的比较优势,而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是基础,而竞争优势才是在国际社会立足的真正优势。第三,所谓“协调”就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时要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在扩大出口时不仅要注重本国利益,还要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外贸的发展协调起来。

(一)拉动内需

目前,中国虽然有广阔的市场和国内需求潜力,但是中国的内需始终没有被充分挖掘,内需不足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拉动内需:

1.增加居民收入。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必须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幅度与居民收入的增长相一致,二者同进同退,不可偏废其一;必须使企业利润的增长与企业职工收入的增加同步进行,不可过度向企业倾斜;必须解决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问题。只有把国民收入分配合理了,才能使本来属于广大人民所有的财富和资源归人民支配,才能让普通百姓可以有钱去消费,才能摆脱现在“有消费意愿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不愿意消费”的尴尬局面。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内需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居民不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要完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社会保障。切实改变公务员、事业单位高养老金、企业职工低养老金、农民无养老金的局面。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使其规范合理地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障。

3.建立拉动内需政策的配套设施。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措施,如: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减半等。这些举措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仅仅制定拉动内需的政策还不够,还必须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以确保这种政策真正地为人民谋利益。

4.逐步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养成了高储蓄的习惯。有些对未来经济状况预期较好的居民也习惯于储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消费心理所致。改变这种观念,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在做好其他几项措施的同时,对其不断渗透式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二)发挥竞争优势

我国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必须突破比较优势的局限与束缚,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过渡。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于比较优势所建立的产业是我国在资源禀赋、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的产业。这所谓的优势仅仅是同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的,在国际上未必有相应的竞争优势。只有在国内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又同时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才是我国真正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产业。由产业结构优化而带来的竞争优势,必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因此,我国在制定竞争优势策略时,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基础,构建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另外,要合理引导外资流向,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把外资吸引到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产业中来。

2.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名牌战略。自主创新是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核心,而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够,拥有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比较少,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脱节。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产业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必须加大投入和自主研发的力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自主创新与利用外资相结合。例如,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国际上的知名品牌相合作,“掌控一个现有的成功国外品牌,实际上就掌控了国外的消费者,进而掌控了国外市场,这要比自己创建一个品牌快得多、方便得多、也简单得多、同时意义也大得多”。此外,还可以依靠国内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大力扶持那些本身具有潜力的企业,要勇于让这些企业接受国际市场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4.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在推行我国的竞争优势战略时,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政府应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第二,对于那些刚刚起步又很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积极保护。第三,政府应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都离不开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培养中国的高新技术人才做准备。

(三)促进贸易协调

现在国际贸易中强调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与协调。具体来说,我国的协调战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最重要的是实现我国的外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直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依赖的是资源的高消耗与环境的高污染所带来的粗放型增长。现在我国要转变这种传统的做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得坚持走新型的对外贸易道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样“不仅有助于中国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是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对世界的贡献,即不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联系起来。”

2.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现实经济效益和短期救市计划的需要,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这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目前状况下的正确做法依然是坚持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在应对危机中表现出了其大国风范,没有以邻为壑、滥用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现阶段中国应该做到:积极遵守WTO的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措施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进而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尽自己的一份力;大力倡导自由贸易,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恰当巧妙地运用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贸易争端,降低国际贸易保护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3.推进出口贸易市场的多元化。我国坚持对外贸易的协调战略不仅仅是对发达国家如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这方面是中国这些年外贸战略中欠缺的一点,也是应该积极扭转的一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过多的依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充分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国要发展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要协调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北京论坛2009主旨发言.

[2][德]格罗・詹纳.资本主义的未来――一种经济制度的胜利还是失败?[M].宋玮,黄婧,张丽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8~10页.

[3]殷越男.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卢有红,彭迪云.中国拉动内需的关键难点与破解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9(7).

篇6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先导,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出口商品结构先后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等几个重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也不断加强,近几年的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

但在依靠出口取得大量外汇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贸易条件恶化直接导致中国当前贸易利益的相对下降,贸易摩擦导致中国持续获取贸易利益受阻,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则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中国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比较优势升级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因此,如何缓解这些不利影响,保证中国当前和长远的贸易利益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选择对自身获取贸易利益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一些特定条件进行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贸易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需依赖性逐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外需相对内需比例提高,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外需拉动,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2009年中国更跻身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图-1显示了200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到外需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内需相对比例的逐渐下降和绝对规模的缓慢增长。从私人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这一比例20世纪80年代约为50%左右,20世纪90年代约为45%左右,近几年降至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70%的比例。而且图-1数据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当中消费需求相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当中居民消费需求相对政府消费需求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吸收的国内生产能力越来越少。从以上几个相对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外需依赖性是逐渐增强的。

2 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大。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贸易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主要形式,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投向了加工贸易领域,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直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模式,因此,随着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也显著提高。图-2和图-3为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绘制的趋势图。图-2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进出口当中所占比重呈攀升趋势;图-3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方式在总贸易当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笔者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4.4%,而2001-2005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已分别占到总出口额和进口额的55%和40%;2006-2008年间,虽然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49.8%和37.1%的高水平。

3 比较优势升级缓慢。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素禀赋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裕,劳动力成本低,且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大量失业人口和农村的大量过剩人口的流动抑制着工资成本的提高。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具有长期、持续的成本优势,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领域,升级缓慢。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的,其比较优势大约以10年为周期持续升级,现已进入出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阶段。而中国近30年来出口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电脑零部件等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中多为金属紧固件、电机、缝纫和纺织机械、变压器和整流器等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

二、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

1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大国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会对贸易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中国的贸易利益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条件。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角度来看,当大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商品,或者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商品时,都会改变相应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势,并造成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此外,在大国发生经济增长时,以不变的贸易条件衡量该国国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通过影响生产和消费而影响到该国的贸易量,可能造成超顺贸易、顺贸易、中性、逆贸易和超逆贸易等几种不同的结果。除超逆贸易型增长外,其他类型增长均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并造成大国自身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的贸易规模越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越严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即导致该国福利水平较经济增长前绝对下降。

而以上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相当大。加工贸易模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组装后再大量出口,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正与大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我国进口物资的世界价格上扬,而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外需依赖性的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是持续扩

大的,近年来贸易规模的扩大更为显著,而近20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顺贸易或超顺贸易型的,即经济增长增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意愿,表现为贸易规模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由前面关于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化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属于会使贸易条件出现较严重恶化的增长类型。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相结合,共同造成了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很多学者如赵玉敏(2002)、林丽、张素芳(2005)、崔津渡、李诚邦(2006)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贸易条件呈长期恶化趋势。虽然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在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笔者认为这是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以更大的出口数量去抵补,以避免总收入的下降,从长期来看并不可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换取一单位进口商品,即出口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减少,而相应的进口国贸易条件改善,这种相对价格的改变事实上使得实际收入从中国向进口国转移。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赖于进口,中国出口企业以收取劳动加工费作为主要收入,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则进一步压低了利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利益的影响。在大国条件下,中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带来了另一个对贸易利益的负面影响,即贸易摩擦增多。当某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与他国出现贸易摩擦时,其他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对该出口国进行贸易限制,当限制非常严格时,可能导致出口国的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这就使得出口国无法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wto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但是保护贸易政策仍然以各种相对隐蔽的手段活跃在国际经济领域当中,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更是暗流涌动,上升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大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比小国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商品出口大国受到的影响更加突出。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互补型的国家之间,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从进口大国长期获得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以及特定商品出口大国的大量出口冲击进口国相应产业的情况,这都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对,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竞争型的国家之间,则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与众多出口小国争夺有限国际市场的情况,这也容易导致同类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种贸易摩擦较为隐蔽,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并影响到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00年以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中美贸易摩擦案例明显增多;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在少数;此外,中国与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口竞争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1995年以来,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共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韩国遭受反倾销立案仅252起。就对华反倾销的国家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立案比例仅为3%,而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国遭受的677起反倾销立案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起的为222起,约占33%,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发起,约占67%,这一趋势体现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升级。此外,中国还多次被欧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实施保障措施,而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的中国和美国还曾就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举行过数次贸易谈判。为遏制中国的商品出口成本优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2009年后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发展形势显然不利于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

3 中国贸易模式对比较优势升级与未来贸易利益的影响。贸易利益在不同产品的出口国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往往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必需品,又由于进入门槛低成为大部分落后国家选择进入的部门,供给增长持续大于需求增长,因此,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相应产品的出口国贸易利益递减。相反,出口高端工业产品的国家则得到较多的贸易利益。因此,比较优势的升级关系到中国在未来能否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在比较优势动态性的问题上,一些学者如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和redding(1999)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进入具有“干中学”(1eaming by doing)效应的部门,则该国在这些部门的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快,相应部门的比较优势加强。因此,对于比较优势原本在低技术部门的落后国家来说,如果通过生产补贴或贸易保护促使本国进入具有干中学效应的高技术部门,则有可能通过干中学在以后实现比较优势的逆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性明显的产业来说,如果一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国内市场,也可以为这类产业的成长提供空间,使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加强,这些都是促进一国比较优势结构提升的途径。

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当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分析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到,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是以外资企业主导下的中间产品进口为支撑的,贸易模式基本上是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经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格局”(triangular tradepattem)。这样中国就长期停留在垂直型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并经由干中学效应不断强化产品加工组装的能力,而无法进入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和终端产业,也就不能通过干中学机制实现高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降低成本,实现产业成长,但这类产业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依靠外部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市场条件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贸易模式特征是外需主导性在逐渐加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实际上抑制了国内一些潜在规模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看到,受中国大国地位、国内要素禀赋条件和需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当前贸易模式当中的外向型特征、加工贸易比重大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特征是不利于中国长期获取正常贸易利益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贸战略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中国当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进行调整。在目前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导的贸易格局。但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的大国地位条件下,这样的贸易格局如果不断扩大就必然会导致日益明显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为了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贸易利益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当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调整目前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为逐步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规模降至一个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抑制商品房价格上升和补贴耐用品消费等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终形成主要以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对外贸易则作为该经济发展模式有益的补充。这样,中国就有可能避免和扭转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趋势,并缓和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为自身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其次,从长远角度看,中国不能一直依赖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必须实现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为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中国有必要在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本国高端技术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目标产业存在的“干中学”效应,在初始发展阶段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已不太现实,但仍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用wto所允许的规则和措施对本国未来战略产业给予适度保护,以及通过生产补贴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从而在这些产业积累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形成通过干中学机制不断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考虑到有关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应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这些规模经济产业的成长创造市场条件,从而使其通过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中国可以逐渐改变出口商品长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格局,推动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以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148-02

一、河北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1989―2008年,河北省的地区产值、进出口、出口、进口、净出口几乎都是逐年向上增长的趋势,只有1993年出现很小的波动。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河北省二十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1.7倍,年均增长18.87%,而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1.5倍,年均增长20.48%,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外贸依存度来看,河北省二十年的外贸依存度最低时只有8.2%,最高时也只有16.2%,虽然自加入WTO以来河北省外贸依存度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若只从外贸依存度的指标来看,河北省开放程度很低,与沿海开放省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贸易方式来看,河北省一般贸易占到80%以上,而加工贸易比重小于2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加工贸易比重约50%。从经济总量与进出口总额关系来看,河北省地区产值二十年增长了19.7倍,进出口额增长了31.7倍,而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7.7倍,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1.5倍,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与全国的情况明显不一致。

二、河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外贸规模不够。近年来,河北省对外贸易从总体上实现了较快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外贸发达省市相比有着更大的差距。从全国的角度审视,河北省出口呈现“三低、一差距”:一是速度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市)水平,二是占全国出口份额“低”,三是出口区位商“低”,“一差距”是与前后位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继续保持在全国第十位,从动态看,与第九位差额拉大,与第十一位差额缩小,反映出从全国出口大市场中看,河北省出口劣势非但没有改变,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外贸依存度低。河北省的外贸依存度基本维持在10%左右,但近年来呈相对提高的趋势。从整体发展趋势看,河北与全国对外贸易发展阶段的步调基本一致。根据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在经济起飞和上升阶段,外贸依存度提高是普遍规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依照这一规律,其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3.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河北省产品出口缺乏自主品牌,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很高的比重,这类产业的进入门槛低,中小企业占据重要位置,由于规模小,出口竞争激烈,缺乏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和动力。河北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尽管机电产品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但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不大;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出口欧美日市场,这隐含着河北省出口面临较大的区域风险,易遭遇贸易壁垒。

4.贸易方式单一。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不断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98年河北省加工贸易额为9.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之后加工贸易额总体上不断上升,到2007年加工贸易额为35.7亿美元,但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所占比重仅为14%,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5.4%。而一般贸易总额和所占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1998年一般贸易额为30.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2.6%,到2007年一般贸易额为212.5亿美元,所占比重为上升到83.2%。2007年,广东、江苏、上海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分别为66.7%、64.1%、55.4%,而河北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仅是1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说明河北的加工贸易虽取得了进步,但出口贸易方式仍以传统的一般贸易为主,而且一般贸易水平不高。

5.出口企业性质单一。近年来,外贸强省市注重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外贸主体变化显著,非国有企业成为出口主流,民营外贸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了外贸业的发展。但是,河北省民营企业不少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重大决策多是企业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缺乏科学决策体系,且多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产品种类较少,经营业绩不稳定,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多,抵御风险能力差。河北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水平还很低,需加大引资力度,带动全省出口整体水平的提升。外商投资利用率很低,经济发展还很滞后。

三、河北省外贸发展战略

1.外贸发展规模化战略。首先,深入实施城市化“一线两厢”战略。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和廊坊为主体的一线,该地区具有经济实力强,优势行业集中,新技术产业发展快,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的发展优势,应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加工贸易项目,布局资金技术密集型具有竞争力的加工项目,通过发展高科技加工贸易,努力提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南厢”地区的邯郸、邢台、沧州和衡水作为我省经济重点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外贸发展有很大增速空间。“北厢”张家口、承德两市进出口规模虽小,但增长较快。其次,增加对外贸易对象。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深度开拓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同时,巩固扩大俄罗斯、印度、韩国、东盟和港澳台等重点传统大市场,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亚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兼顾拓展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最后,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河北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利用环渤海、环京津、靠港口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强省建设战略,借助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整合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四大港区资源,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率先建成出口产业带,形成对外贸易的龙头,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2.提高外贸依存度。加强先进设备的进口,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要突出强调进口对提高生产率服务的作用,做到两个“有机结合”。一是将扩大进口与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全省工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水平的升级;二是将进口与农业发展产业化有机结合,重点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资料进口。出口方面,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出口规模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政府主导的进口战略,掌握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除了高新技术外,现在的国际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来增强买方地位,强化政府主导下的进口战略。

3.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战略。首先,继续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品牌形象,将品牌形象转化为品牌资产。根据市场规律和行业特点,实行企业联合战略,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共同解决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河北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其次,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对外贸易中产生技术含量的类别。加大河北省自主知识产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而且将在引导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本着优化资源配置,集聚优势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创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

4.多种贸易方式互补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三大“跨越”。一是可以摆脱上游产业对出口发展的束缚,实现出口商品规模、结构跨越式提升;二是可以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同时,减轻人民币升值对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发展模式的不利影响;三是可以通过引进高科技加工贸易,发挥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进而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跨越式提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

5.大力发展潜力行业,优化对外贸易主体结构。河北省上游工业中比较优势较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行业外向度较高,在全国占据一定的出口份额。而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产业优势相对较高,主导技术成熟度高、规模经济性明显、但行业外向度较低,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因此,应重点发展“区位商”高、外向度低的潜力行业,培育对外贸易的增长点。应从“两头”抓起,一是要调整潜力行业内部的投资结构,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加快技术创新,构建高新技术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可.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21-25.

篇8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而对外贸易在西部开发中又至关重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率较高,绝对数增长额较大,但西部地区外贸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外贸在全国外贸中所占份额相当小,且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而且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路线单一,出口依存度小,利用外资规模小。这说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整体发展严重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虽然西部地区在发展外贸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远、资金缺乏、技术和观念落后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西部地区拥有自然资源、区位、民族文化、环境、要素成本、历史机遇等诸多优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提升空间相当大。

一、制约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基础薄弱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生产总值少,根据加速数原理,会导致该地区投资不足,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也受到限制,削弱了本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影响本地区产品出口。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少,人们收入水平低,又会引起西部地区对国外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足,从而影响地区进口。

2.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进出口产品结构上来看,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这说明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加工产品初级化、附加值低以及高科技产品规模小等诸多不利因素。就进出口商品结构来说,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3.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差

西部地区除广西壮族自治区外,都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西南地区主要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所占据,土地资源缺乏,水资源匹配欠佳;西北地区水资源稀缺,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和半荒漠。除成都平原和陕西关中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阻碍了经济发展。从区位优势上分析,西部地区没有有利的海洋运输条件,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所需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产品若要出口则必须穿过中部地区到达东部地区港口,使对外贸易成本大幅度增加,贸易量下降。

二、加快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1.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不但能够通过其自身进出口带动西部外贸进出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因此,西部地区要采取措施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第二,拓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领域,优化外资产业流向。第三,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并购;第四,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提高外资质量,第五,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外资引进的监督。

2.调整贸易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条件

在出口贸易中,改变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坚持以质取胜,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结构,加快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在进口贸易中,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本,进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大型高精尖设备,做好技术引进工作。这样,通过改善贸易进出口结构,也可大大减少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过程中因为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技术和绿色标准等贸易壁垒而造成的损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外贸易硬环境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来完成,应有长远眼光,做好全面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多方筹集和落实国内外配套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商一起上的原则,除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拨款、国债资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内银行贷款外,还应以转让、出让经营权和产权为突破口,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形成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交通、通讯水平。

4.大力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提升外贸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支训练有素的外贸队伍是有效推动西部地区外贸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西部地区要加大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外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以此提升外贸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西部地区应该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外贸人才,应该将员工的教育和智力开发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的相应措施和制度;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外贸人才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肖琦,陈洁茹,周文魁.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3).

[2]洪沿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那颖.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篇9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贸结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073-03

一、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河北省进出口规模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此后河北外贸开始驶上快车道。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有所下降,2010年河北外贸止跌回升,全年完成进出口4193亿美元,增长415%,创历史新高。其中进出口分别增长389%和439%, 进口、出口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同期7个和13个百分点,在全国十强中居首位。

(二)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河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几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速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传统市场份额扩大,新兴市场的潜力挖掘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河北省的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且一般贸易总额和所占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 2010年一般贸易额3519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39%,高出全国水平30多个百分点。相对于全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各半壁江山的情况,河北加工贸易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加工贸易额588亿美元,所占比重仅为1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进出口主体以非国有企业为主

近年来,非国有企业逐渐成为河北省外贸的主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连续位居各类企业的首位,2009年私营企业以891亿美元进出口规模替代国有企业位居第二。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75亿美元和12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17%和324%,成为拉动河北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现象与国有企业个数少有一定关系,事实上,国有企业平均进出口规模远远高于外商企业及私营企业。

二、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并决定外贸的效益。[1]尽管河北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十分突出,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如2009年,河北省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的5835%和8342%。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由外资的进入而带动了贸易额的大幅上升,自主品牌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很多都由外商掌握。因此,河北在国际分工中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阶段,位于产业链低端,影响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低价竞争、效益增长慢

目前,河北省的外贸发展依然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价格优势。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高,常常以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 靠低价取胜。[1]这种单纯依靠低成本、低利润的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外贸数量的高速增长, 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导致企业贸易利润低下,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并形成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导致出口速度与效益不协调,甚至出现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二是低价竞争很容易招致国外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不利于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三是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往往扭曲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使得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如果这种以出口数量为主的粗放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出口增长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不协调,出口商品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河北外贸发展的主要桎梏。[2]

(三) 各地市外贸发展不平衡,贸易规模相差悬殊

河北省贸易发展不平衡,各地市进出口总额的差距非常大。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和廊坊是支撑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隆起带,也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这五个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约占总进出口的四分之三;邯郸、邢台、沧州和衡水作为经济重点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进出口贸易总值约占总进出口的四分之一;张家口、承德进出口规模偏小。

(四)贸易结构失衡,服务贸易发展慢

河北省贸易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出口商品结构依然不够合理。尽管近年来河北省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升级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但出口商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低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3]即使是比重最高的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也仅仅为16%。其次,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尽管近年来河北省进口持续增长,但每年进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小于50%。最后,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北省服务贸易发展仍相对滞后,总体规模偏小,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非协调发展,不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可

篇10

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但缺乏技术和优质资本优势的特点。 因此在世界贸易分工上处于生产链的最底层,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劳动力成本低,商品价格低廉,致使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尤其是原料加工贸易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量大,容易受到外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分布以东部沿海为主要地区,而且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多以原料加工型产品为主,区位优势相对落后,缺乏竞争力。我国对外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导, 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容易引起整体贸易波动。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严峻

(一)我国对外贸易外部需求形势恶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和蔓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继续加深。世界各国经济贸易体之间的联系密切,并且不断蔓延向实体经济渗透,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是我国经济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美国居民消费不断下降,储蓄率上升,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发达国家衰退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困难不断加剧,我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受美国经济下划趋势的影响,美国市场对欧盟产品的需求下降,出口的下降会引起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美国消费下降、经济衰退,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企业以相当低的价格出口手段抢夺市场成为可能。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二)对外贸易中出口产品失去优势

近期,一些国家货币汇率出现剧烈波动,金融市场动荡,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信贷紧缩,资产严重缩水,不少跨国公司陷入流动性短缺,西方国家不断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相对于我国主要出口贸易国家,如美国、欧盟货币的大幅升值,产品价格相对上升,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减弱,减少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量。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外币价格,必然会给我国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带来负面影响,对中国对外贸易形成较大冲击。

(三)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升温

金融危机下许多发达国家贸易量日剧下降,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就业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加剧,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世界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纷纷出台了各种救济措施来刺激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在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受经济危机影响较重的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本身的自我保护,使得我国面向该地区和国家的本已受需求减少影响而萎缩的出口市场更加萎缩,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有所下降。特别在一些我国比较优势集中的产业,由于当今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影响,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到有效遏制,中国贸易出现摩擦可能进一步增多。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

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政府近期已经多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同时,面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利用货币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大对外贸易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社会总需求持续增长,用强大内需弥补外需下滑,各金融机构可以灵活采用融资形式,支持外贸企业壮大。适时调整我国货币政策,帮助外贸企业分析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提高金融风险意识,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同时不盲目扩大产能、浪费资源,积极参与全球联手救市行动的行为。并探索进一步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目标,进一步改革优化税收制度,通过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做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应对策略

在对外贸易中树立高度的警觉,掌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以及贸易国所采取的相应政策及措施,及时制定应对措施,调整对外贸易策略,以抢占发展机遇。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应注重区域、行业特点,注重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建立对中国内资企业扶持、危机救助机制。提升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重视市场细化,合理定位,整合资源,适合中国发展民族企业的需要,更符合中国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我国对内资企业的扶持救助机制是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中国区域外贸发展水平不均衡情况来看,实现以国内贸易带动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不仅维护出口贸易企业的利益,而且保证了我国外贸业持续稳定。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世界贸易额去年首次下降,主要是由于保护主义压力的上升和贸易信贷的缩减,使市场需求形势进一步恶化,因此要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必须重振世界贸易和投资。09年4月2日,在伦敦成功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制定了阻止和反对带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条例及方案,为遏制金融风暴的进一步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议上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彼此间达成共识。因此,只有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才能共同有效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外贸企业健全的贸易保护主义预警机制,提前做好充分防范准备。提供必要的预警信息,及时向相关生产、贸易企业,充分考虑贸易国已经出台或有可能出台的贸易壁垒。及时针对市场变化迅速调整营销战略。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实施多元化产品和多元化市场

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积极拓展企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出口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从而减少出口商品的运输、管理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目前情况分析,中国出口欧、美、日的市场量上的下滑是肯定的,但需求仍然存在。因此,出口企业在市场策略上,应不断开拓新市场。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可以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人困境。出口企业除了传统欧美市场也应扩大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这样,可以减缓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