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实现有效设计,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要简约化、实在化

“简约化”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实现“五简”。即:教学理念简朴,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方式简练,教学过程简化。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不要存在非教学现象,假话、空话不能有。不能玩文字游戏,不要把媒体课件大量运用,叠床架屋,充满整个教学过程。

要设计有用的课,而且设计与上课不能脱离。设计要有利于教,有利于讲,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学,让学生学得快,有利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力,有利于持续高效学习。

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的一般策略

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学生及相关资源。要吃透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设计好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可参考名师教学设计,结合实际吸取别人的精华,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设计实效

1.优化教学目标

要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做到四维目标有机融合。辩证处理好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关系,单元目标与总体目标关系,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课时目标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要因材施设,针对训练重点,确定目标。

2.整合、精选学习内容

要结合教学目标、导读、预习阅读提示、课后问题,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有限的教学目标。要分清主次,针对重难点确定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活用教材,大胆探索。根据学习需要,知识的前后联系,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蓝本,做好裁剪与重组。教材中内容学生能读懂的,要剪掉,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精华做核心,形成教学版块。根据选取的训练点、情感点、目标的核心,选编与之关联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教学块。还可以对教材中同类内容合并重组,对比学习。

3.充分准备,分析把握学情,因材施教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本,突出共性,张扬个性,因人而宜。设计要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4.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设计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达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以学定教,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持续发展。教学方法倡导读、议、讲、练相结合。学习方法倡导探究、合作、自主、快乐学习。

5.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要有利于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准,提升人格力量。使师生的自由人格发展和民主和谐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阅读教学的根本价值。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要根据学生阅读基础和内容特点确定。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要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确立好“读什么,怎么读;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怎么练”。设计一个平等、互动、交流的课堂。

(3)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科的“人文性”,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可以从重点句、段入手调动学生情感,在充满热情中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体现师生平等。 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体验机会。留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设立学习语言、学习文化、运用语言的平台。

(5)教师要预设引领学生学习的主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问题的设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要紧扣教学重点,以点带面。有利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问题要根据不同要求,不同教学阶段设计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初读设计肤浅感知的问题;精读时设计思考理解型问题;巩固加深时设计创造和运动型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效,围绕训练核心、情感点,有利于思维发展。问题设计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

(6)阅读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好插图,设计好何时用,如何用。

6.检测作业的设计

检测作业模式、形式为:

(1)注重迁移,学以致用。(2)想像补充,挖掘提高。(3)体验升华,感悟真情。(4)奇思妙想,想像创新。(5)延伸发挥,想像续编。(6)文图转换,培养特长。(7)转换视角,另类表达。(8)概括缩写,精炼语言。(9)实践查阅,丰富生活。(10)课外阅读,激发读书。(11)改编排练,综艺展示。(12)低碳生活,服务社会。

篇2

一、寻找学生个体差异,解决学习需要的问题策略

在当前语文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着目标缺乏、个性消亡,不从学生需要出发的问题。因为目标过分单一功利化,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分析,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设计既盲目又泛滥成风。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入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然后要去搜集学生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风格,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要发挥学生主体,将教学目标和学生主体融合为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呢?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学生目前学习的心理需求。也就是其学习状况和预期之间的心理差距。例如《雨巷》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了重新建构诗歌阅读欣赏模式,我采用初读、精读、研读的方法,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将阅读和理解结合起来,推进体验和表达的方式,延伸拓展语文基本素养。

学生通过对这篇诗歌的学习,不但牢固掌握教材内容,而且学会欣赏阅读诗歌的方法,不知不觉获得美的熏陶,建立自觉的审美意识,也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

二、优化目标设计差异,发展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

在课堂语文教学中,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根据内容互动调整,而后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检查、评定的参照物,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思考能力的最终归宿。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犹如航海中的罗盘,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当前教学背景下,很多人无法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常常将目标设定形同虚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构认知的过程,只有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建立在记忆库中,从而通过外界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意识概念。这种理论的建构对我们传授知识还是培养技能,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养成情感、态度方面,都能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内外因素的结合,进行学生的认知建构。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确有教师非常注重课堂活动的设定,而且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存在的问题却是学生们看似讨论热烈,但实质上毫无效果。究其根源,其实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设定上就走了弯路。我在《滕王阁序》这篇课文的设定中,进行了差异化设定。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多个层次推进:第一环节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这主要针对一些中等学生。第二环节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音乐美,主要针对一些对文体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第三个环节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主要针对感情细腻丰沛的一些才情学生而言。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上,我主要引导学生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将设计难点的提示,变成了形、色、声、动四个环节的赏析。目的是想通过不同层次的目标设定,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和认知状况,充分体会诗文的音韵美,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揣摩和品味诗文的隽永和丰富。结果我收获到的是多层次的,有些爱好音韵的学生,朗读起来陶醉其中,有些情感丰沛的学生对此种人生胜景心向往之,非常入情入境。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造就了不同的学生感知,发展了学生的差异化性格和心智成长能力。

三、发展学生个性差异,渗透才情教育

社会发展需要个性,需要独立思考,尤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来,这是当前教育所思考的问题所在。何谓语文个性?何谓才情教育?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吸收能力,也是一种超过世俗意义上的领悟力。个性充满灵感,同时又可以将灵感内化在自己的心智中,成为一种境界,建构成一种有序的思维结构,产生性格和气质的飞跃。富有个性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地方在于,可以激励自己完成更高的需要,不断探寻成长和发展的契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个性差异入手,培养高才情学生的“悟性”。有“悟性”的学生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的差异包括透悟、醒悟、顿悟等,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悟性发展中,形成个性。在课文文本的语感训练中,让学生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独立析文论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想法入手,不搞“考试八股文”,多做一些话题作文,从立意、文体、取材到结构和语言表达都要自悟自得,不可以人云亦云。我引导他们将语文学习和心灵连接起来,既要保证视界敞亮,还要能够在七彩的文字中释放自己。

例如在《雨巷》阅读赏析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字入手,抓住一些重点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挖掘作者的才情,学生一步步寻找句子的美感:“结着愁怨”,侧面描写出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为渺茫的理想而忧愁;“悠长、悠长”则写出了道路的漫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美丽而内心纯洁。

篇3

一、问题设计的依据

1教学目标

问题设计以任务分析为保障。问题设计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它遵循“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明确了教学目标及类型,就为教学方法、技术与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提供了依据,为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规定了标准,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解决活动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弄清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设计出正确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而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用“打碎花瓶来欣赏”的办法,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破坏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2文本内容

有了目标的导向之后,就是依据文本内容设计问题。文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只有依据文本,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对文本内容熟悉和充分理解,针对文本的学习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提纲挈领的问题。

3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

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师确定“教什么”要依据学生“学什么”,而确定“学什么”要解决两个问题:(1)学生应该学什么;(2)学生能够学什么。前者与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有关;后者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关。学习实际即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状态,称为起点状态或起点能力。因此,阅读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进而确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二、问题设计的特点

1层次性

问题设计必须考虑到问题的层级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生活的顺序展开。对于设计者而言,除了关注问题本身之外,问题之间的呈现是否富有层次感,是否富有挑战性和不可预料性,也是很重要的。

以《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为例,对于夏洛克这一形象,教师先顺着学生的初步认知,与学生一起发现并探讨他的贪婪,到达一定的程度,教师顺势提出这样一问题:“可是,曾经有一笔巨大的财富摆在夏洛克的面前,但他并没有接受,是不是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无疑,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不可预料性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它会很自然、很有意思地将学生对夏洛克的认知从浅层推向深层。

2激趣性

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学习兴趣表现最为明显。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为了实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阅读教学中一系列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换为活跃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那些潜伏的学习欲望完全释放出来。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体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精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尤其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热切的期待中充分地阅读和探究,激起学生乐问乐学的兴趣,尽情地展现自我,使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3启发性

问题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常规行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学生语言素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问题设计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设计问题时语言表述要简洁精炼,明确具体,注意使用一些限制性词语。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且有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回答。

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的设计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问题设计的对象应当兼顾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恰当问题,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获得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快乐感。

再次,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太容易又会使学生产生浮躁的情绪,认为自己都会了不用再学了。

四、问题设计的实施

首先,应当抓住学生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时发问。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时间,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适当的时机发问。

篇4

一、学习情境创设的四种常规做法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片段,引入课堂,渲染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3.从作家生平材料人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再别康桥》的徐志摩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再别康桥》里精美的康桥的图片。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实际上这个做法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案例存在问题分析

我们可以从三点来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很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的学习情境对学生领悟创作动机,体会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性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修改。不是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共情。

第二课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两点。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品析语句。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三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康桥的美丽图片。学习目标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康桥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三、有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三大特性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一、阅读教学以及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概述

为了深入研究初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需首先明确何为"阅读教学"、何为"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因此,从"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念入手。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成对学生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材料中的文字形式的内容,并真正做到理解和领会。在采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科方面的基础情况以及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阅读,掌握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践环节,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材料内容的阅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理论、人生寓意等,当学生读懂材料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时,又能从中发现并探索出材料所含范围以外的内容,进而提出自己独有的想法,并为其寻求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因而,阅读教学的宗旨并不单单局限于使学生被动的接受什么,而在于从所获得的只是当中发现什么、创造出什么。

2、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阅读教学模式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设计环节,即教师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阅读,进而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和创造。在阅读教学模式中,通过设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开阔思维、激发内心的好奇,进而使学生主动阅读教学材料,因此,问题设计的优劣,对于阅读教学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重几点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整体规划性,有教学价值、有内涵、有深意,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的问题;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教学大纲、学生自身能力等实际条件,从而与实际教学有效融合;

再次,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充分开阔思维,并能在此基础上有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及问题设计策略分析

1、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当前,阅读教学方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问题设计环节,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依据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和了解,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总结如下:

(1)问题设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注重所设计问题的数量,人多越多越好,而常常忽略了设计的问题的实际应用性和教学实用性,使得设计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阅读、获取材料知识、发挥创造能力并没产生太大的作用。

(2)问题设计缺乏多元化[1]

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常缺乏创造性,一直采用经常使用的问题设计法,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新颖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阅读教学的开展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分析

(1)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设计问题[2]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因此,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可以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教学模式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先进科技--计算机电子技术、投影仪器、幻灯片等,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几段贝多芬创作的曲子(变奏进行曲、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等),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教材中所描述的贝多芬,并融入教师在课前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在音乐播放结束之后,与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分享,音乐中的那一部分能体现出教材中所说的贝多芬的特性,以及通过音乐,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哪些其他故事是教材中所为提及的,通过如此的提问与思考的过程,完成阅读教学的内容。

(2)从学生的自身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的第二点原则应为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经历不同,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设计问题,满足阅读教学的需求,需从学生的自身能力出发进行设计。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节,教师可以依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的了解,将学生归类,并分组,要求每一组要包含每一类的学生,而具体的分组情况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在自身条件上的互补。在分组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事物的正确答只有一个"的论题,然后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讨论要围绕"事物的正确答只有一个"展开,看这个论题是否正确,在讨论结束后,请两组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观点阐述,进而推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3)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在我国汉语的内涵十分深远,因此,在采用阅读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从语言的运用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如在上述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节,当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活动,邀请两组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一次课堂内的辩论,通过辩论既可以阐明小组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观点支持、观点反驳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具体运用,从而提高知识的使用技能。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是国民教育的重点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设问题设计环节产生的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从"问题设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问题设计缺乏多元化"两方面阐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并提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从学生的自身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探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即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作为阅读手段的师生对话正是通过问答形式得以进行的。

“提问设计”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的一种思维训练。它使学生个体围绕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利用师生语言交流而形成的良好氛围,不断地纠正、丰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因而,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研究必须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能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过程的问题情境等诸多因素;还应着力探索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辟有效的途径。

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优化,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阅读文本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现状: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问,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由于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许多提问的误区:

一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无效性提问:提出的问题过简或是过繁、问题较琐碎、提问时机不当、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对学生评价单一等。

二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常见习惯性提问:比如教师常用的口头提问语言“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

三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课堂仅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以上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不仅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反而增加了许多浮华热闹、娱乐化倾向的“新课堂”,这都是课堂提问低效的表现。

二、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1.立足文本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独立读懂文本,深入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清文本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把握其中字词句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提炼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使主问题具有一定的聚焦性和辐射性,才能创设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如果教师忽略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感悟,就会导致感性层面感知不够,难以获得理性的结论。

2.紧扣目标

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串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关注学情

主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即首先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主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抑现象发生。其次要紧扣住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主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的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可见,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

4.开放多元

只有针对文本提出能开拓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问题有趣味性、探索性、多元性,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学生才能更充分地进行读、说、思等活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体。

5.多方切入

主问题的设计,要改变传统提问的零碎、繁琐,要能够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多角度的、反复深入的思考。根据文本特点,从诸多角度切入,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探究。

(1)关注文题。

(2)抓住文眼。

(3)关注人物关系。

(4)抓住主要矛盾。

6.有序推进

阅读教学只有由易到难、有序推进,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推进的梯度性,循序渐进,用主问题的有序呈现去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理解文本。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文化创新性,又要使学生的创新基于文木。要鼓励学生的阅读批判性,也要注重将学生的批判划归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培养学的审美自主性,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支持,不能一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设计更能体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有效性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生成,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问题设计;类型;原则;弊端;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90-1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类型

1.展示型问题。展示型问题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信息。例如,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 1 Advertising 时,教师设计的问题“What is a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便是展示型问题,学生从文本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

2.参阅型问题。参阅型问题是教师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本的事实性信息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围绕文本中有价值的可以生成的关键点而设计的问题,这类问题文本中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例如,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 1 Advertising时,教师设计的问题“Should we follow the advice in PSAs? Why or why not?”便是参阅型问题。

3.评估型问题。评估型问题是教师在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为了增进学生对文本话题的熟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向学生提出对文本话题进行拓展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上从文本中找不到答案,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如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 1 Advertising时,教师设计的问题“How do you think advertisements affect our life?”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我们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又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弊端

1.活动内容不全面。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教师只注重词汇、语法、结构等内容的学习,而忽视话题功能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只注重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活动,而忽视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策略的活动,忽视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的活动。

2.活动方式单一化。课堂上的活动,教师通常只采用教师问、学生齐答,或教师问、单个学生答的方式。有时,一个学生回答2-3分钟,而其余的学生只是在听。偶尔也安排“结对子”活动,但是整堂课下来活动方式过于单一。表面上教学活动很多,而学生全体参与活动的时间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挫伤了。

3.活动时间不合理。一是设计活动时考虑不周全。如导入活动安排10分钟,图片、动画俱全,气氛是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师却忘记了导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知识和心理方面作好准备,点到为止即可。二是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节奏。三是教师把活动目标定得太高,学生在活动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本节课总体目标的达成。

4.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统一。课堂上经常出现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与活动形式不统一的现象。比如,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是让学生根据广告图片和关键词来谈论广告,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只带领学生一起根据广告图片和关键词复述了一遍课文,活动就结束了。

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对策

1.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要求——“精”而“活”。所谓“精”,即提纲挈领,切中要害,能较容易勾勒出一个框架来。例如,针对《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 2 The honorable games,教师可以设计“How can the text be divided and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这一问题,教师梳理出前四段的主要内容、第5段的主要内容和后三段的主要内容,从而使文章框架清晰可辨。

所谓“活”,即要拓宽文本信息转换的角度,增加文本信息转换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例如,对The honorable games一文第四段的处理,如果教师能够转变设问的角度,设计这样的问题: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where are the modern games held? 学生就需要对教材上的文本信息进行转换。

2.参阅型问题的设计要求——“足”而“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加参阅型问题的数量,这可促使学生提供句子更长、句法更复杂的答案,从而促进英语习得。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参阅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convincing explanation of the mummys curse? 让学生思考关于木乃伊诅咒的各种解释以及各自的可信度,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增加。

篇8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附SEFCBookIALesson26&Lesson27阅读理解问答题:

1)WhichwastheUSA''''sstrongestearthquakes?

2)Howmanypeoplelosttheirlivesandhowmanypeoplelosttheir

homesinthe1906earthquake?

3)Howmanypeoplelosttheirlivesinthe1989earthquake?

4)Whenthe1906earthquakehappened,howmanymetresdidthePacific

platejumptothenorth?

5)Howmanymeasures(措施)canwetakeinordertodealwith

earthquakes?

6)Whatis"TheBigOne"?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interactive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schematheory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附SEFCBook1ALesson26&Lesson27阅读理解问答题:

1)Whatdothefirstthreeparagraphstalkabout?

2)WhatdoesthewritertrytoexplaininthelastparagraphofLesson26?

3)WhatdoesthewriterintendtodointhefirstparagraphofLesson27?

4)Whydoesthewritermention"TheBigOne"?

5)Ifwecomparethe1986earthquakewiththe1989earthquake,whatcanwefind?

6)Ifthe1989earthquakehadhappenedinthecentreoftown,whatwouldhavehappened?

7)Whycan''''twestopearthquakes?

8)DoyouthinkthatSanFranciscoisnowindanger?Why?

9)Howdoesthewritermakeeachparagraphofthetwolessonscoherent(连贯的)?

10)Whathaveyoulearnedfromthelessons?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三、Post–-reading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Book1ALesson26&Lesson27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WhydoyouthinkSanFranciscoareeasilyshakenbyearthquakes?

2)Giveaspeechonwhatweshoulddoinordertodealwithearthquakes.

3)Writeapassagetoreportthe1989earthquakeinSanFrancisco.

4)Writeashortarticleonthe1999earthquakeinTaiwan.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解决措施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阅读方面的综合能力,逐级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主要工作重点。初中英语阅读文章的类型较多,对于学生阅读方面的各种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客观地决定了做好相关问题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新课改影响范围的扩大,推动了初中英语教学各项体制的改革,对于其中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作用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问题设计方面缺陷

初中英语大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增加初中生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他们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开展有效的英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与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同时,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问题设计的相关优势,增强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但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影响了问题设计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些有关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主要缺陷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问题方法单一,整体的质量不高。初中英语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阅读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解不深,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和安排的过程中,设计问题方法比较单一。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1)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过少;(2)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不足;(3)忽略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性;(4)问题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客观地说明了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造成的影响。

2.问题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英语阅读文章,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从而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问题。而某些老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英语阅读材料的内涵,导致最终设计的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设计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思维想象力将会被慢慢地弱化,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将会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3.问题设计的层次感不强。新课改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英语阅读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为了按时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总是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准要求学生,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感。在这种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某些学生由于看不懂老师设计的相关问题,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慢慢地下降。而英语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可以适应老师设计出的各种问题,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自身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渐地提高。这种现状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地改变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整体的教学工作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缺乏层次感的英语问题设计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4.问题设计的开放程度不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的阅读问题设计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种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阅读过程中投入的精力非常少,选择问题的答案时主观的随意性强。这种由于缺少足够思考空间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客观地体现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英语问题设计开放程度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增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效果的主要措施

1.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感。为了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更多兴趣,初中英语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感,注重差异性教学质量,为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一定的推动力。我在教学NSE八上Module6 阅读课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中,解读这篇科普文时,考虑到有部分学生阅读上存在困难,所以我设置了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animals? Where do they live? What do they feed on? Why are they in danger? How difficult is the situation? What can we do to save it?前三个问题是表层次的问题,除个别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外,学生都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后面三个问题则层层深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连接词so, in order to在文中的作用,并联系上下文阅读才能得知答案,最后获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动物。

完成这样的教学,需要老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做到:(1)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设计问题时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大致了解问题考察的相关内容;(2)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主要的内容,根据文章的结构设计相关的问题,保证设计出的问题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对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老师在问题设计阶段应该有着充分地了解。设计出的问题应该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大意,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2.突出开放性问题的重要地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开放性问题所占的比例大小客观地反映了老师设计阅读问题的合理性。开放性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及概括能力。初中英语中各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老师在这些问题设计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将会逐渐地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英语方面强烈的求知欲。比如,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这样设置:How do you deal with this matter? What would you do? Do you have a better solution ?等。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3.注重细节性问题的设计。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细节问题的设计。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初中英语阅读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篇幅较长,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NSE八上Module 11阅读文My experiences in England 时,学生在阅读下面两句时:In England , 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 So I tried to drink tea with milk too. 我就会追问道:Why did the writer try to drink tea with milk? 引导学生去琢磨作者为什么用“try to”,学生展开讨论,得出想法:Maybe the writer didn’t like the way of drinking tea in England first。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

三、结束语

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有关问题设计方面的可靠措施,为学生未来全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相关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为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富琴.阅读教学,英语教学的灵魂――初中英语阅读策略探索[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52-53.

篇10

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深化,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老师越来越清晰的了解精心的预设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意义。本文将对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预设;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设主要指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剖析出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有的差异性,对如何引导阅读教学课程逐渐深入所进行的问题准备。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指标是要求培养学生能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为了达到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只有进行精心的预设,才能在教学课堂中有不断的精彩。

一、深入研究《新课标》教学要求,制度准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高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只有落实好了《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出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找到预设准确的方向。老师在进行预设之前要对阅读文章进行剖析,做到深入的了解,对文章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老师在进行预设之前首先要体会编者选编这篇文章有何用意,理解这篇课文所包含的那些《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对学生阅读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只有老师很好的驾驭全文,才能进行知识拓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比如就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相互信任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于亲情的珍惜。《地震中的父与子》渗透着一种父爱的精神,基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老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做如下的预设: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3.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8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这样的预设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文章内涵,实现阅读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实施有针对性阅读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学习方法、接受能力、情感体验、心理变化都存在差异。老师在进行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预设。语文老师首先要在课堂表现和日常生活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思想状态等作为预设的材料,让教学预设具有针对性,其次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才能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做到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阅读教学做出预设。

比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的时候,学生对于北京的风俗文化可能不太了解,在理解上产生困难后就会让阅读学习显得很枯燥乏味,所以老师要通过预设去引导学生去理解背景春节的风俗文化,再就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预设上还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情况,老师可以做如下设计:1.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这样有层次的预设下,让学生阶梯型的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合课文进行双向预设,科学设计板块式结构

在进行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预设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的将预设进行板块式的划分。第一个板块应该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第二个板块排除文章中阅读障碍,让学生进行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老师提问的方式来表达对文章的阅读感受和初步理解,在这一板块中要明确阅读的方法和阅读要实现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板块的预设要让学生有探索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第四个板块要进行拓展性和延伸性的预设,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总结阅读技巧。预设是需要师生相互配合的,具有双向性的,好的预设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1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好的预设能够使教学顺利的不断深化,让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提升阅读教学的连贯性。老师要对课文了然于心,对于预设不断的进行创新,灵活多变,这样就能让教学课堂更加精彩。(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前亭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 汪圣梅.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刊),2013,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