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政策建议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四川“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一定要把握好实施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以新的理念、方法、举措以及全新的格局,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巴蜀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省份,也是多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川西神秘的金沙、三星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州地区遍地宝藏,像甘孜的“康定情歌”、凉山的“中国彝族文化”等。国家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腹心范围也在四川。显而易见,四川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优势。

一、“十三五”时期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居民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家庭的消费由原来的生存型向现在的发展型、品质型和享受型转变,消费类型也从过去明显的模仿性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据西南财经大学的2015年第三季度“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三季度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略升。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将为四川文化消费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策叠加效应明显

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出台,2014年7月,四川制定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一整套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3、文化融合趋势向好

特色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密切相关,融合了消费品工业、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体育产业、农业等各领域,将为其他行业升级改造提供动力,并不断融合成新的产业形态。特别是“文化+”与“互联网+”共生发展,能够进一步弥补“互联网+”技术层面融合带来的缺陷。

4、互联互通条件改善

特色文化产业的“跨区域”互动发展,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目前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和空间布局特点,能有效解决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问题,同时也与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一致。特色文化产业将缓解成都在全省经济版图中一城独大的不协调问题,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1、以新的理念,指导特色文化资源科学转化

四川文化资源转化总体能力不强,特色资源转化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科技化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不强,优势文化产品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十三五”时期,四川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品支撑。各地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有效转化途径,比如成都市围绕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创建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广元市可以大力推动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蜀道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2、以新的方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发挥市场配置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好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国有文化企业中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国有文化资产,运用好市场化的供给需求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水平,加快培育和壮大国有文化骨干企业。

二是依托产业园区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园区与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结合,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应围绕成德绵文创产业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利用创意转化特色文化资源。探索设立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创意槭侄危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在优势,开发独特的创意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艺术节、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凉山国际火把节、绵竹年画节、成都大庙会等会展节庆资源的创意开发水平,不断推出文化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系列文化产品,增强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特色文化产业资本。吸引鼓励国内各种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以合资、独资、联营、参股、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文化产权交易等各种形式,推动文化资本市场汇聚。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招商政策,多方面吸引利用各类社会资本,加快构建文化资源整合、转化、汇聚、转换的良好格局。

篇2

一、发展现状

1.博里农民画。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博里农民画,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他们已创作出近万幅的优秀现代民问绘画作品,其中1000余幅在省级以上展览、发表、获奖和收藏, 有248幅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曾代表国家赠送给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仇桥杂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仇桥的民间杂技如鱼得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通过近30年的努力,全镇现已拥有26支杂技表演团队,1000多名演员,每年在全国各地演出近万场次创收千余万元。其中很多优秀节目和演员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多次被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3.南闸民歌。南闸民歌这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白马湖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今,近千人的民歌演出队伍中,不仅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稚气末脱的学童,更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民歌手。近几年,在一年一度的白马湖区域文化联谊活动和美食文化节上,南闸民歌频频亮相, 深受群众亲睐。

4.“十番锣鼓”。楚州“十番锣鼓”着为古代宫廷音乐盛行于清朝道光年间, 后因日本军阀入侵驻楚遭毁销声匿迹。如今已由区文化局和区文化馆牵头利用4年时间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得以重新再现。

上述特色文化项目目前均巳被列入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十番锣鼓”2008年、2009年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厅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车桥的剪纸、泾口的高跷扑蝶以及其它乡镇的庙会文化、诗歌文化、花卉文化、联谊文化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各地特色。

二、几点做法

1.追根溯源,摸清“家底”。特色文化渊远流长,它扎根于民间丰沃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间属性。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民风的变化,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文化的生存危机,甚至消亡。为了挖掘、恢复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调研队伍,在全区各个乡镇以及村组农户进行走访调查,追根溯源,摸清特色文化资源的“家底”。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挖掘整理并恢复了传统特色文化项目如十番锣鼓、民问号子、高跷扑蝶、“笑人会”、庙会等七十多项,为加快楚州特色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培植”,注重效果。一是勤“松土”,多“施肥”,为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纳入日标考核。以区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楚州区培植和发展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实施细则》, 明确职责和具体责任实施单位,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责任网络。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补贴一点,各部门和单位支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捐赠一点,文化部门有偿服务挣一点。通过这些方法,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剪枝育形”,枝繁叶茂,使民间特色文化得以茁壮成长。在这方面,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打基础。其次是通过活动展示,使农村特色文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另外,采取“横向联系”举办跨地区、跨部门之问的联谊活动来增强特色文化的辐射力。三是努力实现一乡一品、一地一品,凸显农村特色文化风采。近几年,我们对创建特色文化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期实施。在条件比较好、并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树立典型,逐步向面上推广,使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在全区遍地开花。

3.打造品牌,集约发展。一是整合资源,打造具有楚州地方特色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农村特色文化多年来囿于本乡本土,不能形成合力产生较大影响。对此, 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将零散在各个乡村的农村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和交流,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之目的。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介特色文化。通过利用文化阵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努力形成品牌优势, 打造楚州民间特色文化“旗舰”。三是重视经济效益,盘大搞活市场。我们相继成立了文化服务公司开辟了文化礼仪服务、文化纪念品开发、文化中介等服务项目,利用举办各类展销会、洽谈会和赴国外学习考察等之机,及时推出楚州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几个问题

1.经费严重紧缺。由于苏北地区特别是楚州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资金严重紧缺,特色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的乡镇甚至无投入,百分之六十的乡镇特色文化建设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2.观念比较陈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主要领导主要精力忙于抓经济,而忽视了群众文化,给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被动。

3.艺术人才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都相继去世,新生力量非常薄弱,即使懂一点门道的所谓艺人也都外出打工糊口,从而造成了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后继无人。

四、几点建议

1.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摆上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近几年也都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然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各级政府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由于乡镇机构合并其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投入,要给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发展和壮大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让各类艺术人才有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另外,文化主管部门还要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让民间特色文化艺术逐步登上艺术大雅之堂。

2.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民间艺术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和艺术表演人才,但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必须定期地对他们组织培训I,特别是楚州区的泾口高跷、车桥剪纸还要培养新人,要在相关备中小学组织建立特色文化兴趣小组,使这支队伍不断增加新生力量。同时,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篇3

关键词: 衢州 围棋 特色文化

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与城市文化出现了趋同,造成了“特色危机”,衢州也不例外,怎样才能屹立于城市之林是摆在衢州人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认为,寻找文化的“根”――特色文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衢州围棋的现状分析

衢州是传说中围棋的起源地和发祥地之一,自“王质遇仙”的传说开始,1600多年来,“棋子文化”深深浸润在衢州地域文化之中,将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衢州围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貌文化资源。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市东南10千米处,石梁下主洞高10米,东西宽30米,南北深20米,东边石壁上刻有“天生石梁”四字。石梁上方有一缝隙,长30余米,南宽北窄。高0.5―1米,深不到1米,窄处寸许,中间仅容一人匍匐可进,宽处一人贴地面爬行方能通过。从洞底仰望,可见山外青天如线,故称“一线天”。烂柯山原有八景:石梁、青霞洞、一线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迟亭、柯山塔、宝岩寺。此外,还有忠壮陵园、梅岩、赤松岩、集仙观、崇文洞、樵隐岩等景点。

(二)衢州围棋的“烂柯”传说。

“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这是晋代虞喜《志林》留下的关于“信安王质烂柯”的最早记载。南朝以后,“烂柯”传说逐渐从衢州向周边地区扩散。虽然,全国以“烂柯”命名的山有不少,但惟有衢州才是故事的发生地。

(三)衢州围棋具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

烂柯山历来为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代朱买臣,三国贺齐,晋代殷浩、毛琚、虞喜,南朝谢灵运,唐代孟郊、白居易、刘禹锡、黄巢,宋代王安石、坡、赵忭、朱熹、陆游,元代马可・波罗,明代徐渭、徐霞客,清代左宗棠、李渔、洪升,现代汤恩伯、郁达夫、、、戴念慈、罗哲文、葛洪升、周国富等名人曾来此留下足迹和许多咏烂柯山诗文。

(四)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的发展新路――围棋“赛文化”。

衢州人把围棋作为一种高尚、趣味性强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竞技体育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近10余年来,为扩大衢州的影响,为宣传围棋仙地――烂柯山,衢州市参与主办了一系列国家级围棋赛事,一大批国内棋高手先后云集衢州。2002年10月“江铃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在衢举行;2003年全国围棋团体锦标赛在上海举行,浙江新湖衢州烂柯山队参赛;2006年首届“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世界冠军邀请赛在衢举行。2008年6月11日“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举行。围棋“赛文化”也成为衢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衢州旅游的一张王牌,成为衢州建设文化名市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五)衢州围棋文化目前存在的不足。

1.衢州是“非官方”命名的围棋之乡。

2.衢州至今没有一名自己的围棋国手,更没有著名围棋教练。

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特征,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名人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味以及美学情趣的高度凝聚。

三、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的对策研究

(一)衢州市应突出地方高校对围棋特色文化的研究工作。

1.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以高校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成功典范。

以高校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并不鲜见,例如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的所在地图森市就是一个以亚历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城市。亚利桑那大学建校于1885年,该大学的整体实力在全美国排名居前20名。亚利桑那大学的办学效益之根本是在于其办学的规模,而整个图森市,即该大学所在的城市都为这所大学服务,房地产业、体育设施、各种商业服务网点都有是围绕亚利桑那大学的主体来运作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存在成了图森市存在的基础,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都直接对市民开放,州博物馆、市博物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也都全部都由亚历桑那大学来承办。大学成了城市的支柱,也是城市的灵魂。大学的兴衰成败也直接意味着城市的兴衰成败。

当然,我国的国情、省情和市情都与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国外城市的发展与特色,对衢州市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2.规划成立衢州“烂柯棋院”,培育围棋国手。

成立衢州“烂柯棋院”或在地方高校内设烂柯棋院。在中国历史上,围棋是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围棋选修课,马晓春九段还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围棋兼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已开设围棋课多年。甚至韩国的明知大学成立了围棋系,专门研究围棋历史、围棋文化、围棋技术等。我市高校应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吸引围棋国手到衢州来工作或指导;培育衢州本地围棋人才,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围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衢州市长期以来没有围棋国手的问题。

3.推动“围棋特色文化”旅游。

市、校合资共同打造高校“围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具有大学乃至学科专业特点的“围棋特色文化”旅游,拉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衢州高校学生每年流动人口众多,有上万人,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础。流动人口参观“特色文化”不仅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公交、餐饮(农家乐)、宾馆及房地产等的发展,有效地拉动地方经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对衢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开发和推介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推广以烂柯山、江郎山等国家地质公园为主的神奇地貌旅游线,以孔氏家庙、孔府、孔林等为主的南孔文化旅游线等周边景点联合推出浙、赣、闽、皖边际风情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搞好围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加强衢州围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要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深入挖掘衢州古代文化遗产资源,注意对衢州周边古遗迹的挖掘,在保护好的前提下,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制定我市围棋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规划,使之形成新的围棋文化旅游产业。

2.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深入衢州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围棋名人生活民居、民间围棋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围棋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要丰富我市特色生态文化的内涵,继续加强围棋圣地“烂柯山”环境的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所谓特色文化是别人没有或少有的,以及地域特点和工作成果突出的文化形态。

(一)衢州要找准文化定位,确立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它关系到城市的战略布局。因此,要从核心文化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进一步打造衢州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品牌,并以此作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形象塑造、城市精神等城市文化环节主导的规范,用衢州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统领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

(二)大力推动衢州核心文化产业发展。

1.创新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势状态,需要政策扶持。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软环境建设,支持新的文化企业发展,尽快提高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2.搞好围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首先,应以项目建设为主导,使规划、设计、建设与发展相配套。其次,要联合民间资本创建中小型围棋文化企业。最后,要像抓经济项目那样,建立跟踪问责制,抓好围棋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工作。

因此,在积极对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研究的同时,我们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用恰当的方法,本着有用、经济、实效的原则,对衢州围棋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衢州市体育局编.柯山棋话.杭州出版社.

[2]萧平汉.中国古代人的围棋竞技心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3]李莉.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

[4]邢震宇.围棋与情智教育.体育文化导刊,2003,(03).

[5]胡惟健.围棋进入课堂后.棋艺(围棋版),2002,(05).

[6]陈更昌.围棋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3,(05).

篇4

[关键词]博物馆 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相互融合发展

党的十以来,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们最浓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传统文化要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整合发展”、“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等论断,精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指明了加强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一脉,必须深入挖掘、研究和宣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强市、促进云浮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云浮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落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部署,并结合自身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出台了《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随着时展,博物馆应该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乡村资源共享。

一、关于云浮市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面对城乡建设中一些地方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致使大量乡村传统文化遭受毁坏、走向消亡的现状。2014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在"乡村记忆工程"新闻会上表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要求部署的重要举措,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和任务,把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他强调,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4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在配合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从2014年起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并通过政府民生实事的方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继续深入发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乡村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展(演) 示馆或社区、名人展示馆、家训展示馆、村史展示馆、乡村生态博物馆等。通过整合盘活一批古寺庙(堂)等古建筑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育工程,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全力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品位,并且把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农村、立足基层,以建设“乡村记忆工程”为抓手,创建了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实行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社区、校园。2015年中,我市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建成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并对外开放,提升城镇村落文化内涵,彰显云浮民俗文化魅力。

二、博物馆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一)博物馆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关系

云浮市在探索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新机制,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教育重点向农村转移。云浮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古建筑占比例较大,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 用两年时间,全市共创建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是根据当地现状概括、历史沿革、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精心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起来,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等现有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相结合。乡村历史工程更能体现文化遗产融乡村传统、地方非遗特色于一体。

云浮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集展览、研究、保护、收藏于一体的“公益性”机构,肩负着保护云浮本土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云浮地方特色文化。

云浮市博物馆作为传播、承载、分享云浮特色地域文化的载体,融入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也能使博物馆文化得以更好的充实、提升和树立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云浮市博物馆应该抓住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丰富地方资源机会,更好挖掘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把已建成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融合到地方文化的板块中,聚成既有地方人文文化特色,又有地方独特亮点的博物馆氛围中,方能发挥地级市博物馆优势,发展地方文化。

(二)博物馆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资源融合,进一步宣传及丰富本地特色文化内容

云浮市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揭示云浮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石艺文化、南江文化、禅宗六祖文化三大文化品牌,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观展览,了解云浮历史沿革来历和发展及地方特色文化。通过自主举办及引进各类中高档次展览、讲座、文博活动等,不断丰富资源。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单位,也是文物研究机构。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相融合,通过各类陈列展览,进一步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向市民展示及传播展览的信息、精神,达到宣传教化、文物传承及保护意识的作用。

博物馆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用具、节庆风俗、生活遗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并采用雕塑、实物、口述、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制作一系列结合本土特色的专题展览,展示乡俗民情。通过深入调动全民参与热情,让乡村记忆工程成为当地市民的民生工程,造福当地百姓。通过相互资源融合,展示地方博物馆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博物馆影响力,在群众树立较好的印象。

(三)融入乡村历史记忆工程实现博物馆藏品的“活”化利用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根据自己的功能,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征集保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这些见证物的质量、数量、特色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业务开展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同时,它们是衡量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及其存在价值的主要指数,是博物馆价值的源泉,也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云浮市博物馆通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摸清馆藏文物,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解决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中实物匮乏,文物资源不丰富、无力收购等问题。博物馆应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相互合作发展,也是馆藏文物“活”化利用起来。早期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类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用具、生活器物、生活遗物、节庆风俗云浮石艺、面塑艺术、手指画、罗定鱼腐制作、剪纸等一系列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列在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中,融乡村传统、更显地方非遗特色于一体。通过展览、活动把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所在的地域文物成为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并成为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之一,并把文化遗物转化成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历史藏品源泉,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努力打造成本地特色文化,提高了市民对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欣赏水平,增强了市民自X参观的意识。

(四)立足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擦亮博物馆地方特色品牌

博物馆应不断进行探讨,在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扩大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教育功能作用,坚持面向群众,深入农村,把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近年活化利用的成果、经验、典型例子与社会群众共享。充分利用结合现有的藏品、展览、技术等资源,让社会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优质资源回流农村。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及其它多样的文化活动,引进专题流动展览,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市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内容,提高了陈列展示的档次,使博物馆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相融合,不仅让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活起来”,更能擦亮博物馆地方特品牌,推进博物馆提档升级。

结语

总而言之,继续深入发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乡村历史文化、村史展示馆等。整合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育工程,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使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村民们一定也不想让子孙后代,回过头只看到这些濒危、倒塌的村庄。建村史馆留存、收集历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古村的今天,就是明日的回忆。如何激发村民保护古村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让古村遗韵不断,当下更需努力。同时,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与利用新途径,保障民众分享和参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权利,指导和支持城乡群众成立区域内一般自治组织,参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保护管理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齐强.人民日报.2015-04-1212版. 人民网,http://.cn/

篇5

关键词:特色文化;融合;旅游产业

一、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敦化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旅游行业竞争加剧,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变化,消费需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敦化市在旅游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六鼎山旅游区还跻身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上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内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满族龙兴文化、渤海历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区域文化。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目前体现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点全市有三处,即正觉寺、清祖祠、渤海广场。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虽然改建了正觉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广场,但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虽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区相比,相似性太强,没有个性和比较优势,缺乏垄断性和独占性,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内容浅薄,渤海国文化主要从渤海广场墙壁上刻画的的几尊国王画像来体现,清祖龙兴文化也仅以大殿内摆放几尊皇帝塑像来证明,无法让游客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普遍存在内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浓,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产品不足,文化内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同旅游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数量少,尽管旅游管理部门动了很多脑筋,也搞了招商引资,但品种还是比较少。二是产品本地文化内涵不足,好多旅游产品没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产品雷同,在这里能买到的,在其它旅游景点也能买到,而且完全一样,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三是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包装,与文化不搭边,单纯卖当地产品,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寥寥无几,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欲。四是产业链条短,以木耳为例,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包装产品,没有开发以木耳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产品。

3、品牌定位不准,宣传手段有待于丰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为重点,大力发展佛韵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韵”这句话放到几大佛教名山都适用,比如,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突出特色。因为敦化山无名山,水无名水,佛无道场,所以这样的品牌定位很难打出去。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围绕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与“xx佛道场”联系起来,广辟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加大选出力度,让“xx佛道场”根植人心,会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构筑。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门票经济阶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阶段,游客到景区多以看景为主,来去匆匆,虽然敦化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大多数来敦化的游客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跨界结合,旅游产业链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敦化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与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为目标,深刻挖掘内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1、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确立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迈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独有的金鼎大佛,建设“xx佛”道场,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场”佛教文化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会大众圈,在循序渐进中提升竞争力。二是围绕“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选择最为典型、最有特点的东北原生态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农民生产、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态为展示内容,附以铲地,犁地,编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围绕“佛事活动”做文章,展现佛教文化。利用正觉寺,金鼎大佛的优势,通过策划某一特定佛事活动,精品化佛事活动内容,品牌化佛事活动名称,广泛宣传,使佛教居士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四是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题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已经建成的渤海广场和清祖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实历史内容,使渤海历史文化更具传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满族龙兴文化更具观赏力。让游客在市内不同景点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2、注入文化色彩,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动社会的力量大搞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在吃上要有文化品位,风味小吃要开发出佛家素食风味,本地民俗风味,满清系列风味,渤海传统风味,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吃得好、吃出品位,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二是在小商品上要讲究特色,深入挖掘推出一批敦化本地的旅游产品、如,用本地独有的树种磨制的佛珠、佛琏,民间编制,渤海和满清的特色用品或饰品等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购物对旅游收入的贡献率。三是打造“佛韵梵音”夜景灯光晚会,让游客在佛歌梵音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篇6

 

幼儿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园长作为幼儿园管理的核心,其管理思想与管理方略,决定着幼儿园的发展走向,彰显着园所的特色与品质。笔者作为一名分管幼教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各地幼儿园管理的深入调研与剖析,审视各地幼教管理的特色,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出一套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幼儿园创新管理方略。

 

一、构建有品位的“特色园区文化”

 

特色文化建设是园区特色的核心工程,各地应从园区的实际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构建特色园区文化过程中,力求不搞一言堂,否则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通过在“对话”中寻特色,园长深入师生,经过与幼儿对话,和家长对话,同教师对话,在诚挚的对话交流中倾听多方观点,在集思广益中谋求品质文化。在园区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要立足本位,不盲目追求,不迷失自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特色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背景,量体裁衣,规划设计好属于自己的园区文化特色。例如,某些园区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打造“竹”文化、“石”文化等特色文化,提高幼儿园的环境品位,有的还根据当地的人文历史,构建“和孝”文化、“国学”文化,提升了园区的文化品位。

 

高品位的“特色园区文化”不仅要“新、奇、特”,还要重视文化品质,不仅要体现外在形式,更要关注丰富的内涵。园长要有科学而整体的构思,精细化的管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强外部特色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让园区内外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还要注重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建设,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园区特色文化更为丰满。

 

二、组建“合作教师群体”

 

为了有效地发挥教师群体的功能,需以“合作学习”为纽带开展活动。合作学习成为当下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和幼儿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一样,教师也应成为合作学习的典范,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合作学习教师群体”。“合作教师群体”使教师由同事关系转变为“学习伙伴”,在合作学习中缔结为学习共同体,互相促进,互相帮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有些园区通过多种纽带,如组建“教研组”“读书沙龙”“文体社团”等,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和娱乐活动中开展伙伴合作活动,在合作中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提升素养,从同行身上发现闪光点,提升经验内涵,获得他助式发展。

 

三、创建精致的“游戏活动课程”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健康的小孩是好动的快乐的。”游戏教学是幼儿园基本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玩乐以愉悦心情,在游戏中观察以开阔眼界,在游戏中体验以发展智能。幼儿游戏教学不是随性的活动,需要设置科学完整的游戏课程体系,在创建游戏化课程的过程中,要体现游戏精神,深入生活挖掘出相关素材,构建丰富而深刻的课程体系。

 

各园在游戏活动课程的创建中,通过园区之间的合作,开展相互交流,贡献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让各个园区的先进经验在园区之间得到推广。例如,某个园区将主题活动游戏化、实践活动游戏化、民间游戏整合化,创建了一套精致的游戏化课程,他们把一些民间小游戏进行了科学整合融入课程,纳入幼儿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木头人、抓指头、跳房子等是民间流传的一些小型游戏,这些游戏生动有趣、操作简单,他们或将其中的一些游戏完整地引入教学,或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动,甚至还对一些民间游戏进行了创编,融入时代元素,赋予新的价值,为游戏化课程注入新鲜血液。

 

游戏活动课程的创建增强了幼儿园老师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 搭建丰富的“幼儿活动平台”

 

“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幼儿园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核心,我们的工作必须凸显幼儿的主体性,为幼儿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开展好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为了给幼儿创造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让孩子在活动中发展,可以在室内外开辟多种活动区,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区域活动。例如,某园区在室内设置了图书角、科技角、益智区、美工区等活动区域,精心投放充足的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开展手工制作、涂鸦绘画、角色体验等活动;在室外创建种植园,让幼儿亲手播撒种子,栽种树苗,浇水拔草,使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一些植物的名称、用途,知道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在种植活动中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有的园区在室外设置体育游艺场,为幼儿开辟了游戏乐园和体育锻炼中心,组织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质,培养感情。还有的园区根据季节组织幼儿开展踏春、秋游等活动,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所幼儿园好比一个家庭,园长是一家之长,教师是兄弟姐妹,幼儿是自己的子女,为了“家庭”的稳定,园长既要吃苦耐劳,也要发挥智慧。让我们为了神圣的幼教事业,加强幼教管理研究,创新管理方略,让幼儿园和谐发展。

篇7

关键词:地方院校 数字馆藏 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由于长期的办学积淀,成功完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这些新升本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等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和深刻变化。因此,图书馆要依据新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及整个地区的社会文献信息需要,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资源应运而生,建设数字馆藏为读者服务也就成了地方新建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职能建设特色数字馆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设特色数字馆藏的意义

特色文献不等同于特藏文献,特藏文献是特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特藏文献主要是指: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籍,这些文献不可再生,对这些文献的主要目的是藏。而特色文献是指:包括特藏文献在内的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是区别于其他馆藏信息资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馆藏,它的组建是图书馆网络化的必由之路。

高校图书馆对特色文献收集、整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科研人员、研究项目、科研动向、情报需求的了解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图书馆一方面根据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学科进展、发展趋势,以便为本校的科研提供有利的情报信息;另一方面根据本校科教人员情报需要,收集、整理特藏文献,为图书馆文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特色馆藏,不仅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质量和服务水平,还可以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建设鲜明本校特色的“本校特藏”,在弘扬本校文化、支持教学科研、提高学校知名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特色数字馆藏建设宗旨

1.围绕“学科性”做文章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科研服务。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学科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从专业特色来看,它具有两种类型:一是有特别优势的专业学科群;二是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独有专业学科群。这些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既是高校的金字招牌,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在数字馆藏的建设中对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的数字信息资源要进行重点收集。比如“赵文化史研究”是邯郸学院的重点学科,也是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太极拳”是邯郸学院的特色专业。这些都应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重点学科数字馆藏。

2.围绕“地方性”出特色

地方高校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科研工作是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情况来确定的。因此,地方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信息需求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密切相关。如:邯郸学院“地方文化展室”,就是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以“地方志” 建设为重点,展示了邯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文化和悠久历史(邯郸文化时间跨度长,内容博大精深。不同历史阶段孕育了磁山文化、女娲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光府太极拳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因此,地方院校图书馆建设数字馆藏就是要紧紧围绕“地方性”,根植“地方性”,从突出“地方性”来建设。

三、做好特色数字馆藏建设的内容选择

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要立足于情报和教育职能,充分满足学校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科研需要;充分激励师生员工爱岗敬业,为校增荣的责任。数字化环境下,信息产生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个图书馆也不可能收集全所有信息资源,各馆要确定明确的收藏目标,选好收藏内容。笔者认为,高校特色馆藏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根据本校特色学科,广泛调研,确定主题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重点,结合本馆藏书特色、文献风格等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确定能代表本校特色的学科作为特色文献建设对象。如邯郸学院的“赵文化史研究”是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太极拳”是该校的特色专业。

2.收集与本校特殊人物有关的资料和文献信息

世界著名大学历来重视本校的历史传统,强调传承本校文化的精神力量,肩负着保存本校文化传统的责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陆续建立了“本校文库”,旨在通过收藏本校教师、校友、著作和其他藏品,保存本校文化,宣传本校成就。

3.挖掘地方文献、地方志等

地方高校所在地往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灿烂辉煌的地方文化,孕育出大批熠熠夺目的英才人物,这份遗产极为珍贵,作为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义务搞好以其为重要内容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对社会学术交流,促进社会进步也有益处。

4.收集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资料

河北省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赵国都城,历史名人辈出。近当代也涌现出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等。邯郸学院可收集当地有关历史文献信息,不仅可以为本校有关课题做补充材料,也可以弘扬当地文化,提高知名度,借机宣传自己,打造双赢目标。

四、建设数字馆藏的具体途径

1.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引进数据库

地方院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字馆藏时,首先要根据本校特色规划引进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其建设原则应该是保障重点学科,兼顾其他学科,统筹协调,合理分布。其次,考虑内容、质量、价格诸因素。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学科重点、文献购置、经费条件等有重点地加以考虑选择,积极搜寻适合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丰富自己的馆藏。

2.建设特色数据库

(1)建设随书光盘数据库

现在图书馆采购的图书中含光盘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计算机图书为例,其随书光盘达到该类书的90%以上,其余建筑类、语言类、社科类等图书的随书光盘也越来越多,随书光盘已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又一重要信息资源,也成了广大读者获得信息、知识的新的快捷途径。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随书光盘,建设随书光盘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转变服务意识,对随书光盘进行网上,开展特色网络信息服务,努力满足读者需要。

(2)建设学位论文数据库

学位论文具有内容新颖、学术价值高、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情报价值高、作者单一、不公开出版的特点。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广泛收集全校师生的学位论文,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水平。

(3)建设网络导航系统

网上学科专业资源导航系统就是把网上国内外有关某一学科主题领域的各类信息资源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与组织,并通过网络揭示手段,为用户方便定位、迅速获取所需主题的信息提供导航服务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将网上可能与该学科主题有关的所有类型信息汇集在一起,为从整个网络范围查找某一学科的信息提供极大的方便。是获取最新、最前沿信息的渠道。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建立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建设自己的虚拟馆藏,让广大用户不到图书馆,只要进入图书馆的主页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网上学术资源。

3.加强数字馆藏的整合

(1)注重多种文献类型的整合

新建地方院校图书馆应加强这一工作,既要利用和整合已有馆藏资源,又要规划和引进新资源,从一开始建库就给用户以最大便捷。

(2)注重资源与服务的整合

新建地方院校,随着学校的升格,办学层次的提升,各种办学资源都需要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图书馆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趁势而上,把不同类型的资源与服务整体有序地组织起来,以最优化的手段为读者服务。

总之,地方院校图书馆特色数字馆藏建设工作是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只有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学院、为地方乃至为全社会提供高层次、高效率的信息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信息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

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6-05

一、城市文化内涵

顾名思义,城市文化是伴随着城市形成、发展和成熟而凝结成的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统称,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整体形象的总体形态。城市文化大体涉及三个层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城市风貌、社会秩序、市民素质、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城市文化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城市文化不仅包括文学、教育、科技、体育、艺术、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和居民素质等非物质实体, 而且还包括街景美化、建筑艺术风格、雕塑装饰、广场规划和设计、环境卫生状况、公共设施等物质实体。而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就在于那些能够对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指导作用的精神意识形态,即教育、语言文学、科技、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

二、同向、反向的批判

——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同向批判——城市文化建设不足

以本文的研究视野,同向批判,又可以称作正向批判,就是说,批判的对象是城市文化建设不足,批判的目的在于大力提倡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不足,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包括对城市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而明确的认识,城市文化创造主体参与意识低下等等。

1.片面强调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忽视城市文化建设

很多城市政府都片面地认为城市发展依靠的是物质层面的繁荣,即经济发展指标的突进,社会财富的积累,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片面强调,从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建设,那就是一种典型的“唯经济指标论”的工具理性倾向。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城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都会在生产、生活上确立这样一种偏激的目标取向。而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这种单纯的经济发展观必然要被综合发展观所取代。单纯的经济发展观将现代化片面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又片面地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物质财富丰富了,就可以实现现代化。而在综合发展观看来,城市社会的发展不只是城市经济的增长,而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单纯的经济发展观排除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贬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物质与文化上的厚此薄彼,造成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偏激式发展。

2.城市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缺位

城市文化建设不足,必然要归根于其指导思想的缺失,可以说,当前很多城市为政者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认识模糊不清甚至认识误区等。在其指导理念的价值取向上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传统论”、“西化论”和“综合创新论”三大主张之间的争执。而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能否确定其最基本的发展战略关键就要看其价值取向。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的模糊不清、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了城市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模糊不清、认识不足甚至误区频频,必然造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因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思想而步履维艰,而高速发展和自觉建设则更是无从谈起。

3.城市文化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这一点实际上是重物质、轻文化的一种表现。文化因其外在形态上的抽象性、精神性,以及建设上的长期性,都使得它在经济建设的比较之下很容易被城市

建设者打入冷宫,放入到整个城市发展规划体系的末梢,鲜有问津。政府治理秉承着这样的思路,那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就更加不重视文化建设,从内部来看,就是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招子”,还占用正常的企业资金和管理成本,从而使得企业文化内容不丰富,层次不分明,管理不完善。从外部来看,企业文化的构建尚没有形成融入整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机制,企业文化即便构筑得很好,也往往是封闭的、排外的,并不能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政府和企业面对文化建设存在相当大的轻视和消极态度时,整个社会都呈现出城市文化建设不作为的倾向。

(二)反向批判——城市文化建设扭曲

如果说城市文化建设不足是一种不作为,那么城市文化建设扭曲就是一种乱作为。很多城市政府虽然看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欲斥资大力推进发展,但是同样受到工具理性和绩效指标考核的导向,往往将城市文化建设指标化、工具化和条目化,这样就可以将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纳入更加适合中短周期的政绩考核,从而获得执政地位的提升和政治资本的集聚。因此可以说,反向批判就在于让扭曲的、急功近利的、被误导的城市文化建设尽快慢下来,停下来,悬崖勒马。

1.城市文化建设成分芜杂,良莠不齐

这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受工具理性和gdp意识影响下的一种片面强调增长速度的思维所带来的城市文化建设倾向,出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很多城市饥不择食,不加选择地发展各种文化业态,并任其生长,不去思考该文化业态的性质、功能和适用程度,从而造成文化生态的失衡。具体表现为精英文化逐步淡出文化舞台,大众文化喧嚣躁动,良莠不齐。众所周知,城市化建设必然带来市民化,从而使得现代社会更加扁平。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权威中心主义”逐步被取代和解构,从而使得精英文化陷入空前的危机,逐步淡出社会舞台。一方面,精英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学术著作出版难,知识分子远离、淡化政治等困境。另一方面,一部分精英文化转向商品化、平民化的大众文化,由此造成精英文化的萎缩。而在精英文化陷入危机且摇摇欲坠的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崛起和空前繁荣。由于起于草根,必然是以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而目标,因此大众文化的繁荣必然加速城市文化多元化的进程。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晚,市民化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必然还存在着诸如自发性、盲目性和过度商品化的倾向,而文化的创造性和个性是比较匮乏的。此外,由于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城市部分市民的社会责任感下降,这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化遗产的抛弃和清除

文化从时间层面上是开放的,它来自历史,植根当下,又面向未来。可以说,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冷静审慎地对待城市文化遗产问题,因为城市化虽然是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并不能说明城市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还有大量形成于农业时代的城市,它们如今也仍然发挥着城市的功能,而其不可复制、厚重丰富的文化遗产底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过去文化全盘抛弃,建立全新的文化,而是要继承并发扬历史中的城市文化。可以说,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今天一些城市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和破坏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3.大一统的城市文化建设规划造成了城市精神的衰落

工业化是一种强调流水线作业和批量生产的发展模式,而在这种发展模式引导下的城市化建设,也必然会落入大批量复制的窠臼,从而造成城市文化建设的趋同,无论在建设模式还是城市面貌上,很多城市都正在急速地走向大一统。具体表现为,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司空见惯,风格相仿、布局雷同的城市街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不足为奇。人

们在越来越熟悉其他城市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这种追求大一统目标的趋同模式,必然造成城市精神的衰落。由于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对于很多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一些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就成为了现实。还有的城市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大力热衷“形象工程”,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局部功效,轻长远目标;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建设模式所造成的城市文化建设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及其发展前途的迷茫。

三、建构——当代城市文化建设新途径分析

城市文化建设无论遭遇的不足还是扭曲,都可以说是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必然面对的一种结果性变化,这种变化在批判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激发出建构的方向、尺度和路径。可以说,批判不是目的,而目的在于能够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城市以更为理性、包容和自觉的态度建设城市文化。

(一)构筑特色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核心主题

城市文化建设无论是不足还是扭曲,都会形成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零特色。重视程度不够,自然是无力也无暇去打造特色文化,而扭曲的建设思路会造成城市文化的趋同,更是抹杀特色,因此首要的就是定位城市文化建设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化发展思路。

1.明确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

正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提,我们研究、规划、建设城市,就要深入挖掘和准确认知城市的文化特征,真正体会和凝练城市的文化个性,深刻感知民族风情。首先,要合理定位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着眼点和内涵,放眼整个城市乃至国内外来考量自身城市的文化发展目标和内涵特征,确定适合本土而迥异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文化方向。其次,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把积极向上、符合时代潮流、能够引领城市健康发展的文化基因作为传承的重点。最后,要寻找本地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分清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在纷繁复杂特色文化中确定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

2.注重特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持维护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方面。而蕴含其间的城市文化特色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自然历史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持维护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就要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步伐,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体系,健全文化遗产安全保障机制。要调整和完善城市建设的战略,城市发展规划要以原来的以旧城为中心发展,转变为发展新区、保护旧城,实行核心城市有机疏散和区域范围重新集中,构建保护传统特色文化的城市空间格局;在旧城改造中,要由修修补补转变为历史城区总体保护,在更大的空间内维护城市传统风貌;在危旧房改造中,要由大规模拆建转变为循序渐进、有机更新[2](p68)。

3.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和独具优势的教育“品牌”

精品并非高精艰深、富丽堂皇之作,主要是突出特色、具有个性、富于创新。如城市雕塑、建筑体造型、广告、绿化亮化和文字、图案等,这些可以自觉地融入城市的地方文化和独特的社会历史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基调,因地制宜,创造性构建,从而成就城市文化精品。因此针对文化精品相对匮乏的我国当代城市,需要大力打造、构建城市的形象和标志。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强化品牌优势,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推进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努力建成辐射整个城市的教育中心,深层次培育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二)构筑“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建设精髓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而人又是文化的存在物。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人性,要以人为本,要秉承人文关怀,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制度层面,文化都要始终更为贴近人性,而不是贴近经济指标。

1.要建设极具群众基础的城市文化

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建设要拥有广泛而雄厚的民众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城市中大部分甚至更多的市民都非常喜爱这种文化,都在积极参与这种文化的生产,都在消费着这种文化,还有很多市民都在这种文化形成的产业中贡献着劳动和创意,这种结果就是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表现,也是

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前提,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比如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会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能够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类型,就在于这两种文化都是极具民众基础的。即便我国幅员辽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区域所形成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都由特定区域的民众去承载和弘扬,而有了民众基础,文化建设就会在千头万绪的地方文化类型中形成最为一般的文化倾向,从而凝练为极具人文精神的文化源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认真挖掘一些好的历史和传统,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建设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发展城市文化。 众需要为出发点来建设城市文化

首先,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要使群众得到愉悦的感受。任何形式和发展程度的文化形态都必然要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只不过并非一切文化形态都能赋予人们以愉悦的感受。当然,这种愉悦绝对不是那种追求感官刺激的、使人消沉堕落的低级趣味,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促使人们进步的正向精神面貌和奋斗情绪。其次,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群众的需要。由于群众的文化需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着多元性,因而城市文化必然要面临“众口难调”的局面,无法满足当地所有人的需要,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有所行动和创新。因此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需要选择一种主流的、支持可能性大的文化形式作为城市文化的主体工程,之后参考和考察一些其他占有一定地位和群众拥护程度的文化形态从而发展多种文化形式,兼顾各方,使城市文化的结构主次分明,最终趋于合理和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果既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能够满足群众就业、创业的需要,使两者有机统一,则是最理想的效果。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市场机制对文化建设的动力

文化的产业化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建设尺度,因为市场化本身也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因此城市文化建设也需要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成本而进行资本化运作,通过优化其配置格局而实现文化产品的良性消费和流转。而广义上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文化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时装、美容、美术品、休闲运动产业等等。作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既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洛杉矶作为美国文化名城,仅仅依靠“影城好莱坞”和“迪士尼乐园”就创造了惊人的商业利润,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影视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同样,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已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点。

1.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的投入,集中力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市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合理界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做到既要保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社会职能,又要使文化产业充分走向市场。积极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利用公司化、集团化、股份制改造等经济手段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在市场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应当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做到政、事、企彻底分开,按照职能清晰、产权清晰、责任清晰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的行政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明细化,做到管理不出位、服务要到位。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对非法经营活动的治理整顿,铲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土壤,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3.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文化建设的珍贵原料,因此要对城市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准切入点,突出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合理开发,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既要盘活历史资源,

更要不断创新,用经济手段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提高我市文化生产力水平。要严厉杜绝盲目的破坏性开发,要视文化资源为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则显现出了对人才更为集中的高要求,因此,为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和专业、又善管理经营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再切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这方面要极为关注,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文化经纪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网络游戏开发人才等。要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田北海.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an exploration of the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new urban culture

gu min-min, song chang-sheng

(shijiazhuang economic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china)

篇9

关键词:京商文化特色 国际商贸中心 世界城市

引言

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应重视特色商业文化的建设,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开展论述,但鲜见到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文化建设的研究,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有好的商业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供给、优良的产业基础,这为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提供了可能,这些都是硬实力;商业文化建设则关乎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建设,影响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涵建设。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比较借鉴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以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京商特色文化为对象开展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视角。

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

(一)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

世界城市是在影响整个全球国际商贸的交易中形成的,历史上一定是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这三大城市均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中心。它们都有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特色商业文化推动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特色商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纽约、伦敦、东京的经验无不证明了这点。包容性、创新性、个性化是国际商贸中心的共性,是其发展的优质基因。无论是纽约所体现的多元化文化的格局、伦敦多样化的商业文化,还是东京的融合文化,都体现了国际商贸中心的文化特点。

(二)国际商贸中心均具优质基因

从纽约、伦敦、东京的商业文化来看,都具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是软实力的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商业文化则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符号。商业文化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同时,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出城市的活力,提高着城市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实现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增强世界商贸中心城市文化实力、提升文化品位的根本举措。商业文化魅力越强,文化特色越鲜明,就越能吸引国际投资者和旅游者、消费者。

同时,商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以商业文化为纽带能够实现众多资源的整合,实现商业文化的纽带功能。比如啤酒之都慕尼黑的啤酒产业兴起于18世纪末。啤酒成为慕尼黑的产业特质之后,著名的世界啤酒品牌、工厂和全欧洲的资源便向其聚集,慕尼黑开始形成其特质文化—啤酒文化,慕尼黑由此成为啤酒城,啤酒文化成为了慕尼黑商业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到,特质文化的产生可以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对其所处的区域的众多资源吸引力加大,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开始聚集,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聚集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当这种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城市的功能才可以发挥到最大,而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图1所示。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延续京商文化特色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该保持京商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一种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发展之道。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是京商文化。虽然“京商”的概念在近几年才被提出,但北京商业的发展及北京商业文化的形成则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京商文化是在北京城市商业发展中形成的,而诚实守信、开拓敬业、团结协作、海纳百川都是商业文化的特色和商业发展的灵魂。

北京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和消费中心,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北京自古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也是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商商人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商业文化在北京融合交汇,并结合北京的特质而升华成复杂的商业文化。京商包括了数以百计的商业行业,有数以万计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商业字号,涉及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并带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商人。各地不同的商业文化在京城汇聚,使京商文化具有典型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种特征也反映了京商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

作为一座现代化开放的城市,北京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北京的文化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商家、游客,他们对原汁原味的特色商业文化更感兴趣。国际化加速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北京国际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大栅栏、前门、王府井随处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同仁堂、全聚德、月盛斋身上,可以感受到老字号与现代市场理念的融合。

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背景下打造京商特色文化

(一)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特征

京商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绎和传承中,京商文化接纳了全国各地商业文化,而京商的经营文化特质与国都、皇城的贵族文化相适应,与淳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同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以诚信为本的京商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一体化商业的时代,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背景下,京商文化应彰显其包容性,与各区域、各国家的商业文化相交汇,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在共性的基础上京商文化应保持其不同于其它地域商业的个性特征。

(二)与发展俱进,彰显绿色特征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关于碳排放问题之争,是一次重大关于未来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新价值观之争,一次新的全球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预演。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低碳问题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北京要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在其发展建设中要注重发展低碳经济,体现绿色北京的特征。

(三)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和谐特征

京商文化的内涵应体现和谐特征,与建设和谐社会相统一。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认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促进京商文化的和谐发展,既要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企业实际。京商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京商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的步伐推动新时代京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与传统文化交融,彰显京味特征

诚信经营理念是京商文化发展的基础。商业文化最主要的核心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这一商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商业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健康的基石。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丰富京商文化内涵。北京的商贸企业在国家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无私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一种担当。这是京商文化中“情义”二字的体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离不开弘扬高尚的商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发展质量、商业布局、区域规划、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改进。应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以现代商业理念为魂的发展理念。

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京商特色文化的形成路径

(一)挖掘京商文化底蕴塑造京商特色文化

挖掘文化底蕴,京商特色文化是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塑造京商特色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让城市文化明显化、城市商业特色化、城市经济名牌化,以此形成城市精神、文化、经济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价值。

(二)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竞争实力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弘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抓住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从历史文化信息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并将其神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优秀文化传统,利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它们全新的主题和生命内涵。

(三)创新京商文化产生商业推动力

只有注重商业文化创新,坚持现念、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以文化创新企业,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传统京商充满魅力,不仅要把传统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还要进行文化的融合,开创出一个超越历史的京商,推动北京商业的发展。北京同仁堂就是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理念结合的典范,这一做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

把京商特色与北京国际化特征、北京现代化特征、北京和谐化特征、北京绿色化特征等相结合,发挥现代京商文化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京味儿”与“国际化”的结合,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的特征;与现代化俱进,彰显时代特征;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人文特征;传承京商文化,体现京商文化特色,把京商文化发扬光大。京商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进程中,这些优秀的品质更是不可缺少的。基于前面的探讨,本文借鉴传统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用厚德载物的胸怀,不断开拓创新,以实现人天合一的和谐发展,如图2所示。

(五)致力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

京商文化是北京商业发展的源泉,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可供现代京商借鉴,汲取其养分,发扬壮大,促进北京流通现代化的建设。打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符合现代国际商业准则,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北京特色的健康、成熟的商业文化。要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作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丰富度和影响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品牌的打造和发展是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北京品牌发展初具规模,国际品牌专卖店开店年均增速在44%以上,截至目前,世界顶级品牌100强中,已有90家进入北京;同时,北京已经拥有41%的世界顶级零售品牌,位居全球第六和内地城市之首。此外,北京本土品牌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北京有98个品牌入选,占全国的19.6%,品牌数居全国第一(见图3)。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2012年中国品牌1000强中,北京以269个品牌位居第一(见图4)。在全国430家老字号中,北京也以67家位居全国之首。把品牌树立成某种文化的象征,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可小觑,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可使消费者不断产生购买行为,从而带来销售力的提升,使企业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要“标新立异”,城市的价值和特色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文化,要体现东方文化与京商文化的特色。目前京商文化影响力还主要在传统领域,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今后在这一方面应加强建设与影响,提升世界影响力。

京商文化应当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由此产生的未来商业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是京商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是打造“京商文化”品牌的契机,“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京商文化所蕴含的新内涵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会彰显其更深刻的意义。

打造京商特色文化,将提升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让“京商文化”成为北京商业的名片,成为城市的名片,这将有助于北京成为有“京味”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增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商业文化理念[N].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副部长在首届中国商业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08.11

2.王成荣.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3.王成荣.品牌价值论—科学评价与有效管理品牌的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王茹芹.京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王成荣等.北京商贸中心建设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6.周晓虹.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J].浙江学刊,2004(4)

7.魏中龙,张慧.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洪增林.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传承[N].西安日报,2010-3-1

9.张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比较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1)

10.汉纳尔兹.城市.载亚当·库珀,杰西亚·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G.Simmel,The Met 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 Simmel,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0

12.W.Sombart,Luxury and Capitali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7

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文化资源 熏陶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笔者的出发点和主题就是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

灵。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和共同劳动的结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把立足点和主旨确定

为: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1 用古诗词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诵读积累古诗词不但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导学生精心学好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技巧。其次,开展“我爱读古诗词”的语文活动,每周增学一首古诗词。每周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动手搜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优秀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同学朗读理解学习,并抄录在语言积累本上熟读成诵。下次学习新作品时,先要朗读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温故知新。鼓励学生下载到该诗词的歌曲,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轮到我班时,正值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笔者精心挑选了几十句恰好与时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风”或“春雨”“春水”的古诗词名句训练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在台上表演“古诗词含春名句联诵”。先全体学生齐诵16首诗中16个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诵13首古诗中含有“春风”的13个名句,男生朗诵11首古诗中与“春雨”“春水”有关的11个名句,让学生从凝结着古代诗人智慧和灵感的咏春诗句中去重温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万种风情。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可我们人生的春天却只会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播种希望,将来才能收获金色的果实,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 讲爱国名人故事,用中华名人的爱国事迹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爱国”是它的核心和基石。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爱国精神浇灌着中华民族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文明。在中华传统美德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爱国诗词,讲中华爱国名人故事,唱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歌曲的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我校开展的全县德育展示开放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队活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爱国主题的诗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爱国名人的动人故事,还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国是妈妈》,得到了观摩教师的好评。

3 讲中华成语故事,用成语中的名人事迹熏陶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一些成语蕴藏着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许多个性鲜明,有智慧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中。挖掘这些故事,让学生讲述,既增长了知识,学习、积累了语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闻鸡起舞”祖逖苦练武功立志报国的故事,“凿壁偷光”匡衡家贫却勤奋读书的故事等等。学生通过讲述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历史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启迪,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