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养殖技术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从渔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使全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技术水平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渔民100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份(本、册)。
三、活动内容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适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由自治区农牧厅渔业局牵头,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以及各市、县(区)水产技术服务中心配合,重点做好技术培训、专题研讨、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编印资料、技术合作。
(一)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
围绕黄河鲤、黄河鲶、草鱼、团头鲂浦江1号、乌克兰鳞鲤、河蟹等主推品种和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水质综合调控、鱼类病害综合防治等主体技术,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
1、开展春季苗种检疫工作,入境苗种检疫率达到90%以上,产地苗种检疫率达到80%以上。
2、落实《乌克兰鳞鲤的繁育及大面积推广》项目,生产乌克兰鳞鲤苗种1.0亿尾,推广乌克兰鳞鲤5万亩。
3、开展《稻田河蟹种养技术项目》推广示范1000亩。
4、开展“湖塘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及水生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区的《湖塘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和《水生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
(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活动
1、加强与上海海洋大学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宁开展技术研讨,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稻田养蟹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广大渔民养殖水平。
2、重点抓好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养殖档案,完善养殖制度,实施标准化养殖技术。共落实科技入户1000户,建立水产养殖示范户120户,建立池塘养殖记录档案3000份以上。
3、加强渔业环境检测和水产品质量监测服务,在全区抽查养殖环境150个场点;无公害水产品检测100个场点;水产品药残检测150个场点;渔用饲料检测200个样本;苗种药残检测区内苗种自繁场点15个,外调苗种15批次。
(三)组织参加农业部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会和西部地区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研讨会,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淡水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手册”,引导及推动引黄灌区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
(四)配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对*水产养殖病害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五)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召开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座谈会,总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交流各地渔业科技工作情况。
四、工作进度
3月份:*农牧厅制定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部署各项工作;各地、各级渔业部门组织编印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药等系列实用技术培训资料。
4-10月份:开展渔业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对接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研讨低洼盐碱地“适水产业”开发技术。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宣传报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情况,检查指导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11-12月份:召开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交流座谈会。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部门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今年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牧厅成立以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全福为组长,农牧厅渔业局、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各地渔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篇2
关键词:水产品 养殖技术 无公害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47-02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消费者追求新鲜,鲜美,营养丰富,经济实惠的水产品,同时对于他们的安全和质量指标也是非常关心的。要想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就将这种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进行全面的推进。
1 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
第一,养殖基地的要求必须过关并且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对于水产基地而言最重要的是大气,土壤,水质量,这些必须符合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的规定,对于水产品的产地的环境必须要遵循国家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USDA标准的相关的认证,同时养殖人员必须要遵循的绿色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的规程对水产品进行养殖,放养过程从种子到饲料,肥料,鱼药,所有的投入品的使用都要严格把关,对于水产品的收获,储存以及质量控制,包装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满足上市所需要的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最后,水产品还必须要经过政府机关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取样抽检,完全符合要求的产品经过认证后才可进入到市场当中。
2 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
2.1 高品质的种子生产和引进健康
水产苗种的生产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引进以满足渔业法以及水产苗种管理的办法对于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优良的亲本培育技术,标准化的良种繁育方法和养殖品种的养殖方法等。
2.1.1 优良的亲本培育技术
选择来自于安全、非疫区的水产原的亲本作为培育的主体,保证良种场的清洁卫生,这样一来亲本的遗传的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梯高,产品质量就会符合的标准,在养殖亲本的过程中选择优质的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在不同的池塘对不同的亲本进行饲养和管理,亲本繁殖后将种苗迅速圈养,对种苗建立亲鱼管理文件,从而能够为来年的培育提供参考资料。
2.1.2 良种繁育技术规范
选择符合水产品的生产条件的设施及药物进行饲喂苗种研制的技术的操作的相关的要求。饲养过程中参考养殖业传统的栽培技术的规范(SC/T 1008年至1994年)执行标准在池塘中对鱼苗进行培育。对于催产素的使用应该掌握最佳的时机,而且也要按照相关的规定使用催产药物,催产素的药物剂量使用要适合;鱼苗孵化的过程非常重要,保持孵化池的水温,确保好水质安全,对于鱼苗的投喂要充足,开口饵料的选取要适合,与此同时根据无公害食品渔业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的要求对鱼苗的养殖和疾病预防控制剂进行使用。
2.1.3 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
水产原,良种养殖的相关标准对水产苗种进行养殖,采取合理的程序,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对养殖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才可投入生产和培育,应当加强对水产苗种产地检验检疫的要求,水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市场销售或用于相应的生产。
2.1.4 进口种子技术
只有在城市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以及水产养殖备案后才能够将从国外引进的水产品进行饲养和销售,通过市级考查委员会的调查后方可投入生产。对于引进的水产品的苗种要保证减少污染,对于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等。在种苗引进之前,寻求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检查,进行质量检疫,对于通过疫区引入的有感染的种苗要严格杜绝。在鱼放养之前对种苗进行严格消毒,这样就保证了池塘中部被不带入细菌或寄生虫。
2.2 运输暂养加工技术
水产应该来自优质的新鲜水产生产基地,水产品污染的物理和化学指标严格遵守质量要求,在运输过程中对产品进行保鲜,保活措施的处理,在运输过程的储存容器,贮存场要及时清扫、保持干净。活的产品的运输和中继水应符合水质标准,活的水产品运输应该提前两天喂食,鱼应该进行合理的锻炼,对于运输的载体材料的选择必须保证无毒无害。严格杜绝品的使用,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的产品无污染。对于运输转运的场所,选取的设备必须要安全,无污染和符合国家其他方面的规定。在暂养水体增加增氧设备在养殖区要及时的开启。
根据饮用水标准(GB 5749-1985)的规定选择水产品加工用水,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在加工过程中要杜绝,对于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要根据卫生标准(GB 2760-1996)要求选取,国家明令禁止色素,防腐剂,改良剂等在加工过程中要禁止。包装材料的选择要严格,选取经国家批准的食品原料进行包装。选择清洁的材料进行包装。
2.3 质量控制监测检测技术
对于养殖区的环境条件要选择有资质的监督检验机构进行认证后方可投入使用,养殖和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关于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的规范,对于投入的渔用品的控制等要严格根据国家标准进行选取,对质量进行监控测试,以确保测试程序的科学有效性,对于测试数据要保持公平,严肃以及权威性。
2.4 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管理
单位和个人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应当填写相关的水产养殖的数据,将品种,种源,种子检疫,苗种放养和增长,饲料来源,饲养条件,水,泥沙,水质检测,同时对于投入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生产记录等记录好。另外,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还要填写,记录对于发生的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是产品的疾病的主要症状,药物名称,药物来源,用量和其他内容进行记录。选择专人对水产养殖生产的记录,严格养殖用药的投入,保存相关记录、文件的保存应当保存到水产品销售后的2年方可销毁。
综上,由于日益增加的养殖量,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在中国也正在逐步推行。,绿色,无公害水产品越来越多的受到城市和农村居民的青睐,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积极推进无公害生态养殖,对水产品进行无公害认证,以加强和提高在市场上的水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快标准化生产。
参考文献
[1]李亚琴.实施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推进渔业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水产,2011.
篇3
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约占GDP的四分之一。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39万吨,实现水产品产值132亿元,水产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58.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5%;完成特产税3.2亿元,占全市农业特产税的8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18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可以说,海洋与渔业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的主导行业、地方财源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经过调整,渔业内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经过调整,渔业内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在渔业内部,行业结构趋于优化,资源配置日益合理。全市捕捞产量由*年的112万吨调整为20*年的101万吨,养殖产量由125万吨调整到138万吨,捕捞、养殖、加工三个主导行业的产值比由1:1:1.2调整为1:1.3:1.5,实现了以捕捞为主向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重大转变。在渔业外部,传统的渔业产业链条被拉长,海洋医药保健、船舶修造、海洋运输、盐化工和滨海旅游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海洋食品和船舶修造等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以滨海旅游和海上运输等为主的海洋第三产业,一个以渔业为基础、门类较齐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海洋三次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2、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膨胀。远洋渔业增势迅猛。*年以来,全市新上远洋渔船近69艘,现有远洋渔船总数86艘,作业领域拓展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作业方式发展到鱿鱼钓、金枪钓、拖网等,初步实现了由过洋性捕捞向大洋性捕捞的转变。名优养殖迅速崛起。两年来,全市新上海参围堰养殖7000亩,虾池造礁增殖5000多亩,新增海参养殖1.5亿头;新上鲍鱼筏式养殖1000亩,筏养总面积达到约*亩,新增鲍鱼养殖5000万头;新上工厂化养鱼40多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米;新上网箱养鱼8000多个,总数达到2.3万个,深水网箱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个。名优养殖产值占养殖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精深加工日新月异。全市新上精深加工项目30多个,新增加工面积15万平方米,培植了“好当家”、“泰祥”、“威东日”、“宇王”等一大批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全市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HACCP、ISO9000等各种国际质量、卫生标准体系认证。精深加工产值占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先后有西霞口、好当家等10多个企业投资发展休闲渔业,开发建设了成山头、小石岛等一大批休闲渔业区。海洋运输,西霞口水产集团、石岛供销集团先后开通了到韩国的客货运输航线,全市家渔业企业建立了远洋运输船队,发展货轮50多艘,从事国际、国内海上运输业。
3、一批骨干特色产品脱颖而出。以牙鲆、大菱鲆、石鲽等为主的海水鱼养殖系列产品,新增养殖总量3000多万尾,全市总存养量达到6000多万尾,其中大菱鲆700多万尾,年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以海参、鲍鱼、海胆等为主的系列海产珍品。其中海参总存总量达到2.5亿头以上,年产值8亿多元;鲍鱼总存养量达到1.2亿头以上,年产值近5亿元。以海带等为主的海藻系列产品,年产量40多万吨,产值10多亿元。以杂色蛤、扇贝、牡蛎等为主的贝类系列产品,年产量近90万吨,产值25亿元以上。以“好当家”、“泰祥”、“宇王”等优质名牌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系列海产品,发展到40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量20多万吨,产值40多亿元。
4、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到20*年底,全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渔业企业达到60多处,其中产值过亿元、纯益过千万元的渔业企业近40处,产值过两亿元的14处,产值过5亿元的7处,最高的好当家集团年产值11亿元以上。这些渔业企业集团年实现产值在100多亿元,其产值和效益都占全市水产业总产值和总效益的40%以上,成为全市海洋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结构调整中,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促结构调整。为搞好全市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基层抓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意见》,决定“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基金,对海洋与渔业发展进行鼓励扶持。各市区除按比例搞好配套处,要从渔业缴纳的特产税中每年拿出5%左右,作为渔业发展专项基金。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上级及自身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政策驱动,对远洋渔业、渔民转产转业、深水网箱养殖、标准化建设等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项目进行大力鼓励扶持。到目前,除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外,市财政共发放远洋渔业奖励资金110万元,深水网箱奖励资金3*万元,新品种引进资金60万元,标准化基地建设资金30万元,渔船报废拆解补助资金30万元,充分调动了基层抓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捕捞渔船、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我们坚持国家补助与地方配套相结合,拆解报废渔船与新上项目相结合,于20*年底在全省率先集中拆解报废渔船60艘,今年又集中拆解报废172艘,是山东省目前一次性拆解捕捞渔船数量最多的一次。
二是抓好示范带动促结构调整。我们认为,抓园区、建基地不仅可以引资金、引项目,而且可以出经验、出成果,对深化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总体上档升级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将抓园区、建基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落实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上,我们争取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渔业现代化示范区,建立了7处省级渔业示范园。在科技进步上,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两处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建立了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海水养殖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以这些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先后承担了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全雌牙鲆鱼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工厂化养殖水净化系统技术研究、大洋渔业资源开发环境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深海潜网设备和高产养殖技术、EPA、DHA营养物质的海洋微藻饲料开发技术、海水鱼病免疫检测药物疫苗研制等17项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推广了虾池养参、潜网养殖等1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先后举办了无公害技术培训班、名优养殖培训班等各种质量、技术培训班10多次,参训人数达5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应用。在标准化建设上,争取建立了全国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产品基地和3处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到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示范园区和基地40多处,对深化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加快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三是培植龙头骨干促结构调整。龙头骨干企业既是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载体。抓好骨干龙头企业的结构调整,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转轨变型,实现快速发展,而且将对整个海洋渔业结构调整起到强力拉动作用。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大企业、骨干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来培植。一是以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靖海、大鱼岛、马山、华海等渔业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荣远渔业有限公司、大鱼岛大洋渔业有限公司先后取得了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仅此以这3家重点企业为依托,全市就外派远洋渔船66艘。二是以华新海大、寻山、好当家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名优养殖。通过扶优扶强,寻山集团深水网箱养鱼发展到近20个,华新海大、好当家工厂化养鱼增势迅猛,分别发展到8万和7万平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场。三是以好当家、泰祥、宇王、俚岛、威东日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好当家集团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合资举办了11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年产5万吨的规模,研制开发了水产、蔬菜、面食、肉类四大系列200多种产品,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冷冻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四是以西霞口、好当家、马山集团等渔业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西霞口集团投资1亿多元对成山头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先后建起了三星级宾馆、渔村公园、放养式野生动物园等项目,2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万元。好当家集团投资3亿元,兴建集高尔夫球场、水族馆等为一体的“闻涛度假村,打造旅游精品工程。马山集团投资1.2亿元,对天鹅湖旅游业进行高起点、高品位设计规划和建设,将其开发成集旅游、度假、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四是狠抓对外开放促结构调整。在海洋与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将对外开放作为一个重要举措,面向国际市场,通过建立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结构布局,使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不断走向深入。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靠标准化生产促进结构调整。制订了《*市渔业标准化“十五”规划》,率先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了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刺参、缢蛏、牙鲆、虾夷扇贝等7种产品的21项地方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目前,全市已经有30项地方渔业质量标准获省技术监督局备案公布。在全市规划建设了海带浅海养殖示范区、牙鲆鱼工厂化养殖示范区、虾池综合利用示范区、扇贝浅海养殖示范区和滩涂贝类养殖示范区,确立了15处渔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出台了《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在水产养殖的饲料及生长、水质、病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全面推行有标、采标、达标生产。目前全市已有近10家企业和21种水产品通过了全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在全市开展了水产品药物残留整治工作,对规范养殖生产、确保水产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标准生产和强化质量管理,全市取得HACCP、ISO9000等各种国际标准质量、卫生体系认证的企业达100多处,对突破各种贸易、技术壁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加快结构调整。海洋渔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近2亿美元,建立了200多家三资企业,实施了200多个利用外资项目,加快了结构调整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靠国际市场拉动结构调整。积极拓宽出口渠道,全市发展水产品销鲜船近百艘,从海上直接向日本、韩国等出口鲜活水产品。调整传统的贸易方式,在稳定一般贸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加工贸易规模。20*年,全市出口水产品23.5万吨,创汇3.14亿美元,创汇额较上年增长11.7%。水产品同机电、服装一起成为全市三大出口商品之一。
我们在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受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捕捞渔船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较大;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成长壮大;远洋渔业、名优养殖、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等优质高效产业等发展步伐不快,渔业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渔业结构的大调整、在转型,实现渔业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主要工作重点是:“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建设一条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培植一个世界性的加工贸易基地,建设一个环沿海岸线的休闲渔业区,培植一个区域性的水产物流中心”。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就是以大洋渔业为重点,以过洋渔业为补充,多元化投入,产业化发展,集团化经营,逐步形成钓、围、拖等作业方式兼容并蓄的远洋渔业发展格局。到“十五”末,在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远洋渔船力争达到150艘以上,远洋捕捞产值占海洋捕捞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建设一条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就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布局,成区连片,建设一批优势水产养殖区,形成一条环海岸线的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提高养殖业的总体规模和水产。以荣成、环翠、乳山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以文登、乳山等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虾类和贝类养殖基地;以荣成、环翠等为重点,建成国际性的鲆鲽鱼类养殖基地;以荣成、环翠等为重点,建设世界最大的海藻养殖基地。
“培植一个国际性的加工贸易基地”,就是以现有精深加工企业为依托,狠抓加工贸易这个重点,以加工贸易促招商引资,以加工贸易促出口创汇,将*建设成为面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的加工贸易基地。争取到十五末,全市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以上,占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篇4
关键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20-04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CHEN You-guang1,YU Zhen-hai1,JING Ying1,LI Zhi-xun2
(1.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250117,China;
2.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were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thoughts and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Key words: Henan; cold water fis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近几年来,冷水性鱼类因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天然水域冷水性鱼类过度捕捞,全球资源量大幅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增加资源与增殖的方法[1]。
我国对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十分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实践证明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卵苗和商品鱼重要的中转站。由于河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建和提升冷水性鱼类产业,可就近提供卵苗和商品鱼,对增强我国冷水鱼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为促进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
1.1 自然条件与养殖分布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44.3%,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拥有河流493条。许多河流由于坡降大、水流湍急、水质清新,饵料生物少,水温较低,是养殖冷水性鱼类宝贵的水资源。针对这一现状,2003年河南省对沿黄绿色渔业带进行了建设,推动渔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冷水鱼养殖企业多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山区,如三门峡市的卢氏、冠云山、灵宝、陕县,安阳市的林州及济源等,现有年产15 t以上的冷水性鱼类繁殖企业1家、养殖企业4家;另外,还有郑州、濮阳、平顶山、信阳、商丘(睢县)和南阳等地市分布一些零星的小型企业,详见图1。
1.2 养殖面积与产量
2009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18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9万t,而调研结果表明,冷水鱼总养殖面积只有81 190 m2,商品鱼产量355 t,生产发眼卵 100万粒,培育苗种6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17.45 kg/m2;到2010年,冷水鱼商品鱼产量达510 t,生产发眼卵200万粒,培育苗种10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22.09 kg/m2(表1)。因此,河南省冷水鱼占水产品总产量份额较少,发展较为迟缓但养殖产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3 养殖种类与技术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开始引进和养殖冷水鱼,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冷水鱼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品种养殖逐步转向以多品种养殖过渡,并把养殖生产与大众的休闲度假、游钓业有机结合,增强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活力。目前,河南省养殖鲑科鱼类主要是从云南引进的美国道尔顿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北京或山西引进的朝鲜虹鳟及山西引进的日本金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品种;鲟鱼类主要是从黑龙江引进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ti Brandt),武汉引进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北京房山引进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及几种杂交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3,4],河南省起初只是引进鲑科鱼类,如硬头鳟、金鳟、三文鳟[5]。进入本世纪以后,在国家、省市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加强了研发力度,加快了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鲑科鱼类方面,孙兴旺等[6]对挪威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姬广闻等[7]对香鱼开展河流增殖放流试验,通过利用微流水养殖香鱼,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决了香鱼苗种运输的瓶颈问题,从4月在淇河的荷花村段进行香鱼的人工放流,年底捕获香鱼平均规格达100 g,获得了成功,又在香鱼和细鳞鲑养殖及饲料方面进行了研究[8,9]。在鲟科鱼类方面,赵道全等[10-13]对俄罗斯鲟从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与养殖效果、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俄罗斯鲟鱼对甲鱼养殖企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秀玲等[14]和陈居明等[15]对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王水亮等[16]对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开展了研究。2003年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实施,利用水库在济源市进行网箱养鱼,除了养殖鲢鳙鱼、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乌鳢(Channa argus)、斑点叉尾(Channel catfish)以外,还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2007年济源市网箱养鱼突破15 000箱[17]。杨治国等[18]开展了高产高效鲟鱼养殖方式的研究,主要有池塘微流水鲟鱼养殖[19]、山区工厂化鲟鱼养殖[20]等养殖模式,进而推动了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21]、中原地区[22]池塘养殖、网箱养殖[23]以及水库、河流增殖放流,制定了相关的鲟鱼技术规程。10多年来,相继有“俄罗斯鲟鱼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和“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一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12],促进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
1.4 养殖方式与设施研究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自然水体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24]。自然水体增养殖方式包括自然水域人工放流、网箱和围网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包括开放式室外流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根据河南地区养殖情况,李同国[5]在冷水鱼养殖场建设研究中,阐述了建场选择条件,其中包括水源与水温、水流与水量、溶氧量、电力交通、销售市场等,提出了池塘类型、形状与结构、池面积与数量等关键技术和具体的要求。钱名全等[25]又进一步研究了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陈杰等[23]对网箱的水域设置、形状大小、框架制作、鱼排的制作提出了技术要求,对苗种放养、饲料与投喂、日常管理及越冬进行了技术规范。目前,开放式流水、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已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养殖方式。
1.5 深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田螺、河虾和银鱼等特色加工及大宗淡水鱼类的冷藏与保鲜。由于河南省受冷水鱼养殖产量的制约,养殖产品大多就近销售,或者直接进入宾馆和饭店,农贸市场几乎是有价无货。目前,冷水鱼精深加工环节尚显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1.6 饲料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食品和饲料加工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各地市均有加工企业,其中涉及渔饲料生产代表性企业就有6家,均可以根据鲑科、鲟科等冷水性鱼类饲料营养配比生产出全价配合饲料。在饲料研究中,像赵道全[11]对俄罗斯鲟鱼饲料和龙勇等[26]对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为数并不多,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仍有差距。
1.7 疾病流行与防治研发状况
冷水性鱼类引发的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营养性疾病。调研结果表明,河南鲑科鱼类的发病率比鲟科鱼类要高,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损失较大。有的企业减少鲑科鱼类养殖,进而增加鲟鱼养殖。而鲟科鱼类的疾病也比较普遍,有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营养性的病例,最常见的是烂(赤)皮、烂鳃、肠炎、出血和脊柱弯曲等病症。科研人员也及时地开展了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如杨治国等[27-29]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诊断与治疗,张国振[30]对匙吻鲟寄生虫病开展治疗及预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许多症状难以控制。
2 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冷水鱼亲鱼培育及卵苗供应不足
2008年河南省相继对虹鳟和鲟鱼人工孵化成功、鲟鱼人工繁殖成功[31],尽管冷水性鱼类繁育系统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市场需求和现代渔业要求相比繁育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鲟鱼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鲟鱼亲鱼培育不足。我国鲟鱼繁殖年龄为8~10龄,而企业缺乏有计划按年龄梯队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基本上靠外购或引进发眼卵和苗种;三是冷水性鱼类繁育种类单一,企业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制约了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
2.2 饲料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饲料加工企业很多,但针对冷水鱼营养需求研发的饲料企业太少。多数养殖企业位于偏僻山区、道路崎岖,即便有好的饲料厂家,也因饲料运输路途长远、耗时费力,饲料价格相应提高。而长期采用非专用饲料投喂,会造成鱼类体质、免疫力降低,突出表现在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运输存活时间短和发病率高。
尽管境内养殖企业养鱼多年,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鱼病方面的研究[27-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发现养殖企业的养鱼池载鱼量不断增加,因水源流量限制,换水率有限,且时常更换饲料,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变差,病害增多,加之养殖者病症观察、诊断、用药方法等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发病,治愈困难,严重时导致养殖效益下滑,蒙受损失较大。因此,冷水性鱼类疾病频发已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3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破解。“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发展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及特有的土著冷水性鱼类,是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冷水资源优势,应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冷水性鱼类产业化建设;从全省产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点应放在新品种引进、原种种质的提纯复壮、企业增值增效及产业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口,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鱼类与冷水性鱼类等相互关系,确立优势冷水性鱼类主导品种,大力扶持和发展繁育、养殖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营造整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1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打造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在养殖主产区加大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力度。由于冷水性鱼类养殖多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那里交通、通讯和生活都不便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开发时,当地主管部门应在土地租赁、水源使用、公路建设、产品销售以及建设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业主愿意投入、精心生产、安居乐业、得到实惠,逐步使企业做大做强,培植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只有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快速推进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培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3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建立互惠协作关系,结合生产实际研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方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双方达到效益、成果共赢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3.3 创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完善配套体系,开拓产业的发展空间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按照创办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合作收益实效化的思路,积极鼓励创建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开展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养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完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石振广, 董双林, 王云山, 等. 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 叶新太,李君兰,赵新年.关于实施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的思考[J].河南水利,2005(1):38.
[3] MOORE B J,HUNG S S O, MEDRANO J F. Protein requirement of hatchery-produced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88,71(3):235-245.
[4] HUNG S S O, LUTES P B,SHQUEIR A A,et al. Effect of feeding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 Aquaculture, 1993, 115(3-4):297-303.
[5] 李同国.怎样建造一个冷水鱼养殖场[J].河南水产,2006(1):21-22.
[6] 孙兴旺,李同国,朱文锦,等.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1,31(2):12-13.
[7] 姬广闻,张 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8] 李先明,李治勋,刘 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
[9] 齐子鑫,赵永军.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29-30.
[10]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3):25-26.
[11]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饲料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4):25-26.
[12]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科研成果[J].河南水产,2006(1):45.
[13] 赵道全,王先科.俄罗斯鲟鱼在我省甲鱼养殖业结构调整中的意义[J].河南水产,2002(4):6-7.
[14] 李秀玲,庄芾思,乔明超,等.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技术[J].河南水产,2009(3):24,15.
[15] 陈居明,刘 垠.西伯利亚鲟养殖试验[J].河南水产,2003(3):31.
[16] 王水亮,王东风.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45-46.
[17] 何天军.济源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J].河南水产,2007(4):48.
[18] 杨治国,胡安华,汪成竹,等.鲟鱼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44-46.
[19] 杜忠臣.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高产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3(1):40-41.
[20] 常东洲.山区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8(1):14-15.
[21] 祝少华.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匙吻鲟技术[J].中国水产,2007(12):41-43.
[22] 陈 杰.中原地区鲟鱼养殖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12):28.
[23] 陈 杰,宁俊禄.网箱养殖鲟鱼技术规程[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7-8):29.
[24] 范兆廷,姜作发,韩 英,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乡村版),2008. 148-189.
[25] 钱名全,蓝泽桥,胡 超,等. 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6):3-6.
[26] 龙 勇,李林春.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8-111.
[27] 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2001,31(5):40-41.
[28] 杨治国,董 冰,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初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17-18.
[29] 杨治国,李明彦,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J].淡水渔业,2001,31(2):34-35.
[30] 张国振.匙吻鲟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预防[J].河南水产,2005(3):29.
篇5
一、建立池塘
就地取材,利用滑县董西北村和井庄村砖瓦窑场废弃坑建塘,根据坑的大小建立了7个2—10亩不等的池塘,由于当地土质好不易渗漏水,平整和夯实池塘斜坡和坝脚,即可防止渗漏水,无需硬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前期投资。
二、池塘管理
1彻底清塘消毒。在放养鱼苗之前必须用清水浸泡洗塘,即将准备养鱼的新挖塘灌满清水,浸泡数天后排掉,曝晒数日后再重复浸洗一次。这样可以清除危害鱼体的重金属盐和有毒物质。在放养苗种前7~10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以改良池塘底质。一般干泥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化浆全池匀洒,或带水按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杀灭病原体。
2保证足量基肥。当浸泡塘第三次灌水时应同时施入基肥,以提高塘水肥度,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长,为鱼类提供充足天然饵料。基肥应以猪、牛等畜禽粪肥为主,一般在鱼苗下塘前7~15天施下,亩施300~500公斤。具体施肥量还应视鱼塘底质,以培养大量的浮游生物,供鱼类摄食。
3经常泼洒石灰。新挖池塘养鱼普遍泥水浑浊,影响鱼的呼吸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每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具有良好的沉泥清水效果,同时也起到预防鱼病的作用。用量是每亩池塘每次20~30公斤化水遍洒全池。
4适时加水。把握好加水时间,加水要根据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普通鱼类,一般每隔7天左右向池塘加水1次。如天气酷热、温度高、水质过肥,或阴雨、闷热天,加水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三、试验品种
以鲤鱼等杂食性鱼类为主养品种,搭配混养鲢、鳙、鲫鱼的混养模式。该模式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利用鲫鱼摄食残饵,通过鲢、鳙控制水体肥度,从而保证了饵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水体的污染,减慢了水体的老化速度,同时,减少化学品的投入,保证了水产品养殖在较为接近生态条件下安全生产。这些品种具有养殖技术便于掌握、对本地的水质气候适应、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四、成鱼饲养
1科学放养。科学放养要按不同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设备、技术等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合理放养模式与密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养殖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过实践,我们直接从良种场引进规格在50——100g鲤鱼苗种,并与良种场签有质量保证书,保证苗种的质量安全。每亩投放2000尾左右,同时适量搭配混养鲢、鳙、鲫鱼(每亩200尾左右,全从正规良种场引进)。投放时间为每年春季的4——5月份。这样的投放密度能够在保证健康养殖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达到高产高效益。
2科学用水。本试验场水源全部采用地下水,因周围数十公里内无任何企业,保证了水源无污染。水源的理化指标如:pH值、溶解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等适宜于养殖品种。养殖池塘进排水系完全独立,排出的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农田,不再重复利用,在位置稍高的地方备有2个蓄水池,将井水先抽入蓄水池内,经过晾晒、处理达到养殖标准后再引入养殖池内使用。
3科学搭配饲料。从正规的饲料场购买完全符合健康养殖条件的专用饲料,并与饲料场签有质量保证书,如因饲料引起鱼的质量问题,完全有场家承担责任,这样从源头上保证了健康养殖的条件。
4科学施用渔药。 科学施用渔药的目的,是提高鱼类疾病的防治效果与鱼类的品质。注重科学用药就是要从药物、病原、环境、鱼类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我们完全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及水产健康养殖的要求落实在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坚决堵绝使用违规药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地使用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鱼类疾病的效果。在养殖过程中把工作重点放在“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上,从而使健康养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 日常管理。除按照传统的管理方法外,要加强巡塘,时刻注意池塘内任何可疑变化,把一切不利于鱼苗生长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饲料投喂时,要勤检查,及时清除投饲点的残饵,并经常对投饲点消毒。投饵量要根据不同规格,养殖季节、气象、环境条件及生长的状况来确定,既要防止摄食过饱,又不要使其因摄食不足而影响生长。
6综合防病。
(1)强化疫病检测。我们充分发挥水产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检测,突出对其疾病病原体的检查,目的是掌握病原的种类和区系,了解病原体对养殖动物感染、侵害的地区性、季节性以及危害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好对养殖动物输入和运出的疫病监测工作,防止病原的传播和流行。
(2)建立隔离制度。养殖动物疫病一旦发生,我们首先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已发病的池塘实行封闭,发病池塘中的养殖动物不得向其它池塘和地区转移,不得排放池水,工具未经消毒不在其它池塘使用。与此同时,专业人员勤于清除发病死亡尸体,及时掩埋或销毁,对发病动物及时做出诊断,确定防治措施。
(3)实施消毒。
① 苗种消毒。根据苗种的不同种类不同规格,选择不同的药物和使用剂量。鱼苗可用5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10~2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等药浴10~30分钟。
② 工具消毒。各种养殖用具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应该一池专用。如果工具数量不足,可用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或200毫克/升的漂白粉等浸泡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也可在每次使用完在太阳下暴晒后再使用。
③ 饵料消毒。投喂的商品配合饵料可以不进行消毒。如投喂鲜活饵料(包括冷冻保存的),均要用30毫克/升高锰酸钾或100~20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投喂。
(4)药物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4~10月这段时间内流行,因此可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养殖用水可用生石灰15~20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每月两次。
五、成鱼上市
一般选择双节及舂节期间上市,能卖上好价钱,部分鲢、鳙鱼要喂养2——3年,规格大些再上市,因为这些鱼体格越大价位越高,达到收入最大化。
篇6
一、制定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HACCP体系的预备
1. 成立HACCP小组 成立HACCP小组是制定HACCP体系的重要步骤,它能减少风险,避免关键控制点被遗漏或某些操作过程被误解。养殖基地中应成立多个专业的HACCP小组,确保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是个系统生产过程,包括基地建设、养殖生产、饲料和渔药安全、商品鱼销售等环节,其过程较为复杂,HACCP小组需具备较为丰富的养殖知识和经验。
2. 产品描述 HACCP小组应对生产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描述,主要说明商品生产原料、生产流程、产品特性、主要参数以及销售和运输方式等信息。
3. 确定预期用途和消费者 首先要考虑的是该产品面向的范围,是否针对特殊群体;其次要了解消费者是否能正确使用该产品,预计会出现哪些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带来什么危害等。在斑点叉尾鮰产品生产过程中,如过了休药期后再上市销售、取新鲜健康商品鱼进行鱼片加工等,都是在各环节保障消费者安全的重要途径。
4. 绘制养殖生产流程图 养殖生产过程中,HACCP小组要用简单的方框或符号,清晰、明了地描述从苗种孵化到商品鱼上市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记录辅料、渔药等的使用情况,以便进行危害分析和确认。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工艺流程:亲鱼的培育亲鱼的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商品鱼上市,水质监控、饲料供应和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
5. 验证养殖生产流程图 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工艺流程图的精确性对危害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非常关键,在流程图中列出的步骤必须在生产过程被验证。HACCP小组必须在现场观察或操作,确保流程图与实际生产的一致性,同时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包括采取的改进、纠偏措施等,都应完整记录,以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二、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过程中的危害分析
1. 生物性危害 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中生物性危害主要有细菌和病毒。①细菌。斑点叉尾鮰感染细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养殖管理不当,二是外来鱼种感染所致。目前较为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如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等。②病毒。斑点叉尾鮰感染病毒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从预防着手。此外,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和水霉菌等微生物,只要注意预防,捕捞运输过程操作细致可有效防止它们对斑点叉尾鮰造成危害,故不作为显著生物危害。
2. 化学性危害 斑点叉尾鮰养殖中化学性危害主要有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积累以及其他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①农、渔药残留。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域的农、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池塘>江湖>近海>远洋,而当前还是以淡水养殖斑点叉尾鮰为主,不可避免受到农、渔药残留危害。在病害防治过程中,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等药物也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②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铅、镉、铬、汞、硫化物、氰化物等,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外,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养殖鱼类等构成的食物链而逐级放大,对人类健康危害非常大。
3. 物理性危害 主要是指养殖过程中外来物质对斑点叉尾鮰健康的影响,如玻璃、铁丝、树枝等,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故不作为显著危害。
三、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关键控制点和措施
1. 养殖场地选择(CCP1) 养殖场的选址必须严格,若选择不当会带来生物和化学污染,影响水体质量,致使鱼体产生病害,从而产生一定经济损失。预防措施:首先科学选址,场地环境应安静、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不携带任何病原菌和有毒物质,水的理化性质适合鱼类生存生长;其次养殖场要远离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区,以免水质受到影响。养殖场的底泥条件要好,重金属、有害化学元素等含量不得超标。监控措施是经常检查周围是否有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确保无农药、化肥等流入。定期检测周围环境、水质和土壤是否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标准。纠正措施是拒绝在有污染的水域养殖,转移养殖鱼类或重新选址。
2. 鱼种来源(CCP2) 鱼种来源不正规或鱼种本身有药物残留、感染病原菌、重金属含量超标,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的体质,使鱼体免疫力低下,抵御疾病能力有限,生长缓慢而无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均为显著危害。预防措施是从正规的良种场引进鱼种,鱼种必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动迅速。监控措施是选择符合《无公害食品 斑点叉尾鮰》(NY5286-2004)种质标准的鱼种,必要时查阅鱼种场在育苗过程中的投饵、用药等记录。纠正措施是拒收不符合标准的鱼种,重新选择鱼种进行培育。
3. 水质监控(CCP3)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显著危害是会给鱼类养殖带来不可预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预防措施是通过生物、化学、物理方法调控。生物方法主要有合理搭配放养品种,充分利用残饵,实施鱼、藻、水生植物的共生,提高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化学方法主要有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泼洒生石灰、碘制剂、二氧化氯等,保证水体“肥、活、嫩、爽”。物理方法主要有勤冲水、换水、增氧、排污、清底泥等,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积累。监测措施是定期分析水质,检测各生长阶段的水质是否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是否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潜在隐患等。纠正措施是进行水质处理,清除病菌,消除危害。
4. 饲料供应(CCP4) 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饲料加工过程中若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违规添加抗生素、激素等物质,则会使斑点叉尾鮰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其生长缓慢或致病,此危害一旦发生将是显著危害,所以应从源头杜绝外源危害的进入。预防措施是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并合理保管,避免饲料受污染或霉变。监控措施是养殖所用的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日常投喂时将饲料投匀、投足、投好,鲜活饵料消毒后投喂,应避免对水体产生污染。纠正措施是杜绝不合格的饲料,转移养殖品种,延长净化时间。
5. 疾病防治(CCP5) 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日常管理不当、滥用药物等,会使有害微生物超标,导致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鱼体内药物残留增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预防措施是按照《无公害食品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NY/T5287-2004)的规定执行,并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监控措施是渔药的使用必须按照农业部的《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执行,严禁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纠正措施是购买、使用国家或国际标准规定的用药,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不得滥用渔药、盲目增大用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并严格执行休眠期。另外,做好全面、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对确保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水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①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②部分药物的滥用和超量使用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安全;③水产养殖缺少生产操作规范。HACCP体系的建立,可大大改善国内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和安全性地解决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重视养殖技术,而忽视管理细节导致的问题,可有效通过预防和纠正措施避免各种危害的发生,确保养殖生产的安全稳定。
篇7
关键词 基层渔牧业;推广技术人员;服务现状;问题;对策;广西田林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7-02
基层科技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基层渔牧业技术服务质量,为了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针对田林县地域基本情况,结合田林县渔牧业技术人员现状及地域限制等实际,提出了建议性的对策,以供参考。
1 田林县地域基本情况
田林县总面积5 577 km2,县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7′~106°15′,北纬23°8′~24°41′,北回归线以北。以山地为主,由土山和石山2类组成,海拔多在800 m以上,最高海拔为1 900 m。全县设10个乡4个镇,辖168个村民委。
2 基层渔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2015年,田林县渔牧系统机构总数20个,其中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14个,局职能机构1个,局直二层机构5个。总编制数为118人,从业人员10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人,占农业系统总人数的81.7%。全县设置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16个,其中县级事业单位2个,在职人数23人(专业技术人员20人),乡镇事业单位14个,在职42人(技术人员36人);参公单位3个,在职人数44人(专业持术人员33人)。
2.1 学历
大学以上学历2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1.5%;大专学历4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1%;中专以下学历12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5%。
2.2 年龄
35岁以下2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8%;35~40岁2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7.0%;40岁以上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2%。
2.3 职称
中级职称2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9.2%;初级职称3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0%;管理岗工作人员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8%。
2.4 技术服务
田林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总数为15个,即田林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及14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技术服务人员除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有专业的推广人员外,乡(镇)站的技术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既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又从事动物疫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兽药监督管理、畜禽产品检验检疫等工作,工作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3 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受田林县基层渔牧业推广技术人员工作环境、条件、待遇及编制等条件限制,新招聘人员少,技术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龄化现象严重,35岁以下2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8%;35~40岁2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7.0%;40岁以上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2%。由于老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高,受体力、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3.2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推广工作能力不强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除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外,乡(镇)站的人员受编制限制,技术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工作种类多,内容复杂,缺乏系统实践经验。二是2000年实行公开招聘以来,由于田林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高学历人员不愿意报考,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技术知识水平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影响,全日制大学生、大专生不愿意报考,且在公开招聘的条件中没有限制学历必须为全日制在校学历,考试科目没有专业知识考试,2000年后入编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函授第二学历人员,得不到足够的培养和锻炼,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四是受工作经费及工作时间的限制,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由于长期缺乏专业新技术系统培训,导致一些先进的现代渔牧业新技术是农民先掌握后才被渔牧业技术部门总结推广。由于基层专业技术对当前现代渔牧业急需的新知识掌握不够,所以他们解决不了农民急需的生产方面的问题。五是渔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职业农民等渔牧业人才队伍较小,致使辐射带动面积没有完全覆盖,导致现代渔牧业新技术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极大地制约了田林县渔牧业转型升级速度。
3.3 科技人员上进心不强,技术职称等级偏低
田林县渔牧业科技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科技成果等硬件条件的影响,没有形成相互追赶、相互进步的竞争氛围,对申报职称的积极性不高,至今无副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中级职称也只有2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9.2%;初级职称3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0%;管理岗工作人员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8%。
3.4 科技人员待遇不高,技术指导服务动力不足
渔牧业技人员在基层工作往往会带来学习、生活上的不便,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享受方面都会出现影响,出现慵、懒、散、浮、拖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效率,降低工作热情。
3.5 缺乏创业型人才,更新科技知识迟缓
对新技术培训绝大部分都是课堂理论培训,实用技术操作相当欠缺。县级在职科技人员由于缺乏现代渔牧业技术系统培训,只有少部分自求上进、善于学习进取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一些较为先进的知识。同时,基层渔牧业科技有偿服务相关方面的政策不明确,2012年以来,虽然有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资助,但在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补助方面限制使用的数量太少,下乡补助费每人年均只有700元,对于地广人稀的田林县技术人员来说,还需自己贴补下乡指导费用2 000元左右。同时,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作用的发挥。乡镇大部分渔牧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还要兼顾乡(镇)各种中心工作,工作种类繁多,技术人员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也是导致现代渔牧业技术与当前渔牧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1-2]。
3.6 自然条件艰苦,技术普及覆盖率低
田林县土地面积5 577 km2,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份,离县城所在地最远的乡107.8 km,最近的乡23 km,养殖场分散在各个乡镇,受田林县地域、交通、信息网络条件的限制,技术普及覆盖率低。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技术人员招聘力度
田林县渔牧业系统总编制数118人,在编人数99人,空编19人。建议在技术人员公开招聘方面加大录入力度,将19个空编用好用实,在录用方面,限制参加考试人员的户籍为田林县户籍,使人才招进来、留下来。
4.2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招聘人员准入条件,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招聘对象为在校全日制中专以上畜牧、兽医或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科学)专业学历,减少或淘汰函授学历考生。从源头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与高校联合举办技术人员异地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三是让农技人员担任企业技术指导员,参与企业的养殖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利用网络科技书屋平台,发动技术人员参与网络书屋使用竞赛活动,以此更新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五是鼓励农民去服务平台,提高养殖业主自身的技术水平[3-4]。
4.3 建立健全职称申报奖励机制
针对田林县渔牧业申报职称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探索建立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职称申报制度,对有意向申报职称的技术人员,在考试时间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对申报获得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给予一定的物资鼓励。
4.4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待遇
一是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住宿条件,配备完善站房水、电、卫等基本设施。二是适当给予进村入户燃油补贴。三是配备必要的办公经费。四是协调好各项工作时间安排,让基层技术人员也能享受到应有的节假日休息待遇。
4.5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新科技更新速度
一是对适应新常态,热爱本职工作的技术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对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员给予评先评优优先照顾。三是将有创新能力的饲养人员优先推荐为养殖科技能手。四是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养殖场,在申报项目时给予优先照顾。五是对上进心强、努力更新知识技术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
4.6 提高技术普及覆盖率
创建村级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技术服务队伍。充分利用村里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或村级动物卫生防治员、养殖能人等人员资源作为村级的技术联络员,县、乡级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对村级技术联络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让联络员对各养殖场进行指导服务,以全面提高技术普及覆盖率。
5 参考文献
[1] 高士云,苗全,齐亚春.浅谈农业推广技术咨询服务[J].吉林农业,2013(2):23.
[2] 俞新武,刘春香.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调研和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1):55-60.
篇8
1.1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生态农业既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又是一种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它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现代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7点内涵:
1.1.1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生态(ecology)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结构与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包括无机因素、生物因素、人类社会等方面)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优化原则,趋时开拓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平衡原则,高效和谐原则,机巧循环原则,相生相克原则,最适功能原则,最小风险原则等。按照生态学原理,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1.2现代生态农业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农业生产应强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在生态结构上,农业生产应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同时,要有利于发挥资源与自然潜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1.1.3现代生态农业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是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单纯为保护而放弃发展;既按生态规律开发,又按生态规律建设;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要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做到生态与经济“双嬴”。
1.1.4现代生态农业必须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现代生态农业除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外,应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与高附加值。开发安全食品,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建立严格的农业清洁生产的质量与监测体系,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与人体健康。
1.1.5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现代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此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经营技术为支撑,促进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业经营系统的形成是生态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1.6现代生态农业是大农业,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应充分利用土地、生物、技术、信息等资源,将农、林、牧、副、渔、加、商等各业进行有机联合,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1.1.7现代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与生态模式组合现代生态农业因区域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结构、功能与模式,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中,必须按区域特点建立各种因地制宜的市级、县级生态区域模式,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1.2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的成效
2000~2002年国家批准全国生态区建设试点有314个,其中生态省4个(海南、吉林、黑龙江和福建省),生态市40个,生态县264个,其他试点10个。这一措施取得了以下的成效[1]。
1.2.1推动了试点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江苏兴化市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成都温江县被评为四川省第一小康县,北京平谷县、上海崇明县、浙江安吉县的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些贫困地区通过生态区建设,2000年农民收入达2074元,比试点前增加84.2%。
1.2.2改善了试点区的生态环境北京的平谷县、安徽的马鞍山市、成都的都江堰等地,通过生态保护,均在水资源、矿山生态治理中取得了成效。
1.2.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江西的宁都县、贵州的赤水县等地,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水土治理、生态竹林产业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1.2.4促进了生态产业成规模发展浙江安吉县、福建华安县、贵州赤水市大力发展竹林生态产业,山东寿光市发展蔬菜产业,黑龙江饶河市、同江市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均成为农业产业的龙头。
1.3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经验
1.3.1形成了政府部门重视的建设目标生态农业的试验与示范,在政府与群众的共同支持与推动下,成为促进农村面貌发生变化的重大举措。
1.3.2建立了生态农业与示范保障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保证了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使生态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1.3.3总结出体现地区特点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生态农业模式有:城乡一体化模式(江苏溧阳、成都温江县);平原生态农业恢复模式(黄泛区);山区生态恢复模式(安徽泾县和绩溪县);南方的“恭城模式”等。
1.3.4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云南通海县的猪-沼-果生态模式,辽宁盘山的稻田养蟹,安徽砀山酥梨复合种植,均在解决水土流失,绿化荒山,防治污染方面取得较好的效益[1]。
1.4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市)的建设与经验
江苏省“九五”期间初步形成了30多个星火密集区生态农业产业,完善了6大农区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建设了20多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社会效益达100亿元;这些示范园与基地广泛分布在全省近30个县、市。下面介绍其中4个县、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经验[2]。
1.4.1赣榆县(苏北)“四种、四养、四过腹”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四种”是种作物、果树、牧草、食用菌;“四养”是养牛、鸡、猪、鱼;“四过腹”是,牛粪喂鱼,鸡粪喂猪,牧草喂牛,猪粪进沼气池,这种生态工程模式,获得增产增收和生态效益。
1.4.2武进市(苏南)奶牛场污染排放生态治理工程模式。采用种草养牛,0.067hm2草地的牧草养一头奶牛,牧草与饲料综合利用,生产牛奶牛肉获效益。这是太湖地区防治污染的良好生态模式之一。
1.4.3海安市(苏中)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工程按生态效益与物质再循环原理设计。工程实施后,全县工业污染治理率达80%,实行平衡施肥的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9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环境效益显著。
1.4.4高淳县(南京市)蔬菜示范工程。养猪-沼-菜循环利用,改善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1.5生态农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5.1遵循生态学原则生态农业建设必须遵循前述的生态学的各项原则,强调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1.5.2发展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市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发展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市场,形成寓环境于一体的高新农业产业。应当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根本性转变。
1.5.3重视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生态农业的区域及县级示范,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产业;重视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向市场,走向世界。
1.5.4重视总结经验和研究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要重视不同模式与资源配置,结构升级,环境响应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总之,21世纪是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农业建设的新世纪,人与自然的和谐必将成为推进全社会生态建设的动力。
2农业安全
2.1全国的形势农业安全,主要是指农业的质量安全。当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提高效益,保证质量与不断增收,但其中保证质量是关键。因为,在今后跨入新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中,没有质量就谈不上效益,更无法保证能增加收益。农业质量,是指农产品品质与质量。当前通过遗传选种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正在这方面取得进展。但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不仅包括农产品的色、香、味等品质,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即要杜绝任何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引发农产品质量变劣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因素,其中生态环境,包括水、土、气、生等因子的污染,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方面。例如,水体污染所带来的各种过量的有机和无机元素,土壤富含重金属和其他有害元素,大气酸沉降产生的酸雨,以及生物富集的有害物质再返回土壤,均会使农产品品质变劣,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事实表明,随着农业生产的高强度发展,化肥、农药与农膜的大量投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每年损失肥料氮量达9×106t,约相当于尿素1.9×107t。尿素进入水体而到土壤,对土体产生污染。目前我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3×106hm2。例如,南京市有的市场所出售的鸡蛋,被初步监测出有机残留物含量超过国际标准15倍。新疆废旧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达37.8kg,最高的可达225kg。这些残留土壤中的农膜一般50年内不会分解,它是造成农作物病害及污染的根源。特别是,当前无论是果、菜、瓜、豆、蛋、肉、鱼、鸡、鸭、油,还是大米、面粉、饲料,均出现不同情况的安全质量问题。这类农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针对上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当前社会上有各种“保证农业与农产品质量”的新提法和新举措,例如,建立“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硅谷”、“无公害食品”等,即有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的新思路。的确,21世纪的农业应该以建立“生态农业”为标志,但生态农业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证是具有安全质量的,如果不能从本质上杜绝有害因素的介入,不能从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与全部生产过程来保证质量安全,也仍然无济于事。总之,农业质量与安全是一个总体概念,只有针对保证人类生命健康的农业质量才是质量安全的核心内涵,这是人类追求农业质量的根本目的,也是本世纪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3]。
2.2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与问题举例
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地区,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8%,人口占全国的7.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这些地区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GDP达2.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正在迅猛展开。但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却相当严重,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已经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些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污染状况,提出治理对策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4]组织有关院士及专家20余人,于2002年9月在上述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下面是调研结果和建议。
2.2.1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严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厦漳泉地区,大部分水体的氨氮和耗氧有机物严重超标。太湖、淀山湖等20个湖泊水质多数在至类,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不能满足饮用水功能的要求。长江和珠江沿岸各大城市下游江段均存在明显的近岸污染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多数城市市区河道水质为至劣类,河水普遍黑臭。珠江广州河段水中已检出有机化合物300多种,其中38种属于国家环保局的优控污染物,114种属于美国环保局地表水质标准(EPA822-Z-99-001)中的优控污染物。上海、苏州、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已经面临突出的水质型缺水问题。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都在迅速增加。2001年共发生赤潮77次,造成经济损失约10亿元;仅深圳湾就发生赤潮16次之多,累计面积约150km2。在常量污染物污染的同时,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如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在水体中日趋积累,已成为新的越来越严重的、具潜在健康危害的区域性水环境问题。已禁用20年的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等在长江、珠江、太湖沉积物中都大量存在。这类微量毒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后长期滞留,危害极大。由于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的安全已经难以保障。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区很难找到可直接安全使用的洁净地表水源。许多饮用水源甚至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毒物和致癌物。2000年太湖水体中微量毒害有机物污染程度比1985年严重得多,例如,作为制药中间体的苯并噻唑浓度提高了100倍,作为塑料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明显增加。珠江广州河段水源水被检出了数百种微量有毒污染物,其中六六六、滴滴涕及其衍生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美国环保局地表水质标准。城市上游取水河段普遍遭受污染。城市饮用水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商品瓶装水。
(2)酸雨未获缓解,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日益加重。由于大型燃煤企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还在增加,酸雨问题未获缓解。近1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质量浓度分别在0.029~0.038mg/m3和0.054~0.070mg/m3范围内波动,与10年前大致相当。但总体酸雨频率还有所增加。1999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酸雨平均pH均在4.8以下,酸雨频率高于75.5%。厦门、漳州、泉洲地区近3年的酸雨最小pH值在4.0以下,酸雨频率达85.0%。大气污染类型出现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逐渐演变过渡的趋势,氮氧化物已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所以,在硫酸盐增加降水酸度的同时,硝酸盐贡献率在不断提高。城市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频繁出现并明显加重。珠江三角洲地区曾于2000年爆发区域性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2002年9月6日,香港和深圳同时出现200μg/m3以上的高臭氧质量浓度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更值得注意的是,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有毒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目前困扰发达国家的一些大气环境问题已在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珠江、长江三角洲及厦门地区的臭氧污染已相当严重,城市大气中观测到的臭氧平均质量浓度经常高于240μg/m3(超过国家标准),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空气中高质量浓度的臭氧不仅影响农作物、植被和森林生长,同时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皮肤有不利影响,危及健康。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细粒子污染也已出现。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降尘中有毒重金属Pb、Hg、As的质量分数分别达100.5、38.7、0.60mg/kg;在小于1.5μm的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达88.9%。大气细粒子成为大气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载体。2002年初在珠江三角洲某肺癌高发病区,大气中富含携带多环芳烃致癌物的细粒子。室内空气污染也越来越成为空气污染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3)土壤污染突出,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沿海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有毒物质大量积累,农田、菜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2000年太湖全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达100%,滴滴涕和六六六质量分数超标率分别为28%和24%。广州有一半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杭州有六七百公顷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江苏也曾发生六七十公顷稻田的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宁波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存在。上海市郊10个主要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锌质量分数高达517mg/kg,超标5倍之多;而砷质量分数全部高于5.0mg/kg的安全线,有的已超过10mg/kg污染线,原则上已不适宜于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此外,菜地土壤硝酸盐质量分数也大幅度增加。土壤质量的恶化影响到农产品质量。2000年下半年广州市检测到蔬菜亚硝酸盐质量分数超标率为6.8%,铅、镉、铬、砷四种重金属质量分数超标率为33.1%,农药残留质量分数超标率为6.5%。2001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由于检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药检测项目从原来的6种增加到62种,直接影响浙江省每年茶叶出口额670万美元。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4)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状况令人担忧。各种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地表环境,并大量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显初步迹象。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东莞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至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浙江、江苏等地也时有发生。水产品中有毒物质含量检出率逐年增加,出口退货事件经常发生。此外,赤潮不仅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而且已同时出现多起因赤潮引起的人体中毒及死亡事件。水体生物物种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渔业资源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衰退。2002年在珠江广州市段观察到原生动物多为耐污或食菌及食碎屑种类,而自养或食藻种类减少。在近海,被称为我国四大鱼类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受到的威胁最大,产量大幅下降。围海造地使沿海红树林、芦苇等湿地减少,海域淤积,纳潮量减少,造成航道淤积及港口深水岸线资源的破坏。在厦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的渔场遭到破坏,文昌鱼资源锐减,成为濒危物种。
2.2.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1)地方政府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环保投入不足,措施不力;(2)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常量污染物大量肆意排放,微量毒害污染物不断积累,复合污染突出;(3)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物难以控制和集中处理;(4)环保法规不够健全,环境标准不够严格,地区间、部门间缺乏有效的环境治理协调体制与合作机制;(5)区域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滞后,储备不足。
2.2.3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建议与对策
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将东南沿海城市地区的环境污染与北方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长江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等列为同等重要的环境问题,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建议该地区在未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大规模发展过程中,采取以下治理对策与措施:(1)全面理解、贯彻“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强化“维护生态环境安全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适当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比例,充分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3)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区域环境质量标准;(4)实行区域及部门合作,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重视持久性毒害环境的污染物及其危害效应;(5)加强环境科学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加强环保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2.3江苏省农业安全举例
江苏省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农业产品质量与农业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全省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3]。
2.3.1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污染。衡量大气质量的3项主要指标是SO2、NOx、总悬浮颗粒的质量浓度。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江苏省这3项指标超过二级标准的城市占全省城市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7%、85%和100%。如以全省平均状况论,3项指标都全部超标,超标率为1.0%~12.4%。
(2)酸雨污染。近10年来,全省频降酸雨,酸雨平均发生频率达23%。除淮阴与宿迁局部地区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均是酸雨影响区域。
(3)水体污染。全省除河流、湖泊均受不同程度污染外,尚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饮用水受污染。此外,全省废水年排放量达3.4×109t,其中工业废水2.2×109t,占64.7%。废水中除COD、悬浮物及石油类(年平均质量分别为5.01×105t、1.8×105t、4.2×103t)之外,还含有毒物质如氰化物,砷及其化合物,重金属(汞、镉、铅、铬)等,其总质量年平均近300t,占全国的8.6%。
(4)土壤污染。江苏省1999年化肥(折纯)使用量达3.354×106t,占全国化肥用量的8.1%;其中以氮肥和磷肥为主,这两者占全省化肥使用量的75%。农药使用量达1.7×105t,占1999年全国农药用量的9.1%。“九五”期间农膜使用量为4×104~6×104t/a;其中1999年的使用量为5×104t,占全国使用量的5.1%。全省平均每年产生固体废弃物2.89×107t,约占全国产生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6%,其中含有大量的危险物;废弃物占地面积达2.489×107m2。所有这些物质均严重污染土壤,危害土壤的安全。
2.3.2农业安全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遭受外省污水污染的农地面积超过4×105hm2。由于污水污染,鱼类资源减少,从1985年至2000年,鱼产量下降70%。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表明,重金属铅、镉、汞、铜、砷、锌等元素以及农药,是残留在农产品中最主要的有害物质。在受污染的产品中,80%的产品是受重金属污染或重金属加农药复合污染,其中铅的检出频率最高,其次为镉、汞等重金属;20%是受农药污染,农药多为呋喃丹、乐果、甲拌磷等,甚至在南京的市场中检出蔬菜含有禁用的剧毒农药甲胺磷、对硫磷。此外,农产品中硝酸盐的检出率也较高,其中,粮食产品硝酸盐的检出率为47.6%,蔬菜类达85.3%。2002年元旦,抽检南京、苏州、常州和徐州四市28种225份蔬菜,结果表明,这四市均出现不合格产品,不合格率分别为46%、42.1%、19%和45%。2002年5月抽检全省8市28县(区)的粮食产品(大米、小麦和面粉)质量,铅检出率达88.1%,超标率21.4%;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基本农田保护区产品质量检测发现,重金属检出率几乎达100%;除苏州因抽样不当而未出现超标外,南京、无锡产品中的重金属铅、汞、镉超标率分别达66.7%、33.3%、25%。据报道,江苏省为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最高的省份,较全国平均水平高50%。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恶性肿瘤死亡率一直居各死因之首。土壤中超容量外源重金属的存在,也是导致农产品遭受重金属污染的根源。江苏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监测资料表明,土壤重金属检出率达100%,无锡市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超过国家标准的12.5%,部分地区超出国家标准的1倍多。江苏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较为严重的。
2.3.3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宣传,强化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特别是应加强对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的科学技术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大范围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治理、保护、优化江苏环境质量奠定深厚的民众基础,聚集强大的社会与民众力量。
(2)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城镇污水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污染源。“九五”初期,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35%,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尤其是对土壤易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工业废水,至1999年直接排放量达2.2×108t之多。应当提高城镇污水的处理能力,力争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率在90%以上,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在80%以上,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的危险性。
(3)加快农业结构性调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应与工业一样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农产品质量的优化。应严格控制施用农药、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每公顷施240~270kg为宜)。通过实行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化肥、农药流失所导致的污染。
(4)综合治理乡镇工业,强化乡镇环境管理。应调整农村工业布局,促使乡镇工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以便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与治理。同时努力推进其技术进步与更新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强化乡镇的环境管理,除了对乡镇工业实施从污染末端治理转化为工业生产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与控制外,还要对农业活动中的不良环境行为加强管理与执法力度。
(5)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保工作的有效性。“九五”期间的1999年度,环保资金投入126.6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1.64%;2000年投入154.0亿元,占全省GDP的1.79%。应当将投资基本稳定在GDP的2.0%左右,以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
(6)加强法制建设。应针对江苏环境问题的特征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使环境法在保护江苏环境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7)开展区域性农业安全与农业清洁生产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广泛推广。当前江苏省正在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创新研究,其总体目标如下:修订江苏省主要农产品国家市场无公害农产品品质强制标准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标准,并与国内、国际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接轨;针对农产品品质与监测标准,通过示范基地试验,提出环境(本底)质量水平,制定农(粮、油、菜)、畜(肉、蛋)、水(淡水鱼)等生产领域的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对相应的技术规程进行集成;开发肥料、农药、地膜、饲料、添加剂的无公害技术,以及治理水体、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技术;在上述示范基地生产清洁农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公司(企业)、农户、市场等管理模式,并通过法规法制体系的调整,不断扩大开发规模,保证从基地到市场和餐桌上的食物有全清洁的生产过程。
为达到上述的总体目标,江苏省正在完善以下五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这五大体系可概括为:技术、质量、监测、管理、法制体系。这项研究任务的完成,必将有效地推动全省农业清洁与安全生产的进程,并将对全国农业安全生产起促进作用。
3结语
(1)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现代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2)生态农业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各项原则,强调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发展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市场,形成寓环境于一体的高新农业产业,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根本性转变。生态农业的区域及县级示范,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产业,重视环境质量,加强农业清洁生产,重视农业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向市场,走向国际。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要重视不同模式与资源配置,结构升级,环境响应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