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婴护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婴护理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 项目教学 流程 互动 实践价值

1 项目教学法在客户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客户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课堂上能展开互动,课堂下学生能主动学习。运用项目教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1 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项目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践活动中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1.2 客户资源管理项目教学的实践流程设计

1.2.1 项目教学设计

客户资源管理课时量为32~34节,其中二本有6~8节为实践教学课时,可以将3~4次课程安排为项目教学周,根据客户资源管理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分为三个篇章:理念篇、实践篇和技术篇。三个篇章正好将现在理论界热点讨论的部分都包含进去,力求做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全面理解客户资源管理这门课程。项目教学模块设计了三个模块,其模拟了一次完整的客户管理流程。这样的安排在范围上覆盖了学期的所有教学内容,结构上又有逻辑关系,是一次完整的客户工作流程再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该门课程,也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1.2.2 项目教学流程

首先,明确项目的教学目的,即模拟一次完成的客户管理流程,巩固基础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较为完成的掌握客户管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对于项目教学选题,基于典型客户管理本文选择三个模块:第一,企业影响客户关键因素识别;第二,企业满意度调查(忠诚度计划);第三,企业CRM运用情况说明。最后,项目教学学时的分配,这三个模块贯穿了本门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学的同时完成项目的设计和信息的搜集,报告的写作工作,三次课堂实践设计为学生课程报告环节,制作好汇报材料和PPT讲稿,分小组完成汇报。

1.2.3 项目教学考核

由教师组织,原则上自由组合,每组成员不得超过5人,对每组三次汇报给予评分,取三次平均分为项目考核最终成绩。考核涉及到的指标包括平时出勤、汇报的完整性、汇报的可行性、项目的创新性及汇报表述效果。

1.2.4 项目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由于该项目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了该项目强调的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教学以讲解、引导、启发和讨论相结合,尊重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前期准备工作。学期第一节课将三个模块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前期准备,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自任务,寻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提交客户管理大纲。三个模块均需按大纲完成。设计一个模拟企业,应以现实行业为背景,选择身边的企业,以方便调查。

第二,中间环节。在整个学期教学中逐一完成三个模块的设计,三个模块应当是同一个企业的客户管理过程,从认识顾客寻找顾客关键因素,满意度调查、忠诚度项目设计到为企业寻找CRM解决方案,都应在同一企业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并及时了解学生在项目设计的进展,给予适时的点评。

第三,总结环节。项目全部完成以后,要做一次全面讲解,对全部知识点再次梳理,对三个模块的综合点评。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请不同组同学相互点评、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

2 项目教学法在客户资源管理课程运用的利弊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客户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效果,剔除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具体表现为:首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就会积极的去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学生大学教育之后不同于之前的教育,毕业之后即将走入社会,在学校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得以实现。最后,这种教学方式将沟通从单向转而发展成多向沟通,能了解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学习挑战也是一堂社会实践教学课程,一举多得。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压;临床效果

妊娠高血压又被称为妊高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多发性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妊娠20周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引起心肾功能衰竭,对患者母婴伤害较大,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导致不良母婴结局,甚至对母婴安全产生威胁[1]。而该病与孕产妇日常生活习惯、环境等影响因素关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合理、科学的护理工作亦会对临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妊娠高血压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入院的妊娠高血压患者中抽取60例,均为女性,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6.47±4.83岁,孕周25-36周,平均孕周29.86±4.71周,其中初产妇37例、经产妇23例。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均符合妊娠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并已确诊;排除既往精神病史、癔病史、相关药物过敏史患者,合并严重内科基础疾病患者、全身性疾病或血液性疾病患者、主要器官及系统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等。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护理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医护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分组将6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6.71±4.6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29±4.71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患者入院后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性格、喜好等,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使用患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如对老年患者及文化水平较低患者避免使用书面教育材料,多由护理人员组织病友讨论会或一对一口头宣传,并对其家属同时进行宣教,帮助患者记忆、实施宣教内容;对青年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等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汲取健康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等。

其健康宣教内容扩展知识范围,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正常疾病缓解转归变化、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包括健康饮食指导、日常生活护理须知、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将知识面涵盖疾病、治疗、康复、住院期间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护理工作依从性、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度及对护理工作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妊娠20周后及产后2周,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确认,但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因素,孕产经验,孕产期胎儿、胎盘异常,子宫异常等多方面因素有关[2]。该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影响较大,孕妇可出现高血压、水肿、抽搐、昏迷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威胁母婴生命安全,该病亦是导致孕产妇与围生儿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病患者的病情受到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上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只有使患者了解疾病及治疗情况,理解临床医护措施及相关要求的目的与意义,才能帮助患者改善其生活环境,消除不良习惯,增强生活质量;同时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配合医护工作,提高其临床效果[3]。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度及对护理工作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盖筱莉,焦瑞霞.围生期健康教育路径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0,32(2):240-241.

篇3

【关键词】产科护理;母婴分离

近两年来,我院产科由于新生儿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所造成的母婴分离住院产妇有所增加,据统计,仅2010年112月就有100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初为人母的新妈妈们,刚刚尝试做妈妈的喜悦,却遭受婴儿患病母婴分离的挫折,易出现情绪低落、自责感,加之对婴儿疾病状况的担心,尤其对婴儿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心理压力相当大,影响乳汁分泌和产褥期休养康复等。另外,由于婴儿不在身边,产妇对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希望能有针对性地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利用人性关爱护理活动的服务方式,更多、更好地关心、支持、帮助这些母婴分离的新妈妈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12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或剖宫产的母婴分离初产妇共100例,年龄1738岁,平均年龄25.5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009年16月的产妇为对照组50例,2009年612月的初产妇为实验组50例。

2护理

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模式及护理体制,护理服务群体的改革,尤其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上的升华,护士对情、理、知、行的认知着重点是提升护士的关顾意识,体察病人的疾病感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1]。对于产科的母婴分离产妇而言,她们可以说是产科病房中的弱势群体。其新生儿出生后因窒息、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自己刚刚经历分娩阵痛或剖宫手术的切口痛,对在痛苦—喜悦—担心辗转中的产妇,这的确让她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她们往往自责、自卑、倍感焦虑、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而由于母婴分离,她们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护士在业务称职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护理服务的方式、态度,也更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一些独特需求[2]。

2.1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及做好心理护理 母婴分离产妇常有自责感、焦虑、心理脆弱。调查显示100%的产妇认为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支持,而与痛苦中的产妇交往,不能太职业化,倾注一些情感,能使沟通更有效。因此,根据产妇的需求,我们与其谈心,态度友善,语言温婉,接受她们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进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使产妇感到亲切、温暖、踏实,获得安慰;同时获取更多保健信息,与产妇的家属及时交流,共同给予其爱的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她们对患儿疾病恢复的信心。

2.2针对性给予产妇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指导 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未能及时哺乳,学习母乳喂养较困难,同时也容易发生乳房胀痛。另外,对婴儿沐浴、更换尿垫等相关知识及技能也缺乏实际操作练习。因此,我们每天安排两头班人员深入产休区对实验组的产妇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模型示范、讲解,实例参观(征得其他产妇允许),通过教与学的促进,最终让产妇掌握这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出院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婴儿。

2.3加强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尊重患者,关爱弱势群体,加强人性化护理,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健康需求。我们把“八声”服务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时刻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痛苦,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3结果

表中可见,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实验组母婴分离产妇的“三率”即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掌握率,对婴儿疾病恢复信心率,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均较接受传统产后护理的对照组有大幅度上升(p

3结论

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其特殊状况,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通过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让产妇面对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并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促进她们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康复,同时通过人性化护理活动的实施,提高了产妇对我们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我们护理人员本身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护理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恢复期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398例恢复期高危儿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服务满意度。结论: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

【关键词】恢复期; 母婴同室;高危儿 ;发病率

高危新生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窒息、早产、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故这些新生儿需要专业的治疗及护理。但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护理知识,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在出院后不久(3-15天)因各种原因再次发病来院就诊。因此,我院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恢复期的高危儿398例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干预组198例,男117例,女81例,其中窒息35例,早产93例,颅内出血5例,低出生体重10例,高胆红素55例;对照组200例,男109例,女91例,其中窒息37例,早产儿89例,颅内出血8例,低体重儿12例,高胆红素54例。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产妇和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护理(1)),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 护理问题:

1.2.1.1 高危儿家属缺乏日常护理知识:(1)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患儿同睡的习惯;(2)认为室内不能通风,对患儿包裹太厚,保暖太严,导致体温过高;(3)对患儿哭闹表现焦虑不安。

1.2.1.2 高危儿家属缺乏喂养知识:(1)患儿母亲对母乳喂养不够自信,一是担心母乳少不够患儿吃(患儿住院,长时间母婴分离导致母乳量减少), 二是不能把握患儿吃好、吃饱的标准;(2)部分患儿对喂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家属出于担忧,不愿继续母乳喂养,甚至有少数患儿母亲认为哺乳会影响日后自身身材的恢复而拒绝母乳喂养;(3)配方奶配置方法不正确。

1.2.1.3 高危儿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1)缺乏预防皮肤感染的知识;(2)出现呛奶、呕吐等异常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3)高危儿保健知识匮乏。

1.2.2 护理干预:

1.2.2.1 传授新的育婴知识

(1)告知家长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接受新的知识,改变传统观念,患儿睡小床,不要和母亲同睡。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保持22℃-24℃,湿度维持在50%-60%,高危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

(3)患儿哭闹是对来自体内或体外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表现,若哭声响亮、婉转,间隙期面色如常,即为生理性哭闹,家长不必担忧。

1.2.2.2 传授喂养知识

(1)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不断鼓励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帮助其提高喂养能力。母乳经济方便;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因子,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通过母乳喂养能增加母婴感情(2)。嘱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奶量以喂奶后患儿安静、不吐、无腹胀和体重增长达15-30g/d为宜。

(2)住院时间较长的高危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习惯了配方奶、奶瓶喂养,当改用母乳喂养后,部分患儿有不吸吮、吃奶少等表现,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配方奶和母乳口感不一样,且人工喂养的奶嘴比母亲的易于吸吮,一般来讲,母乳喂养后1-2天患儿就会逐渐适应。因此,高危儿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3)若高危儿母亲确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并严格按配方奶上的说明进行调配。奶粉配置过浓会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甚至有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奶粉配置过稀则营养摄入量减少,患儿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奶孔的大小以奶汁流速连续滴出为宜。

(4)因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高危儿易发生溢奶,早产儿甚至会发生胃食道反流。吃奶后指导家属将患儿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持续约2-3分钟,帮助患儿将吃奶时咽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另外吃奶后30分钟应将患儿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溢奶造成的误咽和窒息;早产儿床头抬高15°-20°,可减少胃食道返流的发生。

1.2.2.3 介绍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1)教会家长正确的皮肤按摩方法,以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高危儿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将耳后、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臀部、窝等皮肤皱褶处洗净,擦干;不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扑粉,因这些部位的皮肤褶皱处不透气,加之患儿易出汗,潮湿的粉块刺激皮肤,增加了患儿皮炎的发生。重点加强对高危儿脐部的护理:每日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要特别防止被尿液污染,以避免脐部感染。?做好高危儿会皮肤的护理,勤换尿布、会温水清洗(顺序为由前至后)、吸干,必要时局部涂鞣酸软膏。

(2)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每日给予足够的奶量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可能使黄疸再次加重。教会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肠蠕动比较弱,每日不能正常排便的高危儿,给予腹部按摩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刺激排便或开塞露通便等处理。

(3)注意观察高危儿的面色、呼吸。喂奶时患儿若出现呛咳、呕吐、口周、面色青紫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喂哺,患儿取侧卧位,给予拍背、清除口鼻呕吐物等处理,直到患儿哭声响亮、面色转为红润。否则报告医生给予吸痰,吸氧等进一步处理。

(4)高危儿患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新生儿:脑瘫、智力低下、营养不良和视力、听力异常及运动障碍,轻则会影响孩子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一旦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将会造成终生遗憾。告知家长高危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需每月接受一次保健服务,半年后每两月保健一次,以便医生随时发现由高危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1.2.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及发病病种的变化。

1.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的比较(见表1)。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组别例数发病数发病率(%)

干预组198 2311.61

对照组200 68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的病种变化的比较(见表2)? 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因喂养及护理不当而发病的病种均小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母乳或现阶段母乳化配方奶所含的能量及营养素可以保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而高危儿因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极为重要,更不能随意添加其它食品或保健品。同时由于其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喂养方法及,可以明显减少高危儿由于喂养不当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高危儿出院后发生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有一例患儿在出院后第三天,家长擅自给患儿奶粉中添置了少量成人食用蛋白粉,次日患儿出现腹胀、呕吐来院就诊,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极差。

3.2 感染是高危儿病情突然变化及加重的重要原因。高危儿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过程,免疫功能低下,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开展母婴同室,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教会了家长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减少高危儿因感染再次发病的机率。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干预组因室内不通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等因素导致出院后高危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比率较低。新生儿感染的另一来源为皮肤。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抵抗力低下,如皮肤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皮肤完整性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糜烂、破溃、脐炎、尿布炎等(3)。干预组高危儿在出院后可以得到较好的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发生脐炎、脓疱疮等的机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高危儿出院后因感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3.3 研究表明: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4)。母婴同室期间,部分恢复期高危儿母乳性黄疸能被及时发现,通过试停喂母乳、定期监测、医学干预后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患儿的家长接受了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依从性高,能定期来医院监测黄疸,及时发现胆红素波动情况,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但并不能因此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

3.4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助孕技术的成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等的危重新生儿比率较前增加。高危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使父母无法确切了解患儿的生活。加之生育高危儿的母亲往往会有忧郁和罪恶感,接受高危儿需要特殊照顾观念常需一段时间。对恢复期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同时护士能及时发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提高了育儿水平,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新生儿病房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淑芬,林晓枫,张晶,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5(7):252-253

[2] 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61

[3] 杨亚青,周静,白静。产后家庭访视中对新生儿皮肤的管理。中国医药卫生,2010,9:45

[4] 崔焱 . 儿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8

篇5

【中图分类号】R1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19-1

母婴病房既有刚分娩的产妇,又有刚出生的婴儿,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否则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并涉及到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此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洗手的认识以及洗手依从性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1日-5月31日本院59名临床一线母婴同室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依从性执行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本院59名在母婴同室工作一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年龄21-48岁,平均护龄为9年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件,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为依据,对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卫生概念认识、标准隔离措施、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自我防护知识等。现场观察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设计[2],包括被观察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时间、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洗手的方法以及是否达标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次数/应做手卫生次数×100%。

2结果

洗手知识状况:59名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中有56名知晓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为94.9%;标准隔离指施知晓39人次,知晓率为66.1%;洗手指征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正确洗手方法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自我防护知识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

六步洗手法的依从性状况见表1。

表1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状况(n=59)

洗手指征 频数 百分率(%)

进病房前 22 37.3

离开病房前 59 100

接触产妇前 33 55.9

接触产妇后 59 100

接触婴儿前 10 16.9

接触婴儿后 37 62.7

从本次抽样调查结果看,本院母婴同室护士对手卫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自我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洗手依从性不理想,实际工作中,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良好的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3]。然而,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依然很低。接触婴儿的洗手依从性明显低于接触产妇前,有些护理人员往往只注意接触产妇操作前后洗手,而忽略了接触婴儿和给两个婴儿进行护理的洗手。

3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

3.1护理人员对接触婴儿前后的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循征证据证实,医务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地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4]。西安多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资料显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与护士洗手与否有关,抱婴儿前未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2.7%;而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1.2%[5]。

3.2工作时间紧迫使洗手依从性降低

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是影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产妇病房护士既要护理产妇,又要护理婴儿,工作量非常大,很难做到接触每一个产妇、新生儿前后都能正确认真洗手。

3.3科室洗手条件的限制

母婴同室病房没有护理人员专用的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则固定放置于护士用于操作的护理车上,病房没有提供相应设施。另外,每个病室入口处未张贴洗手警告标志,这可能也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

4对策

4.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洗手知识,强化洗手意识

护理部、本科室应将手卫生纳入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认识与知识水平。

4.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母婴同室工作量有不可预见性,在生育高峰期,住院产妇与婴儿数大大增加。一方面要与医院相关领导协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弹性排班,科学排班,利用现有资源,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洗手依从性[6]。

4.3改善手卫生的设施

改善手卫生设施,给护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如增加有利于医务人员洗手的洗手池,病房固定设施有速干消毒剂,节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4.4成立感染监护小组,加强管理及监测

每个科室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本科室的日常消毒监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每个月对护理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对不合格的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参考文献

[1] 周俊蓉,龚晓芳.基层医院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4-5.

[3] 施华芳,周惜红.产科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8):15.

[4] 李瑞霞.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和洗手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

篇6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分娩总例数为2827例,剖宫产1545例,占54.7%。剖宫产产妇年龄在19~45,孕周在35~42周。第1胎2608例,第二及以上219例。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6%,产后随仿一个月内纯母乳喂养达92%。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产前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我院建立了孕妇学校,对前来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待产的产妇进行相关知识宣教,通过录像、图片,模型宣传资料,将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技巧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孕妇及其家属,使他们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2.2早接触、早吸吮 婴儿剖宫产娩出后互母亲行面颊皮肤接触,回母婴同室病房后,将产妇输液管、导尿管固定在妥善位置后,由护士协助母婴皮肤接触,并吸吮30min以上,其间鼓励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情感联系,可以采用目光、语言、抚摸的方式交流。母婴早接触、早吸吮,能增进母婴感情,消除术后疼痛和烦躁不安带来的负面情绪,促进乳汁分泌,实行母婴同室,要求产妇按需哺乳,正确的监督指导,使产妇及家属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提高,从而能积极、正确、及时的喂哺婴儿。

2.3健康教育 ①饮食指导:术后6h后即可给予既营养又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排气后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汤类,以利于乳汁分泌。②保证睡眠与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快,以利于乳汁分泌,教会产妇养成与婴儿同点睡眠习惯,每天睡眠时间累计8~9h。③乳房护理:每天喂奶前用温水擦洗,保持清洁,当发生皲裂时,在喂奶完毕后将乳汁涂在上。④鼓励产妇早期活动;早期活动能增加乳汁分泌,而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疼痛和子宫复旧痛是阻碍产妇早期活动的主要因素,护士除教会产妇正确的活动方法外,还应耐心的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2.4术后镇痛 既往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疲劳、切口及宫缩疼痛使得产妇心理、生理诸多不适,不愿接受早吸吮。近两年我科采取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时空镇痛(PCEA)治疗,非常明显地减轻了产妇术后疼痛反应,同时又易于接受早吸吮。产妇回病房后责任护士及时协助母乳喂养,增加哺乳次数,使用(PCEA)治疗的产妇多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得催乳素分泌增加,刺激乳腺分泌,在病情许可情下,固定好镇痛泵,鼓励产妇半坐卧位或环抱式哺乳。

2.5 心理护理 母亲的情绪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质量,内心焦虑、情绪抑郁可使乳汁分泌大大减少,因此要做好剖宫产术后的心理护理。与产妇家属进行思想交流,找出产妇焦虑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疏导,使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渡过产褥。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纯母乳喂养在产妇心中的重要性,消除了剖宫产产妇的思想顾虑,缓解了由于剖宫产带来的身体不适,辅以合理营养,并加以正确指导使产妇泌乳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增加了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质量。

篇7

【关键词】产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6-02

就孕产妇而言,因其本身对产科知识的不甚了解,使得其在妊娠期极易出现不安、焦虑与恐惧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的出现,则会大大增加临床剖宫产率与产后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母婴预后。对此,我院就给予了孕产妇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妊娠期健康宣教,结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年龄均在20~40岁间,平均年龄为(29±3)岁;初产妇110例,经产妇30例,孕周均在32~42周间,平均孕周为(38±2)周。采取数字随机法将孕产妇分成甲乙两组各70例,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孕产妇均被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如构建对应孕期档案,展开简单产科知识宣传,定期产检等;而乙组则在此基础上被给予了对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具体有:

(1)心理护理。①产前心理护理。针对妊娠妇女特别是初产妇对妊娠知识的不了解情况,护士需向产妇与家属详细讲解不同时期胎儿生长情况与孕妇生理变化等情况,让孕妇了解妊娠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待产,以免因不良情绪而影响到胎儿生长[1];②分娩中的心理护理。第一产程中,助产护士需耐心同产妇交流,把握产妇对分娩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估产妇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第二产程中,需及时给予产妇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提高其信心,鼓励引导产妇宫缩闭气,引导产妇配合用力,促进胎儿分娩;第三产程,产妇在看到胎儿分娩后,可能会出现激动、兴奋与沮丧等情绪,而这些情绪的出现都将经神经中枢而影响到产妇产后子宫收缩情况,引发宫缩无力或产后大出血[2]。对此,护士需及时给予产妇心理安慰,引导其不可过度激动,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出现大出血;

(2)健康教育。①产前健康教育。产前展开健康教育时,对应责任护士需主动同患者交流沟通,做自我介绍,而后详细向产妇介绍医院产科的环境、相关制度与科室护士、主治医生等情况,让产妇对产科情况有个基本了解[3]。如对胎膜早破产妇,就需给予其卧床休息、外阴清洁与适当抬高臀部作用、羊水性状等相关知识的宣教;而对妊高症产妇,则需给予其左侧卧位、自数胎动与间隙吸氧等相关知识的宣教;②产时健康宣教。产时,针对具有规律痛觉但产妇不适应情况,护士需告知产妇在这是正常生理现象,无需害怕,指导其放松心态,以免因体力消耗而出现难产。如在产妇腹痛时,可引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引导其取侧卧位来缓解压迫,促进胎儿正常分娩;

1.3观察指标

采用SDS评分量表与SAS评分量表对产妇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定,采取统一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对相关产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知识掌握程度程度越高)与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4]。同时,观察记录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与母乳喂养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与产科知识掌握情况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经护理后,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均有所好转,而对产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提升,且乙组护理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与对产科知识掌握情况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乙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自然分娩率与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来,伴随临床医学模式的逐步发展完善与护理理念的日渐革新,基于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模式显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以产科护理为例,具体针对孕产妇不同时期的心理情况与对产科知识的把握程度,给予其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明显提升孕产妇的分娩主动性,缓解其分娩痛苦,相对减少生产时间,改善母婴预后[5]。如本次研究结果所示,乙组产妇在被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后,其心理状态改善与对产科知识的了解产妇明显优于本组护理前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甲组护理后,且该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自然分娩情况与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也显著优于甲组。可见,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在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提高产科护理效果,改善母婴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火补莫木作.孕期健康教育在产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11(04):74.

篇8

【关键词】 护理干预;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母婴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孕妇妊娠后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受降低或者明显的糖尿病,该病全球发病率为1%-14%,国内GMD发病率为1%-5%。妊娠糖尿病是高危妊娠,如若病情控制不良,对母婴影响巨大,可造成早产、难产、畸胎、死胎、巨大儿等情况的出现[1]。本文选择本院2011.2――2012.7筛选出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对其进行了产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2――2012.7筛选出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符合2010年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观察组织IADPSG推荐的GDM诊断标准[2],其中,产妇年龄在24-38岁之间,孕周≥24周;初产者79例,经产者5例;随机分组,每组各42例GDM孕妇,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初产、经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干预方法及内容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孕前、孕中、分娩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①生理干预:根据孕妇个体具体情况进行规范的饮食建议及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饮食建议根据孕前BMI制定热量摄取范围[3],每日摄入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分配: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知识讲解:向孕妇讲解GDM的发病机制以及GDM对母婴的影响,减少患者的恐慌心理,让患者正确、积极认识疾病;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产前检查,并告知患者血糖监测、胰岛素的使用、血糖控制等方法的知识及意义。②家庭干预:孕妇在出现GDM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情况,保持患者的心情愉快,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干预工作,使得孕妇的疾病控制、治疗得以顺利进行。③心理干预:研究发现[4],GDM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3%的患者出现主观焦虑症状,42%的患者会出现客观焦虑症状。因此依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及性格特点,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开导,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慌情绪,使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加孕妇的信心。

1.3 效果观察 分别测定两组孕妇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产后病发症的发生率及新生胎儿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研究组孕妇在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较 研究组在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结果见表1。

2.2 两组孕妇干预后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比较 研究组孕妇在产后出现高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新生儿的巨大儿、早产儿产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3 讨 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高危妊娠,孕妇血糖的控制水平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Gillman,MW等通过对9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减少;Luoto,R等通过对2271名GDM孕妇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显示,对孕妇进行护理干预后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的体重、改善母婴并发症情况。国内研究中,郑宋英等[4]通过对观察组中72例GDM孕妇进行饮食管理计划,与对照组80例进行普通饮食的GDM孕妇对比,通过对2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妊高征、酮症、羊水过多、感染、胎儿窘迫、早产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

本研究中通过对42例GDM孕妇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研究组孕妇在产后出现高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新生儿的巨大儿、早产儿产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GDM孕妇的血糖水平以及母婴并发症。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护理干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Crowther,CA,Hiller JE,Moss JR,et al.Effect of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on pregnancy outcomes[J].New Engl J Med,2005,352(24),2477-2486.

[2]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Groups Consensus Pane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3),676-682.

[3] Solomon CG,Willett WC,Carey VJ,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gravid determinant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J].Medical Association,1997,278(13),1078-1083.

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21―02

母婴床旁护理指产妇在住院期间母亲和婴儿的一切护理活动均由护士在母亲床旁进行,护士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学习和实践。母亲和家属参与学习和实践,

护士教会母亲或家属新生儿沐浴、抚触、母乳喂养及脐带护理等新生儿和知识,以便产妇出院后护理婴儿【1】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培养应从护生开始,通过母婴床旁护

理提高产科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帮助护生更快的适应产科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临床资料

对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实习的60名护生的临床沟通培养及其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所有护生均为女性,年龄1 9 ~ 2 1 岁, 平均( 20.3±1.1) 岁。实习周期4周。

2影响护生沟通能力的因素

2.1 护生个性倾向 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和无精神质倾向的护生临床实习表现明显优于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和有精神质倾向的护生【2】。个性倾向是临床实习表现和专业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带教中应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个性培养。

2.2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越扎实,其临床沟通能力较强.

2.3 护生家庭因素影响 与父母关系良好者,临床实习时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

2.4 护生在校期间表现 在学校因素中,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较好、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较好者,实习中担任实习队长的有较强的临床沟通的能力。

3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生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影响

3.1 护生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正确认识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使产妇住院期间享受到家庭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是一个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生在产科实习中要掌握的母婴床旁护理知识有:床旁沐浴、床旁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母乳喂养、产后健康教育等内容。

3.2母婴床旁护理提高护生对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技术

母婴床旁护理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护士采取床旁边操作边讲授,产妇或家属有任何疑问均可直接顺势提出,且宣教内容每日循环,家长有多次演练、讨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对加深操作记忆非常有帮助【3】。护生实习中,带教老师从母婴床旁护理的病房设置、床旁护理用具、床旁护理操作物品准备、床旁护理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等多个环节对护生进行带教,逐步提高对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技术。

3.3母婴床旁护理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护生实习积极性

母婴床旁护理激发护生在产科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母婴床旁护理所有的操作均在产妇及家人的关注下完成,要求护士有过硬的护理技术,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及护士文明的礼仪规范等,通过实习,增强护生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信心。

3.4母婴床旁护理提高护生交流沟通能力

在进行床旁沐浴操作前,带教老师提前布置护生熟悉操作流程,设置模拟情景,进行角色表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带教老师扮演产妇或家属,提出问题,让操作护生解决问题,表演之后请其他护生点评,带教老师给予分析,指出存在问题。然后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各项床旁护理,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不断的与产妇及家属沟通交流,对产妇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带教老师加以补充,这种带教方法提升护生实习期间与人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4方法

4.1 阶段性教学周的安排

护生入科后,总带教老师针对科室的专业特点、不同学历的实习对象、制定带教计划,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沟通技巧【4】.护生根据带教周计划进行实习,第一周尽快熟悉产科病房环境,由总带教老师做入科教育,介绍母婴床旁护理的概念、母婴床旁护理的发展、产科母婴床旁护理的具体内容等,使护生对母婴床旁护理相关知识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实习相关内容。第二周采取一对一带教,护生有计划地跟随各带教老师,对母婴床旁护理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看带教老师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对护生进行母婴床旁护理模拟练习。第三周实习护生真正参与到母婴床旁护理工作中,带教老师给与亲自指导,加强护生实际操作及沟通能力培养.第四周进行母婴床旁护理专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考试,总带教老师针对各护生在母婴床旁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考后进行总结、强化,提高护生理论及技术水平。

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

护生是护士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关键时期,所有的工作习惯、服务意识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一个好的带教老师会给护生正确的引导,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带教老师要把实习护生介绍给产妇,使她们以“护士”的角色面对产妇,鼓励护生多于产妇及家属交谈,指导她们与产妇沟通的技巧,为护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意识的训练她们为产妇服务,提高为产妇及家属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在床旁护理实际操作中赢得产妇信任

护生跟随各带教老师对产妇及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产科实习期间护理知识和技术操作,获得产妇及家属的信心。护生对待产妇态度谨慎,谦虚和蔼,通过巡视病房跟产妇交谈,多关心产妇,让产妇在医院期间,感受到护士们的体贴关心,使实习护生有满足感,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5 讨论

5.1 真诚相待,相互尊重是护患沟通的前提 沟通交流能力对即将走出校门的护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沟通交流能力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纽带,带教老师要与护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并创造护生与产妇沟通的机会,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5.2 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是护患沟通的基础 在沟通过程中,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是取得住院产妇合作与支持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待产妇及家属提出的批评、意见一定要尊重事实,真诚的对产妇及家属说声“对不起”,产妇会感到很亲切,从而接收护生的服务,避免失信于人。

5.3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不是目的,只有不断提高护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心,提高护理水平,才能真正满足产妇的需求。总之,实习护生通过对母婴床旁护理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的学习后,提高护生与人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8.

[2] 王燕,岳颖,张丽.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 ) 02-0121-03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1~7月收治的280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140例。在对照组中, 年龄为20~36岁, 平均年龄(24.7±4.2)岁, 孕周36.2~42.0周, 平均(38.3±2.1)周, 其中经产妇24例, 初产妇116例;生产方式:顺产41例, 剖宫产9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7例, 初中、中专及以下83例。实验组中, 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28.2±2.3)岁, 孕周37.5~42.2周, 平均(38.9±2.2)周, 其中经产妇32例, 初产妇108例;生产方式:顺产52例, 剖宫产88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9例, 中专及初中91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经初产妇比例、生产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比较,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认为两组产妇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的产妇给予常规产科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为产褥期一般保健知识、自我护理方法、产后的恢复方法以及新生儿的护理方法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 即对产妇入院至出院期间所执行的每一个护理及治疗措施进行相应的宣教, 宣教由1名护理组长负责对产妇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并关注产妇对于宣教的反应, 并根据其反应随时调整宣教方案, 另外, 由2名资历深的责任护士具体实施, 在实施宣教的过程中应反复强调, 并对产妇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 以便加强产妇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宣教过程中, 要注意让产妇感受到真切的关怀, 达到改善护患关系、增强母婴的护理效果的目的。其具体操作如下。

1. 2. 1入院时全程护理

1. 2. 1. 1告知病区基本环境、医院管理制度等, 为产妇介绍其主治医生、护士长及责任护士, 减轻产妇入院时的陌生感。

1. 2. 1. 2为孕妇及家属提供相关医学知识的指导, 告知孕妇数胎动的方法, 方便孕妇及时掌握胎儿情况;告知其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 告知其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告知孕妇和家属应观察孕妇腹痛的情况、有无出血等, 如出现不要慌张, 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1. 2. 2产时全程护理

1. 2. 2. 1产妇进入产房待产时, 提前告知其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 同时及时为产妇提供补充能量的流质食物, 保存体力;生产过程中耐心详细地解答产妇的各种疑问, 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各项操作应温柔娴熟, 鼓励产妇, 让其对分娩有信心;分娩结束后及时做好基本护理。

1. 2. 3产后全程护理护士首先应做好护理评估, 并观察产妇阴道出血量及颜色、大小便情况等;嘱咐产妇使用母乳喂养, 提高婴儿免疫力并增强母婴之间的感情;辅导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1. 2. 4出院后告知

1. 2. 4. 1对产褥期保健知识进行反复宣教, 嘱咐产妇经常清洗会阴、乳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防止感染事件的发生;调整饮食, 休息合理, 适当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

1. 2. 4. 2嘱咐产妇在出院第42天回医院复诊, 以了解产妇及婴儿的情况, 并适当进行指导。

1. 2. 5评价方法通过自性设计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健康教育的达标率, 问卷的内容包括伤口护理、用药方法、新生儿及婴儿护理方法、康复锻炼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25个问题, 每个问题的选项分为:A、B、C, 3个等级, 分别代表的得分值为:4分、2分、0分, 满分100分。其中:A选项表示掌握、B表示了解、C表示未掌握;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调查:A选项为满意、B为一般、C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在出院当天发放问卷调查表, 得分85分及以上者评为优良, 60~84分评为一般, 60分以下评为较差, 产褥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评为优良者, 视为达标, 对两组各项指标达标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1. 2. 6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8.0软件, 对产妇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生产方式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其他数据为计数资料故采用χ2检验, 当P

2结果

2. 1两组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组别 n 伤口护理 用药方法 婴儿护理 康复锻炼

实验组 140 130 127 134 128

对照组 140 101 98 112 104

P

2. 2两组产妇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3。

表3两组产妇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n, %)

组别 n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140 126 11 3 97.86

对照组 140 109 23 8 94.29

P

3讨论

告知是医、护、患沟通的纽带, 是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体现, 是减少护患矛盾, 防范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3]。产妇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群体, 不仅面临着机体康复的问题, 同时面临着角色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 需要系统、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以使其接受正规、有预见性的健康教育, 而全程护理告知作为临床护理的新型模式, 旨在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在产科健康教育里应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 对产妇及其家属在产褥期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