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范文
时间:2023-03-24 00:1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为培养大学生,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大学生毕业后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
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态度是积极的,在用人单位选择时也很理性。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盲目追求较高的经济待遇,结果错失了合适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这些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以下误区:
(一)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
轻社会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社会生活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日益宽松。这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构建中,有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调查结果表明,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标准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倾向。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表明了个体意识的觉醒,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过分强调个体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过高估计自己,会造成个体与社会冲突而产生不良结果。
(二)盲目的从政意识
盲目从政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又一误区。这是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收入稳定、地位高、权力大,学习、培训和提拔重用的机会多。当然,大学生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引发了一些错误想法。如不加强教育,其后果非常严重。
(三)追求稳定工作,缺乏开拓精神
不少大学生把眼光停留在一些如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职业上,不愿意到企业就业。一些大学生乡土观念较重,认为远走不如近爬,尽管有用人单位愿意签约,却不愿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异地就业。甚至个别大学生有排外思想,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差。
二、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市场竞争机制、国家政策等的客观因素,更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经济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属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它由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模式所决定。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总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的数量,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发展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尽管会出现周期性的就业不足,但总体就业人数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入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继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第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择业观形成有深刻影响。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合乎逻辑的思想归宿,并主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同职业的经济收入几乎是同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收入在不同职业间的差距迅速扩大,以至于扩大到某些职业收入让人无法接受,加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引起社会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钱上帝角色正是这种失衡心态所导致,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不仅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区域收入、行业收入也极为悬殊。进而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选择。
第四,经济待遇。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学生就业时对经济待遇考虑得越来越多。有29%的学生把经济利益当成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2、高校自身因素
第一、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矛盾突出。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
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的扩张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方面,有39%的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23%的认为所学专业非就读学校的重点专业,有20%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企业希望招用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的员工,一些大学生与之有很大距离。姚玉舟代表说,企业用人原则与大学生择业存在错位现象,导致现实中匹配成功难度增大。“如果大学生与技工相比可以‘技不如人’,与农民工相比可以‘不服水土’,那么我们大学生还有什么竞争力呢?”李国玲代表的发问令人深思。余敏辉代表也表示“最可怕的是,学校培养的人社会不需要。”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影响极大。目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滞后于现实的就业要求,表面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现象严重。有31%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较茫然,16%的表示内心焦虑,对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3、用人单位因素选材标准。
一方面,作为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了解不多,于是名校、党员、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等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衡量标准。这样的选材标准自然起着不太好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片面强调专业对口。许多本来素质很好的大学毕业生应聘时常因专业不对口而遭拒绝。另外,少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违背公平原则,表现出非标准性和人为性,考虑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少,考虑各种关系因素较多,甚至权钱交易,这种用人庸俗化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就业观。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的对策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小云:《浅析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 羊展文、李建敏、易敬源:《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现状分析》,《贺州学院学报》,2009(2)。
[3] 陈俊、李秀兰:《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分析》,《乐山师范学院院报》,2007(7)。
[4] 张煜:《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广西教育学院院报》,2009(3)。
篇2
关键词 90后 就业观 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Outlook Characteristics of 90s College Students
LIU Haiyan, LI Yuepe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11)
Abstract In 2012, the first batch of 90s college students go into the workplace, they show significant new features on their ideal job, employment selection, employment targets, and put new emphasis on employment guidance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employment outlook of 90s students, as well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Key words 90s; employment outlook; new characteristics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以及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新重点。
1 90后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1.1 求职更为理性的一代
90后大学生们对高薪似乎并不感冒,求舒适,求长远发展的意愿比较明显。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90后更倾向于先找一份能保证生活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流动,最终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这说明90后已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大部分90后不再强求留在北上广,愿意回到家乡发展,觉得在家乡会得到更好的机会,也更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充分体现了90后就业观的理性和务实。
1.2 有主见、更具创新精神的一代
90后大学生更有主见,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有要求。如果企业提供的岗位不满意就继续找下去。因此,“有岗不就”的比例明显攀升。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获取信息快捷、知识面广、信息量的扩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思维灵活,敢于创新。类似于积木堆砌师、手机游戏体验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这种要求创新能力比较强的职位,已经受到了许多90后求职者的青睐。在这些领域里,他们也开始逐渐展示出了不同于前辈们的“独特风格”。
1.3 E味十足的一代
90后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很多90后习惯于用微博、QQ、MSN等方式沟通,他们的求职方式也“E”味十足,“微简历”、“凡客体”、“淘宝体”等频现于90后职场人简历中。除了“微求职”,这些与网络共生的90后们还会积极利用互联网渠道,联系到知名职场专家或企业HR,请教求职经验和面试技巧,他们真诚、谦虚、认真的态度,往往会得到“达人”们的热心帮助,从中不难看出,90后比70、80后更善于通过网络整合社交资源,从而顺利地实现自我目标。
1.4 要钱更要闲的一代
90后大学生注重薪酬福利,注重假期休闲,注重工作生活平衡,注重发展机会,趋向于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他们对自由、尊严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1.5 更功利的一代
90后大学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长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所以,公务员、政府机关、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为了求职成功,他们利用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拉关系、走后门”,①这也是他们疲于竞争的一种表现。
1.6 迷茫的一代
个性鲜明、追求自由、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但不屈从已有的规矩等就是90后职场人的特点。但面对择业的问题,他们也逃不过迷茫和不知所措的阴霾。他们不需要权重位高,也不向往大富大贵,更不想因为工作失去生活,而且最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并不清晰。
2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形势不乐观
毕业生越等待越失去就业竞争力,应克服找工作“一步到位”、专业对口和“扎堆”机关事业单位的认识“误区”,先一步就业,一步早,步步早,先干才能锻炼成长,先干才能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先干才有新机会。所以很多毕业生已经抛开一步到位的直线思维,以“曲线就业”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2 就业市场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强化其服务功能,形成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社会就业服务组织共同发展,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和就业服务技术支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规范对各类职业介绍行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防止就业歧视。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
2.3 供给与需求失衡
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错位,直接导致某些专业招生过剩、急需专业人才又供不应求。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
2.4 大学生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爱好与实际无法调和等问题,都阻碍着大学生的就业。同时就业观念陈旧,重国有、重机关、轻民营的思想在许多毕业生头脑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考公务员上,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3 90后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重点
3.1 因材施教
针对如今大学生在职场中比较欠缺的抗压、解难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77%的同学都希望能通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给予一些相关的帮助和引导,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能培训和就业政策宣讲等。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完善学生的就业咨询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及时新的就业政策。
3.2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大学生在毕业时常感到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感觉前途迷茫等问题,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使更多的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能够清楚、准确地给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在入校后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及团结协作能力。
3.3 重视网络教育,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针对E味十足、物质生活丰富的90后,高校应当重视网络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同时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指导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只有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才能做好90后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因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使大学生充分就业。②
注释
篇3
关键词: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
基金项目:三江學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终身学习’思维下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课题编号:J1706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22日
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以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95万人,面对大幅增长的毕业生和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开展省内公办高校和民办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比较研究,不仅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改善,而且对公办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改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观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研究。罗毅华(2010)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渐向自主择业、承担风险、创新创业方面显性化。黄婕、贺锦(2010)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倾向于一线省会大城市就业,希望能够在政府机关、五百强等知名企业,能有较高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职业晋升空间。卜玉静(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求职缺乏诚信、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个人能力,职业选择定位模糊不清;职业奉献意识不强,社会价值观念淡化,择业心态复杂,多重矛盾交集。冯成(2013)提出大学生在择业首选标准上,一开始重视社会价值优先,而后发展为经济报酬优先,又逐步推进到未来的前景优先;一开始首选国家行政机关单位,而后发展为外资企业优先;一开始不太注重薪酬,而后发展为追求高收入,最后到高度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逐渐转变,渐趋理性。
综观现有文献,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分区域、分院校类别来进行比较研究基本没有,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类别,学生接受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都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势必会对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区分地域和高校性质的此类研究比较少。为使得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开展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观上的差异研究。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基于信息采集的便利性,本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其中,问卷内容设计包括三大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应具备的因素。个人基本信息区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区分两类大学生就业动机以及自身对与职业的需求;择业应具备的因素可以分辨出两类大学生不同的职业素质取向。以江苏省5所公办高校和5所民办高校为调查对象,每个高校30位学生填写问卷,最终问卷星系统显示来自10所院校的3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计292份有效问卷。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差异分析。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用来测量某一职位是否符合自我职业目标、经济报酬、社会名望、职业发展空间等价值在个人心中认知判断的评价标准。数据显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评价基本无差异,即普遍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认同度最高的是“能实现自我价值”,在292份调查问卷中选择(多选)此选项的人数有180人次,占比61.6%,“能有丰厚的收入”的选择人数为160人,占比54.8%。
公办高校中45.73%的大学生着重丰厚经济收入,表明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公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公办高校更注重人文主义及社会贡献,其中22.45%的公办高校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经济报酬、个人价值、利他主义是公办高校大学生择业时看中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即便在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较为优先的当今时代,公办高校大学生还是比较强调自身的责任。
民办高校中,有50%的学生注重丰厚的经济收入,相比于公办高校,经济因素更能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民办高校大部分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注重实际因素。其中,27.63%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公办高校的“公”相比,民办高校的“私”更明显,培养方式的不同造就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强调与自己相关的成就,而只有12.63%的学生强调自己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
由此可见,两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差异,公办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更强调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贡献,学生的就业观更侧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对社会的责任。民办高校是自负盈亏的民办企业性质,而企业强调的是效益与价值,在回报社会方面相对较为单一,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以经济收入和个人价值为重点,相对较少注重对社会的贡献。
2、择业行业选择差异分析。大学生根据自己期望的薪酬、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声誉选择出内心接受的行业、职业,是大学生就业观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就业观的综合外在显现,突出大学生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个人倾向。在本次调查中,关于行业选择的调查结果在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差异较大。
公办高校大学生青睐的岗位主要是政府机关、学校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中,71.43%、57.14%、69.39%的公办高校大学生选择(多选)政府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这表明公办高校大学生倾向把自己的价值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之中,反映出公办高校大学生精英主义的概念。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这方面与公办高校大学生比较选择比例相对低下,更多人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民办本科出身更缺乏自信,因而在就业观上,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整个社会就业氛围的影响,也带有民办高校自身色彩。
3、理想工作标准的差异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职业,选择一份感兴趣且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将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顺利发展影响深远。在关于何为大学生心目中相对较为理想的职业的选择上,高工资收入基本上是所有学生的首选,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高工资收入基本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后,选择“工作轻松压力相对小”的学生占比较高,“工作紧张高压状态”的学生选择比例相对较少,而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主要分布在公办高校,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办高校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素质相对较高,愿意奋斗和承担,这与公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公办高校学生大多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心理素质相对较好,民办高校大部分是高考不理想、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情况相吻合。
4、就业应具备素质认同的差异分析。大学生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首要因素。性别、学习成绩、实践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外表形象、专业、个人综合素质等都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问卷显示,公办高校学生对于就业素质最为看重的是所学专业,对于所学专业选项选择占比超过50%,可见大家对于专业较为看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工作和实践经验选择的比重最大,超过50%,可见民办高校学生较为重视实践。公办高校学生重视专业,民办高校学生重视实践,此差异应该与公办高校大部分为研究型大学,对于专业技术研究较为偏重,民办高校基本都是应用型高校,开设应用型实践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较为偏重有关,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熏陶了大学生就业观上的较大差异。
5、职业选择客观因素认知的差异分析。以上分析的就业应具备素质更多是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影响较大的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学校名气、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户籍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等客观因素。调查发现,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院校大学生在判断这些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时候,基本都把学校名气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公办高校和民办院校的学生对于所毕业学校的层次水平较为看重,基本是作为就业的第一位重要客观因素看待。由此结果可以判断,大学生就业观中对于名校的依赖较大,也侧面反映出市场上的用人单位依然对名校较为重视,而事实是在江苏有很多省属的高校近些年蒸蒸日上,办学水平一定程度上有赶超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和就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高校协调理论授课和实践活动引导合理就业观。高校是大学生从半个社会人蜕变为完整社会人的最后一道屏障,大学期间也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就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学、老师、校园文化将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合理的就业观,开展良好的校园活动建设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熏陶和促成至关重要。因此,从教师主体来说,理论授课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观点和意识不只单单停留在想象上,而更应该是通过模拟、通过体验真正感受到职业和岗位的内容,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结合学生职业兴趣,自主选择职业。高校教师一定要杜绝在教育过程中拿往届毕业生的工资标准来给学生灌输职业优劣的选择,不能依靠经济报酬评价往届生的优秀与否,否则会给下届学生营造一种物质利益优先的就业观。高校唯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校内这个小社会对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使得学生在各种比赛、活动实践中认知自己,理性看待自己,理性看待职业,不是一味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最终选择与自己适配的职业。
(二)大学生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提升。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积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类型,化被动为主动。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端正态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类型,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不要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一劳永逸,更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在求职道路上更有针对性,利用公办高校强大的社会资源丰富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不能因为高考的失败而自暴自弃,要积极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应该为四年之后的就业制定一个目标,密切观察用人单位所需必备技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各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大学生要有自信,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推销”自己,要勇敢面向市场,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惭形秽,实事求是,全面评价自己,突出自身特长,面试时不卑不亢,求职时自信自荐,工作时稳步发展。
(三)用人单位树立正确合理的用人观。用人单位撑握着就业环节的关键。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决定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如今,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让985、211等重点大学学生来装点门面,而一般高校毕业的学生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当前受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的制约,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学历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学历资格歧视在人才市场上较为常见。对此,用人单位应树立理性的用人观,消除狭隘、偏见的用人观,唯以人才的学识、能力、品德、发展潜力和公司发展目标战略为最主要的衡量和录用标准才是正确的用人观。
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候,不能跟风和攀比,要结合发展战略目标等内部实际情况,合理进行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用人单位由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组成,而不同岗位的任职资格也不一样。江苏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培养定位基本都是就是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但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刚毕业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培训后上岗,用人单位应提供使其快速成长的工作环境。另外,用人单位应该放宽专业限制,除特定进入门槛高的技术类专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其他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岗位,用人单位应欢迎各类专业学生积极加入,消除就业歧视,改变狭隘、短视的用人观,务实用人。
(四)政府深入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市场和信息网络化改革。政府应继续深化教育及就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就业,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改善就业方面的政策和完善良性有序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就业市场监管力度,稳定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确保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无论是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只要是优秀的学生,就应该得到用人单位一视同仁的看待,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就业市场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健康稳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及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就业氛围。建设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大学生素质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就业市场,同时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要加大力度建设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使学生能够在高效便捷的信息中第一时间获取到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如此,政府通过就业政策改革、就业市场完善、就业网络建设等多个方面满足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引导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促进社会人才使用和人才需求平衡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毅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1.
[2]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分析[J].教育學术月刊,2007.1.
[3]卜玉静.大学生择业观演变及职业发展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篇4
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药学类大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知识与就业领域的独特性,其就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的侧重点。以一个较普遍的药学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例,很多药学类大学生对于选择医药产业兴盛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学校或家乡所在的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城镇工作犹豫不定。以北上广为例,一线城市背后其中暗含了若干利弊相当的因素,这种机会多、待遇好、平台高∪房价高、交通堵、环境差这种趋避式的择业动机导致同学们不知如何抉择!其实如何在就业选择中趋利避害,找到即兼顾自身能力兴趣又益于生涯发展的第一份工作,大可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寻求一条有效路径。职业IAC其实就是这样的三个步骤:挖掘兴趣——培养能力——做出抉择。
一、Interest 兴趣导向
2008年在上海交大有一位85年的大男生,他在读研期间放弃了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和三个小伙伴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甚至是学费,租借了几台电动车送外卖。2010年,这个大男生的“外卖”范围已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订单超过100万单。2015年他创设的“饿了么”获得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的3.5亿美金,是的,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张旭豪。在创业十年之际,张旭豪接受采访时,坦言创业之所以成功根源于创业给他带来的愉悦体验,也可以说为兴趣驱动。
上例反映了大学生职业抉择中第一步——挖掘自身兴趣,寻找意向行业。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不仅可以引领职业选择的方向、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职业满意度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说进行职业选择时,兴趣应该是大学生首先考虑的一个因素。兴趣测评可以通过正式评估以及非正式评估等方式获取,对于个人职业兴趣测评,笔者推荐霍兰德自我探索量表。
二、Ability 能力支撑
能力是雇主最为看重,也是求职者应该在简历中注重强调突出的特质。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视角来说,能力分为技能和能力能力,这两者一种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发展起来的能力,一种贴近于潜能的定义。作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职业选择及职业定位。
药学类大学生专业特征明显,其就业领域也相对比较固定,但是药学类大学生是否能在大学期间掌握雇主所需能力,据有关数据反映,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在《某药科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有关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其中明确地指出用人单位看中的能力有业务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药学类大学生来说,其中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的。
此时有关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在兴趣导向下的以能力为支撑的选择。很多大学生会继续发问“我怎么知道这个行业需要什么能力呢”?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各高校就业办都有类似上表的来源数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可以从数据中寻求答案;二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方法,即“职业访谈”,对已经从事该行业的学长或者前辈进行电话访谈或面谈,以期更为具体、直接的了解该行业的从业能力。依然以某药科大学编制的《药学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南》为例,该书认为研发类岗位胜任能力应包含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流程设计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等。
三、Casve 科学决策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探索后,就到了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层面——职业决策。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升学、创业是三个主要的毕业去向,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人生道路,所以说职业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职业决策是从几个备选职业方案中选择一个的“确定”环节,应大致包含确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确定最终方案等三个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决策的重点在于结合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特质做出合理的选择,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
依然以国内较为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为理论支撑,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可以给大学毕业生们提供参考,例如期望效用方法、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等。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任何一个决策都应该是个体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的综合平衡的结果。接下来以Csave循环为例。具体来说,在沟通环节,大学毕业生要收集意向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在分析环节了解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并综合内外因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动方案,当然越多越好哦。然后评估每一种选择对自身的影响,并按照影响程度排序。最后就将行动方案付诸实践,严格执行。
综上,药学类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机遇,比如就业市场广阔、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较大、薪酬待遇大幅提升等,但是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如药学类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领域相对比较狭窄、用人单位聘用标准逐渐提高等。总而言之,药学类大学生应树立灵活应变的择业观念,客观看待各个行业以及各个地域,在发达地区人才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社会需求,做好投身基层的准备;其次,药学类大学生应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个人素质优势,运用专业所长、发挥能力特长;最后,药学类大学生应该树立开放式的就业观,应具备终身规划的理念,以不断递进的变动的体系的职业目标为导向,在自身兴趣、能力的基础上,依托正确的价值取向,为自身发展成才、社会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
关键词:就业观;择业标准;就业形势;心理状态
就业观是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职业生活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好人职业作风。众所周知,大学四年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四年,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大学毕业前后,不少大学生必然会忙于找工作,而尽早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就业观,有利于更高效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针对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笔者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食堂随机选择过往大学生当场发放问卷请他们填写,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的是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学生,针对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学生展开,共抽取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96人,女生104人;2013级92人(男生44人,女生48人);2014级74人(男生34人,女生40人),2015级34人(男生18人,女生16人)。
2、调查工具
自编问卷,共15题。其中1~2题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3~15题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就业观现状。
3、调查结果
3.1 期望的起始月薪
3.2 首选就业地区
3.3 首选就业方向
3.4 对待专业对口的态度
3.5 毕业还未找到理想工作的应对措施
3.6 择业标准
3.7 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4、期望薪资、首选就业地区情况
4.1 调查结果
图1显示,大一新生的期望月薪较高,大二、大三同学对期望月薪的考虑比较符合实际。
图2显示,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愿意扎根基层、回乡发展,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普遍眼光较高。
4.2 原因剖析
(1)大一新生不够了解
大一刚刚进校,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刚刚步入这个小型社会的大一新生对于未来还是处于理想化的状态,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思想观念还是处于一个不成熟状态,思考问题还不够慎重。
(2)家庭背景
当代大学生都追求一个高薪高福利的工作环境,而上大学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同学,大多愿意在本地或家乡工作。来自中小城市或中西部地区的同学,大部分愿意在东部发达地区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小部分愿意回乡发展。
(3)政策不了解
对于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大学生了解较少,尤其大一大二更为严重,对于就业的看法比较片面,还不够周全。大一同学刚步入大学不久,思考问题还停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
4.3 意见建议
大一新生应主动接触社会,丰富社会阅历,自觉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便于今后发展。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妨将自己的眼光放低一点,扎根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开发,这样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大幅提升、阅历的丰富。
5、对于就业方向、专业对口问题的态度
5.1 结果分析
图3数据显示,大一同学喜欢政府机关公务员,大二同学主要是外资企业,大三同学大都选择政府机关公务员、学校及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三个年级的同学选择的就业方向不能过于狭窄,否则容易造成出现"万人挤小桥"现象的出现。
图4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主要认为不对口,要具体分析;大二学生主要是寻找一份工作,等待时机向专业方面发展,大三学生大多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关键是有发展机会。这三种意见其实均可以采纳,反正总比"在一棵树上吊死"强。表明三个年级的同学对于专业对口问题的看待大都较为理性,值得赞扬和保持下去。
5.2 意见建议
大一新生应主动接触社会,丰富社会阅历,自觉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便于今后发展。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妨将自己的眼光放低一点,扎根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开发,这样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大幅提升、阅历的丰富。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要多方面考虑,在首先考虑政府机关、学校及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铁饭碗"的同时,不妨考虑一下民营企业或是扎根基层,眼光适当放低一些,只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一定发展前途,就可以考虑。
6、对择业标准和方向的态度
6.1 结果分析
图5数据显示,如果在临近毕业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推迟就业。这个做法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研究生学习得更具针对性、面更窄,意味着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竞争力还不如本科所读专业。另外,就业形势纷繁复杂,现在的热门专业几年后说不定就会变成冷门专业,也许读个研究生反而会耽误最佳就业机会。
图6数据显示,大一同学倾向于选择稳定、有福利、有前景、月薪高、轻松以及能发挥能力和个性的工作;大二同学主要看重稳定性、月薪、工作有趣、发挥能力和个性,大三主要看重稳定性、单位前景、月薪。遗憾的是,三个年级同学对社会需要和贡献几乎不考虑。体现了同学们的个人主义思想过重,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主要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自私自利惯了,做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择业当然也一样。
图7数据显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大一同学认为通过努力都能找到工作,态度较为乐观;大二同学的意见分为两派,一部分人同样认为通过努力都能找到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对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大三同学则更为理性,对于就业形势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6.2 意见建议
同学们应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态度,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大一同学对于就业形势看待得过于乐观,可能会在择业时措手不及;部分大二同学过度悲观的态度同样不可取,这样会打磨自己的进取心。大一同学适当时候可去去人才市场,关注当今就业形势,理性看待,不能过于乐观;部分大二同学则应乐观一些,毕竟还未择业,自己择业时的就业形势谁也预测不到,就算天塌下来也要相信自己能顶得住。
7、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社会的主要作用
①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相应的岗位,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对同学们的择业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③利用媒体宣传优秀学生事迹,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切忌好高骛远。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①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让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同时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为顺利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②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③给大学生加强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观树立及就业过程遇到的问题。
(3)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
①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需要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②对自己的专业和自身优势有着正确的认识,选择职业时应从实际出发。
③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完善的计划,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整理。
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刘德恩.就业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闫静.理想求职与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4]张建东,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5]张润宏.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篇6
(一)问卷调查法国内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韩国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12份。(二)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文献,通过文献资料的了解,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和深度等。(三)专家访谈法对于论文的选题、调查问卷设计、研究对象规划,以及论文的难点和重点,咨询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四)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3.0中文版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求数据的准确严谨。
二、数据分析研究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现阶段,中韩在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合作。其中,就业问题是两国现阶段共同面临的难题。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显性的因素,比如,公司的规模和待遇、工作环境、稳定与否、就业区域、发展空间等,当然也有很多隐性的因素,如就业倾向性、可持续发展、父母的影响、社会的引导和宣传、就业观念等。
(一)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就业形势预测的对比分析
就业形势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侧重于研究主观愿望对就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大学生在就业形势预测上,持不乐观态度的韩国99人,约占问卷调查人数的一半,远远高于中国的30.80%。由此可见,韩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更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心程度比中国大学生严重。而在非常乐观和非常不乐观两个方面,中国的大学生要略高于韩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持非常乐观态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很强,对就业很有信心。第二,通过假期的学习或者是实习,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比较了解,就业准备上会更到位。第三,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一部分学生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非常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就业的前景不乐观,但学生就业的决心和信心还是非常好的,大多数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而持非常不乐观态度的学生,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对就业前景不太了解,再就是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就业会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但在比较乐观和一般乐观这两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预测上差别不大。
(二)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侧重点的对比分析
当前就是这样一个“供需矛盾,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因此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更侧重工作的稳定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比较稳定而长久的工作。而韩国大学生更侧重“就业为先”,从工作中学习,从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解决生活和生存的问题。由此可见,韩国大学生的想法更务实,更能适应目前韩国国内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这方面2017年3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父母和家庭也是很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在对我国208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关注父母家庭的学生有39名,占总人数的18.8%,高于韩国8.0%,大约高出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目前这批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虽然大城市的收入和就业空间较大,父母却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尤其不愿意孩子到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工作;另外,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一些生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工作区域的选择,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而韩国则不一样,大部分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家庭,据韩国1993年的人口调查统计,韩国家庭大都是2个孩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在就业过程中,侧重于兴趣爱好的,韩国高于我国10.6%,高出9.2个百分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二战结束以来发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兴国”和“科技立国”的楷模。韩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训。所以韩国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愿意从事与专业对口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见韩国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是对大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在自主创业、薪资待遇、发展潜力这三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方面,中韩两国都鼓励和提倡创新创业,不仅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有倾斜,而且资金扶持上都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对于目前面临的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慢慢趋于理性,就业的薪资待遇、休假制度、培训升职,都不再视为就业的刚性需求。
(三)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就业渠道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越来越多,早已改变了以前报纸期刊招聘、现场招聘会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企业和学生能够实现双向选择。表3中韩两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渠道数据统计表从表3整体来看,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韩国大学生在兼职实习方面,是所有就业渠道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占总数的21.20%,这与韩国政府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有很大关系,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实习,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另外,韩国政府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雇佣更多新人,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则是网络求职,占调查总人数的20.10%。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的方式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比其他求职渠道,网络求职有其自身的特点:快捷灵活、成本低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职位明确、成功率高,这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求职渠道,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在上门求职方面,韩国大学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4.6%,而中国只有17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韩国大学生就开始提前找工作了,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鼓励高校聘请大学生担任助教或者实习研究员,给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鼓励他们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去了解企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在就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大学生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实现成功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7%,明显高于韩国的10.3%。高校的根本职责是人才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但是,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人才输出方面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本次调查的国内高校来看,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加强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第二,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专门网站,及时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三,鼓励在校教师和毕业校友利用自己的资源,搭建就业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第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条件允许的可以就地工作。在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利用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是一种有效的实现就业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利用社会关系可以有效达到就业目的的,我国大学生所占的比重高于韩国,这与各国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虽然韩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持不乐观的态度的人数更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韩国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值得国内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在就业侧重点方面,韩国的大学生更为务实、灵活,本着“就业为先”的原则。而我国的大学生过分注重稳定性和待遇两个方面,所以偏向于选择报考公务员、医生、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公司,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韩国的岗位实习帮扶政策落实比较到位,为韩国大学生的就业开拓了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度也大大降低,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丽莉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华,郑夕春.创业人才素质与品质结构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3.
[2]谭坚.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实证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4(3):107-109.
篇7
【关键词】就业趋势;大学生;就业观念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自行择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新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一些新的趋势,并提出了新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领域多元化。随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择业领域也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首先是专业的多元化,大学生能更加理性地以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使冷门专业和急需人才数量增加,专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去二三线城市、西部城市与贫困地区的比例不断增加。此外,参加 “村官”、“三支一扶”、“特岗”、“选调生”等大学生下乡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这使就业领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二)追求职业寿命和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择业价值观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一种新趋势,由原来的看重稳定、追求薪酬转向注重职业寿命和发展前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现代服务业中的营养师、配料师、化妆师、色彩搭配师等新职业相继产生,一些旧职业被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注重职业寿命,或者说职业发展前景。
(三)职业生涯规划成就业指导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看到了现行就业指导的盲目性和机会主义色彩,就业指导将会从成品包装转而向产品设计和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转向。因此,高校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也逐渐将被“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学生将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点放在可就业性上,就业指导工作将走出以包装为重心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时代。
(四)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国外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即自由职业者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法国巴黎,自由职业者比例占到30%至40%。而我国,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转变了传统观念,开始注重从个人喜好出发,选择张扬个性、较为自由或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者增幅较大,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大学生的灵活就业应该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共同的话题,完善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将是我们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新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就业观是大学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生对于就业意义和态度的根本体现。正确的就业观不仅能指导毕业生适应社会并成功地就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就业观:
(一)调整就业观与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多数人的权利,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逐渐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成为目前就业的主要模式。所以,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以外,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这样才能走好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定位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楚的认识,并积极的进行定位调整。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要有“生存危机”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要在首先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所选择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等等。
(三)正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求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社会的优质资源,大学生更应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成为今后社会的负担,这是新一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能力。要正确认识社会职位的要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认清现实,调整自身的就业观,把就业期望值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
(四)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应积极响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强化创业意识,走创业之路,将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回报社会、创造业绩的就业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刘青广,张小宾,张明.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篇8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观 德育教育
2013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699万毕业大军充斥着就业市场,然而由于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求职道路更显困难重重:多家媒体曾报道厦门大学一名女研究生投递了300多份简历才找到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更多的性别歧视等现象。如此种种都令女大学生面对就业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错误观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女大学就业观念误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呢?客观上,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用工需求萎缩,供求关系失衡。就业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更多地追求市场效益、经济效益,而女性由于生理特征和社会分工等缘故,导致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就显示出弱势。加之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过于单一的学科界限的制约和产学研的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问题更加突显。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卑心理作祟:《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受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因长期受“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大学生普遍认可社会存在性别歧视,对男性占优势的招聘岗位表现出浓厚的自卑意识,畏首畏尾,缺少推销自己的勇气。面对招聘企业对女性能否从事某类工作的质疑时,无法据理力争,而是回避,甚至是认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就集中在社会认为适合女性从事的某几类工作领域中,不能勇敢地与男性竞争。《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女性比例较大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为:学前教育、英语、护理学、对外汉语、日语、法语、朝鲜语、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小学教育。更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逃避一时的就业压力,仓促加入考研大军,殊不知考研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2.自我意识缺乏:女性受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自然地接受了家庭角色传统的分工,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女性如果职场成功,家庭失败的话,往往要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而大多数女性在婚后特别在生育后,完全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和孩子身上,在工作中更多地表现出追求安逸平稳的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令女性在职业发展领域受限。在求职初期,这种思想更多地导致女大学生青睐于寻找铁饭碗,这也是近年来公务员、事业编制招考中女性报考人数激增的原因。
3.自我定位过高:不少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在意工作地点、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至于是否有发展前景则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有些女大学生将目标定得太高,只愿待因办公室,不愿下基层从事蓝领等工作。特别对一些农村女大学生来说,留在城市很重要。工科女大学生因专业要求而要在一线进行动手操作,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强度大,因此很多人放弃专业,宁可选择不需太高学历,轻松稳定的办公室工作。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思德教育
就业性别歧视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必将越来越公平,越来越包容,男女平等必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女大学生要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相信即使是再难的就业形势,自己也依然能够顺利就业。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责无旁贷。必须改变以往重技术轻思想的做法,在加强对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之余,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价值观上下工夫。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质,则在于教育者经常去唤起自己的学生们去追求理想的东西,即应该奉献的思想”,[1]可见理想在思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所谓理想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活在现实中。而人类不仅生活在现在,还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未来的理想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包含了生活、职业、道德和社会层面,其中职业理想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希望自己日后能从事的某类心仪的职业并在职业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个人职业理想的确定和实现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女大学生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摒弃攀比、从众心理,充分理解和把握政策导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在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即任何人都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同周遭的人发生着各种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喜怒哀乐,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人生观的三个方面: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们一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人生目的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多是志存高远,有着明确和正确的人生目的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人生的稳定的心态。生活总是坎坷曲折的,只有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人生价值就是个人的生活实践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3]可见,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个人的社会实践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当代女大学生必须时刻谨记,将自己的发展同时代、人民的需求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诸中如爱国奉献、勤劳勇敢、求真务实、励志自强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这些优秀的伦理道德对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
[4]张晓忠.列宁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低年级 药学类 大学生 就业观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33-02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研究通过对南京某高校低年级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观的调查,总结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特点,提出就业观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以期指导药学类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走上适合自己的岗位。
笔者选取南京某高校药学类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就业理想地区、就业方向、期望薪酬、就业准备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3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特点。
一 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特点
1.就业意向不再围着“铁饭碗”,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
据数据统计,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较2014年减少11.5万人,报名人数和竞争比例都创下5年来最低。随着近几年公务员改革力度的加强,曾经的“公务员热”正在慢慢降温。此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8.8%的学生选择外企、民营企业,41.2%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而仅有25.2%的学生选择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在不断冲击着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期待一份更加符合自身兴趣、能力的工作,就业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2.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再是“首选”,就业城市的选择更加理性
对于“就业理想区域”,73.3%的学生选择了经济较发达的二线城市(南京、青岛等),26.7%的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关于“选择就业地区考虑的因素”中,经济压力能否承受、是否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城市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是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比例分别是48.1%、47.3%、43.5%。虽然就业区域选择仍然围绕经济较活跃的地区,但是在具体就业城市选择上,学生们能够理性地分析各项现实因素,并根据自身实际客观地调整就业理想。他们的理性就业观如一盏明灯,正确指引着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3.基层就业不再“遇冷”,就业态度更加宽容
受传统就业观念、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曾经仅有较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到西部等环境艰苦的基层就业。然而在本次调查统计中,22.9%的学生选择“愿意,可以在基层岗位坚持工作”,69.5%的学生认为“基层锻炼时间在5年内可以接受,时间过长可能放弃”。由此可见,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态度更加宽容,就业观更加趋于理性和务实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学生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他们能够主动接触社会实践,到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二是随着国内外医药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日趋自信与成熟;三是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态度逐渐转变,更加看重多元化的尝试与锻炼。
4.就业准备不再“被动”,就业能力更加全面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一年级及二年级在校学生,关于“您从哪些方面已经开始为就业做准备”,67.2%的学生选择“刻苦学习,努力提高专业课成绩”,紧随其后的是“加强英语、计算机学习”“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药学开放性实验”“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比例分别是51.9%、45.8%、40.5%;27.5%的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就业准备已从传统的“毕业季、求职季”提前,逐渐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就业能力的培育也更加全面,就业准备愈加积极和活跃。
5.就业意识更加自主,创业意识增强
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68.2%的学生会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药学类大学生毕业可从事的职业,52.3%的学生期望获得“从大学入学至大四求职前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54.5%的学生期望“有机会参加就业力提升工作坊等活动”。通过就业信息的了解及职业生涯规划,他们的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对父母的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自己创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就业观念。其中,14.4%的学生考虑毕业后或从现在开始尝试创业,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增强。
二 完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观从总体和主流上看是合理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去看待就业和创业。但是,也必须看到,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就业期待较高。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三轮驱动”,形成合力,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流砥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形成科学的就业观。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生师生座谈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形成科学就业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和院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学生入学日起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做到理性定位、全面规划、积极应对。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相结合,努力投身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面实现个人价值。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就业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面对就业压力、正确看待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因此,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大学生就要根据未来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在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上,采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实习等方式全面地探索工作世界,综合自身特点与目标职业的了解形成科学的职业决策,最终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此外,低年级药学类大学生还需要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等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积累未来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肩负起社会责任,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21世纪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知识总量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呈现爆炸式膨胀。知识经济时代推动和促进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革新。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由学生角色转变为职员角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将会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医药行业发展迅猛,终身学习应成为药学类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将学习的观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76~177
[2]董毅.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探索与举措[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98~100
[3]李军凯、周克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确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48~51
篇10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应对策略;实践性;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塑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2001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三、强化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策略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
[2]潘业旺,矫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34).
[3]李娜.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4]段志英.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