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打造美丽乡村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
由于我区是四平市核心主城区,多数村为城郊村,农民收入水平不低。因此,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二、三产业,“三区一建”工作一度拉全市后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只是利用省补资金在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上作表面文章,小打小闹。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照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4.8万农民虽然衣、食基本无忧,但生产生活环境很差,幸福指数急需提升,为百姓打造整洁优美的生存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基于此,我们及时召开区、乡、村、社四级干部座谈会,并组织召开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
二、重视到位是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能否克服一阵风、出现形式主义,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是否真抓实干。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区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全区抽调18名区级领导包村,52个部门、52个区属企业包18个村,明确了包保任务、完成时限。二是领导亲自指导。我们区委书记亲自包保一个村,并经常到所包保村及重点建设村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踏查调研、现场办公,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严格检查评比。明确每月领导小组检查一次,每季度一评一通报,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全年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四是坚持以奖代补。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用于奖励行动快,效果好的村项目建设,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措施到位是保障
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蓬莱市城乡;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方形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3
2012年以来,井冈山市按照省委副书记尚勇提出的“把井冈山打造成中国信念的精神高地、中国一流的旅游胜地、中外驰名的特色生态山城、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验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市、全国基层党建先进市”的“七个定位”和“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旅游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年翻番”的工作目标,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集结号。
规划引领,凝聚新动力
根据实际,井冈山市编制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在充分开展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尚勇在井冈山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井冈山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三年翻番”目标任务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井冈山新一轮发展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旅游、新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党建等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具体部署,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步调统一,形成合力。
活动造势,打响攻坚战
为把扶贫开发工作引向深入,井冈山市开展了以“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打造一道特色风景、探索一套扶贫模式、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夯实一批基层组织、锤炼一支干部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下基层、扶贫攻坚大会战”活动。井冈山管理局和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各挂点扶贫村点靠前指挥,1510名机关党员干部迅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各单位扶贫工作组到点到位,乡镇干部奋战一线,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吉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12年9月下旬开始,又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强攻工业、城建重点项目”三个百日大会战攻坚活动,在全山上下形成了大干、快干、实干的扶贫攻坚氛围。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开辟主战场
井冈山市始终坚持“景区带乡村、乡村促景区”的工作思路,以景区的管理和建设标准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投入1.3亿元,高标准打造了渥田、文水等7个美丽乡村综合示范点:全面完成了64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深入推进了泰井高速公路、茨坪至茅坪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完成房屋立面改造21.5万平方米,铺装坡屋4.6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切实把“八不八多”的要求贯穿始终,坚持山、水、田、村、路和谐统一,打造“村在景中、户在林中、人在绿中”的优美、宜居、和谐新农村。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全山范围内规划建设了有机茶、绿色蔬菜、有机大米、高产油茶等农业产业基地,并将基地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部分产业基地还建成农业观光型基地。
篇4
>> 美丽乡村建设新气象探究 重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为魂 用文化引领和提升蓬莱美丽乡村建设 科技创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以农村集中建房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探索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浅析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乡村气象站》为农服务显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问题研究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白山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努力提升幸福指数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以“四级联创”为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古文化资源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 28(10):6-13.
[3] 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1-34.
[4] 刘庆华.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以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23(8):1204-1207.
[6] 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3):35-37.
[7] 黄磊,邵超峰,孙宗晟,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0 (1):392-395.
[8] 刘丽伟.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J].世界农业,2009(11):19-22.
[9] 崔永军.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1):92-96.
[10]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美丽乡村建设课题组.美丽乡村幸福安吉[N].农民日报,2012-12-20002.
[11]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
[12] 张秀荷,郭洪杰,杨茂林,等.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气象事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40,7242.
[13] 王忠伟,潘新民,王胜兰,等.新疆城乡地区气象服务覆盖面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21): 11466-11467,11481.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措施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21-01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理念的升华,美丽中国是未来的目标,永续发展是庄严的承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陕西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美丽陕西,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陕西,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打造美丽陕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属梁洲,县境金牛峡、五丁关等气势磅礴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0%以上,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千里汉水源头、三千年氐羌故地,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偏爱、山水与人文的美妙融合,使宁强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地。
作为山区县,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宁强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按照“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走出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宁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生动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宁强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要善于发挥优势、勇于抢抓机遇、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靠山吃山,用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坚持培育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有机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引导社会资金打造环保型新兴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向转变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药用植物开发、生物中药为重点,打造陕南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实施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进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在宁强,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汉水之源、氐羌故里”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提升了宁强旅游的知名度,而且联动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发展。因此,要培育发展以生态、文化禀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做好经营乡村、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通过诚信经营,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三、要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要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要按照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研究制定由就业居住转移向身份保障转移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变成市民。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中心村培育推进村庄集聚,提升农村人口的居住集聚度,在村庄集聚过程中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将让宁强升值中的区位优势、释放中的资源优势、增强中的产业优势、提升中的人文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一定会早日把宁强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玲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篇6
— —藤田镇农业产业化成果展示
紧扣“稳粮、优供、增效”目标,结合自身特色,围绕农产品需求端发力,不断调顺结构、调绿产品。
通过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打造了永龙线农业产业示范带,秋江茶园、中西山百合、杨梅基地,城上村千亩油茶基地,岭南、曾坊村千亩葡萄园,连片规模化。通过电商平台,按照“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自创品牌绿百合、良品、一方善土,带富一方百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下好绣花功夫 决战脱贫攻坚
— —藤田镇脱贫攻坚阶段成果展示
坚持“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 全面把握目标方向,细化措施,做好做实脱贫攻坚。近年来,全镇稳定脱贫534户225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78%下降到1%。
安居扶贫居有其屋 光伏发电细水长流
完成交钥匙工程32套并全部入住,加固维修3户,改建自建14户;城上村建成40KW光伏电站,全年发电量4万瓦,每年为相关农户增收1500元以上。
电商扶贫展现新途 产业奖补分红互联
通过藤田镇党群双创服务中心,带动困户就业36人;免费提供百合良种,订单回收贫困户产出百合1.6万斤;引导165户贫困户完成小额信贷805万元,本地企业参股分红获利高于8.4%,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0万元。
扶贫车间就业疏堵 智志双扶主动脱贫
全镇建成6个就业扶贫车间,解决33个贫困弱残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集中开展产业就业技能培训15场,培训人次350,发放就业培训补贴1.5万元。
社会扶贫彰显温度 万千爱心汇聚帮扶
广泛联系社会,让企业“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彰显社会温度。WIN团队为藤田镇贫困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家电400余份,义捐金额25万元。
3.全域美丽乡村 共建共享新生活
— —藤田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展示
坚持统筹理念,总体谋划设计,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增速提质,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2018年投资2600万余元,全面完成镇域内103个建设点。各村点共完成道路硬化45公里,新建排水沟16公里,拆除危旧土坯房、杂烂附属房29万多平方米;饮水安全率,无害化卫生厕拥有率,三网覆盖率均达100%。同时,坚持“显山露水”理念,打造古风新韵人文杏塘,提档升级城上村、秀美整洁易溪村、严坊河山内新村等“龙上沙”和永吉、永八公路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点上更加出彩、线上更有风景、面上更显美丽”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突出农环整治 提升“美丽”质量
--城上村村庄整治成果展示
围绕美丽城上、干净城上总目标,纵深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在城上村落地生根,有效清除了“脏乱差”,建立了“清净美”,提升了“精气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累计拆除农村危旧土坯房面积37000平方米,蓝色铁皮棚、铁皮屋3200平方米;开展“清洁工程”,累计清运垃圾450余吨;170户农户完成卫生厕改造实现100%农户享有无害化厕所;深入开展“七改三网”,完成通村公路及入户路硬化共计9300米,改沟1790米,改塘960平方米,改房49栋14290平方米。
5.业旺家美人勤 田园印象小坑
篇7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我想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项工作要想实现发展和提升就必须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进而实现突破,所以我想先谈谈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开展强度难度大。我镇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名胜风景区、枣庄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6条生态红线,这些对我镇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资金制约短板尤为突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财力投入和支撑,由于镇村财力较为基础薄弱,无法保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是争取项目配套资金难。近年来,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由于项目资金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镇财力难以保障到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四是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参差不齐。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开展,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有部分群众意识较差,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五是整体推进工作难度较大。全镇村庄布局散落,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推进。
实现提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镇应围绕建设“林海崮乡、多彩北庄”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路子,出实招、下硬手,动真碰硬,继续做到力度不减、投资不减、成效不减,力争站位靠前、走在前列,着力打造北庄生态宜居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我镇是全市知名旅游乡镇,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在具体推进工作上,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形成整体联动、多元参与、合力共建的建设格局。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研究制定《北庄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村级成立建设指挥部,建立镇直部门联动帮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镇城建办、农业办、水利站、环卫所、园林所等相关部门职责,定期组织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和调度会,确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做到共同参与、齐抓共建、合力推进。二是坚持动员群众,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庭院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引导群众开展“卫生家庭、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改善庭院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农村文明、干净、有序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坚持资金整合,发挥效益。对争取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坚持机制保障,建管并举。注重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农村垃圾收集、道路保洁和村庄环境整治“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并在人力、设施上予以倾斜,做到垃圾及时收集、及时清运,保持村庄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一) 压实责任,凝聚整体工作合力。我们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全面做好与镇域路域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狠抓落实,部门协作配合,包片领导直接抓,村书记、包村干部亲自抓,村上干部具体抓,党员和群众自觉抓”七级联动体系,成立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五大工作组,将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村、明确到户、具体到人。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在全镇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快速推进。
(二)强化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各村实际,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篇8
__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突出村庄建设的风格和品位,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开拓创新,上下联动,狠抓落实,确保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确保实效。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根据我镇镇域经济发展思路,注重当前和长远发展,结合村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纳入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一是畅通民主渠道,发挥民主组织作用。为调动群众投入到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我镇围绕纵深推进“四个覆盖”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着力强化“三议一行一监督”机制规范运行,每年至少开展2次“提意见、听民意”活动。由村民代表入户听取民意,广泛征求群众对政府的各项惠民举措等各方面的意见,群众填写民主征求意见卡(群众随时都可向村民代表反应意见,填写意见卡),村党支部汇总整理意见建议,并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建议,再向村代会进行提议,并最后形成决议。这样一来,由民意到决议更加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村民反映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提高了群众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参与度,为村庄建设献言献策,让群众纷纷加入到村庄建设义务工作队伍中来,亲手打造自己的幸福美丽乡村。二是坚持“村民自建原则”,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充分利用该村劳动力,始终坚持“一事一议”和“自主自建”的方式实施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村民自觉投身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建设幸福美丽乡村的信心和决心,发挥了群众实干巧干精神和力量。
围绕纵深推进“四个覆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着力强化“三议一行一监督”机制规范运行。成立了农村公共服务办公室,对“四个覆盖”机制运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服务监督考核,使政府服务职能更加细化延伸。截至目前,公共服务办公室通过对各村的“四个覆盖”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服务,现已有46个村建立了村级环境卫生垃圾治理模式,并制定了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聘用了保洁员、清运员、监督员,各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提升。
为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群众满意度,我镇组织各村六十岁以下村支部书记前往__、__、__、__等地先进村庄培训学习,听取在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工作中好经验、好措施、好方法,学习种植、养殖先进知识。不仅让大家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更为提升各村群众满意度、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督促作用。
篇9
寨沙侗寨位于江口县太平乡,占地面积97亩,人口74户274人,村寨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清澈的太平河在村边缓缓流过,高耸的钟鼓楼拂过袅袅轻烟,与江上的薄雾融汇在一起,把村落描绘得恍若仙境。
最美丽的是景,最诚挚的是情,随着乡村旅游这条致富路的不断延伸,寨沙的梦想,和香甜的米酒一样回味悠长。
角色转变,庄稼汉开办农家乐
走进寨沙侗寨,高大气派的楼门庄重典雅,古朴自然,与寨内的钟鼓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广场、曲径、河岸,绿荫掩映;路灯、店铺、宾馆,尽显繁华。
然而,两年前,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民族村寨,由于受地理、交通及思想观念的影响,“脱贫不富”的现象一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症结”。
守着金山银山怎么办?依托金山银山做什么?如何打破扶贫致富“瓶颈”成为摆在江口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江口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努力践行“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园林化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合力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梵净山旅游的强势崛起,江口县激发了文化旅游的创新活力,找到了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2010年,江口县创新扶贫机制,筹措资金1200万元,对寨沙侗寨40多户贫困农户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立面改造,既保留了原来木楼古色古香的民族传统,又使整个村落有了整体包装后的现代气息。
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几个乡村旅游景点之一,近几年来,寨沙侗寨在金融资金的扶持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和示范村。
看到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逐渐增多,寨沙的村民丢下犁头、锄头,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招商引资、引智,组织村民到贵阳、重庆等地学习取经,不断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侗家驿站”是寨沙开办得比较早的农家乐之一。2013年11月20日,省长陈敏尔到寨沙考察时,看到“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的景象,直夸赞老板刘梦圆会经营、懂发展。
乡村美了,游客多了,百姓富了。
截至目前,寨沙74户人家中,已经有64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有农家床位800多个,一年四季都在接待游客。
2013年,寨沙建立起了江口县第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寨沙人走上了抱团发展之路,当年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3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9.6万元,人均收入2.4万元,在全县率先迈进小康行列。
借势起跳,从“探路子”到“作示范”
“这样的幸福生活,做梦都想不到。”在政府的帮扶下,年逾花甲的夏德贵拆除了老旧的木房,平整了院落,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夏德贵的变化,只是寨沙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所映射出来的,是一个贫困乡村从落后到富裕,从探路子到作示范的发展过程。
2010年,江口县扶贫部门创新扶贫机制,把乡村旅游产业囊括到金融支持的几项产业之中。
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在全省打造“10个县级旅游示范县和20个重点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江口县抓住机遇,对乡村旅游的金融支持给予倾斜,并迅速出台相关措施,即组织县扶贫办抓规划、抓落实、抓亮点、抓实施、抓示范,使寨沙侗寨的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2011年11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出台,要求铜仁先行试行。
2012年1月,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着力“打造梵净山精品旅游景区”。
铜仁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建设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提出把江口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营养健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魅力城市,把梵净山打造成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发展乡村旅游,解决资金瓶颈是关键。”江口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一语道破了产业发展关键。
在国家旅游局、扶贫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江口县委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整合“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等方式,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风雨桥、吊桥、侗寨停车场、江梵旅游公路、梵净山旅游环线、盘溪至黑湾河景观大道等基础设施,使寨沙旅游环境和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金融扶贫在寨沙侗寨启动以来,共投入资金5900余万元,用于寨沙侗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村寨的绿化、美化、亮化。修通了连接四乡八寨的进组入户路,还建设了四合院、侗寨钟鼓楼、民族风情表演场。在寨门前建起长2000多米的防洪大堤,种植绿树红花,建起民族风雨桥和河畔亭台楼廓,使寨沙侗寨展示出美丽而独特的生态环境,纯朴而多采的民风民俗,其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顶层设计,政策支撑,定点帮扶,激活了寨沙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现在的寨沙侗寨,家家窗明几净,处处鸟语花香。
扶贫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和谐人居的构建。2013年10月,寨沙侗寨被命名为“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村”。
紧扣特色,“请进来”只为“走出去”
9月28日傍晚,寨沙侗寨钟鼓楼里,一曲侗族大歌《欢迎您到侗寨来》拉开了 “月上寨沙” 晚会演出的帷幕。
台上是30多名侗寨姑娘小伙子,台下是来自广州、厦门以及新西兰、芬兰等地的游客。姑娘小伙子们身穿侗家服饰,银光闪闪的饰品随着整齐划一的动作,撞得人心襟摇荡。观众们热情地互动,歌声、掌声、吆喝声响彻乡村夜空。
广州姑娘杨兰妮在主持人的邀请下演唱了一曲粤语歌曲,引得新西兰外籍游客不断大喊“Very good”。
随后,意犹未尽的村民和游客在侗寨表演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把“月上寨沙”晚会推向。
“本来我们已经游完梵净山和云舍土家族村寨了,我们是知道今晚上将上演‘月上寨沙’后,又特意赶来观看。”杨兰妮说。
“月上寨沙”周周上演,遇到节假日时,天天上演,已经成为寨沙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铜仁市乡村旅游样板村,寨沙村民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大胆探索着。
把侗家文化融进民俗旅游是寨沙侗寨村民的一次尝试,把到云南、广西、贵州凯里等地学习来的歌谣融入本地特有的物质文化,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营销,则是寨沙人对未来格局的一次重新构建。
为了把民族歌舞打造得独具特色,寨沙从黎平县聘请侗族大歌专业教师为农户培训表演才艺,重点打造了《侗族大歌》、《踩堂舞》、《芦笙表演》、《拦门敬酒歌》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
“在贵州我们参观了西江苗寨和寨沙侗寨,我觉得非常的独特、非常漂亮,发展旅游是十分适合的。”2013年5月14日,“东南亚媒体贵州行”采访团抵达寨沙侗寨,菲律宾《商业镜报》副总编Angelina如是说。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吉县;政府职能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型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式,不过当前大部分地方搞的乡村旅游事实上是农家乐,农家乐是个本土概念,未有学者准确定义过,这两个概念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替代,所以在这里我们混用一下。
一、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全国著名的竹乡、生态县。区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大县域旅游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全县休闲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作为休闲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吉“农家乐”的发展经历了培育、发展、规范、提升几个重要阶段,至今已年逾十载。十余年来,安吉“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规范,质量稳步提升,品牌逐步打响。目前,全县共完成创建省级“农家乐”精品村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8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3个。全县共有“农家乐”600余户,床位10000余张。2009年安吉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0年1月至10月,安吉“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元。
二、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安吉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渐趋成熟,基本形成产业化,无论是从产业集聚度上,还是从产业成熟度上,都远超城市。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给考察团带来了很深的触动和启示。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监管有力
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纵向分工,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早在2005年,安吉就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1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并陆续在条件成熟的14个乡镇建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在村一级建立“农家乐”服务站,形成结构完整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并各司其职,通过实行逐级考核的办法强化责任落实。
其次,是在横向上密切配合,实行部门联动。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的成立,大大地提高了部门联动的效率。安吉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依靠安吉县“农家乐”经营服务准则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外,在人员培训上也实行部门协作,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结合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制定每年的培训方案,然后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水平。
再次,为加强市场监管,安吉县还先后出台了《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消防、治安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安吉县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规范和政策,并定期开展“农家乐”集中整治活动。另外,安吉还非常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监督,倡导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处理游客投诉、调解经营户纠纷、统一市场价格、推行抱团经营等,进一步有效促进了“农家乐”经营户在客源安排、处理纠纷、礼仪接待、市场营销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已经形成了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障
安吉一直坚持农家乐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快建立“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户分散经营可能带来的市场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目的地规划》已基本完成。安吉乡村旅游紧紧围绕“中国大竹海”和“中国美丽乡村”两大品牌定位,明确“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工作方针,为每个地区和每种类型的“农家乐”量身打造具体的开发方案,设计多条特色精品线路,为“农家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稳步发展,安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为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安吉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乐通”贷款管理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并明确从2010年起,县财政农发金每年增长20%,主要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另外,为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安吉十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开发,并在浙江省率先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的中级职称评定,努力吸引并留住人才。
(三)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创新营销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农家乐”与传统的依托景区景点招徕游客的旅游发展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单个的“农家乐”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农家乐”旅游要想很好地发展,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将区域内“农家乐”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区域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