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文化概述

篇1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着)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着)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840.1949)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着《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掀起一场上海热一。上海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历史遗产保护工作

1.2率先提出保护名单.颁布保护法规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全面开始是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a 1989年在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上海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单。199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共59处优秀近代建筑(后来又增补至61幢)。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6}处保护建筑只能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参照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与管理。199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初步形成了由规划局.房地资源局和文管委共同负责的管理机制。此后按照《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993年、1999年和2005年上海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75处.第三批}62处.第四批230处优秀历史建筑一批近代产业建筑和解放以后建成的建筑也名列其中:并由规划局负责编制保护建筑的规划控制要求(技术规定)。

除单体建筑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之外上海市还较早地开展了历史风貌特色区域成片保护工作。1991年上海市规划局开始着手组织编制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外滩等日片区域被列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999年上海市规划局又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与街区)))对199}年划定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明确了保护范围和要求确定了234个街坊.440处历史建筑群共计1000余万平方米的保护保留建筑

1.3进一步健全法制,强化风貌区整体保护

2002年上海又在原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通过市人大立法正式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一步提高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并正式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同时还将保护建筑的刘像由一94,年以前建成的近代建筑扩大到包括产业建筑在内的具有3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根据这一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正式公布了中心城区一2片共27km’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市规划局随即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0 2004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准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作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0 200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一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同年上海市规划局又开始着手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定工作。32片共141an}的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在经过专家反复讨论和公共媒体公示后正式划定。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也随即开展

2003年一0月上海市召开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最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将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并下设由规划局房地资源局和文管会组成的办公室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迈入一个新时期。

2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与机制

1992年一月l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在其颁布实施后的整整「年时间里一直规范和指导着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者如分类保护原则).制度框架(其中最重要者如规划、房地.文管三个政府部门共同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自此基本形成

作为一部政府

行政法令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该管理办法仅涉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对于城市大规模改造中成片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难以约束。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和各方面专家的反复讨论zooz年初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正式开始审议由市规划局等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起草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2。。2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4一次会议通过该条例并正式公布于2003年一月l日起施行。自此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2:保护原则

该条例不仅是对原管理办法法律地位的提升也更加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内容与管理制度条例明确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一的原则

2.2保护对象

根据该条例上海的保护工作由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并明确要求规划管理部门应组织编制风貌区保护规划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区域保护的要求

条例也扩展了保护对象由原先对建于一949年以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成30年以上的一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所确定的保护对象为l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2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3着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斗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5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条例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产业建筑的保护

2.3分级保护

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上延续并进一步强调了分类保护原则即根据保护对象的价值及完好程度分为四个保护等级第一类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均不得改变第二类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第三类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第四类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2.4仍存在的问题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设定了基本法律框架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管理上难以处理的矛盾目前上海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保护管理是采用由规划.房地文物三个部门分工.协同管理的体制n文物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房地部门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规划部门负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上述保护建筑的规划管理但由于文物管理执行的是文物法文物法中的一些规定难以适用于还处在使用状态中的历史建筑而条例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又与文物法的个别条款不尽一致这样对于那些已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筑就面临着适用法律上的矛盾。为加强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上海市政府在原有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使三个政府部门能够有一个常设的协调机制

3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实施与操作

3.规划管理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为上海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但在具体管理中还必须有细化了的规定与要求。首先是必须针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编制具有法律地位的保护规划对各保护建筑制定明确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每一幢保护建筑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

在规划管理上上海逐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体规划).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单体保护建筑规划与建设管理及风貌区建设项目管理等不同层面规划管理内容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要求的具体体现又是具体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2004年上海市规划局以《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试点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全面开展中心城区的风貌区保护规划提供了范本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一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毕并获得市政府的正式批准

同时上海市规划局还会同市房地部门和文管部门编制完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和各优秀历史建筑的技术管理规定和规划控制要求为单体保护建筑的保护与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

3.2建筑管理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为此市房地资源局组织制定了各保护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并负责将保护要求和保护义务书面告知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和有关物业管理单位「保护建筑若发生转让.出租行为转让人出租人有义务将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受让人.承租人受让人.承租人应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若需对保护建筑进行修缮或有任何改扩建等改变保护建筑现状的行为必须得到有关部门审核批准。若仅涉及建筑内部使用性质和室内布局由市房地部门负责审核批准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内容(如改变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主体结构.面积.层数高度等)则必须得到市规划局的审核批准。对于擅自拆除.迁移或不符合保护要求进行修缮的行为房地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对擅自拆除者处以相当于被拆建筑重置价三到五倍的罚款对擅自迁移者处以相当子被迁移建筑重置价一到三倍的罚款对违反保护要求修缮者处以该建筑重置价犯%以下的罚款

由于条例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保护建筑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其保护管理由市文物管理部门根据文物法并参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负责管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内容的也必须得到市规划局的审核批准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从2003年起开始着手组织编制并于2005年完成了各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规划这一规划的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及时批准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严格.规范并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依据

4:创新编制模式,强调整体保护,细化控制指标

该规划属于控制性详细规}}l层面但又希望超出一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它不仅要包括一般控详规划的内容(如用地性质与建设容量控制.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公共设施配套等)同时更突出保护的要求(如保护要素的认定.保护对象的分类风貌街道与空间的保护等)建筑尺度适宜且密度适中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一大特点因此规划明确风貌区内严格控制建筑总量核心保护区内坚持原拆原建即严格保持现有建筑总量并严格控制风貌区内新建建筑的高度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不等于最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单体的保护真正意义的城市保护是整体意义的保护。它不仅包括那些重要建筑物的保护也包括那些重要建筑物所在整体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完整历史街区的保护。除建筑物外道路和街巷格局街道尺度.街廓景观.城市空间肌理.地块尺度与形状、绿化环境.墙面装饰.地面铺砌.典型材料和色彩等等都是保护的要素「

在建设控制方面规划首先将风貌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范围。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行为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一般不允许大规模建设且坚持原(面积.高度)拆原建原则。在建设控制范围内明确只有允许建造的范围需要整体规划的范围和一般历史建筑.‘其他建筑拆除后的空地内才有可能允许新建.改建和扩建行为在建筑高度控制万面按沿街建筑高度一非沿街建筑高度.相邻建筑高度和住宅建筑高度来控制

。在建筑密度方面更多考虑地块原有密度.周边地区平均密度等因素进行控制且规划建筑密度不得超过本街坊现状建筑密度的ioi以确保原有城市肌理得到延续.为保证原有街道尺度和界面得到延续允许在建筑退界.后退红线.绿化覆盖率等方面适当突破一般规划技术规定。 毛2通过规划控制,保证整体风貌达到.大程度保护

该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风貌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用历史的眼光细致地对规划区域内的每一座建筑进行分类在认真的甄别与鉴定的基础上明确每一座建筑的留.改牛fit生质。事实上法定保护建筑只能保护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优秀建筑。而仅有少量保护建筑是不可能真正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保留那些有历史文化特色构成风貌特征的大量背景建筑一并通过规划审批程序确保其法律地位同时使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次规划除法定的保护建筑外对其他所有建筑是保留还是允许拆除都予以明确。充分考虑规划及房屋土地管理的操作性将风貌区内所有的建筑划分为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的建筑和其他建筑五类。具体地说就是所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都属于保护建筑其他具有较高保护价值或风貌特征明显的历史建筑在本规划中被列为“保留历史建筑规划要求予以保留.一般不得拆除。其他历史建筑(主要指建于一949年以前房屋质量较差但却是整个区域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一般历史建筑允许拆除重建但重建建筑一般要求原面积原高度且必须与原有风貌相协调第四类建筑为一应当拆除建筑-即那些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各类违章搭建.危棚简屋。第五类称之为其他建筑即各类合法建造的多.高层建筑虽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但暂时没有条件拆除或不可能拆除的。这种分类使得风貌区内每一幢建筑留.改拆的整治措施都得到了明确的落实

4.3确立分街坊图则.确保规划落地

在规划文本上的最突出之处是分街坊图则。风貌区内所有街坊均设单页。规划的所有控制要求和控制指标都在每一幅街坊单页上明确表示每一幢建筑.每一条街巷每一个空间.每一片空地和每一处庭院的规划控制要求都在图上清楚标识。尤其是对建筑保护分类(留改.拆性质).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容量要求具体的建筑高度控制等图上都应有明确规定这种图则表达方式非常便于日常规划管理已在目前的规划管理中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4.4建立特别论证制度.杜绝抽自改变规划

篇2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现代性 概念 理论 文化艺术

近读发表于本刊今年第二期“艺文论坛”的《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颇有一些感想,特提出与文章作者们商榷,并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这篇文章虽以对“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为中心论题,但它实际上涉及对欧洲近现代文明史、思想史、哲学史、艺术史、社会史等诸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

欧洲的文明史在经历了以神权为中心的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迎来了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其后三四百年期间,欧洲各国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以及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为该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然而就当时法国社会经济结构而言“第四等级”即市民阶层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仍处于弱势地位。只是从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才有了大的发展,因此,持唯物史论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以19世纪三十年代作为欧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现代主义作为文化艺术现象。是欧洲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时期亦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产生的。其思想来源十分复杂,海德格尔当然应该算一个,此外诸如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罗齐、基尔凯郭尔等人的学说也起过较大的影响。在欧洲近现代的文艺史中,现代主义是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的一种文艺现象或称艺术流派。它与政治、经济、哲学等诚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毕竟只是文化艺术现象,而不能将其无限扩大到其他各个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家或称现代派以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作为开山鼻祖,其后。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等人相继推出了“意识流”小说,俄国的安德列夫、布洛克则推出了象征派戏剧。而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美术界,以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派、野兽派等等名目出现的现代派艺术更蔚然成风。并影响到电影界。以致有法国及其他国家“先锋派”的登场。现代主义艺术家最大的特点是以“反传统”自居,他们否定一切传统规范、规则。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以至无所不用其极。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功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且不去说它。

我们想要讨论的是,《再认识》一文将“现代主义”、“现代性”等概念远溯到十六七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文中作迪卡尔),这确实令人吃惊。笛卡儿所处的时代距欧洲文艺复兴末期不久。应该属于欧洲近代史初期。其时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已十分活跃,像笛卡儿、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还占有主导地位。然而,不论笛卡儿也好,康德也好,都不可能有“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思想及论述。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某些艺术家可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以之作为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起源”,则未免有失偏颇。

至于对“现代性”的具体解释,则更使我感到不解。《再认识》一文将现代性定义为“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并声称,在这面“现代性的大旗”下。可以把“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宣言、1917年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1911年、1949年的中国的两次大革命”全都“概括”进去。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是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20世纪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治革命:其二,对前者即美、法两国的革命而言,用“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的口号来概括尚可说得过去。但用来概括俄、中两国的革命却未必合适。尤其是“个人主义”怎能成为他们实现革命的目标呢?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起源问题,《再认识》一文将其归纳为“受中国的影响”而在1968年发生的巴黎大学生群起造反,以改革教育制度为目标的运动,即法国人所称的“五月风暴”。其实,这场风暴产生的原因要比文章作者们所论述的要复杂深刻得多。中国“”的影响是有一些,然而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决定性的。而这个内因就是60年代下半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欧洲知识界由来已久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此时与“新”思潮汇合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即“新左派”思潮。其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那些大学生,而且深入到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甚至于普通劳动者阶层。紧接在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发生的意大利有上千万人参加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以至发展到占领某些城市的“抗议”运动,即是突出的事例。在当时学术界出现的各种理论中,有一些如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是属于学科建设性质,另有一些如“存在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等“新”学说则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其要害在于借之名行反之实。所有这些“新”理论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实践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毕竟不是后现代主义本身。所谓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终究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而不应“包罗万象”。

《再认识》一文介绍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众多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种种说法,这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但文章作者也指出许多学者说了大半天,结果却“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我以为,其原因在于这些学者把后现代的概念无限地加以扩大,不仅扩大到所有各个学术领域,而且还把政治、经济、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全都包括在内。后现代对上述诸多领域诚然有千头万绪的联系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它作为文化艺术现象,并不等于这些领域本身。如我们就不能说“后现代政治”、“后现代经济”、“后现代哲学”等等。

篇3

第一步: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完成以下几个问卷调查和访谈。

1、使用《关于初中几何问题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关于初中生对几何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几何概念课的感受。

2、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问题链”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使用现状的认识。

第二步:

从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本研究将“问题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引入“问题链”,是教师为引入课题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使知识间平滑转接,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2、概念形成“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过程,基于已有经验得到新经验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3、概念巩固“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概念,避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理解概念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将“问题链”的设计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阶梯递进式“问题链”,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组,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将难题迎刃而解。所提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是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阶梯。

2、类比迁移式“问题链”,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

3、变式探究式“问题链”,注重以知识变式为抓手,让学生在转化中进入“最近发展区”,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层次。

4、总结归纳式“问题链”,总结链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单元小结或复习时,为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网络而设计的“问题链”。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下表梳理出的概念课的范围,从概念引入、形成、巩固三种类型问题链中选择一到两种,完成相应的教学案例写作。

年级

内容

人员安排

六年级上

圆周、圆弧、扇形等概念

李亚琼

六年级下

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

七年级上

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有关概念

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

周晓旭、金少珍

七年级下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相交直线的有关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八年级上

命题、定理、证明、逆命题、逆定理的有关概念

沈安晴、程小婷

八年级下

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

梯形的有关概念

向量的有关概念

九年级上

相似形的概念

比例线段相关概念、黄金分割、三角形的重心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

金伟杰、于晓玲

九年级下

圆有关的概念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有关概念

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注:上表是通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六—九年级课本,根据《2020年上海市初中数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里规定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梳理出初中阶段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步:

从完成的教学案例中选一到两个比较优秀的案例,开展实验研究。

前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有关本节课概念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前测。

后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前测使用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第一次授课后,将问题链进行改进,进行再一次授课。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后测。

将前测和后测的试卷结果进行对照。

篇4

一、评选意义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工作是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市的知名度,推动我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二、评选条件

主要包括价值特色、原貌保存、整体规模和保护措施等方面。

(一)价值特色

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我省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省或全国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地方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地方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近代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二)原貌保存

镇(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三)整体规模

凡符合上述(一)、(二)项条件,镇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村的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

(四)保护措施

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和保护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有专门的保护资金。

三、申报评选程序

(一)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准备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材料,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设区市建设(规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二)先期开展第一批**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评选工作,经市建设局、规划局、文化局、名城办审查后,由市政府公布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三)市建设局、规划局、文化局、名城办将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报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参加**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评选。

(四)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查,从中评选出符合条件的镇(村),通过实地考察后,对初步审定的镇(村)提出评议意见,报请省政府审定公布。

(五)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将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参加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评选。

四、申报材料要求

(一)**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表(附后)。

(二)申请报告。报告除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外,应着重说明其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三)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及位置图、现状图、规划图(比例尺1/500至1/2000,视保护区面积大小及保护规划深度的具体需要确定),批准文件。

(四)《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和《历史文化村镇基础数据表》。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下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建村[**]228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数据表》填表说明进行填报。

(五)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六)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集、视频文件、电子幻灯片等。

电子幻灯片包括以下内容:

1.概况及历史沿革。

2.历史文化特色。

3.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要注明照片的名称)。

4.保护规划简介。

5.保护措施简介。

(七)上述申报材料的电子光盘。文本文件使用word格式,图纸和照片使用jpg格式,电子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格式,视频文件采用jpeg格式。

(八)所有材料一式3套,并统一装入A4档案盒报送。

篇5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 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2.1 东流老街历史概述

东流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此种菊和那座古朴的陶公祠而蜚声四海。

东流老街是昔日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自唐初逐渐形成至明清之际,为后人留下数百栋的明清徽派古建筑街巷空间(如图1)。虽时过境迁,但历史风貌犹存。现存至今依然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珠檐飞角迎风雨,绣楣雕拱氐璧双”。据专家评估,东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于1989年与屯溪老街同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2 东流老街区位特质

东流老街位于长江边上,因水运而发达,山青水秀,人们因商而聚居。这些商人南来北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许多新鲜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不仅给东流带来了巨额财富,还将新思想、新观念引入东流,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这促使东流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异域文化融合现象(如图1)。

2.3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整体空间肌理特征

鉴于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古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渊源,又考虑到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现象,历史建筑肌理特征总的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

(1)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群与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2)街巷空间因商业活动变得更为开放、开敞。因“市”聚居,商业带动城镇发展。

(3)十字”的线形空间与“残垣断壁”、“曲折有致”、“此地错落”的空间肌理特征;

(4)中国传统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前店后宅、下店上房、前店中坊后宅的建筑功能组合。

(5)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形态艺术空间。

2.4 文化传承于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审视

(1) “老街”大量遗存的历史建筑与完整的街巷空间作为东流发展变迁、兴衰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系属皖南民居的概念范畴。然而“中西合璧”是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其它皖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区别最大的地方,传承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不仅对于皖南地域民居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文化传承意义的城市设计空间定位:东流老街历史遗存具有文脉关系的文化传承空间再现。重在东流老街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历史文化意象感知;强调水运文化的再现;深刻把握东流老街历史建筑肌理空间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关系;对陶渊明文化形态、艺术空间的创造性再设计。

2.5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

2.5.1 总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认真研究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东流历史建筑的内涵,突出其历史信息延续性,提高老街的历史文化品位。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周围环境协调区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3)注重对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反映城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协调发展。

2.5.2 “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工作重点

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个性化的“门景”入口空间;把握东流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及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质性,再现东流当年“繁荣盛世”;关注旅游文化场所的营建与历史文化整体空间环境氛围的打造。

2.5.3 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

(1)“门景”选址

东流老街入口“门景”建筑选址位于解放东街与学湖路的交叉口(如图2),学湖路是联系东流老街与镇中心的主要道路,是进入东流老街的主要入口。

(2) 具体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

a、整体空间组合:突出“老街”历史建筑中天井、院落形态――台阶式递进空间,儒家“宗教礼制”思想的历史隐喻的文脉特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建构,以现代园林的尺度空间把“门景”、“建筑”、“景观”有机结合,营建开敞、生态的整体空间。

b、具体形态设计:运用青砖机理、马头墙、天井空间、拱券、柱式、美人靠等历史建筑形态特质,来建构“门景”城市设计建筑意象。将一般“门景”中构筑物的形态空间形象与建筑使用功能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亭、廊的建筑艺术形态空间设计手法;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再现;“船”的抽象艺术园雕的构筑,实为东流历史上“江波万里贾舶来”的长江商埠重镇的特质(如图3,4)。

c、周边环境协调:鉴于入口用地局促(如图2),拓宽了学湖路与解放东街交叉口成为入口广场。把学湖引到老街入口形成滨水空间,并结合雕塑、铺石、花池等小品构建园林绿地空间,将建筑、园林、滨水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如图4)。在老街入口周围建筑的设计上,考虑到与老街历史建筑环境的协调性,可读性与延续性,将学湖路西侧的建筑营建成具有老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空间组合。在学湖路东侧L型建筑组合上,把握老街内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点,营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质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的建筑空间组合。

3 结论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笔者只是从“安徽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开展了一些文化传承意义与思路方向的探讨,重在寻求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实践手法,由此关注并探讨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7):5-7

[2] 吴 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5):93-96

[3]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镇雪锋,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综述[J].理想空间,第15期:101

篇6

关键词:古城特色商业街;商业模式;分析;平遥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86-01

引言

古城特色商业街是一个城市、地区的标签,在城市、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需要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给与相应的关注和保护。但是,我国目前的古城商业街模式选择中还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古城的特色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具有较为长久的发展历史,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平遥古城的商业街发展模式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平遥古城发展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以实现平遥古城的进一步发展。

一、平遥古城商业模式发展概述

(一)平遥古城概述

平遥古城是我国的“四大古城”之一,坐落于我国的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城内,不仅是整个山西省最为重要的古城建筑,还是我国仅有的以完整的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已经获得成功的古城市之一。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成型的时间是在元明清,因此,平遥古城已经是有了六百多岁的“年龄”了。平遥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完好的平遥古城向人们展现出古代的城市特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副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画卷。

(二)商业模式概述

所谓商业模式,在现代管理意义上讲,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的交易关系和连接方式。对于传统的古城商业街来说,其发展中的商业模式主要呈现出五种类型,一是现代综合性商业步行街区,二是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三是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四是酒吧休闲步行街区,五是餐饮休闲步行街区。古城商业街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表现出这几种商业模式,多数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商业街表现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古城商业街的开发与经营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很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三)平遥古城商业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平遥古城商业街作为我国较为知名的商业街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较多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平遥古城商业街已经是被现代化的商业街所包围,导致平遥古城商业街对于自身的定位较为模糊,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平遥古城虽然位于平遥县城中,但是由于古城的名声在外,每年都是会有较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所以对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平遥古城已经被现代化的商业街所包围,造成古城商业街虽然是名声在外,但是实际上和其他城市的商业街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一些古城特色的东西不能有效的展示出来。

其次,平遥古城商业街虽然实现了在城市化中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地方特色的特产、字画、小吃以及书籍和服饰等都是较为普遍,在对本地游客的调查中,较少有游客能够感受到平遥本地的文化特色。不仅如此,较多的游客表示,虽然平遥古城商业街中的店铺不少,但是能够突出山西地方特色、平遥地方特色的商店较少。

最后,平遥商业街中的店铺还存在装修过于现代化的问题,与整个古文化街的整体风格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区别,导致有一种虽然身在古城,可以感受到古城的韵味,但是一旦进入商店瞬间就是会有较大冲击的感觉。

二、平遥古城商业街商业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古城文化特色的开发

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建筑之一,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古城商业街的开发中,应该在对当前古城消费者人群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具体来说,人们在古城游览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开发出相应的小吃街等,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提高游客文化消费的水平,实现平遥古城在满足基本的旅游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相应的文化消M的愿望。

(二)打造整体风格一致的商业经营模式

平遥古城位于城市的内部,所以在古城周围的人流量相对较大,并且具有较为强烈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平遥古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更为注重将现代化的城市气息与古城文化底蕴有机结合,保证游客能够感受到古城的特色,并且能够基本满足古今生活体验之间的有机切换,实现平遥古城的有机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平遥古城可以打造一些历史文化特色展示馆,在其中展示出平遥古城的特色,并且人们可以亲自感受其中古今的不同。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游客对于古城消费的满意程度,还能够保证游客感受到平遥古城的不同。

(三)加强古城文化名片建设

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许多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其中开展商业活动的缘故,导致各个古城虽然在外观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内部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平遥古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力度,投入相应的城市建设资金,保证建设出具有平遥县特色的商业街,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实现平遥古城商业街,以及平遥古城的特色化发展。

结语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现在仍旧保留着的古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展示我国悠久历史的有效见证,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古城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有机结合。平遥古城商业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希望本文对于平遥古城商业街商业模式选择的分析,对于全国的古城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发挥一些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和更新规划;邵阳

Abstract:The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abounding in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treets, constitute the backbone of one city’s history & cultur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whose value and function is indispensable. How to erect a feasible preservation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imultaneity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through rational industrial replacement and functional updat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succession of one city’s history & culture and also its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Shaoyang’s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deals with theprogramming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at the level of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plans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this paper also brings forward planning system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and cultural blocks.

Keywords: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s;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planning of protectionand renovation;shaoyang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0-04

1背景分析

1.1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面积、高度、密度的进一步扩张,对城市传统风貌的威胁进一步显现,而历史文化街区也将经受严峻的挑战。

1.2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

我国过去的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识,用一般城市旧区拆建改造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破坏性改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固有风貌和形态受到严重破坏,更割断了城市历史文脉,也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改造过程中毁于一旦。在当前城市进入快速发展和建设高峰时期,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创造城市形象,已成为邵阳城市建设重点。

1.3经济转型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转型期,土地制度由无偿划拔转化为有偿使用。受级差地租影响,城市中心区位地价往往较高,而我国现代城市大多依托旧城发展而来,导致处于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极不经济,隐含有较高的土地升值空间和房地产开发潜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效益上的压力。

1.4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发挥

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特色与个性塑造、现代城市旅游等方面有着无形的巨大价值,通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城更新相协调,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现状分析与研究

2.1街区概述及资源分布

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邵阳市中心城区,其范围为宝庆中路、西湖路、资江、邵水所围合的街区。现状总用地为132hm2,居住人口63690人,流动人口约1800人,人口密度为482.5人/hm2,人均建设用地20.73m2。现状用地混杂,南北交通不畅,环境恶劣,呈现出典型的旧城特征。

规划街区是古城邵阳城址的起源地,从汉代建城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由于现代城市的开发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使街区整体环境遭受到无情的破坏。现仅存不太完整的街道格局、零碎的遗迹和流传的人文传说。现状主要历史资源有:宝庆府府署故址、邵阳县县衙故址、宝庆府学宫故址;宝庆八景之六岭春色、龙桥铁犀;爱莲古池、曹婆古井、铜壶滴漏、犀牛弯月等人文传说;宝庆府古城墙(省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邵阳专署大楼、松坡图书馆旧址、古卸甲坊、猴子塔、警钟亭、古泉牌楼龙口井、白鹤观、德园、圣母医院、六岭山古石板道等文物保护单位(点)。

2.2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规划对街区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其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受城市主干路和水系围合,结合其特定的区位和发展历史,我们把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历史文化价值最高;区位交通条件最好;地价最高,商业最繁华。而肌理犹存、人口拥挤、用地紧张、建筑混乱、设施不全、绿地不足、交通不畅、环境景观极差是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在规划中就上述具体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思路与解决措施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而积极探索一种协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更新之间矛盾的方法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使命。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索

3.1相关理论研究

规划研究了当前国际、国内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相关联的一些学术观点,这些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学的意义、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能量理论、有机更新理论等。同时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济理念与价值观念、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整治思想等方面深入了解了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理论研究。通过对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掌握并应用到本次规划,作为规划的理论基础。

3.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研究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研究有利于规划根据街区历史资源特征,分类别、分等级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先要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除建筑物还包括路面、院墙、街道、小品、河沟、古树等。它具体可细化为以下方面的内容:街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的尺度与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3.2.1街区建筑的保护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践,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同历史文化价值和风貌类型的建筑一般有保存、保护、整饬、暂留、更新等几种保护和更新模式[1]。

3.2.2街道格局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座城市的个性。因此,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街区街道格局和肌理的修复还原历史环境氛围。

3.2.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高度的控制是协调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建筑物尺度和体量的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否则会导致传统环境尺度的破坏,城市历史地段面貌的不协调。

3.2.4基础设施的改造

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保护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开辟必要的居民休息、交流的场地,增加绿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

3.2.5居民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人民对历史街区住宅格局本身多数是称赞和留恋的,但必须迁走一定的住户以保证居民的居住面积,拆除自建房屋及其它构筑物,恢复住宅本来面目,以保护居住地段的精华,恢复和加强该地区的活力和生命。

3.2.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街区功能的振兴和充实,是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外实践中一般有功能保持与功能变更两种方式:一是保持原有街区功能并加以强化,二是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

3.3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化保护模式”的探索

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是以保护真实的历史原物及遗存的历史信息为主体的原真型保护方式,这种单一而严格的保护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易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形成对立;二是忽视了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的保护。实际上,构成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城市形成自身特有的各种相对稳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和“不可见的”。因此规划对邵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深刻解读其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条件进行不同类型的保护,提出“多元化保护模式”。

(1)原真型保护。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应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维修保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保护,保存“原址、原状、原物”。这类保护是目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如北京故宫、上海豫园、丽江万寿塔等。

(2)风貌型保护。对旧城中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一定程度破坏已无完貌的地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Prototype),修补业已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如平遥南大街、黄山市屯溪老街。

(3)再现型保护。在城市的一些特殊地段,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变迁、战火的冲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现存风貌与历史上的兴旺景象已截然不同。对于这类地区,可以在充分发掘历史沿革、分析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加以复建,带动老城的振兴。如南京夫子庙、沈阳盛京城古文化街、长沙市西文庙坪历史街巷。

(4)创新型保护。在结合历史原型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大胆创新,探索历史文化表现的新形式、物化环境的再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并重与互动,通过新的物质形式结合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创新的是建筑和功能,保护的是风貌和文脉。如上海新天地街区、长沙市湘春路。

4规划定位、目标与原则

4.1街区定位

规划将街区定位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生活于一体,古今交融、充满活力的多样性历史文化街区。

4.2规划目标

4.2.1保护目标

传承文脉,展现历史的真实场所――体现历史的原真性

体味风情、感受生活的特色空间――体现生活的延续性

商贸繁华、风貌突出的旅游热线――体现风貌的完整性

4.2.2更新目标

交通顺畅,设施完善的宜居场所

城景渗透,景观优良的人居环境

功能复合,古今交融的多样街区

4.3规划原则

遵循“保护优先”的空间发展原则、“适度发展”的功能调整原则、“改善环境”的生态改造原则对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规划。

5保护体系规划

规划在前期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文化、功能、空间、建筑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特征,对街区历史文化采用唯一合理的保护模式――多元复合模式。

针对街区内具有历史文化特征面积的“底”,主要采用风貌型保护和创新型保护的模式,而对于历史文化的“图”则采用原真型保护和再现型保护两种模式。同时对区内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可结合物质性的街区载体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作为城市文脉的延续和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5.1文物保护单位(原真型保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庆古城墙(临津门段、北门段、市政府段)及市级文保单位邵阳专署大楼、古卸甲坊、松坡图书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共5处,同时有市级文物保护点猴子塔、警钟亭、古泉牌楼龙口井、白鹤观、德园、圣母医院、六岭山古石板道等7处。对街区内部保留较好的历史建筑,建议由文物局组织核定评价拟升文物保护点,加强保护力度和完善措施,如芳园(沙井头2号)、驻春园(田家湾二巷81号)等等。

具体措施:加强保护力度,明确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区域;加强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加强立法与宣传,加强管理,拓宽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来源。

5.2文化遗迹保护(再现型保护)

文化遗迹指街区内有历史依据、传说,但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文化点。规划本着“尊重历史,形神相似”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文遗的物质形态,还原其历史风韵,使之成为反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意境和内涵的重要形式。这些再现型的保护点主要有六处:曹婆古井、爱莲古池、龙桥铁犀、铜壶滴漏、犀牛望月、西湖池。

5.3历史街巷保护

通过保护和修复,打造几条各有特色的历史街巷,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内追忆历史、感受市井、传承文脉的情感空间和真实场所,反映街区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历史街巷按照“保护格局、修补肌理,传承文脉、追忆历史”和“改善环境、有机更新,焕发活力、生活舞台”的保护思路,将临津门街、北门街、向阳街、杓杷街今立新街、田家湾巷、邵府街6条街巷确定为历史街巷,并划出相应的保护控制范围,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5.4片区风貌保护

规划确定六岭山周边区域为传统历史风貌区重点保护对象。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修复空间肌理,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有机统一,协调街区历史文化风貌。

具体措施:划定保护的范围,强调整体格局风貌的保护;改善居住设施环境和交通条件;注意“历史原型”符号的穿插,塑造街区个性风貌。

临津门―北门区域采用创新保护模式为主。全面整合街区功能,协调各具历史底蕴和特色、最具文化价值和古城商业活力的功能地段,形成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地。

具体措施:分类保护,整体协调;繁华再现,功能创新,整合街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集中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5.5历史遗迹标志体系

历史物质遗存不复存在,但它记载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信息尚未消逝和断裂。在承认现实,缅怀历史的矛盾交织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通过标志和文字的记载、提示,唤起人们对这座古城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沧桑的回忆,重拾失去的记忆,拼贴破碎的片断。

规划结合历史遗迹原址分布区位,遗迹的价值评价,原址现状周边地段的风貌环境,选择了22处历史遗迹进行标志提示,作为典型代表,通过刻碑、文化墙、意象标志等记载历史。这些遍布全街区的历史文化标志蕴藏的是古城曾经辉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一标志体系主要包括:宝庆府署、邵阳县街、文庙、武庙、东门(朝天门)、太府庙、天后宫、府城隍、西门(定远门)、保贤堂、南门(大庆门)、宝庆场署、县城隍等22处。

5.6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

邵阳几百年的历史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人们带来了戏曲、民间艺术、饮食、服饰等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在中和巷新建火神庙戏台来提供戏曲表演舞台;在临津门、狮子街的酒馆、茶室、画廊、书画室等设施中向游客展示当地民间艺术;于六岭公园(中山公园)周边,开店设铺,形成别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在邵府小吃街的老字号餐馆和小吃店内,服务员统一着当地特色服装来展现地方服饰文化的方式体现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6更新体系规划

规划结合“有机更新”理论为核心的“渐变式”改造模式,对街区采用相应的更新策略,其主要包括:

策略1:“一控二减三增加”

“一控”指控制建筑高度,即结合历史文化地段和用地功能布局以及交通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分区控制不同的建筑高度。“二减”指减小建筑密度,减少人口。“三增加”指增加绿地,增加广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策略2:“调整功能、整合交通、改善环境”

即对街区中与整体定位不符,且影响风貌和环境的用地进行置换,例如工业用地等。同时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适当整合,如打通断头路,局部路段拓改,以适应消防救护及居民出行方便的要求。对于整体空间环境,通过内外空间的渗透和呼应、空间序列与景观的整合,达到改善环境,创造景观特色的目的。

策略3:“文化、商业、旅游的结合”

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可体现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遗存,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亦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规划可通过将文化、商业和旅游的结合,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潜在优势转变为实际优势,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策略4:“政府控制、公众参与、经济引导”

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同时通过规划公示,市民反馈以及一些民间组织和社团来共同参与保护和开发,这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保护和提升。同时,还可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使旧城改造能够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

6.1用地结构的调整

规划确立了“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区环境、重塑城市形象、提升经济活力、实现土地价值”的用地规划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措施:

(1)保护古城遗迹,再现宝庆风貌

(2)提升商业品质、实现土地价值

(3)以工换商,实行土地置换

(4)合理规划公共绿地,优化城区环境

6.2交通网络的整合

规划以“组织高效、便捷的车行道路交通网络”及“构建安全、舒适的步行交通体系”为主要目标。规划内部交通重点打通两条南北向道路,其余部分路段红线拓宽,形成“四横四纵”路网格局。步行系统沿现状的街巷布置,以保护及再现古城的城市肌理。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的要求,规划划定六条步行历史街巷:临津门街、北正街、向阳街、立新街、田家湾巷、邵府街。根据需要规划4处社会公共停车场,共占地5.0hm2。

6.3景观环境的改善

将外部环境与地块内建筑、绿化广场、标识及设施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渗透性、多层次、多空间、多维度城市生态网络是街区绿地和景观的重点。规划在街区大力建设规模不等的街头绿地,通过绿地系统、空间景观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系统、标识系统的建构,夜景照明系统的设计和建筑形体与色彩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规划目标。

6.4人口密度的疏解

根据地块用地规划的情况,结合邵阳市城区的发展,控制规划地块内总人口为50000人。对于人口疏解方法我们提出了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统筹、居民参与” 的改造危破房新机制。

(2)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公共设施用地。

(3)营造良好的新区环境,吸引中心城区居民外迁。

6.5商业服务功能的提升

结合历史优势和区位特点,形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融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区级商业中心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之一。具体的规划措施有:

(1)结合历史文化,营造文化特色街。

(2)要通过开发尽可能的置换商业空间。

(3)在沿街建筑风格上体现“商业”的韵味,追求商业氛围和效应。

(4)以人为本,改善周边环境,促进商业发展。

6.6 历史文化旅游组织

规划致力于把街区建设成为展现邵阳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窗口,塑造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形象。根据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对文物景点进行修缮保护和再现型保护,再现曹婆古井、爱莲古池、龙桥铁犀、铜壶滴漏、犀牛望月、西湖池等重要景点,恢复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古巷名,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立体旅游网络,打造5条主要游览路线,2个特色旅游区和44个旅游景点。

7结语

在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我们采用“研究体系政策”的工作思路和框架,针对街区的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建立科学的体系,最后落实到公共政策上付诸实施。运用“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措施”的技术程序,即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现有模式的实践经验,针对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综合分析,把握规划的目标定位,确定规划原则和建设策略,继而通过建立保护和更新两大体系来达到延续文脉和提升街区品质的目的,最后通过控规文体和图则及保护导则以形式成法律文件对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2]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城市规划,1996(4).

[3]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城市规划,2004(10).

[4]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6).

[5]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阮仪三.平遥――保持最完整的中国古城.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

[8]朱自煊.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建筑学报,1996(9).

篇8

引言:城市中的各种历史景观形成于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记录着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同时记载着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综合了自然因子与人类智慧的景观。历史景观真实直观地反映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历史景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地域的历史文明,创造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过分偏重于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景观的保护和管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遭到了破坏,社会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对历史景观进行保护。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城市建设中历史景观的保存与保护,以期使城市建设能保留其历史特色。

关键词:历史景观;原真性;可读性;保存

一、历史景观保存的意义

1.1 历史景观现状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尤其是近十多年,随着城市更新和园林建设的逐年增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涉及地域历史景观的保护和恢复的项目也日益增多。但对历史景观认识不深或对历史景观的漠视使得地域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了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断裂。尤其在近些年的社会产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对工业历史景观的认识不足,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众多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被拆除。在我国,这中拆旧建新的情况是让人触目惊心的,亟待引起政府管理者、规划者和建设者的重视。

1.2 保存的含义

保存、修复和重建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概念中任何一个都只是整个综合体的要素叠加在一起就是保护 。保存作为保护中的一种设计手法主要致力于发掘、保护景观环境中的精神财富与历史、美学等文化资产以及人们生活的痕迹。其中,重点保存的景观要素指的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代表那个时代特征的、体现人们生活的、引发人们追忆的元素 ,对它们的外观与内部以及特定功能的展示和保存,同时要求与周围环境风貌的相协调。

二、历史景观保护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必须使历史景观与周围环境整体进行统一的、整体的保护。因为周边的人工或自然环境是历史景观生成和存在的肌理,只有对大的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才能保持住历史景观的生存根基。人类文化遗产包括历史信息和文化环境是一种文态,同时它也是与城乡生态的良好结合体。这种结合体 ,实际上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了我们要准确反映的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景观的协调性。

2.2 原真性原则

历史景观保护需要展现其原真性。整旧如故与历史累积,是不完全一致的。如果将一切推倒重来.或者说用假的东西来代替真的东西,它就失去了历史故事、建筑的基本特征,就会把千百年的历史故事一朝毁灭,然后用一个建筑师来取代千百万人千百年的历史创造。这就好比假古董与真宝贝、临摹品与古传名画有着显著差别一样,假的与真的价值完全不一样。所以,对历史文化古迹我们强调“延年益寿”而要非常谨慎地进行“修旧如旧”,明确反对“返老还童”。

2.3 文化风情保护保护原则

    历史景观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包括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形式以及当地人的言语、服饰、举止、风俗、节庆活动等,使人可以看到原有的民俗风情,让人产生想要融入其中的欲望。

    历史景观的审美价值在其本来的真实面貌和固有形式上,残破和寒酸并不是丑陋,其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历史,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2.4 可读性原则

    在一个城市中,如果可以看到它的过去、现在和美好的未来,它连续变化的文脉,这样的城市才会有很高的观赏性。同时,这些历史信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才可以满足各种各样人的不同爱好。如可激起科学家探究的兴趣 ,也可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修复与保护,是长期的、渐进的,需要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在修复与保护时,还需要将完整的美与残缺的美统一起来。我们反对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因为圆明园见证了八国联军对一个非常精美的建筑物和艺术珍品的无情摧残,它留下的是一个历史的印记。如果重新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就把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抹杀掉了。我们的历史现实中,既有大团圆的喜局,但也有悲剧。

2.5 景观在利用原则

    对于历史景观的保护不能是福尔马林式的保护,而应该是一中积极的保护,是保护下的再利用,应该以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延续其生命力,发挥它的景观功能,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景观要素组成新的景观,为社会服务。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保护卢浮宫的风貌,设计师决定把扩建部分置于地下。方案没有重现法兰西建筑的传统模式,以一大三小共四座用玻璃镶嵌而成的金字塔也没有与卢浮宫试比高下,而是表达着对卢浮宫原建筑环境的尊重。

三、历史景观保存的方法

景观保存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从保存的内容来看 ,涉及到景观中的各个元素。因此,景观保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例如:①用技术保存;②规划管理保存;③社会保存。要针对不同的保存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技术保存主要对景观元素的维修、修复和整治。规划保存主要对景观元素的保存框架、保存范围、保存内容及保存措施的整体安排。管理保存主要是对景观元素保存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保障、经济保障和监督保障。原有的景观和当地的居民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关系不仅沉淀于先辈们留存下来的景观遗产中,而且还蕴含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还必须推行社会保存,鼓励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形成共识和合力。同时,需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作制度和模式,强化公众的参与和社会监督,使技术保存、规划保存、管理保存和社会保存相互补充配合,共同形成综合保存的方法体系。

 

四、结语

在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大多会遇到旧景观的保留与拆建问题,景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拆与建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历史的景观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场地中的旧景观也是新的设计可以很好利用的资源,只要利用的得当,无疑会成为景观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马克辛、李科,现在园林景观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加拿大原设计事务所.文脉的内涵与技术的力量[J].

[3] 郑曙吻.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 郑宏.环境景观设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张家界 桑植民歌 旅游开发

湖南张家界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3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正是在这多民族交汇的区域,产生了独特的山歌文化。张家界山歌以桑植民歌为代表,有“民歌的海洋”的美誉,风格质朴、粗放、风趣,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历史悠久,其中淳朴、真挚的情感极具鲜明的民族风和山区特色,是湖南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奇迹。

1 张家界山歌文化概述

张家界市所属的桑植是全国著名的民歌之乡,桑植民歌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经收集整理的桑植民歌有1万多首,有山歌、花灯曲调、小调、劳动号子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复杂的山地地形形成的封闭半封闭生存环境,使得桑植民歌能够较好的产生、发展下来,至今还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谣。并且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参考价值,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填补了中国民歌的多样性研究资料的空白。桑植民歌演唱中使用的特殊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2 张家界山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张家界市的旅游发展可以大力加入山歌文化的开发打造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景点,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科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建设世界旅游精品作出贡献。

2.1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桑植民歌发展历史悠久,这一点从桑植民歌的歌词内容中就可以得到考证。桑植民歌反映了历史文化渊源,以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桑植人民居住的生存状态。例如土家族的《摆手歌》,节奏鲜明庄重,反映的是桑植人生存、劳动创造有关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鲜活的土家文明史诗。与之相比,梯玛歌就显得肃穆深沉。梯玛歌表达的是土家族的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生老病死等等内容。

桑植民歌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它是以其民间的、口头相传的形式发展下来的,属于动态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对现代人了解远逝的历史及文化有辅助作用,更是从民间渠道上弥补了官方历史的不足。

2.2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桑植民歌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价值,在桑植民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情感。许多影视、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桑植民歌中孕育而出的,并且将桑植民歌再次运用到各种表现形式当中,很好地发挥了桑植民歌的审关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桑植民歌的审关艺术价值。

2.3 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就会发挥巨大的经济价值。旅游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具有吸引力,桑植民歌可以算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现代人对民歌的了解并不清晰,张家界的旅游景点的定位设计除了自然风景,还要加入并且巩固山歌文化的发展地位,让桑植民歌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质”性,经济价值通常依附于文化价值而得到实现,并且文化价值越大,其经济价值也会随之增大。

3 张家界山歌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3.1 开发和保护并举

对于张家界的山歌文化,采用开发和保护并举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张家界的山歌文化已经属于文化遗产,而开发文化遗产旅游经济活动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可能使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才能持续保持张家界山歌旅游的魅力,增加张家界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3.2 多种形式整合民歌资源

现有的民歌文化旅游对桑植民歌整体开发利用不够,文化含量比较低。没有体现出桑植民歌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情趣,比如,《马桑树儿搭灯台》歌曲,传唱久远。产生背景是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这首歌讲的是故乡亲人表达对前方战士的思念之情。就目前来看,对已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和深层挖掘,未能深层次地理解,未能科学地挖掘其文化价值。

对民歌的表现方式除了单纯的演唱,还有以舞台剧,歌舞剧,话剧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张家界旅游中,对桑植民歌的表演有魅力湘西、梯玛神歌、张家界大剧院、天门狐仙等演艺场所。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民歌,对原有的民歌进行在创作,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游客在观看时就可以亲身感受桑植民歌,这些表演都是将桑植民歌穿插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样既不会显得单调又给旅游者更多的空间欣赏桑植民歌的魅力。

3.3 加大投入,提高竞争力

我国的旅游市场服务意识较发达国家相比普遍不高,而且,社会公众环境不尽人意,因此,大量资金的投入可以改善旅游文化发展环境,提供旅游服务的实力,提高国内国际的知名度。

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在旅游文化的发展中,始终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而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制约张家界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对发展文化事业缺乏发展动力和活力,更谈不上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张家界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地方人文特色。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发,将为张家界旅游增加富有文化内涵的新名片,促进张家界旅游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桑植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张家界景点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云杰.试论民间音乐艺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利用[J].丽水学院学报,2006(3):26-27.

篇10

xx师范学院历史系将于4月20日举办“xx师范学院首届历史文化节暨第八届读书与治史活动”。希望与xx省图书馆进行合作,在活动期间举办一场公益宣讲。

“读书与治史”活动是xx师范学院历史系的一大特色,作为历史系的常规活动,本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专业素养的宗旨,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今年,“读书与治史”活动比往届更加不同,首届历史文化节将以继往开来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相信会收到更大的反响。

此次活动将持续一个月,期间适逢4.23世界读书日,因此,诚挚邀请xx省图书馆莅临师院做公益宣讲,相信此次合作定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 合作价值

xx省图书馆作为我省最大的图书馆,无疑享有至高的声誉,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高度的赞扬和褒奖。此次活动适逢4.23世界读书日,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提升xx省图书馆在我省高校的知名度和地位,从而进一步扩大xx省图书馆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

三、 合作内容

1、 针对xx师范学院历史系本次活动的主题,由甲方邀请乙方于活动期间在校园内举办一场公益宣讲。

2、 关于宣讲的具体时间及主题,由双方协商后可做决定。

3、 宣讲场地由甲方提供并安排,会场可容纳200人以上。

4、 甲方为乙方提供宣讲场地,宣讲活动的前期准备和相关宣传(包括海报,喷绘,展板等)。甲方会于校园人流聚集地区展出此次活动的宣传喷绘,并在显著位置标明主办方为“xx师范学院历史系、xx省图书馆”。宣讲当日甲方负责组织安排工作并维护会场秩序。

5、 乙方负责提供宣讲有关内容(包括PPT),亦可在校园内人流集中的地区展出关于xx省图书馆的宣传展板。

6、 此次活动将于4月20日举办开幕式。届时,xx师范学院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及历史系主要领导将出席讲话。甲方诚挚邀请乙方此次合作的主要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作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