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标要求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浙江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各项部门资金;积极努力争取全社会各项资金,鼓励本村村贤、在外成功人士等对美丽乡村创建进行赞助;鼓励本村多余劳动力积极踊跃参加投工投劳投资,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围。
篇2
一、分级建设标准
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分初。中、高三个版本。“清沟、扫地、摆整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版,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拆旧、拓新、整漂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中级版,应做到“污水成网、有效运行;垃圾分类、减量利用;规范建房、小区示范;更新改造、风貌提升;规整漂亮、生态宜居”,用5年时间建成一大批最美乡村。“穿衣、戴帽、扮靓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高级版,有条件的村庄应通过对存量农房“穿衣、戴帽、扮靓丽”,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坡屋顶和外墙装饰,系统进行景观绿化美化,全面提升村庄人居和人文环境,力争通过10-20年的努力,把福清农村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乡村。
二、提前启动建设项目。
在我市原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的基础上,我市提前启动19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8年10月,我市组织美丽乡村“百日冲刺”行动,对列入19和20年的新建设村提前下拨2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全市扣除列入城市建设范围的村庄外的375个村庄(包含19年和20年新建设118村)全面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工作。
三、引入第三方专家机制
(一)实施双重技术指导:我市聘请工程学院、省村镇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组成美丽乡村建设顾问专家团队,分4个片区定期指导,每季度每村指导不少于1次。建立专家团指导微信工作群, 加强顾问专家团与镇村、规划设计单位、项目施工单位的沟通交流。根据美丽乡村办的文件的指导意见,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及时指导项目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二)委托第三方机构考评:我市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95建设村进行第一季度考评,新建村和再提升村考评结果分别分为4个等次,作为兑现季度考评奖依据,体现公平公正、等次分明。其中,有补助的省级美丽乡村季度考评排名未列一、二等次的建设村取消季度奖。
四、宣传发动
(一)编制简报
每月通过编制简报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集中宣传全市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崭新风貌,全面反映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并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达到分析、归纳、提升、深化的目的,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扎实推进。
(二)公众号推广
创建公众号,实时更新美丽乡村建设最新动态,展示各村的亮点与特色,互相借鉴,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五、资金保障
(一)加大资金奖补力度
我市财政对新建设的美丽乡村按1:2.5配套级奖补资金;对再提升的往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平均按1:4配套级奖补资金。同时也督促乡镇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村,将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避免资金滞留影响建设,并且根据乡镇每月报表随机抽查资金使用情况。
(二)合理分配奖励资金
一是设立季度考评奖。通过每季度的考评,按个镇街开展的工作效果划分4个方阵,给予每个方阵不同的奖励,干得快、干得好的可以获得更多奖励,激励各镇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度。二是设立配套奖。为鼓励有能力的镇村积极筹备资金,我市专门设立了美丽乡村自筹资金“配套奖”,奖金最高限额为新建美丽乡村每村20万元、再提升村每村50万元、重点打造特色村每村100万元。镇村自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最高限额内按1:1配比给予拨付“配套奖”。三是设立示范奖。被选为召开现场会示范点的行政村也给予相应奖励,所得奖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篇3
安吉县是中国首个生态县,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也是我国2012年“联合国人居奖”的唯一获得者。
安吉县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地处浙江西北部,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因气净、水净、土净,堪称“三净”之地。森林覆盖率达71%,植被覆盖率75%,这座绿意盎然的生态城市,也是我国首个生态县。
安吉县利用生态优势,闯出了一条由第一产业“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正在向“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综合协调发展的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安吉县将生态资源转化成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再添一计。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行区,浙江省以安吉经验为基础,出台了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规范》引用了新农村建设方面现有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1项,主要从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7个方面36个指标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河北・馆陶县
馆陶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王桃园村125户人家走出100多名大学生,以此为资源开发“教育小镇”,建起书店、名家工作室、农耕文化体验场等;没有任何产业的寿东村,引Z食制画的文化企业进村,通过粮画装饰村墙、办粮画制作体验室等打造“粮画小镇”;黄瓜销售额达4亿元的翟庄村发展“黄瓜文化”,建起黄瓜食府、黄瓜美容院、黄瓜大学,成了小有名气的“黄瓜小镇”。这些村庄旅游等收入年均超过100万元。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篇4
阿城区委书记王文力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高度出发的民生工程,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把环境改善、生态保护、文明提升全面推进,发挥自身优势,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尽早实现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规划先行 美丽乡村工作步入正轨
阿城区委、区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列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激发本区域内的一切力量,确保实现农村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全区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印发中央和省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和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讨。
几年前,阿城区就结合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以及地域特色文化优势,按照《阿城区村镇体系建设规划(2012年--2030年)》的村庄布局和功能定位,确定了“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规划布局,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区以每年30示范村、200屯达标为重点,分年度、分基础、分区域有序开展、全力推进,努力建成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环境整治 让乡村更美丽
“整干净”是美丽乡村的基础,为彻底改变农村人居环境。2012年起,阿城区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下,开始实施环境专项整治工程。该区围绕160公里黄金旅游环线,以北部旅游公路沿线镇街为片,以旅游沿线村屯为线,以试点村建设为点,以户分类、屯收集、村转运、区处理为模式,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构建城乡统筹、环境达标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行村屯环境整治全覆盖、无死角,集中整治农村垃圾乱倒、房屋乱建、禽畜乱跑等“八乱”,消灭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逐渐解决了农村垃圾污染环境这一顽疾。
说起环境整治以来的变化,红星镇北赵村三合屯农民刘素云如数家珍:以前垃圾出门就倒,现在都统一倒在村口的垃圾点,有车定期清理;过去村里是土路,邻居来串门踩一屋子泥,现在修了水泥路,和城里一样干净;以前没路灯晚上不敢出门,现在有路灯晚上串门不害怕。优美的环境让村民住着舒心。
阿城区还实施了农村道路、住房、饮水安全、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至去年末,阿城全区通屯路硬化达78%,屯内巷路硬化达57%,自来水项目入户率95%,实现绿化美化的屯达84.7%,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近30个村,建设保洁队伍139支,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改变。
环境美 更要心灵美
阿城区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相结合,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邻居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文明村镇建设,重点抓民风建设,加强勤俭节约、破陈规陋习和反封建迷信等教育。坚持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以朱占华、付国胜为代表的道德模范和阿城好人的先进事迹,出现好人频出的“阿城现象”。
篇5
朝阳花开
——关于**镇朝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办公室
平坦的道路,盛开的鲜花,整洁的院落,幸福的笑容,走进**镇朝阳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部署,依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朝阳村全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村容屯貌发生巨大变化。2015年,被大庆市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全面发动群众,解决认识不到位问题
把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摆上突出位置,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力度,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抓住关键点,广泛宣传促共识。抓住“对我有啥好处”这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村民进行持续深入宣传动员,做到逢会必讲、入户必谈,把道理讲明、讲实、讲透,使环境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村民思维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步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二是把握关键事,集中民智聚合力。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道路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村两委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以及村民议事等制度,做到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第一时间向群众通报,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也取得了群众的理解、信赖和支持。三是盯住关键人,示范带动见成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屯干部始终都想在前面、干在前面,带头净化、美化、绿化自家环境,并主动帮助村内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打扫庭院卫生,定期补足柴草,起到了很好表率带动作用。同时,抓住老人、能人这两个关键人群,细致耐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其德高望重,示范、说服和带动力强的优势,带头支持和做好自家环境建设,带动家人、家族、邻里搞好门前屋后卫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建设不到位问题
从抓重点抓难点入手,多措并举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环境建设、民风建设和产业建设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一是以改善环境为主攻方向。围绕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依靠村民自觉打扫门前屋后卫生,营造了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了村屯道路两侧“一眼净”标准;重点实施美化、绿化、净化、文明化、整齐化“五化”工程,“花香农居”项目整村栽植花卉7.5万余株,栽植果树、塘栖、灌木等1.5万余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庭院35户,增设排水涵洞38处,完成排水沟清淤1.5万延长米,有效改善了村屯环境面貌。二是以民风建设为长期任务。开展了“美丽乡村”星级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村民增强环保意识,逐步培育好家风、村风、民风。目前,秸秆全部出村,全村范围内无乱抛乱扔、焚烧秸秆等现象,做好自家“门前三包”工作已成为村民自觉行为。2015年,有11户村民获得镇级文明户荣誉,每户获得3000块红砖奖励;全村5名屯长均被**镇授予美丽乡村优秀屯长,每人获得1000元奖金,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三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支撑。朝阳村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起以蓝狐养殖为主导,生猪、绵羊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产业结构模式,全村实现奶牛存栏1200头、蓝狐存栏2万只、生猪存栏1500头、绵羊存栏1700只,年创产值近千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投入不到位问题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朝阳村想方设法找钱、省钱、变钱,通过向上争一块、企业垫一块、自身筹一块的“三个一”模式,较好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对上争取一块,解决专项问题。积极争取镇里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2014年以来,每年争取镇财政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投入。2014年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63万元,为全村566户农户安装了数字电视,实现了数字电视和网络全覆盖。2016年,争取到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5万元,计划对全村8.5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竣工后全村将实现道路屯屯通。二是企业垫付一块,解决关键问题。针对整屯搬迁等资金需求较大的工作,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2016年,协调醉园春酒业垫付200万元,镇村筹集100万元,对五屯实施了整屯搬迁,并在五屯旧址新建了1200头奶牛牧场1处,既解决了村民危旧房改造难题,又带动了30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民企双赢。三是村里自筹一块,解决具体问题。在村集体经济紧张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挤”出3-4万元,用于柴草垛搬迁、排水沟清理、保洁员工资等各项基础工作,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投入。另外,针对外购花草苗木较贵的实际,
2015年,村里开始尝试培植花草苗木,成本比外购花木降低一半以上,节省资金近4万元。今年,村里扩大了绿化花木培育基地规模,并以较低价格为红旗、四季青等周边乡镇培育花苗,既解决了周边乡镇用苗难、成本高问题,又探索出一条“以苗养苗”减少绿化支出的新路子。
篇6
设施建设是骨架,制度建设是血肉,文化建设是灵魂――近年来,东温泉镇通过设施、制度和文化三个层次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浸润进东温泉镇的骨子里。
一沉一收,污物不“裸奔”
在东温泉镇著名的五步河边,很多村民曾经把垃圾扔到河里,这条跟东温泉人有着深厚感情的小河曾经脏乱差,而且河水变黑变臭,菜不能淘了,连衣服也不能洗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是,从城里来五步河游玩的客人少了,自然影响到村民自家农特产品的销售。
但从2012年开始,在东温泉镇各村,一些院落集中的地方都出现了垃圾箱,曾经四处可见的垃圾逐渐消失了,五步河不但恢复了往昔的清澈,河边还出现了久违的游客。
不过,那些一度被随处扔弃的垃圾统一“进箱”后,又去哪儿了?
“我这个村干部还兼干垃圾搬运工。”东温泉镇黄金林村一名村干部笑言,他的一项工作就是定期组织镇上的垃圾收运车,把各垃圾箱里的垃圾统一运到老场镇的垃圾转运站,然后统一运往附近的丰盛发电厂。
黄金林村垃圾处理的去向,其实是东温泉镇农村垃圾的理“路线图”。2012年以来,东温泉镇建立了“场镇――撤并乡镇老场址――村农家大院”的三级垃圾收运系统,通过构建全域性的美丽乡村骨架系统,改变了农村垃圾无序丢弃的“裸奔”状况,进一步减少垃圾对土壤、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环保网络沉下去,农村垃圾收上来,以同样的思路,东温泉镇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还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即在场镇、重要环保区域设立污水处理厂,通过排污管网向各村延伸,使农村生活污水由直排变为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一张一弛,行为有规范
“实行清洁种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村民要服从保洁员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劳动,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
这是出现在东温泉镇各村村规民约中的内容,该镇是巴南区首个将环保纳入村规民约的镇街。去年,东温泉镇双星村村民王吉林刚从村规民约里看到这些内容时感觉很新鲜:“在传统老观念里,村规民约一般讲的是遵纪守法,现在环保也进了村规民约,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
但在该村负责人眼里,村规民约讲保护环境,其实是对村民形成环保理念、养成环保习惯的一种软约束,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
如果说这样的软约束是“张”,而镇上一系列的环保管理则是“弛”。通过这样的一张一弛,东温泉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
陈仕林是东温泉镇小桥村镇村两级的“生态督查员”,每天早晚他都要沿着村民小组的公路巡视一番。“发现有垃圾或其他污染情况,我马上要向村里报告,并追查污染来源。”
而在小桥村村干部眼里,环保无小事。一位村干部告诉笔者,东温泉镇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镇里又要求各村创建生态村,因此对各村都有环保考核指标,而且是一条严格检查、严格过硬的“高压线”。
高压线之下,这个考核指标充满火药味儿:零容忍、责任追究等。“但目前镇上还没有对任何一个村实施过惩罚。”该镇一负责人说,不是制度没落实,而是各村执行得很好,现在已形成一种“生态自觉”了。
一唱一吟,润物于久远
垃圾不再“裸奔”,污水不再横流,环保体系、制度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东温泉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该镇变得真正山清水秀,原有的“山、水、泉、林、洞、岛”资源禀赋也愈发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巴南区委、区政府在东温泉镇举办每年一届的“东温泉・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使东温泉镇的生态资源禀赋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品牌和生态品牌。每逢节假日,数十万国内外游客拥入东温泉镇,一边感受“美丽乡村”的美好,一边感悟山水文化的味道。
在山水茶道文化节的一唱一吟中,近年来,东温泉镇旅游、生态投资项目达15亿元,超过前20年的总和。与此同时,东温泉镇更注重对群众的文明意识、文化素养的培养。
篇7
下午好!XX乡是我市的农业大乡,存在工业产值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但同时也有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区位优势突出的长处。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给我乡广大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邢家社乡党委、政府从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确定XX、XX两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和第三方设计公司沟通,按照“以村为主、发动群众、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产业规划”的工作思路逐步打造环境宜居、村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其中,XX村建设乡村公园、田园景观和相关附属设施;XX村依托本村特点,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墙、古村落原貌恢复和休闲场所建设,两个村预计总投资95万元。下一阶段两个村将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上出力,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基地已初具规模,关头村也将把智能大棚建设、水果种植采摘项目抓紧落地,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在此过程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让群众自觉认知“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两个村申报农村“一事一议”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宣传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人轶事,打造邢家社乡“农村名片”。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夯实人员责任,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分步有序推进。经乡农经站调查研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邢家社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方式对全乡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解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背景、方法和意义;乡产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各村进行现场督导,实行“一对一”具体指导改革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向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完成改革程序,明晰存在问题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我乡自2019年初以来,按照“依法依规、公平合理、民主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稳步推进产改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矛盾问题较为集中的成员身份确认流程中,采取“法律政策为依据、村规民约为参照、民主决策为兜底”的办法,针对性解决各村存在问题,充分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清产核资共计确认15个行政村账面资产19501054.14元,集体土地112879.03亩。
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过程中,我乡按照“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工作方针,实行“一村一策”,严格执行民主程序,要求各村按照“3表2书1办法”(3表:成员登记表、确认表、股民清册;2书:股民清册意见书、成员身份确认办法意见书;1办法:成员身份确认办法)履行成员身份确认规程并完善档案资料。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全乡共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63户、12472人,折算集体资产股份17358.8股。截止2020年8月18日,15个行政村都已完成民主选举并挂牌成立经济联合社。
2、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个别村因历史原因造成款项的原始凭证缺失,导致乡农经站、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在确认往来账款时较为困难。乡政府农经站要求各村在确认往来账款时“以账为准、实事求是”,对各村账目逐笔核对,账实相符的登记填表;账实不符的要实际确认并作账务处理后再填报,同时对村级档案资料整理提出规范意见,定期监督检查。
城镇化率提升、城乡差异明显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人员结构复杂,身份确认工作难度加大。受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制约,村民对“外嫁女”、“空挂户”、企业务工转为非农户籍人员等疑难人群的身份确认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对此,乡党委、政府本着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防止多数人侵占少数人权益等原则,杜绝“两头占、两头空”,向广大群众解读政策、统一认识,引导村集体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商定成员身份确认结果。
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占地补偿,在下一阶段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工作后的市场化运作将面临困难。我乡农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可供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资源仍然有限,区位优势不强;部分村虽然通过土地流转开始逐步探索农民增收途径,但是开发利用结构单一,仍然局限于农产品传统种植、购销,缺乏网络运营、产品深加工等新型产业模式。对此,乡党委、政府借助2019年古交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了龙子村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南沟村写生基地、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园三项龙头产业;开展撂荒地整治,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太原“后花园”,带动各村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依法依规引导市场运作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古交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总结探索出以下有效推动产改工作的方法:
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认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把准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尊重农民意愿,把握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坚持法律和政策并用原则,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民主决策原则,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以法律为准绳、政策为依据,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
篇8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为南京创建生态城市夯实了基础。
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在保留村庄建筑风貌与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规划保留村、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园区、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窗口地带和重要环境敏感区周边村庄实施建筑物整体出新,保护性修缮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使整治后的村庄整体协调,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落实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实现了村庄污水合理排放。加强了农村自然湿地保护,实现了“水清、畅流、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通过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了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公共服务大力提升。以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功能为目标,建设了一批满足群众基本性、便利性、公益性、保障性等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级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群众议事得到保障,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覆盖面广、满足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统一布局,进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村民生活饮用水量和水质。
兴业富民渠道得到有效拓展。首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注重促进农村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借助风景名胜区、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其次,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村庄特色,有效推动村企联合建设农村,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持续增收,提高村级经济能力和农民收入。最后,促进农民就业。形成一批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旅游村庄,引导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让农民到园区就业;村庄环境整治中,鼓励村民个人通过投工投劳参加村庄建设,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乡土特色充分彰显。一是传统建筑更有特色。江宁区横溪街道前石塘、谷里街道世凹,高淳区桠溪镇大山下等村徽派建筑风格,乡土绿化围合、道路铺装;江宁区横溪街道后石塘等村苏式建筑风格,利用起伏的台地地形,形成憩水而居的空间风貌。二是乡村文化充分体现。农民画是六合区冶山镇等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这一特色在整治中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将农民画画在村内建筑墙面上,既丰富了农民文化,又宣传了党的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三是田园风光更加浓郁。整治紧扣生态特色,结合农业休闲旅游,突出自然、亲山、近水,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新农村。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向目标
空间优化形态美。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要求,全面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完成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规划和镇街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或实施计划,做到优化城乡形态,塑造空间特色,彰显风貌品位。
绿色发展生产美。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要求,坚持推进低碳、绿色、特色发展。农业“1115”规划基本落实,高效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全面达到农业现代化指标要求,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创业富民生活美。按照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要求,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劳动力就业层次不断提升,创业农户稳步增长,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比例不断提高,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实现应保尽保。
村社宜居生态美。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建设。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健全,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水体、水质达标,村庄绿树成阴、水清流畅、空气优良。
乡风文明和谐美。按照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倡导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农村文化建设、平安村和文明村创建广泛开展,做到管理民主、邻里和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集聚集约。树立“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资质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差别化制定各类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以集聚要素、集约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功能科学定位,城乡空间一体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
坚持生态为基,绿色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生态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统筹推进融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顺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特色化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充分彰显南京地域农村的特色和韵味。坚持试点示范、改革创新,以试点镇街为重点,加快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和示范村,为面上推进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始终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增进农民福祉。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责任在区,关键在镇街,基础在村组,主体是农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明确责任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举措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一是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二是推动农田适度规模集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夯实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三是有效显化农村土地价值,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坚守基本农田红线,落实国土生态空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五是促进城乡土地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六是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农业“1115”工程,对纳入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实行永久保护。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智能农业、加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一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益。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有偿转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方式流转或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获得土地收益,增加财富积累。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增加农用地流转和开发收益。二是提升农民创业就业层次。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初始创业。突出低收入农户较集中的地区整体扶持开发,整镇、整村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提高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收入。强化村级标房招租管理,规范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员分红占比。
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加快形成以森林(湿地)公园、农业休闲园区、优良传统文化、精品农庄、农家乐村、农家乐经营户为支撑的乡村农业旅游发展格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建设江宁美丽乡村之旅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创建一批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农村交通路网建设工程。加快城乡路网连通,推进郊区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开展全市2000多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条件、通畅水平、沿线环境,形成镇村互通互联、成网成环的现代城乡交通体系。完善农村公交体系。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体系,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农田水利重点县及灌区建设,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等。持续推进村庄河塘清淤等水环境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水美乡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着眼点,逐步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达到率先基本现代化标准,为推动农村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工程。优化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布局。科学确定新市镇新社区的数量、规模、布局,有序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聚。完善镇村生活设施配套。加强镇街建成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农村新社区(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环卫清扫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提高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按照“五美”要求,建立美丽乡村示范村指标体系,以五大示范片区为重点,每年重点打造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强化公众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群众满意度不得低于80%。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标准,建立完善各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幼儿园综合提升项目。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全面覆盖,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全面数字化整体转换。对村镇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构建村镇公共体育服务“四有”目标。
和谐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开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保的衔接通道,着力解决原农保历史遗留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药品、诊疗项目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加强文明和谐乡风建设。加大居(村)务公开力度,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拓宽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全面推行“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的“扁平化”、“网格化”社会服务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
加大现有政策扶持力度。市级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专项资金安排向美丽乡村示范区倾斜。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对考核达标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适当奖补。研究制定市级生态红线区域专项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各区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
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最低价和指导价,完善有关市场管理与交易规则。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决策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各区政府从流转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乡统筹配套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完善农民建房与宅基地审批政策。探索符合南京特点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各区根据农村人口流动、农民搬迁和城镇化进程的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贯彻落实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鼓励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和农民居住条件,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搭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国企集团、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投资运作,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机制,形成多方筹资、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投融资格局。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篇10
[关键词] 美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07-01
随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大量整村推动项目开展,“村改社”而形成的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探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置换、流转等方式,把现有的行政村界限打破,将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进行撤并,从而整合的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停留于硬件设施的城镇化改造方面,更应发展新农村社区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通过营造出类似城市社区的环境条件,使入住的农民以此为平台习得现代性而逐渐褪去其传统性,最终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角色转型。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我县某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采取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医乏,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性建构的特质决定了国家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资人主体。国家的资源持续性地输入到农村中,使农村社会状况得到了改观,并且表现出非凡的有效性,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事务,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且这种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有限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财政投入不足或者是分布不均匀致使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无钱理事”的困境、居民的有限参与不利于社区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民的被动参与使许多农民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
2.社区居民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制约。文化素质较低和技能匮乏,社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居民的就业空间和条件十分有限,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只有在生产发展解决了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后,居民才有精力和热情追求精神生活。
3.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有限的社会联系及狭小的生活领域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只要经济提升,就可解决所有问题,文化建设无关紧要。而且,对于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也是过于形式化,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至于效果和利用率的高低并不在意。据居民反映,农家书屋里面的书,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实用性不强,而且更新缓慢,真正会看的人只有少数;送电影下乡中所播放电影的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很少有人会看,认为还不如在家看电视;而文化活动室在小区中通常是作为摆设用的。
二、对策
1.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成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乡村文化站应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争取专项经费;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扩大企业在社区影响力的同时,社区获得文化活动经费,实现互惠互利;以文养文,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活动经费要节约,开源节流。
2.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
受盲日追求GDP增长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实现了“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性设施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对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却远远不足。据部分居民反映,本已规划建设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迟迟不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检查、考核、奖惩以及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充分调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3.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招聘,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社区专职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加大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发业余文化人才资源,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免费培训文艺骨干,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卜的奖励;社区有关管理部门可与工业园及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居民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再就业能力;乡村文化站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把社区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法制观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