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素质提升
工科女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现实状况。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科女大学生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强化成就动机,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工科女大学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但就业择业困难
在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整体上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人数较少的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不可否认,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却还是存在着就业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较低、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在公布招聘条件时,就已经限制应聘学生的性别要为男性,哪怕女同学各方面素质都优于男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毕业生其发展的机会也明显少于男生。部分工科类女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中,个人自信受到影响,产生焦虑乃至就业依赖心理,个人成就动机不断弱化。在一项调查中,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就业歧视,其中工科女生的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很多女大学生求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找个适合工科女生的好工作则是难中之难!”。
2.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被动、次要位置的困境
与女大学生较多的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在以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虽然学校和班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照顾更多体现在生活、安全等方面,这并不能摆脱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处于配角、次要角色地位的现状。总体上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择业以及各类学生群团组织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的发展诉求和权益得不到一种主动的满足和维护,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次要的位置。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弱势群体”。
二、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类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社会环境、工科院校、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偏见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招聘是种市场行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考虑人才的性价比,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同时,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习惯将男生与高效、主动、能吃苦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对女生的工作能力存在疑问,认为女生“怕吃苦”,难以在工地、厂房等环境中工作,并且女生在结婚生子后,必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家庭上而影响工作。因此,工科类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男生,能不招聘女生就尽量不招聘。
2.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使得女大学生发展机会较少
虽然工科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都很强调女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但由于工科院校中女生人数偏少,也比较听话,往往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忽视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而实行无差别教育。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校园文化生活往往按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标准多是参照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比如在工科院校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男生往往是担当测量、操作等关键环节,女生则被分配给数据记录、填写报告等辅助环节,久而久之,无论是教师或是同学,都认为这样的一种任务分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女生也就自觉自愿地成为辅助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提高。
3.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自身成就动机、综合素质不强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在事业上太要强、活得很累,会导致女性柔美气质的流失”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同时受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制约,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我成就动机较低,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缺乏开拓新的工作生活空间的勇气和胆识,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将“留在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不图有前景”作为自己的就业观。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心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由于自我成就动机的不强,她们缺乏主动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往往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校园活动中,甘当助手和配角,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长期以往便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困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尤其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强化自我成就动机,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好发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对于重障碍、重矫正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重发展、重预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目标,即把心理辅导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知识背景,强调多元化的引导措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以外,众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过程。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常见的内容是正常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发展,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均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实质是发展性心理需求,工科女大学生不仅与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由于社会、学科特点等因素比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与需求,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可以帮助她们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结构中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生理机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实施路径
1.开设妇女学、心理学公选课和讲座,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
工科院校可结合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困惑,将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选课和专题讲座所具有的生源广、实用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优势,开设有关妇女学、心理学的公选课或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的妇女理论、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恋爱与婚姻、形象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普及妇女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公选课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的系统与逻辑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专题讲座要注意与学校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期举行,从而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刚入校的女生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恋爱的讲座,对高年级女生开展女性职业发展指导讲座等。
2.注重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调适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工科女大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状况调查,可以较准确、较全面地掌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地帮助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奠定基础。根据心理发展需求不同的状况可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针对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成就意识偏弱、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等问题,可以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灵电影欣赏、团体讨论、团体咨询、成功女性报告会、演讲会等团体辅导方法;对于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个体,可通过以咨询为核心的个别辅导方法,来解决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
3.在学科课程教育中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除了通过艺术、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消极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改善人际关系以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心理成就动机、树立职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发挥女大学生认真刻苦、踏实细心的优点,鼓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工科女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加强。比如以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为例,学院在施工实习、各类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女生更多的指导关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实践任务,对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在实践参与情况、独立完成成果等指标上进行重点考察,让女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当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而影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
4.差别化、多渠道地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单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通过素质教育各种形式的载体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工科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安排相关活动,让女大学生在差别化、多渠道的活动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完善,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要让女大学生在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中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使她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篇2
【关键词】PDCA循环教学模式;中职英语教学;可行性;应用探讨
1.前言
中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很难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再加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新课标下,中职教学改革的推行,使得上述问题更加突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方法的改进也就显得愈加迫切。
2.新课标下PDCA循环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PDCA循环教学模式以PDCA循环为理论支撑,其中包括Plan(确定计划)、Do(执行计划)、Check(效果总结)、Action(处理和调整)四个环节。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来讲,PDCA循环教学模式的应用,其实就是将P、D、C、A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讲,英语教学活动展开之前的备课环节就是确定计划(即Plan);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执行计划(即Do);带有考核性质的考试就是总结成果(即Check);教学中的经验推广就是调整(即Action)。就此来讲,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完全可以与PDCA的几个方面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与中职英语教学完美融合,因而,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新课标下PDCA循环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实例探讨
教学工作本质上与设计工作是一样的,其都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通过方法的合理使用,达到特定的目的。但对于教学来讲,除了完成当下的工作以外,更要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PDCA循环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可从PDCA的四个环节入手进行分析。
3.1 Plan
在Plan环节,教师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下述几项:一、评估对象。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普遍兴趣不高,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清楚的一个客观事实。要想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其的英语知识接受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以及针对性,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就更大。二、做好课堂设计。就导入新课而言,由于新课中涉及的信息比较多,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于减小阻力的考虑,最好采取直接导入法。也就是说,最好先以形象而具体的形式,对新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展示。比如,教师可借助Authorware软件,通过插入视频等相关资料的做法,确保课件内容重点突出。三、明确教学目标。中职英语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其以教会中职学生英语知识为基本目标。但是,由于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不一样,每节课的具体目标也存在一些差别,若教材中某部分的内容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那么,在分节讲述的过程中,也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分解。
3.2 Do
在中职英语PDCA教学模式下,Do就是执行计划的环节。具体来讲,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包括两项:一、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在讲解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教学内容融于影像资料中,以此来降低语言知识的枯燥感。以前台服务为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资料,通过将知识生动化的形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为接下来的引导奠定基础。二、做好课后引导工作。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渠道,将其合理利用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中职英语学习中,可用的网络资源包括学习软件、英语原声电影和歌曲等,甚至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尝试直接与外国人对话。这些方式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及之处,使学生感受更真实的英语对话情境。
3.3 Check
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举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反馈收集,还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而,这个环节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具体形式上,教师可采用PPT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申。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明确自己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为学生所接受,以便为改进提供指导。
3.4 Action
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分析Check环节获取的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一轮循环至此结束。处理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肯定本轮中比较成功的做法,其二是对本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确定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4.结语
总体而言,PDCA循环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与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中职英语教学中,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但此种方法应用时,除了要注意做好相应环节的工作之外,还要注意做好流程间的衔接,确保循环能够形成。英语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入PDCA教学法,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的必要举措,无论是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改进,还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芬.中职英语会话教学中角色扮演的实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5(78):94
篇3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在数学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建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21世纪对于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一劳永逸的学习时代已经过去,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1]。
1兴趣教学法的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类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古人说,“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自主学习,是个体获得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中学生应该更多地采用以自我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从而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未来的学校必须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努力实现受教育者把别人的教育变成自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英语思维的能力。
2兴趣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其中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教学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2.1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中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上。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要能够体现出其主体性,并且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或者指导。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这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传授——接受”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性,从而落实主体教育思想。
2.2优化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适时地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兴趣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确定目标
经过研究有效反馈表明,如果学生不能确立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因为目标模糊而不能增强学习。有效的目标设置涉及到学生对学习期望值明确、合理的定位。在这个环节,经过预习的学生可以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教师也可以帮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性的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方面的目标),而学生则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利用泛听、精听、填空、替换练习等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重心转移到重要的表达句式,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地将学习内容以“点”的形式呈现出来,变被动地教授为主动地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表达句式的用法。当这三则对话中的各个“点”串连起来就形成了买东西和讲价活动这个“面”,再通过具体的对话活动让学生轻松把握重点。另一方面,学习生词时以教师领读的形式代入重点表达句式,对语言点进行预热。学习课文第一则对话时,以学生领读的形式对重点表达句式进行被动替换练习[2]。
3.2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会在心理层面发挥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谈话、讲解,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现象和科学家的实验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课标感知:呈现课标内容,列出学习要求,宏微并见,引起学习意向。(2)认知背景:即问题情境导入,或联前笼后,引旧入新,或情景启发,设疑激趣。(3)认知核心:即互动释疑探究与归纳总结提升的学习过程,以教科书为依托的知识建构是基点,以知能发展为目标的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建构在于以结构整合为手段,以解析知识主旨,以置空导学为目的,将似乎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整合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群块。”探究预设立足课标重难点、学生兴奋点、社会关注点、知识拓展点、能力发展点,或提供材料事实,或创设问题情景,搭建交流平台,引领自我体验,拓宽认知范围,启迪多向思维,激发探索欲望,活跃辩证思维。(4)认知拓展:根据学科特点,提供阅读材料或问题解答,也可创设新情景新问题启发思维。(5)即时检测:题量适中,当堂解决,“创造”新题、“改造”陈题、“剽窃”好题,荟萃经典,知能并举[3]。
3.3个人自学
1)合理分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低年级或教学模式试行初期,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不是很熟悉,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相对较长的自主学习时间。当学生逐渐适应了此种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对较短的自主学习时间。由于高职高专一节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将课外自学和课内自学结合起来的方法。
2)在此种教学模式实施的不同时间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时间段来讲,可遵循“教学”、“导学”、“自学”的顺序。一般说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在模式实施的初期,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较低,还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采用“教学”;当模式实施了一定时间之后,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觉得可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就可以采用“导学”;当学生具有了很高的自主学习程度,完全适应了此种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采用“自学”的方式了。(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建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教材内容编排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9(10):68—69.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篇5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 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learning in the content 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
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如表1所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应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要实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的学科取向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取向,教育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三方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方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三方合作,共同挖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分享、建构,使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对其他专业课教师教授他们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后,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或各种教学文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篇6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剌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_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_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_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_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0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篇7
[关键词]认知 模型 学前教育 研究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具有关键性作用。大量证据显示,幼儿园教师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学生知识获取与人格养成。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教学方式或教学行为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培育、教师绩效考核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中课堂互动类型
在学前教育阶段,课堂互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幼儿园教师是课程互动性设计的主体。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上岗前都接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而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授课方式的差异化程度,课堂互动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稳定型和灵活型。
稳定型的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稳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反复强化关键信息,引导和固定学生的行为规范。例如,Kern 和Clemens在2007年的研究中显示,相对稳定的课堂交流形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明确的好坏判断。通过反复强调稳定的行为准则,可以使学生自觉按照之前的要求进行活动。稳定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方便学校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考核。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增加了不同教师授课能力的可比性,减少了学校绩效考核指标的差异性,大大降低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灵活型互动,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与方式采取较为多元化的设计。考虑到教师性格与能力特征、学校办学条件以及学生个人特点的差异化逐渐拉大,灵活的教学方式被部分专家极力推崇。这一教育模式的好处不仅体现在教师获取了更大的课堂自由度,还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承担责任、理解他人。
稳定型和灵活型各有利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关注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平衡,创造协同效应。
二、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实践,是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过程。课堂中的互动方式设计,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方式,并揭示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使用认知心理模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从而为课堂互动方式设计提供依据。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涉及信息的获取、转化、贮存、信息反馈等一系列前后递进并相互关联的环节。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认知是人类对于环境信息或环境刺激的感知与吸收过程。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感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记忆系统与反应系统。认知过程中人类首先将环境刺激中的基本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组合和编码,并与记忆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对于记忆中已有内容,可以直接做出习惯性反应;对于记忆结构中尚未存储的信息,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加工,并储存在记忆“图式”中。人类的行为是反应系统根据记忆,对外界信息进行的回馈。
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实际特征,课堂教学可以认为是教师通过改变环境信息对于学生的大脑产生刺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感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大脑的信号结构,从而开始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包括两部分,一是主动的思考,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强化记忆;二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与体验,例如对于某些信息无法理解时,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可能被动的发生记忆。最后,学生的记忆可以引导其行为,符合之前教师灌输的信息要求。
三、学前教育课堂互动方式设计
人类的认识能力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趋势。对于处于学前教育期的儿童,其对于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强化记忆或反复的信息刺激是快速规范其行为特征的主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儿童认知系统的不稳定也使其对于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探索能力,多样化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对于课堂互动中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权衡,可以通过课程时间上的区别设计进行平衡。例如,国外学者在研究学前教育效果时,对于每天前2小时的课堂效果最为看重,认为这一时间段是影响学生知识吸收的关键时期。考虑到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时间特点,可以在上午的早读与授课时间保持教学的稳定性而在其他时间赋予教师一定的授课自由,进行灵活课堂设计。
具体来说,可以在上午的时间段内安排拼音、识字、数学、 珠算、英语等强化记忆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比较稳定的课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处于互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主要进行被动的信息接受,通过较为稳定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记忆,并使其形成认知习惯。对于下午或其他时间的教学,可以安排音乐、美术、游戏等内容。在这一时间段,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习惯,学生处于信息互动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由信息输入变为信息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于事物的独特理解能力。
另一种平衡课堂互动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方式是依据授课过程中的内容区别对待。以数学为例,其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数学符号的基本含义、数字构成、计算规则等内容。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需要强化记忆,因此这部分课程设计可以采取稳定型的交互方式;对于数学计算规则的理解与使用,需要通过游戏、实例计算等方式授课,这部分内容应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由教师习惯和学生特点共同设计合适的计算实例或学习流程。
参考文献
[1]Curby T W, Grimm K J, Pianta R C.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first two hours of a day[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10, 25:373-384.
[2]Meyer L A, Linn R L, Hastings C N. Teacher stability from morning to afternoon and from year to year[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1, 28:825847.
[3]Kern L, Clemens N H. Antecede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appropriate classroom behavior [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7, 44: 6575.
[4]王,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李维,认知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篇8
一、制定合理的科学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堂堂清、日日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英语教师应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评价机制。将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靠近清泉,心灵就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教师必须明确一点--英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其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各种原因接受了特别多的负面评价,导致自信心的强烈不足。因此产生了对于英语这个学科的抵触情绪和对自己的学习力的错误评价和认识。
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首要任务。积极和多元的评价方式成为首选,中职教育是职前教育,它与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前者是职前教育,是为学生的就业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后者则是升学教育。中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学以致"用"的意义。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生学习英语这门学科一定要注意听说读写,尤其是说的训练,标准的语音和熟练地基础用语的表达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初步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查漏补缺,展开分层教学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表扬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除了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微博、说说、微信等更为流行的方式进行,也更易为学生们接受和喜爱。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优质,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看学生是否得到进步,是否从中取得收获。因此在课堂上,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多种手段优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需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颖,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就需要一根导火线,课堂的导入就犹如导火线一样,因此,新奇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对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职英语教学导入方式有多种。比如:歌曲导入、诗歌导入、时事导入、歌舞视频或图片导入、真实情境导入等,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运用得当,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指挥棒,采取学习行动,主动学习。如:在讲授语文出版社《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上册) There be 句型时,教师采用了情境导入法,问:What are there in my bag? Please guess!(猜猜我的包里都有啥?)有十?孜煌?学举手,教师趁机引导他们提出问题,"Is there a pen in your bag?" "Are there some keys in your bag?"等问句…很轻松的完成了这个句型的训练。这样的导入设计,巧妙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实用,不枯燥。
2.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
在教学中,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始终以"任务活动"为主线,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体验,手脑并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的授课任务课前分组进行布置,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分内容进行备课,教学过程前期分段由学生完成,开启自评与互评模式,教师进行最后的梳理、补充与总结。这样的任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空间,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时,发挥了其创造性,提高了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主导者",而是变身为"导演",指导学生"演出"的同时也为其日后适应职场新挑战做好了前期的训练。
3.创造民主欢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民主欢乐的教学氛围,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扬民主,把课堂自主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主动提问题,把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和谐效果。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用爱用的手段,在学生班级QQ群中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准备更多开放性问题,并不急于得到答案…这样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4.巧妙利用新媒体,集中学生注意力。
职校生模仿和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打破时空限制,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除了常用的PPT之外,还可以利用视频、英语微电影、微信公众号、模拟情景剧等等方式,为学生推荐更多的英语学习平台(如英语趣配音、英语流利说、UMU互动等应用小软件)、创设更多更丰富新颖的英语学习方式。
三、丰富课堂活动,活跃气氛
丰富的课堂活动,避免学生上课走神,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到以下两点:
1.巧用活动,精心设计。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乐趣依然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得乐趣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爱学,使得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中职英语课堂效率。
游戏活动项目可以有多种:朗读比赛、认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教师采用E-mail 现场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大屏当堂给班里的一位同学写了一封E-mail,并辅以不同的花样模板进行信件格式的设计展示。这堂课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在课后每人用正确的格式给老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特别好,有的学生还用英语书信的方式给老师说了很多心里话,师生沟通更顺畅。在这样的课堂上下的氛围中,学生你争我赶,唯恐落后,教学效果会更好。
2.结合时事,与时俱进。
篇9
关键词:公安院校;“二学历”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在全国公安院校积极推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体系背景下,“二学历”教育成为实现警察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过程中重要的体现形式。而“二学历”教育实施能否有效,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的设置。本文通过对“二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期使“二学历”教育逐步满足公安职业发展的趋势。
一、对“二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公安“二学历”教育是一项很系统的工程,首先应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地区发展形势,从公安工作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二学历”培养目标。
一是“二学历”培养目标的制订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结合地区发展形势。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是突出的社会矛盾、严峻的国内反恐形势以及高发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都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公安民警需要经过更专业、更系统的培训,才能满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是“二学历”培养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国内反恐形势的发展。新形势下对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单纯考虑普通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侦办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其具有应对恐怖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二学历”培养目标的制订应结合公安队伍知识结构的现状。新时期公安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这对警察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下违法犯罪手段的科技含量增加,信息化、智能化特点突出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民警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公安系统新进人员主要来源一是各类公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二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其他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来源的不同,就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同。地方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较为系统和深入,但缺乏公安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并且在公安基本技能的掌握上也十分缺乏,而公安院校的毕业生也存在缺乏实战经验等问题。加之公安队伍还留有大量学历较低的民警,使公安队伍的知识结构较为复杂。而“二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在职民警,所以制订培养目标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队伍的知识结构现状。
“二学历”培养目标要通过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安专业人才、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安专业人才、公安队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的思考,最终确定公安院校应该输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二、对公安“二学历”课程设置的思考
公安“二学历”作为适应“大教育,大培训”发展的产物,主要针对在职民警进行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二学历”培养在课程结构以及课程的安排上都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课程的设置应源于专业的设置,由于“二学历”教育的主体是在职民警,他们平时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时常是综合、复杂的问题,如果“二学历”教育培训将专业划分的过细,则不符合现实工作的需要,所以针对“二学历”教育的专业划分不宜过细,相近、相应或交叉专业可以合并。由此,“二学历”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避免过细、过窄、过死,而要向“拓宽口径,合并同类,不断创新”发展。
其次,由于“二学历”教育主体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课程的设置。“二学历”教育主体可分为经过系统高校教育的和未受过高校教育的两大类,而受过高校教育的又可分为受公安院校教育的和其他高校教育的。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主体知识结构的不同,在课程设置时区别对待。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在职民警,应注重公安理论、公安专业知识、实战技能的学习以及实战经验的培训;来源于公安院校的在职民警应注意公安实战技能课程的传授和实战经验相关课程的培训;而学历较低的在职民警,则应侧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47-02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 上一篇:文艺作品的价值
- 下一篇: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