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渔业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渔业技术

篇1

我是xxx大学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我希望能到您单位做渔业销售的工作,在此特向贵单位作。在即将踏出校门,投身社会的时刻,我心潮澎湃,踌躇满志,而贵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广阔的发展空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大学四年,我既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又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我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我也有计划地抽出时间去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力求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我尽量去捕捉每一个可以锻炼的机会,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在学习方面,我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学习和接受能力强;在工作方面,我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尽心尽职,组织协调能力出色;在待人处事方面,我热于助人,以信为本,真诚待人。

对于一个刚要本科毕业的年轻人,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是最重要的。而发展就需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一个人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有发展;一个企业离开学习,同样也不可能发展。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则是应聘贵企业的最重要的理由。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更热切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企业。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随信附,期望贵企业能择优选才,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我定将不胜感激。

静候佳音!

此致

敬礼

篇2

关键词:阳信鸭梨;无公害;栽培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29

1 阳信鸭梨无公害栽培技术

1.1 鸭梨的改形与修剪

为了进一步提高鸭梨的品质,使得鸭梨口感更佳,可以对鸭梨主干进行改形工作。将松散的分层修改为单层多主枝心形,使鸭梨更好的吸收营养,提升鸭梨的品质。在进行鸭梨骨干枝的修剪工作时,应根据抑强扶弱的原则来进行修剪,使鸭梨的生长更加均衡。

1.2 土肥水管理技术

1.2.1 土壤的管理

在进行种植土地的土壤管理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春季将7~10cm厚的植物秸秆覆盖在树盘内,这样就能够帮助鸭梨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水分。在秋季的时候需要对果园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更好的防治病虫害,并且帮助树木根系的生长。在果树的间隙还可以种植苜蓿草,提高土壤中的有机含量。

1.2.2 施肥的管理

相比起其他种类的树木来说,鸭梨果树施基肥最好的时间在9月和10月。在这个时间中,果树由于急速的成长,会大量的消耗果树体内的营养。果树的根系也迎来了1a中最后1次的生长期。因此,应提前施基肥,保障有足够的营养来支撑果树的成长。

1.2.3 适度浇水

对于果树的浇水全年一般会结合施肥进行3次。在春季进行浇水的时候由于是结合施肥工作一起,因此一定要浇足浇透,这样才能让肥料更好的渗透到土壤当中。而到了夏季6月,则需要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来看是否需要浇水。到了果实成熟之前,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就需要逐渐减少,这样才能使得果实的含糖量更高,口感更好,外观也更加的金黄漂亮。

2 关于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

2.1 扩大规模化生产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推行相关的梨园转让或者承包政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承包商一定的优惠条件,使承包商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果园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梨园的规模化生产;在进行果园管理的时候,需要进行统一化、规模化的管理,并且制定严格、科学的生产标准,帮助果@更好的进行管理,提高生产质量;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鸭梨品质和品种的多样化,从目前阳信鸭梨的发展状况来看,品种相对较少,在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引进不同的品种,实现品种的多样化,这对于阳信鸭梨产业化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2.2 注重品牌的推广

在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品牌打造和推广是十分关键的工作。相关部门已经联合主要的鸭梨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了“阳信鸭梨品牌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作用就是进行阳信鸭梨的品牌打造和推广工作。在进行阳信鸭梨品牌打造和品牌推广的活动中,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调查当前的市场状况,使得阳信鸭梨的品牌活动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2.3 培养龙头企业

对于阳信鸭梨的产业化道路,龙头企业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而要进行龙头企业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阳信鸭梨产业发展合作社作为龙头,以此来带动当地的产业化发展。扩大鸭梨的产业链。从单纯的鸭梨销售升级为完整的产业链,拓展周边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4 发展旅游产业

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对于促进阳信县的经济发展,以及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借助阳信鸭梨的知名度,并且在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基础之上,开辟风景秀美的旅游路线。游客在领略阳信县的美景时,可以通过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游等,深入了解阳信鸭梨,从而帮助阳信鸭梨更好的进行推广工作,促进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我国海洋渔业转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筹划,整体布局,明确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实现海洋渔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转型;转型目标;转型方向

海洋渔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使传统的海洋渔业摆脱对于渔业自然资源的完全依赖性,从而谋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转型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海洋渔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渔民增收和建设渔区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降低捕捞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的迫切需要。

1.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将传统海洋渔业转变为现代海洋渔业。

(1)以科技为先导

以科技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先导,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的战略转型,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的产业层次,优化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

(2)以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

发展蓝色农业是改变海洋渔业增长方式的关键。蓝色农业主要包括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制药等。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依托的蓝色农业,将有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改造传统的掠夺性开发方式,拓展海洋渔业空间,探索可持续利用方式,从而实现海洋渔业的多样化和集约化增长。

(3)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强调公平性(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协同性(社会系统与海洋渔业自然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各海洋渔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高效性(以尽可能低的海洋渔业资源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永续性(实现人类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2.我国海洋渔业的转型方向

(1)渔民观念市场化

渔民的思想观念由困守渔场向闯荡市场转变。提高渔民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能力,建立渔民的市场观念,做好渔业的市场营销,加强城乡之间产品流通和贮藏的“链接”,完善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建立海洋渔业专业合作组织,以技术、供销、信息、物资、资金、营销服务为纽带,组建各种渔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

(2)增长方式集约化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海洋渔业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依靠增加捕捞量和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来实现的。随着海洋渔业双边协定的生效、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近海捕捞量已趋于可捕量的极限,在此形势下,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刻不容缓。

(3)产业结构升级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加大二、三产业转变。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渔民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机会缺乏。在渔业资源衰退和捕捞业压缩的情况下,海洋渔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已经爱到了极大的限制,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生产工具和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工业、流通业、休闲渔业等海洋渔业第二、三产业,充分利用渔区劳动力,使渔民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4)生产方式农牧化

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由掠夺型向农牧化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以掠夺型为主,重捕轻养,导致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在这种形势下,捕捞渔民应弃捕从养,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并注重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放流,促进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农牧化”。

(5)开发方式持续化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方式由“耗竭型”向“可持续型”转变。我国长期以来“涸泽而渔”的捕捞方式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更新更慢,难以恢复,甚至出现了“无鱼可捕”的现象,严重破坏了近海渔业的生态系统。因此,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改变耗竭性资源开发方式,大幅度降低海洋捕捞量,是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6)经营领域扩展化

海洋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由以内海近海为主向远海深海扩展。目前,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在传统作业渔场大幅度减少和渔业资源日趋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其发展已经进入了极其艰难的时间,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由之路。海洋渔业生产的经营领域以外部深、远海域为主要扩展区域,由内海向外部深海和远海延伸,发展深海、远海渔业将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选择。

(7)经济结构多元化

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由以渔为主向多元并举转变。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风险和压力的承受能力弱,要鼓励渔民进入渔业以外的产业谋求发展,拓宽渔区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提高渔区人均收入水平。

(8)养殖产品名优化

海水养殖产品由普通品种向名特优新品种转变。通过对现有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改良,以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对潜在经济养殖生物种类进行开发,并对具有经济价值高和生物学性状优良的国外品种进行引进,使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走品牌、名牌的特色养殖业之路,使海水养殖业结构日趋合理。

(9)科技含量高级化

海洋渔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低向高转变。海洋鱼产品的加工是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的延续。我国许多传统的水产风味食品大多是以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品技术含量低,因而附加值不高。有的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存在明显缺欠,需要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提高海洋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

(10)渔村建设生态化

渔村建设由“生存型”向“生态型”转变。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完善”要求,进一步推进渔村的产业化经营,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使渔村形成较强的经济实体,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优化渔村经济结构,构建渔业整体块状经济,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型的渔业,提高渔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新渔村建设。(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9.

[2]吉樱、喻江山、陈晨.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6).

[3]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9).

篇4

【关键词】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金融支持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近海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浅海可用于养殖的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历来是山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为了全面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优化渔业经济布局,提高渔业经济发展效益等,而这些又急需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金融支持。

一、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渔业面临的新机遇

1.带来更多优惠的政策支持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不仅带来了诸多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加强了省政府对发展海洋渔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强调要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渔业捕捞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等。2011年11月2日,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区内重点城市探索金融发展新模式、完善各项考核机制以及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等,为经济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2.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资金支持

首先,国家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及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其次,2011年省级财政和半岛区内7市共安排20亿专项资金,而且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来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还探索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重点资金支持;再次,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全国乃至海外资本对其发展的资金扶持,进而为区内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金支持。

3.更好地促进高效生态现代渔业的发展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高效生态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仍比较落后,例如近年来,我省部分大中型水面、近海等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事件频发,与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一起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无疑给我省现代海洋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在强化特色海洋渔业发展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

二、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情况

1.近年来海洋渔业的发展状况

据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知,2011年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1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渔业增加值614.3亿元,增长4.4%,2011年水产品总产量813.5万吨,水产品出口120.3万吨,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另外,2012年6月25日,山东省海洋渔业厅通报第一次渔业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全省渔业养殖面积达11630883亩,渔业船舶114630艘,渔业企业6682个,渔业从业人员共3438134人,渔业村1214个,渔港312座。诸多事实表明,渔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海洋渔业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且已经成为该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2.金融业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的情况

2011年我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信贷向重点领域倾斜。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6986.5亿元,比年初增加5349.2亿元,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速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9.3和2.7个百分点,县域新增贷款1725.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8.3%,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另外,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6家,15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合计融资额481.0亿元;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由此看出,蓝色经济区金融机构对海洋渔业的资金支持比上年虽有所增加,但集中针对海洋渔业产业方面的资金依旧不足,金融支持方式比较单一。

三、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

1.定价机制不完善,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

国有商业银行涉足海洋渔业金融业务规模不大,主要是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为渔户提供信贷服务。据统计,目前农村信用社对渔户的贷款上浮幅度为80%-100%,一年期利率一般为9.75%,最高可达到10.6%,而这远远超过渔户所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位。由此较高的利率水平,使得渔户们承受着沉重的利息负担,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发展。

篇5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模型,以全国为参考大区,分析了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份额分量N、竞争力偏离分量P、结构偏离分量D。研究结果表明,蓝区海洋渔业仍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捞所占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但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调整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根据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坚持“以养为主”方针,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 :偏离份额模型;产业结构演进;海洋渔业

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综述

1.1海洋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主要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分类,探讨研究了海洋渔业、海洋矿砂业、滨海旅游业等具体海洋产业的发展[1]。对捕鲸业与海洋生态旅游业、国际贸易、海洋捕捞等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对海洋矿砂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海洋矿砂的开采实行管理[3],认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评估了海洋能源产业[4]。

我国较晚研究海洋产业结构理论,国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了海洋经济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的决定[5]。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运用“三轴图”法进行分析,认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产业演变这一规律[6];对我国海洋产业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现状描述与趋势分析,研究发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7];运用层次-赋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8-9];运用Weaver-Thomas布局优化模型、D-S证据理论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出对策建议[10-11]。

1.2偏离份额分析研究综述

偏离-份额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为参考,把某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三个量,分别是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通过分析三个分量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结构是否优化,评价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确定调整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该模型,E·S·邓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学者进一步进行完善,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等领域;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13]。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学》较早引入了该方法的使用[14];在《区域分析与规划》中详尽阐述了其计算过程[15];对产业发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拓展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及演进趋势[16-17];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8-19]。

2产业结构演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

由偏离份额分析法可知,某区域的经济增长(G)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国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

份额分量(N):

N=∑y0iR(1-1)

——N代表标准区域平均增长效率,即以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为标准,研究区域各部门所能实现的增长份额;y0i表示该研究区域中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表示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

结构偏离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区域部门比重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对于参考区域部门该区域部门增长产生的偏差;Ri表示参考区域第i产业的增长率。

竞争力偏离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区域部门以不同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发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区域海洋渔业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为总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第i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样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R)和竞争力份额(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R*表示以参考区域产业增长率为基准该研究区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区增长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区域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R*-R>0;反之,则R*-R<0;若研究区域竞争力水平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Gr-R*>0;反之,则Gr-R*<0。

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系数w和区域竞争系数u:

——Y0i、Yti分别为标准区域第i产业基期与末期产值;k0i、kti分别为研究区域第i产业占标准区域相应产业比重。

若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若w>1,说明该研究区域中增长快、朝阳的部门所占比重大,该研究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若u>1,说明该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具有快速的增长势头,竞争能力非常强。

3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

根据SSM模型的计算需要,计算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的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选择全国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作为参考区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2发展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本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3-2012)。

3.2偏离份额模型的应用——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为例

根据SSM分析法计算需求,山东半岛蓝区研究区间为20个分时段,每个研究区间为该产业结构每年的变化程度。以上年的产业数据为基期数据,以本年的产业数据为末期数据。

3.2.1各个产业SSM的时间序列分析

3.2.1.1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1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在各个时间段中的数值较大,呈现“W”型的变化,以20~130之间为波动幅度。份额分量自2008年开始持续增长,从33.60918516增长到2012年的128.7788761,涨幅达到3倍。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一次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占比大,所带来的份额分量也相应比较大。

②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研究的19组数据中,有11组数据的结构偏离分量呈现负值,其余8组数据数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中第一次产业占比太大,远远超过第一次产业在全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所占比例。遵守《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的通知》3,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将渔船总捕捞能力控制在与资源相协调的水平。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在0上下波动,2002年以后数据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但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说明相对于全国水平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高,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产业竞争力比较强。“九五”之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海洋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确立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产量大幅增长,竞争力有所提升。

3.2.1.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2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二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部门份额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水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但总体处于增长趋势,表明本部门属于全国性的增长部门。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产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的19组数据中有15组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现“W”型的波动,最小值为-48.57349285,最大值为20.06006077,总体波动范围不大。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调整空间。销售市场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低,没有充分发挥水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区间相对较多,呈现剧烈波动,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负值。表明第二次产业的相对发展速度比较低,相对于全国竞争优势不明显。目前山东水产品出口产品单一,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于改进和优化,而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渔药、渔用饲料缺乏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统一监管,竞争力不强。

3.2.1.3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3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三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都均大于0,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一些年份数值低于结构偏离分量。在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三次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迟缓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一二次产业处于劣势地位。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动,从2009年开始大幅下降,说明产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发展不足,各地发展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各地特色,应该加大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整体数据不稳定,波动比较大,全时段共出现了11次负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现快速下降状态,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第三次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3.2.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整体产业结构分析图4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产业结构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3.2.2.1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份额分量变化最大,处于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仍然为正值,说明相对于全国海洋渔业,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要按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稳步推进渔业发展各项工作,使山东半岛蓝区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2.2.2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变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组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降低了对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工业以及服务业一直发展缓慢。

3.2.2.3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不稳定,19组研究数据中12组为负值,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比较差,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优势。

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量:

2415.90亿元=2857.25亿元+(-301.82亿元)+(-139.53亿元)

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增长了2415.90亿元,其中2857.25亿元为份额分量增长量,-301.82亿元为结构偏离分量增长量,-139.53亿元为竞争力偏离分量。结果表明,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了-441.35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

利用公式(1-7)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进行计算得出:

w=0.90,u=0.95

结合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数据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w<1、结构偏离分量为-301.82亿元,说明相对于1993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下降,第一次产业部门所占比重过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1、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41.35亿元,说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不足,没有形成强的竞争力。

3.3结果分析

根据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可知,三次产业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转变为“39∶32∶29”,结合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结果分析,影响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三次产业发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养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远洋渔业迅速崛起,减轻了近海海域的压力,但是山东半岛蓝区在发展海洋渔业过程中过于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2)中央提出的放开水产品价格和放开经营体制的“两个放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品加工的发展,但是主要以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限制了第二产业的继续增长;(3)第三次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投资休闲渔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投资机构只有能够确保盈利时才会投入资金,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危机意识更强。

国外在发展海洋渔业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资源,以海洋捕捞业为主导产业,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家对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日益提高,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捞、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发生调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水产品深加工提高档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处于结构演进的“二、一、三”阶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逐渐增多,休闲渔业作为娱乐生活开始发展起来,同时严格执行各种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减少捕捞量,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二、三、一”阶段;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日益发达,海洋馆、渔业博物馆、渔业节庆活动等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活动日益增多,将会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三、二、一”高级阶段。

综上可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由于发展基础好,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发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比重日益增加,产业结构发展愈加合理,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断下降,处于明显的不利位置;第三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开始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竞争力相对于全国来说很差,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突出。

4结论与建议

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虽经过了一系列调整,但仍然处于结构演进的起步阶段,呈现“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出发,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应该夯实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终达到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今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捕捞,控制近海捕捞,通过限定和压缩海洋捕捞量,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2)坚持“以养为主”方针。开拓海水养殖面积,大力推进浅海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改善海水养殖品种,不仅要稳定传统养殖品种的养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养殖。(3)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提高竞争力。加快水产品内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坚持以保鲜保活和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4)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包括渔业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体系在内的适合海洋渔业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充分利用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上旅游垂钓、邮轮旅游为内容的休闲渔业,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海洋经济座谈会纪要[J].经济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谨凯,刘曙光.基于“三轴图”法的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5(4):71-76

[7]宁凌,胡婷,滕达.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7):67-75

[8]邵桂兰,杨志坤,于谨凯,等.山东半岛蓝区海洋优势产业选择及战略定位研究[J].东岳论丛,2012(7):008

[9]李平龙,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价值链延伸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103-109

[10]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2):60-67.

[11]孙才志,杨羽頔,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键.空间依赖性与地区工业发展:基于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59-64

[18]李国平,周晨,刘源.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以陕西省11市(区)为例[J].人文杂志,2012(3):53-60

[19]韩国珍.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篇6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 发展 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 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 为培育海洋 经济 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 经济 效益6.5亿元, 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 发展 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 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 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 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 工业 ,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 工业 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 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 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 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 计算 ,5年就需要增加600 万吨的产量。 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 应用 ,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 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 按现有 科学 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 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 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 发展 ,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 目前 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 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 经济 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 在捕获的带鱼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 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 影响 ,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 影响 ,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 销售等环节累计 经济 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 研究 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 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 法律 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 研究

从 目前 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 方法 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 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篇7

[关键词]休闲渔业 北部湾 广西

一、引言

休闲渔业是超越传统渔业框架的经营活动,是渔业与休闲娱乐业结合,它是海洋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传统海洋渔业虽然仍是一个重要产业,但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已大大缩小,美、日、英等国已降到10%以下(1、2)。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四大海洋支柱产业之一。

二、海洋休闲渔业

1.海洋休闲渔业的概念

在海洋休闲渔业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理论研究中休闲渔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或淡水渔业资源以及渔村资源,提供垂钓、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服务的商业经营行为。 广义的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或淡水渔业资源以及渔村资源,提供沿岸渔村地区人们全方位服务的商业经营行为。

休闲渔业项目约可归类为11 项:(1)海上钓鱼活动;(2)海水养殖塘活动;(3)体验性渔业活动;(4)参观渔业作业;(5)观光(或假日)鱼市、海鲜料理中心;(6)具有渔业特色的综合渡假区;(7)教育性渔业活动;(8)渔业景观活动;(9)兼具渔业性活动的综合性园区;(10)渔村生活体验;(11)参观渔村或渔业之相关民俗活动。

三、广西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资源优势

广西滨海休闲渔业资源丰富,既有丰富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优美的暖亚热带、热带滨海渔区、渔村风光、又有浓郁的渔村文化、民族文化、珍珠文化,丰富独特的休闲渔业资源为广西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同时,广西滨海未受到大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空气清洁,海清天蓝,具有开发休闲渔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1.民族文化、渔文化、珍珠文化、古代海洋贸易――独特的海洋文化优势

文化是旅游、休闲资源的灵魂。广西滨海各民族在长期与大海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渔文化和珍珠文化,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内涵,这为广西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础。

首先,广西沿海各族人民,在长期耕牧大海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 的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沿海有渔业市(县、区)10个,渔业乡镇35个,渔业村130个,渔业人口705300人。这些渔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风情独具的渔文化。渔港、渔场、渔村是发展休闲渔业的绝佳资源,能够帮助游客了解渔民、渔文化和海洋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企沙镇的渔村、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村、外沙和地角的家渔村、钦州犀牛角镇的渔村等。

广西北海是“南珠”的故乡。广西所产珍珠――“南珠”在世界上素有“ 东珠不如西珠, 西珠不如南珠” 的美誉。广西珍珠历史悠久, 名闻中外,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合浦还珠” 的故事流传至今已1800多年。2004年1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宣布对广西北海合浦南珠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广西沿海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贸易等,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和古迹,如白龙珍珠城遗址,以及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 群)遗址的形成等都与历史珍珠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关系。

合浦石湾港口,是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南方航道(又称徐闻、合浦南海道)的始发港。中原及岭南各地的货物多在此集散,许多外国人来华朝贡或通商过合浦经广西北上中原。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合浦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

总之广西滨海的文化特点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渔文化、海外文化的结合。珍珠文化、客家文化、家文化、京族文化和古今的海上渔文化和海洋贸易在广西沿海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2.红树林、珊瑚礁、沙滩、海水、阳光――独特魅力独具的暖亚热带、热带海域、海岸景观优势

广西滨海和海域地处暖亚热带、热带地区,有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红树林海岸,部分海岛有珊瑚礁分布,暖亚热带、热带风光浓郁,自然风光优美,这里既有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分布广泛的岛礁、独具特色的滨海和潮间带植被,又具有温暖的气候、洁净的空气、绵长的海滩和碧绿的大海。

3.海水养殖与远洋捕捞――多种渔业生产的生物资源优势

海洋渔业资源是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基础,广西海洋渔业发展的资源丰富。广西浅海滩涂广阔,水质肥沃,生物品种繁多。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为中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以红鱼、石斑、马鲛、鲳鱼、立鱼、金线鱼等10多种最为著名。

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分布于沿海滩涂的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分布于浅海附近,处于中国成礁珊瑚分布带北部边缘的珊瑚礁,作为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具有极大的生态和科研价值。

四、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产业定位――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结合滨海旅游业,利用渔业资源和渔民劳动力优势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型经济业态。

首先,海洋休闲渔业要是海洋渔业为主体,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依托,以解决渔民就业,改善渔民生活为其主要目的,配合国家渔民转业、转产大形势,争取相关政策优惠,获得地方休闲渔业的发展,以促进地各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做贡献。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要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旅游的市场、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经验,与旅游部门和企业密切融合。特别是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系统,市场、信息、技术乃至资金和管理上都缺有效来源和途径。同时发展休闲渔业是对滨海旅游业有力的支持,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内涵和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契合了当前旅游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变的需求趋向变动的要求。

另外,在将休闲渔业看做为新型行业,未来渔业经济的增长点进行培育,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以使广西的休闲渔业从萌芽到壮大,为渔业经济增长和渔民就业做出贡献。

2.市场定位――以本地市场为主体、两广市场为基础、泛珠江三角市场为主要腹地,拓展全国市场和入境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和休闲行为短途化发展趋势,依据休闲渔业的产品特点,将本地和相对比较近的两广(广西、广东)最为基础市场。广西休闲旅游业的市场,应定位为以本地市场为主体,结合外地市场,以本地带动外地,逐步培育高端休闲渔业市场。做为今后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腹地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沿边”的优势,吸引内陆省份的旅游者,逐步拓展广西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

广西滨海有全国一流的自然旅游资源,尤其具有独具特色的渔村,沿海有许多风情独特的渔港,以及北海等地总量不菲的海洋渔业,所以广西具有培育高端海洋休闲渔业潜力,在发展海洋休闲渔业过程中,应一方面坚持以周边市场为主体,同时依靠广西休闲渔业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要目标高远,以全国和入境市场为远期市场目标,将广西休闲渔业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一个响亮品牌。

3.产品定位――以休闲、度假和体验、生态类休闲产品为主体

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应与目前休闲旅游市场的多样化、体验化和由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方向转变,以及休闲旅游注重生态环保的趋势相适应,依靠广西的资源优势发展以休闲、度假和生态为主体的休闲渔业产品。大力开发以渔业生产体验、渔村风情、渔业观光、渔业科普教育、特色观光渔市、海鲜餐饮料理、渔港风情、滨海或海岛疗养、度假场馆等以休闲、度假和体验、生态为特色的广西海洋休闲渔业产品。

4.经营管理机制――政府、企业、渔民

在经营管理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领头、渔民为主体的管理经营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才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只有以企业为领头才能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将休闲旅游业做大做强;也只有以渔民为主体,才能改造渔村面貌、促进渔民就业和改善渔民生活,最终促进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1.产业模式――与旅游业紧密合作的“行业+行业”模式

休闲渔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质,和旅游业关系紧密,特别是在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尤其是在市场方面,有时候是直接承接旅游行业的客源,所以在经营上要注重和旅游行业的配合,最好能做到行业的结合。

2.布局模式――依托文化、依托资源、依托市场、依托城市和旅游区、港口、依托交通线、依托企业

依托特色文化 广西滨海的文化特点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渔文化、海外文化的结合。珍珠文化、蛋家文化、京族文化、客家文化和古今的渔文化和海洋贸易在广西沿海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在布局中要依托特色文化,以文化做为海洋休闲渔业的灵魂,内在纽带,建立广西海洋休闲渔业产业。

依托资源 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渔业资源,广西沿海具有丰富海水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捕捞生物资源。发展休闲渔业要发挥资源优势,在遵守广西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西滨海滩涂、浅海增养殖区域和滨海捕捞区,结合周边的自然风光,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业。在布局上,依托资源优势,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尽量集中经营,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依托市场 根据一般休闲活动的规律,人们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和游玩的时间比,也就是行游比,应当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越接近市场,休闲活动的行游比效益越突出。所以在对休闲渔业的布局上,应当尽量布局在城市的周边以接近市场,增加人们访问的机会,从而增加收益。

依托城市和旅游区 在产业布局中,也要充分考虑广西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广西旅游业目前正处于观光游览阶段向休闲度假阶段过渡的时期,并且以观光度假为主。游客消费能力有限,考虑到消费者的休闲效率和经济能力,在休闲渔业的布局上宜展布于城市周边,以一日或两日游为主。

依托港口 港口具有基础设施优势,能过为海洋休闲渔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如休闲渔业码头、住宿、餐饮交通等,同时港口也可以为休闲渔业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撑。

依托交通干线 交通便利,利于出入,能够增加受访机会,从而在竞争中能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在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其交通的便利性,尽量布局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

依托企业 休闲渔业的发展,如果单单靠渔民自己很难很好的发展,必须依托一些具有渔业优势的企业,利用大型企业的管理经营经验、技术、成熟的体制和资金和人才优势,结合渔业资源和渔民,将各方面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平衡布局 在休闲渔业布局中,要考虑到当地就业的问题,做到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同一地区,在考虑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当地渔民的分布尽量平衡布局。

六、总结

总之广西北部湾海域休闲渔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与规划,北部湾海洋休闲渔业将会给本区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提供一个契合点,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渔民转产专业的困局,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旅游业的产品类型和渗透范围,促进两个行业的合作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述评》,《渔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第26-28页

[2] 柴寿升、张佳佳:《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1期第9-13页

[3]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北京水产》2005年第1期第4-6页

[4] 吴惠娟:休闲渔业涵构之研究――以王功渔港码头为例,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篇8

1引言

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部、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福建海岸线狭长,有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部署,特别是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占已经达到了25.1%,海洋产业在福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海洋产业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还要注意对海洋产业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选择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主导产业,可以发挥海洋主导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学者研究SSM方法比较,FOTOPOULOS&SPENCE(200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根据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之间绝对数的大小说明区域与产业结构在增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断是什么力量起主导作用。PENEDER(2003)在对28个OECD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和运用SSM方法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增长力和竞争力较差。

潘雄锋、李名子(2008)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对我国2000-2006年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产值总量较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王宜虎、徐银良(200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对山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了实证研究,从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山东省服务业虽然相对全国增长较快,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本文运用SSM方法,从份额偏离选择基准、结构偏离选择基准、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出发,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初步选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新基准

由SSM的数学模型可知:如果Gi较大,L>1,说明福建省海洋的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i较大,W>1,则福建省拥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且产业结构较好;如果Di较大,u>1,则福建省有较多的海洋产业在迅速发展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位在不断上升。我们可以把分成三个选择基准:

(1)份额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份额偏离分量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趋势。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正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2)结构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结构偏离分量P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础。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基础,且正值越大结构基础越好。

(3)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相对竞争力。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较全国的相应产业部门增长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正值越大竞争力越强。

3运用SSM三基准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分析

3.1数据来源

统计中所用的原始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和福建省统计局,各产业部门均以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分析对象。

3.2实证结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体结构特点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产业的总体结构特点:由于L<1,得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增长率慢于全国总体水平,总体发展速度偏慢;由于Pi较大并且W>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产业构成中包含比重较大的朝阳增长部门,海洋产业总体产业结构比较好,这种结构对海洋产业的增长有较大的贡献,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从Di为负数,并且u<1,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不多,总体竞争力明显偏弱,需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的层次,加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2)福建省海洋产业的Shift-share分析图。

为了对各海洋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各个海洋产业部门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结构、竞争力情况和海洋主导产业的逐步确定,据表2所得数据,对其5个指标以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根据处理所得数据做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和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图1,图2)。

在图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较好的海洋产业部门,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势,另一方面全国增长优势较明显,是具有产业部门优势的增长性产业部门;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要么具有一定的产业部门优势,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该象限的产业部门在全国的增长优势既不明显,产业部门优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也无优势。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中,1(海洋渔业)和12(滨海旅游业)属于第一象限,说明这两个产业既有产业部门优势又有产业增长优势,可以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的候选。2(海洋油气业)、3(海洋矿业)、7(海洋生物医药业)、9(海洋电力业)、10(海水利用业)则属于第三象限,说明这几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全国既没有增长优势,与其他海洋产业部门比较也无优势。剩下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福建省的12个海洋产业部门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说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虽然两极分化严重,但不缺乏作为优势产业补充的一般产业部门。

在图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其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很好,较其它海洋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竞争力,属于较好产业部门;分布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虽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则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分布在这两个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太明显,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好产业部门,也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差部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都是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或者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而没有竞争力优势,但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和12(滨海旅游业)都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较好产业部门。

(4)主导产业的初步确定。

根据本文建立的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偏离份额基准,主导产业应选择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由于图2中,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12(滨海旅游业)比较接近较好产业部门,所以可以初步选择1(海洋渔业)、12(滨海旅游业)两个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它们在属于全国增长性产业部门,发展趋势较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们都具有很好的产业结构基础,在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它们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家同类产业部门,从侧面反映出其生产率较高,具有大区域竞争优势。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规划中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本文初步选择的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说明SSM方法初步确定的海洋主导产业在实际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4对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福建省海洋产业大环境,对福建省海洋产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原有产业结构基础较差但有良好的竞争力优势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这些产业虽然结构基础较差但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潜力较好,应该抓住海洋产业的大发展这个机遇,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其向着主导产业部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产品需要较强的创新技术研发体系,故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篇9

1、农学:农学专业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学科,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

2、林学: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3、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培养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远洋渔业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4、草业科学:草业科学,是我国老一辈草业学家王栋先生留英归国后在主要的农业院校相继开设的。

篇10

一、开发中远海渔业资源,亟需发展海洋渔船装备

近海渔业资源由于过度开发,日渐枯竭,小型渔船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南海远海海域、大洋性海域以及极地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因环境恶劣,路途遥远,对渔船装备、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渔业企业改制以后,专门从事渔船性能和捕捞技术研究的部门逐渐减少,渔船装备研发处于停滞状态。据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我国海洋渔船装备水平与国外相差三、四十年。目前我国海洋渔船以小型、木质、老旧、近岸渔船为主。12米以下的小型渔船占60%以上;木质渔船占70%以上,玻璃钢渔船不足10%,钢质渔船不足15%;10年以上渔船占60%以上。其中,远洋渔船中,45米以上大型远洋渔船仅占远洋渔船总数的15%;10年及以上远洋渔船占近70%,26年及以上占11.75%;专业远洋渔船少,且大多为国外进口。目前,装备先进的大型拖网加工渔船、中大型围网渔船只有十余艘,且全部为国外进口的旧船,船龄均在20年以上。

落后的装备水平导致我国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从远海捕获回的高价值渔获物由于保鲜能力弱、渔获物品质下降,价格竟低于近海捕捞的渔获物的现象。因此,发展满足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需要的先进渔船装备,对于保护我国近海资源,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满足国际海事公约要求,迫切需要装备的升级改造

海洋捕捞业属于高风险、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渔船安全,极力促使相关国际公约的生效和实施。2012年10月将在南非开普敦召开旨在通过实施《1977年托雷莫利诺斯国际渔船安全公约1993议定书》协定的国际海事组织(IMO)外交大会,该协定将修正1993年议定书的技术规定并使其生效。此外,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生效的国际渔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1995年STCW-F公约)对船长24米及以上的海洋渔船船员发证和最低培训提出了要求。而2009年6月通过的《国际渔业劳工公约》将在第10个国家(至少包括8个沿海国家)批准之日起12个月后生效,该公约涵盖了渔船上工作的最低要求、工作条件、住宿和膳食、医疗、健康保护和社会保障等。这些公约的陆续出台和生效,对我国渔船装备整体性能水平、软硬件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海洋渔船装备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渔船装备涉及材料、机械、电子、通讯等多个领域,产业带动性强。以远洋渔船为例,先进的远洋渔船集成了遥感定位、雷达探测、机电液一体化捕捞装备、冷冻保鲜等高端系统,属于先进科技成果的集合,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据统计,一艘8000吨级大型远洋拖网渔船价值量超过18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而一艘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船价值量则高达1.7亿美元,超过万箱集装箱船,属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