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篇1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结构;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面临当前外部需求的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中,下行压力明显。在此背景下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如普雷维什・辛格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则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上述观点分别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层面研究了二者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总量层面的分析

Kvoussi利用1960~1978年期间的数据,考察了73个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中,由于出口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出口都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Moschos的研究假设国家间发展阶段不同,其扩大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通过从总量方面分析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源泉,该研究探讨了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显示存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低于或高于这个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不同。Baldwin基于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将比较优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认为贸易产生静态的比较优势效应和动态的资本积累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会放大比较优势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获得取决于贸易量,而与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贸易发生,资本积累就会发生,比较优势效应就会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佟家栋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林毅夫认为,出口增长除了能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还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全面考察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作用。尹敬东针对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显著这一问题,澄清了传统测算方法中对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混淆之处,认为其核算中的混淆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从而得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结论。

总的来看,从总量层面分析可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研究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层面的分析

Mazumdar在Baldwi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索洛模型和资本积累理论扩张了Baldwin的结论,认为只有当一国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即强调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的结构和方向。Ledeman和Maloney分析了贸易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自然资源充裕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出口集中度则阻碍了经济增长。

此后的国内外学者围绕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将总量分析转为结构分析,不仅通过构建具体的贸易结构测度指标论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因果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小,同时也有利于贸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二、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的日益成熟,为学者们实证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国内外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Levin和Raut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实证分析了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小。Lewer检验了Mazumdar的假设,利用SITC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出口数据,构建了贸易结构变量,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扩张的VAR模型估计了选定的一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支持Mazumdar的假设,这些国家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显著。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对28个OECD和发展中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表明,与出口资本品的国家相比,主要进口资本品而出口消费品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也验证了Mazumdar的假设。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在Lederma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衡量贸易结构的五个不同变量,在多国视角下检验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被贸易结构解释,并且H-O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Raja Kalia、Fabio Méndeza和Javier Reyesa研究了贸易伙伴的数量和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的数量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发达国家这种关系尤其显著;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关系尤为显著。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杨全发、舒元,沈程祥,孙焱林,赵陵、宋少华、宋泓明,石传玉、王亚菲、王可、吕惠娟、许小平,徐光耀都从贸易总量的角度统计分析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考虑到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蓝庆新在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中设计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贸易结构指标,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王永齐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基点构建了COMPO和TECH两个贸易结构指标,通过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总量增长上。易力、李世美、刘冰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VEC模型,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认为长期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徐光耀选择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俄、法、澳四国为样本国,分析了在不同的进口贸易结构下,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丁雯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运用协整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长期内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马慧敏采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着1期滞后效应。苏振东、周炜庆基于产品附加值分布贸易结构分析法构造了出口贸易结构指数,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卓、王旭刚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跨国比较。冯帆基于VAR模型探索了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从短期看,出口产品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贸易指标在短期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经济增长也没有构成任何贸易指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只从长期来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动;从长期看,HO变量产品内贸易指数IIT和出口产品集中度H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总产出是SW指标的长期原因。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究竟是表现在贸易总量增长还是贸易结构或方向上,还未达成共识;第二,有关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还需进一步辨析和界定。

三、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发展或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也做了有益的探索。Frankel和Romer最初进行了贸易对经济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的探讨,他们借鉴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利用国家地理特点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运用98个国家的截面数据探讨了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理。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认为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路径可以用动态Rybczynski定理、产品差异化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贸易结构通过资源禀赋变化和提高内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来影响经济增长。

杨全发、舒元从闲置资源、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概括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沈坤荣、李剑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产出产生了积极影响。潘向东等将制度安排引入到对经济增长机理的探讨中,认为一国产权保护程度在所有经济制度安排变量中对该国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唐保庆、黄繁华则认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综述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从贸易结构入手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新视角。

2.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导致贸易结构指标选取存在不足。

3.学者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一问题上基本取得了共识,主要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等角度起作用,但是在理论和实证上还有不完善之处。

4.以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单一,还有待完善。

5.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行国家比较,综合考察不同国家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哪些不同影响,进而提出借鉴性建议。

参考文献:

[1]Baldwin R.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01).

[2]Mazundar J. 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06).

[3]王永齐.贸易结构、技术密度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6(05).

[4]袁其刚.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

篇2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一、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对东部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区域,一方面,它具有较先进的电子、航空、煤化工冶金等产业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另一方面,它的GDP占全国的比重极其小。2009年贵州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16%,造成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的滞后。鉴于此,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贵州为代表,分析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滞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对外贸易现状

贵州的进出口总额在1990年之前一直处于10亿元以下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省份,直到1990年才突破了11亿元。上世纪90年代,贵州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但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很小。“十五”期间贵州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对外贸易的措施,使得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2004年突破了百亿,“十五”末期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10.52%。在“十一五”期间的2008年对外贸易总额达234.08亿元,创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44%(图1)。

图11980-2009年贵州省对外贸易和GDP关系(单位:亿元)

对外贸易贡献率是判断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贡献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贵州对外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左右波动,贡献较小,甚至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负贡献。这反映了出口结构较落后的贵州,在正常情况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在国际市场不景气时负面作用较大(参见图2)。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来判断对外开放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如图2所示,贵州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徘徊在6%左右,从来没有突破10%。贵州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与我国外贸依存度相比差距则更大。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两位数,2007年达到最高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为44.96%。

图2贵州与全国贸易依存度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以贵州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和GDP增长基本同步。当GDP增长时,对外贸易同步增长,但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现出不同步的状况,对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贡献度最大的电力、有色冶金、饮料、烟草和黑色冶金五大优势行业外向度低,显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自我循环,反映了欠发达地区GDP的内向型特征,缺乏竞争力,显然,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滞后是其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对GDP的影响,这里采用贵州3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Eviews软件,将进口、出口、进出口及GDP等作为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GDP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进出口贸易都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参见表1)。

表1贵州省进出口贸易与GDP的相关性

GDP

EX

IM

TOTAL_TRADE

GDP

1

0.954

0.949

0.957

EX

0.954

1

0.980

0.997

IM

0.949

0.980

1

0.993

TOTAL_TRADE

0.957

0.997

篇3

关键词: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

1 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指在生产要素、商品劳务不能完全流动,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创新能力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区域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对外贸易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活动,其本质是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的跨境转移和重新配置。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按照的观点,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较系统地论述贸易发展利益的古典经济学家,是英国的约翰・穆勒,他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之后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俄林等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h・罗伯特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对外贸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而到了70年代,克拉维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而只是增长的“侍女”(handmaiden)的见解。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较晚, 大多集中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上。

我国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外贸易对一个地区有推动作用不代表对所有地区都有推动作用。因此, 本文采集了相关的统计数据, 对河北省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力求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2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2.1 衡量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对外贸易量指标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如GDP、GNP、GNI等,本文选用GDP来衡量,这也是我国常采用的一种衡量指标。本文选取1989~2008年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GDP,数据来源于2009年经济年鉴,其中的进出口额是采用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8252)进行处理后得到的,金额单位为亿元(人民币),其具体数值见表1。

2.2 数据的处理过程

本文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所谓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其数学公式为yi=a+bxi+εi。本文是利用excel进行的数据处理,其基本步骤为:

1)利用数据建立散点图,选中数据,再依次选择“插入”-“图表”,选择X,Y散列点图。

2)添加趋势线,单击新生成的X,Y散列点图,在依次选择工具栏按钮“添加趋势线”-“类型”中选“线性”,“选项”选择“显示公式”和“显示R平方值”。

3)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01,按n-2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将相关系数R2与其进行比较,当R2>= 时,其相关性水平显著,说明该模型通过检验。

2.2.1 进口总额与GDP 的回归分析

设进口总额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分析结果见下图:

其中,n=20,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0.6524,R2=0.9108,R2> ,其相关性水平显著,即进出口总额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以上模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当进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给GDP总量带来6.5465个单位的增加量。因此,今后应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国民区域经济增长能力。

2.2.2 出口总额与GDP 的回归分析

设出口总额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分析结果如下

其中,n=20,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0.6524,R2=0.9228,R2> ,其相关性水平显著,即出口总额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该模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当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给GDP总量带来10.405个单位的增加量。

2.2.3 进口总额与GDP 的回归分析

设进口总额为因变量,GDP为自变量,分析结果如下。

其中,n=20,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0.6524,R2=0.8802,R2> ,其相关性水平显著,即进口总额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该模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当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给GDP 总量带来17.454个单位的增加量。

3 结论与思考

3.1 结论

本文对对外贸易整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出口和进口共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在早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出口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到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进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出口的扩大意味着有效需求的扩大, 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进口的作用, 河北的进口品中有大量的省内急需的关键生产设备、高新技术和重要原材料, 这些进口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些进口品是直接为出口服务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就现阶段而言,进口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大的。

应制定进口战略,把进口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有秩序地促进那些经济建设急需的资源、原材料及先进的设备和适用技术进口,加快进口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对外贸易的新趋势,对外贸易要求的发展应实现从对外贸易观念的创新到对外贸易战略政策、体制的创新,直到对外贸易法制制度、贸易构成和贸易工具的全面创新。

3.2 思考

虽然我们可以得出,进口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当增加1个单位的进口量和增加1个单位的出口量时,那么对外贸易总额就增加了2个单位,可是区域经济增长量此时却存在矛盾,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不能解释上述原因,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白:(1)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加量运算;(2)在影响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量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口;(3)虽然进口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最大,但我们不能盲目的去提高进口水平,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增加进口的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 于俊年.计量经济(第二版)[M].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荣增等.区域经济系统论纲[M].科学出版社,2011.

[3] 朱廷,于宾.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文献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5).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无论是总额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顺经济周期变化的态势。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而2010年我国的GDP达到6.27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110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显然,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者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当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入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应对这些因素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对外贸易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就成为当前我们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认清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地发挥对外贸易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有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外贸发展环境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今后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定义变量与数据描述

在变量的选取上,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度量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用进口总额(M)和出口总额(X)来度量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1978—2010年中国年度数据,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对数据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处理:第一,因GDP和进出口数额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用GDP平减指数(1978=100)对所用数据进行平减和修正,以此来消除价格因素对各变量的影响。第二,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避免因数据变化带来的剧烈波动,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用LGDP、LX、LM表示。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所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7.0。

三、我国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建立时间序列的计量模型时,要求采用的数据必须具有平稳性,即残差不具有时间趋势,不然就会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ADF方法对LGDP、LX和LM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时依据各变量检验方程中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系数显著性来判断方程设定的合理性,滞后阶数的选择是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12检验类型(c,t,d)12ADF统计量12临界值(5%)12伴随概率P12结论12LGDP12(0,0,1)123.1112-1.95120.999112不平稳12D(LGDP)12(c,0,1)12-3.8312-2.96120.006812平稳12LX 12(c,0,0)12-1.6812-2.95120.429912不平稳12D(LX)12(c,0,0)12-5.5112-2.96120.000112平稳12LM 12(c,t,0)12-2.8812-3.56120.181512不平稳12D(LM)12(c,0,0)12-4.1812-2.96120.002712平稳注:(c,t,d)分别代表所检验的方程中含有截距,时间趋势及滞后阶数; D(X)表示X的一阶差分。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GDP、LX、LM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是都是平稳的,记为I(1)。

(二)VAR模型的建立与Johansen协整检验

为了进行后面一系列实证分析,必须首先构建VAR模型。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同时考虑到样本容量问题来进行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经检验最佳滞后期为3。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变量进行检验,以判别三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初始数据的形态分析,确定协整方程中无截距项,但有趋势项,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进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为:LGDP = 0.24LX + 0.13LM + 0.88trend+μ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进出口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对国内生产总值均有着正向的影响,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可见,改革开放30 年来,进口和出口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只是出口的作用更大,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只是证明了GDP、出口和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出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而GDP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第二,进口在前7期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从第8期开始才是GDP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进口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转化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GDP总体看来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第三,进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出口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出口与进口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更具体的展现Granger因果关系的过程,以及更为形象地说明GDP、出口和进口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下面将利用基于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动态特征。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的路径变化。图1、图2和图3均是基于VAR(3)模型采用正交化方法和Cholesk分解技术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中的横轴表示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在模型中将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设定为10 年。

图1GDP对出口和进口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由图1可见,GDP对来自出口的新息冲击,从第1年开始就呈现出正向效应,随后逐步增强,到第4年时正效应达到最大值,之后显现出缓慢衰减的趋势,在第8年之后这种正向效应开始变得平稳,这说明出口的变动在短期内对GDP可以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长期来看,这种推动作用便得平稳且影响时间持久。而GDP对来自进口的新息冲击,在开始的2年多内体现为微弱的负向效应,第3年后变为正向效应,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向效应缓慢平稳增长,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总的来说,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的促进作用。

图2出口和进口对GDP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由图2可知,出口对来自GDP的新息冲击,一直呈现出正向效应,但这种作用较小,成波动变化的态势。而进口对来自GDP的新息冲击,在前2年的正向作用表现的很明显,在第2年以后这种正向作用会下降,从第5年开始的1年多时间内呈现出负向效应,在此以后又变为正向效应并缓慢上升,最后变得稳定。因此, GDP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进口有显著的影响,是影响进口的重要因素。

图3出口和进口对彼此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图3显示,出口对来自进口的新息冲击一直呈现出正向效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进口对来自出口的新息冲击在第6年之前呈现出微弱的正向效应,此后出口对进口几乎无影响。结合前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认为出口没有带来进口的显著增长,相反,进口却对出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若干结论,并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一些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启示。

(一)实证结论

第一,协整检验表明,尽管我国进出口和GDP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均衡结果表明,进出口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只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进口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战略,出口通过对现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带动就业和促进资本积累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发展;而对进口的作用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进口规模相对较小且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例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多用,而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导向性”作用较明显,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技术水平还不高等因素阻碍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效应,在短期表现为负效应。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进口的增加会通过相对减少内需、淘汰落后的厂商、导致外汇流出等途径起作用,这时进口的作用就表现为短期的负效应;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进口的商品中往往包含大量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些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并产生“溢出效应”扩散到整个国民经济,从而促进GDP的增长;此外本文的分析还表明进口能有效地促进出口,它会通过促进出口的增加间接地再次拉动经济增长,即通过进口更多的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来增加产量,从而使出口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而当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带动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促进进口的发展。因而,总的来看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对出口而言,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应继续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使出口贸易尽快实现从劳动力和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向资本和技术为主的集约型的出口方式的转变,以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即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创品牌发展转变,使我国成为全球先进制造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和研发基地,实现我国从“候鸟经济”向“榕树经济”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即要避免与发展中国家形成过度竞争,又要防止拉美化风险,减少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从而转变我国的外贸发展方式,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使我国真正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第二,对进口而言,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为长期效应而不是没有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今后应重视进口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真正引进优质外资与先进技术,利用其外溢效应来提升国内生产技术与生产效率,促进规模经济、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中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这样才能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缓解当前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稳定人民币币值,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第三,要积极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很多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纷纷倒闭以及国际上对我国反倾销等问题的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协调好“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做到内外发展的平衡,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方法与建模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53-385.

[2]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3(3):779-794.

[3]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3(5):32-40.

[4]石传玉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1):53-58.

[5]冷眉,费方域上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当代财经,2006(11):103-107.

[6]姚树洁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7(10):163.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系统-目标-指标”三个层次的框架结构。其中,第一层次为区域对外贸易贡献度评价系统;第二层次为经济增长贡献度、就业贡献度、产业结构贡献度、财政收入贡献度等四个目标层;第三层次为各个目标层的具体评价指标。在各层次评价指标中,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保证作用。

1、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拉动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可以看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出口增长必然能够带动总产出的增加,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从长期看,经济理论各流派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也普遍持肯定态度,并就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与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如贸易乘数理论、增长发动机理论认为,出口有促进资本在比较优势领域配置、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国内外投资、刺激交通运输部门发展等动态效应。新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能加快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提高专业化和技术水平,并且提高一个国家对优势资源的配置效率。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递增是贸易的基础,认为从出口扩张中获得的扩大市场规模能够获取规模经济利益。

从以上的作用机制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是体现在总量上,二是体现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因此,在总量指标选取方面,我们选取出口依存度、市场份额、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度等指标,对出口贡献度进行测算。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我们用工业制品对工业增长贡献度、初级产品出口对农业增长贡献度等指标进行测算。其中:

C11出口依存度=当年出口额/当年GDP;

C12市场份额=地区出口贸易额/全国出口贸易额*100%

由于出口是GDP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用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拉动度等指标对出口贡献进行估算。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注意贡献率和拉动度分析具有局限性,主要适用于短期分析。

C13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当年出口额-上一年出口额)/(当年GDP-上一年GDP);

C14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GDP增长率

从出口产品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看,我们选择工业制品出口对工业增长贡献度、初级产品出口对农业增长贡献度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C15 工业制品出口对工业增长贡献度=(当年工业产品出口额-上一年工业制品出口额)/(当年工业总产值-上一年工业总产值)

C16 初级产品出口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度=(当年初级产品出口额-上一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当年农业总产值-上一年农业总产值)

在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如统计年鉴中计算了作为三大需求之一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中进口因素作为对国外产品的最终需求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完全减去。这等同于进口越多,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越低,也就导致外贸整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事实上,进口产品不仅可直接用作国内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还可以作为中间投入进入国内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此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口有相互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贸易可以分享技术外溢效应,从而提高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竞争能力。因此,有必要单独考察进口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主要从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两种不同角度出发估算进口的贡献度。

进口初级产品意味着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增加,对GDP增长有正向影响。用进口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产品占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也即进口资源性产品效益率表示初级产品进口效益。用初级产品效益度表示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的净进口情况,净进口资源越多,越有利于本地区资源保护和经济增长。

C17进口资源性产品效益率=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产品/进口总额;

C18初级产品效益度=进口初级产品比重/出口初级产品比重;

进口工业制成品中一部分产品是中间产品,还有一部分产品是先进的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短期内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高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提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并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GDP增长率提高。因此,这里可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比重表示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效益。

C19进口技术效益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进口总额。

2、对外贸易对就业的贡献度

贸易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出口对扩大就业总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原因在于贸易扩张会增加出口部门的产品需求,从而在出口及所有出口相关部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则比较复杂,根据作者整理,它对就业的影响途径主要有:(1)进口最终产品和服务对相关生产部门的同类产品和服务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降低生产性工作岗位就业,也就是所谓的进口的工作破坏效应。(2)进口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替代一部分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机会,同时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会带来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失业;(3)进口增强了国内竞争,带来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由此会抵消一部分进口产生的负就业效应。

总之,进口对就业影响具有模糊性。由于进口对就业产生的破坏性和替代性相对来说更为直接,进口对就业的贡献度可能是不显著的,这一假设已得到许多学者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在指标选取上,主要考虑出口对就业的贡献度,主要指标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出口对就业总量的贡献度;二是出口对就业结构改进的贡献度。

目前,外贸行业就业人数缺少具体的统计数据,这里按照产业划分使用权重方法计算这一就业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C21外贸行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

C22外贸行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其中,第一产业出口额用初级产品出口额代表,第二产业出口额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代表,出口额用历年人民币汇价折算。由于外贸出口产品是用来满足最终需求的产品,是总产出的一部分,是总量指标,而工业生产总值度量的是增加值,所以在分母上我们采用产业总产出而非增加值进行计算。

在各类别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最主要贡献之一是增加就业、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原本非熟练的工人由于工作培训逐步提高工作技能,对劳动生产率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用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人数贡献度进行测算。

C23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当年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部门就业人数

从出口对就业结构贡献度看,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部门通过利用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出口部门的积累,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在指标选取上,我们采用出口结构偏离度指标计算,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计算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对称关系。从静态看,出口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出口结构效益就越低;反之则越接近对称状态。从动态看,偏离度的绝对值下降,则反映出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趋势,也即反映出出口部门对就业部门的贡献。

C24第一产业出口-就业结构偏离度=■-1

C25第二产业出口-就业结构偏离度=■-1

3、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出口和进口两方面的结构效应来实现。出口的产业结构效应主要通过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发生作用。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必然会带动生产企业增加原料及半成品需求,而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又将拉动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指标,主要包括:

C31贸易商品结构优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是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链中分工地位的主要表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必然伴随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趋势,也即意味着出口贸易中制成品比例升高而初级产品比例不断下降;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进口比例逐步上升,而制成品比重逐步下降。因此,可以用贸易商品结构优度指标,测算出进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所起的贡献作用。

C31贸易商品结构优度=

其次,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显著特征。高新技术商品贸易比重增加,对加强区域间合作和全球经贸联系、加快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改善贸易条件、实现国际贸易优势转换与再造等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采用以下指标测度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贡献。

C3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出口比重;

C3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转换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

C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值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技术产品进口额×100%。

在以上三个指标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率主要反映地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其值越大说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出口转换率主要反映出口商品结构适时转换和升级态势,其值越大说明出口商品结构越趋于优化,产品潜在竞争力越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值率主要反映地区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增值率越高,表明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越强。

通过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口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C35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差异指数=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地区出口总额-全国制成品出口额/全国出口总额;

C36高新产品出口比重差异指数=地区高新产品出口额/地区出口总额-全国高新产品出口额/全国出口总额;

在贸易方式中,主要计算加工贸易对地区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的影响,用加工贸易国内配套比率指标衡量加工贸易国内链条部分的延伸倾向。其比率越高,意味着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越长,对加工贸易产生的增值效应就越大。

C37加工贸易国内配套率=(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进口)/加工贸易总额。

4、对外贸易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

由于进出口贸易关税及海关代缴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是中央税,税收收入归中央所有。在地方税中,外贸企业缴纳税收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其他各税等等。由于外向型企业的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其他税等规模较小,因此,本文主要估算外贸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负占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

C41 外贸企业增值税比重=(出口额-进口额)/GDP*增值税/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C42 外贸企业营业税比重=进出口贸易额/三次产业总产出*营业税/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C43 外贸企业企业所得税比重=进出口贸易额/三次产业总产出*企业所得税/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综合评价:以福建为例

本文以福建为例采用熵值法计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其基本原理是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利用申农“信息熵”计算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构造指标的评价权重,从而得出样本区域的综合评价值,即对外贸易贡献度指数。熵值法是一种根据指标反映信息可靠程度来确定权重的方法,相对层次分析法等其他方法来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构建样本标准化矩阵

在计算之前,为使最终结果判断有一致的趋势,首先要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额影响。设X为对应于m个评价指标和n个年份的样本矩阵,有 X=(xij)n×m。对xij进行归一化处理,令yij=■得到矩阵Y=(yij)n×m,yij∈[0,1]。使用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yij″=■,其中yj为第j项指标的均值,σj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由于进行熵计算时需要取对数,为消除负值,令Zij=yij″+d,其中d=-int(min(yij″))。

(二)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

1、将各指标Zij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指标值的比重:pij=■;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dj=1-ej,dj越大,说明第j项指标越重要;

4、确定各指标的权重:wj=■;

5、计算各年度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综合指数,Zi=■,Zj是第i年对外贸易贡献度的综合评价值,Zj越大,说明贡献度越高。

(三)对福建对外贸易贡献度综合评价值的测算

按照上述计算步骤,分别求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别计算各指标和目标层的评价值。在此基础上,求得整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见表2)。

从计算结果来看,24个指标中,平均每个指标的权重为0.417,在经济增长类别里,超过平均值的指标有出口依存度、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工业制品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在就业贡献度类别里,超过平均值的指标有加工贸易就业人数、第一产业出口-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在产业结构升级贡献度类别里,超过平均值的指标有高新产品出口比重差异指数、加工贸易国内配套率等指标。在财政收入贡献度类别里,各指标的权重均低于平均权重,表明外贸企业对福建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如其他方面的贡献明显。

(四)研究结论

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回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福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指数在2009年随着出口的负增长而下降至最低水平,但在2010年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国内经济向好势头巩固、稳外需扩进口政策效应、企业竞争力增强等共同作用下,外贸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福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指数达到了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福建的外贸出口规模增长迅猛,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十一五期间福建进口资源性产品的比重大幅上升、进口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大幅上升成为福建外贸发展中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它们分别从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和间接带动福建技术水平提高等两方面贡献于福建的经济增长。

2、对外贸易对福建就业贡献度相对稳定

从对外贸易对福建就业的贡献度来看,贡献度指数在2008、2009年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这两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较低,外贸行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至较低水平,而2010年贡献度指数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初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上升至7.4%,创下了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ECFA)的签订对福建初级产品出口的促进效应十分明显。由于初级产品生产加工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初级产品出口对福建就业贡献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对外贸易对福建产业结构升级贡献度下滑明显

对外贸易对福建产业结构贡献度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即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了65.6%,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同时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又由于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品牌的缺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薄弱,一旦收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冲击,出口下滑就十分明显。因此,总体上福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价值创造能力较低,对福建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也较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预期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与其他省市相比这一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对外贸易对福建财政收入贡献度低,且呈下降趋势。

对外贸易对福建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指数在经济发展贡献度指数中所占的比重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贡献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规模在福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产品进出口产生的关税收入归属于中央收入,从对外贸易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在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时,为鼓励出口,福建省级财政还承担了出口退税超基数后地方负担的部分,因此,总体上看对外贸易对福建财政收入直接产生的贡献度不明显。

5、对外贸易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度总体缓慢下降。

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

一、引言

2001年我国入世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进口额平均年增长约24.60%左右,进口额平均年增长约21.80%,可见加入WTO后,河南省也积极参与了国际。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如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河南省贸易影响是很大的,出口额由2008年的750亿元下降为501亿元,大约下降了33%;进口额由2008年的473亿元下降为416亿元,大约下降了12%。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GDP就达到2493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40多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1%。根据文献理论知,对外贸易一般会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为了明确河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性,本文将从统计视角,对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探讨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统计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GDP之比,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为了准确描述河南省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本文在计算出1978-2010年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之外,还分别算出出口依存度及进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可反映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而出口依存度则反映河南省经济增长对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

根据笔者整理的相关数据,绘制出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趋势图及其描述性统计量值表(表1)。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河南省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河南省农业比重较大、制成品比重不高及出口竞争力不强等原因导致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如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3年)只有1%左右,虽然近年来上升幅度较大,但是最高也不到7%,远远低于我国同期平均水平。由表1知,通过比较1978-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相关统计量值发现,无论是总贸易依存度还是进出口依存度,它们的 Mean(平均值)在变大,说明加入WTO后贸易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河南省市场也在不断开放;而Std.Dev.(标准差)在变小,说明1978-2000年间贸易依存度分布要比2001-2010年间的值分散,波动性较大,这可能是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出口的是初级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比较高,国外的市场波动对河南省出口的影响比较大。

三、结论与启示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表明: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同期水平,如2008年我国的外贸易依存度为58.2%,而河南省的外贸易依存度只有6.79%,其中出口依存度为4.17%,进口依存度只有2.62%,可见河南省的开放度还是很低的,今后河南省需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也说明对贸易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对河南省加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故此,今后河南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J].统计教育,2005, (6):48-50

[2]罗茹月.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4):65-66

篇8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本文用安徽省1991年至2012年的出口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作为样本,来分析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本省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是很强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是由出口带动的,另一方面,安徽省出口更好的发展并不全是由经济增长来带动的,并提出了对外贸易优化的措施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 :安徽出口;经济增长;协整关系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32-03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开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的区位优势凸显,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于是,研究安徽省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变的十分有意义。

本文采用1991-2012年的数据,参考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描绘出安徽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的运行轨迹,依据回归分析的结果,来讨论出口和经济的相关性问题。

1 安徽省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的一般性分析

1.1 安徽省经济增长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安徽省的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1991-2012年安徽省的GDP呈不断上升态势,发展趋势较为良好。安徽省GDP在1991年是663.5亿元,2012年为17212.05亿元,年平均增长为16.77%,是1978年的151倍,是1991年的26倍,表明安徽省经济发展有巨大潜力。然而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在全国排名14,经济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1.2 安徽省出口发展情况

随着改革的层层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飞快发展阶段,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2012年的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187倍,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210倍。同时,2012年的贸易总值远远领先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安徽省的出口贸易发展的如何呢?

1.2.1 安徽省出口的发展优势

首先,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地带,是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加速中西部发展的桥梁,同时,衔接着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非常有利于我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次,安徽省的交通十分便利。我省位于中国的水,陆和空中交通网络的中心和枢纽地区。此外,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丰富,此种“比较优势”,对于出口贸易更有益处。最后,安徽省是科教大省,科教优势与人才优势必将为本省的外贸发展带来机遇。然而,与全国其他省份和地区相比,安徽省对外贸易的总出口额占全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总值的比重偏低,进一步说明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

1.2.2 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量的分析

安徽省出口总额,1991年是70455万美元,2012年是2675228万美元,年平均增长为18.91%。安徽省出口额从1991-2012年是高速发展的时期,2012年的出口总额是1991年的38倍,是1978年的2519倍。这些数据还能够看出,安徽省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取得了飞快的成长与发展。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处理

年鉴中选取的安徽省出口总额的原始数据的单位为万美元,本文主要选用1991-2012年的美元换算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将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单位亿元。为了更好地克服数据之间的异方差,本文用EVIEW6.0软件对AHGDP与EX这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用LNGDP与LNEX表示。同时对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说明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

2.2 计量检验

2.2.1 相关性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LNGDP与LNEX这22年的变化趋势非常吻合,这可能说明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为了验证是否两者之间有着相关性,用EVIEW6.0软件计算出下面的结果,如表1.

可以看出,检出的LNEX和LNGDP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1,两者间的相关性很强,这也验证了先前的结论。尽管两者之间有着高相关性,但是还不能证明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更不能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为了证明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下面采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验证LNEX和LNGDP的关系。

2.2.2 单位根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说明了这两组时间序列下的数据对数情况下是否是同阶单整的,即两个变量的协整的关系如何,下面对两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验证的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对检出的LNEX和LNGDP的两个变量是非平稳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ADF检验来检验变量的差分序列,变量的一阶差分,是稳定的,是一阶单整,记为I(1)。同时,表明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能存在,那么再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

2.2.3 协整检验

本文用Eview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LNGDP=3.634094+0.840924LNEX

t:(21.48178),(27.61266)

R2=0.974440

R2=0.973162 DW=0.744269 F=762.4592

可以看出,t值和F值检验结果都非常大的,表明EX是AHGDP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R2的值是0.974440,说明此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从长远来看,安徽省的外贸出口将会对本省的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贸出口每增加1个点安徽省的GDP将增加0.840924个点。

2.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进行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的数据一定要是平稳的,否则会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这样方法检验的时候,最先要对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

本文为了证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综合一阶的情况下,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EX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0.0281,0.0281<0.05,因此拒绝原假设,接受“LNEX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即说明出口是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安徽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同时,还可以看出,“LNGDP不是LNEX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0.6306,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没能带动出口的发展,经济增长对出口没有推动作用。

3 结论与相关建议

3.1 结论

3.1.1 1991-2012年安徽省的GDP呈不断上升态势,发展趋势较为良好,同时,安徽省的出口总额逐年增长,这些年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1.2 本文通过实证与理论的分析,从长远的角度看,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以上计量的结果说明,安徽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为0.840924,将会对本省的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贸出口每增加1个点安徽省的GDP将增加0.840924个点。

3.1.3 安徽省出口的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安徽省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3.1.4 安徽的经济增长属于对外贸易导向型的,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却没有有效地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安徽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开放程度,实现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

3.2 相关建议

3.2.1 相关外贸促进政策的支持

出口贸易做大做强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鼓励我省出口的增加,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省的跨国企业营造一个开阔的市场环境,并且对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进行针对性的补贴,减少企业的成本,此外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增强软实力。

3.2.2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促进我省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要依靠对外贸易活动质量的提高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减少贸易失衡。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将转移到对外贸易的效益和质量改进上来。

这些年来,安徽省抓住了国际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时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展外贸出口促进了安徽省国民经济连续飞快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增加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3.2.3 促进自主品牌的出口

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我省自主出口品牌的建设。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一要加快对自主出口品牌的主体的培养,让其在萌芽时候得到重视;二要鼓励对自主出口的品牌产品进行开发,推向国外市场;三要对自主出口品牌销售渠道进行拓展,多渠道进行销售,四要对自主出口品牌对外扩大宣传,宣传的力度要加大。

3.2.4 校企联合,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为了激发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活力,要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潜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建议校企联合发展的模式。一方面依托高校优质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它要求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寻求科技与经济的切合点,有效地将学术与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晴。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3.

(2)赵宝山。安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3.

(3)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0.

(4)王宇新。安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

篇9

关键词: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前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呈现出外贸出口规模大,速度快,商品结构优化,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等特点。一个具备民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格局在浙江省逐步形成。当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得以彰显。因此,进一步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概述

1.对外贸易概述。对外贸易也被称为进出口贸易,相关学者对其准确定义为:具有独立关税制度国家之间展开商品交换的过程。对外贸易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狭义对外贸易一般是指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有形商品进出口贸易,而广义对外贸易则包括有形和无形在内。其中,无形对外贸易又可细化为类似保险运输等服务性经济活动的直接性商品相关贸易,与类似劳务输出,侨汇等间接联系的对外经济活动两种。进口和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两种主要形式,运进商品或劳务的称为进口,运出的则是出口。从本质上讲,对外贸易经济活动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经济增长概述。国家国民产量或GDP扩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典型表述,是一种随着生产可能性拓展而随时间变化的结果。某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是它向人们提供商品能力上升的过程,基于技术和该区域意识形态调整,人均产量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提出表现点。所以,国家在进行统计过程中常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人均产值增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数据,笔者基于此衡量思路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情况做具体论述。

三、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1.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总量特征。浙江省自改革开放后,其发展轨迹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浙江特色,符合该省这个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全省经济长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并长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和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1978年浙江省DGP为123.72,而到2009年达到22990.35亿元,相较于1978年翻了186倍之多,浙江省GDP占全国GDP总值从1978年的3.39%上升为2009年的6.70%。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 1986年-2009年的GDP年增长率

2.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总量特征 。浙江省不仅经济增长量飞速提升,对外贸易也取得很大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浙江省1986年进出口数量为6.96亿元,2009年为3738.23亿元,同比上涨537倍,出口总量从1986年37.68亿元上升到2009年9085.93亿元,同比上涨241倍。该省仅用二十四年就取得如此发展成就,进出口贸易在推动该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其中,浙江省1986年-2009年进口具体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浙江省 1986年-2009年进口额情况

四、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对经济时间序列变量平稳性的检验

(1)时间序列平稳过程

时间序列yt(t=1,2),y为随机变量,其中y为一随机变量,当yt 满足以下条件时则表示该时间序列为平稳过程。首先是无论何时t,t=1,2, yt的期望值为常数:

yt(t=1,2)的协方差cov(yi,yj),和随机变量yi,yj在过程中的间隔i-j互相管理,和具置无关联,即:

(2)平稳性检验方法

对于时间序列yt(t=1,2),若 平稳过程,则:

该时间序列就是单位根过程,单位根过程经过一阶差分为平稳过程,也就是:

所以,时间序列yt就是一阶单整序列,表示为I(l),常态情况下,如非平稳时间序列经d次差分后平稳,则d就是阶单整序列,表示为I(d),此时的d就是单整阶数,是序列包含的单位根个数。

ADF是变量平稳性检验中最常见的方法,具体步骤为根据经济变量的本质去选定检验方程,ADF的检验事先假定变量序列为 I(d),并提出相应假设 最后设定T的统计量为:

Se就是对应标准差,接着进行显著性检验。相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上述T实际值>ADF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变量序列的单位根具有非平稳性。反之则原假设被否认,序列变量呈现平稳发展状态。

2.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笔者采用进出口额度进行对外贸易分析,通过地方GDP的产值来展示该区经济增长的具体情况。其中,M表示进口数, X表示出口数,G表示GDP数。样本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采集为1989年-2009年度数据,其中,GDP数值由当年中美汇率换算而来(1989年:3.8;1990年:5.2;1991年:5.4;1992年:5.7;1993年:5.81;1994年:8.6;1995年:8.4;1996年~2004年均为8.28;2005年:8.07;2006年:8.07;2007年:7.817;2008年:7.30;2009年:6.83),具体浙江省该阶段的进出口和GDP数值如下表3所示:

表3 1989年-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GDP数据集(万美元)

以上数据为保证彼此之间的可比性和更好的消除序列之间的异方差,对变量采取自然对数为LnM, LnX,LnG,对应的一次差分序列为dLnM, dLnX,dLnG。以下分别是对LnG,LnX,LnM三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后得到的图示,详见如下:

图1 LnG数据统计分析图

图2 LnG数据统计分析图

图3 LnX数据统计分析图

根据图1、图2、图3可知:Jarque-Bera值大于Probability值,序列分布与正态分布存在差异性较小,为进一步宝藏序列数据平稳,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模型数据序列的平稳检验。LnG、LnX、LnM三者ADF检验值在未差分前都比5%临界值大,属于不平稳范畴。这三者一阶差分序列在百分之五的显著性水平下显示不平稳状态,二阶差分后ADF检验值比百分之五小,当三者同阶稳定时可变量进行类似于协整的深入分析,以更好检验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为进一步保证序列平稳性,笔者对个数据进行单位根基岩,通过ADF对模型数据序列平稳性做出的结果鉴定如下表4所示:

注:C,T为常数项和趋势项,N指除C,T外,L指滞后阶数,并根据AIC定阶准则和DW值综合(接近2)对比选用,通过EVIEWS6.0确定最小AIC(L)值和滞后阶数。

由上表可得知:LnG、LnX、LnM这三者的ADF检验值在未差分前分别大于5%的临界值,是不平稳的。同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也是不平稳的,经过二阶差分后, 它们的ADF检验值分别都小于5%的临界值,即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所以这些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在这三者同阶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检验其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3.实证结果分析。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研究可知:进出口与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因为其内部存在的这种均衡关系为笔者提供了分析依据,从长远发展来说:浙江省出口比进口对GDP贡献值大,进口对GDP有时会出现反作用,这也是基于浙江省以出口导向经济为主,依靠出口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果。

五、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通过综合国内外实证研究,并在结合浙江省贯彻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把改革重点放在竞争模式,增长方式及促进发展模式上。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基于效益型转化,竞争模式从廉价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化,促进发展上从量变到质变,从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双向发展转化。笔者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并综合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改革策略以更好推动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1.调整进口策略。实证分析证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太显著。所以,对进口方式进行调整是促使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大力鼓励先进设备或技术进口,对世界一流创新成果和紧缺资源准确把握和引进。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进口要进行适当限制,从而促使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方式摆脱粗放型模式,逐步向集约型的产业结构靠拢。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不仅可有效促使劳动生产率增长。而且推动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出口增幅上涨,达到进口影响出口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改善出口产品结构。造成浙江省区域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是浙江省出口商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上实证研究曾表明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有明显拉动作用。因此,从根本上改革浙江省出口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要彻底贯彻科教兴贸的政府工作战略,从而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出口产业技术的革新。出口商品得到优化可有效实现产业向资本密集型过渡,出口产品实现高科技和高资本含量,出口贸易以此为基点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其次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在浙江省中所占的比重,才可引领更多高新技术产品向国际市场迈进。例如通过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率先改革,使浙江省产业发展拥有一定核心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多元化主体出口培育力度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让对外贸易企业重组过程含有更多实力派民营企业或私人资本成分,加强国有对外贸易改革进程。基于贸易主体多元化基础扩大对外贸易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族群,以扩大出口企业主体的方式来促进出口和社会经济上升。

3.充分利用外资,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对于外资投向企业要进行约束和调整,加大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外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产业的投资,综合区位因素进行全省引资策略规划,采用转让经营权,兼并重组等措施吸引外来投资商关注,突破传统以投资商数量为准的衡量标准。数量带动质量,逐步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转移等效应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呈现出外贸出口规模大,速度快,商品结构优化,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等特点。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对外贸易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越发凸显。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浙江省目前已与230多个国家建立直接经济贸易关系,一个具备民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当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得以彰显,对外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新形势下如何以浙江省外贸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带动我国其它省份外贸发展,并为其产业调整提供可鉴经验仍需我们相关从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鲁青.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09):33-36

[2]王鹏.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3(08):235-267

篇10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