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反思能力
1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教学能力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此活动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条件。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其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从事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为条件和保证,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表现。
1.2 教学能力的分类
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联,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来相互发生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四个教学基本因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保证了教学得以按着规定的目的,内容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业务,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处理好教材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来看,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认识能力
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良好的记忆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能力。
1.2.2 操作能力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各种具体的操作能力,教书育人传播的是信息,教师传递信息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图象,图形和声音等形式进行的,于是语言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和新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较
2.1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果按阶段分可分为职前阶段,职业适应期阶段(1-3年),职业成熟期阶段(3年以上)。在每个阶段其教学能力表现特征是有区别的。作者将从教3年以内的教师即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教师称为新手教师,而将被公认为上课好,课堂效果佳,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称为优秀教师。
从理论上分析,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基本构成上不同。新手教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能力正逐渐形成并呈稳定状态,其中在入职前心理素养,道德素养,语言素养等基本因素就差不多已基本定型,而对学科基础,教育理论基础等知识结构也有充分了解。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出知识结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调动学生主体性的能力,教学测评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特征。而优秀老师呢?他们不单具有教师的一般教学技能,而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高人一筹,且很重视研究教学的能力;他们不单重视课堂教学能力,而且注意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2.2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较
针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学能力的四个方面,下面分别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了区别,与各位老师对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2.2.1 关于认识能力
针对教学能力中的认识能力,重点集中在对老师的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进行提问,具体则为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对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新手教师认为,对教材的处理,应重在呈现教材。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精华,将教材的内容如实的,按部就班的反映给学生是他们的最常用的做法。而教学设计方面,受课程特点及课时限制,以简单明了为主,防止应过繁过杂让同学们混淆不清。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没有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2.2.2 操作能力
对操作能力,将各种操作能力细化,侧重在言语表达,多媒体课件应用,新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控课堂气氛等方面。
新手教师一般都能做到普通话比较标准,并且能尽量做到声音分贝足够大,字迹清晰无误,但在如何将自身丰富的综合知识融入课堂的问题上普遍表现不佳,经常有笑话不好笑,典故不经典,有时甚至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与课堂气氛不符,与所上课程联系不大,或者讲述语言生硬等等。当然这与新手教师人生阅历不足缺少经验有关。
2.2.3 反思能力
对反思能力,主要从“教师如何评价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评价和反思其他老师的教学”和“如何根据反思改进教学”三方面展开进行访谈。
新手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最后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这种反思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他们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认为,一堂不成功的课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来影响:备课不充分;课程内容;其他活动的影响。而对其他老师的课,他们只能从大的方面知道老师上的成功与否,而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他们还比较模糊。他们都表示会通过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多向他们请教来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3结论
新手教师在实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上与优秀教师还有明显教学能力的差距,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最大最重要的思维差距是在“教学思维”上,如“物理思维”,“数学思维”,即将教学活动都融于本学科的思维能力。
对新手教师,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教育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实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应努力学习怎样用本学科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当然多备课,多听课,多请教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于强.对中学数学能力的再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朱欣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4.05
[3]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科对象;发展问题;对策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这个学科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转变成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上世纪初,E.I.Thomd like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问世向世界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出现。随后这个学科传入国内,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虽然,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国内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联系不明确,缺少系统梳理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在起步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西方先进成果进行翻译和引进,这种工作为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后,有不少学者基于这种工作,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进行了针对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依旧是理论知识,重视的还是学习心理,偶有涉及教学情况及其他情况下的心理状态。现在,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常见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是这些成果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排序定位却鲜有一致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更加侧重学习心理,有的则更倾向品德心理的研究,还有的认为教学心理最为有意义。这就意味着国内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内容过多的情况。
2.研究方法陈旧,手段缺少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给成熟的学科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力,其意义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比较陈旧,缺少必要的创新。到现在为止,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完成研究方法创新,其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大多来自基础心理学,并没有真正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教育心理学存在一定的脱轨现象,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研究方法重视定量研究,受西方影响较大,有些情况下存在忽视定性分析的情况,并未真正将这二者的区别进行界定。其次,研究手段不够先进,虽然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等手段,但是这种使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数据分析领域,其本身对于研究工作的帮助还是非常有限的。
3.理论并未及时联系实际,理论研究效率较低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言,确定这个学科的学科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问题。其学科性质存在两种声音,有的人主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重视的是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教育活动的应用行为。还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理论学科,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也存在着不同,它重视的是针对教育的心理学研究。这种学科性质上的争论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研究并未真正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有着较久的研究历程,但是其本质还是舶来品。国内最初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借鉴的对象是西方的研究成果,加过以后则以前苏联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借鉴对象。时,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内的教育心理学以借鉴为主,缺少对本土实际情况的考虑,大部分研究内容是从西方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主观创新,缺少对国内实际情况的结合。其本身产生于西方,发展非常迅速,国家也很重视。但是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却比较坎坷,真正的快速发展时期非常有限。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资料有限,但是实际需求又非常大,所以只能借西方经验“解渴”。也正因如此,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和西方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树立全局性的研究观念
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状况是互相影响的,并非孤立存在的。笔者认为,国内现在的教育心理学缺少必要的科学的内核,它不具备系统性,并未真正明确学科研究的“范式”。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现状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很杂,没有固定的理论指导,研究课题非常丰富,选择困难。研究内容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下,没有稳定性。所以,人本身也是各种机能的综合。而教育的意义就是使人才的心理和身体保持一致,人格成熟。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不可以将心理现象分割开来,孤立的看。比如在进行学习研究的时候,研究者不能仅仅站在认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要将情感因素,动机情况以及个人意志力等考虑进来。
2.创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伊始,其研究方法常见的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定量研究,它重视的是研究合乎科学方法,比较客观,强调实证分析。这种方法追求准确性以及数据表达,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实验法,测量法等等。另一种是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定向研究。这种方法主张利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常见的方法包括深入访谈,个案分析等等。
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它应该把定性研究的方法也加入到常规研究使用方法中来,实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有机整合。定量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教育心理大多数相容的,所以仅仅使用这一种方法并不能解决教育心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定性研究重视的参与体验,参与者本身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解释。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产生新鲜的想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界应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还是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理论研究,过分追求实用。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集合。现在的国内学者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关注的是应用。虽然,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研究没有价值,没有理论的实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抓好理论和实际两大方面,不能过分重视某一个方面。
三、小结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和其背后的规律,它需要研究者对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转变成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分析。虽然,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369.
[2] 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288.
[3]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366.
篇3
1.1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范畴
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但是开放式教育仍然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开放式教育不管在教育方面还是教学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1.1.1把握研究开放式教育与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要找到开放式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相通之处,这是使开放式教育能够与教育心理学理念相互融合的关键。只有让教育心理学成为开放式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这个特殊教育体系当中搭建出一个有机的运作框架。其次,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巩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最后,要经常开展健康辅导、健康咨询等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1.1.2研究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让教师更好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积极学习的保障和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1.2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原则
为了保证远程开放式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正确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系列工作原则才能确保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最终达到优化教育体制的作用。
1.2.1针对性原则
在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和区别。在从整体入手把握发展全局的同时不可忘记对开放式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了解。具体研究中,要把握“开放性”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向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在每个细微部分的研究过程中也要分清其主次层面,依次类推。让每个环节都有针对的重点,而每个重点又包含在大的整体之中。这样才能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研究和全面掌控,让研究成果蕴含实实在在的价值。
1.2.2系统性原则
在开放式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涵盖面非常广的工作,而且涉及的层面也十分丰富。首先,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其次,研究中的专业、课程、学习进度等方面也都无法进行统一。最后,就学生而言,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不同。综上所述,开放式教育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并且划分也十分细致,逐一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教育心理学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1.2.3实践性原则
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应用于实践。在开放式教育的研究中保证思想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能确保其研究成果在日后应用中地更贴合实际要求。在研究的侧重点上要注意目标和方向的选择,要以实践为基础、以操作性为前提,脚踏实地地推广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
二、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优化的途径探讨
2.1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1.1增加学习的方便和快捷度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不断增加学生利用远程操作系统进行学习时的方便和快捷度。平台的合理设计是关键所在,比如将管理和学习区分,并且在学习系统中更加明确地设置课程、学习安排、书目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都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所选科目有更清晰的认识,操作上也更加简洁和直观。其次,要全面达到学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包括了管理上的要求。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建立一个学习的记录窗口就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要如实地将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信息详细地记录在内这样就能使老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1.2要增强远程教育平台功能,增强互动性
我们要运用强大的服务系统在学习平台上增设电子图书馆、学生交流窗口、论坛、成绩榜单等各项功能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加强自身规范的建设。远程教育的推进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但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制度规范不可或缺。比如签到制度和学分制度的应用就能很好地对学生形成有力的约束和鼓励。这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所帮助。
2.2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完善教学结构,增强管理力度
教师和学生是开放式教育的两个方面,要协调好上方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完善教学结构和增强教学的管理力度,保证开放式教育体制能够不断地优化和前进。开放式教育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授式,另一种是虚拟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手段,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万万不可照本宣科犯了以往教学中的“灌入式”错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提问题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讨论和互动,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的程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应用讲座,让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和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从而控制教学的进度、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而言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足,加紧改进,提高学习成绩。
2.3基于教育心理学建立督导模式
督导模式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建立意在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规范教学纪律的必要选择。教育心理学是督导模式开展工作的理论依据,并贯彻到了督导模式队伍、内容、机制三方面的建设工作当中。督导队伍的建立采用“金字塔”模式,采用由上至下的管理机制,顶层领导统筹全局,其余领导针对详细工作,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办事规律。而在督导的内容上则主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以学生文本,真正做到了硬性管理与人本主义相结合。
三、总结
篇4
摘 要:物理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点,理解物理教育的物理教师在促进学生物理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理解物理教育的物理教师需要教师从把物理知识作为探索自然的工具的角度看待物理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深化对物理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需要教师从课程层面理解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需要教师充分认识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并从文化层面理解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物理教育;物理教师;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01-4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为目标的物理教育,需要物理教师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深刻理解物理教育。理解除了具有解、阐释的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思考和行动的灵活性,帮助人们对新事件作出适当反应,增添信任感和自信心。因此,物理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理解物理教育。
1 把物理知识作为探索自然的工具
教师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待物理教学?是把物理学当成一堆重要的、难学的、要应对考试的知识,还是作为观察自然、解释问题、创造发明的工具?这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差别,但在态度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教师被动教授学生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后者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工具、探索自然。这主动、被动的区别,形成了教师对物理学习不同的看法。后者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的根本。
正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开篇描绘的“奥妙的侦探故事”所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继一代地在自然界的书里不断发现秘密的科学家们比作读这样一本侦探小说的人呢?”“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无耐性的读者在读侦探小说时所常做的那样,翻到书末先去看最后的结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形态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我们不是在被动学习现成的物理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做自然的“侦探”,在“寻找事实、准确描述事实、发现其中的规律”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学习前辈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
2 不断深化对物理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在多年的教师培训中,笔者接触的很多物理教师认为,经过大学物理系的本科、研究生的学习,自己的学识水平教授中学物理绰绰有余。但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这些物理教师会感觉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应对中学物理教学并不如想象的得心应手,甚至讲授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都会磕磕绊绊、漏洞百出。问题的症结在何处?
由于物理知识所揭示的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既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又是抽象的思维形式;同时,物理知识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时间、地域、环境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物理知识的确切理解只能“不断深化”,而非一蹴而就,当然也不存在“大学毕业教授中学,知识绰绰有余”的说法了。
同时,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学习既有普遍规律,又有个性化的需求。笔者在学校听课时,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有些优秀的教师,当需要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时,他们会说没有什么经验,一直就是这样上课的。事实上,他们的教学一直在遵循着教育心理学规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而是凭着经验去做。其二,有些教师的教学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往往是不自觉地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学习的理论,它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规律。中学的物理教师所从事的不是物理研究,而是物理教学,是为物理课程与学生学习建立联系的纽带。因此,我们仅仅理解物理知识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不断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学生学习实践的关系,找到恰当的契合点。
不断深化对物理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要伴随一位优秀中学物理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3 从课程层面理解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著名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提出有效的课程都必须回答以下4个基本问题: 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概括起来,课程起码要有4个要素:目标、内容、策略及评价。
3.1 从课程层面理解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开始理解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程目标之上的是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科专家依据教育方针、学科育人价值决定学科目标;教师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将学科目标具体化为学期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主题/课时目标,以便采取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指向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估。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随处可以看到形式完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目标的空泛、孤立和不准确却比比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4个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的主语是学生。教师教学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制定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从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开始思考自己的课程教学。
篇5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21:566+812.
篇6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课程改革 公共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的课程重点是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应用,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和专业品质。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教材缺乏更新、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病,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确立公共心理学的专业地位,使教育改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其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主要标志,通过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自我国2002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的招教考试后,教师的聘用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其中教育心理学内容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师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的资格证考试和招教考试,才能开始从事教师工作,因此高师院校开展公共心理学的必需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需要,又是学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纵观我国师范教育的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纲要为主,重点在于提供给高师学生扎实、系统的心理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没有和学生未来的工作活动紧密联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指导意义,因此,改革普通心理学为框架体系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心理学教材内容偏于理论化,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许多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认为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联系紧密,学起来一定轻松、有趣,实际学习中才发现,心理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单调,缺少实用性,学起来比较枯燥,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定位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简化了普通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对个体现象的思维规律进行了常识性的介绍,忽视了相应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理解学习心理学对自己今后工作的意义。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滞后。
我国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学长期受教学理念的束缚,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没有突破,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往往是说教、书本的原样展示,教学手段凝固和僵化。心理学教师高高在上,占据三尺讲台,面对底下数十甚至一二百学生的合并课堂,进行灌输式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倾听,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需要往往被教师疏忽,难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关注,形成有效反馈,这种陈旧落伍的教学方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大障碍。
3.学习评定方式单一。
学习评定是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情况进行测量和评定,系统地组成学生的学生情况信息,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当前的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依旧将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效果的唯一法宝,过多地纠缠在心理学名词的概念理解上,缺少实践性的问题处理,将人类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变成呆板的专业术语和背诵资料,产生出一大群不假思索、死记硬背、应付过关的学生群体,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心理学知识产生更多的疏离感,学习兴趣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就敬而远之。
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1.修正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调查证明,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的综合发展决定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育核心,明确制定出合理的课程实现目标。首先,应通过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和了解青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发育成长的过程,加强事业基础技能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扎实基础;其次,应从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奠定学生今后工作的坚实心理基础,着力培养师范学生作为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突出教育目标的师范性、适用性和当代性,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素养的和谐、健康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体系应缩小教育内容的范畴和外延,精练教学重点。如心理的生理基础这部分课程,内容相对晦涩难懂,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多,难以体现出公共心理学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应科学合理地重新构建适于高师院校中小学、幼儿教师专业的心理学教学课程,从适用、发展的角度规划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技能和心理规律的探索,提高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意义。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结构构建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体系,而应将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精练的选择和提取,经整合后形成三大板块: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②青少年心理成长特点;③心理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这三大板块内容应包括、心理实验和测试、教育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测量和评价等内容,结合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和典型的心理学案例,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目标相匹配,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修正并加以完善,让学生乐学、易学、爱学,学以致用,教师教有所获。
3.优化教学手段。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课程载体,改变以往单调、空洞、枯燥、脱离实践等现象,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化的、多元性质的教学改革,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教学材料,实现心理学科目的案例化、情境化、超文本化和网络化,熟练应用各种视频、图像、影视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充分启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
4.完善课程实施方式。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情境化教学和问题型教学的设置,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特定的教育背景、教学问题联系起来,借助各种形式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承载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学生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各种心理学教学案例、深刻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应用的基本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当前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凸显心理学教学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一些经典实验搬到教学课堂,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室操作、心理问卷、投射实验等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我探究,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心理学教学离不开基础性实验,是典型的实证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心理实验教学阵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话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增强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同时,也可深入挖掘“微格教学”,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心理学的课堂实践中,选取教学内容中的典型部分,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分组轮流开展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各环节的实施、开展环节中体会到对心理知识的细化理解,同时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5.改换传统课程评价模式。
高校教师应研习国内外教学评价的最新成果,修正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评价模式,形成新型的双重评价模式,即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被称作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调节活动自身,促使目标顺利实现;总结性评价是结果评价,需要针对教育过程的结果做出评断,是全过程的检验,包括学生课上、课下的表现,问题的讨论、资料的查询、小组的协助学习、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教师将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综合,形成相对客观的综合评价系统,消除一次性考试结果带来的影响,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补漏拾遗,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辅导和学习帮助。双重评价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思维发展,将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和现代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应顺应时展,理论联系实际,规范师范教育目标,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突出高师教育的时代性、师范性和应用性,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输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婧.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刍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4:81-84.
[2]金荣.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1:193-194.
[3]姚曙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92-93.
篇7
[关键词]农业高校外语学习;心理障碍;考试焦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58-02
一、农业高校学生学习
由于农业院校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情感或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如学习动力不够,学习态度不稳定,心理焦虑等。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一年级新生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比高中起点高的外语学习,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费,社交恐惧。这些心理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外语学习,形成学习障碍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反应、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等成分,影响思考与记忆。作为学习者的一个情感因素,焦虑以一种或多种形式出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对外语学习心存恐惧,害怕上外语课,害怕看外语书,害怕用外语进行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听到外语就害怕,这些现象我们称为外语焦虑(ForeignLanguage Anxiety)。
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和测量工具不同,得出的关于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结论也曾一度相互矛盾,80年代后期,随着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语言焦虑理论和测量工具也有很大发展,焦虑与外语学业成就的中度负相关不断得到证实,焦虑也由一般性焦虑具体到语言学习焦虑进而细分到特定技能性语言学习焦虑,焦虑与外语学习的研究也由焦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扩展到焦虑与外语学习中的输入、学习过程、输出等关系的研究。学生的焦虑原因具体体现如下:
(一)外语听力障碍
很多人认为语音只在说话时起到辨音。调节语速、纯正口语的作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不影响语义表达,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事实上,语音能力高低与听力息息相关。心理学家吉姆森在语音的听觉能力问题上认为,人的听觉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机制,它能对外来音响做出反应;二是大脑的心理活动,它能将进入的音响信息加以选择,选出与人们的语言系统有关的特征,初学者首先用听觉感知一个完整的发音,然后在瞬时记忆中进行信息处理,最后通过发音器官进行模拟。同时把反馈后的发音与原音作比较,区别差异。如果长时间地使用不正确发音,就会阻碍大脑对正确发音的敏锐度和辨析力。正确的发音带有连贯性、流畅性,听之令人舒爽。而不正确的发音难免使字句的协调性下降,甚至产生破句,无意间会影响语义表达。如此,信息深加工滞后,反应也跟着迟钝。一旦大脑熟悉了这种迟缓的反应,就不易接受、调整和适应新状态。地道的发音,有许多连音、省音同一般非母语国家人所说的有诸多不同。对未接触过或不曾研读过的人,的确有难度。语音能力强的人,会根据相近的发音进行模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而该项能力弱的人,本身读音就有误,大脑检索困难重重,判断的错误率就高。因此,切不可小视语音和听力之间的互动作用。心理学上通常认为语音的学习和人的年龄有一定联系。一般来说,4-6岁是学习发音的最好时机,它几乎可以使学习者不带任何杂音,这段时期儿童对语言的新鲜感强,求知欲强,模仿能力也强。这些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都促进了儿童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语言的系统总体把握力提高,但在微观上却又缺乏细致的了解。心理学方面的解释是: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了一部分个性化的发音。以上剩下的其他环节并没有天然的逻辑顺序,依不同情况而定。可以参考加涅等的相关理论。耳朵接受完一系列语言符号以后,迅速地将信息输入大脑。脑组织同时回忆场景片段,并在原有知识中提取相关线索,积极地归纳、反馈。反馈信息很快驻入长时记忆,部分则以更加精简的方式重新编码,也就是组织赋予意义,然后随效应器传出信息。整个生理环节在瞬时内完成。尽量保证基础信息的正确性且有针对性的训练语言内化过程对提高听力起着莫大的帮助。此外,刻意的模仿,也可以改善听力效果,人易在模仿中体会音素之间微小的变化,元辅音之间婉转的承接以及情感的语义波动。
(二)口语表达能力差
语言学习说到底就是用语而言,任何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为表达服务的。口语中渗透着大量的思想、情感与语用特色相交融的因素。人们在会话时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内容和意义上。大脑在接收的过程中已经对此做出了情感和认知反馈,随后在长时记忆中提取出适当的词汇、语句,并借助于语言规则进行编码使其形成完整的意义,最后通过发音器官输出。然而,影响口语的因素远多于听力。不仅在内化时要有正确、充足的词汇提示,还要注意表达时的语速、节奏和语调,即所谓的语言能力还会受到语法框架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受思维的限制、会话技巧策略以及语言是否恰当得体都单方面受思维的控制。另外说话人当时的情感语气、兴趣趋向、心理作用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表达。要克服以上困难,背诵不失为一道良药。背诵强调了“听说法”中“反复操练,习惯成自然”和“排斥或限制母语”的教学原则,又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习惯”论有密切联系,并且遵循着中国古代“熟能生巧”和“温故而知新”的孔孟教学之道。它不是简单的因背成诵,而是必须在此基础上周而复始。始而复终地反复练习,直至能体会深意,脱口而出。新接触的语言点对学习者来说总是陌生的,即便已经是了解掌握的知识,往往在实际运用尤其是口头表达时缺乏融会贯通、灵活应变的能力。不熟练就会感到词汇线索间断,规则框架牵制,节奏紊乱,语调与感情不协调,更不容易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背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和深化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能使得记忆片段得到链接,恢复知识的组块群。外语教育学界、心理学界一直聚集彼此的力量不断开创语言教学的新局面。从最初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法,到后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直接法和听说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法,以及再后来的功能法无不证明这一点。当前,听说问题正倍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它也更能引起心理学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如何消除外语学习心理障碍
外语教学花时多,负担重,整体效益差。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其中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学习外语时自身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本族语和外语负迁移的心理障碍,学生个性的心理障碍,学习动机的心理障碍等等。因此,我们要各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心理障碍是心理平衡失调的结果,如同生理疾病一样,既无包治百病的统一良方妙药,又无不可治愈的顽症。心病要用心药医。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以最佳心理状态圆满完成外语教
学任务。
(一)消除本族语和外语正负迁移的心理障碍
首先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外语教学,尽可能多的给外语教师以帮助和支持。其次外语教师自己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创造并改善小范围的外语学习环境。要用外语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尽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视、听、手、口等器官交替运用,时刻意识到他们是在学外语、用外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最佳效果。如为了提高学生学外语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运用简笔画、设计小游戏、教唱外语歌曲、排练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故事情景。这样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去用外语思维并用外语去交谈。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外语气氛里,寓知识于娱乐之中,获成就于玩耍之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把外语学习变成乐事,达到掌握和运用外语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注意外语的习惯用法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汉语。
(二)消除学生个性的心理障碍
1.畏难自卑心理:这种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外语的料,遇事胆怯,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始终不足,只要稍遇到同学和教师的冷遇、讽刺、挖苦和批评,便觉得自己天生脑子笨,不开窍而自暴自弃。
2.急躁心理:这种学生急于求成,易冲动轻率而不慎重,粗心而不踏实,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稍有成功,沾沾自喜;遇到挫折,烦躁不安,情绪一落千丈。
3.逆反心理:大学生好胜心、虚荣心和自尊心都很强。往往因为一两次考试不好或老师的批评等,而导致这些学生从此不敢开口讲外语,开始害怕讲外语,产生逆反心理。
4.放弃心理: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留在大城市没希望,与外企无缘,毕业后还是回家乡,搞农业学外语没用。所以不用心学习,考试不及格。出于无奈转而产生放弃心理。(产生此种心理一般差生较多)
5.应付和等待心理:为了躲开老师的批评,作业马马虎虎,随便画上几笔;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几句;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再加上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受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只重视灌输知识。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拘泥于一本书,两根粉笔的老办法,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只是考分,结果教师不顾及心理素质问题。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自制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形成。
对患有不用个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对症下药,具体分析不同个性学生存在着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采取适合其生理特点、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措施和方法,也就是既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做到顺势助长而移性,从而强化他们的心理机制,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结论
心理学学科是研究外语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正面临着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信息技术勾勒的宏伟蓝图,互联网络覆盖的第三空间,基因产品充斥的环球市场,这是时代对人类发起的又一挑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里瞻望前景时,对想获得成功的美国人提出三个基本要求:流利的英语、西班牙语和电脑语言。如果把这三块敲门砖放到中国,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外语和电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类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原有的理论翻译层次提高到能力运用层面。也就是说,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中,更为注重听说,使语言真正成为一种交际工具。揭示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学习提供指导和方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和模式。语言学知识是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外语教师应努力从外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外语教学技巧,并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学工作,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语言的素质和使用能力,而且能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守语言习惯和发展规律,选择和使用符合语言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使我们农业院校的外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6
[2]章兼中等,英语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黄希庭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专门的方法和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教育,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使受教育者得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成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 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家访、电话互访、年级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并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全面的掌握,也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动向,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只有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两者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5):65.
篇9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3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0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都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十分强调这一因素,他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可以说,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新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索。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往往只着重考虑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研究学生头脑中原先同有的“前概念”,使得教学过程往往事倍功半。以至于教师反映地理难教,学生反映地理难学。因此,如果地理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即“前概念”,加以合理的引导就可以顺利高效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一、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前概念”做比喻,突破知识难点
如:学生在学习“太阳日”这一知识点时,遇到“地球表面东西向航行的船舶上太阳日的长短”之类的问题,由于涉及物理上的相对速度,虽然教师讲得大汗淋漓,好多学生对此还是似懂非懂。但如果用生活常识做比喻,效果就会很好。南于学生都有在商场、超市乘电梯上下楼的体验,所以可假设人从一楼乘电梯到二楼,再从对侧乘电梯下到一楼,完成一趟所用时间为一个太阳日。如果乘电梯的同时顺着电梯运动的方向向前走,则会很快完成一趟,即相当于轮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行驶太阳日会缩短;反之则延长。又如,在分析“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时,可把行星绕日运行比喻成八个运动员在操场400米跑道分道赛跑,虽有快有慢,但因互相不准抢道,就很少会有碰头相撞的事发生,这就很形象而自然地说明了共面、同向、近圆是较安全的。实践证明,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或事物做比喻,可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既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又可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二、利用学生“前概念”中不正确的认识,激发其求知欲,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如:学生往往感觉热源离某地越近则该地就一定越热,所以会有近日点一定热于远日点、对流层越往高空离太阳越近就越热等错误认识。如果教师“诱导”学生暴露出不准确的认识后,再用太阳高度角、大气性质等知识学生的认识。学生将会记忆深刻。再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日落就等于天黑而忽略了大气的散射作用,认为太阳辐射最强时气温最高而忽略了热量的传递过程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用正确的原理进行否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就能深刻地理解并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三、利用“前概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地理教学
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或气旋”之前,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观察水从小孔下漏时水的旋转方向。虽然学生平时有水下漏时会旋转的体验,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注意旋转的方向,所以都想尽快弄个明白。让学生观察后再讲地转偏向力。既容易接受,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又如,为了说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可把教室玻璃近似当成大气,让学生用手摸玻璃体验,学生会发现在窗户里边的人已被晒得出汗,但玻璃仍然比较凉。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体验,会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地理更贴近生活。
四、利用学生“前概念”中熟悉的成语、谚语、古诗词,饶有兴趣地进行地理教学,提高其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如:在讲“中国各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时,为了说明四川盆地的太阳能贫乏,可先找学生解释成语“蜀犬吠日”,然后进一步说明四川盆地地势低平、年降水量多、湿度大、云雾多、日照时间特别少这一地理特点,以致四川的狗见天空出太阳而惊吠。这样,学生会记得非常牢固。在进行“地下水”的教学时,直截了当地反问一句:“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就会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抓住时机开始学习有关地下水的知识,同学们带着寻求答案的欲望,完成了有关地下水的学习。为了说明长江三峡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可用古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印证。实践证明,把学生熟悉的文学常识引人地理教学,不但使学生喜闻乐见,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帮助学生区分“前概念”中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知识,避免产生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