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森林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森林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森林的保护措施

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篇2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防火管理

林业资源是人类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林业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储备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生态系统能力,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稳定性,必须加强林业资源保护措施,加强森林防火措施。

1林业资源管理理念

林业资源是木材来源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林业资源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产要求。林业资源还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对生态系统良好运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林业资源管理对森林资源发展非常重要。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林业资源的产权管理以两种制度进行分配,分别是人民所有和部分集体所有。这种林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弊端,缺少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林业资源的良好发展。因此,当前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理念通过借鉴先进科学理论进行改善,提高人类资源保护意识,从而使得企业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开采,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森林的破环[1]。

2林业资源保护措施分析

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森林资源分类标准进行明确规范,部分地区不考虑生态因素和森林功能因素,将经济效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忽略生态环境的利益,放大了森林资源开采的要求,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这类现象发生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建立有效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是重要的解决措施。与此同时,加强监督体系建立也是必须的。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功能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加强林业企业森林开采过程中的监督,加强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关系,强化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2]。

3林业资源防火管理措施分析

3.1加强森林防火宣传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带来一定的生态损失。因此,为了减少森林火灾事件的发生,加强森林防火意识,提高森林防火宣传力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通过森林防火知识海报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和知识。其次,可以通过森林防火知识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还可以通过对森林附近居民发放防火安全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宣传。在森林防火知识宣传过程中要遵循专业化、普及化、针对性、创新性等原则。此外,还可以加强防火标识设立和添加火源回收箱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森林防火观念,最大程度上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3.2强化防火认知,落实防火责任

森林防火不仅是森林保护有关部门的工作,鉴于森林火灾的破坏力之强,人民群众和其他部门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森林防火认知,共同保护我们宝贵的森林资源。森林防火过程中,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是必不可少,只有将责任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证防火工作实行到位。在森林防火过程中,做到时刻具有监督、严密监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加强高效、实效的森林防火运行制度。

3.3加强防火教育制度制定

建立健全的防火教育制度能够切实做到防火教育工作的普及,有效的保证防火工作的贯彻落实。防火教育制度制定过程中,坚持反复宣传与连续宣传的有机结合,加强突击宣传与持续宣传的配合,提高专业化宣传水平,加强公众化宣传的力度,在防火宣传中加强政策和刑法宣传,加强警示教育效果,提高防火教育制度的可行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效益重要作用,因此,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以及森林防火措施对整个森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建立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强化管理队伍建设等措施的实施对整个林业资源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阳.浅议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的途径及措施[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

篇3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 km,东西宽9 km,面积5 351 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 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 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 406 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 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 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 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  2.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 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 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动物保护 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 护林防火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 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观资源保护 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  3.2.2 特殊景观资源保护 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 生态保护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 监测措施 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 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 吴楚材,黄 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 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 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 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 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

篇4

关键词:引水式 水电环境保护措施

Abstract: the hydropower planning and other planning scheme should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balanc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ouble benefit. Thus related engineering arrangement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construction planning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to reserve the influence of the vegetation and the ecology,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subsequent design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specific detailed analysis and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cedures.

Keywords: water diversion type hydro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电规划相关规划方案应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并均衡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由此相关梯级电站的工程布置、施工规划应高度重视对保护区植被及生态的影响,落实环保措施,并在工程建设及后续设计中针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并完善相应的环保手续。 在项目环评中应落实敏感对象与工程的相互关系,并针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需针对项目及周边环境特点,进一步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具体的减免措施,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布置和运行情况,对各建设项目可能涉及区域的珍稀保护动植物进行调查,明确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分析对其影响,并提出合理可行的保护措施。下面分项讨论环境保护措施:

1、 水环境保护措施

下泄流量 :规划梯级为引水式开发,将形成规模不等的减水河段。为维持减水河段内水生生物适宜的水生环境,各梯级电站水库需下泄一定生态流量。根据《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记要的函》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推荐的方法――“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时按5%取用)”。

规划阶段初步考虑按照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具体下泄流量在下阶段将结合河段形态、生态要求及支沟补水、区间用水等详细调查分析后确定。生态流量下泄后,各减水河段相当于一条小型河流的流量和水势,河流景观和生态用水可得到有效维持。放水设施将在主体工程中一并考虑。

水库库区:规划的各梯级水库库区在蓄水前,应按照《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DL/T 5381-2007)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库底清理。 加强水库周边区域的水土保持治理及森林管护,严禁毁林开荒,大于25º的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减少泥沙入库和面源污染。控制氮、磷养份入库量,避免库区局部水域出现富营养化,防止浮游植物过量繁殖。此外,日常还需对库区水面的漂浮物进行清理,以保证库区水质达到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

减水河段:梯级规划实施后将形成较长的减水河段,减水河段内无工业污染源,区间居民较少,居住较分散,无集中式生活污水排放。规划电站运行后,减水河段水量由区间来水和闸(坝)下泄生态流量组成,水量和水环境容量将减小,需加强对减水河段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的管理,严禁直接排入河流;电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或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用于电站绿化,禁止排入河道。

2、 陆生生物保护措施

1)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各梯级电站施工场地应科学选址,合理布置,一地多能,综合利用,尽可能少占或者不占用林地或其他影响陆生植物的区域。

明确划定施工界限,严禁超界限布置施工项目,禁止施工人员进入其他区域活动,禁止开展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工程建设期间,加强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制定严格的制度,严禁施工人员未经许可砍伐林木、非法捕猎等,减轻施工人员对当地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对受影响的高大乔木实行围护或其他保护措施;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影响区有珍稀或受保护植物物种时,及时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实施特别保护措施或移栽,防止人为破坏。

主体工程完工后,应及时对临时占地区料场、渣场、临时生产生活区等临时占地实施生态恢复措施;对工程永久建筑物占地区四周、办公区、生产生活区、公共区域可利用范围,实行绿化美化,植树种草。

2)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工程开工前,对工程占地区及影响区进行生态详查,对受工程影响的珍稀保护植物采取移栽或挂牌保护等措施;在施工期内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景观的宣传教育,提高对保护施工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认识,使之自觉保护区域内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严禁施工人员捕食蛙类、蛇类、鸟类、兽类,以减轻施工对当地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鼠类的危害。严格要求施工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工,尽可能减少对现有植被的破坏;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及有关措施,建立施工区防火及火警警报系统,确保工程区所在区域森林资源的安全;结合工程的水保工程及植物措施,因地制宜对施工迹地及移民安置区进行绿化景观恢复。

3、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规划干流河段及其邻近支流河段鱼类进行捕捞,尽量避免对鱼类资源的人为破坏。在爆破施工前应先驱赶施工现场的鱼类后再进行爆破作业。梯级电站施工截流后,上下围堰之间的区域内可能残留一部分鱼类,应对它们进行集中捕捞并放生。在施工期间,特别是汛期后,应对基坑内的鱼类进行集中捕捞放生。在截流或蓄水初期,由于库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鱼类容易被捕捞。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规划河段应全面禁止鱼类捕捞。

此外,为防止规划河段水质污染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还应加强施工河段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和避免新污染源的产生。

4、水土保持措施

控制、预防措施 :合理规划工程施工场地和设施布置,各项施工活动应满足水保要求,并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采取防护措施。

合理选择渣场,加强防护 :若规划河段属于平原河流,可在附近设置弃渣场,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若规划河段属于典型山区河流,渣场选择则相对困难,各规划电站在预可研阶段选择弃渣场时,在满足“水保、经济、适用、抗冲”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占地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以获得最优的渣场布置方案,并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将渣场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

优化施工道路布置,加强防护 :合理规划施工道路走线,减少扰动面积及开挖弃渣量。在道路设计时应考虑路段的挖填基本平衡,减小弃渣量;严格按规范设置排水沟;道路开挖时,开挖边坡应控制在稳定坡内,避免造成边坡失稳,引发水土流失;道路施工及运行活动应尽量控制在施工场地征地范围内进行,避免破坏征地范围以外的植被;道路弃渣采取集中弃渣方式,将公路弃渣运至指定渣场堆放,减少渣料和弃渣流失;对满足立地条件和土壤条件的道路边坡,采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保持水土。

有效恢复迹地和生态环境 :各梯级电站实施后期,结合景观生态恢复及占地类型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各类施工迹地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迹地恢复,将工程施工对当地植被和景观生态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结论:流域水电规划的实施一般会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规划各梯级电站建成发电后,不仅可以带来大量清洁能源;而且也将极大的改善当地的交通、电力等状况,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电力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宏观环境保护规划均要基本协调一致。规划的梯级电站在用地均被纳入当地林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与林业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亦要协调一致。

但由于规划河段=的梯级电站开发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水库淹没、工程运行带来显著的水文情势、水环境变化,由此可能引起水质、水生生境变化,同时对景观、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也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些不利影响除水库淹没损失不可逆转外,其他不利影响均可通过采取一些减免或保护措施,予以减缓或消除。

篇5

关键词: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策略;野生资源保护

塞罕坝机械林场发展至今天,机械林场造林一百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2%,在改善当地环境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京津阻沙源、保水源工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塞罕坝已经发展成为河的源头、花的世界、林的故乡以及珍禽异兽的天堂,这完全得益于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及高效的环保措施。下面本文就进一步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的策略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措施。

1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大力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优化林业发展格局。在林场进行皆伐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大力的营造针阔混交林,并通过引针入阔和印阔入针的方式有效的改善当前机械林内树种单一、抗逆性较弱的现状,调整当前林业发展的格局。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机械林中幼林的抚育力度,加速林场后备资源的生长,更好的促进机械林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幼林抚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税费管理,做好幼林的补植和保护工作。

其次,合理确定林场内林木的密度,提升林地的生产效率。在林场发展过程中,政策放宽了林木采伐的强度限制,生长伐和疏伐的强度最大可以达到40%和45%,在这种条件下,林场的经营规划需要进行调整,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经营发展规划,设计人员既需要考虑大强度的抚育模式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又需要考虑大强度抚育林木所带来的风险和消极影响,要综合利弊,并根据作业地块的坡度、坡位以及坡向合理的确定采伐强度,防止出现风倒木以及风折木的现象。

再次,实现林场产品的多元化经营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森林以及功能价值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深化,森林经营的产品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大趋势下,机械林场的发展也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为集约型的经营模式,调整林业产品的结构,并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具有长远的眼光,紧跟市场的动态发展树种,但是一定要注意,需要和塞罕坝地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不能够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得不偿失。

最后,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使得机械林场林业的发展更具科技实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说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自身的发展。大搞科研,并坚持科研成果和实践相连的要求,既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又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生产想脱离的现象。例如当前塞罕坝林场进行的樟子松嫁接红松的实验,就是依靠技术的力量完成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机械林场内林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效率。

2 塞罕坝机械林场野生资源保护措施

塞罕坝林场中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对这些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能够进一步的优化林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对野生资源的保护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塞罕坝机械林场内,植物资源丰富,目前有藤本植物9种,草本植物507种,木本植物102种,种类繁多,且很多都为珍惜物种,因此需要重点保护。一是要和当地的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塞罕坝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环境建立起新奇特植物的繁育基地,为野生植物资源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强林区内防虫防火体系的建设,加强林被病虫害的监测,建立预报预警机制,并且将生物措施放在防止森林病害的首要位置,减少因病虫害而造成的物种灭绝情况。同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防火体系,避免森林火灾而影响到野生物种的生长,增加林区内流动岗以对林火进行适时的动态监测。

其次需要不断强化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区内的珍惜资源,要合理保护野生动物,必须要先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用法律手段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确保物种的延续。同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措施,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野生动物资源能够在林区内健康成长,增强林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建立起自然保护区管理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为野生动物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最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需要和林区的发展相协调,不能够片面的追去林区的经济发展而忽视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也不能够因为单纯的保护野生资源而限制林区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 结束语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经营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变化,并以自身特色为中心达到核心竞争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保护野生资源。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经验,对其发展的策略和野生资源保护的措施进行简单分析,有不足之处望大家指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香山湖;生态环境;旅游区划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55-02

1 河南香山湖风景区概述

1.1 区位特色

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地处鄂豫皖结合部的新县,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京九铁路横穿县境,距景区直线距离2公里,南距武汉160公里,北距信阳110公里,郑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阳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处在景区1公里的通路上。该风景区属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内陆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风景区。1969年修建了一座浆砌石重力拱坝,形成了库容量为8385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内可供游人垂钓和泛舟游览。1972年向社会开放。可与县城红色之旅、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寺相连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1.2 资源特色

景区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所以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3.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85%以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环湖四周,群山绵绵,岛屿众多,洲岛交错,星罗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誉。景区主要以香山湖为中心,还开通了与水榜的水上观光、体验水乡民俗的线路,集中了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精华,突出了自然生态、水乡小村和人文风情的特点。目前,为加快景区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与游乐项目,现投入建设的还有水上游乐中心,暗涵漂流等。

2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1 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因景区属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坡度较陡,且受立地条件差,及在敏感区进行药用植物挖掘等破坏植被的行为,造成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较高。

2.2 林地面积较高,但林木总体质量差

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2.3 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和违法破坏植被资源的行为

部分地区水质受轻度污染,主要产生原因与周边农田大理施用化肥有关。滥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

2.4 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对林地资源的需求

大多乡村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沼气,生产和生活加重了对林地资源的需要压力。

3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双赢”原则

使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于建设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解决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失调问题。

3.3 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系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全区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敏感区(如水土流失敏感区)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轻微干扰即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区域,这两类区域有时会有重合。由于这两类区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质量,故而对这两类区域的保护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4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

4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区划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差异、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因素对香山湖旅游区进行生态环境区划。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该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具体如表1所示:

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 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 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5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候、政府政策等对大范围环境有影响的外力作用的影响,对于大气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很难改变,目前,人类能做到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调整局部的小环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学区划,合理功能定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科学区划,因势力导,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合理活动,对区划的生态保护核心区采取严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重点保护区以生态恢复为主,适度利用。

(2)提升香山湖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生态地位。

基本形成以该风景区为主线的生态保护网,加强管理,发挥该风景区的生态防护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牧业等,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牧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生态防护意识。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把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围,从小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5)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整治的各项工程。

按照国家进行国土整治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程措施,对工程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终身制,严格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确保生态工程建设的专资金使用符合生态保护需要。

(6)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区域范围内重点地段进行全面的生态监测,根据生态监测动态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案和对策措施。

5.2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一切设施建设均须符合环保要求,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论证,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环保措施,严禁在景区内开山取石和采矿,努力为景区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②要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严格控制进入旅游区的车辆数,旅游车停放在相应的停车场,对经常进入旅游区的内部车辆要安装废气净化设备,改善车辆燃料结构,减少尘埃、废气等污染。

③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引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扩大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量。

④垃圾处理要集中并分类处理,严禁焚烧,统一运往填埋场,进行土地填埋。

(2)水体环境保护。

①禁止在旅游区内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坝拦水。

②禁止往湖河中乱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③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倾倒污水、乱丢垃圾等环保知识。

(3)土地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的土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旅游区的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理,不可随意丢弃,不准直接埋入土地。

②要控制旅游区周边农田等的化肥农药用量,以免造成农业污染型土地污染。

③规划建设优质的水泥车道与停车场,防止车辆任意行驶,碾压植被;尽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区内各景点间的道路,使已严重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

④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围墙等设施力求隐蔽,避免在湖河岸边构筑建筑物;基础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顶、山脊等显目处大量动土与破坏植被,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以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4)噪声防治。

①旅游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进入旅游区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鸣高音喇叭。

②沿旅游通道、停车场两侧种植绿化带,以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地障碍带,以发挥林带地吸声作用。

(5)林草植被保护。

①对水源林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土。

②严禁对经济林的砍伐,加强林业部门的管理,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

③支持、鼓励景区内外的村民建设沼气池,改善当地居民的燃料结构,这样既可以减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粪便。

④加强森林防火教育与管理,严防森林火灾对大面积原始林木的破坏从而降低旅游景观价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时发现火情和组织补救。此外,还须对主要虫害进行监测,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通过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护旅游活动区森林景观,以保持各类原生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谱的完整性。

②以生态示范地为基地,采取移地保护措施,采集培育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与特有树种苗木,繁育珍稀动物种群,为实现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及物种资源开发提供种源和技术途径。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在旅游活动区及典型地段设置监测样地,以样本方法与样本法定期测定动植物物种数量、植被发育以及动物种群密度,通过数据库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元村,刘锋.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火灾、病虫等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资源不足,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森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森林,而森林更需要人类的保护。

1秦州区森林资源现状

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渭河支流和西汉水上游,是一座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古城,气候温和湿润、自然环境优美,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全区土地面积24.42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06万公顷,林地8.46万公顷,其中有林地5.63万公顷,疏林地0.76万公顷,灌木林地2.07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0.60万公顷,苗圃地0.01万公顷,宜林地0.97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34.60%,活立木总蓄积量218.95万立方米。木本植物83科221属673种。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秦州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林地大多分布在农业基础薄弱,地形环境复杂,立地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粮林之争,人为破坏突出,给森林资源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区森林保护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项目、南北两山绿化及中德财政合作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巩固近几年来造林绿化成果,加速森林演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建设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球需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类渴望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林业是实现“山川秀美、大地园林化”的组织行业,也是实现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的共同主题,只有保护好森林资源,才能使林业迅速发展起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3.1坚持“依法治林”原则,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努力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3.2以森林公安为主体,建立起区、乡、村、三级管护网络,落实护林人员报酬和责任,有效实施封山禁牧,严格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林地资源管理。

3.3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林木凭证采伐制度、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加大林政执法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篇8

一、森林资源是我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

1、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环境法颁布实施以来,作为我国陆地资源之一的森林资源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国有林业资源的使用及规划,确定了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之首,是我国陆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的保护是水土资源,大气能源,气候调整,生物繁衍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资源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森林资源定义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国家重点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现实需要。

2、林业发展是我国自然经济发展的关键

纵观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史,林业的发展在自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自然经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发展的有力保障。一系列可观的数字显示,林业产业的大规模长足稳健发展,强有利地带动了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直至最后的上市、营销,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可观的利润。因此,治理和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就是在改善国民的自然生存环境,同时也是在改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

二、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及林业建设

1、林业保障体系的完备

(1)生态化发展布局的形成

自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用地日渐减少匮乏之后,地方性的森林生态保护措施日渐落实。多处林区均恢复和新建绿地,湿地和野生自然保护区,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大了绿地的覆盖率,形成了部分系统完善的生态化体系的管理模式。

(2)稳健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

不为了一时的利益而采取跃进的发展模式,要注意适时、适度的发展原则,确保森林资源的有效长久发展,这也是维护林业产业稳固健康的发展前提。注重稳扎稳打的发展理念,保证林业产业发展结构的合理化、规范化、长久化。

(3)林业发展结构的相应调整

具体体现在将森林资源的分配比例调整或重置。按照分类管理、分类经营、适地培育的原则将林业用地分配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防护林地等林业地段。这样根据不同的地类特点,把森林用地分解成不同的管理区域,这样既灵活又便于管理,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保护工程的建设

(1)生态林业保护工程

按照规划区域的分布,致力于生态用地的保护和拓展。建设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好资源富足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景观林、交通防护林等重点的生态公益区域。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

(2)城乡绿色一体化的建设

重点丰富城乡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增加林业用地的科学化使用和拓展,同时加快城乡间的林业用地改造和调整,建设规范合理的绿化用地、绿色林业基地。提高城乡的整体绿化率,从各个方面逐步雕模出一个功能完备的绿色维护体系。

(3)森林防护工程建设

包括对森林防火的有效开展。根据当地林业的具体结构建立防火林带、防火阻隔带,提高对森林火灾的防范意识,完善森林防火设备的使用。加强对林业有害物质的监测和排查,实现对林业有害物质的有效控制。

三、森林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和利用

1、森林开发的原则

(1)生态发展原则

开发利用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开发的过程一定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作为发展的手段,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是目的。不能单纯的强调开发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从而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

(2)多样化开发原则

要根据具体的考察、分析、研究,开发出不同用途的林业资源,使开采出来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确保开发出来的林业用地都能合理化应用,使其与其他行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提高开发的利用价值。

(3)可实施性原则

开发时一定要注意要在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开发,因为森林资源的开发采掘过后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够恢复和持平。如果不注意或者忽视了被开发林业的修复能力,贸然开采就会给国家的林业资源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不应有损失。

篇9

分析垣曲县各生态功能小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环境是保护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国土面积约1620km2,山地丘陵面积大,约占97.2%,而原地与川地比例小。全县生物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植物数量、质量居运城地区之首,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藏达46种,列山西之冠,垣曲生态资源优美,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动植物达18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种类41种,被誉为“华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该县国土部门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县分为4个一级区和6个生态功能小区,本文将对垣曲县域由北向南对生态功能小区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1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

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历山镇北部,是以保护暖温带森林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猕猴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涵养。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近年来偷砍、偷伐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群落繁衍及林区环境;b)该区在发展旅游及实验区过程中的基础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环境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1]:a)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林地,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偷砍、偷伐等违法行为的查处;b)加强历山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保护区管理,依托自然保护区与多家大学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生态学、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环境监测及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自然生态保护;c)该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公路两侧绿化及河道两岸水土保持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d)在当地发展规划中,要更重视后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2垣曲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位于垣曲县东北部,北接历山自然保护区,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由于多年对矿山的不合理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及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而破坏了植被和自然景观,引发水土流失,同时对生物栖息地也造成一定影响;b)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及生活废水等污染物没有经过统一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申请专项资金对由于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整治,及时复垦,生态恢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b)按照要求,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合理开采矿产,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工业实行园区化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相关职能部门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指导与监管,杜绝环境事故的发生;c)对该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该区景区进一步的扩大发展中提前作好规划,首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承载能力,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垣曲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西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垣曲县西部,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植被覆盖率高,矿产资源丰富,垣曲县主要铜矿企业位于该区域。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由于部分铜矿在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石不合理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影响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废矿石的不合理堆放,易引发泥石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b)由于采矿诱发的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导致大面积林地被毁,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突出抓好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企业。合理规划制定全县矿区废弃地修复与治理方案,废弃矿石要合理堆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宜林荒山地带进行分期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逐年提高矿区内植被恢复和绿化率;b)大力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及治理力度,及时研究治理由矿产开发所形成的滑坡、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大力种植经济林、边坡草等,努力恢复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复垦率;c)规范采矿活动,严格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开采,禁止破坏性的采、选、冶项目,使其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进一步引进资金,建设规模企业,产业链逐步从单纯的采选矿、冶炼向下游的铜材综合加工延伸,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和园区化,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4垣曲中部营养物质保持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小区

中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垣曲中部,北接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区域整体地貌以侵蚀堆积丘陵为主,区域内水资源丰富,较大河流均由北向南顺势注入黄河,两岸多为狭窄的河谷平原,灌溉方便,人口密集,为主要农作区,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营养物质保持与土壤保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由于河谷地带大部分为耕地和荒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强度较大,加之此地处于该县交通要道,沿线经济活动对周围地表植被的破坏及河流的冲刷作用,使得沿路两侧斜坡稳定性较差,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b)由于该区特有的河谷地形,多年前采矿后堆放的采矿废石在雨季极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契机,在河流及道路两侧土层薄、条件差的坡地和宜林荒地植树种草,以林养水、以草护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b)对区域内存在自然灾害的矿石堆放点进行系统摸排和评估,定时监测,统一规划,逐步治理;c)由于该区域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及交通条件较好,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生产及加工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同时要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推广作物还田及增加有机肥的应用,以增强该区营养物质与土壤保持功能。

5垣曲西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西南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县城西南部,区域内地貌以侵蚀堆积丘陵为主要类型,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地保护。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该区南部靠近黄河的地区,由于小浪底水库蓄水及移民搬迁,导致形成了一些弃耕地,无人管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管理和治理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b)该区域内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牲畜大部分采用传统放养的方式,对当地山地地表植被产生了直接破坏,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生态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相关部门要将南部沿黄地区纳入治理规划,在现有生态系统薄弱的宜林地带,加大水土保持林种植力度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尽快恢复当地生态;b)以政府发展干果经济林为契机,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核桃、蚕桑、杏梅等经济作物,依据当地地域特色及传统优势,合理发展养殖业;c)加强对区域内工业企业等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加大对板涧河和五福涧河等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力度。

6黄河小浪底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黄河自夏县瓮口入境,流经垣曲县南缘46km,向东至马湾注入河南省济源市,该区位于县城最南部,包括小浪底库区及其周围,小浪底水库垣曲库面积达130km2,为华地区最大的“人造内陆湖”。该区域地貌以河谷川地为主,区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中北部有小范围的侵蚀堆积丘陵,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该区现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小浪底水库库区周围植被稀少,黄土,水土保持能力极差,雨季泥沙直接注入水库,影响了库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b)地质灾害频发,类型多为滑坡、崩塌,形成多处不稳定斜坡。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要在区内荒山规划水土保持林,加大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整治力度,吸引民营资金和引导当地农民种植干果经济林,发展特色品种植和深加工,提高本区植被覆盖率;b)依托该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化价值为特色,以古城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湿地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以保护景区物种多样性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游,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在清淤、防洪、泄洪和发电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为实体经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生态新区。

7结语

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森林保护;管理技术;重要意义;问题;措施

当前环境下,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强大,管理技术与措施也不够完善,人们对森林保护与管理的意识又比较淡薄,因而,森林资源不断被肆意砍伐,遭受到破坏,影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受到威胁,加大自然灾害发生几率。针对环境保护、林业建设方面研究,意识到森林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意义,解决当前森林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技术是当前环境下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与完成的责任。

1 我国森林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蓬起,在各种行业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明显出现淡薄,很多城市环境受到破坏,林地被占用、树木被砍伐,并且概况逐渐呈严重化发展,因此,我国森林资源覆盖面积正在逐渐缩小,环境受到影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雾霾笼罩的时间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我国森林保护和管理对改善当前林业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对挖掘林业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我国对林业建设事业的重视越来越高,而要想顺利实现林业建设,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建林目标与建林方案,其次要加强森林保护与管理的重视,最后落地实施森林保护与管理行为,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植树造林以及树木抚育等工作,保证质量与效率。就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来说,要想获得足够的建林用地,就要做好退耕还林,但这一要求的实现难度比较大,人们对耕地的重视远远超出造林的重视,所以要想单靠扩大林地面积实现扩林建设恐怕很难实现。此种情形下,则需要森林保护、抚育和管理,并加大林业建设重要意义的知识教育与传播,挖掘林业发展可行性,为林业建设与开拓创造良好的前景条件,进而才能为森林质量以及生产提供先决条件基础。

1.2 是推动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促进发展,这是当前环境下对林业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必备观念,在森林保护与管理中,融入科学发展观也是必然的,而在有效的保护与管理下,林业建设也就会得到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量。因此,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要全面转变思想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适时展的建设理念,改善传统、落后、粗放的保护措施与管理方式,促进林业经营效益增长、管理水平增长、树木质量提升。提高森林保护能力、完善森林管理技术对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对改善生态、气候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伴随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日益增长,对我国的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树木在成长过程中对二氧化碳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人们针对这一优点,提出加大林业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森林资源的补充,为建材、家具制造等生产行业提供充足的可利用资源。加强森林保护和管理技术对林业建设发展来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林业健康发展下,才能够保护森林资源自然成长,才能促进大量的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发挥净化空气的作用,应对全球变暖的局面,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人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 森林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 森林管理体制不严谨、责任不明确

森林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基本保障,对我国众多生产行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是推动国民经济、环境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在当前环境下,我国森林保护和管理技术中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管理体制不够严谨,各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特别是森林资源管理中所涉及到的部门有比较多,如:农业、旅游业、林业等,若是管理体制不够统一化,就会出现管理权限不清楚、协调机制无效用,各部门之间虽然有竞争,但都只是为了各自管理权利的壮大,从精神上满足个人需求,而并不是真正为森林资源管理着想,最终导致管理人员对责任的承担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现象常见,最终导致森林保护与管理不到位,不合理。

2.2 管理形式过于传统化,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林业建设虽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人们对林业建设也给予支持,但是在实际森林资源管理中,其保护措施、管理技术仍比较过于传统化,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管理形式仍是采用比较陈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是以林区统一计划、等级式管理为主要管理手段,呈现于高度集权、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成本投入与生产销售并不对等,经营结果并不乐观。同时森林管理中对激励机制的制定也不够重视,甚至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重罚轻奖的管理形式,使得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够强,导致管理人才严重缺失,对森林管理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更是缺少对管理效率、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进而要想快速提升森林保护和森林管理技术就要对管理形式、制度等方面重新考虑与分析。

3 改善当前环境下森林保护和管理技术的主要途径

3.1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森林保护意识

良好的管理效果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被有效施的基础上,森林资源管理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文化等水平都在提升,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并将森林资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业生产中、林业建设中重点保护与管理的对象,更要注重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各部门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创建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制度,使森林管理变得有序顺畅,让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明确分工,权责分明,对森林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3.2 改进工作方法,推动科学管理林地

针对于我国目前森林保护和管理方法较为单一,所以要改进管理的工作方法,使工作方法更为科学、先进。森林保护和管理工作内容丰富且比较复杂,因此在工作时,要认真分析,分清事情轻重,科学的解决问题。积极推动森林保护和管理制度,使林业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不仅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极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3 实施科学育林,依法治林

新形势下的森林保护和管理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来实施,基于这个理念,要提高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加大对其的经济投人和研究,提高森林的蓄积力。对整个森林资源进行经营规划,统筹管理,并且要对森林每年的增长要提供精确的增长数据,建立有效的监测机构,有利于科学系统的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增加林地的产量。同时要建立森林信息管理系统,使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在林权管理上,要深人研究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始终做到依法治林。

参考文献

[1]李强.护林防火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及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