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研究

篇1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校园建筑及环境等物化形态是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筑根据其特征总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高职建设类院校因与建筑行业的天然联系,它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建筑围绕“弘扬鲁班精神、培养鲁班传人、争创鲁班奖”这个核心融合贯通,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功能。透过经典案例,分析高职建设类学校校园建筑文化功能的表现形式,为校园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园文化;校园建筑;建筑文化;鲁班精神

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的社会职能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通常明确对应行业和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关联度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和精神必然具有其独特性,与之交融的校园建筑在形式、风格、文化表现上也必定特色鲜明。建设类的高职学院因与建筑行业的天然联系,它的校园文化、校园建筑文化表现更值得深入研究

1.高职建设类学校的校园文化

1.1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它的建设内容对应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二是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等精神总和;三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制度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塑造大学精神,不同的学校因个性特征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1.2建设类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之魂鲁班精神高职建设类院校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园文化明显具有建筑行业特性和高职特点,全国各地的同类院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鲁班大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人物,自觉以“弘扬鲁班精神、培养鲁班传人、争创鲁班奖”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观。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本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工匠,但其刻苦钻研技术,实干创新,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创造发明,聪明才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木、泥、石、画、油、绳、竹、扎等行业尊其为祖师。1987年,国家设立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经行业人士反复研究最终定名为“鲁班奖”,反映当代建筑人对大师的敬意和推崇。鲁班奖不仅代表我国建筑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业精神,而且涵盖了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体现了当代特色,为激励上进、崇尚竞争、奉献精品提供了展示舞台。鲁班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是建筑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与高职建设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大师刻苦钻研技术、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当代建筑人认真效仿,他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质量至上、勤奋好学的品质更需要后世建筑人发扬光大。

2.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建筑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优秀的建筑总能反映建造时代和所处地域的气质文化;不同的建筑根据其特征总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

2.1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校园建筑组成学校的物质空间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载体,对使用它的人们的行为给予支持和限制;同时校园建筑又是在学校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建筑,暗含了特定的思想和理论,优秀的校园建筑是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协调统一。学校类型、层次、建设时期、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必然造就不同的校园建筑风格,校园建筑不仅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生活在其中还能清晰地体会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取向。

2.2高职建设类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高职建设类院校是培养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校园建筑必然具有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向鲁班传人前行的功能。因此,校园建筑首先要自觉弘扬鲁班精神和鲁班奖的精髓,表达质量至上的精品意识。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落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身边的案例和切身体会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为建筑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人才储备。其次校园建筑群、景观、环境布局和内在联系要充分考量大众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校选址、功能分区、主体建筑应重点思考交通便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突出学校办学的开放性。第三校园建筑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校园大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单体建筑应立求建筑风格、材料、结构、技术等元素的多元化,突出地域气质和时代特色;打造设计、施工、管理等多维度的建筑教科书的概念。学生置身校园之中,通过观察、触摸、聆听具体形象的建筑物语,不仅能清晰了解木、砖、石、钢结构的不同,体会结构的力量和精巧之美,还可以深入探究标志性建筑的故事性、历史性,领悟它的独特之美,感悟历史、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

3.高职建设类校园建筑文化功能的表现

3.1鲁班文化和建筑载体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萧山高教园区,占地525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000余人。办学50余年,学校以鲁班精神为依托,通过举办鲁班技能节、鲁班讲坛、鲁班创业节、鲁班创新节等系列活动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和敬业创新的品德,形成了以求实和求新为特征的鲁班文化;2007年鲁班文化入选了首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中由玉琼柱、半拱柱、陶立克柱、爱奥尼亚柱、科林斯柱等18根宏伟的经典柱组成的柱廊,静静地讲述着中外建筑的历史,“安得广厦千万间碑石”则提醒莘莘学子肩上的责任。出自美术大师朱仁民之手的“鲁班像”、蕴含“鲁班精神”的雕塑小品,以鲁班、茅以升、詹天佑、梁思成等大师命名的校园主干道,激发着年轻学子的进取之心。鲁班文化馆内的一景一物、一墙一角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潜移默化地启迪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鲁班的传人。

3.2标志建筑和办学特色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高职院,坐落于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占地108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校园标志建筑之一的建筑技术馆是江苏省共享型实训基地和科普基地,除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开发推广建筑技术外,还接受中小学生、技术人员、普通群众参观了解建筑技术,普及建筑科学知识。该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集材料展示、功能表现、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建筑技术开放性训练空间。建筑技术馆由古建筑彩画实训室、建筑设备及材料展示室、模型制作工作室、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筑施工现场直播室、建筑技术实训场等65个实训场所组成,能同时满足20多个专业、46个班级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彰显了高职学校技术教育的特色。

3.3绿色校园和历史传承江苏省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常州市武进殷村职业教育园,占地813亩,总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校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以“绿色校园”为目标,建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校园单体建筑均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图书馆、教育中心、宿舍楼等6栋建筑达到国家两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行政楼、科技研发楼等2栋建筑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校园内应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中水处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能耗监测系统等50多项绿色新技术。通过校园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示范,推动学校的绿色技术和人文教育,培养绿色的建筑人才。江苏省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校牌。2013年6月15日,与常州市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让老校友找到归属感,在新校区专门建设了学校各时期校名纪念墙,表达了历史传承和人文关怀。

3.4顺应自然和地域气质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占地600亩,建筑面积31.97万平米,全日制在校学生6000余人。该地块位于南山之麓、长江之滨,山城特色显著,校区竖向高差达90米。校园建设依山就势,运用纵横交错的两条主要景观轴线打造立体景观,彰显了巴渝山水文化和建筑学园文化。东西向体现山水与建筑相结合的景观通廊;南北向表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步道,凸显“融山水之境,显人文之意”的设计理念。“两轴三心多节点”的景观结构,对应不同的景观功能分区,突出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空间设计通过局部架空和屋顶花园等手段把自然引入建筑,建筑群整体轮廓线错落适度,建筑体块相互穿插组合,建筑架构与建筑实体虚实对比,空间形态丰富多彩。

4.结论

篇2

【关键词】美国校园文化 中国校园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根源 启示

对中美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生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和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它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①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广义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如校园思潮,校园教育,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设施,校风学风等。按其功能还可以简略划分为思想修养型、学术智能型、艺术美育型三个系列,或三个系列的综合。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释

①Avruch, K,“Cultur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8.

篇3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量多而质次、与专业联系较少的校园文化活动现状,能更好地满足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的需要。首先,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先进典型的代表,起着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导向功能、辐射功能,能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先进性方向,促进广大师生主动学习、参与。其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具有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一种具有名牌效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其较高的知晓度、美誉度和普及度,很容易被学校师生们了解和接受,且品牌所代表和蕴含的学院精神、价值主张、人文特色会对广大师生产生磁场作用,吸引、凝聚着众多师生来参与。从而极大地提高师生对品牌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我院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情况及发挥的作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自2005年筹建以来,顺应“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时代旋律,面向湖南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而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就是围绕如何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设计类人才开展的,为实现学生能想、敢想、能说、会做的教学改革目标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一)我院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情况我院每年上半年的社团文化艺术节和下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经过几年积累和沉淀,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1.“艺术设计”专业类品牌活动目前,我院已连续开展了六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和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其活动有视觉传达系以“美丽校园”、“最美笑脸”等为题的摄影比赛活动、以“绘新绘色”百米画卷、世界大学城空间刊头设计等为题的平面设计类活动、有环境艺术设计系的“红旗手绘”等立体建筑设计类比赛活动、有服装艺术设计系的“穿针引线”、装饰艺术设计系的“COSPLAY”等动漫类活动。这些“艺术设计”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我院的专业特色,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技能锻炼的内容,每项活动学生参与人数在开展范围内都达到50%以上。2.人文教育类品牌活动以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的熏陶、党团员教育等为基础,积极整合,我院形成了涵盖面较广较深的人文类品牌活动。如目前我院根据已有的雷锋活动月、读书活动月,“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感恩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丰富和提升形成品牌。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意识等的养成。具体活动表现为“3.15维权活动,为你、为我、为大家”系列活动(如3.15权益知识抢答赛、权益竞猜小游戏等)、“设计之我见”征文比赛、“我的就业之本”主题班会等。二是通过学习工美史、设计史、湘绣史等课程,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具体活动表现为“谈古论今、我是一名设计师”校园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研讨会)、“我心目中的设计名人”主题班会等。三是积极开辟实践服务基地,加强实践服务能力的锻炼,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和“文明交通劝导员”、“四点半学校”义务支教、暑期“三下乡”等党团员先锋队志愿服务、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成长成才励志报告会和成功校友创业报告会。

(二)我院培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很多同学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使得自身素质在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同时带动学院的校风、学风进一步改变提高。1.学生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明显:学习上由以往的被动学习甚至不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喜欢学习,课堂到课率也由以前的80%—90%上升到现在的98%以上。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同学也由以往的寥寥无几到现在学院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都要举办几期才能满足需要。学生普遍热心公益事业,充当“文明交通劝导员”、参加敬老院服务活动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自强自立、奋勇拼搏,如我院学生蒋桐万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项各类比赛捷报频传,如我院学生参加“真维斯”服装设计大赛以优异成绩获得免费去加拿大学习深造的机会。3.毕业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较高。近年来,我院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熏陶、影响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普遍好。

三、高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路径

(一)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为魂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引导系列活动,即以一般文化素质、精神品格、职业素养教育为指导开展的系列活动是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培育的精髓所在。目前90后作为大学生的主体,出现很多挑战传统道德观念的观点和行为,并且为社会所关注,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审视和改进现有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将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以专业能力提升引导为径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引导系列活动,即在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衔接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型和理论研究型的各类专业赛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我院以社团文化艺术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为依托,正在不断挖掘和打造专业性较强且参与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此来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推动专业能力的提升,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我院专业能力提升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着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开展针对专业知识巩固提升拓展的各类比赛类活动。为联系专业课堂,衔接专业理论知识,视传系连续开展了以“美丽校园”、“最美笑脸”等为题的摄影比赛,这些活动全程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策划、组织、实施,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巩固提高。同时还有我院连续开展了两年的“梦想绽放”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开放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院奖”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2.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开展的各类创业规划大赛类活动。近年来,我院积极组建由招生就业处、团委牵头的各院系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建设大学生创业街;每年投入一定的学生创业经费,用于邀请专家讲座、学生调研、学习等,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以湖南省黄炎培创业大赛、益阳市“挑战杯”创业规划大赛、各院系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思考与规划。3.引进企业、社会资源融进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具体活动表现为:(1)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创造机会,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职业素养培养的全过程。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校友、实践专家开展“面对面”交流、致美讲坛等活动。(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仿真实训室、仿真工作室,为学生参加杜会实践锻炼搭建平台。通过各项技能大赛,定期轮派优秀选手去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作业即产品,真正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引导系列与专业能力提升系列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需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力量更进、校企合作充分展开。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单凭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是不可能有效开展起来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如应进一步加强思政队伍力量,配备校外辅导员、实践专家,创建社会实践基地等。

篇4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适应企业需求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钱伟长校长“拆墙”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强调要开放办学,密切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当跳出象牙塔的束缚并打破自我封闭,主动寻求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人才培养方向拓展到人文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锻炼等方面,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钱伟长教育思想;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方式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7202

高校的发展不仅应当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要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把握不准,过多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缺少与社会的对接交流,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自娱自乐等现象。随着大学生毕业迈入社会,曾经接受过的校园文化影响的局限性也充分体现。尽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知识和技能而言,基本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但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文化或从学校学习到进入企业工作状态的不适应,时常会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部分毕业生缺少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从而缺乏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这也反映出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因此,以钱伟长校长“拆墙”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拉近学校、社会、企业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已是大势所趋。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依据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办校治学方面,钱伟长校长提出拆墙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实行开放办学,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1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鼓励走出去,欢迎引进来

在教育实践中,钱伟长校长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待,他认为“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并积极倡导教师“不能躲在学校里,要把墙冲开,不要泡在教科书里,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他始终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其中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接受者,所学习掌握的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中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内涵价值;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授者,更需要迈出校门,将社会中的问题拿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将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引入学校,将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新经验与新知识融入课堂,创造新的教育成果,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

1.2 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鼓励全方位,提升高素质

在学科建设中,钱伟长校长认为“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各学科相互取长补短,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的集成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也应当全方位发展,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要术业有专攻。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专业的沟通交叉和融合,使学生适应一专多能和职业迁移能力;通过企业文化的进入来加强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参与展示平台,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帮助,打破所学专业就是就业方向的思维模式,塑造全方位多方向发展人才。

1.3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鼓励主动学习,避免被动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被动外在的,学是主动内在的;教为学创造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钱伟长校长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把老师教后才能学懂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培养成为有自学能力能无师自通的人。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引入企业文化,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形式、按部就班。而市场变化较快,企业则更强调速度与灵活,讲究绩效与效率。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还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循环前进过程,因此企业文化更是实际运用中的学习文化,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更多课外实际操作常识。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能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健康人格、全面提升素质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系统,但并不是封闭的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校园文化也应当主动吸收和选择企业文化中对其有用的东西。

2.1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灵活性的知识。同时,它要求学生能够加强自我能动性,通过自觉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自己的人格内涵。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

2.2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社会对接功能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成受教育者社会化,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有赖于教学,还有赖于校园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

2.3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生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校企文化对接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由于其活动主题范围广泛、角度新颖、形式生动而满足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接还能够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尽早的学习优秀企业的理念,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式研究――以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为例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都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校根据自身定位,需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的需求,从而共同商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在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性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把企业所具有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服务理念以及敬业精神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从而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较而言,企业对社会的变化更敏感。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两者各自的精髓相融合。机自学院作为上海大学工科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在充分重视就业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即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与毕业生所在企业的沟通联系,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通过分析各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特点,即大二年级――以专业启蒙为主,加强励志教育;大三年级――以专业提升为主,加强能力培养;大四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加强就业指导。结合学生特点,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促成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在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改进固有教学方式、拓展社会教学资源的同时,力争实现三个零距离――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零距离配合、专业科研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并积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3.1 提升理论知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理论联系

在现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结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具体表现可以通过课程方式实现,如举办企业知识讲座,从而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知识讲座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企业HR等多样身份的人参与学生交流互动,可按照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讲授内容,如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技能提升”讲座,通过软件学习、科研项目介绍等,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针对大四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通过礼仪培训、面试技巧培训等,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质。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观念,将企业文化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渗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与就业观。

3.2 开展专业竞赛,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专业对接

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还包括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筹码,主要通过举办专业竞赛的形式实现。现有的专业技能大赛要打破仅仅在校园内独立展开的限制,应当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邀请相关企业进入,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针对大二年级学生,通过挑选科技竞赛志愿者,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启蒙,培养科研热情;针对大三、四年级学生组织竞赛队参与科研竞赛,促进专业提升;针对大四学生举办学生年度科研项目展,为企业提供挑选优秀人才的机会。

3.3 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

在知识传授、专业竞赛等对接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通过与企业共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中心,挑选优秀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结合企业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可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1)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侧重专业学习。以学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等方式为主,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前往企业参与实习,完成生产实习等学习任务,公司则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教学活动。

(2)企业奖学金+实训基地:侧重精神鼓励。设立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专业实训,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3)企业参观+实训基地:常规性活动。通过组织二年级学生参观、三年级学生实习、四年级学生就业,从提升专业兴趣-进行专业实践-促进成功就业的渠道,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功迈向职场。

参考文献

[1]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2]田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韦华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6).

[4]陶倩、龙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钱伟长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

[5]谭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篇5

关键词: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58-02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创设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特色育人作用,才能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营造班级环境氛围,构建校园特色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课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甘肃省景泰县实验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班级文化注重了“关注细节、张扬个性”,“培养习惯、陶冶情操”,“引进竞争、百花齐放”的设计理念,让班级环境布置的每个内容都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风格、格调,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比如,低年级有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具有童趣的小纸艺,涂鸦作品等;中高年级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稚嫩清新的书法作品,也有质朴简易的手工制作、活泼天真的绘画、童心飞扬的短文。使级级有亮点,班班有特色,让学生个性张扬,主体回归,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构成校园特色文化的主体。

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建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校风、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班主任的随意性,在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我校是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制定班规。制定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值日班长、奖励、附则规范。班规是班级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

2.班级管理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比如,值周生、教室卫生、公区卫生、排班集合、桌椅整齐、学生午餐……责任人。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常常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发展自我。

3.评选“班级之星”。为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惩处歪风,构建一种最优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如可以每月评选班级之星三名,张榜公布,奖品各一份。学校各项评优,一律从班级之星中产生。这样的班规使校园文化既体现了严肃性,又展现了活泼性;既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又通情达理,体现人文关怀。

三、精心塑造班级精神,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成员共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教风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等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结合学校十年远期规划,班班制订了远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并有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格言。比如,三(1)班的班级精神是“勤奋努力,和谐奋进;笑对一切,永不言败”。五(2)班的班级格言是“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体现出了班级文化个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为班级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每个班还充分运用晨会课和周会课适时开展培养良好的班风教育,通过遵规守纪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

四、积极开展班级活动,构建校园行为文化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因为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班级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用“活动激发兴趣”,开发出他们创造发展的潜能,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结合学校少队计划,开展诵读经典,彰显个性;读书展评;阅读经典;弘扬中华文化成果展示等活动,让校园充满书香味,让孩子成为书香少年。比如,我校三(2)班以“轻松快乐学成语”为主题进行班级活动。成语是“国学”文化精髓,简短、精辟的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班级里后面的墙壁上是孩子们精选的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多则成语故事并配有精彩的卡通图案“成语乐园”,孩子们在活泼、有趣的卡通故事中领悟到成语的深刻含义,这样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还结合各个学科教学开展各项活动“趣味数学竞赛”、“感受书籍,享受阅读”、“科技活动”等,既让学生尽情表现,又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丰富学习生活。

总之,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是“无声的润物”,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是班级这个“小社会”角落里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每个学生及整个班集体的发展趋势及学习前景,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着力打造个性班级文化,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得各班级物质文化得以凸显,精神文化得以提升,制度文化得以完善,行为文化得以落实,最终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实践建设,促进师生与环境的和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杨玉香.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5:1―11.

[2]苏金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金昌市实验小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革新,200

篇6

生活在校园大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该如何展现我们最有价值最美的一面,怎样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呢?

品德比学习更重要。如“小悦悦事件”:2岁的小悦悦遭遇车祸,花朵般的身体倒在血泊中,过往的行人却熟视无睹,甚至还有车辆从她的身上继续碾过,直到一位目不识丁的拾荒老婆婆伸出善良的援手。这个令人深思的事件,折射出了诸多人性,无关知识,关乎道德。可以说,品德比学习更重要(并非说学习不重要)。学习优秀而品德不端的人,对他人的伤害会更深,对社会的危害会更大。打个比方,学习知识,就是打造锻炼翅膀,知识越多,翅膀越矫健;而品德就是方向。品学兼优的人,不但有矫健的翅膀,还有正确的方向,那么他的前途便是广袤的天空,必能取得人生的高度。学优品劣者,就像是瞎眼的雄鹰,即便拥有矫健的翅膀,却没有了正确的方向,他的下场会是什么呢?要么迷失于风暴。要么葬身于悬崖,你能说不可悲吗?一个邪恶的学者,一个善良的文盲,哪个更有益于社会呢?因此,不要只看重成绩,而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完善品德,才是最有意义的。

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校园里的一切,都能囊括其中。校园文化,不只是人才的培养,漂亮的建筑,醒目的招牌,响亮的口号,而是一种文明素养与氛围品味的综合体现,其实质是人文精神的彰显与张扬,大到学校的历史与成就,再到师生的师德精神、仪容仪表,小到角落卫生的整洁有序。校园文化建设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和我们的品行习惯息息相关。当你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时、言行粗野制造噪音时,你想过吗?你的举动,无异于给学校脸上抹黑,给自己的品行抹黑,也玷污了校园文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文明举止以及校园里不见的一点纸屑,都可视作校园文化的良好体现。我们倡导的养成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校园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石滩小学)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李瑛(1970- ),女,吉林辽源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68-02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背景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以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是高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历史不长,其校园文化被人们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校园文化的定位也有待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由于大多脱胎于行业、企业办学的中专或职工大学,因此校园文化积淀还不足,升格以来,又更多关注职业技能培养,导致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高等院校的步伐。话虽如此,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具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共有特征的同时,还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解放思想,发挥主体性,大胆探索,全力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由此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借助文化力量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我国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企业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到重视和探索企业文化。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企业急需高文化素质的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除了学习知识、专业技能的“零距离”,更重要的还应有价值理念的“零距离”。为此,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是时展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与挑战。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1.营造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良好氛围,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内化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校企文化融合建立起的新型高职校园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别于纯粹的企业文化,也有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它同时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特征。为此,首先要在广大师生中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培育广大师生对两种文化融合的情感。其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组织教师深入研究编写相关教材,探索更加科学的授课模式,将开设的相关课程提升为优秀课乃至精品课,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层面懂得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第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墙,开展企业文化内容展示活动。通过宣传作用帮助师生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学生熟悉企业文化的内核,走出认知上的误区,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慢慢符合企业的要求。第四,通过开展与企业相关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心怀社会的使命感、爱岗敬业的奉献品德、争创一流的工作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最后,充分发挥校园宣传廊、校内电视台的舆论作用,建设好校园网,打造网上互动平台,使其成为学生文化交流的主阵地。

2.企业主动走入校园,亲近学生,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搭建平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相互的,共赢的,对接双方需要付出彼此的主动和真诚。企业主动走入校园,亲近学生,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搭建平台,不仅能帮助建设校园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为企业文化自身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努力。具体有以下措施:一是为高职院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教育学生懂得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树立社会责任感;二是与院校共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元素,选派行业优秀技师参与指导工作;三是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分析及人才市场信息,帮助学生明确工作方向,坚定未来工作能力实现的信心。

3.与行业专家一起研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校园的“零距离”对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邀请行业专家与学院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和需求,坚持“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研究专业与课程的关系,使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教育环节真正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各项技能;二是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环境的设计,开发建立教学工厂模式,实现专业教室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为统一的有机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技术演练、实物展示、实习实训和考工强化等多种功能,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和文化环境;三是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产学结合,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4.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注重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最重要的培养环节,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元素带到企业,同时身临其境感受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的魅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交融,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一是教育学生懂得“职业精神”,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贯穿于实践教学和就业实习的始终,让学生真正懂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二是建立学生创业园区,在过程中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等践行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观念有机结合, 丰富和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三是要求学生完全以“员工”的身份,按着企业的要求工作,用企业文化塑造自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与老板、客户之间的关系。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被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对人的教育,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都已从技术层面拓展到了文化层面,成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校企在文化上的联合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已成为必然,所以,学校和企业都应努力,并最终实现双方于文化层面上的相互交融,构建出独具特色且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的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华锐.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引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潘春胜.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教育载体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成果研究的主要茶馆所,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作为学校长期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教育育人具有很大作用。为了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实现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一、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展示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的主要平台,可以引导并鼓舞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一)确定出题,明确文化建设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是不断开展教育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线路,将其贯穿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特色化办学品牌,符合学校区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发展。确定校园文化主题时,必须根据时展和学校教学特色选题,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创造出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阳光、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学习知识。

(二)营造校园环境

舒适、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文环境发展的基础。校园是学生成长、生活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是体现学校价值追求、精神品味追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校园内部缺少教学仪器、设备和文化建筑,就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向上、整洁的环境,丧失了校园建设的本质,成为缺少灵魂的建筑摆设。所以构建校园文化时,必须提高校园办学条件,及时引进先进教学设备,给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优化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四季有花香的绿色校园,给学生提供具有文化气息的成长空间。例如,在课件给学生播放轻松优美的歌曲,让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得到享受;将学生和教师的获奖情况、重大决策、学术论文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发展风貌。

(三)师生配合,协调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育人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旋律,与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为了展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实现师生间的配合,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各项校园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各种校内文化主体活动的开展,引导师生同步参与。例如,主办符合学校教学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德育人,以德治校,可以利用课间或早读时间,让学生和教师同步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等名著[2],实现德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空余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并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校德育研究

从当前学校实施的德育现状来看,很多学校都存在德育“异化”形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道德规范。但是由于规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所以校园内部人员将德育教育看作约束人行为、思想的一种手段,德育等同于管理。管理是一种约束和控制手段,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如果将德育工作看作一种管理手段,可以将其理解为解放人的一种手段,具有较强的教育理念,可以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所以教育需要自由、需要民主。学校实施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教育手段,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进行约束,是个体化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但是制度和管理的形成,并不是为了管理和约束学生,而是要求学生遵循并听从管理,所以学校德育教育中工作实施后,学生必须遵循并听从管理,不听从管理的学生都会受到相应惩罚。实际上此种教学方式只能约束学生的言行,不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此种教学方式,导致德育教育出现了“异化”很多学生虽然在校园内比较约束自己的言行,但一旦走出校园外就判若两人,没有取得德育教育应用的成果。

优化德育工作时,必须构建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虽然人类在长期发展和学习中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必须构建与当今社会、经济等协调发展的道德观念,正确的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德育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作业的良性发展过程,是一种非实在的状态,可以引导人们跨越现实的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注意转型时期,必须从社会和人的实际发展出来制定出与社会主义经济向符合的规范体系,充分满足社会和人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此证规范制度必须具有公民一般行为准则,既可以关心自己,也可以关系其他人,符合民众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有先进分子的道德需求,具有较高层次的社会道德要求,符合道德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超越性,应用范围较广。

三、结语

德育工作的发展一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平衡协调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进展。希望本文的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研究[J].学周刊,2013,(09).

篇9

关键词:成人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文化机构,高校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是知识、文化、科技的重要集散地,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引导、示范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旗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适合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学校校风、学术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学校根据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成人高校学生的文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力,对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起到极其重要作用。通过高品位、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成人院校内健康向上、风格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将助推成人高等院校完成建设国家高素质人才储备的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成人教育对象都是在职学习的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将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

成人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成人高等教育,转换成“会学习”、“优生存”、“完善人”的终身教育坐标上。成人高校的对象为成人,所谓“成人”,不但要达到生理学意义上的“成熟”,更具有特定的社会学意义和法律内涵。成人教育不单纯以学科教育教学为中心,更体现其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成人教育这一特殊培养目标,制定并创造新型的,适用于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保证。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和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再深造的渠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负有高等教育的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展示学校的正面形象,展现学校的教育文化内涵,促进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为目标,以注重师生精神生活为培养主线,建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是成人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成人高校校园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在传播和支配地位。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1、充分发挥校园人潜力,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是先进办学特色、学校理念的引导者。学校领导者应通过学校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勾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宏图。学校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执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创建、执行、传承的重大使命。学校应培养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由被动执行,变作主动传承,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和谐的内聚力。树立一支有修养、重学业、肯付出的优秀学生骨干,激发他们爱校护校的使命感,从而感染带动全体学生的校园文化意识。

2、借助网络传播媒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开展校园文化传播,通过网上知识问答、网上征文、作品设计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通过网格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识,建立素质教育平台,一些主题鲜明的教育内容,在网上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关注网络道德建设,适时进行引导;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专栏,使进学校师生交流,营造自由轻松的学术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

3、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

当前,大学生受我国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多元化影响,价值观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保障和谐校园健康发展。

学生文化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充满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动。

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讲座、学术论坛的作用,凭借高雅艺术的感染魅力,借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和精神品位,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自我的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又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构建适时务、具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十箴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1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07[本刊网址]http://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文化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高地,传承着文化,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展现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发展的理念,发展方向是可以透过该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展示出来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一个学校培育好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提升高校自身内涵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不优越,本科办学历史不长,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校园文化仍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运行,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视硬件设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大学精神的塑造。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现状

(一)拥有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校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食堂等也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部分。另外,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艺术楼、体育馆、校内广播、宣传栏也属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它们用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示这一所高校的独特气质和良好形象,让师生能够即时、直观地感知校园文化内涵,与高校特有的精神内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拥有新的功能齐全的硬件设施,建设效果显著,给当地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校园制度文化起点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自身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以保障。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都属于校园制度文化的范畴。一个高校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秩序,就必须制定出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与引导在校师生的行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时俱进,起点高,结合师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思考来积极地营造,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校园精神文化得到了提升。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是高校独有的精神理念和特有的价值观念;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和打磨而成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其主要是以大学的校级领导、广大师生的精神观念为表现形式。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中采众家所长,因此在沉淀与打磨中得了速度的提升,进展地扎实有效,拥有校训、校歌、校徽等外在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形式,也拥有特定的校园师生价值观、精神气等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物质文化建设是外在的、直观的、成效显著的,因此大部分高校积极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而校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因此需要时间沉淀的与积累的。这需要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而被广大师生所接收地校园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而能促使广大师生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优秀的氛围。

(二)把校园文化培育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校园文化活动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主要形式,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大学生。辅导员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开展校园活动的职责,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处处看到辅导员与学生的身影。高校校园文化培育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也要同时重视大学校园的另一个主体一教师。他们拥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也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是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中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娱乐活动,这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层次比较低。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师生课外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学生愿意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娱乐性较强也较吸引学生的参与。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校园活动中文化层次低,过多强调娱乐活动,导致校园文化品位不高缺乏教育性,更谈不上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对校园文化建设中互联网的深刻影响重视不够。国家早在2004年就指出,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等快速便捷网络工作发展,校园师生交流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今天,更加要重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网络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这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三、宿迁学院学子十箴规内容、特点、成效

(一)《宿院学子十箴规》既是对我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明确要求,也是劝学劝进、鼓励学子成人成才的励志语录。十条箴规涵盖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习指导、生涯指要等多个方面。遇到老师问声好,做人感恩最重要;人际和谐互谦让,班舍文明齐打造;教室会场图书馆,手机静音环境保;迟到早退和旷课,恶小累积比山高;违章用电危害大,夜不归宿险如刀;考试作弊和斗殴,违法乱纪不可饶;生涯规划定目标,就业创业与深造;英语四级大一过,成功考研路不遥;绝不挂科是底线,全面发展是王道;大学四年莫虚度,成人成才传捷报。

(二)《宿院学子十箴规》以劝勉为主,辅以警示,导向鲜明、针对性强,且文字简要、合辙押韵、便于记诵。此次十条箴规的,旨在让学生“诵于口、铭于心、践于行”,从而实现“修身立德、强化自律、精进学业,立志成才”的育人效果,使众多学子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校园“软文化”建设的新举措,以学生为主体,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三)《十箴规》出台以来,学校通过学校广播台、宣传栏、学院《宿院青年》微信公共平台、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广泛传达信息;全校各年级各班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使得《十箴规》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得学生熟知,并积极践行,在学生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学校还以漫画、宣传片、海报等学生更受欢迎的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了解、熟知、内化、践行的氛围,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化的建设狂潮。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在校园文培育的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2014年要求在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与引领,是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正确方向,《十箴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启发,从“细”着眼,从“小”着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浅显易懂,便于领会与传播。

(二)结合自身,准确的定位,这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建本科地方高校拥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建校短,底子薄,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拥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是关键,而如何拥有这些良好的风气,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办学目标、办学特点来给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宿迁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自身的特点,以良好校风、学风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不断创新特色校园文化。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品位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学习,更需要不断地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包括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表现形式的创新等。《十箴规》是文化培育创新的一个有效尝试,将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具体化,形成十条箴规,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

(四)要利用好网络阵地,占领网络高地。当今的校园文化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境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人们的思想也深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人们信息的获得也是多元渠道送达的,新媒体在当代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是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与发散地,高校引领着先进的文化潮流。校园文化培育更加离不开网络这个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最大化地传播信息,最大化地对师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浇灌,最大化地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十箴规》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化地运用好了新媒体的作用,使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师生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