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文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天文教育;公选课;教学实践
引言
科学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天文普及教育,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学与高校也都普遍开设了天文学课程。美国国家天文学联盟副主席肯·威尔科克认为:“对于学生,天文学是检验他们一生对科学兴趣的最好方法”[1]。
我国的天文教育目前很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现有高校3152所,在校生超过2000万,其中高职高专1281所,开设天文选修课的高职院校不到20所[2]。近几年一些高校纷纷开设天文公选课,但目前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的仍是凤毛麟角,多数学生天文地理知识贫乏。例如,许多学生不能辨认北斗星、不知道四季更替的原因,或热心于“占星学”,相信网上传播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信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普及天文学知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我院在校学生有1200余人。自2003年开设“趣味天文”第二课堂,2009年起开设“星空探秘”公选课。至今已运行天文公选课4个学期,选课人数累计198人。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将天文公选课开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本文分析了天文选修课的必要性,结合近年来我校教学经验体会,介绍我院天文公选课的实施。探讨天文教育的特征、模式、选修课所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1.天文选修课的必要性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有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涉及到其所处环境,包括宇宙环境。高职院校的天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天文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新的发现,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在高职学生中普及天文知识,对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天文是研究天上发生的现象的学问,而很多迷信也恰恰来源于“天上”。例如,很多学生迷恋“生肖、星座与命运”的所谓对应关系,社会上一度有许多出版物,对这一不科学的论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所谓“生肖”的因果对应的思潮,对社会良性发展危害性很大。天文知识的普及,正是让学生知晓正确的天文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思考方法、破除迷信和伪科学的有力武器。
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学生需要天文知识。公选课实施以来,针对天文公选课,我们进行了连续多个学期的问卷调查。累计发出问卷198份,收回182份。被试学生涵盖高职生和中职生,来自4个学院的9个专业,其中3个文科或艺术类专业。
结果表明,有89%的学生希望学习天文知识。对于学生获取天文学信息的途径,我们让学生在以下6种途径中进行多项选择:⑴多媒体网络⑵电视⑶报刊杂志⑷科普书⑸科普展览或天文馆⑹课外活动。统计显示,使用过小于或等于2种途径的学生占46%,使用过3种途径的占23%,4种途径的占15%,5种或以上的途径的仅占2%,其中绝大多数人是由网络或电视中了解天文信息的。上述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很希望了解天文知识,但是获得天文知识信息的途径还很少。问卷中还设计了少量天文基本常识题,从答卷结果看,学生的天文知识很肤浅而零散。
关于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点,问卷结果显示了以下几个方面:星座与人生、外星人与UFO、流星及日月食、小行星撞地球、黑洞。
表1是学生回答的选课动机统计表(问卷为多项选择)。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的选课动机是积极的。学生希望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素质,但也有部分学生的选课目的是为修够学分,其部分原因是可供选择的选修课数量尚不多。
综上可见,高职学生的天文基本常识还很欠缺,他们对天文知识是渴求的,这种渴求正是探索宇宙和认识自然的原动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很有必要提供途径,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天文知识。
2.天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
2.1教学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这个原则对于选修课更为重要[3]。我院天文选修的授课对象是全院学生,他们专业分散,大部分是二年级学生,五年制高职生约占60%的比例。学生数理基础很差,已有的天文知识很零散且肤浅,基本知识往往局限于一些科技史话或科幻故事等。
根据学生情况,参照其他院校的经验,我们将天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了解一些天文常识和前人的研究历程,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较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天文新成就和进展,激发他们对天文的兴趣。
2.2教学内容的取舍
鉴于选修课的特点和我们的现有条件,我们首先明确一个主导思想:打破纷繁复杂的天文知识体系,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经过多学期教学探索,筛选出一些重要的、有趣味性的、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内容,重构成为天文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制订教学内容时我们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天文现象与天文观测,因为这是天文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而且从现象入手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二是天文新成果,介绍一些天文研究最新成果,经常结合媒体报道的科技新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相应天文知识或常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特别注意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4]。例如,第二课的题目是“从干支纪年谈起——天文简史”,最后一课“外星人存在吗——探索地外文明”,题目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选择有趣的事例或经典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还利用一些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5][6]。另外,教学中还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一些重要天文成果产生的背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7]。
天文公选课没有合适的教材,课题组开发编纂了讲义。内容源于相关图书资料、天文馆资料、图片、官方网站资料、有关科技新闻等。网络资源中有极多可以利用的素材,但也需要花很大精力去选取和浓缩。讲义涉及经典核心知识、历史、研究方法、趣味实验、天文新发现等。教学内容动态变化,紧跟科技发展形势,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大特点。
2.3教学方法的研究
按照天文选修课的特点,本课特别适合采用活动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容纳大量知识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示丰富的、多彩绚丽的天文图片和视频内容。除此之外,还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主题讨论、室外观测、器材及星图使用、观测记录讲评等,多样的课堂形式和大量的信息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的思维水平。
比如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引导做一个有趣的假想“旅行”[8]:多媒体课件演示,从教室出发,由近及远渐渐远离地面、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边缘”。这个假想的旅行,展示了宇宙之大而给学生以震撼,学生正确认识了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这个“开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也得到很多教师的好评。
作为天文类课程的重要环节,实地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借助逐步完善的观测条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利用不同的学期时段所发生的天象,布置和指导学生完成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与记录[9]。这些活动有:课程前4周的月相观察和记录;星图的使用练习;夜晚辨认识别星座和认星;二分二至午时太阳高度角的测量;赤道仪和折射镜的使用等。这些活动往往联系着诸多知识、历史神话、常识等,活动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开阔了心胸、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
2.4考核方法的探索
选修课的考核类型一般为考查。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应天文选修课的考核方法。
根据天文选修课程特点,本课不宜闭卷考试。我们采用观测天象记录、知识竞赛、讨论天文新发现、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天文选修课的掌握程度。例如在2010年,结合科技新闻“发现最年轻的黑洞”的讨论题,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或深度解读,经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评出单元成绩,每个学生都不觉得是在考试,但是掌握了科技新知识。在结课考核的学生论文要求时,学生往往很关心如何要求论文的字数,我们对字数的要求很宽泛,字数不做特别要求,重在论文质量。规定学生可以针对其所感兴趣的内容(天文范畴),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认识或观点,不能抄袭或下载,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等。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写出言之有物、观点明晰的小论文。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
3.若干思考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是普及天文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天文学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天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久远的关系。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
通过对天文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观测活动,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关于天体和宇宙的各种知识,科学地认识宇宙,了解人类生存的宇宙环境和探索宇宙的科学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
3.1授课内容与方式
天文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可以包括:天文学简史、认识四季星空、天球坐标系、天体测量概述、太阳及行星系统、恒星和星系、现代宇宙学知识。实践部分包括:普通天文望远镜基本知识、星座辨认、大行星的观测、河外星系观测、彗星及其它天象观测、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制作知识等。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条件的配备,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
针对该课程知识性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综合性强,学生好奇性强的特点,理论部分采用课堂讲座方式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践部分可适时做基本观测实习,或针对当时特殊天文现象,组织观测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学习内容。
3.2天文选修课的实施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要求学生评价课程对自己的“作用”和学习“收获”。表2显示了学生对天文选修课的基本评价。认为天文选修课“有用”和“有收获”的都占到90%以上。
3.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开设天文选修课是一项新的教改实验,尚有以下问题要解决: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平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趣味性、课外作业内容问题、网络资源的利用、实践活动内容的设置、观测器材购置。
天文选修课的目的应该是:通过选修课学习,了解天文发展历史、天文发现方法和成果,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课外作业的选取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颇大。作业形式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课外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小论文、观察记录、观测数据计算推演。研究和布置的作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引发其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生的感悟和追求与理科生有所不同。他们在知识的本体之外,更侧重天文奥秘中蕴含着的人类思想的美丽,更善于理解星语、品位内涵,悟出做人的道理,自我培养净化的心灵。我们不妨将他们的这一学习特点和感悟,引入到天文选修课目标中,使理科学生具有更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樊军辉.对我国高校天文学选修课开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2]李华南.普通高校天文公选课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赵娟.天文公共选修课教学的一点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4]叶壬癸.天文知识选讲[M] .科学出版社.2002.4
[5]王玉民.星座世界[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7
[6]
[7]【美】卡尔·萨根著.李元等译.宇宙[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天文学科学精神
南开大学没有天文专业,但有全校性天文学公共选修课,属通识类课程,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类课程。当代自然科学有六大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也是当代最活跃的自然科学之一。据《新千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0万大学生选修天文课程,对于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天文是学习过的唯一科学课程。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家在美国的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文学同物理学、数学、地球科学等的综合联系,使之成为向广大听众讲授科学的一个特别恰当的载体。”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远古时代,在与大自然进行生死搏斗中的古人类,即使对自然规律尚无所知,也难抑制对美丽星空的遐想;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居然获得了农耕或游牧的重要启示。天长日久,渐渐发展出一门研究天体运动、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夏、商、周以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始阶段,天象知识已经相当普及。1987年在河南濮阳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存中,竟有由蚌壳和人骨摆放组成的青龙、白虎和北斗的星象图案,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仰观天文的历史推前到殷墟甲骨文之前又3000年。这一重要发现的出土实物,现已移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厅展出。
2007年5月14日,总理在同济大学即席演讲,引用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温总理诗作:“仰望星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人生于世,转瞬百年。芸芸众生,沧桑多变,世态炎凉。惟有遥远的天体,给人以恬静、永恒的感觉。昭如日月,灿若明星,历来是文学艺术讴歌的对象,精神领域崇高的寄托。仰望星空,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几十年后,无论你身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灿烂的群星总以它那无比的庄严和静谧,向你展示着神秘而和谐的宇宙图景,使你心驰神往,无限遐思,心灵得到净化。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追求高尚知识素养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对天体和宇宙当中的事情一无所知,便不能算作是一个知识全面的人。
天空中那耀眼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恒星,迷蒙的银河,长尾巴的彗星,飘落夜空的流星雨……探索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天体是人类永恒的欲望。宇宙多么宏大,而人类何其渺小。但渺小的人类居然可以探测如此宏大的宇宙,追询它如何创生、怎样演化。人类的智慧才是宇宙中真正的奇迹。在宇宙演化进程中诞生的人类, 在研究宇宙的同时,也认识自身,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南开大学从1993年起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至今已历19年,37学期,选修人数11968人。1997年天文选修课辐射至天津大学,历24学期,选修人数7919人;2005年辐射至天津滨海学院, 历14学期,选修人数1954人。三所大学选修总人数21841人。天文选修课分文理两班。理科班的课名为“天文学概论”,使用的教材《天文学新概论》,2000年8月出第一版,2002年2月出第二版,2005年12月出第三版,由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天文学新概论,第四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2012年1月,第四版已第三次印刷。12年间总共出版4版,11次印刷。发行3.57万册。2008年6月还在台湾出版《天文学新概论》繁体字版,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文科班的课名为“宇宙掠影”,使用的教材《文科天文》,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前期曾使用过的教材《宇宙掠影》,2006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也在台湾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宇宙掠影》繁体字版。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天文系苏定强院士评价《天文学新概论》:“很符合当前国际上天文学研究的重点范围,不仅介绍天文知识,还联系人文思想、文学和哲学方面的话题。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很好的教材。”南京大学天文系肖耐园教授认为本书“是同类型书籍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优秀著作”。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撰文指出:《天文学新概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10年间从一版出到四版在天文书刊界实为罕见。”
课程讲解的重点内容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各层次天体的系统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恒星物理方法,主序星、双星、不稳定星、星团、星云,恒星演化机理;黑洞及其探测,伽玛射线暴,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论,背景辐射,暗物质与暗能量,时空的起源与归宿;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视野和地外文明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大量的天体和宇宙探测新发现的图片、动画、小电影等。天气特别晴朗的时候,带领同学户外认识星空,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行星和部分深空天体。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去国家天文台参观实习。当发生特殊天象或重大天文成果、最新天文发现等时机,结合课堂及时讲授或通过“南开周末论坛”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天文知识。例如:2011年10月21日举办的“解读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新星、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2012年3月30日举办的“521日环食和66金星凌日天象预告”等。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曾评价:南开大学的天文选修课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2007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高等学校范围内,立项建设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是其中唯一的科学素质教育类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共分8个课程组,12门课程。“天文学概论”和“宇宙掠影”两门均位列其中。另10门课程为:数学文化、世界科技文化史、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实验、科研方法论、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性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些课程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推崇理性思维、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素质教育功能。天文选修课的教学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传授现代天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上全面提高。
2009年,“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称:“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获奖项目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评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文界入选5人中就有南开大学天文选修课教师苏宜教授。
2010年6月12-1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近300人汇集南开大学与会。出席的高层人士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胡显章(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论坛的主题是: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等的相关问题,交流文化素质教育经验,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取得的成果。南开大学的苏宜教授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为题,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南开大学开设天文选修课的情况,及其对本科生科学素质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论坛最后达到的主流认识是:大学应该培养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创造能力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回顾以前,曾经有过的提法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后来才注意到素质的问题。素质是什么?——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这就是素质。
1995年开始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早期的重点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后来提高到为全体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跟科学素质的教育。现在又提出科学和人文融合,不是混合、凑合和勉强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双翼齐飞,相互融合。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不能用通识教育简单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杨叔子院士提出:“高等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 爱因斯坦(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说:“你们不仅要关心设计图纸,首先要关心人,关心经济怎么分配。”教育质量的标准在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科学创造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往往就是人文的过程。文化就是以文“化天下”。科学用脑,人文用心,一种公平心,一种同情心,一种价值观,一种态度,一种感情。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了,但人的道德却在下降,这就是素质教育缺失的表现。
现在中国有大学2000多所,学生2900万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远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中国大学生占全国同龄人口23%以上,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就可望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南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大会报告,引用南开大学校党委书记曾经在全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总结的:“天文学课程并没有在课堂上讲政治思想问题,而是寓德育于科学知识之中,居然改变了学生对事业的看法,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列举部分学生选修天文课后获得的实际感悟:
“两年多的大学生活过得散散漫漫。没有理想,没有激情,不知目标、不知方向。直到选上《天文学概论》,我看到遥远的宇宙、浩瀚的星空。感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我开始猛醒、开始振作,从此改变散漫的生活。(天大环境工程)”
“听苏宜老师的宇宙掠影课,我如痴如醉。宁静、安详、和谐的星空净化了我的心灵,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学会理解,懂得包容。与其说是给人以知识的课,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堂人生的课,我收益良多。(南开图书档案)”
“感谢天文学课程,激励我们甩开郁闷的困扰,不再抱怨学习的辛苦,不再计较学分、成绩,为了明事、明理,探求未知而自觉学习。我相信,美丽的星空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天大自动化)”
“我曾沉溺于星相算命,经常上网看每周、每月的星座运程、爱情特征、交友指数等来安排和指导自己……是宇宙掠影课让我明白了这有多么无知可笑。我彻底摆脱了星座迷信的阴影,欣赏自然的美丽,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南开法学)”
“自从选修天文,我又一次体会到久违的学习的乐趣。惊喜的发现,我原来可以学得这么快乐,听得那么清楚明白。灿烂的星空洗去了我的浮躁和不如意的感觉。豁然开朗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徘徊,徜徉在美好的学习生活中。(天大英语)”
“一直相信人是诗意的栖居。宁愿相信月中的玉兔,而不相信环形山,因为我认为美的比真的更有价值。直到走进天文学课堂,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飞翔。天文奥秘中闪耀的是人类理性的光芒,这种理性的美是感性的美所不可比拟的。(南开中文)”
“天文学中蕴含的人类思想的美丽,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曾经一度不愿也不肯原谅从前的恋人。现在,也做到了释然和毫无怨言。(南开计算机)”
“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有过轻生的倾向。天文课的学习、自然界极致的美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再次燃起了我幼时对大自然的兴趣之火。现在我必须忘却烦恼,感受豁达,走出疾病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南开生物)”
“学了天文学,我心目中的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狭小的空间。灿烂的群星已经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更加地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似乎有点玄乎,但的确我有这种感受。(南开化学)”
2009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在国内设置天文专业或有天文学研究方向的高校,设立本科生奖学金,奖金额每人3000元,旨在鼓励本科生立志献身天文事业,促使我国天文学科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受奖高校共24所。其中有天文本科专业的4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19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沈阳师大等。既没有天文本科专业,也设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大学只有一所:南开大学。原因在于国家天文台看好南开大学的天文公选课在培养国家天文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开课以来,已有约20名本科学生考入国家天文台等单位攻读天文学研究生、博士生。南开大学已连续三届共有6位同学(物理4名,数学1名,软件1名)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本科生奖学金。
南开大学两门天文学选修课《天文学新概论》和《宇宙掠影》已由超星数字图书馆尔雅大学堂全程录像。《天文学新概论》课已在互联网上播出,共62集。《宇宙掠影》课正在后期制作之中。欢迎登陆有关网站观看及下载。网址为:Http://省略/或Http://省略/ 。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the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2001.
[2] 顾沛.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3] 顾沛.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 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的新模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9).
[4] 李竞.从第一版到第四版—— 10内年再版3次的《天文学新概论》[J].天好者,2009(12).
[5] 苏宜.文科天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 苏宜.宇宙掠影——天文学概要[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8]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篇3
关键词:天文;科普教育;四季星空
四季星空是天文普及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通过对星空的认识,学生可以形成对周日、周年视运动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恒星的了解,学生会对恒星物理性质的多样性,演化的必然性产生理性的认识。
一、星空的季节分期
根据周年视运动的规律,我们可用四季来划分星空,即所谓的“四季星空”。具体是:春季3月至5月,夏季6月至8月,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周日视运动规律的作用,四季星空实际适用于该季节的上半夜。
由于广州是北半球低纬度的城市,恒显星区面积只有1710平方度,仅占全天球面积的4.14%,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拱极星区的星座会有所变化。如秋季的上半夜,大熊座会位于地平线下。我们可以把仙后座和小熊座结合讲解,既能让学生了解两个星座的相对位置,又能学习由仙后座找北极星的方法。而到了春季上半夜,仙后座沉于地平之下,则要用大熊座来指示北极星了。
二、四季星空的基本教学流程
可将教学流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东南西北和天顶五个方位介绍当季星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当季星空的主要星座的相对位置,及寻找和辨认星座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对当季的主要星座进行有特色的深入讲解。简而言之就是“先方位后星座”的教学策略。
笔者用下列表格说明各季节各个方位需要讲到的主要星座。
试以春季星空为例说明第一步的教学流程。
1.指向北方找到大熊座的北斗七星,通过北斗的指极星找到位于小熊座的北极星。
2.从指极星到北极星的连线延伸下去,会找到仙后座。从大熊座顺时针到仙王座,在两个星座之间可以看到天龙座和仙王座。
3.由北斗斗柄的弧线可以找到位于天顶附近牧夫座大角星。大角星北方的5颗亮星构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
4.由大角星向东可以找到狮子座。狮子座“头部”类似一把镰刀,“尾部”则是由三颗较亮的星组成的三角形。其中最亮的一颗叫“五帝座一”。
5.从狮子座往南会找到室女座,室女座的最亮星叫角宿一。北斗、大角的弧线最终可以落到角宿一的位置。大角、五帝座一和角宿一构成了“春季大三角”。
6.指向南方,我们会找到全天最大面积的长蛇星座。
7.指向西方,冬季星空的巨蟹、双子等星座快要西沉了。
8.指向东方,夏季星空的天秤、蛇夫等星座慢慢升起了。
一般地,讲解季节的星空,可以先从北方入手,经天顶到南方,然后就兼顾西方(上个季节的部分星座)和东方(下个季节的部分星座)。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主要星座亮星的分布,主要星座间的相对位置等内容,将能加强学生对星座辨认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有效的星空教学
我们将面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四季星空的教学。上述的基本流程主要是从天文学的学科角度来进行考虑的。具体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教学方面应有不同的策略。
1.小学生。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与教师交流,不过专注程度会相对较弱一些。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住学生,边回答他们的问题,边引导他们观察星空。教学内容可偏重于介绍星座和亮星的位置,教师多用比喻手段,令学生加深对星空星座的感性认识。多给学生讲述星空的传说,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度,并适时地渗透最基本的天文知识,如星等,光年等。
2.初中生。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从感性思维为主向理性思维转变。教师一方面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星空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辨认星座。可以提及一些关于星空的神话,传说,加强讲解的吸引力。教师还要联系初中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来介绍天文的常识,增加知识容量。如通过天文软件(或天象馆的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纬度与星空的关系,初步了解地平坐标与赤道坐标的联系。
3.高中生。各季节星空概况的基本介绍方式可以参考对应初中生的方法。由于高中生在地理、物理和数学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要多于初中生,所以教师可以更多地介绍有关天体物理的初步知识,天球坐标的基本知识。在介绍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加强互动环节的设计,而不要简单地叙述孤立的知识点。
四、各种星空教学资源的优劣势比较及应用的原则
四季星空的教学离不可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资源可包括:真实的星空,天象馆的人造星空,天文软件的虚拟星空,星图(包括挂图,活动星图及多媒体课件中的星图照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套录编目;数据套录;分类细则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识标码:A
一、套录编目数据的含义
所谓套录编目(copy cataloging)就是编目人员在图书进行编目前,先对所获得的馆外书目数据作必要的编辑加工,再转换为本馆记录的过程。[1]这种套录外部数据的编目不仅有利于提高编目数据的质量,还大大地提高了编目工作人员的效率。编目数据的套录这项工作目前被图书馆界,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广为采用,成为图书馆界编目工作的主要方式。
二、套录编目的发展背景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利用,为MARC数据在高校图书馆的普及提供了平台。MARC(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格式是用于描述、存储、交换、控制和检索的一套机读书目数据标准。[2]它是图书馆行业通行标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信息交流。MARC标准的利用是共享各类信息资源。而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人们利用网络资源越来越方便,网络资源的共享又为MARC数据共享提供的强有力的平台。MARC数据字段的统一标准是套录编目数据的依据。所以编目数据的套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猛发展起来的。
高等院校的扩招、升格、评估;近十几年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都迫使图书馆加快馆藏建设,馆藏建设的加快得力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和套录编目数据的应用。编目数据的套录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套录编目数据在高校图书馆能频繁利用。
三、套录编目数据的来源
现在高校图书馆的编目数据大部分来自两种渠道,一是来自权威的编目数据中心,二是来自书商提供。
3.1 权威的编目数据来源
权威的编目数据来源之一是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编目数据。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成立以来,在书目数据制作上严格遵循中文图书著录规则、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等相关标准,对数据质量进行严格的规范控制,实现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全国联合编目中心提供的数据都经过专业的编目人员上传而来,数据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另外一个编目数据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管理中心对CALIS各子项目建设的数据质量统一管理,负责对CALIS各子项目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等项工作。数据质量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它是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高等教育服务。 这两家权威机构筑建的平台提供的编目数据质量是有保障的。当然两家权威的机构提供的编目数据的套录是要收取费用的。
3.2 各类书商编目数据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书商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服务最大化,无论是出版社、新化书店、还是不同层次的书商,在出售图书的同时,还提供编目数据。例如,北京新华书店总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北京九章图书有限公司。这此书商与CALIS联合目录合作。它们做的编目数据上传到CALIS数据库。这些书商上传的书目数据得到了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认证,当然编目质量是有保障的。书商把编目数据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或者U盘拷贝传送给图书馆。图书馆编目人员上装到本馆的验收库中。有的书商自聘编目人员自建编目队伍,这些书商为图书馆提供的编目数据质量就参差不齐。
四、套录编目数据存在常见问题
4.1 正题名著录不正确
正题名是文献的主要题名,具有多种形式。例如,一般通用术语、责任者名称、缩写词、数字、字母等。正题名包括交替题名以及由共同题名与从属题名标识和(或)从属题名组成的题名等。[3] 正题名是主要的检索点之一,所以正题名一定规范著录。但有时编目数据的套录不是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标准著录的。
有时正题名的副题名和分册名会混淆著录,分册名和副题名著录到正题名上。
例1:女性的光彩:雷诺阿画传[专著]/芳子著
正确著录为:
2001$a女性的光彩$e日雷诺阿画传$b专著$f芳子著
错误的套录编目数据是这样著录的:
2001$a雷诺阿画传$b专著$f芳子著
此著录是把副题名著录在正题名上,这样检索正题名一定检索不到。
例2:中医基础课程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分册[专著]/刘兴仁,郭霞珍,李峰主编
正确著录为:
2001$a中医基础课程考试辅导$i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分册$b专著$f刘兴仁,郭霞珍,李峰主编
错误的套录编目数据是这样著录的:
2001$a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分册$b专著$f刘兴仁,郭霞珍,李峰主编
此著录是把分册名著录在正题名上,这样检索正题名也一定检索不到。
4.2 其它题名信息不规范著录
正题名有对应于另一文种(或语种)题名,可作为并列题名著录在正题名后面。其前用“=”标识。
例:共同基金与投资者行为理论研究前沿 = Frontiers in Deleg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Behavior[专著]/赵昌文,俞乔,郑璐主编
规范著录:
2001$a共同基金与投资者行为理论研究前沿$d Frontiers in Deleg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Behavior$b专著$f赵昌文,俞乔,郑璐主编
不规范的套录编目数据有时就把$d Frontiers in Deleg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Behavior省略不著录,另外有的套录编目数据在字段5101$a Frontiers in Deleg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Behavior也不著录。这样明显的不规范著录在套录编目数据中经常会出现。
4.3 责任者不规范著录
图书的责任者在三个以上,只著录第一个,后面的用“[等]”表示,其余的责任者在附注项说明。
例:泛涵分析[专著]/黄振友,杨建新,华踏红,刘景麟编著
规范著录:
2001$a泛涵分析$b专著$f黄振友[等]编著
7010$a黄振友$4编著
7010$a杨建新$4编著
7010$a华踏红$4编著
7010$a刘景麟$4编著
不规范著录:
2001$a泛涵分析$b专著$f黄振友编著
此责任著录信息不全,如果用其它著者检索时检索不到此图书。
另外责任著录不规范之处是:信息源有外国国别时,没有把国别简称著录于姓名前圆括号内。如果有汉译姓名和姓名原文的,没有把姓名原文著录于汉译姓后的圆括号内。团体责任者的,著录时团体名称没有著全,这也是不规范的一种。
4.4 版次项的不规范著录
经原书原版翻译出的图书,其图书封面名是第几版,版次项不著录,可以在版次附注项著录。
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一、第二学期)(第二版)[专著]/(美)Cisco Systems公司著;韩江,黄海译
规范著录:
2001$a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一、第二学期)$d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First-Year Companion Guide $b专著$f黄(美)Cisco Systems公司著$g韩江,黄海译
在版本附注字段305$a美国Cisco Press出版公司授权出版 据原文2001年第二版译出
不规范著录:是把原书第二版著录在版本项字段205$a2版
有的套录编目数据经常忘记著录再版的版次。
例:日汉互译教程[专著]/高宁,张秀华编著.-2版.
规范著录:2001$a日汉互译教程$b专著$f高宁,张秀华编著
205$a2版,而套录编目数据经常忘记著录版本说明205字段。
4.5 主题标引、分类标引不规范,不准确
主题标引、分类标引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用统一的标引工具,统一的标引规则;二是标引不正确,标引深度不够。
主题标引不规范:
例:汉语修辞的阐释与比较/姚勤智著
主题标引字段6060$a汉语$x修辞$x文集,这种主题标引不规范,因为本书内容不是以文集的格式编写的,所以主题标引可以这录6060$a汉语$x辞格$x基础知识
主题标引深度不够:对于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专著,主题标引不能简单标示,应全面揭示专著涉猎的专业内容。主题标引越全面,越方便不同学科的读者检索文献。
例1:网络・基因・纳米[专著]:21世纪的科技革命/曹新,刘能杰编著
本书内容即涉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又涉及到生物技术知识、纳米材料知识,所以主题标引应录为6060$a计算机网络$x基本知识
6060$a基因$x基本知识
6060$a纳米材料$x基本知识
6060$a计算机网络
6060$a基因
6060$a纳米材料
例2:中国之最,天文地理生物医学[专著]/刘振宇主编
此书主题标引不能简单标为6060$a科学知识$j普及读物,还要标引6060$a天文学$j普及读物
6060$a自然地理$j普及读物
6060$a生物学$j普及读物
6060$a医学$j普及读物
6060$a天文学
6060$a自然地理
6060$a生物学
6060$a医学
这样深度的揭示主题标引,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明白该图书内容。
分类标引不正确:套录编目数据的分类标引也经常会出现错误。
例: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背诵手册[专著] /高凌主编
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的分类为H313,而在套录编目数据的分类标引字段是690$H319.4$v4,这种分类是错误的。正确的分类为H313,或细分到H313.1其分类标引字段是690$aH313.1$v4。
以上是套录编目数据常见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工作实践中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
五、提高套录编目数据质量的应对措施
针对套录编目数据出现的问题,笔者在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作出以下解决措施。
5.1 加强中文图书编目数据的规范性
套录编目数据不是简单机械完全照录,可根据图书馆制订的编目细则该增的增、该删的删、该改的改。为了使中文图书编目数据更加规范标准,图书馆在严格遵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著录标准同时,应制订适合本馆的编目细则。编目细则是根据馆藏特色,读者类型以及学校开设的专业来制订。如分类级别的要求;正题名和附注项著录的要求;国别责任者的著录要求等。对于交叉学科的图书分类细则的制订,可分到本学校有专业设置的类别中,这样更方便专业读者的借阅。不需要再去其它专业中检索文献。
例: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专著]/张忠寿主编
本书内容即涉及细胞生物学又涉及到医学遗传学,该图书分类即可以分到Q2又可分到R394中,以我校为例,我校开设医学专业,所以我馆把此图书类别分到R394中,这样方便医学专业的读者阅读此书。
还有是对图书分类中的复分细则的制订。我馆复分细则是如果图书内容有计算机应用的不复分“-39”;教材类图书不作复分“-43”;而对于图书内容大量附有图解、图片可复分“-64”。只有编目细则制订的越详细,编目人员才有章可循,套录编目数据的质量能得到提高。
5.2 提高专业编目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编目人员,有的是专业出身;有的是非专业出身。对于非专业出身的编目人员要加强专业学习。图书馆可以组织编目人员到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或本省高校图工委定期举办的编目、分类培训班学习编目及分类等专业知识;也可以组织编目人员到其它高校图书馆进行交流学习;还可以请资深的专业编目人员来本校图收馆做讲座知识;最主要的是加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总之编目人员的素质提高是的提高编目质量的保证。
6、结束语
套录编目数据虽然在发展时间不长,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套录编目数据越来越被图书馆界认可。另外,联机编目网络的扩大,专业编目人员队伍的壮大,编目数据的共享是套录编目数据在我国图书馆编目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林碧烽.制定分编工作细则规范套录编目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7(2):56~57
篇5
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学术期刊科目分类
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3.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4.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5.SCI简介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6.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7.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篇6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兴趣;教学民主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高中肩负着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一般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获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发明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作出新成绩或解决新问题等。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结果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带有新颖性、独特性。从思维过程的状态来看,创造性思维在总体上总是表现为: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发散以便于联想,寻找各种旧知识组块之间的可能的新的组合,发现推理的起点。收敛以便于集中思考,验证由发散思维所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对其补充、修正或提出新方案。
高中教育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把创新教育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显然不符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光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应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变教为导。
与学前、小学学生、初中学生创造力相比,高中学生创造力有如下特点:高中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高中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问题,高中生的创造力更为成熟。与成年人相比,高中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而成人易受思维定势和固化认识影响,而且高中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这都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水平。
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但要重视结论,也要重视过程,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蕴含的数学方法和智力价值、德育价值,把学生带到知识系统自身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并再创造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养成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又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以及不墨守成规、追求标新立异的程度大小。因此,要让学生成功地展开创造性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要求学生不只是满足于知识的接受,还要进行知识的创新。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对爱提新观点和怪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教学民主,鼓励探索,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向上的志趣和努力的热忱乃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组成创新的要素除了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毅力等。因此,教师要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些数学史,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那样对传统的观念、传统的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使学生懂得数学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过去,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有创新、有所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热忱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善于因势利导,对一些创新的路子、一些虽不完整但却显露出可贵苗头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和想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
四、积累、储备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丰富的知识是开展创造思维的源泉,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凭借丰富的知识,人在思维时可以拓展思路,开辟创造性设想的广阔天地。历史上有许多成果卓著的科学家、数学家,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无不与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大数学家高斯,同时又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以至数学界评论说在数学世界里,高斯处处留芳名。相反,如果知识欠缺,就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开展,即使当发明创造的机遇来到你的面前,也会悄然溜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推理等,它们是数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教学,可能需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入等环节,教师要重视运用这些环节,引导他们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等等,掌握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论证等思维方法,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从多渠道、多层次去挖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优秀的创造品质。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中学数学教学》2000.
篇7
通过日常观察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①课前预习的学生人数很少,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②课堂中遇到疑难时,不会主动向老师询问,课后也不问同学和老师,更不会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③很多学生没有理顺掌握基本知识与做好练习的关系,在课堂上听完老师的新课讲解后,就一头扎入题海,认为只有做题才是学习,只要不断做题就一定能学好物理,结果迷迷糊糊地做,不知不觉的错,有些题是屡做屡错,屡错屡做,却始终不去分析错因,不去认真吃透概念、规律,没有认识到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倒置了掌握基本知识和做练习的本末关系,从而是越学越累,用时很多,收效甚微。④上课时不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不认真思考、不注意和同学及老师交流、不做笔记;也有的是不管老师讲什么一律记下,一节课的时间全花在了记笔记上;有些学生一旦老师提问,就低头不语,怕老师提问,不能积极自主思考,只等老师给出现成的答案。⑤平时不注意听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遇到问题后没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茫然无措。⑥独立解题时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不能做到解题时每一个步骤都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只会拼凑几个记得住的公式。
一、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物理课与初中物理课比较起来容量大,思维方式由直观思维转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编写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自己先争取通过努力搞懂一些自己就能学会的知识,在课堂上再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搞懂更多心存疑问的知识点,实在理解不了的知识再由老师讲解,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认识到预习可让学习变得主动,同时增强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
课堂上要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没听懂的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听课中稍遇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其实这也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他们没想到在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补习的时候,听课效果好的同学又在利用这个时间完成一些新的学习任务,长期下来,成绩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基础知识不牢固是学不好物理的根本原因。基础知识牢固,学起来就像是走高速路的宝马车,风驰电掣;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学起来就像是走乡村路上的三轮车,刚过一道沟,又是一道坎,一路的沟沟坎坎,想加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有计划地及时进行阶段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复习巩固要做到“趁热打铁”,做到“学而时习之”。切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甚或是根本不能主动及时的复习,如果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不少学生学完一章的内容后,对概念、规律基本没有印象,何谈正确解题。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层次。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脉络清晰,谈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由此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所有知识,越是熟练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越有利于记忆和理解,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同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才能做到思维严密、思路开阔。 想做到知识的系统化,一要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学会科学地思维;三要常“回头看”,做到及时复习,不断强化。
四、总结归纳的习惯
总结是集大成者必备的素质,牛顿的成功之处就是把数学、力学、天文学、引力思想各个领域的成果综合起来。学习中的总结是一个归纳、分类、比较的过程。虽然我们学习的每章每节的知识看起来是分散的、孤立的,但是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形成知识体系。例如: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涉及的运动形式只有匀速直线、匀变速直线、平抛(类平抛)及圆周运动四种类型;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都用到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解题的思路、方法、知识点等都是相通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每学习一个模块的内容,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知识点就像用线穿出来的珠子一样,一提一串,而不是散落在地上的珠子,各自没有联系。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整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五、阅读自学深入反思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应由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高考总要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只有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在自主学习中正确理解概念、规律;解题时才能正确理解题意,较快地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日常学习中在阅读教材及读题时应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才能有较好的阅读效果,长期坚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认真实验的习惯
现在考试中的实验题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熟练情况,以及在基本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是教材中实验问题的简单复制。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实验课上要认真做好实验,熟练掌握器材的使用,理解实验的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以及处理数据、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自己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而不是把实验课当成看热闹,摆弄器材的轻松开心的课对待,要本着研究问题的态度对待实验课。
七、深入思考的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物理学习中对概念、规律及比较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物理情境,必须经常做深入细致的思考。有些同学往往遇难而退,遇到不理解的概念、规律及习题不能做深入细致的思考,长期积累下来,就会问题成堆,也会导致畏难心理的产生。正确的做法是,只要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不放弃,抱着搞不懂不罢手的必胜信念,对问题多次不断的思考,直到想通为止,如能长期坚持,不仅在学习中能少留疑问,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必会有长足的提高,同时也能给自己增强学习的信心。
八、规范解题沉着应考的习惯
篇8
一、利用教材的固有内容,灵活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看起来是通篇充满数字、图形和符号,只要稍加思索和剖析就不难发现在这些数字图形和符号中间蕴含着及其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教育内容。例如,在小数意义教学中,通过阐明小数的产生及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说明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向学生渗透学习目的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比较复杂的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奋发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直线、线段时,指出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它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度量的,直线上的一段成为线段,线段的长是有限的可以度量。以此说明“有限”和“无限”既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联系。“有限”包含在“无限”之中,“无限”又从“有限”中得到发展,还通过教材中加与减、乘与除、整数与分数、正比例与反比例等辩证因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相互对立与依存关系,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和变化等,从而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再讲统计图表时,可通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先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通过自编解决问题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除了课本上教材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巩固练习和知识应用自编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借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分数的意义和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分别编如下题目。
1.张兵在校生病了,放学时张峰、韩强、李勇等同学主动护送他回家,先由张峰背了他50米,再由韩强背了他45米,接着李勇又背了他55米就到了家,问三人各背了全路程的几分之几?
2.小明家有爸爸、妈妈、哥哥和他四口人,哥哥买来一个西瓜,切成不相等的四份,分别是西瓜的三分之一、十八分五、九分之二、六分之一,哥哥让小明分配,你说怎样分才算文明?把你分配的意见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他们提出什么意见?
通过这些题目的解答,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还有机的渗透了文明礼貌,尊敬长辈,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做到了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
三、通过练习课,不失时机时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练习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爱好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练习课这一块阵地,组织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既能启迪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数学智力活动或游戏。如,成立“趣味数学研究小组开展“数学智力游戏竞赛”,举办“与数学家比童年”,“寻找学习好数学的金钥匙”讲座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刻苦专研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以及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而学习的信念。
四、通过教师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达到以道德培育道德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一位教师思维缜密,对数学问题分析透彻,深入,他的学生一定也会受到熏陶,形成做事计划周密,不盲目行动的人格特点。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寓情于理、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整洁的板书、生动的语言,高雅的行为、善良的心灵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总能不满足与现成的答案,而总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就能从中受到不墨守陈规的教育。
五、通过课外数学主题活动,落实德育教育
篇9
关键词:现代地图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1 前言
随着地图学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渗透[1-2],电子技术、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在地图学中的引用,地图制图和遥感制图技术的出现,使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地图生产实践活动又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地图的表示对象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已从单一的地球扩展到了其他星球,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不仅可以用线划符号,还可以用影像和数字的形式,出现了如数字化地图、数字地形模型、立体影像等地图新品种。随着地图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和屏幕显示的发展,记录在磁带上的地图,经计算机处理后,也可得到物体和现象的详细而准确的特征资料,在必要时可用计算机将数字形式的地图自动转换成线划图形形式的地图,同时还可以根据用图者的需要和要求进行屏幕显示,实现瞬时变化,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随着地图功能的不断增强,尤其是经济建设和空间信息传递对地图的需要,地图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宽。地图不仅是地学工作者的好助手,而且已成为其他表现事物空间分布科学共同拥有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日益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可见,在高等院校中给地球科学类各专业的大学生讲授地图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不仅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更是地学与相关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3]。此外,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 对于从事GIS、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软件开发, 或者作为这些软件用户的一般人员, 自始至终都要和地图图形图像的处理问题打交道, 所以掌握空间信息技术之重要基础的地图学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地图学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尤其是实习条件明显落后于当前地图制图与地图分析应用技术的发展, 造成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教学实践落后于生产实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 网络在信息传输中的优势
“网络”简单地说是指两个以上相联在一起的计算机。某种类型的电缆把计算机直接连在一起的网络称局域网(LAN),局域网之间通过一种叫做路由器(router)的专门设备连接构成广域网和更大的广域网。互联网Internet是连接世界各地不同计算机系统的全球性网络系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可以完成大量的数据远程传输并能远程索取信息。
网络不受肤色、国界、贫富等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网;使用网络传递信息方便、快捷,只要有一台上网计算机,随时可以传递和索取信息,十分方便,而且不管相距多远,只要服务器给你提供足够的带宽,你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比任何一种传递方式都快;网络(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名称,这些资源的量非常大,谁也无法估测,而且可以免费享用其中大量的信息源和软件资源,因此Internet不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而且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免费享用的信息源。此外,网络的信息传输量非常大,可以同时传递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网络在担负信息传输功能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比拟的。
3 网络在提高现代地图教学实践效果中的巨大潜力
我国地图学家认为, 地图学由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大分支学科构成。其中理论地图学理论性较强, 比较抽象, 需要使用理论推导、逻辑思维和空间想像才能理解与掌握。后两个分支主要是掌握编制地图和应用地图的方法和技术,技术性特征更为明显,因此,理论讲授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要求更高,“讲讲练练”的方法应贯穿始终。通过网络技术,不仅能同时传递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实现虚拟现实和多维立体可视化显示,增强学生对地图模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地图学理论。尤其重要的是,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共享大量的实习资料,如航空像片、卫星影像、专题地图和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普通地图等,大大提高了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趣味性。因此,网络对于提高现代地图教学实践效果具有巨大的潜力。
3.1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制图信息
作为空间信息载体的现代地图,其信息源是相当广泛的。地图上表现的内容早已超出传统地理图的范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地球和其他星球上的一切物体和现象都能以某种形式显示在地图上,现有地图的内容已涉及到地学、天文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人类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许多专业学科,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由于计算机制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摆脱了过去手工操作技术的约束,地图无论品种还是表现形式都日趋多样化,因此,使制图信息资料大大丰富和垂手可得。这些制图信息资料当然可以通过传统方法直接获取。尤其是一些基础资料必须用传统方法亲自量测、收集。而大量的第二手、第三手可以与别的学科、部门共享的信息资料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下载或向对方发电子邮件索取,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互通有无,实现信息共享,或在网络上开辟专栏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所有这一切,既方便、快捷,又不受地域、时间、资金的限制,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不仅能获取大量的制图信息,节约大量的资金,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习的效率。
3.2通过网络帮助学生学习使用地图,提高空间认识和分析能力。
我国地图学家高俊教授在他的《地图的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学》中指出“地图要靠使用才能产生信息价值,人们要通过以各种方式使用地图的实践,才能提高空间认识和分析能力,才能产生制作新的地图、增加地图品种和数量的愿望和需求,才能促进地图的生产,地图学才能活跃”。他指出我国文化界不善于运用地图的事实,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假如读者都是一些缺乏空间信息感受基础的人,则我们仍然无法发挥地图的真正作用;假若没有多少人想起利用地图去开发它的环境认识,地图缺乏市场,则地图也就没有发展的活力。”因此,他呼吁人们“要重视地图的空间认知价值,并在各种可能的场合去努力加以利用,去宣传,向广大对象提供各种地图,把人们的这条认知渠道打通[4]。”
如何让学生打通地图这条认知渠道,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去用地图。用地图首先要有地图,而且在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使用地图所能带来的好处的条件下,要能方便地轻而易举地得到地图,学生才肯去用地图,地图一旦被使用,就能产生信息价值,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认识和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其结果就是学生对地图开始产生兴趣,有了用图的需求。这样不断反馈强化的结果,学生不仅有用地图的需求,对地图兴趣也越来越大,从而提高地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第一步让学生方便地得到地图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地图发行方式由于数量少,品种单一,而且需要花钱选择购买很难满足。而现在有一种方便、快捷、贴近大众,又可免费共享信息资源的新事物--网络,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上网,学生不仅可以不出门轻而易举,方便快捷地得到地图,而且可以从网上大量的地图中随意挑选。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学习有关读图、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点击链接获取有关地图背景资料。获取地图的途径多了,方便了,自然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地图知识。
综上所述,现代地图教学将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交互式、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点是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展开,教育目标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来实现,因此,探讨网络在现代地图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地图教学中网络的巨大潜力,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白翠玲,路紫,丁疆辉.互联网时代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J],2000年02期
[2] 王家耀.信息化时代的地图[J].测绘工程,2000年02期
篇10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科之间渗透;联系发展;科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为了不断增加新知识,并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这要求不仅要学懂学活知识,而且要有综合运用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在物理新课程学习中,不能忽略了各个学科之间渗透。
任何把知识分割开来进行传授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物理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而应特别重视物理思想的渗透,注意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
教学中各环节的协同,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整个初中各个学科视为整体,在教学中揭示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相应联系渗透,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通过渗透达到协同,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建立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全面地发展。
1 物理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我们的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积淀了许多文化财富。在文学知识中不断深化物理知识,活化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好推动作用。
1.1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客吟诗作赋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直抒胸臆或豪情满怀或忧国忧民或描写山村田园的美景。诗作里蕴涵着声音的玄机、光与影的结合、动与静的转化、时空的变化、冰消雪化等各种物理现象。分析和探讨诗词里蕴涵的各种物理现象,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我们更易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深层次的了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物理。
例如: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一句是液化现象;第二句船速度大;第三句物体振动发声,声音由介质传播;第四句船和山是相对运动的。
1.2 谚语中的物理现象:
谚语是日常生活中所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某种经验和道理,谚语的语言简单通俗易懂,隐藏着所学物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墙内开花,墙外香”。物体分子都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墙内花分子不停地运动到墙外。
例2:“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刀的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例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前者人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后者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1.3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隐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理解其物理意义,使人深入思考拓宽思路,对所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例1.“无风不起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2.“海市蜃楼”。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折射成像。
例3.“石沉大海”。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浸没在水中的石头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水的浮力而下沉。
2 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
“数理不分家”,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都离不开数学工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对物理的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
在实际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描述解决物理问题时,应体现数学思想与方法和物理内容的统一。
2.1 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表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物理中有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其中有很多概念的引入,就是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的。
例: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其流过的电流成正比。为了描述它们的比例系数,引入了电阻R的概念。同类的概念还有,物体运动的速度v、加速度a等。不过,物理知识毕竟与数学知识不同,所以教师在教授这类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特别强调它们的物理含义和成立条件,不能进行简单的数学类推。对于电阻的定义式R=U/I,我们就不能说成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
2.2 恰当选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几何画板为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例:如图所示电路中,滑动触片p由a向b滑动时,MN间的总电阻如何变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等式的知识证明触片在ab中间时电阻最大,从而推出:“总电阻先变大后变小。”推理当然没有错,但有的学生还存在疑问。所以,如果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拖动触片时,ap部分的电阻值、bp部分的电阻值以及两部分的电阻并联值会跟踪显示,当学生产生问题时,演示课件,会让学生心服口服。
3 物理学与化学的联系
物理和化学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因为他们都是从自然哲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说的话,就是物理学是母亲,化学是孩子,并且化学这个孩子已经自己独立成家。
例1.一只玻璃容器中盛有一定的石灰水,石灰水中漂浮有一小木块。现向石灰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当反应完全后,(此过程中溶液体积认为不变),过一段时间,木块所处的状态如何变化?
解: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而碳酸又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式为Ca(OH)2+H2CO3=CaCO3+2H2O。由题意得,石灰水完全反应,过一段时间后,容器中上部分是水,下部分是沉淀物。由于ρ水
例2.容器底面积为100cm2,内装足量盐酸溶液。现往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它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容器低部所受到的压强增加了55.88Pa。求:投入的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解:本题考查了化学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变化及物理学的有关压强的知识,对于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要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必须先求出溶液质量的变化量;而要求溶液质量的变化量必须先求出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变化量。故题目的解答我们可以分为两步,首先利用F=pS求出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化量,即ΔG=ΔF=ΔpS;然后利用重力的计算公式的变形式Δm=ΔG/g求出溶液质量的变化量。
4 物理学与生物学的联系
世界上的东西无非是有生命和无生命两种,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所以生命物质和生命现象必定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样,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相关的生物知识,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物理知识。
例1.人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肌肉、骨骼和关节共同协作完成的。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骨骼是杠杆中的硬棒,关节是支点。关节表面有一层软骨,关节腔内有滑液,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摩擦和冲击。
例2.人在吸气时,肋骨向外面和上面提起,隔膜向下运动,胸腔的体积增大,使胸腔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空气压入胸腔。呼气时,肋骨向下面运动,隔膜向上运动,胸腔的体积缩小,气压增大,将废气排出体外。
例3.声带是人的发生器官,当气体冲出时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男女声带的结构略有不同,所以音调也不同。年纪逐渐变大后,声带略有松弛,所以老年人的音调都比较低。
其实不仅仅是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四门学科与物理的关系密切。天文学、地理、历史、体育等众多学科与物理学科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认知结构合理、知识视野开阔、思考方式可靠性强、思维品质创新含量高。从综合教育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从总体观点出发、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某一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知识在初中物理学教学中的渗透,以提高他们运用综合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小树立学科间联系发展的观点。为他们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和跨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邬卫芬.《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理化知识》.(2009.9)
[2] 刘大利.《物理与文学知识的渗透》.(2009.7)
[3] 张晓爽.《几何画板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研究》.(2008.4)
- 上一篇:家长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天文科普知识总结