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困惑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困惑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困惑;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教育也带来的新的面貌。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遵循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并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样,初中数学教师也是如此。在初中教育众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中,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一直都是每个教师都考虑过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只顾自己的想法,要时刻的顾及学生的感受与思维,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形式有所反思。在走进新课程实施的这段时间,我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进一步地作了总结,那就是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这一困惑作了分析。其次,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对曾经视为宝贵的教学经验的观点与做法也对其进行了重新审视,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在接下来的分析与描述中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对此,本文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这一困惑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教学反思做了几点阐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描述:

一、教学中的困惑

1、构建高效课堂学生方面存在的困惑

首先,很多学生缺少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其次,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运用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只是对单一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缺少思维练习,在解题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不遵循步骤解题,整个过程缺少逻辑性,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多肥大帮助。再次还有很多学生缺少自信心,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及自信心极为重要,但因学生在这几方面都有缺陷,因此,一直困扰着每位教师。

2、教师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积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力求创新,把书本的知识面面俱到的传授给学生,时刻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还有一些教师通过表面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可学生却没有抓住该学的重点。正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教学中,学习学到的重点不同。另外,很多教师过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最重要,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直接否定这个学生。忽视了学生进步的整个过程。对于差生来说,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那就是胜利,不要以最终的高成绩来评价每个学生。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责任心不强,疲于应付。数学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基础的掌握不了,更谈不上拔高,因此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实施.致使很多教师根本不需要在能力的题型上下功夫,基础的东西看一眼就可以进课堂,只是做到了程序化的应付。

二、教学中的反思

1、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2、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结束语总之,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新课改前所唯有力量的冲击,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的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虽然在整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数学教师,同时也伴有一些惊喜带给每一位教师,那么,各位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更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只有这样,才会做好这项工作。而本文只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描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得到各位同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青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年03期

[2]刘建国,张慧媛,冯艳茹.反思性教学在解题中的应用浅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郭喜山.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8年30期

[4]唐新秋.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1期

[5]胥春兰.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教育.2002年07期

[6]姜淦萍.对化学反思性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4年03期

[7]罗艳《.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反思性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 教学

一、正视错误,才能有效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却改不对,甚至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来进行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将教师对待解题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1.在知识学习和掌握环节上出现的错误。如在学习概念时,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概念,不能准确把握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此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概念。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要素都了解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同等地位的。学习要有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不然会事倍功半。如在学习“绝对值”这个概念时,只要求掌握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

2.思维定势给初中生数学解题带来局限性。进入初中时,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会妨碍他们学习初中知识,容易使其产生解题错误。例如,在初中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出现混乱与错误。

3.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易导致解题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化,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干扰。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4-8中8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4-8看成4与负8之和,“-”这一减号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所以应当努力地把这种困惑消除。

三、减少解题错误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需要培养他们与不良习惯斗争的意志力,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其次,是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除了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与训练方式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调整学生的听讲情绪。再次,是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他们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他们认真、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些习惯能够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点,从而有效避免错误发生。

2.“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在初中阶段,当教学内容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时,由于其角度、特点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过渡就成了学习初中数学的第一大难关。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探索出一条合理的解题途径,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利用直角坐标系来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也可以通过图形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翻译出来。

3.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数学题目成千上万,我们不可能全部做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它们的解法。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能否细心观察,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将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利用学过知识,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做常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学习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是看我们如何去减少错误,如何利用错误,化错误为进步的阶梯,化错误为成长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成长,学好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质量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提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心智还大都没有发育完善,自制力比较低下,再加之,初中数学知识点繁多又抽象,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久而久之,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进而无形中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可以利用小游戏。例如:初中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公式,有些公式很相似容易记混,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进行“背公式”小游戏,比如讲完周长、面积和体积问题这写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公式抢答游戏。由教师任意说出一个公式的名称(圆形的周长、圆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面积,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环形的面积,圆柱形的体积,等等)学生举手抢答,回答错误的由下面的同学继续抢答。最后对抢答最多的同学予以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这些公式的记忆效果,加深它们在脑海中的印象,而且可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寻找最优解题方案的活动。例如,初中数学的知识是非常开放的,一道题往往会有好几种解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练习。比如,在讲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选出一道具有典型性的方程题目,分别让每各个小组尝试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进行解题,看看这道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解出来。然后各组进行讨论,选出最佳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通过讨论还可以加强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索性质的讨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枯燥乏味,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确如此,以教师为主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是充分运用多媒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并受到大家的青睐。初中数学教学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二次函数的时候,可以把抽象的二次函数制作成相应的动画,放映给同学们观看。这样利用多媒体这一媒介,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学生所熟悉的东西,使学习过程更简单。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给同学们播放一些名师解题的经典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名师是怎样解题的。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习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垫脚石,充分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初中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其次是进行分组教学。这里的分组教学是指,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平时的讨论、练习都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同学们平时的交流互助。例如,每一节后面的课后练习题,教师把这些题平均分给小组,让他们课下共同完成,下次上课进行检验。这样,小组合作能够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团队意识,让他们互相帮扶着解决难题,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比赛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此外,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靠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不断努力扩充知识储备,紧跟时代的步伐,严格执行新课改的计划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制订教学计划。切实发挥好教师这一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并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自身对数学的热情感染和鼓舞学生,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三、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同样,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平时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学生有困惑也不敢随意提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接受并喜欢这个教师讲课方式,那么这些学生对该教师课程教授的内容就不会排斥,教学也更易达到理想效果。

课堂互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例如教师讲完一道例题,可以问:同学们你们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老师觉得这道题应该还有另一种解题方法。或者讲课过程中故意讲错某各环节,让同学们去指正,等等……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无形中就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着力从这方面入手,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秀兰.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0,(11).

篇4

【关键词】 问题意识;初中数学;功能;培养模式

一、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及意义分析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本能地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1]. 调查发现,在大部分初中的数学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度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一方面是教师不愿意让学生对自己的授课提出过多的质疑,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强调提高成绩为导向,学生们也乐于接受教师的各种以提高成绩为目的的“培训式教育”. 其结果就是学生没有质疑的意识,也逐渐丧失了质疑的能力. 而实际上,问题意识所衍生的质疑精神非常重要,对此,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曾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有了疑问,才能提出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一步一步迈向科学的顶峰. 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拟通过对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及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强调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逐步构建适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培养模式.

二、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模式的分析

1.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课堂成为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2]. 但以往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不问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再加上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本身就对老师有或多或少的畏惧,因此,导致不少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拉近师生关系,让师生能够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交流. 只要师生关系拉近了,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开始变得活跃起来,问题也就多了,课堂效率提高也就不在话下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通过建立QQ聊天群、班级BBS、数学交流网站、短信平台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非面对面的方式与教师沟通,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逐渐就可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 另外,对于那些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问题的同学,教师更要给予鼓励,不能一味地讽刺,甚至说你这种问题毫无意义,这绝对不可以,而是要合理地因势利导. 比如学生提了一个和课堂讲授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说:“你想的问题不错,但是如果你在这样想可能你的问题会更有价值.”这样慢慢地学生也就能够形成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了.

2. 构建差异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学校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兴趣爱好、智商、情商、个人理想各不相同,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我们没有理由强求让这些原本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一定要经过管理发展成一种类型,达到一样的效果[3]. 而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不能提出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此,教师的授课是一刀切的,不少学生感觉教师的授课太简单,没有问题可以提;另外一部分学生感觉教师讲课根本听不懂,不知道从哪提问题. 结果就造成课堂上很多人无法提出问题. 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别,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开展分层分类教学,让同一种类型的学生能够在同一个空间中学习,获得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都可以听得懂,而且听课感觉很有意义,难易适中. 慢慢地学生也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进而不断地在学习中发掘问题,形成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有了差异化的教学,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供“催化剂”.

3. 营造良好的激励平台,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果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束缚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下,长期下去,将会感到乏味、单调,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提问题,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坐等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能力充分挖掘出来[4]. 而在这方面,以前我们的很多学校做得都不好,究其原因还是传统观念在作祟,总认为教师的权威不能受到挑战.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认可也有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是不是听话,也就是上课的时候是不是不说话,是不是不“捣乱”,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沉默了,开始认真听课,当好学生. 其结果就是,学生都不说话,也不提问题. 其实,教师需要通过一些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把学生上课提问题纳入学生平时成绩中,对于那些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象征性的奖励,以此树立一个榜样,那就是大家都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类似专门的数学质疑课程,课程的开设就是大胆地让学生们对于各种定理进行质疑,然后讨论、解答,这也可以很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

三、结 语

总之,构建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思路,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更强的问题意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反思、总结、进步,这样,最终才能带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乐欣. 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J]. 新课程(教研版),2009(7).

[2]张华,张颖.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

篇5

关键词:数学反思能力 培养 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43-01

1 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数学预习是学生深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数学课上课前进行预习,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数学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反思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数学预习,学会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如下预习提纲,提出针对数学新知的预习问题,以培养学生在数学预习中的反思习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数学预习提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数学预习反思的培养,效果良好,课后学生大都反映对学习数学的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了,而且能够懂得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预习情况进行反思和反复推敲,及时的有效的进行自我评价,从数学课的课上的学习情况也能反映: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了,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学习和深入探讨的状况明显的提高。

2 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良好的学习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问题应该来源于数学教学的情境,而儿童则应该学习从情境中辨认问题,提出问题。顾泠沅教授指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中,来进行数学的尝试的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反思起源于教学时创设的问题情境。大多从事初中数学数学的教师认可这个观点。这意味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解题困惑和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反思的起点,这些解题困惑和数学问题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可靠地学习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数学反思性教学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源泉,所谓的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是指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经验,使数学新知识和新问题,教育心理学称这一外部刺激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技能这一内部条件形成的恰当的合理的差距,使学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它是由学生的内部思维系统认知和外部数学知识的系统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种问题意识系统,也是由若干数学问题构成的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动力系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不再是机械地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初中数学教材的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的特点,以学生原有的初中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科学的创设适宜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所学数学新知识新现象而产生矛盾和相互冲突,达到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探索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所学新知识的认知构建建立良好的基础,通过教师创设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经过(1)回顾数学学习的过程,(2)检查数学学习的策略,(3)检验学习结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反思和数学学习的归纳检验以及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可以确保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的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

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自觉探究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教师教学中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数学学习的过程,利用数学学习的错误,及时引发数学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数学思维过程,合理的进行周密的而且具有数学批判性地再思考,自觉的进行数学探究学习,对已形成的数学学习的认识从不同的立足点,以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的反思能力。例:平面上有四个点,通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问: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直线?经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得出初步探究结论:有的学生得出“可画6条”的答案。结论是否正确呢?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进行验证和再分析,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如此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学习,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应用练习引导学生善于反思错误的原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巧设的数学的错例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加强剖析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审题,提醒学生注意对隐含的条件的深入发掘,分组讨论,发动学生自己对错解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评判,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后,针对较为典型性的案例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解说思考的过程,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反思:先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在题目旁写出反思的过程,然后再动笔去订正,要求将错题记录在错题登记本上,抄出错题的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出错原因及订正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订立严格的制度:一周,一月定期对错题进行再学习再反思,通过数学课堂练习和数学作业过程的反思,这样效果显著: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巩固了学生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及时地矫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数学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错误的认识,通过数学学习的不断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改问题对策

1、存在数学教改的困惑

教育是百年大计,初中数学教改是推动完成百年大计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的初中数学教改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1.1、初中数学教改的理念尚未在全校范围内树立

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校领导的管理方法上都有所改进和突破。当前,大部分初中学校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上。致使全校范围内都只是顾及眼前利益,领导也无长远眼光,使学校无法实现教改的长期效益。

1.2、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改活动过分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积累和解题技巧的培养。这种教改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无法在学校学完所以的知识。更多的知识得益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自我积累。所以,目前的教学课堂更注重知识的死学,不能将灵活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势必会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恶性循环。

1.3、教改活动致使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多数初中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在传授完知识后,不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活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更扎实。

另外,尽管有些教师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但是目的性不明显,显得有些盲目,无法到达实践活动的目标,无法实现实践活动所具备的意义。这也是初中数学教改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1.4、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教改信心降低

教改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改进程中体会到教改的艰巨性后就灰心丧气,被教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吓倒,缺少了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因此,这些教师仍然适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以教学,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谈不上初中实现教改成果的取得。

1.5、教改过程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改过程中的直接动力。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直接借用他人的教学方法,不懂得教学方法的因人而异。这种盲目模仿他人的做法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怠于思考的表现,不利于初中实现教改的推进。

2、破解初中数学教改不足的措施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改过程中确实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寻求破解问题的最佳方法,使教改之路顺利的走下去,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的飞跃。

2.1、教师大力提升知识理论,加强学科业务学习

教师是使知识的传播者,是落实教改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效的业务素质。否则,势必会导致实践的无目标性和盲目性,避免出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同时,教师应当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哲学,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师形成正确的观点,使其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过程中不致偏颇。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确保数学课改活动的有效实施。

另外,教师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走在本学科的前沿,时刻注意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将各种信息传达给学生。

2.2、教师应当积累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良好高效的教学方法是落实课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积累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从而使初中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状态。

2.3、同科教师应当发扬团结精神,实现教学上的互助协作

教师队伍同样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毕竟,个人的精力和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实施初中数学课改过程中,同科教师要勤交流多沟通,发挥集体作用,只有集思广益,才能确保数学课改方向,提升数学课改落实力度,挖掘数学课改深度,将数学课改落到实处。

2.4、相关部门应当为初中数学教改工作提供便利

初中数学教改工作是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这个任务关系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均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确保教育百年大计的稳步推进。

3、结语

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改工作,其中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足之处。诸如教材的合理选择,教改成果的科学评价等方面仍有欠缺。因此,实现初中数学教改工作的大力推进和真正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积极探索,初中数学教改的优势才能逐渐体现并日益明显,教改的成果才会更加丰硕喜人,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傅敏.论现代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5(4)

[2]张连芳.初中数学课改的误区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8(19)

篇7

关键词:数学衔接,能力,思维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学的特别重视,针对小学生从初中生的转变,教师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摸索中逐渐让学生能在思维和生活上都适应过来。针对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1、教学的方式改变;由于小学的教学中,老师除了担任老师的责任还担任着父母的责任;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对每个学生都是严格的要求,比如说检查笔记,检查作业,对于糊涂的或错误的要重做等等,对于他们的资料书也要统一订购检查,可以说学生是一定服从老师的安排下成长,好像老师叫他做什么,他们就得做,因为那时候,学生还不能自主,,老师整天要一大版一大版的笔记抄在黑板上,然后学生也要把这些抄进本子。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老师在学生的心理早就产生威信,学生除了顺从还是顺从;但是到了初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像以前那么严格,而是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特别的对于一些住宿的学生来说,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以前的依赖性不能瞬时改变,在初中的教学制度很不适应,经常是摸不着头脑。有些女生因为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而哭。初中数学老师在订购资料时也不是强迫性,那样学生更是抓不住注意,对于一些文静的同学可能还是跟着老师订购,但是对于活泼的学生,因为游戏和网络的普及,加上没有父母在身边约束,他们就肆无忌惮,把家里面寄过来生活费或资料费都拿去玩游戏。

2、思维的转变;因为初中的数学相对于小学的数学有些难度,而且数学的衔接性不强,很多学生转不过来,初中引入了很多新的内容,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小学生来说,那可是很大的转变,初中解代数时一般都是使用方程来解,但是小学的知识一般很少使用到方程,在这样的转变下,学生很难适应;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7天;已单独完成需要5天,如果两人合作,完成该工程需要多少时间?

解法一:设总工程为单位“1”

1/(1/5+1/7)=35/12(天)

答:所需要的时间是35/12天。

解法二:设该工程总量为x,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为t,依据题意得,

(x/7+x/5)*t=x

解得,t=35/12.

答:所需要的时间是35/12天。

小学到中学数学的转变,不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给老师也带来诸多不便,因为老师在教学时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但是当老师面对学生困惑时,自己的教学进度也会减慢,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处理事情,另一方面,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性不强,初中数学很多都是新的内容,特别在新课标下,加强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考察能力,但是由于小学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差,突然间的转变,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这些问题,作为老师的我想提提自己的一些看法:

1、强化小学数学的培养;因为中国很多时候都是应试教育,自从新课标提出后,很多学校开始着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小学抓起,当然主要是适度引入,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立;特别的针对数学这门逻辑性强的科目,如果小学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想到了初中学生能更快的适应中学的教学。

2、让学生学会自立;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是百般照顾。所以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会了依靠,家里依靠父母,学校依靠老师。但是到了初中,学生很多都是需要住宿的,所以很多方面都是需要自己自立,自强。这方面农村的孩子就做得比较好。如果学生的自立能力加强,自我承受能力相对的也提高,对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也不会摸不着头脑,另外如果学生自我独立能力提高,对于社会的一些诱惑的抵抗能力也会提高,所以在小学或在家里老是和父母就要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当出现问题时,给予他们指导。就像上面所说的订购资料,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情况订购,再也不会为少少的事烦恼。

3、加大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对小学毕业生来说,怎么说他们对数学的转变不能很快适应过来,特别是女同学,因为女孩的智力相对男孩子来说稍微差了点点,女孩在小学大部分都是通过勤奋提高成绩的,但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思维科目,如果再像以前的那样靠死记硬背来学进步不大,中学数学更多的思维的培养,特别的初中引入了几何,很多时候学生都不知到是什么来着,所以学起来相对较难。

4、加大培训;数学这门科目需要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在像以前那样在老师的陪下学习,学生要把以前的被动转化成主动。不是在等老师给我们找资料,学生自己要尝试自己去挖掘知识,通过数学练习多练,多做,当然学生在学习中肯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在这里力提倡学生多问,通过多问、多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虽然上到初中对很多学生来说,不能很好的适应,但是就数学方面,学生如果能在课前预习,课上听课,课后复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

篇8

新课程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新课程考虑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旧知识基础上。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使学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十分丰富,我们要把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避免把数学的面孔搞得那么呆板,与生活格格不入,要走出理解的误区,还数学真实的面目,让中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需做到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新课程削弱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的证明,减少定理的数量,删去了大量繁难的几何证明题,降低了论证过程形式化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加强合情的推理,淡化了几何证明的技巧。新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编写总量比以往要减少很多,但探索的经历明显增多了。这都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了提高。首先是对数学的兴趣更高,更加热爱数学了,兴趣与爱好更广泛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肯定和表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人品,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强,激发他们的激情与梦想。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还加注重了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绝大多数章节知识的引入都是以生活原型的姿态出现,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又不相同。因此,在选取问题情境时,要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十分熟悉的、能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的知识特点,重视纯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内在联系,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从而找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数学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力与想像力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得到有效的、直观的认知。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增加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介绍古今数学发展历史,反映数学的应用知识,提高初中生科学文化素养和应用意识。对教材中的阅读、观察、思考、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数学活动等增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创新教学模式。选取学生平时生活中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根本就没有发觉是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我们把这些数学问题设计成课堂问题情境,更能引起初中生思考,学生由开始的困惑到之后的顿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能体现其优势。数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一方面并不排斥形象生动,但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逻辑思维。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对于空间想像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展现这一过程,有助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而对于空间想像力较好的学生,也有助于加深初中生对问题的理解。一些复杂的图形,如几何体直观图等,如果在黑板上绘制,比较浪费时间,也达不到精确绘制的效果,一旦绘制好就不能再变化,同时缺乏通用性、变通性。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表示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以做各种变化。

篇9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为了教学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都开始探索新的方法,为打造高效的课堂不断地创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打造高效的课堂,首先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地改革。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数学效率的主要手段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使教学满足学生需求,就必须在打造高效的课堂。所以,改革成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满足学生的要求

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地打造高效的课堂,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地创新就势在必行,成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3.数学课堂改革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了使整个初中课堂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

二、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制定预习方案,提高预习的效果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在传统的预习中,学生多数是比较盲目的,没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要想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则需要对预习的方案进行合理地制定。首先,预习方案中要包含学习目标、课前导学以及学后检测三个方面。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方向,课前及时了解导学可以让学生对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学后检测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教师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教学。在制定预习方案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作深入地了解,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同的问题研究。在进行预习检测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最后,预习方案要及时地给学生,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并针对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为高效的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民主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方案都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从以前高高在上的演讲者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打造需要教师尊重学生,适时地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受到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只有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地位,这样教师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所以,教师要把民主教学观念深入其中。

3.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育;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0-01

初中数学是一门学生思维逐渐形成,并散发出个性魅力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下,构建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工程,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简要阐述对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理解

1.1 数学思维的能力理解

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都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实在内容,是思维培养的过程。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促使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的数学创新的形象思维、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语言解决能力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

1.2 解答数学的能力体现

初中数学几乎覆盖了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解三角形的主要知识点,是形成数学观念、理解能力、知识层次、全方位的素质形成过程。譬如在对教材中许多公式、定理等的发现,采取“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通过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1]。

1.3 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数学中涉及的各方面的知识点,无论是形象再现还是抽象理解,都需要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譬如函数方程、数学公式、数形结合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求,都需要初中学生在有一定的理解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的整体感知,从宏观解答和类比分析等方式中进行归纳、总结、演绎等,形成知识点的全盘运用,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2 深入剖析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2.1 训练模式单一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主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想起思维训练的运用,就会出现随意性很强、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状况。尤其是在合作上片面追求形式,引导性不强,让学生被动接受等很严重的现象。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2.2 思维主体缺陷

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第一的,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当前许多初中生,学习上只是单纯的吸收,数学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数学教学效率不高,尤其是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表现的很机械、麻木,缺乏自我求知、自我解剖、自我运用的思维循环过程,造成主体上的严重缺陷[2]。

3 全面探讨初中数学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途径

3.1 营造浓厚数学氛围

兴趣是培养初中生的关键,敢于让学生去探索和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探索并解决这些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其腰上的高是?这一个题目时,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建立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教师进行连带讲解,并对边、角、高等概念进行形象说明,让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概念,根据图形的特征,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CD,可得腰上的高,或从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主体思维[3]。

3.2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4]。譬如,在讲解这样一个题目:甲、乙两工人合作加工一种零件个,甲每小时加工2个,乙每小时加工3个。两人合作一起加工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若乙先加工2分钟,然后甲加入一起加工这批零件,甲加工多少小时可把这批零件加工完成?解答此题时,可以通过创设解题的情景,让学生模拟训练,形成:工作车间“,这样在情景的运用中学到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3.3 鼓励自主探索合作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地位上,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不少学生找到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5]。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4 总结

初中数学是一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整体素质的全过程,是创新的核心所在,通过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出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解题能力,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运用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中。

参考文献

[1] 宋兴举;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2009年第13期.

[2] 郭卫峰;浅议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