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引言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都大力开展对企业职工卫生知识的宣传,并且对现有的企业职工卫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监管,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杜绝违反职业卫生相关法律和法规,降低企业员工职业病危害的发生,也保护了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全和人身安全。企业要积极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意识,对职业病采取预防和控制的方式,这样才能将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转化成其良好的卫生行为。
2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调查
2.1 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调查对象及方法
通过对本地区能够给职工带来较为严重的职业病的企业进行调查,并记录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则和岗位职业卫生培训内容,对企业的一线工人进行现场采访和接触。对职业卫生知识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知识调查问卷的形式,选择一些员工进行调查表的填写和调查。
2.2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调查内容
首先,通过对职工的调查,了解职工对具体工作中的职业危害的认识情况,如导致职业危害的原因、类别和后果,采取的预防措施。其次,职工对职业卫生自身权益的了解情况。最后,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需求程度,以及减少职业病危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如减少有害物质进入人的呼吸和皮肤的防范意识。
2.3 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干预
通过对职工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进行干预,可以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加强了对职业病的防范法律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了对职业病危害的处理能力。职工提高了对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并有体检的需求。职工将职业卫生知识转化成卫生行为具有明显效果,如防护用品的积极使用和保管,加强对自我卫生的要求比较明显。
3 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途径
3.1 提高企业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
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重视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就能够将企业员工的职位卫生水平提高一个层次,职工通过对职业卫生知识学习,使得职工在工作中具有职业卫生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些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主要通过媒体的学习,在企业缺少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因此,这种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缺乏与此有关,因此,企业要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
3.2 企业要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的工作
企业为了能够深入开展职业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和宣传,应设立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些从事职业卫生培训和管理的职工要经过考核才能上岗。企业要开展定期的职业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并且使培训内容紧跟时展。
3.3要重视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实际应用
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单纯掌握职业卫生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能够发挥职业卫生知识的价值,还应该与职工的具体岗位相结合,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如要在企业的一线,教授给职工如何选择防护用品和正确使用,以及维护保养。
3.4 积极与职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沟通
企业的职业卫生培训要有效针对职工的现有岗位工作进行开展,要倾听和接受企业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想法和建议,以及需要满足的要求。这样才能加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通过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的需求了解,培训人员才能对其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现场指导,增加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互理解,使得监管更加到位。
4结论
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压力,员工的身体素质就成为其工作必备的条件。企业的发展不但基于员工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而且也要依赖于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职工具有较好的职业卫生知识素质能够提高其自身的健康水平,这样就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地工作。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如卫生监管和生产安全监管部门,应与企业和员工进行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和教育,给予企业职工交流咨询的平台。很多企业的职工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卫生知识,这就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职工卫生知识教育和培训工作进入良好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利.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3)
[2]祁宝奎.青海某大型企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及需求的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08)
篇2
一、存在问题:
1、手卫生方面: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少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
2、安全注射方面:安全注射依从性不达标,部分工作人员安全注射的知晓率偏低,部分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掌握较差。
3、医疗废物方面: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淆放置。
4、环境清洁方面:治疗室操作台有飞溅的药液和玻璃碎渣。
5、无菌物品方面:部分包布用的时间过长,出现破损严重。
二、原因分析:
1、未按时参加手卫生培训,新进人员掌握不熟练。
2、安全注射知识欠缺。
3、科室人员对环境清洁管理制度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
4、配置药液时未及时清理台面,自我保护意识差。
5、节约成本,有破损时未及时更换。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定时抽查现场考核。
2、进行安全注射知识培训,不定时进行抽查。
3、加强责任心,严格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4、对职业暴露的知识需要加强,增强工作责任心。
篇3
现场检查和查看资料相的办法,对照甘肃省《食品放心工程管理指标综合评价细则》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食品安全督查》中要求的工作任务,逐项评价验收。
二、情况
崆峒区现有食品生产经营1885户,:餐饮业1085户(包括学校食堂42户,建筑工地食堂43户);食品经营656户;食品生产加工144户。持卫生许可证1584户。有从业人员4865人,持健康培训合格证4583人。卫生许可证和健康培训合格证的持证率分别为84.1%和94.2%。
三、主要工作及情况
(一)组织。市卫生局和市卫生监督所非常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平卫发[20*]353号)、市直卫生系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平卫发[20*]403号)和平凉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平卫发[20*]94号),局、所主要和分管主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达4次。主要和分管及卫生监督所分别做了讲话,将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将食品安全内容纳入管理,市卫生局与市卫生监督所签定了管理责任书,规定了的考核要求和办法。市卫生监督所本市情况,制定了《食品放心工程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平凉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责任,操作性强。20*年,被过滤广告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实施量化评分,量化分级达100%;“五类”食品(面粉、食用油、大米、食醋、酱油)卫生许可合格率达80%,大中型食品超市(3个)散装食品规范销售达100%。市卫生局及市卫生监督所会同市工商、商务、质监等互相,执法检查、督查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达5次。
(二)监管保障。制定了《平凉市食物中毒应急调理预案》和餐饮业卫生管理工作制度,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送食品安全信息;制定了《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餐饮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制度》等综合监管工作制度;制定了《20*年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了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制定了《市直卫生系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了行政执法奖惩和责任追究;食品放心工程实施经费未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三)措施。了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了农村食品卫生整治。农村食品卫生经营状况,对崆峒区农村食品市场无卫生许可经营、餐饮经营掺杂使假、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地点和无产品合格证食品了整治。无卫生许可证经营38户,不符合餐饮业许可条件21户。没收销毁“三无”食品(包括无产品合格证的儿童食品)431kg。对无证经营经现场审查符合许可条件的12户,依法予以许可;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餐饮了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后验收许可要求的8户依法办理了食品卫生许可证。对经整改生产经营场所和经营过程卫生无法卫生许可条件的13户餐饮分别依法予以警告或取缔。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两网建设的要求,制定了《崆峒区餐饮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了试点工作,聘任了崆峒区乡镇助理卫生监督员40名,由助理卫生监督员农村食品市场的辅助协查职责,收集无证经营、制售假劣食品等信息,举报经营,规范“两网”建设资料。截止,发放“两网”建设资料分别为《餐饮业卫生管理制度》1038份、《餐饮业明示公约》860份、《餐饮业安全责任书》860份和《农村餐饮经营户(承办经营红白事聚餐)备案登记表》432份。了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卫生部的通报,了保健食品添加药物、虚假宣传的;对片剂、胶囊剂普通食品的标识了检查,未假冒产品。了以餐饮餐饮具消毒为的专项整治。对餐饮具的消毒、方法、消毒剂浓度的配制、消毒设备的使用和从业人员消毒卫生知识情况了检查。大多数大中型餐饮均配备了热力消毒设施,消毒制度;小型餐饮配备了电子消毒柜,绝大餐饮采用化学消毒方法消毒。经对餐饮具的消毒情况抽样监测,共监测采样2485份,合格2112份,消毒合格率85%;对监测不合格的均依法予以处罚,并限期消毒措施,采样直止监测合格。了学校食品卫生整治。共监督检查学校(包括托幼机构)42所(中学9所,小学1所,托幼机构31所、技校1所)。食堂43户(学校食堂12户,托幼机构食堂31户)。持卫生许可证13户,共有从业人员1*人,持健康培训合格证95人。要求对每一学校食堂逐一量化评分,对关键监督项目的监督检查。对持卫生许可证的13户的卫生问题了意见,要求整改。对27户食堂因基础设施、卫生设施配备不全、食品原料采购、贮存不符合卫生要求等不符合发放卫生许可证条件的则未许可,并了限期责令整改监督意见,督促整改措施。3户幼儿园食堂因不具备条件则予以取缔。已将整治结果通报崆峒区教育行政。六是了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崆峒区共有建筑工地食堂43户,6户经现场卫生审查符合卫生许可条件予以许可,其余食堂均未食品卫生许可证而擅自经营,有14名从业人员未健康培训合格证从事食品加工活动;35户建筑工地食堂均未成立食品卫生管理组织,无卫生管理制度;10户食堂建在建筑楼群之间,受到建筑灰尘的严重污染;20户食堂的操作间屋顶与四周墙壁未完全封闭,既不遮风又不挡雨;灶台、操作案台周围未硬化。7户食堂操作间内设床住宿。上述的卫生问题,市卫生监督所了限期整改监督意见,督促。七是卫生许可证专项清理整顿。抽组30名卫生监督人员,对城区和乡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和监督检查,对无证现场审查和量化评分,符合卫生标准的督促整改,整改后发放卫生许可证322户,督促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培训610人。对整改后仍达许可条件的餐饮档案化管理,监管频次和监督,监测,在一年内整改许可条件;对拒绝监管的,将工商依法取缔。
(四)宣传教育。市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制定了《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了宣传内容、方法和实施措施。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9月,在的以“食品安全关乎你我他”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中,制定了宣传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了宣传月活动,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把食品卫生知识引进校园、社区、建筑工地、农村。市卫生局摄制了《保障食品卫生、社会》专题片,电视台“你吃得放心吗”拦目播放,撰写《夜市消费,悠着点-不可不知的食品卫生常识》在《平凉日报》“食品安全”专栏刊登。在宣传月活动中,出动卫生监督员800多人次,制作大型宣传展版2块,组织餐饮悬挂横幅30余幅。《食品卫生法》宣传周活动。市卫生局和市卫生监督所组织人员上街宣传,印制了《食品安全系万家》、《怎样识别掺假食品》、《马路餐桌,威胁健康的敌人》等宣传资料20000多份,累计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单10000多份,咨询10000人次。并向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监督意识。年内向媒体、网络报送信息30多条。多层次人员的培训。对45名卫生监督员了经常性培训,重在责任意识、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执法技能和执法的;对40名助理卫生监督员了16个课时的培训,主要助理卫生监督员的工作职责、重在培训卫生监督知识、技能、执法程序和各环节的监督关键;对企业法人、人及从业人员了培训,重在法律责任意识、食品安全意识,由专人授课,组织考核,合格率达90%。共举办培训班对从业人员现场培训40。
四、做法
(一)宣传,营造全民食品卫生安全的浓厚。
自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市卫生局和市卫生监督所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橱窗、宣传品发放等多种载体和途径,地《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卫生知识,的食品卫生意识,营造浓厚的食品卫生、食品安全工作。特定的卫生宣传日,宣传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食品卫生知识,食品安全意识;好典型事例引路,对安徽阜阳毒奶粉、银鑫楼“苍蝇事件”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剖析,和经营业主学法懂法,其识别伪劣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反馈监督信息。对检查中的卫生安全隐患通报和反馈,业主的法制意识和卫生意识;创新宣传载体,的宣传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创了“食品卫生宣传周、宣传月”、“食品卫生知识讲座”、“食品放心工程”等宣传工作载体,累计散发食品卫生宣传资料4万余份,地了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覆盖率,了生产经营食品卫生法的自觉性,了食品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二)学法懂法,公民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在工作中,不同群体,有、有计划地了《食品卫生法》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对企业管理者,重在理论教育,分析,牢固法制观念和食品安全为先思想,管理者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人的意识,工作摆上本的工作议程;对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重在其素质培训,传、帮、带的,理论与实践相、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的好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依法行政和食品卫生监管;对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培训、讲座、现场、食品卫生法律和卫生知识考试答卷等,其卫生知识知晓率。,市卫生局和市卫生监督所共举办食品生产经营人培训班3期计1000余人次,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卫生法律法规培训达5000余人次,培训率为98%。监督员培训班每周。
(三)整章建制,规范食品卫生工作。
1、职责,各负其责。市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对食品安全工作,分析当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现状,理顺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心,对监管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谁主管、谁的原则,层层责任,职责,靠实责任,监管措施,责任追究制度。
2、规范规章制度。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市卫生监督所分别制定了餐饮业、副食经营、生产加工等企业的卫生制度和标准,制订和了食品放心工程“两网”建设工作制度,市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4部,地规范了企业。
3、制定应急预案。为食物中毒的预防、调查、工作,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市卫生局制定了《平凉市食物中毒调理应急预案》,市卫生监督所成立了食物中毒调理和应急工作,随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依法。三年来未集体性重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
(四)执法,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
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执法,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卫生执法与企业自律相、单项执法与相、日常工作与创建工作相的方法,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抓整治。,有计划、有对面粉、植物油、大米和调味品、桶装水、散装食品、学校食堂卫生、建筑工地食堂、食品摊点等工作了专项整治。在专项整治中,均能执法,依法监督,依法,限期整改,验收。了。
2、抓。重大节庆和节日活动,地毯式食品卫生执法大检查,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整治,纠正和了食品卫生问题。“机器人足球赛”、“创优”等重大活动,卫生意识宣传、卫生设施建设和卫生执法检查,卫生监督工作,卫生监管。受到了省、市的好评。
3、抓关键。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关键项目的,严把食品生产、采购、贮存、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卫生,规范经营,对依法,食品卫生安全。
五、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意识仍待。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办证意识不强,卫生法制观念淡薄,经营户先开张、再办证,新参加、临时帮忙上岗服务的从业人员不用办理健康证的思想和不规范操作,易产生管理漏洞,工作盲区。
(二)小型餐饮业卫生问题。小型餐饮经营场地要求简单,投入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卫生意识不强。被过滤广告是早、夜市和食品摊贩,卫生条件差,人员混杂,卫生隐患。是建筑工地食堂,农村聚餐(红白事)等,卫生设施差,管理,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食堂由大变小,各功能间缺如,卫生设施配备位,达卫生许可条件,长期无证经营,安全隐患严重。
篇4
近几年,在中小学开学期间,我们每到中午放学时分在各学校门前几乎都能看到“小饭桌”从业人员在举着小牌接孩子。他们大多是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和进城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利用便利条件办起了家庭式的“小饭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小饭桌”已由原来只提高中午就餐休息扩充为集体用餐、辅导功课、接送孩子等综合性托管场所,而且发展迅猛。就目前“小饭桌”的发展现状,我来浅谈一下如何加强对“小饭桌”的监督与管理。
1 对象与方法
红岗区卫生监督所对大庆市红岗地区的“小饭桌”随机抽查了20户,并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采购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索证情况;卫生设施等。以下情况视为不合格。(1)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未按时审验;(2)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3)生熟食品混放或食品容器、用具无生熟标识;(4)未配备消毒柜;(5)采购食品及食品原料未索证。
2 结 果
在抽取的20户“小饭桌”中有2户取得了卫生许可证,占总数的10%,18户无许可证,占总数的90%。配备有消毒柜的有3户,合格率达到15%,无消毒柜的17户,不合格率达85%。从业人员74人,有健康证的21人占总人数的28.37%,无健康证的53人占总人数的71.63%。能够做到生熟食品分开的只有3户达15%,17户做不到生熟食品分开达85%。采购食品及食品原料进行索证的“小饭桌”更是微乎其微,仅为1户,达5%。
3 存在的问题
3.1 卫生条件差由于“小饭桌”多为家庭式,规模小,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健康证,生熟食品及厨具没有分开,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餐具不能定期消毒,采购食品不索证,而且人多地方小,空气不流通。
3.2 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小饭桌”进入门槛低,从业者多为下岗、退休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餐饮管理经验、食品卫生和营养等知识。
3.3 营养不均衡营养午餐应当依据科学、营养和卫生的标准制作。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除了卫生安全,尤其要讲究午餐的营养搭配。而“小饭桌”的经营者或知识欠缺,或只从口味、成本角度考虑,午餐仅限于吃饱或好吃,还做不到吃好。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将受到影响。
3.4 无证经营“小饭桌”几乎都属于无证经营,经营场所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业人员无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综上所属,我们要加强对“小饭桌”的监督管理工作,尽早对“小饭桌”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卫生知识合格的办理健康体检。杜绝各类食源性疾患的发生,以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4 规范管理
4.1加强监管针对目前大部分“小饭桌”为家庭作坊式,存在“小、隐、散”(即规模小、较隐蔽、布局分散)和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2008年4月,大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大庆市学生‘小饭桌’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四条规定:“‘小饭桌’的卫生监督管理坚持‘谁发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区两级政府的职能部门按各自职能做好指导和监管工作。”并明确了卫生、工商、教育、环保、公安、街道等六个部门按各自职能分工负责。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卫生知识培训,整改办证。条件太差的,整改不了的报工商予以取缔。
4.2 正确引导“大庆市学生‘小饭桌’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单位就面向区属中小学校传达了文件精神,各学校领导也及时予以贯彻落实,宣传、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跟学生家长沟通,到“小饭桌”就餐时要关注“小饭桌”的合法性和卫生条件。
4.3 建章建制对所有“小饭桌”进行了登记造册,进行监督指导,建立卫生组织制度、消毒制度,严格执行餐饮业食品索证制度及留样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追根溯源,问责到底。“小饭桌”纳入政府统一管理,按“大庆市学生‘小饭桌’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管理,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最终达到学生安全、家长放心。
5 建 议
结合诸多不规范“小饭桌”的具体现实,红岗区中小学“小饭桌”显然需要监管,以完善对中小学生午餐、午休服务,实现“小饭桌”的产业化与规范化。
篇5
【关键词】餐饮;饮食具;消毒;监测
【中图分类号】R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49-01
餐饮具消毒是保证饮食安全,防止疾病传播,杜绝各种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其合格率是反映餐饮单位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黄梅县饮食业餐具消毒效果卫生状况,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2009年,我们对125家餐饮单位共1126份餐饮具进行了消毒后效果检测,现将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我局对全县125家餐饮单位餐饮具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共采集样品1126份,其中农村餐饮单位280份,城区餐饮单位846份,其中城区大型餐馆187份,中型餐馆269份,小型餐馆390份。
1.2 方法。
1.2.1 首先组织卫生监督员进行消毒知识、采样方法、效果评价进行培训,采样完成后写监督意见书一份。
1.2.2 采用广东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监制的大肠菌群纸片,按照国家《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94)[ 1],随机无菌抽取消毒后消毒准备使用的各类食具,用无菌性生理盐水湿润大肠菌群检测纸片后,立即贴于食具内侧表面,30 s后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每件样品贴纸两张。
1.3 判定标准 纸片保持紫蓝色不变或纸片保持紫蓝色仅有紫红色菌斑或红晕,判定为合格。纸片(局部或全部)变黄色或在黄色背景上出现红色菌斑或片状红晕,判定为不合格。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9年,我局对全县125家餐饮单位餐饮具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共采集消毒样品1126份,合格827份,合格率为73.45%。总体状况是大型餐饮单位餐具消毒合格率较高,农村餐饮单位和小型晚饭单位餐具消毒合格率偏低。
2.2 城区与农村餐饮单位消毒效果比较。在采集的1126份消毒样品中,合格率为73.45%。其中,采集城区餐饮单位消毒样品846份,合格率为80.61%,采集农村餐饮单位消毒样品280份,合格率为55.36%,农村餐饮单位消毒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区(见表1)。
2.3 大中小型餐饮单位消毒效果比较。在城区采集大型餐饮单位消毒样品187份,合格184份,合格率为98.40%,中型餐饮单位采集样品269份,合格236份,合格率为87.73%,小型餐饮单位采集样品390份,合格262份,合格率为67.18%,城区小型餐饮单位消毒合格率明显低于大型餐饮单位(见表2)。
3 讨论
3.1 农村餐饮单位消毒合格率低。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餐具消毒合格率只有55.36%,明显低于城区的80.61%,分析其原因:一是卫生意识淡薄。农村经营者卫生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对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基础设施差。农村餐饮单位经营面积不大,赢利小,经营者只注重赢利,不注重卫生条件,就连四防设施都不到位不;三是消毒知识缺乏。农村餐饮单位从业人员未参加卫生知识培训,卫生意识差,卫生知识知晓率不高;四是消毒方法不正确。农村餐单位大部分没有消毒柜等设施,只是用药物消毒或煮沸消毒,个别餐饮单位餐具甚至只是用清洁剂清洗一下,对餐具根本没有消毒;五是保洁措施不全。农村餐饮单位大部分没有保洁柜,消毒过的餐具放在壁柜里,既不防尘也不防虫,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城区大型餐饮单位餐具消毒合格率高于小型餐饮单位。从表2可以看出,城区大型餐饮单位餐具消毒合格率为98.40%,明显高于小型餐饮单位的67.18%,主要是因为大型餐饮单位卫生管理制度较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好,单位卫生负责人对消毒工作重视;消毒人员相对稳定,经常参加卫生知识培训,有一定的卫生消毒知识和消毒意识;对餐具进行定时消毒且消毒记录完整。而小型餐饮单位大多是个体,餐具消毒柜只作摆设而不使用,都消毒设施也不全;大部分小型餐饮单位为了方便,使用一次性餐具且一次性餐具随处存放,及易造成污染。
3.2 重点加强农村餐饮单位监督管理。
3.2.1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农村餐饮单位人员少且分散,餐饮单位自己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难以落实,监管部门独立对每个餐饮单位进行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费财费时,效果也不理想,可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定期在当地卫生院进行培训,培训时,卫生监督人员可亲临现场指导操作,使其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通过培训,增强经营者职业道德、自觉守法意识,增强从业人员对餐具消毒重要性的认识。
3.2.2 建立消毒管理制度,完善消毒基本设施。餐饮单位应建立相应的消毒制度、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要指定专人消毒,消毒人员必须经过消毒知识培训,对餐具要定期消毒并及时记录,消毒餐具要有专人、专柜保管。要配备相应的冷藏、消毒、保洁设备,要配备防蝇防鼠防尘防虫、清洗等设施,要配齐纱门纱窗,地沟要有防护网,清洗池不少于三个。
3.2.3 增加卫生监督频率,加大执法力度。卫生监督员要经常了解饮食单位卫生状况,经常对餐具消毒工作进行指导,增加卫生监督频率,严把发证审查关,将餐饮单位餐具是否消毒合格和饮食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列入卫生许可证发放的硬性条件,消除农村经营者的侥幸心理。定期或不定期对餐具进行抽样检测,对餐饮单位餐具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对餐具抽样不合格者,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126-02
【摘 要】目的 为了解即墨市美容美发行业卫生现状,进一步规范美容美发行业的经营行为,为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大、中、小型美容美发行业进行分层抽样,在即墨市城区随机抽取126家理发美容店进行全面的卫生学调查。 结果 大型美容院卫生状况总体较好,基本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能做到亮证经营,从业人员能持有效健康合格证上岗,消毒设施基本配置,并能按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存在问题最严重的一些中、小型美容院,负责人不重视,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消毒设施不完善,公共用品不按规范进行消毒。医疗美容专营和兼营大多不符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又无医师合格证,并且没有相应的消毒设施,存在疾病传播的较大隐患。
【关键词】美容美发行业 卫生学调查
为了解即墨市美容美发行业的卫生现状,指导经营者如何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美容美发行业的经营行为,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为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7月~2007年8月,对即墨市城区126家美容美发行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1 调查的内容
一般卫生状况、医疗美容服务的调查;公共用品用具的监测状况。
2 结果
2.1 美容美发行业的卫生状况(见表1)
2.2 医学美容院的卫生状况(见表2)
2.3 用品用具的检测结果 本次共抽检理发美容用具137份,合格107份,合格率78.1%;其中毛巾79份,合格62份,合格率78.48%;理发工具54份,均未检出大肠菌群和金黄葡萄球菌。
2.4 同规模美容美发行业的卫生状况 所调查的126家美容院,其性质全部为个体或私营,营业面积最大的为300,最小的为12,其中100以上的有19家,50~100的有58家,小于50的有49家。经营项目有理发、染发、育发、美容、减肥、、美体。通过调查表明,大型美容院部分卫生制度健全,有相应的消毒设施,并能合理使用;从业人员95%以上的持有有效健康培训合格证,并且在为顾客做美容时均穿工作衣、戴口罩。卫生状况最差的是一些小的美容院,卫生制度不健全,消毒设施不完善,公共用品几乎不消毒,公用毛巾做不到一客一换一消毒;床单更换不及时,免费棉扑、面盆混用,做完一个客人接着给另一个客人使用;理发工具配备数量不足,一个理发师只有一套工具,无消毒周转备用工具;有近40%的理发店无供皮肤病患者专用工具,有的为应付检查,配备了皮肤病专用箱,但里面工具不全,有的甚至是空的或只放一条毛巾。不同规模美容院监测结果,大型美容院用品用具合格件数为32份,合格率为91.7%;中型美容院用品用具合格件数为36,合格率为82.17%;小型美容院用品用具合格件数为39,合格率为53.24%。
3讨论
本次对即墨市美容美发行业的卫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美容美发行业在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消毒器械、公用物品消毒、服务人员体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型美容院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少,有专职卫生人员,消毒设施基本配置,均有并能合理使用卫生许可证,90%以上的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合格证。而较小型的美容美发行业存在问题较为严重,首先负责人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卫生意识不强,卫生制度不健全;消毒设施不完善,消毒方法不规范,消毒时间和消毒液浓度不符合要求,无保洁柜;公共用具消毒后保洁不当造成二次污染,美容毛巾合格率低;理发工具配备数量不足,有部分美容美发行业不配备皮肤病专用工具;美容师流动性大,一部分美容业主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意为美容师办理健康培训合格证,而这部分美容师更没有自觉体检的意识,根本不去卫生部门自觉进行健康体检和参加相关卫生知识培训。医疗美容存在问题较大,大部分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医师资格证及健康合格证即开展医疗美容工作;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不强,不穿工作衣帽、不戴口罩、经营场所简陋,没有任何消毒设施,存在传播疾病的隐患。
4 建议
4.1 加强对美容场所相关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 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经营者进行公共场所、化妆品卫生法律法规、卫生知识的培训考核,增强经营者法律观念,加强美容院内部自身管理,强制性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和管理组织机构。定期举办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班,讲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公共用品用具的消毒知识和基本卫生要求。强制性要求配备相应的理发美容用具和毛巾,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对卫生检测不合格的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组织复查,按卫生规范要求,现场培训美容师卫生消毒知识、美容用具的消毒方法,消毒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消毒液的正确配制等,确保消毒效果,保护消费者健康。
篇7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据报道[1],接触传播是95%以上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加强手卫生可有效阻断接触传播、减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徐仁花[2]等报道指出,加强手卫生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25%~50%。可见,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本了相关探讨,以期为提高临床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
1 医院人员手卫生现状分析
1.1手卫生管理制度欠完善 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了第一个手卫生行业标准,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自该规范颁布以来,我院将手卫生纳入了院内感染控制标准之中,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逐渐意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各个科室手卫生管理制度欠完善,缺乏切实可行的日常监督机制,导致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力不强、依从性较差。
1.2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1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污染、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然而,部分医务人员错误的认为,戴手套可替代洗手。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手段,若戴手套但不注重手卫生,则只具有自我保护作用,而无法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此外,手套可能出现破损、渗漏,也可导致手污染。1.2.2手卫生知识缺乏 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对手部消毒、清洁存在误区,如部分医务人员存在"未直接接触分泌物、排泄物及脓液等明显污染部位,不需洗手"、"手部无明显污迹,无需洗手"等错误认知,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1.3手消毒及洗手不规范 由于缺乏手卫生知识、手卫生意识差,致使医务人员手消毒及洗手不规范,从而影响消毒效果。
1.4手卫生的设施不完备 完善的手卫生设施是确保手卫生依从性的前提条件[4],然而,临床上普遍存在手卫生设施不完善或者设计缺乏人性化的现象,具体如下:①洗手池数量少,且多集中在抢救室及治疗室,部分病房内无洗手池,医院人员完成操作后无法及时洗手;②水龙头开关多为手动式,医务人员使用开关时易造成手部二次污染及交叉感染;③无热水供应,导致寒冷天气医务人员抵触洗手;④缺乏干手设施,医务人员洗手后应用毛巾、白大褂擦拭,导致手部二次污染;⑤洗手肥皂无法保存干燥,致使细菌滋生;上述几点原因均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消毒效果。
1.5快速手消毒剂使用率较低 WHO报道指出[5],应用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快速手消毒剂是减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据报道[6],应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的成本仅为肥皂的73%,可节约30%左右的费用。可见,快速手消毒剂兼具有效性、经济性及实用性,然而,临床上快速手消毒剂使用率较低。
2 医院人员手卫生持续改进对策
2.1建立、健全手卫生相关管理制度 手卫生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医疗护理查房及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为依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手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监测制度、奖惩制度等),以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手卫生行为。
2.2强化手卫生培训 ①主题式宣教培训:宣教培训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前提和基础。采用专题讲座、小讲课、知识竞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主题式手卫生宣教培训,培训主题包括:手卫生必要性及重要性、洗手指征、消毒及洗手的步骤、消毒及洗手的注意事项等,以达到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能力的目的。②定期考核:将手卫生列入三基考核内容,每月进行一次手卫生抽考,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手卫生操作大比武。③重点人群重点培训:实习进修人员及新上岗人员是落实手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上岗前,应统一组织重点人群参加培训,除主题式宣教外,还应结合临床实际经验,用实例及数据进行讲解,以强化重点人群手卫生意识。培训-考核-培训的正性激励模式,有助于不断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3完善手卫生设施 针对手卫生设施现存问题,综合考虑需求性、必要性及经济性,合理完善手卫生设施,如适当增加洗手池;洗手池应配备洗手液、擦手纸,并张贴七步洗手法图示;在病区走廊位置放置快速手消毒液;秋冬寒冷季节供应热水或者推广快速手消毒液。分析手卫生设施存在问题,通过会议讨论及专家咨询等形式寻求合理解决办法,对促进手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4推广快速手消毒剂 在洗手池、治疗车、操作台等位置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以方便医务人员使用;通过小讲座、小课堂以及发放快速手消毒剂宣教手册等方式介绍快速手消毒剂的有效性、经济性、实用性及无害性,以增进医务人员对手消毒剂的认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每次挤压手消毒剂喷嘴1~2次,挤出约2 mL药液,并将其置于掌心,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消毒,直至手部干燥为止),以规范手消毒行为。
2.5加强手卫生的考核及监督 首先,可通过快速手消毒液、洗手液的消耗情况,统计分析医务人员洗手率,侧面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其次,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随机检查,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最后,根据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抽考及手卫生操作大比武成绩、洗手率、手卫生合格率,评比优秀科室,奖优罚劣。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普遍存在手卫生管理制度欠完善、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手消毒及洗手不规范、手卫生的设施不完备、快速手消毒剂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可通过建立、健全手卫生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手卫生培训,完善手卫生设施,推广快速手消毒剂以及加强手卫生的考核及监督等方法持续优化临床手卫生工作。
参考文献:
[1]潘小平,桂筱玲,黄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1):1072-1073.
[2]徐仁花,毛秀兰.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24-25.
[3]李玲,张浩,刘翠林,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8):749-751.
[4]范文,黄娥,段六生,等.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5-1846.
篇8
作者:张秀梅 李书行 张洪岩
关键字: 健康教育 慢性病防治
由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社会的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亦发生明显的变化。现在,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的突出问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根据卫生部下达的文件精神和齐齐哈尔市卫生工作计划,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建立了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模式。
几种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情况
根据富拉尔基区各医疗单位上报卡片和监督、监测、调查结果,1990~1998年间,共查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病例31526例。其中脑卒中1218例,9年共死亡26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3.60/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06.47/10万;高血压新发病例8343例,9年共死亡3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30.84/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1.89/10万;冠心病新发病例5730例,9年共死亡12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7.2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1.03/10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3912例,9年共死亡21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5.13/10万,年平均死亡率83.63/10万;糖尿病新发病例1523例,9年共死亡489例,年平均发病率61.58/10万,年平均死亡率15.74/10万。在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率51.25%,女性25.63%。日食盐量平均每人为9.82克。从我区调查的结果表明,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变化,死亡顺位:脑卒中占第一位,恶性肿瘤占第二位,冠心病占第三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日趋上升。
在慢性病防治中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
1.“慢性病防治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而个人行为的改变只有综合干预才能实现和持久。其中组织机构建设是社区综合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促进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1]为此,富拉尔基区在以齐齐哈尔市健康教育所为一级教育网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区卫生局、爱卫办、防疫站为主的二级健康教育网,组建了以各医疗单位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的网络系统。网络中有领导主管,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中,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健康教育科,有一名站长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与各系统及各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健康教育网络中工作人员分级负责、层层包干,在全区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网络系统。
2.抓好三个培训
1990~1998年我站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各医疗单位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各街道办事处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及“社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内容以黑龙江省健康教育所、黑龙江省爱卫会出版的《健康知识问答》,《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为主,同时不断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让人们明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卫生宣传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它是搞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战略措施。培训结束,对所参加人员进行考试,检查与会人员对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3.健全三个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卫生防疫站区域性社会卫生宣传的主导作用。定期向社会宣传各种卫生防病及保健知识,以增强全区人民的健康意识;要求各医疗单位在内部公共场所定期向就医患者及家属出宣传板、设健康咨询,主管单位随机检查指导;另外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定期出宣传板,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卫生防病及健康知识教育。 转贴于
4.加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慢性病控制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控制慢性病的必要手段”[2]。9年来,我单位在抓好“三个培训”、“三个阵地”的基础上,开展社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利用电视、区《红岸周报》、专栏、宣传画、宣传单、卫生知识手册、健康咨询、重点人群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慢性病防病及保健知识教育,以降低其发病率,强化人们的防病意识。
应用的结果
1.培训情况统计
本区1990~1998年共举办“各医疗单位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180人次;举办“各街道办事处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204人次,举办辖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18期,培训1800人次。截至1998年底为止,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00%、100%和99.5%。
2.宣传阵地情况统计
富拉尔基区站9年来共向全区出宣传板108期,全区医疗单位共有宣传板507块,共出18252期,全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宣传板62块,共出2132期。
3.多种方式的宣传情况统计
9年来,新闻报纸、电视共发稿56篇,播放慢性病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录像24场,开展健康咨询56次,开展讲座20场,发放宣传画1582张,宣传单35000份,宣传手册12816本。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效果评价。
富拉尔基区卫生防疫站在东北重型集团10万人口内进行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利用考试方式将培训前后内容按百分数固定下来,然后进行教育前后比较,发现教育后自检技术提高了60.72%。区健康教育科负责同志经常走访各健康教育网点,随机抽样不断了解群众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卫生意识的改变程度。
总之,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势在必行,而做好此项工作则需减少与慢性病相关的各种高危因素,要从健康教育入手,进行综合干预,通过改变群体行为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52-02
【关键词】 食品处理和加工;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为提高我国的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使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与国际接轨,卫生部在总结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2002年出台并于2004年在全国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以下简称量化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将食品卫生监督的经验管理模式向风险度和信誉度管理转变的一种有益尝试,实现了食品卫生监督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1]。
学校食堂由于具有就餐人数多、影响面广的特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食堂食品卫生不仅影响到就餐人群的身体健康,还涉及社会多方面,一直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2]。为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管理,提高食堂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防止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暴发和流行,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封市于2006年全面启动了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为探讨量化管理在学校食堂卫生工作中的效果,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同时,进一步探讨现行量化管理标准中不够完善、不够合理的地方,提出适当改进建议,笔者对量化管理前、后学校自身状况、基础卫生实施等指标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开封市2007年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并纳入量化分级管理的大、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共计69所。资料来源于卫生监督所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档案。
1.2 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3]和《河南省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手册》要求,采用《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在年度审查卫生许可证和经常性卫生监督时对食堂进行评分定级。对参加量化管理的学校食堂实施量化管理前、后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食堂的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并对实施前、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量分分级情况 本次调查的69所学校食堂均持有效卫生许可证。见表1。
2.2 卫生管理状况 实施量化管理前、后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有效健康证明持有率、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考试合格率、采购原料的索证率和卫生管理制度实际检查执行的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布局和卫生设施配备情况 自量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有4所学校对原有食堂进行了扩建、改建,学校食堂硬件建设(如功能区布局、清洗水池分设、餐具洗涤消毒设施、专间、“三防”设施等)显著改观,见表3。
3 讨论
3.1 量化分级管理提高了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 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之前,部分学校食堂由于对外承包,出现了卫生管理职责不明、管理上脱节、存在盲区等现象。通过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对食堂卫生的管理从被动逐步走向了主动,从而把政府的监督管理与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强调了食品卫生与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仍应为学校负责人,有效促进了企业自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使得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标准统一,保证了卫生监督的公平、公正、公开,并对学校食品卫生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4],得到了被监督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学校食堂卫生发生了明显改观,提高了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水平。
3.2 量化分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量化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在新、改、扩建食堂时未经预防性卫生监督,造成食堂布局不合理;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食品索证制度不健全、资料不全等。食品索证工作量大,存在问题较多,也是多年来食品卫生工作的难题。虽然国家早有规定,但实际上真正做到索证的餐饮业很少,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的学校食堂,因品种多、工作量大,很难做到证件齐全。
3.3 建议 (1)重点食品必须索证。评审中应将建立食品采购索证登记、供货单位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油、面、米、肉、大宗调味品等主要食品应备有相关证件作为评审标准,使之便于掌握[5]。(2)进一步加强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建立规范的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首先,对单位负责人进行《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树立守法意识,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其次,要严把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使从业人员真正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3)促进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规范化。学校自身卫生管理是搞好学生用餐卫生安全的关键。学校食堂要制定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使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水平。(4)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执法效能。在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中,卫生监督机构、教育部门应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明确其各自职责。卫生监督部门要按照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对不同级别的食堂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6],加大对信誉度低、风险级别高的企业的监督力度,把卫生监督管理的主要力量放在自律意识低、风险度高的单位上,做到重点监控,目标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能,并实行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的制度,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食品安全意识。(5)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在给每所学校食堂建立基础档案中增设诚信档案,将就餐者对食堂的投诉作为不良记录及时输入,作为经常性卫生审查的扣分项目,进行累计扣分,并将卫生信誉度分级等情况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运用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卫生信誉度分级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有效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6(1):71-76.
[2] 张漱洁,林萍.江苏省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江苏预防医学,2004,15(4):28-29.
[3]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北京:2002.
[4] 陈屏历.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谈食品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16.
[5] 金志强,金建平,谢福生,等.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探讨.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2):112-114.
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商务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商务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住宿业、沐浴业和美容美发业的卫生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卫生管理水平,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商务部组织制定了《住宿业卫生规范》、《沐浴场所卫生规范》和《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以上3个卫生规范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1.住宿业卫生规范
2.沐浴场所卫生规范
3.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
住宿业卫生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
为加强住宿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传染病传播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经营服务的住宿场所。
第三条用语含义
(一)住宿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的场所,如宾馆、饭店、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三)储藏间,是指用于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等物品的房间。
(四)工作车,是指用于转送及暂存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等物品的车辆。
(五)公共用品用具,是指供给顾客使用的各种用品、用具、设备和设施总称,包括床上用品、盥洗物品、饮具、清洁工具、拖鞋等。
(六)健康危害事故,是指住宿场所内发生的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故。
第二章场所卫生要求
第四条选址、设计及竣工验收
(一)住宿场所建设宜选择在环境安静,具备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且不受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影响的区域,并应同时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
(二)新建、改建、扩建住宿场所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卫生学评价。
第五条场所设置与布局
(一)住宿场所主楼与辅助建筑物应有一定间距,烟尘应高空排放,场所25米范围内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或噪声等污染源。
(二)住宿场所应当设置与接待能力相适应的消毒间、储藏间,并设有员工工作间、更衣和清洁间等专间。客房不带卫生间的场所,应设置公共卫生间、公共浴室、公用盥洗室等。
(三)住宿场所的吸烟区(室)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室内空气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四)住宿场所的公共卫生间应当远离食品加工间。
(五)住宿场所内应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应当提供性病、艾滋病等疾病防治宣传资料。
第六条客房
(一)客房净高不低于2.4米,内部结构合理,日照、采光、通风、隔声良好。
(二)客房内部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得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三)客房床位占室内面积每床不低于4平方米。
(四)含有卫生间的住宿客房应设有浴盆或淋浴、抽水马桶、洗脸盆及排风装置;无卫生间的客房,每个床位应配备有明显标记的脸盆和脚盆。
(五)客房内环境应干净、整洁,摆放的物品无灰尘,无污渍;客房空调过滤网清洁、无积尘。
第七条清洗消毒专间
(一)住宿场所宜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清洗消毒间,清洗消毒间面积应能满足饮具、用具等清洗消毒保洁的需要。
(二)清洗消毒间地面与墙面应使用防水、防霉、可洗刷的材料,墙裙高度不得低于1.5米,地面坡度不小于2%,并设有机械通风装置。
(三)饮具宜用热力法消毒。采用化学法消毒饮具的住宿场所,消毒间内至少应设有3个饮具专用清洗消毒池,并有相应的消毒剂配比容器。应配备已消毒饮具(茶杯、口杯、酒杯等)专用存放保洁设施,其结构应密闭并易于清洁。
(四)配有拖鞋、脸盆、脚盆的住宿场所,消毒间内应有拖鞋、脸盆、脚盆专用清洗消毒池及已消毒用具(拖鞋、脸盆、脚盆等)存放专区。
(五)各类水池应使用不锈钢或陶瓷等防渗水、不易积垢、易于清洗的材料制成,并设置标识明示用途。
第八条储藏间
住宿场所宜设立一定数量储藏间。储藏间内应设置数量足够的物品存放柜或货架,并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及防鼠、防潮、防虫、防蟑螂等预防控制病媒生物设施。
第九条工作车
(一)住宿场所宜配备工作车,其数量应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工作车应有足够空间分别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并有明显的标识。
(三)工作车所带垃圾袋应与洁净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洁净工具分开,清洁浴盆、脸盆、抽水马桶的工具应分开存放,标志明显。
第十条公共浴室
公共浴室应分设男、女区域,按照设计接待人数,盥洗室每8~15人设1只淋浴喷头,淋浴室每10~25人设1只喷头。
第十一条公共卫生间
(一)公共卫生间应男、女分设,便池应采用水冲式,地面、墙壁、便池等应采用易冲洗、防渗水材料制成。卫生间地面应略低于客房,地面坡度不小于2%,并设置防臭型地漏。卫生间排污管道应与经营场所排水管道分设,设有有效的防臭水封。
(二)公共卫生间应设有独立的机械排风装置,有适当照明,与外界相通的门窗安装严密,纱门及纱窗易于清洁,外门能自动关闭。卫生间内应设置洗手设施,位置宜在出入口附近。
(三)男卫生间应按每15~35人设大小便器各1个,女卫生间应按每10~25人设便器1个。便池宜为蹲式,配置坐式便器宜提供一次性卫生座垫。
第十二条洗衣房
(一)住宿场所宜设专用洗衣房或采用社会化洗涤服务。洗衣房应分设工作人员出入口、待洗棉织品入口及洁净棉织品出口,并避开主要客流通道。
(二)洗衣房应依次分设棉织品分拣区、清洗干燥区、整烫折叠区、存放区、发放区。棉织品分拣、清洗、干燥、修补、熨平、分类、暂存、发放等工序应做到洁污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三)公共用品如需外洗的,应选择清洗消毒条件合格的承洗单位,作好物品送洗与接收记录,并索要承洗单位物品清洗消毒记录。
第十三条给排水设施
住宿场所应有完善的给排水设施,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如场所内供水管网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相通,场所内供水管网压力应小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并有防止供水向市政供水管网倒流的设施。排水设施应当有防止废水逆流、病媒生物侵入和臭味产生的装置。
第十四条通风设施
(一)客房、卫生间、公共用房(接待室、餐厅、门厅等)及辅助用房(厨房、洗衣房、储藏间等)应设机械通风或排风装置。机械通风或排风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应能防止异味交叉传导。
(二)住宿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要求。
(三)住宿场所的机械通风装置(非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进风口、排气口应安装易清洗、耐腐蚀并可防止病媒生物侵入的防护网罩。
第十五条采光照明
(一)住宿场所室内应尽量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采光的客房,其采光窗口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不小于1:8。
(二)客房台面照度不低于100勒克斯。
(三)不宜将暗室作为客房。
第十六条预防控制病媒生物设施
(一)住宿场所应设置防鼠、防蚊、防蝇、防蟑螂及防潮、防尘等设施。
(二)与外界直接相通并可开启的门窗应安装易于拆卸、清洗的防蝇门帘、纱网或设置空气风帘机。
(三)排水沟出口和排气口应设有网眼孔径小于6毫米的隔栅或网罩,防止鼠类进入。
(四)机械通风装置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
第十七条废弃物存放设施
(一)住宿场所室内应设有废弃物收集容器,有条件的场所宜设置废弃物分类收集容器。
(二)废弃物收集容器应使用坚固、防水防火材料制成,内壁光滑易于清洗。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密闭加盖,防止不良气味溢散及病媒生物侵入。
(三)住宿场所宜在室外适当地点设置废弃物临时集中存放设施,其结构应密闭,防止病媒生物进入、孳生及废弃物污染环境。
第三章卫生操作要求
第十八条操作规程
(一)住宿场所经营者应制定公共用品用具采购、储藏、清洗消毒、设备设施维护等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应具体规定工作程序。
(二)经营者应当认真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卫生操作规程,从业人员应当熟悉本岗位卫生操作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
第十九条公共用品用具采购
(一)采购的物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要求。采购物品应做好记录,便于溯源。
(二)采购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化妆品等物品中文标识应规范,并附有必要的证明文件。
(三)采购的物品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登记。
第二十条公共用品用具储藏
(一)公共用品用具储藏间应保持通风和清洁,无鼠害、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及霉斑,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私人物品。
(二)不同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物品距墙壁、地面均应在10厘米以上。棉织品宜存放于储藏柜中。
(三)物品的储藏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定期检查,及时清理过期物品。
(四)有毒有害物品应有专间或专柜存放,上锁、专人管理,并有物品使用登记。
第二十一条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
(一)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二)供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三)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设备(消毒柜)应运转正常。
(四)清洗饮具、盆桶、拖鞋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五)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六)洁净物品保洁柜应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杂物。
各类公共用品用具更换、清洗、消毒、保洁工作可参考《推荐的住宿场所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方法》(见附录)。
第二十二条客房服务
(一)客房应做到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二)床上用品应做到一客一换,长住客一周至少更换一次。
(三)清洁客房、卫生间的工具应分开,面盆、浴缸、坐便器、地面、台面等清洁用抹布或清洗刷应分设。
(四)卫生间内面盆、浴缸、坐便器应每客一消毒,长住客人每日一消毒。
(五)补充杯具、食具应注意手部卫生,防止污染。
第二十三条公共卫生间清洁
清洁坐便器(便池)的清洁工具应专用。每日应对卫生间进行一次消毒。
第二十四条棉织品清洗消毒
(一)棉织品清洗消毒前后应分设存放容器。
(二)客用棉织品、客人送洗衣物、清洁用抹布应分类清洗。
(三)清洗程序应设有高温或化学消毒过程。
(四)棉织品经烘干后应在洁净处整烫折叠,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及时运送至储藏间保存。
第二十五条通风
(一)机械通风装置应运转正常,过滤网应定期清洗、消毒。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三)集中空调机房应整齐、清洁,无易燃易爆物品及杂物堆放。风机过滤网应清洁无积尘。
第四章卫生管理
第二十六条卫生管理组织
(一)住宿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负全面责任,应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卫生知识培训。
(二)住宿场所应设置卫生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员,负责其经营场所卫生管理具体工作。
(三)专(兼)职卫生管理员应有从事住宿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经验,经过公共卫生管理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二十七条卫生管理工作职责
住宿场所卫生管理部门的成员或卫生管理员承担本场所卫生管理职能,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订从业人员卫生培训教育计划和考核办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卫生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的培训学习和考核。
(二)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负责提出将患有有碍公众健康的从业人员调离直接为顾客服务岗位的意见。
(三)制定卫生管理制度、卫生责任制度和卫生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督促本场所经营者、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按时办理有关卫生证件、证明,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五)配合卫生执法人员对本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负责建立本场所卫生管理档案。
(六)参与保证卫生安全的其他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卫生管理制度
住宿场所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主要制度有:
(一)证照管理制度。
(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及个人卫生制度。
(三)公共用品用具购买、验收、储存及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四)场所自身检查与检测制度。
(五)洗衣房卫生管理制度。
(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
(七)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报告制度。
(八)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应急预案与健康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九)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十)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第二十九条证照管理
住宿场所、从业人员及健康相关产品应证照齐全。卫生许可证悬挂在场所醒目处,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有效,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或备案文件复印件真实完备。
第三十条档案管理
住宿场所应建立卫生管理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证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或备案文件(复印件)等。
(二)卫生管理制度。
(三)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或卫生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岗位职责。
(四)发生传染病传播或健康危害事故后的处理情况。
(五)卫生操作规程。
(六)公共用品用具采购、验收、出入库、储存记录。
(七)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检测记录。
(八)设备设施维护与卫生检查记录。
(九)空气质量、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记录。
(十)投诉与投诉处理记录。
(十一)有关记录:包括场所自身检查与检测记录,培训考核记录,从业人员因患有有碍公众健康疾病调离直接为顾客服务岗位记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记录等。
(十二)有关证明:包括预防性建筑设计审核文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图纸,消毒设施设置情况等。
各项档案中应有相关人员的工作记录并签名,档案应有专人管理,各类档案记录应进行分类并有目录。有关记录至少应保存三年。
第三十一条传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报告
(一)住宿场所应建立传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场所负责人和卫生管理员为责任报告人。
(二)当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时,责任报告人要在发生事故24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三)传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报告范围:
1.室内空气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2.饮用水遭受污染所致的介水传染性疾病流行;
3.公共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等遭受污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皮肤病;
4.意外事故导致的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剂、杀虫剂等中毒。
(四)发生传染病或健康危害事故时,场所经营者应立即停止相应经营活动,协助医务人员救治事故受害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的继发。
(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传染病健康危害事故。
第三十二条环境卫生管理
(一)室外公共区域应保持干净整洁。
(二)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地毯、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三)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四)洗衣房的洁净区与污染区应分开,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设施设备日常保养及运行状态良好。
(五)定期进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应符合卫生要求。
(六)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室内空气、用品用具等定期进行检测。
第三十三条食品经营项目
住宿场所设有食品经营项目的,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要求。
第五章人员卫生要求
第三十四条健康管理
(一)住宿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应当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继续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健康合格证明”不得涂改、伪造、转让、倒卖。
(二)从业人员患有有碍公众健康疾病,治愈之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可疑传染病患者须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进行健康检查,明确诊断。
第三十五条卫生知识培训
(一)从业人员应当完成规定学时的卫生知识培训,掌握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卫生操作技能等。
(二)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每两年进行一次。
(三)从业人员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第三十六条个人卫生
(一)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二)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附录:推荐的住宿场所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方法
一、清洗方法及步骤
(一)去除公共用品用具表面的残渣、污垢。
(二)用含洗涤剂溶液洗净公共用品用具表面。
(三)用清水冲去残留的洗涤剂。
二、消毒方法
(一)物理消毒。包括蒸汽、煮沸、红外线等热力消毒方法。
1.煮沸、蒸汽消毒:100℃作用20~30分钟以上。可用于饮具、盆、毛巾、床上用棉织品的消毒。
2.红外线消毒:125℃作用15分钟以上。可用于饮具、盆的消毒。
(二)化学消毒。用含氯、溴或过氧乙酸的消毒药物消毒。
1.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分钟,可用于盆、饮具的消毒或用于物品表面喷洒、涂擦消毒。
2.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1000毫克/升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可用于拖鞋消毒。
化学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应用净水冲去表面的消毒剂。
三、保洁方法
(一)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不应使用毛巾擦干,以避免受到再次污染。
(二)消毒后的饮具应及时放入餐具保洁柜内。
四、化学消毒注意事项
(一)使用的消毒剂应在保质期限内,并按规定的温度等条件贮存。
(二)严格按规定浓度进行配制,固体消毒剂应充分溶解。
(三)配好的消毒液定时更换,一般每4小时更换一次。
(四)使用时定时测量消毒液浓度,浓度低于要求立即更换。
(五)保证消毒时间,一般公共用品用具消毒应作用15分钟以上。
(六)应使消毒物品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