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思维 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15-01

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性人才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应当引起数学老师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是重中之重,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如果忽略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降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命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找到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重要。

1 创新性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1.1 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创新性思维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过程。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独特的想法、见解、观念。它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思维,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般认为创新性思维是能够产生创新的思维。

1.2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分为一般再现性思维和具有独创性的创新性的思维。根据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创新性思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能够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能够理解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2)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探索出新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在实际学习中会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4)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并且能够独立解决。

2 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作为小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人才。

数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老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各种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时代要求。

创新性思维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潜能。解数学应用题是让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一种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接近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越高,从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各类题,应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应用实例以及生活中的原型,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现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3 影响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因素

教师的“权威”和严厉,使得小学生不敢提出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学生时常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我曾经在一次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刚举手发言,老师就说:“你怎么这么多问题”。这样,即便是以后再有问题,学生也不会提出,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教师应重视学生所提的见解,并且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简单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示对或不对。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数学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小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面对祖国的花朵,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正是我们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迫在眉睫。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培养小学生多角度观察及其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4.1 培养小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因问而思,因思而学的理念,不批评学生的新见解,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的新思想。

应当采用多元开放式教学,问题答案多种多样,鼓励学生探索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4.2 提高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生质疑问题,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外在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去独立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应用题上要多设计开放性题目。例如:教师和学生去滑雪场,老师有20人,学生有100人,成人门票每人20元,学生每人10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15元。请指定一种你认为最佳的方案。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敢于提出疑问,不放过任何疑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

4.3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多提供一题多解的题目。例如,比较两个分数7/9和8/10的大小,我们可以用通分法,化小数法,倒数比较法,化整法等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常规解题法,还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4 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灵感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 新课改 培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新课改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教学工作是新时期教育战线实践科教新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新课改创造性思维就是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这次新课改与以前的高中教育教学相对而言贵在“创新”,即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

怎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结合多年教学工作,我认为这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为重点,推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播者,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构造者。

(一)立足课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了不同的学习境界,“乐之”是最高境界。如果说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的一段历程,如果在政治课堂上也还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有效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政治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还要让他们在体验中去获取新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绝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简单的政治知识存储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

(二)营造氛围,激感,开拓创新

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要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鼓励老师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三)分组讨论,互助合作,提高意识

课堂上,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探究,还应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和习惯的最好平台。常言道,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当今,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实施分组讨论、互助合作,使得“思维活动容量”“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证。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讨论会影响教学效率,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急于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就会有所创见,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主动创新的意识就会增强。

(四)积极评价,与情予理,坚定自信

能否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自信心是创新的立脚点,没有坚定的自信心,创新思维能力再强,也很难作出创新。高尔基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自信能催人奋进,自信心是成功者的力量源泉,教学中只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时,才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去争取,从而作出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平等的政治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通过评价,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世界的强烈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产生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分组实验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评价越来越重要,评价的内容应该比以往更丰富多彩。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及时关注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以及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小组方案汇报的点评,这些积极的评价都会坚定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晓燕.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010-3-12]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03-01

一、创新思维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更新。第二层意思是创造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层意思为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通常在“唯创独新”这个意义上来使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的数学教学,将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创新思维与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时间越来越少,传统数学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摆脱困境,面对挑战,从创新思维着手将是一个关键点。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离不开创新思维。只有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才会让学生进发创造的火花。常听人说:“要是当初牛顿不发现万有引力,也许发现万有引力的就是我。”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但不是人人都具有创新意识,不是人人都具有驾驭创新思维的能力。只有运用创新思维,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创新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培养、训练逐渐养成。

三、突破惯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按常规的思维方法要么是不能解决,要么是太繁琐、太费时、太费力。而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办法来解决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德国数学家高斯面对数学题:“从1到100的数依次相加,和是多少”时,不是马上开始加,而是静静地独立思考。他从数字的排列上发现了规律:即首尾两个数依次相加其和相同即和101,总共50个101,于是他很快得出算法和答案:101×50=5050。他摒弃了繁琐的演算,利用数字的组合,找到了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这是典型的创新思维。尽管学生并不都像高斯那么聪明,但是高斯的思维方式是大家子的学习的。

创新思维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即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为了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各种障碍性题目,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难题,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将得到提高。请看下面的一道数学题:如果1=5;2=6;3=7;4=8;5=?。你的答案是多少?如果你的答案是9,那么很遗憾,你错了。答案究竟是多少呢?再回头看看题目,可能你会恍然大悟,答案应该是1。我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想当然认为5、6、7、8、后面一个应该是9。惯性思维容易引导我们的思维进入死胡同,所以我么要谨慎处理,认真对待。又如,有两个人同时来到一条荒无人烟人的河边,他们都需要亲自到对岸50公里远的地方办事。但是不巧的是河边只有一条仅仅能够承载一个人的小船。但结果是他们都及时乘坐这条小船过了河办好了事情。他们究竟是怎样渡过的?有些人可能认为等第一个人办好事情回来第二个人再去,但是这怎么来得及呢,又怎么是及时呢?而事实上是这两个人各在河岸一边,一个渡过去,一个渡回来。条件中并没有明确说他们都在河岸一边,不能想当然认为他们在同一岸边。

四、恰当选择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能帮助人们打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常规思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妨选择逆向思维。例如:三棵树上总共有15只小鸟。从第一棵树上飞4只到第二棵树上,再从第二棵树上飞3只到第三棵树上,最后从第三棵树上飞2只回到第二棵树上。此时三棵树上的鸟儿只数相等。问:原来每棵树上各有多少只鸟?(这是一道三年级数学趣味题)。

分析:如果本题用常规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相当麻烦,况且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不能讲得太深。如果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就显得既简单有又易懂。从题目中“三棵树上总共有15只小鸟——此时三棵树上的鸟儿只数相等”着手推知:此时每棵树上有5只鸟。以此为基础,倒着推回去:飞到每棵树上来的鸟要减出去,飞去的要加回来,到最后就可以算出原来每棵树上有多少只鸟了。

解答如下:

此时每棵树上有5只鸟,倒推回去:

第一棵树上有:

5+4=9(只)把从上面飞走的4只加回来

第二棵树上有:

5-4+3-2=2(只)把飞来的4只减出去,把飞走的3只加回来,再把飞来的2只减出去。

第三棵树上有: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校;创业课程;培养

0 引言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推进。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推进这一要务。首先,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通知,在“十二五”期间推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此外,还举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活动,给大学生一定的空间来展现自我、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在地区层面,上海市教委分别于2007年、2011年启动了两轮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再次,在学校层面,许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等机构、开设了创业创新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创新思维的洗礼和历练,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016年4月15日,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明确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4月1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召开党组会,部署贯彻落实工作的五方面要求,第一方面就是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都在层层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必然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本文将从笔者十几年来教授的创业课程――《国际商务经营英语》的角度,论述创新思维的挖掘和培养。

1 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顾名思义是指思维的创新,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以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开拓进取。

创新思维的构成因素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华新、濮方平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型思维的互补,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肖钰士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为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灵感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六方面。方慧认为,创新思维包含批判性思维、超越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四个方面。总体而言,创新思维是求异思维,是在合理正确的批判基础上求新求异。

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就比较提倡创新思维。早在我国历史上的商朝,开国君主汤就用这样的箴言来鞭策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此强调不断革新的重要性,此言后来收入儒家经典《大学》。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立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唯一上榜的企业家亨利・福特曾说过:“不创新,就灭亡。”这句话言简意赅地突出了创新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飞速迅猛,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如此天时地利,如果再加上时代热切呼唤的创新思维人才,就可谓人和了。

2 创业课程中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和体现

创新与创业如影随形,因为要想创业成功,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展现新理念、新做法。如果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话,创业的前景是不可能光明的。如今,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一方面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顺应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国际商务经营英语》课程是我校与英国高校合作项目中的一门创业课程,从2002年开课以来,已有近14年的授课历史。这门课程要求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开展一系列的创业项目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洞察市场空隙、寻找目标顾客群、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经营的产品、撰写商务计划书、寻求风险投资、联系供货商、安排物流、设计广告宣传、实地销售产品、撰写商务报告等。回顾学生这些年来的创业项目实践活动,在很多方面都折射出创新思维的光芒。下面将选取创新思维的几个构成要素,结合本创业课程学生创新思维的实例进行分析。

2.1 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已有简单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更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图像。在创业课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出来的超凡想象力一直让授课教师惊叹不已。

从创业团队的名称来看,创业伊始,给公司起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绞尽脑汁。而每年各个创业团队的名字都别具特色,有队员英文名的首字母缩写,如KASEL,是Kelly、Alice、Sally、Elizabeth和Laura五位同学的英文名首字母缩写;有一句口号的首字母缩写,如PLM,意思是Please love me;也有描绘创业团队特征的名字,如Minny小铺,就是小小店铺的意思;还有汉语词语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搭配,如F&G,就是中文“浮记”两个字的首字母缩写;还有根据公司产品特征,把公司名字和流行歌曲名字联系起来的,如“千签阙歌”,谐音与歌星陈慧娴的流行歌曲“千千阙歌”一模一样,暗指公司销售各种各样的书签。

从创业团队的广告海报设计来看,一些作品的确相当吸引眼球,让人过目不忘,甚至有惊艳的感觉。例如,大约8年前,有一个团队销售各种折扣券、会员卡等,他们的宣传海报上有五颜六色的产品照片,让人对他们的产品一目了然,心驰神往。在海报的正中央,突出设计的是一把剪刀,正准备去剪几张百元的人民币,旁边的标语是“你不用花这么多钱”,言下之意,“我们可以帮你省钱。”整个海报重心鲜明,传神逼真。再如,一个销售女性饰品的创业团队,将国际影星奥黛丽・赫本的侧面照片放入海报,占据整个版面,通过PS技术让赫本佩戴上他们公司的产品。赫本气质高雅脱俗,与精美优雅的饰品相互映衬,海报效果震撼,夺人眼球。

2.2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批判,哪来创新。批判性思维敢于说“不”,敢于质疑现有的知识概念、惯例现象、方式方法等。创业课程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批判性思维。

在项目经营产品的选择上,学生们了传统思维方式,摒弃了因循守旧的习惯做法,推陈出新,选用了独特新颖的产品。比如提起书签,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长方形的纸片,上面绘有各种精美图案。而创业小组的学生大胆地质疑书签的材质和外形,在材质上,选用竹木、金属、塑料、真皮等各种书签,还用从菲律宾进口的纤维材质亲手制作五彩缤纷的叶脉书签。在外形上,推出商标牌、书夹、树叶等各式各样的书签。这个小组的销售现场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又如,长久以来,大学校园里已经没有佩戴校徽之类徽章的习惯,徽章理应是创业项目封杀的产品。但是,有一个创业团队恰恰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只要徽章款式图片精彩,自然能够独树一帜,引领校园潮流。他们结合时下流行的电影电视内容,精挑细选图片,联系供货商批量制作。产品一经推出,销售火爆,让人吃惊不小,掀起了新一轮校园徽章热。

在市场调研方式的选择上,由于创业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大部分创业团队都理所当然地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这样既快捷方便又省钱省力,但缺点是调研对象无法选择,调研结果可能不能完整地代表目标顾客群的情况。另一种比较有目的性、代表性,体现目标顾客群主观意见的市场调研方式是焦点小组,但是却要耗费资金和财力,让一些创业团队望而却步。不过,有个别创业团队勇敢跳出了规模和资金的束缚,创造了小企业依然采用焦点小组调研的神话。他们根据调研需求,联系了他们认识的不同顾客群代表,邀请他们在教室里接受专门的调研,调研效果颇佳,对后来的创业销售活动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2.3 前瞻性思维

“前瞻性思维”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事物,预测推断出事物的发展前景。创业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前瞻性思维,预测将来的市场需求,用动态发展的眼光从事创业经营实践活动。

从商品的选择来看,创业团队最终销售商品的时间是3、4月份,有的团队相当有远见,细心挑选了校园学生未来所需的物品。比如3月份正值学校研究生毕业季,6月份即将是本科生毕业季,毕业生必定对学校依依不舍。于是,有的创业团队在征得学校有关部门的允许后,销售学校的各种纪念品,有笔、笔记本、信封、文件夹等文具,有玻璃、搪瓷、陶瓷等杯子,有T恤、棒球帽等服装。所有商品都带有校名和学校的标志,让人难免睹物思校,正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以便排解他们毕业季的离愁别绪。又如,3、4月份正值春天,离夏天也不远。有的创业团队就打着类似“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这样的标语,销售夏季或春夏之交的物品,如设计新颖、五颜六色的休闲凉拖、女士短丝袜、长筒袜、T恤衫等。这些商品大都是易损、待更新的,是许多学生每年都需要购买的,所以非常受学生欢迎。

从营销策略来看,由于多个创业团队同时销售商品,必然竞争激烈,甚至还会有相似商品同台竞卖的可能性。有的创业团队提前考虑到竞争的风险,在现场销售中大胆创新,如一个销售绿色植物的创业团队在摊位前放置了大油布画板,盛情邀请购物的顾客在上面签名、留言纪念。这一超前的营销策划立足环保,立意深远,而且满足了顾客心底的明星情怀,独具匠心,使顾客络绎不绝。

2.4 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世界,开动脑筋,寻求突破,推动创新。毕竟,实践出真知,只要有心,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灵感和潜在的创新思维。创业团队在商务项目实践中展现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思维。

从现场销售来看,为了吸引住来的人流,各个创业团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有的团队将销售的小商品逐个悬挂在雨伞的角上,在人群中高高举起雨伞,并且轻轻旋转,琳琅满目的商品顿时清晰地展现在顾客眼前,直观新颖。又如,有的团队成员将醒目的巨幅海报制作成上衣,直接套在身上,在人群中来回走动,吸引路人的目光,引导路人去团队的摊位。

从销售支付方式来看,一些创业团队紧跟时代步伐,摆脱了现金交易、换钱找零的烦恼,采用支付宝扫码付费、微信转账、微信红包等时下流行的支付方式,便利快捷,也避免了因无法找零或买家没有带钱而流失掉生意。这些团队的摊位上,都赫然摆放着大大的二维码图片,让路人一目了然,青睐有加。

3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素

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国家、社会目前急需的人才。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刻不容缓。经过分析,这一思维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素:

3.1 坚实的知识基础

对于创业团队而言,各种创新思维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商务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创新的源泉。中英合作项目的学生在组建创业团队之前,已经学习了或正在学习营销管理、项目英语、商务沟通与交流、跨文化交际、管理学、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系列课程,对于市场、产品、营销、调研、物流、广告、财务等知识点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熟悉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了解商务报告等的撰写要求。有道是厚积薄发,有了深厚的积淀,开始着手创业项目实践活动即使不是轻车熟路,也可以说得心应手的。

3.2 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非朝夕之事,必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无论是对商务理论的介绍,还是商务实践的分析,笔者都坚决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等创新思维为目标,耐心地引导学生认真地思考、一步步地推断、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使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看法。在案例分析时,笔者也会询问学生学习案例的心得,以及对他们自己创业的启示和帮助。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习惯了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做法,力求在合理可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3.3 精诚合作的创业团队

创业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学生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从头至尾共同努力,完成创业经营项目。换句话说,学生的创业活动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远胜臭皮匠。在创业的每个阶段,在每个重大决策之前,创业团队都会集体开会商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辩论说服,最终达成共识。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团结合作的创业团队,能给学生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探索,非常有利于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看见智慧的火花在研讨争辩中闪耀。

3.4 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充实改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种创新,是社会的进步。而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运用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换个角度而言,本课程创业团队在整个商务项目实践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一些现代科技,如支付宝付款、微信转账、选择图片制作徽章、鼠标垫、墙纸等等。在创业过程中,学生们也深深体会到与时俱进、掌握最新市场动态的重要性。

4 结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也可谓多种多样。本文立足于笔者十几年来在中英合作项目中教授的创业课程经验,分析论述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掘和培养。作为国家“十三五”期间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还有待不断加强和推进。

参考文献:

[1] 方慧.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

[2] 黄华新,濮方平.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 马华芳.创新思维及其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4] 唐沛.浅谈英语专业课堂批判性思维的引入和培养[J].艺术科技,2015(3).

篇5

(1)创新性.有无创新性是评价创新思维的唯一标准.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才能称之为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就不是创新思维.创新性包含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在没有现成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基础上进行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能够突破已有的理论权威、规律、方法及各种思维定势等限制思维因素的束缚;二是不论创新的方法还是结果,不与前人已有的理论或实践雷同,具有对各种事物进行新的认知、改造或制作过程.创新思维的成果应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2)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是指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唯一的方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灵活性.灵活性是对思维主体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要求.思维主体可以对各种事物不加限制地各种各样,甚至是毫无客观根据的创意组合.灵活性使创新思维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潜在性.

2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2.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重“教”而轻“育”,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相差较远.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已习惯性地让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性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存储的容器,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授课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古板,不能适时提出问题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师生间互动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2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自然、人文、社会、历史、哲学、农学、工程等各种学科知识.学生不但要学好各种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各种园林设计理念、风俗人情、自然地理知识,还要求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后盾,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其他各种相关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状况就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学生的创新意识

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积累.多数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获取相关的证书和更高的文凭上,不加怀疑和选择地接受各种知识,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这种状况造成了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导致了他们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的缺乏,创新思维受到压抑,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

2.4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作平台的搭建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在园林专业相关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渐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求知探索状态,促使其敢于去实践与挑战,从而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时,必然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得到逐渐提高.然而,很多高校对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不够,在资金、场地、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的投入较少,使原本已有的创新平台也形同虚设.这种状况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3.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重讲授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极其不利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们的思维规律、思维模式及思维结果,以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重心.“以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园林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这个教育理念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在教学的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因问题而思考,因思考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进他们对专业问题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2不断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了生物、规划、建筑、工程、美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园林人才.首先,在课时的分配上,要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并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现在很多园林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过于单薄,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和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限选课程,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3强化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必须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他们勇于面对学习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3.4加强园林专业课外科技活动的建设和管理

篇6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及特点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认真思考所培养锻炼出来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是在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束缚下,一切以实际发展要求为出发点进行创新突破的自主方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步伐,高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来开展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观念,具有辩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掌握化学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来说,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但教学课程相对的却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只有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或向学生介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常识案例,引导学生多认识、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进一步巩固化学知识。

例如:我国某地曾发生特大的“假酒案”,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兑制、销售有毒的白酒,致使多人死亡,更多的人双目失明,终身致残,假酒中严重超标的有毒的成分主要是---甲醇。或者其它各种化学现象:“水点酒精灯”、“水下蜡烛”、“滴水生烟”、“空瓶生烟”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学教材到用教材来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点之一。其次教师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成长环境、心理和学习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另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学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的习惯,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探讨、评价,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学生通过分析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样品,它可能是烃或烃的衍生物,来确定其物质成分和组成元素,其具体步骤如下:取22克该样品与足量氧气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洗气瓶,两装置分别增重18克和44克。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气态密度为1.964克/升。求出其分子式。再利用该样品的分子式,推测它可能的结构,这样学生根据最初的问题,一步步地引出后面的相关问题,并找到正确解答,推导可能存在的结构,得出最终结果。

(三)加强实践操作活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操作活动,也成为高中化学教材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大量研究表明,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是激发学生感官刺激,引导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机会,使亲自参与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动脑的同时,达到使学生深化基础,活化创新思维,优化创新能力目的。

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研究苯酚是否具有酸性?思考:1、选取什么试剂与苯酚反应?2、实验具体步骤如何?3、预计实验会产生什么现象? 4、推断生成物及化学方程式。5、你设计的实验能否说明苯酚具有酸性?为什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理解苯酚化学性质的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思索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篇7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形成都在这一阶段建立雏形.然而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在面对具有抽象思维性、严谨逻辑性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容易产生枯燥无味、抵制排斥的情绪反应.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小学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

有关微课的定义,不同专家学者秉持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但微课的核心都大体一致.正如胡铁生的观点:“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学习资源,可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助力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微课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过渡搭建一座桥梁,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建立提供一些条件,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一、微课――小学生数学知识深入理解的桥梁

小学生处于低年龄段的特性,决定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获取信息和知识.可以说,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就是主要帮助小学生实现思维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概念性知识比较多,有些知识的学习比较难,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为本职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一些较难懂的概念具体形象地解释和说明,对重点的知识分点分块强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是将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录制的教学视频融入课堂教与学的一种新资源.它设计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真实性,能比较深入的突出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客观的呈现知识的关键点和技能点,是教师阐述概念知识,展现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以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学习为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让小学生理解什么是四边形,掌握特殊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鉴于上面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具体性和视频的简短性,在课堂教学中用视频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图形,以动画凸显的方式强调图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辨别,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成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其形成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由于初次接触立体图形,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立体图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借助微课,呈现生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特征.最重要的是借助微课展示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加深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理解.通过微课具体展示立体图形的动画形成过程,正好弥补小学生空间思维的欠缺,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立体感,促成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二、微课――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产生的源泉

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简单,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如果教学中知识的引入平淡无奇,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课堂的气氛死寂沉闷,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度就不会很高,对于学习就不能产生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就只能是死记硬背的机械接受,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微课是一种媒体形式,它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将数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呈现,或许只是某个知识点的历史背景,或许只是某个实验的展示过程.相比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的语言和黑板上静止的文字板书,微课生动地插入历史背景,真实地展示实验过程,贴切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让原本静止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优美,数学知识充满趣味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获得的是对数学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以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学习为例,通过这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什么是四边形,什么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能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课让学生欣赏实际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感受四边形的美,感受数学的美,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走进课堂,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的基础上,再以简短的动画展示具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会学习这些图形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学生实际生活中形形的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感受图形的立体美与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微课展示如何用一张纸“变成”一个立体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进一步探究.以多变的视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微课――小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沃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的核心将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小学阶段创新思维的培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只是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键的是注重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即是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

微课是一种精心的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对于不同性质的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完全可以按照设计者的意图精心设计,达到设计者想要实现的最佳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微课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对某些问题进一步思考,启发对知识的独特见解,形成特有的构思过程和合理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以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为例,在学习特殊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借助微课展示其周长和面积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般四边形的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不断验证”的思维过程,激发对生活中其他图形的观察与思考.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了长方体的学习后,利用微课给学生创设属于正方体的特有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有情境,结合长方体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对正方体展开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培育奠定基础.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和大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四、结束语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总是给学生枯燥、抽象的印象,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堂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惧怕和厌恶,这种情绪的不断滋长极大地压抑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抹杀了小学生学习兴趣,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微课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其多样性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在愉快的环境下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合理有效的整合传统数学课堂与微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逐步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凸显数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杨伟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与操作的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104-105.

篇8

一、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学生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对知识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动力;接连不断的好奇会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例如在上“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时候导入新课的教学中创设这样的问题:

1.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两块,一块成三角形,一块是四边形,要想得到一块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你是不是两块都要带去店里配呢?2.如果只是带一块去,要带哪一块?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的灵感和顿悟由此而生。

二、鼓励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大胆争论质疑,勇于面对失败,敢于探索

创新就是要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抓住重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质疑,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的现状,使得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想去做,肯定的多、否定的少,更谈不上去探索问题、寻找新的思维了。如果学生通过质疑向老师提出问题、争议问题,老师及时为学生解决质疑问题;通过质疑启发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寻找规律,从而找出问题所在,便可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1.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面转向知识的逆向,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而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

3.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为了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势,培养起双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逐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上述几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的主体部分,而且它们的发展是相互依赖、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一人可多答。教学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刻画和描述。

2.一题多问。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

3.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题多解包括两个含义,即一题有多种解答和一题有多种解法。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还要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可以运用直觉活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我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着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培养起来。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嵌入式;抛弃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腾飞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造就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大学作为人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建立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对人一生的影响与意义将是深远的。

物流学科作为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应用学科,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多种科学的思维能力。教育部《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成为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物流工程的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中,物流工程学生必须广泛的涉猎多科学知识,并进行高效率的融合,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十分高。为此,在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嵌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强化嵌入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特别是在课堂中,最大化学习效率。

1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征与重要价值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改进或组合开发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创造者本人必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并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或体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对所学的各类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寻找出这类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在掌握这类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是大学阶段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创新的意识,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新的认识。

二是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即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特征是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三是具有对已有问题提出挑战,并质疑的勇气。这种勇气源于自信,并建立在第一、二个特征基础上。这种勇气的直接结果是找出已有问题存在的不足,间接结果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认识。

四是具有提出一套合理的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创新者最关键的潜质,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够最终体现的实现途径,只有具有这种能力,前面发现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并开花结果。

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在完善、革新已有理论方法体系;解决重大工程实践难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骨干性作用。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与突破,成就精彩人生,成为国家、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2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两种模式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时,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一种是正面、积极的;另一种是负面、中性的。前者,本文称之为嵌入式思维模式、后者称之为抛弃式思维模式。

2.1 抛弃式思维模式

抛弃式思维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被动、封闭、抵触的情绪进行机械性记忆,其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模式在大多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学习之前,没有事先预习,没有查阅相关知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一种联系关系,未形成关联记忆;

(3)在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单纯的重复性记忆为主,呈现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2.2 嵌入式思维模式

嵌入式思维模式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主动、探究、兴奋的情绪进行关联性记忆,其目的是出于兴趣、满足好奇心、提升自我。这种模式在少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中得到了部分或完全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十分好奇,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之前,事先进行了预习,并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初步认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关系,并形成关联记忆;

(3)在老师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及延伸为主,呈现一种主导融入的状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单纯的考试过程中可能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1年及其以上)以后,就会表现的是否显著。采取抛弃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往往对于新知识越来越模糊,最后甚至全然不知或仅留下部分不完整信息。采取嵌入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对于新知识的记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日益强化,并且对该知识的理解会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完善,并会有新的理解与认识。但是,单纯希望大学生从抛弃式思维模式向嵌入式思维模式进行自动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采取嵌入式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实现这种转变。

3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过程

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训练学生的嵌入式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融合、更新与延伸为出发点,实现对新知识的初认识、认识、再认识,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关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3.1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发问、鼓励、提示、补充的角色。首先,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对新知识建立其最直接的认识,并通过鼓励,将这种直接的认识通过多人的补充不断充实并强化,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通过提示、补充,实现初始的认识尽可能的指向新知识的最终含义,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的理解就是通过他们自身已有知识建立的最直接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过程,学生的内心要得到了一种满足,并体现自我价值。

3.2 鼓励课前准备与课后的再认识

在课程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一些关键知识点,在不看教材及查阅资料的前提下,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最初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这种最初的认识大胆的说出来,在课程教学之后,对课堂中最终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结合书本材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进行再认识,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如果形成了新认识,需要在下次课程讲解中提出,并进行讨论。

3.3 综合运用提问、比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实现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多以提问、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多以比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同、不同,并说明原因的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为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分四个阶段进行课堂的教学,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融合,并嵌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避免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当然,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是承担教学的老师,对教学的新知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认识清晰、完整,对同学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定了解;二是同学对这类知识有兴趣,愿意事先准备、积极参与;三是教学的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0~30人比较合适,在一堂课中,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对新知识进行初认识的实践过程;四是由于教学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对于部分关键性、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常规性的一般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同学的自我学习来完成,以保证教学效果,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嵌入式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 嵌入式教学过程设计——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为对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物流工程专业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快递服务”这一知识点为例,具体说明嵌入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可以采取提问、案例的形式。提问的形式是指询问4~5名同学,对于快递服务,从自己接触到的快递企业及网上购物的经验出发,说明快递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案例的形式是指列举2~3家快递企业的服务过程,请同学总结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由哪些要素构成。

在新知识的初认识阶段,将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或要素,列举在黑板上,由老师引导出服务的概念,最终,请2~3位同学,根据这些特征或要素给快递服务下定义,并将这些定义,进行汇总后形成一个初认识阶段的定义。

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和同学一起来回顾,最初的要素、特征等已有的知识,与初认识阶段下的定义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接触的快递企业太少、对快递企业服务的流程了解不充分等。其次,给出课本上关于快递服务的定义,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初认识的定义进行修正、规范化,实现初认识与新定义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列举一些国外快递企业正在采用的例如:固定送货时间、提前半小时短信提醒、自由选择运输路径等新模式,请同学回顾对快递服务的定义,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进行完整,并与同学一起讨论,未来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定时、定点、定路径、定信息、定内容等。

5 结 论

通过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知识碰撞、信息交流的场所,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独特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真正起到引路人、领航人的作用,并利用渊博的知识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国凡. 一体化教学培养途径的探讨[J]. 上海高教研究,1987(3):29-32.

[2]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3] 翟纯纯. 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0-21.

篇10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倾向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语言技能的训练、重复和模仿,对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却少有关注。现代隐喻研究更多地从语言认知、文化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从而为通过隐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传统观念中,隐喻是特殊的语言,属于修辞学的范畴。现代隐喻研究更多地从语言认知、文化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从而为通过隐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一、隐喻概念与隐喻表达式

谈到隐喻,我们首先得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莱柯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篇伊始就说:“我们在这本书中谈到像‘论辩就是战争’这样的隐喻时,这里的隐喻必须理解为‘隐喻性概念’。洛阳外国语大学教授朱小安博士把这一术语译为“隐喻概念”。而有学者把实际语言中的隐喻称之为“隐喻表达式”。“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分别从认知和语言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界定。在传统观念中,隐喻是特殊的语言,属于修辞学的范畴。现代隐喻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隐喻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人们认知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机制在语言中的反映。特定文化对该文化群体的隐喻认知和思维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反映这种文化独特的归类和组织世界方式的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比如,在英语里,“西风”象征的是温暖和希望,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才是“春天的风”,“温暖的风”,西风则代表寒冷、萧瑟、凛冽、凋零等。因此,不同民族的隐喻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隐喻是隐形文化的外壳。“在外语教学中,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实际是如何认识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问题”。假如我们意识到这种隐喻差异根源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认知差异文化差异,我们对汉英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对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的研究可以触发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认知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它离不开想象。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也许本来毫不相干,但通过隐喻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联接点,并建立起丰富的关系。这一过程不是人类认识中的一个量变的过程,而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隐喻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结合。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建立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事物的理解,以此喻彼,引彼喻此。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到表达两种不同事物的思想,并置后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的碰撞中获得统一,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语境、背景知识、文化风俗等)获得隐喻义。表明隐喻思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做出推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隐喻思维作为人类用一种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工具,同时也具有组织人类的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由此可见,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隐喻能力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隐喻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能力是语言理解、推理和运用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意识的综合体。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把隐喻作为外语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不仅是被动地理解、学习隐喻,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使用隐喻,更高目标还可以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隐喻能力对大学阶段英语课程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学习隐喻,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语言,使学生摆脱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因认为语言枯燥无味而产生的对语言学习的厌倦感和厌恶感。实践证明,扩充基本范畴词的隐喻用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及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别和共同之处,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而兴趣和自信是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所在。

2.从隐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隐喻是连接语言、思维和文化的纽带,因此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语言以及语言中承载的文化因素应成为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掌握了大部分的基本范畴词,而基本范畴词比其它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因此,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基本范畴词的隐喻用法来丰富他们的表达,使目的语具有更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帮助学习者增强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语言的积极性和生动性。同时,基本范畴及与其构成的短语的隐喻含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呈现这些词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人它们的隐喻含义及其文化含义,让学生猜词义和句子意义,然后从文化的视角给学生讲解这些词的来源。通过隐喻及其传达的文化本质,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达成文化理解,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3.通过促使学生运用和创造隐喻,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