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智慧事例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智慧事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智慧事例

篇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到底怎么上?这是一个实践难题。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和经验型课程,我们的老师都缺乏经验,缺少可以借鉴的案例,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再加上没有课标、没有教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比较艰难。

刚开始的时候,综合实践活动是很少有“课”的形式的,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在平时分散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与交流―实施研究方案―中期交流与评价―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研究成果―课题评价与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发现,没有课上的集中交流与指导,学生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于是,在研究步骤的基础上,慢慢衍生出了一些基本的课型,比如选题指导课、方案制定课、中期交流课、成果展示课。通过课型的建构,老师渐渐掌握了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基本行动框架。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教师出现了“课型至上”的倾向,教学成为了走流程,学生活中的需求和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教师有效和及时的指导,虽然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研究活动,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水平却没有得到持续提升。于是,学生能力的发展成为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注热点。

江苏省教育厅在2014年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纲要》中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分别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关键能力的提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开始跳出僵化的课型,关注和研究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下给大家呈现的就是一个专门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的活动案例。

【设计意图】

身处当下信息时代,让人不得不变成各种信息的接收体。但是,随之相伴的是“信息的碎片化”以及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因为,信息是无限的,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信息的聚敛意味着注意力匮乏。不难看到,现在学校中有很多孩子在课堂上不会倾听,学习上不会归纳,不会辨析,更不会融会贯通地来用,学习力低下。这其实也是一种缺乏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表现。本课的活动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主要内容是绘制学校平面示意图,以帮助新生、家长等不熟悉校园的人尽快找到目的地,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原因有三:一是这个课题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需求,着眼于解决学生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完整、真实生活世界的理念。二是 “认识示意图”“绘制示意图”是学生搜集信息和表征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视觉符号获得和传播信息,是学生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的能力。目前,学生相对来说更擅长于通过声音、语言、文字的形式来搜集表征信息,运用图像搜集表征信息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三是各种类型的示意图在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对学生而言,能掌握读图和画图的方法,在学习中能有效提高学习力,在生活中能获得更多乐趣,在未来工作中能更具竞争力。

【教学实录】

板块一:激发兴趣,明辨示意图优势。

师:开学已将近一个半月,我们迎来了新同学,最近学校对新生及家长进行了一个回访,我截取一部分视频,请大家看一看,看完后谈谈你的想法。

(播放视频:视频中截取了一位新生家长和新生的采访,家长有提到学校环境好,很大,第一天报到找不到教室。学生分享迨拢有提到因为不知道美术专用室而差点错过美术课。)

师:看完了视频,说说看,怎么才能帮到他们呢?

(生表示可以发短信、提供志愿者帮助、画图、贴箭头来帮助家长新生)

师:那我们来比较一下看这几种方法,哪种会更好一点呢?

生:我觉得短信好,因为它够快,而且可以让每个人都收到。

(生哗然,互相窃窃私语)

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啊,来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短信虽然是很快的,但是要是新来的那些学生校信通还没有开通怎么办?

生:短信它全是文字的,如果文字多一点的话,看着就烦了,也不明显。所以我觉得图好一点。

师:看来图比这种纯文字的信息直观。(板书:直观)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也觉得图比较好,因为可以让人一看就明白,教室在哪里。

师:是的,图比较形象一点。那志愿者呢?通过语言指路不好吗?

生:开学那天有几千名家长,如果要领他们去的话,就要很多很多的志愿者,可是那天我们自己也要报名的呀。

生:我觉得还是画张图比较好,可以画一张大大的图放在学校门口,这样就不用很多人了,比较简单一点。

师:是的,既简单又明了。(板书:简明)看来,开学时的这个情况用这种形式会更容易解决。那这样简明、直观的图文形式,可以称为“示意图”。(板书:示意图)示意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都在向人们解释说明,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教师用手势示意标题)

板块二:创设真实情境,解读示意图构成。

师:先来考考大家会不会看示意图。上周秋游,同学们去了常州的淹城动物园,老师没去成,很可惜,我准备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可是,我是个路痴。所以啊,我把淹城动物园的示意图给找来了。(出示图)

我想了一下几个可能会去的地方,请你们帮帮忙,把路线给画出来,好吗?

(出示图:)

(学生组内合作,画出线路)

师:我来采访一下画得最快的小组。说说看,你们怎么帮我找到地点的?

(生表示根据示意图上的图像、标志、文字找到地点)

(师板书:标志、文字、插图)

师: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张图上,由标志、插图、文字组成了哪些部分呢?

(学生交流,教师将磁性小黑板作为示意图模板,贴于黑板上,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方位、布局、应急电话、标志含义、标题)

板块三:走进校园,搜集信息。

师:了解了示意图的构成部分,接下来就试试画学校的示意图。但在此之前,我们先要走进校园,去搜集相关的信息。

出示实践要求:

(学生走进校园搜集信息,教师从旁观察)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搜集到哪些信息了?

生:我们根据讨论结果,去搜集了学校的方位、布局,还有电话。我们学校是朝南的,接下来请具体讲一讲所搜集到的布局内容有哪些。

生:我们觉得开学第一天,家长和同学肯定第一个会到班级里去报到,所以一定要显示出班级的位置。所以,我们去确认了每个班级在哪一栋楼里。

(组长在小黑板上板书:教学楼)

生:教学楼,除了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楼之分外,还有一些班级在计算机楼和行政楼里。(板书:计算机楼、行政楼)

(小组成员补充:还要显示厕所。板书:厕所)

师:考虑得很周到。对于他们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没有要补充的?或者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们小组觉得还有操场、食堂、停车场等也要显示出来。

(组员板书:操场、食堂、停车场、校长室、医务室、教导处、校门)

板块四:根据需要,筛选处理信息。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布局内容。有没有必要全部显示出来?

生:像操场、食堂就不需要。因为开学第一天,家长他们是不需要去操场和食堂的,他们最需要去的是教室。

(学生一致同意)

师:那我们就把它删去。布局中显示的内容,更应当从看图者的角度来考虑,要有选择地显示出来,做到“简明、直观”。其它的呢?要不要再删掉点?

(学生陆续删掉了校长室、医务室,删教导处时意见有分歧)

师:你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四年级转来的时候,第一天就是到教导处去的,好像是要去干什么的。

师:哦,办理一些手续。对,还真需要呢。好,搜集到的信息我们也筛选好了,那接下来,就试着来完成这张示意图。来画一画,并思考:需要注意什么?

(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着手困难。教师指导: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道具色块先摆一摆大致的位置,然后再画一画。通过摆拼,学生明显操作起来流畅许多)

师:小组展示,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

组1出示图:

生评:他们画得比较完整,也比较清楚。

师:有什么经验可供大家参考吗?

组1组长:我们在画的过程当中,因为有一个楼的位置不对,所以只能全部擦掉了重新画。(教师插话:啊?没必要全部擦掉吧?)需要。因为如果有一个位置不对,那其他的楼也就不对了。那到时候家长看的时候,还是会找错找不到的。

师:噢,所以在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板书:相对位置)

组2出示图:

(组2的图一出示,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表示有意见。)

组2组长:我们添加了各个教室,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明确。

生评:我觉得教室不要画出来的,只要标注一下这是几年级就可以,因为一走进去,顺着班牌就能找到班级的。

师:(拿起组1的图,放在组2图旁边)跟刚才那一幅比较一下,你更愿意看哪一幅?是啊,要注意“简明”啊。

组3出示图

组3组长:我们设计了一些标志来表示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校长室、教导处之类的,这样就不要文字,图就会更清楚一点。

师:是的,使用一些特定的标志,可以避免示意图上过多的文字,而造成太多干扰。

组4出示图:

生评:他们使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看上去比较明显,也比较好看。

生评:他们画的行政楼太大了,比教学楼还要大,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师:在画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相对大小”,(板书:相对大小)以避免造成看图者的困扰。

板块五:拓展延伸,赋予示意图更多意义。

师:但还有一些示意图是这样的。(出示动态示意图、立体示意图、手绘示意图等)从这三个要素――标志、插图、文字上,做出一点改变,就让这个示意图变得更美或更有趣。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改进自己的示意图,在接下来的家长会上,我们来比比看,哪一组的示意图最受欢迎。

还有一种与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示意图,你看!(出示安全疏散示意图),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就是来绘制一张校园内的安全疏散示意图。完成之后,我们向全校推广,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护盾!

附板书简图:

【教者自述】

中国的教育经常被人诟病,脱离学生的生活,而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弥补这一教育缺失的重要载体。这一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具体、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达成能力目标。

在能力的培养上,很多老师过于注重方法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对能力的“内在需求”。只有学生对能力的培养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渴求的状态,能力的指导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那么怎么使得能力的培养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能力的运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所以我首先是把“搜集、处理信息”当做“习惯”来培养的。只有当它成为一种惯常行为之后,再来讲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除了这节课,我还经常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创设搜集处理信息的环境。比如有一天我会因为教室旁树上落下的一只长得像钢铁侠的青虫而大惊小怪,引得全班同学蜂拥而至,第二天他们就会兴冲冲地来告诉我,虫子叫什么。明天我以“健身”为名,把孩子们拉到鹅卵石路上蹦蹦跳跳,孩子不痛,我却痛得龇牙咧嘴,直问为什么,然后,第二天有人就来告诉关于脚底穴位与按摩的事。第三天我把学校餐后水果橘子皮剥得惨不忍睹,苦着脸去寻求孩子的帮助,然后我就看到了各种剥水果皮的方法。

再后来,我们班的学生不需要我去大惊小怪地创设情境了,他们会主动地来告诉我:老师,校园小花园里的广玉兰开花咯!老师,咱学校的消防栓不叫消防栓,而叫“肖龙”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搜集信息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成了自动化行为,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学生会对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各种信息充满好奇,遇到疑问和困惑的时候,他们都会习惯与运用各种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去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篇2

古今中外,英雄无数.英雄与英雄之间,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事迹已经成了人们在生活,处世等诸多方面的典范,也已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佳话.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其依据古代阴阳变化之理,以辨证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书中的计名来源颇广,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有的来源于古代兵书,如声东击西;有的来源于日常用语,如指桑骂槐;有的来源于诗人的诗句,如擒贼擒王,李代桃僵.

这本书中所谈到的每一计,都有军事,商业,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事例,每一计,每个事例都是智慧的体现.在展现它博大精深的智慧的同时,也延伸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将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深深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烦,只要将事情巧妙的做好,将麻烦巧妙的避开,这便是智慧的所在.

最初《三十六计》只用于军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早已超越了军事著作的范畴,已经深入民间而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每一计都成为一句琅琅上口的成语,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广为传诵运用.军事家以它运筹帷幄,政治家以它捭阖纵横,商家以它争赢取利,平凡人以它为人处世…...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读法,并在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华和养分,将它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篇3

摘 要:思想品德课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进而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完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引发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成生活智慧;基于学生可能的生活困境,通过榜样示范明晰道理,参与内化道德规范;关注学生未来生活选择,帮助学生在反思他人经历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生生活价值冲突

张芳,女,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其旨归无疑是人的道德成长。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由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进而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完善,应该成为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有之义。但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首先将这门课程看做是一门知识课,认为思想品德课的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各类立身处世及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于是,做人要礼貌、诚实,要控制情绪、学会拒绝,要保护自我、防止伤害,要面对挫折时保持坚强,要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等,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内容。部分教师从考试要求出发,将教材内容奉为圭臬,要求学生照搬背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价值需求只能以隐蔽的方式存在;还有的教师将思想品德课看成是一门道德要求课,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传播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因而教学目标虚高、空洞、层次较浅,教学过程失之于大、失之于远,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在无形中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道德体验与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体认,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能力的养成。笔者认为,这种片面强调道德义务、道德责任认同的教学,无疑中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无助于学生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的方法论习得,无助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养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想改变上述问题,应从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开始。

一、思想品德课应关注学生价值冲突

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首先基于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面对现实生活中由价值观念差异引发的道德冲突,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课程引领,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思品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国家课程,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的课程,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厘清生活中各类道德冲突缘由的课程。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课程育人的效果无疑会大大下降。

其次,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也是思想品德课道德规范内化的必然路径。人都是一定时代的人,都是特定社会物质利益关系中的人。市场经济造就了纷繁复杂的道德人格,有的人能够坚守为人的底线和传统道德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能超出己欲而奉献社会,奔赴社会需要的地方甘为“志愿者”;但也有的人时刻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不良思想。这表明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水平是有层次的。对那些漠视他人权益、漠视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只有在现实的道德冲突中触及其灵魂才能改变其认知,真正实现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入耳、人脑、人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数年前发生的南京彭宇案,近年一些地方出现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等现象,都让人不得不认真地反思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可见,如果忽视现实道德冲突给掌生带来的精神困惑和心理迷茫,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认同社会规范,并自觉地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只有回应学生头脑中的价值冲突,不断释放社会正能量,并给以方法论支持,才能促使学生厘清各类道德困惑,自觉审视自己的动机、需求和欲望,学会辨别真伪、美丑、善恶、荣辱,并用社会规范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价值冲突的可能切入点

思想品德课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不是撇开教材主要内容,围绕社会道德热点来开展教学,而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原则性强的规范与程序具体还原到鲜活的日常现实中,让学生感受到“道不远人,我应守道”。为此,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首先,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引发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成生活智慧。一个有责任心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应对生活中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道德冲突缄默不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社会热点问题浓缩后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分析讨论,在释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生成生活智慧。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保护自我”的内容时,举了下面一个价值冲突的事例:

2013年6月,四川达州一位65岁的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婆婆摔倒后,抓住一个9岁小男孩的手,称是小男孩将自己撞倒。小男孩家人表示,自家孩子和另两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双方各执一词,5个多月过去,事情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警方经过调查,确定婆婆及其家人为“敲诈勒索”,并作出相应惩罚。婆婆一方则坚称无辜,并将提起行政复议,试图讨回公道。

问题:如果遇到倒地的老人,你是扶还是不扶?

表面上看,上述事例涉及的问题很平常,没有特别之处,但这类现象因其普遍、常见,常考验人们做道德选择时的智慧,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做好事后遇到麻烦。那么如何规避做好事的风险呢?回答好上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懂得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以恰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更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地做,这样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时在方法上才能有所依循。

其次,基于学生可能的生活困境,通过榜样示范明晰道理,参与内化道德规范。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有启发性的榜样导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观.察分析同伴成长经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生活经验。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心有他人天地宽”一课时,有针对性地举了这样一个价值冲突的事例:

某班大扫除时需要一架梯子,于是班主任对身旁的王辉说:“小王,你辛苦一下到总务处借一把梯子吧!”王辉走到总务处,径直说道:“老师,我们班主任张老师让我来借一把梯子,大扫除用。”总务主任微微抬起头说:“工程队正用着呢,这会儿没有多余的梯子。”王辉听后不知道如何是好,急得在总务处门前打转。班主任左等右等,就是看不到借梯子的王辉,心中明白了大半,于是又对身旁的李兵说:“小李,你去一趟总务处,借把梯子。”李兵来到总务处了解了缘由,走到校门边的工人身边,笑着说:“师傅您真行,这么高的梯子你还能爬上爬下的,看您都满头大汗了,歇会吧!我班正大扫除,把梯子借我用一会儿行吗?”工人师傅一看这学生挺懂事的,于是挥挥手说:“拿去吧,要注意安全啊!”

问题:请你说明小李同学为什么能够借到梯子?小李与小王的处事方式有何不同?

上述案例贯穿了人与人相处时“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原则,教师没有简单地说教,一味要求学生遵守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而是将要学生遵守的道德规范内隐于可触摸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品质,学生一比较对照就可以得出教师所要讲授的结论。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师如果摒弃简单的道德说教而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明晰道理、体验内化道德规范。

再次,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选择,帮助学生在反思他人经历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道德具有塑人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生活选择提供参考,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尽责。为此,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同伴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因为人的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形成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他们在关注同伴的生活经历时可以形成自己的经验,为以后的选择提供帮助。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生当自强”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个价值冲突的事例:

情境一:某知名公司招聘文职一名,年薪9万元。大学毕业生小魏初试后与其他四名应聘者胜出,该公司总裁一时难断,决定请她们吃晚饭,利用吃饭的机会继续考察。五名大学生心情激动,跃跃欲试满怀期待,可此时小魏忽视接到父亲发来的短信:奶奶病,已住院,你应聘后速回。小魏想到奶奶平时对自己的诸多好,一下子悲从中来……

问题:如果你是小魏,你是否留下来吃晚饭?请说出你的选择及理由。

情境二:小魏向主管告辞,主管挽留说:“总裁与你们吃饭是进一步考察你们的机会,这种机会他人万金难求,你说走就走太可惜了!”小魏主意已定,坚定地说:“天下总裁数百万,可我的奶奶只有一个,我要回去陪奶奶!”饭后当总裁听到人事主管的汇报后,感慨地说:“现在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说明这孩子品行不错啊,就录取她吧!”

问题:小魏并没有陪总裁吃饭,可总裁为什么还是决定录取她呢?

篇4

我国历史上和名着中就有许多智者和勇者。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城门边开了个小洞,让晏子从那个洞中进去。晏子看了看那个狗洞,就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的聪明就在他的随机应变,既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国历史上的智者数不胜数,万世之师孔子,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为世人追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游记》中颇具胆识的孙悟空。孙悟空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鬼怪,唐僧只能得躲到角落里。这时,孙悟空总是挺身而出,和妖怪周旋,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这还不是最能体现他勇敢的事例。大闹天宫才是他得意的“杰作”,他把玉皇大帝也不放在眼里。众仙对玉皇大帝是恭恭敬敬,惟命是从,而孙悟空却大大咧咧,一不开心,连玉敢打,毫无恭敬可言。敢与三界之首分庭抗礼,这有多大胆啊?

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智者和勇者。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是知识的先知,我们的领路人。作家莫言,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留下许多优美诗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中国桥梁建筑大师茅以升……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智者。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左臂接住从十楼坠落的孩子;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用他76秒的坚守换来车上乘客的安全;勇夺奥运桂冠的男子游泳队运动员孙杨……他们是生活中的勇者,在面对危险和挑战时,舍己为人,敢于付出,他们是真正的勇者。

篇5

大山因为欣赏大海而无比伟岸;天空因为欣赏白云而广阔无边;大地因为欣赏万物而博大壮观;宇宙因为欣赏日月而无穷浩瀚。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品尝,才变得醇厚;生活如画,或明丽,或黯淡,因为欣赏,才变得多彩;生活如歌高亢,或低沉,或悲戚,因为有了聆听,才变得悦耳。

人生活在社会中,彼此之间难免存在利益的差别、思想的分歧,但更具有一致的目标、相通的感情,更需要相互的支撑、相互的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一个人的周围,无论是上级、同事,还是下属、朋友,都有可以欣赏的亮点,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懂得欣赏别人,在把慰藉和力量给了他人的同时,也把激励和鞭策给了自己。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胸怀宽广、虚怀若谷的人,才能懂得欣赏他人。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也像兰草一样。也许你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万贯的家财,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超人的才华。也许你本就是一个放入人群中就再也看不出来,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如果你选择自卑,选择悲观,选择放弃,就只能终日在充满埋怨、无奈与绝望中度过一生。如果你选择自信,选择乐观,选择坚持,就一定会看到自己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虽然这个风景不一定所有人都认为美丽,但只要自己坚信就足够了。现实生活中,种种诱惑,会让人们迷失自己。会因为别的单位的高薪而抱怨自己的老板过于吝啬,从而萌生去意;会因为朋友买了新房换了新车而自卑,从而挖空心思想赚更多的钱;会因为欣羡旧时同窗的博学甚至是学位头衔而感慨,不惜远渡重洋镀金。总之,是会以无数事例来证明命运之不公平,从而达到折磨自己的目的。当大家都在急于摆脱一些什么,并且发现其实不过陷入另一个更大的陷阱时,幸福就一步一步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其实对于生活,是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假如你持有欣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命运也会报之于平安与宁静!

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欣赏,并不等于图虚荣、好面子;一个人懂得欣赏他人,也不是不顾事实、只唱赞歌。真正的欣赏是真诚和善意的流露,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用心去呵护,去品尝,去欣赏,生活才美丽。所以,欣赏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欣赏,给人以温暖和关怀,有利于激励人们施展才干、发挥才智,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一个人如果把同行视为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往往会引起摩擦和冲突,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欣赏他人,以诚待人,学人之长,才能营造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篇6

一、捕捉文本细节,细细品味语言内涵

我们知道,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活动的描写、思想内涵的表达,都是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描述的,因此,文本中每一个字、词语、乃至标点符号,作者都是精心选择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文本,“沉入”到语言文本中去,细细品读每个字、词语的内涵,将文本由薄读厚。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段落,捕捉文本的细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内涵,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王大伯是一个技艺娴熟,经验丰富的种桃能手呢?我这样展开了教学:

出示课文的这样一段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段话,看看读出了什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王大伯为什么能剪得这么快,这么熟练?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紧扣“咔嚓、咔嚓”,“剪刀挥舞”等词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王大伯的速度快,而接下来的追问则让学生在更深层面理解了王大伯的经验丰富,文本细读中学生逐步学会了如何去琢磨和品味语言文字。

二、紧扣关键词语,引导深入解读文本

在文本细读中,除了捕捉文本的细节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细细品读。所谓关键词语,可以是文本中凸显文本思想内涵的词语,也可以是学生较难理解而又颇为重要的词语。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文本解读而言,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紧扣这样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本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将信将疑”一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我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从字面上理解,这里的“信”是什么意思?“疑”是什么意思?“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将信将疑”的字面含义后,我继续提问:联系以前学习的课文,你可以换一个词吗?引导学生联系《狐假虎威》一文中的“半信半疑”来理解“将信将疑”的含义。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思考:文中的“我”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既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又为作者想要亲眼目睹桃园的丰收打下了伏笔。

为什么选择“将信将疑”这个词语作为关键词,一是因为学生较难理解这个词,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来理解词语的释义;二是因为理解这个词语在本文中的含义对于文本的理解而言,至为关键。

三、精心设置悬念,明晰心理变化脉络

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品味语言,品味思想内涵,也包含着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结构、表达方式的剖析和解读。当学生在细读中逐步感知和领会文本的结构,表达方式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更为宏观的把握,可以说是“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在更高层面上去解读文本,获得文本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在本文教学中,我跳过第四自然段,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刚才我们说小作者想要眼见为实,那么到了暑假,当他再一次走进桃园,他有没有看到丰收的场景?其实文中有一段就预示着有这样的丰收场景,是哪一自然段?当他看到桃园丰收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又惊又喜”)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除了“又惊又喜”、“将信将疑”,还有两个描写小作者心理的词语,你能找到吗?你发现这四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了吗?

这样教学的目的在于,巧妙设置悬念,采用倒叙的解读方式,变“平铺直叙”为“微波荡漾”,让学生始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新鲜感。同时,对四处描述作者心理的词语的提炼,也让学生发现文本以作者“心理变化”为脉络的结构方式。

四、依托拓展延伸,多层感悟文本内蕴

运用文本细读来展开阅读教学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学底蕴,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进而,在文本细读的过程,获得直抵文章思想内核的理解和感悟。也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多层感悟文本内蕴。在本课的结尾,我设计这样的拓展:生活处处皆有学问,联系生活经验,从剪枝的学问中,你想到了哪些类似的学问?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在学生联想到棉花的“掐头”,黄豆的“去叶”等事例后,我继续进行引导,你觉得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最后,我展开这样的总结:其实,对于我们漫长的人生而言,“减少”就是一种“舍弃”,“增多”就是一种“得到”,在“舍”和“得”之间,只有所“舍”方能有所“得”,“舍得”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事实上,从“剪枝”到“掐头”“去叶”的拓展,实际上是寻找类似的生活中的学问,而对这些事例所蕴含道理的感悟则提升到“减少是为了增多”这一层面的理解,而“有所‘舍’方能有所‘得’,‘舍得’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则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理解和解读,韵味深长而悠远。

篇7

一、激发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取意识、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被更新,我们的教学应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奠定学会学习的基础本领。思想品德课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意识的基本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不能少;二是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差异教育,因材施教;三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

(二)巧启智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成智慧的地方,这种智慧集中表现在思想和方法上。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积极探究,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乐于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善于在集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吸收营养,启迪智慧。

(三)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教会学生方法要努力做到:1.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真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还是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3.教会学生答题。教给学生对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是减少学生考试失分的技巧之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课堂上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并思考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教授八年级《诚信的得与失》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从考试作弊入手,讨论考试作弊是否给自己带来好处。由于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有过考试作弊的体验,这样的讨论学生自然热情高涨,且有话可说。其次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学以致用。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深入分析考试作弊的“得”与“失”,从而延伸到如何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上来,并注意鼓励学生实话实说,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辨别做出判断,逐步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或模糊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敢于创新,突显教师智慧

篇8

关键词:教育;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15-01

一、观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巧

鲁迅曾说:“静观默察,烂熟语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的确,观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重要技巧。不论是在写作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在任何领域都离不开观察。

实例:一次和朋友猜字谜,“颠三倒四(打一字)”,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答案。后来,我将三和四写到纸上,顿时恍然大悟,它不就是”泪“字吗。可见,观察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我们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技巧。

观察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体现在任何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离不开观察。

二、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很多人都看到过苹果落地,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这要归功于牛顿深入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他善于思考的习惯、态度,才有了万有引力的发现。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每一个成功的事例,都离不开细微的观察。每到秋季,树叶都会变黄脱落,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已经熟视无睹了。又会有几人想过,树叶为什么会这样呢?假如,我们思考了,我们是不是会获得一个刻骨铭心的知识呢?经过多次的观察,我们就会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有智慧。所以,我们要时时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她)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观察能力促进教师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来说是一种观察的能力,是能微观调控整个课堂的能力。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名人之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的帮助下,我们管理课堂的组织的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不管学生只顾我们自己讲,怎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时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计划,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我们每一位教师上课时,眼睛都会注视着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我们会观察他或她课堂上的反应来判断他(她)对这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进行详细或粗略的解释及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环节。我们的目光也会不时的落在偶尔不听课、开小差的同学身上,来提醒他们注意听讲。在我们目光的注视下,开小差的同学,有的开小差的学生会立即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的开小差的学生会在教师“久久”的注视下将心思放到学习上。教师具有课堂观察能力不仅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观察”不是“马甲”,而是“美工刀”有心观察,才能精致课堂。教师对课堂上的管理、组织离不开观察。

四、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篇9

就事例论据而言,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画龙点睛式。例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一点一点的写作,带给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武用他一点一点的坚持,展现给我们北海朔风中高尚的形象;开普勒用他一点一点的计算,揭示了行星运行亘古的真谛。

“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成功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在人生中竖立的高高的塔,基石实际是小小的石块。但是他们不懈地积累石块,于是一块块的小石子,也能筑就他们的丰碑。”(2010年四川卷高考优秀作文《那一“点”,那无数“点”》)

这段文字,先叙述了三个名人事例,然后对这些事例作了归纳分析,这分析就是画龙点睛式。

其次是叙析交融式。例如: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没有消极沉沦,而是豪放地唱出了处于社会之秋的自勉之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珍视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于是他开始像屈原写《楚辞》一样,用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改写当地民歌。”(2007年四川卷高考优秀作文《一步与一生》)

这段文字一边叙述一边进行分析,属于叙析交融式。

此外,还有假设反推式。例如:

“尽其才而添之香。‘诸葛孔明,神人也。’一句赞叹与三顾茅庐的坚持,刘备请出了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诸葛孔明。在一场场战斗中,他用智慧与计谋为刘备开拓出了能够三分天下的势力。而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种种佳话随时间而流转于世人之口,每有听到他的佳话时亦感慨是尽其才而添之芳香四溢。如果他没有出世还在草庐的话,最终也只是好为《梁父吟》的隐者,何谈那些流传于世的佳话。”(2010年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尽其才而添之香》)

这段文字先概叙事例,然后,用假设从反面推理的方法谈看法,进行分析,这是假设反推式。

这种方法,在我们所学课文中也有运用。如苏洵的《六国论》,在分析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后,接着,用假设从反面进行推理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上这几种方法,同学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倘若能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多品味、多练习,未尝不能熟练运用。

议论文中的分析,不光是指对事例论据的分析,也包括对道理论据的分析,例如: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的心中,有着一股强大的毅力,促使他们顽强地与不幸进行斗争,从而最终取得胜利,获得幸福。而弱者,由于缺乏这种毅力,才会被压下万丈深渊而无法脱身,因此,当你遇到困难,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顶住它!当它向你认输,你的毅力也就更加坚强了。

这段文字,第一句是巴尔扎克的名言,接下来的是对这句名言的分析议论。

又如:

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皆知之,其实,古语中也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警世之句。试想,倘若千里马未能遇上伯乐,恐怕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辱没于奴隶人之手,默默无闻,郁郁而终了。(2010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千里之行,始于伯乐》)

篇10

赏识教育的智慧

杜鲁门当选总统以后,有记者到其家乡采访杜鲁门的母亲。记者首先称赞道:

“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赞同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使我感到自豪。”

“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

“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杜鲁门的母亲看来,认真地做事,快乐地生活,不论成就的高低,都值得自己骄傲。教师如果都能拥有杜鲁门母亲这样良好的心态,就等于攥紧了开启一扇扇心扉的钥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应多采用激励和赏识的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自我赏识、自我激励中,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进而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很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碰弄丢了。

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游离的眼神;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和学生“楚河汉界”……教师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对学生的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一个拍拍肩膀的鼓励都是积极的教育力量,也是赏识教育的智慧。当然,教师的激励和赏识需要适度,如果一味地、毫无原则地赏识而忽视适当的挫折与指正,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警戒教育的智慧

日本教授高桥敷在他的名著《丑陋的日本人》中,讲述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他用石头砸我家窗户玻璃,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来道歉,而是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来到我家。‘爸爸妈妈说,你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着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我们摸摸他的头,真是不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他一些小点心带回家去。事后,拉纳先生对我们十分不满。对此,高桥敷很不解。拉纳先生说:‘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反而得到您的抚慰,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请您原谅,我想让他再来一次,这次希望您看在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

拉纳夫妇对于儿子做错了事不是简单的包容,而是警戒教育,是一种促使儿子认识自己行为并进行自我反思、获得向善德行的负责态度。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需要针对学生所发生的相关事例进行教育评价,在新课程倡导的过程性评价中就包括对学生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平时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应注重教育评价背后的“挖掘”,既要善于从学生的平凡中挖掘伟大,进行赏识性教育评价,又要善于对学生的“小恶”给予警醒和矫正,进行警戒性教育评价。不管是哪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都应当是积极的,催人向上的。

等待教育的智慧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虫中蝴蝶正在痛苦的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教育的过程同样如此,它必须遵循人的理性观念所形成的规律,它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从感受、体验、实践到反思、理解、领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步实现。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常常急于求成,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总是力求“立竿见影”,教师说到,便要求学生做到,这显然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工作具有渐进性,要使学生弄懂一个道理,形成一种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教育训练;转化学生已形成的错误观点,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更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看来,教育同样需要滴水穿石般的守望,需要积极的等待,等待教育的智慧同样折射光芒。

留白教育的智慧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一直只传授给他们你的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技术和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