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情况
养殖鱼,虾类和家畜,禽等动物一样,会生各种疾病,由于鱼,虾类所生活的水质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繁殖,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爆发。特别是在池塘密养条件下,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药物致使水体残留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加上养殖密度大,摄食量多,同时排水有限,残饵和粪便增加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底层水溶氧量严重不足,就会引起疾病暴发,造成养殖鱼、虾等大面积死亡。
年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9636亩,水产养殖病害累计发生面积11558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9%,其中常规养殖鱼发病面积2750亩,南美白对虾发病面积8524亩。全区因水产病害的发生而造成经济损失1692.52万元,推广养殖的18146亩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尤其严重,发病面积占养殖面积的47%,而因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经济损失达1593.9万元。占总经济损失的94.2%。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至7月上旬主要发生桃拉病毒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发生白斑病综合征和黑鳃病。
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情况
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毁灭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虾病毒性疾病发病多而危害大,一旦暴发,死亡率非常高,常常导致绝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主要受病原体,环境条件以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受病原体感染的对虾在环境优良营养均衡的条件下有可能仅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在目前虾池受病毒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完全清除病毒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较为困难。对于病毒性的对虾病防治,关键在于做好综合预防措施,从改善养殖环境着手,大力推广应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净化养殖生态环境,增强养殖虾类免疫抗病力,加强健康管理,尽可能消除传染源以及切断传染途径等措施,开展生态防治养殖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具体措施如下:
(1)彻底做好清塘除害工作,选用健康优质虾苗;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建立蓄水池,养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处理后再进入养虾池塘,(2)保持水质稳定,坚持定期消毒预防,及时杀灭水体中病原体,同时又有调节水质作用,放苗前一周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颗粒0.2ppm一次消毒水体,4天后配套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如光合细菌,活菌生物剂等,分解利用有机物,消除水体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维持藻类正常生长,并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增加底层营养,保护底质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整个养殖期间,每15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颗粒0.2ppm,并且每周使用一次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保持养虾池环境因子和池内藻相的稳定。(3)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换水量,若发现池虾水质恶化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量不低于5mg/L。必须换水时,要求使用蓄水池水,少量添加少量排放。(4)投喂优质饵料,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1-2‰免疫多糖和1-2‰维生素C等营养促生长剂,以促进对虾快速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5)在对虾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0天在饵料中添加健肝利胆素,三黄粉等纯中药低残留抗菌毒药物,做好疾病预防工作。(6)认真巡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虾病,不要盲目用药,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损失。
池塘老化而长期得不到清整,致使病害逐年增多,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鱼类出血性败血病也是近年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的急性传染的细菌性疾病。针对水产养殖生产中鱼类暴发性败血病,我们根据该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生规律,从生态、药物途径筛选有效组方,运用药物各自特性以及相互间协同作用,采取交叉投药,内服外消并举措施,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发病鱼池的水体环境以及鱼体内都有着大量病原菌的存在,故在治疗时必须采取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措施;就是说在使用内服抗菌药的同时,再配合外泼杀菌消毒药,起协同杀菌的作用,这样就能使水中和鱼体内的病原菌同时抑制或杀灭,使病情得到控制。寄生虫病在池塘养殖中常年发生,尤其是锚头蚤病对养殖鱼类影响很大,虫体侵袭鱼体,受伤鱼体很容易感染病原菌(感染率可达90%以上),寄生虫病是引发鱼类暴发性败血病的前兆,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先用灭虫药杀灭鱼体上的寄生虫,再用消毒剂杀灭池水中致病菌,同时投喂内服抗菌药物,这样就能控制病情发展。在治疗出血性鱼病时,对施药和用药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先用那种药后用那种药,施药和用药的顺序正确的,治疗效果稳定而显著;反之,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不良现象而导致病情的恶化。这是值得我们今后注意和研讨的问题。
三.水产养殖病害和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篇2
我国水域资源丰富,具有3000年的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水产养殖面积高达780万公顷。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5373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工业化大规模养殖日益壮大,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养殖水体饱受外源性污染的困扰,与此同时,养殖池内本身的抗生素和饵料残留等内源性污染问题又为养殖生态的恶化推波助澜。
养殖池水一般由天然水(河流、湖泊)补给,外源性污染的排入破坏了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了入塘水的水质状况,而集约化、密集化的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由于水产动物排泄物质的不断累积和饵料残留在池底的残留,养殖池中有机物负荷日益增加,分解会导致水中溶解氧降低,氨氮增高,并释放出硫化氢等有害的物质。传统改善水质的方法通常采用排出大量旧水、灌入新水,结合泼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方法,这些常规措施虽然一定程度能调整水质但存在许多缺点,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无副作用,净水效果较好的微生态制剂将成为21世纪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
1.1微生态制剂简介
微生态制剂作为水质净化剂,可以调节水体微生态平衡,具有改良水质、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等作用。目前作为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蛭弧菌等。主要剂型有液体型、固体型和半固体型。
2.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2.1 微生态制剂消除有害污染物,调整养殖池中生态平衡,改善水质
微生态制剂通过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使之降解,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有效的降低了水体中的BOD、COD,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氨的浓度,清除排泄物质,饵料残留,浮游物生物残体,从而改良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2.2微生态制剂减少鱼类疾病发生
减少预防疾病,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广谱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弊端已经凸显,而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应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微生态制剂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分子,可以使B细胞增加抗体同时维持吞噬细胞的活力防止毒性物质的滋生。微生态制剂的投加使得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进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达到良好的微生态平衡。这样使得养殖水产品鱼、虾得病几率大大缩减,并节约了养殖成本。
2.3微生态制剂促进鱼类生长
饵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能够产生各种有益营养物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将微生态制剂混入饵料添加,能够提升鱼类消化酶活性,有利于分解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有利于水产动物对于饵料的进食与吸收。同时微生态制剂本身某些也可以作为饵料添加。
3.国内外研究概况
3.1微生态制剂国外研究概况
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微生态制剂除应用于人医、畜牧兽医、微生态饮料、化妆品的生产等方面,在水产养殖及防病治病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将光合细菌运用于水产养殖上。Sasak研究了光合细菌降解牡蝠养殖区底泥中的有机物,修复牡蝠养殖环境的作用。美国学者研制的Alken Clearflo是以枯草杆菌、地衣杆菌、多粘杆菌、假单胞菌等制成的系列微生态制剂,用于废水处理,取得很好效果。日本小林正太将患有鲤鱼烂腮病,穿孔病,金鱼绵头病,鳗鱼水霉病,赤鳍病的病鱼用光合细菌以一定方法处理,15天后病鱼恢复健康。日本佐贺新闻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海底堆积物,鱼池和养鱼水库的污泥进行了分解净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Green lake测算数据表明光合细菌每年同化炭60t,同时脱毒硫化物达84t并能明显减少养殖病的发生。
3.2微生态制剂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已经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水产养殖对象。李跃华、葛佳春等用2种微生态制剂作用于青虾养殖池,利用制剂中的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施用后青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任保振等,王广军等在温室养鳖池投喂含有蜡质芽孢杆菌的有益微生物结果降低了水体中的COD、氨氮、亚硝酸氮的含量,池水和底沙中的异样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刘忠等实验表明将光合细菌投加入鲍鱼鱼苗中,成活率比对照组提升了13.5%,平均体长提升了2.4%。翟士君等应用放线菌对温室养鳖池净化水质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水质透明度明显增强,并增加了幼鳖的摄食量和抗病力。宫兴文等将放线菌和光合细菌联合起来使用,也取得了明显的净化水质的效果。薛恒平等研制了由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蛭弧菌等组成的复合菌种,在虾池每周施放一次结果水质良好,试验组对虾病毒病暴发的时间延迟了10d,产量增加了40%。
4展望
微生态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水质调节作用,降低水中对鱼虾有害的氨氮等物质。且富含B族维生素和辅酶Q等生理活性物质,能明显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也能防治鱼虾病害的发生。由于目前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来防治鱼虾病害的发生,化学药品易残留在环境中,带来二次污染,抗生素容易使病原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后效果不佳,与其相比,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多的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将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正勇,郭灿华,陈清源. 我国水产养殖业内因致污的研究[J]. 前沿论坛,2002(10):43-46.
[2]秦梅枝,王晶.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9(3):15一7.
[3] 韩士群.优化养鱼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J]. 科学养鱼,2000(9):51-52.
[4] 薛恒平等.微生物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1997(5):30-32
[5] 李勤生等. 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的应用[J].鱼类病害研究,1997,19(1):103-104.
[6] 杨美兰,林钦.微生物制剂对虾池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7,20(2).
[7]郑耀通,胡开辉.固定化光合细菌净化养鱼水质试验[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55-58.
[8]任保振, 王广军.应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温室养鳖池水质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 报,2002,29(1):27-30.
[9]沈南南,李纯厚.3种微生物制剂调控工厂化对虾养殖水质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2007,3(3):20一25.
[10]李跃华,葛佳春.二种微生物制剂对青虾池水质和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9,30(l0):65一67.
[12]Nakamura S. Veterinary use of new quinolones in Japan [J].Drugs ,1995 ,49 (2) :152-158.
篇3
关键词 水产养殖;药物残留;原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48;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78-02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药物用量也不断增加,致使药物残留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大事,现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特别是2006年底上海多宝鱼查出多种违禁药物后,各级政府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牵动着社会的神经,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而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009―2011年每周对外公布的水产品信息周报进行跟踪调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药物残留占比例达46%。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应从养殖源头抓起,逐步实施从“鱼苗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因此投入品的应用及对水产品安全影响是目前研究重点。抗菌药物作为水产养殖重要投入品在水产养殖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渔药的开发研究较晚,尤其是抗菌类药物在鱼体内的作用机理、药代动物学、药物残留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在给药方法、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休药期上等均缺乏明确的标准,在养殖生产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药物在水产动物产品中残留。要控制水产品的药物残留,保证水产品的安全,就必须要掌握药物残留产生的原因,从而科学合理使用药物[4-6]。
1 水产养殖中药物残留的原因
1.1 滥用和误用渔药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连年提高,但由于重数量、轻管理,致使鱼病频繁发生,而药物防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养殖生产中养殖者往往在缺乏正确诊断的情况下乱用药物,有的还为了使治疗达到快速有效的结果,在药效不明显的情况下,过量用药,使用浓度达到规定用量的3~5倍,甚至更高。有的养殖户为预防疾病或促进鱼类生长,长期低剂量使用抗菌素。不按规定长期低剂量添加抗菌素以及盲目加大药物都是造成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
1.2 未遵守休药期
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1970年对本国兽药残留原因的调查结果分析:未遵守休药期占76%;1985年美国兽医中心(CVM)的调查结果是:未遵守休药期占51%,因此可以看出未遵守休药期是产生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1]。休药期是指食品动物停止给药至许可屠宰及其产品许可销售的间隔时间。各种渔药对不同的鱼类都有不同的休药期。渔药进入鱼体后通过代谢和排泄,药物残留量可降低至残留限量以下,以至在鱼上市前可基本保证其安全。但目前水产养殖者对“休药期”的意识比较淡薄,有时为了掩盖水产品上市前的临床症状,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上市前使用药物,或将未达到休药期的水产品提前上市。此外,不做用药记录往往是造成用药混乱的原因,也会导致使用渔药的水产品未满休药期就上市。
1.3 使用违禁药物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部2002年《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牧发〔2002〕1号),列出氯霉素类等21类兽药及其化合物禁止在食品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清单[2]。硝基呋喃类及氯霉素、喹乙醇类等药物是过去水产养殖常用抗菌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已列入21类兽药及其化合物禁止在食品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清单。但人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为了获得较好的治愈率和降低成本,有些养殖者仍然使用这些违禁药物,造成药物残留。
1.4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不正确
在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也是造成药物残留的重要因素。抗菌素类药物用于防治细菌性鱼病,一般给药途径是均匀拌入饲料中加工成药饵或者制成针剂注射给药。如养殖水中泼洒抗菌素,在污染养殖水环境的同时也会使抗菌素通过其他生物蓄积后被水生动物摄食,造成药物在养殖动物体内残留。
1.5 渔药选择不当
有些养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水产动物生病后只要大剂量使用某种抗生素类药物就治愈疾病。一种药物不可能包治百病,因为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即使是同一种病原菌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渔药时一定要对症下药,有条件的生产单位,要对病鱼做致病菌的分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选择渔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 控制药物残留的措施
2.1 根据渔药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选择抗菌药物
渔药的药效学是研究渔药对患病或未患病的水生动物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对导致疾病的病因和病原所起的作用,从而确定渔药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副作用,确定其有效剂量,并了解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在选用某种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点,确定选择抗革兰氏阳性还是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数种药物用于对分离菌株的抑菌试验。在初选抗菌药物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所选药物的疗效,还应该将在养殖现场分离到的致病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由于不同的养殖场对各种抗菌药使用的历史与频度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同一种病原菌对同一种抗菌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可能有些菌株对某些抗菌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失去了敏感性,或者敏感性已经下降。病原菌对抗菌素类渔用药物产生抗药性与否,也是影响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成败的重要因素。在选择药物时,如果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在使用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之前,除依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药物之外,还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决定药物的使用顺序。因为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程度每年都会不断变化,当某种药物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就可以恢复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
2.2 根据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科学合理使用药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利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并以数学作为手段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量变规律[3]。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药物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消除的研究,发现药物在鱼体内各组织中变化规律,弄清患病鱼组织中药物浓度能否达到最小抑菌浓度以上,维持有效治疗浓度的时间,从而可以确定适宜的给药剂量、科学用药时间的次数。通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的蓄积部位及蓄积程度,从而制定药物的休药期。水产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主要与使用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量、间隔时间及动物种类有关。不同的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其不同的动物品种,给药的不同途径,器官组织中药物残留的浓度不同,为合理使用渔药,应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规律,合理确定休药期,使水产品中药物的残留浓度在上市前降到最大残留限量以内,降低残留的危害。
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新编渔药手册》编撰委员会.渔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5.
[2]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通知农牧发〔2002〕1号[EB/OL].(2002-03-05)[2010-11-09]..
[3] 裴利霞,杜冠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导刊,2006(5):32-34.
[4] 符建伟,工毅红,坤,等.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农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速测质量保证制度(试行) [J].河南农业科学,2006(4):121.
篇4
1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维持微生态平衡
(1)优势种群作用。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筛选于水产动物体内,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后,水产动物机体内有益菌群便得到了补充,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从而排斥致病菌使其难以生存,防止病害的发生。(2)生物夺氧作用。一般情况下,水产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占99%,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只占1%,某些好氧性有益菌进入机体后,消耗机体内大量氧气,有助于厌氧菌生长、抑制好氧致病菌的生长。(3)生物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包括化学拮抗和生物拮抗,有益菌群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酸、过氧化氢和其他活性物质等形成化学拮抗;有益菌群有序定植于粘膜、皮肤等表面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拮抗,抵御和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2补充机体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促进机体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动物体内可产生许多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促生长因子等,并且产生各种酶类,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有些有益菌群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作为饵料添加剂,为水产动物补充营养,促进机体生长。同时,微生态制剂可产生一些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氧化酶、分解硫化物的酶类等,可以降低机体血液及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起到降解和去毒的作用。
3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和免疫佐剂,刺激肠粘膜内淋巴组织,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和恶化。
4参与生物降解,消除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水质净化剂,能发挥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硫、硫化、固氮等作用,将水环境中的动物排泄物、残存饵料、动物残体、化学药物、有害气体等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为单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而单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养殖生物的呼吸提供了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二、几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及用途
微生态制剂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内微生态改良剂,即通过注射、浸浴生物体或添加到饲料中以改良水产动物体内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主要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EM菌等;另一类是体外微生态改良剂,即通过投放到水环境中以改良底质或水质,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直接投放养殖水体的方式,内服的方式使用的还不多。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只有在使用环境和使用对象符合其生理及生态特性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1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归属于红螺菌目,分为红螺菌科、着色菌科、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等4科2属80余种,其中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主要是红螺菌科。从1965年起,日本就开展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功,研究成果已在日本、东南亚和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普遍应用。光合细菌能在有光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光能,以硫化物和有机物作为氢供体,以二氧化碳或有机物作为碳源生长发育,也可在有氧无光的条件下,通过有氧呼吸,氧化有机物从中获取能量生长。它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不消耗氧气,也不释放氧气,而是通过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耗氧化合物,降低氧气的消耗而起到增氧的作用。光合细菌以上述独特的生理功能可以作为水质净化剂,降解池底有机污染物,增加溶氧,改善水体环境。但光合细菌不能氧化大分子有机物,对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底泥作用则不明显。另一方面,光合细菌营养价值很高,其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生物素、类胡萝卜素、辅酶Q、叶酸等活性物质,它作为饵料添加剂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率、产卵率和成活率,除此之外,它还含有抗病毒因子及多种免疫促进因子,可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强化机体的应激反应,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烂腮病、肠道疾病、水霉病、赤鳍病等多种疾病。
2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性细菌,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可形成内生孢子,因此其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具有稳定性高、抗逆性强、耐高温、耐酸碱、耐加工、便于储藏和运输等优点。Kozasa首次将从土壤中分离的东洋芽孢杆菌孢子应用于水产养殖,此后芽孢杆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较多的种类主要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能产生活性很高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同时还有能降解饲料中复杂化合物的酶,如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等,不仅可以迅速分解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和动物残体等有机物,明显降低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净化水质,减少疾病发生,还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产动物生长。
3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是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统称,均为好氧自养性微生物,需要在体内制造有机物供其生长,这使得硝化细菌繁殖速度较缓慢,过多的有机物反而会抑制其生长。亚硝化细菌把水体中的氨氮转化成亚硝酸氮,并从中获得能量,再从二氧化碳或碳酸根离子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而硝化细菌则把亚硝酸氮最终氧化成对水体无害的硝酸氮,并从中获得能量。硝化细菌主要与其他细菌一起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使用。
4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都能有效分解水体中的糖类,迅速降低水中生物耗氧量,在池内繁殖出的酵母菌又可为水产动物的所利用。酵母细胞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多种消化酶免疫活性物质,特殊营养成分弥补了常规饵料的营养缺陷,主要做饵料添加剂,目前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酵母主要有酿酒酒酵母、假丝酵母、海洋酵母和饲料酵母等。
5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种能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降低肠道pH值,阻止和抑制有害物质,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在水产养殖中,主要是在饲料中添加。
6EM菌
EM是英文有效微生物(EffectiveMicroorgan-isms)的缩写,它是由光合细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放线菌类、醋酸杆菌类等5科10属80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而成,采用优化组合确定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将筛选出来的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的复杂稳定的能发挥多种功能的混合微生态制剂。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篇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其中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70%。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根源与危害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 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 科学化程度落后, 再加上分散的个体操作, 使得养殖户只考虑经济成本, 不注重药物及饲料等的质量, 使用违禁药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药物。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 对水体污染严重, 药物残留较高。投饵不科学, 剩残过量, 底泥恶化, 污染水体, 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 疫病频发。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产养殖在环境、病害、苗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大多数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
(一)未食的饲料
无论是精养还是半精养网箱养鱼都需要投喂饲料,而投喂的饲料总有一部分不能为网箱养殖的鱼类所食。对未食饲料的量目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难以区别收集到的残饵和粪便。一些研究者对池塘和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的残饵量作过估计,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未食饲料可少至1%,多达30%。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殖方式和饲料类型的差别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池塘养殖虹蹲,未食饲料的比例在投喂野杂鱼时最高,投喂干饲料时最低。显然,这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及鱼对食物的易得性所决定的
(二)排粪和排泄
鱼类摄食的饲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连同肠道内的粘液、脱落的细胞和细菌作为粪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谢,所吸收的营养物中有一部分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
(三)化学药品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由于我国的养殖品种众多,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成为渔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一般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化合物主要为控制疾病向水体中施用的杀菌剂、杀真菌药、杀寄生虫剂,为控制水生植物施用的杀藻剂、除草剂,为控制其他有害生物施用的杀虫剂、杀杂鱼药物、杀螺剂,还包括为降低水生生物创伤施用的麻醉剂和促进产卵或增进生长的激素,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使用的疫苗,以及消毒水、改良水质、增加生产力的化合物等。
(四)池水深度不适宜及其危害
池水过深, 底层光线不足, 浮游植物不能生长, 而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积于池底, 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甚至可能处于无氧状态, 进而促使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使池底生态环境恶化。有机物厌氧分解,nh3、h2s 多等有毒气体产生, 是水产动物处于一种极度不适的胁迫环境之中, 机体用于抵抗胁迫而消耗的能量增加, 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 同时还会使其抵抗力下降, 同时厌氧致病菌大滋生, 增加感染发病机会。日前养殖业大都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 密度高, 投饵量大, 必然透成大量粪便和残饵沉积于池底, 混于泥沙之中, 难于排除。
二、防止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规划
必须按照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 对其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水体对网围精养或网箱养殖的负载能力, 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水产养殖水体对营养元素尤其是 n、p 的负载能力, 最终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 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二)富营养化的治理
首先是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如残饵等, 其次是底质改造, 如吸泥、投石、撒生石灰等。王世节提出在清除过多淤泥的基础上, 利用养殖空闲期间, 长期保持池塘无水状况, 让其彻底日晒寒冻, 以消除由于长期残饵淤积引起的富营养化。
(三)采用生态营养学饲料的配制技术
注意饲料营养成分和投喂方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 可以减少饲料中 n 的排泄, 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减少粪便中磷的含量。此外, 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正确掌握“ 四定”和“ 四看”的投饲技术, 并及时清除残饵, 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四)利用生物和理化调节技术改善养殖水质
生物学技术是在生态系各营养级上选择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种类作为饲料或调控水质。目前采用的技术有混养一些滤食性动物,如加光合细菌、移植底栖动物、培养大型海藻等。适量的滤食性动物,如扇贝、牡蛎和罗非鱼等,可滤食浮游生物。光合细菌可分解有机质,加速物质循环,改善水质。虾池中纳入、培育沙蚕可摄食对虾的残饵、粪便,改善低质环境状况。养殖一些大型藻类可吸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降低养殖水体的营养负荷。
物理和化学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质的物质、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其目的是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学的旺盛及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适当使用理化技术是必要的,但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而生物调控技术利用的生物基本无副作用,有些本身还是经济产品或养殖动物的饲料生物
(五)减少药物使用量
近年来,各国医学家和药物专家纷纷把眼光盯在药用植物身上,研究出新一代的“绿色药品”。国家权威部门认为:绿色药品指的是安全无害的药品,亦称自然药品,该品是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药品发展的未来趋势,把人的安全与健康视为最高目标。利用自然药、天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利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生产的用于水产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产动物所处恶劣环境的药品,称为“绿色水产药品”。它既不破坏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而且防治效果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
篇6
论文关键词:论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病害日趋严重,养殖中所使用的渔用药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抗生素、促生长剂、杀虫药等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药物在鱼体内大量富集残留和病原体的抗药性等问题,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既危害了人类健康,又污染了环境。开发和生产安全、高效的无公害鱼药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草药具有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以及多样化等优点,在防治鱼病中,除了兼有药性和营养性外,还具有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高的功效。为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绿色无公害安全水产养殖生产,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草药的作用
1、抗菌、抗病害
如大黄、黄柏、黄岑有抗菌功效,能够抑菌;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能杀虫。
2、增加机体免疫力
水产动物具有相对完善的免疫力功能,中草药可以对其起调节作用。
3、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配伍,提高饲料转化率
中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等,某些中草药还有诱食、消食的作用。
二、中草药的特点
1、资源广、成本低
我国地域辽阔药学论文,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
2、在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
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细菌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残留于水体中。
3、毒副作用小,在动物体内不产生抗药性
通过中草药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消减了毒副作用。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此外至今医学研究还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三、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大黄 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抗菌的作用最好,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瘤的作用。用以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嘴病等。
2、乌柏 又名柏树、木蜡树,其叶含生物碱、黄酮类、鞣质、有机酸、酚类等成分,主要抑菌成分不酚酸尖物质,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可以用来防治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等。
3、五倍子 含鞣酸,有收敛作用,能使皮肤粘膜、溃疡等局部蛋白质凝固,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达到止血效果;能沉淀生物碱,对生物碱中毒,有解毒作用,抗菌范围广,用于水产动物细菌疾病的外用药。
4、辣蓼 鞣质,黄铜类,蒽醌衍生物及蓼酸,用于防治细菌肠炎病。
5、黄芩 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入药,有抑菌、抗病毒、镇静、利尿解毒功效,可防治烂鳃病、打印病、败血病、肠炎病。
6、黄连 双名鸡爪连,川连,味连,上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学论文,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
7、穿心莲 一年生草本植物,含穿心莲内脂及黄酮化合物等,有解毒、消肿止痛、抑菌止泻及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功能,药用全草,防治细菌性肠炎病。
8、黄柏 又名案木,聚皮,无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血病站。
9、大蒜 药用鳞茎,其有效成分大蒜辣素,有止痢、杀菌、驱虫及健胃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类病。
四、存在的问题
1、水产用中草药基础研究落后,目前水产养殖用中草药不论是单方或复方制剂,其作用大多借鉴中医药历史资料记载、临床用药经验的累积来确定。但传统中草药理论缺乏对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抗病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像西医那样做药敏试验和解剖实验,对临床反应和临床实验数据等有关详细记录。要从药理方面逐一进行试验研究,尚缺乏相应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2、中草药研究与开发受到了重视,但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免疫增强剂尤其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上的研究开发较多。但总体而言,我国中草药产业基础研究与开发薄弱,生产工艺落后,工程化水平低,中药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状况,即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及自动化生产水平低。此外,中药剂型落后。而国家投入到中草药研究中和资金也少的可怜。目前养殖用中草药行业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3、剂型混乱,消化吸收存在着障碍,严重影响了药效。目前在水产病害防治过程中应用的中草药,剂型呈现多样性,基本包括了粉剂和水剂。其中粉剂有普通粉碎剂和超微粉碎剂;水剂有水煎水剂、化学萃取水剂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水剂。而这其中大多数剂型是以普通粉剂形式存在。中草药大部分品种成分组成基本以粗纤维和几丁质为主药学论文,而水产动物特殊的消化结构又决定了它们对几丁质与粗纤维的消化吸收效果很差。所以普通散剂由于水产动物对它有着消化吸收障碍而显效果差显效慢,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中草药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有关水产养殖用中草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和部分有效成分的研究上,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中草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提取、有效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毒理学等药理学方面均缺乏对水生动物的促生长、疾病防治、诱食、改善水产品品质等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其特征、作用机理,以期筛出效果良好的水产品用中草药。
2、形成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的中草药研究机制。食物源性的农药、兽药残留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疾病,尤其是动物疾病的防治转向中草药的研究为目标。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3、结合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原理,在剂型上给矛改变,如超微粉碎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其消化利用率,从提高了疗效。
4、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把握好原料的质量关、产地关,同时避免原料的污染,使组方更合理与科学。
篇7
水质管理在传统水产养殖中被奉为首要管理目标,现实情况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很多养殖户的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到附近的河道、沟渠。这种不负责任的养殖方式存在明显的风险,可能对环境构成威胁;养殖废水中的病菌很可能通过其他养殖户的取水而进入另外的养殖系统,威胁其他的养殖动物,甚至造成养殖动物疾病交叉感染。良好的水质才能保证养殖鱼类的健康,在当下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不伤害环境,不伤害养殖动物,不伤害人的无公害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人工湿地的养殖水处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养殖废水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其有机物、氮、磷、细菌总数、固体悬浮物、藻类、原生动物等物质得以高效移除,处理后的水符合养殖用水要求。
1 人工湿地的类型
常见人工湿地分为2种即水平流湿地系统和垂直流湿地,二者区别在于水平流湿地流水持续,且在湿地中水平流动,垂直流湿地污水进入具有间歇性,水流方向为垂直。其中水平流湿地又可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式湿地2种。
1.1 表面流湿地
废水在土壤表面流动,此种湿地接近于天然湿地,成本最低,在水产养殖的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如湖北地区有些养殖户的养鱼池和藕池往往相邻,鱼塘中的水经养殖一段时间后,水质变差,此时渔民通过埋在池底的排水管向藕塘中间排放养殖废水,鱼塘的废水对于藕就是非常好的肥料,氨氮、硝酸盐都成为藕的营养源,促进其生长。附着在藕根茎部的各种菌类也能利用鱼塘中排入的有机物,固体悬浮物在进入藕塘后通过物理沉降及生物拦截亦大大减少。但是由于水在表面流动,填料及植物的根系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去污效果大打折扣。
1.2 潜流式湿地
养殖废水在填料中渗流,大大加大了养殖废水与湿地系统的接触面积,生物膜依附的面积变大,增加了养殖废物的吸收、转化能力。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人工湿地,应用前景巨大。
1.3 垂直流湿地
废水流入具有间歇性,造价较高,目前国内研究较少。
2 人工湿地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养殖废水与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最终使各种类型“废物”得以移除,回收符合要求的水源重新利用。
3 养殖废水的主要成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池塘水质变差需要排出处理,待处理的养殖废水由2部分组成,我们希望能得以回收的“清洁”水源;我们希望移除的“废物”,这部分废物主要有养殖动物的粪便、残铒等有机物,在水质指标上主要体现为COD及BOD,一些固体悬浮物(SS、TSS),氮(TN、NH4+-N、NO2--N、NO3--N),磷(TP、PO43—P)等。
4 人工湿地的构造
人工湿地系统由非生物环境及生物群落2部分构成,
4.1 生物群落
主要由2类生物群体组成:微生物群落,各种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细菌的生物量占绝大多数;水生植物群落,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水生维管束植物中的挺水植物,相关研究也比较多。一些水生植物的栽种如茭白、菱、藕在达到去污的目的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4.2 非生物环境
主要指生物群落所能依附、附着的介质即填料,填料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和吸收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而填料的种类、级配等会直接影响沉淀、过滤和吸附的效果。除表面流湿地填料以普通土壤为主外,通常选用颗粒较大的填料,如大颗粒煤渣、砾石。因当前的人工湿地以挺水植物为主,氧气来源受限且加之耗氧细菌的作用,从湿地系统直接流出的水不宜直接引入养殖池中,应先引入集水曝气池,使溶氧水平提高到养殖用水要求方可使用。
5 人工湿地里的反应
流入人工湿地的养殖废水与湿地系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水生植物的根区是反应最为活跃的区域,填料、微生物、植物以及废水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水生植物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输送至根系区域,围绕着根区在宽松的介质中形成了有氧区域、厌氧区域,即提供了一个差异化的环境,为好氧、兼性和厌氧微生物的附着和聚集提供适宜的条件,使之成为微生物生存和工作的场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各尽其能,互补、协同的去除不同类型的污物。养殖废水中磷的去除主要通过湿地床的截留、聚磷菌的过量吸收完成,悬浮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即物理沉降和过滤。
6 人工湿地处理养殖用水效果
人工湿地对于养殖废水的处理能力因湿地类型、养殖品种、养殖密度、投饵摄食情况而有较大差异。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的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NH4+-N、NO2--N、NO3--N、PO43—P、TN、TP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76.91%、53.06%、60.88%、61.33%、54.22%、59.15%和41.69%。Carsten Schulz等对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虹鳟养殖废水的研究结果为TSS、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55%、68.95%、31.2%、58.75%。
7 人工湿地使用的几个关键问题
7.1 植物的选择
对于我国北方高纬地区,待选植物比较单一,常用的植物主要有芦苇、菖蒲,而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可选植物种类较多,特别是近年来,水生经济蔬菜的种植成为了渔民增收的好途径。选用植物的原则应当以当地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或湿生植物为主,根系发达,耐污能力强,对环境的变化适应性强且抗病虫害能力强。挺水植物适宜任何类型的人工湿地,对于表面流人工湿地可以适当的选用一些漂浮植物及浮叶植物。
7.2 面积问题
对于很多养殖户来说,实际养殖面积的缩小成为限制人工湿地应用的主要因素,但人工湿地处理过的水对于提高鱼类养成率,减少鱼类发病,提高鱼类品质等多方面都有好处,若权衡利弊,人工湿地仍是不错的选择,且人工湿地的合理设计往往会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道景观,对于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产业升级都有推动作用。
7.3 气候对人工湿地的影响
人工湿地中生物群落受气候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各种菌类,不同种类间最适温度有一定差异,在不同的月份水处理的效果可能会因环境变化而出现波动,有研究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湿地对NH4+-N、NO2--N、NO3--N、PO43—P、TN、TP的去除率基本表现为降低的趋势,能否筛选出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强的生物群落成为影响水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7.4 水处理周期
现代水产养殖多为较高密度,水质变化较快,对于人工湿地的水处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较频繁的养殖废水流入、输出,对于去除养殖废水中的TSS、COD能力的影响不大,但对于TN、TP的去除能力则随着水处理时间的减少而变弱,水力停留时间成为限制TN、TP去除和转化的关键因素。
篇8
【关键词】 抗生素; 畜牧养殖业; 细菌耐药性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emergence of bacterial pathogens resistant to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microbial agents continues to drive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drug resistance as a major public health and food safety issues. Accumulating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livestock breed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bacteria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istant gen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oodproducing animals and the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for controlling and banning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s in livestock.
KEY WORDS Antibiotic; Livestock;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我国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全国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244.8万吨、2723.7万吨和2368.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禽蛋和肉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量也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2005年产量已超过4000万吨[1]。为了使我国畜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生产安全的畜、水产品,了解我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为控制和限制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作为促生长剂的饲用抗生素
1.1 饲用抗生素发展
自1949年首先在仔猪和雏鸡饲养中使用抗生素以来,饲用抗生素的应用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阶段,饲用抗生素为人、畜共用的抗生素。6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认识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其转移机制和饲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提出了饲用抗生素应与人用抗生素分开,并开始研制专用饲用抗生素。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三阶段,重点是筛选研制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的专用饲用抗生素,并与人用抗生素分开,以保证饲用抗生素的绝对安全。
1.2 饲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由于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使用所引起的病原菌耐药性和抗生素在动物体内及其产品中的残留问题,世界上取消饲用抗生素的呼声越来越高[2,3]。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已限制或禁止在饲料中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泰乐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尚在使用的抗生素,特别是人、畜共用的抗生素,也有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批准和限制本国饲用抗生素的品种、应用对象、使用剂量、停药期,制定畜产品中抗生素的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条文,设立监察机构监督执行等。
1.3 国内、外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家畜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兽药和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也日渐增加。据估计,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化学工业学会和制药工业学会2005年统计数据),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的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我们于2007年对国内5省、市进行的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现场调查显示,饲养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酰胺类的克林霉素等。给药方式主要是加在饮用水中使用,而这种给药方式已被证明是最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
家禽生产中90%的抗生素被作为饲料添加剂[4]。由于我国许多制药厂商具备模仿生产高端抗生素的能力,使得兽用抗生素的更新几乎与人类临床用抗生素同步,而且售价非常低廉。
我国现有水产养殖面积573万公顷,以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在绿色和无公害养殖水面禁止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仅占5%(约30万公顷)。在近95%水产养殖面积中,人为保持生物体密度过大,为防止感染疾病的暴发,盲目地在水中投放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等[5]。据国外报道,氯霉素直接加入水中治疗黏细菌病,用量为2~4ppm。土霉素混入饵料或直接溶于养殖水体,用于抑制细菌病的发生。据推测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用药量一般不低于国外报道的剂量[6]。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资料,美国使用的抗生素促生长剂包括17大类,几乎包括了治疗人类感染的全部抗生素种类[7]。每年有18000吨抗生素用于农业畜牧业,其中12600吨用于非治疗用的促生长剂。据荷兰官方统计,1996年用于人类治疗的万古霉素总量仅为1500kg,而用做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同类抗生素达到80000kg,是人类用药量的53倍。从1992年到1996年,澳大利亚平均每年人用万古霉素的治疗用量为528kg,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同类抗生素用量达到62000kg,是人类治疗用量的119倍。在丹麦,每年供人类治疗用的万古霉素只有24kg,而养殖业却消耗了24000kg糖肽类抗生素同类药物。
在鲇鱼、三文鱼和龙虾养殖中经常使用土霉素和奥美普林/磺胺二甲氧嘧啶。2001年~2003年美国平均每年销售奥美普林/磺胺二甲氧嘧啶17340kg;2001年销售土霉素15200kg,2002年销售7134kg[8]。关于养殖水中抗生素的浓度调查资料不多[9],有资料表明在治疗鱼病或养殖排水中土霉素的含量非常低,约为0~2.3μg/L,奥美普林/磺胺二甲氧嘧啶为0~15μg/L。
2 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1 抗生素残留对人的直接影响
人体经常摄入低剂量的抗生素残留物,会逐渐在体内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发生病变。抗生素的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抑制、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10]。有报道在分别食用了含有10、4、2、0.06或0.03 IU/ml青霉素的奶以后,发生了广泛性瘙痒、红疹、头疼等过敏反应。人在食用了屠宰前3d使用过青霉素的鲜猪肉后(猪肉中含青霉素0.45IU/g)出现了红疹[11]。
氯霉素可引起人肝脏和骨髓造血机能的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粒状白细胞减少症、肝损伤等。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可使动物致癌。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禁止在食用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氯霉素和呋喃唑酮。
2.2 抗生素残留对人类的间接影响
抗生素的代谢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数以肝脏代谢为主,经胆汁由粪便排出体外。一些性质稳定的抗生素排泄到环境中后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这些残留的药物可通过畜禽产品直接蓄积于人体或通过环境释放蓄积到其它植物中,并最终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11],导致人体的慢性毒性作用和体内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变化。
2.3 细菌耐药性对人类的危害
由于在食用动物养殖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细菌耐药性不仅使抗生素的疗效降低,表现在药物剂量增大、疗程延长、复发率升高等,而且还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升高。1997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大流行,卫生部门报道抽检了超市的鸡肉和火鸡肉,鸡肉被污染率为70%,其中20%的分离菌株有耐药性;火鸡被污染率为58%,其中84%对治疗弯曲杆菌病的抗生素有耐药性。流行病调查证明,患者多是由于食用了未煮熟的肉食品所致[12]。根据最近WHO统计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病数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全世界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13]。
动物源性耐药细菌的耐药性向人类的转移,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据WHO引用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仅由于感染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O157和H7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沙门菌、金葡菌等就造成美国330~1230万人患病和约3900人死亡,每年的经济损失约为65~349亿美元[14]。1997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的弯曲杆菌感染流行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惊慌,一个重要原因是弯曲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有严重耐药性,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来治疗弯曲杆菌引起的疾病。
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预防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使用剂量低于治疗剂量)及作为饲料添加剂促进动物生长(其使用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10~1/5)。虽然使用抗生素有可能降低养殖成本,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诱导耐药菌的出现[15],尤其在动物中长期使用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如预防剂量和促生长剂量)可加速耐药细菌的出现。耐药菌一旦在养殖动物中出现并在动物间传播,将使大规模养殖动物成为庞大的耐药基因储藏库,如近期美国市售鸡肉中分离的沙门菌和空肠弯曲菌已普遍对多种抗生素耐药[15,16]。有研究显示,食品中的耐药菌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递给食用动物的最终消费者——人类,对人类临床感染的治疗产生严重威胁。
2.4 抗生素残留对动物的影响
大量抗生素被摄入机体后随血液循环分布于淋巴结、肾和肝等器官,使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菌乘虚而入造成更严重的危害。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动物肠道内菌群失调,破坏微生态环境。
2.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动物使用的抗生素主要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除,残留于环境中,对土壤环境、表层水体等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环境产生毒害作用[17]。欧共体每年抗生素的消耗量达5000吨,其中四环素的用量达2300吨。据估计,国内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向环境中排泄的金霉素等原形药物约300~500kg。
3 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对经济的影响
3.1 抗生素残留对动物性产品出口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中,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加之农产品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一直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逐渐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1]。近年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18]。另外肉类出口仅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1.3%[19],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主要原因就是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20]。
3.2 国内动物性食品抗生素残留情况
2006年11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公布的专项抽检结果,从当地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宾馆饭店采集的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样品均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时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21]。这一事件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2007年7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2007年1月、4月两次畜产品中抽检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分别为100%、99.7%和99.3%
虽然我国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各种调研数据依然让我们对国内畜产品的抗生素残留情况表示担忧。在超市的食用动物内脏产品、生乳及养殖场动物尿样和饲料样中均有检出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代谢产物的报道,各种抗生素的检出率在3.3%~50%不等[22~27]。
3.4 禁用抗生素促生长剂对经济的影响
禁用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可能会导致饲养成本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动物发病率提高加大治疗费用,二是由于采用新型饲料添加剂的成本高于抗生素,三是由于饲养管理更加严格会增加管理费用。美国的资料估计停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肉鸡的生产每年将增加成本30亿美元[28]。据统计,瑞典和丹麦在全面停用抗生素作为猪饲料添加剂后,猪肉的价格上涨了3%左右。有资料估计在畜牧业禁用抗生素后,猪肉和牛肉的价格可能每磅分别增加3和6美分、鸡肉每磅增加1美分[29]。另外,2007年发表的700万家禽饲养调查显示,停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并不会加大养殖业成本,也不会影响市场的有效供给。
丹麦在禁止使用抗生素添加剂以后,鸡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从80%减少到10%,猪分离的万古霉素耐药株从65%降至25%,可节约费用达2550万美元[29]。值得注意的是,畜牧养殖业禁用抗生素增加的成本,与使用抗生素每年300亿美元的费用和死亡9000人相比,禁用抗生素促生长剂对经济和人类健康更为重要。
4 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与食源性病原菌的耐药性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1992年~2001年十年间,监测网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微生物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为代表,其耐药性有增强的趋势[30,31]。有报道在622株腹泻病原菌耐药性调查中,弧菌科分离率最高,为458株,占34.4%;肠杆菌科为140株,占10.1%。弧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5%~90%[32]。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上低剂量、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和蔓延。有调查表明,与水产动物感染相关的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鲷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四环素、氯霉素和环丙沙星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且逐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3~35]。
美国有数百万人患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住院治疗,5000人因此死亡[36]。英国有6万食源性病人住院治疗,1800人死亡[37],其中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O157、空肠弯曲菌和沙门菌。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4亿美元,196万患者所负担的费用达7亿美元之多,尤以耐药菌株感染突出。研究证明,鸡和猪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与畜牧业使用抗生素有关[38,39],其中,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与食源性动物使用阿伏帕星密切相关[40,41]。此外,畜牧业使用抗生素与人分离菌株耐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42,43]。
5 法规与监督
我国兽药使用及管理由农业部负责。为加强饲料、兽药和人用药品管理,防止在饲料生产、经营、使用和动物饮用水中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兽药和抗生素添加剂,杜绝滥用违禁药品的行为,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2月9日公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1999年农业部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最高残留量》的通知,规定了对101种兽药的使用品种及在靶组织的最大残留限量。此外,《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制定,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其中渔药使用、药物残留限量和渔用饲料安全限量等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性标准的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44]。
伴随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将日益改善,特别是在肉、蛋和奶等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上越来越注重安全和质量,限制或完全消除动物性产品的抗生素残留,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加强养殖、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孔凡真. 我国肉类企业的现状与展望[J]. 山东食品科技,2004,6(5):3~5.
[2] Gorbach S L. Antimicrobial use in animal feedtime to stop [J]. New Engl J Med,2001,345(16):1202~1203.
[3] Alliance for the prudent use of antibiotics. The need to improve antimicrobial use i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consequences[J]. Clin Infect Dis,2002,34(S3):S71~S144
[4] 李凯年,姜荃. 严格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J]. 山东饲料,2004,1:13~16.
[5] 王素凤,杨希存. 近海污染与人类健康[J]. 医学动物防制,2004,20(1):62~64.
[6] 孙会. 饲料因素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J]. 畜禽业,2005,3(7):24~25.
[7] Anderson A D, McClellan J, Rossiter S, et al. Appendix a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of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agriculture [M]//Knobler S L, Lemon S M, Najaf C M, et al. The resistance phenomenon in microb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vector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nd strategies for containment: Workshop Summary.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3,231~243.
[8] MacMillan J R, Schnick R, Fornshell G. Volume of antibiotics sold (2001 and 2002) in US domestic aquaculture industry [J]. Prev Vet Med,2006,73(1):197~202.
[9] MacMillan J R. Aquacultur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negligible public health risk [J]. J World Aquac Soc,2001,32(1):49~51.
[10] 杨华,许冰白. 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的进展及重要意义[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1,6(4):39~41.
[11] 陈西钊,朱蓓蕾. 食品动物组织中兽药结合残留的毒性[J]. 中国农业科学,1995,28(6):74~82.
[12] Barke M G, Wilson N A. Chicken meat is clearly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human Campylobacter infection in New Zealand [J]. N Z J Med Lab Sci,2007,61:44~47.
[13] 凌文华,朱惠莲. 控制食源性疾病是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J]. 疾病控制杂志,1999,3(4):304~306.
[14] Shan S A. 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霉素耐药基因由禽类菌株向人类临床菌株的转移[J].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25(1):46~47.
[15] Luo N, Sahin O, Lin J, et al. In vivo selection of Campylobacter isolates with high levels of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gyrA mutation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meABC efflux pump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1):390~394.
[16] Cui S, Ge B, Zheng J, et al. Preval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ampylobacter spp. and Salmonella serovars in organic chickens from Maryland retail stor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5,71(7):4108~4111.
[17] Balter M. Scientific cross claims fly in continuing beef war [J]. Science,1999,284(5419):1453~1455.
[18] 田晓菁.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 开发研究,2007,7(2):46~50.
[19] 彭剑虹.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危害及其监管对策[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6(2):42~45.
[20] 于维军. 动物疫病对我国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上)[J]. 肉品卫生,2005,35(10):12~14.
[21] 叶佳林. “多宝鱼”事件的思考[J]. 中国水产,2006,12(1):14~16.
[22] 管恩平. 中国肉品安全卫生状况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1):12~15.
[23] 凡强胜,蹇慧,刘力,等. 重庆猪肉(肝)中几种抗生素类药物残留研究[J]. 吉林畜牧兽医,2006,27(3):9~11.
[24] 覃志英,苏小川,黎军,等. 动物性食品中3种药物残留状况调查及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3):503~504.
[25] 刘月淑,王红娅,于明哲,等. 709份纯牛奶中抗生素残留量的调查分析[J].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5):470~471.
[26] 李喜仙,吕全军,侯玉泽. 鲜牛乳消毒牛乳中抗菌类兽药残留对比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1):58~59.
[27] 刘维华,晁向阳,蒋安文,等. 从部分兽药残留检测状况浅谈畜产品质量安全[J]. 中国兽药杂志,2006,40(5):48~51.
[2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sts of eliminating subtherapeutic use of antibiotics, chapter 7 [M].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9:79.
[29] Graham J P, Boland J J, Silbergeld E. Growth promoting antibiotics in food animal produc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J]. Public Health Rep,2007,122(1):79~87.
[30]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等.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 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31] 刘秀梅,程苏云,陈艳,等. 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97~99.
[32] 姜波,方云霞,苏兆兰,等. 烟台地区急性腹泻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6):36.
[33] 李爱华,蔡桃珍,吴玉深,等. 我国鱼类病原嗜水气单胞的耐药性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2001,28(1):58~63.
[34] 石亚素,童国忠,薛超波,等. 舟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中哈氏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3):267~269.
[35] 刘军,赵婷. 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4(5):321.
[36] WHO, Foodborne Disease: A focus for health education [M]. Geneva: WHO,2000:1~6
[37] Mead P S, Slutsker L, Dietz V,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merg Infect Dis,1999,5(5):607~625.
[38] Engel C. Wild Health: How animals keep themselves well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m [M]. London: Weindenfeld & Nicolson,2002:24~38.
[39] Lathers C M.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antimicrobial use in humans and animals [J]. J Clin Pharmacol,2002,42(6):587~600.
[40] Shea K M. Antibiotic resistance: what i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uses of antibiotics on children′s health [J]. Pediatrics,2003,11(2):253~258.
[41] Garofalo C, Vignaroli C, Zandri G, et al. Direct detec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specimens of chicken and pork meat [J]. Int J Food Microbiol,2007,113(1):75~83.
[42] Helms M, Simonsen J, Olsen K E, et al. Adverse health events associated with anti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in Campylobacter species: a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 [J]. J Infect Dis,2005,191(7):1050~1055.
篇9
[关键词] 水生生物 健康养殖 降低发病率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89-01
近年来,临沧市渔业快速发展。但因池塘老化,品种退化,饲养不规范,防病不科学,外来病害入侵等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日趋频繁。据统计,全市范围内各种水产养殖方式及各养殖种类都受到了水产养殖病害的侵袭。年均发病率为10-20%,平均死亡率8%,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占养殖总产值的5-10%。笔者据自2001年以来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将降低水生动物发病率的健康养殖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以水选鱼,以鱼选水
建立“以水选鱼,以鱼选水”理念。即:通过对水资源诸多因子的考察和监测,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养殖,以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养殖前,深入了解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养殖品种对水温、溶氧、水质、PH值等的因子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务必考察监测养殖地点的以上因子是否符合养殖的所需条件,将地址选择在对养殖有利的地区。
二、制定方案,建立档案
首先在进行养殖生产前,结合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条件、生产实际和技术水平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殖方案,计划好和指导好整个养殖生产,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做好生产记录包括每天的水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养殖品种的投放数量、规格、用药及捕捞等情况,建立起详尽的养殖档案,对病害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便于总结经验指导日后生产实践。
三、规范操程,强化措施
1.建设标准化池塘
对长年使用的池塘埂坍塌、淤泥沉积的老化池塘要进行科学的清淤,修善改造,使建成标准化池塘,提供鱼类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消除了病菌滋生的温床。
2.清塘
养殖前一定要认真对池塘或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养殖的水环境清洁,无病原。对养殖水体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关键技术措施,清淤后每亩池塘用100-200kg生石灰进行消毒,为养殖水生动物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
投放健壮、不带病原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到苗种场实地查看检测种苗的质量,选择的种苗一定要种质纯正,游泳能力强、活跃,规格整齐,无畸形。
4.采取消毒措施
4.1种苗消毒。即使是无病害的种苗,也会潜伏有病原,在合适的条件下暴发。不管是本地繁育的种苗或是从外地区引进的种苗,投放以前一定要先进行消毒,通常用2-4%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分钟,杀菌消毒,从根本上防止病害的发生。
4.2工具消毒。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渔具,往往是病原传染的媒介,因此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后在太阳下暴晒后备用。
4.3食场消毒。食场周围残饵和粪便集中,是病菌滋生的绝佳场所,容易引发疫病,因此,要经常对该区域用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泼洒,或挂药袋消毒。
4.4饲料消毒。在饲养过程中,投喂鲜活饵料要先检测和消毒,保证鲜活,不变质。
5.合理的放养密度
首先放养同一品种密度要合理,其次混养不同品种的搭配比例要合理。实践证明,合理放养的密度对提高单位水体经济效益,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预防传染性流行病的很好的促进作用。
6.疫苗接种
免疫接种是对水产养殖动物控制其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7.科学的运输
运输之前,要对运距、运输时间作出精确计算,结合运输的规格、品种、运输季节,气温和水温,运输工具和方式等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输方案,以获得高成活率,减少病害发生。
四、加强管理,科学饲养
1.饲养管理
1.1严格按照“四定”投喂。整个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饵料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饲料质量差都会导致鱼体质下降,免疫力差等,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1.2技术操作不当也是病害发生的诱因之一。如机械损伤将导致水霉病及炎症的发生。
1.3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做好“三查三勤”工作,晴好天气中午开动增氧机。认真观察活动、摄食、疾病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水质管理
2.1建立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系统,进排水口用40目以上的网布拦截,防止水蛇、凶猛性鱼类及带病原的水生生物进入池塘,侵害养殖鱼类。
2.2生产中,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使用底质改良剂,光合细菌等,改善水质条件,有效的降低疫病的发生。
2.3结合水质情况,定期不定期的加注新水,换除部分老水,保持水质的清新、鲜活。
2.4利用科学仪器,全面的掌握养殖水体中的PH值、水温、氨氮、硫化物、溶氧量等因子,对超标、不达标的因子要结全生产实际,及时调节,以满足鱼类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五、建立体系,切断病原
建立配套的水生动物检疫检验机构和体系,首先强化对渔民群众对科学健康养殖技术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病害防治技术;其次加强对疫病病原的检查,全面掌握病害和种类和区域,流行特点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大量引进异地优良种苗,调整养殖结构,屏蔽外来病害,杜绝病原的传播和流行,保护渔业生产和群众身体健康,有关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六、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疾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疾病防治要从种苗质量、水质调控入手,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对养殖水体消毒,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饲料,防止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生病害,及时对症下药。
七、结论
综上所述,以“以水选鱼、以鱼选水”的科学理念,通过采取科学的选址,改善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加强饲养管理等健康养殖技术措施,建立检疫防疫体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把好每一关,将有效的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降低水生生物发病率、减少损失、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保证获取理想产量,为群众提供优质健康的水产品。
参考文献
篇10
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可制成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菌制剂。微生物制剂能有效控制和改善养殖水体微生态环境的水质,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产品的成活率。目前在水产品养殖中应用广泛的有益微生物群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芽胞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温世喜等通过在水产养殖池塘中加入微生物制剂,降低了养殖鱼类发生病害的几率,鱼的成活率高,进而由于水质好,吃食旺盛,产量也高,增产增效效果明显。微生物制剂应用于泥鳅的高密度养殖中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能促进泥鳅快速生长,提高泥鳅的养殖密度。
2生物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2.1水产品的组织降解在水产品加工中,常规的机械法去皮、脱鳞和脱卵膜等加工过程非常费时,有时还会对水产品的肌肉组织和营养成分造成损害。生物技术,特别是酶技术用于去皮、脱鳞、脱卵膜中,其反应温和,不需使用强机械力和强酸强碱,可以更好地保存水产组织的原有性状。海洋水产品如贝类、鱼类等都可以用酶法替代传统的机械法和化学法脱除皮等不需要的组织,从而减少对肌肉组织的伤害,提高产品收率。用于水产品去皮的酶主要包括蛋白质水解酶、糖苷酶和脂肪水解酶等。Gildberg等研究发现,利用鱼消化道酶在pH4.0条件下能够很好地去除毛鳞鱼皮。利用来源于鱿鱼内脏的鱿鱼肝酶可用来脱除鱿鱼皮,方法简单,成本低,且保持了鱿鱼肌肉原有的性状。鱼制品加工中,去鳞是一个非常费时的过程,且存在去鳞不完全、肌肉组织受损等问题。挪威学者通过酶液浸泡鱼体,使鱼鳞与外表皮连接松弛,然后用水即可冲去鳞片。利用该工艺每小时可加工1300kg黑线鳕,而处理1t黑线鳕只需要60g鳞酶。此项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而且也降低了成本,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2.2水产品脱腥、脱苦、去异味水产品腥味的成分较复杂,有胺类、挥发性酸、烯醛等十多类物质,这些腥气特征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主要是碱性氨基酸。脱除腥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或酶催化腥味物质代谢转变成无腥味无害的物质,从而达到去除腥味的效果。相比于物理法,生物法去腥更彻底,且不会对肌肉组织造成损害;相比于化学法则无需添加额外的化学物质,产品更安全。陈奇等比较了液体烟薰料腌制脱腥法、紫苏混合液腌制脱腥法、粉末活性碳脱腥法、有机红茶脱腥法和酵母发酵脱腥法对淡水鲢鱼和干海鱼仔的脱腥效果,结果发现酵母发酵对海鱼仔脱腥效果最理想。金晶等采用发酵法对淡水鱼鱼糜进行脱腥,发现脱腥效果显著,由此加工制成的鱼糜制品经鉴定品质良好。很多蛋白质在水解之后会形成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苦味肽,从而呈现出苦味。苦味的强弱与水解率、蛋白酶种类有关。使用脲酶可以降解鲨鱼等鱼肉中大量存在的尿素,从而祛除异味。利用风味蛋白酶对鳕鱼蛋白水解产物进行脱苦,在水解温度55℃、酶的添加量3%、pH5.5条件下,能获得苦味低和鲜味高的脱苦产物。
2.3生产水产品蛋白和功能性食品成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低值水产品直接食用的价值越来越低,人们更趋向于食用水溶性好、低脂、高蛋白的水产品水解蛋白。故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酶技术生产各种浓缩水解蛋白是水产品综合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王长云等采用蛋白酶水解法从鳕鱼加工废弃物鳕鱼碎肉中提取制备的水解蛋白粉无苦味,有海鲜味,是优良的蛋白质制品。袁晓晴等则用碱性蛋白酶水解鳙鱼鱼肉蛋白,获得了高回收率的水解蛋白,其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与鳙鱼鱼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差别不大,很好地保持了鱼肉蛋白的特定氨基酸成分。用蛋白酶水解鱿鱼头、皮、鳍后制得的鱿鱼蛋白粉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维生素和锌等成分,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强化食品的原料。利用酶技术生产生物活性物质或功能性食品成分是水产品加工中又一重要部分。Je等用鲭鱼肠道酶水解青鳕鱼片加工废弃物,经过分离纯化后可获得抗氧化肽。抗氧化肽对羟基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能力,具有延长食品保质期和延缓衰老的功效。林丽云等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制备波纹巴非蛤活性肽复合物,同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ω-3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不仅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抗炎症和健脑等方面也有功效。利用各种专一性强的脂肪水解酶处理水产品,可以起到富集EPA和DHA的作用。例如,利用专一性解脂假丝酵母脂肪酶对鱼油进行处理,可以使EPA和DHA的含量由原来的30%左右富集到47.9%左右。用1,3位专一性脂酶,水解沙丁鱼油,可使得其EPA和DHA含量由原来的29%提高到44.5%。
2.4制备海鲜风味调味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调味品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海鲜风味调味品,不仅含有氨基酸、有机酸等呈味成分,还含有牛磺酸、活性肽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保健成分,既鲜美又营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统强酸强碱分解法相比,应用蛋白酶酶解各种水产品获得海鲜风味调味品的方法既高效又温和,对营养成分破坏性小。选择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青鳞鱼下脚料进行酶解,经适当调配可制得风味浓郁的鱼露。以虾皮为主要原料,经米曲霉发酵可生产调味虾酱,其氨基酸含量高,酱色鲜艳,口感好,酱香味和虾鲜味浓郁。Imm等应用复合风味蛋白酶对红海鳕鱼肉进行酶解,酶解产物中包括谷氨酸、精氨酸等风味氨基酸的含量是未经酶解鱼肉中的6~9倍。
3生物技术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
水产品因肉质鲜美,风味独特,且富含不饱和氨基酸、活性肽和牛磺酸等营养保健成分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水产品的鲜度是其主要的品质指标,是决定其价格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水产品本身容易腐烂变质,故水产品的保鲜是水产品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其经济效益。目前,应用于水产品的保鲜技术主要有低温保鲜、化学保鲜、气体保鲜、辐射保鲜和生物保鲜等。生物保鲜是近几十年来食品保鲜领域的新技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保鲜主要包括微生物保鲜和酶法保鲜,主要涉及乳酸菌和假单胞菌等微生物种类,及溶菌酶、葡萄糖氧化酶、谷氨酰胺转氨酶和脂肪酶等酶类。
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菌素是一种高效、无毒的生物保鲜剂,能抑制许多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另外,乳酸菌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脂肪酸等可降低食物的pH,也可以抑制许多微生物的生长。用乳酸菌素处理虾肉糜后,细菌的生长繁殖得到有效抑制,保质期由2d延长至5~6d,且对虾肉糜的感官品质无明显影响。然而,乳酸菌素一般只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起到全面的抑菌效果,乳酸菌一般配合EDTA或柠檬酸盐等螯合剂使用,对水产品进行协同保鲜。溶菌酶是一类多糖水解酶,能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导致细菌自溶死亡,对没有细胞壁的人体细胞无不利影响。溶菌酶广泛存于鸟类、家禽的蛋清和哺乳动物的眼泪、唾液、血液、鼻涕、尿液、乳汁及组织细胞中。溶菌酶对多种微生物有很好的抑菌甚至致死作用,且对人体无害,故在食品保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溶菌酶对食品,包括水产品进行保鲜,只需在食品上面直接喷洒一定浓度的溶菌酶溶液即可起到防腐保鲜作用。Hikima等研究发现,来源于日本囊对虾的溶菌酶对多种弧菌及鱼类病原菌具有有效的杀菌作用。蓝蔚青等用溶菌酶保鲜液浸泡带鱼,然后置于4℃下贮藏,结果发现其贮藏时间、感官品质、微生物指标等均明显优于未经溶菌酶液处理的对照组。为了得到更好的保鲜效果,往往将溶菌酶与其他酶类或者保鲜技术联合使用。如利用溶菌酶联合EDTA对新鲜鳕鱼片进行浸渍保鲜,可有效抑制李斯特菌和其他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延长保鲜期。联合溶菌酶与乳酸菌素对蛏肉进行处理,保鲜效果更好,冷藏保鲜期明显延长。
葡萄糖氧化酶能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不仅能除氧,防止水产品的氧化变质,还能降低水产品表面的pH,抑制细菌的生长,故其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品保鲜中。利用葡萄糖氧化酶对虾类进行防褐变保鲜处理,相比于常用抗氧化剂和防腐剂,虾在长时间的冷藏(4℃、120h)和冷冻(-18℃、12个月)后具有更高的鲜度。其他应用于水产品保鲜中的酶主要有谷氨酰胺转胺酶和脂肪酶等。利用谷氨酰胺转胺酶处理鱼肉蛋白后,会生成可食性的薄膜,可直接用于水产品的保藏。赵前程等以果胶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出果胶酶解物,并用于鲜活大菱鲆鱼肉的保鲜的研究,结果发现果胶降解物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
4展望
- 上一篇:成人眼睛斜视治疗方法
- 下一篇:对外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