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控制;质量;要点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讲质量安全是核心所在,工程的质量一方面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必须要控制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保证建筑在投入使用之后的整体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为人们创造安全的生存空间。
1、建筑工程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1.1项目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开发前必须要先对质量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掌握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同时还要对管理文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当企业明确了工程项目开发章程之后,通常情况是不可以随便修改的,如果修改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
1.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工程的核心所在,如果工程没有质量保证也就没有了价值,因此施工和监理企业都必须要严抓质量,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对建筑项目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整修。
1.3制定质量评审制度
质量评审制度一方面是保证经济价值的根本,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核心,因此要制定质量评审制度并严格遵守,以此保障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要把质量评审制度作为指导,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2.1方案设计阶段
在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深入分析设计的内容、指标,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制定出最优的工程设计方案,随后在工程项目中加以实施。
2.2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设计施工图的阶段,首先要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增强人员的责任心,要把人才的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把员工潜在的能力都充分的激发出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其次要聘请专业人员审核工程项目的设计责任书、项目管理措施等文件,依照建筑的要求合理设计施工图纸,以此来保证设计的质量。
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3.1施工单位
建筑工程属于成本较大的工程,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筛选来确定,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管理的效率,监理单位要结合合同中的内容来对工程进行监督。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天气的关注,由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对于不同的气候要开展不同的施工对策,如果天气突然变化还要启动紧急预案,避免经济的损失。
3.2监理单位
在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的形式之下,工程的监理制度也更加全面与完善,很多大型的工程企业都制定了完善的监理制度,通过大量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监理制度对工程的工期和投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开发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守监理制度中的各项内容,把各项职责真正落到实处,这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3施工预防工作
施工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只有通过检查程序才能投入施工;要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以及对质量监控的意识;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节省工程的支出。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交接手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4、建筑工程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竣工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施工企业要进行审核的重要阶段,在竣工验收前检测单位要先进行检测,对项目工程全面负责,检测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必须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事后验收是最后一次可以补救的机会,因此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检查,如果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上报施工企业进行整改。对于工程中的重要位置要画出操作流程图,这样在验收时就能够快捷的找出事故位置及原因,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支出,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是必须要重视起来的,只有这样人民的生命财产才能受到保护,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丰富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安全意识,尽最大的可能增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真正把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发毅.论建筑质量工程的监督控制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176-177.
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U270.38+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引言
进入信息时代,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2.智能建筑电气施工:问题表现
智能建筑因其高效节能的优势而引起全世界的注重和迅速发展,它已经不单单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存在,而是作为高新技术来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其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其设计施工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以下归纳了几方面问题:
2.1整体专业技能素质有待加强
由部分看整体,技能建筑电气应用的施工技术水平较低,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程度也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生产的技术产品更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多建筑单位希望提高技术水平,对员工寄予厚望,但是由于欠缺创新性,许多技术和软件产品无法达到其要求,加之设计人员没有熟练掌握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技术和设计方法,在智能电气工程竣工后,设计施工的效果未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
2.2设计和施工规范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设备并没有进行同步规范和设定相应的标准,导致了在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计划、准备、设计、施工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出现无序状态,缺少根本的规范和标准的制约,部分设计和施工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得电气设备在验收时不过关,不能达到要求,出现诸多问题。
2.3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环节脱节
在设计的环节,有些设计院已经做到了按照工程的需要详细说明了各个子项,并且设计出了系统图和明细表,但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对于施工图的设计只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监控系统方框图绘制到DDC站即可,二是建筑设备监测的要求、点数和位置只要随图说明就可,三是配合承包方的要求,核查其绘制的深化设计图纸;这样一来,作为原始数据和资料的提供者的专业设计院在审查这一环便无可作为,由此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2.4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之后,到进行施工这一环节就对于施工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标准,但这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即上岗作业,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感,工作过程中不能做到认真负责,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使得很多电气工程在完工后仍然有许多问题,达不到预期指标。
2.5弱电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力度不够
对于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完工后的验收工作,可以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来逐步进行,但由于该项工程本身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就高,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又不达标,因而出现了许多工程验收不力的现象,不少关键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进行解决,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
3.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措施建议
3.1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工程弱电设计水准
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和业主多交流,运用智能建筑工程的“技术设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建立联系,这就要求设计院在功能方面确定应用的技能化弱电项目,以此来为业主量身编制关于参加招标和评标的步骤程序,选择性价比高的智能弱电工程设备元件,在此基础上和专业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设计环节的连贯性,占有市场先机。
3.2全面实现系统集成弱电设计
系统集成应以功能要求为基础实现完善,要掌握和搜集建筑内外的消息,并严格按照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标准,对建筑内的子系统实行系统管理,在信息处理上提高水平,做到各个子系统设备的通信协议接口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以此来全面实现智能建筑弱电设计方面的系统集成;例如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设备联动系统是确保智能建筑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部分,由图纸检查,消防设备的选择,一直到其后得到现场审查验收,FA作为独立的系统,在智能建筑的弱点设计装上BA系统之后,消防系统及时作为留有接口的单独系统,同BA系统进行联网,由此实现两者的系统集成管理功能。
3.3保证电气基础施工按规范进行
在土建做墙体防水之前,预先埋好强、弱电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和止水挡板,这一做法也是为了防止由于施工破坏防水层引发日后墙体的渗漏;建筑电气安装人员应该事先准备妥当,例如对预埋件吊卡、吊杆、铁件、木砖基础螺栓和配电柜基础型钢等的准备工作,不可漏其一;同时管理和安装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管理规范严格进行,使质量过关。
3.4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必要监控
在监控工作进行前首先要明确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这三个重要的设备交接环节,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制定应对方案,根据方案的规范实施超前监控,从整体上把握工程的质量监控;明确以上环节之后,就要由部分及整体,全面进行系统的工程监控,这时电气工程和土建工程就要有步骤地做好电管铺搭工作,这才是电气安装工程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一步,才能使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3.5设备安装材料符合标准
电气工程施工对专业素质的要求高,在面临时间紧迫、工程量又工程投资少等困难之下,需要不断学习,实事求是地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各种问题的处理,保证按照设备按照材料合乎标准,避免工作人员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的发生。
3.6合理安排交错施工
协调好跨专业之间的施工,提早进行调试和安排,如果没有专业的协调配合,施工过程的每一步都难以顺利完成,各个专业只顾自己眼前的施工,只重视自己的工作进步,会产生许多矛盾,那么就要求甲方、监理人员仔细谨慎的工作,了解每个专业施工进步情况,监督土建施工在风、水、点等的配合,科学的制定施工进度配合计划应该在电磁屏蔽施工前完成,以期各个专业施工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互相配合,顺利完工。
4.结束语
由于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要求的日益提高,智能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中的内容及环节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许多问题开始突出,对于诸多问题,也有不少的解决方案,希望设计和施工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将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广泛推广,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电气工程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焦盛国。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质量控制体会[J],科学与财富,2013年 第1期
2.魏立明,主编。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杨勇,江楠.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篇3
关键词:无线定位技术;事故预警;建筑信息模型;无线传感网络
建筑工人高处坠落事故和触电事故是施工安全的头威胁。目前,该类事故在危险源评估及预测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1]。同时,信号预警、统计预警、指标预警和模型预警等预警方式已经在建筑安全事故的预警中成功应用[2]。并且,BIM与RFID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可行性已经被证实[3],但是,这些研究在预警针对性、识别主动性、成本控制、可操性、可视化分析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本文构建基于BIM和CSS宽带无线定位技术的智能预警系统,实现施工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
1、系统需求分析
施工现场现有安全监控技术相对落后,项目部不能实时、全面、形象地掌握施工现场情况[4],更无法实现事故预警。所以,系统必须满足如下功能要求:(1)建筑工人位置信息实时采集。(2)建筑工人高处坠落和高压电危险区域可视化分析。(3)事故预防全员参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过程复杂,涉及人员众多,所以预警对象及参与人员为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
2、系统构建
2.1系统框架构建
智能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能够对现场工作人员和外来参观人员做到事先划定作业区域,实时监控记录活动情况,分析活动规律和趋势,遇有危险活动及时预警,事后统计分析,在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整个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该系统由四部分组成:①基于宽带无线射频定位技术CSS的无线传感网络。RFID、WIFI、ZIGBEE等传统定位技术的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有的则价格太高不适合施工现场应用。而应用CSS技术,通过信号到达时间测距和测角度,采用到达时间差(TDOA)进行定位,可以实现最优性价比的高精度定位[5]。②基于波形探测感应技术的检测报警设备。采用波形探测感应技术,可以有效杜绝一般工作人员或外来人员误闯危险带电区域、造成停电或人员伤亡事故的现象。③与传感网络、检测设备协同互动的高分辨率、可动态调节跟踪的视频设备。④后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架构示意图
系统结合了宽带无线射频定位、安全检测与预警报警、视频同步记录监视、及BIM建筑信息系统模型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具有传统安全作业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主要特点如下:①人员及移动物体的实时定位与监控。②实时探测。③高定位精度。④全程视频图像跟踪监视。⑤定位稳定。⑥良好的抗多路径效应。⑦组网灵活。⑧节能设计。⑨强大的作业安全管理功能。
2.2系统的工作模式
系统具有现场需要的多种工作模式,如巡视模式、参观模式、检修模式、操作模式和探测模式等,不同模式下的监控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也可以根据新的运行管理模式需求,扩充新的工作模式。
2.3系统初始化设置
系统平台构建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定义相关规则及属性。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及该预警系统架构,结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如下初始化工作,并将相关设置输入预警系统。
(1)危险区域定义。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施工现场划分为Ⅰ~Ⅳ共4个危险等级。
(2)BIM模型建立。
本系统在实施前必须根据传统的二维图纸建立BIM模型,以此实现将二维视图向三维视图的转化。BIM模型也是本系统可视化的载体,现场的所有实时信息以及预警信息均将在BIM模型中体现[6]。
(3)主要工作流程:
首先在后台监控计算机上对需要对现场工作人员和进入施工现场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身份注册,验证信息后设定他要领取的移动终端的编号,并根据工作人员需要执行的操作设定对应的工作路线、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危险区域等;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后通过宽频无线定位网络,将定位数据传递给前置机,前置机按照定位算法通过计算确定工作人员的当前位置,一方面根据已设定的危险间隔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合法,不合法则向工作人员发送相应的报警信息;另一方面将工作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发送给后台监控系统,在施工现场平面图上将工作人员的位置坐标显示出来,便于后台监控人员的观察。同时,施工现场内工作人员的行进路线等信息将保存在数据库中,日后可以通过动态方式重新查看其工作路线,实现了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7]。
4结语
本文建立的智能预警系统集成了BIM与WSN技术,可实现实时定位及智能预警。将CCS无线定位技术应用于施工现场的作业安全管理,用技术手段替代人工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运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hen,TLeuS.FallriskassessmentofcantileverbridgeprojectsusingBayesiannet
work[J].SafetyScience,2014,70:161-171.
[2]吴炜巍.施工现场安全危险源实时监控与安全风险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郭红领,于言滔,刘文平,等.BIM和RFID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集成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4):87-92.
[4]仲青,苏振民,王先华.基于RFID与BIM的集成施工现场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科学,2015,31(4):123-128.
[5]李丽,周彦伟,吴振强.无线网络定位技术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0).
[6]张泾杰,韩豫,马国鑫,韩诗纯.基于BIM和RFID的建筑工人高处坠落事故智能预警系统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29(6):17-21.
篇4
现有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主要包括建筑给排水、供暖工程、通风空调、电气照明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只涉及了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对于与房屋建筑外的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没有讲述。如课程中涉及到供暖工程,只讲述了室内采暖,没有室外采暖管网的布置敷设以及施工安装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到管沟的建造以及与室外构筑物、交通线路、各种管道的相互协调等,与土木工程有一定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上,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能充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很少,各种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室内外供热管网施工图、空调和通风系统施工图,以及这些图纸的识读方法,教材中关于各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的内容也较少。土木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设备与结构、建筑外形的相互协调。
删去各个系统水力计算内容,删去课程中流体力学和电工学相关知识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涉及内容繁杂,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室内给排水、燃气供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热工流体知识。内容几乎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所有内容。内容非常多,而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对于土木专业来说并非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少,因而在较少的时间要学习较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删去供热、给排水、通风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以及流体电工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内容。增加室外管网的布置敷设及施工内容建筑设备工程包括各种管网,如给排水管网、供热管网、通风空调管网、燃气管网等。建筑设备工程与土木工程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与土木工程的相互协调上,这些内容也应该作为建筑设备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不仅要讲述室内管网的布置敷设,而且还应增加室外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安装等相关内容。
篇5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 高职 以赛促教
1 概述
传统建筑物要求建筑、土木、设备等方面,而现代智能建筑从5A角度对建筑物提出新的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其中5A包括: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技术(OA),建筑设备控制系统(BA),通信自动化技术(CA),消防自动化技术(FA),安全防范自动化技术(SA)。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建筑的一个新兴发展方向,并处于上升的发展,从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维修、楼宇设备监控到楼宇智能化设备的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技术管理,这为楼宇智能化行业提供大量的人才需求。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这个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楼宇智能化产业的规模空前庞大,因此市场对楼宇智能化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价值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扩大[1]。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抓住行业机遇,开设并壮大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行业人才,对扩大就业渠道有实质性意义。
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手段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技能熟练的专门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校企紧密合作,从企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设置合理的理论课程,建立楼宇智能化的专业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掌握入门的基础知识,并提出考证要求[2];其次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模块化实训和综合实训去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应用;除此之外,还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1 合理的课程设置
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指导思想,以智能建筑的5A为专业方向,对楼宇智能化行业的公司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学校专业负责人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制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如表1。
第一阶段,作为电气类的高职院校学生,应掌握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与此同时,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这一专业特性,结合了建筑和电气,因此还需了解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对智能建筑的5A要求有概念性了解。第二阶段是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紧密围绕智能建筑的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技术(OA),建筑设备控制系统(BA),通信自动化技术(CA),消防自动化技术(FA),安全防范自动化技术(SA),针对每个A都开设对应的的课程;此外还利用配电、楼宇智能化等实验室加以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阶段是实行“2+1”计划,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技能技巧、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从实习就业情况来看,本校该专业学生成功率甚高,而且大部分都从事楼宇方面的工程和设计工作。
2.2 指导性的实训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与高等教育的一大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因此,实践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建设是实践的重要环境[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有较好的实验条件:专业基础实验室如电工实验室、数模电实验室等,独立的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建筑配电实训室和机房,从硬件和软件熟悉楼宇智能化的安装、调试、设计与设备监控。
实训室配备了防盗报警系统、一卡通消费系统、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等实训平台,学生可针对这系列实验室对象,进行自主性实验,把教材中枯燥的知识点活灵活现于实验室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以赛促教
楼宇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另一方面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加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大赛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楼宇项目的全国技能竞赛的开展,高职院校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比赛训练中不断寻求问题的最优解。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楼宇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采用天煌三代的实训装置,要求学生在五小时内完成模拟大楼的自动化系统,包括门禁对讲、闭路电视监控、消防、安防、DDC等系统。通过一套完整的大楼自动化系统,把楼宇智能化知识融汇贯通,让先进行一场模拟楼宇智能化的安装调试,以熟练的技能走到工作岗位。
3 结语
本文始终围绕智能建筑的5A标准,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计划和以赛促教三方面,来展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探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楼宇智能化专业建设过程中,这三方面都离不开企业。日后,还可以利用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的机会,把企业需求带到课堂,增加课堂的实用性,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安,黄秀艳.浅析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必要性.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249—249.
篇6
【关键词】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原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太窄、太偏,重理论,轻工程应用,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弊端,很容易造成某些内容过专、过细和过深,知识的重复性多,不利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学时分配、讲解内容上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因此,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类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电气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主要面向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现代建筑中各类建筑电气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大中型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工程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理论、方法,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职业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在制定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核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制定课程模式的依据,完全围绕着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不但体现在课程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及具体教学内容中。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能力培养的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尽以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环节。能力培养的实现靠具体的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本专业的能力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素质与能力
其能力要素包括: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掌握数学、物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5)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政治》、《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体育》、《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2.外语应用能力外文资料,并通过省级的英语等级考试。
(2)具备一定的口语对话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技术;
(2)掌握与电气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应用技术;
(3)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与其相对应的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工程设计能力
掌握建筑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与其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设计》,《建筑照明》、《电气施工技术》以及与此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5.楼宇电气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1)具备电气工程识图,参数计算及整体知识,掌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方法;
(2)具备楼宇变配电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管理系统,给排水控制系统,楼宇照明控制系统等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能力。
与此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建筑供配电》、《建筑弱电系统》、《电梯技术》等。
在进行本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或开发要取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要求;其次,满足一定行业范围内各类企业单位对高新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并且应可持续发展,使高职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专业高职教育规划的实质是要解决好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是本专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即是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公司,设计公司和建筑企业等合作,走产学研之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向导,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整合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结合,产学研并举,全方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四、课程改革
1.在建筑电气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要懂施工规范,否则影响设计质量。同样施工人员要理解设计意图,否则也不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所以对专业课“建筑供配电”进行整合,教学计划增加了配电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计划开设《建筑电气设计》课程。
2.整合“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并与专业活动实践相配合,用以提高专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根据实际工程中弱电内容越来越多,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缺的实际情况,强化弱电内容。
3.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课程,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建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工作。
4.整合“电梯安装与维护”课程,以实际电梯模型为控制对象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篇7
关键词:机电工程;施工作业;普遍问题;应对策略
前言
机电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机电工程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对建筑物在后期的运行和使用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机电工程施工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施工企业必须重视的关键。
一、机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管线交错,由于机电工程涉及的专业比较多,在进行前期设计的时候,往往由多个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分别进行设计出图,在施工图作业的时候,各专业之间设计人员没有很好的沟通,造成各专业管道线路位置出现重叠或者交叉的现象,这都给后期的的施工造成严重的困扰。并且,对于后期的维护和检修也带了很多麻烦,甚至造成工作无法顺利进行。(2)设备安装倾斜问题。进行设备安装的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地面不平或者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在安装固定设备的时候出现倾斜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设备使用寿命的降低,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实际效益。另外,机电工程中有很多重型设备,如果安装发生倾斜现象很容易造成底座的移动,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机械设备指定位置。并且,设备的偏离还会对后续的施工造成一定影响。(3)设备震动与噪声超标问题。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会发生一定的振动和噪音,这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困扰,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对噪音和振动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应该控制好大型机电设备的振动和噪音污染,提高建筑物内的使用质量。(4)空调冷冻水循环不通畅问题。空调长期处于运行状态,会发生一定的故障,造成系统循环的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冷冻水循环不通畅的问题,形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中没有对设备进行及时的调整,造成管道内存在气体,堵塞管道的正常运行。另外,还有可能对管道的清洁工作不到位,在管道内有杂物或者其它物体造成阻塞。(5)人员问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建筑市场造成一定的波动,不断的涌入新技术、新工艺,机电工程施工人员必须要迎合现代化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学习。由于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造成施工人员业务能力的下降,不能满足现代化机电工程的技术要求,甚至出现质量问题。
二、应对策略
2.1管线交错,管道“打架”问题应对策略
(1)确定管线排布。机电工程开始之前应该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综合评定多专业的图纸结构,对某一层面的具体工程,进行管道、管线全面的综合考虑,确保管线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能够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不断的优化设计方案。(2)优化方案。将图纸会审中出现的管线排列问题,进行重新的安排布置,确保各管道、管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位置、标高等科学的设计,满足施工和后续的维修使用要求。通过对管线的从新布置,了解建筑空间内机电管线的具置,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3)BIM技术的应用。应用BIM技术对机电工程进行模拟视图,了解图纸中管线的交叉部分,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为施工人员提供更加可视化的技术服务。对于工程管道、管线的布置提供更好的技术手段。
2.2设备安装倾斜问题应对策略
如果要保证设备安装的倾斜问题,首先要确保施工场地平整,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并且,进行设备位置的确定,利用放线、划线等技术确定设备的具置,做好基础部位的螺栓紧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施工。
2.3设备震动与噪声超标问题应对策略
首先,解决机房设备的振动情况,采取性能较好的消声装置,在设备底部实施避震措施,降低振动现象的产生。另外,设备机房在进行装饰装修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择隔音墙壁和吊顶的吸声处理,机房门选用隔声门,降低噪音的传播。另外,在前期设计的过程中,将设备层设置在结构刚度较大的部位,有效地降低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4空调冷冻水循环不通畅问题应对策略
针对空调冷冻水循环不通畅问题,应该注意施工技术,在排水循环系统管线进行布置的时候,确保有一定的坡度。安装工作开始前,注意对管路杂物阻塞问题的控制,做好管道的清理清洁工作,在管路上安置除雾器,确保系统在正常运转中可以做到定期的清理。
2.5人员问题应对策略
施工人员作为机电工程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要提高对施工人员的重视程度,落实责任制,在施工开始之前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每个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确保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进行施工,严禁私自变动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定期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深入的学习,适应现代化技术的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工程的质量对建筑物性能有直接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机电工程质量的管理,通过对施工环节和质量因素加以控制,更好的确保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并且,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降低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常斌.浅谈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学术探讨,2010,(2):301-302.
[2]李春忠.探究建筑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论坛,2015,(6):151-151.
[3]钟德刚.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机电信息,2010,(36):183-184.
篇8
关键词 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31-04
随着全球性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供给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则是一种零排放且能够规模应用(独立发电及并网发电)的能源技术,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预测[1],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替代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未来主要能源供应的主体,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70%。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自2007年起就一直位列世界光伏制造大国的首位。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从事实际光伏产品制造、光伏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检修等生产应用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非常匮乏。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预计未来3~5年,我国光伏产业年产能的增速有望超过35%。由此推算,国内光伏企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一、光伏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在2000年以后才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太阳能光伏专业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国外仅有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国内少数重点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虽然成立了与光伏材料研究相关的研究所,但主要培养博士与硕士层次研究型人才。国内其他大学一般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如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学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河北科技大学在应用物理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南昌大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下设立光伏发电技术方向,江西科技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江西新余学院则专门开设了专科层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
与传统专业相比,目前我国应用型光伏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普遍仅有2~3年时间),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两平台”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平台。“两平台”内设置的课程相对稳定,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层面统一协调管理,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奠定素质基础;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以专业所属院(系)管理为主,强调与专业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需要。
“能力模块”是指在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多个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模块”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注意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设置系列专业方向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力模块”属于专业教育内容,由专业所属院(系)设置并管理,以利于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点设置“模块”并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可以随社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三、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的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以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为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应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和开发能力[2]。基于此,学校将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行业发展,培养具备太阳能光伏工程方面知识和设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光伏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光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专业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
社会能力的培养依托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物理、人文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良性竞争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健康心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专业理论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及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基础及实习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机械加工设计能力以及电子电工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理论素养,为后续光伏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专业理论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硅片加工技术、材料物理导论、半导体物理学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等课程,主要培养光伏材料制备能力、光伏电池加工能力、光伏电池性能检测能力和光伏系统设计及应用能力,具备这四大能力的光伏专业人才,可以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制造、设计、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及产品服务等工作。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强调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精专”与“博通”并举。因此,在理论课程知识方面强调“实基础”。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3]。在课程内容上,从光伏产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精简处理。例如,可以对《材料物理导论》和《半导体物理学》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整合,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不易理解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简化。创新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引导,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如利用多媒体将光伏材料的制备、太阳电池的加工、光伏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等知识点以图片和视频的案例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太阳能光伏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目前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为避免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光伏专业教材开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聘请在光伏企业有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授课,把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二是专业教师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从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构成及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比例达33.2%,其中,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7.22%。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在光伏专业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中,主要是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电子电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接线与电工线路布线、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及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等电工电路基本技能。数控加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工实训、数控工艺及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及加工中心实训等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主要是为后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光伏电池加工封装实习打下基础。
在光伏专业技术能力模块实践课程中,校内实验实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太阳能电池工艺及性能实验室完成太阳能电池串焊、太阳能电池电特性(如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等)检测等训练;二是在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如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等)的使用、维护训练;三是在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室完成LED光伏照明系统、光伏物联网气象站、光伏充电器、光伏屋顶系统、新能源汽车系统等应用实验。条件允许的学校甚至可以组建达到一定发电规模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站,不但为实验室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实训基地来使用,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工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十分必要。首先,可以解决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因为一条光伏生产线(尤其是偏中上游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材料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巨大(均在亿元以上),学校不可能建设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供学生实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如硅材料的提纯、硅棒的拉制等)和生产实习(如硅棒及硅锭的切片、PN结的形成、减反射膜的蒸镀、金属电极的制作、太阳电池片的层压封装等)的需要,从而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建设投资相对较小的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室及光伏系统应用实验室。其次,学校可以定期派送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最后,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光伏专业的就业面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如江西科技学院在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及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Waldau A J.A European Roadmap for PV R&D [C].3nd World Confe- rence on Photovoltaic Energy Con- version,Osaka:2003.
[2]贾慧敏,赵艳芳,李珍.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1-32.
[3]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Analysis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Photovoltaic Special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GUO Lian-gui,ZHANG Hong-tao,ZHOU Qing,ZENG Yu
(Jiangx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98,China)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 测设 实践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86-01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修这门课的本科专业包括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的测量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培养工程一线施工与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在《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笔者结合本身的教学经验,从多方面对《工程测量》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领域基础技术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实践内容偏少,课程内容庞杂,与工程现场实际脱节;课程内容更偏向“测绘”专业而对土木工程专业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启发性;在总学时的分配上,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这种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既有的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和连贯性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拓展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压缩和拓展《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误差分析、控制测量与工程测设等。注意将本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引入相关章节,教学内容尽可能结合典型工程案,做到理论与实际工程现场相配合,使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牢固地掌握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
2.2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根据工程测量领域出现的变化,适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比如,一些代表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更新,主要包括《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308-)等,教学内容应该与相关规范衔接一致,保持同步。同时为适用测量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适当增加对于全站仪(测量机器人)、高精度数字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等的介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参加工作后能更加顺畅、快速的进入角色。
针对土木工程类专业特点,压缩“测定”教学内容,强化“测设”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专业的施工测量教学内容,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公路工程测量、桥涵工程测量、市政工程测量等,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施教。
2.3 针对性与时效性强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专门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土木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与2012年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结合土木工程各专业的生产实践,突出以下五个特色:(1)以往传统测量教材通常重“测定”、轻“测设”,而土木工程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与这种偏向于测绘的教材编排结构相反,因此,教材中压缩“测定”,强化“测设”;(2)将土木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中的测量控制标准引入测量教材;(3)关键词采取中英文对照形式;(4)突出工程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将工程变形测量单独成章,并引入详细的工程实例;(5)根据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章节针对性介绍施工测量(测设)。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突出学生工程测量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1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讲解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大量的仪器操作动画和图片,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并为其它教学方法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实践教学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含两部分:(1)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通过指导教师手把手的教和学生的现场操作,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水准测量方法、经纬仪的使用及角度测量方法、全站仪的使用等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2)课堂教学之外的《工程测量》的课程设计,通过一周时间的《工程测量》课程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测量任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专家授课加强校内课堂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外一线单位的兼职教授和专业测量设备供应商,定期来学校授课,及时讲解国内外测量设备仪器、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发展动向、科研成果,介绍和讲解现场施工测量的经验和做法,补充到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与学生互动,以开阔学生思路,拓展学生视野。
经过我校多年《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实践,以上方法和改革很好实现了《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围.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电工技能;兴趣;实习;训练;能力
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是一项重要任务。要掌握电工技能,必须通过生产实习、训练来完成。技能的形成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来重复教师所演示的动作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实习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环节。因此要使中职学生得到较好的培养,应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应该加强实习教学。本人在担任水电班电工课程教师时,根据平常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加强实习教学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主动性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所谓学习的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我们常说“兴趣产生勤奋,勤奋产生天才”,可见兴趣对人的活动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多种客观或主观因素,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综合素质不高,“重文轻技”的思想严重,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因而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很难。尤其是电工专业,因为学生本来对电就有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而对学习电工的中职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了解,更没有兴趣,则会直接影响电工课的效果。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外辅导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本人常用的方法有:
1.带学生到建筑工地、工厂见习。让学生去观察、了解、学习建筑工地或工厂的各种电气设备安装,这会让学生感到很新鲜、很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水电班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带学生到两个工厂、一个工地见习,学生在见习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后续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此多了解建筑电工行业发展状况及专业发展方向,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说出一种关于课外的电工知识,如此长期积累,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开拓了。
3.成立电工兴趣小组。组织培养一批对电工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对简单的电路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线路故障,如,荧光灯的线路接法及日常故障、双联灯接线等,让实际的问题进入到教学当中。这样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至少可以提高一部分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从而对大部分学生产生激励效果。并多次组织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参加校、市学生技能竞赛,加强与外校的经验交流,让学生的操作水平得以提高。
4.加强实践操作。在教学实习中,在安全用电和安全操作的前提下,可鼓励学生安装和维修身边的简单的线路,学会一些简单的检修技巧。随着经验的积累,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安装和检修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应起好示范作用。教师可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见习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就更能长久保持。
一个学期来,笔者根据以上措施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班上的大部分学生从刚开始怕电、无知到后来的了解、兴趣,并在全班范围内营造出了一个喜欢学习电工的氛围。
二、组织学生课堂学习
电工技能教学中,要加强目标教育。既要防止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又要防止以干代学,认为理论可要可不要的师傅带徒弟式的错误观念,倡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电工实习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课堂教学、实习训练相互协调,我们可把整个电工技能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并理解电路图的原理,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接线图,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阶段,把对器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器件与接线图相同一,熟悉各器件的作用。
第三阶段,目标定位在工艺上。让学生学习如何接线,着重强调工艺要求。教师先对接线的工艺要求进行讲解,力求每一步骤做出正确的直观演示。(直观演示是实习教学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身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正确的姿势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第四阶段,要讲解并分析可能的故障、介绍多种不同的排除故障方法,明确其利弊,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明确各阶段目标,实习中分解实习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有利于提高电工实习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最高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电工实习课中,线路装接元器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情况应对实习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学生按工艺要求进行安装和接线,逐步提高安装和接线的质量工艺水平。以电动机正反转为例,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可先要求学生复习其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认识用实物图连接的线路图,再认识用规范符号代替实物的电路图,然后根据控制电路图进行安装。安装时,先安装主电路,后安装控制电路。在安装过程中,有少数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安装错误。例如,在安装按钮时,常分不清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原因是他们对按钮的结构不了解。指导他们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按钮(正常)对角的触点来判断,指针偏转指向零,被测的一对触点是常闭触点;若指针不动,被测的一对触点是常开触点。要求按图接线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接线,装接时对其工艺严格要求。控制线路装接完成时,学生所接线中可能出现控制功能不能实现的情况,这时,可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故障,努力找出故障点。在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可让几个学生共同分析,直至找出故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下一次实习。对于出现典型故障,教师可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对整个线路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整个线路进行安装接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接线路进行通电试车,让学生对整个线路工作过程有个感观认识。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水电班学生的电工证考试通过率100%。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电工课教学是一门实际动手能力强、操作严谨规范的学科,所以,平常的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笔者认为一切教学活动中应该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规则操作,养成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可促进他们在人格、意志、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该班学生入学时基础参差不齐,知识水平各异,但经过在本校3年快乐的学习,掌握了电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班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高达90%以上,工作到现在10年中,学生有了很丰厚的收获。多位学生已成为企业骨干人才和企业的设备项目负责人。
总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时代教育的特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行为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出现,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英.电工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