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得以普及。在网络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获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媒体经过组合图像、文字、声音等,不断改革网络新闻。评估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不仅是检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方式之一,更有利于网络新闻传播质量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其含义,然后探讨了评估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方式。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方法
当前多媒体获得蓬勃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适时出现。和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让观众具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今后,我们不会被传统新闻所制约,不仅如此,我们也能够成为新闻的者,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借助新闻这一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科学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网络新闻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所以,我们必须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深化评估。
一、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含义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含义有两重。其一,指的是在受众中,新闻报道产生的效果和传播者的预期是否吻合,一般情况下,效果和吻合度呈正相关关系,当前这是衡量新闻业务水平的指标之一,能够验证网络新闻传播手段的恰当性。其二,指的是在社会中新闻报道引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影响和负影响两种。该指标能反应媒体社会职责实际履行的情况。网络新闻对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业务层面之效果,还需要关注起社会层面的效果。受众能够从多个层面被网络新闻传播所作用,层面的不同出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新闻感知:指的是一条新闻被受众所关注,此为新闻作用发挥的开始。新闻接收:指的是新闻文本所承载的新闻被人们所阅读和接收。这种接收的层次存在差异。就网络新闻而言,可以根据接收信息的量和度进行接收层次的划分。就接收范围来讲,有两个层次:社会接收和人化接收,所谓的社会性接收指的是人们阅读一则新闻后向其他人提供这则新闻,人化接收与此相反,阅读范围仅限于个人。新闻影响态度:对受众来讲,一些新闻对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丰富学识,不能对其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但是一些新闻则能直接影响受众,如,他们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或者对某一事件上我们的态度和观点。新闻影响行为:一些新闻不仅仅能对受众的态度造成影响,还能对其行为造成影响。如,报道关于白血病病人的新闻,很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同情,然后对其进行募捐。但是如果报道和罪犯有关的行为,但是也会出现一些盲目模仿的人。因此,对受众来讲,新闻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新闻报道最终导致的后果可能和传播者的意愿相一致,但是也有可能违背其初衷。我们需要特别警惕一些在良初衷下对新闻进行报道所导致的消极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为,新闻的效果,并非仅仅取决于其质量,还和其报道对象的本质有关,更合受众的心态,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也就意味着对网络新闻传播之效果进行评估,我们不能只关注网络新闻传播工作质量,还是我们对复杂社会情况进行认知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
(一)以新闻传播效果为基础对传播策略进行制定网站不仅仅要了解报道的典型新闻的效果还需要重视报道日常新闻的效果,并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然后再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制定并很好地调整。但是又和新闻的排版、标题等等相关,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哪儿出现问题就在哪方面进行调整。
(二)依托新闻传播效果掌握受众喜好新闻传播效果和多方的作用效果有关,也可以这样认为,新闻传播的效果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观众的阶段性兴趣和需求有关。深层次分析传播效果,能够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兴趣,以便于网站据此进行改进,确定网站的定位,制定经营、传播等策略。
(三)依托新闻传播效果体察社会民意上文已经提到,社会环境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作为一个晴雨表,传播效果能够对受众的心理取向加以反应,以便于我们对社会背景提供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研究传播效果对体察民情民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关系民生国际决策的参考依据。
三、评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方式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及其复杂,其不仅仅由一个坐标系所决定,也不能在几项指标上所描述。科学的评估需要多种方式,全面进行。除了对网民的新闻生成行为以及消费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需要评估媒体的反应。
(一)以网民消费新闻的行为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1.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与点击量(1)新闻阅读率被点击量所反映虽然网站上每天会更新很多新闻,但是有很多新闻网民并不会重视。作为对新闻正文阅读率进行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新闻的点击量对一则新闻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的点击量指的是打开新闻正文的次数,层次化文本是网络新闻的呈现方式牟其中文本层次的最核心部位是正文,所以,新闻正文的点击量(阅读率)能够体现其被手中的关注程度。(2)受众阅读偏好被新闻排行榜的表现所反映所谓的新闻排行榜指的是以新闻点击量为基础,把很多新闻排列而出,然后进行(定时)。依托网站的统计数据,新闻排行榜向受众公开,这些数据是网络阅读环境下直接感知的因素,正如一个“场”,会对手中的阅读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受众的心理来看,一般观众会习惯阅读点击量高的新闻。“正反馈效应”也会在排行榜影响个体阅读取向下产生,也就意味着引起社会关注的新闻会得到更大的关注度,点击量会持续上升,点击量高的新闻则无人知晓,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其会对整体网民的取向造成一定的影响。风向标是新闻排行榜的意义所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反应网民阅读的兴趣和取向。但是,我们不能把其作为网友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因为在特定的阅读环境下,人们之间的影响会让非理性的部分更大。显然我们不能被不理性因素干扰的阅读取向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如,新闻网站中的花边新闻、八卦等等点击量很高,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为依据说人们度这一类的新闻比较关注,人们对严肃性新闻的需求也很大。2.网站访问流量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由于网络新闻文本的层次性特点比较突出,新闻对受众进行影响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对标题进行浏览也是新闻作用的一个方面。也就意味着,我们衡量传播效果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访问网站新闻频道的量进行参考。统计新闻频道的流量不仅需要检测常规检测,还需要细化统计和分析流量,这主要包括:对分时段的流量进行统计和分析,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流量存在不同,分析其内在的变化关系,可以了解受众访问网络的规律,以此掌控自身发表新闻的节奏,以便于和受众网络访问行为向符。分地域流量的统计和分析:依托网站IP地址了解流量的区域分特点,能够让网站了解哪些地域喜欢新闻的种类,为传播策略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分类别统计和分析流量:网站不仅仅要分析和探讨新闻频道的总流量,还需要统计不同类别新闻的访问量,分别统计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等等,对观众的新闻关注度进行深入了解。不仅如此,还能对查看访问流量较高的新闻类别,探讨其访问量高的原因,为今后新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网民搜索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我们认为网民对新闻搜索是一种消费行为,但是其获取的方式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新闻定向性较强。这也是评估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网站能够自动记录热门搜索关键词,记录的搜索词中是对新闻报道热点的反映。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能够剖析网站观众的喜好,然后制定合理的传播措施和策略。
(二)从网民的新闻生产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1.网民评论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1)评论量是对新闻以及新闻报道、时间社会影响力的最佳反映。要是对该新闻受众不仅阅读而且还在其下留言互动,并积极的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这就说明新闻报道对受众产生深层次的作用。所以,评论量对对新闻时间及其效果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么可以用多种方式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受众的评论也会被分散,为了对其传播效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应该统计统一主题评论总量。(2)评论量对受众新闻关注度进行影响。回帖量以及评论不仅仅是对新闻报道当下的影响力的一种反应,更会反过来对读者的阅读取向佳艺影像,所以,其是对新闻报道效果进行提升的方式之一。在排行榜等方式的作用下,能够凸显新闻,有助于保障其关注度的进一步提升。(3)社会意见隐藏在评论中。新闻评论或者回帖能够对社会以意见以及分布和走势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观点在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有的时候,网络舆论也是从其而出。所以,检测回帖的数量以及内容,不仅仅是评估新闻传播效果,更是舆情监测的重要组分。当前国内很多部门对回帖这一社会意见表达渠道的获取,更在进一步完善其检测。2.网民转发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与单纯的阅读新闻不同,受众的转发行为更为主动,其不仅仅代表某一受众观看到这一新闻,更意味着受众对此新闻的认可程度,希望和别人分享、也就意味着,新闻的转发量更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加以反映。受众把新闻转发的途径有很多,博客、朋友圈、空间、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等。即时通信在测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前面几种方式的检测比较容易实现。3.网民收藏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网民可以通过软件工具等,收藏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者把文章分享出去。当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门户网站都有此功能。通过对某一新闻收藏量进行监测,能够了解受众对新闻关注的实际情况。
(三)从媒体的反应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除了网民的各种行为外,其他媒体的相关反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1.媒体转发量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除了关注网民的转发外,好需要关注其他新闻网站转发本网站的新闻量,这也是衡量新闻影响力的指标之一,也能用于评价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2.媒体的跟进报道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一些报道具有普遍意义或者重大意义,虽然在某一网站上首发,但是要是其他媒体对其价值有所认同,一定会以此为基础进行系列报道。一条新闻引发的后续报道及其强度、频率等,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原始网站的传播效果。
四、辩证认识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虽然评估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机械、片面的看待一些评价指标。虽然衡量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参考系为评价指标,但是这并不是对其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对上文中所述评估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下面所述的问题加以重视。综合考察各项指标综。在不同的坐标系统得到的坐标(指标)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和质量。仅仅对某一指标加以重视,会让我们走入偏颇、狭隘的境地。如,要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仅仅使用点击率这一指标,或者对点击率过分的重视,那么会让我们错误的认识该网站访客的价值观和取向。
五、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会发现新闻的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需要我们辩证的认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根据本网站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指标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衡量,以便于我们科学的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措施,提升问网络新闻的传播量。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深入分析和研究,使用多种方式,促进网络新闻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田温然,崔丽.新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05.
[2]高国营.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十大矛盾———网络新闻编辑业务的辩证法[J].新闻记者,2004,10.
[3]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05.
[4]彭兰.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2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媒体; 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
新媒体的界定,众说纷纭。总体而言,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本文以网络媒体为例,试论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弊端,及其积极与消极作用。
自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至今,网络在我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孕育(技术与内容发展、受众形成)后,发展突飞猛进。目前中国网民数是15年前的867倍,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个小时,中国域名总数775万,其中.CN域名353万,网站总数230万。在此乐观数据支撑下,网媒在新闻传播中究竟有何优势呢?
首先,网络媒体具备多维传播优势,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有机结合多感传递,提供读听看的功能,留言、微博、博客提供写功能,同时在触屏终端上亦可应用。其中,音视频文件引入,对营造传播氛围、增强感染力作用显著,使传播变得丰富和立体。
其次,海量存储优势。这既表现在整体数据存储上,亦体现在个体新闻传播中。整体而言,数据保存载体具扩展性,安全性和管理成本上也更可靠和节约。个体新闻传播活动与报纸受版面、电视受时间段的决定性限制相比,网媒则有着非线性传播的优势。此外,网页多层布局架构也为一屏这个黄金区域开辟了新空间。
第三,快速反应与交互能力。网媒通过滚动新闻、弹窗新闻,实时报道,文字直播等方式来传播最新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件的最新报道。滚动新闻全时性、全时性知晓,新闻量大、单位页面承载新闻量多,形式醒目易被受众察觉。实时报道与文字直播则更具时效性。交互能力是网络媒体的又一优势所在。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在线提交、留言、评论、及时通讯等功能使互动迅速便捷。
第四,聚合功能。系统检索功能可迅速聚集某一新闻事件的所有稿件,通过预先策划以及后期整理,并可融入多媒体手段聚合显示。此外,动态添加使聚合页面处于时时更新中,新闻既可被录入到常规栏目,又可在相关专题页面同步更新。
第五,网络媒体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省内外国内外一网包览,新闻源也获拓展,题材更丰富,更贴近大众。20世纪末美国一位著名学者提出:到21世纪中叶将存在三类记者——受众记者、机器人记者和当下存在的这类记者。
第六,网络媒体在信息统计上,可做到快速准确反馈,这对于改进新闻传播方式和思路,掌握舆情等具有积极作用。
第七,更加个性化。受众可自订喜爱和关注的服务,网媒也有意识地从内容和技术上考虑受众的个体需要,打造个人化、个性化、智能化。
事有利弊,物分两仪。网媒传播优势毋庸置疑,其积极功用在新闻传播中得到了体现:运用网媒第一时间消息、平息民众恐慌疑问,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增强社会透明度等等。然而,网媒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消极影响,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快速反应和便捷互动性,有可能成为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滋生蔓延的温床。新闻源的开放性,在诸多事件中表现出积极正面的功效,但也有恶意炒作、谩骂攻击的情况。
其次,网媒对标题的处理增加了受众的阅读负担和困惑。网站在排版上为增加信息量,除头版头条以标题附摘要或图片外,其他基本上都以纯标题显示,且常一行两题乃至多题,单新闻标题被压缩到几个汉字,增加了在修改标题中非主观因素造成曲解原意的机率。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5.38亿。上网浏览新闻的人,其阅读习惯倾向于快速获取,希望在最短时间内知晓信息。很多网民看新闻时只看导语,甚至只看标题,因此标题产生的“误会”时有发生,影响面大。
篇3
【关键词】人际化传播;事件性传播;广播直播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这一定义规定了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必须是媒介组织,并以整体化、无差异的面日出现。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这种“一对一”的观点将人际传播局限在两个独立实体的范畴内。
但一些学者并不认同两种传播方式有如此清晰的分野,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对独立,又互有交叉,两者相互影响和融合。“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因此,“人际化传播”的概念应运而生。
“人际化传播”就是“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原则运用到大众传播行为当中去,强化人际化主体在新闻现场的作用,将机械化、电子化更加人格化、人情化,使大众传播成为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信息交流”。
广播是最早采用人际化传播的媒介形态,以“热线直播”为基本互动模式的节目形态已经非常成熟,有学者指出,“热线直播”强调偶然相遇、相知,贴近了人际传播中偶然性的特征,同时,“因‘主持人’、‘热线’、‘直播’元素的介入,广播‘主持人热线直播’节目又能以一种更加类似于群体小范围私人交往的方式,为节目搭建起界限模糊的‘族群’传播的氛围。”但也有学者认为,广播的人际化传播中,心灵抚慰、社会聚合的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硬新闻方面,广播的人际化效果就会变弱。而随着网络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热线直播’’扩展为线上、线下的多种交流渠道,通过营造直接人际传播的“场”向大众进行传播,在日常的新闻播报中,节目已经开始在人际化传播中进行一些尝试;而在一些重大的硬新闻发生时,广播还会通过大型的直播来报道事件,其中大量运用人际化的手段,改变了硬新闻传播中人际化效果变弱的情况,为原本呆板的事件播报注入了新的活力。
按照人际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广播新闻直播中的人际化传播可以细分为3个层次:主持人之间、主持人和连线记者之间、主持人和在微博、短信平台上互动的听众个体之间。从广播日常新闻播报节目和事件性新闻直播节目中都可以看出人际化传播在广播新闻直播报道中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一、直播节目人际化交流要更自然
北京新闻广播的新闻播报类节目中,除了早间时段的新闻晨报之外,大部分节目都实现了男女对播的形式,其中,全天12档的《整点快报》和《资讯早8点》、《新闻2013》的男女对播中人际化的特点更为明显。在《整点快报》节目中,一条200字左右的文字消息通常被分为两段,由男女主持人各播一段。以此来营造一种类似“谈话”的氛围,让听众感觉是两个主持人在讨论一件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而在两条新闻的切换上,主持人通常会使用“说完了xx事件,我们再来给您说说xx”,“刚才给您说的是xx事件,下面要说的事儿听众朋友可能更关注”之类的连接方式。从语态上来说,用“您”“朋友”等词语,将人们的关注点全都呼唤了过来,同时这种呼唤更加人性化、更加平等,就像是真实人际传播中的聊天一样,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传播的信息内容。
相比于日常播报,大型事件性新闻直播节目中,直播间里的个体除了男女主持人之外,可能还会出现嘉宾。在某些情境下,这类直播节目类似于谈话类节目的样式,人际化的交流就更多也更自然。以最近的“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直播报道为例,男女主持人加上在直播间里的嘉宾,5个人之间的互动样式非常多。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一问一答是最常见的交流样式,除此之外,一个主持人对多个嘉宾,多个主持人和多个嘉宾之间都存在着交流互动,在节目进行到后半段时,个体之间更熟悉和默契,这种“谈话场”也就更加热烈,因此出现了3到4个人就一个问题同时出声的情况,女主持人甚至笑出声,这样轻松的情境和几乎逼近真实的“谈话场”会使听众从心理上加入到这次讨论中来,接受和认同谈话中传达出的信息。
二、连线直播节目彰显人际传播的“共时性”和“贴近性”
连线报道是最真实的人际传播模式,通过电话,记者或现场目击者和直播问主持人进行一对一的人际交流,这种交流通过电波再传播给大量受众。
在日常播报中,连线的主体以记者为主。《整点快报》中有个固定的栏目叫做“连线报道”,栏目口号是“新闻正在发生,我们就在现场”,从栏目定位上就已经把共时性和贴近性的人际传播方式提了出来。每次连线中,主持人都会首先让记者介绍目前所处的位置,描述当时当下能看到、感受到的现场情况。记者的描述通常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大多使用第一人称“我”,像一些拆除违法建设现场、恶劣天气现场还会有一些背景声,这些都能够为听众还原真实的新闻现场;在事件性直播节目中,事件亲历者是连线的关键人物,尤其是当突发事件来临,而记者还没有赶到第一现场的时候,在现场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更加重要。
四川芦山发生地震之后,北京新闻广播启动了长达3天的直播,在前期本台记者没有达到现场的时候,节目大量连线了在地震灾区的亲历者和先期赶到的救援人员,这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居民和军警,也有从北京去的救援队员,很多连线对象都是记者或主持人通过个人关系联系上的熟人,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熟人谈话的氛围,讲述的内容也都是亲身经历,彰显了人际传播中最重要的“共时性”和“贴近性”特点,提供了最新最直接的新闻现场,真实感和可信度更高。
三、人际化传播的作用和内容
网络和手机的井喷式发展使传播从大众媒体时代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类媒体的基本特点就是个体化传播。近几年来,广播媒体也把这种人际传播的方式引入节目中,主要体现为微博留言互动、短信平台互动和微信公共账号互动等多种类型。
目前,日常新闻播报节目中运用这样的人际互动并不多,但也有一些节目开始尝试。例如北京新闻广播《新闻2013》节目中就曾运用微信平台收集听众对某些新闻事件发表的观点,选择之后在节目中播出。这种形式类似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这种极具个性的新闻品类本身就是人际化互动的体现,而且因为是声音呈现,更加体现了广播传播的媒体特点。而在大型事件性新闻直播节目中,这种人际化互动交流就更普遍了。主持人可以通过微博让网友参与其中,这种一问一答的线上形式是个体之间的交流;而手机作为一个私密的交流工具,它所发送短信平台的内容是个人化的,相当于是和主持人在进行个体的互动。这样的交流方式完全满足了人际传播的特点。这些人际传播的方式以大众传播为框架传递给其他受众,可以给有类似经历的受众带来情感的共鸣。2012年11月4日,北京遭遇暴雪袭击,新闻广播进行了将近8个小时的直播,这次直播节目获得了2013年度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整个直播报道中,主持人非常注重微博、手机短信的互动:有一家人开车被堵在了京藏高速上,发来短信向主持人求援。15分钟后,主持人再次重复刚才求援的短信内容,还把这位听众的手机号码和车牌号在直播中公布出来,呼吁路上的好心人能够帮助他们。又过了10分钟,当主持人得到正在现场救援的武警某支队长的电话之后,再次向那位请求援助的听众朋友隔空喊话,通过电波把救援人员的电话告诉那个听众,提醒他可以就近寻找武警。同样的情况还在四川芦山地震的直播中多次出现。主持人播报的很多新闻线索都是一些听众通过微博、短信、微信发来的求助信息,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信息,在播出的过程中,主持人也非常注重个人化的表达,比如用“我们可以告诉这位听众朋友的是……”之类的话语,甚至能够让听众感觉到主持人是在帮助一个认识很久的老朋友,虽然这些是在直播节目中完成的,但整个过程都以主持人和一个特定的个体听众在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也完全是个人化的救援请求,但却达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人际化传播作为一种形式,能够起到倒逼内容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人际化传播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通过连线的方式对现场进行描述,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新闻现场。尤其是记者和事件当事人的表达通常会以“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开头,瞬间把听众拉入到现实情境当中,新闻现场的嘈杂和各种背景声没有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反而增加了真实感,让听众更加信服直播中传递的信息。
其次,人际化传播增强了平等交流的氛围,为听众解决实际困。难。长期以来,大众媒体多以“我说你听”的面目出现,把想要传达的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受众,这种传播方式的效果已经式微。相反,人际化传播为主持人和受众搭建起了类似于平等交流的平台,主持人更像是邻居或者是自家客厅里的客人,聊的内容也都是家长里短,受众甚至可以把非常私人化的问题拿出来说,主持人也不回避这类问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受众个体愿意把个人化的东西说给主持人听,继而形成较好的大众传播效果。在某些突发事件中,还可以帮听众解决实际困难,反过来就会促使更多的听众来寻求和主持人的互动,带来更多的新闻内容。广播节目起到了“寻人启事”和“安民告示”的作用,而这恰是作为应急媒体的广播的媒体优势最佳体现。
再次,人际化传播使媒体显示更多人文关怀。个体是人际化传播中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客观事物还是主观情感,都可以展现出个性,这种个性并没有让新闻节目显得小众或者不严肃,在关注个体状态的过程中,媒体显示的是一种人情味儿,这也是广播的一个重大优势。媒体终究是一种“人”的活动,尤其是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媒体的人文关怀会极大地提升媒体形象,受众会对媒体产生一种情感依赖,促进媒体更好的发展。
篇4
关键词 体育文学 诚信友爱 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社会转型,生活变化迅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自主选择的机会明显增多,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不稳定,这就更需要社会有一种正确、统一、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体育运动是人们交流和合作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体育运动可以大大增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体育精神是动态发展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体育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均可以在体育文学中得到体现。体育文学反映深层次的体育精神文化,通过体育活动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是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手段。
一、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诚信友爱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诚信友爱的传统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并按这些规范行事。在现代的意义上,诚信的内涵可以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际中恪守诺言,讲究信用、注重信誉。友爱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诚信友爱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诚信友爱给社会带来具有高度的物质价值,也带来高度的精神价值,它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有了诚信,就有了友爱;有了友爱,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个体身心健康和事业顺利成功;有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帮助,平等相处,合作共事。既保全了个体的利益,又能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体育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源自于人类生产劳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演变成无与伦比的独特文化现象。体育运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互动平台,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容易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具有勇于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亲国的精神。体育运动鼓励人们公平竞争、永不满足、敢于拼搏,努力超过别人、超过前人、战胜自我。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越发达,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越强烈;社会越和谐,体育精神就越被人们所推崇。
体育运动传播思想意识,影响生活舆论、道德风尚,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体育运动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美化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调节功能。作为最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最具广泛性的国际文化要素。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方面。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还是在其他的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展现的勇于竞争、敢于胜利、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爱国的体育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这种体育精神对塑造和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独特作用。
体育是积极进取、公平公正、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以人为本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体育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消除对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的有效媒介。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创造一种以奋斗、教育和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0体育在促进团结、维护和平的事业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奥运会和各种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团结协作的大舞台,成为人类沟通情感、传递友谊的纽带。体育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借助体育运动所倡导的诚信友爱的道德的力量,使诚信友爱这一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道德土壤。
三、体育文学是弘扬诚信友爱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经典的体育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描写各种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主题,如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观赏,体育训练与比赛等。表现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主题思想,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蕴。因此,体育文学不仅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还承载着对体育运动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体育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体育运动,反映体育运动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人类不断向上、不断竞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帮助人们了解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文学作品,颂扬人类自身的力量,歌颂人类的勇气和执着,赞美人类的美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体育文学所歌颂的精神是人类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导,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影响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对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文学是反映参与体
育运动的活生生的人的艺术,体育文学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和谐。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满足最广大公民日益增长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公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公民的精神生活。通过体育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体育运动的精神指南、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功能。
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人格。通过体育文学作品,刻画那些通过诚信和关爱他人,通过努力和奋斗而在体育比赛中取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体育对于美好幸福生活和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的追求;弘扬体育所反映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表现家庭的亲情、人间的友情和社会的真情;弘扬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竞争意识、协作品格、公平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反映人们诚信友爱的思想道德风貌为主流,以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目的,让人们在体育的欣赏和参与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诚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发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的途径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以体育文学价值取向为载体,倡导诚信友爱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平价值观念,树立公平意识,提高正确判断社会公平的能力,为实现和谐社会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体育文化领域的振兴和繁荣以及优良人文环境的营造,积极推动体育文学的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3、加强体育文学研究,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以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充分发挥“和谐”的理念,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5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弊端;改进方法
1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接收的习惯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微博在新闻传播中作用日益凸显,微博的新闻传播地位也越发重要。
1.1微博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以前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主要的载体是文字,微博的出现使新闻传播的方式多样化,一部小小的手机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最新资讯,显然,微博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的类别和形式多样化。微博的新闻文体是根据微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消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刻板的印象。
1.2微博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访形式
微博的出现革新了新闻的采访模式,记者只需用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对被采访者进行采访,这无疑增加了采访的便捷性。
2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
2.1不完整信息造成消息误解
微博用户在采集和新闻时,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另外,微博的有字数的限制,信息不能完全正确客观,并且需要后续不断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需要读者较长的时间和持续耐性才能全面阅读这些碎片信息。微博字数的限制使得新闻信息不完整,可能会使部分受众对新闻消息产生误解。
2.2信息方式仍需改进
微博用户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对新闻进行传播、评论,有部分用户直接复制粘贴链接网址进行转发。这种操作方式,不能很好激发读者的兴趣,相反,很可能将博主的新闻信息被淹没忽略,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降低,达不到所预想的影响效果,直接造成新闻消息传播的范围缩小。
2.3无法便捷搭建网络朋友圈
微博最开始产生的时候,很多网站没有采取实名制,现在虽然推广了微博实名制,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大部分微博用户没有将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完全公布,更没有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详细的说明,所以,在彼此感兴趣的用户之间,比较难搭建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圈。
2.4微博谣言带来不利影响
每个人在进行简单注册之后,就可以成为微博用户,可以信息。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别有用心的用户可能会一些“假新闻”。微博用户无法在短时间内判断出这是“假新闻”,“假新闻”的传播,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微博的出现,为新闻消息带来了便捷,但这种便捷性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3改进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措施
3.1促进微博信息全面化
微博有字数限制,这就要求微博新闻者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最完整最客观的信息。微博新闻者要将零散的微博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内容,再将完整的新闻进行传播。
3.2完善信息方式
微博进行新闻消息传播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为促进微博新闻传播效果更加显著,需要完善其信息方式。在微博开放的环境下,信息者可以适当应用“犀利”的手法挖掘出新闻事实背后的真实现象。目前,虽然已经有了“长微博”,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会侧重于段微博的浏览。
3.3提高网民微博谣言防范意识
要降低微博“假新闻”的传播,首先要对微博网民的防范意识进行培养提高,提高网民谣言的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假新闻”对公众的生活影响。
结束语
篇6
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传播现状,探讨了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以及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以及新闻传播所具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问题,最后针对新闻传播不全面主要现象及其防治问题提出相关的有效建议,希望对于今后我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新闻传播;传播规律;基本特征纵
观新闻发展的历史,是从16世纪的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手抄新闻到现在的周报、日报。新闻事业真正是在19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媒介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新闻事业有着明显的特点,所以应该积极努力进行探讨新闻传播的规律,保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1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
在分析新闻传播构成要素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收受主体以及传播内容。相应的传播规律就蕴含在上述四者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特殊性和普遍性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两个方面。所谓的普遍性,就是说明只要存在相关的新闻传播活动,就肯定蕴含着新闻传播规律,这点毋庸置疑;所谓的特殊性,就是指在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应该看到,这种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共时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所以基于认识论来说,新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对于全世界进行有效的捕捉;基于道德角度,新闻的客观性则是具有较强的理想化和规范化的目标;基于形式方面,新闻客观性则是表现出一定的技术标准形式内容;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也是包括公众对于新闻的共识以及对于社会组织框架的认识。一般来说,用事实说话,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这些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具体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二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三是新闻材料背景具有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要求。同时,为保证本质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把所要报道的内容的客观存在进行真实反映,体现出历史和时代的本质。
2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探讨
在分析新闻传播的具体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新闻的两个主体相互进行选择的过程。对于新闻的传授行为来说,整体上分析主要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方式,可有效保证新闻传播得到支配。对于双重主体的选择进行探讨,这种新闻传播选择主要是表现在不同的新闻传播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以及影响范围,选择传播主体则对新闻传播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相应地对于收受主体的收受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对收受主体的影响方式大都是通过累积方式进行,也涉及到各种不同渠道。可以看出,针对新闻传播的完整性应该考虑到满足收受者的新闻满足以及传播效果之间的互动,从客观规律来分析,这种新闻传播具有必然的稳定关系,也是所要分析的重要规律之一。一般来说,传受主体间对于事实进行分享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过程,能够有效保证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存在较为感受一致的交流,从而出现行为上的一致关系,这就是能够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水平。
3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在分析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于整个传播的过程。一般来说,从传播和收受方式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自发方式,二是主体自觉运用方式。对于自发作用来说,就是不考虑传播主体或者收受主体是否受到传播规律的影响,任何存在的新闻传受过程都要受到相应的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其行为受到规律的支配。所以,新闻规律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对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规律的自觉方式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则是一个长期艰苦过程,所以对于从事新闻活动的双重主体来说,应该保证能够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新闻传播规律进行准确了解,保证通过有效的实际方法实现自觉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
4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要求
对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来说,也就是要求服从事实本源。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主要是对近期发生的焦点问题进行时事报道,要求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应该保证尊重事实本来的面目,只有保证新闻具有有效的客观传播,才能保证新闻传播具有强大的力量。受传者往往对于虚假新闻并没有多大兴趣,同时还可能产生不相信媒介的想法;新闻倾向性则是体现在客观报道中,能够有利于受传者所接受,同时保证进行有效传播。可以看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内容就是保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要求,这也是新闻传播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5新闻传播的公正性要求
篇7
关键词:新闻传播;大数据;茶企品牌;优势;建设策略
从茶企的品牌建设以及传播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来深入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以往那些传统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无法做到这一点,也就不符合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企业所要进行的品牌建设以及传播活动,因此,如何加快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以及传播体系在大数据下的构建,是当今茶企普遍要面对的难题。
1大数据下新闻传播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变化
1.1大数据下新闻传播的变化
新闻传播在大数据时生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表达方式的转变,由于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的表达方式较为单一,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其后产生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新闻传播的表达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标等方式进行新闻的传播,这些方式既优化了相应的新闻传播的手段,又不断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二是以多媒体为主的新闻传播形态以及格局的出现,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快速传播促进了全新的新闻形态出现,带动了相关新闻传播行业传播形态的革新,同时大数据也可以更多的应用到数据分析方面,例如可以将以往的文字新闻进一步转化为图像、影像形态的可视化新闻,大大促进了多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闻格局的不断变化;三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关于传播交互性的不断增强,由于大数据不断拉近了新闻媒体以及受众之间的距离,两者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受众同时可以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发现者以及传播者;四是数字化的传播工具大量出现,由于当前的新闻领域中运用了更多的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相应的新闻采编以及传播时的便捷性,同时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更多的新闻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过滤以及整合,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提炼速度,促进了新闻采编准确性的不断提高。
1.2大数据下茶企品牌建设的变化
大数据时代下,茶企关于品牌建设方面的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要通过大数据信息方面的分析来实现品牌的精准定位,茶企在进行品牌定位时需要明确目标消费市场以及消费者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大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以及易改性,但可以通过近年来市场的走向以及消费者近期的行动轨迹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分析出真实的市场需求,因此就需要相关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及消费者的行动轨迹,同时对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浏览记录、交易记录等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再通过更深入的数据挖掘找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完成企业后续定制服务的设计,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品牌的定位;二是通过大数据信息对品牌的传播进行分析,茶企想要实现精准的品牌营销,就需要结合大数据以及新媒体工具的应用来进行更加便捷、准确的品牌数据分析,例如京东、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就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方便进行用户的行为分析,而茶企就可以与这些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力量对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与提炼,从而形成每一位用户的行为画像,然后根据市场的调研以及分析来完成后续商品营销方案的制定,为品牌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应用大数据信息对品牌战略进行的分析,茶企运用更加正确、科学的品牌战略不仅可以促进销售额的持续增长,还有利于品牌价值的快速累积,在当今大数据的支持下,单一品牌、多元品牌以及独立运营的品牌都可以通过大数据信息完成品牌的战略分析以及决策,还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征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
2大数据下新闻传播在茶企品牌建设中的优势
新闻传播与广告相比,在大数据时代下具有更大的优势,尤其在茶企的品牌建设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显著,而在茶企的品牌建设中,新闻传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2.1新闻传播的即时性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强势介入,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全球化的覆盖和渗透。茶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可充分突显新闻传播的优越性。基于大数据构建现代化的公关管理平台,发挥新闻传播即时性优势,快速应对企业危机。根据舆情反馈,科学制定危机公关处理方法,继而达到快速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目的。互联网时代下,茶企如果遇到了有重大宣传价值的事件,就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第一时间将信息向外传播出去,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征恰好可以满足企业日常宣传的需要。
2.2新闻传播的阐释作用
新闻可以将一件事情的人物关系以及来龙去脉等讲的非常清楚,而广告就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茶企运用新闻传播可以实现更加准确、详尽的信息传播。茶企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做好新闻传播,利用新媒体实现跨区域的传播企业文化、弘扬企业先进精神。茶企应基于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模式,更好的应对网络积极和消极舆论。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阐释作用,对相关事件进行理性的解释,并正确和恰当地表达企业观点和态度。茶企品牌建设的重点,在于树立健康和正面的企业形象,确保大众对企业价值观给予高度认可,才能持续产生品牌效益。因此,必须对网络负面舆论做好阐释,利用新闻传播输出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以此真正打造健康和绿色的国民品牌。
2.3新闻传播的公关作用
在面对负面事件时,新闻传播具有的公关作用尤为明显,茶企在遇到负面事件时就可以运用新闻传播来进行危机公关。大数据时代下,茶企在深度推进品牌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利用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强化新闻传播的公关作用。既要正确和有效的处理舆论,还需基于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了解引发负面舆论的原因和要素,继而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真实性和客观性,以此才能切实发挥积极的公关作用。做到不违背公序良俗,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要根据事件原因,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公关作用,以此真正体现其在茶企品牌建设中的优越性。2.4新闻传播相关信息具有的真实性特征新闻传播要以报道真实、客观的事件为准,茶企在运用新闻传播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信息的时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传播范围也更广。而基于大数据的新闻传播具有两面性,即企业会输出预先设定的思想和价值观,社会大众也会产生相应的反馈进行二次的加工和传播。若不能保证新闻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会引发不良的社会效应,不利于茶企业提高社会形象,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下,各类信息会大面积和快速传播,茶企必须注重传播真实信息,并保证内容和逻辑具有极强的可推敲性,以此才能真正体现新闻传播的优势,助力企业更好推进品牌建设工作。
2.5新闻的媒介作用
新闻可以在茶企与客户两者之间作为一个桥梁的角色,尤其在消费者使用手机以及互联网日益频繁的现在,新闻逐渐成为了许多用户获取相关产品信息的主要媒介。大数据时代下,茶企需精准定位新闻传播的价值,在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能生产和优质内容。真正发挥新闻传播的媒介作用,做好平台和用户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互鉴。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大众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确保企业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良性沟通和深度交互下,真正以新闻传播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有效解决企业与用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6新闻具有二次传播的特性
大数据时代下,普通大众都可作为自媒体人参与到舆论传播和导向中。企业品牌的建设,才能真正利用好新闻传播。企业需对新闻二次传播的特性建立正确的认识,要能科学控制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质量。保证新闻二次传播对企业形象树立具有积极影响,而不应产生负面的舆论反向作用。茶企要全面了解新闻传播的作用和特点,根据品牌建设的需求和诉求,合理和巧妙的将其应用到各项宣传和推广活动中。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要发挥协同效用,对新闻传播进行赋能,继而能在品牌建设中展现显著的优势。利用好新闻二次传播的特性,继而帮助相关企业实现产品信息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3开展茶企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
3.1建立信息与新媒体融合机制,实现循环传播
新闻传播在以往更多采用的是“一对多”这种传播方式,它的特点就是只能利用一个渠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但在新媒体出现后,以往这种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逐渐被取代,媒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多个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渠道也更加的便捷和广阔,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加工者,这种传播方式逐渐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类似“麦克风”式的当代特有的新闻传播时代,随着更多企业参与到“两微一端”的传播模式中,新闻进一步实现了循环往复的重复传播,在此基础上,茶企可以将新媒体与传统信息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循环传播的信息传播体系,同时企业还可以在自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平台上进行信息,不断扩大自身品牌相关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范围,持续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
3.2加强信息过滤收集,关注客户的核心需求
对于茶企来说,大数据的最大优势就是关于信息的集中收集,大数据可以用最快地速度完成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全面的分析,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在电商平台上收集、过滤大量的客户信息,同时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以及提炼,然后通过“画像”的手法构建一个核心的客户信息框架,企业就可以得到与客户需求相关的信息,最终完成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并提供给相应的客户,而茶企想要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设,使更多的消费者喜爱并且接受自身产品,就需要充分了解潜在客户以及现有客户不同的产品需求,增加不同产品间的适用性,同时还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新闻传播的规律进行客户个性化需求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全面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相关产品,建立一个更好的品牌形象。
3.3产品信息准确对客户需求,提高信息宣传与传播质量
茶企在进行品牌建设时,最重要的就是关于产品信息的宣传以及传播,想要充分发挥出产品相关信息宣传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茶企就需要收集整理大量客户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切实掌握客户的需求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信息在市场上的投递,使相应的产品信息准确投递到目标客户群中,从而实现企业形象以及产品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相关茶企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地挖掘以及分析技术来进行客户需求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严格把控好自身产品的质量,将高性价比、优质、有品味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才能使客户逐渐对企业的产品产生信任。
3.4明确品牌形象定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茶企想要实现品牌形象的精准定位,就需要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以及市场等多个领域进行差异化竞争,通过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不断提升品牌自身的内在价值,从而不断增强现有用户对于品牌产品的忠诚度,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品牌的形象以及定位开展更加多样化的新闻传播相关活动,有利于提高品牌建设的效果,首先可以通过细分消费者的市场来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同时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以及产品自身的形象来选择合适的品牌代言人,有利于品牌特质的建立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其次,可以通过微电影、多媒体新闻以及电商视频等形式来进行产品信息的,不断提高自身品牌形象方面的辨识度,逐渐加深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相关印象;最后可以举办一些例如产品会、节庆活动以及演出等关于品牌宣传的活动,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来进行相关信息的,提高企业自身产品曝光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而在进行传播活动的组织以及设计时,要根据不同产品的形象以及定位来进行设计,例如高端产品就不能开展促销活动,这样反而会降低产品的内在价值,而中低端类型的产品就可以通过促销来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实现了企业销售额的大幅度上升。
3.5精准定位市场,构建现代化和智慧化的营销管理平台
现代网络营销,是茶企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产品文化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需根据新闻传播在茶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具体优势,精准定位和客观分析市场。继而构建现代化和智慧化的营销管理平台。依托虚拟互联网平台,将优质信息快速和高质量传播,并有效把控舆论方向和舆情,确保企业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形象。茶企业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发挥新闻传播的阐述作用、公关作用、媒介作用,根据市场和外部反馈,科学的制定营销方案和策略。围绕茶产品和服务进行对外的宣传和推广,既要使公众对企业形象产生良好印象,还需对茶产品建立深刻的认识,甚至产生购买欲望。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组织,必须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并能够及时的重要产品信息和服务活动内容,以此真正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茶企业需利用现代化的营销管理平台,及时和快速的采集、整理、共享优质信息,确保平台和用户获得有效和良性的交流,继而达到建设企业形象和推广品牌文化的目标。要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和开展新品会,以互联网直播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对外传播,令用户能快速了解产品特点和优势,继而促使企业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茶企业需从经济和营销双重视角出发,分析和研究品牌建设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利用新闻传播改善企业形象。同时,茶企业要根据茶产品的流通情况,以及市场供需,科学的制定营销策略。要以智慧化的营销管理平台为媒介,宣传茶产品,并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行咨询和购买。而在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既是销售的过程,更是提高企业形象的重要契机。企业应要求工作人员回复消费者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专业性,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以此大大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好感和认同感。有效营销和推广产品的同时,能巧妙的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在信息良性和双向流动中,达到提高企业形象目标。将现代网络营销与新闻传播进行科学融合,共同助力茶企业品牌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4结语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茶企的品牌建设以及新闻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于茶企的品牌建设以及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茶企想要抓住当前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以及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同时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以及相关策略的制定,从而不断做好品牌自身的建设以及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田高旭.新媒体视域下探究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新浪微博、抖音APP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27-29.
[2]邵金花,李相基.大数据时代对新闻采编与传播的影响——评《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J].新闻爱好者,2021(03):99-100.
[3]马子惠.智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新实践——以2020年“两会”期间智媒体参与下的新闻生产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21,21(01):58-62.
[4]朱施霖.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策略研究——评《新闻传播学概论》[J].新闻爱好者,2020(10):101-102.
篇8
关键词:新闻传播能力;影响因素;路径
一、引言
新闻传播能力是有效衡量对媒体实力的一个关键准则。在新闻传播当中,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及主要特点,利用相关策略,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能力,并促进媒体竞争实力的提高,以向受众提供真实、快捷的新闻服务,推动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从现在的基本情况来看,新闻的传播能力较低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序竞争
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市场的合理竞争能够实现媒体的优胜劣汰,但是无序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业中,便有无序竞争存在,其表现主要是诸多新闻媒体为求生存,不断降低自身下线,甚至还有超过底线的现象出现,新闻传播质量非常低。此外,还有部分不良媒体恶性竞争,互相抹黑。这些情况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使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不断下降,进而对媒体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新闻结构失衡
现阶段,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媒体数量的增加。不过,新闻传播媒体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其质量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那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在多年发展之后,不断向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而现阶段小媒体不断涌现,其由于产业经验不足,所以发展极为缓慢。这就使得两极分化的状况在新闻传播行业中越来越严重,从而降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整体质量,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不完善
新闻传播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近些年来,很多新闻媒体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提升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这就使得国内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低下,存在许多粗制滥造的状况。这种情况对于新闻行业提升传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方法分析
借助于上述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影响新闻传播能力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即失衡的自身结构、不完善的管理以及新闻传播媒体的无序竞争。这些因素对新闻传播媒体积极健康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也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要实行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
(一)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对新闻传播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保障新闻传播的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予以高度关注。所有行业都具备自身的发展规律,新闻行业也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闻媒体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要结合市场对新闻传播的要求,积极迎合大众的新闻口味,注意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捏造。这样,才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能力。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能够保证媒体制作的新闻或者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新闻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从而促进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二)积极拓展新闻品牌
很多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因为品牌的健康发展是媒体发展的良好保证。一个传播媒体的品牌也就代表着其口碑,代表着其受群众信赖的程度,同时也预示着新闻传播的质量。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新闻行业的发展情况同自己的特征结合起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使建立的品牌符合广大群众的收看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新闻媒体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受众市场的调查。只有深刻地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才可以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保证自身优质的服务。我们可以认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创建新闻品牌,并充分了解各种新闻资源的功能,提升平台新闻传播的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三)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新闻传媒的发展需要紧紧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自身如果要想提升传播能力,需要充分使用现代化的学技术,将其同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努力,才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每一个新闻媒体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新闻传播媒体应该积极地引进每一次变革的传播技术。只有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来传播新闻事件,通过这些新技术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水平,才能使新闻传播行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四)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切入点
首先,是对新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注重新闻的质量。现阶段,新闻不断向着娱乐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做起。新闻需要传播积极性的社会正能量,其向受众呈现的新闻媒体信息不能是低俗甚至是消极的。其次,要挖掘新闻的内涵。这要求新闻媒体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动态,引起受众对问题的关注,并使受众对现阶段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独特的社会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松.2015和2016,中国外宣忙什么[J].对外传播,2015(12):25-26.
[2]李烨辉,张贝茜.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发展为例[J].传媒,2014(24):15-17.
篇9
关键词 新媒介生态环境;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3-0017-02
当前,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视民生新闻也应运而生,其主要以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不断地丰富了电视新闻文化传播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体形式已不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需求,致使电视民生新闻逐渐显示出一定的弊端,如内容枯燥、编排琐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闻媒体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途径以进一步推进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已成为当前业界媒体人士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1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1.1 新媒介生态环境概述
新媒介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型设备进行媒体操作,并将此行为作用于新的媒体形态和媒体环境中,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使用,使媒介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媒体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人们已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成为了信息者和信息分享者。另外,先进网络技术的运用为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平台,也为民生新闻的可持续进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2 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从词语意义上进行分析,“民生”即是指人民的日常生活,而民生新闻即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其也是社会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其报道的范围较广,题材内容主要是对人们身边中的不同事物进行一定的报道,并且时刻关注社会中的“民生”“民情”以及“民意”。由此可见,电视民生新闻在社会媒体新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加强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此外,从社会生态特征上进行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还具有服务指导、监督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健康
发展。
2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1 结合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得到了不断地运用,采用先进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媒介生态环境,也为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路径。为了进一步加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也应与新媒介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的联系,以拓宽民生新闻的传播路径。例如,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其可以充分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地结合,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的传播方式,从而不仅可以扩宽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还为新闻文化拓宽了发展空间。另外,电视民生新闻也可以与现代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相应的结合,通过对设备中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一定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拓宽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促使新闻文化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性、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此外,电视民生新闻与车载视频进行相应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路径,还可以使人们在出行的途中获取相应的新闻信息,使电视民生新闻朝着更加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2.2 拓宽新闻文化的受众群体
在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和一些低收入的人群,而极大地缺乏一些年轻人士,受众群体不均匀。因此,在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促使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使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实际新闻传播中,电视民生新闻可针对不同的传播路径和传播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对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一定的规划,且可在传播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如可由传统的公众新闻传播方式向分众新闻传播方式转变,这样一来就可使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得到一定的拓宽。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民生新闻在时间上的固定性,还可以大大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
2.3 完善新闻文化传播平台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为了加强社会大众与新闻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实现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及互动性。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业界人士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一定的新闻平台,如媒体论坛、媒体公众号、微博账号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新闻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在相应的平台渠道中参与话题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实现新闻平台的互动性,促使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介的生态环境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的工作者应加强对文化传播路径的探讨,并借助先进的技术不断寻求新的传播方式,旨在能够在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推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全媒体;背景;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
现阶段,随着网络和媒体之间有机结合,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然而,面对这些条件,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促进广电新闻传播,提升新闻媒体影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全媒体环境,注重提升媒体的舆论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部门,加大新闻宣传管理,为合理性决策提供前提。
一、全媒体背景下我国广电新闻传播方面运作规律
关于广电新闻传播,一般包括广电新闻形式,还有新闻传授相关内容,新闻传播一系列方面。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在运作规律上,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在内容生产方面,运作规律包括:改变以往单一记者来源模式,进而逐渐实现全民参与提供①。对于广大受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内容各项生产环节。在节目形态方面,运作规律包括:告别以往比较单一的传播方法,能够更加实时和互动。同时对于媒体以及受众之间,进行了角色转换。在传播方式方面,运作规律包括:实现了传播领域上的不断拓展,同时充分落实多渠道覆盖原则。能够有效发扬各类渠道,构建新型节目形式。同时,相关受众在传播渠道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有关于广电新闻传播,在规律方面出现了显著改变。通常最大的变化,即受众参与规律方面。无论是新闻传播主体方面,还是传播客体方面,融合以及相互影响。在新闻传播方面,经营规律包括:无论媒体传播形式方面,还是手段方面都实现丰富化。这样就造成以往简单的媒体,调整成能够实现多种经营的方式②。而通过这一规律作用,帮助媒体各项经营发展,具备光明的前景。第一,在传播方式以及领域上,逐步扩大。尤其面对当前全媒体背景,广电新闻传播方面,把旧有广电媒体逐步拓展,对于广电新闻传播而言,达成了工具的广义化,从而能够在新闻内容传播方面,实现十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应该积极组织新的运作策略,同时力求通过打造新的队伍模式,不断适应变化。第二,关于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彼此影响。利用新兴及时手段,其中比较关键的功能是,传播者以及接受传播者之间,界限方面出现了混淆现象。同时对于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大大削弱。但是,传播者以及接受传播者之间,在实时互动方面提高③。基于此,能够让一直主导的媒体,同样出现被主导的情况。哪怕属于主流媒体,也能够实现变主动为被动,彼此转化等。同时现阶段很多非主流媒体,得到不断关注,而一些原本比较主流的媒体,居然受到非主流媒体牵制,进而出现了热点互换。第三,现阶段普遍面临聚合以及分化增速的问题。面对全媒体背景,着重突出于快速聚合提高作用,还有快速分化减小作用等。如果一个事件升温,那么随之将出现迅速爆炸聚合,速度比较惊人。而对于较为单一的广播电视,只有播出时间段,才能掌握有关信息。但是面向全媒体,能够利用网络手机,马上获取到相关信息,同时参与评论讨论,可能仅仅在一瞬间,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导致一定作用④。然而,考虑到热点问题过多,可能关注度迅速减小,也可能昨天的热点,仅仅在一瞬间,没有人关心问津。第四,在传播时差方面具备一定忽略特点。通过采取有效的实况实时策略,能够实现观点传播快速,仅仅一个观念,能够快速传播。仅仅一个号召,能够迅速响应。然而那些突发性事件,掌握难度较大。因为在有的时候,还未及时反应,局面已然无法掌控,并且最终只是被动应付。
二、相关对策和建议
第一,应该快速。学会合理利用规律,应该及时抢占阵地,积极构建舆论优势。第二,应该引导。尤其根据不同反馈信息,应该充分引导受众,合理看待产生的问题。同时应该把控事件解决方针。第三,应该借势。利用受众的正面思想,能够利于新闻信息,实现更大的影响。一般对于受众来说,在新闻事件方面,具有不同的见解,应该强化积极的见解。第四,应该把控。尤其那些受众消极的反应,应具备把控能力。
结语
本文分析全媒体背景下,广电媒体如何实现有效传播,同时就传播规律方面予以一定阐述。基于此,应该注重新闻传播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完善管理模式,开展队伍建设。只有这样,对于广电全媒体,才能建设和发展。
注释:
①吴文平.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J].声屏世界,2011,(8):59-60.
②薛京.媒体云,广电媒体的必经之路——记华为&索贝“融合新闻中心”全媒体峰会[J].电视技术,2015,(1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