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异同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异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异同

篇1

一、对于1989年已使用原经贸部规定的或自行编制的供货国别代号签订的合同,可继续执行;

二、接到此文后,新签订的合同可使用新规定的供货国别代号;

三、从1990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国际标准化的《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详见附件)。同时(80)贸运字第307/585号文中规定的供货国别代号作废。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厅、委接到此文后,将此文转发至本省各外贸公司、工贸公司及合资、合营企业。请海关总署转发至各地海关分关。

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阿富汗afghanistanafaa阿尔巴尼亚albaniaalsa阿尔及利亚algeriadzpa美属萨摩亚americansamoaas 安道尔andorraad 安哥拉angolaao 南极洲antarcticaaq 安提瓜antiguaag 阿根廷argentinaarcw澳大利亚australiaauud奥地利austriaatco巴哈马bahamasbs 巴林bahrainbhap孟加拉bangladeshbdpe巴巴多斯barbadosbb 比利时belgiumbecb伯利兹belizebz 贝宁beninbjpv百慕大bermudabm 不丹bhutanbt 玻利维亚boliviabomn博茨瓦纳botswanabwew布维岛bouvet islandbv 巴西brazilbrmb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英属印度洋领土british indianocean territoryio

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vg 文莱bruneibnav保加利亚bulgariabgsm缅甸burmabucr布隆迪burundibipu白俄罗斯byelorussianby 喀麦隆联合共和国cameroon,united republicofcmhc加拿大canadacamc坎顿和恩德贝里岛canton and enderbury islandsct

佛得角cape verdecveu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ky 中非共和国central

african republiccfhf乍得chadtdpz智利chileclms中国chinacn 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scx 可可(基林)群岛cocos(keeling)islandscc 哥伦比亚colombiaco 科摩罗comoroskmev刚果congocgpq库克群岛cook islandsck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crmk古巴cubacusg塞浦路期cypruscypb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cssj丹麦denmarkdkcm吉布提 djiboutidj 多米尼加dominicadmmd多米尼加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do 毛德地dronning maud landnq 东帝汶east timortp 厄瓜多尔ecuadorecma埃及egyptegcy萨尔瓦多el salvadorsv 赤道几内亚equatorial guineagqhn埃塞俄比亚ethiopiaetpy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会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法罗群岛faeroe islandsfo 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malvinas islamd(falkland)fk

斐济fijifjub芬兰finlandficv法国francefrcf法属圭亚那french guianagf 法属玻里尼西亚french polynesiapf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加蓬gabongahp冈比亚gambiagmal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dds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germany,federal republic ofde

cd加纳ghanaghpk直布罗陀gibraltargi 希腊greecegreh格陵兰greenlandgl 格林纳达grenadagd 瓜德罗普岛guadeloupegp 关岛guamgu 危地马拉guatemalagt 几内亚guineagnpg几内亚比绍guiesa bissaugwho圭亚那guyanagymx海地haitiht 赫德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 andmcdonaldis-landshm 洪都拉斯hondurashnmh香港hong konghkck匈牙利hungaryhuss冰岛icelandiseb印度indiainaq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印度尼西亚indonesiaidcq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伊朗iraniraw伊拉克iraqiqaz爱尔兰irelandieea以色列israelil 意大利italyitcl象牙海岸ivory coastci 牙买加jamaicajmmg日本japanjpcn约翰斯顿岛johnston islandjt 约旦jordanjoaj柬埔寨kampuchea,democratickhad肯尼亚kenyakehk基里巴斯kiribatiki 朝鲜korea,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kpsk

南朝鲜korea,republic ofkr 科威特kuwaitkwag老挝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laau黎巴嫩lebanonlbar莱索托lesothols 利比里亚liberialrha利比亚libyan arab jamahiriyalypp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li 卢森堡luxembourgluer澳门macaomocj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mghg马拉维malawimw 马来西亚malaysiamyca马尔代夫maldivesmvao马里malimlpl马耳他maltamtem马提尼克martiniquemq 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mrhb毛里求斯mauritiusmuht墨西哥mexicomxmj中途群岛midway islandsmi 摩纳哥moncomc 蒙古mongoliamnse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ms 摩洛哥moroccomapm莫桑比克mozambiquemzhm纳米比亚namibiana 瑙鲁naurunr 尼泊尔nepalnpan荷兰netherlandsnlch荷属安的列斯netherlands antillesan 中间地带(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之间)nt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neutral zone(between saudi arabia and iraq)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nc 新西兰new zealandnzuc尼加拉瓜nicaraguani 尼日尔nigernehd尼日利亚nigeriangpn纽埃岛niuenu 诺福克岛norfolk islandnf 挪威norwaynoen阿曼omanomah太平洋群岛(托管地)pacific islands(trust territory)pc

巴基斯坦pakistanpkcp巴拿马panamapamp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pguk巴拉圭paraguaypymq秘鲁perupemm菲律宾philippinesphpf皮特凯恩岛pitcairn islandpn 波兰polandplsb葡萄牙portugalptcu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波多黎各puerto ricopr 卡塔尔qatarqaak留尼汪reunionre 罗马尼亚romaniarosr卢旺达rwandarwul圣赫勒拿岛st.helenash 圣基茨一尼维斯一安圭拉 st·kitts-nevis-anguillakn

圣卢西亚saint lucialc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st·pierre and miquelonpm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 and the grenadinesvc

萨摩亚samoaws 圣马利诺san marinosmet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stex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saax塞内加尔senegalsnhs塞舌尔seychellesscum塞拉里昂sierra leoneslhq新加坡singaporesgcg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sb 索马里somaliasops南非south africaza 西班牙spainesec斯里兰卡sri lankalkcc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苏丹sudansdci苏里南surinamesrmy斯瓦巴德和简梅恩群岛svalbard and jan mayen islandssj

斯威斯兰swazilandsz 瑞典swedensecs瑞士switzerlandchct叙利亚syrian arab republicsyac坦桑尼亚tanzania,united republic oftzpd泰国thailandthae多哥togotgpx托克劳tokelautk 汤加tongat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ttmt突尼斯tunisiatnpt土耳其turkeytrat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turks and caicos islandstc 图瓦卢tuvalutv 乌干达ugandaugpw乌克兰ukrainian ssrua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ae 英国united kingdomgbce美国united statesusmr美属太平洋群岛pu

国家和地区代码备注united states miscellaneous pacificislands美属维尔京群岛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vi 上沃尔特upper voltahvhe乌拉圭uruguayuymw苏联ussrsusc瓦努阿图vanuatuvu 梵蒂冈vatican city stateva 委内瑞拉venezuelavemz越南viet namvnsv威克岛wake islandwk 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wallis and futuna islandswf

篇2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 传统外贸经营模式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市场化得深入,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作为新的外贸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与传统的外贸经营模式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

1.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概况

CEM全称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purchasing goods from a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then combining those goods to either meet existing orders or to place on the export market.”(Cooper, Cary L.1998) 联合出口管理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购货物并整合货物满足现有订单或投放到国外市场。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可以形成一种整合商务、旅游、咨询、物流等多种服务贸易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外贸经营模式中佣金采购模式的一种衍生,在我国,浙江和广东地区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较多,较典型的出现在义乌。义乌模式基本是模仿迪拜模式发展起来的。义乌依托强大的批发市场为国外采购商服务,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市场。义乌本地一些商人专业为国外采购商服务,采购商每个订单的采购可能涉及十几甚至几十个摊位,在这种情况下,由本地商来协助收货,仓储,代办出口等显得方便又必要。为了对应该市场发展,义乌政府也有很多配套政策,比如外汇接受相对别的城市容易一些,报关出口手续相对简单一些等。

2.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与传统经营模式的相同之处

2.1 涵盖对外贸易各个流程

与其它的外贸经营模式类似,CEM模式的基本流程涵盖了外贸出口的各项经营活动,涉及询盘、报价、签订合同、订货、付款、商检、报关、装船、提单、交单、结汇等。其特色在于,它是一种整合碎片需求的商业模式。采用CEM模式的企业针对分散的小订单客户,负责接待客户在国内的商旅,并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行业信息,带领客户在国内找到相应的供应商订立合同,客户回国以后,CEM企业负责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小批量的产品整合货运并出口报关。

2.2同属佣金盈利模式

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外贸领域的佣金是指在国际贸易当中,人或经纪人为委托人服务而收取的报酬,或者是中间商、商在介绍交易成交后而取得的收入。我国的外贸专业公司,在国内企业进出口业务时,通常由双方签订协议规定佣金比率,而对外报价时,佣金率不明示在价格中,这种佣金称之为"暗佣"。如果在价格条款中,明确表示佣金多少,称为"明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主要出现在我国出口企业向国外中间商的报价中。CEM模式与一般的出口模式类似,采用佣金的盈利模式,而且以明佣为主。

2.3 同属服务性质

在我国,外贸法第12条中提到“所谓外贸制是指由我国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在其经营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国内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 ,收取一定的佣金或手续费,而由受托人直接对外商承担合同义务、享受合同权利的一种制度。”(吴岚,2007)CEM模式同属于的范畴,只是,的委托人不是国内的公司、企业、或个人,而是外商。这种模式的性质的一样的,只是对象变换了。因此,在我国,CEM适用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3.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与传统外贸经营模式的不同之处

3.1CEM与生产型出口模式的不同

生产型出口模式是指企业本身是生产企业(Manufacture),其产品自营出口,即以加工工业为重心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形式。根据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不同分为两类企业:出口服务型企业和出口生产型企业,出口生产型企业处于外贸体系的上游环节,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好坏。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由传统的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备案制,大量的企业甚至个人涌入外贸领域,生产型企业不再委托专业外贸公司进出口,而是更乐于自己以自营方式出口产品、采购原材料。(罗晓清,2010)然而,CEM模式是属于出口服务型企业采用的模式,出口服务型企业在整个外贸出口体系中处于贸易链条的下端,主要是促进企业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两者同属于外贸经营的领域,但是利润的增长点不同。

3.2 CEM与购销贸易型出口模式的不同

购销贸易型出口模式是传统服务型外贸企业采用的一种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公司(Trading company)。从经营模式上来说,传统的国有外贸公司一般充当的是中间商的角色:先从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收购产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国际销售渠道,加价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这种模式下,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的交易被外贸公司割裂为两个交易:一是外贸公司和国内厂商的交易;一是外贸公司和国际客户的交易。CEM与这种经营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盈利模式不同。购销贸易的做法是买断的贸易,靠差价盈利,而CEM模式的做法是整合出口,靠佣金谋利。

3.3 CEM与一般出口模式的不同

一般出口模式(Export Broker)是我国外贸制度的重要形式,外贸法中的外贸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一种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的贸易制度。(吴岚,2007)所谓外贸,就是由外贸公司充当国内客户和供货部门的人,委托方签订进出口合同,收取一定的佣金或手续费的做法。外贸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价格和其他合同条款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委托方,进出口盈亏和履约责任最终由委托方承担。由于外贸经营权逐渐放开,一般出口模式逐渐萎缩。一般出口模式是受国内生产企业的委托,出口业务。而CEM模式是受外商的委托,采购业务,两者的主体不同。

3.4 CEM与货物报关模式的不同

流通环节模式一般是外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成为经理人(Broker)。比如,外贸流程中的某一环节,比如货运、报关、保险等环节,委托特定的专业公司,这种做法是外贸分工专业化的现象。出口模式侧重于某一个环节的业务,也有一些企业生产企业涉及出口多个业务。出口模式和CEM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佣金的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出口是受国内厂家的委托,而CEM的目标顾客是国外客商,他们的委托人是海外的买家。

3.5 CEM 与佣金采购模式的不同

国际贸易中的佣金采购,也称佣金(Commission-agency)。这个模式可以以很小的公司为单元操作,其运行的核心是工厂信息和国外采购商信息完全公开。公司保证采购商和工厂完全理解对方,协助订单的执行与跟踪,在订单完成的基础上抽取一定的佣金。CEM模式是佣金采购模式的一种衍生,两者的不同在于目标顾客的定位不同以及企业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不同。CEM模式针对的小订单客户比较分散,客户选择的市场也十分分散,CEM模式的企业除了陪同客户订货以外,还负责后期的整合拼装出口的工作。这样,外商来中国走旅游一趟的费用,加上运费的成本和CEM的佣金,算起来比在他们自己国家买还便宜,而且选择更多,因此,受到很多海外高端散客的欢迎。

此外,两者存在的条件也不同。采购模式的产生,是由于国内生产厂家对外贸流程不熟悉,国外买家对国内行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客户需要来辅助其进口。而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产生,是由于地区的商业规模化,有成熟的商圈,比如大型的批发市场,国际散客在国内的采购可以选择整合出口的CEM模式的企业。

3.6 CEM与外方采购代表模式的不同

外商企业代表处(Buying house),又称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是外国企业设立在中国的,代表母公司进行业务联络的机构,首席代表通常由海外人士担任。外方采购代表处往往是针对在中国有大量采购业务的国外企业,方便其在华联系合作伙伴、考察市场、研讨市场或者管控产品质量,培养人才等而设立的代表机构。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全面开放,跨国公司纷纷到我国设采购中心,使国际大买家与国内厂商实现“零距离”接触。(陈德铭, 2004)目前,外国企业来华设立的代表处已逾10万家。 CEM与外方采购代表处的区别很明显,CEM是一个独立的企业,而外方采购代表处只是一个分支机构,它附属于国外的某一个企业。

4.小结

CEM整合出口管理模式是佣金采购的衍生,这种模式是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模式对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将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健康发展。了解CEM模式与传统外贸经营模式的异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践CEM模式,并将它发展完善。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编号11B76。

参考文献:

[1]The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M] Cooper, Cary L. Argyris,Chris,Channon,Derek F. Wiley-Blackwell 1998 (p215-217)

[2] 中小型外贸企业外贸经营策略研究 [D] 罗晓清, 2010 南昌大学 (p25-35)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高职英语;中国文化;渗透

一、高职学生在外贸行业工作情况现状

笔者通过对在外贸公司工作的国贸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和外国客户打交道存在不自信的状态,导致较少的交流和沟通,甚至在一两句的寒暄之后变得无话可讲,不能和外国客户自主地交谈。尤其在外国客户表露出对中国产品的独特内涵感兴趣时,他们却未能恰当地用英语介绍这些中国元素。这种不自然的交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僵局。

二、国贸专业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为主。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英语对国际贸易专业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们一方面觉得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学习的内容和他们以后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他们认为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许多学生对欧美文化兴趣较浓厚,却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偏重欧美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学生们更关注的是信用证、询盘、单证的写法、产品的英语描述等内容,对于出口产品的中国元素蕴涵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价值关注较少,形成知识的缺憾。“英语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母语基础上,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上。忽略了母语文化,实际就丢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1]100-103教师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分析,“要弥补这种不足,就必须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融入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文化知识,使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实现中西文化的接轨。”[2]152为减小学用落差,达到学以致用,高职英语的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刻不容缓。

三、高职英语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文化、风土人情等的过程中,也同样担负着向对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否则,双向的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而英语学习者也会成为只会说几句英语的文盲。”[3]159-160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边的活动,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和效果。而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工作人员着重迎合外国客户的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方面,失去我们自身的话语权,导致了中方贸易人员在交际中的不自信,也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文化素质和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面貌。许多外国客户对中国的文化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也渴望通过贸易往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对于英语的发音偏颇不怎么计较,却无法容忍中国人犯文化上的错误。

(一)学生跨文化交际良性发展的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4]1当今的高职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其母语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构成优秀职业人的重要方面。对外的贸易往来,除了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之外,中国人的远见卓识、举手投足的优雅修养,也成为中外贸易往来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国的母语文化学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5]78-81当教师在教授学生尊重外国客户的风俗习惯之余,也应教授学生中国的社交礼仪及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寻找其异同点,并关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力求地道真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的对外贸易产品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这些都是产品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工作人员只有深入了解对外贸产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其背后承载的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轶事等中国元素,才能使外贸产品富于文化积淀,形成产品特色,从而增加产品的多元价值,增强国际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渗透相关的中国文化十分必要。这些文化,可以是具体产品文化内涵的英语表达,也可以是待人接物的中国风范,也包括中外文化产品的异同点和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礼仪和各自的禁忌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高职学生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三)优化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反“文化殖民”的需求

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忧虑。甚至有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的失语症上升到我们被“文化殖民”的程度,这完全不是危言耸听。这么多年我们学习欧美的语言和文化,强调语言表达的地道和纯正,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西化的趋势。随着反“文化殖民”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是时候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试图做出相应的调整了。为了留住传统,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卑不亢,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优化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刻不待时。贸易产品的文化蕴涵很多都是当地文化的映射。中国地广人多,各地的产品、民俗、文化传统等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教师将出口的产品性质、文化内涵导入英语课堂,从而优化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响应当前的反文化殖民,使学生更加有文化自信,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从容。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途径探索鉴于以上的问题,笔者试图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适度地选择并巧妙地加入部分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于教材,选择贴近时代,贴近专业、贴近行业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渗透。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选择和国际贸易产品相关的文化,着重挖掘产品承载的中国元素及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可以是某种产品固有的文化积淀,也可以是产品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产品信息,甚至是产品的包装文化,老字号产品的网站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相关信息等。例如,教师可以从旗袍的常规介绍引申到丝绸的发展、嫘祖的传说、养蚕的故事、蚕丝生产技艺(养蚕、缫丝、制绵)、旗袍的刺绣、纹样图案、中式盘钮扣、满族人的传统服装、丝绸之路的系列故事等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信息,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听、说、读、写、译等内容,渗透进课堂。较简单的故事传说可以设计成听力的内容,较难一点的说明性、介绍性的内容可以设计成阅读理解,对某一专题内容的讨论可以设计成口语,词条和短语可以设计成翻译,产品的描述可以设计成作文等。

(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选取,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地方文化,从而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中不仅要体现多元文化元素,更要大力宣扬中国文化,体现中国元素,这也是职业英语教材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69-72编写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教材是减小学用落差、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1.校本课程内容适当融入当地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立足传统文化,面向对外贸易产品的内涵挖掘,并形成一定的系统,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具体,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如果在教学中加入本土文化内容,教师再对教学步骤进行精心设计,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距离感必然会缩短。”[7]54-56中国的产品带有浓厚的传统地方特色,而且各地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江浙文化、蜀文化、巴文化、赣文化、徽文化、闽文化等。教师开发的产品信息应紧密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饮食、民间艺术、民间建筑、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使学生具有浓烈的归属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对教学内容更有兴趣,较易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浙江文化有“丝绸之府”和“鱼米之乡”之称。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被称为“浙江经济”。浙江有许多特色产品,如丝绸、杭绣、越窑瓷器、金石篆刻、鸡血石雕、桐庐剪纸、蓝印花布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将当前的高职英语与浙江文化相结合,建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语料库,在“浙江经济”这个强大的背景下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浙江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英语的教学。2.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专业和具体开发校本课程,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应加强传统文化素质的修养,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并具备甄选优质的、贴合学生专业的英语表达,适当地分析、整合和加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选择的能力。这些都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英语表达的坚实基础分不开。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自我的学习达到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甄别、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灵活机动地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并通过教学效果来检验成果。然而,这些教学技能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分析、调整,方能逐渐获得。

(三)面向国际贸易专业开设选修课

教师在注重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课时的合理分配之外,还应注意在质和量上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的渗透,开设面向特定专业的选修课,在行业英语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当前世界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外国作家撰写的与中国文化相关、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学作品,有些是小说,如《骨》、《吃碗茶》、《女勇士》、《接骨师之女》、《望岩》等华裔美国作家作品;有些是国外媒体拍摄的中国的纪录片,如BBC拍摄的《中国春节》,《美丽中国》和《中国人要来了》等系列片;有些是电影,如《花木兰》、《功夫熊猫》、《喜福会》、《喜宴》、《面纱》、《刮痧》、《少女小渔》、《推手》等。教师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浸入”到这些作品中去,深入领略中外文化的内涵、冲击与融合,开阔其国际视野,从而增强其文化修养,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开设供师生互动的网络在线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学采用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实施简便,信息反馈及时。如学校在教室的电脑上开通桌面云,为老师开辟网络存储空间,教师将资料直接存在服务器。这对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教学乃至开设网络在线互动平台,与学生做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慕课、微课视频、小短剧、PPT课件、电子文本资料等,同时在线解答学生的提问。这是一条深受师生欢迎、又易于操作的学习途径。与此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学和反馈变得更加便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第二课堂的学习便成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尺度。为适应目前的大数据时代,教师的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亟待进一步加强。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

教师在课堂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英译本、中国文化知识竞赛、志愿者服务、博物馆、展览馆参观、聆听专家作的相关讲座等。教师定期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如国贸知识竞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竞赛、与产品信息的英语传递相关的竞赛等活动,将活动设计成网络、口语、书面等方式进行,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巩固拓展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和吸收。

篇4

中国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些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占全球反倾销案的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的5%猛增至2014年20%,大大超出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球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活动甚嚣尘上,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从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扩展到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全球裁定倾销立案中,中国占总案件高达20%,居全球首位,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展开的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国际贸易构成严重威肋、,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及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应对反倾销调查和诉讼,能够完善中国出口贸易机制,促进对外贸易良性发展。

一、倾销及反倾销概述

(一)倾销的经济学概念及法学概念的异同

倾销的经济学概念最早是由雅各布维勒提出的,这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早在19世纪就出版了《倾销国际贸易》一书,维勒认为国际贸易中之所以会有倾销,是由于同一产品在不同地理国家市场上存在价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当被看作是一种价格歧视。从此,经济学上介绍倾销的概念,往往借鉴价格歧视这一说法。在国际贸易中,倾销通常指出口国家向进口国家大量且价格低廉地投放某种商品的行为,该行为可能造成进口国市场的不稳定,给进口国的其他竞争者造成销售困难。法学上借鉴了经济学上给倾销下的定义,但也有所区别。依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规定: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挤入另一国贸易内,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肋、,或者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通过分析可见,法学意义上的倾销必须满足三个要件:其一,出口国某种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进口国该产品的正常价值;其二,由于进口商品价格超低,从而给进口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存在造成实质损害的威胁;其三,进口国工业所受的实质性损害与非正常价格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由此,经济学和法学中倾销定义的区别就不言而喻了:经济学上倾销的概念比较宽泛,它泛指所有大规模的、价格低廉的销售活动,没有指出要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实质性损害的威胁,仅指法学上倾销的第一个构成要件,然而法学上倾销的概念比较详细,规定了要有低价销售的行为、行为造成了结果及其二者的联系,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构成要件,两个领域区分的关键是有没有造成损害的后果。也就是说,认定是否构成倾销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低价销售行为都会对进口国的市场秩序造成破坏,很多的低价销售行为不会对进口国的经济产生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只有那些以掠夺或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倾销才应该是各国强烈反对和打击的对象。现实中,国际贸易中倾销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有可能是由于出口国在某一产业确实拥有某种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或者也可能是两个国家由于制度的差异在市场原材料、劳动力损耗等生产成本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迥异的差别。再者,自存在贸易往来之时价格竞争就是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及相关法律是允许经营者在合理范围内自主定价的。由此可见,产生倾销的目的也有可能并不是为了恶意排挤进口国的竞争对手、甚至损害进口国的经济,而是出口国为了使自己有竞争能力尽快开拓国际市场而实施的正常竞争行为。

(二)国际贸易中倾销行为的方式

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依据倾销时间的长短及倾销危害程度,分成突发性倾销、间歇性倾销以及持续性倾销。

1.突发性倾销,也称短期倾销,是出口国企业由于销售等环节出现问题而库存了大量的商品,为了促销而不得不向国外低价销售这种积压的商品的行为。这种倾销通常是因为销售旺季已经过去,或者因为公司更换经营项目,在国内无法销售而选择在国际市场上低价抛售。

2.间歇性倾销,也称侵略性倾销,是出口国生产商以大大低于某商品边际成本的价格在进口国市场大量抛售商品的行为。间歇性倾销往往以垄断国外市场、损害进口国经济、打压同类商品的竞争对手并同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对进口国的利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是对WTO所要求的公平竞争精神的严重违背,进口国应当通过对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予以抵制,出口国也应当受到WTO的警告或惩罚。

3.持续性倾销,也称长期倾销,是出口国生产商将某一商品大规模地、长期地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国外市场进行销售,其目的不是为了正常的销售或者正当的价格竞争,而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持续性倾销是比较恶性的非正当竞争行为,它带有浓重的损害他国实质利益的目的且多有本国政府在背后作强有力的支持。持有长期倾销为目的的国家,其国内生产的超额商品已不再按照预期正常价格进行销售,而是完全为了通过扰乱他国的价格体系而破坏通过的经济秩序。

二、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国家发起反倾销的目的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本国的战略出发,打击竞争对手,以形成垄断局面;有的是为了保障本国同种或类似产品的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有的是为了推销过剩产品,转嫁经济危机;有的是为了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控制目的。根据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案例,他国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一般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宏观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进口国由于国内经济迟缓、本币升值或者较大进口竞争压力,更容易采取反倾销的手段来保护本国的企业,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诉讼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研究数据表明,对华反倾销诉讼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数量迅速增加时,无论是发达的进口国还是发展中进口国,其表现是相似的,都会发起较多的反倾销调查甚至提起反倾销诉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没有进口产品激增的压力时也有可能会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诉讼,也就是说发展中进口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与进口数量呈现的不是正相关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因素的存在,全球对华反倾销诉讼与从中国的进口渗透度并没有形成如理论预期中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中国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存在天然的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强大的压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出于自我保护心态而发起对华企业的反倾销调查。

(二)报复性因素

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报复性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对于曾经对本国提出过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比较容易发起反倾销调查,这种以牙还牙心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成立,也比较容易理解。分析中国企业遭受到的反倾销案件可见,这种报复性的反倾销手段其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本国所谓的实质性损害,其本质是借此手段将中国极具价格竞争力的相关产品排除在进口国家市场之外。发达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发起反倾销则更多地是出于攻击性。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地位,会因为自己国家被提起了反倾销而更容易受到报复性因素的影响。

(三)制度性因素

中国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最主要的制度性因素,在于中国加入WTO时的非市场经济或称国家控制经济的身份,这仍是目前中国无法规避的难题之一。中国长期的非市场经济的地位更容易引起其他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根据反倾销裁定的惯例,如果一商品的出口国不是市场经济,那么这一商品在出口国的价格就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进口国在判断商品是否正常价值时,通常采取的作法是选择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三国作为参照国,按照参照国的相关商品的价格来确定该商品的价格。例如,根据欧盟理事会条例第3385/94号,中国被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欧盟对华的反倾销案例中,欧盟就会选择参照国在判断中国的商品价格是否正常。而实践表明欧盟在选择参照国时显出极大的随意性与不可预见性,甚至曾经将美国选为参照国来判断中国商品的价格是否正常,这当然会大大提升裁判中国企业为倾销的几率。因此,对于转型中国家选择替代国对比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倾销更容易认定。中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大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在世界贸易中必然会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促进同等产品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引发进口国家的焦虑,某些进口国家便想到了采取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办法。中国的产品一旦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后就会失去价格优势,中国出口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将大大削弱。

三、国际贸易反倾销浪潮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一)中国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案件的现状

WTO委员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共遭到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713起,占同期全球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总数的28.9%。截至2013年,中国已连续18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中国出口企业由于遭遇反倾销所面对的贸易争端形势十分严峻。

以中国打火机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全球共有约10个国家对中国出口打火机的企业启动了1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13起,在对华打火机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10个国家中,土耳其和波兰居首位,均为3起;其次是欧盟,为2起;位居第三的是阿根廷、韩国、美国、墨西哥、新西兰、印尼和智利,均为1起。2013年,国外对华提起各类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涉及河北省的案件共36起,其中反倾销调查22起,2013年河北省出口的化工产品也首次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大类商品。其案件数量4起,涉案企业仅有22家,但涉案金额却达7 452.25万美元,占涉案总金额的46.96%。2013年,涉及河北省钢铁产品的案件数量仍占首位,为12起,涉案金额为5 606.51万美元,涉案产品主要是镀锌钢丝、热轧钢板、无缝钢铁管、电镀板和钢铁丝等。

此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值得特别的关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是传统上发起反倾销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增长。2013年,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依然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案件数量为21起,占案件总数的58.33%。在这21起案件中,拉美国家发起调查的就占14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巴西。2013年巴西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为8起,占发展中国家案件数量的38.10%,占案件总量的22.22%。

(二)中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受到的影响

1.从微观方面看,国内企业被确定有倾销的现象从而被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有的可能达到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或者应为昂贵的应诉成本支出,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直至退出国际市场,所以中国的企业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结果却遭受更多的反倾销。WTO《反倾销协议》规定反倾销税可以征收长达五年,这将导致相关商品和企业一撅不振,从此退出国际市场,导致在生产和竞争中失去地位,也会产生严重的失业危机。

2.从宏观层面看,国内企业遭受反倾销后,会对正常的出口结构、国内产业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原来打算出口的产品被退回到国内市场,造成巨大的内需压力,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如果以低价促销,那么国内的同类产品和替代产品都会受到冲击,引起国内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甚至引起经济失控、失衡。

四、针对反倾销提出的法律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法律制度

中国现行有关反倾销的法律法规主要是2001年实施并于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主要包括总则、倾销与损害、反倾销调查、反倾销措施、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它初步改变了中国企业反倾销应诉无法可依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保护国内企业正当利益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外贸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逐渐泛滥的趋势,《反倾销条例》与国际市场未能完全接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如《反倾销条例》中规定反倾销调查期限一般为12个月,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18个月。这与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规定的6-8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的规定相比显然有些效率低下。另外,《反倾销条例》行政法规的性质决定其效力有限,应加快制定《反倾销法》,因为只有中国国内自身反倾销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趋势稳定并与国际标准积极接轨,才能促进中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时刻用法律意识约束自身行为,有效规避反倾销调查。

(二)培养中国企业国际应诉能力,积极应对反倾销调查

通过分析对比曾经出现的反倾销案件可见,积极应诉和消极沉默两种态度所带来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是1995年欧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提起的彩电反倾销调查,自反倾销调查立案一直到期满复审,中国企业竟然没有一个积极应诉,放弃了为自己申辩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欧盟缺席判决,做出了对所有中国彩电出口欧盟企业征收40.60%高额反倾销税的不利判决。而相比之下,其他几个国家的企业积极搜集证据应诉,最终反败为胜打掉了欧盟本来已经确定的这些国家构成反倾销的决议。其实,中国并非不重视反倾销调查的应诉,早在2001年中国就实施了《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这说明对于反倾销积极应诉的重要性我们是早就达成共识的。然而由于诉讼理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一知半解以及高昂的诉讼费用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国企业一直以来不敢、不愿积极接受反倾销调查的挑战。近几年,出口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积极应诉的重要性,积极应诉扭转局面的案例也数不胜数,如2001年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在得知欧盟发起对打火机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后,温州20多家打火机企业迅速联合起来,从2002年初赴欧进行了为期17天的会谈、抗辩、交涉和游说工作,并主动邀请欧盟官员两次到温州实地考察,最终获得了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应诉中,温州企业作了充分的产业无损害抗辩,强调中国商品不仅不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任何损害,反而为欧盟的进口商带来极大的利益。2003年9月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中宣布,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正式中止。因此,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是中国企业必须要明确且坚持的方向。

(三)完善企业自身反倾销预警机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要加快培养国际反倾销法律应诉和市场调研人员。外贸企业应培养熟悉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高端法律人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日常的出口贸易中,为了避免反倾销诉讼的高昂代价,应事先做好反倾销知识的法律宣传,防患于未然。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反倾销数据库和反倾销网站,注意收集和研究各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替代国价格等,及时收集最新的案例为企业服务。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避免使产品出口集中化,加快落实市场多元化的各种战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遭遇反倾销调查。

中国企业还应当改善贸易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企业应练好内功,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及保护。一是加强出口总量控制,避免过度依赖价格竞争。推进企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规模导向型到效益导向型的转变。二是要克服产品质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低等缺陷,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三是走自主创新之路,实行品牌创新战略。要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做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

(四)积极寻求WTO法律争端解决机制的帮助

WTO法律争端解决机制为WTO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的法律平台。当遭遇他国不合理、歧视性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WTO多边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投诉,申请DSB根据有关WTO规则的适用性进行客观评价。借此不仅能为中国企业增加一个合理申诉的渠道,又能够打消某些国家借反倾销调查来打击中国出口贸易的险恶用心。

篇5

[关键词] 日元 升值 异同点 对策

一、日元升值历程的简要回顾

日元升值从1971年开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1年到1973年。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即停止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美元不再可以兑换黄金。这对那些对美国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日本。日本被迫妥协,直接将l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8日元,并以此为基准实行只可上下浮动2.25%,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二个阶段为1973年到1985年,实行浮动汇率制。1978年初,央行裁定日元汇率在银行间浮动汇率连续升值的压力下被迫升值30%以上,此后开始浮动。日元逐步升值到1美元兑240日元~250日元。这一阶段日元升值过程比较平缓。

第三个阶段为自1985年“广场协议”到1989年。1985年“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日元~140日元。“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德、法5国财长会议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日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兑90日元~140日元。

第四阶段是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发生。从1993年开始,2月下旬日元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猛升,于八月份升至接近1美元兑100日元,1995年4月突破一美元兑80美元大关。

二、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的相似之处

2007年中国经济更像1983年的日本经济,两国有着非常相似的金融环境。日元1982年开始升值周期,人民币升值2005年9月迈出第一步,两个国家都在这一时期逐步步入升值周期。

1.相似的升值背景和宏观环境。两国同样面对国内长时期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同样的对美国持续的顺差,同样的高额美元储备,美国同样的双赤字恶化,美元持续走低的压力,甚至相似的低利率,最终我国也受到了同样的升值压力。当年,由于美国面临巨额贸易赤字,美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相反,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大量盈余。所以日元面临着由于美元的贬值压力以及本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升值压力。1980年到1985年,日本经济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外贸出口年均增长达到6.3%,外贸顺差规模逐年上升,1985年达到466.8亿美元;而我国在“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年均为8.8%,大大超出7%的预期值。而在对外贸易方面,2007年全年出口总额1218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7%;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8%,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622.0亿美元,顺差额为去年增长近五成。但进入2007年,虽然人民币汇率不断突破7.6、7.5、7.4等关口,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的速度并没有相应的快速回落,由此美国政府及民间组织在各种场合也不时表达出希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

2.升值后相似的政府干预态度。两国政府都放松资本流出管制,采用相关政策为经济降温。中国政府也采用了各种措施来缓解升值压力:央行票据的发行、三年期央票的创新、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筹划发行企业融资券等等。总之,政府同样采用了各种措施减缓升值压力。日本货币当局面对日元升值压力,总希望拖延货币升值,给市场留下的印象是日元总留有升值预期。而我国的宽松银根、低利率政策也加大了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三、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区别之处

1.我国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与日本尚有差距。我国和日本之间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我国家的根本区别,无论从市场机制还是经济发展程度,我国目前的实力远逊色于日本。如我国外贸规模在2004年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但人均只有850美元,而据WTO统计,世界人均是2400美元,日本7136美元,我们是规模的大国,但却不是外贸的强国。同时,日本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许多经济运营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制化的管理。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能力来影响经济运行,因此,我国政府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决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比日本政府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更大。

2.我国工业基础相比日本较薄弱。1970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在1970年日本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而到了1974年,日本就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同时钢铁等高端产品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上半期,日本加速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许多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因此在汽车领域成为美国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我国的工业化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基础特别是民族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虽然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民族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我们的增长更多的依赖的是粗放的投入,我们的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低廉的劳动成本。中国在很多领域甚至跟70年代的日本还有很大的差距,汽车产量还不足世界的6%,汽车出口更是微乎其微。中国的钢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与70年代的日本相差甚远。可见,中国的产业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

3.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与日本尚有区别。目前,我国已向“资本自由浮动”迈出了一步,但至今中国的汇率并未实现完全的浮动,而日元汇率于1973年2月实现完全的浮动,虽然我国也实施了开放港股等措施,但是否表明“市场决定汇率应有水平”会很快实施呢?从我国金融环境分析,资本还不能达到自由兑换,我国汇率完全由市场化决定的时机并不成熟。我国汇率在现阶段仍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机制,这种机制可能会持续两三年左右,在接受日元失调的教训时,需要据此甄别借鉴接受。

4.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层次较日本尚待提高。在对外贸易中,当时美日属于竞争性贸易,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中,96%以上是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高、加工精细、附加价值高的商品。这些产品与美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同一行业,因而竞争激烈; 同时,当时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出口的增加,主要靠的是本土企业的发展。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由自己研制开发的,日本外资所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从根本上提高了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广场协议”时,外资企业在日本对外贸易中能够的比重只有5%左右。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中美属于互补性贸易,我国目前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在全球生产体系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美国产业向外转移的结果,美国本土基本上已不生产或极少生产这些产品,虽然,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努力的引进外资。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比重越来越大。2005年外资企业的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量中占的比重达到58%。但是重大的外资企业选择中国只是利用中国的低廉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条件,并没有带来核心的技术和工艺,然后作为其加工制造基地,从中国出口到全球市场,导致对于中国出口产品遭遇更多的贸易摩擦。

四、人民币升值的可借鉴经验

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改革方面,从比较与日元升值的异同点,可以总结吸收日本过去三、四十年的汇率政策方面许多经验教训。

1.要注意渐进式战略,同时既要参加国际协调,也要坚持原则。从日元升值的过程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巨幅的汇率变动对市场将产生负面的的冲击。随着市场的变化,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我国要防止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变化。而且,我国应注意协调经贸关系,减少摩擦,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国际协调应以不损害本国利益为前提。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贸易伙伴之间经常会存在着既摩擦又协调的关系,即使是美国这样曾经在战后给予过日本巨大帮助的国家,当对日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时候也不能容忍,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逼迫日元升值,对此,日本为了避免国际贸易摩擦和获取政治上美国对其的支持,以牺牲国内经济发展为代价,最终造成日本经济的长时间的停滞不前。与日本不同,中国在政治上是大国,不需要通过牺牲经济利益来换取美国的支持, 我国国际协调的原则应以本国经济金融的安全和稳定为前提,兼顾本国的利益。

2.加快金融改革,力求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具灵活性。根据日元汇率制度变迁的经验,要使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和汇率调整的利大于弊,必须加快金融改革,特别是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谈及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时表示,人民币汇率会不断加大浮动幅度。中国的汇率改革将继续按照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通过改革不断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汇率问题上,我国强调改革的自主性。同时,人民币一旦升值,就要允许国内价格水平相应地变动,以获取贸易条件改善的益处,这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允许资源在外贸部门和非外贸部门之间重新配置。但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并不意味政府的袖手旁观,当升值的压力持续增加时,政府应进行外汇市场干预,放松进口管制,放宽资本流出管制,加强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以减轻投机压力。同时政府应尽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维持宏观经济和汇率的稳定。

3.对于货币升值要避用过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注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日本经验表明,当局在面临货币升值的时候应该谨慎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造成日本后来严重通货膨胀问题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实际上不是汇率上浮本身,而是为了应对货币升值而采取的过度扩张的财政,金融政策。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慎重考虑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日本在“尼克松冲击”和“广场协议”以后,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日元升值;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减轻日元升值的通缩效应。这种扩张性的政策导致20世纪90年代乃至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经济的长期停滞。由惧怕日元高汇价导致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假如日本不去尽力维持确定的308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日本央行在1972年不采取过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严重的通胀就不会发生,资产泡沫问题就不至于那么严重。同时,国际经验显示,为平抑汇价的剧烈波动,采取包括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国家往往比采取单一政策的国家更成功。但由于某些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甚至相互抵消的关系,因此选取适当的政策搭配非常重要。所以结合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际,为了能够使货币政策更为有效,中国货币当局应该发展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短期货币市场,并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影响力,这就需要货币市场和短期金融工具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北华:日元升值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2]马建堂杨正位:日本经济:全面衰退、积重难返、教训深刻[J].世界经济,2002(1)

[3]再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升值.财经界,2007.6107-108

篇6

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与世界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中国存在的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我们在为世界提品,却没有向世界推销产品。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能力不足。

世界各国之间商品与劳务的相互交换,就是国际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是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市场营销是超越国界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国际市场营销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得国际贸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异同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 它们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顾客,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然而,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1.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其中的若干环节。

3.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国际市场营销是对潜在目标市场做出的选择和决定,而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国家平台之上的交易。可以说,国际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细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顾客,而国际贸易则属于无关营销――针对同顾客给出统一解决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口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

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正是这个原因,尽管国内经济较为健康,但仍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最为关键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的出口导致大规模的贸易歧视。

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企业展开所谓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很冤枉。许多产品仅仅是贴上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标签,要么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行为,要么是外国商业企业在中国的贴牌行为,中国仅仅是挣了一个加工费,巨大的利益都流入外国公司。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模式会对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造成巨大障碍,解决之道只有大力推动国际市场营销。

第二,大量的资源消耗导致大范围对中国的猜忌。

勿庸讳言,在中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中国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只有把“世界工厂”转移到世界各地,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种矛盾。

中国在面临双重歧视的同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布局国际市场。如果说前者是外部压力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内部压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但如果没有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走出去”将更多的是愿望,很难变成大规模的行动。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实际上,中国人“走出去”的努力从改革开放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际倒爷”是走出去的最初形式。

发达国家的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行为,而且是知名企业的行为,所以来势汹汹。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从国家层面看,自然是收效甚微。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尽管中国出口全球第一,中国知名企业的贡献却很小。

究其原因,中国知名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市场机会众多且竞争激烈,知名企业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从表现上看,要么从未涉足国际市场,要么有限地从事一些国际贸易。

其次,中国知名企业无论是在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上,实力都还十分薄弱,面对国际市场营销,力不从心。即使有些企业采取了行动,比如海尔、TCL、华为,但影响十分有限,更多地是一种尝试。

再次,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排斥,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努力受到很多制约。比如海尔、华为的收购行为,都被美国政府叫停。

事实上,国际市场营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如果没有政府公关能力,很难获得优惠条件,很难得到目的国政府的支持。无论是中国政府或者中国地方政府,都对外来投资敞开了怀抱,但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外国企业得到了支持。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道理大致相同。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努力,必须在国家全球化战略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取得理想的业绩和有效的进展。或者说,它首先是一个国家行为,然后才是企业行为。

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图谱

很少有企业能够一步到位地推动国际市场营销。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涉足到全面推进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的路线图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内营销出口营销国际营销多国营销全球营销。目前大部分国家处于国际营销阶段,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全球营销阶段。

1.国内营销

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企业经营的目光、焦点、导向和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内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对手。

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企业来说,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已经很难做到只对国内企业。家门口的市场已经被国际化,就很难进行纯粹的国内营销了,但从“经营范围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这个角度看,仍然是存在的。

2.出口营销

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经营活动仍然主要针对国内消费者,但营销目光已经开始瞄准外国目标市场,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开始向国外市场销售,开始满足外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也是最传统的路径。

3.国际市场营销

从将满足国内市场的产品向国外销售,到以外国消费者为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制定;从集中在国内市场到国外国内市场并重,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活动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二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

4.多国营销

所谓多国营销,指的是企业在营销组合上,不仅国内国外不一样,而且对不同的国家也开始进行区隔,针对不同国家制定不同营销策略和战略。

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反映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意识得到深化和加强。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作者简介: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彩电、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是汽车和手机等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它还消耗全世界约1/4的钢铁、一半的水泥和1/3的石油。中国似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产量虽大,但品种少,技术含量低,其含金量远不及“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进行战略转移,而且它们大都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而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据央视2004年8月5日报道,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缺口达6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会操作数控机床的人才,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

几年前爆发的“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企业“慌”——没有高级工,上百万元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将眼睁睁地流走;没有高级工,企业就会被对手打垮。“技工荒”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往往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被称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必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欲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人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调研外贸企业的形式。其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6%。问卷的对象是2002级和2003级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71%的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看好,所以报了国际贸易专业;66%的学生更喜欢做出口,而忽略做进口,认为做出口会更赚钱;74%的学生喜欢做外贸而不喜欢做内贸,认为做外贸比较体面,那才是跟国际接轨的;66%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69%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经常涉及企业实践;56%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3%的学生谈到跟本科生同台竞争的时候都显得底气不足,认为他们的学历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笔者下到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是: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贸公司的岗位也较多,除业务员外,还有跟单员、晶管员、单证员、财务、统计等;就业务范围来说,也是多管齐下,出口、进口和内贸。例如,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进出口额为32,788万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万美元,进口却占27,692,万美元,进口额居浙江省外贸行业第一位。累计销售额41.5亿元,显然内贸也占了相当大的一块;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标准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例如,对于业务员和跟单员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样的,业务员英语要求较高一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跟单员.要求熟悉工厂管理流程,当然,不管业务员还是跟单员都要求较高的素质,如待人处事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等。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2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图。

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②。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德国“双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充分利用西门子公司先进设备进行实践的机会,并且在理论教学上.西门子公司与技术学院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规及政策尚未健全,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厂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地理实训:在《外贸地理》课程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②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③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当然,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也可归人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了解非常及时。(见下表)

注释:

①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1.6,P2—6。②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2003.1。

参考文献

[1]舒惠芳.高职迥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7,P51—52。

[2]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旧4.2,P28—31。

[3]中国工厂”再审视[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1,9—12版。

篇8

关键词:国际比较视角;人民币;国际化

前言: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即以人民币突破领土范围限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在世界市场经济逐渐演进、世界货币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其作为战略举措可以创造巨大的收益,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结合国际三大货币发展经验渐进的推行,所以以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与世界三大货币的异同

(一)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与世界三大货币的相同点

世界三大货币主要指美元、欧元和日元,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和三大货币历史背景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共同点,首先,其国际化过程中经济实力都较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美元国际化时,由于西欧国家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美国成为世界头或资本主义强国,日元国际化时日本因明治维新运动,成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当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欧元国际化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结果,其经济和政治背景都非常雄厚,整体经济总量多、规模大,以债权国的形式存在,受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其主体对外贸易积极进行。其次,其国际化过程中海外市场需求都非常大,世界三大货币主体和我国都属于国际贸易大国,在对外出口中保持这高额的贸易顺差,这不仅为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入,而且也促进其不断加大对外投资规模;除此之外,其所处的国际环境都非常优越,美元国际化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经济强国的国际地位受到空前的打击,国际经济体系需要重组,为美元国际化提供了机会;日元国际化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经济多极化的环境中实现,欧元国际化自身属于强强联合,环境条件无可比拟,而现阶段因美国霸权地位下降,造成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会[1]。

(二)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与世界三大货币的差异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中市场演进的过程不同,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化是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统一大市场,而日元国际化是从封建的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形成的经济市场,货币作为市场上的流通手段,市场演进过程不同必然导致国家化的模式存在差异;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主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同,美元国际化过程中,美国逐渐成为可以与欧洲强国抗衡的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权利,而欧元国际化时欧盟成员国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至今仍是抗衡美国的重要国际力量;日元国际化时虽处于二战后的恢复阶段,但在改革后也称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中同样有一定的地位,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相比较弱,国际话语权并不大;再次,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中起点不同,欧元美元日元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前或同步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而我国人民币目前并为达到完全自由兑换的程度;最后,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中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美元、日元、欧元国家化时其主体金融体系已经处于发达或较发达的状态,而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2]。

二、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现状与世界三大货币的差异

(一)人民币进程现状与美元的差异

美元长期以世界第一大货币的形式存在,是国际金融市场外汇交易的主要流通手段和干预货币,在国际外汇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债券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目前其仍占全球储备货币总量近70%,与近70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有挂钩关系,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本位货币,成为多国货币的名义锚,已经可以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通,具有国际货币所应有的全部职能,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衍生市场、外汇市场等发展成熟;而我国人民币仍未达到自由兑换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虽与周边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实现了自由流通,但因处于初步阶段,整体流程仍不完整,而且其货币职能仅限于国际贸易结算,其结算水平相比也低于美元,我人民币目前离岸市场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3]。

(二)人民币进程现状与欧元的差异

欧元从出现其一直是完全可兑换货币,其市场体系完善,相比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更突出,不仅是欧元区域内唯一合法的货币,而且在欧元区以外也可以正常的使用,是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其在国际上承担的职能包括贸易结算、计价、投资、储备等各方面,在债券方面的使用甚至超出美国;另外在货币体系制度方面也形成了成熟的金融中心和海外银行分支机构,支付结算系统覆盖几乎欧洲全境,金融监管和法律现阶段也已经较健全,其整体经济实力使中国的近三倍,所以也具有中国人民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4]。

(三)人民币进程现状与日元的差异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元现阶段已经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其在东南亚贸易中可以自由流通,但现阶段仍会受到美元的冲击,其货币职能已经较全面,但现阶段使用的范围和国际地位相比较差,在货币体系和制度方面也建立了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经济市场发展和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其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从现有国际三大货币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并不适合激进式的进行,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及国际市场变化渐进开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侦.国际比较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收支均衡的效应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郑磊.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中国市场,2012,11:8-16.

篇9

(一)“倾销”的经济学概念及法学概念的异同

倾销的经济学概念最早是由雅各布•维勒提出的,这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早在19世纪就出版了《倾销———国际贸易》一书,维勒认为国际贸易中之所以会有倾销,是由于同一产品在不同地理国家市场上存在价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当被看作是一种价格歧视。从此,经济学上介绍倾销的概念,往往借鉴“价格歧视”这一说法。在国际贸易中,倾销通常指出口国家向进口国家大量且价格低廉地投放某种商品的行为,该行为可能造成进口国市场的不稳定,给进口国的其他竞争者造成销售困难。法学上借鉴了经济学上给倾销下的定义,但也有所区别。依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规定:“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挤入另一国贸易内,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通过分析可见,法学意义上的“倾销”必须满足三个要件:其一,出口国某种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进口国该产品的正常价值;其二,由于进口商品价格超低,从而给进口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存在造成实质损害的威胁;其三,进口国工业所受的实质性损害与非正常价格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此,经济学和法学中倾销定义的区别就不言而喻了:经济学上倾销的概念比较宽泛,它泛指所有大规模的、价格低廉的销售活动,没有指出要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实质性损害的威胁,仅指法学上倾销的第一个构成要件,然而法学上倾销的概念比较详细,规定了要有低价销售的行为、行为造成了结果及其二者的联系,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构成要件,两个领域区分的关键是有没有造成损害的后果。也就是说,认定是否构成倾销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低价销售行为都会对进口国的市场秩序造成破坏,很多的低价销售行为不会对进口国的经济产生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只有那些以掠夺或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倾销才应该是各国强烈反对和打击的对象。现实中,国际贸易中倾销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有可能是由于出口国在某一产业确实拥有某种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或者也可能是两个国家由于制度的差异在市场原材料、劳动力损耗等生产成本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迥异的差别。再者,自存在贸易往来之时价格竞争就是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及相关法律是允许经营者在合理范围内自主定价的。由此可见,产生倾销的目的也有可能并不是为了恶意排挤进口国的竞争对手、甚至损害进口国的经济,而是出口国为了使自己有竞争能力尽快开拓国际市场而实施的正常竞争行为。

(二)国际贸易中倾销行为的方式

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依据倾销时间的长短及倾销危害程度,分成突发性倾销、间歇性倾销以及持续性倾销。

1.突发性倾销

也称短期倾销,是出口国企业由于销售等环节出现问题而库存了大量的商品,为了促销而不得不向国外低价销售这种积压的商品的行为。这种倾销通常是因为销售旺季已经过去,或者因为公司更换经营项目,在国内无法销售而选择在国际市场上低价抛售。

2.间歇性倾销

也称侵略性倾销,是出口国生产商以大大低于某商品边际成本的价格在进口国市场大量抛售商品的行为。间歇性倾销往往以垄断国外市场、损害进口国经济、打压同类商品的竞争对手并同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对进口国的利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是对WTO所要求的公平竞争精神的严重违背,进口国应当通过对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予以抵制,出口国也应当受到WTO的警告或惩罚。

3.持续性倾销

也称长期倾销,是出口国生产商将某一商品大规模地、长期地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国外市场进行销售,其目的不是为了正常的销售或者正当的价格竞争,而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持续性倾销是比较恶性的非正当竞争行为,它带有浓重的损害他国实质利益的目的且多有本国政府在背后作强有力的支持。持有长期倾销为目的的国家,其国内生产的超额商品已不再按照预期正常价格进行销售,而是完全为了通过扰乱他国的价格体系而破坏通过的经济秩序。

二、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国家发起反倾销的目的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本国的战略出发,打击竞争对手,以形成垄断局面;有的是为了保障本国同种或类似产品的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有的是为了推销过剩产品,转嫁经济危机;有的是为了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控制目的。根据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案例,他国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一般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宏观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进口国由于国内经济迟缓、本币升值或者较大进口竞争压力,更容易采取反倾销的手段来保护本国的企业,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诉讼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研究数据表明,对华反倾销诉讼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数量迅速增加时,无论是发达的进口国还是发展中进口国,其表现是相似的,都会发起较多的反倾销调查甚至提起反倾销诉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没有进口产品激增的压力时也有可能会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诉讼,也就是说发展中进口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与进口数量呈现的不是正相关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因素的存在,全球对华反倾销诉讼与从中国的进口渗透度并没有形成如理论预期中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中国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存在天然的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强大的压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出于自我保护心态而发起对华企业的反倾销调查。

(二)报复性因素

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报复性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对于曾经对本国提出过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比较容易发起反倾销调查,这种“以牙还牙”心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成立,也比较容易理解。分析中国企业遭受到的反倾销案件可见,这种报复性的反倾销手段其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本国所谓的“实质性损害”,其本质是借此手段将中国极具价格竞争力的相关产品排除在进口国家市场之外。发达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发起反倾销则更多地是出于攻击性。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地位,会因为自己国家被提起了反倾销而更容易受到报复性因素的影响。

(三)制度性因素

中国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最主要的制度性因素,在于中国加入WTO时的“非市场经济”或称“国家控制经济”的身份,这仍是目前中国无法规避的难题之一。中国长期的非市场经济的地位更容易引起其他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根据反倾销裁定的惯例,如果一商品的出口国不是市场经济,那么这一商品在出口国的价格就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进口国在判断商品是否正常价值时,通常采取的作法是选择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三国作为参照国,按照参照国的相关商品的价格来确定该商品的价格。例如,根据欧盟理事会条例第3385/94号,中国被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欧盟对华的反倾销案例中,欧盟就会选择参照国在判断中国的商品价格是否正常。而实践表明欧盟在选择参照国时显出极大的随意性与不可预见性,甚至曾经将美国选为参照国来判断中国商品的价格是否正常,这当然会大大提升裁判中国企业为倾销的几率。因此,对于转型中国家选择替代国对比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倾销更容易认定。中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大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在世界贸易中必然会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促进同等产品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引发进口国家的焦虑,某些进口国家便想到了采取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办法。中国的产品一旦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后就会失去价格优势,中国出口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将大大削弱。

三、国际贸易反倾销浪潮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一)中国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案件的现状

WTO委员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共遭到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713起,占同期全球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总数的28.9%。截至2013年,中国已连续18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中国出口企业由于遭遇反倾销所面对的贸易争端形势十分严峻。以中国打火机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全球共有约10个国家对中国出口打火机的企业启动了1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13起,在对华打火机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10个国家中,土耳其和波兰居首位,均为3起;其次是欧盟,为2起;位居第三的是阿根廷、韩国、美国、墨西哥、新西兰、印尼和智利,均为1起。2013年,国外对华提起各类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涉及河北省的案件共36起,其中反倾销调查22起,2013年河北省出口的化工产品也首次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大类商品。其案件数量4起,涉案企业仅有22家,但涉案金额却达7452.25万美元,占涉案总金额的46.96%。2013年,涉及河北省钢铁产品的案件数量仍占首位,为12起,涉案金额为5606.51万美元,涉案产品主要是镀锌钢丝、热轧钢板、无缝钢铁管、电镀板和钢铁丝等。此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值得特别的关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是传统上发起反倾销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增长。2013年,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依然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案件数量为21起,占案件总数的58.33%。在这21起案件中,拉美国家发起调查的就占14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巴西。2013年巴西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为8起,占发展中国家案件数量的38.10%,占案件总量的22.22%。

(二)中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受到的影响

1.从微观方面看

国内企业被确定有倾销的现象从而被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有的可能达到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或者应为昂贵的应诉成本支出,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直至退出国际市场,所以中国的企业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结果却遭受更多的反倾销。WTO《反倾销协议》规定反倾销税可以征收长达五年,这将导致相关商品和企业一蹶不振,从此退出国际市场,导致在生产和竞争中失去地位,也会产生严重的失业危机。

2.从宏观层面看

国内企业遭受反倾销后,会对正常的出口结构、国内产业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原来打算出口的产品被退回到国内市场,造成巨大的内需压力,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如果以低价促销,那么国内的同类产品和替代产品都会受到冲击,引起国内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甚至引起经济失控、失衡。

四、针对反倾销提出的法律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法律制度

中国现行有关反倾销的法律法规主要是2001年实施并于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主要包括总则、倾销与损害、反倾销调查、反倾销措施、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它初步改变了中国企业反倾销应诉无法可依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保护国内企业正当利益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外贸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逐渐泛滥的趋势,《反倾销条例》与国际市场未能完全接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如《反倾销条例》中规定反倾销调查期限一般为12个月,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18个月。这与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国家规定的6~8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的规定相比显然有些效率低下。另外,《反倾销条例》行政法规的性质决定其效力有限,应加快制定《反倾销法》,因为只有中国国内自身反倾销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趋势稳定并与国际标准积极接轨,才能促进中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时刻用法律意识约束自身行为,有效规避反倾销调查。

(二)培养中国企业国际应诉能力,积极应对反倾销调查

通过分析对比曾经出现的反倾销案件可见,积极应诉和消极沉默两种态度所带来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是1995年欧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提起的彩电反倾销调查,自反倾销调查立案一直到期满复审,中国企业竟然没有一个积极应诉,放弃了为自己申辩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欧盟缺席判决,作出了对所有中国彩电出口欧盟企业征收40.60%高额反倾销税的不利判决。而相比之下,其他几个国家的企业积极搜集证据应诉,最终反败为胜打掉了欧盟本来已经确定的这些国家构成反倾销的决议。其实,中国并非不重视反倾销调查的应诉,早在2001年中国就实施了《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这说明对于反倾销积极应诉的重要性我们是早就达成共识的。然而由于诉讼理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一知半解以及高昂的诉讼费用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国企业一直以来不敢、不愿积极接受反倾销调查的挑战。近几年,出口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积极应诉的重要性,积极应诉扭转局面的案例也数不胜数,如2001年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在得知欧盟发起对打火机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后,温州20多家打火机企业迅速联合起来,从2002年初赴欧进行了为期17天的会谈、抗辩、交涉和游说工作,并主动邀请欧盟官员两次到温州实地考察,最终获得了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应诉中,温州企业作了充分的“产业无损害抗辩”,强调中国商品不仅不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任何损害,反而为欧盟的进口商带来极大的利益。2003年9月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中宣布,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正式中止。因此“,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是中国企业必须要明确且坚持的方向。

(三)完善企业自身反倾销预警机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要加快培养国际反倾销法律应诉和市场调研人员。外贸企业应培养熟悉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高端法律人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日常的出口贸易中,为了避免反倾销诉讼的高昂代价,应事先做好反倾销知识的法律宣传,防患于未然。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反倾销数据库和反倾销网站,注意收集和研究各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替代国价格等,及时收集最新的案例为企业服务。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避免使产品出口集中化,加快落实市场多元化的各种战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遭遇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还应当改善贸易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企业应练好内功,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及保护。一是加强出口总量控制,避免过度依赖价格竞争。推进企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规模导向型”到“效益导向型”的转变。二是要克服产品质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低等缺陷,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三是走自主创新之路,实行品牌创新战略。要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做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

(四)积极寻求WTO法律争端解决机制的帮助

WTO法律争端解决机制为WTO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的法律平台。当遭遇他国不合理、歧视性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WTO多边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投诉,申请DSB根据有关WTO规则的适用性进行客观评价。借此不仅能为中国企业增加一个合理申诉的渠道,又能够打消某些国家借反倾销调查来打击中国出口贸易的险恶用心。

(五)发挥政府协调服务与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

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服务贸易;贸易促进体系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明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情况下,2015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本文拟从战略背景、服务贸易作用以及服务促进体系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世界战略布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一、 国际新形势下的背景

1.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新形势。随着世界的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由美国一家独大变为了多极发展。美国为了重新获得世界的主导权,构建了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企图从亚洲和欧洲两大区域建立新型关系。而随着WTO贸易规则谈判的失败,各国之间开始寻找区域合作方式来进行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在此情况下,我国为了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构建起基于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

2. 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目前,经过20世纪中期几十年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即由经济主体由以制造业为主要增长产业逐渐发展到以服务业为主要增长产业,并且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其所占据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逐渐上升为第一大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经过了20世纪的铁路、矿产、汽车制造业的大发展过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以数字化为主导的服务业大发展。并随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的提高,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3. “数字化”和“无人化”的新趋势。从20实际90年代初到今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具有高知识、高技术密集业以及服务贸易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从2008年经济危机到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面临经济疲软,增长乏力的困局。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于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即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近年来,服务业中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型服务技术手段,呈现出“数字化”趋势;工业上也逐渐出现3D打印、高精密机器人制造等新兴技术产业,并且逐渐呈现出“无人化”趋势。这种“无人化”的趋势发展,是建立在具有高技术的人力资本密集性的服务产业和高科技、高精密度的制造业基础之上的,是两种产业新发展下合力的产物。

二、 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的作用

1.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本身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优点,随着ICT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得到迅猛发展,服务贸易通过互联网的作用成为可能,并且由于目前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征税方式等问题还处于进一步研究之中,因此服务贸易可以有效的降低贸易摩擦。从规模上来讲,无论是在金融、咨询、电影和娱乐,还是房地产、旅游,我国的服务产业的规模和以前相比,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每种产业的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从地理分布来讲,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这种规模更多的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质量上来讲,我国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金融产品的种类,到咨询业所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等种种表现来看,我国的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以咨询业为例,我国2015年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排名中,前10名中有7名公司都是国外企业或者大型的跨国公司。因此,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规模和质量上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也因此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 在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分工也不断细化。在分工细化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行为不断精细化分工。由于每个企业所集中的技术优势不同,每个企业逐渐集中自身力量到具有优势的环节上,而其他生产环节不断的分离出去,单独进行生产,由于规模经济和生产的外部性,而形成了新的产业,并且形成了系统的产业链。从制造业来看,厂商更多的集中于制造生产,而不断的把与生产配套的管理、运营和销售等环节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逐渐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去。目前我国由于制造业已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中,但是由于资本禀赋和技术问题,面临着被低端锁定的态势。而生产业具有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良好特性、并且外部性强、低污染、低能耗。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大力发展生产业,进行生产贸易,对于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和生产率提高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有重要作用,对于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重要。

3. 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的重要出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市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过去十年间,我国服务业逐渐成为吸引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对于城镇化中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在城市空间逐渐饱和的情况下,许多制造业逐渐向外迁移,因此需要许多的服务业的配套产业也逐渐跟上。虽然我国劳动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劳动力成本总体上来看还不是很高。因此物流等产业可以基于低劳动力成本而得到发展,同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可以吸纳大批的劳动力进行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许多新型的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比如以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的电子商务,就是新型服务业的产物。通过线上终端和线下的关联,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的关联性,提高了消费水平,也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 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的形成

从贸易的对外投资理论发展来看,经历了从Dunning1977年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到Mathews在2002年提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走出去的linkage-leverage-learning(LLL)理论,再到近几年,Peng M. W.等人综合研究发展中国家的OFDI,提出了基于资源观、产业观和制度观的“战略三角”(Strategy Tripod)理论分析框架。Peng M.W.认为,资源基础观是指企业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独特资源来形成竞争优势,并借此来不断开发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产业观基于传统的产业组织发展而来,认为与产业的相关竞争、产品的性质的异同和行业进入壁垒是影响企业全球化优劣势地位的重要因素。制度基础观中将制度比作“游戏规则”,是用来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则(North,1990),从政治、法律和社会道德以及文化方面规范交易活动,可以为社会带来稳定的平台。

根据我国走出去战略以及服务产业和贸易的特殊性,本文从禀赋、产业关联和政策制度这三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1. 人力资本要素是服务出口的基础。根据商务部2014年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产业,旅游、咨询和运输服务所占比重位居前三;而金融、保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进出口总额都偏低。针对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性的特征,一些学者试图将人力资本引入要素禀赋模型。Grossman和Maggi认为要素分配,特别是人力资本分配在比较优势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分配更加多样化的国家在生产需要替代性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上面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学者随后的研究也都证明了将人力资本引入要素禀赋模型来解释服务贸易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证明在相同国家规模的条件下,人力资本分配的不同,意味着两国自给自足状态下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则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将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和服务。

从2000年到2010年各个服务业的大学本科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比来看,传统服务业中高学历人数所占比重较低,而像金融、公共管理和科学、技术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高学历人数比较高。因此,人力资本在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这些产业发展的禀赋源泉。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情况分析,我国建筑服务、广告和宣传等人力资本需求较低的产业服务为净出口,而金融服务进出口基本一致,保险服务、专有权使用等为净进口。虽然我国在这些产业上具有高学历的人在不断增多,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由此可见,高级人力资本集中的行业净出口相对较少,而对高级人力资本需求较低的传统服务业净出口较多,符合我国整体的人力资本禀赋状况,与理论相符。

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关于服务业、服务贸易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服务产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对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情况都有着显著的相关作用,但是在科技、资本流动以及制度的影响下,服务贸易发展更快于服务产业。反过来,服务贸易对我国的服务产业具有一定技术溢出作用,通过示范-模仿、竞争和产业集聚等方式,促进我国服务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道路不通,欧美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发展而来。目前面临着经济下滑、亟需新的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产业梯度,即先进产业和落后产业同时存在,并且落后产业居多,先进产业亟需发展的问题。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发展,并促进两大产业交互融合的道路。一方面,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利用技术投资等做支持,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如航空航天类产业。另一方面,发展产业关联性强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度高的生产业,如O2O形式的服务业、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同时,促进生产也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基于社会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让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关联机制更加健全。当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中,服务贸易的出口也会逐渐增多,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的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也随之以附属产品或者独立产品的情况向外出口。从而有效的提高产业互动的外向促进作用。

3. 简约有效的政策是服务出口通道顺畅的保证。对于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总体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于我国服务产业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倾向;另一方面,是保证我国服务出口通道的畅通。从保护我国本土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对于服务贸易进口的变相限制,这其中主要利用到的政策工具有配额、禁止性措施、价格工具、使用限制、提高进入标准和政府干预等。比如对服务公司数据进行限制,对外商的配额加以控制,在电信服务业等产业加的进入加以限制等。从服务出口促进的政策角度来分析,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政策汉族要是以开放政策为主,并且在“一带一路”的大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实施新的开放层次。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更深、开放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以及高度更高。从深度角度来讲,新的开放会涉及到法律的建设支持、合作模式的创新以及对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从广度范围来讲,开放的形式更为多样、涵盖区域更广、开放的产业也更多;从高度上来将,更加重视服务业对于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重视以开放的方式调整整个产业结构,重视服务业开放对于国民消费的拉动作用。

四、 总结及政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中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如何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的国际发展形势出发,探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作用,又根据现有的各种经典理论,从人力资本、产业关联和政策指引三个角度构建服务贸易的促进体系,指出促进高级人力资本的集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融合以及制定简约有效的服务促进政策是服务促进体系的三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从内到外的有机整体。从人力资本方面,我国应该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有针对性的,能够促进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很重要,可以通过合作办学、政府引导、人才引入等方式进行。对于产业关联方面,我国目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性较低,很多制造业宁愿自己来建设服务部门来增加服务项目,而不愿意将服务部门外包,从而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能良好互动。一方面服务产业本身需要发展强大,才能把品质做好,实现服务出口;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引导到达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只有两方面都进步,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服务贸易稳定增长。

政策建议方面,首先说明政府的定位应该是打击非法的市场活动,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引导积极合作等作用,而不是建立某种制度,限制市场活动。首先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来说,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每个人的合法知识产权的到保护。努力引导高级人才向生产业流动,通过建立非政府组织等机构搭建平台,促进高级人才的交流合作。从产业方面,应该加强市场秩序监督,取缔和严密监控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在法制监督的框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步实现市场分工细化和产业间的联动。同时也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一同构建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交流,加强合作,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并重,加强产业关联,逐步实现我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

[2]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3] 邱斌,唐保庆,孙少勤,刘修岩.要素禀赋、制皮t利与新型出口比敕优[J].经济研究,2014,(8).

[4] 叶静阳.构建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制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J].国际贸易,2007,(8).

[5] 洪俊杰,黄薇,张蕙,陶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J].国际经济评论,2012,(4).

[6] 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的生产业发展[J].经济学家,2011,(6).

[7] 沈丹阳,王红霞.做好“中国服务”为走出去保驾护航[J].国际商务财会,2015,(1).

[8] Stephen Ross Yeaple,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 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1-20.

[9] Spiros Bougheas and Raymond Riezman, Tr- ad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3(2):421-433.

[10]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经济研究,2006,(3).

[11] 许晖.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模式与策略研究――以荷兰中资企业的实证分析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3,(1).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号:留金发[2014]3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