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智慧医疗管理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智慧医疗管理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去年5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腾讯COO任宇昕表示,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腾讯便是一家做连接的公司,包括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线下等等之间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应考虑和大量的连接型公司合作,做好它们的平台、接口。
3个月后,微信支付推出了“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
智慧医疗便是这“连接一切”的重要行业解决方案。中国看病难的现状使得腾讯在这一领域的动作备受关注。
投资来势汹汹
“我关注这个点,并不等于腾讯要自己去做所有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是提出来这个理念,然后我们提供一些基本的零配件,做一些钉子、锄头这样的工具,希望把这个工具给大家,让很多行业拿来就可以用了。”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告诉记者,“但是这个行业(比如说医疗)后面那么深的产业链怎么做,对我们来说就很陌生了,我们要么就投资、要么就提供API接口,开放给外面很多懂这个行业的第三方公司。”
弦外之意,战略投资将在腾讯促使医疗行业升级换代的战略布局中占重要地位。
“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公布几天之后,2014年9月2日,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战略投资,投资规模为7000万美元。此举被视为腾讯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开始。
投资完成之后,丁香园和腾讯在各个平台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其中包括对微信系统的探索和对接。腾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丁香园拥有独特的医生和医疗资源,整个团队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务实而深刻,将这样的资源和团队与微信和手机QQ的资源对接,无疑会为这个行业提供独特的价值。”
丁香园创建于2000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网站,拥有超过400万专业会员。其网络平台覆盖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领域,致力于全面推动专业人士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命科学及药学研发等多领域内的学术沟通、信息共享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合作。
此次投资让腾讯可以从服务医生和企业切入大众健康领域。
丁香园负责人称,获得投资后,将持续投入资金与资源研发面向医生、企业和大众的医疗健康类产品。首先为中国医生提供更好的产品和内容,并将医生资源与制药 (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对接,帮助企业与医生之间建立更为合规有效的多渠道学术互动平台。凭借大数据资源优势,丁香园也将为企业与医疗机构提供更为精准与高价值的行业型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同年10月13日,挂号网宣布获得由腾讯领投的超过1亿美元融资。“我们投资的挂号网,目前整个挂号领域来说它的量是最大的,但是它可能只是某一层,再往下一层可能又很复杂了,因为医院里面其实已经信息化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好几家供应商,你要再接不同的供应商来改造,使它具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化,需要很多的成本。”马化腾并不回避这一领域的复杂局面,“现在目前这个成本是谁来付,是我们先垫还是让第三方来开发,你给它承诺一些独家的合作权还是由医院承担,但是它要在支付、税率方面有优惠,来换得好处呢?都各有各的方法。”
逆向招安,布局医院
除了战略投资,以微信为主要基础工具实现对医疗资源的连接也要面对不同问题,体制问题尤为突出,但腾讯并没有为此停下布局。
就在宣布投资丁香园的第二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国首家启用微信医保实时结算的医疗机构。这是腾讯智慧医院启动的第一步。
腾讯方面如此解释智慧医院的行业解决方案:全流程微信支付,减少排队等候;查询排队序号,到号微信提醒;药单、检查单电子化,随时查看等。以全流程微信支付为例,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将“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与自费以外的医保、新农合等系统打通,成功实现了全流程微信支付,患者可以利用微信完成医保和自费部分的自动扣费。
2014年11月25日,微信团队联手广州市卫生局宣布正式推出微信公众服务号“广州健康通”,同名微信公众服务号正式启用。全部接网后,市民将可以通过“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享受广州市60家医院的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微信支付等全流程服务。此举有望解决看病“三长一短”(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结算排队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问题。
早在“广州健康通”公众号推出之前,除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佛山第一人民医院、佛山中医院、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韶关粤北人民医院、武汉口腔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已率先通过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革新了医疗服务模式,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之后,广东省妇幼又升级了微信就诊平台,通过扫病例二维码即绑定就诊卡,并可语音搜索挂号科室,语音搜索功能将大大方便中老年就诊群体。
智慧医院的推进则来势凶猛。目前,全国已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微信挂号,服务累计超过300万患者,为患者节省超过600万小时的时间。目前已接入微信智慧医疗全流程体验的近100家医院,绝大部分为当地三甲医院,在上海,已有1/3的三甲医院可体验微信智慧医院新模式。在上述医疗机构中,平均用户使用服务占比40%,微信支付在付费方式中已占比20%。
奏响调动全行业的交响曲
在智慧医院这层解决方案中,腾讯希望能够把挂号、取药、付费全部一体化,用微信的公众号把它全部串起来,包括事后的回访。“比如病例单、X光片这种病例怎么样分享,医生要调以前的病例,这个都是很麻烦的,你要跑来跑去甚至都做不到,而移动互联网信息化了以后,都可以做得到。”马化腾表示,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腾讯的智慧医疗战略中,与各家医院的合作仅仅是开始。“后面还有很多医保、社保、医改、医药分家等等的障碍,还会有很多的问题,跟整个体制有关,没那么容易去改变,我们现在先把一些最清晰的做好了,我想各家都在竞争这个领域,应该会促进这个产业的改革,但是现在还在起步期。”马化腾表示。
因此,尽管当前仍受到传统医疗体制的擎肘,但未来,随着微信智慧医疗体系的深入拓展,微信会设法深入到危急值提醒、轮值通知、护士排班、会诊等医疗流程管理,及通讯录、院内通知、员工点餐、院长日报、医疗设备报修、财务审批等医院内部办公自动化流程管理中,成为医疗卫生管理移动化的重要平台。
未来,腾讯智慧医疗将聚焦三个加法实现扩张:扩大覆盖、打通平台、医药O2O。以上三招齐发,微信智慧医疗试图打造更多“放在口袋里的医院”:流畅的就医体验、电子化病例查询、微信健康自我管理,院内管理移动化甚至微信远程会诊,而储存在云端的健康大数据,还可为流行病与重大疾病预警与管理打下基础,“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连接沉淀医疗大数据,为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健康预防提供支持。”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
篇2
内容即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单证、合同、影像、票据、书籍等。在沈阳这个东北老工业基地,IBM ECM巡展沈阳站进一步解读了ECM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多个行业,展示了ECM行业解决方案的成效。
ECM新变化
“我进入IBM 15年,负责ECM产品线两年半,最近的新动态和新变化很值得分享。”顾世山这个老IBM人正在为ECM领域的发展形势欢欣鼓舞,“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的理念已经广为接受了。”
不可否认,国际咨询机构是对业内动态最为敏感的那一群人,而大型企业是业内新趋势最愿意影响的受众。顾世山说,“越来越多的国际咨询机构主动与IBM探讨合作实施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企业运营中应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此同时,ECM行业用户也在向政府机构、文化市场(如博物馆、印刷出版、动漫)等行业渗透,而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制造等数据密集型行业。
云计算、BPO(业务流程优化)、大数据等最热词汇通过运营中心的模式将ECM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处理与非结构化数据相关的流程,挖掘价值,并通过细分化和专业化精准地解决客户所碰到的具体问题。
顾世山说:“胡子眉毛一把抓已是过去时了,交易领域里的信贷款申请、法规遵从、互联网和企业网内海量信息管理等都要求我们不断将非结构化数据市场细分。”
要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社交商务,已经离不开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顾世山强调道:“智慧城市中政府、公安、消防、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同运营,智慧商务中的销售、市场推广、服务、市场分析四个环节都与非结构化数据密切相关,如产品信息管理、合同生命周期管理。”
为行业提供应用模板
IT架构从下至上依次为架构层、平台层、应用层。考虑到平台层会提供企业级的公共服务,而不会单独服务于某个应用,IBM在这一层上下足了功夫——在平台和应用之间把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文档管理抽取出来,形成行业模板,为应用开发提供加速器。针对资产密集型企业,IBM中国实验室开发出DMCC(Document 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 Compliance)文档管理工具,其中“Collaboration(协同)指的是文档在企业内部流转起来,Compliance(合规)指的是一个文档该什么人看、该保存多久、该什么时候毁掉等规范必须遵从”。
篇3
“入职培训时人力资源跟我说,‘联想会给你提供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今天我就以一个联想正式员工的身份站在了如此宽广的舞台上。”在联想企业级解决方案品鉴会上,兴奋和激动写在姜宏涛的脸上。
姜宏涛在IBM工作了12个年头,伴随着联想对IBM x86部门的收购,他在10月8日正式加想,出任联想System x和Pure系统业务部山东大区销售经理一职。
与姜宏涛一样,IBM相关业务的数千名员工已正式入职联想,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杨元庆亲自欢迎新员工。随着企业级业务成为联想的四大核心业务之后,这场收购注定并非一次简单的交易。
正如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童夫尧所说,收购后的联想企业级在一两年内将在全球做到50亿美元的营业额。在联想,企业级业务是个承上启下的战略,收购带来的效应绝对1+1>2。
拥抱新成员
2014年1月23日,联想正式宣布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经历8个多月的努力,交易最终以21亿美元结束。随着并购的完成,联想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全球市场第三的服务器巨头。
这项收购交易包括System x、BladeCenter和 Flex 系统刀片服务器以及交换机、基于x86的Flex集成系统、NeXtScale和iDataPlex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刀片网络和运维。
杨元庆表示:“通过交易,联想获得了以创新能力著称的System x品牌,6800名经验丰富、专长突出的员工,34家研发实验室和办公室,7家制造工厂,1100多项专利和应用,以及业内最完善的企业级产品组合。”
“并购之后,联想服务器在中国的销量市占率为22%左右,销售收入市占率为23%左右。”在201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童夫尧表示,“不过,我希望大家忘记‘市场份额第一’这个说法,因为市场份额是拼出来的,并不是1+1整合出来的,所以要真正持续性做到市场的No.1,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童夫尧坦言,整合之后,联想的产品跟System x产品有少量的交叉,但绝大部分是互补的。“通过一个月的交流沟通,我发现联想ThinkServer更加聚焦企业中低端应用,而System x尤其它的高端产品都是联想产品线所短缺的,因此在整个市场上双方是互补的。”童夫尧强调。
此外,童夫尧认为,System x在国内很多企业客户当中有非常好的口碑,联想有信心在两个团队整合之后在面对同样目标客户时有一个非常好的协调机制,能够做到1+1>2。
“两个团队会有冲突?肯定有。”童夫尧毫不避讳这个话题,“并购之前, System x是联想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但现在大家在同一个房间办公,为确保更好地优势互补,我们成立了一个整合委员会,这个整合委员会是总部各个业务板块负责人,委员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
建立全新销售体系
无论在联想内部还是友商眼里,这场并购都是一场“1+1>2”的互补交易。
联想在塔式和高密度服务器上两个产品线上有非常强的优势,过去几个季度一直排名中国市场第一;而System x则在机架式产品、在刀片式产品尤其在四路甚至八路的机架服务器上的优势明显。
联想还承诺给System x大量资源,帮助其建立体系,这个体系既可以出售ThinkServer产品也能出售System x产品,还可以进行服务器、PC、平板的组合产品。并在试点省份里,将四到六级渠道全面向System x开放。
“更重要的是,并购后联想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那就是四到六级市场。”童夫尧表示,“联想ThinkServer跟System x在一到三级城市有较强的布局,System x原渠道主要把精力放在一到三级城市,不过也一直想开拓四到六级市场,无奈没有足够的体系跟技术支撑,并购后,双方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山东、江苏等省份做试点共同开拓四到六级市场。
童夫尧强调,沿海省份四六级是非常大的市场,四六级除了中小市场以外,最大市场是两块,一个是政府、一个是教育。以山东为例,山东17地市有一个很强的特点,它的地域性特别发达,
“联想每年在山东有超过15亿元的业务,这其中还不包括手机。”联想集团山东大区总经理张文宇对此深有感触,“联想在山东有500家合作伙伴、3000人的团队,可以在任何地方竞争。”
“联想的执行力强、管理体系严谨,IBM的行业解决方案等能力特别强,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互相妥协,因为整合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不可能100%吻合。”童夫尧强调。
事实上,童夫尧对这种整合及拓展并不陌生。10年前,童夫尧从跨国企业来到联想。他总结,融合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和相互妥协的过程。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尽管时间只过去了一个多月,但联想和IBM两个团队并无陌生感与隔阂感。
联想企业级“1+1>2”效应,不仅仅在于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还在于其对科技的理解――以人为本。
“不久前,我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观时挺震撼的。因为在我印象中,在中国所有医院中,不管是挂号、诊室或取药,都得排长长的队伍。但这家医院并没有。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它就诊量在全国也排在前列。”童夫尧回忆了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联想保持了长期合作,开创“医企联合”的全新模式,共同打造“智慧医院”架构及解决方案,还联合投入资源成立了“温州医科大学联想智慧医疗研究院”。
除了与各类医院合作推动“智慧医院”,联想还广泛参与到远程医疗项目中。
童夫尧表示:“刚看到联想‘远程医疗’的案例时,我也非常激动,因为这些项目的确能实实在在地让三甲医院医生指导落后地区卫生所的医生进行一些操作与培训。远程医疗使得我们有机会能够把发达地区好的医疗经验实时地传递到中西部相对比较落后区域。”
联想近期还与慈善基金会合作,向12所偏远地区学校捐赠了Pad远程教育方案,无偿帮助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篇4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
篇5
关键词:移动护理;移动医疗;手持终端;移动护理手推车
中图分类号:TP311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着医疗管理水平落后、医护工作量大无序、医患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很多医院还保持着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护士每天通过纸质及手工单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护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的手工单据,并需做大量重复的录入工作。这种手工的工作方式下,实现精细的护理管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种有效、合理的方式,实现从护士工作站到病房“最后十米”的延伸,同时,各类信息系统与业务融合度不够、医院特定业务流程造成系统多而杂、数据交换基于数据库接口实现,缺乏统一交换、信息化覆盖层面有限、信息化触角无法达到业务实施点、数据采集不够灵活等诸多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于医院业务的支撑作用,补充传统信息化的弊端,移动医疗、数据交换平台及诸多细分业务支撑系统迅速出现,对当前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与解决方案。
1 现状分析
业务流程固化:目前大部分的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采购专业软件厂商的医疗系统的方式来进行。此种方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容易造成其医疗信息化系统流程同实际业务流程的不匹配,以及本地化过程漫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厂商所提供的医疗系统主要按照业界通用的业务流程来进行搭建,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但缺乏针对性。所以造成业务流程的固化,操作流程的繁琐以及对业务能力的提升有限。
系统离散化:随着医院业务的扩充,以及医院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导致目前绝大多数的医院信息化是由多个厂商所提供的多个系统来组合搭建的。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每个子系统是专一化的,能够满足每一个业务模块的业务需求。但同时也造成了整体信息化系统的离散化,每个系统的特点以数据接口方式不同,造成了信息系统缺乏整体性。
缺乏可维护性:由于上述的系统离散化,那么信息流在各个系统间的流动依赖于系统间所做的接口。随着医院业务流的增加,数据流以及各个系统之间接口变得日益复杂,造成系统可维护性降低,后续维护成本日益增加。
2 移动护理系统总体框架
本系统功能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移动端和后台端。其中移动端分为手持设备与手推车,后台端分为PC工作站及移动护理服务器。系统总体结构图如下所示:
3 系统模块设计
移动端(PDA端):以移动端应用为根本,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与范围。移动端作为护士实际使用移动护理系统的主要载体,其功能覆盖护士日常所需所有项目,包括身份识别、信息查看、医嘱执行、体征录入等。该子系统的性能将极大的影响移动护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护士工作站(PC端):该子系统作为移动端子系统的补充和支撑,用于完成项目维护、工作量统计、打印条码、医嘱拆分、信息查看等功能,该系统部署在护士站内,为该病区内的移动端子系统提供业务支撑。
移动护理服务器端:服务器子系统用于全局支撑整个移动护理系统(包括移动端及护士工作站),为上层业务流程提供工作流支撑、数据支撑、接入管理等。并对当前整个移动护理系统中的内部数据进行管理、备份。
移动护理中间件:移动护理中间件是系统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护理系统需要同系统中原有的HIS、LIS、PACS等系统进行对接与数据交换,而直接将移动护理系统同当前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与同步将存在这个很多安全隐患。诸如移动系统中的数据错误将可能影响原有系统的数据完整性。移动护理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护理中间件系统,该中间件有效的将移动护理系统同原有系统相分离,通过中间件实现数据的流通、交换及同步,实现了移动护理系统同原有系统间的业务强关联、数据低耦合的特性。
4 医院建设的特殊性
在医院中开展移动护理应用,需要考虑一些医院适配和医疗系统建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可靠性原则: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可靠性是具有实用性的前提。
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医院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用户接口和操作界面应尽可能考虑护士工作的固有特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满足未来数据利用以及原有数据的继承,为数据的再利用提供保障。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一直是医疗系统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也是医用应用系统做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应具备单点登陆,应用层与基础数据层均有访问限制,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
标准化原则:采用XML、HL7、ICD10、SNOMED、IHE等医用标准,软件的数据字典遵循国际和国家数据字典的规范和准则。
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原则: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对于医疗业务的不断扩充,应无缝互连其它业务系统,提供必要的系统外联接口和丰富的设备接口,能方便地进行软件客户化定制与维护。
5 效益与发展方向
移动护理的应用,将在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优化、医院层次提升等各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
移动护理带动信息化提升:通过建设全面的移动护理系统,为医院提供便捷、可靠、先进的医疗信息化体系,带动信息化在移动化、实时化、智能化方向上的提升,包括人员的智能感知、医疗环境的自动控制等。同时,以当今先进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理念为根本,以移动医疗建设为契机,实现对当前医疗系统的优化与扩展。包括现存的医疗业务流程、细分领域的信息化扩展、医疗决策层的信息化支撑等。最终实现移动医疗带动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全面顺畅的业务流程:通过引进目前先进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理念,对现有系统流程进行优化与再造,逐一纠正当前业务流程中的问题,并结合移动医疗系统实现业务效率的本质提升,将原有的数据电子化提升为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与规范,真正发挥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同时,以简化医护人员操作为指导,利用数据交换、智能感知等技术手段将医护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操作降至最小,避免医护人员被信息系统所限制。此外,通过建设预约挂号、自主查询等系统,实现患者服务的自主化、智能化。从而提升患者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史森中,刘洋.3G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及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1.
[2]郑西川,孙宇,于广军,杨佳泓,王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信息化10大关键技术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1.
[3]顾福敏.医学数据移动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战略转型 可持续性发展 国际标准的整体解决方案
1.二次创业的定义
二次创业,就是企业在立足之后,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但是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谋求可持续性发展。第一次创业叫生存创业,只是求生存;第二次创业叫生态创业,解决的是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2.二次创业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国家经济改革的宏观环境给企业的生存创业提供了优惠政策,抢占了有力的资源与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公司在经历了初次创业之后,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按照客观规律,如果不采取变革,公司就会走下坡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公司持续发展下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只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有可能在已经建好的平台上向更高起步。在企业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转型,挖掘内部潜力,通过“修路”和“造人”打造一种可以复制的管理、制度、传承下来的文化以迅速使企业进入更高一层的竞争状态。
首先要解决的是抛弃过去的曾经使企业取得创业成功的做法,用新的管理模式替代旧的模式,关键是要告别过去凭借个人素质来赢得并把握机会的时代,重新建立起一个依靠企业整体素质来实现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这场变革对公司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二次创业比初次创业还要艰难吗?难道一个企业从无到有,比从强到更强更难?答案是对的。这不是客观事物的量变,是质的不同。这是一次心的历程。否定过去,否定导致企业过去取得成功的因素,将这些抛弃,并建立起一个新的管理秩序。
案例:
2.1品牌和信誉
以吉林省药品经营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以经营化学药制剂、抗生素、中成药、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为核心业务,集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产业于一身的股份制医药经营、物流配送企业。公司于1994年10月成立,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注册资本500万元。经过17年的运营,公司处于吉林省医药流通行业主导地位,一直以医院配送业务为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训练有素的专业营销队伍,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医药销售网络,销售额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生存创业初步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拥有了自主产权的土地、办公楼、仓库和设备等,并在同行业中排名前列。
2.2管理规范
企业的宗旨是构建一流的医药经营企业及物流配送平台,提供国际标准的客户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
全程标准化运营。公司于2003年11月首批通过国家于2000年7月颁布实施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简称GSP,认证期限5年)。公司严格按照规范经营,于2008年8月再次通过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2.3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是为大众健康事业全力以赴。企业成立之初就秉承“为大众健康服务”的信念,多年来始终如一。凭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一支有极强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团队。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崇尚人本思想、人文管理,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来引导和激励全体员工实现精神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公司秉承“诚信致胜,文化致远”、“质量是生命,服务是灵魂”、“力臻完美,始终如一”、“终生学习”等文化理念,并坚信业务培训是企业给予员工最大的福利。通过文化建设让全体员工达成共识,让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次创业可以靠抓住机遇或个人素质,二次创业则要靠群体奋斗,而群体奋斗的凝结剂就是文化。
2.4机制转换
在新旧机制的转换过程中,最初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有着局限性的,据此引进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来完善组织架构、制度的建立、人员配置、岗位说明等等,从统一的目标,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核心文化和科学严格的物流管理,营销策略,逐步过度到完善的企业管理架构。
这就要求管理层具备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趋势,掌握稍纵即逝的机会的能力,在果断决策的同时倾听基层的意见,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手段,主动学习,积极寻求企业内外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意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是要付出更多心智的一次创业,第一次更多是热情和体力上的,这次应该是更多智慧。掌握更多的智慧和知识,才能走到前面。
2.5优秀企业的定义
让我们对以往的历程来重新审视,现在的管理层比创业之初更有经验,有更好的能力在竞争中拼杀;现在公司的资金能力比创业之初更强,能在市场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并提供足够的支持;现在的领队人对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清楚公司未来的定位;公司的稳定性比创业之初更加稳固,抗风险性更强。
篇7
“如何让无形的技术变成有形的享受,这个享受不仅是客户的享受,也是每个IT从业人员、开发人员的享受,更是每个IBM人的享受。”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中间件集团总经理李红焰希望在计算技术和客户都在发生重大改变的际遇下,IBM带领IT人员一起,以“抓住创新机会,提升客户体验”为己任,为信仰。
实用才有用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敏捷,四大技术热点一个也不能少。在2012软件技术峰会上,IT人员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四个代表性的创新技术趋势的魅力与魔力,而在中国IT实践达人赛上,他们做的就是将自己对这些趋势的理解和心得,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与行业应用结合起来,提供真正实用的、为行业用户所喜闻乐见的解决方案。
为何选择这四个方向?
一是由于这四个趋势是毫无疑问的热点。这四个趋势是推动企业驾驭复杂环境,实现自身业务突破与创新的动力,它已成为行业用户的共识。云计算将IT基础设施标准化、规范化,降低复杂度,满足企业业务所需的商业价值;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将智慧的洞察转化为行动,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级移动应用使更广泛的访问与接入成为可能;敏捷开发则凭借其独有的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重新定义企业协作模式,让应用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帮助企业加速成长,快速获取先机。这四大技术在带来新机遇、开启新时代的同时,也对IT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IBM在这四个技术领域都具备充足的技术储备和最佳实践,也就有底气进行分享和实现共同进步。IBM提供的多个系统性的平台和工具成为参赛选手施展拳脚的用武之地和屠龙刀。“IBM非常强调架构和整体性,这种意识已经嵌入IBM的每个方面。所以,IBM在推行新的技术领域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个生态链,中国IT实践人才就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作为IBM技术实践部门的带领者,IBM软件服务及中国开发中心(CDL)行业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胡晓专成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把技术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去”。因此,他十分推崇把软件、技术与行业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如果一个技术没有办法用到行业中,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它的实际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此次中国IT实践达人赛中,IBM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和看法出题,这就要求参赛人员掌握技术,勇于创新,立足行业。“在大赛试题设置上,组委会特别面向八家全国行业领先的企业征集真实业务场景的技术难题和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胡晓专很认同这种出题模式,“这八家企业涉及电信、能源、银行、保险、证券、医疗等六大行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参赛选手最深刻的感受。在直面技术趋势的同时,IT人员清醒地意识到,要实现一个切实可行的行业解决方案,开发人员必须充分理解行业特点,熟悉应用场景,发现潜在问题,进而选择合适的平台和工具进行二次开发,融合技术和创新,完成兼备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团队的成员通过完成整个项目,培养了良好的技术交流能力、整体设计规划能力、云平台落地实现能力,以及基于敏捷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获得了比较丰富的保险业务知识。”金融电子化团队代表孙伟光认为参与比赛的过程就是技术和业务知识双丰收的过程。
得益于导师制
别具一格的“导师制”是IBM在此次中国IT实践达人赛上的用心之处——由行业用户专家和IBM技术精英组建导师团,让参赛选手全程获得最专业和最顶级的技术指导,从而掌握创新趋势性技术,应对真实业务场景技术难题,提升解决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的能力。
导师团阵容强大,由IBM杰出工程师、IBM 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领衔,顶级行业用户专家及IBM技术精英组建而成。导师团成员包括四位来自企业的信息化行业领军人物,以及IBM在四大领域中的八位顶级专家。其中,出席颁奖典礼的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技术经理毕永军、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洪涛、北京儿童医院技术主管邓卓代表了重点行业技术实施的极高水准,IBM高级软件工程师齐艳红、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业务分析与优化解决方案专家牛莉则带来了IBM先进的技术和全局性的设计原则。
发自内心的获奖感言让人感受到参赛选手在导师制下获益。绿巨人队代表刘洪浩介绍:“在参加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跟谢明志老师有微博和邮件的互动,对于我们整个团队来说,无论是从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是一种自我进步。能源行业最佳方案奖获奖代表何明表示:“以感恩之心来对待新的IT人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导师。我将分享他们的精神,让更多人实践新技术、实践新产品。”这是一种薪火相传。
互动与交流常态化
承上而后启下,中国IT实践达人赛的圆满落幕并不是结束。据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战略及市场总监吴立东介绍,作为IBM 2013年开年在领先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培育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IBM新兴技术大学由IBM软件管理高层出任管理层,来自IBM中国开发中心的一流技术专家和来自IBM软件集团业务部门的资深业务专家组成核心讲师团,下设六大学院,覆盖大数据、移动应用、云计算、社交协作、敏捷开发、应用集成等热门技术领域。
“IBM希望与IT从业者进一步保持长期的互动与交流。”吴立东坦言在技术革新的时代,一个可持续的机制必须建立,“在这个大学里,IBM专家走出实验室,在IBM新兴技术大学里担任讲师,讲授最新技术,分享他们对新技术的看法以及如何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
篇8
在上海“科技创新日・科技夹子”活动上,Kamran Khan博士携带的Bio.Diaspora项目同样倍受关注。因为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新发传染病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时候都出现得更快,而且有很多以前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此外,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导致了新一代高耐药性形式的传染病的产生。随着全球传染病活动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今天,每年有超过20亿的旅客搭乘商业航班,这为将当地暴发的传染病迅速转化为国际流行病或传染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健康和经济后果。全球传染病活动的变化,加之国际航空旅行的增长,都令人信服的表明,像SARS和H1N1这类传染病的暴发在未来是不可避免的。同样,目前仍在暴发中的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为2到21天,这就使得病毒携带者在症状出现以前,可以进行相当长途的旅行并与他人接触。鉴于空中旅行急剧增长,埃博拉疫情确实会给目前受染国家和大洲之外的地区带来相当大的风险。
传染病毒不可能绝迹,只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预警和预防,并把损失降到最低。而Bio.Diaspora正是要改变人们对全球传染病威胁的应对方式。
致力于人类社会健康的学术-商业公司
Bio.Diaspora是从加拿大多伦多圣米高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独立出来的公司,于2008年由Kamran Khan博士创立。Bio.Diaspora公司力图通过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新的全球传染性疾病,以减轻它们对健康、安全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风险。
全球航空运输网络共享生命系统的许多功能,其复杂的“分解”包含了一个连接全球城市的动脉网。沿着每条动脉的旅客流有其自身独特的“生理”模式。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实体,这一系统可能会由于传染病的暴发、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其他重大事件而生病。作为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渠道,Bio.Diaspora致力于了解全球航空运输网络,试图理解这个复杂的生命系统的行为,并充分利用与其相关的知识更好地为全球性传染病的威胁做准备并及时应对。要做到这一点,Bio.Diaspora需要运用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学、数学建模、网络分析、卫生政策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点的新知识。
自创立以来,Kamran Khan博士组建了一支相当优秀的技术团队,聚集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网络、仿真建模、空间数据系统、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专家。而作为公司创始人的Kamran Khan博士本身就在圣米高医院任传染病医生及科学家,同时也是多伦多大学传染病分支的医学副教授。他曾于多伦多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学习医学及进行科研,掌握了全球流动性、人类迁移行为及传染病三者的复杂关系。在Kamran Khan的带领下,Bio Diaspora公司与MaRSInnovation合作,开发了一种易于使用的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大数据应用系统Bio.Diaspora,可以实时生成并传递定制的、可操作的关于全球传染病威胁的情报。Bio.Diaspora对传染病传播的预测能力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得到了验证,并且发表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其后,Bio.Diaspora一直参与世界上大量不同的流行与非流行事件的风险评估,包括2010年的海地霍乱暴发,以及2011年的福岛核事件。2011年, Bio.Diaspora公司因其创新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获得国际数据集团计算机世界的荣誉奖。该奖由国际数据集团于1988年设立,是运行时间最长的国际奖之一,用于表彰那些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积极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变革的个人和组织。
目前,Bio Diaspora已经并将继续与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包括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加拿大公共卫生署,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英格兰公共卫生,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另外,国防和生物安全组织,甚至一些活动会受到传染病或流行病影响的大型跨国公司,都表示对Bio.Diaspora有兴趣。
Bio.Diaspora的所有相关工作起步于圣米高医院的李嘉诚知识研究所,其研究一直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Kamran Khan博士说,如果没有早期预警、实时信息以及预测系统来帮助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好地预测威胁并做出明智的决策,那么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只能以反应的方式来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找到准确有效地预测传染性疾病的全球传播的工具将是个数十亿美元的机会。
Bio.Diaspora应用:对2009年H1N1流感传播的预测
当疫情袭来,公共卫生官员不得不做出艰难、但又必要的决定,以防止病毒的进一步蔓延。例如他们可能会考虑进行机场筛查。由于这一行动需要大量资源的,因此,要采取行动需要有强有力的科学基础,这也正是Bio.Diaspora能做的。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时,Khan与其合著者分析了在2009年5月从墨西哥飞出的超过58名高风险旅客的飞行路线。他们发现,对疫情国家机场的离境乘客进行筛查比在目的地机场对其进行筛查更有效。Khan估计,在H1N1流感期间,所有的高风险旅客均能在墨西哥的36个国际机场进行出境筛查评估。而通过在墨西哥六个最大的国际机场进行出境筛查,再加上对上海和东京这两个机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入境筛查,就可以涵盖全球范围内90%的高风险旅客。上海和东京机场被包括在内是因为它们有来自墨西哥的最长的直飞航班,分别为17小时和20小时。这些航班足够长,那些离境时还有流感潜伏期中的旅客很可能会在到达时开始感觉不适。相反,如果对这些相同的旅客的筛查只在其飞行目的地机场进行,则需要在26个国家的82个国际机场设置检查站。并且,在到达地机场对所有的国际旅客进行筛查相当困难。在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这将意味着要在1111个机场筛查6730 万脾气暴躁的旅客。而实际上,为了要筛查出每一个确实已经接触过H1N1病毒的人,就要对116个人进行不必要的筛查。基于这一研究成果,Khan与其合著者开发了一个基本的决策工具,各国可以在病毒暴发期间使用,用以帮助公共卫生官员决定是否,以及如何设置机场筛查。该工具考虑了三件事:一是在疫情暴发源地是否有有效的出境筛查,二是该市是否有来自疫情暴发地国的直航航班,三是疾病的潜伏期。
Bio.Diaspora应用: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
想象一下,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汇聚在一个城市,在密集、拥挤的环境中混在一起几个星期。同时,该市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国际空中交通客流量,而大量的额外人口会在旅行旺季来到此观看比赛。这正是伦敦2012年夏季奥运会时,摆在公共卫生规划者面前的挑战。认识到这些挑战,Khan及Brownstein与英国国家健康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 in the United Kingdom)合作,模拟世界上的人将如何聚集在伦敦,并同时通过互联网数据,来预测在奥运会期间、以及会后不久可能的传染疾病威胁。这一流行病的情报将给英国的公共卫生官员提供全球传染病事件的全时态势,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帮助制定公共卫生对策。
如Khan所言,很有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正是“如果发生会怎样”让他保持清醒。过去,疾病暴发就曾与大规模集会相关,包括比如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期间的麻疹激增,以及2008年悉尼天主教青年节期间暴发的流感等。来自英国健康保护局的Brian McCloskey负责奥运会,他说,像奥运会这样大规模的集会,更需要考虑潜在的健康威胁,特别传染性疾病,因为它们可能会通过人群的流动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引用Kamran Khan博士自己的话,“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这给人类带来的惊人的好处。但同时,不论是从经济性质来说,还是从患传染病来说,相互联系也深深地与相互依存交织在一起。传染病会造成健康和安全风险,并极大地破坏当地和全球的经济活动。Bio.Diaspora正是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在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的好处,同时尽量减少其风险。”
[ 对 话 ]
《新经济导刊》:您是怎样想到要开发Bio.Diaspora的?
Kamran Khan:我是一名传染病医生,并且在多伦多圣米高医院有临床实践经验。2003年SARS暴发时,我看到了传染病会怎样影响一座城市,这不仅包括健康,而且还包括对心理和经济造成的损失。SARS本身给多伦多当地经济造成的损失就达20亿美元。这一事件让我开始思考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要在世界各地行医的医生,我必须要充分了解全球的传染病活动。但问题是,一个人怎样才可能知道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中发生了什么,并且这些事件如何与每个城市联系起来?于是我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全球航空网络,因为每年它会运送超过25亿的全球旅客。随后,我才开始考虑全世界是怎么相互连接的,以及城市和国家间如何共同承担传染病的风险。
《新经济导刊》:展望未来,你对于疾病追踪的理想状态的设想愿景是什么?
Kamran Khan:我希望我们能摆脱反应的应对方式,而是转向预测。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消防队员,基本上是在等待大火发生并出现在家门口,才做出反应。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让个人、组织和机构密切留意世界其他地区,感知并了解疫情暴发的态势。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我们需要开始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优先预防,而不是只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国家,只关注自己眼前的私利。
大数据与医疗
大数据开辟了新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以更聪明、更大胆和更创新的方式来做出决策。人们常说,数据是新的世界货币,而网络是它交易的外汇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的一部分,并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并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医疗信息化被提上了议程,意味着整个医疗信息化得到了真正的认同。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话说,大数据的应用首当其冲的就是智慧医疗。在医疗数字化的过程中,医院成了大数据产生的重要来源,病历、影像、远程医疗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有报告显示,医疗大数据的分析会为美国产生3000亿美元的价值,减少8%的美国国家医疗保健的支出。而在日前,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Wellpoint已经开始通过运用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帮助医生来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已经服务了7000万人。在癌症治疗领域,目前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未来利用Watson的认知计算技术可以将周期缩短至一天,极大提高癌症患者的治愈率。
邬贺铨院士认为,大数据在医疗中可以应用在临床诊断、远程监控、药品研发、防止医疗诈骗等方面。
大数据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病人的数据分析;二是临床决策系统;三是可以让临床医疗数据更加透明。精准地分析病人的体征、治疗费用和疗效数据,可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治疗。通过进一步比较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医生可更好地确定临床最有效、效益最好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医生处方和医疗专家库医学指导比较,系统可提醒医生避免出错,帮助医生降低医疗风险。通过告诉病人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案,病人可以自己选择治疗方案。仅仅一个医疗临床决策系统,就能让美国一年减少165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可以预见,在临床诊断方面,大数据应用引起医院最大的变化将是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未来,医疗研究人员将从各地医疗大数据仓库中攒取来的海量临床数据进行归类,很方便地用于对每一病种的临床路径标准化研究。
大数据的第二个应用是计算机远程监护。首先,通过收集数据,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病人病情。其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实现计算机远程监护,对慢性病进行管理。
大数据的第三个应用是医疗研发。这主要体现在预测建模和临床实验设计的统计工具和算法。通过收集临床实验前期和结果的数据,获得大数据的海量支撑,新药研发人员将得到很大帮助。对大量医疗数据的抓取和分析,可以评价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加快新药开发,提高研发效率,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而通过挖掘病人数据,可以评估和招募患者是否符合试验条件,并进一步找出最合适的临床实验基地,从而加快临床试验进程。
篇9
显然,这不能成立。首先,从根本的价值观出发,这些医药相关企业仅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为的是带动企业原来业务和销售成长。他们将整个移动医疗的外在表现形式跟实施载体变成手中的棒子,四处挥舞,能获取利益时就获取利益,当无法获益时,他们希望原有的既得利益不会受影响。医院自己开发App,进行挂号、预约、排队和分诊系统;药企开发面向医生和患者的APP,医疗器械公司投资智能硬件,打造“服务闭环”。这本质上就是传统医疗的互联网化。这些方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从宏观来说,做总比不做好,不做就只有等待被吞噬。当然如果运营不恰当,或用力过猛,容易使企业陷入泥潭,从而导致成本失控,而加速死亡。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所以产业中永远都会存在机会,Never too late!
什么是互联网医疗呢?从其中最为夺目的移动医疗来说,他并非仅仅是一个工具,它不断发展后可能会摧毁原来的业务和流程,或者创造全新的需求,我们称其为“反向重构”。事实上,原有重资产的医药企业和医院属于既得利益者,他们都是非常害怕重构的,因为重构本质上就是“革命”。而渐进式的改良并维护原有利益是他们最希望做的事情,当然,改良会比较灵活,但通常很难创造突破性的进展,也很难帮助他们树立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从根本上说,互联网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改良,它们虽然可能是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可能是行业生态演变的不同状态。不过,两者的关系生来就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着一个目标前进。
互联网医疗通常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载体,不断打破原有用户和服务提供者的关系,然后再反向进行渗透,颠覆或自建,它的核心是“重构关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呢?从早期来说,任何一个新兴技术出来之后,最开始一定是和既往的产业相结合,然后逐渐开始内部优化、改良,最终可能会出现革自己的命的问题。所有的机构组织或企业都有一种想建立完美体系的本能,在原有的体系中不断优化,将自己包起来,这就好比蚕吐丝织茧,将自己纳入其中,但包在茧子里的蚕很难看见外面的世界。就算是他们知道问题所在,也无能为力,所以这个逻辑通常到这里就断掉了,很少有企业能够断臂重生,重头再来,而茧内再豪华完美,也仅是一茧的空间。而用一个新的体系反向颠覆,那是苹果做成的事,你PC端是王者,那我们就创新走移动端,生态演进后从另一个维度来打击整个的PC端。
无论是移动电商、团购、旅游或是互联网教育都可以用来举例,用最容易理解的打车来做类比吧。很多的出租车公司实力很强,车队上万辆,资金也充沛。其实出租车公司也有此类业务扩展需求,那么是如何做的呢?他们最早使用电话叫车的方式,随后开始运营移动叫车APP,好多出租车公司都有自己的软件,只是大伙基本不知道,但是在APP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会再继续投入了。有两个原因:1.出租车公司开发APP之后,没有任何其他出租车公司会跟他们合作;2.如果再继续做下去,成本失控,变成“肿瘤”,会反向侵蚀自己。这实际上也类似苏宁的焦虑,就是左右互博。无论是滴滴快的还是Uber,它们最终是重构了出行方式原先的叫车方式是乘客在路边招手等车,出租车不知道乘客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而乘客也不知道出租车司机什么时候到来,是否会拒载。这样也会导致出租车的盲目空跑,效率低下的情况。而这些工具出现后,出租车司机就可以依据乘客的目的地选择载或不载。可以就近来载客,这样可以节省时间,降低耗费以及减少拥堵。并且,乘客也可以最快到达目的地,似乎他们是来帮助出租车公司构建更完美体系的。但是生态不断演进后,你就会发现,在打车高峰期或者深夜,尤其是北上广,如果你不使用这些工具就打不到车,所有的车都有了自己的目的,就算是空跑的出租车,你也打不到。更有甚者,出租车会提出一些不平等的要求,他们会要求加价,不加价就不过去。互联网企业用这些工具重构了打车流程,也成功的为用户提供了许多便利。
正常进展至这里,大家就会认为到此为止了,如果是出租车公司自己开发的APP,故事肯定就此断掉。但这时第三方如滴滴等公司,却开始做专车。换句话说,它再次颠覆了出行方式,用海量用户群反向重构了一个生态然后挤压了原有的出租车行业类比移动医疗行业,你可以把原有的打车公司理解为医院或医药企业,从长期来看,移动医疗如果成功了,那么它跟医院和医药企业一定是对手盘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越往后面发展,它的流量越大,会越来越强。
专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神州租车,包括滴滴快车,它们有自己的车;第二种是Uber的方式,也就是社会化用车,然后全部通过信息流协同。这是两种路线,一个是自建,一个是社会化。社会化又是借助第三方,实际上移动医疗也是一样。春雨和好大夫不是自建医生团队的,它跟现成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合作就像你现成有车,然后我把流量导给你,你去做,我来分成,它是一个Uber方式。丁香园是神州租车方式,全部都是自建的,他们自购固定资产,自己招医生,使用这种模式的还有平安好医生。移动医疗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这种专车模式,然而它还可出现其他模式。例如挂号网和如医,虽然它们借助了体制内的医生,但是最终是想把体制内医生和患者释放出来,未来建立体外循环,却未必肯定会进行类似实体重资产投入,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其实自建和社会化本身也是对手盘关系,社会化的成本比较低,但是难以把控;而自建就需要企业拥有较强的资本、产品和营销能力。无论是哪种模式,都不可能由类似“出租车公司”的传统企业做成。换句话说,在进行医疗的互联网化时,医院和医药厂商做到一半的时候,他们基本上就截止不前了。如果变成另外的一个公司,最后反过来颠覆自己,那就要放弃原有的产业,那是非常艰难的。医疗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医疗'初期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差不多,还有很多人认为似乎传统企业去做,更为靠谱,但从商业形态、逻辑和终极目标上说,两者完全相反。
在移动医疗里面,除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外,还存在混合模式。阿里健康、支付宝未来医院和微信智慧医疗都是混合模式,它既与药店和医院合作,又不与药店和医院合作。商业上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中间会有很多的混合生态诞生会出现很多的‘平台嵌套’:然后不停地博弈,合作与竞争,这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微妙的!竞合关系也并非是不变的它根据根据业务体量和市场地位而发生改变。例如战国时期,秦国强大时,六国合纵,而秦国变弱时,六国之间就相互纷争。
在这场大时代的浪潮中,最终谁会胜出呢?一定是第三方!这叫结果反推。医药器械企业、医院和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公司是没有可能的。BAT是有可能成为行业第一梯队的,因为与前者相比,他们属于第三方,那么独立于BAT和传统医药企业的第三方公司也--有可能会胜出。保险公司是没有可能做到最大的,因为他并非独立的第三方,但可能做到行业第二梯队,或排在第一梯队的后面。移动医疗不太容易出现简单的“赢者通吃”的情况,因为医疗市场盘子太大,产业链太长,也太“非标”了,还有一个独特的“学术维度”和“地域垄断”,即使做单独服务一个疾病,就可以穿越周期,这跟其他移动互联行业是不一样的。但是各个细分行业前五会占主导地位,这是没有悬念的。
再来反推,未来可以成功的移动医疗公司,他会长得是个什么样子呢?他应该有超强的技术基因,而技术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会将运营和资源的关系放在前面,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生态演进,最终一定是技术优先。因为移动医疗本身就是技术进步才出现的产业,拥有了突破性技术,再反过来重构。因此胜出决定因素是技术,在这里,技术并非仅仅是指程序代码能力,而是指整个用户交互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软硬件一体化和持续保持未来可以对接新技术的能力。
篇10
开发商争相角逐网络平台应用的蛋糕,各类云服务平台为业主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2013年12月20日,与往常一样,金灿一大早便开始打开小区内部的社区服务平台——资源家,准备学习今天的课程。点开名师讲坛,就有来自北京大学的优秀讲师为其讲解课程的视频。看了几分钟后,微信“滴”的提示音就响了几下。她暂停了视频,发现年迈的姑姑给她发来信息,说要去看病。
和往昔不同,如今金灿再也不用去重复以前和医院对接看似很简单却很耗费时间的流程——排队、挂号、等候。现在她在家就能完成这个过程,点开资源家的绿色就医通道服务页面,填好申请、提交订单、确认订单后支付,便完成了全部的预约就医服务。一会电话便打了进来,平台服务人员和金灿确认了陪诊的需求,并电话告知了陪诊的具体安排以及就诊的时间与地点。这样一来,第二天金灿便可以放心地和姑姑一起去看病,并得到全程陪同的院内就诊服务。当然,如果金灿没有时间,那么即可预约星级陪同服务,那么将会有专属陪同人员前来接人,并送业主到就诊医院门口,就诊结束后再将业主送回。
安排好一切之后,不知不觉便到了午餐时间。吃过午饭,金灿打开资源家的金融理财频道,查看金融理财超市里的金融理财产品,之后又来到实习就业频道。金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而为了去哪里实习也是一筹莫展。资源家为业主打开一扇通往国内知名企业——北大方正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就业的大门,所有业主及其子女都可享受到优先实习、优先被录用的机会,这也为金灿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就是北大资源为业主所提供的社区服务平台——资源家所带来的便捷生活,而如同北大资源家一样的业主服务平台似乎要追赶4G时代到来的速度,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滋生。随着网络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房企介入网络平台的研发,希望以此打破社区规模限制的壁垒,为业主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从2013年房地产企业的转型来看,众多房企开始往服务商的方向发展。如世茂推出“云服务”平台、花样年探索“彩生活”电子商务模式、绿城研究“园区服务体系”增值服务整合、万科酝酿让员工转型当小老板经营自持社区商业、合生创展打造“全配套生活体系”、绿地建设“智慧城镇”及“平台型企业”……
“以人为本”,将众多开发商的目光逐渐从盖房子转移到了买房者,北大资源集团董事长、方正集团董事、总裁余丽表示,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年,随着行业的成熟、竞争的加剧,政府和民众对“安居”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对开发商的评价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形式上,由建好房子提升到建好社区;需求上,由解决居民的居住需求到满足生活需求。评价标准的提高助推着开发商开发理念和产品设计的升级换代,即由最初单一的只完成住宅的开发建设,发展到提供便捷的生活设施和周到的物业服务。最初,购房者更关注买一套房子解决简单居住问题。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对居住服务的要求越发明显,关注点也更多转向房子附加的服务属性。大约80%的购房者,在房子居住需求之上存在对服务的渴求,这也增加了对地产商将资源导入的需求。
余丽还指出,整合能力决定着一家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资源家”作为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正是一个整合资源的良好平台,利用这种模式能够快速复制,实现规模效益,其发展将超乎想象。而有着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背景的北大资源,在提供服务方面有先天优势。因为,方正集团并不是单一地产开发商,在方正五大产业中,IT有三十年发展历史,金融、医疗分别有十年发展历史。在全国盖医院、
作为北大资源为业主倾力打造的社区生活服务平台,专享区为业主提供了依托北大医疗的健康咨询、绿色就医,依托方正全产业的优先就业,依托方正金融的明星信托等专项服务。“资源家”解决了实体资源植入受到社区规模限制的问题,融贯教育、健康、金融、购物、生活功能等为一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社区生活服务24小时全天在线和优质资源跨地区实时共享,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教育培训、金融超市、健康医馆、智能社区、线上阅读、远程购物等便捷服务。盖工厂,这类工作即便没有房地产业也会持续推进。毕竟其他四个产业也有投资和发展需求。北大资源是方正集团所有板块中最年轻的,却在资源整合及业务拓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毕竟有了方正集团地产板块后,北大资源更多的是把五块资源整合在一起,跟地方政府谈判,这种模式也受到地方政府欢迎。
房企触网拓展云服务
房地产企业搭上4G时代的快车,纷纷触网,提升自身地产项目的附加值。
所谓云服务就是通过繁殖大量创业公司提供丰富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市场上日益膨胀的个性化需求。从技术发展过程上来说,云技术的发展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为因果的。因此4G网络的出现,对云服务的拓展以及对未来房地产行业也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何谓4G?这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比较显现的我们能感知到的是:下载一部40G容量的蓝光3D影片不到2小时;下载一部2.8G的大英百科全书只需要不到8分钟;一首7M大小的高品质歌曲不到1秒……这样的速度用来看视频,当然是小菜一碟。4G会比我们以前体验过的所有无线技术的速度都更快,也更具冲击力。有人做了如此形容:4G时代,意味着把“高铁”变成了“磁悬浮”,智能终端可以根据用户所处位置和情形提供最合适的服务。
4G时代的到来已经迫使人们的生活不得不去跟随其脚步。在房地产行业,4G的力量也正在体现。很多房地产企业开始打造集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O2O线上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如万科社区食堂、花样年“彩生活”模式、北大资源的资源家等,都将转型脚步投向于社区服务层面。花样年彩生活的平台是基于它的社区特质、产品在所处地段和客群特点打造的。而世茂的特点是有酒店、商业、室内主题乐园、旅游地产、顶级的豪宅,也有普通住宅,产品线和物业形态非常齐全,且合作方能看到中间的商业价值。
以花样年“彩生活”模式为例,这是花样年物业自主研发出的一套社区物业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彩生活”网,将常规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和各项居家生活便利服务内容通过网络科技的手段融合在一起,为业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居家生活服务,使业主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集订购、配送、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如维修、清洁以及各种居家生活服务,通过“彩生活”网,一个电话、一句吩咐、一次点击就可轻松获得。
深圳市彩生活服务集团总裁唐学斌认为,“彩生活”首创贴近用户、完全开放、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客户服务中心。花样年物业将客户服务中心定位为物业的窗口、住户的知音,为业主提供多达几十种便利居家生活的服务项目,如家居清洁、物业租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配送纯净水、米油等。“彩生活”模式是一种在传统物业平台基础上将可见的及不可见的各种“需求”进行细分、研究、深入解决的模式。这些需求不仅包括业主的需求,同样包括周边商家及企业自身运营的需求。通过彩生活模式,业主可以随时解决生活细枝末节的各种问题,并享受高新技术下的安全管家、物业管家轻松管理好物业的服务。
而世茂出巨资搭建的“云服务”平台也是将发端于IT产业的最新“云服务”模式引入地产领域,联合教育资源、健康维护、高端酒店、设计定制、消费休闲等多个领域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世茂云服务计划。
世茂“云服务”以业主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满足业主全面生活需求的各类资源,让每一位世茂业主在云端服务平台中,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得到响应和满足,让业主获得智能的资源或解决方案,整个世界的资源为他们所用。对于加入“云服务”矩阵的合作伙伴而言,合作者矩阵内部实现强强联手、资源互补。服务商可以借助世茂“云服务”平台,迅速获得市场机遇倍增的机会,与终端客户对接。
目前,世茂“云服务”已形成矩阵式格局,涵盖教育云、健康云、商务云、消费云、定制云五大版块,描绘世茂服务“云图”。
从1.0迈进2.0时代
传统的物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房地产行业长久的发展,以及对于业主的切身需求,房地产迈进2.0时代势在必行。
如果说,拿地盖房模式是房地产行业1.0版本,那么注重业主生活体验就是房企2.0时代的重点方向。过去几十年中,房地产开发模式一直停留在拿地、开发、卖房再拿地的循环往复过程中,而随着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精神的提出,国家政策已逐渐以民生、民权为导向,以及信息网络快速的向前发展,2.0时代更要求开发商在资源整合、房屋建设、物业服务上的综合能力。
余丽说,北大资源家模式完全是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最初是不能赚钱的,而我们只是单纯想为客户做附加值的服务。当哪一天这一平台被众多人使用,用户发展到10万、20万人时,那么反过来各个产业寻找自己的营销渠道时就会与资源家对接,做保险、股票、教育培训的公司也会纷至沓来,这其实是用互联网的技术直接让产品渗入社区的渠道。这个时候我们也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营利模式。
而同样是创新模式的花样年“彩生活”模式,其物业以2.48元/平方米物业管理费辅助花样年投资公司开发的高层住宅“花好园”项目,创下20天即认筹1800余套的佳绩。对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花样年物业接管的小区的客户综合满意度均在96%以上,更显示出该服务模式已被广大业主所认同。不少专家对此也给予了积极评价,指出“低收费”运营模式的花样年物业公司将在“彩生活”的道路上大有可为,正如花样年物管一样,“低收费”是“彩生活”管理办法的延续。
反观多种模式的社区金融、物业服务模式的出现,不难看出传统的挑战和创新已成为房地产行业长久发展运营的必经之路,特别是直接面对“人”的切身需求的行业,更需要不断依据客群需要的变化而不断革新,而各种各样的新型社区服务平台便是这样一种需求导向下的新生产物,它突破了传统物业服务的范围和运营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推动社区产业升级,将难以为继的劳动密集型变成智力密集型,形成自动化“智慧社区”,为社区住户提供除基础物业管理服务外的服务,以创造商业价值。有相关专家认为,未来的社区运营即是社区服务,这个方向与理念是中国物业领域的一次历史性革新,将推进中国社区的有效运营。
面对中国社区金融、物业领域的革新,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表示:“物业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势在必行的。比如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开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物业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值服务和产品附加值,这样也衍生出健康服务、文体健身、居家生活、房屋租售等各类特约服务。”
以“彩生活”模式为代表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市场导向下的产物。如果说传统物业管理是对公共场所、公共设备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模式,提供的是保洁、保安、保修这些服务,更多针对的是物,它依赖收取管理费而生存,那么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就是把针对物的管理进行了提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推动社区产业升级,并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为社区的业主和住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为客户、为员工、为企业带来多赢的目的。将这样一种表达说得更为生动一些就是,如果传统物业会关心门口的保安形象是不是达到标准、服务态度如何,而新型社区服务则追求的是将这一切网络化,用科技代替部分人力,并通过无形的网络更加细致深入地服务到每一位业主。
中国社区运营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萌芽起步,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迅猛发展到2004年以后,整个中国的社区运营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据相关资料显示:伴随整个社区运营市场的发展,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从服务方看,经济效益较低、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人才缺失;市场不成熟、竞争不规范。从被服务方看,存在公共意识不强、配合支持不够、制度落实不力、运作程序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社区运营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十分的作用。专家分析:“面对社区运营问题的凸显及其重要性的加剧,社区运营行业的创新刻不容缓。”
- 上一篇:最新纺织业面临的困难
- 下一篇:证券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