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手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设计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象征性表达”原指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将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将无限的深意寄于有限的事物,从而营造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艾里克斯在《以场所为中心的语言》中指出,不同的场所——空间,所反映出的象征作用也是不同的,何谓象征作用:“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就像从墙上孔洞投进的一束普通阳光,可这束阳光却会因为投在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中,这个特定的“场所”而具有了神圣的象征作用。在《诗意的建筑》当中,马琪就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间展开分析,其中提到地域文化与成长经历对设计师所运用的象征手法的影响。安藤的作品受家乡数寄屋文化的影响。数寄屋文化表达的是一种禅意和诗意的美,营造的是一种宁静、闲适、平和、清远、空寂的意境。以安藤的教堂三部曲为例,他抛去了空间外在的装饰,通过混凝土这种冷静、精致的材质,用风、声、水等元素相互配合的象征手法,精妙地将禅的意境带入了其建筑空间中。
二、象征性艺术元素的运用
空间的设计与暗喻手法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每位优秀的设计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这些光怪陆离的设计语言都是由或相近或独特的象征性手法组成,不同设计师表达具有同样情感特征的事物时,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也大为不同。以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米拉公寓为例,整个建筑充满了对海的隐喻。这源自于巴塞罗那地中海的地理环境,高迪作品中的创作元素多来自于对海洋生物的模拟。米拉公寓具有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建筑立面上的隐喻分为三部分,下面两层的基座象征“骨骼”,有着波浪形的陶瓷面砖和海绵一般波光粼粼的阳台,上面四层的外立面装饰象征着“大海”。整个建筑的屋顶则象征“龙”的形象。“骨骼”“大海”“龙”这些元素都与巴塞罗那的文化与历史紧密联系。传说巴塞罗那的守护神圣乔治曾在海岸上与有着双翼、遍身鳞甲的恶龙搏斗,以救出被当作祭祀品的国王的女儿,并领导了加泰隆尼亚的独立运动。“龙”就是被加泰罗尼亚的基督教徒杀死的毒龙,“骨骼”象征着在战斗中殉难的人们。高迪通过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其作品带上了童话一般的故事性色彩,创造出了超出空间本身的意境。建筑师张永和早期主张叙事的建筑手法。所谓叙事建筑,类似于徽州民居以及大部分中国建筑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大量运用图案、图腾来装饰建筑的象征手法,以物纳祥或是将历史故事或典故刻在建筑表面。在张永和设计的北京“京兆尹”餐厅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与设计手法的体现。这是一座四合院里的素食餐厅,设计师运用相互错落的木块创造出半透明的隔墙装饰,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带入现代感十足的空间当中,将餐厅北京四合院的文化主题升华了出来。
三、象征性表达的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为设计对象贴上了鲜明的情感标签,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使整个设计的主题得到升华,是画龙点睛的一个必要步骤。象征性的表达在设计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出空间的情感属性,也就是情感空间。情感空间是指在特定时刻,由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刺激引起的感觉联合起来所形成的观念,如同空间设计中各个不同的元素。可以将其拆解开来审视,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会从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象征手法便是情感空间中的重要营造要素。在空间营造中可以追根溯源地找到每一种手法的来源。对于象征性手法来说,首先具有的是审美心理的普遍性,人类对相同的元素在心理环境中的映射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恰当地使用象征性手法首先要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李伯斯金的作品,多以扭曲、倾斜,甚至支离破碎的形象象征情感属性。而这些夸张的形式如他所言,是建筑对于历史的描述,是建筑空间中的情感体验。以犹太人博物馆为例,曲线与直线的碰撞交错,狭长高耸的中部通道,不规则的开窗设计,都象征着犹太人在德国的痛苦经历,这便是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象征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造手段。运用恰当的象征性设计表达手法可以更好地突出一件设计作品的情感深意。
四、结语
篇2
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设计师们高举“功能主义”的大旗。但是这个“功能”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只是过度的强调设计中物质功能的绝对地位,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简单的集合体、均匀的空间气质,构成式的点线面关系等等,仍然是缺少了点“人情味”。
设计的“人情味”就是在极力扩大物质功能作用的同时也要很好的考虑到使用者精神上的需求。而这种精神诉求则来源自对空间个性、生命的塑造,使空间与人的心理产生共鸣,用空间去打动人心。
我国传统园林在满足居住、休闲等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意境的塑造,也可以说是注重使用者精神层面的感受。这种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正是目前室内设计中所或缺、或极力追寻的。要是能将古典园林空间的设计手法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便可以加强空间的趣味性,赋予空间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空间的精神文化品质,进而为我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空间的对比处理
我国古典园林空间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性、丰富性。而这些变化性和丰富性均是来源于园内空间的对比处理。正是因为这些对比的存在,才使得空间更加富有乐趣,更能激起人内心情感的变动。
1. 大与小的对比:将两个具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空间毗邻在一起,可以借由两者的对比更加的凸出各自的空间特点。这样会在人的心理造成一种情感波动,从而很好的将物境升华为情境。此空间组织多见于南方私家园林入口处理,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如网师园,进门先是一个狭窄的有影壁遮挡视线的轿厅,然后经过一系列曲曲折折的压抑而狭小的游廊,最后穿过月亮门方可到达中心宽广的湖区。通过前面一系列小空间的过渡,这时的湖区则显得更加宽广,人的心情也会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化。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为了突出强调某一个空间,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大小对比的手法。好的设计并不是不断的做加法,简简单单的空间,其效果反而更有冲击力。
2. 实与虚的对比:虚实的对比形式通常表现为有与无、隐蔽与凸显、有景则为实、留空则为虚,近处之景为实、远处之景为虚,明为实暗则为虚、物体为实,暗影为虚等。
这种虚实对比的处理也可以应用在室内空间的隔断上,用墙体进行空间的分割总是有些强硬,感觉上将原本一体的空间割裂开来,被分割后的空间也不免单调。但若是采用一种虚虚实实的对比的分割方式,那么空间既连贯,也富有变化。例如,采用绿植、水幕、中国传统的扇,或是带有漏窗的墙体等分隔空间,这些元素有的本身就是虚体,如绿植和水幕;有的则本身包含了虚实变化,如扇和带漏窗的墙体。这样分隔后的空间有遮有透,变化丰富。
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一种虚实对比的体现。光影为虚,墙体为实。往往这种虚实的处理还存在了时间变化元素,空间更为迷人,更能打动人心。
3. 动与静的对比:中国园林不单单是从某一个固定的场景观看的艺术品,而是在一个“游”的过程中方可体现出其空间的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空间布局时不仅注意空间在静止状态下的使用效果,还要考虑到在其中行走的人,考虑到空间如何组织才可以在一个运动的状态下得到好的体验效果,要考虑到在整个运动流线上,所有空间序列的变化是否完整、连贯、和谐,还有这些空间在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感受。
正如贝聿铭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中所表现的,除了墙这些实体外,光线、人的流线也是我们重要的设计要素。站在中央大厅上层空间俯视整个交错的空间,白色的墙体,简洁的铺地,来来往往交错的人流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个对比加强了每一种空间的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丰富了这个空间。想想若整个东馆无一人存在,肯定不会有人流不息时完美的效果。还有东馆内不停变化的光影与白墙、展品等的动静对比,为这个空间增添一份活力。总之在现在的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那些静止的陈设、墙体,还要去考虑一些可以产生运动美得元素。光、人的运动、流水、移动墙体等等均是我们要探究的对象。
空间的节奏与韵律
“园林建筑艺术通过立体和平面的构图,运用点、线、面和体,各部分的平衡、对比、比例、对称、空间序列的变化等,取得节奏和韵律的艺术效果。”
于室内空间设计,为了取得一种好的空间序列组合效果,可以考虑到空间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节奏感可以将基础元素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重复的组合,是紧是松,是高是低都要有一个潜在的规律去统筹这些变化,如此才可以达到一种协调的作用。至于元素的选择则不宜过多,具有一定的特性。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对园林空间层次丰富的具体写照,主要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达到的。一个大空间,不加以分割则不会产生层次上的变化,若是完全的分割则就不会有空间的相互渗透。只有当隔而不断,断中有透时才会形成空间的层次感。并且这样的空间才会有所区分又有所联系,即满足了层次的丰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流动性。
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应用,对于那些非承重墙体不妨让其也通透些,即让墙体视觉感受比较灵动,同时也使得空间相互流动、融合。
至于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可以直接将室外自然元素应用于室内环境中,也可以采用可以移动、旋转的活动墙体,可以随时将室内外空间打开连通。亦或者可以采用模糊室内外空间分界面的方式。
此外,还可以吸收苏州博物馆宛若南方园林般的空间布局方法。每几个空间中便形成一个小型庭院,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相互交叉并存,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使人在行走过程中室内室外交替变换,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
园林空间的时间性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就总是伴随着时间的观念。我们的园林艺术亦是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就是时间性的最好体现,每走一步,视点就会发生变化,看到的景色也自然每时每刻均不相同。这就是在四维时空中,时间的积累对于空间的作用。
即使是同一个风景、同一个角度静止欣赏,随着时间的流逝、光线的变化,产生的空间感受也是不同的。苏州网师园的中心湖景,中午它是清爽明朗的,黄昏时,当夕阳撒满白墙,浪漫而又温柔。
此外也可以去刻意的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观特色。扬州的个园,在同一个院子中的不同方位设计四座假山――春山、夏山、秋山、冬山。根据假山的不同形态和植物选择的不同,给人的空间意象也是不同的,让人在同一天内感受到四个季节。最巧妙的就是这四山的位置安排也符合四季的变更,当游人依次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后,便又会回到与春山仅一墙之隔的地方。此时此地,透过墙上的漏窗遥望春山,真有一种在冬季期盼春回大地的奇妙感受。
空间的时间性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见。首先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空间的最佳观看角度、观看时间。然后考虑到路线的变化,考虑如何在行动的推移过程中将这些最佳角度结合起来。
同时,时间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存在,在对空间时间性的塑造上,可以借助于一个实际物质的元素来体现。此元素随时间的变化具有可视性的变化,例如光线、气候、各个时令的植物等。贝聿铭的作品中,他经常是通过一日之间光线的不同方位、强度的变化来阐述时间于空间的作用。
篇3
之所以用“修辞”,而不是“修饰”或者更为常规的“装饰”来表述这种面对空间的行为,一样意在强化一种以空间为文本的创作意识。“装饰”强调的是空间的物质实体,而“修辞”着意空间的本真内涵。修辞体现的是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一、 多序列的空间观念
序列空间,从汉代画像砖所生动刻画的园墙,回廊分割的空间,到遍布江南的私家园林,利用墙廊的转折、景洞景窗配置,使空间产生起承转合的变化就已形成。单就民宅中的院落就有前庭、中庭、边庭、、边院、后院、复式边院、宅旁园林等多种空间转换的序列,这些空间的组成又反映了居所的起居、读书会客、家宴娱乐等不同的功能,特别是文人诗意 的参与,其序列由简单到复杂、平直到曲折、单一到多变,大大丰富了居住环境空间的变化,形成多序列的空间观念。
中国的艺术观念讲究起落、起承转合、用序列表达其内含的变化和深度。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序列观念反映到空间设计创作的活动中,从四梁八柱最基本的木构架建筑元素,演变出层次丰富的空间变化,创造出各种优美的环境,应当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形成空间环境所特有的创作过程。
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建立取决于环境的形式是否实现了人们生活世界的种种精神要求,取决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反映在室内环境上的理想程度。取决于室内设计师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体系中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与创造。
二、 环境空间的构思意念
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总是着力于在捕捉艺术形象,不是简单的重复再现形象本身,而是觅寻传神写意的境界,即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之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就是说,表达事的内含,则更要着力于艺术构思。
黑格尔将空间定义为:空间是外在于自身存在的无中介的漠然无别状态。但这种虚无的“无别状态”并不能赋予“空间”这两个字以任何确凿可信的意义。因为在空间的后面,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解释这个概念,在空间之前也没有任何可以回避的出路。空间只是一种原始现象。通过设计的手段将空间分割、整理、组合来实现最佳的空间秩序。
中国建筑空间大都取之自然的水、石、池、木等来衬托建筑环境,艺术地再现自然,不同的构思意念造就空间有雅俗之分,高低之别。而室内设计既有它的美学因素,同时亦包含哲学的思想,并且又非常强调科学性。哲学思想里的虚实之美,主次关系,阴阳相生等理论在实际的设计操作中处处体现.设计的科学性则是强调合理的安装设计,合理的材质加工和搭配,符合人们使用要求的人体工程学等因素。
三、情感本位空间
安藤忠雄提出过一个“情感本位空间(Emotional fundamental space)”的概念,并认为:“这个概念必须对日常生活具有意义。”这种概念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与诸如采光和通风之类的技术因素相关,或对居住者特殊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情感本位空间与精神的较深层面相关,它是独特的,它为与之相对的普遍空间注入新鲜气息,使它们变得活跃和有生气,并与观者心灵对话。尽管如此,只有当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意义时,它才能够作为一种现实的结构去包容空间和生活,也只有那时,情感本位空间才在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
安藤忠雄说:不管空间本身多么富有戏剧性,我坚持认为它不应该脱离使用者的生活。
在功能性空间之间创造一种并不暗喻使用的过渡空间,正是这种过渡空间,鼓励人们在居住生活中成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指定空间功能所限定的“占有者”。
四、其他几种空间修辞手法
1、光影和形式
光使物体成为物体,并与空间和形式相关联。建筑空间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幻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形象也随之改变。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在世界上数不清的建筑里都存在着一些谜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光。光是极其独立的,很多时候它和建筑的结合成就了艺术。
比较而言,光在日本的建筑中最见生命力了。单纯和简洁的光创造了一种寂寞的心绪,而这情绪上的纯粹,则更能感悟外界柔和的瞬间变化和内在的生活韵味。日本整个美学基调往往来源于此。由于自然的要素使建筑获得了意义,亦对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给予了象征。这种重视光与人心理体验的传统赋予了日本建筑强烈的个性。原来,独特的品质应不附丽于任何规律、形式和流派,却需要生命力去支撑和支持的。
在室内设计中,“光”不仅仅是照明功能的需要,而且往往它是主宰物体“形”、“色”、“材质”的最活跃因素,光的强弱、光色冷暖、光晕大小、光形构图以及光的照明形式、光影关系都给室内建筑气氛以极大的影响。
2、光与色
光对空间与造型的影响:它们不仅可以限定空间,同时对人活动的安排,对环境气氛,对内部环境的美学效果以及内部环境实用功能都起重要作用,而在这几方面因素中“光”往往是首先制约的条件。
光是“有情的”,这种情来自于它同人们内心所产生的共鸣。环境气氛的取得需借助光环境的设计。有时也利用光作为室内设计中“景观布景化”、“照明裁减化”、“光形色质一体化”各种建筑手法的依据,讲求光影的明暗层次、虚实组合与裁剪构图。
3、 颜色的魅力
要营造室内空间气氛,色彩的定位在空间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色彩有力地影响着空间使用者对环境的看法。色彩给空间使用者带来生产力和心理上的满足。色彩是通过人们的印象或联想来产生心理上的影响。色彩和环境有密切联系,尤其在室内,色彩的反射可以影响其他颜色。同时,不同的环境,通过室外的自然景物也能反射到室内来,色彩还应与周围环境取得协调。
篇4
灵巧通透的濯缨水阁紧贴可供攀爬玩耍的黄石假山,月到风来亭联系着起伏的单廊,分别位于水面的南侧与西侧。西部景区为殿春簃庭院以“泉”为主题。庭院的制高点为冷泉亭,坐落在假山之上,亭子旁藏着涵碧泉。此部分是园内安详宁静的读书斋。南部景区为小山丛桂轩庭院,由小山丛桂轩和蹈和馆同曲廊和院墙相连围合出狭小的庭院,以假山石和园林植物为主题。面积虽小,但总体布局和景区主题显然是经过一番斟酌得到的。三个景区的主题分别为山水、泉和假山植物,各具特色。三景区主次分明,各个景区被赋予了明确的功能,主景区用于游览和观赏;两个次景区不同于主景区的全开放格局,较为封闭和安静,则用于读书。同时,三个景区紧密联系,共同服务于住宅。主景区分别与两个次景区相连,但连接方式有所不同。冷泉亭庭院与主景区仅通过月洞门,隔墙而居,联系直接利落;而小山丛桂轩庭院与主景区层层相隔,有曲折的回廊、通透的建筑、错落的植物。两个景区互相隐约可见,但又需穿过层层障碍才能到达对方。不同的联系方式增加了游人的游览体验,丰富的观赏体验使得游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间接补足了园林面积小的遗憾。
2景域控制
网师园的中心景区尺寸大约为31m×55m。其中,近似正方形的水面面积达到约25m×18m,占据了主景区很大一部分面积。水面周边的对景多为建筑或类似尺度的树木与假山(屋檐3m,屋脊5m左右,假山不高过5m)。在水面18m~25m的尺度和对景视距约31m距离(以看松读画轩南视为例)的情况下,按人正常垂直视角分析,水平面以上的视角大约控制在25°~30°。根据《风景园林设计要素》,27°为最佳观景视角。这一点和网师园主景区水面周围的情况基本符合。再者,同苏州古典园林的其他大型园林的水体尺度相对比,网师园水面在尺度上也并不逊色(以驳岸到对景的距离计)。例如,拙政园自远香堂北视,至其对景雪香云蔚亭的距离约34m,水面进深20m;留园自涵碧山房北视,至其对景可亭的距离约为35m,水面进深19m。由此可见,虽然园林总体面积并不大,但在水面尺度和视距的处理上,网师园并没有比其他大型园林欠缺。作为主景区最重要的控制性景观元素,水面尺度的成功把握为主景区造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游线布置
苏州园林追求意境,游览线路往往处理为曲折。网师园也不例外。主景区沿着水面通过园林建筑和景观小品(石板桥、汀步等)的进退、扭转以及上述景观元素的不同搭配获得曲折多变的效果。而主景区的游线穿插在各主要建筑、景观元素和小径里,环水面一周。次景区小山丛桂轩庭院西侧设置了蜿蜒的折廊,让游人在体验充满变化的景色时感受到行进的乐趣。冷泉亭庭院则利用假山形成踏步,游人拾级而上到达亭子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与主景区和小山丛桂轩景区水平移动不同的手脚并用垂直移动的别样趣味。主景区沿水面的游线显然是经过仔细考究的。如图所示,若将主游线经过的空间形态在平面上用矩形表示,狭长状空间与接近正方形的空间大致上交替出现,如此一张一合,使得游人在行走过程中不断体验着空间变化,时而压抑,时而开阔。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园子面积小的缺憾。
4空间转化
网师园的空间转化手法主要体现为欲扬先抑,这是苏州园林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网师园中主要用在宅与园的空间转换中。第一处位于撷秀楼西侧。从撷秀楼向西有一条窄小较为阴暗压抑的通道,从通道出来,进入临水的半亭,水面豁然出现在眼前,十分开朗。之前的阴暗和之后的明亮开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处位于竹外一枝轩。从集虚斋进入主景区要通过一扇圆洞门并经过竹外一枝轩。和上一处不同的是,整个过程中视线在室外是连续变化的,游人在走出圆洞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象从半遮挡的黄石假山—完整的假山—包含水面、建筑和植物的中心景区全景。视觉中不完整的景象促使游人前往探寻,最终同样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5丰富层次
丰富有内涵的层次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精致的观景效果,对于面积较小的网师园,营造丰富的层次尤为重要。由于中间有水面,因此水面是主景区所有景象的前景层次,以岸水边的植物、假山石、园林建筑作为中景,而白墙灰瓦和蓝天作为背景。以上描述的是最基本的景观层次分布,但要做到水体四边丰富、连续的精彩层次并不易。网师园中部景区四周的园墙做到了全封闭与半围合相结合,全封闭的园墙以白墙衬字画、白墙衬漏窗、园林建筑木质立面等形式出现,半封闭则包括柱廊、植被等形式。多样的背景间断出现,富于变化。中心水面近似方形,但两对角处各向外延伸,架小桥(拱桥及石板平曲桥)于上,在视觉上做到扩大景深,丰富层次的效果,刻意营造了“疏水若为无尽,断处开桥”的情境,使水体有无限延伸的自然之感。
6尺度把握
古典建筑本身有自己的制式规范。但在造园过程中,为了符合园林本身规模以及所要达到的观景效果,建筑体量会略微做些调整,或是采取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主体水面东南角的小拱桥就采用了缩小体量的方法,是为了同延伸出来的细小的水道的尺度相符合。主水面东侧的白墙灰瓦背景,则化整为零,用不同形式组合的漏窗,结合几栋住宅的各不相同的山墙面,形成了和谐丰富的画面。另外,水边的石板平曲桥、假山甚至假山上攀爬的紫藤以及主水面周围的园林植物,尺度都比常见的有所缩小,漫步在主景区中,整个园林给人一种强烈的小巧精致的感受。除了上述6点之外,为了使游人在中心景区中不感到局促,造园者还注重了其他一些细节设计。濯缨水阁小巧玲珑,整个建筑十分开敞通透,南侧的墙壁上开洞,借景濯缨水阁南侧的竹景,使得建筑即使十分贴近水面,也不显得压抑。竹外一枝轩和集虚斋之间开圆洞门,使看到此处的游人能够有所联想。而月到风来亭墙面上的镜子更是让人感到整个园子扩大了一倍,当然这面镜子的历史很值得考证。
7启示和运用
篇5
1平面设计空间表达的特点
平面设计是一种在二维空间内,把复杂多样的图形,通过对各种设计要素的综合运用,给观者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三维视觉感受的表达形式。就平面设计的这一特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定了平面设计的空间表达,也就是一种有限制的空间表达,决不是像在绘画中对客观世界三维空间的体积和纵深直接摹仿与复制,得到一种真实亲切的视觉效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平面中建立一种新的美的空间秩序。因此,就这一表达特点而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如何实现对艺术空间的驾御能力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
2绘画艺术的空间处理手法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绘画,无庸置疑,是平面设计的基础。绘画也是平面设计的源泉,更可以强化设计的意念,使作品呈现绚烂多姿的色彩。绘画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更主要地取决于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视觉文化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化的、审美化的符号体系。它有异于科学的解释,更多地包含了一种情感色彩与生命之间的联系。空间表达作为绘画表现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的不断实践探索与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意味的一种视觉语言形式。这些空间处理的艺术成就与经验对平面设计的视觉表达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借鉴与参考,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原则。
2.1利用明暗表达空间感
明暗是西方绘画中用来表现空间最为基本的传统技法之一。明暗调子是客观存在的,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便产生明暗关系。如果没有光,便没有明暗,也就没有视觉的形体。因此,正确的运用明暗及其阴影关系能产生三维空间感。现代学者梅兹格就指出:当视网膜上的图像情报送达大脑的时候,网膜就像是得到了修正,其明暗效果立刻换成立体效果,因此人的视觉能直接感觉出,物体明暗上的凸凹关系而产生立体感。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平面设计的艺术空间表现上,为了塑造出生动的空间感、层次感,明暗表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暗表现空间的这一原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中,特别是海报招贴设计。德国平面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的许多平面海报作品,就是借助明暗效果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建立的一种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也正是通过光影的这种表达形式使画面层次丰富,同时增强海报视觉冲击力。
2.2 通过色彩表现空间感
光在反映物体的体积和明暗的同时,也赐予了物体以表面的色彩。没有光,人类就无法感知色,而色也正是在光刺激眼睛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视觉感应。伴随着人们对空间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绘画中对空间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性、丰富化。色彩表现空间是在人们的实践性不断驱使下所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之一。色彩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在绘画中的独特的意蕴,是任何绘画语言都无法代替的。与早期用光影、明暗来表现绘画中的空间感不同,用色彩来表现空间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产生了深邃的空间意识。然而,用色彩表现空间又与色彩的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对比来获取画面的空间感。一般情况下,暖色、纯色、高明度色、集中色等具有前进的感觉;而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分散色等则具有后退的趋向。冷色调给人以后退的心理感受,暖色调给人以前进的心理感受。在黑背景上,亮色具有前进感,深色具有后退感;在白背景上,亮色具有后退感,深色具有前进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纯度越高的色彩越具有前进感;纯度越低的色彩越具有后退感。平面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变化表现空间感的技巧来使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具有更为真实丰富的空间效果。
2.3运用透视表现空间感
透视就是指眼睛透过一个“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物体。透视原理的运用在一段很长的历史中并没有被文字化、理论化,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透视学的观念。从此,它成为了欧洲传统绘画表现空间感的方法之一。伴随着人们实践意识的发展,透视法这一原理在绘画中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在平面设计中,透视法的这一原则也得到了一以贯之的运用。设计者在深刻掌握了透视之后,根据主观意愿来改变客观空间形态,使作品更加符合艺术家自我的创作意图。对人类正常的空间观念的任意处理、重组在设计作品中可以产生似是而非的矛盾的空间印象,伴随着空间形式的改变,新的形态与空间观念也应运而生。
2.4 利用空白表现空间感
中国画最讲究空白,在中国画中白与黑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是无形与有形的统一,使人们能够在这一黑白之中体味到博大精深的“道”的存在。黑的存在通过大面积的空白的渲染显得更加空灵,营造出一种视觉与心理上的特有之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回味,这也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象外之意,画外之情”。
在我们的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画中的这种空白的手法来提升设计的层次。正如查克・唐纳德所说:“没有空白空间的设计就如聚会上的饶舌者一样令人厌烦。”事实上,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很多大型的企业正是在很多的纸本的宣传媒介中买下了大量的空白空间、并且巧妙地利用这些具有象征文化内涵的空白空间来为自己做宣传,而不是将整个空间塞满。正如老子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充,其用不穷”。这种对空间的处理正是将空白空间转换为积极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奢华和浪费。
2.5 利用肌理表现空间感
任何材料的表面都有其特征,它可以是光滑的,也可以是粗糙的。这些材质表面呈现出有序或无序的纹理被称之为肌理。不同的绘画材料造就了不同的肌理语言,许多绘画作品正是利用了不同材质的表面的肌理效果的不同来表现、深化空间。在绘画中用肌理来表现空间的手法也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当中,通过它们之间不同的质感、纹理和颜色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画面视觉空间,可以给作品带来一种新的意蕴,带来一种独特的美感,给设计带来全新的灵感。
结语
篇6
一、税收执法内部监控运行现状
(一)执法内部监督控制发展历程
(二)现行执法内部监控运行的特点
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行税收执法内部监控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有五大特点:
1.明确了执法监控责任部门。从当初税收执法监督控制职责挂靠办公室,至后来成立政策法规部门专司政策法规工作,从其机构演变和职责定位来看,充分体现了各级税务机关对税收执法监督控制的重视,为税收执法监督控制提供了组织保障。
2.明晰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制定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范本》,对税务登记岗等69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及岗位间工作关系图进行了详细阐述,对15个公共职责涉及的岗位和工作规程进行了明确,建立了明晰的执法岗责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使身处不同岗位的执法人员明确了需办理的工作事项、履行职责必须遵循的各项要求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的业务流转配合关系,实现了税收执法权的合理分解和相互制衡,为税收执法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执法标准,也为实施流程环节控制奠定了基础。
3.明确了人机结合考核的模式。在对税收执法进行内部考核、外部评议的基础上,着重推广运用了“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对税收执法的适时监督控制,形成了人机结合的监控管理模式。
4.制定了执法监控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执法公示制》、《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会签审核和备查备案制度》、《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执法监控制度。
5.规范了责任追究。制定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进行了全面规范。一是规范了责任追究的形式。对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税收执法行为违法的,明确了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两大类责任追究形式,其中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经济惩戒包括扣发奖金、岗位津贴。二是规范了责任追究的适用范围。按责任追究的形式分类,采取正列举法对每种责任追究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对不予追究、从轻从重追究、主次责任也进行了规范。三是规范了追究程序。
二、现行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单一性、局限性、滞后性之间不对称。
(二)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因其监控的内容、重点、方法以及结果应用未进行明确规定,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沟通,在任务下达、流程设计、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信息难互动,监控信息流转呈无序性。
由于税收执法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时效性,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控制,需要各部门全面参与,部门与部门间良性互动。而部门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各类执法内控信息的有序传递、分析和运用。但在部门职责定位中,税收执法监控的职责定位在政策法规部门,而在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定位上没有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控的字眼界定,虽然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税政、征管、计统以及各基层分局对税收执法进行了管理,取得一些信息,但这些部门却将自己定位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自己对职责范围内税收执法进行监控发现的问题毕竟属于“家丑”,要么极力遮掩,要么及时纠正,实施“内部矛盾内部消化”,并未将这些信息进行有序地分析、传递和运用,税收执法监控信息流转处于无序状态,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四)责罚难对接,现行责任追究与公务员法不能对接。
在现行的执法责任追究中主要有两类形式,即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其中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经济惩戒包括扣发奖金、岗位津贴。而其中责令待岗、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与《公务员法》进行对接,如责令待岗,在公务员法中无待岗的条款,更没有待岗期间工资、福利、津贴、奖金等方面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有违法的风险。又如扣发奖金、岗位津贴,在《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除此之外,国家未对扣发奖金、岗位津贴做出其他任何规定,因此对执法过错行为实行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从法律上找出依据。
因此,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有效监督控制,单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或者仅靠制定并实施几项制度、办法很难实现目标,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备税收执法内控机制,要在不断完善的执法岗责、流程、制度、标准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执法内部监控组织,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办法,强化内控信息流转分析和运用,加强对税收执法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才能达到规避执法风险、提高执法水平、实现税收职能的作用。
三、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这是我国的法制原则,也是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所谓的“法”是一种广义的法,它既包括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而且应包括执法内控机制建设中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办法、流程和操作指南,即在税收实践工作中不断建立健全的制度规范体系,通过制度的实施、执行,充分发挥其规范、指引、评价、制约、惩治、教育的作用。
(二)要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简捷高效的原则
我们在对税收执法进行监控中,既要对税收执法内容进行全面覆盖,又要突出监督的重点,不能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齐抓,做到重点内容重点控,一般内容一般控。要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在监控方法上必须简捷高效,必须突出税源管理的核心,不因监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影响正常税收管理活动,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内控机制建设的设计原则。
(三)要坚持人机结合、过程监控的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监控的功能,又要注重人工监督,既要对执法的事后监控,更要突出事前、事中监控,在监控方法上,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往往比事后“亡羊补牢”更有效,也更有意义。这是执法内控机制的重要方法原则。
(四)要坚持责任追究与校偏纠错相结合的原则
对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税收执法行为违法的,必须实行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岗责、流程、制度和标准制定起到指引和标杆作用,要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起到警示、督促、纠错作用,要通过责任追究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这才是实施执法内控机制主要目的。
四、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应建立的相关体系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应建立执法岗责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执法制度体系、执法标准体系、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方法体系、内控信息流转互动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其中执法岗责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执法制度体系、执法标准体系是建立科学完善执法内控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这四大体系业已成形,待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在本文中不再赘述。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方法体系和内控信息流转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在这里进行一下探讨。
(一)建立统筹的内控组织体系
要按权责统一、条块结合的原则,对税收执法监控职责、层级及监控对象进行科学分解设定。法规科为执法内控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监察、稽查、税政、征管、计统、办税服务厅及税源管理部门为执法内控管理的参与实施部门,人教、办公室、信息中心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管理的服务保障部门。政策法规部门主要负责执法内控方案、办法、制度的制定,全局执法内控的组织、协调,对执法内控部门的职责履行及全局范围内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控制。监察室主要对法规部门执法行为及内控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稽查部门除块对本单位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外,还要通过实施税务检查主要对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税政、征管、计统、办税服务厅按职责分工,对税源管理单位、稽查局和本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税源管理部门按管辖范围分块对本单位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人教、办公室、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执法内控管理的人员培训、执法事务的督查督办及执法信息管理运行维护。这种由监察室监督法规、法规监督科室(稽查局)、科室(稽查局)分线监督基层分局、基层分局分块监督管理人员的职能定位,就形成以政策法规科为核心,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层闭合监督的内控组织体系。
(二)建立多元的内控方法体系
内控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可从内控的手段和内控的时段进行分类。从手段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机监控,从狭义上讲就是“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从广义上讲就是在税收工作中所有业务工作应用软件和系统,只不过“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专司执法监控的信息系统,其他管理系统和软件主要用于税务管理,但也有对执法进行监控的功能。二是人工监控,目前人工监控主要有执法检查、流程控制等。从时段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前监控,二是事中监控,三是事后监控。鉴于目前微机监控已做得很好,本文仅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探索一下人工监控的方法。
1.事前监控。事前监控就是在实施税收执法行为之前,对执法人员进行规范指引和预警提示,于事前规避执法过错和执法风险。主要方法有:(1)强化标准指引。合理设置执法岗位,科学分解执法权力,明确各岗执法内容、责任和要求,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优化业务流程,细化执法环节,明晰执法标准,建立执法流程及标准体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执法内控制度体系。通过合理的职责定位、科学的流程设置、严格的执法标准、完善的配套制度,为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达到规范、约束和指引作用。(2)提高素质支撑。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通过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观和廉政勤政的教育,弘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公务员精神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促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加强技能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以案说法、专家讲座以及自学等形式,加强对各类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各项执法监控管理制度的学习,督促每名执法人员清实体、明程序、晓规章,增强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技能和执法风险意识,为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3)加强信息预警。加强各类信息分析和运用,通过异常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对执法中存在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存在执法风险的问题进行预警提示。如征管、税政部门应定期对征管“六”率、行业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税收执法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集中性问题进行预警提示;计统部门应定期对税收宏观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后期税源管理的重点进行预警提示;办税服务厅应加强普通发票开具情况的审核,对普通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信息向征管部门、税源管理单位传递,提醒税收管理员应加强上述纳税人的定税管理。
2.事中监控。事中监控就是在一项税收业务办理过程中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控,它有利于执法过错行为在税收业务办结之前及时纠正,能较好地规避执法风险。事中监控主要方法是流程环节控制,一是明确环节监控的职责,在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体系基础上,对流程中下一个执法环节设定对上个环节进行监控的职责。二是明确监控重点,对执法流程环节进行梳理,将自由裁量权大、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纳入监控的重点,实施重点监控。三是规范监控方法,根据业务流程和政策法规的要求,明确执法标准、监控内容、监控方法,既要监控程序,还要监控实体。对一般性监控点,只对其传递资料的完整性、法律条文适用的准确性、程序的合法性、数据之间逻辑性进行书面审查;对纳入重点监控的环节,在进行书面审查的同时,还要采取到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检查管理员原始记录、进行数据信息分析对比等办法进行重点监控。事中监控除流程环节控制外,还有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会签审阅、对重大案件的集体审理审查等。
3.事后监控。执法检查是目前主要的事后监控办法,除此之外,对具有调查管理权、审核审批权、行政许可权、检查权、行政处罚权等自由裁量权大、容易出执法风险的岗位和人员要加强监控,实施下列监控方法:
(1)记录抽查。业务部门按职责范围、税源管理单位按管辖区域,通过分线、分块抽查税收执法人员的工作底稿、证据文书等,对税收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执法规范性、合法性实施监督控制。
(2)工作复查。各单位(部门)按内控职责范围,采取资料文书调阅审查、实地调查核实、人员谈话询问等方式,按比例对执法事项的规范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检查。
(3)集中检查。主要形式为法规部门按季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监察部门按季组织开展绩效考核,其它业务部门按内控职能组织开展的专项工作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绩效考核、专项工作检查对税收执法情况进行集中、全面检查。
(4)动态巡查。通过巡查责任部门实施多元化巡查、监察部门明查暗访,对税收执法人员的职责履行、税收执法、工作纪律、廉政建设的动态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
(5)一案双查。在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义务的同时,对税收管理员执行税收法律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查,制作《征管质量评估分析报告》,并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责任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对税收管理员的廉政行为进行监督,对为税不廉问题制作《涉税廉政情况报告》,并按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传递和处理。
(三)建立互动的内控信息流转体系
1.规范执法内控信息的传递
建立以法规部门为枢纽的信息传递流程模式。所有的内控信息由内控责任部门传递给处于内控枢纽的法规部门,由法规部门在核实分析、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分类传递给相关的内控责任部门处理。其中对于需要绩效考核扣分、行政党纪处分的向监察部门传递,需要实施经济惩戒的向人教部门传递,需要整改建制的向责任单位传递,让所有处于税收执法监控范围内的部门和人员能随时明晰自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不足,确保执法过错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改正。
2.强化执法内控信息分析
主要是加强个性分析和共性分析,个性分析即由内控部门对内控管理获取的内控信息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初步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并向法规部门传递。共性分析即实行定期分析制,制定执法部门联席会制度,联席会按季召开,由执法内控责任部门通报责任范围内的内控信息,分析执法内控机制运行情况以及执法问题的集中表现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对执法内控机制建设运行以及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建议和意见。
3.充分消化内控信息,堵塞工作缺漏
篇7
展示空间设计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空间的流动性,因此在对展示空间进行设计时要遵循节奏化、序列化、动态的设计原则,这是有人与展示空间特性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人以运动的状态在展示空间中进行参观,在不断地运动中获得对空间的感受。这就需要在进行展示空间的设计时,要以观众的运动为依据,对观众参观的流线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让观众在运动中,经济地、完整地参与展示活动,避免游览路线的重复,尤其避免重点区域游览路线的重复,在处理展览空间上做到好像音乐旋律似的流畅,分明有致抑扬顿挫,使整个展示空间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在使功能完备的同时,让观众可以感受到空间设计的趣味和空间变化的无限魅力。
二、展示空间设计中各种艺术形式的应用
体现各种类型的艺术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都发挥着积极有效地的作用。空间艺术指的是使用富有空间感的艺术化处理手法对空间进行打造。即依据透视理论,使用冷暖、色彩与明暗差别,以表现不同物体间的层次关系,使观众在观赏作品时可以有较好的立体感与空间的深度感。
(一)造型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体现造型艺术在展示空间化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展馆布局的流动性以及展馆与展区的结构。展馆展示区内部空间的流动性较强,大量优秀的展馆设计都将造型艺术运用于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采用有节奏感、序列化与动态的分布形式,依据人以及展示空间的功能与性质等因素以确定其完整的造型。将区域进行分隔并设置引导性的路线,安排科学的参观路线,从而使展示空间富有流动感。以造型艺术的手法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使观赏者能够方便、完整地融入进展示活动中。设计完整流畅的观赏路线,使展示空间取得旋律般分明有致、一气呵成的效果。与此同时,观赏者可以更好地受到空间艺术的熏陶,展品信息也可以有较好地传达,实现良好地展示效果。
(二)实用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平面色彩进行设计、对展示空间进行规划等手段更好地将展品展示给大众。大众作为展品观赏者与展品信息的接受者,必将会是展示设计的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是进行展示设计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运用实用艺术的手法,能使展示设计更好的体现空间的艺术性。展示空间的布局与规划是由领域结构、路线结构、场所结构作为基本元素构成的。其中场所的空间属性是展示空间的基本属性。展示空间对于观众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空间与人的关系。实用艺术是以大众作为服务主体,对区域空间与路线进行有效的协调、组织,以突出人的重要性。对人体工程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使观众在进行展品观赏时能够获得较好的空间体验与心理感受。在进行展示空间的设计时遵循为人服务的原则,使展示空间具有丰富实用艺术性。
(三)视觉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作为一种借助物质材料进行直观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是大众最具直接性接触的感官艺术。在对展示空间进行设计时,运用视觉艺术的设计手法可以使观赏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错觉,形成具有凝固、静态特点的视觉冲击,进而产生较好的效果,给观赏者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上的应用,主要是以色彩等视觉效果来呈现。例如展区的展柜台、结构平面、地板以及主墙体等构图的层次感和色彩的组合,在对游览者视觉产生影响的同时,通过色彩的辅助与对比,使观赏者在展示空间内,获得较好的视觉色彩效果。展示空间的设计要突出展示功能,就应注重于视觉效果的打造,使观赏者能够更好地去发现、去欣赏。在对展示空间进行设计时,采用视觉艺术的设计手法对于展示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展示空间艺术化设计比较核心的环节。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餐饮空间 设计表现 氛围营造 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 TU 2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45-01
一、餐饮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餐饮空间设计的含义
空间是指与时间相对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通过一定的尺度大小来体现。空间的构成是多样的,包含实体和虚体的概念。因而也可以说空间是由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构成所研究的是实体与虚体间的存在关系,对个体形态研究的目的就在整体形态的应用之中。餐饮空间与其他的空间构成相同,即由墙面,顶面,地面,隔断,梁柱,造型,陈设等实体界面以及由灯光,色彩,材质等构成的虚体形态共同围合而成的。实体界面设定了空间构成的长宽高尺度和形状,虚体形态的构成相对灵活通透,能够赋予空间构成多元的功能设定,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因而餐饮空间的设计构想不外乎要围绕着上述元素的交互关系以及空间使用者的情感体验来开展。
(二)餐饮空间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餐饮空间的经营内容不同,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中餐厅,西餐厅,风味餐厅,主题餐厅,民俗餐厅等等,不同种类的餐厅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餐饮空间的空间结构、地理位置、文化理念、经营策略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状况来看,餐饮空间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环境。餐饮空间属于商业空间的范畴,且具有一定的鲜明特征。因此,餐饮行业的空间艺术设计要以"为经营者创造利润,为消费者创造舒适的消费环境"的目的进行。餐饮行业经营者的品牌设定和市场定位是设计空间环境的基本出发点,结合经营者设定的餐饮空间类型,突出餐饮类型的主题特征,将品牌形象与空间设计结合思考的思路是我们进行餐饮空间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餐饮空间艺术设计表现
餐厅空间设计的艺术表现力是餐饮品牌构架里的一个醒目的部分,设计应符合餐饮品牌的整体形象。设计者的表现手法都应着重用于突出强调其品牌概念。近年来,餐饮行业的定位随着群众饮食志趣的变化进行了多样化发展,因而餐厅
(一)注重餐饮空间氛围和情境的营造
设计者应了解经营者以及所对应得消费者的各方面诉求,从餐饮空间设计的氛围和情境营造出发,预先考虑经营者希望餐饮空间呈现的情感基调,根据情感基调联系消费者就餐时的情感诉求通过空间形态,界面造型,装饰,陈设等设计语言进行落实和表达,创造出相应的场景的室内设计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的逆向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能为餐饮空间的设计奠定一个使其更具统一性和独特性的立意,利用情境的意向进行移植和重组并利用设计手段进行全新的情感呈现。立意的角度可以从餐饮空间的主题定位、文化内涵、情感诉求、经营理念等方面入手,还可以结合时代风貌、历史文脉、环境因素等各种要素理念进行创意设计,对于提升空间的设计内涵与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餐饮空间设计力图实现的最终目标应回归到就餐氛围和情境的营造上面,突出表达设计意图,使立意中的情境再现,满足消费者用餐时的心理诉求,丰富其感官体验。例如,立意为怀旧主题的"楼前食堂"餐厅,其设计风格定位力图展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餐饮文化特质,设计中采用朴实的装饰手法,利用清水风格灰色地砖铺设地面,做旧的红砖和漆刷的漫画进行墙面装饰,廊柱材料采用质感粗犷的木饰面并张贴小报,顶面采用平顶造型,完成面满铺泛黄的旧报纸;陈设上,早期的农用工具,木质的桌椅,秀吉斑驳的茶缸茶碗,将怀旧的设计概念深入的设计的每个细节中进行表达。富有时代情感的元素在通过设计手段重组,将时期的食堂式饮食文化在整个餐饮空间氛围和情境中再现还原,使属于当时时代特征的情怀一直萦绕在消费者的整个就餐过程中。
(二)合理规划空间着重体现人的心理需求
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设计者应清晰把握整个空间的原始格局,熟悉餐饮空间的运营流程,对空间设计完成后的整体运营场景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设,将餐饮空间中的人流,行为与空间形态,造型等方面的交互关系进行构想。应注意的是,在空间构成的设定中既要根据功能需求将大空间进行必要划分,又要注重体现人的行为心理。
在平面布局的设计阶段,考虑到顾客在餐饮空间中走动落座过程中的行为心理,应对空间的内部原始轴线调整,做到交通动线流畅,可以根据设计立意的需要在过道入口、转角、楼梯等位置设计景观节点,丰富顾客在餐饮空间中行走时的感官体验。研究表明顾客在用餐时首先会选择窗边、墙边或者设置卡座的区域落座。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边界效应”,它源自对安全感和私密性的需求。因此,在就餐区的设计规划中,桌椅的选用和摆放尺度要体现出符合人心理需求的安全距离,适当利用隔断纵向划分空间,也可以运用地面铺装,顶面造型,灯光运用的方式构成虚体空间,将就餐空间进行软性分隔,满足顾客就餐时的心理需求。
此外,设计者应针对空间划分后的不同形状特点,在界面上采用适当装饰手法和造型来适应不同顾客的心理需求。例如,在低矮的空间中选用竖向线条装饰造型能增加空间高度的纵深感;或是在开放的就餐区域使用不同形状的镜面装饰,能使空间影像交错更显开阔;再或者利用餐饮空间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优势,运用借景的设计手法,丰富消费者仿佛置身于自然美景中,丰富其就餐时的感官体验等等。
三、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空间设计也表现出了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头,设计风格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风格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特质。时尚从字面上来讲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崇尚的事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餐饮空间设计中运用时尚前卫的元素往往能够产生不凡的效果,但这种设计思路要与餐厅本身经营的产品、服务相联系。部分产品流行时间较短,其餐厅设计不需要体现永恒概念,然而对于那些百年老字号产品,若为其经营空间进行严谨考究的设计,那将对餐饮品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促进作业。
人们选择就餐环境有这样的说法“有地方是吃饭的,有的是请客的”。不同需求下的餐饮空间是不一样的,我们在餐饮设计中的理解亦是如此,不论是怎样的餐饮品牌,我们都会根据品牌自身的定位和文化,结合市场形势,为经营者打造出具有其独特品味的餐饮空间。例如,适合宴请的就餐环境讲究高端和品质,因而更多崇尚古典风格;主张快捷时尚的餐饮类型其空间设计元素简洁明快,时尚健康的现代风格设计能够契合年轻人潜在需求;地域特色餐厅的空间设计多通过提炼地域文化特色,使当地风貌在异地重现,通过饮食空间的氛围营造使食客感知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因而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在咖啡厅、酒吧等休闲餐饮空间中工业化设计风格的设计手法运用较为普遍,运用肌理质感强烈的材料与局部照明的照明方式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更能表现其消费群体的彰显个性崇尚自由的心理需求。此外,智能化照明系统等更多的科技手段开始应用在设计中,也能为餐厅设计效果增添一抹亮色。除科技手段外,环保理念在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中也将为设计者所坚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餐饮空间的智能化程度会随之提高,餐饮空间设计的新风格将伴随着新颖的饮食文化热潮和不断更新的就餐方式以及人们对就餐环境品味的追求进行创新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更够满足消费者就餐时的心理需求,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感共鸣。完善的空间设计也能为餐饮空间的运营增添优势,设计者应注重餐饮空间氛围和情境的营造,合理规划空间,了解饮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围绕不同主题的餐饮空间类型大胆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手法,推进餐饮空间设计风格化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自爱.餐饮空间的情景式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0.
[2]刘蔓编著.餐饮文化空间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传统文化;餐饮空间设计
一、我国餐饮空间设计的现状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餐饮业的迅速腾飞,餐厅的数量及种类也越来越多,餐饮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餐厅进行消费时,人们所享受的不单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它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和舒适宜人的用餐环境。餐饮空间的特色化、个性化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及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现代设计起步较晚,室内设计水平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设计思想体系不够完善,大多设计作品仍停留在借鉴模仿阶段。由于我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由此形成了较为固化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思路基本背离。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很多一味模仿照搬西方设计的作品,在设计的形式上不能体现出我国的独有特色,在文化内涵上也得不到传承和发展。将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心理抛之于外进行设计,这无疑只是在形式上的肤浅表达,是没有情感的设计。
二、新中式风格的概念和历史文脉
新中式风格指的是在传统中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及审美方式,融入现代时尚的“新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演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涵。新中式风格并非是对传统中式元素的简单堆砌和照搬,而是在充分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的前提下,提炼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之运用于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表达出传统中式风格中的气韵和风味。对传统元素和符号进行精准的简化、提炼,才能将其中的文化内涵生动表达出来并被大众感受到。新中式风格的集大成者当属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他提出的“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是新中式风格的准则。即设计上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内核,赋予设计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同时体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理念,将新中式风格的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切忌一味强调传统元素的堆砌或一味强调时尚创新而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新中式风格餐饮空间案例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保护意识快速加强,体现在餐饮空间设计上即是将中式传统元素融入到餐饮空间的装饰设计上。把中国传统元素看作是有生命力、有情感的东西,赋予餐饮空间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餐饮空间的风格和意境。贝聿铭先生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北京香山饭店,是他将现代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意图寻找中国自己的民族设计之路的实践探索。建筑的外部形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江南民居造型,融入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营造了一个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将建筑与地形相结合,营造了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恬静地依偎在香山的怀抱,仿若本就生长于此的满地植物。前庭、大堂至后院,以一条中轴线为空间序列主轴,流华池中小桥与平台相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深深庭院、曲水流觞的意境之美。香山饭店在色彩设计上以白色为主调,灰色为副调,黄褐色为点缀色,从室外到室内都体现出高雅、和谐、清秀之感。造型设计上,采用现代设计手法重复使用方形(大门、漏窗、砖饰、宫灯等)、圆形(月洞门、茶几、灯具等)两种基本的几何造型,巧妙地将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时尚且富有中国气质。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贝聿铭先生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想引导中国设计师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之路。新中式风格即是这条设计之路上的形式及内涵的呈现。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主题空间;主题空间设计思维
一、主题空间概念
(一)主题空间定义
“主题空间”是通过主题为标志的空间场所,使得空间拥有一个或多个的主题构想和主观意义。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每一个空间作品都会有一定的设计主题,主题的体现形式多样,有特定的概念主题,也有单纯的形式主题。而这些并不代表就是“主题空间”。主题空间和传统空间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主题的主次位置的不同。在传统的空间设计中,无论概念主题还是形式主题,都是为空间形式和空间功能而服务的,主题的定位也是因空间的现存条件而取定。在主题空间中则不同,主题的定位是概念的,空间形式和空间语言由空间主题而定,为特定的空间主题服务。需要对主题性质特征进行启发式思考,首先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调动,组织多种材料与技术方法,寻求体现主题的多种可能性。在一定的文化、审美观念形态下,通过大量以材料和技术方法为支撑的形态、色彩、肌理以及有意味的形式语义探索,综合比较,解析重构,最终形成能够准确、清晰地阐述主题。诸如海洋主题餐厅、电影文化酒店、太空奥秘主题公园等等。
(二)主题空间的特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关于主题空间概念的特点:第一,主题空间概念大多是源于对问题的分析,或者至少是因问题的刺激引导而产生的;第二,主题空间概念在特性上是属于概括及初步性的;第三,主题空间概念需要而且必须蕴涵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任何一个空间主题上,有许多的概念互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涵盖整个空间的主题。传统上,空间的主题是设计者对于空间概念设计条件的回应。空间主题在这时候是扮演将抽象问题陈述出来,进而发展为具体空间概念的工具。主题存在于每一个设计中,存在于设计条件中,或是存在于设计者对问题的认知中。主题构思可为设计程序及成果界定出发展方向,并可以在设计过程的任何阶段发展,以任何尺度出现,更可有若干来源,具有层次组织的特性以及内在本质上的问题。
二、主题空间设计思维
(一)主题空间设计思维概念
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我们须按照分析问题、提炼要素、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空间的步骤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功能分区、空间规划、交通流线与表现造型,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和空间构造体都是根据空间设计所含括的要素归纳出来的一些概括性范畴。大部分空间形式所考虑的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在这几个范畴之中,这些范畴同时也包含空间设计中的主要事物。无疑地,每一个设计步骤过程都需要有设计者主观思想的主持,这个主观思想就是空间设计思维。主题空间设计思维,既是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围绕空间主题而生成,由主题延伸至空间,再由空间转化主题形式,以主题做为设计主导思想,对空间进行改造、整合的思维过程。主题空间的主题是概念的,由主题确定空间形式,由主题提炼元素,由主题引申至空间功能。
(二)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
主题空间设计的成功是源于设计时判断的正确,而设计起始正是决定一切设计选择以及解决方向最重要的时刻。对在主题空间设计时所产生的起始思想,可能采取一种被动的角色。他希望从主题中吸收消化设计资料,然后等待设计构想从意识中“冒出来”,或者也可能主动地用思考的技巧来创造主题表现的设计构想。空间的主题最后也必须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设计者必须尽可能将问题转变为具体的形式。设计者必须去粗取精,一个绝佳的转译方式就是利用图示的方式,所有的问题皆可以用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也就是将主题构思概念空间化、形式化并图示化的具体过程。
(三)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阶层
在处理主题空间问题时,掌握主题思维的阶层特质是十分重要的。某些主题思维包含并且指导其他的辅题思维。早期的主题是己知的,而之后所产生的主题思维概念既要与早期的主题相互呼应又要延续。下列的,即为我们在设计时发展主题思维概念所要遵循的次序。第一,定义空间问题的本质、核心目标以及最佳的主题概念。发展主题设计思维概念以处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二,确立空间的角色和目标,及其与空间问题本质的相互关系;第三,对空间分区及分群规划,使之适合主题概念;第四,考虑空间形式化的操作及环境关系,做出合适的基础配置;第五,提炼主题语言的形式元素;第六,在造型的物理性方面,根据空间及环境,发展空间的主题表现;最后,再三考虑及改良所有影响空间主题的因素,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另有许多次要的主题设计过程概念化的阶段中和其他的要点一起发展。主题思维发展的顺序大部分是基于对主题空间化问题强调的所在。主题思维的思考是由大至小、由抽象至具体、由无形至有形,以及由理论至实际。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完成下一个步骤,每一继起的设计构想也都是为使先前的主题思维更加完整。
三、主题空间设计思维表现方式
空间所处的城市或地区决定空间的内涵将随着这些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修改它的设计主题,让空间融入周围环境,让人们从空间的氛围到建筑的视觉都感受到地理环境给人的启迪,文化艺术元素的加入,可增加其深远,具地区性个性特征。空间的主题必须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主题与空间之间互动起来。空间主题的选择与定位应根据该空间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特色及历史渊源等合理因素而定,确立一个突出、有特色的主题是首要条件。从建筑、环境、室内空间、公共艺术品和展品陈列等多方面,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通过有思想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主题表现。运用现代的思维理念和现代的设计手法,通过简洁的造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内容与情感的交融,各种元素同主题的统一表达,将实实在在的史实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和陈述,反映出系统、有机、多元化的现代设计文化。当人们身处此空间,阅读它的主题,带给人的是主题所传达的意境,使人从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 下一篇:母婴护理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