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观念
高中语文的新变化可以说有很多,所以教师先应转变观念,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然后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再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进行调整。
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调整。我们教师原来更加偏重于知识能力,但是现在各个学科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了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目标,在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教师要转变自己教的方式,并引导学生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关注教材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编写的,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学范本,所以教师要关注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凭借教材传承文化,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意味着超越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首先,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教材对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给予了充分关注。教师在教学语言知识时,要对教材中的学习方法予以关注,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
其次,重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教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为教师营造了教学创新的环境,为师生的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
再次,教师要注意将科学史上一些有益的方法适当地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体会。
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教师在整个教材的处理中又要充分地考虑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关注学生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专家的理论中,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至少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同时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发扬教学民主,要成为学生语文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没有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被关注。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有了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
3.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积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实践。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作为教学资源加予利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四、钻研业务
新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地学习。我们只有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做到温故而知新,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语文课程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课程。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知识很多,智慧很少的人,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引用毕淑敏的话,“对于我们的事业,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因此,教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篇2
关键词:语文;兴趣;积极性;新课标
高中语文平时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提高学生的这四个能力就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训练、一个一个片段的描写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了不少新气象、新景观,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板、沉闷、刻板的教学格局,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新课标大纲中详解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母语,学会灵活运用母语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新课标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教师能够把教学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从教师的教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改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标的核心目的。
其次,新课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教育部把新课标下发以后,广大语文教师即刻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更有利于教师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尤其在部分适宜运用多媒体的课上,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来弘扬语文的人文性,无限地增大了教学的文化意义,通过音乐、图像、视频、课本剧等形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耳目一新。正是借助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把以往仅靠用语言讲明的意境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新形式展示出来,收到了“教师动一键,学生懂一片”的良好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思想修养,培养了审美情趣。
通过进一步研究高考语文卷,可以全面掌握高中语文复习的规律。高中语文教学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整个新课程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搞好高考复习。在正式进行复习之前,教师要明确认识高考的新形势,认真学习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尤其是关注全国5个已经进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并深刻领会,领悟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改革前后的变化。在形式上,新课标语文试卷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试题和选考试题,语言表达部分的考查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可以说考纲规定的考点更细实,要求更全面,内蕴更深广。
最后,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努力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古语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腹内空无一物却想让他拿出一点东西来,那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掌握,就要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回头复习,以便达到“温故而知新”。平时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有点成就感,适当降低语文练习的难度,并且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改语文教学更加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艺术”作为展开教学的出发点,牢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人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内容。之所以说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是指语文教学不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既关注人文精神,又要让自己成为教学中自觉的实践者,认识到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除了升学,语文教学还应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单一灌输的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交流,让语文教学真正变成民主和谐的教学,让语文课堂沟通合作的平台,探究创新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使教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演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主宰学习,积极参与、探究、接受知识。
语文教学中要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做中心任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要理所当然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让学生自己全新地面对每一个文本阅读,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写出他们对阅读的内心认识和亲身体验,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写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才能让语文课转变为学生开发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语文教学要全面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能力,养成敢于刨根究底的科学精神,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彻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目标,才真正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留守儿童 困惑与思考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髓,切实调整教育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感到有些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小学教育都是在一种几乎瘫痪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学校校舍较差,师资缺口较大,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有的学校甚至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老师的年龄也基本都是50岁左右,他们的教学公式化,缺少创新,因此学生在小学的时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这就给新课标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第二,学生现状。农村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给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如: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厅等中学生不该去的地方。而且,有的父母自认为为了抓住孩子,就给孩子配了手机,80%的学生都有手机,他们有了手机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短信,QQ聊天甚至上网,由此又衍生了早恋、网恋等问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晚上翻墙外出,夜不归宿。因此,学校管理难度很大。再如:心理人格问题。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多出现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他们常常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有的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离校外出,相会网友寻找心理安慰,还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中学生跳楼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三、学习现状。由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生活了六年,再加上留守现状,很多不好的习惯就逐渐的养成,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回答的学生很少,上课精力不集中,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经常出现,教材中很多问题难以应付,课堂表现迟缓,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
第三,考评制度。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学校注重的还是成绩,通过成绩来衡量学校质量及老师的教学水平。尽管素质教育提的很响,但客观的现实决定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加之学生整体基础较弱,所以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实施。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精神缺乏,老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必须提高成绩的限制下,久而久之,老师就一步一步的代替了学生,课堂又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中。
第四,旧的观念。很久以来,很多的非语文教师以及学校的一些领导都认为语文教学收益较小,认为学生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这样一方面学校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学与不学长进不大,因而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语文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
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对现行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很是困惑。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尽量做到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让他们既不缺失管教又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学校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篇4
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探索意愿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有意识、无意识地对教材内容、问题进行合作、自主学习,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母亲一生的基本道路是怎样的?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何联系?”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而且也能够让学生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加强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思想、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问题的引出,激发了学生对原作的探索,深刻体会到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让学生和教师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够使得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互动是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对学生说“对”、“错”,回到“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结果,这样不仅发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重视课外学习,拓展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教师必须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外的学习乐趣,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纸、进行社会公益活动采访,编写新闻稿件等等,教师要把课外实践当做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每一个方面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篇5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同时,也是中高年级的“必修课”。习作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语文知识的素养积累,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坏可以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细心辅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会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
习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写作的。一个人良好的写作基础就是在小学的学习阶段三年级开始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中可以知道:要求改变了提法,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这就要求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淡化了文体的要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新课标三年级下册作文教学的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好作文最关键的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即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爱好。如果不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又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感觉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件烦恼的事。而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首先就要改变过去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机动灵活的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正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所提到的,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去写作,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慢慢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二,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过去的作文教学实在是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多少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例如:我在教学《神笔马良》一课之后,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有了神笔会做什么,不给学生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只作简单的引导。此次习作给了我惊喜,孩子们的想象大胆、奇特,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动。
第三,可以结合阅读名著,进行作文训练。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名著,积累写作经验。我教的班级,结合阅读《三国演义》进行了人物描写的专项训练,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法去写你熟悉的人,效果非常好。
篇6
一、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我们都知道,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果在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还能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笔者曾经听过有位老师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她组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后,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把学法迁移到第三、四自然段。这样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汇报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并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② 如:有位老师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他首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对闰输血画面有整体感知,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
通过“角色选择”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内容,这种开放灵活的教学,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机和乐趣,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输血的情景,学生对自己的演示表演有了一个对比,更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情境营造,不仅提供刺激物,而且增强气氛,还熏陶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若能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音乐或者是幻灯图片,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这一特色。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情景,就能更好地诱发学生 的求小知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生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前,教师不提出阅读要求,可以学生自主地读课文,根据学生理解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说出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儿。然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将这些信息进行初步整合,并努力将这些信息尽可能地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理,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想法和看法,力求言之有理。这种方法打破了以往的目标教学,冲破了原来那种因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把“船”给学生,至于是去“黄河”还是去“长江”,那就要看学生自己去的目的和驾驭能力了。这种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深入地抓住课文关键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五彩池的水”这一段课文时,他摈弃传统解析方法,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水的美。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笔者还听过一位老师配上音乐朗读“描写五彩池”这一段课文,她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朗读完后说:“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朗读课文,面对这情景觉得美吗?有何感受?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因此,“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是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有效地培养语感。
四、应用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求异、求变、求活是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三求”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新”的世界。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都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创造发明。如作文教学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手法;用相同的方法去写,可写不同的事物;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等等。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渠道。首先,求活就这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呢?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的潜能才得以开发,创新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容易发出创造性信息来,培养出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刻的艺术,教语文容易,教好语文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新课标时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中研究它、掌握它的规律,用之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吕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因为,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和情趣――情;它要制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吕老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老师采取不同教法和学生采取不同学法进行高效教育,在语文课中愉快教学与设疑教学就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乐思乐学,从而在愉快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学”字上
学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要增加学生学的活动,而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学的活动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思乐学。
首先要创设美而和谐的情境,让学生于美、动、乐中求学。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美和可操作的情境外,还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爱屋及乌”使学生产生“迁移”感,因而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这样才能有和谐情境。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生动形象
(一)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学中,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如在教学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我首先带学生去踏青,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然后让学生以《春》为题构思习作,激起与名家争雄斗志。学生感触横生,思绪飘飞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春》,学生马上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轻易体味出作者对春的由衷礼赞,不由自主地萌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不难把握“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生发对五副春景图细细玩味之欲,再用课件展示《春草图》,启发学生结合图进一步赏析,然后分组思考余下四幅图,放手让学生依法一一赏析各图精妙之处。精确疏导后,全班同学居然能看图背诵全文。顺势高屋建瓴点破全文结构特点,小结修辞手法。反馈检测中,先分红黄绿蓝四队抢答课件上所问的文学常识、字词音义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再用课件亮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插图,让学生稍做准备,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模仿春风图进行口头作文,学生竟也能紧扣秋风特点,偶闪如珠妙语,课后模仿其他四图的习作也不乏形象生动之作。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说,这有参加“快乐大本营”的现场感和快乐。我也吃惊地发现:内容还真不少,效果似乎还不错。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自编自导自演进行教学
恰当地运用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在自编自导自演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的情节和演出的快乐,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胆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还能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启智增能
篇8
一、 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随处可见。
请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过故人庄》的“过”字,是过访、访问的意思。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到朋友村庄去做客的一首诗。这首五律用了简洁的语言,平平静静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普通题材,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兴奋的词语,已经到了自然“看不见诗”的程度了。那么这首五律诗中的佳作,其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诗的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用鸡黍办了酒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这个开头似乎就像日记上的开头,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环抱在村子的四周,而青山斜在远处的城郭之外。“合”“斜”两字极为传神,但又像是信手拈来,用得极其自然。这个村庄坐落平野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恬淡幽静。正因“故人庄”有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宾主临窗举杯,畅快痛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酒席,举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一个农家小院里,对面有打谷场和菜园,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汇集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遭到的挫折与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忧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的对酒、从他与朋友的交谈,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绪开朗多了。农家自然环境的美,在这里显示出了极大的征服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待到”“还来”“就”,这一连串的动词,透露了作者重来的心情。恬静秀美的村庄,单纯秀美的田园生活,真挚热情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出一个完美的意境,并衬托出一个与诗歌情调完全一致的 开朗的主人公形象。给人精神上一种滋润。
二、 联想美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同样,放眼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舌绽莲花,纵横捭阖,着实让人羡慕不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个人如果听别人说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就难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因此,我平们要在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然而,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从笔者教学调查的情况来看,实在令人担忧。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走进课堂,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惟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但我们看到的常是缺少民主、平等和关爱的师生问答,几乎没有对话交流的机会和氛围。
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高举着的手消失了,抬头直视的目光不见了,偶有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即使说出来的话,也语无伦次。这里面固然有学生生理心理的因素,但绝不能否认口语交际教学的忽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我认为,在现在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下,只有将口语交际教学和阅读、写作等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才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最可行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其他教学环节的真正融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阅读教学园地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肥沃土壤
1、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朗读之后,按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或观看有关课文表演之后进行口头的评述。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我试着让学生做个诗人,用“秋是什么”的句式来作诗,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在平时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尽量制造机会,让学生在同一个活动之中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要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教师随时指点学生该如何表述,同时询问聆听者听懂了什么,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聆听、说话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培养学生用词用语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道:“同学们,读了本文后,你怎么看待玛蒂尔德?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有人认为玛蒂尔德不爱慕虚荣,现在请大家针对‘玛蒂尔德是否爱慕虚荣’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望大家各抒己见。”寥寥数语,就可创设出一个恰当的辩论情境,让学生进行即席应对的口语交际训练。有了这些讨论的基础后,我水到渠成地布置一道话题作文“我看玛蒂尔德”,连平时最不愿写作文的学生也欣然地完成了作文。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完美结合。
二、让作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草原
1.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地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如写《感受幸福》一文,在作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细节,并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于是,很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说了起来。虽然每位学生说的场面都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有的说每天在耳旁响起的妈妈的唠叨声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一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互相交流时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看着奶奶给自己纳鞋底儿让自己感到幸福……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地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
2.作文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作”靠“评”来完善,评改是学生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本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宗旨,平时对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交流评改。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欣赏别人好的作文,二来也可以在“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能—开始学生并不是十分适应,因为传统的学习观念紧紧地束缚了他们,认为作文的讲评是老师的事,现在让他们来评不知该从何下手。可以在第一次作文讲评交流课上,教师先作示范:对—篇习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评:①文章写作是否紧扣中心;②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否妥当;③选材是否新颖;④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
经过教师的示范与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会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开始跃跃欲试了。每星期或每两星期进行一次优秀作文讲评课,让学生们情绪高涨,各抒己见。上来交流的同学听着同学们对他作文的评价,逐渐 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且很乐意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的感受是敏锐的,在写作中提高了自己,在评价中完善了自己,学生已乐于参与作文的交流,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然,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不全面、抓不住要点、根本不着边甚至无话可说。对此,教师应在鼓励之余,委婉地给学生指出:“你刚才的发言中有的句子要是改装一下,表达会更准确;有的词语要是改换一下,表达会更恰当。你不妨试着改一改。”如果之后老师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改?”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三、创设大语文环境,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要取得其他各科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等的配合,争取他们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提供口语交际锻炼机会。要精心策划,具体组织一些课外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比如:生活问题调查、社会新闻采访、现实交际任务、辩论比赛等等。可以放手让学生策划主持,并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自己的主持与老师的指点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口语交际活动的介入会给阅读、写作课注入新的活力,在教学中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心智的投入。同时,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写作、口语交际活动中既学到了技能,又实现了自我,为他们成功进入素质时代并立足,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是多样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只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平时的教学单元着手,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多给他们希望,多让他们有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在此方面肯定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
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