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quaculture
主管单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水产学会等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091
国内刊号:32-1233/S
邮发代号:28-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亲友们纷纷劝他:“乡下人打破脑袋往城里挤,你好不容易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放着十拿九稳的生意不做,偏要拿血本往穷乡僻壤扔,这不是傻吗?”胡新华主意已定,根本不为所动。
1989年,他毅然转让了城里的店铺,在湘江镇林岗村办起了一个湘江特种水产养殖场,开始试养蛤蚧、蜗牛等特种经济动物。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第一年干下来,胡新华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亏了3000多元。他不甘心失败,1990年春又从福建龙岩花高价购进了9只牛蛙种蛙,谁知牛蛙产卵后,由于没有及时把蛙卵捞到孵化池孵化,结果先孵出来的牛蛙蝌蚪把尚未出壳的蛙卵吸食了三分之二。侥幸余下的三分之一,又因没有及时加高护栏、按个头大小分池饲养,导致成蛙自相残杀,损失殆尽。
首战失利,惨痛的教训终于令胡新华清醒过来:特种养殖不同于一般的家常养殖,光有满腔创业的热情远远不够,还得特事特办,依靠科技保驾护航。于是,他不惜重金订阅、购买了大量特种养殖方面的报刊书籍,一有空闲就结合实际潜心研读,并从清池消毒、蛙体消毒,到放养密度、投饵时间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行事。此外,他还频繁走访福建龙岩等地的水产研究单位、养殖基地,虚心向专家、养殖大户求教。针对市场行情变化,他果断地淘汰了原先的牛蛙品种,引进了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美国青蛙。他曾经一反常规,尝试用鱼干、虾干代替生虾、生鱼饲养牛蛙,成功地改变了牛蛙的摄食习性,降低了一半的养殖成本。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大胆探索,胡新华渐渐地掌握了牛蛙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以及常见病防治方法,经济效益开始稳步增长,1991年年产值首次突破了30万元大关。
1994年,他在湘江特种水产养殖场的基础上,创办了兴华畜牧水产合作社,广泛吸收当地水产养殖户入社,统一提供种苗、饲料、防病治病、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了特种养殖行业的整体优势、规模效应。
1995年,他又合股创办了湘江牛蛙发展总公司,水产养殖面积由48平方米迅速扩展到了6000平方米。他投资36万元,进行牛蛙和甲鱼混养试验,实现总产值56万元,仅商品蛙一项产量就达15.1吨,产值41万元,获利26万元,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牛蛙大王”。
如今,历经几番整合,数度扩张,胡新华的经营多个品种,如牛蛙、甲鱼、龙虾、福寿螺、黑螺头等,产业链也从水产品养殖延伸到深加工领域,如黑螺肉、海带丝、成鱼干、海参、虾皮、虾米、鱿鱼等,销售半径也从国内发展到出口,成为一家集水产品引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经济实体,成为会昌县的一大亮色。
篇3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大量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是克服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畜禽产品、水产品品质,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确定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发展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优化畜牧、水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畜牧、水产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畜牧、水产生态养殖,着力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禽、水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保,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目标是:在2008年完成存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扩大畜禽治理种类和范围,把水禽、蛋禽、肉鸡和湖羊规模养殖场列入治理计划。2010年前完成存栏50头以上生猪、40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抓好规模化温室龟鳖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的试点工作。2012年前完成存栏1万羽以上蛋禽、2万羽以上肉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对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羊场开展雨污分流及污水集中发酵处理工作。完成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搬迁,创建25个省级现代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和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95%以上规模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利用;完成罗氏沼虾育苗场和集中连片5万平方米以上温室龟鳖养殖小区污水处理重复使用设施建设,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产品、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生态养殖业产值(包括蚕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
三、优化畜牧、水产养殖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不断优化畜牧、水产业布局。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对“十一五”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按照生态环保的理念,进一步细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的区域划分和界限,并以此为依据,对畜禽、水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生猪生产要“发展规模养殖、控制养殖规模”,东部平原养殖区要控制养殖总量,重点向西部山区半山区养殖区发展,保持生猪产业稳步发展。要加快发展湖羊、獭兔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特种家禽等,优化畜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畜种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要控制温室龟鳖、罗氏沼虾育苗、开放性水域网箱及珍珠养殖等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种水产生态化养殖。着力培育20个畜牧、水产业强乡(镇)和一批畜牧、水产业强村,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
(二)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要统筹规划,优先安排生态畜牧业用地,在适宜发展畜牧产业的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并预留畜牧业发展用地。根据农牧结合、节约用地的原则,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小区)用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列入禁养区内限期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落实新的场址。
(三)积极发展生态规模养殖。要加快转变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生态养殖模式。要大力支持规模生态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对小规模养殖密集区,要加快向生态养殖小区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完善设施,生态高效,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实行人畜分离,村庄与畜牧场分开。要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对畜禽粪便超过周边承载量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尽量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植业基地,推动畜禽排泄物异地资源化利用。要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加快老鱼塘改造、建设标准鱼塘的步伐,大力发展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种养模式,着力改善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要大力推广水质综合控制技术、多种轮养模式和多品种、多食性、多层次的立体混养模式,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消纳力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对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一)加快推进养殖业排泄物治理。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要求,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治理计划,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生物净化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治污形式,落实治理措施,分期分批推进治理。对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要制定搬迁或关闭的计划,限期完成搬迁或关闭,努力实现规模养殖场零排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养殖准入制度。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原则,对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苗种场、龟鳖温室养殖场等,应按照动物防疫、水产种苗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养殖准入制度。由建场者提出办场申请,当地乡镇政府同意,县区农业部门进行养殖环境条件审核,报县区经济主管部门备案,凭备案通知书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保部门审批,经环保部门许可后,方可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向农业、环保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方可投入生产。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和项目环评文件批复,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新建罗氏沼虾育苗场和温室龟鳖养殖场;禁止在开放性水域新发展珍珠养殖,对已经养殖的要严格控制施肥投饵数量,并逐步退出养殖。
(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2008年底以后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实行污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新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在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污物,排放的污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物排放标准。对2008年底前建造的规模养殖场,根据治理计划和要求,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无公害畜产品与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标准和要求进行科学饲养,提高畜禽、水产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指导,实施畜禽、水产养殖档案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逐步建立畜禽、水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管理过程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监控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依法开展畜禽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畜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理顺检疫检验体系,明确检疫检验责任,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检疫检验程序规范操作。
(六)加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快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网络,对病死畜禽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坚决防止乱丢乱弃现象,切实保护周边环境。到2010年基本实现市本级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2012年实现全市主要畜禽养殖场和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目标。要建立业主为主、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落实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县、区人民政府要将畜禽、水产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整治方案,促进畜牧、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辖区内的组织、协调、落实、督促和检查工作。农业部门要抓好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的修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指导,做好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考核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规模养殖场《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的发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新模式、新做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篇4
建一个组织
该县围绕特色资源,积极从资金投入、科研推广、教育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等方面引导、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3个,其中种植业31个、养殖业20个、特色农产品8个、其他行业34个,其中4家被列为省级示范单位,2家被市评为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成员数9120人,带动农户45950户,占全县总农户的31.3%。
兴一个产业 和县紧临长江,河网遍布,水面资源十分丰富。可是,水产一直没有形成规模。2002年,政府引导成立“和县河蟹健康养殖协会”后,对部分零散的养殖户实行统一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开展技术培训,积极推广种草养蟹、无公害养蟹、蟹鳜混养等新技术,养殖规模迅速膨胀。目前,协会会员已达118人,单位会员3家,养殖面积2万多亩,注册的“江螯”牌河蟹先后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被省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江螯特种水产养殖场还被注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出境动物养殖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河蟹协会带动了该县特种水产养殖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包含1家合作社、4家协会、300多名会员、15万亩养殖面积、2万多吨产量、3.5亿元产值的巨大产业链。
活一片经济
和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该县在蔬菜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先后成立了蔬菜产业协会和济洪蔬菜专业合作社。依托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等媒介,以推广优良品种、促进产业升级为抓手,全部实行订单生产,有效保证了蔬菜质量。注册的“皖江”牌蔬菜荣膺“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第一名,辣椒、番茄等35个蔬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蔬菜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该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8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近100万吨,实现收入10多亿元,成为该县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的一个重要亮点。
富一方百姓
篇5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87-1
0 引言
阿鲁科尔沁旗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南麓,赤峰市东北部。由于自1999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阿旗的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有必要对阿旗水产养殖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摸清了阿旗渔业发展情况,找出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提出推动渔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达到加快阿旗水产渔业健康发展,提高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目的。
1 阿旗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水面资源丰富
阿旗现有水面4万多亩,其中万亩左右的大水面就有3个,水库两座。丰富的水面资源为水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此外,在这些大水面的周围还分布着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天然泡沼,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小水面,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1.2 水质清新无污染,天然饵料丰富
阿旗的这些水面都位于草原牧场或自然保护区内,远离工业区和居民区,水质清新无任何污染,天然饵料十分丰富。其中两个比较大的水面和白音花水库已经成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在这些水面生产的鱼类在市场上被称作天然野生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3 具有发展休闲渔业和旅游度假的优势
2009年,白音花水库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水上乐园旅游开发区,投资2000多万元,到现在已建成了集宾馆、酒店、会议、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两栋4000平米楼房。水产养殖方面投入进一步加大,共投放鱼种5.2万斤,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养殖品种除传统的四大家鱼外,还增加了团头鲂、黄金鲫等新品种,可以说白音花水库休闲渔业建设实现了阿旗水产养殖的新突破。
1.4 水产品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日益多样化,水产品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产品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食用水产品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据不完全统计,按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公斤计算,仅天山镇及社区约需消费水产品总量340吨,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2 阿旗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养殖户思想观念陈旧
养殖户科学养鱼意识不强,仍然延续传统的养殖模式,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不求创新。
2.2 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旗只有旗水产站3个水产科技人员,乡镇水产科技力量几乎没有。对渔民的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村水产科普面不广,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2.3 投入低,单产低,经济效益差,是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瓶颈
阿旗现有养殖水面面积4万多亩,全部是大水面粗放型养殖模式,受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平均单产仅为10~20公斤/亩。经济效益差,渔民收入低,劳动积极性下降,导致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形成了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建立新的良性发展模式,是每个水产行业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2.4 养殖品种单一,名特优新品种引进速度过慢
阿旗水产养殖鱼类还是以传统的老三样:鲢、鲤、鲫为主,养殖品种十分单一。虽然我们引入了大银鱼、河蟹、黄金鲫、团头鲂等名特优新品种,但是引进速度过慢,要么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要么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规模,制约了水产行业的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学养鱼意识
一定要将水产养殖业作为一种致富增收的有效手段,深入挖掘水产行业的发展潜力,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起来,用切实的行动来说话,用经济效益来说话。
3.2 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力度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做好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送科技下乡,将科学养鱼知识送到水边库头,让广大养殖户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科技的伟大。
3.3 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阿旗的水产投入,不论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鱼种投入方面,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渔民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自己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另一方面要协调有关部门在银行信贷和项目投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和照顾,以促使阿旗水产渔业逐步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3.4 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优势,适水适鱼,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步伐,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要打破传统养殖业老三样的观念,在大水面引入一些大银鱼、黄金鲫和团头鲂等优良品种;在中小水面引入河蟹和泥鳅等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新品种,从而实现渔业增产,渔民增收,科技致富。
4 总结及展望
篇6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及各乡镇、办事处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任务及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勤政务实,认真执法,搞好服务,使我市的养殖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水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上半年工作情况(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1、生猪出栏25.86万头,存栏30.9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0.2%和1.6%;2、商品肉牛出栏1.4万头,比去年增长16.6%;3、家禽出笼476.2万羽,存笼656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3%和0.5%;4、禽蛋产量5258吨,比去年增长5.2%;5、肉类总产30250吨,比去年增长8.5%;6、水产品产量16100吨,其种水产品产量71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6%和16%。(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1、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5%,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3、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4、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1、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100%。特别是4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7000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鮰、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防W病、Q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篇7
大新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东距首府南宁143km,东南与崇左市相连,南靠龙州县,西南与越南接壤,西北有靖西相邻,北天等县,交通四通八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县有地下泉水108处,这些地下水冬暖夏凉,常年水温在18℃~20℃之间,这些资源有利于发展冷水鱼类养殖,也有利于热带鱼类的安全越冬。全县有11条河流,43条支流,总长453km,河流水面积229hm2,总水面3533hm2。2005年养殖面积为1843hm2,其中:池塘1139hm2,山塘水库616hm2,河沟58hm2,其他养殖30hm2,网箱养殖450箱,共10520m2。养殖产量8029,t其中池塘养殖5510,t山塘水库养殖1898,t河沟108,t网箱养殖581;t渔业产值4817·4万元,占农业总量的5%,占农民人均收入150元。大新县于1985年成立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全县14个乡(镇)也相继成立了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现有水产技术人员12人,其中具有工程师职称3人,助理工程师职称9人。
2目前渔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基础薄弱
自水产技术体系建立以来,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山塘水库养鱼、江河网箱养鱼等科技成果,但由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少及乡(镇)水产技术推广站实行改制,实行了自收自支的政策后,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已有名无实,以致水产养殖群体的科技素质低下,采用新技术养殖名优新品种及渔业综合开发、规格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养殖意识相对淡薄、滞后。
2·2产业化结构不合理
由于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程度较低和渔业投入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密集型渔业的发展。在养殖品种结构方面,常规、价值相对较低品种占绝大多数,价值较高品种如罗非鱼、大口鲶等优新品种发展不起来或发展缓慢,在养殖措施方面,渔业综合开发能力低,如鱼鸭套养、休闲渔业等养殖户屈指可数。
2·3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低
目前池塘等养殖水面80%以上以承包方式发包给个人。据了解,大部分承包者都只是投放鱼种,没有进一步开展技术管理,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是很高。随着经济的展,用电量的增大,电力部门陆续在利江河、黑水河上建成了响水、那岸、上利、格强、逐克等电站,由此形成了好几个可以发展水产养殖的库区,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多年来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目前仅在利江河(电力公司水坝)段、恩城河局部村屯以及明仕河的少数村屯利用河段进行网箱养鱼,其他的水域库区还没有开发利用,这对一个有着229hm2江河水面可养殖资源的县来说,现在的利用率确实偏低。总体而言,大新县水产养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缓慢,规模化、产业化的程度及养殖水域的利用率还很低。
3加快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路
针对上述现状,为发展大新县渔业生产,实现渔业经济的根本转变,以大新县“十一五”计划为目标来发展本县渔业经济,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强项,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3·1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水产服务网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渔业生产是否能有较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使之能迅速转变为生产力。从大新县的情况来看,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水产技术推广网络的建设,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稳定技术队伍。
(2)逐步完善水产苗种管理和检验、检疫手段,确保鱼苗种的健康及杜绝病害的蔓延。
(3)建立渔业服务组织。侧重在桃城、雷平、恩城等乡镇,鼓励引导发展渔业生产服务公司和渔业协会等渔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渔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购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新的层次上实行规模经营,提高整体效益。
(4)建立信息网络体系。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互联网已逐渐走入农村富裕家庭,信息现代化在各行各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被认同。为此,要尽快组织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及时准确地为渔业生产提供信息。
3·2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鸭、鱼鳖、鱼龟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3·3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可形成产业化的养殖品种广西续北海之后,又在南宁建设了罗非鱼加工厂,其生产的罗非鱼片主要销往欧盟、美国等地。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大力发罗非鱼养殖,于2005年出台了《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扶持暂行方案》。我县距南宁只有143km,距崇左市也只是一个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水资源丰富,大新理应把罗非鱼做强做大,把罗非鱼养殖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一是水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把大力发展大水面规模养殖罗非鱼和网箱养殖罗非鱼提上议事日程,把它列入建设新农村的一个亮点来抓。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集体、个人等以联营或股份合作形式参与罗非鱼产业化的生产,以此形成规模经营。三是利用现有水库库区发展地方名、优、特、新产品养殖。
3·4搭旅游之车,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随着“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风光”的知名度的提高,到我县旅游的外地游客逐年增多,如何让游客留连忘返,看到一个青山绿水的世外桃源?我们应以发展休闲渔业来做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以休闲渔业来发展生态旅游,“以渔促旅,以旅带渔”,以此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篇8
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该县采取狠抓科技提单产,稳定面积保总量,培植种粮大户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出租、转包、转让等形式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耕地的有效流转,让年龄大的农民和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流转到有技术、会管理的种粮大户手中,把“过剩”的耕地尽量集中连片。土地流转以后,农户收入不减(到县城打工或帮种粮大户干活,获得转让费和劳动工资收入),种粮大户效益有增加,粮食面积能稳定。同时,县农业局把种粮大户纳入重点技术指导对象,及时气象、病虫、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等信息;组织他们集中学习种粮技术,实地参观各种水稻轻简高产栽培试验与示范;参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标兵评选等,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激发他们提高单产和争先创优热情。通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2011年全县新增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5个,粮食总产量达34.34万吨,比上年增加1.75万吨,创本县历史新高,该县获2011年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努力发展规模高效产业。发展规模和高效产业,是永丰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2011年,一客商想在佐龙乡租用500亩土地种植杭白菊,佐龙乡乡政府经过慎重考虑,以每亩300元的租金在富溪村连片流转700亩耕地让其种植。客商在乡政府支持下,经过精心管理,当年收获200多万千克,产值1000万余元,纯获利500万余元,带动周围上百户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杭白菊,形成高效产业效应。沿陂乡艾家村的陈福根,2011年在该村流转土地400余亩进行烟草生产,当年获利6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附近乡镇农民今年种植烟草12000余亩,预计创收1800万元。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近年来,永丰县把茶叶生产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对丘陵荒坡的集中流转,采取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的方式,切实提高茶园集约化生产水平,创建了占地1680亩的春晖白茶有限公司和占地3000亩的金陵白茶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雪滋春”、“井冈峰”、“灵华山”、“茗如玉”等白茶知名品牌,其中“茗如玉”品牌白茶荣获2011年香港(国际)绿茶评比第一名。2012年,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余亩,白茶产量6.5万余千克,产值近亿元。采摘茶叶时节,每天雇用闲置劳动力近万人。目前,该县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当地的特种水产养殖。永丰县是一个山区县,一不靠海,二不近湖,也没有大江大河,是淡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小县。然而,他们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于2009年成立一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68万元,把古县镇上保村长罗坑的350亩洼地和山坡实行集中流转,进行胭脂鱼名贵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胭脂鱼是一种大型淡水珍稀鱼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挽救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优化永丰水产养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县政府于2011年把胭脂鱼养殖开发列入永丰县“十二五”规划,并加大项目资金和科技力量的投入。通过政府的扶持、水产技术专家的攻关,2012年,一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繁育的胭脂鱼水花鱼苗达到了1087万尾,成为全国胭脂鱼人工繁殖数量最多的基地。
篇9
关键词:河套地区 水利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河套灌区,千百年来自流排灌,取水便利,生活耕作在这里的农民从未因农田缺水而犯愁[1,2]。然而,随着上游河段生态的日益恶化,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上降水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是缺乏,黄河过境水是全区最主要的可用水源[3,4]。加之近年来,河套灌区冬灌引黄水量被压减至近十年来的最少量,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短缺。而且黄河上中游持续干旱,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枯水形势,造成宁蒙两大引黄灌区严重的“水荒告急”,已给灌区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笔者拟研究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河套地区生态退化加剧,生产生活用水“告急”
由于自然温室效应、黄河上游生态的严重恶化和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河套地区干旱少雨,天然来水持续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告急”。据有关水文气象部门测定,近年来黄河上游主流和支流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最多达到50%,致使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无水可蓄,给河套地区春灌大量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1.2 河套地区超计划用水,湖泊进水量锐减
由于黄河上游多年连续的资源性缺水,加之河套地区经常超计划使用黄河水,致使了“水荒”愈演愈烈。根据气象水文资料显示,河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是全国地表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加之黄河又是宁夏全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客水资源,自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的开发利用现状已不允许河套地区新增黄河干流用水指标。
作为接纳农田灌溉退水的中小湖泊进水量急剧减少。湖泊流失水量多,虽然有部分地下水补充,但是远远不能维持湖泊的正常有效蓄水库容。此外,中小湖泊用水一直没有纳入农业用水整体计划,进水只能依靠农田灌溉间隙水和退水,用水量和时间上不能保证。2010年春夏季黄河来水量少,湖泊基本上没有进水,加上干旱少雨,使得众多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部分浅水湖泊干涸,湖泊的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乌兰布和沙区湖泊,仅2010年水位平均下降30cm左右。如果沙区5万多亩湖泊干涸,近50年来建设的以三北防护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将难以存在,也将出现沙进人退的悲剧。
1.3 河套地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由于灌区改造和渠系配套跟不上,导致河套地区用水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高达90%~96%。而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有一半多的水在输水过程中白白浪费掉。河套地区亩均毛用水量高达1000多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农业用水结构不合理,灌溉浪费严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加之旱情减少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水资源的有效需求,水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用水效率不高等等,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势,成为河套地区“水荒告急”的重要制约因素。
1.4 开发建设项目的兴起,增加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区主要靠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吸引资金,大规模开发建设能源项目。但能源项目大部分都是高耗水的项目,例如采用湿冷方式冷却的火电厂,一台30万kW机组每年需水约450万m3。按内蒙古近期拟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测算,年用水量将增加2.2亿m3,宁夏东部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至2010年需增工业用水1.9亿m3,其中电厂新增用水0.9亿m3。由此可见,高耗水的能源开发建设项目,也进一步增加宁蒙河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出路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者通过“投资节水、转让水权”的改革研究,较好地应对了河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水荒告急”难题,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 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为确保河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河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河套地区水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从科学生态观、节水、水产养殖用水、工业用水、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1 树立科学生态观,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河套地区要牢固树立科学生态观,保护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根本利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广大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河套地区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对众多的自然水域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保护,发展中小湖泊养殖、工业生产要充分考虑养殖、工业环境用水的承载能力,要将养殖、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纳入养殖、工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养殖、工业生产要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基础,力求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和谐统一,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尽快理顺河套地区行政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职能,统筹河套地区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提高河套地区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构建完善河套地区水市场体系,完善水权转换机制。深化水权转换机制,积极开展行业间、地区间水权交易试点,加快形成水权流转良性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业、城市和生态供水保障能力,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对河套地区水资源用水切块计划供应,大力发展井渠结合灌溉
维持河套地区中小湖泊的有效蓄水库容,对于弥补河套地区地下水资源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目前河套地区湖泊的面积,在灌溉期间,向现有湖泊平均注水1米,将需要引水5亿多m3。针对目前引水状况,大规模引水与农田灌溉必然会发生矛盾。因此,要进行切块供水,将工业用水、水产养殖用水列入计划,并在供水时间上与农灌错开。建议充分利用凌讯期槽蓄水,七、八月份期间的农田灌溉间隙,可向中小湖泊大量引水,这样就可有效地缓解河套地区湖泊引水与农田灌水的矛盾。
要大力发展井渠结合灌溉,要站在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把井渠建设放在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的同等重要位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置、配套实施。要对地下水储量、水质、用水覆盖面,水量与水位控制关系,井渠双灌的交互利用程度、投入产出比等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为井渠双灌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效益提供可靠依据。应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灌区“两改一提高”的有利时机,结合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建设项目的逐步实施,在井渠配套建设上,争取更多的投入,可采取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共同融资或采取股份制投资经营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在井渠双灌的相邻建设布置上最好将不同开采功能的机电设施布设在各级渠道的直口处,有利于灌溉用水的联合或单项调运。
转贴于
河套地区节水工作要力争做到:(1)全力推进农业节水再上新台阶。以北部现代节水农业、中部旱作节水农业、南部生态节水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工程、农艺、管理节水综合措施齐抓,加快实施河套地区北部引黄灌区节水改造、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和南部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加大河套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加大河套地区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形成有效的河套地区整体节水效果,实现河套地区农业节水和农民增收的双跨越。(2)着力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落实河套地区新建涉水企业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河套地区现有企业的节水技术革新,建成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示范园区,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实现河套地区工业节水的新突破。加快河套地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基本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3)切实加大河套地区节水示范区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河套地区工业、城市的节水型企业、社区、院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4)全面构建河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良性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河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合力。
2.3 河套地区的水产养殖要保护水域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要根据河套地区水面功能,制订科学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组织开展环境评价,确定水面增养殖容量、养捕结构、增养品种和捕捞强度,合理布局,科学利用水面。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行为。历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河套地区的重金属、酚类以及有毒氰化物的含量很低,符合水产养殖业务水质标准要求。根据河套地区湖泊水质清瘦,水草茂密的特点,适度规模发展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鲂鱼)的养殖,还可开展河蟹的养殖等水产养殖,切实提高河套地区中小湖泊水面利用率,增加效益。
还要正确处理好河套地区水产养殖与环境、资源保护、水利等诸方面的关系。河套地区中小湖泊水域的水产养殖业务开发要注意协调与环境、水利、旅游等各方面的关系。必须积极推广优质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如中小湖泊移殖增殖技术,优质水产养殖技术,水产生物防治技术,渔、畜、禽综合养殖技术等,优化养殖水域环境,既要合理利用水生植物资源,又要保护水生植物植被。根据湖泊天然食物的组成,合理投放水产生物等措施,调整水、种、饵结构,在养殖品种上,积极发展和推广名特优品种养殖,逐年提高特种水产品养殖比例。
2.4 发挥河套地区水资源的综合功能,为工业发展提供用水。
维持河套地区水资源的有效蓄水库容,对保证工业用水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巴彦淖尔市已建和新建的工业项目,必须有充足的取用水作保证,而且工业用水不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引用黄河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从湖泊中就近取水,净化后用于工业生产,再经处理后补进湖泊,从而实现循环供水。这对于发展河套地区工业,振兴河套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套地区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的湖泊,应遵循公益优先的原则,可选择水域面积大,有效蓄水多的湖泊,如乌梁素海、牧羊海和纳林套海农场境内的敖勒斯海等。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河套地区的工业需要重点扶持,建议用水价格略低于农田灌溉用水。
2.5 充分发挥河套地区的水域旅游特色,大力开发旅游业
河套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地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本地区梯级电站的建设,为其旅游增加了新的活力。比如龙滩水电站,作为我国第二大的水电站,其壮观的施工现场都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卖点。当考虑把梯级电站的特色和河套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河套地区航道的整治开发,也将为沿江旅游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在开发河套地区航运经济带时可以结合考虑旅游资源,使两者共同规划开发,有机的融为一体。
3 结语
总之,河套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水利优势,可以进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河套地区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发展方向,也将成为整个河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学全,高前兆,卢琦,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平衡与干排水脱盐分析[J].地理科学,2006,4.
高鸿永,伍靖伟,段小亮,等.地下水位对河套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4.
刘巧云,张俊仁,王琴.河套灌区农作物灌溉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和对策[J].内蒙古水利,2010,1.
篇10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使渔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产品鲜度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使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提高。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消息,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而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2.7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9年贸易总量达265.32万吨,总额4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量134.8万吨,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13.6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我国城市居民"吃鱼难"已成为过去。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
- 上一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 下一篇:国土安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