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00: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规划 高校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96-01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未来发展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路径,制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主观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学生中仅露12%人了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占16%。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等。
在现实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在关系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不能自己做主,总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而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化,规划师、父母或朋友都无法替代,只能由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地进行规划。
2、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么漂亮,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3、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滞后,师资队伍匮乏
从总体上看,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滞后状态,不佳适应学生求职、就业的实际需要。而且。正因为长期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本身也比较欠缺。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一般都是由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兼任,与“思想教育”等课程混为一谈,相当缺乏专业性特征。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针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滞后状态,我们应当以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地把我国的高校职业教育规划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主要从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几个方面讨论:
1、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早对职业规划的建立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的,父母、老师、朋友都不能代替自己来做决定。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目前就业难的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年级。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
2、完善高校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系统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校园网逐步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但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摆正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增强自我校验的能力,把“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当作职业规划的指引目标。以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较为巨大的发展和创造。
3、加大大学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职业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 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更重要的是社会单位都更愿意接受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学校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经过具体的实践,大学生既能积累经验,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又能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大学生要有目的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要学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增加经验价值的工作, 及早到理想的单位实习、锻炼, 能力有很大帮助, 为日后的事业创造最大的自由与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沛,桑青松. SWOT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J].宿州学院报,2009(10).
[2]刘丽岩.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研究报告[J].教育时空,2010(12).
篇2
1.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1外部环境因素。其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失业人口比率逐年上升,受整个世界经济局势的影响,我国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充分健全完善,经济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布局都还处在探索性变革的进展中,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不容乐观。
其二,受我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遍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政策的推行,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招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这就使得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在数量上巨增。高膨胀的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相互偏差,供过于求,以致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其三,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够科学化。各高校没有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对本校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进行结构优化,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基于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互失衡。
1.2大学生自身内部原因。
(1)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背离了自我实际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对自我的能力评价不能做到科学客观。而且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不够正确,高薪资的大城市,大企业使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一些相对偏远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地区,即便也有高薪资企业,很多在学生在主观上也不愿意接受。
(2)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较缺乏实践的动手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够踏实,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自身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等现象。
(3)大学生的自择业能力不强。其一,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自身能力评价不高,缺乏自信,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推销。
其二,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待改变,很多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不能立足于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对职业信息不能切合实际进行有效鉴别利用。
其三,大学生缺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再就业上常常盲目跟风。很少有学生会对自我能力做认真的分析,从自已的人生观,习惯方式,性格取向等角度对自我未来职业做详细周密的规划。
(4)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待完善。伴随我国计划生育指标政策的推进,如今的大学生多是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这些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造成现今大学生吃苦能力不强,依赖性强,挑战意识差和创新精神不强。内心承受力薄弱,整体心理素质不够健全健康,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分析
2.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科学公正,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会有效促进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会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方向上的导航。
2.2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局面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很盲目,对自己所求职的单位没有针对性,缺乏详细地考察与了解。虽然在很多领域投递了简历,但是收获却没有什么成效,只是枉然提高了就业成本。
3.大学生如何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才会在面对纷繁的就业局势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综合分析好自我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要围绕职业规划的方向,有目的,有着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会为未来自我的发展开拓空间。
3.1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对自我做详细地剖析,才会真正了解自我,才会从价值观,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出相应的结论,才会确定自已的职业需求。大学生要对自己意愿和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未來规划等了然于心,如此才会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3.2要注重了解外部环境。大学生要适时了解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等。
3.3确立最佳优化的职业定位。大学生要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职业定位最佳化。合理的职业定位会使从业者的职业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4.结语
大学生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顺利实现就业,就需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做好职业定位,进行职业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篇3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我国社会对职业规划缺乏认识
我国社会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意识淡薄,氛围不浓厚。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在发达国家早已深入人心。在发达国家,职业咨询已成为一项产业,并得到了国家立法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二)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第一,虽然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看,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探索建立和初步起步阶段。第二,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而用人机制市场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量化指标,也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数,这使得高校不得不追求高就业率,而无从顾及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三,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涯咨询与职业规划服务。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普遍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大学生普遍对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性。大学生们在最初接触职业规划这个概念时,往往感到新鲜,尤其对一些测评工具会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在职业规划方面社会整体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所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从而缺乏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好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一)职业规划是一门科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建立期,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和帮助自己全面了解自身,了解职业知识,梳理自己面临的职业选择,加强职业准备,把握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的职业目标,避免盲目的职业变更
绝大部分大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仅仅停留在个人想象的基础上,缺少现实的印证,更缺乏实践的检验。如果毫无准备地从学校步入职场,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显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加之大学生们的职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往往产生巨大的职业困惑,甚至出现盲目跳槽,职业满意度低下的状况。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二者相互促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
首先,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方法,促进他们的思考,让大学生自发成长。必须避免为大学生提供答案,或者代替他们做出选择的不良行为。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重视人职匹配。传统的职业指导在高校的作用在于提高就业率,而职业规划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这要求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职业,而并非仅仅追求低层次的就业。最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检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唯一标准。这些可以通过大量调研与跟踪以及反馈信息来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大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而其形式则可以延伸出职业测评与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坊、个别咨询辅导、团体培训等等。 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拓展大学生的视野。除理论学习以外,应当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注重实效性。
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及早开始进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点的探索,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生涯发展目标的建立任务。
五、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职业规划并不是封建迷信,不是对人进行简单地分类或贴标签,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其次,职业规划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做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而完成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因此,大学生只能将职业规划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能夸大职业规划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职业规划师或职业规划本身产生依赖。
六、必须督促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把一切计划落实到行动上
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60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人,最新数据表明2011年毕业生人数大约为660万。
图1:高校毕业生人数趋势图
由图1可知从2008年以来到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呈现快速增长,预计今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基数巨大,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造成就业形势严峻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高校招生人数近些年来每年都保持着扩招,从而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创新高,另一方面,社会新增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远远低于新增毕业生人数,这就必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在就业结构上,我国就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多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潮涌动,而一些偏远不发达地区却极少人问津;有些企业门庭若市,有些企业却出现用工荒等等。同时,在现实中既存在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又存在大量的工作招不到人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自身和高校两方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成为择业障碍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由于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虽然不缺乏文化知识的储备,但是在社会阅历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即使有些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但仍然不足以深入地了解社会。再则,由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处于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容易冲动以及盲目跟风,因此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常常难以做到客观实际,他们容易盲目攀比和跟风,把未来的就业目标定得不切合自身实际,甚至是过于理想化。近些年,许多大学生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稳定的单位、一线城市和高薪酬,有些毕业生为了这些不在意个人的性格和兴趣合适与否,甚至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方向,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很多学生入职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工作或者不适合当前的工作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认清自己,给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导致毕业后出现各种就业问题的主要障碍,根据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有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如图2,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做过职业规划并努力实践的仅占26.3%,做过职业规划但没当回事的比例最高。图3则显示了当前我国各不同级别的高校做过并努力实践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都没有过半,除了211或985高校人数稍微超过40%,其余高校都没有超过30%,这反映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此次联合调查同时也作了图2: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大学生求职意向方面的调查,如图4显示:可以发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等传统热门机构依然大受大学生欢迎,而大学生对私企或合资企业反映比较冷淡。
而对于工作区域的期望,根据调查,如图5,我们可以发现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及二线城市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的图3:不同级别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选择,而一些小城市则三线城市或乡镇则少有人问津。
以上调查反映出了当前众多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全面的规划,一味追求好单位和大城市等等盲从心理严重。在实际中,每年有大量毕业生为了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参 图4:单位性质选择意向
加各种招考和选拔,众多大学生对这些单位趋之若鹜,报考公务员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人数连年保持快速增长,但是这些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却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的需求,并且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盲目跟图5:工作区域意向
风报考和参加选拔势必会造成大量毕业生落选,使得大部分毕业生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求职时间和金钱,也给社会造成了成本上的浪费。因此,大学生认清自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实现合理就业与择业至关重要。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实现路径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全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24页)大学生就业的实现路径可以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来探索:
1.学生自身方面
(1)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大学生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和起步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指从自身性格、兴趣、特长、思维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深入了解自我和评估自我;二是进行环境分析。三是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标设定通常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可以很好地激励大学生向目标不断前进,目标的设定要本着从自身实际出发,切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盲目乐观;四是制定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法,并进行评估和反馈。目标设定以后,就要付诸行动,要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高校就业部门必须指导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确定以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进行调适,以符合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
(2)跳出就业惯性思维,积极进行自主创业。首先,自主创业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自主创业不但能够缓解学生本人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能给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既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做自己喜欢并且善于做的事情,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此外,自主创业创造的财富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产生的财富最终将会回归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促进一系列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学校方面
(1)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当前我们高校中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忽视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主要重视专业课和公共外语课的教学研究。高校应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大力气,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确确实实地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2)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认识。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学生通过经过这个系统的测试,对自己的个性与兴趣、优缺点、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以及合适的就业方向等等有个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测评体系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之路。
(3)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体系,培养学生面对就业的抗压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因面临就业压力而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体系,主要是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克服和解决在平常学习阶段以及面临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分析得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大学生自身和学校双方共同的努力来完成,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认清自我,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开发研究以及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从而实现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雄英,钟书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J].合肥学院学报.2005,(2).
[2]肖爱民.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问题理想之路[J].大家.2010,(5).
[3]张立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6,(8):126-127.
篇5
[摘 要]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校方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有效指导学生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学生希望对该课程的学习寻找到适合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双方都希望该课程的实施,提升就业满意度。本文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给出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就业满意度 影响 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课程得到各大高校地高度重视和积极的落实,各大高校分别开设与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的课程,并且不少高校将该课程列为限选或必修课程。高校和学生两方面对该课程的期望值都较高,高校希望能通过该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理性地进行就业选择;学生希望对该课程的学习找到适合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就业满意度。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西方20世界60年代,已成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源于美国学者帕森斯的职业指导,历经百年发展,其理论和方法均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改进,由被动的指导变为引导被指导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由单纯的指导寻找工作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内容,15-25岁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职业探索,大学时期正好处于该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知、对工作世界有更好的理解、最终会对大四求职就业有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现实中职业生源规划课程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带着问题笔者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找出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就业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促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效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二、研究假设
假设一,自我认知与就业满意度。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了解自我认知的内容并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形成对自我兴趣、为今后择业提供满足自我需求的依据,尽量寻找符合自身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工作。因此得出假设一:自我认知越清晰的同学,就业满意度越高。
假设二,职业认知与就业满意度。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了解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并形成对职业认知的基本认知,为大四毕业择业提供理想的职业选择范围,在择业时尽量选择自我认同的目标职业。因此得出假设二:职业认知越清晰的同学,就业满意度越高。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样本选取,选取了信息学院、交运学院、土木学院、机械学院的2011届应届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学习了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学生,并参与了2011年的求职就业活动,调查对象不包括考研(免研)同学。其中男生357份,女生95份;城镇学生110份,农村学生215份;已经签约学生426人,未签约就业人数为26人。调查时间为2011年6月,高校已经完成本届学生的就业工作。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460份,收回问卷460份,有效问卷为452份,有效回收率为98%。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满意度相关性的问卷调查》问卷,单项选择18个,多项选择3个,开放性问题2个,合计问题23个,选择题采用5级量表评分形式。在对问卷进行进行整理、筛选和核对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果。此次研究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取置信度95%,并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为自变量,以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希望找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后对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界定
自变量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的主要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管理。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要有效的进行生涯规划,首先要对自我资源进行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将认识自我的维度界定为自我兴趣探索、职业价值观认知;其次要对职场世界进行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将认识职场的维度界定为职业、组织和地域的认知
研究结果分析
自我认知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分析,分析对自我认知的程度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为自变量,以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从各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结果显示,与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相关性的自我认知变量里,只有专业技能指标达到了在0.05水平统计性显著的结果,其他指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在对自我的认知包括兴趣、能力、性格和职业价值观上有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或者在寻找工作的激烈竞争中,牺牲掉了对自我需求的满足,更为迫切的愿望是获得一个工作机会,将对满足自我需求的期望值降低。专业技能指标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大学生对专业对口十分看重,专业对口程度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职场认知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分析,分析对职场认知的程度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将影响显著的各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从大到小排序后,发现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解释力最大的是对职业薪酬的认知、岗位技能要求。结果显示,对职场的认知相对对自我的认知更为清晰,相对自我的认知,对职场的认知获取资料更为容易,认知的动力更强;同时结果还显示,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对薪酬、工作性质及专业对口的要求较高。
四、结论与探讨
从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整体来讲,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改革;课程设置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毕业后就业难,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212万人,2004年是280万人左右,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已经达到338万人。据预测,在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80万人。在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数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毕业即失业,造成了“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又有抬头。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辨析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这种制度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并按照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最终目的就是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然而,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形势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发展,反而出现毕业就失业、就业非常困难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难,究竟难在哪儿?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太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低,这是高教扩招的一大失败,而这个失败势必会牵涉到好多行业性的不良性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称为“心态说”。 某个社会学家针对一些大学生“扩招大学生岂是后娘养的”的抱怨,批评大学生群体“过于悲观和愤世嫉俗”,“需要有个心理调节的过程”,“要拥有良好的心态”。似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或失业率没什么,就是心态不好造成的。
笔者不认同以上两种观点。
首先说心态问题。眼高手低、身无长技的大学毕业生肯定有,非大城市不留、非体面单位不进的大学毕业生也肯定有。但一些学者拿心态说事纯属是 “自欺欺人”。经过这几年的舆论导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在校学生早就没有了“天之骄子”高傲心理,其就业心态现实了很多。纯属心态问题导致就业难的毕业生比重还能有多少?更何况要求大学生都有擦皮鞋、做泥瓦匠的心态也属强人所难。就算大学生心态突然好起来了,饥不择食,有啥活干啥活。可心态再好弥补不了学非所用的社会成本和家庭的学费开支。家庭、社会的大量投入回报何在?学非所用就是浪费,这个帐又怎么算?所以在清算大学生心态的同时,也有必要清算一些学者“叶公好龙”的心态。
“心态说”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大学生非大城市不入,都聚集在“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农村去、到中西部去。这样有的学者就说大城市进不了,就“调试好心理”进偏远地区吧。调整好心态、响应号召、作一些牺牲,到广大的农村去,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创业,而且教育学生“城市越大固然就业机会越多,但是就业竞争也越激烈,污染噪音,交通阻塞,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也随之而生,城市大并不一定适合人居”等等。可是,事实情况是真正去这些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很少,过了一两年能留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大学毕业生为何总拥挤在大城市?答案表面上很简单,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不均等,就业于城市能够获得在农村无法比拟的收益。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仅仅钟情于城市,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城市指向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城市指向的,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在农村就业,再加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即便是在城市自愿失业也在所不惜。“心态说”的学者照理说不应该无视这种现象,年复一年重演的现象,虽然说这些学者都居住在大城市里面做着调查研究。
再说大学生毕业生是否真的存在数量过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多,也不多”。说“多”,是指高教扩招后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是阶梯式前进的,而是跨越式大幅度提高,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变的时期,大学毕业生每年有300-400百万人的涌向市场。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全社会的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在700-800万个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有些部门的领导和某些学者就此说“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实际上,这七、八百万个工作职位不单单是为大学毕业生准备的,它们对学历要求有高、中、低之分,对从业经验要求也有多和少的划分,不一定都适合大学毕业生。更何况有些岗位即便适合于大学生就业,企业也不一定招收大学生,因为前几年大学毕业生给众多企业留下了好高骛远、夸夸其谈、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差的坏印象。这样,也就解释了在形形的人才招聘市场中,为什么有很多企业打出“应届毕业生免谈”的牌子。说“不多”,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初期阶段,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数量还不算多。2003年,我国大学生占适龄人口(18-22岁)的比重为15%,刚刚跨过了高教大众化的“门槛”。 而发展水平接近的菲律宾和泰国就达到31%和35%,就连印度都有16%,西方国家更达到50-80%①。同样,200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中,大学毕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仅有5%,而同时期美国达到35%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招生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不再是“阳春白雪”,会越来越“大众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指望“走回头路”,不能靠所谓的政策减少招生数量,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问题是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出现人多就业难,事实上是“闲人多、胜任难”,很多地方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现在,家长与社会都把这种责任归并到大学生本人,确实有少数大学生并不是真正学习,但是不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大学生来承担,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各方面协同配合。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体制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等教育的体制之困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问题在学校,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的弊端。
首先是现在大学给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不合理。既然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不是适应大学文凭,那么教育就应该跟社会靠拢。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目前我国毕业生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往往是盲目的。而现行的教育体制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却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目前整个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没有针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学到的东西或陈旧或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对将来就业也没有帮助,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来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这种滞后是教育的提供方在时代迅速变化的背景下,面对教育迅速增长的需求的滞后,也是相对于社会的滞后。
其次是学校对自身是教育服务内容的提供商的定位不明确。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上都是自费型教育,学生与学校已经构成了双方的买卖关系,双方就应该对彼此负责到底,但是现在好多学校只抓招生不抓就业。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的情况相比,学生就业指导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仅仅凭借几节短短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远远不够也为时过晚。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只要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则无需了解。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必须成为高校反复思考的最重要问题。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在此转折之际反思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高校有必要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增加针对大学生特点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课程。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职业经历包括职业的类型、职位、工作经验和任务,它受到个人价值、情感、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影响。职业生涯主要由时间、范围和深度等要素构成。时间指的是人的职业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比如,职业初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等;范围指的是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角色;深度指的是一种职业投入和回报所达到的程度。
扎实的学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因素,“明天”职业理想的实现依赖于今天的勤奋努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类型和具体的职业特点进行分析,使今天的在校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吃苦精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措施和安排,有助于“今天”的养成教育,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事,不断鞭策自己,督促自我,掌握职业技能,为将来顺利择业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在校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全面地分析自身地条件,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人生的机遇,顺利地实现立业、创业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应针对学校教育和在校学生的特点,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要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向新生们灌输对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这些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阶段。为了使课程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最好是在理论学习前,先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师兄师姐,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些刚走出高中校园的新生,在大学里该怎么做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才能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怎样安排好课余时间,让锻炼好自身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面对以后社会的挑战,实现双赢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课程部分,最好在大二学年末前结束,余下来的时间留作实践活动。而且,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强调学以致用,课后,学生根据学到的职业规划的评估分析知识,再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能力。这些问题确定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一般来说,许多高校都要求学生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期间都有一个专业实习,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检验自己的实践机会,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提供给学生对应的实习机会为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打基础,而不是象当前一些高校将专业实习视作是走过场或者一些学生将其打工赚钱的机会。
在教学手段上,应从个案分析入手,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职业生涯理论、内容和影响因素,重点讲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理、规划的内容和步骤、目标的实现方法、实施规划的策略、规划初期的管理,最终达到学有所用,规划好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方法,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从而提高最高的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里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支配时间、使用时间的最高效率,摆脱迷茫。经过理论和实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力求使学生们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五、结论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们的情况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从容和优越感,逐渐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国家对毕业生不再“统包统分”,毕业后工作难求的局面已然形成。这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讲或许是一种进步,但对当代的大学生们则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面对即将步入的现实社会,如果在竞争的压力下自我成才并进而走向成功,这是每一个莘莘学子都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准备人生,我们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者,需要赶快补上以学校为主渠道地生涯规划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大学生们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注释:
①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4.
②南风窗,2004(3):10.
参考文献
[1]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
[2]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6.
[3]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
[4]吕宁.职业指导[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5]杨勇.职业指导与就业技巧[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
[6]詹一虹,李炎芳.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7]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篇7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将超过700万人,如果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和压力将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进行相关的指导,然而,在课程开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课程的重视
个别学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开不开,什么时候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并未能真正重视,在课程的设置,学时数上没有规范化。课程开设的时间普遍放在毕业年级,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也未能充分重视,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一门指导自己如何找工作的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或者即将落实,认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多余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仅仅局限在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方面的讲解和指导,忽略了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等内容。实事上,就业指导课应与学生的学业、专业、职业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指导学生如何就业,还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潜能得以最大化,最终实现完美的职业人生。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就业指导课原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法,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少有与学生的互动,缺少模拟应聘、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环节,讲授的过程枯燥,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收获并不大。
(四)缺少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公共关系、礼仪、职业指导等内容,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课多由高校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承担,没有形成专职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这类非专业人员没有参加系统的培训,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理论知识,缺少个案咨询技巧和职业测评技术,仅仅把就业指导课当成思想政治课或行政管理工作来做,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得一份工作,更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开发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求职目标,最终在职业过程中实现自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优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使人生有目的、有方向、充满意义,同时能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减少盲目性、从众性和急功近利,实现“人职匹配”,减少就业后出现频繁跳槽、内心失衡等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里的重要内容,缺少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课必然是不完整的。一方面,学生只有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自己尽早做出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自我认知、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后,就业指导才有了目标和归宿,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只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高校才能在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做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一)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不应仅仅功利的以毕业年级学生为对象,而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别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就业指导课的全覆盖和全程化。大一年级的课程目标应主要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了解专业特点,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课程内容应注重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走出“天之骄子”的误区。另一方面,课程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准职业定位。通过建立导师制等途径加强学生与专业老师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走出“迷茫”的误区。大二、大三年级的课程目标主要围绕培养职业修养、提高职业素质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准备和运用,完成就业的知识准备。逐步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如: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完成就业的能力准备。大四年级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达到“人职匹配”,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角色转变。教学内容主要是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就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就业政策的宣讲,求职技巧,挫折情绪的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
(二)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积极地探索多渠道的教学途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课除了采用传统的灌输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式、经验交流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模拟具体的环节,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职业测评,让学生把握各种职业特征,衡量自我情况与职业的匹配度,并进行相应的职业设计;通过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行业专家来校介绍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求职经历,了解行业、专业情况,树立就业的信心;通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招聘会,提前让学生感受招聘的氛围,了解招聘的流程,知晓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把握自身努力的切入点。
(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行业需求,思考如何在校期间提升自我,打造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特质;通过假期兼职、寒暑假实践、社会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并加强实习期间的集中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同时,实践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教学过程中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结合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个性”的特点,仅仅强调“共性”内容,课程的效果必然会深受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共性”指导和“个性”指导结合起来,对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理论等具有共性的内容,采用集中的讲解和指导;对于人格分析、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过程修正等内容则采用个人咨询、专人谈话、个别辅导等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如: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取向等内容应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做好人生定位,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的丰富,会出现与之前职业生涯规划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教师针对个人情况给与专门的指导;针对特殊学生,比如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异常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心理异常学生等个别情况,也需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专门的指导。
(五)建立专职化的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广、专业性强,为确保教学效果,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具有较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必不可少,因此,应加强专职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师资队伍范围。除了辅导员和从事就业指导管理的相关行政人员外,还应将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主管、人才市场的管理专家作为就业指导课的特聘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工作实践、就业市场的角度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做好职业定位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讲座等服务。其次,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过程中培训、实践培训的方式,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师的工作理念,培养出一支具有实战经验,能够给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咨询与指导的教师队伍。再次,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成立就业指导教学团队。采用教师集体备课,开设公开课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个集体研讨,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彦军,王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
篇8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明显上升,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筹谋未来;就业指导则能让高效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端正心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最终正确就业。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意义是非凡的。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43-02
一、新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大学即半个社会,据统计,现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对待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未来的发展路线。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讲,让学生形成五个“W”(Who you are?What you want?What can you do?What can support you?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直面自己的未来,真正做到反省自我,打造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确定自己的终身理想,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以便将来奉献社会。
(一)增强责任意识,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由于现如今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同步提高,出现“博士做研究生的事,研究生做本科生的事”这种情况,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在校大学生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早早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兴趣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努力,不断打磨,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为知识与实践结合、文化与工作结合的“结合型人才”。只有明白责任之重,才能找到动力之源,最终达到目标之地。初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意义是重大的,因为人生的职业发展分为探索、确立、维持、下降这四个阶段,所以,大一就接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责任深入人心,让大学生有探索的意识,主动了解社会形态,知道市场配置,有百利而无一害。从兴趣出发,责任作为导向,职业作为载体,最终实现人生理想,赢得自己的事业。
(二)加强引导作用,建立正确的择业观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很好地起到了引导作用,客观分析市场情况,鼓励学生创业,帮助学生就业,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健全自身的价值观,并且挖掘自己的潜力,满足个人需要,促进个体发展,让大学四年的黄金学习时间不浪费、不虚度。使其从一开始就建立科学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安排,让自己毕业时真正胜任该职位,树立“一就业,二择业,三创业”的“三部曲思想”,不盲目追求热门行业,不盲目执着高薪职业。要让其真正拓宽见世面,多方面采集信息,收集整理,结合自身条件,利用所学知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满意度,成为人生的赢家。
二、持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所谓“贵在坚持,难在坚持”,现代大学生缺乏一股韧劲儿,大二持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首先能够及时给学生提供社会讯息,让学生加快自身定位,让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产生偏颇。其次,使其明白不久就要跨入社会,走向人生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发现新的机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能够让其更好地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更加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挖掘自己的潜力,开发自己所有的可能。这样创造出来的人才才是全面发展的优质学生,同时学校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一)坚持是一种信念,需要提醒与监督
大二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则更着重于让学生了解自己,全面挖掘潜能。同时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程序,知道是怎样通过选拔实现“人职相匹”的,通过各种影响招聘因素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了解社会形态,为实现自身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更从各行各业求职人的数量,求职人数与职位的比例中探寻规律,增强大学生的意识,帮助其了解国家政策,掌握求职技巧。
(二)提高技能,掌握技巧
大二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一推进二促进三沟通”。首先推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拓宽大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通过分析面试可能出现的理论性问题、引导性问题、行为性问题,快速找到不足。其次,促进其自省能力,从反省中提升,从提升中升华,进一步开发个性,健全人格。最后通过提高大学生对岗位的认知程度,对职业意想的把握程度,更好地分析市场,架起职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做好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课堂活动的换位思考,让大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求职者,并且通过对历届求职者面试问题的分析,明确自己所需要的品质,锻炼面试技巧,以确保在面试中获胜。加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拓宽其获得知识的渠道。
三、大三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即将跨入社会,可这些学长学姐竞争意识单薄,就业形势模糊,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优劣势。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则让大学生更了解自己,学习简历的相关知识,通过反复锻炼,反复对比自己的优劣势,根据企业和应聘职位写出扬长避短的HR,从概念化走向实际化。初步接触自荐方法,也对工作区域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工作体质进行具体的策划,积极为实习做好准备。训练语言与逻辑,使其清晰地表达,准确地叙述,不盲目自夸,不空洞浮华。调整大学生心态,在就业指导的模拟环境下,使其磨练出一颗平常心,淡看成败,提高自信,学会“说什么?怎么说?做什么?怎么做?”
(一)提高表达能力,全面展示自己
此阶段的教学使得大学生更加成熟,学会更多的职场技巧,明确自己区别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从“学说话”出发,提高职业成熟度,结合该企业的文化背景与自己所求职位的岗位特点,从个人的成长与能力的提升说出面试官想要听到的回答。承认缺点,注意礼仪,减少差距,不失风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落脚于实践,不同于理论,是一个完备知识体系的产品,从别人的面试中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练习在求职中显现出最真实又最具风采的自己。
(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职场处变不惊
大学生普遍应变能力较差,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指导修正性,课堂上各种活动的开展,教师模拟出的各种可能情况,拟好完备的求职计划,这种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大学生思维转化和多方面解决问题能力,让大学生“未进社会门,但知社会情”,了解社会情况,了解职业发展,认清就业形势,做到职位细分,找到自己最合适职位,谋求最适宜事业。大学时代是一个过渡的时间,大三的教育是关键的,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不仅是课堂,更是一个平台,借助视频、情景剧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四、毕业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作用
这是与社会紧密接触的一年,如果没有做好学生与职业人的转换,就容易与社会脱节,无法将个人与职业联系起来,更无法将职业与事业联系起来。此时如果对就业市场依旧不清晰,概念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就不能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行业,就无法最高效地进行“人职匹配”。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准确定位职业与个人的关系,使其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努力使其增值,重新塑造自己成为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好第一步。
(一)树立敢于创业的精神,年轻就有本钱
据统计,现代大学生百分之五十想要进事业单位,百分之三十想进企业工作,全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百分之零点九,大多梦想做白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树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期望,在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自己所创事业中去,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教师对当今社会敏锐的洞察力会带给学生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其找到“空白点和至高点”,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确定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
(二)“人职匹配”,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这时的教育使得有强烈欲望就业的毕业生清晰地分析市场,能够鉴别市场信息的真伪,提高保护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克服心理弱点,使毕业生在应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步入社会的最后一步,如何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就看此步所达效果。尽可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做合适的事,做高效的事,做事半功倍的事。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就业,可是为了事业而就业。
参考文献:
〔1〕蒋广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考试周刊,2009(46):183~184.
〔2〕周群.职业人生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
〔3〕刘永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网络财富,2010(8):100.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求职技巧
目前,生涯发展与辅导大多在企业内进行, 对高等学校来讲,实行比较多的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本文立足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希望能提出有利于独立学院在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方面有帮助的建议。
1 在我国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奠基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由“统招统分”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开始传入我国,并被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目前较为通用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通过定义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简而言之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1.2 在我国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项最新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分别是307万、377万、495万,2008年至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是559万、611万、630万。再加上2009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严峻的现实已经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迫在眉睫。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国外一些国家的生涯辅导已经在高校中扎根,发挥出其足够的影响力。今天,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想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更是离不开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与就业的关系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道路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要明确的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是就业指导;就业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不是终点。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是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同属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的措施范畴,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按照舒伯[1]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发展阶段,就业正处于人生的探索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从下面的拱门模型可以看出,自我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石上的,其中就业实况这一因素处于人发展的关键点上,是自我发展的转折时期。人的职业生涯是一生中最重要、延续时间最长的经历。所以,就业指导只是生涯辅导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相对于就业指导,生涯辅导是全程、全面、全体的辅导,富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其次,就业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又一个起点,不是终点。
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个人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可以这样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大学阶段的规划只是一个起步,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也逐渐受到欢迎;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系列活动。如清华大学开设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通过网络课程对各个年级的同学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调试使用的第一个月内,课程点击量就达1142人次。
当然,有专家指出,这些形式并不一定就保证提高就业率,但它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目的主要还是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出发,让他们形成职业规划,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择业面就宽了,在职场上打拼游刃有余,这样就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 职业生涯规划早期介入能实现三方共赢
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关系来看,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探索期,越早启蒙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越有利。通过以下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在我国,许多学生在高中时努力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入大学后难免突然失去目标,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但提出了要改变学生临近毕业才考虑就业的思维定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做起的理念,而且在实践上也开始不断创新。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其性质是在校内和校外相关人士的指导下,由学生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非赢利性,集学术性、专业性、指导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社团组织。协会在依托学校的资源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一方面,扩大了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定位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也是有利的。
尽管如此,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毕竟是起步晚,在很多地方不能直接照搬欧美等国的理论和实践。唯有先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理论并将其本土化才是正确的学习。
4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4.1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存在较大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社会知识环境和整个就业指导氛围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识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存在不够重视或者认识肤浅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没有正确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这导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开始迷茫,到毕业时找工作更是没有方向,四处撒网;有这方面意识的同学即使有职业规划,但是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建立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给自己订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生涯目标。
第二,课程建设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待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主渠道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有一些高校尚未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还停留在只面向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阶段。还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但是,一方面,课程研发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和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的时候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所以,在横向上,要进行课程研发,建设职业辅导咨询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纵向上要结合各个高校本身的特点研究适合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第三,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明,功能不清,课程变动较大,相关政策不完善,因而,队伍建设很不稳定,人员杂且少,大部分是事务缠身的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素质和学术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职业指导师队伍,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加之各种投入严重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几乎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
第四,职业指导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虽然在名称上有一些高校将以往的就业指导中心改名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等。这说明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高校中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有专门机构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仍未能全部实现就业指导机构办公场地的专门化,毕业生平均办公面积总体偏低。就业指导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初具规模,六成以上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服务。人员配备方面显出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个性化的指导,人员的聘任、培训等也缺乏明确客观的标准。
4.2 基于就业竞争力加快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思想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他们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个清晰的认识和良好的规划。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诸如:职业指导专家的帮助和指导,由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咨询机构提出建议,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
第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课程建设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方面,美国高校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通过一系列课程开发,结合适当的教学展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同时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建设。职业辅导咨询可以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心理健康中心,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自我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个感性上的、经验上的自我体察,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很多时候是有主观性的。因此,它还必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要加快相关测评人员和测评手段的建设:
一是培养或者引进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做测评,“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目前已有的职业指导方面的资格有:职业咨询师、国家职业指导师和全球职业规划师,目的就在于一方面提高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素质、打造专业化的队伍,一方面在高校企业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实践中,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开始独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辅导方向的硕士,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华东师大高教所联办高等教育学职业指导方向的研究生,两者都采用了半脱产学习形式,招生对象都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
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识。如哈工大引进了《北森职业规划系统学生版》[3]给学生提供自我测评的科学手段。
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三,设置灵活高效的职业指导机构。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发展迅速,力量庞大。完善的机构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比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运用专业为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定向;提供信息,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策略得到满意的工作职位;进行各种形式的求职择业的指导和联系实习、业余工作等。和我国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数是党政干部、从事学生工作同时兼做就业指导的现状不同,美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一般由专家来做,它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美国高校,专门设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并形成制度,以保证就业指导。[4]
第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早期介入,全程化和全员化”
全程化。生涯辅导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生涯辅导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向具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
一年级,注重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以及未来适应的职业;对学生进行各类测试,辅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生涯发展方向。二年级,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邀请高年级学长和发展较好的校友做交流,使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其开发特长,提高综合能力。三年级,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自身的专业领域且具备了相应的基本技能,此时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实际工作拥有感性的认识,方便其做出符合自己的就业选择。另外,应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招聘活动,并与四年级正在找工作的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四年级,结合当年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择业目标,并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比如简历和面试的技巧指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心理调适等。
全员化。多方面共同参与,辅导人员范围广泛,包括专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研究专家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另外,往届的校友经常被邀请回母校举办讲座,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职业方面的意见,也属于社会参与高校生涯辅导的一种形式。
5 结论
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过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几乎没有把就业、创业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只有很少的学生在高考填写专业时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了解,而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对它的热爱,而是受社会舆论和家庭经验的影响,不是受学校个性化、专业化教育的影响,这样就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走向社会时一片茫然。因此,不仅是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从高校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而且从中小学起就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实现职业规划指导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与社会的就业和职业指导应该相互渗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高校首先应担负的责任,并且要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不过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很重要。高校要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职业规划模式应该向前向后延伸,尽早实现职业规划指导的全程化、社会化。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不仅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更多的职责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和丰富的。他的生涯发展理论在职业辅导理论史上是个分水岭。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标志了生涯辅导正式代替了职业辅导。生涯的概念正式取代职业概念。
[2] VernonG.Zunke《生涯发展的理论与实务》,吴芝仪译,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第46页。
篇10
关键词: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对策
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如何应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大学阶段,增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引导和培养她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为此,笔者对浙江某高校360名女大学生从就业期望、就业心理、就业准备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增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就业期望
1. 考研热降温,毕业方向选择趋于理性
对毕业后是直接就业、考研还是出国的问题,有63%的女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有32%的女生选择毕业后考研,有2%的女生选择出国,有2%的女生选择自主创业,另有1%的女生选择其它。 从访谈中了解到,考虑到这两年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硕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倾向增加,原本在低年级打算考研的女生,到了高年级最终还是选择了找工作。
2.就业期望“高稳定性”,择业心态更加务实
在就业单位调查中,有52%的女生想去学校或事业单位,有32%的女生想去国有企业。其次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可见,女生在单位选择中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高稳定性成为她们择业的重要特征。
对工资待遇的期望调查发现,72%的女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最关心的是薪水。44%的女生期望月薪是2000-3000元,25%的女生期望月薪是3000以上,仅有2%的女生可以接受2000以下的月薪。这说明,女生的择业心态更加务实,她们把经济利益和物质待遇放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期望通过多年的学习,找到好工作,得到高回报。
(二)就业心理
1.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调查中,女生的求职自我效能感普遍比较低,在问到“你对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信心吗”有53%的女生“觉得没什么信心”,12%的女生“觉得根本没信心”。
2.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满和无奈
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女生认为在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访谈中女生对于招聘单位不看条件,只看性别的现象,感到十分气愤和无奈。特别是当很多优秀女生看到综合素质不如自己的男生因为性别原因就能顺利找到工作,更增加了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不满。
(三)就业准备
1. 不清楚自身定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调查发现,有58%的女生对自身的优劣势、兴趣和价值观不了解,有31%的女生不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有64%的女生是到大三以后才开始制定职业规划。这说明大多数女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求职意向模糊,这势必要影响她们未来的就业。
2.不了解就业信息,就业准备不足
调查发现,有43%的女生对应聘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了解一些,有28%的女生不了解。在回答“你已做过哪些就业准备,希望就业指导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时,很多女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就业准备。
二、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非常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偏好工作比较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这些岗位需求量一般较少而且竞争激烈,导致了就业难的现状。
2. 女大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女大学生由于依赖性强,多遵从家人的意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意识。很多人只着眼于当前的专业学习,未将今后的职业发展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这导致她们在面临就业时,求职意向模糊。
(二)学校因素
1.高校扩招加大了就业难度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11年毕业生660万,十二五期间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其中女生占一半还多[1]。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持续下滑,在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大多数专业是重理论、轻实践。女生所学专业大多集中在文科,致使女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所学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女生求职的择业面过窄[2]。
3.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系统性
目前,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担任,由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在开展就业指导时,不能针对女生进行心理素质和择业技巧的培养,就业指导总体上专业性不强。
(三)社会因素
1.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调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调,一方面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庞大,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快速,需要高精尖人才[3]。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导致大学生成为夹心层,女大学生就业难正是大学生就业难整体形势的体现。
2.招聘单位的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到招聘单位的性别歧视[4]。主要表现在有些单位明确要求“仅限男生”,这在一些工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用人单位根本不考虑能力与素质,只是以性别为依据。
三、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女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自我
首先,女大学生不能一味地求稳定求高待遇,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有效地规划大学生活,才能通过四年的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要增强自信心,把求职中的挫折看作是完善自我的机会,才能愈挫愈勇,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二)学校要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
1.进行就业能力指导。学校要深化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5],除了常规指导外,还要针对女生特点,对她们在求职礼仪、职业形象方面进行指导。学校要注重就业课程的全程化,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女性礼仪与修养方面的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实践课程,使女大学生们在各方面做好就业准备。
2.开展就业心理指导。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较大的状况,学校要在就业指导课程渗透心理 健康教育,帮助她们学会自我调适。同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个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女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三)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公平
政府应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保障机制,使生育保险法制化、社会化,解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消除女大学生遭遇的就业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