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了展现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培养。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
工具性特点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课程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古代神话六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讲述除教材中的几则神话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开放性特点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有关的平台来展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的《人物专访》时,为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超级访问”进行人物专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交际时的语气、态度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语文教育还包括探究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课程性质;母语危机;大学语文;文化期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67-03
近年来,各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定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和讨论,这直接影响到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影响着新一代人才培养基本文化基质的塑造,因为一切课程改革的方案和实践都基于对课程性质的根本认识。
一、从2001年与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
的对比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再认识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P6)2011年崭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更突显了其强大的时代认知,其中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认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P2)从对比中可知:2011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明显淡化了其工具、理性的一面,而强调和突出了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人文功能和实践现实性。在笔者看来,这一表述的变动说明了当下对语文“人文性”性质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突显,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语文课程性质讨论的过程,即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步步深入的过程,必将促使着语文教育逐渐趋向成熟。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大都把语文课程看成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们对语文教育的论述大都是从工具的意义上着眼的。但是,今天把语文当作一门纯工具性和纯知识性的课程来看待显然就狭隘了,尤其对面向施教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一定独立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大学生而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是人文意义上的语文,而非工具意义上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大学语文应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探求文学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文学,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使我们的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从而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肩负起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的神圣职责。大学语文由于其课程地位,在大学里一直不被人重视和看好。然而,伴随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低素养、低能力、难于适应社会的现状,人们开始反思大学这个输出人才的重要领域自身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的种种缺失。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最直接相关的人文课程被普遍关注起来,并由此引发了各种讨论。种种讨论都对大学语文地位的重新认定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人才输出的关口,其重要的素质教育地位和人文教育价值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尤其是在目前诸多纷繁的社会现象背后、母语危机的背景下,文化焦虑成为全民综合征,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希望投射于传统文化,希望从传统中找到解决急症的良药!进而,人们开始思索高等教育求真育人的真本追求,这在大学教育中正是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中心展开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根本不仅仅在于其专业能力的高低,更源于深深植根于人性和素养的教育和把握。尤其面对社会文化寻根运动的蓬勃发展、面对母语危机的时代现状,大学语文人文性质的彰显逐渐成为其生存的重要语境之一。
二、从母语教育危机透视大学语文
对彰显人文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
“母语危机”是现时代教育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课题,母语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尖锐问题伴随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日益显著起来,而母语危机的文化现象背后则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各方面问题。透过各国的“母语危机”现象我们可以透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教育问题。因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绵远几千年的汉语所固有和坚守的领地愈来愈狭小甚至呈现出边缘化趋势。母语危机是文化危机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当前,母语危机成为汉语研究的课题正是由于其岌岌可危的现状所致。其实,这种现象在亚洲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如韩国和日本也已有共识:自己母语赖以生存的土壤日渐衰落,而取而代之则是英语的无限泛滥。面对电脑时代,汉语从应用电脑起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沦为了英语的附属语。将汉字成功输入电脑,首先要掌握的是学会英文字母和其编排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母语教育与英语教育是截然对立、彼此矛盾的。我们不能把两种语言和文化简单化处理,因为二者不是单纯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面英语是世界共同语,我们要与国外经济、文化进行交流,要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就必须学好英语这一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汉语是本民族自己的独有文化,我们更要学习、继承、坚守、发扬光大汉语审美的独特领域。在笔者看来,学习英语应关注其工具性的实用特征,而母语则意在其人文性的精神塑造,学习母语有利于正确运用英语发展自身,而学习英语则可更加捍卫并促进母语及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和地位,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乃至民族母语教育的未来发展。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3](P3)从高教司颁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中可以明确,大学语文的基础性课程地位是由其根本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大学语文课对中华民族未来人才的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甚至对整个高等教育大业都不容忽视。早在1978年,就有学者倡导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用以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增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精神素养和弘扬民族传统。在这个特定的文化焦虑的历史时期,大学语文无疑承担起了这一职责。母语教育是一个极为广阔的范畴,它既包括学科性、专门性或专业性的,连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也能囊括。即便如此,母语教育也总有其开展和缠绕的核心范畴:即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当然,母语教育并不等同于大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只是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中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实现手段或方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不同的人群和环境,母语教育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在大学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情境中大学语文课程则是母语教育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语文的地位和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母语教育的发展状况。
三、从“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
的差异积极发掘其人文教育功能,
使之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期待
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虽然在教学方法上也有许多借鉴,但其有本质的不同。一是目标指向不同,具体表现为中学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传授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目的和重点;而大学语文更注重于思想的传输、情感的解读、写作方法的探讨和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之上;二是教育追求各异,中学语文以应试和升学为目的,呈现出强烈的功利性特征,而大学语文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文化精神和性格为最终目标,突显出其人文性特征。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感受到:大学语文更注重的是在学科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去彰显人文性,去铸就语文的精神素养,从而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文化期待——传承并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
大学阶段是人结束学生生活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是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更应关注其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引导。大学语文与语文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仍以语文课程的性质为成长和存在根基,大学语文所处的位置,使得它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它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担负着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的功用。”[4]可见,明确大学语文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进行正确有效的大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大学人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集中精力和专家统一编写权威性教材,确定一个适合的文本让大学语文教育有章可循
一部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科学性、文化性的,适合大学教育需要、能有效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大语教材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伴随着社会和教育界、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大学教育的忧虑,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编写大语教材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积极的尝试,使得大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呈现活跃态势。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得到了最多认可和关注。“目前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有数百种之多,各自为战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5]因此,名副其实的权威性大语教材是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和现实依据。
(三)从政策的高度去规范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使其尽快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如何抉择我国的语文课程的总取向,这种严肃的问题,单从语文教育研究的层面来讨论乃至争辩,恐怕是不会到位的;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要取更广阔的视野来关照,需要放置在教育政策研究的层面来慎重把握。”[6](P80)从政策的高度去规范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把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认识上升到整个母语教育的层面去认识,是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文化期待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坚持和创新都有待于一个宏观大环境的营造和支持,充分的学术自由和政策导向是使得大学语文教育走出低谷的坚强后盾,否则再优质的教材也会因失去保障而无法充分诠释其真谛。对于大学语文通过何种方式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问题,有人建议以英语四、六级等级测试的标准模式对母语水平进行考核等,诸如此类的意见和方法都在不断探寻当中。但是,面对目前的母语存在状态和现阶段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我们将不得不以积极的态度客观分析、紧迫的热情积极探讨,真正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出发思考问题。当前,教育部相关部门已下发文件,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应予以关注和加强,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地位。从此出发,相信“大学语文”的教育使命及其所肩负的文化期待将会得到切实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许秀清.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独特功能及学科定位[J].学术评论,2005,(S1).
篇3
关键词:新颖性;共享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9-02
初拟这样的题目,是几经犹豫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在网上搜索了下,发现很多人已经写过此主题的文章,自己也认真拜读了下,发现各位见解都很独特,自认没有办法去超越;其二,是关于"网络"一词,由于早已经出现,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已经是熟透于心,何况所谓的90后和00后,在这种情况下来写这样的主题,容易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但最后我还是定下了这样的题目,算是借用了前人的题目吧,无他,关键是自认对网络还是有一些兴趣的,所以想静下来探索一下其与教学的联系。再者,作为乡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得到普及,所以自认还是有一些"潜力"挖掘出来写一写的。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也已经8年多的时间了,算是一个小"老"教师了,但是这样的时间也仅仅是给自己增添了一些经验和研究的素材而已。由于笔者自工作以来就是呆在乡村学校,所以在网络教学这方面还是个雏手,以前也稍有涉猎,却没有抓住机会进行深入探讨。现在就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一次真正的自我探究。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中国母语教学工具的语文也需要进化。当前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以一根粉笔和一本书就能将语文教好的固守陈旧的思想应该可以湮没于历史发展轨迹之下了。在当今教育环境之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三维立体式的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使得现在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由汲取知识的课堂。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推进,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那么,作为服务性的工具的网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正确利用呢?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哪些便利呢?笔者想结合几年的微薄经验,浅浅的谈谈个人看法。
1.利用网络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也就决定了网络的始终新颖性。不少语文老师都觉得:要想上好语文课很不易,而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不易。在乡村学校呆了几年,对此更是有感触。乡村孩子的知识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当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时,便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这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更大的阻碍。
任何事都是具有利弊双面性的,网络也不例外,而且网络对学生的害处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同样也能毁掉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善于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2.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到网络,我们第一个出现在脑海的信息就是"网络上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是的,网络是各种资源的汇集所,当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借助网络已经成为了目前绝大部分人首选的解决方式。同样,网络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相当的资源共享。
语文教学需要的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有意识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空间(即专用网站或网页)。因为它是专门提供给学校的,可以称之为"学校信息"。 另一种类型的资源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搜寻到的信息。它不是教师有意识提供给学生的,也没有专门的网络空间,它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无限大的空间。比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对于古诗,我们都知道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借助于对作者生平及生活背景的理解,况且诗人杜甫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加上参考书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上面获取足够的信息。这时,我想到了网络,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的共享性充分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这样,对老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对学生,有助于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同时,我利用网络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一首诗歌,而且还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了诗人的一切资料,对学生以后学习杜甫的作品打下了基础。
3.利用网络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网络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它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参照功能以及可信度使之成为当代的"百科全书"。它的这些特点可以用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还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逐渐完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扩大语文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理念决定了学生如果仅仅靠语文课本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老师要善于借助于文本,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汲取更多的知识,形成文本到网络的学习辐射面。特别是要借助网络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网络健康读书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从小为将来的工作生活以及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石。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语文就必须了解到相关历史。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如果仅仅靠课本,那么学到的东西极其有限,也许学好后学生还无法真正了解郑成功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笔者在教学这课时,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还将网络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道具,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关于郑成功及他的资料,然后加以整合,形成与本课有关的一个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真切地走进明末清初的大社会背景下去,真切了解郑成功的壮烈之举。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关于民族英雄的故事。这样,以这篇课文为点,通过网络辐射了整个知识面,帮助了学生的整体学习。
参考资料
篇4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情感素质;教学艺术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是愉悦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要用感情朗读渲染情感;用真情诱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感;用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调动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使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的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赢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凼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能形成重视、开展情感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师情感素质普遍欠缺,缺乏具有情感素质的教师,便没有情感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语文教育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语文教育忽视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情感性最强烈的学科之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尽快在这个领域实施情感教育,培养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基础地位决定的。
一、教师自身情感要素的构成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了满足新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1.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情感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首先是指教育价值观。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搞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就当前的认识而言,情感教育是为了顺应当代国际教育人文化的潮流,培养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完满人格的学生。它的价值在于它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育理念的第二层构成是指学生观。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在情感教育中,我们把学生看作虽然幼稚,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自我体验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地学习。关心每一个学生主动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地、合作地、成功地学习。教育理念的第三层构成是指教育活动观。它回答了我们如何去构建学校情感教育实践的问题。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以往,在分析性思维的指导下,把对学校教育的研究分为“三育”或“五育”。情感教育中,我们以教育活动形态空间的开放、视昕的开放、知识领域的开放、集体思维的开放为教育活动的第一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设计,以学生自我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活动结构为教育活动的第二特征;爱与美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括动的始终是教育活动的第三特征,教育活动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2.扎实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具有渊博的知识积累的教育将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何种程度的震动。的确是无法估量的沈元老师的渊博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壮举,这已是为许多人传颂的佳话。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她还强调:“居高才能临下。”“打铁要靠自身硬。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有同样的看法:“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的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师情感教育的知识素养便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教师情感教育的知识素养最基础的层面是掌握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必需的;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具备一到两门任教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个方而。两门学科可以紧密相关,也可以相关不大,根据教师的兴趣或能力而定。”它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在这样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的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对文学、对艺术、对体育运动等的爱好。以使自己的情感教育能够多方而地运用到课堂中。
3.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个人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其情感素质的重要条件,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情感教育素养水平。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师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也就越广阔;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越多,他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就越全面,情感反应也越强烈。可
见,相应的生活经验,因为丰富和深化了教师相应的内心感受,成为了教师发展自己情感教育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对教师来说。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情感教育素养,是自外而内地发展情感教育素养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感情的。语文教师的感情应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教学中,要在把握作品蕴涵的情感基调基础上,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教诗歌,你应置身涛境,诗就是你;教政论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情感丰富,感情充沛是十分重要的。
1.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单纯的政治说教已无济于事,一味地物质刺激也收效甚微。而学校管理者如果能加强情感投资、实施情感管理,则既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权益、权利和人格,又能激励教师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意向指向集体目标、树立全局和集体观念,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2.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探索“以情育人,全而发展”办学特色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目前很多教师对育人的途径仍然固守在知识育人这一层面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实社会和未来时代。要求每一(作者单位 牙克石林业一中语文组)个公民具有现代人的精神素养,如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情感世界,开拓创新的精神。学校着手探索的是“以情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途径。教师自身良好情感的具备以及把握情感育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促进教师个性成熟的需要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运用技巧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现代多媒体科学技术。伴随着多媒体教学中光、声、动画、色彩等技术的运用,小学课堂也有着焕然一新、魅力四射的一面。但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有着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当前多媒体运用现状
(一)多媒体运用现状
越来越多的小学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流行开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学课堂进一步生动、活泼。除了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文本阅读扩展到超文本阅读。综合运用多媒体键盘、鼠标、语音等的输入、输出进行超文本的构思与写作。另一方面,反观多媒体技术运用存在一些误区。有时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多媒体运用误区
1.过多精力制作课件,教师变身“导游”。
对于大部分老师而言,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涉及到公开课和精品课时,教师更是想最大程度体现多媒体教学优势,可以说将课本内容事无巨细展示到多媒体中。不过,对于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教学全部任务,还要与学生交流,进行作业批改,进行教学研究等。如果大部分时间用来做课件,可能顾此失彼。另外,过多的展示课件,课堂中其他交流提问时间压缩,教师容易不自觉加快上课进度。过多的多媒体信息灌输给学生,以至对重点难点不能够很好的体会出来,取粗去精,成为一名“游客”。
2.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
多媒体可以通过把课文抽象化为形象,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不过与此同时,使得学生失去了通过感受文字魅力来体会语言魅力的机会。过多的图品、音乐使得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多媒体的使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师生间的交流更为重要。
缺少了必要的师生交流、示范。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师的示范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例如范写中下笔的轻重、笔画、力度等第,都是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的。同样,教师的泛读也是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的。
想要更大的发扬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进一层楼,就要扬长避短,更好的改变多媒体使用所带来的弊端。
三、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使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是为了直观而直观,学生容易学不到重点难点,多媒体也失去了它在课堂上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改进:
1.注重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关性。
同样执教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天上的小白羊》,有的教师选了几张云的图片。文本中的云可以说是有想象力产物,选取的云的图片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关系不大。而有位老师利用flash软件,把云作成“躺着的大白羊”“站着的大白羊”“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的大如“大楼房”“大礼堂”,也有的小得仅能装进去一只小麻雀,这样就和教学内容有了关联。
其实,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来展开。首先把真实的云的样子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交流我们看到的云是什么样子的,借以锻炼学生们的想象力;然后假如同学就是这个小女孩,看到地上的草长得这样茂盛,水这样美,天上冷冷清清的,你多么希望小白羊快下来。通过联想,让同学们体会出对动物的关系、爱护。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注意直观为主,恰当使用视觉效果。
最大程度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生注意的发展正处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小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新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化抽象为直观,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讲授《鹅》这首古诗时,可用动画合成鹅的叫声、形象和动作。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举,视听结合。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设计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时,注意课件尽可能符合小学生的感知特点。如课件制作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红、黄、绿的等暖色调。
3.多媒体课件使用适时适量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犹不及,注意“度”的把握。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学生、课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三方面的作用,使得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和教师服务,而不是为了使用功能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篇6
国培计划,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级培训,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培训,它是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精神,由国家级知名大学招标后承担的培训者培训(本次培训主办方大学,领衔专家是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大学文学院院长),它的目的是培训担负国家级、省市级培训者的培训,为日后对中西部地区教师培训前的培训。
它的培训对象:是今后能承担“省培计划”“市培计划”以及各类语文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者。以师范大学教授、省市级语文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为主,其中不乏全国语文界的名师,正教授级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等。比例是4:3:3。
它的培训目标是定位于“学习‘培训’”和“‘研修’学习”两个方面。学习‘培训’的任务目标:学习“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组织管理和对培训研修活动的引领、帮助促进,提高培训能力。
“‘研修’学习的任务目标:“语文专业的研修”学习,“语文教学的研修”学习。在认识、解决语文专业、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培训典型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反思和研修能力。
树立培训研修新理念,形成培训研修新思路,明确培训研修新目标,选择培训研修新内容,掌握培训研修新方法,设计培训研修新方案。
它的培训内容是学习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可以借鉴的培训模式,结合本地的培训现状,探讨当前培训问题与解决策略,以利于明确培训内容、有效地设计实施和组织各类培训研修活动。它有三大主题: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语文教师培训研修的目标明确与内容选择,语文教师培训研修的方案设计。
它的培训形式是问题探讨,专题讲座,工作坊,课例研究,参观考察,学科前沿,实践活动,后续研修。
它的学员任务:每个学员要完成一份《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要完成一份根据下发任务的教学设计及其修改稿。
二.学习课程及其活动内容:
1.上午先组织开学典礼,由教育部师范司领导以及大学有关领导参加并讲话,接着由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大学文学院院长温儒敏教授作专题讲座,温教授作了两个报告:一是《全面认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研修与培训》,该报告主要是对学员提要求,二是《关于语文课改及阅读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该报告主要阐释课改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课改要从长计议,一步步向前;对当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阅读教学要多读、细读与涵咏,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面、阅读量、阅读品位;认为写作教学关键要准确表达,不追求文采,要大量阅读,适当练笔,直面高考(应试作文不能不练),但不拘泥于高考。下午分组分工,布置每个小组和每个学员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和一份教学设计。
2.上午聘请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作专题报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与举措》,管司长的报告从三个大的方面教师队伍建设的真知灼见:一是全国教育发展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又分8小点,不赘述),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举措,具体举措有七条:第一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优秀人才从教,第二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第三建设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制度,改革教师资源配置方式,四是加强改革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五是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六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师资力量,七是研究建立教师教育标准,形成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管司长的报告透露,今年国家要出台《中小学教师培训条例》,规定教师资格重新认定,继续教育学时为360学时。今年国家还要出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等四个有关教师专业化方面的文件。
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做了一个题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专题报告。
3.上午,聆听教育学院教授、原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专题讲座《语文教师培训的目标设计与内容选择》专题讲座。苏教授从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运用学科教学知识与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什么不清楚,甚至出现了选修课连教的篇目都不确定的情况,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的不确定性,教学程序知识的不确定性。
2.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盲目性:①合作交流上纯粹的为分组讨论而讨论;②对话理论上机械的师生问答;③自主学习上存在学生活动教师不动的现象;④探究学习上存在浅层化现象;⑤学生主体上存在课堂上不给学生学习时间的现象;⑥教师首席上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⑦课堂提问上惨遭相爱表面化热闹化现象;⑧多媒体运用上存在滥用化现象;⑨语言积累上存在弱化现象;⑩延伸拓展上存在泛化现象。
(二).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使课堂教学有效
1.学科教学知识(PCK)
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①融合性:学科教学知识涉及: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背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等。②建构性:教学工作具有情境性,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教学具有个性化。③转化性: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知识。
2.语文学科教学知识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指语文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运用“知识支架法”和“变式转化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综合性,层次性,实践性。
学科教学知识:理解(理解就是建立联系,建立支架,变式教学)
学科知识更新很快,教师需要通过学习跟上来,如小说教学,以前我们常常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小说作品,现在是通过叙事角度,叙事方法来分析作品。
4.下午,分组研讨教学设计和培训方案。
5.全天分组由个人汇报教学设计和培训方案,专家和其他小组点评.
6.上午聘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为我们作题为《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报告,王教授的报告主要有五个部分:①语言研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②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母语的影响,③从语法中心到语意中心的变化成因,④言语到语言的转换,⑤教师的学理与素质。
(一)语言研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①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从间接知识获得预备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②人的能力包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能力。
③语言能力的培养:人的这三种的原动力是心能(思维能力)与体能(健康体魄),而心能是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丰富和思维的敏锐直接相关。语言能力对信息贮存加工的速度和信度有直接的影响。语言对调节自身的心理、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语言对通过别人的表述、吸收别人的思想来丰富自己也有直接的影响作业。
④语言教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⑤新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日趋完善。
⑥语文课程担负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母语教学应有的关系
①语文课的特点和语文素养产生的途径;语文课是科学但又有评价,语文课有普遍性但又有个性,有理论但又要落实“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实践。
②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论
③语感和语理;语感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组织(学习)就能自然正确运用和辨别对错的能力,而语理,是用语言学等阐述语文的理论。
④教材、教师和教学教材编写缺少梯度信度和理论支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材),教师的语文素养没有新的提升,教学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⑤口语与书面语载体不一样,文体不相同,加工度也不同,口头说的不一定是口语,书面表达不一定是书面语。
(三)从语法中心到语义中心的转变
①语法中心在余文乐教学中的形成(50年代,语文分成语音词汇、语法、文选教学)
汉语是一种语法简单但语义丰富的语言。汉语语法成分简单和语序变化丰富。
②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词汇与语义问题。重点是词义引申与词汇积累。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如:A文化与词汇的意义,B生活与词汇意义,C科学的数字观和文化的数字观,D社会与词汇意义,E言语意义的经验型
③实现言语到语言的转化——从语言现象中观察语言规律:
A从语言现象找语言规律,避免把语言知识讲成语言教条;
B在文字的语境中讲清词义
C感悟不应当成纯经验式的“定理”
D把握语言与体验情境
我们应当把语文教学是一个提高境界的过程,通过与作者和他人的语言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体验,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7.下午聆听了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报告,程教授是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专家,他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对我们进行了古代诗歌常识的普适培训。
8.上午,分组讨论小组的培训方案,下午由大学中文系教授为我们作题为《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专题报告。钱教授的报告从①如何认识鲁迅作品、②让鲁迅作品从高处走下来,找到鲁迅作品与中学生生命的契合点,③鲁迅作品教学要删繁就简,有所讲有所不讲三个方面指导我们培训者,正确教好鲁迅作品。
(一)如何正确认识鲁迅作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⑴鲁迅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原创性高峰作家。鲁迅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最软的心田。
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鲁迅作品是汉语现代文学的典范作品。A鲁迅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融入外来语、古语,把现代汉语的抒情表意功能发挥到极致。B鲁迅语言的装饰性,色彩感鲜明。C鲁迅语言的音乐性极其突出,鲁迅的作品不能只是默读,而是要朗读。通过朗读进入情境,产生感悟。鲁迅有的作品可以“喊读”。D鲁迅语言具有镜头感。E鲁迅语言有游戏性。F鲁迅的语言极具创造性、个性化。
⑶鲁迅作品充满人性、童真、本真。
(二)让鲁迅作品从高处走下来,找到鲁迅作品与中学生生命的契合点。
⑴找到鲁迅作品与中学生内心的契合点,让学生愿意与鲁迅作品进行精神对话。
⑵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找到契合点。
⑶用语文的方式讲语文,讲鲁迅作品。文从心出,循文会心。
(三)鲁迅作品教学要删繁就简,有所讲有所不讲
⑴过去我们常常以为鲁迅作品应该讲深讲透,其实对中学生而言,就鲁迅作品让学生有所了解就行了,不需要深刻了解,播下种子就行了,实事求是说,有的作品学生暂时是读不懂的。
⑵有的时候,鲁迅的作品只需要“引而不发”。教师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常常学生“昏昏然”,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只要给学生播下阅读的种子就行了。
9.聆听大学教授的专题报告《语文与语文教学》,教授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语文教学观:①语文课堂到底有多大,②语文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审美教学,③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④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到底有多大。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课堂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学还需要广泛的阅读,解读语文文本的力量语文文本本身并不够。阅读是一种生命的姿态,天堂是一座读书馆,读什么书比怎样读书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高雅阅读兴趣有教师和家长来担当。
(二)语文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审美教学。当下语文教育的维度单一化,只有知识维度,学校要培养完善、完整、完美的人,“知识就是力量”不不够,“审美也是力量”。语文课就是审美课。
(三)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写作不单单是作家的事,一个人能写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
(四)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朗读要和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古代认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水深流曲慢,贵人言语迟”,而现代社会口才对于一个人来说,极其有作用。朗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口语的品质,可以提升一个人口语的能力,汉语的音乐性、深刻性可以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下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陆为我们作了《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研修模式与实践》专题报告。教授的报告分四个方面:⑴研修面临的问题,⑵研修的基础理论,⑶研修模式,⑷我们的实践。
(一)研修面临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存在许多问题,存在三大挑战,七个问题:
三个挑战为⑴发展和应用共享的知识;⑵可持续改变中的艰苦工作,⑶正在改变的学校文化。
七个问题:⑴教师的学习与教学的矛盾,⑵教师的合作与教师的隔绝,⑶教师的合作能力与教师的独立发展,⑷聚焦结果与聚焦活动,⑸为什么评估与怎样评估……
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的目标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课堂教学能力,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
(二)研修的基础理论:
学习理论: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⑴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研修活动设计:课堂观察/观摩课堂案例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训练。
⑵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研修活动设计:同侪互助/认知学徒专业对话/案例研讨教师实践社群。
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研修活动设计:咨询诊断项目研修远程学习圈。
(三)研修模式
⑴研修模式
⑵研修的操作策略:
①教师的知识:学科取向的内容知识,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
②日常教学如何创造与反思。
⑶研修的操作程序:A教师作为观察者B教师作为反思者C教师作为交流者D教师作为研究者E教师再研究。目的是解决隐性知识学习的难题。
(四)我们的实践
篇7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现代的教师应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的引领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挖掘和理解教材中去摸索教学方法。经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尊重学生,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
二、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再学习,是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定位,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质。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们坚信通过这次培训,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因为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心向往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三、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沉重,沉重的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可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四、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通过学习,让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厚积薄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培训后在工作中的打算: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任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炎炎暑假,累也快乐,就是这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的深刻感受。聆听各地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讲座,每天都过得幸福而充实,因为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知识体系和教学艺术上的不足。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管理学生有了新的体会,确实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学生时代,总是不喜欢教书这个行业,认为这职业太清贫,太劳累。走进这个行业,似乎也是不得已而“误入歧途”,但当我走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明净的眸子,看到他们对知识的饥渴,才真正感受到“老师”这一称谓的神圣。可是,待自己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后,却对语文教学感到有那么一丝一点的茫然,因为语文是像花树一样美丽的呵,我该怎样做才能带领学生领略到她的曼妙?当得知县教育局要组织第一批骨干教师培训,且我有幸得以参加时,我知道,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提升自己的机
会。首先、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守住一份清贫,是多么的不易,特别是当看到城市林立的高楼,自己却无立锥之地,别人开着宝马奔驰,自己却不得不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心中,难免失落。但通过这次学习,了解了张一山教授在教育上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精神,于是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都是通过金钱来衡量,人有不同的活法,“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只要我们“愿意做事,用心做事,真心做事”,只要我们对社会,对家乡发出一点点光和热,哪怕渺小,但我们活得坦荡,活得充实。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崇高,更明白的这份职业沉甸甸的责任。面对未来平凡而漫长的教学生活,我不再茫然,不再麻木。
其次、专业观念的转变。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以前,我对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一点的认识,但苦于无法摆脱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知道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但在课堂上却仍然走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不学习,不研究,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教的,别人在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每天守着学生,对着教参,照着练习试卷,凭着自己读书时老师给自己上课的感觉来上课。就我目前的教学而言,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分数,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它是我的生命,所以我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学生戏言星期日为星期七。花了大量时间,反而出现了学生烦老师累的痛苦局面。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常常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题海”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几天的培训,几位教授、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涉及语文教育教学多方面领域的精湛讲座,让我从全新的视角了解了当今语文教育教学中最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更让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和研究得到了方法上的指导和方向上的指引。梁校长的“真实课堂”——“真想改、真要改、真在改、真实改”理念构建,让我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顿开。下一学期,我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教改实践;同时,把徐和平教授的“建立教学‘新常规’”作为切入点,尽量让学生在“乐学”“探究”中自求自得。如果说这种想法也算是进步,那就得归功于教授、专家们的点化。
第三、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懂得榜样的重要意义。一个个专家学者,他们的刻苦奉献,兢兢业业,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中,守住自己的清贫,让自己的心绽放着幽香,这是多么的伟大。是他们,唤醒了颓废的我,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既给我启迪,又给我鼓励。在培训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个教授、专家的人格魅力。他们儒雅、淳朴、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他们是我这样的年轻老师的无声的引领,是润物细无声的榜样。跟着他们,学习他们,我看到了平凡人生的美丽,更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美丽,看到了语文教师的美丽;跟着他们,学习他们,我相信自己的教学热情将会一天天被激发。王枬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导引。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优秀的老师是离不开教学实践的”这句话的分量。 特别是徐和平教授的讲座,站在新课改的前沿,站在科研的高度。给了我们莫大的导引。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展示案例,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评析,理论联系实际,不空洞,有可操作性。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意义在于过程,幸福在于细节”。是的,我学习了,我快乐了,我幸福了。所以不管以后我的进步是大是小,我都要感谢教授、专家们,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导引,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了教学的满足与幸福,领略到了语文的曼妙美丽。更要感谢教授、专家们,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力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这些在教育前沿不断突围、给我们指路的人,我们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几天的时间太短太短,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几天啊。因此,作为教师的提高学习永远不会结束!相反,我认为这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希望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培训,我们更要自觉参加培训。我将要针对本次培训认真整理学习笔记,认真做好反思。特别是在下学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此次培训所学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把我们在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边实践,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俄国屠格涅夫说得好:“工作吧,工作吧,现在还不是写总结的时候。”是的,这不是总结,这只是开端,几天的学习也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的教育教学之路还很长很长。今后的路要自己走,有了这些教授、专家们的鼓励,我们一定会走得从容,走得稳健。在人生一个个新的起点面前,我们会更加警示自己。
总之,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因为有语文,我们的生命会日益美丽;因为有追求,我们的成长之羽会日渐丰满。且让我们工作着,成长着吧------虽然累,但快乐着!
为期5天的英语培训即将落下帷幕,在这紧张、充实而又快乐的5天里,我感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培训的内容给了我教学上很大的帮助,听了的宋立泽和郑岚峰的理论指导,也观看了一些教学实例,亲身体验了一些活动,让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我更深刻、更透彻的领会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新认识了自我
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英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英语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
二、对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听郑岚峰教师讲的一些教学技能及他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感悟,我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英语课以语言为对象,强调以任务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个就是知识点。在教学总体目标上注意兴趣,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创造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参与实践和创新发展;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注重培养语感和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运用激励机制和多元评价。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给英语教师指明的努力的方向,明确了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这次基础知识专业的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收获。语音、听力、口语、写作对我
的英语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促进。尤其是郑岚峰老师的语音课,由原来不知如何正确发音到现在基本标准,且较清楚地了解如何教学生的英语发音,真是大有收获。语言学习只有在有意义和有目的的活动中才会发生。通过专家教师的精心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较好的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我们的英语教学法让学生有较沉重的压力,而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一项能力的教学都可以教得非常有趣。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没有安全的语言环境。强调词汇和语法知识使教师经常当众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很尴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当众用英语交流了。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注重交流的内容而不是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利用自我纠错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就能提高听说能力了。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口语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四、对教材的把握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 上一篇:公益捐赠的意义
- 下一篇:农村公路存在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